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保小论文

环保小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保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保小论文

第1篇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低于3000立方米/人的平衡线,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人口众多和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加剧了缺水问题;严重的水污染又使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保护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统计的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期削减了15%左右,部分地区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是,总体形势仍相当严重,我国污水的排放量已从80年代的310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620亿吨,占全国年用水总量的10%以上,自净能力已是杯水车薪;受污染河段已超过总河长的1/3;水生态系统蜕变严重。这不仅见于统计数字,甚至于每个居民都能接触感觉到。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有限的水资源被污染,使得供需平衡雪上加霜;我国南方严重的水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使守着滚滚长江的太湖流域缺水喝;我国西部大开发,随着资金的投入,工矿业的发展,水污染加剧已见端倪,如此下去,将使那里十分缺乏的水资源难以为继;西南地区水资源量较为丰沛,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成隐患。因此,在21世纪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要高度的重视、创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 

    一、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机理 

    (一)水污染产生的原因 

    回顾半个多世纪对水污染的斗争,全世界,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几千亿的产值,治污就需要逾千亿的投入,而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还难以遏制!污染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指导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的新发展。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起,西方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代代最大限度地开发,后代不就所剩无几了吗?如何符合代际均衡的原则,怎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多创造社会财富是没错的,但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害物,我们能够允许财富和害物的创造并行发展吗?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什么是利润呢?从经济学上来讲,利润是产出减去投入的净所得,治污的投入也是投入。如果治污的投入不被考虑在内,高利润、高污染的产业导向就会使污染愈演愈烈,人们的真正受益就越来越小。 

    目前水污染的重要指标是富营养化,实际上有机营养物就是食物,正是人类至今还缺乏的东西;目前水污染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重金属,实际上这些重金属正是珍贵的工业原料。因此20世纪提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主要出于照顾人们对传统经济的认识;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理论来看,仅从经济效益-利润来看,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水污染也是减少利润的。过去的情况,只不过是由于认识片面,政策不同,改变了利润的分配罢了。在新世纪人类开始了对水污染认识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就是从大系统看问题,工业生产和污染不一定是孪生兄弟,可能优生,即只有生态型生产这个独生子。 

    (二)排污就是用水 

    过去人们只认为从水体中取水,改变了水资源的量是用水,水体在量上有承载能力问题;而向水体排污,改变了水资源的质则不是用水,水资源在质上不存在承载能力问题,这种思想是不科学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管从量上还是质上改变水资源,都是对水资源的利用,鉴于水资源已是短缺资源,量和质都要合理利用,科学配置,都要受到限制。排污实际上是挤占了环境用水,所谓“环境用水”就是必要保持一定量的净水-即维持水体的自净能力。而“生态用水”则是维持植被、动物群落和地下水等整个生态系统要素的用水。 

    二、当前水污染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形势有了新的发展。 

    (一)以前主要是工业的点源污染,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大大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开始逐渐与工业点源污染平分秋色。 

    (二)以前主要是城市污染,而随着乡镇“五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污染开始逐渐与城市污染平分秋色。 

    (三)由于多年排污的积累,江河湖库的内源污染迅速上升,水生态系统严重蜕化,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三、以新经济与科学观点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认识,水污染防治的创新考虑的出发点是: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各部门协作,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与此同时,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陆地和水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在可能的条件下,大力稀释、清淤,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 

第2篇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又到了。此次科技节的内容包括写小论文:主要是针对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去研究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像自行车的车胎怎么会随着日子而憋气了呢?还有可以画科幻画。

这个写小论文好像有点难度。因此,我选了画科幻画。那么,到底画什么好呢?我思前想后,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么糟糕,我就以“环保”为主题吧!现在马路上的汽车那么多,我就来设计一种环保型的汽车吧!于是,我开始动笔构思了一下。我先在铅画纸上画了一辆卡通型的汽车,在汽车的底部有一个托盘,这个托盘可以吸走地面的垃圾,灰尘,同时,这些垃圾和灰尘通过里面系统的自我调节以后,就会自动转化为动能,这样,汽车就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了。还有地面也干净了,空气也变得清新了。因为空气的尘埃颗粒都被吸走了,再也不会有雾霾天气了。真是一举两得啊!在汽车的顶部,还有一个像锅盖一样的圆形托盘,这个是用来吸收太阳光的能量的。这种汽车还具有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的特性。在汽车的两侧还有隐形的翅膀,平时,是看不到的。如果,你想要像小鸟一样飞到天空上去的话,就可以启动这项功能。在汽车的周围,我又画了一些商店,花草树木的。还有过马路的行人,他们都有序的行走着,是一个文明世界。

怎么样?你们觉得我的汽车设计的怎么样?是不是很有个性呀!

第3篇

    “数学作文”写些什么呢?当然应与数学有关。在学数学时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创新,可以在日记中记下来;在生活中看到的某些事物、现象,能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也可以在日记中记下来。除了写日记,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写写小论文,比如:《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买哪种最划算》等,让学生运用讨论、实验、调查、计算等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写出小论文。“数学作文”一般来说不能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写,而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三、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极好途径。

    写《请拧紧水龙头》、《警惕白色污染》这类小论文,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计算,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学生将这些数据、感受写进小论文,公布出来,就起到了宣传环保的作用。这些通过自身参与感受到的东西,对孩子们的教育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篇

关键词:地理;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根据初步调查就可知道,在大多党跫吨醒В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考试教育。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忽视其他学科。在很多初级中学,地理课教学由兼课教师担任,对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老师向学生教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都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甚至有的“主科”老师鼓动学生放弃学习地理,因此学生对地理课根本没有兴趣,上课也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全体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地理教学中得“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是学生才懂得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使得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讨论,自己得出的结论,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环境的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

一、努力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

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环保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所有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把环境教育结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与环保教育有关的知识点,只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寻找结合点,适当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才能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我介绍光合作用吸收CO ,释放O ,维持了大气中CO 和O 的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有人计算:1公顷树林每小时能吸收200人一天吐出的CO ,并放出大量O ,提倡植树造林;并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具体例子,如一公顷柳松林一年可以吸收有毒气体SO 1720kg;一公顷垂柳每月可吸收SO 10kg,美人蕉、月季、丁香、等植物能不同程度地吸收SO ,橙、圆柏、柠檬等植物能杀灭细菌。增添了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而且引导他们自觉爱护花草树木。

又如,在讲到生态农业的时候,我补充讲述秸秆焚烧的危害:不仅排放大量的CO ,而且造成大气污染。使用沼气池,不仅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再如,在讲到《环境的污染和保护》一节时,我联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下面的内容。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每年就能避免四亿吨CO 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又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节约用纸。纸张循环再利用,可以减少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1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燃烧燃料、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浓烟弥漫在城市里。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CO ,然后释放出O ,所以我们要大量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二、开展课外活动,在生物实践活动中加强低碳教育

生物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生物实践活动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对这些活动会很感兴趣。

一方面,我通过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学生们个个争当环保志愿者。如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分析工业三废的危害及处理方法;调查当地资源(土地、水源和能源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制定保护环境措施;同时开展了降尘量、噪声、水质、汽车尾气等监测活动及实验,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技能、技巧,了解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了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如节约能源(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废电池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要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指导学生写作环保小论文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研究性课程,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指导学生写作了一些环保小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

例如:对学校周边的饭店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作一次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全校范围内发出一份倡议书,要求全校师生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特别是一次性筷子,以减少浪费,保护森林。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的内容,将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开放和更具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使命感,升华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8-01

一、引言

重庆市长寿中学地处重庆市的重工业城市——长寿区,拥有重庆化工园区,宴家工业园区,重庆钢铁集团等大型重工业企业,环境问题突出。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培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环境教育进入学校课程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标准》中提到:“外语教学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提出英语教学中的环保教育,但是其中对“人文和社会意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描述,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环保教育,并且指出了这一教育活动对学生本身,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是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中学英语已成为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发展环保技能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合本校的地域性以及课堂教学中对环保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在我校的英语教学中开展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措施

仔细分析高中英语新教材,不难发现书中渗透着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对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环境、爱护环境有重要作用。

1、运用Getting Ready环节,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Getting Ready 部分是我们在进入新内容前的习惯用法,它可以是一首歌或几幅图片,也可以是影像资料等。导入环节一方面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般来说,学生对每一个单元的导入部分最感兴趣,而教材中也有以环保为主题的单元。因此,教师应抓住这节课的时间,及时进行环保渗透比如展示一些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图片或者视频,播放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歌曲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比如在重大版教材英语必修1中的unit 5 Special Clothes和unit6 Healthy Eating 中都可以渗透相关的环保知识和理念,如绿色食物,环保衣服的面料等。

2、从字词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环保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词汇教学中来。如重大版教材高中英语必修1中第二单元中的新单词:waste paper basket,dustbin等词汇,在教读生单词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联想一下,告诉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所以从这个词入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灌输环保思想,告诉他们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讲解一个新单词时,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例子,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觉得与环保很近,环保就在他们身边。

3、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课文很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都是环境教育的材料。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渗透性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影像教学,组织观看各类环境教育资料片,展示环保图片等资料;也可将环境现状中典型的事例展示出来,如拍摄重钢的大气状况和废渣处理,长寿化工厂和川维厂的废水排放和城区的河水状况等,使其再现于课堂,增强真实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收集长寿区的环境问题,并在课上分别展示给大家,课堂中老师真正成为一位组织者。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起到特殊的教育效果。并在最后的post-reading 环节中展开讨论,让学生讨论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环境。

4、在习题讲解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英语的习题中都会有几篇阅读理解题,而很多阅读理解题都是环保题材的。因此在评讲习题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讲题,还应该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多介绍一些其他国家如何对待环境问题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高2015级的入学考试题的阅读理解B篇阅读中就是关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在评讲这篇阅读理解时就应该往环保方向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充他们的知识。

5、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境教育。

撰写环保小论文、周记、开展环保征文比赛等来激发学生们的环保热情,促使他们注意观察国际国内及周围的环境,把对环境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本学期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班都有学生踊跃参与,利用国庆期间撰写环保小论文,环境调查报告等各种与环保有关的形式。

6、运用课外拓展,开展环保活动。

环保意识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应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使英语知识融于实践。既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环保的意识。

如在学习完公共标语后,可开展为学校和班级环境制作环保标语的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Take good care of environment!(爱护环境!)Don’t waste water!(不要浪费水!) Keep clean!(保持清洁!)”等英语标语。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且在活动中学习环保知识,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习惯。

三、结语

环境教育进入学校课程,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己有的相关课程或学科相结合,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们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强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输入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养成环保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发聪,高二英语学科渗透环保教育计划 2010

第7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中心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型英语教学模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环境;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阅读效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阅读教材为载体,通过学生课外信息的相关搜集、整理来达到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一、选材定题

选好教材是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前提,教师通过教材阅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范围,为研究性阅读指明方向,然后让学生立足课本,以点带面,把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以语篇为中心,内容涉及文史知识、社会习俗、环保、科技等方面的题材,它们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潜藏着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值得探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如高一学生可以研究的课题:

二、搜集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提炼、综合。研究性阅读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以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教师或所学理论的指导下去“究理论证”或“实践创新”。如在高一英语教材(人教版)模块三Unit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在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查阅下载、阅读关于世界各国节日的课外资料,收集关于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文章,按大洲或国家进行整理归类,相互传阅,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类能力。

三、合作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合作学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语言实践机会,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差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搭配的原则分成小组,各个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在分组时,人数以4~6人为宜。我在执教模块二Unit2.Olympic Games时,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探究性学习任务――寻找尽可能多的有关Olympic Games的信息与资料。在课上,利用多种任务型活动交流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如角色表演:让小组成员扮演不同国家的人“Li Hua”“Tom”“Rose”等,谈论各国民众对奥运会的看法,通过交流促进学生思考,深化各自的认识,既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和更全面地了解奥运会,也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以便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辩论,撰写小论文“我所了解的奥运”。

四、及时评价

第8篇

中学阶段是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现代公民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要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真正变为教育的主体,以此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参与技能。

一、积极推行课程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通过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小组活动、研究性小论文、辩论赛、情景模拟等课程实践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技能的目的。如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参与意识;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可结合“和谐社会” 等问题的教学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观察三亚存在哪些不和谐的现象?为什么要解决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调查当地政府为解决“和谐”问题采取了哪些举措?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几条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建议等,鼓励学生自己定一些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按期上交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

二、广泛开展班级实践活动

一是民主竞选班级干部和民主评优评先。如班长竞选,由任课教师推荐、同学推荐和自荐等形式选出候选人5名,候选人有一个月的试用期,由学生考查各候选人的表现,试用期结束后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讲拉票,最后由全班投票,邀请任课教师监督唱票并公布选举结果。当选班长受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监督,任期一年,每个学期末作一次述职报告。通过这样完整的步骤培养学生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能力。这种形式还可以应用于民主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等。二是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集体的智慧,要求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如班规可在校规基础上,发动学生自己制定,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班规形成后要保证全体学生遵守,由班干部监督执行。利用板报、墙壁设计,宣传公民知识,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民主生活。三是利用班会和活动课等开展公民教育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展开主体讨论,如一些学生遇到过生日、评上“三好学生”、当上班干部等情况,为了“面子”,考虑如何请客以及请客费用如何而来等问题。通过学生小品表演再现情景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激烈辩论、思维撞击的过程中判断是非价值。通过这样的行为训练模式,引导学生在两种或者多种价值观中进行判别,对问题进行系统逻辑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校园实践活动

一方面,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学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这些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之中,培养学生的自治和参与能力。例如,由团委组织校广播队,为学生献上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愉悦学生精神的同时贯彻了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思想。校学生会还参与学校的一些常规管理工作,如学校的卫生监督工作、检查学生行为和仪容仪表等。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举办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技能节、合唱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开展“我的中国梦”大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我的中国梦主题升旗仪式即启动仪式”“主题班会”“板报评比活动”“演讲、征文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独特视角和全新创意,对充满激情、充满艰辛、充满希望的“中国梦”进行形式多样的演绎,丰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努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走进社会,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按照能够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如参观部队、气象站、水厂等,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强大而努力的责任感;带领学生到三亚大东海义务劳动清理沙滩上的垃圾,以行动践行环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旅游岛班级文化节、三亚市中小学利用废旧物手工制作环保模型大赛、三亚市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三亚市竹竿舞大赛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和竞赛,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技能。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地理教学;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77-01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导下,课堂多数是老师独角戏一样的表演,学生会感到学习索然无味,尤其是地理这样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有 一定的困难,除了因为地理的学科特征,更重要的是因为多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僵化,"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让大部分地理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课堂沉闷,教师说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性,学生兴味索然,被动地学习成绩当然不理想。同时老师付出劳动而没有回报也怨声载道。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呢?

1 让学生的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去改变这种状态,那就是要让学生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我这里说的是"学生的"课堂,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要让学生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意愿,当然更要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意愿。

有的人会问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是什么呢?我想老师应该做一个"搜索引擎",起到引导的作用,实际操作还是要由"主人"来完成,即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着。而不能像过去一样一切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放手让他们去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重点是要求学生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这个知识点如果只是要学生去死记硬背,难度很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的教学方法,第一步:利用拼图先熟悉省名及其轮廓,让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完成拼图游戏。这样先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机会,对各省区有一个宏观的集体的认识。第二步:播放天气预报的录像,通过天气预报中的行政中心的名称再来一一对号入座。然后学着天气预报播音员的样子来播报天气,学生顿时就会来了兴趣。第三步:学生分组串珠。实际上要求学生要很好的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来完成,将班级分组后把34个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写在卡片上,分成组分给各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这一繁杂的知识点的掌握比单纯地去背诵记忆效果更好。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也符合这一年龄特征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于教材中的许多活动问题,老师不能直接公布答案,既然是活动问题就要充分地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利用老师指导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活动内容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让地理课上到教室之外去

学生的"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也应该将课堂及时地搬到室外。这实际上是我们地理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实时地打破课堂只在教室内的这种单调模式。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活"起来更要让学生"走出去"。现举一例:学习风向的认识,课堂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记住结论,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就思维混乱起来,不知该如何判断。这时不妨将课堂放到室外,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放到地理园中利用仪器演示。如果没有相关设备,我们也能因陋就简,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观察国旗的飘扬方向,让学生面迎着风来一个切身体验。这时适当的讲解效果倍增。学生在动与静中得到"领悟",亲身体会到"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这一知识点的真正含义,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板画效果要好的多。

3 让学生成为具备思维能力的学习者

第10篇

还我们一片净空

蔡加锋

曾几何时,工业跃居经济之首,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或破坏现有的、上天赐予我们人类奈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等。诸多现象表明: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固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不说,这是人类自制了一系列空前的灾难。

我们生存的地球,有丰厚的沃土,广阔的平原,给我们衣食之源;有纵横世界的山脉、高原,给我们培育了茂密的森林;还有纵多的江、河、湖、海,供我们航行和灌溉…… 美丽的地球,舒适的环境,如同一件绝美绝美的绿底衣裙,色纹流畅,飘逸可人,但是受益的主人们呀,为什么还要横加撕扯,使它支离破碎?又如一个沉鱼落雁的少女,遭遇歹徒,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的戕害?这种理念,这种行为的理由,被“他们”誉之为“不可避免”。不!这该是“他们”缺乏环保意识之借口罢了。

我们学校北侧的小河失去了它昔日“碧玉飘带”的风采,而今黑白一片,那工厂的噪音与浓烟在你的耳畔和心肺缠绵。这只是熟视可睹!不妨眼睛睁大一点吧!多少往日清澈诱人的小河,如今一条条腥臭刺鼻,脏不忍睹;洁净的城镇上空,而今烟囱林立,有如一条条巨龙吞吐浓烟,浓烟袅袅又如同乌云笼罩,挥之不去。特别是到了晚上,颇谓是一道“靓力的风景”。无怪乎,我们的天空不再蔚蓝;“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接踵而至。曾几何时,矿泉水、纯净水悄然进了家门,成为必备商品;未几何时,天然气、纯净气恐将搁置于家,悬挂于身?利润为先的今天,有害物质正侵蚀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身。一片片土地,一个个国家,一块块大陆,污染业已席卷,甚至于大洋也不能幸免。这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唯有正视现实,正视危机,除此之外,任何消极退避都于事无补。否则,我们必将有愧于子孙后代。

我国辽阔的版图之上,适宜植树造林的地区很广,但现有森林覆盖率仅为13% ,较世界平均28%,不可相提并论。况且,森林分布又极不平衡,这与当今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环保对森林资源的要求远不相适宜。再者滥砍乱伐,不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风沙侵蚀,而且导致整个生态失衡,甚至富饶之地渐成荒漠。显然,这些事实给我们人类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高全人类的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重建美丽的家园,迫在眉睫。鉴于这些事实,我们要制止滥砍乱伐,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树林火灾;妥善处理工业“三废”等等。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可谓是环保园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那里尽管高楼林立,但绿草成茵,椰树成林,风光旖人,污染极少。可见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环保”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当然,也不排除仍有一些国家、政府对此不够重视,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为了共建地球这美好的家园,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凡有实权的部门!请充分利用人民赋予你的权利,竭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强行整顿或关闭污染性严重的厂矿企业,停止出售污染性大的工业产品,合理治理“三废”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咎,执法必严,绝不徇私枉法。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增强全人类的环保意识。凡有良知的老板!请你不妨为他人着想一下,处理好你的“三废”。凡生存于地球之上的人们!在你力所能及的条件之下,不妨扪心自问:“环保”——我究竟做了些什么?——哪怕是“你丢我捡”之类所谓的“小事” 。

全世界亿万之众,都来成为我们家园的设计师、美容师。通力合作,去弥补,去挽救,去美化,去创造,众志成城,营造一个美的环境。让腥臭刺鼻的小港小河不再肮脏腥臭,而清秀可人;让鱼虾曾经无几的江河不再冷清,而水纯鱼肥;让龌龊有毒的空气不再侵蚀我们的肌体,影响我们的健康,而舒心惬意;让本已憔悴的大地恢复昔日多姿的青春,而美丽无比!

教师简评:

此文针对当前环境存在的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道出了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焦虑。以环境为切入点,列举大量的事实,指出环境污染的方式、危害的程度,纵横进行比较,排比、拟人化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气势地阐述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以此表达小作者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的强烈思想情感;同时,也寄寓了追求美好社会环境的愿望。

此文获德请县社会小论文征文竞赛获二等奖;《当代家庭教育报》征文二等奖。(指导教师李军华)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环保

    目前,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淡薄,对于环境价值观念认识不足,使得人与环境的发展难以和谐。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加强环保的意识,加强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要从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地理作为一门与环境最为贴近的学科,必须要承担起来这份责任[1]。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当前环境的恶劣性,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严重后果,使学生逐渐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把自己与环保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程度。在高中众多学科中,地理与环境的关联程度是最大的,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融合一些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把课堂的教育与社会的事实焦点有效的结合再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2.1将环境形势融入到课堂

    很多的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息息相关,环境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地理角度来考虑分析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在的环境状况做以简单的接受,然后在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讲解。近年,大气层的破坏日益严重,地震等灾难也是接连发生,雾霾天气更是久居不散,这些事实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全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了空气严重的污染,让学生注重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2.2注重课本知识

    学生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学校学习的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堂的教育和学校的生活是影响学生事物看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能够从中反应出很多的环境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到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无限的开发,就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终究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出发点就是课本[3]。

    2.3采用问题式教学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关于地质地貌、国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设置与环境相关的情景,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国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地震灾难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地质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最好要把周围的环境作为课本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4]。

    2.4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课本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很多知识不能被学生深刻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的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让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树木和草的不同之处,经过实际的参观,在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其次,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业区去考察,让学生观察相关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污染物处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可以清晰的了解治理污染物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知识。

    三、通过环保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的让学生写一些环保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环保的真正含义以及加强学生对于环保课题研究的接触,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的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老师在选择课题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能力,让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书籍或者网络的途径搜集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在环保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误区和不当之处,并给予修改的意见,以便学生顺利完成。通过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科学的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充分的重视到环境的问题,建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提高自身的素质。相应的环境教育和实践学习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自我约束日常的行为习惯,以便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通过课外的相关学习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环境问题,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究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把时事的环境问题结合在教学中,调动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更加的生动、多样。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本质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兰晓晏.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3):44-45.

    [2]张 磊.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J]. 中学教学参考, 2013(6):68-68.

第12篇

今年暑假我被导师安排到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实习,该所主要承担省内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课题研究,编写各级生态规划报告,此外还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近两个月的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课题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工作。在研究工作完成后自己还协助所内工程师编制完成了两份环境影响评价表。期间得到的锻炼自然不言而喻。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学有所用”

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毕业后如果能投身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实习期间非常幸运,自己不仅可以了解报告书(表)编制的整个工程,还直接参与到两份环评报告表的编制中,特别是看到平时经常研究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被运用到环评报告中,真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感。不过,现实中的环评与理论中的环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环评报告中的评价方法一般都选用最成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环评技术导则中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理论上说,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发小论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用这些方法,但在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前导师也说过这两类环评的差异,通过实践自己对这种差异认识的更加形象,这给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启发,那就是尝试着改进现有环评方法,使它们在评价、预测现实环境时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由于项目的需要,实习期间我去了许多县市,对当地的环保形式和环保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只有多到各地实地调查,才能真实地了解基层环保工作的艰难,才能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尴尬的症结所在。虽然各地对本地区的环保很重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有许多难处,经济上的、行政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比如在与某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由于当地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领导对于一个违反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特别重视”,从批文到申报都明令环保部门大开绿灯,以致通过环评时由于有相关批文,环评单位在否决时也显得非常吃力。又比如有些地方在做规划环评时明明没有了环境容量,还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硬上“大项目”,环保部门在出环境标准回执函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为了地方的“大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实习,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环境现状,了解到了许多环保工作的尴尬,也体会到了许多环保人的难处。的确,真正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更是体制上的难题。

总结了这么多,感慨了这么多,其实自己的实习历程还是有些缺憾的,比如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就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泛,例如在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时完全可以利用模型或者GIS技术辅助实现,但由于自己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最终只停留在请教专家进行主观推测上;还有就是缺少处理大量信息的训练,整理文献的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协助单位开展环评工作中,还发现自己的沟动能力有待提高,与项目单位的沟通缺乏主动性。总之,通过实习感觉自己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虽然算上本科,自己已有五年的专业学习经历,但是拿到现实工作中还是有点捉襟见肘:知识结构单一、不全面,对于环保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课题理解不够深刻,几乎每天都会在工作中碰见难题,不过这些问题也为我今后的研究学习指明方向,促使我在学习中把握要点,努力提高服务环保事业的技能。

最后,非常感谢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的所有工程师,与他们的合作真的非常愉快,他们让我在工作中留下了汗水,但我带走的却是无尽的知识和收获的快乐。期待未来能与他们再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