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表国际论文

发表国际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3:11

发表国际论文

第1篇

近年来,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然而,仅有一小部分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中,总结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员很难用英文写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科研论文或摘要。

目前,国际生物医学界倡导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如《美国医学会编辑手册》(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anual of Style)中指出:“In general the active voice is preferred, except in instances in which the actor is unknown or the interest concerns what is acted on.(一般主动语态是首选,除了演员的实例是未知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行动)”。

然而同为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大部分还是偏爱被动语态,这大大的影响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关于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我们应当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进行国际医学学术传播和交流。

当然,必须明确指出,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使用主动或被动语态要根据摘要表达清楚、简洁的需要。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Kirkman所述:" In most scientific writing, we should write in a natural, comfortable mixture of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constructions, using active verbs as our main mode of expression,  and interweaving passive verbs skillfully to change the balance and emphasis ofwhat we want to say .The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s are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to create deliberate balance or emphasis in a statement.They should not be interchanged arbitrarily.(在大多数科学写作,我们应该写在一个自然、舒适的个人区域和公共建筑的混合物,用主动动词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和交织被动动词巧妙地改变平衡,强调按照我们想说的。主动和被动的声音用于特定目的,创建刻意平衡或在一份声明中强调。他们不应该任意互换。)”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为什么中国医学研究论文难以发表在国际期刊中》的相关整理,向往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戏剧;国际剧坛;人类文化;中国戏剧院校;国际化协会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从19世纪以来,西方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乃至中国的戏剧;那么,在21世纪,随着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东方的戏剧包括中国的民族戏剧在内,理所当然会与西方戏剧在文化交流轨道上并驾齐驱,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戏剧的发展。

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戏剧大国,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作为主体构成的中国戏剧界,已经在国际剧坛上持续奏响了来自古老中华泱泱大国的悠扬声部。

如何在国际戏剧界掌握理应具备的话语权,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出中国民族戏剧、戏剧评论与戏剧教育的整体风采,共同将世界戏剧朝着有益于人类文明与升华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中国戏剧界和中国戏剧艺术类的学院任重道远。

一、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队再奏凯歌

尽管北京已经到了桃红柳绿的春三月,但在3月30日的波兰华沙却还是春寒料峭,冰雹袭人的季节。

在此召开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第26届全会,进入了最为紧张的阶段。来自各国的戏剧界人士,不少人的额头鼻尖,都沁出了晶莹的汗珠。大家都仰首看着墙上的投影大屏幕,因为此间正在举行差额投票之后的唱票与计票程序。

在中国代表团中,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先教授稳坐其间,代表团秘书朱凝老师则略显着急;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我,索性站起身来,看着大屏幕上的票数变化。因为只有根据投票,才能选出下一个二年工作流程中的常任理事国。

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简称IATC)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全球化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独立性的国际性机构。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前身,是1926年5月3日在法国巴黎由法国专业戏剧评论家联合会主办的首次国际戏剧评论家集会,当时参加该集会的共有来自26个不同国家的戏剧评论家。1956年6月7日,来自34个国家的120名评论家参加了巴黎国际戏剧节的各项戏剧交流活动,标志着IATC的正式成立。自1970年开始,IATC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之下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目前IATC旗下已经聚集了两万多名戏剧评论家,并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会及独立会员。该组织的宗旨是聚集戏剧评论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其首要目标则是培养戏剧评论学科,并对其方法论基础的拓展做出贡献;捍卫戏剧评论的职业伦理和专业热情,保护协会成员的普遍权利;鼓励在戏剧领域中开展的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以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由于中国成立分会的时间较短,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对于中国戏剧界的形象还认识不够,所以在两年前在亚美尼亚召开的全会上,中国只是以一票之多的微弱优势超过了罗马利亚,首次当选为常任理事国。那么今日今时,在列强竞争、各显其能的环境当中,中国人能够再奏凯歌吗?

结果终于出来了,中国以绝对的高票,再次当选为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下一任常任理事国。我们自己额手相庆,其他国家的代表也纷纷表示祝贺。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资深戏剧教授唐如宾教授,特意过来表示敬意,因为中国的票数比起加拿大来更是遥遥领先。

从一票之多到绝对的高票当选,无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尚空谈,脚踏实地,言必信、行必果地做事情。中央戏剧学院从来不拖欠应该交的会费,中国代表团非常准时且尽责地参加各项活动。

中国代表团在投票前,向大会汇报的情形大体有:

――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承办召开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的年会,选出了由张先教授任理事长、谢柏、沈林二位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的新的学会机构。

――2012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将会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旗下的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2013年和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将会分别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青年论坛和全体会议。

正因为此,“出道”较晚的中国戏剧界,才能赢得那么多的赞成票,大家都对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态度,对中国戏剧界友好的态度和做事的效率表示认可,也都对一个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大国形象表示感佩。大家更加希望能够有机会来中国参加会议,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戏剧以及欣欣向荣的文明古国的新的发展。

只要中国的戏剧院校继续勇于担当,只要中国戏剧界人士持续努力,只要中国文化繁荣兴旺的态势越来越好,那么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和诸多国际性文化盛会中,未来的主席和副主席人选,迟早一定会出自于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像香港的资深戏剧家荣念曾先生等人一样,在国际戏剧与艺术的天地中,充当领军型的人物。

二、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言必信,信必果。信守暮春时节在华沙的承诺,到了丹桂飘香的金秋九月,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校园内,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戏剧名家云集在此,切磋亚洲戏剧的发展之路。

9月21日至23日,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承办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在我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论文66篇,来自海内外的55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并发表了高见。

论坛开幕式在学院小剧场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教授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周龙副院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日本分会负责人濑户宏、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阿塞拜疆分会负责人Maryam Alizadeh、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泰国分会代表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台湾分会负责人李立亨,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团国际顾问、世界文化论坛亚太地区联盟董事局主席荣念曾等先后发表讲话,印度代表和阿塞拜疆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与论文。

我国戏曲研究专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在开幕式中详尽介绍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组织构架。同时,他对中国分会和会员们的表现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国际戏剧节评论协会的相应活动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应该在国际戏剧与学术的舞台上,发挥更多的支撑性作用。

在21号的研讨会上,龚应恬、王安奎、濑户宏(日本)、野田学(日本)、王绍军、曹林、龚和德、刘彦君、周传家、刘祯、荣念曾(中国香港)、张尧、邹元江、颜全毅、邹德旺等专家,重点针对“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这一议题各抒己见,不时在现场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碰撞,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国戏戏文系毕业的高材生,龚应恬展示了他最近执导、并且刚刚在法国巴黎展颜的昆曲电影《红楼梦》片花。该电影的文学顾问与编剧之一是国戏戏文系系主任谢柏教授。龚导演的播放与阐述,引起了各国代表的重视。

野田学教授通过现场的演示与分析,认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能乐与歌舞伎,其美学原则与中国戏曲有着诸多的共同点,这些古典剧目本身都体现出东方民族的许多审美情调。

当晚7点,由京剧系、表演系在小剧场举行了折子戏专场演出。与会专家和我院学生一起观摩了《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下山》、《女起解》、《三岔口》等四出经典京昆折子戏。同学们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外国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边看边思考,感觉兴味无穷。这是因为,中国精妙绝伦飞京昆经典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亚洲古典戏剧和世界传统戏剧的精华层面。其假定性、虚拟性和诗化的表演原则,将会更多地影响到世界戏剧的多元形态。

次日上午,研讨会在北京东方饭店会议室召开,徐晓钟、李立亨、胡薇、Maryam Alizadeh(阿塞拜疆)、田志平、王永恩、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泰国)、荣念曾、钟鸣、刘小梅、陈建平和吴新苗等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导演艺术家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徐晓钟教授表示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情有独钟,而且这份情缘是自小就结下的。他在小时候酷爱京剧艺术,并想向京剧老生方面进行专业学习。尽管后来他还是转向了话剧艺术,可是他认为戏曲艺术的文化底蕴,给了他在话剧方面拓展的许多启示。谓予不信,他还当场展示了他小时候学过的京剧唱腔片段,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经过五场会议的精彩研讨,与会成员们对亚洲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教授做了归纳发言。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代表旗下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万会员,对中国戏曲学院表示深切感谢。在宣布论坛圆满结束之际,Kim会长与中国戏曲学院和各国各地区的学者们相约,在第四届亚洲戏剧论坛和西方戏剧论坛上再见,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剧界、亚洲戏剧界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更多地参加并且更多地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学术论坛。

作为国际戏剧家培伦协会的首任亚洲籍会长,Kim会长代表大会郑重提出了关于戏剧发展的北京宣言,他认为到了21世纪,随着亚洲在全球版块当中的整体崛起,亚洲戏剧也理所应该在全球戏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方戏剧也应该加强与亚洲戏剧的沟通,并从亚洲戏剧中获得更多的营养。也只有这样,世界戏剧才能彼此融汇,取长补短,得到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发展。

三、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的中国担当

当然,由中国人起着支撑作用并担任副主席与秘书长单位的国际戏剧组织,也同样与京沪三所戏剧院校息息相关。

2008年 3月底,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海召开。经与会成员投票选举,会议产生了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名单。其中,董事会主席单位为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主席为该院院长 Anuradha Kapur;第一副主席单位为中国戏曲学院,杜长胜院长为第一副主席。其余四个副主席单位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戏剧学院、印度尼西亚国立艺术学院、日本桐朋学园艺术大学、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等。

董事会的秘书长单位为上海戏剧学院,由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担任秘书长,负责学会的日常一般事务的运行。

会议签署并了“上海宣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16个国家的20多家戏剧院校的院长、校长在“上海宣言”中一致同意,决定通过校际网站链接、教师交流、本科生互相选课、研究生互访、教育科研合作及艺术资源共享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2009年5月,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戏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文化教育部代表PARINATI、APB董事会主席、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院长Anuradha Kapur、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APB秘书长、上海戏剧学院韩生与多国戏剧院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吸收了新西兰国立戏剧学院、台北艺术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蓬功大学和伊朗艺术德黑兰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作为新会员,亚太局不断体现出新的生机和蓬勃兴旺的活力。

2011年1月,由印度国立戏剧学院(新德里)做东,主办为期8天的亚太戏剧节和第二届戏剧院校博览会。

作为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的第一副主席单位和“亚太戏剧院校戏剧节”的发起者之一,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带领戏曲小分队,一是参加盛会,与来自新西兰、伊朗、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地的戏剧院校成员一同交流与讨论;二是通过工作坊的方式,首先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及其创作传承方式向与会的各国戏剧家和学生做了介绍,然后采用现场互动的方式让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师生们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国戏演出的京剧《天女散花》、晋剧《小宴》和豫剧《抬花轿》,文武兼备,动静得当,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激起了各国艺术院校的浓厚兴趣。

2012年8月31到9月6日,由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国际剧协戏剧院校第三届高峰论坛及戏剧节,主要由工作坊、学生展演、高峰论坛三个板块组成。

在台北艺术大学的戏剧系馆、戏剧厅、舞蹈厅等场地内,来自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戏剧院校,带来了12出短剧,先后缤纷上演。所有院校都自行选择任一剧本,在主题上可表现出各国各地区的教育文化特色,演出长度都控制在在60分钟以内。这些剧目大致有:

泰国布拉帕大学《转生》、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十头罗婆那》;

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萤火虫》、菲律宾综合表演艺术协会《跨越诗界》;

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日落实笼岗》;

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结网的手》;

来自中国大陆的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剧目《爱与恨》该剧的前后两段分别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演出中加入了以京昆为代表的民族戏曲元素,同时还充分运用了提线木偶和面具,使得西方古典题材打上了浓厚的中国艺术的烙印;

台北艺术大学作为东道主,分别上演了《孝义图》和《怒沉百宝箱》等有所改编的传统剧目。

各院校的剧目表演,呈现出古典、现代的多元舞台语汇,也彰显各院校不同的文化风格。在演出结束后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内,观众们与表演者之间开展了热烈的探讨。

除了演出之外,每所院校都被邀请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一次工作坊,最长3个小时,通过现场演示,充分体现了各院校的训练体系和戏剧教育的过程。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地区各戏剧院校的交流与互动。大家对于亚洲戏剧教育的过去与未来、对于21世纪跨领域创作等相关议题,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与安排。

相信在2013年越南表演专业训练与实践中心(胡志明市)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成员上校博览会,中国代表团的戏曲表演与其它戏剧样式的展示,都将会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美、精致和高尚的艺术品位。

四、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的盟主担当

在亚洲戏剧学院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中,目前真正由中国戏剧院校担任盟主,敢于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善于担当,甘于奉献,并且逐年展开了一系列声誉卓著的艺术活动的国际性戏剧组织,还得要数设在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SIA THEATRE EDUCATION CENTRE)。

2005年10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成立仪式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除了中戏、国戏和上戏之外,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韩国中央大学校艺术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这七所加盟院校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把成立仪式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中央戏剧学院在教育部和中国剧协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成为这一国际组织的真正盟主,院长徐翔教授成为中心当之无愧的领导人。

2007年5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国际论坛在中央戏剧学院隆重召开。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徐翔教授和到场嘉宾――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予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先生、中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先生分别致词。到场的参会人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专家和学者。近300名在校学生的出席,使得论坛更加具备青春的曙光。

2008年,第三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在数天的研讨会后闭下了帷幕。对于国际舞美组织主席迈克・拉姆索先生的发言,日本大学户田宗宏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章抗美教授以及韩国中央大学的朴东佑教授的论文,代表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给予较高评价。会议的学术品格令人神往。

2009年,第四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有所转型,论坛正式升格为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各方代表先后致辞,对本次论坛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有助于推动亚洲戏剧教育界的互动与发展。全体嘉宾和专家对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表导演基础教学展示”尤感兴趣,因为戏剧教学实践,是整个戏剧教育与艺术实践最为重要的基础活动。

2010年,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与会者围绕“戏剧管理的教学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同时拉开帷幕。中央戏剧学院《潜在的支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吸血鬼》、韩国中央大学《费德尔》、越南河内国立电影戏剧大学《伊索》等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戏剧作品鱼贯登场,这就将前面四届论坛较为纯粹的坐而论道,变成了演出与研讨相结合的新的模式。

2011年,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戏剧学院副教授比尔・沃特斯主持了与马克・威尔曼的对话。马克・威尔曼是由诗歌领域进入戏剧领域的美国实验戏剧剧作家,他提到美国现在的戏剧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大爆炸时期,众多剧作喧哗上演,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一瞬间体会到剧作者的意图,通过“共鸣”达到“领悟”。云南艺术学院蹇河沿老师的发言是《论戏剧文学创作的自我独立性》,他谈到在现代的戏剧作品中,剧本已经渐渐成为了舞台的附庸,这一现象将直接导致今天戏剧艺术创作人文厚度的削弱甚至缺失。韩国中央大学校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李相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戏剧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他认为戏剧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将动机跟戏剧艺术形式相连,把特殊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大众的、共同的戏剧表演。韩国中央大学崔正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戏剧文学是戏剧的重要前提,戏剧文学应该引导戏剧的未来。在当今急遽发展的时代中,我们要认识戏剧宝贵的价值,继承和发展亚洲戏剧文化。通过戏剧论坛及研究,认可各个国家的艺术差异,使我们在世界和亚洲戏剧中得到共同发展。

2012年5月20日,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继续在中戏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协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戏剧节的主题内容之一,是契诃夫戏剧演绎。

显而易见,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中国戏剧院校所主办并且承担的最有影响的国际化盛会,成为最有影响的中国戏剧的国际品牌,也成为亚洲戏剧界举办时间最长、举办过程最具备连续性的第一品牌。

所以中国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宣布本届论坛开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充分肯定了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立7年来,通过成功举办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和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是中国扩大戏剧教育开放、促进戏剧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亚洲戏剧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搭建了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也希望本届论坛能进一步探讨在戏剧教育跨国、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实现协同创新以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

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博士也在会议致辞中表示,论坛与戏剧节已成为亚洲各国戏剧院校开展深层次理论探究和展示戏剧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并深刻影响着亚洲戏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致辞中对论坛暨戏剧节表达了期待之情,希望论坛能进一步促进戏剧教育发展,进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年轻戏剧人,创造戏剧艺术更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在致辞中表示,对话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也促使各国专业人士不断完善和创新。他认为,本次论坛以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为主题十分重要,各国戏剧人应满怀自豪地保护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并积极采取富有创意的观念和方式。

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代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徐翔说:21世纪,不同地区的戏剧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区与本土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发展有差异的戏剧文化,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戏剧。ATEC确立的本届论坛主题为研讨戏剧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对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亚洲戏剧发展的方位应该怎样选择,以及如何保持各民族戏剧的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ATEC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亚太戏剧院校在关注亚洲戏剧教育的同时,更好地与世界进行对话。

本次参加论坛与戏剧节的的多所戏剧院校中,有11所院校分别进行了演出。他们所演出的剧目是:韩国青云大学的《海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的《暮光港口》,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的《海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契诃夫短篇》,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的《萨姆帕达思想传承》,韩国西京大学的《万尼亚舅舅》,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的《求婚》,韩国中央大学的《万尼亚舅舅》,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后台》,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的《情人牧歌》。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先后演出了音乐剧《为你疯狂》和《契诃夫趣剧》。

除了以上演出单位之外,日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利国立电影戏剧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文莱达鲁萨兰大学、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等外艺术院校,以及国内的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先后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相信在明年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将会在北京呈现出更加美丽动人的景观。

五、中国戏剧院校的国际话语权

现在看来,真正具备完全意义上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戏剧院校中,目前为止只有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一枝独秀。

理由很简单,不管有多少国内外戏剧院校参与,不管活动所波及的范围有多广,最为主要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持者,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论坛与戏剧节的理事长,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徐翔教授。

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中戏已经成为中国戏剧国家化过程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级文化品牌。

当然,中戏与国家的这一文化品牌,迄今为止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和亚太地区,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国际品牌。中戏要把这一项目做大,还必须将亚洲地区或者亚太地区,作为其组织活动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戏剧院校与戏剧文化活动,一定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纳入其中,中戏的这一项目,才真正具备了了中国国家级文化名牌的深远意义。

有鉴于此,中戏在4年前又开始小心翼翼地参加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的核心活动。该联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于2007年提议创建,并在2008年9月的巴塞罗那第五届世界戏剧院校校长大会和马德里第32届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联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搭建一个共同研究戏剧教育,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的平台;保持学术合作,促进国际间戏剧教育的高层次对话,共同发展世界戏剧教育事业。

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两年一届的次国际大学生戏剧节(简称GATS FESTIVAL)。每次演出邀请参会院校展示一台莎士比亚主题的演出,一台民族特色的演出,国外参会院校获得最佳表演奖的学生,可以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一个学期。2011年9月18日至27日之间,多所国外戏剧院校的大学生,在中戏的舞台上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实验剧目。

中戏在世界戏剧教育舞台上的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得到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和国际戏剧节的高度评价。这也彰显出大国之风采,体现出中戏作为一所世界戏剧名校的学术品格和宽广胸怀。当然,最大的遗憾还在于由中戏主办的演出盛会,中国题材和中国剧作家例如关汉卿、汤显祖和老舍、曹禺等人,目前还没有能够进入主题演出的范畴之内。

无独有偶,2012年9月15日,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当中的舞台美术展暨研讨会在上戏开幕。来自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韩国中央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等院校出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作为本届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倡导联盟的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教师共享等合作事宜,使世界戏剧院校联盟成为戏剧教育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这一倡议提出之后,有望在下一届作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的Viola Schmidt教授的领导下,得到一定范围内的实施。

戏剧是沟通人类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民族互信最为便捷的艺术样式之一。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果中国戏剧与中国文化不能相应同步地全球化,那中国的形象总还是容易被人称之为单纯的经济内国家。只有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和世界大国。文化大国的民族和人民,才是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理解、所敬重、所拥护的民族和人民。因此,戏剧界与文化界在国际化的方面不仅仅是任重道远的问题,还必须要在时不我待的背景下,痛下决心、迎头赶上,具备当今世界舍我其谁也的主人翁感觉,具备艺术赛场上的紧迫感、竞争感、冲刺感和时代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在人类通往世界和平和身心健康的彩虹桥上,各种各样的国际性组织如同银河星汉,难以胜数。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中国参与兴办的国际性组织还是有限,总部设在中国、由中国人牵头的国际性组织,从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更是屈指可数。但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指数的叠加,也要从参半、主办各种有益、有趣、有人文价值,但却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的国际性组织方面,正面地体现出这一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力,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现代精神的积极有效性。

第3篇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第4篇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一带一路”;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53-02

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深入剖析了国内国际新的发展局势,作出了“文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论断。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种尝试与路径。而国际上对此扭曲、猜疑的看法公开出声,印度关于“一带一路”国内已经有舆论公开质疑中国此举是“朝贡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权制度,甚至是“围堵”他国[1]。

一、两大舆论场:联动内宣与外宣

国内、国际两大舆论场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其基本立场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好此举,不断提升国家“硬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整合二者的有效发展,处理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树立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才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有效路径。

1.国内舆论场:民间力量的再造。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公民借助社交媒体表达自我意见和情绪的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因素逐渐成熟,网民的意见集合影响着国家宏观或微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凸出,社会结构变化明显,其凸出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利益主体从媒体借力展开互动,形成新的意见阶层,民间舆论场成为新的舆论阵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国内主流媒体顺应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潮流给予的高度评价。相反,民间舆论场却对此显得有些“冷眼旁观”,公众舆论几乎对“一带一路”的议题“视而不见”,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民众的矮化心理形成差距,另一方面国内舆论主体复杂化,“公众”的概念很难界定。诸多网友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虽然缓和,但并非真正理解,甚至对此持反对意见。民间舆论场的意见为国家对外行为和外交政策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正如摩根索所说:“一个政府可能正确的理解对外政策的需要和支持@些政策的国内政治需要......他必须使它的人民赞成并支持它的对外政策。[2]”因此,重视民间舆论场的“热效应”,营造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

2.国际舆论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也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发展契机,而如今我们面临着中国中心主义的巨大悖论[3]。中国对外传播仍然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三大短板,中国在全球网上信息资源的占比并不明显,这就造成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面临着不利于其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逆差”特征明显,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媒介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形式,为中国改变国际传播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契机。第一,学会讲中国故事,以受者为中心。中国传统的传播理念是以传者为中心,只强调传播动机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考量受者的接受心理和可接受的传播形式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第二,增强学术话语的议程设置能力。中国的科研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西方媒体曾把“一带一路”战略误读为美国早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由此可见美国在议程设置上的强大能力[4]。提高中国的学术国际视野,既要加大对国际公共议题的参与力度,也要充分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声音。第三,塑造集体认同,创新国际新机制。中国与世界在国际公共议题上有着共同的认知,诸如环境问题等国际问题,中国应协同世界解决好当前的共同问题。

二、一带一路:中国软实力构建的发展之路

关于“软实力”概念的界定,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政治维度,二是国家维度。“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更多要表达出来的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正如约瑟夫・奈所强调的软力量是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并为实现这些价值观作出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5]。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软实力构建的“西游之路”,同时给增强中国软实力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

1.实行新公共外交,传播中国声音。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的媒介形式丰富了公共外交的手段,尤其是网络民间力量的崛起,淡化了传统外交强硬的政治色彩,新公共外交更强调双边对话与互动,重视民意的形成。“一带一路”沿线既涵盖了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又笼罩着诸多宗教、民族等历史遗留问题,多元文化和地缘冲突已经成为凸出的国际问题,中国既要充分利用主流传统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与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立场,也要充分利用新的媒介形式,通过社交媒体传递中国信号,搭建与沿线各国民众沟通平台。

2.增强民众互信,落实民心相通。约瑟夫・奈曾指出,国家缺少是关注,而关注取决于可信度,但是政府宣传很少是可信的,如美国等许多国家的软实力产生于民间而非政府[6]。“一带一路”虽然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重大国家战略,但是务必转换其主体性,激发公众的主动性。近年来,中国一方面加大了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援助项目,在经济上惠及他国,惠及民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逐步重视民间力量作用,逐渐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商会组织和非政府团体;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建立孔子学院能有效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吸收,从教育上保障他国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要求

国家形象的建立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本身、国家的行为表现、国家的国际活动以及国家的国际贡献的总体评定,是力量和民族的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7]。关于“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国际上还存在大量对此误读的舆论观点,中国目前要亟待解Q中国形象被误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意义,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国际话语生产能力,确保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媒体战略:树立传媒话语强国形象。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主导权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国家软实力的逐渐增强。对我国而言,当务之急是通过建立起与国家硬实力相匹配的传媒软实力,拓宽传播渠道[8],改变国际传播格局,争取国际话语权。当下,国内诸多媒体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依然明显。第一,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短视报道与传播,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第二,随着2017年全国两会、十三五规划都将“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位,国内众多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形成集束传播效应,新旧媒体的融合报道,使得信息泛滥;第三,媒体本身缺乏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把控,造成民众对此认识的舆论错位[9]。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仅仅存在着国内传播困境,对国际传播依然问题凸出,一方面表现为我国传媒话语权较弱,传媒软实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立场和现实意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传媒文化软实力,既要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提高中国传媒的软实力,也要通过逐渐建立起来的传媒体系反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从总体来看,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强有力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转变传统的报道形式。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10]。中国主流媒体要转变传统严肃的媒体报道形式,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综合传播影响力。第二,丰富媒体产品,注重影像传播。从数量上看,我国的传媒产品生产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近年来,由、国务院新闻办牵头,由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纪录片《一带一路》,将宏观主题与细致的叙事风格相结合,用纪录片这一通行的国际语言,为新时期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立创新了表达、树立了典范。

2.文化战略:展现文明东方大国形象。中国的国家吸引力逐渐增强,这是因为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然而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要求我们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一个国家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为该国的文化进步能力和民众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社会凝聚力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制度化水平和社会秩序,而所有这些均取决于该国整体的文化创造能力[1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转变揠苗助长的方式,注重国家自身社会文化的提升,走出重视国家外部形象传播的思维定式,提高社会文化能力,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大国风采。中国文化既要传播,也要吸收。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既要运用人们所乐意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也要逐渐丰富与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形式,中国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国地位,积极召开关于“一带一路”的大型国际会议,共同探讨和实现文化建设、成果共享的良好愿景。(本论文受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瑞奇.三个舆论场与对印传播战略―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J].齐鲁学刊,2016(1).

[2] 吴雄.论国内舆论场在当代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引导[D].沈阳:东北大学,2011.

[3] 张涛甫.改变国家舆论场的“话语逆差”[N].解放日报,2016-04-19.

[4] 王翼.国际话语权演变特点与中国话语权建构[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

[5]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 刘昌明.孙云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反响与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8).

[7]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8] 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利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董小玉,黄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

第5篇

自从经济学之父AdamSmith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问世[3],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古典经济学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DavidRicardo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4],完善了之前的绝对优势理论。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Heckscher和Oglin则将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引起国际贸易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理论[5],跳出了古典贸易理论一直以技术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思想框架。当代经济学家又从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国际贸易的成因,这一理论主要贡献者有PaulKrugman等[6]。纵观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可以发现一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从古典经济理论以技术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优势理论,还是Heckscher和Oglin则将资源禀赋的不同作为贸易基础的禀赋理论,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PaulKrugman的那篇以生产规模和市场不同为基础的《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皆是如此。而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基础,价格是由供求两方面决定的。尽管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流,但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成因的思想理论也在发展着。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瑞典经济学家Linder以收入的变动作为贸易基础的贸易模型。林德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会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罗尔夫•韦特按特征的不同对需求进行分类,并用案例研究分析得来的实证的证据加以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收入、偏好、消费者心理等等。传统的研究主要体现以这种微观因素的不同来解释需求,进而解释国际贸易。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从我国总需求出发,探讨其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2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概况

2.1国内需求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都促使了我国的国内需求持续增长。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的年度总消费额,即国内生产总值,加上进口额,减去出口额,则可以表示一国总的消费额。假设用消费的概念表示国内的需求水平,则可以得出如图1中的宏观的国内需求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1993~1994年的需求有下降外,1990~2006年我国国内需求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从需求水平来说,1990年是0.38154,2006年是2.46774,增长非常迅速。此处不考虑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2.2国际贸易状况

2.2.1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

新中国国际贸易的较快发展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际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纵然面临新的挑战,但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逐步提高。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1990~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迅速,从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0.11544亿美元,到2004年达到1.1545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实质性增长。

2.2.2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比例

从整个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看,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在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大。从上个世纪末到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3计量分析[7]

3.1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如前所述,本文将从宏观的需求出发探讨一国需求如何影响其国际贸易格局。此处,我们用消费代换需求,即消费者和政府在自身条件满足情况下,需求多少即消费多少。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一是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二是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从数量上解释了我国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则是从比例上揭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即宏观国内需求分别解释进出口货物的增长和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分别从数量和比例上实证。模型如下:Y1i=α0+α1Xi+μi(1)Y2i=β0+β1Xi+μi(2)我们分别用Y1、Y2表示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用Xi表示国内宏观消费水平,即宏观需求,μi表示随机干扰项,i表示相应年份。

3.2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到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其中国内需求,由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三个数据组成;进出口货物总额,由进口货物总额和出口货物总额组成。另外,由于原数据单位不一,本文转化为美元为基本单位。3.3模型估计本文采用Eview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若采用简单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拟合,会出现D.W.值过小,可能导致序列相关,故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将AR(p)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原模型中,以消除序列相关;然后再进行OLS估计。所以模型将变为:Y1i=α0+α1Xi+α2AR(1)+……αnAR(n)+μi(1)Y2i=β0+β1Xi+β2AR(1)+β3AR(2)+……+βnAR(n)+μi(2)通过消除序列相关后的数据,可以得出两个模型的计量方程:Y1=-0.6163+0.9323Xi+0.8452AR(1)+μi(3)(-1.973)(7.825)(7.027)R2=0.9852DW=2.0041Y2=0.0087+0.2518Xi+1.1AR(1)-0.4838AR(2)+μi(4)(0.249)(9.428)(3.291)(-1.985)R2=0.9852DW=2.1956其中,每个方程估计参数下括号中的数字为估计量的t值。总的来说,两个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852,0.9852,并且每个解释变量的t值较大,说明统计上显著。估计结果说明模型整体上模型拟合的较好。D.W.值也分别为2.0041、2.1956,而两模型的D.W.检验较大临界值du分别为1.36、1.37,D.W.值都处在du和4-du之间,故序列相关已消除。

第6篇

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任务是艰巨的。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法理论创新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主要有厦门大学的刘志云教授与徐崇利教授等。他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进行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中,刘志云教授发表该方面的相关论文有:《试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4〕等。徐崇利教授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之跨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科交叉之分析》〔5〕等论文。笔者认为概念与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因此,就研究起点而言,国际法理论建设首先必须寻找构成国际法理论的独特的概念。人的思维工具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构成理论。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所谓过程。概念、判断、推理三者具有内在联系,其中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体系就是概念的体系。因此,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概念的建立与创新。那么怎样建立这一概念?事实上,理论上的变革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也不是在某一天就能实现的,这一变革是渐进性的形成的,某些迹象、线索与轨迹在现有的国际法研究中已经展现。如公物、公域、准国家、人类共同利益等,这些概念都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但目前仍未被充分开发。“公物”一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与法律上的“公物”有区别,法律上“公物”的涵义比较狭窄,如《上海市财产拍卖规定》第10条(公物的定义)将该规定所称的公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财产:(1)执法机关收缴的罚没财物;(2)执法机关追缴的依法不予返还的物品;(3)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机关认为需要以拍卖方式转移所有权的国有资产;(4)需要以拍卖方式处理的无主物。国际法上的“公物”指南极、北极、月球、公海、电离层上下空间、外层空间的自然资源等以及人类基因组等这些人类的共同财产。南极、北极、月球、外层空间这些地区可以被称之为“公域”。“准国家”这一概念是指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这类国际法主体,它们类似于国家,但并不是国家。上述这些概念是从现有国际法研究中抽象出来,含有建立国际法理论的重要信息。但目前尚未未引起国际法人的充分关注,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法事实上已在进行着“悄悄的变革”。范畴已经成为各门科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在现代汉语中,范畴一般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在具体学科研究中,范畴一般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概念与范畴相比较,概念具有实际具体性,范畴具有理论抽象性。因而,范畴是比概念更深刻的东西,它更注重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和反映。在国际法上诸如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可以说,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理论研究之核。那么,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什么?和平、安全、人权、正义、秩序等在国际法的基本价值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作用?这是国际法理论创新中不能不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

国际法与国内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不同的规律,但不能忽视其共同性。因此,就方法而言,建立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不能离开对我国国内法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理论之间的联系

不少学者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民法,说明国际法理论建设离不开民法,尽管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但其法言、法语与法理等与国内法理论有较深刻的联系。这些联系从宏观上而言,表现在如下方面:1.领土法中的领土取得与变更。在传统中,国家取得领土方式有五种形式,包括先占、添附、割让、征服和时效,其中的先占、添附和时效也属于民法上的概念。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包括民族自决、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公民投票等。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与宪法的关系密切,同时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与民法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2.空间法中的民法问题。在空间法中有《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该公约于1972年3月29日通过,其中的损害赔偿问题涉及民法中的重要理论与制度。3.国际条约法则体现了更多的民法的性质。在国际法律责任中有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这一责任具体是指:“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6〕其中包括《维也纳核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公约》、《核动力船舶营运人双重责任公约》、《关于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国际公约》等。

(二)国内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国际法应予以借鉴

国内法的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其中共同的理论就有法律行为理论。对此,国际法应予以借鉴。笔者认为,国际法不重视对国际法律行为的研究,是国际法理论研究的重大缺失。事实上,现有国际法中大量分析了国家的行为,如就国家行为的分类中,现有国际法已经将国家的行为分为:行为、非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等。国家行为的种类包括继承、承认、外交、缔约等。任何法律包括国际法首先是对行为的规范,但现有国际法理论对国际法律行为几乎没有反映,也没有这方面的已经公开的研究成果。其他如国家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其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而行为能力并不平等,否则就不能回答,为什么各个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所缴纳的会费等费用不一样,特别是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但交纳的费用比德国、日本少。诸如此类,我国学者们在这方面几乎也没有建树。

(三)当今的国内法本身已经反映了世界的法律文化

国内法的许多理论事实上来自于“西方”,如我国民法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就有许多借鉴之处。因此,国际法理论对国内法现有理论的借鉴,也包含了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同时,国内法理论建设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并已经在逐步完成“本土化”。因此,对国内法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这一方法是完成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捷径。

三、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东方奇迹”,如何解读这一“东方奇迹”成为中外学者共同面对的热点话题,于是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热点话题。中国入世以来有何成功经验?问题何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关系如何?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国“法治不健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这一基本思维定势的背景下,在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法制建设方面,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当下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判断。根据这一判断,法制建设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疑是存在着的,并且是需要总结与提炼的。在这一前提下,国际法领域,是不是同样存在“中国经验”?尽管有学者认为国际法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华法系在古代早已形成独特的国际法思想与实践。〔7〕问题是中国虽然出现了不少国际法的思想,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国际法本质上仍然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所以其课程内容体系、表述方法,往往都体现了西方的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内容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不能因此一笔抹杀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对国际法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东方价值观将渐渐地融入主要体现西方价值的国际法,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对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文化对国际法理论建设的意义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教导人们怎样和其他的外来因素、外来文明打交道。美国资深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该理论声称: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冲突将不再是武装力量的冲突,而是文明冲突;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合将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事实上,持东西方文明对立类观点绝非始自亨廷顿。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就说过“: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论调只不过重复、延伸吉卜林的观点而已。与“君子和而不同”有同样境界的是墨子,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基本思想,核心就是主张强不凌弱,富不压贫,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墨子生活在饱经战乱的战国时期,深刻地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他反对战争主张诸侯之间应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和睦共处,做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墨子所说的“利”,不是一国的私利,而是天下的公利,就是要互惠互利;所说的“爱”不是自爱,而是互相尊重,就是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只要人们都信守这个原则,自然可以消除战争,共享和平与安宁。尽管当时的“列国”,同今天讲的“国际”并非同一意义,墨子的主张与当时国家需要统一的大趋势也并不完全合拍。但是,他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来说,则更具有普遍意义。当世界人民在寻求和平与安全途径的时候,墨子“兼爱”、“交利”的呼吁,不能不再次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世人的共鸣。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在日常生活中已被简化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和平文化并能适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国“人权”与“”的尊重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8〕儒家文化中的“仁”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同样可以用西方的思想予以解读,在犹太古谚说: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是“仁者爱人”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仁者爱人”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要求人们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其反面通过对人们行为的限制来爱他人。因此“,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话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人类社会伦理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也很流行,可以运用到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霸权政治对于世界和平的挑战是严峻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规约》,撕毁《反导条约》、公然撇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等,使美国的霸权政治表现出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的倾向,世界和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于战争,人类应有共同伦理底线。美国人不会希望外国军队携千万颗炸弹到其本土来“替天行道”“、维持治安”,而美军的热压弹、集束炸弹、贫铀弹这些瞬间造成大量伤亡或长期污染环境、摧残人体的炸弹,已经造成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巨大痛苦。美军在伊拉克的狂轰烂炸一定是美国不希望在其本土发生的,是其所“不欲”的。中国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柔性与中庸原则是美国政府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的现实,使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将美国新战略的基调定位于“立即消灭敌人”,而没有顾及这样无限制地诉诸强权和武力,将会激起更多的敌人。美国政府认为用武力称霸全球“是通往天堂的道路之一”,但是这一道路是极其狭窄而危险的。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式的“非战”观

“武圣”孙子不是一位霸权主义者,而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非战”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凡用兵之法,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最好的。其具体措施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许多版本一般将这段话解释为,战胜敌人最好的办法是运用谋略,其次的办法是通过外交手段,再次是用军事手段,最差的办法是攻打敌国的城池。过去《孙子兵法》文本中有“霸王之兵”的记载,使人误以为孙子是一位霸权主义者。而根据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真正的原文应是“王霸之兵”,其义应是“王道”。与西方的《战争论》不同,《孙子兵法》通篇贯穿着“非战、和平”的崇高理念,追求和平、谋取发展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伐谋”强调“毁力为下,攻心为上”,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运用智谋更加巧妙地调动力量、运用力量和转换力量,最终战胜对手;另一层意思是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智慧的较量,迫使对方改变战争计划,放弃对抗的企图。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后一层意思是讲“攻心战”。从表面上看,战争是力量之间的对抗,从实质上看,战争是要达成政治目的,最终是为了征服对方的意志,是要攻心的。实现“非攻”而胜,就是要求战略家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征服对方的意志和迫使对方放弃企图为目的,巧妙地运用力量和各种手段,达到一种“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效果。近来有学者对“伐交”的准确含义作出新解。但总体而言,这与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相同的内涵。现代国际法允许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主要包括政治解决与司法解决两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谈判与协商、斡旋与调停、调查与和解。可以认为这与《巴黎非战公约》具有同样的理念,其精神是国际法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法所要求与提倡的。

(四)“先礼后兵”“、勿杀无辜”等———对国际法人道主义法思想的表达

战争在传统国际法上是合法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方式,战争并非目的,只是手段而已。即使战争不能避免,仍然要受到习惯法的约束。“先礼后兵”不仅仅是对战争程序的制约,也是对解决纠纷的友善原则,其主旨是让求战方尽最大诚意,做最大努力,通过协商等方法解决矛盾,以利各方利益。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诉诸于战争手段。“勿杀无辜”是对战争的限度的制约,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的实践,表明中华古代的和平与战争思想与当代的国际战争法规则不仅有融通之处,更有对促进当代国际法发展的因素。所以有学者认为,国际法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华法系在古代早已形成独特的国际法思想与实践。在世界近代史中,璀璨的中华文明遭到了西方殖民者炮舰的蹂躏,西方文明从此主导世界,西方的价值观也就成了“主流”的价值观。国际法也就成了所谓“西方”的国际法。在西方法律价值观主导的秩序中,其他法系包括中华法系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9〕因此,在国际法研究中,我们对英美国际法所表现的尊敬是必要的,但大可不必崇拜到失去自我的状态。而且,建立中国国际法体系的根本之一,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清醒”与“自觉”,在于用国际法原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就研究风格而言,国际法理论建设要敢于坚持中国国际法学的独特性,中国的国际法实践离不开本民族的土壤与本民族的实践,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事实上,我国对法律包括国际法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不同于英美国家,这就是西方法律强调从个人的角度、个人权益的维护来认识法律包括国际法,如美国国际法学者路易斯•亨金的著作《国际法:政治与价值》就把国家视为“人”,而我国乃至整个东方强调国家、社会,并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认识法律与国际法,并在这一基础上设计法律制度。因此,笔者提出建立中国国际法体系的根本之一,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清醒”与“自觉”,建立中国国际法体系的重要途径,在于用国际法原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四、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对的制约机制

(一)在国际关系中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正风起云涌,这一浪潮席卷了全球,“地球村”的各色人种需要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一度曾经绝对化了的观。“入世”正在促进我国法律观的变革,其基本走向为:从纯国家意志的法律观到相对国家意志的法律观,从国家主义的法制观到世界主义的法制观,从绝对的法律观与相对的法律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国际法理论之核是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国际法理论创新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国际法理论与二十年前的王铁崖所处的时代相比,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化,而国际社会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找到国际法理论之核。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对的制约的历史,如从传统的公海自由到公海上的管辖权,从国家的绝对豁免到相对豁免等。笔者认为树立国际法的权威,其要义在于对的制约与法律控制,包括国家也应承担国际法律责任。所谓有权力必有职责,有必有责任。否则,国际法就容易成为形式,甚至是一种“美丽的谎言”。我们不认为“是一个神话”、“概念是一种错误”,是现实的也是必需的,但同样需要根据国际法加以控制。

(二)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利属性

第7篇

一说起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中美关系、巴以冲突之类。但是,随着相互依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不断崛起,当代国际政治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国家间政治的范围,人们认识国际政治的理论与方法也非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所能概括,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方法、新方法层出不穷,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在飞跃。

在这种背景下,由王逸舟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关系学当代名著译丛》应运而生。

有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尽管自80年代以来我们在引进翻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种引进在流派上局限于现实主义等少数几个学派,远不能反映国外国际关系理论的全貌,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日新月异的新进展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在内容上局限于外交、国际战略等一些实用领域,对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态政治、女权主义这些新领域新内容则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这套译丛弥补了上述不足。丛书在选材上基本上涵盖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各个流派,既有主流结构现实主义的力作,也有边缘流派如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丛书主要撷取的是最近一二十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从中可以把握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

以下择要介绍译丛中的几种。

论文集《国际关系理论批判》一书,收录了14篇风格各异的学术论文,以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国际关系理论元理论的考察为线索,展现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多视角研究。书中马丁・怀特的《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汉迪布尔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和无政府状态》、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斯坦利・霍夫曼的《美国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罗伯特・基欧汉的《研究国际制度的两种方法》,都是国际关系学中被广为引用的名篇。

文化和认同问题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既是出于对全球化加速所凸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认同问题的反思,也是对主流正统理论长期排斥文化和认同问题以及对亨廷顿那种肤浅的文明概念的不满和批判。所谓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其内涵之一就是对文化意义的强调。《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一书是解析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内“认同意义和文化回归”现象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某些具体分析,诸如对国际政治中“距离”、“边疆”、“乡土观念”现象的文化涵义的分析精彩绝伦,展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原来国际关系理论还能这样来研究!

安全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近年来受冲击较大的领域。《新安全论》一书展示了哥本哈根学派对安全问题的独到思考。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颇具争议的“安全化”及“非安全化”,它可能仅适用于所谓“成熟的无政府状态”和“成熟的国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尽管如此,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对于我们拓宽安全研究的思路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它表明安全归根到底是人的安全。

多边主义是近来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多边主义》一书从理论、国内、国际三个角度,对多边主义的定义、它对国际关系实践的意义、多边主义推广的国内和国际基础以及它对当前和未来国际关系的转型所具有的启发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研究多边主义的权威之作。

女性主义以其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及对现实主义主流理论的独到批判,已经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注意,并在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大争论中居有一席之地。美国学者克瑞斯丁・丝维斯特的《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一书就是该领域的代表之作。国内学界对性别政治问题似乎很少关注,翻译引进几乎为零,该书的翻译出版堪称填补空白。

本丛书分两批出版,共十本。第一批五本包括[美]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美]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澳]凯米莱里:《的终结?―――日益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美]熊阶:《无政府状态和世界秩序》。第二批五本分别是[美]德代元:《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美]拉彼得:《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英]巴瑞布赞:《新安全论》,[美]约翰・鲁杰:《多边主义》,[美]克瑞斯丁・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

第8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中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际引入国内,研究侧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位置,量化研究文章匮乏。据胡文仲统计,至2002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占总数的5.6 %。然而十年后据我们尝试性统计,实证研究文章的比例有所改变。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并以发表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情况进行分析,就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研究现状、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数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研究方法多变,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自其引进国内以来,研究方法更偏于论述与思辨,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点,而缺乏尤其以数据为支持的实证性研究。1999-2002年间,胡文仲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 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

然而时隔十年,其数量已有较为可观的改变。据本文尝试性统计,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366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1150篇,约占总数的8%。1990-2012年期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57篇,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6%。其中,约3 / 4的实证文章发表于2002年以后。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的实证性研究逐渐被国内主流期刊认可。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于那些内涵复杂的、还没有或鲜有被研究的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跨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证研究的数量,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量确实难以提高。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自然趋于多样化。

三、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方法

正如上文讨论,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国际主流研究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为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易于通过复制研究得到验证。彭世勇曾总结国际主流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首先,从理论视角上讲,研究者们最广为采用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也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而其它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词汇学等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

其次,在我国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定量方法逐步被主流期刊所认可,而问卷调查则占国内研究方法的最大比例。测试试卷(胡超,2005)、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陈彦会,2011)、问卷调查(李媛、范捷平,2007)都是问卷调查研究的实例。其它方法如对比教学(王玉萍、秦建华,2011)、及语料库检索(纪玉华、吴建平,2008)等也被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量化研究中。

最后,主流研究者更多地将大学生设为被试对象。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选择混合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来增大研究的适用范围。而这种尝试则需要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复杂的理论指导。

四、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在兴起的30年以来,研究内容变化迅速,这与其相邻学科的发展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a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及民族交际学等。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的跨文化研究涵盖文化比较、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训练、诸多专题如以色列的多元文化、海军中纪律处分是否平等、白人学生种族主义态度的结构、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等。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侧重。总体来讲,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偏重于外语教学。这可能是因为国内跨文化研究的任务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学者承担。然而,就本文所获得的数据而言,在实证研究中,外语教学已不是唯一热点。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被国内主流刊物所关注和认可。就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讲,其内容大致可分八类。跨文化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语用研究均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话语分析、定型、翻译和非言语行为也被跨文化研究者所关注。

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跨语言,尤其是英汉之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德语文化研究,其余均为英汉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多语种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发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0-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整理,发现我国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数量上来讲,论述与思辨类文章仍占据国内主流研究的大部分,然而实证性文章所占比例在新世纪后逐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语料库检索等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主流,新世纪以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关于研究内容,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是目前的实证研究热点,而语用、话语分析、定型、非言语行为、翻译及其它内容也被主流学者们所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对所有国内期刊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逐个进行调查,不能说对文中所涉及文章的调查完全代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但是,从国内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基本成立。因此,应该说这一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86-90.

[2]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323-327.

[3] Heinze, Thomas.2001.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Einführung,Methodologie und Forschungspraxis[M].Muenchen: Oldenbourg.

[4] 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2008.5.96-103.

[5]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6] 陈彦会.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5-38.

[7] 李媛,范捷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3-127.

第9篇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第10篇

■自由发言

彭旭

在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与各路专家的纷纷将矛头指向高校科研。中科院政策所的专家说:“高校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过关,项目评审几乎是给钱‘走过场’。”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将近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主力军,但观高校科研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投入经费,却只换来论文,高校科研机构俨然沦为了论文机器?究其原因,与中国科研体制中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有莫大干系。

据悉,在中国,不少人搞科研项目就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发表论文数,因为SCI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国家的科研经费支出与评价体系将发表国际科研论文作为一项关键指标,发表论文多评级容易,获得科研经费也变得简单,难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都对在国际上发表论文趋之若鹜。

我想起前些天“中国教育部宣布中国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的新闻,新闻称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各种论文数量排名第五,故科研能力也排名第五。原来在我国的科研界是这么定义科研能力的:科研实力由论文支撑。如此定义科研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论文再多而不运用于实际,其意义又有多大呢?

要想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只出论文不出生产力的局面,只有将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利益从论文身上转移到科学应用上来,才能避免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沦为论文机器,中国的高校科研事业才有希望。

第11篇

关键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2-0007-05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broad money supply and economic growth

zhou ting-zuo, zhang yi-hao, lun xiao-bo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theoretical model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on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built. in addi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broad money supply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condu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has an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within a short period,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greatly affects the scale of broad money supply, which subsequently leads to a significant fluctuation in gdp. furthermore, with the help of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atility of the scale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volatility in the scale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is the granger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rate; about 20% of drastic fluctuations i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were due to abnormal volatility of the scale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key words: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apital; broad money supply; economic growth

1 引言

自2002年以来,随着境外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持续涌入,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股市上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机构的“去金融杠杠化”趋势强化,外部冲击下的国内经济形势剧烈演变,潜入的短期国际资本又出现逆转势头,与之伴随着的是国内货币政策困境、人民币汇率波动、股指大跌,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因此,从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析短期国际资本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科学而前瞻地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关系,无疑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可为妥善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提供重要思路。

2 文献回顾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比较缺乏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实体经济关系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多元化资产配置效应。如edwards[1],papaioannou[2]等。(2)资本流入对东道国宏观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过度流入会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具体表现为:一是引起货币扩张,增大通货膨胀压力[3];二是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恶化贸易条件[4];三是影响总需求[5]。

梳理并综合目前国内关于短期国际资本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研究短期国际资本的估算方法。尹宇明、陶海波使用的计量方法为:短期国际资本规模=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以其它名义通过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投机资本[6]。唐旭、梁猛认为,短期国际资本从贸易渠道流入的成本较大,短期国际资本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利润留存、外国直接投资折旧和外资投资企业的外债等三个渠道流入中国[7]。

第二类文献主要分析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影响因素。代表性文献有:王世华、何帆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8]。张谊浩、裴平、方先明的研究结论认为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大陆除出于“套利”动机外,还出于“套汇”和“套价”动机[9]。

第三类文献主要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刘莉亚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显著推动住宅价格尤其是豪华住宅价格指数的上升[10]。张谊浩、沈晓华发现,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原因,但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并不是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的原因[11]。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但考虑到目前的文献尚缺乏针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实体经济,特别是与经济增长率波动关系的专门成果,这与中国当前经济稳健运行的现实要求极不相符。为此,本文将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影响机制,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3 理论模型

根据货币供给的乘数理论,假设在短期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基础货币供应量(h)与货币乘数(λ)共同决定。假设,短期国际资本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期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影响的滞后期分别为a、b。在t期,广义货币供应量表达式如下

由(13)式可知:当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t-a-b>0,若t+1-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高于t-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经济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本模型推导过程中隐含着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即短期国际资本主要通过直接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产出变化。中国论文联盟

4 样本选择及其描述

结合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择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

4.1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本文运用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处理得到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由于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是一组具有较强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这里对其进行季度调整,调整后的数据作为2000~2008年每季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参照第二部分理论模型的推导结论,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短期国际资本对gdp进行传导的中间变量。

4.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

本文参考并改进张谊浩、沈晓华[11]计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规模的方法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增量-fdi-正常的贸易顺差

在计算正常的贸易顺差时,本文改用加权移动平均法。在确定权重时,首先算出2000~2004年各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确定方法为:当期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当期季度前四个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移动平均值,例如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为1999年四个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2000年第二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为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和199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然后将各季度实际的贸易顺差除以对应时期的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将这些比率的均值确定为权重。经计算,权重为1.16。基于2000~2004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比较平滑,2004年以后我国的贸易顺差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文认为2000~2004年统计的贸易顺差额为正常贸易顺差,2004年以后,统计的贸易顺差中含有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此外,考虑到在人民币升值时,以美元计量的贸易顺差会有所扩大,为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所估算的正常贸易顺差额的影响,本文采用汇率修正,以人民币计价各季度贸易顺差金额。

4.3 经济增长率(gdp_r)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

本文中各季度经济增长率(gdp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经济增长率=(季度调整后本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季度调整后上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100。各季度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a×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上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大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时,则a=1;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小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时,a=-1)。经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走势参见图1。

5 实证检验

表1给出所有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对于变量gdp、scf和m2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同时,对于这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存在的原假设。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认为这三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同时,对于变量gdp_r和scf_r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该结果说明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5.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dgdp、dscf和dm2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见表1),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sc和aic准则确定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的granger原因,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的granger原因;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证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会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直接效应,但会通过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而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效应。该实证结论部分可以佐证前文理论模型中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5.2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与经济增长率

5.2.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确定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动波动率(scf_r)和经济增长率(gdp_r)这两个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参见表1),本文运用2000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对两个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是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但是经济增长率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granger原因。

5.2.2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为分析经济增长率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突发性变化的反应,本文利用var(2)模型给出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脉冲响应图形和方差分解图形,分别见图2和图3。

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交叉响应函数表明(见图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非预期变化将迅速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影响不显著。

图3结果显示,造成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有20%左右是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异动引起;同时,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不大。

6 结论

本文构建起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实体经济的渠道是:在短期内,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显著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会显著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同时结合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动将引起经济增长率发生波动,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通过方差分解,本文还发现造成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中有约20%是由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发生异动所致。

参 考 文 献:

[1]?edwards s. capital controls, capital flow contractions, and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y[r]. nber working paper, 2007.

[2]?papaioannou e. what drive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politics, institu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88(2): 269-281.

[3]?filer l h. large capital inflows to korea: the traditional developing economy story[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4, (15): 99-110.

[4]?athukorala p c, rajapatirana s. capital flow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r]. the world economy, 2003, 26(4): 613-637.

[5]?celasun o, denizer c, he d. capital flow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turkish case, 1889-1897[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9.

[6]?尹宇明,陶海波.热钱规模及影响[j].财经科学,2005,(6):131-137.

[7]?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 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1-19.

[8]?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世界经济,2007,(7):12-19.

[9]?张谊浩,裴平,方先明.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及其动机——基于利率、汇率和价格三重套利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9):41-52.

[10]?刘莉亚.境外热钱是否推动了股市、房市的上涨?——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8,(10):48-69.中国论文联盟

第12篇

【内容提要】文件运动始终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之中,它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其过程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摘 要 题】文件理论【关 键 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 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