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17:0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辅导员队伍主流思想是昂扬向上的。有材料显示现在独立院校的辅导员越来越多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对待工作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能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保证,在精神文明建设、就业指导、生活困扰方面给以积极指导。
(二)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现阶段的思政辅导员队伍专业不尽相同,有文科出身,有理科出身,很少一部分是师范、教育、心理专业,专业背景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辅导员的路上必然要摸索一阵子的。辅导员是年轻固然能给学生带来好处,但是毕竟他们也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很多方面同样处于迷茫期,他们阅历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在大学生在校园这段重要的时期,稍微的差池就会埋葬他们的一生,现在独立院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回报率低,很多经验丰富的老职员不愿意担任,再加上他们逐渐与社会脱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渐渐辅导工作越来越显得吃力,所以潮流趋势就是年轻的一代,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增加阅历,提高技能。
(三)辅导员职责不够明朗化,业务繁杂。据调查很多辅导员兼职工作很多,他们普遍反映压力很大,在独立院校,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工作、社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宿舍安全与指导工作,任务相当繁琐,有很多辅导员只是“挂牌”辅导员,他们只是挂着辅导员的称号,很久不露一次面,与学生交流也只是通过发短信、微信、QQ的形式,据心理研究表明,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就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比如说,学生有困惑需要辅导员的时候,不是一个电话就是可以解决的,沟通讲究的是面对面,如果辅导员再只是“挂牌”的话,这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独立院校不良师德师风原因探索
(一)敬业精神的缺失。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来是传授知识的精灵,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师也不再是圣洁、高尚的代名词,有的教师信奉:理想,有钱才有想,金钱至上的观念,他们为了自己评职称,虚假乱造论文,一些论文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只是敷衍了事,为了争课时费,自己没有那金刚钻却揽瓷器活,上课时他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对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完全不制止,只顾自己讲完了事,有些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陈旧,只能误人子弟,也有的上课很随意的接打电话,课上谈论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话,说话粗俗,不讲究个人仪表,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现象在独立高校比比皆是,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就像一颗“毒瘤”存在于高校之中,毒害着广大学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极大改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市场经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衣食无忧的时候,开始渐渐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金钱至上,道德沦丧。老师是接受过教育的高等知识分子,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不好的思想也荼毒了人们“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内心动摇,最初的原则也渐渐被现实的洪水猛兽所吞没。
(三)学校体制适度不够完善。不能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对于一些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文件,不能及时、定期的公示,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同时家长、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只是一味的把学生交给学校、老师,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的体罚现象大加赞赏,说学生该打就打,不听话就打,对于前几年出现的“虎爸虎妈”社会上的舆论也是各种各样,孩子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时候的体罚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这种行为很可能带给他的下一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完善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对辅导员的职能培训。首先,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辅导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教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有担当,其次,很多辅导员专业不尽对口,很多理工专业的就对学生心理以及一些教育方面不甚了解,所以,就必须加强辅导员这方面的素养,这样在于学生交流的时候才会更容易,更容易明白学生心里想的,从而更好地辅导学生,同时,让辅导员和学生一起成长,在学生的监督下,不断师德师风建设。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上文我们提到的辅导员工作范围不够明朗化,这在独立高校确实是存在的问题,而且相当普遍,独立高校多以三本院校为多,学生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思想活跃,性格开朗,但是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需要辅导员给以辅导,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在独立高校里,一个辅导员可能在带好几个班级,班级大,人多,辅导员自顾不暇,而且,辅导员不仅仅只在从事这一份工作,他们可能还担任学校的老师,可能还担任着行政工作,那么分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所以独立高校,辅导员工作只能必须明朗化,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要想做好一件工作就必须一心一意的去做,五味陈杂肯定不好吃,什么都做就必然会一事无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身还不成熟,更加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领路人,一定要做好榜样作用。本文就对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真正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出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
小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用良好的修养去教育学生。
小学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地去教育学生,可以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不断努力。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祖国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世界美好的象征和代表,小学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就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因为小学生身上肩负着建设中国的伟大使命,所以,小学生一定要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作为小学教师,首先,我们自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其次,小学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非常好奇,求知欲非常高的阶段,小学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小学生这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很好地进行教学。小学教师要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分析哪种方法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去学习,从而更好地去教学。
(二)小学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小学教师本来是一门很枯燥的职业,许多教师都有敷衍了事的态度,所以,要想真正教好学生,培养良好的师德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榜样的作用。
小学教师要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努力提高道德素质,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三)小学教师要强化教师育人的职责
教师是伟大的,是无私奉献的,我国已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把自己的一身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的职责,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去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刻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从而开心地去学习。小学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学生。
(四)小学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
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以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平时,也要举止文明,仪态端庄,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学生笨就看不起学生,放弃学生、打骂学生,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小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提前树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与其他学生去交流,更好地去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时刻以师德的标准衡量自己,才能够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去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更好地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我院在郑州市青少年宫,隆重召开由全院近千名教职员工参加的“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这次大会,我院党委提出“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至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我院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拉开了序幕。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江苏民办高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支能够胜任教学要求的专任教师队伍,他们中不乏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但是,总体来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对教师师德建设带来了冲击与影响——教师职业情感愈加冷漠、育人意识越加淡漠、敬业精神严重不足、教学腐败日益蔓延。
(一)舆论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教师职业荣誉感的缺失
尽管国家重视民办教育,主张民办教育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民办高职教师并没有享受到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政策及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反,社会对民办高职一直存有歧视和偏见。正因为如此,民办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应有的职业荣誉感。2011年,江苏省民办高职实施注册入学,对于这一新生事物,老百姓的解读是民办大学有钱就能上,“0”分也能上,对民办高职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恶化的舆论环境使得民办高职教师仅存的一点职业荣誉感消失怠尽,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的职业自卑感,职业情感愈加冷漠。
(二)学院发展战略转移加重了教师对职业前景的担忧
生源是民办高职赖以生存的基础,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后,开始全面下降,民办高职因此陷入生源危机。注册入学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办高职招生自和生源范围,但也进一步拉大了民办高职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加剧了民办高职之间的生存竞争。江苏民办高职实施注册入学制度以来,每年勉强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不到一半,而且还在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参加注册入学的公办院校数量逐年增加,民办院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种态势下,学校举办者纷纷转移发展方向,事业的重心由办学转向其他领域。学校何去何从,让本来就缺乏职业安全感的教师对职业前景更加担忧。人才流失出现新的高峰,不仅学校整体师资实力受到重创,而且动摇着在职教师对学院发展的信心。
(三)教学中心地位动摇加速了教师职业责任感的下降
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职业道德的本质体现。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群体的工作态度都是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有效生源减少,注册入学后,学校教学工作让位于招生,资金投入流向新的发展项目。教学设备得不到更新,实验实训条件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无人问津,这样的氛围下,教学管理部门放松监管,部分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职业责任感,敷衍应付,得过且过。
(四)学生素质变化加大了教学难度,降低了职业价值感
职业价值感是对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自我判断,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传道授业,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是每个教师最大的满足与快乐。然而当前,民办高职为了生存,确保收益,招生中求量不求质,导致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行为习惯差,上课不是听不懂就是不想听,一堂课,教师要反复中断授课管理课堂纪律,师生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心理压力大。劳动得不到尊重,价值得不到体现,极大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慢慢地教学变成了没有情感投入的机械运动。
(五)参与利益趋动下的招生工作助长功利思想,淡化师表意识
招生一直被视为民办高职发展的生命线,实施注册入学制度后,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为抢夺生源,各校使出浑身解数,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全员招生,即将招生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师身上,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工资、奖金、评优挂钩。当然,作为激励,学院相应给予一定奖励。为了完成招生任务,甚至多拿奖励,教师们假期不能专心备课,钻研业务,而是四处奔波招生。为了招到学生,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与中学班主任讨价还价,有的随意给出承诺,有的不惜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有的干脆直接委托给班上的学生,并许以利益。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深刻说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对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重要。然而,招生中的教师,不顾职业形象,利字当头,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功利思想,淡化师表意识。
二、注册入学制度下民办高职加强师德建设的策略
生源的确是制约民办高职发展的瓶颈,但解决生源问题不能只靠招生,杀鸡取卵,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要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只有加快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一切发展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良好的师德则是前提。其实学校越是在困境中,越需要教师团结一心,发扬奉献精神、攻坚克难。
(一)加大正面宣传,优化舆论环境
我国民办教育的产生与成长是改革开放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办高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的建设者,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瞻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大众对此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才会对民办院校存有误解与偏见。因此,首先,民办高职应该重视宣传工作,与社会传媒机构建立合作,及时宣传报道取得的成就,当前尤其要加大宣传注册入学制度,让社会大众理解注册入学制度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改革举措,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注册入学并不是没有门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和考生的选择权。其次,民办高职应积极与社会各方合作,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在为学校争取经费支持,为学生增加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向社会宣传自已,提高知名度。最后,民办高职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公益活动中来,让师生走出校园,在服务社会中扩大影响力,增加美誉度。社会的认可度会极大地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二)办学者应将教师的未来纳入新的发展战略
生源持续减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民办院校必将面临重新洗牌。在此态势下,办学者们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无可厚非。但是,学院的何去何从,不只是办学者的利益问题,更关涉全体教职工的命运。诚然民办高职多是个人投资建成,但学校十几年的发展,依靠的是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所以,它不是私人财产。投资者不能抛开教职工谈生存与发展,应从教职工的利益出发谋划未来,将全体教职工的未来纳入到新的发展战略中。唯有如此,教职工才能看到希望,才愿意视学校为家与学校共进退。
(三)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完善师德约束机制
学校存在一天,教学的中心地位就不能动摇,唯有抓住教学,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相反学院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招生或其他方面,忽略教学,放松管理,只能是本末倒置。首先,当前民办高职应充分利用其办学机制的灵活性和充分的自,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办学结构,创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强做大优势专业,以形成特色。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或内部挖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以应对生源减少带来的经费不足。其次,经费投入首先应确保教学需要,再好的改革思路没有资金保障只能是画饼充饥,而投入本身彰显的是办学者的魄力和信心,这对提振教师信心,调动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任何时候不能放松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师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考核。尤其应建立多级督导制度,从学院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及教研室都负有教学督察的职责,不断完善师德约束机制。
(四)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注册入学学生在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就整体素质来说较以前有所下降,尤其在高数、英语等科目上,部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但不能因此学校就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否则,即使顺利毕业,也是不合格产品,长此以往,学校的声誉便会毁于一旦。首先,狠抓学风建设,从学生进校起就要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风会是一股无形的,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强烈的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其次,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知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分层次教学,对于差异性大的科目可以通过组建强化班、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分层教学;还应多组织有特长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五)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
民办高职作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实体,自主制定工资制度。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民办学校要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实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学校编制偏紧,工作强度大于公办学校,然而民办高职教职工工资待遇一直远远低于公办院校,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都是按最低标准交纳,且工资增长随意性大,尤其是注册入学以来,即使招生状况良好的学校,工资增长也基本止步不前。对于工资水平低于公办,民办院校教师都有认知,但是只要能正常增长,教师们就能看到希望,就有信心。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也是安定人心、稳定队伍的关键。同时,民办高职还应积极探索给予一定比例的教师以事业编制,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标准,凡符合标准的教师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并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工资,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六)探索科学、规范的招生策略
诚然,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招生成败关系民办高职生死存亡。作为学院的一份子,不论是否隶属招生部门,都应该关心招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亲自上阵,参与招生。事实上,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招生。教师参与招生,尤其是当前高压政策下的招生,一方面给许多教师带来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不诚信的言行,无形中淡化师表意识,也不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招生对于民办高职来说,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是要伴随学院发展的长期行为,当前的不规范竞争、甚至恶性抢夺生源,无疑是杀鸡取卵,每个学校都应自律,创建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学校还应培养一支专业招生队伍,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探索更加科学规范的招生方法。
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或途径,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不限于师德一种。现在我们正努力追求的法制化社会,即依靠法制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也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和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更有人情味。在教育过程中,制度、条例或法律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却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离岗位”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具有行为,全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为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反面而观,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与方式是有限的。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师德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它的作用一是通过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二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二、对教师的行为激励作用
师德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比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样狭窄的一个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出师德的丰富内涵,即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也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而实际上,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而且还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教师真正拥有师德,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表现在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作者:翟玉强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教育办
(一)经济体制转型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益呈现多样化,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部分教师,许多教师在利益面前不知所措,导致教师职业信念淡薄,追求物质享受,逐渐削弱主流奉献精神。其次,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的影响,房价、支出与职业收入不成比例,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工作积极性,不能认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了生存另辟新径,不能将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中。
(二)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弱化
[2]当前,我国有些高校缺乏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多数高校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教育上,而对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师德建设管理权限、组织管理方面等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没有形成有效完整的保障机制。而在执行方面,执行力弱化,许多规则只是形式,操作考核基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少之又少。
(三)转型期教师忽视自我修养
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是重才轻德,使一些教师在职业认识、德才观等方面出现偏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教师忽视自身道德修养,重业务而轻政治,重科研而轻教学,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职称晋升、薪酬等物质层面的追求上,在模糊的教师师德考核标准下,自身道德修养不够。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为了加强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政府要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使高校教师真正领会统一的师德规范和标准,将个人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内化并转化成高校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高校可以按照统一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师德规范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二)净化高校氛围
首先,高校要积极宣传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增加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2],激发高校教师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其次,高校要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师德良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宣传,通过激励使其他教师内化自觉形成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要严厉打击学术造假等污染学术氛围的不良行为,加大惩罚措施,为广大教师树立警醒标杆。
(三)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定期举行加强师德建设的教育培训,在完善师德培训的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师群体设立不同的师德培训内容,以便领会以德治教的意识。高校主体还应引导教师自觉充实内涵,主动自律实践,让高校教师能够积极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成为教育与科研能力过硬的传道者。
(四)加强高校师德激励和评价机制建设
1师德建设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性
1.1师德建设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建设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需要以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德育工作的保障,而教师的行业价值和道德示范作用也需要通过师德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中体现和传播。师德建设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又会不断对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2师德建设是推动社会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力量。诚信属于道德范畴,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教师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应有的道德品质,并在开展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传授给学生们。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其理念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他们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标杆和学习的楷模,可以使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成为诚信道德品质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2现阶段我国师德失范的表现
2.1追求名利,价值取向扭曲。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刻冲击和考验着人们的道德理念。有些教育工作者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职业道德底线,将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他们抓住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心理,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还有些教师在职称评定和经费申请方面不讲诚信,学位造假、论文抄袭,甚至指使学生助其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这种有违师德的行为,既损害了自己和学校的声誉,也带坏了学生。2.2成绩决定一切,忽视学生素质教育。有些学校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做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的主要评判依据。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评价也只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衡量,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考量。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还导致了教师之间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矛盾,甚至为了抬高自己而蓄意贬低他人,使师德在不正当的竞争中走向滑坡。2.3管理方式不当,教学质量低下。有的学校在管理上采取行政专管的高压政策,一线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自身的诉求无法获得直接表达和及时解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机制给教师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因而产生了对学校甚至是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工作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管理及考核不严,使得某些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缺乏主动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对职业的倦怠思想。2.4教师素质不高,对待学生态度蛮横。某些教育机构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师入职门槛低,教师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根本不会主动接受师德的教育,更不会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率性而为,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更无从谈起。
3以师德建设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3.1加强教师德育教育,用诚信教育推动教育诚信。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教师德育培训力度,将以诚信为核心的教师德育工作作为社会诚信体系优先建设环节,从政策上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将师德建设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任务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积极拓宽教师德育培训途径,深化教育内涵,丰富教育形式。三是做好师资储备力量的教育和选拔工作,使教师在入职前就接受应有的职业道德培训,牢固树立诚信做人、诚信育人的理念,为开展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2加强师德制度建设,促进教师自觉诚信的道德养成。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行业诚信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和督察力度,从顶层抓好诚信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机构要将师德制度建设纳入本单位整体制度体系建设当中,建立并完善以诚信为核心的教师师德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考核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考核权重,奖优罚劣。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约束制度,使教师自觉树立并践行诚信教育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3.3倡导良好师德风尚,营造教育诚信良好氛围。一是要广泛宣传,树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大力宣传师德建设的显著成果和典型事迹,树立教师道德标兵,诚信楷模,用榜样的精神教育人,用先进的力量鼓舞人,鼓励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严谨笃学、诚实守信的师德风尚。二是要加强引导,营造诚信文化环境。要将诚信道德观充分融入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各类思想道德、科学知识、文体艺术活动等使师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道德境界;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使教师形成自律、自省、自查的自我约束理念,自觉遵守并维护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三是要关爱教师,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国家和社会要从根本上关心教师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要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体现;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工作,解除教师思想上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作者:杨翠玉单位: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不可客服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的反映,对此,教师只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的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是非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则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力量所能解决得好的,也不是教师能够左右的,今天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
综此,我认为,今天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哪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
摘要在今天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而教师的德育工作则正因这些来自当前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而显得困难重重。要分析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重在明确当前社会里学生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一、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我们从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身上来,这就是当好老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我们教师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思想品质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我们教师具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所以这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是巨大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我们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没有上进心,这些对学生的负面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甚至会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既然,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德行的修养,重视自己的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真正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二、要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是他们成长,接受教育第一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难怪有人说,“有什么样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应使学生家长了解如今社会家庭教育的新动态,帮助学生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之感悟现代家庭教育的真谛。还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啊!家长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所作所为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我们教师要帮助家长,在家庭里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的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自己,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平时,我们教师要多和家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经常给家长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应定期开家长会,给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以达到团结社会力量,共同来育人的目的。我们作为教师的,还应义不容辞地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价值观”、“人才观”,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本,德育先行”为前提大方向的。学校是以培养我们国家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为最高理想的。当然,还要让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对待学生要做到“爱洒校园,情满天下”
诚然,我做了多年的教师,在自己的长期教学生涯里,深深感觉到: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没有一颗爱心是做不好本职工作的,是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爱戴的。是啊,我们在任何时候,什么情况下,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都要从爱心出发,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来温暖学生;用自己的爱来激励学生。因为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美好的化身;爱是崇高的感情。爱能使人和人之间跨越隔阂障碍的鸿沟。事实上,我们用什么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就能真正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对待学生没有一颗爱心的教师,永远也成不了好教师,也永远得不到学生对他的爱,也不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接触,在所难免要发生一些摩擦,出现一些矛盾。那么如何处理对待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没有爱心,就会对学生动不动动粗,意气用事,简单粗暴,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每每都会大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把事情弄大,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生活当中,不是有不少教师因为教育学生不当,而出了不少事。因为对学生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学生跳楼自杀,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惨痛的教训还少吗?如果你有爱心,表现在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上,遇事就会心平气和,决不能意气用事,能从理解和宽容的角度出发,就会恰当好处地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使得学生心悦诚服,其乐也奕奕,其乐也融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做教师的要想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不要忽视德育工作,因为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的大问题。只有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提高了,才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教师要有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担负起人民教育的希望和未来,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作者:王列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
但倘若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不高,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试问:他将如何去履行他的天职,完成他的使命呢?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因此,教师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第二要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在我教学低段的这几年,经常会遇到他们急着上卫生间而没带面巾纸,或者是在冬天挂着鼻涕而不知道去擦,我总是递上纸巾,急他们所急,天气转热后,我包里总是放着一瓶清凉油,以方便学生被蚊子咬后及时擦上。这些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因此会对老师心有感激,做作业也不拖拖拉拉了。作为后进生,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第三要学无止境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第四要为人师表
孔子书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孩子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比如: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来说情,学校的纪律是严肃的,学生是平等的,可面对家长,我们得尊重,得给面子,我们需要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工作,我们教师可以退一退,让家长释怀,有面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胸怀宽广的一面,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家长是学生家庭的中心,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走投无路。因此,教师处处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本、立身之基。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需要,更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他们学历较高、业务较强、思想活跃,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自身素养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已势在必行。
2当前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存在缺陷:青年教师虽然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思想松懈,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上有失偏颇;自身缺乏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教师表率作用欠缺,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提高业务能力,轻视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现象。对国家大事不关心,对学校工作不热心,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奉献意识。
2.2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存在缺陷: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许多人只是把当教师看作是一种普通工作,是解决目前就业难的一种选择,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看到教师职业地位高,收入稳定,受人尊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等还认识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和高度的事业心。在工作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
2.3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扭曲: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修养和人格魅力认识片面,觉得自己已是大学教师,不需再加强修养和提高。自尊感和责任感逐渐淡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追求实惠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淡薄。对自身要求不严,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意识,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2.4与其他教师相互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由于没有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机制和平台,许多青年教师备课在家,下课回家,教研活动开展很少,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不够,业务水平提高慢,缺少整体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观念。
3加强当前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的对策
3.1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1)树立正确的师德理念,践行师德规范,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不断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大气风范;当前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德理念,努力践行师德规范,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2)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博大的关怀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应该认真、耐心、细心地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去感染每一个莘莘学子,这些正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师魂之所在。(3)不断加强与其他教师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在知识经济时代,品德高尚、博学多才者,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情操,力求知识面更宽一些,本领更强一些。要善于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加强和其他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研讨,更要注意向优秀的同行和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2学校要建立操作性和实效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机制:(1)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培训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入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岗前业务培训、师德专题培训等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制度,帮助他们走好正式踏向工作历程的第一步,使他们爱岗敬业,视校如家,爱生如子。(2)建立老教师传帮带领的机制。青年教师入校后,选择指定一批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做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导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业务知识和优良的人格品质。老教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极其深刻的。(3)建立青年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资格认定、评选先进等进行青年教师师德考核,也可以通过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问卷调查、考核打分的等方法,建立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青年教师师德考评体系。
3.3学校要营造师德为先的校园环境,建立浓厚的师德氛围:(1)大力宣传和弘扬优良师德,使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教育和鼓励为主,激励他们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在学校形成师德为先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优良师德氛围。(2)领导要重视加强,进行正确循序引导。领导要重视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关心爱护青年教师,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召开青年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倾听他们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领会和践行师德规范的内涵,指导他们的教师人格不断升华和完善。
作者:常焕霞 马胜利 单位:马村镇李楼小学
参考文献:
[1]滕金生,周敏.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