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选修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选修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

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较多,导致了大多数老年患者看病难、就医难[1]。而且我国医疗事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老年病人的专业护理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在当前的医疗发展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1老年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体,而且多数为慢性疾病,这就会使老年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况且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都相对缺乏,对于前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顾周到,更不用说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护理教育的主要问题[3]。

2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各大医院设施的科室相对较多,一般包括儿科、妇科、急、门诊、口腔科、内科、外科等,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内容,所以护理人员的缺乏是医院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大医科专业院校应增设关于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各个医院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要求[4]。

3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老年护理事业,尊老、敬老、爱老,具有对老龄人群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服务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4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4.1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4.2开课时间

4.2.1全部本科在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主修专业课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没有其它选修课程的,都可以主动报名选修开设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5]。

4.2.2老年护理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辅修专业需修3~4门课程,总学分为8~10分。每门课程学时控制在30~50学时之间,并有一定的实践课或综合论文。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为保证学生有计划修读课程和保证开课质量,凡申请辅修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30人(含30人)以上时,单独编班组织教学。

5教学模式

5.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团队式、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5.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小讲课、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56-157.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

[3]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6]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868.

第2篇

依201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下设隶属于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年招生500人左右,在校生现执行2009年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本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德育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七个平台,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依专业分别达到21.8%-22.3%,并且重点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已提高到44学分,(附后)因为选修课程数量较多,分散性较广,特别每个平台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故为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繁琐性以及管理上的纷杂性,特别通过对近两年刚毕业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统计分析情况看,由于修得的选修课学分不够、没有满足不同平台下必要的学分数以及虽学分够但绩点偏低等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数达到总学生数的5%左右,可参看表2。这个问题引起学校的关注,并且很有必要从中找出原因,制定和强化选修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电气类专业选课要求

按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四年内应修满216学分,即相当于2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理论课125学分;选修理论课4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4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践模块6-8学分,方能达到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几乎遍布各个学期,故在每学期结束的前1-2周,学校结合培养计划给出选课规定通知和选修课一览表,并且明确规定选课要求:

(1)必修课由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统一预置,除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情况之外,一般不需学生再自行选择。

(2)限选课各平台均有最低选修学分要求,各学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或发展方向等同步选择具体的修读课程。比如第一学期在人文社科平台应至少修得2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至少修得7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修得6学分,专业课程平台修得16学分。

(3)任选课基于素质教育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平台,不分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修得规定学分即可。

(4)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专业内修得10学分的前提下,方可跨专业选修余下的学分。

(5)选课流程基于校园网选课平台,采用预选、正选和补退选三个步骤进行,最后补退选环节一般在开课一周内完成。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优化和丰富选修课程资源

学校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应指导各专业强化各平台下的选修课配置资源,给出较详细的课程简介,使学生事先了解,同时教研室要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完善课程组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保证每学期提供较多的课源让学生去选择。

2、完善选课平台建设

合理规划选课时限一般放假的前两周均为考试周,学生为了考试很少顾及选课的信息,故学校应合理调整现行的假前1-2周的选课时限规定,利用校园网络选课平台,适当提前公布下学期选课通知以及拟开选修课程一览表和课程简介等,让学生事先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开课前完成“预选-正选-改退选”三个过程,保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拿到准确的选课学生名单,便于教学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3、完善对学生学分及绩点的预警提示

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建立“教务处-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学生”等多级联动的预警提示功能,可以在学生进入选课平台时,事先给出各平台下已修得学分数以及绩点情况,对本次所选择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自动核准,重点对大四的学生选课情况以及学分遗漏等问题给出及时提醒,避免因选修学分不够以及绩点偏低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出现。

4、发挥班导师的指导作用

现班导师多数都是由专业老师来担当,从管理角度必须强化班导师的指导作用,要求班导师认真解读专业培养计划,掌握各平台下的选修课的情况以及至少修得的学分数,在学生选课之前,统一为学生认真讲解和指导,并提示选修学分不足的同学,协助做好每学期的选课工作。

5、注意激发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

选修课多数为考查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要求不严、讲解内容过于简略、课堂秩序松于管理、考核方式单一等情况,对于学生也习惯出现没有教材、只听不记、自律性差、缺席偏多、只求通过等现象,偏离了旨在是为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而设立选修课的初衷,对此要求任课教师应本着爱岗敬业、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发挥出讲课的优势和长处,确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对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公平的认可成绩。

四、总结

第3篇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国贸专业;课程教学

一、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选修课是指与特定专业相关的供学生自主选修的一类课程的统称。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巩固本专业必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增强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在已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或发展需求,选修其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对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基本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还要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技能,如要较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商务礼仪、贸易法规与惯例等,课程涉及面广,体系复杂,选修课的开设极为重要。

然而,国贸专业多数重要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都存在诸多问题。

二、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

意识决定行为,院校、教师及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影响国贸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根本性问题。首先,院校对专业选修课定位不高,影响教师参与选修课授课积极性。尽管在我国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体系中出现了选修课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院校越来越重视选修课。比如,在选修课程数增加的同时,选修课的课时数却在逐步减少,担任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多为新进的年轻人员,受到院校工作量指标的限定,选修课的授课教师通常要承担3-4门课程才能达标,在教学经验与教学精力上都难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效果;选修课教师在申报精品课堂、教学奖励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相对必修课教师都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年轻教师投身选修课教学效果提升的积极性。其次,学生认真参与选修课的积极性也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选课的动机不是出于兴趣或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学分或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选择,课堂上与教师的配合程度定然不高;二是教师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不够具有吸引力,学生听起来乏味,如《WTO》课程中涉及大量贸易协议及规则,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注意力更容易被手机或其他课程学习压力所分散。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挫败了教师授课的成就感,有可能在专业选修课上形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获得学分“的恶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知识结构和开设时间两方面。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不少以往的专业必修课逐步被划入专业选修课行列,而学分制要求学生修满一定总学分及选修课学分便可毕业,结果不少学生并未选修这些本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就已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才发现专业知识的缺乏。《WTO》在几年前我校教学计划修订中由国贸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改为了选修课,但却屡次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而课程中的技术贸易壁垒、SPS措施等规则都与常见的贸易问题相关。另外,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以必修课为基础,所以一般选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但此时大部分学生的学分已基本修完,心思主要花在考研或找工作上,选课并认真听课的学生偏少,难以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我系《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就是很好的例子,授课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案例,学生很少主动关注,带领学生在机房进行模拟货代实习,以增强其动手能力,效果也不理想。可以说,课程设置的种种不合理极大约束了专业选修课作用的发挥。

(三)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受学校类型、专业特色等因素影响,各院校相同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并不相同,选修课教材的统一性及需求量都远不及必修课教材,选修课教材也远不如必修课教材那样多样、丰富。如前所述,从事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由于经验、时间及资金的缺乏,撰写或编著相应选修课教材难度较大,不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的教师又难以找准相关选修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因此,不少选修课程难以找到合适的新版教材。部分国贸专业选修课的教材较为优秀,如《外贸函电》、《贸易经济学》等,但多数课程教材都存在内容陈旧、知识重复、相关配套教与学资源缺乏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如《农产品国际贸易》、《国贸专业英语》等。尽管“教学”不是“教书”,但作为“教”与“学”的蓝本,要能既反映教学大纲的内容,又引导学生自我的系统学习,合适的教材必不可少。

(四)考核方式较单一

尽管专业选修课考核在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形式等方面享有相当大的自,但受考核管理制度及材料归档要求等影响,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试卷考试和提交课程论文最常见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但不论选择哪一种,想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知识点或认真完成课程论文来“赢”高分,而仅仅以拿学分为目的的同学也都能以答完试题或简单拼凑论文来“通关”。可见,单一的选修课程考核方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便于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进行衡量,从而难以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在选修课上的表现给予中肯评价,导致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存在助长“混学分”现象的可能。另外,单一的考核方式也难以凸显不同选修课的特色,如《国贸专业英语》应考查学生对国贸专业英语知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若没有口试,“说”的能力则没法考查。

三、国贸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升专业选修课教学理念

专业选修课教学理念的提升要在院校政策引导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着手,即教师“教”的观念由“简单完成任务型”向“充分发挥专业价值”提升;学生“学”的观念由“简单教-学模式”向“主观能动学习模式”提升。这两种提升的实现都依赖于院校对选修课给予足够重视。首先,院校对选修课教学的管理除惯常的教学、出勤检查外,应适度体现灵活性,如可采取不局限于教室的讲和学,可适当采取室外交流、辩论或游戏等形式开展课堂。其次,院校在进行精品课堂、优秀教师等的评选时应平等对待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师,在进行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等工作时应考虑选修课难度大、课时少的特殊性,适当给予选修课教师优惠政策。另外,院校对学生选课应出台引导和约束政策,既引导学生根据兴趣或需求认真选课,又约束学生选课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考核。

(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动态性。专业选修课具有将专业专业必修课中理论知识的加深与扩展同未来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根据教学规律与本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各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及开课时间,在先稳定部分科学性和系统性均较强选修课开设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或增开实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紧跟时展的专业选修课。对国贸专业而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结算》、《专业英语》等课程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在课程设置中应具有稳定性;《国际商务谈判》、《WTO》、《国际服务及技术贸易》等课程则应突出动态性。另外,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可尝试与行业或企业协作办学方式。对于国际贸易这样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若能让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界人士参与国贸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必定更能满足用人单位及市场的需求。

(三)提高任课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素质状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体现在教师认真对待课堂。课前认真备课,课程内容的安排、视频或图片的选择、案例或新闻的接受、PPT的制作等都需花心思认真准备;课中认真授课,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设置疑问与引导讨论等都需动脑筋认真尝试;课后认真辅课,作业的批改、疑问的解答、文献资料的查阅等都需用热心认真辅导。院校作为教师教学的支持,应加强对专业选修课教师培训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专业选修课教师理论功底的培训,如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培训会,或到知名高等学府深造,通过交流与学习,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还为将来教师编写合适的专业选修课教材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专业选修课教师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如为国贸系教师提供进入外贸企业、海关或银行考察或实习的机会等,以便教师找准教学方向与重点,避免发生“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到”的现象。

(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须体现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他们明白参与课堂不仅是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联想能力等,还会是他们平时成绩形成的重要依据,以便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笔者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介绍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新闻、回答教师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及PPT展示等途径,获得参与课堂的相应奖励,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其次,专业选修课的期末考核也应灵活变换,如采取试卷与课程论文、文献综述、作业、调查报告、企业实习报告、实务操作、读书笔记等相结合的方式,既考核了学习能力,又考核了动手能力,也充分展示了专业选修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宋卓斐,冯运莉,李杰. 高校专业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85-86.

[2]王昱沣,陆兆新,史秋峰.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05: 58-60.

[3]曾志红.关于提高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9:42-4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7-02

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课程,拓宽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兴趣,使大学生探索主修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提升其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学习态度,使其能够以崭新的视角独立分析的能力批判重审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分析

考试制度是大学生有效开展课程学习的重要导向,也是保障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然而,从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形式来看,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未充分凸显出通识教育的价值,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该类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一)考试目的与功能异化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反馈、评价与激励师生的发展。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出的是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其评价功能表现为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业结果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信息反馈,学生据此能够知晓自身的学习结果;而导向功能的发挥,则体现为学生依据课程考试方式与范围来确定学习内容,即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功利性非常明显,例如,如果开课初始就告知学生,考试方式为论文考核,有些学生可能就会放弃此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另外,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作为日后评优的重要依据,其直接结果就是遮蔽了考试所应发挥的促进教与学共同进步的功能与作用,导致学生寻求“分数至上”的课程学习结果,这就是考试功能的异化。

(二)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论文考核与开卷考试。多数通识选修课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作为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其中,论文考核已成为高校通识选修课常见的考试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践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特的批判分析能力,缺失在于易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评判以及教师如何客观评价学生论文的撰写质量。而开卷考试的题型则多以分析论述题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及是否能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的实质,一般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考察的核心,其不足在于如何确定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评分难度较大。可见,上述两种考试类型,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各有利弊,只选择其中一种单一考试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质量。

(三)考试机制僵化

一般而言,各所高校都有完备的课程考试机制与制度,对考试的类型、试卷题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采分点的分值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便于对各类课程考试进行划一管理。相对而言,教师在考试设计中的自与决策权较小,只能在限定的考试制度框架下对所任教课程的考试方式等进行再设计,例如,在开卷考试中,若学生的观点独特创新且有利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建设,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考试结果与评分标准,而学校考试制度亦限定最高采分点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分,对此,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变革僵化的考试制度与机制,给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考试决策权与评分权。

(四)考试结果反馈机制匮乏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分析一般包括考试命题与成绩分析、教学总结等,即在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考试结果分析考试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考试结果反映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哪些问题与薄弱环节,对今后的考核有何设想等,缺少教研室对课程考试结果的集体研讨与分析,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通常表现为教师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形式化的成绩分析,学生得到考试结果(分数)即止。

二、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透视

通过对上述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改变其不理想的考试状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方式进行综合改革。在这里,可以尝试借鉴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机制与做法。

(一)考试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外高校大多将考试作为通识选修课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是获得该课程分数的手段,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通常在课程考试结束后,要求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结果,并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二)考核方法多样

课程考试类型的选择,主要受考试目的、实用价值、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因素影响。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为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其考试类型主要包括:1.撰写论文或研究方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独特见解。但学术抄袭难以判定与杜绝,评分较难;2.作业:包括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两种形式,表现为调查报告、书评等,但小组作业形式要注意公正地判定每个人的贡献;3.口试:短时间考查学生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但考核范围有限;4.笔试: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其中,半开卷考试是指介于开卷与闭卷之间的一种考试方式,允许学生在考试时将课程内容抄到一页纸上带入考场,供考试时参考;5.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依据评分标准来评价自身作业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1]。6.小组考试或小组答辩:小组考试是指将班级分成三或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做一套题,先由每个成员独立做,组员为其评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统一的答卷,这份答卷的成绩与每个成员的平均分就是本次考试的成绩;小组答辩是指以小组共同完成某项课题、论文或研究报告为核心,通过答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小组答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依据,评定每个人的成绩,由组外的同学和教师给出结果。7.学生出题考试: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编制出一套综合试题,再由教师从中选择部分或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试试题[2]。

(三)平时成绩比重较大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成绩的构成一般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平时成绩大多占50%―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50%,可见,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平时成绩的累积。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通常采取分次累积的方法,即由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几部分构成,按一定比例计算成绩或者通过数次考试来确定最终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勤情况并不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且学生的到课率也不低。

(四)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实用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很少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且不限于教科书,除了基本的原理性知识外,与现实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指定论文题目或平时作业作为考试内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考试结果反馈及时

国外高校对于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的反馈都较为及时,通常在一周的时间内就反馈并公布考试结果与班级的平均分,并讨论考试内容与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指出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就学生某方面学习的缺失给予个别辅导,这就有助于发挥考试的正面激励与导向功能。

三、完善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笔者以“苏俄教育史”为例,在该门课程中渐近式变革考试方式,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确立过程导向的考试观

要改变以往“唯分数之上”的功利考试观,明确以学习过程为核心的考试观, 将考试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与考察,淡化考试结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导向、激励与反馈功能。

(二)注重多样化考试方式的运用

坚持多种考试方式的综合运用,尝试将半开卷、口试、小组答辩、小论文、学生出题考试等多种方式应用到“苏俄教育史”的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在“苏俄教育史”成绩的构成中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增至50%―60%,这将有助于激励学生更关注过程学习,尝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口试、读书笔记等都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不再以单纯的“出勤”来迫使学生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建立考试结果反馈机制

在每一轮课程考试结束后,笔者都从教的角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剖析考试结果,并及时将考试结果告知学生,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与不足,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并编制相应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与考试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作为优化该门课程发展的现实依据,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6).

[2]吴绍春.再谈美国大学如何进行课程考试――方法的多

第6篇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1.2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差、专项能力不突出,失去了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优势。尤其是体操方面技能较差。中小学希望能恢复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传统,重视术科教学,并严格把好考核关。培养方案中的术科、学科比例有些失衡(3∶7),术科比例偏低,未能突出运动技能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及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偏高,选修课中学科类课程偏高。中小学希望增加术科比例,与学科调整为5∶5较为合适。

1.3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对二期课改理念、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学内容等了解较少。同时,对中小学的教材教法了解不多、分析不够。中小学要求加强教材教法及中考项目的教学,大学不仅要重视教的环节,还要创设学的环节,并希望多到中小学观摩、学习与交流。

1.4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两个方面。目前的分散实习形式存在一定弊端,原来的集中实习值得借鉴。中小学希望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互结合,并加强高校教师、基层教师的指导及联系。此外,实习的时间要提前并要有反复,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改进提高。学生的论文基础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科研方法掌握不足。中小学要求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诸如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男生阳刚之气不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2.本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反馈

学校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三类,即课程总体、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课程总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修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选修课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多、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缺,限定选修的主要问题是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的主要问题是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任意选修缺乏新兴项目。本专业2012届留沪毕业生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如下。

2.1对课程总体的看法(表1)从表1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课程总体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8%的同学认为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4%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约46%~48%的同学认为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

2.2对必修课程的看法(表2)从表2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7%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约58%的同学认为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过半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弱,用处不大,例如体育概论与体育史2门课。

2.3对选修课程的看法(表3)从表3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近5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不全,近48%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偏多;近63%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仅108学时),近57%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这些都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目前上海的高中正在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大学实行项目的专业化教学,差距还很大,甚至连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约58%~60%的同学认为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缺乏新兴项目。相比山东师范大学及福建师范大学体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他们的专项课时多且有第二专项,任意选修课术科的门数亦远多于上师大本专业。

3.本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俗语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亦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所以,本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不宜一蹴而就,可先在几个可做的点上有所突破,再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经过慎重考虑、多方讨论,拟先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3.1培养目标多能一专,秉承传统适时创新从以往经验看,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多能一专”,即在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有一门拿得出手的专项。这也正是上师大与上海体院、华东师大体教专业抗衡甚或超出的特色所有、资本所在。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主导思想的失衡,渐渐模糊了体育的本质属性———技艺性,逐步迷失了自己的最大优势———多能一专,慢慢走向了文化主导、理论主导、学科主导的并不完全适合体教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使毕业生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小的退变。正如大同中学的一位老校友所言,现在上师大的学生专业基础薄了、专项能力弱了、专业特色少了。多能一专———这正是本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精髓所在,也是历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源,培养目标应该彰显这一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能一专的亦有了更多更新的含义。多能的“能”并不仅仅指运动技能,更多的是指体育教学技能,包括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两类,理论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案书写技能及看、评课技能,实践技能包括项目运动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每一种又包含更为具体的技能。一专的“专”亦不仅仅指专项,而是指在这些教学技能中要有自己最拿得出手、最具竞争力的一两项技能。多能还有更宽泛的意义,还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科研能力等等多种当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培养目标在秉承传统、多能一专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

3.2选修课增术科门类,专项课加学时学分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6门学科类限定选修课(音乐与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医务监督与健身处方),每门2个学分,共占去12个学分,这意味着每门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学生并没有选择余地。而专项技术类选修课只占8个学分,且大专项(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六选一)仅108学时6个学分,小专项(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四选一)仅36学时2学分,明显偏少。所以,应从学科类限定选修课中释放出一定的学分到专项技术类中,以增加大专项及小专项的学时学分,拟将大专项增至216学时、12学分(共3个学期、每学期72学时、4学分),小专项加至72学时、4学分(共2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2学分),不足的部分学分可从任意选修课(目前为16个学分)中略加释放。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目前的10门任意选修课(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课件制作、体育美学、体育英语Ⅰ、体育英语Ⅱ、体育市场营销学、常用运动负荷实验、营养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学)中,皆为理论性偏强的课程,而实践类、实用性、术科化的课程几乎没有,应该在这一环节增设实践类课程,鼓励广大术科教师开课。拟先增加教师形体训练、艺术体操、花样跳绳、棒垒球、高尔夫球、板球6门术科课程,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以后根据基层中小学需要,再增新课。

3.3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实践环节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材教法》两门学科中加强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理论教学,更要在各门术科中加强这些要素的实践教学,如在各专项选修课中加强学生教案书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案要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的规范格式书写等。除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如做好术科课后回忆笔记、写好学科课外作业等。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多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比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技能测试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见习环节,为适应学院“4+0”模式下的办学需要,拟在奉贤校区建立6个实习基地,中学4个(奉贤中学、弘文学校、阳光外国语学校、柘林学校),小学2个(南桥小学、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让大二、大三甚或大一的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以了解基层所需、发现自己所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针对性。在毕业论文方面,主要强化论文选题、撰写、答辩三环节的监督控制,加强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两方面的制度建设等。

3.4俱乐部促课外锻炼,督导组保教学质量在目前术科课时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成为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的良好举措。不过俱乐部要加强教师指导与政策引导,需要与院学生工作组一起做这项工作。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院的宝贵人力资源。以他(她)们为主体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以恢复体育学院教学督导的优良传统,是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唯有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唯有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最终检验。

3.5请进来专家上讲台,走出去师生下基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本市中、小学的联系,是解决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育脱节问题的良方。拟请基层一些高水平的专家(体育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走上大学讲台,为本专业学生教授中小学最鲜活的案例、最实用的方法、最需要的人才等;同时,教师、学生也需要经常走出去,看看市级、区级、校级的公开课。

3.6紧扣体育课标中考,渐进修订大纲内容应该有效利用各门术科的有限课时,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及体育中考的项目,应该是本专业各门术科的精教内容。具体有:(1)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队列队形与基本体操,体操(垫上运动、杠上运动等),篮球,武术,游泳,田径,体育舞蹈等;(2)体育中考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双杆、单杠、垫上、横箱四选一,男1000m(女800m)、200m游泳二选一,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min跳绳、25m游泳、实心球、50m、立定跳远六选一。各门术科的专业必修课应以上述内容为基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内容。可先选几门术科作为试点,若效果颇佳再逐渐推开。

三、结论

(1)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地中小学的要求有: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

(2)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且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且缺乏新兴项目。

第7篇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优化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22-03 

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综合。[1]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于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作用。 

一、新时期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为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2013年出台的《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鼓励培养单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制订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2] 

为了保证和提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国家下发的在职艺术硕士和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文件基础上,结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情况,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艺教指委)组织各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及院校专家多次讨论、征询意见,完成了指导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于2015年4月下发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各培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本校的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 

作为首批在职艺术硕士培养试点院校之一,南京艺术学院(以下也称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目前,我校在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电影、广播电视、舞蹈6个艺术硕士专业领域招收并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数近800名。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时期,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拥有30多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改革适应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并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我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和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0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含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从专业方向类型上来看,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又分为理论类和实践类两种不同类型。在培养环节的各个方面,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实践类专业方向尚未做到与理论类专业方向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其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大部分专业方向重复,这种结构亟待调整。为此,我校早在2013年下半年即开始对招生环节进行了调整: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下的实践类研究方向全部调整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内,同时增加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专业领域。随着招生环节的结构调整,我校于2014年初也及时启动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 

(一)设置和运行现状 

1.各专业领域下按照研究方向分别制订培养方案实施细则。艺术硕士的招生和培养领域分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电影、广播电视、舞蹈、戏剧和戏曲8个专业领域,南京艺术学院目前在美术、音乐、电影、广播电视、艺术设计、舞蹈6个专业领域招收和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艺术领域的特殊性,无论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和培养环节均在专业领域下细分若干研究方向。因此,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也遵循了以往的惯例,在各专业领域下分别细分了若干研究方向,并结合各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制定了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保障了就读该方向的研究生得到应有的专业和实践训练。例如,音乐专业领域下细分了声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西方管弦乐器演奏、作曲等研究方向,美术专业领域下细分了油画、版画、壁画、雕塑、中国画等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下细分了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研究方向。 

2.建立了区分度较高的课程体系。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设置8个学分)包括文艺理论、艺术原理、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外国语;专业必修课(设置20个学分)部分,除了该研究方向的专业主课(专题)之外,还包括4-5门贴合该方向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以及1门开放课程,旨在强化艺术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选修课(设置6个学分)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课,专业选修课为该研究方向所属二级学院内部开始的与该研究方向有关联的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为跨学院、跨专业领域的选修课程,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调整了实践环节。我校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由学年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教学实习4个部分组成。特别是针对学年实践部分,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特点,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读期间需进行1-2次艺术实践展演。并且要求展示作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能够充分体现本专业研究方向较高的艺术水准。学年实践展示均需要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3]

4.规定了毕业考核环节的具体要求。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明确了毕业考核环节包括毕业展演和学位论文2个部分的要求。毕业展演方面,设置了6个学分,对各专业方向的毕业展演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作了细化规定,毕业展演合格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方面,要求研究生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自己在專业实践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释,并且允许多样化的论文形式。此外,培养方案还对各专业方向学位论文的字数作了明确而有区别的规定。[3] 

(二)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修订前的培养方案,我校于2014年初启动并修订完成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毕业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课程体系和设置有待改进。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专业必修课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研究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并且要求学位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占到总学分的60%以上。目前我校在课程体系和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尚不能完全达到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所设置的实践性课程还不够多,而其中的1门开放性课程虽然定性为实践性课程,但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落实情况不理想。另外,我校在广播电视和舞蹈领域下设的各研究方向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模块的学分为6个学分,与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不一致。 

2.实践环节有待调整。目前我校规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学年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教学实习。一方面,“社会实践”规定的要求较为模糊,且和专业必修课中的“开放性课程”要求雷同;另一方面,对于各专业领域下设的所有研究方向是否都有必要设置“教学实习”这一环节有待商榷。 

3.毕业考核环节有待优化。一是我校的培养方案在毕业展演部分设置了6个学分,此做法与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不一致,亟待改进。二是对毕业展演的具体要求上需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三是虽然规定允许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但是未对各学位论文的各形式作详细的规定和撰写指导,从而会导致实际落实效果大打折扣。 

4.艺术实践的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2015年下发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培养过程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要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但是目前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未能明确规定和体现艺术实践条件的提升,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没有。 

三、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针对我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为基本依据,同时结合多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和学分设置 

根据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艺术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课着重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着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着眼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4]此外,在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上,广播电视和舞蹈领域要求不少于10个学分,其他专业领域要求不少于6个学分。 

因此,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3个模块,具体课程名称和学分设置如下表所示。此外,为保证专业必修课模块里设置的“开放课程”的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应特别规定其内容主要是与行业相联合的项目性课程,授课方式可以课堂外为主,具体内容可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自行安排。 

(二)调整实践环节 

艺术硕士的培养过程要求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4]为强化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实践训练,可将目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中原先设置的4个部分调整为学年实践、艺术实践和学术活动3个部分。调整后,一方面,“艺术实践”取代了“社会实践”,更加符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去掉了“教学实习”部分,避免了和学术型硕士实践环节设置雷同,也更加符合艺术硕士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三)改进毕业考核环节 

首先,去除“毕业展演”的6个学分设置,与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保持一致。其次,进一步细化毕业能力展示要求。毕业能力展示主要体现学位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具体可采用毕业展演的方式。目前培养方案中部分研究方向的毕业展演要求还较为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标准和要求。再次,针对培养方案允许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学校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应对允许撰写的学位论文形式作进一步细化的规定,从而保证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水平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准。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重点是艺术实践能力。稳定、健康的培养基地有利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建立起高校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5] 

针对艺术实践基地建设落后的局面,我校应积极与校外相关行(企)业联系,如演艺集团、电视台、演艺公司、舞蹈团等,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另外,还可以聘请上述行(企)业中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实际参与到学校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艺术实践指导工作中来。 

四、结语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建立健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宏观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积极改革和优化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念,关少化.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关键点——以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27-30. 

[2]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04)[2017-02-26].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鄄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对策与建议

高校专业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的实体内容,是“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以来,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比重逐渐增大,这种改革一方面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1.1 选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教学目标看,选修课应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教学内容看,选修课应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且需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然而,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受制于师资实力及知识水平,并不能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地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因人设课情况十分普遍,致使选修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及规范性比较差。

1.2 学生对选修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选修课与必修课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差别是必修课必须拿到学分,否则必须补考或者重修;选修课则不同,选修课没有通过可以选修其他课程获得学分。目前,各高校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多集中在大三和大四,这个阶段正值学生考研复习及求职找工作的时候,学生很难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中。因此,许多学生选修课程时会选择通过率较高的教师,选修之后很少学习,甚至不去学习,只要能够通过最后的考核获得学分即可。正因为学生有“混学分”的思想,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多出现旷课、睡觉、说话、看小说、手机上网、发短信等现象,迟到和早退现象也较为严重,这既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课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

1.3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各高校开设选修课多限定在1.5学分左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大量地采用课堂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故“ 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被较广泛的采用。另外,目前各高校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新鲜有趣、考试轻松好过的教师往往获得较高的评分,由于学生对选修课往往不重视,使得教师一般对学生要求相对宽松,同样限制了教师对教学途径和方法创新和个性化探索的积极性。

2 提高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2.1 选修课设置要兼顾针对性及系统性

选修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专业特色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考虑到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要,做到既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接受水平,同时又能采用通俗易懂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其课程的知识内容,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2.2 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首要方面是改变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这不是教师单方面靠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所能做到的。高校领导者要深刻理解选修课的意义,对选修课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心理上根本转变对选修课的认识态度,充分认识到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选修课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打造专业特色的主阵地,从根本上消除师生对选修课认识的误区。另一方面,完善选修课选课、考核等相关制度,将选修课纳入评优评先考核体系,避免学生的忽视心理,杜绝上专业选修课就是混时间和混学分。

2.3 优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难易程度适中、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材。教师备课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按照由简入难逐步深入的步骤安排授课内容,同时注意广泛搜集资料,把握课程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并把它们以生动的方式呈献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

2.4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鉴于专业选修课的特点,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教师,可以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采用课堂研讨、论文研读与讲解、课内实验与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学生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中。另外,要充分挖掘多媒体授课的优势,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将授课内容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

2.5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的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传统的通过考试进行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容易获得选修课的学分,无法通过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例如论文学习与讲解、英文翻译、程序设计、大作业、专题设计、答辩等多种方式。考核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还要通过考核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之,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全方位努力,转变思想,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让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4):74-76.

[2]杨莉,阎琳,闫红芹.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109(9):179-180.

第9篇

论文摘要: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类、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心理类、医学与生命科学类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及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板块,每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80—100门。全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三个校区。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修读公共选修课,在校期间必须修够l0个学分以上,规定每学期选课数量不得超过3门。公共选修课开课数与需求数之间呈供不应求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如何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确保开课质量,真正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

1.1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我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开课教师当中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而修读,甚至抱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思想;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宏观设计不够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1.2宏观设计缺失.开课指导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目前分为上述五大板块,要求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修够1O个学分,并规定在每一板块中至少修够1学分。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我院对于各个板块的开课数量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对各个板块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出台一些开课的指导性意见来引导各类课程板块的发展,各板块课程数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出现一些类似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开课数量仍未满足在校普通本科生的需求。

1.3课程建设质量欠佳。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教学大纲。教研室及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然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批,需要提交教学大纲。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工作一年以上),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开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高。教务处作为最终审批部门,大多只是审核其开课资格,而对教师教学大纲的制定质量并未作出严格审核。也未组织专家对该课程是否纳入公共选修课进行评议及组织教师试讲.开课程序过于简单,质量把控不到位。在课程正式开出后,课程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够,力度不足。对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疏于检查,教师当中存在课件制作随意,甚至没有撰写过讲稿等情况,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的次数太少。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堂出勤率较低,考核过于随意,导致公共选修课整体水平不高。

1.4学生选课盲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大多是宣传选课的规定: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不严: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大有人在,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存在考试代考的情况。

2.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1加强宏观设计与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宏观设计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我院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结合全院开设的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应明确公共选修课中各板块或类别的设置,对开课总数及每一类别课程的数量应有明确规定并能根据每一学年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院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对于学院无法开出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外聘符合任课资格的教师。

2.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公共选修课中的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门可罗雀。出勤率低除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吸引不了学生。我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及采用一系列措施,一是予以政策扶持,比如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立项及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再如针对中山校区开课教师少、开课不稳定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酬标准,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经常性举办公共选修课授课比赛、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2.3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开课的管理,应做好开课教师资格审核及教学大纲的审核工作。要求开课教师除提供申请表、教学大纲外还必须提供全套的教案、讲稿、教学进程等材料。成立专家组,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论证,并要求开课教师试讲,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坚决不予开出。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并坚持职称评聘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而且要与教师的课酬挂钩。

2.4加强选课指导,营造优良学风。

第10篇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中语言组织及文字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审美情趣不高,忽视高雅传统文化精粹,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重视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缺乏目标,动力不足。

2.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大多取决于教师的兴趣,并非取决于教育的需要。课程的设置没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和标准,开课随意性大,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另外,随着工学结合理念和项目式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推行,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逐渐增多,这给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和课程管理带来了极大冲击。

3.人文素质类教师水平结构参差不齐。我院自升格以来,引进的教师主要是以计算机类的教师为主;从课程建设来看,主要是以计算机类为主。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无论是师资力量、课程建设还是资金投入都存在先天的不足。从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的教师来看,就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讲,有专职的副高职称和讲师、助教,也有刚进学院大门工作不久的学生辅导员。由于个人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其所实施的教育质量也难以保障。

4.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学生更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选人文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修满规定的学分,因而学生选选修课时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般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逃课现象也比较严重。

5.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为下次开课时争取更多的学生选该课程,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效果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加强人文教学改革。要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各专业特点,相应设置人文必修课,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在人文教育中突出职业特点,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选修课培养人文品质。通过专业实践课开展职业人文教育,通过课堂实践、实训教学、“工学交替”等活动探索并提炼人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优秀的高等学府都十分重视人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和使用知识,如何审视和批判自身及社会的思想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培养一支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人文精神、育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思想境界,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教育学生,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完美、品质优良的高职生创造条件。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和潜移默化的。一个科技与文化交融、生机勃勃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如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人文学科的研讨会等活动都有利于人文校园氛围的形成。

4.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提高选课针对性。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级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时就使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就需要学校及老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5.坚持以人为本,拓宽选课渠道。人文选修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设的,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知识修养,拓宽视野,促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使学生一专多能。建议在选修课的课时上可以灵活安排,对于学生喜欢的课可以多安排几次课,不能仅限于每周一次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晶.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感[A].哈尔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93-94.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选修课;教学做一体化;office应用;计算机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虽然大多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开设了《office在工程中的应用》的选修课,希望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提高计算机办公的应用能力,成为既懂得专业知识,又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材。

一、该选修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门选修课开设已经四年,通过对以往学习效果和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总结,从中发现学生对该选修课程的满意度不是太高。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选修课存在认识误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选修课作用、地位认识不足, 因此都或多或少存在重必修课而轻选修课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要求不严;学生把选修课看成凑学分的途径,所以学习不认真导致对课程掌握的程度较低。

(二)、课程内容与先修课程重复内容过多

该选修课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基础》有很多重复,没有重视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缺少上机练习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由于没有安排机房上机,虽然老师布置了上机练习题,但缺乏监督机制,很多人课下没有练习,操作过程易被遗忘,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选修课考核不严

由于选修课选修人数多、教室大、课时少,平时考核较少,只在期末进行开卷考试。这些考核方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失去了它应有的检测、诊断的目的。

二、该选修课改革措施

针对以往选修课出现的问题和《office在工程中的应用》课程的特点,按照先进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原则为: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围绕课程的能力目标设计本课程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或任务。根据该原则,对《office在工程中的应用》的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确定课程整体目标

按照职教总体目标及我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学生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我们针对这些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得出职业岗位对office应用能力的需求:1、软件安装调试能力;2、编辑普通及技术类文档的能力;3、制作表格、数据分析统计并制作出相关图表的能力;4、制作技术讲座及宣传类演示文稿的能力;5、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筛选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了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单元目标。

(二)创设情景,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为了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更熟练、更规范、更专业地完成各项校园内以及实际工作中任务,我们以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核心,提炼具有“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形成了7个学习情境多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显著提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office软件在职场中的应用。

本课程设置的7个学习情境如下:

1、制作简历。了解简历包括的内容,如何正确写简历、简历的投递与监控。2、编辑排版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结构、格式、装订和存档要求。3、组织结构图的制作。了解组织结构图的作用、类型和制作方法。 4、电子小报的制作。复杂的图文混排以及艺术字、自选图形、剪贴画和文本框的运用与设置。5、运动会奖状制作。邮件合并中主文档与数据源的编辑与合并。6、员工工资表及绩效奖金表的制作。公式及常用函数的运用,以及图表的制作。7、旅游宣传片的制作。

(三)、改革考核方式,强调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该课程课时少、人数多、没机房,所以笔试和机试的考核方式都不适用该课程。除了每节课的考勤外,抽查学生演示操作、回答问题都计入平时成绩。最终的考核以提交的成果——自编杂志为主。

提交成果要求如下:

1、在班级内自由组合形成1-4人的小组,小组必须提交一本杂志,名称自拟。2、杂志内容包括:封面、目录、页眉页脚(包含院徽、院训和杂志名)和正文。3、正文内容是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包括复杂表格形式的简历、以各种节日为主题的小报、工资表、成绩单,请柬或运动会奖状(邮件合并)。制作以“家乡美”为主题的宣传片PPT。

成果提交方式包括杂志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档。杂志制作的任务提前六周时间布置下去,使学生掌握每个学习情境后,完成的综合任务正是杂志的一个栏目,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及时练习,并对学生掌握情况能够实时反馈,加强对难点、易错点的演示和指导。为防止相互抄袭现象,在各分项任务中的主题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小结:通过对《office在工程中的应用》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特点,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学训一体”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为主变成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真正实现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做一体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高校选修课的开展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开阔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开设选修课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帮助学生积累和增加各类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生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同时也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自主性和积极性(汪初球,2001)。不同于专业课,选修课涉及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科知识,可以很好地弥补医学课程体系专业相对单一的问题(乔琳,2014)。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选修课的开展情况予以关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选修课开设必要性与满意度等五个方面探讨天津医科大学选修课开设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为后续选修课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5年6月上旬对2013-2015级临床、影像、护理、眼视光等八个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随机抽样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达89.3%。调查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选课原因、课堂表现、课时设置、考核方式等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选修必要性与满意度

问卷调查显示89.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选修课是有必要的,仅有3人认为不太有必要,1人认为完全不必要。对于学校已开设选修课,85.2%的学生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仅占10%。将选修课开设必要性(X)与学生满意度(Y)做交叉分析(见表1)可看出,对选修课开设必要性持有肯定态度的学生对于选修课开设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同时也有不满之处存在。

表1.选修课开设必要性(X)与学生满意度(Y)交叉分析

X\Y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清楚不太满意十分不满意

完全有必要28(23.14%)78(64.46%)3(2.48%)12(9.92%)0(0.00%)

较有必要12(11.76%)80(78.43%)4(3.92%)6(5.88%)0(0.00%)

无所谓0(0.00%)14(60.87%)4(17.39%)5(21.74%)0(0.00%)

不太有必要0(0.00%)0(0.00%)1(33.33%)1(33.33%)1(33.33%)

完全不必要0(0.00%)1(100.00%)0(0.00%)0(0.00%)0(0.00%)

2.选修原因与课堂表现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选择选修课“出于个人兴趣”的占最多,为80%,这说明学生们选课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兴趣;其次为“完成学分”,占68.8%,学分修得的难易会影响选课;选课为了“增强社会就业能力”的最少,占30.4%,可见学生对于选修课实践性技能获得预期较低。

虽然“出于个人兴趣”选择选修课的学生占大多数,实际课堂学习中仅有51.2%的学生选择“大部分情况下认真听课”,近半数的学生反映选修课学习效率低下,他们会“查阅与选修课不相关的资料”(22%),“做其他科目的作业”(12.4%),“玩手机”(10.8%)或“睡觉、与邻桌聊天”(3.6%)等。

3.课堂出勤及逃课

选修课“每次都到”和“大多数时间到”的学生分别占28.4%和63.6%。选择“经常旷课”和“选了,但从没上过”的仅占2.4%和0.4%。可见,学生选修课出勤率较高,但仍有“选而不学”的现象存在。对此,认为该现象“应该杜绝”(33.2%)、“教师应在成绩上对其有所惩罚”(12.4%)的人数与对其“表示理解和认同”(24.8%)、“学生自己有决定学与不学的权利”(19.6%)的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对于“选而不学”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那么,学生逃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表2可见课程本身“枯燥无味”(70%)、“没有实用价值”(38.8%)占据了最主要原因。“其他”一项均类似“有其他的要做的事情,或者因为心情不好而不想去”、“有必要活动与选修课时间冲突”可划为“自身不重视选修课”占32.4%,为第二大原因。外在条件如“老师不点名”(25.2%)及“逃课不影响最终成绩”(20.8%)无形打消了有逃课意愿学生的顾虑。

表2.选修课逃课原因

4.开课类型及时长

该校学生最倾向选择的选修课是人文类课程(47.6%),其次是医学相关的实践课程(36.4%)。医学相关理论课程(9.2%)与英语类课程(6.8%)乐于选择的人数最少。人文类课程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引发学生思考,如有学生在开放性问题里提到“‘爱的哲学’…内容有深度,吸引我去思考去探究…我们可以向老师提问任何问题。在对问题的解答和探究上都能指引我去思考…生命在于思考!”。医学相关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东西付诸实践,如“‘临床急救技术’,在课堂上我们实际操作,它对于现实生活很有用,在特殊情况下能自救或他救”。

对于选修课开设时长,57.6%的学生选择了8周,35.2%的选择了12周,仅有12%的学生选择了16周,可见,更多的学生希望选修课控制在12周以内。

5.授课及考核方式

86%的学生希望选修课以“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进行,且多数学生喜欢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包括师生互动(47.2%)及学生间的互动(27.2%)。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里,通过与老师、同学互动,学生们可以积极思考,“从多重角度学习不同的思想观点,开拓视野”。相比之下,传统的学习课本、进行PPT展示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2.8%),自主学习占主导的上课方式也仅为极少数学生所接受(11.2%)。

由表3可见,无人希望选修课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察,学生们更倾向于考核方式较为正式且难度较低的“写论文、分析报告”(44.4%)和“开卷考试”(30%)。此外,更为灵活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课堂陈述所学内容”及“用出勤率及课堂表现代替”也有少数支持者。

表3.选修课考核方式倾向

四、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学生对本校选修课的设置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认可其存在的必要性,且对目前所开设课程表示比较满意,出勤率较高,然而该校选修课开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部分学生“选而不学”,存在逃课现象。课程本身的枯燥乏味、教师对学生逃课不加以要求,学生自身不重视选修课都会导致学生逃课。对此,校方应对选修课授课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加强师资力量培训,确保选修课质量过关;教师则应主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创造课堂互动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严格考勤制度,对学生逃课给予一定约束。

2.学生人在心不在,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上课大部分时间认真听课的学生仅有51.2%,不少学生虽出现在课堂上却在玩手机、聊天、睡觉,写其他科目作业等,这“与显性逃课的学生相比,虽然并没有明确违反学校的规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自身所学课堂知识的积极性”(刘雨 宋德如,2015:112)。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仅仅停留在进课堂,更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3.选修课设置门类少,学生选修目的性不强。该校人文素养类及医学相关实践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但就开放性问题中学生对印象较深的选修课描述来看,答案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临床急救技术”、“爱的哲学”、“书法”几门课,可见该校选修课设置门类较少,选修课中精品科目少之又少。基于此,该校应当完善选修课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去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素养。

此外,还应改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考核多元化;控制选修课学习时长,加强排课管理,避免选修课与专业课上课时间间隔过短影响学生正常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