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示法论文

图示法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示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图示法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抽象原理举例法概念关系图示法,开拓思路扩展法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其教学改革与创新,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改革外,还可从课程内容的细节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探索。笔者在十几年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探索实践,针对课程不同的具体内容,探索出相应的方法,对课程原有内容及阐述方式进行补充、扩展,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一、抽象原理举例法

在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原理都是进行纯理论的抽象阐述,学生往往反映其大概意思是懂了,但有些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特别希望老师联系实际一一对应予以讲解。对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有的因教学时间关系不允许采取案例教学,有的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合适案例。对此,可采用举例法,针对性地单独举例说明,即通过举出单一事项及相关数据来进一步讲解原理。

如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关于价格效应原理,几乎所有教材都是通过几何图示对这一内容进行定性的阐述。一般都是这样的:

如图一所示,X商品价格下降后开拓思路扩展法,设Y商品购买量不变,则X商品量可增购,新预算线为MN’;

①无差异曲线U1、原预算线MN,得均衡点E1,X消费量为X1;

②由于商品降价,消费者收入提高,预算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MN’(图是X商品降价,Y不降价),故Y商品量不变;

③先假定消费者真实收入未变,即效用水平不变,相当于画一条与新预算线平行的预算线与原无差异线相切于E2。此时X商品消费量从0X1增至0X2,X1X2为替代效应;

④由X商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真实收入上升,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可上升至U2,与新预算线MN’相切于E3,商品X的消费量从0X2增至0X3,则X2X3为收入效应。

对于这一只是通过图示进行了抽象阐述的原理,我们可采用表格式补充举例如下:

假设有两种商品,杨梅y和荔枝x,均为正常商品,杨梅价格为Py,需求数量为Qy,荔枝价格为Px,需求量为Qx,消费者收入为I,效用水平为U。则初始状况1及荔枝价格Px下降后的不同状况如下表(表一)所示:

 

状况

I

杨梅

荔枝

U

E

Py

Qy

Px

Qx

 

 

  1

100

10

5

10

5

U1

E1

2

100

(75)

10

5

5

5

U1

  3

100

(75)

10

3

5

9

U1

E2

4

100

10

5

5

10

U2

  5

100

10

3

5

14

U2

第2篇

一、有效提高复习的前提是设计和组织的优化。

复习课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固消化为中心,以打牢基础、强化能力为目的,以精讲巧练、讲练结合为原则,而具体组织复习课,可参照“四步”进行。首先是“过一遍”,即老师精讲。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管理归类好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的前提下,准确地、概括地、简洁地对将要复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拟成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思考题,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思维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这一步,要求老师必须把复习的某一单元或某一类型的知识进行反复研究,抓住关键,理出规律,必须精心设计思考题,运用自如地驾驭教材。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发挥启迪和引导作用。其次是“反刍”,即让学生读书。老师的巧妙启迪、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那么这里的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题),在老师指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记忆,把知识反复咀嚼,带着的问题解决了。知识梳理、唤起记忆的这个初步目的就达到了。读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读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四管齐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真正读书。第三是“消化”,即让学生练习。学生唤起了对知识的记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巩固消化,使基础更牢固扎实,能力得到强化形成语文素质,这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目的。要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练习到底是要求精讲多练,还是精讲少练呢?我认为既不能多练,也不能少练,而要精讲巧练。练的量的多少应当根据复习内容的容量大小和知识的难易,老师灵活掌握。最后一步是“反馈”,即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矫正。学生练习后,不能一做了之,老师一定要采取简便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补缺补漏,或同位批改,或全班批改,或组长批改,或老师评讲、兄弟班同学交叉改,或老师抽样改等,收取改后的试卷,迅速了解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必须及时“回炉补火”,进行个别辅导,或发挥学习优秀者――“小助手”的作用来解决。

以上四步,其中前两步主要是围绕唤起记忆、整体感知复习内容而设计的,后两步主要是围绕打牢基础、巩固消化、强化能力、形成语文素质设计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四步始终抓住学生这一主体,老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老师既不搞“一言堂”、又不“散放鸭子”,在引导上下工夫,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四管齐下上花气力,这样课堂效率就得到了充分提高。

二、科学的图示法能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科学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通过对各种复习方法的尝试,我认为设计好简明精要的图示,配合必要的语言描述进行语文复习,是一种好方法,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延伸性强。由于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只是由于遗忘的作用,使原有的知识信息淡化了、模糊了。复习的时候,只要老师恰到好处地把课文的浓缩图再现出来,学生就会依设计者浓缩的思维轨迹放射开来,扩展开去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语文课本中的长课文,诸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少则三五千,多则近万字,通过板书图示,对这些课文“提要勾玄”、“凝精聚妙”将课文内容浓缩在几个字、十几个宇,或几十个字之中。比如复习《背影》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父子情深”四个字。

2、启发性强。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分散或逐步复习,显得零零碎碎,难以奏效,把它们全部集中起来又枯燥乏味,而且脱离教材,搞不好就犯脱离新课标的错误。比如可以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种文体来复习,就其特点加以复习,采用网络图,联系起来板书(板书略),产生了“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整体印象,加深记忆痕迹,优化了记忆结构,较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比较性好。“比较”被称为“艺术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搞好各知识点之间的比较区别是十分重要的。而板书图示(包括表格)不失为一种简洁实用的好方法。整个中学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板书图示、表格显示出来。比如复习这三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们只要出示一份比较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填好表中的空格,这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写作特色等知识就一目了然了。

4、系统性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是一个大系统,里面包含着好些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的小系统,诸如语文知识系统、文体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等。复习时把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系统,然后把这些小系统视作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根据这些整体特点,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对一个小“整体”进行有条理、有系统地复习,最后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连接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使学生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绘制树状结构图,在复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用板书图示进行语文复习,其系统性确实是很强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着手,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以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学科渗透几方面改革的方法、途径来探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地理高考的变革。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转贴于

(二)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及新颖性。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冷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吕凤清.“演示”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黑河教育.2001年.第5期.

第4篇

关键词:多种方式;兴趣;启发;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4-01

正所谓“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对于思品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思品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品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作为政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穿插史料和时政讲解,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乐于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历史事件或最新时政资料启发学生,讲解思想政治课。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事件”“美国对我国南海领域的关涉事件”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的巧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都具有积极作用。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诱导式、过渡式、情境式、反问式等等,但无论哪种提问方式都要围绕材料的中心、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否则,就难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佳。例如,我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时,首先提问:“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看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然后再提问:“如果适应或不适应会有什么结果?”引导学生回答“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国现在的发展成就谈这一现象,我们都能清楚地知道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学生会回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这样由浅入深,由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把新旧知识内在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过渡自然,巧妙得体,教学效果甚佳。

三、图表法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一般情况下,导人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练习和旧课复习等各个环节都可利用图示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授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时,用图表总结如下:

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节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图示作为启发手段,不仅在方法上简便易行、直观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剂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第5篇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运用

从先秦时期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就一直延续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下营造出远离自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层面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评价主体。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历史设计基本思路,明确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历史教师应该配套相关学术论文以及相关专著,以确保课程设计更加科学。除此之外,“一标多本”的教材制度为历史教师备课提供众多的教学资源。以近代史为例,人民版偏向于专题式,人教版则注重时序性。且两个版本提供材料同样有所区别,这都为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永远是教师恒古不变的话题。学情调查是历史教师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学情调查可以从学生身心特征、知识储备、班级纪律、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特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以任务评价课程为例,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评价标准,历史教师课程讲授应该以基本事实阐述为主;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全面,价值观较为成熟,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人物评价。

最后,创新自我教学理念。历史教师不断更新自我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理论,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再以近代人物李鸿章为例,传统定位下主要为“卖国贼”,但如今社会整体层面认为其在引领中国近代化方面,功不可没。教材具备滞后性,但考试内容、学生知识却并不之后,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历史看待问题”,需要历史教师较为深厚的功底。

2.教学方法层面

历史课程通常由讲述法、图示法、视频解读法、课堂活动法等。

讲述法是历史教学主要方式。历史讲述法必须要注意顺序、目标,且具备感染力,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利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将情感带入,渲染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情感。除此之外,讲述法对历史细节处理同样具备良好的促进作用,以《》为例,突出中外国力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条约对中国的破坏性,最终达到细化课程内容。

图表示法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简洁明了,以较为直观历史数据来展现历史场景。例如涉及到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以圆明园事件前后照片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深思,不断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情感。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解读法同样被引入现代历史课堂。例如以都江堰文化遗产解读为例,对其构建结构、运作效能的解读,单穿的讲述法则难以理解,但短视频的解读就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历史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教师专业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而定,不断推动课堂改革实施。

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尚需要时日,希望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晓棠.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6篇

热学在19世纪便已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备的科学,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深入,关于热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展。热学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的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掌握热现象规律,了解热现象作为“大数”粒子无序运动的本质,为大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是本科物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使用的热学教材是经典的李椿等编著的《热学》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

一、热学课程的结构及特点

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理论部分,称为热力学,是通过直接观察和实验测量,再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关热现象的规律,研究的方法是宏观法,所得出的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具有可靠性与普遍性,但是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没有解释事物的微观本质;微观理论部分,称为统计物理学,是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即从物质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热学性质,它可以揭示热现象的微观本质,但由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做出的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物性学部分,即热学理论的应用,利用前两部分的理论说明物态的性质及其相互变化的规律,包括液体、固体、相变的基础理论[1]。前两部分是课程要求的重点,宏观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但统计物理学部分涉及到微观领域及统计的方法,理解起来较难一些。

二、热学内容的表述方式

关于内容的表述,不外乎有文字表述、数学表述及图像表述等,而在热学中这三种表述在一个概念中可能都会出现。比如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四个等值过程,其中在这些过程中会有过程的图示,即P-V图,也会有能量的转换关系的描述,当然不同的能量也可以由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1.文字表述。科学内容的表达力求严谨,文字力求精确、简洁,例如,平衡态的定义,“孤立系统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定义简洁明了,其中的关键词是“孤立”二字,也说明了平衡态的特性,如没有这二字,也就不能称其为平衡态了。另外,在热学的表述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否定的语言,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涉及到的定律的两种表述,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都是用“不可能”这样否定的词开头叙述内容,之后两种表述的等效性的证明也同样采用了反证法,而不是直接证明。还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绝热线和等温线不能相交于两点等类似的题目。

2.数学表述。对于热力学中的概念,文字的描述要多一些,内容也很好理解,学生一般接受也较容易,但对于统计物理中的概念,文字就变得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微观方面,相比文字,数学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记忆。相比于物理专业中的其他课程,热学中涉及到的式子并不是很多,学生也可以根据内容体系,用数学表述的形式把学习到的知识串接在一起,进行系统、有对比、有条理的学习。

3.图像表述。在热学中也运用到了非常多的物理图像表述,相比于前两种表述,图像表述更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时,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较抽象,物理意义不好理解,但通过利用速率分布曲线图,从图中曲线的形状、曲线下包围的面积、曲线的峰值对应的速率等方面可以充分理解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物理意义,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所以,可以通过作图,把物理概念、数学计算变得简单化,直观化。

三、热学教学的方法

在热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认为枯燥的、难懂难记的知识内容变为有趣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这门课程,注意每一个细节内容,把零散的看似不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心中有数,这样讲给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会变得明确、理解透彻。在课程的讲解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在讲完每一部分后要对内容做一个总结,把重点内容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部分,可以用几个字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一个定律、两个循环、三个物理量、四个过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机循环和制冷循环,内能、功、热量三个物理量,等体、等压、等温、绝热四个过程。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知识的重点,也更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另外,在习题的讲解中,也应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大量的题目练习,即所谓的题海战术,通过熟练的做题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做总结,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首先,课堂上教师针对所讲知识点应选取一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对用到的知识及所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之后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技巧、用到的知识点等非常熟悉,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及解题的准确性。

2.类比的方法。类比法是指一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的方法。通过类比,可以用熟知的知识引出未知的知识,节约学习时间,也使认知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在讨论热力学过程及其涉及到的内能、热量、功的转化时,可以在P-V图中进行描述,之后,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出熵的概念后,可以通过T-S图表述理想气体的性质,特点。通过类比,会发现P-V图和T-S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我们用P-V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做的功,即示功图,而用T-S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即示热图;在这两类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平衡态,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可逆过程;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系统经历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后从外界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系统对外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会发现原来枯燥的内容也很有趣,在学习中发现物理中的相似的美。再如,在学习气体的输运过程时,粘滞、热传导、扩散三类输运现象也可以进行类比学习,它们分别对应当气体各处的流速、温度、密度不均匀时发生的过程,得出的宏观规律的表达式及微观解释都很相似。通过这样类比的学习,很容易掌握了新的内容,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讨论学习的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提倡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2],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重要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问题的讨论及讲解,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下去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之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熵的概念时,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先查一些关于熵的内容,比如熵这个物理名词的提出、熵的概念的建立、熵增加原理、熵的应用等。学生通过调研,对熵这个抽象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课堂上讨论时,学生也把他们自己查到的资料讲解出来,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认识熵。所以,通过这样的讨论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互相启发,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但学习、积累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自己在讲解,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虽然热学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也比较少,但是它是学生进入物理专业后最先学习到的一门课程,学习好这门课程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掌握课程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进而学习好这门课程,增强探索求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秀雯,梁永丰.教师身份的确认:作为教育主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0-23.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攻击树  攻击规范语言  场景分析

论文摘要:大规模网络攻击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通常需要多种攻击方法和多个攻击实例共同完成。该文采用攻击树模型来模拟攻击行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攻击树模型原理的攻击规范语言。使用这种模型,可以使攻击的过程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同时也为网络攻击的自动实现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病毒渗透、系统漏洞和黑客攻击等威胁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正常运行。网络规模的日益庞大,给网络安全防范人员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地依赖手工方式进行安全分析防范所以如何采取更加快捷方便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攻击分析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引入攻击树模型来模拟网络攻击过程,并给出了一种基于攻击树原理的攻击规范语言,为计算机自动攻击检测打下理论基础。

2攻击树

攻击树是用来表示攻击过程的.它使用树的结构来模拟攻击的方法和攻击实例。树的根结点表示最终的入侵目标,各节点则表示取得上级节点入侵目标的各种攻击方法.节点之问的关系可能是“与”、“或”两种关系之一,节点序号的先后表示攻击顺序.叶结点则表示在不同环境中具体攻击事件的实例目前攻击树以各种形式存在,一般通过检测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将这些信息精炼出来,并使用攻击树加以详细说明。所使用方法就是将攻击者能够引起系统安全问题的方法描述为树的节点(其中具体攻击的实例是叶节点),这样,通过细致地对整个企业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实例化,通常会得到一棵确定的攻击树或由多棵攻击树组成的攻击森林。而且森林中每棵树的根节点描述成能影响网络运行的一次安全事件,每棵攻击树列举并且详细说明能引起安全事件发生的各类方式方法。每条穿过一棵攻击树的路径代表一次对网络系统的具体攻击过程。

3结构定义和语义说明

任何攻击树都是由下列两者中一个或多个结构组成的:

“与分解”树:一种攻击目标,取得所有攻击子目标的实现才能导致目标的实现。

“或分解”树:一种攻击目标,所有子目标中某一目标或多个目标的实现才能导致目标的实现。

攻击树可以用图示法和原文法来描述“与分解”树图示表示如图1和原文表示如图2所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取得攻击目标g。,需要攻击者取得从g到g的所有目标。“或分解”树图示表示如图3和原文表示如图4所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取得攻击目标g。,只要攻击者取得从g到g的任何一个目标或多个目标即可。攻击树包含任何“与分解”树和“或分解”树的组合。通过以一种深度优先的方式从叶节点到达根结点的一次“穿透”来表示成功攻击行为(其中遇到“与”关系的节点时需要包含该节点所有的儿子节点)。例如图5所示为一个攻击树模型:

通常,当攻击实例产生时.以叶节点的目标的形式加到攻击行为的攻击树末端上。“或分支”表示任一子结点目标的取得都可以导致父结点目标的取得.“与分支”表示所有子结点目标的取得才可以导致父结点目标的取得。攻击树的中间节点不在入侵场景里出现.而只是其子节点的目标,因为它们总是被其子节点加以详细说明。

我们对一次某部门web server的攻击用攻击树来模拟说明,原文表示攻击树如图6所示:

可以看出.取得目标成功需要5个分支,而且各个分支又有子分支。攻击树将一些抽象的攻击具体化和实例化,使一个复杂的攻击行为能分解成许多攻击分支。这样.除了叶节点之外的其他节点可以不用详细考虑,而只需要寻找一条可行的从根结点到叶节点的路径就可以了。

与其它攻击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允许开发者更多地关注在关于深度优先方面探索出一条攻击路径,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寻找有用的入侵行为。总之,精炼攻击树的分支产生新的分支,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用更加容易的方法来实现。图6的攻击过程用攻击树表示如图7所示。

由上述攻击树图示可以看出,目标go是取得websevrer的最高权限,可以实现成功的攻击场景有如下几种方法:

4基于攻击树的攻击规范语言

使用攻击树可以很好地模拟大规模的网络入侵行为。根据攻击树的原理.定义能够模拟攻击树攻击过程的攻击规范语言,为计算机自动化攻击检测打下基础。tidwell[]在此基础上定义一个攻击规范语言范式(attack speciifcation languagebnf),但是,他所定义的语言规范过于复杂,我们定义更加简洁、清晰、易于表述的语言模型范式如图8所示,每个模型范式应该包含4大部分:

属性(properties):各个目标和子目标的属性。包含description(攻击描述)、cvelink(cve相应编号)、version(版本号)等描述信息。

前提(preconditions):表示完成该攻击必须先完成的子目标.对应攻击树上它的子结点,子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与”和“或”两种关系如果没有子节点,那么前提就是指攻击所需的条件(系统漏洞,脆弱性等)和攻击所需的方法。

子目标(subgoa1):攻击实例。表示其父节点的具体攻击形式.而且同层的子目标应该是严格的“and/or”关系,节点的序号表示攻击的先后顺序。后果(postcondition):指示系统和环境的状态改变,也表示攻击的结果。

基于这种语言就可以对攻击场景进行描述,如果某攻击的子目标与前提都得到满足(被实例化),则判断该攻击为“真”,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实现基于攻击模型库的入侵检测,前提之间的关系也只考虑“与”和“或”两种关系。

为了更好地表示网络入侵,重点考虑子目标对父目标的影响.并使得子目标之间的关系只包含“与”、“或”这两种关系。在此思路上引入了我们定义的攻击说明语言。其中or和and是攻击语言保留关键字运算符。

or:子目标是“或关系”

and:子目标是“与关系”

从上面递归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攻击规范语言主要包括:

字母表(alphabeta~z和a~z)和数字表(numeral0~9)组成整个语言的标识符:

变量和攻击函数(attackfunction)标识符是由字母(alphabet)和数字(numera1)或者其组合而成;函数包含属性、前提和后果3个参数;

目标(goa1)是由子目标(subgoals)函数的若干“与(or)和“或(and)”组成;

若干“与分支(andexpr)”函数和“或分支(orexpr)”函数组成整个攻击过程:

叶节点分支(grpexpr)是一些具体的攻击实例。包括实例的属性、前提和攻击的结果。

整个程序执行的先后顺序决定攻击实例的执行顺序。

一个攻击目标的完成依赖于若干个子目标的完成.子目标之问的关系可以是“与”、“或”两种关系之一。一个攻击目标的标识符是一个以字母开头的字母和数字的字符串。由攻击语言定义的攻击称为攻击模式.多个攻击模式的集合称为攻击模式库。对于关系是“与”的子目标,只有其所有函数返回值为“真才能保证整个目标值为“真”,即该子目标任务完成:同理对于“或”关系的子目标,只要任何一个子目标函数返回值为“真”即可保证该子目标任务的完成。

当前的入侵向协作式、多层次化、大规模化发展,一次入侵往往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动作,通常是由一连串有逻辑关系的入侵动作构成,使用基于攻击树的攻击模型,有利于检测入侵及预测下一步可能的入侵活动。

对于上面例子中某部门web server的攻击树模型,可以看出叶节点一共有1o个(包括g1).相当于具体攻击实例也有1o个,在这里用函数表示.给出的攻击规范语言如图9。从图9可以看出,每个攻击函数都包含属性.前提和结果3个参数,属性表示攻击的方法和攻击所利用的参数(漏洞、脆弱性、攻击手段等等);前提是攻击所必须的条件;后果表示攻击的成功与否,成功则返回值为1。从图9可以看出,前一次攻击的返回值作为后一次攻击的前提,这样能很好地反映攻击的有序性。因为如果前一次攻击不成功,后续过程将无法进行,即攻击不成功。

5结束语

本文从分解的观点来诠释攻击的方法。攻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防御.所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当出现恶毒和突然的攻击时,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受影响。在现实的攻击过程中,往往攻击的规模和难度是相当大的,个人力量的有限决定需要更加先进的攻击解决方案。攻击树模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每棵攻击树列举并且详细说明一种能取得攻击目的成功的方式。通过将这些简单而平常的攻击方法组织起来,构造出完整的攻击树模型,精练各个关键攻击节点,并用攻击规范语言进行描述,利用人丁智能的相关技术,建立实用可行的自动系统攻击机,达到攻击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目的。我们相信,以前大规模攻击的历史教训将为攻击树的建立提供大量而且重要的数据。当然,目前的工作至少应该包括:

使攻击树更加精练,这样用它来进行系统分析更加容易:

进一步确认这种方法的可实践性:

寻求广泛的攻击方法来完善攻击树:

使攻击树模型更加正式且利于分析;

第8篇

一、对外报告中的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达形式,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内容可分为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两部分。

1.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数据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在对外报告中通过数字形式列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属于数据信息。会计报表是上市公司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媒介。

语言信息是指公司报告中除数据信息以外,其他所有以文字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信息。当然,语言信息中并不完全排除数字的存在,那些夹杂于句子中间的数字,也归于语言信息的组成部分。

2.语言信息的主要特征

语言信息以非财务信息为主。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是公司对外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篇幅计算,非财务信息在公司报告中应占主体地位。尽管财务业绩是企业经营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并不能够代表全部。公司组织和文化、人力资源、产品竞争力等非财务信息在预测公司发展前景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信息为企业提供了自愿性披露的机会。我国目前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自愿性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而且根据透信理论,企业本身也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公司报告的语言部分以灵活性见长,在强制性披露的范围之外,公司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和需要向投资者提供自愿性披露信息,以年报为例,其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经营情况”、“盈利预测”、“新年度计划”等部分都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和机会。

语言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增量信息。公司报告中的语言部分已不再仅仅是对会计报表的解释和说明。语言信息的整体信息含量明显上升,决策有用性持续增强,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西方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公司报告中的文字部分是管理层讨论公司业绩和重大事项的主要形式,它所承载的信息量要多于基本会计报表;并且,公司报告中的文字部分主要采用非专业语言对公司年度业绩进行解释,这种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对非专业信息使用者来说,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语言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意义

1.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操纵语言信息的动机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人的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经理人有可能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牺牲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内部人”,所有者作为“外部人”,不能直接观察到经理人的行为。当所有者与经理人签定了聘用合同后,所有者的利益将取决于经理人的行动,他们不能肯定经理人是否有积极性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此时,所有者的利益面临着道德风险。

为了协调与管理层的目标差异,投资人试图通过激励机制诱使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动。但是制度安排的作用只能使经理人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趋向一致,减少道德风险对所有者利益可能造成的损失,但它并不能够根除经理人的“利己”动机。不论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在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公司业绩已定的前提下,管理者仍然会采用一些手段尽可能地“美化”经营管理成果,博取高额报酬。会计报表的粉饰甚至作假,即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公司报告的语言信息部分也有“美化”的方法。“语言美化”表现为语言内容选择和语言形式设计,它比“数据粉饰或作假”更为隐蔽和不易察觉,但其危害是同性质的,它们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对投资者的未来决策产生误导。

2.多数语言信息处于审计范围之外

长期以来,会计报表一直被视为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核心,投资人几乎完全依赖于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资产情况和收益能力。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人的利益,企业财务信息不论是在形成过程还是在披露过程,都受到严格的制约,标准化、数字化是财务信息的显著特点。相比之下,其他信息多采用文字描述的表达方式,通常被看作是会计报表的解释和说明,投资人只把它作为决策的参考,是财务数据的补充。因此,这些语言信息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更为灵活,也不需要经过审计检查。

与多数西方国家类似,在我国,除会计报表附注以外,公司报告中的语言部分并不属于独立审计的范围之内,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方式握有控制权。独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除会计报表附注以外的文字信息都没有独立审计的保证。会计师要做的只是阅读这些材料,判断是否与财务报表一致即可。注册会计师虽可以就语言信息内容是否与报表数据相符向委托方提出建议,但这一点并不构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3.语言信息正日益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对象和工具

管理层在信息上具有其他利益相关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给予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信息披露的空间。其中,对语言信息的操纵空间还要大于对报表数据信息的操纵空间。这是因为,报表数据属于强制性披露内容,其数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有诸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定,存在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再经独立会计师的检查验证,大大压缩了管理层可操控的范围。而语言信息则不具备这些条件。虽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法律法规也对上市公司报告的语言信息内容有所规定,但是语言信息本身的灵活性特点,极大地限制了相关法规的详细程度。在这些法规中,大多是对要求披露或建议披露的内容作了界定,其中留给上市公司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尤其是自愿性披露部分,几乎完全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掌控。在上述便利条件下,管理层就有机会对语言文字进行“管理”,不落痕迹地在语言信息中溶入自利倾向。

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重视年报语言信息质量的研究,其准则制订机构也在着手出台规范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的法规文件。然而在我国,不论是证券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于数据信息质量,对语言信息质量极少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空白使我国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的质量缺乏基本保证。

三、语言信息研究的重点问题——印象管理

将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理论延伸到企业行为中,印象管理是指有意或无意地试图控制企业信息主要受众的印象的企业行为。其中,企业信息的主要受众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顾客、员工以及一切其他企业利益相关人。

(一)印象管理的主要表现

1.自利性归因

上市公司在报告中进行印象管理的最常见手段之一是自利性归因。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公司管理层在解释公司年度业绩的产生原因时,脱离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存在自利性倾向,通过归因行为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自利性归因的常见手法是:将正面业绩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因素,将负面业绩归于客观的、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自利性归因的目的是美化管理工作,宣传公司业绩;或者夸大环境因素影响,掩盖管理问题,挽救公司形象。

从短期来看,自利性归因行为可能使对外报告的读者对公司经营水平的认可程度超过其实际情况,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从长远角度,自利性归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自利性归因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那些经营不善的管理人员在各种借口的掩护之下,长久把持公司的管理权,使公司在“业绩差——借口——业绩更差”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过度的自利性归因行为,还易于被投资者所察觉。一旦投资者对企业凭借的托辞产生了疑虑,企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不止于退回到其本来面目,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不信任会波及其未来报告中的真实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公司的短期收益。

2.操纵可读性

印象管理的另一个常见手段是人为调整对外报告的可读性。所谓可读性是指文章的阅读难度。影响公司报告可读性的因素包括会计术语应用频率、平均句子长度和篇幅大小等。对外报告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使用人能否获得公司报告中所承载的信息。研究证明,在投资者中占绝对多数的非专业人群对于阅读难度过高的公司报告存在理解困难。

很多研究学者(注:如Adelberg(1979)、Corutis(1998)、Smith&Taffer(1992)等。)在对公司报告进行研究时,提出一种假设:当公司业绩好、管理层希望所有利益相关人更好地了解这种业绩时,就在对外报告的撰写中运用通俗明了的语言,提高对外报告语言部分的可读性;当公司业绩差、管理层试图掩盖公司的问题时,就会在对外报告的撰写中有意运用更为抽象的会计术语和复杂的句式,通过加大阅读难度来影响读者的理解。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财务成功的程度与可读性指标相关。绩优企业与绩差企业相比较,其报告明显容易读。

3.其他

语言特色只是印象管理操纵的主要方面。在实践中,企业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构建公司形象,包括设计对外报告的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颜色、段落、字体、图表、纸张等,所有这些都是为创建和维护公司形象而服务的,任何一个可以想到的工具都可能被用于尽可能地美化公司及管理层形象,并影响商界和个人投资者的感觉。

(二)印象管理行为对公司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的《论财务会计概念》中,详细阐述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作者认为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既适用于量化信息,也适用于非量化信息。

1.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可理解性的影响

如果信息使用者不能理解会计信息,既使与决策相关,也不可能有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可理解性的描述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于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使得信息更加易于理解,从而扩大其用户的范围,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性。信息的可理解性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面是用户的特点,一面是信息固有的特性”(论财务会计概念)。

上市公司管理层所编报的财务报告应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所理解,这是上市公司信息质量高低的前提条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在信息的可理解性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财务报告的编制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用可读性指标来衡量信息可理解性的程度。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阅读上的难易程度,即可读性,应是稳定的,与公司的业绩无关。但是当公司的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加入印象管理的因素,人为随意根据业绩调整财务报告语言部分的可读性时,信息质量就不再是财务报告编制的目标了,而是变成了管理方印象操纵的工具。

2.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靠性是指,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新情况为基础”:“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不中立的信息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任……在选择报告的内容上,如果亦无偏向它不会侧重于一系列的利益,把它们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可靠性含有信息完整之意……倘有所遗漏,而且遗漏是重要的,并且企图诱发或阻止某些特定形式的行为,则信息的中立性就谈不上了”。

年度报告是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提供的,报告中的文字是由管理方编写的。在年度报告有自愿性披露内容中,提供或不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印象管理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提供人的偏向或倾向。比如归因现象,即为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信息之前,试图通过控制财务报告的报告内容和形式,通过报告或不报告某些事项、夸大或掩盖某些事项,操纵年报读者对公司的认识,最终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后果一定是有利于编报者。这种财务信息的编报倾向使会计信息丧失中立性和可靠性。

3.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决策人,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信息的完整性也影响相关性。如果遗漏了一项相关的信息,即使未曾窜改所反映的情况,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损害”。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印象管理行为中有选择性倾向和表述倾向。选择性倾向蓄意夸大某些信息或隐藏某些信息,而表述倾向则是直接在原因分析中加入无关信息。总之,这两种行为都是对真实信息的歪曲。被如此加工和歪曲过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能否让信息使用者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印象管理的后果直接与信息相关性的理论相抵触,直接削弱了信息的有用性。

四、提高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

对于政府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管制论、非管制论和适度管制论(注: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但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使经济社会中的活动者能够通过经济制度显示自己的真实信号……政府及法律部门对信号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制度应成为有效地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或手段”

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可能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信息;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的显著与否,直接与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有关(注:孙蔓莉:博士论文,2004年,第119页。)。法规规定越是具体,管理层操纵的余地就越小。因此对于制定决策有关键性作用的语言信息,是否可以考虑以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写入法规文件中。吴联牛(2001)、陆正飞等(2002)通过对我国投资者的问卷调查,证实我国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是未来信息而不是历史信息。但是,观察各种规范年报的法规文件,不难发现法律法规对公司历史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高,而对与公司前景息息相关的未来信息的要求程度反而最低,这种情况造成报告实务中未来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的不稳定。

2.适当提高公司年报语言的可读性水平

提高年报语言信息可读性的主要手段至少有三个:增加论题篇幅、缩短平均句长和减少会计术语的使用。

对论题增加篇幅不难做到,但是要受到年报总长度的限制。适当增加对关键性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投资者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但对不重要的论题也不可以过于冗长,否则超量信息反而会淹没重要信息。

缩短句长应该是最易于达到的。只要负责编制年报的公司管理层有意识地在论述过程中,运用较短的句子即可。这种改进并不需要公司承担任何的成本。

降低会计术语的使用密度的边际效用最大。比起缩短句长和增加篇幅,减少会计术语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一,公司报告是以财务会计资料为主,而财务会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术语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用会计术语描述更为准确、流畅;第三,信息使用者范围广,层次差距大,很难判断会计术语的使用降低到什么水平才有可能达到多数人满意。

尽管有以上问题难于解决,但并非没有改善的途径。例如,在年报的编制工作中,注意多运用复杂程度相对低些的会计术语,少使用复杂程度过高的会计术语;在一些复杂会计术语的运用确实无可回避的情况下,对术语以描述的方式进行定义。目前我国的法规制定机构已开始考虑到这一环节,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中的第十九条规定:“公司应当对半年度报告中投资者理解有障碍及有特定含义的会计术语做出解释。”这一规定说明,政策制定机构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会计术语对信息使用者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是该文件中并未说明哪些会计术语需要解释。这可能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3.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报告

(1)多层次的公司年度报告体系

会计术语虽然对于部分投资人晦涩难懂,但它的优点是文字效率高,意思表达精确无误。调整年报语言中会计术语的使用密度,实质上就是在可读性和文字效率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应该对应于年报信息使用者的平均理解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衡点只能有一个。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但是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年报读者按照专业水平分为几个大类,为每一能力层次的读者确定一个可读性与理解能力的平衡点,提供差别化公司报告,尝试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年度报告体系。

高度专业化的年报全文构成公司多层次年度报告体系的基础。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年报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信息披露方法。年报中的内容和格式多由法律法规所规范,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年报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简练,是适用于专业人士和半专业人士的公司信息披露标准方式。

在年报全文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非专业人士理解能力与年报全文可读性的矛盾,可以考虑采用对应于各专业水平人群的多层次简化型公司报告。这样做既可兼顾公司信息的精确性和专业化,又可满足多数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2)简化型公司年度报告的已有形式——年报摘要

简化型公司报告的形式多样,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对报告全文内容的简化和缩略。简化型报告虽然在报告内容上有所损失,但是公司信息的可读性得以提高。

目前在很多国家通行的简化型公司报告形式是年报摘要。对比我国年报全文和年报摘要,可以发现,年报摘要简化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也就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最难理解的部分。其次是关于董事、监事个人资料、监事会报告等在内容上重要性略低的项目,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短期内较少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而可读性相对较强、可以辅助非专业投资者了解公司概况的董事会报告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可见,简化型报告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缩减阅读难度最大的内容和投资决策并不急需的内容,突出重点信息。

所以,公司年报全文是多层次报告体系的基石。年报摘要是建立在年报基础之上的次一级表现形式。至于在“摘要”以下是否还要有更多层次的简化型报告,或者要设计几个层次的简化型报告,应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为最终的取舍标准。过多层次的报告体系,尽管有利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但也会导致信息成本的上升,如报告编制成本、审计费用、可能发生的诉讼等。

4.以图示法辅助投资者理解

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年报,存在两难选择。理论上讲,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大原则下,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尽可能地完整和精确。可是为了迁就非专业人士的理解能力,需要以牺牲完整性和精确性为代价,提高语言信息的可读性水平。但是对于少部分不具备起码的背景知识、对年报理解能力极差的投资者,是否要为他们编制白话风格的年报?这样做是否经济?或者对他们的信息需求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好?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学者提出过以图示法体现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如公司脸谱图(注:参见SmithM.&TafflerR.1984,ImprovingtheCommunicationFunctionofPublishedAccountingStatements,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Springpp.139-146.)或雷达图(注:马英麟、正俊生、肖镜元:《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第540~541页。)。借助各种形式的图形,投资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公司当前的大致经营状况。在图示法中,只要确定了选用的财务指标以及对应的图示部位,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如果法规制定部门能够对这些指标和表示部位进行规范,那么不同公司的图示之间就可以具备客观性和可比性。图示法尽管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但对于那些对会计“目不识丁”的投资者来说,未偿不是一件大好事。

5.提请信息使用者注意公司的归因倾向

第9篇

关键词: 工程制图 三维形体建模 Inventor

三维CAD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手工绘图、按图生产的技术管理模式,传统的工程图学与现代先进的三维CAD技术融合已成为工程图学类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现代设计技术发展和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现状,在新修订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5版课程任务中增加了“培养三维形体建模的能力”[1],为工程图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也使得制图课程由过去注重单纯的画图、读图等制图技能训练,向现代设计制图为培养目标逐步转换。培养学生三维形体建模的能力,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绘图优势,把抽象的空间用三维模型表达出来,同时把二维视图和三维模型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制图读图和作图能力[2],其重点不仅在于辅助制图和造型设计,更重要的在于培养设计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三维设计的能力。

1.制图课程融入三维形体建模的教学改革思路

结合学校实际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在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专业进行了制图课程融入三维形体建模的教学改革试点。依托传统的以工程图学知识体系为主干,按制图规范标准、投影基础、立体视图、机件表达、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来传授知识的二维设计方式,我们在制图课程的不同阶段以穿插的方式融入相应的三维形体建模内容。利用三维CAD造型功能来强化形体构形和投影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修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根据图学学科发展、内容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处理好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和尺规绘图三者的有机融合,以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教改方案,在学习基本立体内容前,进行Inventor 2016的基础教学,使学生了解二维草图特征的绘制、约束和尺寸标注,掌握三维实体的旋转、拉伸等形体建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熟悉Inventor软件的使用,使其在具有独立形体建模能力后,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来扩展空间思维能力和形体分析能力,解决复杂组合形体视图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在学习组合体三视图内容时,结合三维软件,演示物体的叠加、切割及表面连接关系,如平齐、相切、相交等,理解三维实体与二维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适当将趣味性内容融入教学,增加如一题多解、变化造型等,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机件综合表达方法时,重点讲解Inventor中的剖视图、局部剖、斜视图、断面图、局部视图等生成与编辑方法,了解草图状态下修改、编辑出符合国标规范工程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进一步强化机件各种表示法在工程图中的优化使用。在学习螺纹紧固件等标准件时,引入实体造型中扫掠、放样等曲面立体造型内容,使学生了解螺旋结构、齿轮轮廓等,并初步理解连接件的装配关系和装配定位约束。在测绘零件图时,引入零件的构型设计和零件图生成,要求学生将手工测绘的零件草图进行符合工程实际的三维建模,注意基础特征和附加特征的选用,理解零件结构的设计功能和工艺要求,实现三维建模转换为二维工程图。在学习装配图时,进行Inventor部件的装配约束、表达视图、装配仿真动画和装配工程图生成,如图1所示旋塞装配体,这样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零件的结构形状、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连接定位及部件的工作原理等,更好理解二维图形与三维建模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提高绘制和阅读装配图的能力和技巧。

将三维形体建模贯穿制图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徒手图、尺规图和三维模型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形体分析能力,深化学生对三维形体与二维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零部件的形状结构、配合连接的直观认识,培养其工程实际运用能力和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2.制图课程融入三维形体建模教学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运用Inventor软件,虽然可以将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投影生成二维平面图形,但是它不能够直接创建符合要求的局部视图、斜视图、断面图等,并且零部件的实际投影存在许多与现行国标规定画法不符合的地方,如齿轮齿廓的画法;通过轴线纵向剖切时,实心杆、标准件及零件上的肋板或轮辐的画法;回转体零件上平面的表示方法;均匀分布在圆柱形法兰上的孔的画法;较长机件的缩短画法;轴承、弹簧的规定画法及在装配图中的画法等。要使生成的工程图符合我国相关标准,通常利用Inventor允许在工程图环境下,进入草图模式对工程图进行修改,这种修改往往非常烦琐,且费时、费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表达零部件的图示能力,以推进三维形体建模与制图课程的有机融合。

制图课程中融入三维形体建模,虽然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形体构型能力,但必然减少原有的手工画图、读图训练时间,使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授课时要协调好传统制图与三维建模相融合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实现在传统制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削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现代三维设计思想和初步的三维建模能力,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实现教改目标。

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三维形体建模实训的时间很少,实现不了熟练运用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的目标,因此通过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课外上机实训就尤为重要。另外,也可通过图学学科竞赛训练、全国CAD技能等级考试培训及学生图学社团的辅导、培训等途径,完成三维形体建模的实训,从而使学生较熟练的运用软件进行三维形体建模,达到教学要求。

3.结语

通过在过控等机类工程制图教学中融入Inventor三维形体建模,基本实现了传统内容与三维形体建模的相辅相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三维软件进行创新思维和形体建模,从而顺应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以设计制图为培养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改革永远走在路上,改革中的教学设备升级更新、学生课内练习少而课外上机实训的质量监测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5版)[J].高教书讯工程图学专刊,2016,(7):1-2.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41-02

英语是最重要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凝聚着英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底蕴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的载体,其中许多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和吸收。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英语素质,即除了英语知识、技能和能力之外,还包括同英语文化相关的文化素质。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还应鼓励吸收英语文化精华,提高文化修养,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具体说来,实施素质教育时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2)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3)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4)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5)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6)表现和操作能力(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7)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等。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现状,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2、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求成是人类基本动机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这一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颇有收益的。在英语教学中,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对自己能说英语感到非常高兴,说英语的愿望十分强烈,兴趣很浓。教师应借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兴趣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用满腔热情去关心他们,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搞好英语起始课的教学。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应在唱中学、在说中练、在情景中说、在游戏中掌握知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教学的主体。平时的教学,教师应多用英语(和手语)组织教学,开辟一个英语课堂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

3、活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活化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课文的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活化教材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图示法、短剧表演法,复述法,改变文体法等。这些方法比较直观、形象、生动。一件实物,一张图,一幅画都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内部智力、外语知识、外语思维能力和外语语言基本能力的结合,形成用外语交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外语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毫无疑问,通过创设外语活动情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抽象的外语符号,同具体的实物、图片和经验知识联系起来,使书本上的"静态"语言形式结构转化到学生大脑中"动态"的思维里去思考和认识。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素质教育所在,必将会提高整体外语水平和外语素质。

4、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技术应用;智能化

本文以某变电站的变压器改造为例,对电力变压器智能化改造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变压器智能化改造技术的应用

1.1变压器油色谱、微水在线监测分析系统

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通过油样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变压器内部运行状态信息。2)具有完善上位机通信,检测数据可纳入上一级自动控制系统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3)分析响应速度快。4)集油样采集、多组份分析、信息传输等功能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在采样过程中引起的误差。5)结构紧凑、易安装、维护、运行便利。

变压器内部产生不同气体是伴随不同故障产生,选取哪几种油中溶解气体进行分析,对准确有效分析诊断变压器故障类型、能量及发展趋势及其关键,该监测系统为5种气体为基础的多组份监测。主要监测的气体为CO、CO2、H2、C2H2、CH4等。从变压器结构来看,绝缘材料主要是绝缘油、绝缘纸、木材、复合材料,它们随变压器运行时间增长,除自身老化,还受不同程度电磁、酸碱作用加速老化、劣化,同时绝缘纸、木材主要成分纤维素在高温下热分解产物是CO、CO2、水和焦炭,容易产生劣化和分解,所以采用多组份5种气体在线监测可使变压器得到有效的运行监测。

1.2多组份在线油色谱分析与故障诊断

根据所检测多组分浓度分析判断变压器运行状况,当所检测多组份浓度或多组分浓度的增长率未达到预设定的注意值,可评估变压器运行状态为正常运行情况,通过过程层网络向主控制平台报告一次自评估结果。当所检测多组份浓度或多组分浓度的增长率超过预设定的注意值,可评估变压器运行状态为异常运行情况。根据GB/T7252(IEC60599)中改良三比值、大卫三角形法、立方体图示法等方法来分析变压器的数据。根据IECEStdC57.104———2008对变压器故障风险进行界定,判断故障类型及严重等级,并通过过程层网络向主控制平台随时报告自评估结果,随时判定变压器是否进行状态检修和解体大修。

1.3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在线净油装置应用

有载调压开关在线净油装置是专为有载调压变压器设计的有载调压开关在线净油系统。电力行业中,大型变压器广泛安装有载调压开关,对保证电力系统和用户电压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有载调压开关频繁的带负荷电流切换,产生的电弧会导致开关中油裂解,产生游离碳、水份、氧化物等,油质的劣化降低了油的绝缘强度,限制了有载调压开关切换次数和使用寿命,甚至危及变压器安全运行。有载调压开关在线净油装置的安装应用,避免了开关室内变压器油出现以上危害,主要用于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的旁路循环过滤,与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配套使用,能够在变压器正常运行情况下,有效地除去有载调压开关内变压器油中的游离碳、金属微粒、氧化物等杂物,并可降低微量水份,提高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和使用寿命。

1.4变压器智能油泵、风机系统变频技术应用

变压器智能油泵、风机变频技术主要是针对大型强油风冷变压器设计,它将变压器冷却系统中油泵、风机工频状态模式改为变频状态模式,实现节能降噪和智能控制,满足室内外变压器运行工作环境,可靠性高,运行操作方便。主要工作特点:根据油温变化实现均衡冷却,减少温度波动,提高变压器绝缘使用寿命。根据运行参数(油温、负荷、绕组温度、环境温度)选择最佳运行状态模式,实现智能调节、实现实时通信、传输状态信息,接收控制指令指导运行状态。

1.5变压器套管绝缘、铁芯、夹件接地电流在线监测系统应用

套管是变压器重要部件之一,根据变压器故障数据统计,套管故障占变压器故障的比例高达14%。因此在线监测变压器高压、中压套管的绝缘状态,对变压器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变压器套管绝缘在线监测的智能组件主要有电压监测单元、容性设备监测单元、环境监测单元及嵌入式数字处理单元。通过在线监测高压、中压套管的介质损耗、末屏电流、等值电容量等各项数据,并根据同类设备的横向比较,同一设备的纵向比较来监测数据,确定套管的运行状态,判断出套管是否在健康运行状态。采用锁相技术自动跟踪电网频率,解决频谱运行分析中的频谱泄漏问题,全数字化交流同步采样,采用无线电流传感器,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变压器铁芯、夹件接地电流在线监测系统主要采集变压器铁芯、夹件接地电流情况信息,通过铁芯、夹件接地电流在线监测发现变压器箱体内的异物、内部绝缘降低、绝缘受潮情况,或损伤、油箱沉积油泥、铁芯、夹件存在多点接地电流等故障。

1.6变压器套管电子式互感器应用

电子式互感器是基于光学和电子学原理上设计发展形成的一种超高压条件下电压、电流的测量设备,分别称为EVT和ECT。EVT采用电阻分压器、电容分压器或光学装置作为一次转换部件。ECT采用霍尔传感器、罗式线圈或光学装置作为一次转换部件。电子式互感器利用光纤作为一次转换器和二次转换器之间的传输系统,并装有电子器件作为测量信号的传输和放大,具有模拟量电压输出或数字量输出。根据应用原理不同,电子式互感器可分为无源式和有源式两类。无源式电子互感器是指高压侧传感部分不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无源式电子式互感器的优点是在一次传感部分不需要复杂的供电装置,整个系统的线性度比较好,缺点是传感部分有复杂而不稳定的光学系统,容易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了其实用化的进程。有源式电子式互感器是指传感部分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有源式电子式互感器一次传感部分依赖于供电装置,但其工作原理较为简单,不需要设计复杂的光学系统。

2.智能组件安装

2.1变压器油色谱、微水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安装位置

变压器油色谱、微水在线监测分析系统需要从变压器上选取两个阀门,连接两根油管,一根为取油管,一根为回油管。待测变压器油从取油管进入油气分离装置,经脱气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后,变压器油从回油管流压器,完成变压器油的色谱、微水检测循环过程。

2.2变压器套管绝缘、铁芯、夹件接地电流在线监测系统安装

变压器套管绝缘监测电流传感器安装于套管末屏附近,末屏接地线通过穿芯式电流传感器后接地。铁芯接地电流传感器采用穿芯式电流传感器,接地线穿过穿芯式电流传感器后接地,穿芯式电流传感器安装后不影响变压器安全运行维护。

第12篇

关键词 机械工业;CAD技术;机械制图

中图分类号TH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53-02

教育改革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前整个中国都处在教育改革的变革期,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机械制图作为机械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和职业素养,其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水平和机械类学生在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意义深远。本文基于现代CAD技术的发展状况,窥探这些变化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影响。

1 CAD技术的发展概况

利用投影法表达我们的设计意愿从而形成图纸应用于工业生产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图像显示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计算机逐渐取代人工制图成为绘制工程图纸的主要工具。最初CAD的使用只是用计算机模拟手工绘制,当前CAD技术进展到了可以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在其软件支撑下建立完整的三维几何模型的阶段。准确的定义CAD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操作工具,以其软件支撑位平台来生成和运用各种数字信息与图形信息以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而我们培养的机械人才储备在今后的生涯中大都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类的工作,无论是从提高我们学生的竞争力还是就整个机械行业而言, CAD技术不可避免的对机械制图课程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对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机遇和挑战。目前通用的CAD软件主要是美国Autodesk软件公司成产的AutoCAD。基本上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种软件的教学工作,但是其实际效果就不甚理想。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很多人都认为处于变革期的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温和的教育改革方式。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需要的只是从原来的教学学时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计算机制图的教学,或者是在书中抽一部分版面注明各个章节图形的计算机绘图绘制方法。笔者却以为这种改革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目前,无论是设计工厂还是研究院所对CAD软件的使用大都停留在二维绘图的水平,这种水平的利用只是采用计算机这个媒介代替手工绘图,基本上对CAD技术的理解也就限于制图。其实这是对CAD技术的一种误解,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相当的阻碍,以至于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对CAD的认识存在误区。当然这个误区是我们在实际使用时的局限性形成的思维定势。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0年,这种方法确实为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带来了积极地效果,对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起到了提高的效果。所以这种CAD的低端应用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面对21世纪,这种简单的转化显然是不足以满足要求的。

那么现代CAD技术的应用应该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现代CAD技术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三维建模。在一个有严格数字定义的条件下,比如一个严格界定的线条。一个严格定义的平面,基于此我们设计出我们的数字三维实体。这个三维实体是可以实时修正的,我们可以修改其中的数字条件和约束条件,从而得到我们所预想的结果,满足不同客户对不同产品的设计要求。可能首先的三位数字建模对我们存在认知和操作上的挑战,但是这个设计的结果能带我们的效率是纯粹的计算机取代手工无法达到的效率。这是CAD技术的趋势,也是我们制图人员必须要顺应的潮流。结果是我们就可以基于此进行满足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分析。我们可以很灵活的修改参数和约束,不需要每一个产品都重复以前的设计过程,大大的提高我们的设计效率,缩短每一次的设计周期。

我们可以实时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满意度来调整我们产品的三维构型,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这样的设计过程应该是最理想的设计过程,我们充分的应用了软件的平台,节约了我们的精力却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2 大多高等学校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

现代机器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许多零件的装配过程,而零件的生产和制造都是基于设计图纸。可以说,设计图纸既是用户意愿和要求的表达,也是行业内交流和沟通的通用语言。因而设计图纸是一个工厂或者设计部门的重要技术资料,甚至是一个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所以设计图纸被形象的比喻为“工程界的语言”。比如现在我们需要生产一个产品,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来设计产品的总装图和所有涉及到的零件图,然后根据加工条件选择适当的工艺方法,有时基于有限的加工条件和环境还要对图纸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是机械加工阶段制造出所有需要的零件,再按总装图装配完成。这就是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因此机械制图课程成为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使我们绘制图纸和阅读图纸的基本功。其主要内容是基于投影法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研究机械图纸的绘制和阅读。现在几乎所有开设有机械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教授《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由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部分组成。画法几何主要内容是图示法和图解法,所谓图解法就是研究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形体的方法;所谓图解法就是研究在平面上利用图形来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方法。而机械制图旨在加强学生的造型和绘图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组合体构型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零件构型设计和装配体构型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徒手绘图能力。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大多数高等院校侧重与画法几何的教学,在机械制图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后面部分时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3 CAD技术对机械制图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从应对高速发展的CAD技术和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难以满足21世纪对人才素质和水品的要求,无疑改革是我们的出路和通途。我们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机械设计过程和产品开发流程综合安排,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探索改变机械制图的教授方法,更快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应该转化教学重点。在教学工作中强调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寻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平衡点,加强学生对形体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构思能力,这将之间影响学生未来工作的制图能力,同时这也是当今世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迅速发展对机械制图教学和机械行业提出的时代要求。当前在机械生产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CAD技术在整个过程中处于的主导地位,所以机械制图的课程改革需要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和技术的洪流,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造就这个行业未来的领军力量。

CAD技术是当前世界上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是21世纪机械工业的核心技术基础,是每一个机械行业人应该有的基本素养。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高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应该密切的关注CAD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潮流,积极地引导学生靠近潮流,顺应潮流,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和丰富我们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和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何方文.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l99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