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系

农业经济管理系

时间:2023-05-06 16:1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管理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系

第1篇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征.民族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13-16.

[2]王妍莉,马明辉,严瑾.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民族高校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9:77-82+120.

第2篇

1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目前,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还没有配套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上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经济飞快发展的节奏以及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无法与基本经济体制相和谐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缓慢不已,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急需制定一套系统的、适合现代农业市场行情的改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2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的认识

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充分发挥效果和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很多农业管理人员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愿意丢弃落后的管理理念,不愿意与时俱进,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进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不放在心上,进而导致在处理一些农业经济事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敷衍了事等情况的发生,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些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不端正,整体素质偏低,加上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所以,要想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

1.3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迎来了技术创新的时代,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却没有搭乘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车,没有把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技术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飞速发展。因此,在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对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2.1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模式的发展,也加快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具有先进技术内涵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步伐,进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职能,以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可以将卫星、遥感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中去,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意识,不断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规范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以便于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动态,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2.2转变管理理念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在管理思维上进行改变,逐渐淘汰以往那种落后的管理理念,要坚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推行更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缓解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要科学的部署相关工作,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加强从产前到产后加工过程的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

2.3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此外,政府方面也应该做出回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相关部门不断创新体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在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也应该适当的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2.4农业经济更加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改变农业生产模式,以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利益关系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民经济;信息化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在农村生产经营环节中进行管理,主要旨在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付出劳动后有效提高报酬。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首要任务则是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因此,若想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对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前瞻性给予保证,确保新技术以及科学信息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1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领导和管理,可让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可持续及高效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结合了“互联网+”概念,应用一系列信息科学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或云平台等,通过该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减少人工浪费的同时大大提高农业各调配产业资源利用度。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相对庞大,会受管理领导者、技术执行者和农业用户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农业经济不断进步。但现阶段,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和管理力量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严重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且存在执行力差等问题。

2.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能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机械化仪器,并且可让农民对农业市场行情及农产品价格情况进行了解,有效指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3农业经济管理相应法律法规少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多,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少,严重缺乏可执行和可操作的细则。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对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土地使用等问题,该方面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农民经济利益,目前重视度不高,导致在对农民经济纠纷进行处理时,缺乏相应判断和判断依据,致使部分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3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和完善农业济管理体制为重要基础及前提,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足之处,需全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进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管理方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其次,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其责任心、综合素养,做到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3.2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向智慧农业方向发展,不论是我国相关专家还是国外相关专家在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均积极拓展相关的信息技术。面对我国农业资源整合等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需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相关农业资源得到整合,能让管理者以及农民均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让农民更好把控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同时还能让管理者更方便管理农业经济发展。

3.3专业人员建设与农民意识强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需对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提高,并定期考察技术人员。对于农民,需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认识,提高其思想认识。同时,引导农民不断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

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第5篇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还要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使国家农产品种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依然不高,因此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继而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分析

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实现各类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农业成果推广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就目前来看,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了解存在偏差,信息素养普遍不高,知识储备量有限,以至于难以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足够发展动力。此外,政府目前也并未完成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也尚未得到全面完善,无法给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3.1加强信息化教育宣传

促使农民民众形成信息化意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推广运用,促使农民愿意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农业知识信息的探索和提供,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此,还要加强信息化教育宣传,使农业部门从上至下改善对信息化认识的偏差,更好的面向农村民众宣传和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农民能够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主动接触农业信息平台,继而推动农业的信息化生产,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完成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方法的推广,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1]。

3.2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还要依赖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给予更大的支持,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实现完善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高效服务。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加快软件研发,完成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统一信息标准的,以便使农业经济信息得到集成,保证涉农数据得到及时更新。利用数据库,农业经济部门与相关部门也能加强信息交流,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促使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得到广泛采集和深入挖掘,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继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应完成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才能更好的为农民提供需要的信息服务。通过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市场发展动态实现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整,保证地方农业生产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讲,就是要由政府部门实现农业划分,确定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然后为农民引进生物工程技术、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技术等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为农民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建立服务体系,也能为农民提供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指导农民实现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通过平台为农民农技培训提供定向服务。在服务体系得以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农业生产数据信息的全面、有效收集,为相关人员查询和参考提供支撑,促使农业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分析和运用,因此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4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

想要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管理,还要求人员信息化素养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针对务农人员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培训,确保人员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得到保证。具体来讲,就是政府要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机构的投资,重点培养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农业业务的发展,完成农业领域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际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定期面向务农人员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要求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在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化技术的运用[2]。为保证培训工作能够长效开展,还要进行定期考核,督促人员主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综合性人才,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措施;信息化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管理理念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观念更加现代化。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调整管理手段,有助于农业经济增长。另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品质,严格检查产品质量安全,注重农产品的良好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要随之转变,以便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1.2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当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运用了较多先进设备。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建设,需要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起到了推进作用,可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经济管理的有关工作,提高管理自动化水平,促使农业逐渐实现现代化发展,并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具体、可行性强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确定经济管理要点和方向。

1.3经济管理生产化

从农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经济管理主要体现出经济管理生产化特点。随着农业合作经营机制的推出和实施,农业收益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挂钩,并且以农产品为主的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例如,在大型农产品企业带领下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表明当前农业经济环境中,不仅大型企业能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且产业链上其他成员同样能进行标准化生产,成为加快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2.1加强农产品和工业的联系

农产品和工业密切联系,可在生产地区增设加工场地,配备足够的劳动力,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并加强市场和农户间的关联性。要想留住劳动力,应采取招商引资措施,注重农产品加工厂的设立和正常运行,使农产品与工业相结合[1]。从现阶段农业生产规律看,农业主要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时期。农闲时期农民倾向于外出打工获得额外收入,但往往无法照料家里。设立农产品加工地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进加工厂商,不仅能保证农民收益,还能加快社会进步。因此,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应以加强两者结合为主,提高农业生产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良好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为科学规划并加强农业经济管控工作,突出管理工作在农村建设上的推进功能。创新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是农业经济管理有效规划的重要措施。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实情不断改进,在先进理念影响下,尽快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到新的标准高度,结合经济发展目标调整管理方针,并动态更新制度内容,做到经济管理与时俱进。实际改进经济管理制度时,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农村发展方向,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建设效率及质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转变农产品外形。由于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应从规范农产品生产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发展多条销售渠道,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对于管理人员来讲,要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完成经济管理任务,有序执行制度规划,确保农业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3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效果,确保经济管理适应农村建设需要,应注重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人员应尽可能使用信息化技术,在计算机设备上展开一系列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及准确性。管理手段的优化,缩短了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提高了农民收入,可提供科学的农业指导。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农业经济管理,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和完善[2]。例如,目前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普遍运用,简化了管理流程,并能及时反映农业发展情况,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结合,应注重农业管理人员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化意识的培养,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逐步形成应用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经济管理和农村建设的联系。

2.4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新农村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应利用政策支持作用有序进行管理工作,并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设备,鼓励高水平管理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改革步伐,最终实现管理产业化。同时,应根据当地建设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生产计划,优化原料生产及加工技术,在科学规划原料加工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园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高质量生产,满足农村发展要求。政府要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另外,为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产业化趋势发展,应设立合作组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第7篇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分配、生产、消费以及交换的环节,都能进行合理的信息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合理调动、组织各种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使其能够配合好农业生产,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就是灵活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促使农业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中实现便捷的流动,最大程度提高整个农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在农业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造陳旧、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使农业向着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使农业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如今,我国的社会市场制度日渐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紧随时展的步伐,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资源配置,开展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出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信息、技术以及服务。因此,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所有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发生的变化,共享各类资源与信息,从而保证农业资源的调配能够更加合理,农产品的流通和生产更加科学,避免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出现自发性与盲目性,最终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增产。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农业的管理,还是在农业的生产方面,我国政府都未能给予过多的关注。通常情况下,都是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中职的品质,这就导致农民不够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和现状,直接进行农业工作。在收成的季节,农产品的销量不够理想,甚至会出现滞销的问题,无法保证所有的农民都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政府未能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够了解其工作内容,无法顺利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无法制定出系统且完善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制度。在某些农村地区,部分年轻人对信息化建设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缺少专业的培训,无法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无法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得很多地区的年轻人无法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

2、缺少充足的基础设施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那么就需要重视相关设备的采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未能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未能针对此方面给予充足的资金帮助,导致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少充足的专业设备和基础设备。在一些较为偏选的地区,网络仍旧未能普及。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网络属于基础条件,网络的缺失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法顺利构建。

3、缺少充足的专业人才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拥有充足的专业性人才,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缺少充足的人才,管理人员不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未能掌握大量的专业能,无法胜任该工作。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和领域,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丰富且完善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到艰苦的生活中,无法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1、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让所有的人员都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需要国家和政府能够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从而逐渐改善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村地区,国家和政府需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改变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错误认知,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设施的保障

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无法凭借自身的水平配置相关的基础设备。针对此类情况,就需要政府能够向国家申请资金补助,将这些资金真正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备使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硬件设施属于基础所在,软件系统则属于核心。因此,在完成各类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后,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搭建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还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行,最大程度提高整个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在通讯方面,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信息传播方式。如,一些网络不够普及的地区,就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等方式,使农民能够了解市场当前的情况。

第8篇

在我国,各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有所差异,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力度以及新兴科技手段的融入程度,换句话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效能的提升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此,则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式,强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与此同时,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则需要重新梳理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顺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趋势,夯实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各项基础环节。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需迎合市场经济环境

1.浅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渐铺开,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诸多产业项目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新科技、新工艺、新管理模式的促动下,以及在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其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及其发展仍不够成熟,需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并建立其独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依赖其自身的管理体制建设与适度改革。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强势格局的显露出来,国家整体经济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各行各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必须持续性推进的核心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行业特点来看,农业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关乎到民生以及国力。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属大势所趋。事实上,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改革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延伸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农业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在实践管理中,要正视农业生产在我国整体产业链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生产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落实各项基础的农业生产环节[3]。同时,还需要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在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渐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渗透其中,强化农业集约型生产管理的总体效能,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1.改革并实施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独立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未来规划中,人民公社管理体系的运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其剔除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政府职能干预的部分内容,从而强化了人民公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组织地位,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协调之下,逐步增强农村农业产业项目的实际生产效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有利于农业体系当中资本的流通,促进农业发展。

2.将多种农业经济形式与农业改革相契合,构建符合时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框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将科技兴农、服务兴农等多种管理体制与实际产业项目相整合,鼓励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令其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协调之下,积极引导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具体的情况来看,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融合,对于该领域改革来说十分关键,尤其是诸多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的执行,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都陆续引入了带有服务职能的项目,以及启动了相关的配套机制,从而激发出农业经济管理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实质上,这就是目前所能实际操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有效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启示[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日益完善,国家各产业项目的发展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尽管如此,诸多领域都需要借助新的管理手段来改善实际效能,提升其经济效益,同样,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依赖市场经济氛围的烘托。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融合了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实施,以及多元化农产业服务项目的辅助支撑,才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并在强动能体制运作的助推之下,我国农业经济呈持续稳定发展。

第9篇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在农业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1.1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有效建立与实施。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尽相符,同时也无法满足农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有效性的展示,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性是最明显的一点。

1.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

农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与实施了多项制度,也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示,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中,许多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执行性的不足,使得其优化效果无法得到发挥。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以执行力度不足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应当进行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

1.3农业经济管理者工作能力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成效有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知识体系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化思想成为农业经济管理者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然而,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者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意识,也没有充足的执行能力,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2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发展方法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方法的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力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让农业技术快速转化成为农业成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手段的重视,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会让农业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得到收集与保护,更能让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2.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工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产业化目标的达成,让农业有了基本的生产基础,也使得许多农业合作政策可以得到落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得以建立,也催生了许多中介性的农业服务组成。而这些农业相关组合的产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利益,也让农业产业逐渐完善,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增多,让农业生产的标准更加明确,也让农民逐渐成为农业企业中的一员,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让农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谐共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与,使其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让农业经济管理上的障碍得以消除,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家与政府部门的支持。农业相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让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政策支持。明确农业技术的开发制度,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现代化与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更能够促进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结语

第10篇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内容

1.1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

农业经济想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更加专业性的农业经济建设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中,对于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农业经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进而保tiE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拓宽教育途径.对于现阶段的农民农业种植技巧及自身文化水平高针对性教育,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准的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

农业经济建设水平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空气、水、土壤等要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需要对于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应用,完善已有的农业经济建设方案,创新农业生产建设模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2.1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常见及困难的问题就是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服务体系的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建设,还造成了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农民已经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如果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能够让你农民与企业直接合作,不仅仅能够增加农产品销售价位,还能够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拓宽了农产品销售途径,保障农产品能够时节性销售数量。

2.2农业类型有传统性转变成知识型

农业传统种植方式中所需要的信息化水平有限,属于资源型建设,传统农业种植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与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型农业方式在实际经济管理中能够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农业生产更加系统化,完善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农业方式还是我国农业主要类型,农业信息化管理对于农业转型具有推动性作用。

2.3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

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关键资源就是农民,我国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农业生产建设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生产经验所总结出来,无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形式也较为落后。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农业教育强度.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对于农业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指导,让农民对于信息化重要性深度认识,加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

3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闬

山西省太原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与农业有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建设科学合理性规划,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政府部门应该对于经济信息中心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对于经济信息中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资金有效监管山西省太原市也应该积极鼓励农业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于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资源科学化设计,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3.2建立农业信息化的管理

示范基地山西省太原市农业信息中心可以与有关部门共同为太原市的农村地区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增加太原市农民对于信息化认识。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对于信息化信息直观性感受。政府部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可以进行资金上的保证,积极带领农民们对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增加地区周围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计算机作为载体,农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于信息化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查询,了解不同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3.3信息网络与传统的媒体相互结合

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虽然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十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地区的主要信息传播形式还是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能够更加直观性展示,在农村地区也具有广泛性覆盖,农民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也较为容易接受,因此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相结合.能够能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4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针对农业管理而言,它又属于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性强的工作,基于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业经济要求更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在充分融合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容基础上,才能使更多科学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为农业经济更好地服务。

1以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生产

1.1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化

对此要求将经济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生产销售和农业市场分析来指导农业生产,进而科学研究农业产品的流通以及市场的衔接,从细节之间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同时,并能实现农业学科自身的成熟及丰富,进而达到助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1.2彻底实现“三农”矛盾问题的正确处理

“三农”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首要问题,怎样结合农业、农村及农民实现此三者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建设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目前农业经济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基于此,必须以农业经济理论当作主要支点,迎合区域内农业市场生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予以正确处理。再者,通过加速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及运行模式的优化和发展,正确对待处理“三农”问题,彻底实现农民管理、合作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的综合实施,推动农业管理迈向多元化。

2以政策研究带动农业经济应用

2.1发挥出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价值

基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怎样使农业经营发展在既定的规定下更加规范化,属于一项基础性的内容。对此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扶贫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料,同时结合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科学性分配,促成市场运作当中的新格局,不断对农业管理中深加工、销售和物流间的指导管理进行完善,从而行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产业链,借助政策来带动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1]。

2.2决策支持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有很多附属机构都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支持,包括国务院办事处、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理研究司等,它的参与更加倾向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等诸多问题的调查。

3引入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科学进步

3.1侧重环境问题,可持续促进学科进步

基于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刻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且在农业规模的适度控制以及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当中,推进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引导农业经济学科的管理工作不断向着更加高层次的方向前进。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

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稳固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管理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是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有序合理的管理,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此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的特色道路,努力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与模式落后

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现有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农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而且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基层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极为重视,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是,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不足、重视度不够,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农业经济管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3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宣传,并把农业发展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且制订了科学的发展方案,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低、能力不足是阻碍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政策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欠缺,无法形成符合政策要求的精准管理措施,故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性极低。

2.4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就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缺乏有效、完善的经济投入规划措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农业发展后续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另外,农业生产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灾害天气易于导致农产品减产、农民收入不稳,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此外,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链条的优化,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是各项农业经济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优先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大力进行市场调研,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次,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此外,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发展。而且要注意农村资金资源的整合,积极引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骨干,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度。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宣传、演讲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度,加强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及认知,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

3.3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项目

3.3.1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水平均日益提升。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方式需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站在基础设施层面,加大农村农耕电网、防护林网等的建设力度,提供硬件基础保障,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此外,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农村区域定期进行农机工具的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群众能正确使用农机具,保证农机作业安全可靠。此外,还要确保农机维修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以保证农业经济高效发展。3.3.2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政府应优化政策,创建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惠民政策,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和自身发展优势。同时,创建自主创新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体来看,一方面,深化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农业产业链。同时,要拓宽农产品的深加工市场,确保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单纯简单化的农产品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重视度。争取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经济,增加农业金融扶持比例,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循环。政府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本地经销商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农业发展引入资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此外,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产量大大提高,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3.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基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能力,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变革的首要要点是对农业经济管理者加强培训。首先,可采取定期培训指导的方式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指导及技能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或者高素质经济管理者开展讲座,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拓宽管理者的眼界,提升其管理创新水平,增强其管理责任感。其次,调动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积极性,督促其打破常规管理的条框约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鼓励管理者发散思维,将日常经济管理与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通过调研的形式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经济管理新思路。同时,给予提供有实用价值、创新价值管理思路的人员一定程度的奖励,通过奖励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国家颁布的“三农”政策,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将相关政策有效落实到日常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2]。最后,可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定期参与专业机构的学习活动,或通过阅读和网上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并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农村实地考察和农户访问,以便了解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制定,保证管理方案最优化实施,以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