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6:1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社会保障 体质健康 高中学生 辽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03-04
1 前言
高中学生处于向成人发育的最后阶段,身体的各器官及其系统机能趋于成熟水平,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逐步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健康状况将影响到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的健康水平。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学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支持,必定会给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带来保障。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高中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见表1。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获得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3)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城市高及中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43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成分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标准体重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好于城市。偏轻趋势明显增加超过40%,农村更加严重。城市超重倾向接近20%,其中肥胖比例又小幅增加。总体上反映出目前高中学生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密度的指标呈下降态势,说明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针对目前20%的超重倾向和40%的偏轻态势,合计超过60%的高中生亟待提升身体成分水平,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社会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度。(见图1,图2)
3.2 心肺耐力
3.2.1 循环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循环机能的优秀率大幅度提升,接近80%的城市学生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农村学生超过90%。农村学生循环机能水平不足10%,有待提升,而城市超过20%。可见农村学生的循环机能明显好于城市,提升此项健康体能素质对于偏轻和超重倾向的高中学生必须从改善身体成分开始,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城乡差距问题不容小视。(见图3,图4)
3.2.2 呼吸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水平仅为40%,且变化不显著。超过40%的高中学生处在及格水平,接近20%为不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略好于城市,但整体上60%的高中生此项健康体能素质较差,说明高中生的体重、身高、胸围等指标发育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家庭、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见图5,图6)
3.3 肌肉力量
3.3.1 上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上肢力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良好以上水平城乡均超过70%,优秀率城市高于农村7%,不及格率有下降,总体上上肢力量水平农村好于城市,超过25%的高中生有待提升。家庭、学校都应通过增加相关体育活动内容迅速让此项素质得到巩固和有效提升。(见图7-图8)
3.3.2 下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下肢力量达到优良以上的比例有提升,城市不足50%,农村超过60%,超过40%的城市高中生为及格水平,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这是体育教学必须正视的。(见图9,图10)
近五年来,辽宁省高中生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优良以上水平平均为70%左右,城市超过30%的高中生处在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有30%的提升空间,城市高中生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身体的柔韧性差就会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甚至是一生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柔韧素质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必须尽早引起家庭、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见图1l,图12)
3.5 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平均尚在及格水平,只有农村女生达到良好水平。城市高中生总平均分比农村低2%,城市男生比女生差。(见图8)高中学生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合计超过50%。城市学生不及格率有所下降,仍高于农村。(见图13-18)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10个城市近五年有提升,其中5个城市达到良好水平,3个城市接近良好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8.4分。辽宁省各城市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7个地区有提升,7个地区达到良好标准,最高与最低相差12.8分。
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9个城市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2个城市优秀率超过10%以上,6个城市良好率超过50%以上。10个城市不及格率下降,但只有4个城市在10%以下,现状不容乐观。(见表2)
4 结论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目前偏轻态势和超重倾向依旧形式严峻,循环机能水平大幅度提升,60%的高中生呼吸机能较差,超过25%的高中生上肢力量有待提升。下肢力量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尚有30%的提升空间。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分差较大。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不及格率下降,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但尚在及格水平,城乡差距值得关注。总之,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5 建议
5.1 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为避免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为盲区,必须跟进家庭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定型阶段,家庭的责任更重大。因此,必须加紧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5.2 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
政府要统筹协调,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政规划应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综合利用。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应重点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的情况还不理想,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只有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会形成。
经过多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我总结归纳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策略,能够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水平,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以此为指路灯前进和发展,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壮大政治教学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我们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下也要更加注重教师“教”的环节,注重教的质量和教的效率。当然质量和效率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实施。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出色地完成思想政治教学,就要确保教师的高标准和高素质。长期的实践表明,高中政治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把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觉悟,才能够跟上中国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在教学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发展中的政治基础知识。因此,在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其教学的能力和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才能够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够使思想政治课堂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紧密联系其他道德教育方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虽然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观念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拥有教育作用的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了能够使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就不能够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离。在学校教育内部,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思想的养成。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三者的合作力量,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教育。
特别要重视与家庭教育的联系。高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熏陶。为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地和家长交流,争取在家长的充分配合下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家庭教育状况,让其更加适宜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为此,教师一定要从大的方面进行全面周到的考虑,让所有的道德教育渠道都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确保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政治教学课堂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社会和网络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高中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出错误选择。例如,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秀的学生就倚仗自己的父母,不再刻苦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了;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没有能力的学生便会自暴自弃,放弃了奋斗的目标,失去刻苦学习的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必须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全面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所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来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教育引导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尽快让学生恢复斗志,精神饱满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争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要主动地制造一些师生交流的机会,这种机会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体现在课余生活中,教师能够和学生耐心地交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课内容时,我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一些真实的优秀的人物事迹来读给学生听。如丛飞――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他就是从穷山沟中走出来的学生,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热情,决绝地辞掉了在银行的稳定工作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并用他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资助很多贫困学生,最后得病,在去世前他还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为活着的人带来了光明。我利用这些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让学生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出身,不要在意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对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使自己的人生路更加精彩,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生活的迷茫
高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丰富多彩,他们的交际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教师、亲戚和同学之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盛行,很多学生还会拥有许多素不相识的网友。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辨别能力,让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和提高,确保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且不再迷茫。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接受教师的两种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老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验。年轻老师的个人生活阅历不足,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不足,就没有能力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引导。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方法
(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讨论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领悟语文课本内容中的人文涵养。像在讲解《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阅读,并选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部分与同桌讨论,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学生选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段文字进行讨论,在讨论分析作者的痛苦与坚强,分析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从中感受到正确的人文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同样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完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去寻找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意义,加强学生与这些关键语句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高。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好,领悟文学世界中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爱阅读。在工作之余,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文学素养,能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文章中的精神内容。
其次,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染。教师要多加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分析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与学习理念。
(三)加强校家教育结合,整合人文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文观念,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巩固课堂人文教育成果,更有利于学生认可正确的人文理念。
比如在讲解《一个人的遭遇》时,教师会向学生传递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人文精神,如果家长好斗爱吵架,这样的人文观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停留。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呼吁家长规范个人行为,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文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关键词:高中学生;法治意识;问题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法治意识方面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著作将法治意识是什么,如果对公民进行培养,拥有这种意识有什么好处,以及法治意识所具有的特征等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著作提到了对不同人群法治意识培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在校的大学生、务农的农民等,但是对高中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些研究对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国要想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就必须将培养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个首要任务去完成。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各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不成熟转向成熟,这一时期也正是形成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好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可以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生法治意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法律相关内容不了解或意识淡薄
现在我国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一方面学校不重视,没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对法律的知识的学习,对法律知识没有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问题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影响高中生法治意识建立的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地,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项内容,在平常教育过程中多增加法力知识的普及,学校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学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进行启蒙教育的起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高中学生也是这一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仅存在好的东西,还存在不好的东西,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干扰,从而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归根到底,学生自身的因素可以说是对法治意识培养影响最大的方面,学生自己对法治观念没有很大的兴趣,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青少年处在心理转变的阶段,承受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成熟等。
三、培养现在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要加强法治教学,给学生学习营造好的学习气氛
学校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法律意识淡薄的缺陷,为自己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老师要增强自身素养
现在高中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存在相当大问题。教师本身对于法律知识就存在了解和认识不足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争取对其有全面了解。在给学生上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老师和同学可以进行互动,加强交流,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增强每个人的法治意识。
校每一个班都有,这批学生如果教育不当,以后踏上社会,从大的方面说将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甚至
成为社会的恶瘤,从小的方面说将影响学生人生,前途,不利于自身的成才和发展。针对高中学生品德
不良的现象结合本人的经验,谈谈高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中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
(一)外在的原因
1、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使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深陷其中、深受其害。我班的几个品德
不良的学生,经交谈了解,人人玩过游戏,进过歌厅或迪厅。
2、家庭教育的不当或家庭变故带来的刺激。我班品德不良学生中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子女。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极易造成学生品德不良,严重者会形成群体道德不良,使整个班集体陷入混
乱局面。
4、品德不良学生的相互带动和影响。一般是高年级的带低年级的,品德不良学生的数量一般是高年级多
,低年级少。
(二)内在的原因
1、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与生理心理的异步发展,极易造成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上的错误
,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使得他们经常躁动不安。如果引导不及时,则为其品德不良提供了较为便利的
条件。经调查,品德不良学生生理早熟年龄低于全校平均年龄。
2、学生心理上的期望效应与现实生活的激烈碰撞,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发展成不良品德。据
班主任谈话所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品德不良学生埋怨家庭和学校管得太多或太少,对现实生活有许多的
抱怨和不满。
3、缺乏情感和意志上的稳定性,导致在意志上缺乏自制力,表现为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
任何事都不能持之以恒,成为人们所说的"老油条"。长此以往,则发展为品德不良。
二、高中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措施及解决对策
针对高中学生品德不良的内外因素,应采取"预防为主,正确引导;关心呵护,宽严有度"的措施与对策
。
(一)预防为主,正确引导。
1、针对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要注意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
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尤其是培养他们分辨美丑、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不仅是保证他们心理
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预防他们品德不良的治本措施。
2、针对家庭教育不当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要注意利用品德不良学生大多重感情、讲义气的特点,从朋友
的角度去正视他们的优缺点,在情感上加以引导,让他们体会到来自老师和集体的诚意和温暖,避免造
成情感上的对立;引导他们多采取换位思考,将他们的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这不仅是预防品德不良形
成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有效途径。
3、针对品德不良学生的带动和影响,首先要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尽量把不良倾向扭转过来,其次
,利用一些先进事例或常见行为,在班上进行宣传、讨论或演讲,这样在班集体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
,消除不良行为对班集体的影响。
4、通过充实其课内和课余生活,转移其注意力,这不失为一项把学生思想感情引导到正常轨道的好措施
。
(二)关心呵护,宽严有度。
1、针对处于青春躁动期的中学生,要在生活生理上多关心他们。要于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学
校应开设有关的课程和讲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指导学生正视自我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克服异性情感上的困惑。要善于发现学生情感上的微妙变化,发现异常,及时
采取措施,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批评要宽严有度,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实施教育,维护学生的自尊和隐私。当学生有过错时,要讲究批评方式,既要尊
重学生的人格,又要维护其自尊,敞开心扉,耐心分析原因,点明危害,指出改正方向,使之乐于接受
。
3、在情感和意志方面,要把品德不良的学生尽量组织到班集体活动中来,炼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体验成
功的乐趣,鼓励和增强其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4、对极个别品德不良、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可请当地公安机关予以配合教育。
我们在教育品德不良的学生时,一定要有耐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晓之以礼,动之有情",把品德
不良的学生与优等生一样看待,教育是不歧视,不用那些不礼貌的语言讽刺打击学生,与那些品德不良
的学生细细谈心,以已经转化的实际例子去感化,教化品德不良的学生。同时,我们教师首先要与家长
加强联系,取得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支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与社区、街道、村组干部,公安机关
配合,对学生加强教育。
总之,高尚的道德品质决定于良好的教育。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
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品德的塑造,他们就比较容易由于过度追求
物质需求、情感需求而贪图享乐、精神空虚,以致滥用情感、缺乏理智而走向邪路。如何教育培养好这
一代青少年,将是一个值得家庭、学校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和思考探究的长期性、可变性的话题。
摘 要 现今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出现叛逆行为的学生日益渐多,越来越难以管教,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事情也越来越超出我们的预想和承受能力,我们找到消除叛逆行为的对策,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或消除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叛逆行为 成因 对策
现今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困扰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出现叛逆行为的学生日益渐多,越来越难以管教,逃学、出走、打架、体罚、自杀等高危叛逆行为在现今的学校教学中层出不穷,任何体育教师都不想因管理此类学生而牵扯到该事件中。而叛逆行为又是现今高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出现叛逆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叛逆行为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的“过渡期”,爱面子非常在乎自己的自尊心,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向往校外生活,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其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我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长时间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不可以有自我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社会出现不少“狼爸”“狼妈”。长期处于如此家庭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倾诉对象,他们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安全感”,产生叛逆心理。因此,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常常找老师帮忙解决。其次,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孤儿、留守儿童家庭成长的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比例极大。他们缺少完善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呵护,部分学生性格比较怪异叛逆,内心比较脆弱,自尊心极强,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谈,在班级中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的家庭影响让他们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三、练习的内容与需求不一致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对练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会厌恶或躲避自己不喜爱的练习内容,练习内容的选择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容易会诱发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叛逆行为极容易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练习内容的难度超过学生的需求,学习目标定得太高或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无法完成练习,感到特没面子,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这样就有了叛逆心理,叛逆行为很容易被诱发出来。
四、教师因素
在叛逆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教师的因素占近47%。主要原因就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表现为:部分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严师”自居,学生的一切都得按自己的要求做,学生没有自;教师语言刻薄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批评的时间、场合、时机不恰当;教师专业能力差,没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教师对学生问题处理不公正,不能秉公办事;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经常无故“卖课”;对女生生理期缺乏“人”情等。以上表现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引起学生叛逆行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做到“里外兼修”,特别是我们年轻的体育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加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不仅仅指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汲取。我们要把握住教师的角色,有耐心、有涵养地去解决问题,以良好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同化”学生,让学生“听其道信其言”,顺从教师。
(二)正确的心理疏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只有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调适和矫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让学生认清体育课的本质,知道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了解高中年龄段自己的心理特点,懂得不良行为习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掌握正确的心灵沟通方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三)善于和学生“谈心”
例如,在高二时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位学生,在一次逃课后被我找来单独谈话,在他的哭诉中了解到他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由于受外界社会的影响,他看不起全班每一位同学,认为他们虚假,没有那些社会朋友爽快,不愿和同学们在一起活动,遇到体育课就想以逃课躲避他们。我就以他社会朋友目前的现状来帮助他分析问题,纠正认识,让他逐渐明白同学之间的竞争是学习进步的动力,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这位学生在班级表现活跃,和同学相处非常融洽。
现今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叛逆行为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叛逆行为的成因受多方面综合的影响。对叛逆行为成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消除叛逆行为的对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了解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内心需求,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或消除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高中学生心理焦虑问题
心理焦虑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情绪,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焦虑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在这三方面的压力下存在一种学业成败的舆论导向,对高中学生的自尊心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且各种考试前后,学生因负担重,期望过高,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度过高的现象。高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尊心很强,很想通过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具体表现在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高中学生自卑抑郁问题
自卑抑郁心理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的偏差,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抑郁是一种心理行为,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处于高中阶段,学生对自我在认知方面还不能够完全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某些程度上,很容易对自我评价有偏差,就会有在同学间不善沟通,遇事悲观,凡事过于消极,心理承受能力低。高中学生抑郁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在高中生中,自卑抑郁心理比较普遍,有的学生调节的好,慢慢地会消除其影响,而有少数学生深陷其中,不仅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酿成离家出走、自杀的后果,甚至走向犯罪,危害社会。
二、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学生的心理从混乱走向有序,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在辅导他们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班级管理,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塑造。
1.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其前提条件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等要有全面了解。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
2.针对不同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面对学生的焦虑问题,教师要做到:要求学生按时休息,保证睡眠;平时多运动,听音乐减轻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学生多交流。针对学生的自卑抑郁,教师要:培养学生直面挫败的勇气;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做一名心理保健医生
作为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其前提条件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等要有全面了解。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升学,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压力,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在此阶段极其容易发生变化。针对各方压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工作,班主任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4.家访的重要性
家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思想行为动态。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小结
1.1对象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城市根据发展状况及地理位置,随机抽取4个行政辖区,在每个辖区随机抽取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以各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数及辖区学生数做权重,随机抽取5~21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每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至少调查100人。本次共计抽取学校135所,共发放问卷14473份,回收问卷14473份,回收率为100%。
1.2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量表,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人员研制,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量表有100道是非题,根据8个内容量表得分之和得到总心理问题的标准分,总得分在65分及以上,判定为有心理障碍。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则认为测试者在该方面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到抽样选中的学校进行调查。介绍调查表的填写方法后,选中的受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方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知情同意。
1.3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SAS9.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通过问卷中效度量表检测,13286份问卷结果有效,有效率为91.8%。其中男生6055人(47.7%),女生6646人(52.3%),性别缺失585人。学校共135所,其中初中6314人(47.5%),普通高中3599人(27.1%),职业高中3373人(25.4%)。北京市4249人(32.0%),上海市3373人(25.4%),广州市5664人(42.6%)。
2.2中学生心理障碍情况有效问卷中显示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72人,占总人数的2.1%,总分均值为36.5±17.3分。存在心理障碍的女生占2.1%(142人),高于男生1.9%(11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上海市学生有2.5%(84人),北京占2.3%(99人),均高于广州市1.6%(89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2.0%(129人),普通高中生占1.9%(67人),职业中学生占2.3%(76人),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3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情况
2.3.1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总体情况有效问卷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各项心理因子得分均正常的学生有51.1%(6787人),存在至少l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8.9%(6499名),存在1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9.5%(3922名),存在2~4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0%(2398名),存在5~7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179人),并无同时存在8项心理问题的学生。
2.3.2不同性别中学生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检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学习焦虑(42.6%),平均得分为7.6±3.8分,其次分别为身体症状(11.0%)、自责倾向(9.8%)及过敏倾向(9.3%)等,检出率最低的是冲动倾向(1.4%)。女生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则是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3不同学校类型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及恐怖倾向因子在不同学校类型间的异常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因子无差异。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比例(36.8%)低于初中(44.7%)及普通高中学生(44.2%)。职业高中学生得分为7.0±3.9分,而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得分分别为7.8±3.6分、7.7±3.9分。初中学生过敏倾向因子异常情况(7.8%)低于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10.6%,10.8%)。对人焦虑方面职业高中学生(4.4%)高于初中(3.4%)和普通高中(3.3%)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恐怖倾向(2.9%)高于另外两种学校类型的学生(1.7%,1.4%)
3讨论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 班主任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64-02
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思想工作,搞好班级管理,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为各民族学生成功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育人目标,是一项细致、有艺术性的工作。本文以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班主任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现状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是一个“老、少、边、山、穷”的县份,全县有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全县仅有隆林中学一所高中,目前在校生近5000人,教学班级70个。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的教育对象因特殊的地域环境、民族特性和成长环境,情绪和心理存在多元化特点。
第一,农村家庭一般是两到三个孩子,部分家庭因父母外出打工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如马帮队的工头、工程队工头等,这些家庭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代养,成为留守学生,受到的是老人的宠爱,得到父母在物质上的过分给予,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所以他们在思想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懒散”倾向,从小淡薄学习而把精力注入其他方面,如上网、玩游戏等。第二,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是年龄偏低,他们对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不同层度的负面影响。第三,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的孩子脾气暴躁,思想极端,性情古怪,不会承认主动自己的错误。第五,有部分学生家庭因父母丧失劳动力,家里比较贫穷,在小学、初中遭受歧视,变得自卑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习目标,个人行为随意,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睡觉、看小说,自习课说话等现象。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班主任的管理除了抓纪律方面,班级文化建设也很重要。在美观、简洁、明亮的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室氛围,可以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力量,对学生起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一刚入学,为了体现班级目标、追求及精神,师生共同给班级取名为“飞翔班”;为了让学生得到归属感和荣耀感,师生共同设计出班徽,在班服、班旗上都印上班徽;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大家的学习激情,选取筷子兄弟的《猛龙过江》作为班歌。这样,笔者班级的学生很快就能融入这个新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激发他们的拼搏激情,笔者努力使“教室的墙面会说话”。每个班级都有班训,但是班训总是几个大红字粘贴在墙上,显得枯燥无味,笔者将班级的班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 ;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制作在精美的图片上,贴在黑板上方,既增强了视觉上的美感,又可以更好地激励和警示学生;励志格言会在学生学习状态处于低谷时,触碰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斗志,笔者将一些新颖的励志格言,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你不勇敢,没有人会替你坚强”等制作在有寓意的风景、人物图片上,精心地布置在教室左右墙上,使教室美观大方;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是班级的特色,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取具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组名,附上每个小组的集体照片,制作写真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增强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育人为先,以爱促学。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情绪及心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作为班主任,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用真情打动他们,用内心的沟通化解误会。笔者所带的2014级学生覃某,其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做错事,父母双方推卸责任,对孩子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他自尊心过强,很善于表现自己的长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一天早上,覃某在语文课上和老师发生冲突,当着同学的面打了自己几个耳光便哭着冲出教室,跑出学校。笔者联系覃某的父母,要求他们配合学校找孩子。父亲说:“是他妈妈宠多了,小孩才这样,给他妈妈去找。”母亲说:“是他爸爸不教育,小孩才不乖,让他爸爸去找。”当天,其父母都没有来到学校。笔者是在本班学生的配合下,才知道覃某去了网吧,便安排一个和覃某关系较好的同学去开导他。覃某的父母因为这事闹离婚,覃某把问题归结在班主任身上,在QQ上给笔者留言:“老师,这下你满意了吧,我的家庭即将破裂。”看到此消息,笔者知道这孩子是处于很无助的状态,才把情绪发泄到笔者身上,于是便及时联系其父亲,告诉他覃某同学在体育方面比较拔尖,校运会上为班级取到很多荣誉,是个聪明的孩子,希望他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在家里给孩子创造温馨的环境。覃某回到学校学习后,等他情绪稳定了,笔者才用聊天的方式和他分析事情的对错,他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学校分文理班级后,覃某去了体育特长班。
(三)严中有爱,爱要有底线。班主任充当着学校里“家长”的角色,对学生既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又要对他们付出真诚的爱心和真情的关心,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严”和“爱”结合起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德高”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会做到。例如,笔者要求全班同学在早、中、晚提前10分钟进教室自习,笔者就会提前到教室;笔者要求学生主动保持教室干净、整洁,看到教室摆放杂乱的物品,笔者会去将它们整理整齐,等等。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平时笔者会通过聊天、课堂内外观察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的问题,如笔者发现体育课上到自由活动时间时,很多学生是聚在一起聊天,笔者问:“你们怎么不去运动啊?”,有的说:“我们不会打球”,有的说:“学校的器材借,很快要换回去,不过瘾!”之后,笔者让班干部列出平时他们在运动的时候需要的器材,及时买回来给大家使用,组织学生打气排球,教规则,教站位,教发球等。
笔者担任班主任,首先跟学生共同制定好班级班规,班规作为学生行为的底线,由值周班干、任课老师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违反班规,不管是谁,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他严加管教,绝不允许再犯。在处理学生违反班规时,要一视同仁,坚持一个标准,公正对待,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认错,并及时纠正错误。对被处罚的学生,笔者会主动找他交流,引导他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潘某是班级的班长,一天学生会同学发现她将手机带入教室(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被上报到政教处。笔者经过核实,潘某的确将手机带入教室,虽然是放在抽屉里,没有在教室使用手机,但确实是违反了班级班规。潘某在班级管理上是笔者的得力助手,学习上也积极努力,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笔者不想处罚她,但是为了班级的管理,笔者按照班规的规定,让潘某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四)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性。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批评学生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温和式”批评;对于脾气不好、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商讨式”批评;对于无意识过失或初次犯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容忍式”低调处理;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轻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李某,他父亲在他刚出生时就离家出走了,母亲没有文化,家庭经济贫困,在别人眼中他是个没有父亲的穷孩子。李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经常被同学欺负,性格内向、自卑。他在课堂上玩手机,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笔者还没有说上几句话,他便哭着说:“老师,我不读书了,你让我回家吧,我觉得大家都看不起我,欺负我!”笔者心平气和地说:“你是犯错了,必须按照班规处罚。如果就这样不读书,是不会改变你的命运的。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多同学的数学学不好,你却能够在课堂上快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经过笔者耐心的教导和鼓励,李某放弃了“不读书”的念头。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要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才能确定学生的心志由幼稚向成熟安全过渡,这就需要班主任要及时准确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于个别家长还要经常电话沟通,必要的时候需要面对面交流,提高效率。学生韦某,他表面上是个知礼守纪的孩子,但有时私下会做出很多极端的行为,如用力拍打桌面、进出教室用脚踢门等。笔者通过电话和其家长联系,反映韦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说这孩子在家很少反抗父母的意愿,几乎不和父母交流问题,回家经常一个人在房间玩电脑。通过和韦某沟通笔者明白其实他不愿意去做很多事情,又不想违背家长意愿,出现的暴力行为是发泄情绪。长期积压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于是笔者又通过电话联系家长,让他们平时主动和孩子交流。一天,韦某在厕所吸烟,被校警发现,校警对其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回到教室韦某却和同学高兴地说:“这次我应该会被开除吧!”笔者找到韦某,用聊天的方式和他交流,才得知他厌恶学校,厌恶老师,不想读书,又不想和父母说,故意做出违纪行为,让学校开除自己。笔者了解完情况后,和韦某及其家长一起交流,笔者希望韦某把最想和父母说的话说出来,他说:“希望不要每次他在玩电脑的时候,父母都认为他不是在学好,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笔者就像和自己的家人拉家常一样和他们一家人聊天,不去要求他做什么,而是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真的放弃学业,也让家长支持他的选择,最后他还是选择继续学习。
【关键词】运动素质 体育教育 对策
一、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
1.个体因素
有些中学生缺乏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或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对体育行为产生阻碍作用,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低。
2.家庭因素
(1)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数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很少参加户外运动,喜静不好动。过去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玩的攻城、捉迷藏、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
饮食习惯:近10年来,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得到解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热源的摄入比例失调,脂肪的比例明显偏高,“小胖墩”大量出现。
(2)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少学生家长教育子女观念落后,只关心学业成绩,不关心身体发育状况。或是出于对孩子在外玩耍不安全的担心,或怕孩子外出玩耍耽误学业,更乐意让孩子多玩一些所谓开发智商的游戏,并且经常给孩子额外布置学习任务,请家教上课等,家庭体育活动缺失。
3.学校因素
(1)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活动时间少。目前,很多学校过分注重文化课教学成绩,体育课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主活动放松的时间过少。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2)体育经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缺场地、缺器材、缺教师、缺教材、课时被占、缺管理”是制约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六大因素。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3)体育课“空壳化”,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为了避免体育教学中因运动伤害而“打官司”,许多学校缩减甚至取消了鱼跃前滚翻、跨栏、鞍马、体操等风险较大的项目。
一些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教学无计划、形式单一、教法枯燥,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的学习和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另有些教师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把体育教学中的定量分析和测验也否定了,将体育课变成了“休闲娱乐课”,体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4.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地下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空气质量偏低,各种食品质量不合格,部分肉菜激素和农药超标。由于城市拥挤以及竞争的加剧,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齐,群众体育活动氛围不浓。这些社会原因都直接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了中学生运动素质的下降。
二、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对策
1.国家重视
(1)加强制度建设。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特别是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应建立有关学生意外伤害的赔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
(2)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树立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的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3)重视学校体育。要把学校体育教育放到它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决策,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学校体育经费和配备体育设备、设施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学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体育设备、器材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学校落实
(1)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要坚持以“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树立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认真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2)确保课程时间和效果。学校要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认真排好体育课,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外锻炼时间,从时间上给学生的身体健康予以保障,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另外,要加大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使之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使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
(3)加强教育与宣传。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协调,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锻炼身体的新局面。
3.家庭配合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替代单纯温饱型的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时代的气息。
4.个人提高
中学生要正确认识体育价值,通过学习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学习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培养积极的运动态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是社会问题,需要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保中学生在校时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各相关部门共同行动起来,发动全国人民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变成发自内心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中学生共同作用,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最终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
[2]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高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高中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四、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体系:
主题: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社会讲奉献。
1、学生发展的“五个阶梯”目标:
目标阶梯之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目标阶梯之二: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目标阶梯之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目标阶梯之四: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目标阶梯之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责任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序列和操作载体:
第一层次: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它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第二层次: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现实都能早道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第三层次:欲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形态。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位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第四层次:在对“二期课改”的思辩中,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开展“二期课改”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第五层次: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根据学生是毕业班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第六层次: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高年级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更重的责任。毕业班特色教育活动。
五、责任意识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21世纪的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教育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即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即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1 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说法:广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适应行为,即: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狭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技能。本文所研究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规范意识的适应、合作竞争的适应、抗挫折能力的适应等等。
2 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
2.1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
2.1.1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关系密切,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不同,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
2.2.2学校教育
随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学校,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主要因素。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为,学校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机构。教师既是各种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3.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单亲家庭增多、网络成瘾、泛滥、社会风气不良、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等等,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新的情况。比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
2.2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同时还可以提高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程不仅是“运动认知性课程”,还是“生活教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课程不仅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到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此,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体育教学利于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景,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1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互沟通。体育教学利于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3.2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有价值的行为。合作需要通过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的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3.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跳过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地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4 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