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素质论文

教师素质论文

时间:2022-09-16 08:1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素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素质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输送合格的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传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学生顶岗实习工程是近几年大学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了解到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可行陛

(一)顶岗实习与短期实习的差异

学生“顶岗实习”具体来说是指专科生经过二年及本科生经过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专科生第三学期,本科生第五学期在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以教师的身份,在实习学校定岗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短期实习多集中在城镇地区,最多两个月,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来不及角色转换,还未广泛地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就如“走马观花”一样,实习期限就到了。这样,实习单位也感觉到这短暂的实习扰乱了他们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实习生的教学效果存在顾虑。既然学生是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单位也就应付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只允许实习生上一两次课,其余时间实习生就只能限于听课,帮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教学锻炼,更谈不上有所收获了。甚至有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只是找个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就完事了。而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少是一学期甚至更长,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在长期的实习工作中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入地了解所实习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更持久地向导师和其它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实习单位从心里上乐意接受实习生,放心地将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交与他们,并给与热心地指导。顶岗实习多是在农村地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了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且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二)顶岗实习是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出现了社会需要大量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通过顶岗实习,高校可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专业,修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

(三)顶岗实习是支援基础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需要

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历偏低: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以前的中等师范生和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合格的大专生很少。由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较差,许多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顶岗实习生给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输人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另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虽然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但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对农村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另一方面害怕吃苦受累,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差一点的地方任教,认为到了那些偏僻贫困地区就是没有前途。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得社会就业压力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

二、顶岗实习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一)充分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齐抓共管

实习工作是大学教师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国家对顶岗实习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多开设不同专业的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院系领导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设置专职教师及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实习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重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员工,为此,必须接受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实习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业、创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注重将高校日常德育工作延续到实习期间,将实习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活动实习生是教师身份的特点,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能力;自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适应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3.实行“双导师制”,严格把关学生的试讲工作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习前接受学校指定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期间则由专业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共同负责该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为了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可将学生分成五至八人一个小组,每组由系上选拔一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雄厚的教师担任导师。首先,导师要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学中一些灵活的技巧。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论。讲解教师的着装要求,规范教态。指导学生设计规范的教案、板书,组织教学活动,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其次,导师上示范课并根据教学效果剖析自己设计教学过程的理由,引导学生分析本堂课的优缺点,让学生从示范课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然后,组织学生的试讲工作。对待试讲,导师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待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决的方法,批评学生要恰如其分,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后,学校导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见习一周。同一堂课,不同教师的教法是各有千秋,所以专业导师和实习导师要交流教学经验及实习生的个体情况,和学生一起深入到实习导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回校后再让学生研究自己的试讲教案,对试讲过程重新分析乃至于设计。利用微格教学技能录制优秀生的试讲过程并在校园教学网上,供学生相互借鉴学习。

(二)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

1.高校要完善实习管理机制,加强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学校要设立由教务处牵头,系领导主要负责,专业教师和带队教师具体实施工作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充实专兼职教师,为实习提供组织保证。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交流系统。选派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人到实习单位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

位实习,加强对实习期间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实习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与实习学校定期召开实习交流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实习环境。带队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学生写好实习日志、心得,鼓励学生以实习为主题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专业导师要深入学生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及学生要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以确保实习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导师们在今后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2.要突出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

高校在实习阶段要让实习单位充分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力戒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在双重管理中发生指令上的冲突,给学生造成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两方面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要将主要的管理权放给用人单位,自己只扮演“配角”。用人单位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严格按照本校的规章制度将实习效果切实纳入学校的成绩考核,自行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由实习单位完成对实习成绩的评定。两者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单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三)做好学生回校后的实结交流工作

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们带回了他们在实习期间所写的实习日记,许多同学还带回了学生们赠送的照片、物等,带回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将实习中的心得体会、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方案、还存在的顾虑和疑难等都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以实习点为小组,实习带队教师与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相互探讨,总结教学实习经验,交流班级管理方法,再由小组长总结成实习报告,在实结大会上汇报本小组的实习所得。这样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激发了他们崇尚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在实习计划、实习操作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三、顶岗实习工作的实践效果

(一)顶岗实习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实习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习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从多角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师范生围绕顶岗实习的各项任务,在长达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中,有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大型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办了校报。在实践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为将来自主创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顶岗实践中担任实习班主任,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了实习生的教育能力。通过实习,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经历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理论学习、自我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在组织教学、知识运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艰苦锻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思考自我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系,彻底重塑了学生以前的价值观体系。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用人单位尤其是各基层中学,特别重视师范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已成为摆在各师范院校面前的共同课题。但是,因高校连年扩招等客观原因,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被弱化,其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许多师范院校的重视,甚至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造成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社会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了解基础教育,了解教师岗位,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顶岗实习恰恰在实践层面为学校提供了对师范生进行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检查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参照。

(三)转变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

通过顶岗基层实践锻炼,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农村条件的艰苦和基础教育的落后,增进了大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通过顶岗实践,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给自己定位,加强心理培训,调整自己“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许多同学认识到,毕业后到农村工作未尝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那里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有的学生下定决心要服务于基础教育,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部分学生实习返校就带回了就业合同,所以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深化顶岗实习的思考

从多年顶岗实习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实习单位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之处,生活条件较艰苦,就有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单位管理较严格,并且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点报酬,出现了学生闹情绪的现象;就校方而言: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实习点分布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就实习单位而言:部分实习单位错误地将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使用;对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导致了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热心和责任感,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自己休假的好时机。高师院校的办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缺失,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有些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强化以下环节:

(一)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可以分阶段进行师范技能培训,如:一年级要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由技能教研室牵头,定期举行系级板书竞赛活动,让学生的中英文板书流畅、美观;二年级要钻研教法,分析中学新教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日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能使用多媒体及微格教学。三年级时,专科生顶岗实习,加强对本科生的师德教育,利用网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师范技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试讲,到中小学见习,吸取其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是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要指导毕业生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密切结合,将亲身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2篇

一、提升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

(一)加强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对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便更快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在课余期间,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挤出更多的时间,自觉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积极与他人交流

对于教师来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期间,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复杂,而如何更好地与家长、学生、同事以及领导之间进行交流,是当前许多教师面临的一大困惑。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改进。其次,在交流中,教师应学会抓准时机,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在家长访谈中,教师应抓住交流时机,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表现,以便与家长共同合作,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体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与学生建立友好信任的合作关系。

(三)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全面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方式,如定期举办教学科研讲座、教学观摩学习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学校还应积极协助教师学习,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中学英语教学整体质量。

二、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作者:宋鼎新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四中学

第3篇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再如,对于文化部分的文学诗歌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在看过福州二中倪江山老师的《封建文化高峰光耀千古的文学》一课的录像后,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奥妙之一就在于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作了十分精辟的演绎,使学生在获得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列出语文、政治两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其实历史课上也经常涉及美术、音乐甚至数理化的内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初一年段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段开展乐学教育法。关于这一方法,许多老师均有较为全面的说明和深刻的体会,就不多做介绍了。对于初三年段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笔者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参与授课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核定。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初一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笔者在讲完淝水之战之后,把几次事件串起来,让学生介绍各自所熟悉的典型战术,然后再归纳这几次战例以少胜多的相似之处。有可能的话,还可在适当的机会,进行一节军事知识竞赛课,既能丰富书面上的知识,又能进行国防教育。再如,在解释“蹴鞠”这一名词时,如果你有一定的足球知识,就可以与学生一同探讨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也许这会多占用几分钟的课堂时间,但却可以使那些小足球迷对你刮目相看,而后这些学生就会觉得与老师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会认为学不好历史就对不起“历史老师”。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美术教师的素质就表现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开发意识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拥有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素材,才能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WwW.133229.Com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结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五:学习能力

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实践从专职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并正确处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两大方面论述专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专职教师探索成长综合能力全方位知识提炼共性的知识

一、培养自己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一)首先要具备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关系到活动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指导团体教师间的配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的协助。这千头万绪的琐碎工作需要有人去统领.这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需要有人去协调。专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学科的教师。多个部门,专职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好学生,调节好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赢得其他各个教师、人员包括兼职教师的积极配合还要校外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集体指导,以提高课程质量。

(二)要具备活动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调亲历和体验,具有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课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专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实施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际活动的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二是对其他兼职教师活动指导技能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例如我校每个学年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展开四次大型讲座.这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我还在平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指导。

(三)要具备信息驾驭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中学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实践或网络世界中查询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要想利用逐步建立的校园网、地区局域网来进行班级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自身先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捕捉信息、筛选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由国家统一设置.但主要靠地方特别是学校具体开发实施。学校应根据国家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研究性学习计划.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以及班级研究性学习计划。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课程,地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它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主要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专职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内容组织的准则.实施方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等要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编写。

(五)要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专职教师承担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由于这是一门富有特色的新课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探究。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专职教师在科研中学会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感觉,主要是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不多。如果仅仅靠报告讲解.告诉教师怎样搞科研。恐怕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但是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科研的完整过程.那么他就会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真正的感受。这对教师本人的提高和指导学生都极为有利。

二、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知识

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f-IN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全面的专家。不同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的现象处处可见。物理学中同样是水,有液态、气态、固态;化学中同样是碳,但有最硬的固体金刚石和最软的固体石墨存在;语言文学中同样的字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的句子意思不同;通用技术中做出的结构不同的小板凳就会有不同的特性。经济学中不同企业的结构决定不同的经济效益。

我过去很注重学习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相变化不大,几年下来,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我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例如一个学生小组研究“空调机制冷的问题”,他们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也一定会发出同样能量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所以,专职教师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知识我在归纳分析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发现:数学《周期函数——一三角函数的运用》;物理《声波的传递》,《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钠,钾,等同族元素相近的性质》;音乐《摇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育《体育舞蹈是人体周期的运动理想方式》;政治《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系》等课题有着一个共性——周期性。运用数学中的重要的周期函数——三角函数来剖析物理上声波。左图像表示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音叉波动25.6次。我们是听不出这种波动的,只能听见“呜……………”的声音,是低频产生的浑厚的低音。

音乐也是有周期性的节奏变化。节拍是周期性重复的,将音乐分成重复的组。如果我们把一首音乐的音符音阶随时间的变化看成一种波动,则音乐由周期中的周期来表现的。体育舞蹈中的众多周期变化。例如:华尔兹(waltz)为3/4拍节奏,每分钟5660小节。二小节为一循环,生理学实验证明,身体的血液循环充分。体育舞蹈对人自身的心跳周期和呼吸周期的改善大有益处。

在美术中我们把图形的某些部分每隔一定的位置或时间重复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周期性的轨迹。制作成各种装饰画,也可用作包装材料图案.效果新颖、应用于印染行业、装点游景点等。如图形具体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整面墙壁用一幅周期性图装饰,建筑陶瓷纹样、分形纺织纹样设计及其印染工艺、时装。用于信息加密防伪。在政治经济学中政策周期是人受到客观的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制定的周期变化,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存在互动的关系。股价走势图和和声很相似,都是周期中有周期,看到股价的走势图,仿佛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下图是美国市场(1789年一)的特大超级循环级波浪中的第五浪中的五个子浪。其波澜壮观地反映了美国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时起时落,某种程度上也按周期展开,从欧洲的黑暗时代至今的1000年级波浪是由5浪构成:第一波:从黑暗时代TheDarkAge)到商业革命时代(CommercialRevdufon、第二波:1350年-1520年调整商业革命时期;第三波:1520年一1650年资本主义革命(CapitilistRevolution)伊丽莎白时代;第四波:1650年一1760年;第五波;1760年一1850年工业革命(IndustriaIRevolution)语文的诗词诗歌都是有押韵和固定形势和节奏的.压韵容易记忆。生物中的食物链、生物钟;地理中天体运行模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四季气温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生理学中的体肺循环、心跳呼吸的周期、心脑电图。

通过揭示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感受使我们对众多学科教育的认识大为统一、完整,从而对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指出综合能力培养和教改创新方向。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以上是我从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得到启发。专门研究总结了周期性理论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加深了同一知识、同一思想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6篇

论文摘要:从分析高校招生咨询工作的意义出发,研究认为高校招生咨询老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咨询与宣传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高校咨询老师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国家招生政策、精通业务、有很宽的知识面、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论文关键词:高校招生咨询;教师;素质

高校招生咨询工作是指导考生如何填报升学志愿的辅导咨询,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南,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沟通招生学校与考生的桥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咨询工作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社会对从事招生咨询工作老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招生咨询工作的原则以及招生咨询老师的素质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招生咨询工作的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的原则

咨询工作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在当今社会中,现代决策的复杂性越来越依赖于咨询,没有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决策研究,即使是最富有知识、智慧和经验的人,也难免失误。”[1]高校从事招生咨询工作的老师应把服务考生作为自己的宗旨,为考生及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答疑解惑,并给以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为了避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减少失误,考生及家长非常信任高校的招生咨询老师,迫切希望招生咨询老师能帮助自己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使考生顺利考取理想大学。为了不辜负考生及家长寄托的希望,招生咨询老师必须本着为考生服务的原则,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把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仔细了解家长和考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对考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2.实事求是原则

招生咨询工作是沟通招生学校与考生的桥梁,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南,也是高校公平竞争的一种手段,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招生咨询老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咨询老师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实事求是。咨询老师在接待考生及家长的咨询过程中,既要充分介绍、宣传本校的招生情况和政策,吸引考生报考本校,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洞介绍和随意许诺,切忌为追求生源而动员明显够不上本校招生条件的及远高于本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报考本校,避免为了拉拢生源而违背招生政策,损害考生利益。

老师在回答家长或考生咨询报考问题时,务必言辞谨慎,切忌随意许诺。

3.咨询服务与宣传相结合的原则

招生工作中,咨询服务与宣传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招生工作的新发展。现在咨询工作不再是简单地解答家长及考生的问题,而应是在接待家长及考生咨询的同时有意识地宣传学校,通过有意识的宣传,加强考生及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例如,老师在接待家长和考生咨询时,可以从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录取分数线、学校招生政策开始,介绍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就业前景、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校园文化等等方面。这样的话,咨询工作就达到两个效果,一方面解答了家长及考生的问题,满足考生及家长对于填报高考志愿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大力宣传了学校,增加了考生对学校的认识,对吸引优秀生源有积极作用。

二、招生咨询老师的自身素质要求

管理学认为“咨询服务的两大核心资源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可见咨询老师在咨询中的重要性。招生咨询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管理学认为,“就咨询顾问而言,要求具备核心技能或价值,即正直与诚实、善于与客户交流、可信度高,咨询顾问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一个优秀的咨询顾问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能否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透明度高、影响面广的工作,招生咨询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选拔人才的质量和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一个小的疏漏或失误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笔者认为高校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首先,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考生如何科学填报升学志愿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招生办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2011年全国19个省份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7个省份采用部分平行志愿,只有少数几个省份还采用传统的模式。平行志愿投档的原则是“分数优先,参照志愿”,较传统的“志愿优先,参照分数”有很大的变化。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经常觉得不知所措。在众多要考虑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需要重点考虑?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志愿的填报有什么技巧?怎样填报志愿能减少风险?志愿的填报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为了不误人子弟,对考生负责,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

其次,招生咨询老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能提供参考性建议。招生工作是高校对外的窗口,每天接待众多的考生及家长,回答各种类型的问题。为了帮助考生填报志愿或提出参考性建议,招生咨询老师不仅要透彻掌握招生政策、招生办法,还要了解学科设置及专业知识以及就业政策等等,而且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观点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对考生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准确详细的解答。

再次,招生咨询老师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咨询服务要热情、到位。招生工作是学校对外的窗口,招生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直接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因此,在接待考生及家长咨询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招生咨询会一般安排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比较集中,招生咨询老师经常被众多的家长及考生层层包围。面对这些情况,招生咨询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能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为考生服务。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填报志愿一点都不了解的家长,咨询老师一定要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详细地了解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与疑惑。

最后,招生咨询老师对待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由于各种高招咨询会和高校开放日一般都是利用双休日和假期举办,为了招生工作,招生咨询老师要牺牲大部分的休息时间,每年参加几十场招生咨询会。参加每场招生咨询会都要提前布场、现场咨询、会后总结。要搬运大量的资料,还要耐心地向家长及考生解答各种问题,咨询会之后还要撤场,整理各种材料准备下一场。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可见,招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参加咨询工作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担负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踏实认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学校、考生和社会服务。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与科学监控,成为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从选题方式、师资保障、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

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一步。

1.选题原则。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选题应属于本专业的知识范围,尽可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选题应有一定的工作量,深度、难度要适中,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设计性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型选题应有实际的科研背景,软件类选题应有工程实用价值;鼓励指导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为学生创造“真刀实枪”锻炼的机会;选题应坚持“一人一题”,如数名学生同做一个课题,则每个学生应有不同的专题。所有选题须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批准。

2.选题方式。对于宽口径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宽广,学生就业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为此应在宽口径专业平台之上,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打算,在学院提供的50余个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自由选择。

学生选定题目后,即选定了指导教师,确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方向。第七学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选修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工作。许多导师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室,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这种双向选择的选题方式,使得学生很自然地把专业学习与就业,素质培养与技能的提高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投入,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为学生择业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1.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人员,并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培养年轻教师。为保证质量,应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毕业设计一般不超过5~7人,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3~5人。

2.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宽,而且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所以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要措施。

3.指导教师职责培训。在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导教师能否严格按照学校的规范,尽心尽责地进行指导,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的关键。学院注重加强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一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教学院长、学院督导以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都要做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题讲座,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的写作、规范性等各方面做细致、针对性的讲解。另外,还采取了由学院到系(所)的培训方式,即学院召开系(所)教学主任会,教学院长、学院督导对教学主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培训,系(所)再召开全体教师会,教学主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培训。学院通过这种自上至下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指导教师明确职责、增强责任心。

三、严格的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师、督导、系(所)、学院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才能抓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一个环节。

导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加强面对面指导,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定期检查进度与质量,督导学生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对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敷衍了事、回避指导、未完成各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或无故缺勤、严重违反学习纪律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不推荐其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敢于严格管理的老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督导员,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与学院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我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效果,督导老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期末进行总结。检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前期检查:学院要进行学生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审查,系(所)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个学生等。中期检查:是检查环节中的重点,采取系(所)全面检查与学院、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开题报告、周记、外文翻译、教

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对于工作态度差、未完成进度要求、论文内容有重大问题的学生给予“黄牌”警告,责令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毕业答辩的重点考察对象。后期检查:学校、学院、系(所)根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任务书的要求,着重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规范认真审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改重点。四、科学的评价体系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公开的答辩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公正性,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1.答辩组织。学院实行教师与学生“背靠背”的回避制答辩方式。答辩小组由4~5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长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院还特别设立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由学生申请,指导教师推荐,即可参加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的答辩。优秀答辩组长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给出真实、客观的答辩成绩。优秀答辩小组的学生成绩普遍较高,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优秀成绩。

上述做法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小组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整个答辩过程严格、有序、公正、透明,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免受各种干扰,专心投入答辩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环节的顺利进行。

2.科学客观评定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工作量,设计的结构、内容与完成质量,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整体水平与实际意义,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评定。评定时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分五个档次,优秀论文,一般控制在20%以下。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其相应比例为40%、20%和4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更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整体工作情况、论文水平和在答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许多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因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很少,淘汰率近乎为零。这样的结果如同部分不合格产品贴上了合格的标签流向了社会。因此要严格评分,对未达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基本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坚持按不及格处理,而且从导师到各级答辩小组要层层把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指导教师评定不及格,则该学生失去答辩资格,其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系(所)答辩小组或学院答辩小组、校级答辩小组评定不及格时,其成绩由最后一级答辩小组给定。

第9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第11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提高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高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受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对本科专业进行了整合,注重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通过压缩专业培养所需总学时的方法,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专业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注重基础与拓宽口径之间有了很大的矛盾。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实验和实践技能差,严重制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引进教师,但学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教师数量的增长,师生比过低,由此导致教师们承担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很重。学校不得不采取增加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的方法来应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使得其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无法做到尽心尽力的指导。处于这种工作状态的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整天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去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3]。因此教师在题目设计时常常选择难度较低的题目而回避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题目。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环节中不能真正得到提高,长期如此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

3、学生方面的问题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往往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在这期间毕业班学生的其他事宜都对毕业设计(论文)造成干扰。在毕业设计(论文)前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及设计方案的阶段,部分通过考研初试的学生要准备研究生复试而对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投入不足。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还要参加前七个学期各类不及格课程的清考考试,必然要占用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用于复习功课。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忙于参加各类招聘会。签定工作合约的学生还要在用人单位上岗试用,无法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中,导致选题避难就易,研究态度不严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

4、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管理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多数高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来规范其组织与管理,但是管理监控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致使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往往敷衍了事,通过就行。指导教师有时疏于管理学生,对待缺勤学生也不过多追究,指导交流的方式过多依赖于电话、网络等,给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的时间逐渐减少,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部分在校外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来讲,教师与其之间的指导交流机会就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问题和现象,都影响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措施的探索

1、科学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既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形成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要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服务面向,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使其能够落实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

2、提高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即要具备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指导教师应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再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要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指导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只有指导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4]。因此教师要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奠定基础。

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活动主体对象的学生,大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重视各类实践教学过程,尤其将毕业设计(论文)看成是学生从校园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桥梁纽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主要包括: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的监控。开题重点注意学生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与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安排是否相符。中期考核主要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指导意见,对完成任务较差的学生,学院和指导教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分析原因并督促其按期完成。答辩前指导教师应认真、细致地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及全部文档资料,指出存在问题,让学生立即改进完善,并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写出审查意见;答辩过程应严肃认真,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指导教师在今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5]。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这个目标,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素质修养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1]。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编著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手册》详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缜密、全面考虑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做好这一实践环节,可以使大学生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实际工作。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2-4]。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演讲交流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培养[5]。通过在这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2.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两个方面[6]。独立学习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需要独立地学习某一专业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前期课程教学中没有讲或讲得不够的)以及独立地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等。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仅起到指出方向或者答疑的作用,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控制。合作研究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不仅在开题、论文初稿、论文定稿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关于课题研究的意会性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同时指导教师也深入参与设计的过程。

通常我们将毕业设计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二是开展研究阶段,三是撰写论文阶段。在开题阶段,学生根据初步印象选择了某个题目,但很可能实质上还不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更不清楚如何针对所选题目开展理论研究或设计工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核心文献和研究资源网站,概况性地点评拟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说,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和范围,而不必深度介入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合作研究方面,教师在学生理解相关文献和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具体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时间分配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框架。

在开展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检索和学习理论及方法类文献,或者对已选择的设计方法或研究工具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在合作研究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需要与教师讨论,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定期讨论使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的研究作风并促进良好的研究规范的养成。

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要学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教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查指导,查找问题并让学生仔细修改完善论文,而不是教师直接修改论文。在合作研究方面,需要教师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师生一起讨论确定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使学生明白好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道理,这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2 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

科研工作能力是一个本科毕业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毕业设计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周期长,工作内容较系统全面,工作内容多,工作量比较大,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了解、掌握从选题、调研、可行性分析、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总结、撰写论文,直到答辩这样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我们在毕业设计安排时通常采用一人一题的方法,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的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系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完成一件系统性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自身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和提高,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智慧、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次全面培养,这些都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完成撰写科技论文、技术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技术合同书或者产品说明书等写作任务。因此对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总结毕业设计取得的研究成果,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和提高的一次总测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如何调查、如何操作仪器、如何分析、如何总结归纳等。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7]。

大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基本上没有论文写作的训练,也没有任何经验,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语言不够专业化,书写格式也不规范。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强调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禁止抄袭,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2)毕业设计论文符合规范要求,如中英文摘要、引文的格式、文字的格式等;(3)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在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并为学生讲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综述、研究内容、结果与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各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方法。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教师要认真审阅,第一次必须全面审阅,按照科技论文撰写规范指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按要求修改以后,再审阅,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2.4 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毕业答辩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在毕业答辩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答辩时表现得比较紧张,汇报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生则照本宣科,拿着演讲稿上去直接读,根本不是在做演讲;有的学生运用幻灯或多媒体等辅助设备不到位,介绍起来逻辑混乱;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得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近两年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加强了对学生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答辩前一周,教给学生一些答辩技巧,比如:怎样设计和组织精致的答辩演讲稿,怎样清晰地表达要讲的内容,怎样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怎样克服紧张情绪,怎样给听众留下好印象,如何灵活应对提问等等。要求学生首先撰写好答辩演讲稿,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由于学生答辩讲解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0分钟,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待学生制作好答辩稿和多媒体课件后,要求学生先自我预演讲解过程,达到熟练掌握答辩稿内容,控制好讲解时间的目的。然后面对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指导教师直接指出答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答辩稿,修改好后再找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学生经过自我预演和两次模拟答辩,答辩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到真正答辩的时候学生已经不再紧张,而是讲的从容,答的得体。通过多媒体制作和答辩过程的多次训练,学生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应抓住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详细探讨了在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靖,潘小炎,李雪斌. 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09,25(3):70-72

[2]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 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18-120

[3]刘西健,田莉娟,姚秋霞. 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4):89-91

[4] 范立南. 提高信息学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6):13-16

[5] 赵健.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在提高本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中的作用[J]. 职业教育,201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