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学与护理专业

护理学与护理专业

时间:2023-05-06 16:1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学与护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学与护理专业

第1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第2篇

1、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度还不够,因此没有重点发展这一专业,很多人在心理上觉得医学院校就应该重点培养高级医师与护士,护理行业在部分人的心理还没有被列入医学的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院校的中医护理学,很多人是疏忽的,甚至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也比较少,这也是造成我国中医护理行业人才缺失的一大原因。

2、其实护理专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比其他专业更多,因为要面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因此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就要掌握比医师、护士多的知识量,所以面对特别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一专业的学生压力就比较大,因此这一原因也导致我国中医护理学的学生无法承受,最终放弃学习,或者学的不够专业。

3、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对于中医护理行业研究的还不够透彻,因此学生所学的课程并不全面。中医护理学科要结合中医学的基础,还有简单的了解西医的护理专业、并且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等知识的学习,但是在一些方面我国的中医护理学专业知识简单的渗透一小部分,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中医护理这一行业,造成人才的缺失。

4、由于场所、资金的不足,因此校方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过少,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每个知识的应用,在中医护理学中穴位和手法十分重要,因此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大部分学校对于实践问题只是停留在学生看着老师操作,自己不能动手,课后参照书本记忆性回顾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即使只是背得再扎实,也无法真正领会中医护理专业的技能。

5、对于我国中医护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仍然还停留在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学生参与得过少,这样就导致学生眼中缺失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的枯燥也是造成我国中医护理学科不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医护理学该如何发展

1、首先是人们对于中医护理学的认识,校方在招生时要宣传护理学科的重要性,以及毕业后人才的走向问题,这样才会吸引更多学生主动选择中医护理专业。并且校方也要重视这一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课程设置。

2、对于中医护理专业血刺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因此要结合专业需要开展相关课程,把中医护理学涉及的教学内容都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这样才能让本专业学生全方位发展,达到培养更多人才的目的。

3、增多学生实践的机会,校方应该多与中小型医院联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医院学习,这样更容易受到环境的熏染产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4、在课堂上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对于中医护理学中所学的穴位和按摩手法,让学生互相按摩,把彼此想象成医院的患者,这样实践起来更容易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然后让合作的学生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结合起来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更加详细和牢固。

第3篇

[关键词] 护理;科研;高职院校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其实只有短短30多年。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高职院校护理学科学研究,由于学校层面的科研资源匮乏和专业的限制,科研水平目前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力量薄弱,问题颇多。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探讨问题与思考对策,以求更多同行对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工作的更多关注。

1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现状

1.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本科医学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现象,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工作常局限于执行医嘱,作常规操作,导致护理管理者自身对护理科研工作也认识不足。对护士只限于不出差错事故及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等,很少有科研上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科研创新动力,科研意识淡薄。

1.2学校缺乏足够重视,护理科研结构性失衡

高职院校,包括医学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第一要务,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无可厚非。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因此完全屏弃了学术研究,甚至忽略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导致教师包括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没有平台、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也有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也重视科学研究,但仅只关注与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业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偶而有些学术研究,也停留在模仿其他专业或者基础医学的实验研究,仍未涌现大量的体现护理临床专业需求特点的应用型研究、产品开发研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在结构上亟需完善。

1.3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素质低下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时间短,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发展先天不足。总之,高职院校护理学的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力量主要来自院校的专任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仍以大专教育为主体[1],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不高,重实践,清理论,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无法开展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护理科研工作。护理学科虽然从业人员数目庞大,却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大多长期从事大中专教学工作,或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她们是目前护理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力量。由于高职护理教育长期以来轻基础理论、重专业实践,在科研上更无太高要求,所以老师大多重教学而忽视科研,及其缺少科研经验的积累。

2 高职院校护理学科研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1建立高素质的护理科研人才队伍

2.1.1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护理科研的动力与兴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护理的专业老师,他们应该是从事护理学理论、内涵及人文护理等研究内容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应想方设法调动护理专业老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培训增强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教师自学,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如把老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校去进修护理科研,以提高现有师资的科研能力。

2.1.2增加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素养。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护理专业教学能手的同时,应该也是从事临床操作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的主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护理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她们的学历层次;其次,更加注重护理教师科研设计、选题能力的培养,统计学、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三,开阔视野,激活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养。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研究新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技术,发展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使护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2.2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高度重视护理学术研究

高职院校领导必须从护理专业生存高度重视其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护理科研的激励机制,努力把护理学术研究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同等地位,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护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临床护理需要,重点研究开发能满足护理工作需求的技术与产品,在重视一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同时,更加开拓思路,竭力研发技术改造成果。

2.3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护理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回到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对各种护理活动进行详细的、真实的记录、编排与保存。此外,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如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同时,不断地增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意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护理科研的能力,挖掘护理科研的各种资源,尽快缩短高职院校护理科研与本科院校的距离。

2.4积极主动,努力申报各级各类基金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重视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认真填写标书等;其次,可以与有科研基础的其他单位联合申报,形成联合攻关小组,以高标准积极参与竞争;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唤起全社会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对起步较晚的护理科研给予扶持,设立专门的护理科研基金或单独的护理科研课题申报渠道,提高课题申报中标率。

第4篇

近20年来,我国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发展很快,教材品种由少到多,教材系列由单一到多样化。但是,目前国内的护理学教材建设还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内容不协调、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和缺欠,为此,在建设与使用护理学教材中,除了遵循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区别专业

培养目标的差异

由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主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业务要求来设计和区别的,因此,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材,首先,要正确分析它们的区别。以普通教育护理学专业高职高专和本科为例,两个层次教育的真正区别在于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高职高专以“必需、够用”为度,而本科则要较为“系统”,就能力而言,本科还要求具备初步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

注重教材内容的

整体优化和协调性

目前,国内的护理专业教材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同一系列的教材也普遍存在着内容严重重复的现象。为此,在规划和修订每套教材时,编者应强调整套教材和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条理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使每门课程服从整套教材和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需要,淡化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意识。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个层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协调: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课程教材的协调和区别;一套教材的各本教材之间的协调;一本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协调。只有通过协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联系和衔接,才能避免重要内容的遗漏、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准确把握教材

的护理特色

教材的护理学专业特色,是通过贯穿始终的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等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通过教材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得以反映的。如何把握好这一点,是编者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对于整体护理观,为了使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护理学类的教材都贯穿了这一先进的护理理念,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力求反映整体护理的思想。

然而,贯穿整体护理的理念,不等于一种教材可以包括实施整体护理的全部内涵,一本教材只是针对某个系统、某种症状、某种疾病的病人编写的,教材所述对每个具体的病人而言,是评估和护理病人的“要点”而不是“整体”。因此,在编写时,编者还应提示学生,在临床实施护理时,必须全面认识和考虑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指引学生了解和体会真正的整体护理学观。

科学整合课程

教材体系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并积极编写适用的课程教材,一时间,各种课程形态的护理教材“百花齐放”。但是,要评价教学或课程是否具有护理专业特色,课程结构显然并不是适当的评价标准。就教材建设而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即使是学科型课程的教材,为避免分科过细、课程门数过多,也有其综合性的一面,而不是绝对地只分不合,但分与合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比较成熟的考虑,否则将失去改革的意义。例如,现在的《内科护理学》实质上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其内容已涵盖内科各系统专科、传染病科和神经内科,这门课程的规划教材如能淡化课程结构的影响,则可以提高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以方便各学校灵活地选择与组合。

第5篇

一、中职护理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成因分析

1. 护理专业的特性

1.1 护理是研究和维护人类健康的专业,其基础理论抽象、深奥,临床护理逻辑性强、操作要求高,临床科目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

1.2 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高 要求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技能操作,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2.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状况

2.1 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来源多数是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生,她们多数都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厌学心理过程,即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肯定丧失学习信心躲避学习丧失学习兴趣。加之护理专业学习科目繁多、枯燥、深奥,更加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厌学情绪。

2.2 缺乏学习方法 中职学生几乎没有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这就导致基础专业知识未掌握,临床知识弄不懂的学习局面,这种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将进一步加重学生厌学的情绪。[2]

二、 云计算技术在中职护理学生中的应用

1.云计算背景

我国开始步入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代。随着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对于教学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不能适应教学规模扩大、新知识快速更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相互促进、教学资源便捷使用的问题,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学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体系;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协同;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是学校教改研究和需要解决的课题。

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为学校构建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多任务的教学平台,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建立与时俱进的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型的教学系统,使学习和教学的效能倍增。

云计算教学的主要用户端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是当前学生最喜欢、最方便的学习工具,智能手机普及,把计算的终端变成人人随身的一个器官,PC模式转变为智能手机,学校云计算教学系统的建设,能够很好的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云计算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现

我校于2013年11月成功引进了“云计算智慧校园”。首期在我校核心专业-护理专业进行平台创建,截止目前为止,平台资源库已建成涵盖必修课、基础课、技能课、管理课、专科护理、执业考试、教学视频、实训视频、教辅资源、期刊资源、复习问答、护理研究、医口袋、讲课要点、强化练习模块,基础教材、专业教材一百多册,智能练习题库已突破1万题

学习平台集成在智能手机上和平板电脑,使用及其方便,具有已下特点:

① 视觉好、结构好、浏览效率高,特别适合学习阅读。技术上集成了多个智能引擎或程序,包括多视窗、智能数据API、图形视频API、知识树API、智能识别API等,形成独特的表现力;② 智能联想,点击一个知识点,即可自动联想出其他逻辑关联资源结构和内容,搜寻效率极高;③ 智能全息查询,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对资源库进行全范围搜索,全面发现所需的信息;

④ 具有智能的逻辑记忆能力,学生学习时能够记忆知识点及所属结构的位点,可供下一次学习时直接打开,方便连续和回忆复习知识。

3、 云计算技术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3.1 实施对象及实施时间 我校对护理专业一年级8个班级376人及二年级2个班122人进行了为期30天的试点学习,选择班级根据任课老师基本相同原则进行选择,选择学习阶段为第一学期及第三学期期末。

3.2 实施科目 一年级:健康评估、病原微生物、解剖学、生理学;二年级: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

3.3 实施方法 教师通过云计算建立课堂练习题库及复习题库,课堂练习题库的题量控制在20题左右,每套复习题库的题量控制在50题以下。课堂练习是教师在教完新的章节后,学生立即用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并利用手机做该堂课的知识题库,任课教师可通过云计算后台了解学生该堂课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复习题库是教师将本科目所有知识点按章节进行分类,学生在课后利用手机登录进行学习的一种知识复习及巩固方法。学生在做完每道课堂及复习题库后,云计算都会提示正确与否;在做完一套题库时,云计算会按学生所做题目的错误率进行重新排序,即错误率高的题目排在题库前面,这种智能排序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3]

3.4 实施效果 我们采用2种方法来评价实施效果,一种方法是通过云计算后台查看学生的点击做题率,另一种方法是问卷调查法。[4]

第一种方法显示:在30天时间里,学生点击做题率达200万人次。如此高的点击率充分肯定了云计算对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合理而可行的对策。[5]

问卷调查法:对我校护理专业参加云计算学习的4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497份,有效问卷492份。

问卷设计:

1.你对运用云计算的课程更感兴趣吗?

A.非常有兴趣 B.一般 C.不太感兴趣 D. 没兴趣

2.你喜欢云计算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改革吗?

A.非常喜欢 B.一般 C.不太喜欢 D.不喜欢

3.你觉得运用云计算进行学习,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吗?

A.能 B.一般 C.有点提高 D.不能

4.您觉得运用云计算进行学习,能帮助你改进学习方法吗?

A.能 B.一般 C.有点帮助 D.不能

5.在你运用了云计算进行学习后,你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吗?

A.提升很多 B.一般 C.有点提升 D.没有提升

6.在使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前,你觉得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枯燥吗?

A.很枯燥 B.一般 C.有点枯燥 D.不枯燥

7.在使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后,你觉得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枯燥吗?

A.很枯燥 B.一般 C.有点枯燥 D.不枯燥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

调查题1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通过云计算来进行学习非常感兴趣;调查题2显示,护理专业学生非常喜欢云计算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改革;调查题3显示,护理专业学生觉得运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题4显示,,护理专业学生觉得运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后,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调查题5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在运用了云计算进行学习后,理论知识明显道德了提升;调查题6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在使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前,大多数觉得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枯燥;调查题7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在使用云计算进行学习前,超过半数的学生觉得学习护理专业知识不枯燥了。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云计算对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其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是合理而可行的对策。

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4]孙建勋,刘笑梦,张彦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11(33):4116-4118.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的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普通的调查问卷法对300名学生发放标准化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为270份。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使用我校护理学专业教授译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化表,这个表的测信度为0.8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本次调查只有一个维度的内容,一共十个项目。对被调查测试者的评定使用四个等级方法,采用计分方式进行评价:完全正确是4分,多数正确是3分,有点正确是2分,完全不正确是1分,满分为40分,总的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1.2.2 统计学分析 将270份有效的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输入专业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本次调查涉及到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问卷调查发现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最高的为40分,最低的为13分,平均分数在20―30分之间,根据评分标准,这次调查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属于较高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分)

[\&\&\&\&\&\&\&\&\&\&\&\&][年级

自我效能感][一年级(1)

25.92±5.68][二年级(2)

25.45±5.21][三年级(3)

26.51±4.83][P

3>1>2]

2.2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结果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结果采用的是多组间单一因素方差分析与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与结果,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结果(%)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自我效能感低

13(14.94)

15(18.07)

7(7.21)][自我效能感一般

65(80.2)

60(72.3)

70(66.7)][自我效能感高

9(11.1)

8(9.6)

20(19.0)][P

3 讨论

3.1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

从上述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了变化,数据比较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事后的多重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与三年级的高职护理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二年级的高职护理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大学生生活与本专业的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心与新鲜感,比较有自信心,因此自我的效能感水平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的逐渐深入,护理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学习热情降低,自信心也随之降低,高职护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逐渐降低,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但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学生到了三年级时又具有了较强的自我认知感。

3.2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检验结果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检验结果分析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上面我们的调查表1,可以看出:一年级自我效能感低的高职护理学生占本年级的14.94%,二年级护理学生中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占据整个年级的18.07%,高于一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但到了三年级时,情况又有了好转自我效能感低比例降低仅为7.21%。调查还能够显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男女之间自我效能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更能经受住各种打击与磨难,性格更为坚毅[1]。

3.3 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必要性

第8篇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类体现出的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1]。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追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1984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概括起来国外在护理人文教育中具有以下特点。

2•1加大人文课程比例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2]。具体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关系学、经济学、法律、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围绕护理学的相关人文学科群。此类人文学科群有以下特点:(1)护理人文核心课程明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并占有很大的比重。(2)课程类型以护理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课程为主。(3)选修课比重及自由度较大[3]。在美国,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普遍开设有语言、文学和艺术类课程。

2•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实效性其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关注护生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使护生学会从医学、伦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实现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2•3课程改革的趋势是综合化、现代化,文理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美国护理院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尽可能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4]。

2•4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大部分护理学院多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人文教育优势,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来源。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都设有护理学院。

2•5开始注重隐形课程的建设国外学者研究证实:“参加有教育目的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5]。

3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状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我国中等护理教育开始摸索总结,积极推进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育观初步确立整体护理理论强调护理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整体。人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各层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人的独立性,使整体不同且大于部分之和。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教育观。

3•2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改观沿用和套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现象逐步减少;公共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课学时明显减少,护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礼仪等人文学科开始增加,课时数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专业基础知识如病理、生理等医学理论知识比重减少,社区护理、精神护理不断增加等。

3•3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加大;普遍开展了基础护理等课程的临床实践考核,并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考核内容,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3•4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得到加强由于各学校重视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普遍接受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继续教育,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各学校开始引入人文学科大学生从事相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

4中等护理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护理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唯技术的教育,观念上强调技术至上以及实用性和满足社会的急需,注重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及专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而言,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许多学校还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现象。而在美国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或者性质不同的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4•2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不全面1998年教育部将伦理学、心理学列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改变了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为主干学科的模式,为我国护理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各级护理教育机构也相继设置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沟通学等人文课程,这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大进步[6]。但是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主干学科仅仅有伦理学、心理学是不全面的,还需要扩充更多的内容。

4•3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显示:“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基本为0•7:0•55:1”[7]。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特色。而美国多数护理学院都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包括:家庭护理,讲授家庭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跨文化课程,通过对有关种族、文化差异等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克服自我种族中心主义,更好地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病人提供服务;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注册护士已成为流动率最高的职业,为解决此问题,护理课程中有关护士流动问题的内容逐渐增多,如护士的个人特征或人口学特征、职业满意度、职业因素及护理职业社会化等[8]。

4•4护理学专业人文学科师资不理想护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来源于医学院校或是临床教学医院。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在课堂讲授中,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当多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或是护生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比较注重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缺乏思考和实践[9]。

4•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中等护理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专业考试内容普遍缺少护患对话,忽视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护理;操作技术考核,注重和强调的是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动作的标准性和操作项目的完整性;护士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人文精神的内容非常少。

4•6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单项传授书本的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人文教育的内容涉及非常少。

4•7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由于中等护理职业各院校新校区的建立,远离城市居住区,给活动开展造成了交通的不便;学校的急剧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给活动开展造成了组织的困难;专业课程内容多和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等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缺乏人文关怀的内心体验。

4•8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然而,许多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充当的是补充角色,是一种文调味品,校园文化不被重视,其内容也拘泥于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余生活。没有很好的和护理专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4•9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我国的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家长重视智力的培养,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于望子成才而忽略望子成人。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埋头于护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

5中等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

5•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的是确立教育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护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本。引导和教育护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训练护生人本化的服务思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护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坦荡、宽容的胸襟等。

5•2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中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人”、“健康”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护理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特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建设好的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此,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等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5•3加强师资建设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情况,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文学、历史、社会类课程可以聘请综合院校的专业老师任教;(2)选择一些热爱人文学科教学的护理学教师进行脱产培训或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的毕业生进行护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护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承担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边缘学科课程[11];(3)重视对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使他们把“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12]。同时护理教师自己也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注重情商的培养[13]。业余时间应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充实自我。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

5•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角色互动、案例讨论、价值澄清、护患沟通、问题情景、小组学习、护理日志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够从多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素质。同时,在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5•5建立整体化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程序与标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更在于观察、思变和体验,在于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在本阶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细化、量化、载体化和可操作化,要把握和突出重点环节。

5•6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使护生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与卫生健康相关的节日,如世界卫生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禁烟日、护士节等。同时,开展一些专题活动,组织护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及社会福利院等,为病人、孤寡老人提供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14]。此外,要加强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15]。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第9篇

随着广大人民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加大,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国家应急的过程中突显了其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也在持续增强[1],这为中医药产业的基本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医护理的具体发展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中医护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问题加以解决,从而实现与中医药的共同发展,这对于中医护理以及整个卫生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医护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发展的基本策略展开分析,分析如下。

1.中医护理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就当前来看,中医护理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阻碍因素,要是欠缺完善的法律保障以及具体的行业或者国家标准来做正确指导,全国各地区医院的中医护理发展将会自成体系,而形成参差不齐的发展局面。又因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步伐比较慢,并且还未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2],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科人才以及高层人才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中医护理学术期刊以及专业团体的起步与其他类别相比要晚得多,为此,在深入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也发挥得不到位,从而影响到中医护理的发展速度。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1.1 欠缺法律法规的保护

从《中医药条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条例中并未涉及与中医护理相关的内容,同时,《护理条例》也未对中医护理有关的问题加以明确规定。因欠缺具体法律的保护,中医临床护理要想保证合法的行医,则需要参照西医的护理模式进行,实质上这与中医护理所具备的自身特点有偏差,并且阻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想保证中医护理学的长足发展[3],其基本的保障在来源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做后盾。包含了具体明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中医护理执业权威与范围等,使得中医护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2 标准化研究存在局限性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为标准,这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规范的主要技术制度。规范化以及标准化都标志着学科的成熟特质,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研究中医护理标准化的必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具体标准是引领以及规范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但是,就如今标准化研究的具体项目来看,大部分都是由某个团队或者单位担任的,这也存在着相应的局限性,无法使中医护理的特性与共性融合起来。

2.中医护理发展的具体策略

2.1 稳固推进中医护理学科建制化

学科建制化主要指的是欠缺独立性且处于零散状态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有组织、独立的学科过程。学科建制的基本程度也反映出了学科成熟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学科建制化体现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学术创新、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与团体的创建等各个方面。

2.1.1 强化并健全专业化的高等中医护理教育

在学科建制化的实施过程中,其中最为主要的环节也就是专业化高等教育,这也是确保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医护理学科的具体定位与中医护理教育的未来以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都具有单独的实践与理论体系,它们二者之间是不可兼容的。基于此,中医护理必须对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加以完善,为了更好的培养护理专家以及展开研究生教育,还可成立全国高等中医护理教材建设研究会与评审委员会。除此之外,由行业主管部门带头制订出系统化的中医护理培训标准与大纲,对于已经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的医疗机构或者高等院校内同时可以创建相关的培训基地,创建更为完善、健全的中医护理培训体系与机制,让其成为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中的主要环节。

2.1.2 通过学术期刊的发展来推动中医护理科学研究

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产生学术期刊,它也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就当前来看,与中医护理学有关的期刊还十分欠缺,这也说明了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得不够成熟,且建制化的程度偏低。现代护理学在成为一级学科的同时,也为中医护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护理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将中医护理优势与特色发挥出来,推动专业化教育与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带领学术期刊的发展,并且逐步实现中医护理向科研层面的迈向等是如今中医护理学发展的基本需要。

2.2 以辩证观与整体观为背景来推动中医护理专科化的发展

现代护理专科化促进了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专科医护人员的出现推动了护理领域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展开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走专科化发展道路也是促进中医护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中医根本的辩证观与整体观。就像现代医学为了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加以解决需要历经医学分化过程一样展开还原研究与精细分析。但是医学精细化的发展在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整体把握与综合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是不利的。为此,医学整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促使中医护理朝着专科化的发展趋势是势在必行的,在其发展在一定阶段时,也会进行重新聚合,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中医护理时代。

2.3 通过实现中医护理社会价值的基本目标来提升中医护理专业化的发展速度

上个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进入了护理专业化的领域,这可以从高级护理专家以及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兴起看出,而美国的护理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更为明显,随着护理专业化的持续发展,它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改进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以及减少住院费用等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与现代护理一样,中医护理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意义。中医护理中的辩证观与整体观与当代健康理念是十分契合的,特别是老年疾病、康复养生以及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它能更好的发挥其基本的优势。为此,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一批高级中医护理专家,将专业化的高级中医护理专家与中医护理教育结合起来的高级中医护理专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中医护理的发展道路注定十分坎坷,唯有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制定健全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作为相关指导,才能让中医护理的发展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万晓燕.护理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促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3( 33):132-133.

第10篇

【关键词】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6-0388-01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外科护理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教学是学生由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习及工作的桥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更有效合理的改革,培养护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护理专业起步较晚,其中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更是难度大,发展慢,因此我们应加强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主要从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1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硬件条件不足,实验场地设置不合理

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包括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物品。由于护理专业在很多学校都属于新办专业,所以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没有专门的外科护理学实验室,很多外科护理学实验一般都是在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或外科手术学实验室进行,这样有碍于学生对外科护理学实验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脱离临床工作实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比国外的护理教育晚50多年[1],所以护理专业的师资相对其他专业薄弱。目前国内担任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师除了少数院校学历结构中研究生学历达到80%以上、本科生达到100%外,大部分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偏低,达不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还存在医教护、专教本的现象[2]。大多数高职护理教师是专职教学,没有临床经验,不能把一些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引进到实验教学中。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实验技术人员,有些甚至由技工来承担实验课准备工作。这必然会严重影响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课的正常开展。

1.3实验课学时有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欠缺

由于许多院校护理专业学制是四年,学生在三年之内要完成所有理论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一年),这必然影响到部分课程的实验学时。包括外科护理学,由于实验课时是很有限的,更谈不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这样限制了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实验课学时有限,无法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考核体系,教师只能结合学生在平时训练课中的总体表现给出一个实验课考核成绩,很难做到实验成绩的公平准确性,容易形成泛教学原则模式,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高职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布局

外科护理学实验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临床实验课程,它应该有自己的实验场所和完善的实验设备。为缩小实验教学与临床护理的距离,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外科护理学实验室应接近于临床外科的布局,应设多媒体教室、物品准备室、模拟手术室、模拟换药室、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实验室,让学生进入外科护理学实验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在学生进入临床后就不会感到陌生,使他们能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

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应改革过去单一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模式,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定期的开放实验室能使学生更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练习各种临床护理技能,例如可以在模型人身上练习换药、包扎、缝合、打结、术后拆线等多种外科护理操作。

2.3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验课学时,将临床见习穿插于实验教学中针对目前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何平先等对17所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实验比例逐渐增大,其中外科护理学的平均总学时是184学时,实验课时达到80学时。如果将《外科护理学实验》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来修,同时减少学生小组人数,如3~4人一组,这样就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由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带教,使学生尽早接触患者,用更直接的直观印象和感受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的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2.4改革实验课的考核方法

第11篇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111.5周,实践48.5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2.5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0.5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第12篇

1、开设课程:基础医学、护理学。开设哲学原理、邓论、英语、计算机基础、护理伦理学、沟通与礼仪、护理心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急救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科护理等必修课程以及护士行为规范训练、文献检索等选修课程。

2、高级护理专业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的一门专业课程。高级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医院中,护理人员按技术职务可分为初级技术职务:护士、护师;中级技术职务:主管护师;高级技术职务: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三个层次。高级护理专业培养的便是护师。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