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师的基本素质

老师的基本素质

时间:2023-05-06 16: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师的基本素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师的基本素质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完善

一、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理论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理解这些理论是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基础。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只有从劳动及其作用出发,才能揭示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奥秘,解开人类历史之谜”。“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可以更好的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服务的。由此可以自然想到,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构成应是由人本身的成长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大学生的要求决定的。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其身体、思维、知识等方面实际上都一直处于积累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到16岁时,这几方面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能满足人参加社会劳动的需要,但总的来说,在这几方面尤其是社会分工中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上,还是处在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状态,这就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来弥补。但高等教育不是人参加未来社会劳动生活的必要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一个人更好的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生活提供了可能。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具有初步劳动能力后的一种人力资本再投资活动。从人成长的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人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并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对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使其更加容易忽略其他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一套基本素质的培养体制,增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能素质之外身心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素质都是着眼于更好的使大学生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而提出的、着眼于学生未来在职业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基本素质的这个构成在内容上不是随意的,不是某个教育者随心所欲提出的,而是由大学生未来能更好参加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长达几十年,如果其某项基本素质缺乏,会使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如心理素质缺乏,会使其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的协作方面遭遇障碍。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在其身体、思维、知识积蓄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要开始其人生全新发展的时期,打牢基本素质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现状

经过实际的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办学历史的延长,大部分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一是树立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地位;二是健全了基本素质教育的机构和管理制度,使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有人负责、有章可循;三是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找出这些问题和不足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关键。

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理念但理念未全面、有效传达给学生。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都普遍重视如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也不愿意使学校落得个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这样的名声,另外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领导者也深知基本素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开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等基本素质的课程缺少认识。因为大学分专业的缘故,许多学生对开设这样的基本素质课程不理解,虽然有人专门向学生介绍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但很少有人向谈及其制定的理论依据,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些基本素质课程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基本素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按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走,学习课程仅仅是获取学分,没有着眼于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产生轻视。笔者认为,受教育者也需要知道教育本身的理论知识。经过笔者在数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些到教育理论没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健全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又基本上无事可做。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社科部、基础部、人文教研室等管理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因为不象学校的各系一样有自己的学生,所以它们的日常事务也仅仅是管理老师上课,传达一些上级的文件通知,基本上和学生脱离了关系。除全校运动会外它们如果自主想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一些创意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了,这些机构中有些机构往往成了无事可做的机构。笔者曾经调查了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文教研室,大都是这个样子。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老师课程授课压力较大。除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必修课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丰富基本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较大,所以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多,所以任课老师组织管理学生的难度大。而教务处往往把对课堂的管理如考勤全部交给了老师,增大了老师课堂的授课压力。

三、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建议

第2篇

关键词:教师发展 土木工程 教师职业 教师能力 创新教育

有幸参加“教师发展在线”网络培训学习,首先我感到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网络条件,让学员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多种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木工程概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宏观知识面的要求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工程类别很多,诸如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飞机场工程、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勘察和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等,自然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非常宽广的知识面,比如教师除了应该从宏观上懂得各类工程的技术特点,还应该懂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新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即把学生引进土木工程领域的大门里,使学生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在尚未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就使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专业荣誉感,并初步尝试今后有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土木工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为一种科普性的概论课程,在大土木这个学科领域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还应懂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土木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关系。教师还应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与相关专业技术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的创造性与学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处理和学会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关系、知识能力与技能素质的关系、严谨求实的态度与灵活运用的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2.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五个基本素质,概括地说就是:①本学科的基本素质;②相关学科的基本素质;③教育理论的基本素质;④科技人文的基本素质;⑤教学方法的基本素质。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应当掌握的五种方法是:①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②学科与工程结合的方法;③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④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方法;⑤一专与多能兼顾的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留(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是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以上所述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是空洞的罗列,课程教学的效果还与教学管理机制紧密相关。比如:“土木工程概论”的理论课讲授最好是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结合起来,宏观的概论讲解最好是与工程技术的专题讲座结合起来,纯理论的文字图片最好是与周围的工程实物结合起来,单调的工程建造技术最好是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一种好奇心驱动下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往往有一种喜欢、愉快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兴趣可以使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兴趣无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1】教师在讲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除了诙谐的语言、风趣的语句以外,在讲课时引入著名的工程案例或近期影响较大的工程事故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比如: 通过展开对比萨斜塔现象(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陷导致塔体不断倾斜) 、杭州地铁施工时发生的塌陷事故( 私自修改地铁路线,导致沉陷的发生) 、上海一商住楼的突然倒塌的事故( 施工方法不当导致) 等工程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基沉陷及其造成后果严重性的认识。在讲解抗震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回顾“5·12”汶川大地震,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抗震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讲解高层建筑章节时,可以结合2010 年上海高层大火工程案例让学生意识高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其严谨的工程观念。【2】

本次学了叶志明老师、姚文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外,还有范钦珊老师、蔡克勇老师、龚绍文老师、卢德馨老师、赵洪老师等所作的长篇讲座【3】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这些老教师的示范使我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思维方式方面,他们超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许多充满哲理的话语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教师职业与能力的内涵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教师发展在线”网络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主要反映教师如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一种技能,教师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的效率来体现。以下浅谈我对教师职业和能力的理解。

第3篇

关键词: 基础化学实验 实验基本素质 危险案例 解决方案

引言

基础化学实验是针对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共72个学时。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仪器的洗涤和干燥,基本度量仪器的使用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加热与冷却,分析天平、pH计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术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实验部分涉及操作练习和制备实验、化学常数的测定、性质与定性分析实验、物质的定量分析、林业化学基础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提供基础。但学生在参与上课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比如:(1)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吵闹喧哗,看手机,或者离开实验台找其他同学聊天。(2)做完的实验很快就会忘记,下次实验需要结合上次的实验内容时,一片茫然。(3)实验安全意识不强。这些问题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前都有强调但收效甚微。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本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指定了方案加以运用,并在教学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再次加以修正,最终获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加强实验基本素质考核

基础化学实验一般以班级形式开展,每班35人左右。跟课堂授课不一样,教师在讲解完实验原理、内容及注意事项后,整个实验过程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纠正操作错误。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说话,很多人在一起说话就造成了喧哗。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互相间说话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对实验的预习不充分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因而对老师刚刚讲解的过程没有理解,或者是虽然预习了,但还是有些问题没明白或者需要跟同学确认一下。另一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加热时间或者反应时间较长或需要静置等待的情况下。学生感觉长时间都只是观察就很无聊就会互相讨论或者看手机上网。

在找出原因之后,我们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学生的平时成绩入手,明确告诉学生,其在实验过程中的基本素质计入平时成绩,占10%的比例。共包含三部分。一是实验前要预习,对实验的基本原理有大概认识,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进行提问并计入成绩。二是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老师,但不能互相讨论。有大声喧哗者将扣掉平时成绩。三是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例如是否获得了较高产率,并给定相应分数。

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方式,学生在试验过程中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不但避免了喧哗,而且学生对正在做的实验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开始思考实验的意义和在专业上的应用方式。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也更多了,看着学生将之前吵闹的时间用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教师心里更欣慰。

2.应用案例讲解加强印象

学生对于做过的实验缺乏深刻印象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课题组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因在于多数学生都是一直在被动接受,而缺乏对所接受知识的具体应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当知识被用于实践的时候,印象会更深刻。但学生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就是踏上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了,那时候再学就太晚了。为了减少这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一种应对方案:对于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查阅资料,找出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具体应用。在上课讲解时,教师在讲解完实验原理和内容后,再花5分钟左右时间,挑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实例加以讲解。通过应用发现,每次在讲解实例的时候,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再联系他们在预习时所了解的实例,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知不觉间就对本次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带着兴趣做实验,实验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3.危险案例加强安全意识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单薄是较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在实验正在加热的过程中离开,有的学生会徒手取用浓硫酸,有的学生会将冰醋酸在敞开环境中操作。尽管课本对于一些特殊化学品的取用有相关规定,而且对于误操作也有相应措施。教师也会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由于拥挤和嘈杂,再加上学生做实验心切,往往会忘记。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老师提出了相应方案。在每次实验讲解时,专门针对所用到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药品和试剂的操作方式加以讲解,并在学生实验操作时反复强调。对于学生在加热时离开等现象,坚决杜绝并提出严厉批评,并说明此种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尽管教师只是将课本中已经说明的问题加以强调和实施,但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作用却很显著。学生的实验基本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语

第4篇

执教文秘专业《文秘基础》多年来,我的工作感悟颇多。在文秘专业教育先进理念的指引下,我也探索实践了很多。

一、大教育观——把控文秘专业教学目标的全局

执教文秘专业《文秘基础》多年来,我深知:职业教育要注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文秘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文秘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大教育观,着眼于文秘专业的全局,以提升学生综合实力为目标。

我认为文秘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修养好,政治理论水平高,具有良好的秘书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能够坚定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口头表达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熟悉国家公文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够掌握信函,合同文书等的撰写,具有从事调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档案管理能力等。

4.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诸如word、ppt、excel、flash、电子商务等。

在以上基本素质要求中,能说会写是秘书的“两大法宝”,是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同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所以,文秘专业教学要特别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新方法论——提升文秘专业技能根本的能力

我们选用的教材——《秘书基础》,相对于职业高中高一新生,理论性较强,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为此,围绕秘书的“两大法宝”,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我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这一做法,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一方面完成了《秘书基础》的教学任务,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具体做法是:

1.课前“二分钟演讲,一分钟点评”活动

现代社会,秘书越来越从“幕后英雄”的角色走到前台来展露风采。因此,秘书善于表达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二分钟演讲,一分钟点评”活动就是在教师每天上课前,先由学生登台做微型演讲二分钟,再由另一位学生现场点评一分钟。演讲的内容由学生自定,但必须围绕“文秘专业”的话题展开,按学生学习小组及组员编号的顺序,每课落实一人。学生利用课下或周末时间收集资料、撰写稿件。稿件形式灵活,可以是讲文秘故事、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抒人生感慨、壮奔放情怀,只要与本专业有关的话题,都可以。比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唱着冷漠的《小三》走上讲台:“你终于,做了别人的小三,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我用沉默面对你的坦白,曾经的快乐都烟消云散。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用一首歌曲引入话题:《也谈当今“小蜜”的困惑与职业道德》。这位学生切中目前时代特点,从演讲的内容到形式,都很幽默风趣, 轻松之后又引人进入理性的深思。

学生演讲后,可以针对演讲的内容谈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指出演讲者的长处与不足。通过这种演讲与点评的形式,学生一方面拓展了文秘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交流了思想,净化了心灵,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课中不定期组织“我来当老师”活动

根据教材的进度和难度,不定期地给学生创设“我来当老师”的机会。《文秘基础》属于文科类,重在梳理、理解、识记,然后应用。对于教材中较浅显内容,可由学生登台试讲。讲课的内容提前告知,让学生充分备课,以便良好发挥。

“我来当老师”活动刚开展时,学生们都有心尝试,却没胆登台。我鼓励学生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不是什么人”你首先不要对自己抱太高希望,你只是个学生,没人把你当作北大教授。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台下都是自己的同学,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所以,发挥失常很正常,出错也很正常,允许自己有失误,才能不怕失误,勇敢表现。

第二步“眼中没什么人”。也就是“目中无人”。要让自己的眼神散开,扫视大家时,尽量不要与人对视。让自己轻松一下,就会放松很多,可以加一些肢体上的语言。

第三步:“心中有什么人”就是把台下的听众已装在心里,讲解时会关注台下的反应,交流时会给听众以反馈,并能灵活协调“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及时做好教材、教法与学情的最佳融合。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地运动员;训练;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13

为了竞赛和输送人才,农村训练基地会通过中心片运动会,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和身材较好的运动员,集中到基地进行训练。所以基地体育教师不但要担负课堂教学,还要担负训练基地的训练任务。本人多年在农村从事基地训练,发现由于竞赛制度,管理奖罚办法及体育教师对田径大纲的理解和业务水平等原因,常常在训练中走入种种误区,产生失误,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同时也影响高水平运动人才的产生,甚至使一些天分很高的优秀苗子中途夭折,下面就谈谈自己通过多年的实践就训练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方法。

1 各阶段训练重点的误区及对策

随着全国统一的教学练大纲的贯彻实施,农村训练基地体育教师开始按大纲要求进行各项基础训练,但对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顺序和侧重点安排上,科学性不强或者根本就违反程序。本人通过观察基地训练,发现体育教师对新入队的运动员,不管年龄大小只是随队训练,老队员练什么只不过强度和量少一些,如有区别对待,也就先学一些摆臂,小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跨跳之类的田径辅助练习,因而总体训练程序和阶段性练习重点是不科学不明确的。基层学校大部分田径队员是10--12岁,这一年龄段已过了软柔性协调性训练敏感期,但柔软性协调性对运动员今后掌握正确运动技术,以至成年后高水平竞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对必要的。

因而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农村训练基地体育老师起打基础的作用,这就要求基层体育老师按先练好运动员柔韧性协调性,抓好快频率快节奏爆发力性用力的动作特点和建立大脑快速反应能力,为下一步抓好各项基本技术训练奠定基础。在基本素质、基本技术训练中同时注意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敢拼搏勇于竞争的心理素质,具备这些条件,打基础的任务就基本达到要求。

2 技术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技术训练分为田径运动所最必须的跑的技术以及一些素质,辅助练习的技术动作,另一类就是专项技术,在这二类技术训练中常见的误区是对基本技术练习要求不严,动作不规范,认为反正是为比赛服务的,粗糙一些同样可以增长力量,提高速度,其实不然,比如跑的基本姿势,一开始教就要求摆臂要正确蹬地要快捷,折叠抬腿要充分要快速折叠送髋前摆,大腿前抬到恰当高度,随即积极下压,小腿要依惯性放松前摆,前脚掌积极“扒地”。而且总体跑动过程要高重心,直线性好。切不要因为是初学者就降低要求,切记宁愿先不要求跑的快,也要先把基本技术的动力定型按正确的规范姿势建立起来。

因而基本技术练习一定要先把动作概念和目标讲解清楚,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各动作细节都要求要规范化、高标准。每个动作要反复练习,力求准确。技术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不断重复正确动作,才能建立比较完整正确牢固的动力定型,对队员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要具体分析,寻找出是技术概念的原因还是相关素质滞后的原因,有时也有前一个动作未过关影响下一个动作的完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第二是技术训练要贯彻训练的全过程,有的体育老师上技术课注意技术规格要求,上强度上运动量对技术要求就放松,常常看到体育教师站在跑道边,一心一意在按表计时,记录成绩,对运动员跑的技术无暇过问,或根本就无此习惯。第三是关键性的技术动作要反复练,比如折叠抬腿送髋动作要通过各种辅助练习不断巩固完善,第四要让运动员多看、多想、多做。第五要循序渐进地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使运动员能在激烈比赛中体现技术优势。

运动员专项技术教学常见误区是在基本素质太差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专项技术教学,另一误区是专项技术教学时,要求技术的先进性、准确性太低。常常为了比赛,急于安排,即在运动员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未达到一定程度,就急于让其练习专项技术,现代田径所有项目都要求运动员以最快速度最省力、合理、准确、简练的技术完成动作全过程,以期收到最佳效果,因而正确掌握专项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柔韧性协调性,速度力量,肌肉用力,大脑对身体各部位指挥协调能力均训练到一定水平后方可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搞成“夹生饭”将来就很难改过来。本人从运动员专项技术教学实践中证明,只要“三基”达到一定水平后,时候一到,专项技术的教学完全可以按高标准要求,大部分运动员也能较好地掌握正确的先进技术。

3 速度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速度是田径运动的生命,而运动员跑的速度又是除铅球垒球以外的其他项目专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跑不快,专项成绩就达不到高水平。因而所有的田径教练无不重视运动员的跑动速度。10-12岁的儿童恰好是发展速度的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方向没错,但有些体育教师训练方法不对头。一接触跑速练习,就是站立式或蹲踞式50米,行进间30-60米,下坡跑、反复跑等,本人认为,应练中等或中等以下的速度跑,最简易练的办法是:教师站在跑道中段观察指导,让运动员沿划好的直线以60%左右的速度跑60-100米,运动员注意跑的直线性、摆臂、身体姿势上下肢配合,强调动作放松,步幅开阔,富有弹性。学生准备活动完成后每次课都坚持这个练习6-8次。也可以走一段中速跑一段,教师随队指挥纠正姿势,长期坚持建立起规范化的技术后再安排速度的专门练习,效果好。当然,建立跑的正确基本姿势的练习阶段,不是都不接触速率训练,而恰恰相反,快速频率快速节奏感的培养时刻不忘,每日必练,但方法不是以快跑来解决,可做比如原地快速抬高腿练习,小步跑,快速上下多级小台阶跑,也可在慢、中速跑进过程中突然加速10-20米等练习。

速度训练还要求运动员在精力体力达到最充分最好时进行训练,这时大脑反应最快,肌肉群快速f调地用力,练速度效果最好,也不会受伤,因而应安排在训练课基本部分头一、二项练习。练习次数也不要贪多,务求在兴奋状态下,让运动员以最高速度奔跑。方法不能单调,有的教练一次速度训练课,只安排一种方法的速度练习,比如8×50米反复跑,虽然中间有间隔,但大脑易疲劳,而在大脑疲劳状态下,速度练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4 力量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农村训练基地体育教师在缺少器材的情况下,一安排力量训练课,就压杠铃,全组老少一齐上,区别上也只是年龄大的学生负重重一些,小年龄重量小,我认为10-12岁的运动员应避免使用杠铃练习,只要做一些爆发性用力的单脚跳,分腿跳,行进间3-5级跳,跳绳沙坑跳等,而且要求跳的动作正确轻快,重复次数不要太多,跳后要安排放松练习以保护其关节不让损伤,运动员也只做重力爆发力性的练习,避免负较大重量,力量训练还要避免单一练习虽然方法不同但用力部位相同的练习,以免某些关节和肌肉连续用力重复而受伤或慢性损伤。我主张运动员素质训练(包括力量)不要专门安排一次或二次力量训练课,还是分散穿插为好,当然,可以有一些课占比重大些,重点突出些,让某些大肌肉群得到较强刺激,以适当增加肌肉力量和膝,踝关节的承受力。

总之,农村训练基地田径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将来能否成为竞技人才。因而从事农村训练基地的体育教师不要为了应付比赛,而用简单粗糙的方法过早进行专项训练,一定要按运动员生理心理特征,全面贯彻教学训练大纲,系统科学循序渐进地打好全面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和专项技术基础,承担输送优秀人才,保证优秀苗子茁壮成长,将来向高水平冲刺。

参考文献:

[1] 陈涵新.浅谈田径训练中应注意各项技术的共性问题[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2).

[2] 孙昭君,宋广林.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田径竞技人才可 行性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2004(01).

第6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 学科理念 能力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80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应用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用工需求差距较大

企业在招收员工时,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中职、技校的学生时肯定会关心学生们的区别在哪里?教育专家也会问到,高职院校开设实训课程,中职、技校也同样开,高职的实训高在哪里?而且在专业技能方面高职并不比中职、技校强,高职院校开设实训课程有何价值?这些问题确实应该认真地思考。

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越来越希望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意味着当前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是一味地只倾向于单一的文凭,更注重具有接受过基本的实践性环节训练,要有很快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岗位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素质和意识的人才。学校培养现状与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素质差,做事的责任心很低,基础知识薄弱。

(二)课程能力目标不清晰

我国高职院校创办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不同的创办形式导致了课程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一种是普通高等院校延伸下的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科本位思想较重。另一种是由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注重技能训练,忽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实训课程开发存在盲目性,多数课程都是对普通高等院校课程的删减、修改,或者是对中职实训课程的完全复制。学校仍然是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行业参与度较低或参与层次较低,没有将课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脱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Y源、评价体系存在局限。

二、关于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思考

高职院校必须真实面对社会的需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和定位,应注重在技能培训的基础性环节,通过实训课程的开展,进行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多项基本技能的培训,促进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意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掌握专业技能所必需的操作方法、基本原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必备的优良素质,为学生踏上社会,接受社会检验奠定基础。

我们应淡化单一工种的培训内容,而重视学生掌握该工种相关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教学,突出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的目的通过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掌握学科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态度和方法。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我觉得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对所教课程的学科结构有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将一些基础知识给学生系统讲解,求细、求透、求直观,老师应在这方面下工夫进行认真备课,备课程,备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也要充分地重视,把某一具体的工种的实训视为学生对该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的认识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并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才能达到效果。

实训课程是职业类学校促进学生身心成熟、健康发展所必须依靠的有力阵地。通过实训课是让学生更多地去学会做一个怎样的人和如何做人,知道作为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这方面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其课程的本身。实训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提供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基地,更应该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创立一种贯穿于实训过程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依据课程特点及企业的当前要求通过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去锻炼学生一种学科的思维方式,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学一行专一行的勇于钻研的敬业精神,一种从事工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一种职业应有的安全防护意识,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实训课程真正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一门基础技能的同时巩固并提高其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将所学转化为所用。逐渐将自身的角色转变为一名职业技术人员,从身体到心理达到更加成熟的状态。

要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仅依靠某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他需要整个学校按照系统的课程设置并统一全体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努力地围绕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紧密地联系社会并为社会服务,通过实施具体的每门课程统一到从注重基础到渗透学科体系和思想上来,切实地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经过长期地努力达到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今天上午是桓台一中的苏老师做的专题报告——《如何当好班主任》,苏老师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班主任老师,做班主任工作已有近20个年头了,期间送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每年所担任班级的升学率都是全校乃至全市最高的,并且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比赛中,他的班级也是数一数二的。

苏老师提到班主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真挚的爱心和高尚的师德

苏老师举了很多发生在他身边的案例,从中不难看出他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对学生有着真挚的、深厚的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体现出了他高尚的师德,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他提到“拥有真挚的爱心,才能及时的、清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和困难,给予适当的帮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国家xx还说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二、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对你产生敬佩之心。试想一下,如果某班主任,尽管他的思想素质非常好,但他的课却上得一团糟,他这科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差,这样的班主任能搞好班主任工作吗?肯定不能。班主任一定要教好自己的功课,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好功课,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对班主任也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拥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育人艺术

对于几十名各具个性特点的学生,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另外,班主任还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使班级真正成为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品质、增长学生知识的团结互助的集体,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他提到有位小学班主任,在他班举行文艺活动时,一位学生来请他一起参加,他就说自己不会唱歌,又不会跳舞,去干什么?还是不去了。学生劝了半天,他还是没去,结果学生就抹着泪走了。其实学生并不是真的让他去唱歌、跳舞,只是坐在那里看他们活动,就已经很高兴了。

四、拥有全面合作的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苏老师曾多次提到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的一些事迹,谈到她自己订阅的教育报刊杂志,数量超出了她们学校图书馆中书籍的总数。后来她嫌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太小,干脆去了朝阳区文化馆图书馆,再后来又成了北京首都图书馆的常客。一有时间她就泡在图书馆中,直到读遍了图书馆中所有的藏书。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摞起来都超过了她的身高。

第8篇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些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一定要下大力气改掉。多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精心备课,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使语言生动,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教师不但要在治学和做人方面为人师表,在仪表和举止方面也应当做出表率。在仪表方面首先是要整洁。教师的仪表应整洁大方,讲究场合,上班时不穿金戴银,不浓妆艳抹。男教师应注意修整边幅,发型宜自然大方,头发清洁,没有污垢、头屑;衣着要庄重、整洁,穿中山装、西装、猎装、夹克衫均可,夏天切忌穿背心、拖鞋上讲台。女教师可以化淡妆,不要浓妆艳抹。女教师着装宜。高雅、自然,衣着色彩以素雅为佳。平时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夏天不宜穿着超短裙进教室。教师仪表的优劣,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为此,教师的仪表就要符合两个要求;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符合教师形象:还要有风度,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落落大方,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

二、在行为举止方面

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稳重端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必定要在举止、姿态方面反映出来,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授课的时候要文明。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要立足本职,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课前要仔细备课,上课时不能迟到,上课预备铃一响,就应走进教室,准备讲课。学生迟到,不要大声训斥,应让学生进教室听课。下课再酌情处理。教师讲课要站着讲,不要坐着讲:态度要和蔼;应使用普通话,而不要用土语方言讲课。讲课不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应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变为双向交流式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循循善诱,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应让其坐下进一步思考,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

三、在师生关系方面

教师见多识广,阅历比学生丰富,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更要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向老师问时,老师相应作答或点头微笑。学生给老师让路或让座时,老师应道谢。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应热情解答,诲人不倦。教师应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而不要对学生摆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为次,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平等民主,对学生不大声训斥,不讽刺挖苦,不使用伤害性语言,不使用威胁性语言。

四、在职业素养和道德方面

第9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企业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呢?

一、明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现代企业已经不再单纯是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提出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综合素质。如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的能力。

1.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业化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的那种低水平的简单劳动需求如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劳动已经越来越少且必将逐渐消失,各个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完成工作的一线操作的人员,不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各项技能,已经很难再能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2.注重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代企业与工业化时代工人的固定简单劳动不同,出现更多的是节奏快,变化快,变化多,一线工作人员不但要能够处理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并处理临时遇到的各项问题,或能够主动对工作提出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才能更得到企业的青睐.在服务类行业中尤其如此,以至于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经不是简单的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而更多的是设置一定的场景以考察应聘人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个人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或曰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德洛尔报告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放面的发展.这即包括了素质教育的个人基本素质部分。

4.继续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一个人仅靠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了,一方面,学校中习得的知识的有限性和落后性,使他们很难能直接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知识的不断快速更新,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出现并更快更广泛的使用,也会促使员工不得不断接受扑面而来的新事物,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职业教育,却没有转变观念,继续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

1.应试教育方式的缺陷 仍为传统的应试教育,而非互动式教育。职业教育并非学历教育,教授的重点应在于对知识的应用,更加强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以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了传授知识的完整及系统性,却与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我国的职业教育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几乎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其它教育方式,如培养自学能力的自学过程,培养交流意识的课堂讨论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的实践学习等。 2.旧课程设置的缺陷

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这一状况使职业教育本身就缺乏社会竞争力,造成学生毕业后很难溶入社会。

3.旧式教育的薄弱点

这里主要是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缺乏。

三、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今普遍做法是以职业为导向,即以社会职业的性质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些职业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对毕业生的知识宽度,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广博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全面的个人素质的人才。

四、职教改革的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

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的主体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在尝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不少学者也提出各自的理论。如有人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虽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有一致命缺陷,那就是其“岗位性”而非“职业性”,只可能培养出适合某一岗位的“岗位工”而非从事某一或某几个职业的“职工”。同时.这种模式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将严重阻碍他们的长远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改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上学习方法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沟通及合作能力,以及增强同学们的探索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授课老师可用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应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每堂课。课堂讲授中,老师不应以单纯传授所规定章节的知识为目的,而应设置相应的能力目标,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明确本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同时将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解其来源,在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而不应再是老师指挥一下,学生操作一下,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进行连续的思考及实践操作,并试着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其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存在着知识老化、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首要应注意课本内容的改进,紧紧跟随不断发展进步着的科技水平,同时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地位应明确,理论课应作为技能课的前提和基础,并且为技能课服务。但二者的比例应在一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单纯强调理论而流于传统,亦不可只注重技能而忽视基础知识,以至后续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而全面提高后进生的基本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教育后进生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树立起正确评价后进生的教育思想;尊重和维护后进生的人格;要重视后进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后进生 教育 素质教育 尊重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73-01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而每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生,而全面提高后进生的基本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教育后进生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 树立起正确评价后进生的教育思想,给予他们信心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重视学科教育改革是不够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把后进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使后进生同优等生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才是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目前,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利于教育后进生提高素质的观念和做法,突出地表现在把后进生当作纯粹的监督对象,使后进生受到精神压抑,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他们无心学习,使教育过程受到阻碍,达不到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起正确评价后进生的教育思想,当学生的成绩有所下落、品德行为有所不端时,教师要正确评价教育思想,找出问题根源,要对后进生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地去研究、教育和引导他们,给他们信心,为他们充分发挥展示个性以及特长创造机会和条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微笑、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和尊重的话语以及和蔼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后进生,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和信赖,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友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后进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 尊重和维护后进生的人格,增进他们的参与意识

后进生是班级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他们看待事物有一个从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过程,他们的认识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他们有些过激的言行是在所难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是属于正常的,他们同样精力充沛、思想敏捷、具有创新能力和进取心,他们也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内心深处常有一种歉疚感,他们迫切希望在某些方面补偿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当班级干部,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为班级负责和为班级做好事是一件光荣的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每一位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意安排他们去做一些班级工作,并及时做必要的指导、帮扶,使他们既要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信任的,又要认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中存在的价值,从而抛弃自卑感,增强自信心,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当后进生担任了班干部,就会发挥某种潜能,展示他们自己的特长,在管理事务中,他们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追求上进,这样后进生跟优等生一样都成了班级管理者的主体,使班级的班风更加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尊重了后进生的人格,维护了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促进了他们各方面素质的进一步形成。

三 重视后进生的个性发展,造就多层次创新人才

新世纪所要倡导的一种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人格都得不到尊重,哪里还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会扼杀和摧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生存的愿望。后进生很少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公式、公理及法则等,不太受作业的约束,他们常常喜欢看、听、想,有更强的动手能力,不易受定势的影响,常常别出心裁,对创新性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后进生的个性发展,注意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他们关心班事、国事和天下事,开阔视野,胸怀大志,学有动力和学有方法,勇于实践,培养自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后进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其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轻松、愉快、自由地去畅想、发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时展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所有体育老师关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以下几个看法,供同仁商讨。

一、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全体性。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比如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就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优胜劣汰,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中没有同情弱者的义务,而学校体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学校体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体育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均衡发展。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竞赛、队列队形、球类项目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保证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益的问题。体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竞技体育的内容,其次才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但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仅限于增强体质和发展身体、提高技能不能说是全面的教育,而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利用早操、课间操的队列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各种不同的球类比赛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主动性。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劝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发挥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第12篇

当我们提到“素质教育”一词时,总有抱怨的声音,认为“素质教育”是唱高调,导致“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如果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那么“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有一线的教学老师抱怨领导“不知民间百姓疾苦”,就不会出现“素质教育”喊得山响,“应试教育”抓得严实的窘境,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借助应试能力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现象自然水到渠成。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的人,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综合能力。

(二)应试教育培养的应试能力

应试教育指培养学生应对选拔考试的能力、强调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及其模式。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正在建设,急需人才,应试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特殊时期,应试能力凭借其外显性、可量化的特点作为一种通过短期训练便可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应运而生。面对人们在认知上的扭曲以及中外专家的批判,为“应试教育”正名刻不容缓。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误区,认为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片面地评价“应试教育”,认为它背离教育方向,采用刻板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效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其死板的教育模式与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价值和学习意义的唯一指标。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强调应试能力,应试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能力是对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下选拔考核的积极运用。“应试教育”虽有弊端,曾遭到中外专家学者的批驳,但其优势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目前,我国教育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应试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选拔竞争中应试能力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如果对综合能力在选拔考试中进行恰当的积极运用通过发挥应试能力外显性、具体可量化的优势以弥补综合能力的不足。所以培养应试能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迫在眉睫,只有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对改变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导致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窘迫局面。

(一)二者有机结合是时代呼唤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内外专家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想要实现教育的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无疑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选择。

(二)二者有机结合符合教育规律

根据不同考试的性质,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重视评价,轻视选拔的功能,重视“人”的价值。重个性、轻共性的观念才能教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才能使教育有其应有的积淀,不至于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三)二者有机结合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只有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目的。

三、出现偏差的原因

导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出现偏差的原因如下:

(一)教育改革陷入困境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政策对教育改革的问题源定位出现偏差,导致教育犯了改革起始性错误。

2.把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教育问题与管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混淆,使得教育改革越改越乱。

3.决策执行人员出现了角色错位或不作为导致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二)教育公平实施不到位

1.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2.学校条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状况等的不均衡。

3.家庭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与社会地位都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庭教育观念功利化,失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教育内容片面化,假期一到就上各种预科班,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教育方式错位或越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节约时间学习,又一味地替其包办一切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4.评价方式单一化,出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尴尬局面。

四、应对策略

针对如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出现偏差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并加强研究,找寻出现偏颇的原因,应对策略如下:

(一)改变不作为,各司其职

首要举措是要实施改革的问题源进行梳理,清楚问题源后再在制定决策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与有关专家、学者、一线的老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论证,并对其前因后果进行必要的规划、设想,政策颁布后对政策执行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二)财政支出适当倾斜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要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实现“教育先行”。不但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使教育财政惠及各个地域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区域,使财政资金惠及面最大化,而且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

(三)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