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时间:2023-05-06 16:1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作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9.23 文献标识码:A

1 科技查新的定义

《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作出了规范的定义:“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作出结论。”

2 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研究开发、科研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工作。

2.1 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科研课题在论点、研究开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在正式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内外的有关情报,查清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已有人研究开发过。通过查新,可以了解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方向;是否已研究开发或正在研究开发;研究开发的深度及广度;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对所选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这样可防止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过去对新上项目、重点项目的选择不注意查新,导致重复研究。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因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2.2 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

查新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例如某企业为成果鉴定,要求通过查新确认他们的“轻烃燃气灶具”项目为国内首创,经查新证实,国内已有此报道,从而否定了“国内首创”的评价。该企业十分后悔在立项时未经项目查新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

查新还能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这些工作中,若无查新部门提供可靠的查新报告作为文献依据,只凭专家小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免会有不公正之处,可能会得不出确切的结论。这样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又妨碍成果的推广应用。高质量的查新,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3 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信息源于不同的载体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给获取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关研究表明,技术人员查阅文献所花的时间,约占其工作量的50%,若通过专业查新人员查新,则可以大量节省科研人员查阅文献的时间。查新机构一般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完善的计算机检索系统,能提供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的全面服务,如通过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提供世界著名的SCI(科学引文索引)、CA(化学文摘)、EI(工程索引)、NTIS(美国政府报告)、WPI(世界专利索引)等近千个科技、经济、商业等资料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各种学术会议和期刊的论文、技术报告、专利、标准和规范、报纸、通告等,收藏的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最新可查到几分钟前公布的信息。

3 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管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强化信息意识

通过宣传,让科技人员真正认识到科技查新的重要性。要指出科技查新可协助科技人员了解本查新项目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弄清项目的研究价值,并可以给科技人员提供大量与项目有关的文献;科技工作者可以从中了解和借鉴许多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经验,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帮助科技人员确立研究方向,提高选题针对性,增加成功的机会;同时可以节约科技人员大量的时间、精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科技查新所用数据资源应全面、丰富,更新及时

查新机构拥有必要的信息资源和检索工具是开展查新工作的基础,且其完备程度,直接影响查新过程中的检索及相关文献原文的查找,进而影响查新工作的质量,所以拥有先进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专业信息资源是建设高水平专业查新咨询机构的必备条件。

作为查新机构,应拥有多个国内数据商提供的数据库资源,至少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大型国外文献资源检索系统(DIALOG或STN等)的使用权,并发展良好的馆际互借关系,只有全面、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所用,才能确保查新的高查准率和高查全率。

3.3 建立健全科技查新工作的专家队伍

由于查新是一项专业涵盖面非常广的工作,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新专业、新领域也在不断成长,而每一位查新人毡由于自己专业所限,不可能熟知所有专业的知识。为此,组建一支能为本查新机构所用的专家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不同专业的专家数据库或专家咨询系统,能够及时地为本机构在查新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利于帮助我们对所查项目做出新颖性判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3.4 建立全面、规范、长效的管理机制

在机构管理方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对查新机构的管理是“政出多门”,从上到下对查新机构的管理松散,监控力度不够,导致多年来查新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组织过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活动和业务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各查新机构闭门造车,缺乏纵向的业务指导和横向的学术交流,严重影响了查新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质量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出台有关查新质量审核和评价的管理办法或准则,缺乏对查新工作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未建立切实可行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提出要求,不检查结果,这也是造成查新机构危机感不强、质量意识淡薄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全面、规范、长效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本行业的长远、正规发展已显的相当紧迫。

结语

总之,科技查新作为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要想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促进其健康、长久的发展,需要我们主管部门和本行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呵护,不但要加强对该行业的宏观管理,而且要注重本行业内的微观修善。

参考文献

[1]王小琼.中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10).

第2篇

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据统计,服务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GDP70%以上的份额,且每年都以2%-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很多就业机会都源自服务业。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是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近年来,美国生产业的增长远远超出其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占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左右,约占美国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其中,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增幅显著。美国的专业服务业整体实力全球领先,如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前50强总部全部设在美国;美国的信息服务业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其中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主导全球市场,雅虎、谷歌、亚马逊等一批美国互联网企业引领整个互联网产业,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形式和商业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经济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近年来,德国服务业中尤以贸易、旅游和会展业等发展最为迅速,如德国会展业居世界第一位,境内每年举办约150场国际性的展会,各行业的领先国际性展会中三分之二来自德国。德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全球物流绩效指数排名,德国排在第四位。

当前,各个国家都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开放等多种措施予以大力推动。

(一)制定实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制定服务业产业政策、形成服务业发展战略来推动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策略之一。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的“新经济成长战略”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带动日本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并将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和生活质量作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一些政府运用较多的产业扶持措施之一,各国根据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将税收优惠的侧重点放在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尤其是生产业,较好地引导了服务业的发展。如韩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支持服务业发展,扩大减免税种,并增加特别税额扣除,尤其对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构筑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各国政府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努力打造特色服务,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如美国服务业以金融、信息、创意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主,形成了纽约华尔街金融业、洛杉矶好莱坞电影业、加州硅谷电子业等完整的产业链区。欧盟各大都市将构建核心区域、形成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策略。亚洲很多城市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功能集聚,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都形成了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日本政府强调核心区服务业功能集聚的重要性,将东京定位于全球金融和商务中心,并将东京及其附近地区发展成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基地,目前东京已经集中了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生产业。

(三)积极推行服务业标准化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研究机构越来越重视服务标准化工作。为了给各国提供指导,ISO提出“服务标准化指南”,指出各国在制定服务标准时应主要考虑服务组织、服务人员、顾客、合同、支付方式、服务的交付、服务结果等12个要素。2007年以来,ISO加强了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相继成立了若干新的工作机构。目前发达国家主要围绕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行业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如日本积极推行信息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在国内推行ISO制定的开放型系统互联标准,推动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二、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全球服务业经济延续增长趋势。2012年12月,JP摩根全球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连续41个月保持在50%以上。其中,美国、俄罗斯、巴西、日本、爱尔兰、印度、中国香港高于50%。2012年12月,全球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达到52.9%,环比上升2.8个百分点,指数创下自2012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就业增势强劲。当前服务业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生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成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也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成为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高端环节。近年来,生产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金融保险、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其产业结构呈现出生产业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格局。

(二)高新技术促进服务产业不断提速

随着全球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渐增强,使服务业不断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同时使高新技术向传统服务业产业不断渗透。如以健康、教育、法律、咨询、创意等为主的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贸、流通等领域由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如可通过电子银行付款、电子商务购物等;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外包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途径,对形成新的贸易格局具有重大作用。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业正逐步摆脱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处于产业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多元化发展十分明显,传统的ITO外包近几年发展依然良好,但BTO和KPO外包迅速扩张,尤其是KPO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升级空间。KP0专注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其高速成长和纵深拓展的空间十分巨大,充分展示了服务外包高端化的趋势。外包业务的技术复杂性将不断提高,外包市场结构将不断升级,服务外包逐步向高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三、对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服务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服务业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结合前文对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分析和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并针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启示。

(一)政府政策引导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保障

从现阶段国际经验看,众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发展。政策涉及推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减免、开放服务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日本政府2006年提出的以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双引擎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经济成长战略”,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国家战略地位。韩国政府为提升本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旨在帮助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如扩大减免税种的范围、增加特别税额扣除以及增设税收补贴项目等。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尚处在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扶持,从而为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二)高端专业人才是发展服务业的核心要素

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等服务业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点,都属于高端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高端专业人才。国外经验证明,只有加大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投入,并制定积极的人才激励制度,才能刺激行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德国的“绿卡”项目,主要就是为了推动高新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大胆从国外引进人才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该项目已为德国获得了数万名信息技术行业的外国高级人才。韩国企业则通过与高校合作,构筑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短缺,尤其结构性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探索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措施,切实增强国内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三)科技创新是发展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技术创新;路径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但是仍然面对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林业不仅是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因此,剖析新时期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妥善加以解决十分有必要。

1当前我国林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意识不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我国林业发展地区的人民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没有认识到在新时期需要采用科学技术来养护和管理林地,甚至较为偏远地区的人民对新技术持有怀疑的态度。政府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当地工业发展的现状,很少采取宣传手段扭转群众的思想。同时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投入上,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更新不及时,导致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乱砍滥伐行为的监督和惩罚方面,政府对待这种行为多是进行批评教育,实质性的制裁手段还是不够到位[1]。1.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林业发展采用的新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经常是处于被动接受和效仿的阶段。因此,林业在大学中也属于冷门学科,很少会有学生真正喜欢,并且大多数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不会从事林业生产和技术创新行业,更多从事收入高社会需求量大的行业。这就导致我国林业在发展中后备人才相当匮乏,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之后不能有效运用,二次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3发展水平较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脱节。在林业经济中引入科技创新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我国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脱节,主要表现在林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产出的经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是进一步进行林业投资动力不足。

2新时期林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2.1转变创新发展思想,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新时期实现林业技术创新,首先要转变创新发展思路,要认识到林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说适当提高林业发展预算,这部分资金可以作为基金,用来奖励那些为林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2]。再比如说,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密的制度,约束那些破坏林业发展的不法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和资金上保障林业的发展和进步。2.2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第一,作为林业发展行业来说,在能力范围内为技术性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免除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这也是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高校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在教学中注意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林业技术研究是一项为国为民的大事和好事。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培训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2.3大力推广林业新技术,转变林业增收体制。[3]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后,要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创新,要充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用。在进行技术推广时,要多多和同行业的先进企业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林业发展理念,创新林业发展技术。在进行林业发展和创新时,要研究如何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不断生产绿色健康的林业产品,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够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新时期实现林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林业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林业投入者的发展理念,同时增加资金预算,给林业行业更多的资金支持。林业企业也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同时对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争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赵群.新时期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与战略[J].赤子(上中旬),2015(4)

2杨媛媛,张刚.新时期林业发展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3)

第4篇

一、高职院校环保教育和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倾向于轻工和服务类专业,就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上,没有根据社会对行业关注焦点的转变而革新观念和教育方法,至少在环保教育方面仍就是一块“短板”。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很重,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配合国家环保法令的颁布,各轻工行业企业必须改进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处理设备,既要节约物质能源,又要保护周围环境。然而,除设有环境专业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环境知识和意识培养有一定要求和标准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都很少或未涉及环境素养的评价标准,致使为社会输出的人才质量并不是那么的完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大打折扣。通过对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分析,高职大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还很欠缺,个人的环境素养仍停留在中学素质教育阶段的较低水平,不够成熟,笔者希望通过高职阶段的教育,学生能够从大局出发,纵观世界,深化思想,明确环境保护的个人使命,并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将这种理念广泛宣扬和实践,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环保教育问题分析

1.环保教育未得到学校相应的重视。因领导层面的工作重点常落在招生就业、校园规模的扩大、教师待遇的提升等方面,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革新却往往落后于社会环境变化需求的步伐,就目前顺应群众呼声的环保教育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专业为例,该院皮革专业创办于1994年,1999年开始招收高职大学生。现有在校学生300余人,已培养毕业生2500余人,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教学体系,相对中南地区的其他高职院校,皮革专业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由于传统的皮革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竞争的自然淘汰,那些生产规模小,对环境污染大的工厂纷纷倒闭,大中型企业工厂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拥有较高的环境素养。而学校对于皮革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依然停留在以追求高就业率的校企合作层面,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简单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口号,没有对行业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教学与办学思路的转变,近年来,招生与就业正逐步走下坡路。所以,要想皮革专业能持续的发展,学院的领导层面必须对国家政策的出台及时做出回应,与时俱进,转变思想,重新确定环保知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合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硬件和软件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社会的舆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同时对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当前而言,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必然包含了专业技能和环境素养,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跟上企业转型的节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口号虽很响亮,但具体的培养方案却忽视了环保教育的环节。当前,各大皮革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为符合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合格标准,均引进了先进的清洁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效率评价体系,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对皮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增添相应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做出相应的升级,那么其人才的输出将不能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

3.行业内环保知识欠缺和教师资源缺乏。皮革行业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行业内推崇的一直是高质量和高产能,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关注行业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谓的清洁生产观念还需要植入制革业的人心,行业内专业人士对节能生产技术的探索与创新还很缺乏,因此,对于皮革行业人才的培养,其行业内环保知识必然是非常欠缺的,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教师,往往停留在本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缺乏更新,学生便很难接收到关于专业内的环境知识,脱离了时代要求和生产实际的教学,也就达不到因“时”施教和因“实”施教的作用。

4.环保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过对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专业的实地走访,以及其对专业课程的安排和专业教材的选取,发现该专业并没有把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之列,行业内的环境知识没有在专业教材中有所体现,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教案内容对专业领域的环境知识也是涉及甚少。通过调查,这种环保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并不是该专业独有的现象,甚至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和各专业在这方面都不够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生环保教育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学生是环保教育的对象,也是传播环保理念的载体,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张贴宣传标语,组织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多次召开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融入浓烈的环境教育氛围中,耳濡目染,相互影响,抓典范,奖先进,必然比纯粹的思政教育课程得到的效果更快更好。

2.完善课程体系,增设相关环保教育课程。首先,通过设置公共必修课,比较系统地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如将《环境保护概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像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一样列入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如皮革专业可让学生选修《清洁生产》课程,材料加工专业设《环境材料学》选修课,生物制药开设《生态学》选修课,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去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三,将行业环保知识和理念融入校本教材,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如在皮革制造专业的教材中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讲解内容,或是介绍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第四,加大环保教育在实习实训中的比重。例如在皮革专业的实习和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观察制革过程中哪些环节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哪些环节对资源的浪费较多,并在实习报告中阐述自己对制革过程中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技术改进见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环境素养,积累环保知识,充分将专业与环境保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社会上出现了职业大学这种新的办学形式,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兴起、发展到成熟走过了30年的时间,且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这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这就要求中国高职教育界不断总结办学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科学判断高职教育发展形势

1.发展高职教育要有国际视野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依靠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中国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必备的资源和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此,如何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摆在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发展高职教育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树立国际视野。

2.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1991年10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2002年8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1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带来的机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结构特征呈现出知识化、高级化、复合化,其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淘汰高能耗的低端落后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国家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赖高级生产要素维持其竞争优势。根据研究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进入到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将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这一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面临的是重大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能力。

4.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发现,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社会吸引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动力不足,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政策也不够完善。三是制度不活。高职院校领导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基础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机制、发展创新机制的建立,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四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教师应该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新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五是专业与产业脱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六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或选用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等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七是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还不畅通。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1.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46所,招生数、在校生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导致高职教育无序招生,恶性竞争。此外,在招生数量扩张的同时,一方面,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不够,导致管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速度,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现象。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提倡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应该是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会增强其社会吸引力,才能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必须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永恒主题。当然,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转贴于  2.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高职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大发展,已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办学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过去办学途径较为单一,市场观念落后,体制创新难度大,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制约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十二五”开始,随着国家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职教育将会面对一个新的办学环境,高职教育仅靠提供学历教育的“单一发展”道路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在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逐步建立现在职业教育体系。重视产学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活动,鼓励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广泛的服务;高职院校要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建立一批产学研结合创新基地,积极地搭建产学研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增强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与科技创新能力。

3.由“自我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着眼于“自身发展”,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要求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要加强国际间合作,积极组织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试行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在国内积极开展地区、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对口支援,与中西部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此举措,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视野,拓宽办学思路,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职教育的市场观念、社会意识、开放理念必须与行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市场深度对接。做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合作培育学生”,“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利用好当前的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进一步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的项目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积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新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在社会服务中找准定位、促进改革和自身发展。

4.由均衡发展向特色发展转移

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中的理想状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事物发展中会出现不均衡、不稳定的状况,这是完全正常甚至必要的。但是,当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缺乏活力、徘徊不前以至发展落后的均衡状况时,必须大胆地打破这种均衡,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能激发其活力,促进其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均衡发展对于确保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陷入“办学大而全”、“专业同质化”怪圈,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培育出自己的强势专业、特色专业,其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得不到社会认同,学校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高职教育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专业设置一定要深入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定位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凝炼特色,奠基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高职教育有必要及时地、有步骤地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5.从适应发展向促进发展转变

第6篇

〔关键词〕专利分析;技术路线图;技术创新;支撑作用;电动汽车;锂子电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0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44-08

〔Abstract〕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d the innovation pat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roadmap and discus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ent analysis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technology roadmap were explored.Then the paper constructed a patent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technology roadmap of supporting function model,carried on the real diagnosis analysis by the patent analysis method in the electric automobile with the lithium ion battery technology road map formulation application,technology roadmap for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provided effective guidance.

〔Key words〕the patent analysis;technical roadmap;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upport function;electric automobile;lithium ion battery

专利分析的重要性在于规划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障碍、拓展自主创新空间、减少研发经费,进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界与产业界均高度重视专利分析的重要性。而技术路线图在国家、行业与企业技术预测与前景规划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因此,在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引入专利分析技术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区域专利竞争力乃至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的专利特征分析11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分解

在企业的技术决策、产业规划和政府部门战略规划当中常常应用技术路线图,它的使用能够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预测产业未来市场所需的技术与产品,引导技术研发决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1]。对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汇总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12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专利特征第一,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反映于产业专利偏好。不同领域技术创新活动的专利偏好不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技术本身的创新性;其二为技术的保密性。在刨除技术的保密性后,技术创新差异使得技术领域的偏好不同,在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过程、技术热点演变等方面得以体现[2]。

第二,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类在专利分类上的迁移。专利的技术领域分类是创新领域界定的基础,国际上均采用IPC分类标准,即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在具体研究中,行业或技术领域的界定是指由某一个或某些IPC所界定的范围,根据主题概念将其转换到IPC分类中(可能是多),随后根据IPC分类对专利的相关信息进行查找[3]。

第三,专利信息反映了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技术创新的特点。通过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反映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特点,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直接反映的创新产出以及创新行业间的关联,同时也包括间接反映的创新投入以及创新组合模式等。在研究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技术创新所使用的某些专业术语,也来自于专利分析或者专利数据库[4]。

第四,专利信息的时间序列是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创新活动的回溯基础。专利申请活动的时间节点组成专利信息的时间序列,记录着创新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载着创新活动的整个发展轨迹,成为创新过程回溯分析的基础。

2技术创新视角下专利分析方法的内容分解

21专利分析内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指标的研究与应用在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中,专利作为衡量创新活动的指标被学者们用于刻画与反映技术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上。国外学者Pavitt(1982)对研究开发活动、专利与创新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专利数据对不同国家的创新活动进行比较,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利信息反映相关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方向[5]。许多学者在识别技术发展态势、判断技术发展轨迹以及热门关键技术时,常常运用专利信息分析。专利是研究某一领域技术变化以及相关问题的核心主线,具体包括以下4个研究层面:

第一,对比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创新活动。通过考察国内外专利活动差异以反映不同地区创新活动的体量差异。如Pavitt和Soete(1981)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研究开发经费与单位人均专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相关性会随着各国专利制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6]。

第二,对比不同行业之间的创新活动。产业行业的专利活动分布数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其一,用于对创新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模型进行统计和检验;其二,用于对经济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理论或模式进行验证。如Scherer(1982)在研究美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流动时采用专利统计的方法对不同行业创新活动的体量差异进行了分析。在美国和英国,不同的行业和产业之间的专利活动和创新活动差异较大,专利和研发活动份额一般在化工和电子电气领域都较高,而专利活动份额在汽车航空领域一般要低于研发活动的份额[7]。

第三,对比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不同技术主体各公司的发展状况,创新活动的行业模式和特征能够通过专利数据对行业内技术分析得到。如Walsh(1984)在研究和分析行业的发明和创新模式时运用了专利统计与科学论文和经济活动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从属和诱发创新活动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不同类型的专利统计数量得到,但是导致快速增长的主要或重大创新的概貌并不能因此得到[8]。

第四,对比不同公司的创新活动。通过对某一公司的专利申请和授权进行分析能够评估其技术能力和创新活动,对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公司的创新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评》杂志由麻省理工学院与CHI研究所于1899年合作出版,它通过对美国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都对8大行业公司进行排序,推出专利记分卡,反映不同公司的技术强度以及变化情况。Liu等人(2006)为了明确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结构、产业分布、垄断趋势、技术创新和国外的投资方向,他们对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9]。

22专利分析方法的分析内容

专利分析方法复杂多样,其应用的核心算法可分为专利样本结构化、数据聚类、文档聚类等3大类,专利样本结构化是对针对专利间的演进关系,使专利行成“树”、“图”结构,可以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发掘市场上有潜力的发展空间。数据聚类是对专利的特定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直观、量化、科学的描述技术发展现状,并从中发现、跟踪研究热点,进而引申其实际应用意义。文档聚类是对专利的特质及质量进行关联性分析,发掘专利的潜在联系,按技术特征来归并有关专利并使其有序化,对同领域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重点研究对象、关键技术等,并以此为依据对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关于技术和发明者信息在专利文献中的表述主要有以下4种,即:

1)描述与专利相关的技术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信息,包括IPC,申请的专利时间和专利类型等信息。

2)反应技术对应相关创新主体的信息,如发明人或者专利所有权人的信息。

3)分析专利技术的价值以及与技术相关联的信息,如引证信息。

4)反应专利申请国家或者地区相应专利制度的信息,如优先权、权利要求以及公开日期等信息[10]。

在对专利分析内容进行分解时采用了专利分析方法应用的要素分类的方法,结果如图2所示:

在制定技术路线图时,需要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1)对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趋势进行分析。统计某一区间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该区间行业的创新活跃程度,进而对产生该现象的深层经济和政策原因进行剖析。对比专利申请和授权日期的差异,能够评价专利申请技术的水平[11]。

2)对专利类型以及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明专利往往代表自主知识产权,相对于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来说其技术含金量相对较高,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含金量相对次之,外观设计技术含金量相对较低。通过对专利类型进行分类,能够分析研究活动的质量,进一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3)对区域创新能力分布水平进行分析。针对在某一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的统计,能够分析出某一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来源,同时针对专利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专利类别以及IPC分布,进而分析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时间内的技术发展方向。

4)对行业技术的创新主体进行分析。统计某一行业的申请人和发明人,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人员和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寻找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具有重要意义;跨国公司可以结合专利分类以及发明来源分析,采取相对应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发战略;运用研究机构的发明人信息查找专利受让机构,能够对发明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3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专利分析方法对技术路线图的支撑模式31专利分析内容与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关系专利分析方法对分析内容进行选择,搭配不同专利分析算法,从而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专利分析方法对分析内容的分析结果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撑依据。对相同的分析内容用不同的算法分析,会产生不同的分析结果,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不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依据。树、图化分析结果为目标设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依据,数量统计分析结果为差距识别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依据,文本聚类分析结果为路径决策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依据[12]。

通过对上述专利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描述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这4类信息中前3类属于专利技术信息,第4类属于专利权利信息。对专利分析的内容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创新特点的对应关系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321引文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和核心专利引证关系族谱分析方法以样本结构化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引文信息。对应的技术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溢出、识别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扩散、技术转移、技术与技术的关联、技术与学科的关联。技术发展趋势是市场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识别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扩散、技术与技术的关联、技术与学科的关联是关键技术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和核心专利引证关系族谱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市场需求分析、关键技术分析分别起到了支撑作用。

322PLC分类分析

类交叉延伸分析方法和权利范围要求构建及关系分析方法以样本结构化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PLC分类信息。对应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研究热点、技术领域空白、技术发展趋势、技术与技术的关联、技术与学科的关联。技术研究热点、技术领域空白是发展目标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与技术的关联、技术与学科的关联是关键技术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类交叉延伸分析方法和权利范围要求构建及关系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发展目标分析、关键技术分析分别起到了支撑作用。

323技术领域数量的年份累计分析

技术发展阶段分析方法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数据量化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技术领域数量的年份累计信息。对应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成熟度、技术成长能力、创新投入。技术成熟度、技术成长能力、是产业现状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投入是研发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发展阶段分析方法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产业现状分析、研发需求分析分别起到了支撑作用。

324申请人及所在区域分析

技术聚集领域分析方法以数据量化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申请人及所在区域信息。对应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研发主体及研发能力、技术研发区域及研发能力,是市场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g聚集领域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市场需求信息分析起到了支撑作用。

325关键词及其频率分析

专利地图分析方法以文本聚类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关键词及其频率信息。对应的技术活动包括识别核心技术、技术演进、技术创新扩散,是关键技术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专利地图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关键技术分析起到了支撑作用。

326技术发展功效分析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方法和投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以文本聚类算法为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分析内容即为专利文献的技术发展功效信息。对应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与技术间比较、创新投入,是研发分析过程中的全部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功效矩阵分析方法和投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研发需求分析起到了支撑作用。

4实证分析――专利分析方法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应用当今环保和能源的问题备受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电动汽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补贴政策及产业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能源,其技术发展水平对于电动汽车的市场化程度影响重大。通过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专利分析,可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制定提供指导。

41技术发展阶段测量方法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业现状分析中的应用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中,对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进行交叉检索,共获得413条有效数据,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2001-2016年已公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专利进行数量统计,如图4所示:图42001-2016年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专利数量图

技术发展阶段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技术生长率(V)、技术成熟系数(α),技术衰老系数(β)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根据V、α、β、N的值随时间变化情况测算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阶段,从而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现状分析提供技术事实依据,具体测量方法见表2:

42技术领域聚集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业需求分析中的应用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准确评价其分析结果,通过对创新主体的专利技术聚集领域分析,能够获得相关创新主体在研发领域投入和前沿热点探索能力,可作为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中产业需求分析的补充数据。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分析不同区域刊载专利情况能够衡量研究主题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分布、核心研发群体分布,从而确定高产出群体,掌握创新源头情况和创新动态。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2001-2016年共公告专利413件,通过数据整理和统计,该技术在我国各省份的聚集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广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产地专利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北京、上海由于拥有高校资源,因此凭借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也有较多的专利数量;安徽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以自身的研发力量带动了区域技术发展,代表了产业技术发展先进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吉林省在该技术上无任何专利,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白。此外,拥有超大型汽车制造厂的湖北省、四川省也几乎处于技术空白的阶段。

对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申请人数据进行分析,累计专利数在5项以上的专利申请人共13个,如表3所示,约494%的发明人(华南理工大学、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等13个发明人)完成了236%的专利申请,是该领域专利创新的核心人群,华南理工大学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数居首位,其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奇瑞汽车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的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来自这两类创新主体的专利信息可以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业市场分析提供极具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43专利类交叉延伸分析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业目标分析中的应用产业目标分析是在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上,综合技术预见分析结果并加以凝练而成。在技术预见的过程中,首先就要锁定目标技术区域,也就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热点,或是空白的技术领域。本文应用专利类交叉延伸分析方法,表现专利核心技术主题与交叉学科、技术间的关系。以此寻找技术发展热点和目标技术领域。对2001-2016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专利IPC分类号进行统计、归纳,结果如表4所示:表4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涉及关键技术主题表

IPC分类技术主题H01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脑的方法或装置,如电池组H02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B60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一般车用电力制动系统G01测量电变量;测量磁变量C01金属的生产或精炼,原材料处理,锂的化合物B82非金属元素,其化合物G05一般的控制或调解系统,这种系统的功能单元,用于这种系统或单元的监视或测试装置注:表中所列技术主题为IPC分类占专利申总数1%以上数据。构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专利交叉延伸模型,横线上的数字代表横线两端技术主题的交叉次数,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H01、H02、B60和G01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核心技术主题,其中H01是目前的研究重心所在,其与C01、B82的交叉联系最为紧密,也就是如何利用新型材料的生产或精炼提高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各项性能,增强其实用性。B60(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一般车用电力制动系统)是这一技术的新兴研究热点,其与H02、G05产生了交叉,也就是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整车系统的配合,以及提高其应用性、稳定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热点仍处于提高电池性能的研究过程中,仍在通过与不同的技术交叉联系改善锂离子电池自身安全性、稳定性等。而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远程控制、检测与管理等研究提高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可实践性的研究。

5结束语

随着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反映创新产出和创新过程的核心数据,专利具有信息全面、数据充分以及容易获得等优势,同时由于在企业、产业以及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预测技术发展路径的工具能够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策略和反竞争情报手段。因此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专利分析方法在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应用,能够为发现技术领导者、制定专利发展战略乃至国家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为我国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崇春.基于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和TRIZ集成的产业集群创新技术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46-49.

[2]王燕玲.基于专利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研究: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9,(4):622-628,568.

[3]李欣,黄鲁成.技术路线图方法探索与实践应用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5):62-72.

[4]田凤.专利信息分析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4):34-36.

[5]Keith Pavitt.R&D,patenting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 A statistical expl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82,(11):33-51.

[6]KPAVITT,LSOETE.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ternational Location of Innovation,in:HGIERSCH(Ed.),Emerging Technologies: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Employment in Advanced Open Economies[M].JCBMohr,Tubingen,1982.

[7]FMScherer.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Industry Concordance as a Means of Identifying Industry Technology Origin[J].Word Patent Information,1982,4(1):12-17.

[8]Wash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Demand-pull or discovery-push?[J]Research Policy,1984,(13):211-234.

[9]Liu Yun,Guo-ping Cheng,Yu Yang.Patent applications of the 500 Foreign investment corporations in China[J].Scientometrecs,2006,68(1):167-177.

[10]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1]姜全红.专利资源的量化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06,(1):4-7.

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额分析

2000-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66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5.5倍,年增长率达到了18.6%。2010 年的服务贸易总额在经历2009 年的低谷之后,实现了较快增长,比2009 年增长26.4%;服务贸易进口居世界第三位,出口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四。虽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进出口差额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在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服务贸易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很不平衡。2000-2010年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成逐步增大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后,逆差金额增加到百亿美元,2009年更是接近300亿美元。根据WTO数据分析,1980~2010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一直保持着明显的顺差状态,而且服务贸易的顺差还在逐年增加。

(三)行业结构分析

1.出口行业结构

出口行业的结构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还可以推断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2000-2010年各行业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比重中,三个比较大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比重分别为26.9%、20.9%和20.1%,合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7.9%。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上,我国经济与货物贸易的高速发展并没有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转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进口行业

在服务贸易进口行业结构方面,所占比重较大的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与出口行业结构不同的是,运输行业的比重最大,达到了32.9%,占了我国总进口额的三分之一还多。运输服务的进出口额都比较高,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与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等服务行业近年来进口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表明我国在积极融入世界技术和知识革命。服务贸易的进口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

(四)开放度分析

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一国参与世界服务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一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开放度提供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公式如下:

SO=(Sx+Si)/GDP

CO=(Cx+Ci)/GDP 其中,SO、CO分别表示服务贸易开放度和货物贸易开放度;Sx、Si分别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Cx、Ci分别表示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GDP是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服务贸易占GDP的比值即服务贸易开放度也呈现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服务贸易开放度从2000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16%。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为7.18%,这已是近十年来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最高值,但仍远远低于同期62.18的货物贸易开放度。从国际范围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都超过了10%,而我国仍然长期在6%-7%之间徘徊。

(五)国际竞争力分析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评价。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比较优势指数(CAI),它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大致反映一个国家某行业或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定位。其计算公式为:

TC=(出口-进口)/(出口+ 进口)

TC的取值范围为[-1.1],TC0 表示处于竞争优势,越接近1表示竞争优势越强;TC=1 或- 1 代表一国该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的极端情况。

就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情况而言,从2000-2010 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TC 指数一直为负,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但自2004-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的TC 指数负值逐渐减少,说明其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2009 年之后,竞争力指数又有升高,从-0.10上升到2010年的-0.06,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又在恢复性提高。

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一)扩大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小岛清的其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扩大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为延长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一条途径。小岛清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中指出,对本国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产业,可通过对外投资延长其生命力。而我国服务贸易正在丧失比较优势,因此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可延长其生命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当一国的要素禀赋或要素密集度发生改变时,比较优势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我国对人才、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以及对技术、外资引进力度的加大,我国的要素禀赋和服务部门的要素密集度正在发生缓慢的变化,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含量正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并建立起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国内市场需求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量的提高;二是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的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消费比重和层次;同时要调整国内服务市场,创造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人们扩大服务消费。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相关产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行业,是服务贸易能够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我们正处于协同制胜的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使得各产业只有相互支持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调。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括服务业内部的运输、旅游、餐饮、娱乐、金融、保险、计算机等,还包括服务业外部的工业和农业等。我们要彻底摈弃轻服务重产品的惯有思路,建立高效完备的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全面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五)营造公平激烈的竞争环境

一个行业中存在着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等一系列压力。因此,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先经过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历练。而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就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为服务贸易企业的国内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郭根龙.国际服务贸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玉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

第8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渠道;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08-03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省颁布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国际化发展空间,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一、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产业初具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四川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下滑。2010年月四川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额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出货值419.68亿元。以四川省的生物领域为例,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农药的许多新产品和新行业在初具规模的情况下迅速发展。2010年四川省医药制造企业达390家,实现出口总额7.09亿元。在出口额增加的同时,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四川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中钒、钛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截至2010年7月,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出口创汇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二)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逐步提升

随着四川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地位也逐步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方面。以成都、绵阳为核心区域,努力建设成全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宽带通信与泛在网络产品、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的出口额不断扩大,产品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新能源产业领域方面。四川省乐山地区依托高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产业。光伏产业以其优质的产品出口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三)部分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四川省成都依托高新区、双流西南航空港工业园区等,加强生物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成都、德阳、阿坝、巴中等地区为重点的中药种植、现代中药制造和特色原料药产业。近年来已有数家企业通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为中国制剂进入欧美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太阳能产业方面。四川是多晶硅产能、产量大省。目前,四川巨星集团、通威集团、新光硅业、东汽公司、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电力、四川投资公司和岷江水电等10多家企业已经形成万吨硅材料生产能力,四川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四)技术出口贸易取得新突破

我国一直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随着四川省企业技术贸易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国际工程承包能力越来越强,为中东、非洲的许多国家提供通讯、电力等技术劳务服务。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是四川省技术出口最主要的行业。2011年1-9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出口突破了2010年同期无出口的局面,合同金额638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45.5%;计算机服务业合同金额538万美元,同比增长203.5%,占技术出口总额的38.3%。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例如,2011年四川省专有技术的许可和转让合同金额106万美元,占技术出口总额的7.6%,但目前全省尚无专利技术许可和商标许可等方式的技术出口。以生物育种为例,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很少。二是缺少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贴牌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其竞争力不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化战略至关重要。经营策略逐渐从贴牌生产过渡到自创品牌,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四川省相关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相对单一,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二)对国外中间商过度依赖,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存在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虽然持续增长,但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销售主要是依赖国外的中间商、商来实现,缺乏自主营销渠道。由于销售受制于中间商,不得不竞相压价,使得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中间商手里。例如,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的装载机、压路机和挖掘机等传统产品虽然进入国际市场,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不了解,对需求变化反应慢,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旦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国外的进口商很可能因为资金困难或者市场预期不佳而减少购买,企业出口就完全陷入被动,只能减产甚至关门,没有调整营销策略的余地。

(三)开拓国际市场的秩序有待规范

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由于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分散,缺乏大集团、大企业,出口市场缺乏适当引导,出口秩序有待规范,产品重复出口,企业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甚至出现彼此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如新材料产业领域,稀土产业出口秩序混乱,监管有待加强。四川省稀土资源拥有量约1000万吨,年采掘量约5.7万吨,无论是资源拥有量还是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第二,是当之无愧的稀土产业大省。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全省近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3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难以实行有效监管,甚至还可能导致走私活动的发生。

(四)面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

相比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更加严峻。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和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加大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例如,2011年四川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由于遭遇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简称“双反”调查),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据统计,2011年四川出口太阳能电池170万个,价值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1.4%和19.7%,但太阳能电池出口均价为每个234.3美元,下跌了30.1%。一旦美国做出“双反”裁决终裁,将对四川省光伏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税,将给四川省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对策

(一)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策略

四川省当前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的发展特点不同,国际市场开拓也不相同。例如,对于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来说,应重点支持对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高,并且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如新能源光伏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增加市场份额。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应立足于能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等行业,以满足对方国家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了避免拓展国际市场的盲目性,要结合不同产业和国家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对于该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采取主动结盟策略,实现合作共赢;对于该行业处于与我国竞争局面的国家,采取稳健的策略,对于产业水平较低的且贸易关系稳定的国家,则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

(二)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

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是指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集群内资源和配套,通过企业联盟或组建行业网络,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协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做法。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集群效应:有利于培育和提升集群品牌,增强客户吸引力;有利于建立企业互助联合组织,组织联合展销、联合接受订货、联合采购、联合宣传促销、联合进行培训等,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提升了中国企业在所在国的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契机扩大服务出口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在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快速增长,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推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和出口,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四川省人才、设备与成本等比较优势,把已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优势的产业作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点,努力扩大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服务出口,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优势,延长货物贸易的价值链。如在生物医药、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四川省内资源优势发展服务外包。另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位于四川成都,是我国唯一集核动力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基地。四川省应充分发挥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到核燃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整体产业优势,鼓励核电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核电服务外包项目,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四)加大扶持国际化市场开拓的力度

首先,用好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金额较大或能带动国内专利技术和标准出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加大对鼓励类商品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且符合条件的产品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支持。落实海关企业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申请成为海关高资信管理企业,享受相关通关便利措施。最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商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防止恶性竞争和促进国内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水利;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十分繁多,这里仅仅做简单的列举。

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2.财务科目分类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多年的改革,使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因此,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困难。

3.内部控制薄弱

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凭证的审核、总账的编制与明细财的编制,以及支票、印鉴的保存等不相容的工作尚未完全分开,没有内部的相互牵制、制约,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较大。内部监督、审计工作不力,只靠领导的行政监督,没有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很难全面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

二、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的财务工作

1.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前期的财务工作

(1)做好人员队伍准备。随着企业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的主要战略阵地,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掌握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坚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等等。因此,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期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好基础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该从人才选拔、录用、再教育这一系统工作来着手。首先,在人才选拔时,要选择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如果能够具有一定的水利工程知识的财务人员,那就更好了。其次,在录用方面,要根据所录取的人才的每个人的特点,为其找到能够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能力的职位。最后,在教育方面,着力抓紧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利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后续教育。

(2)做好组织建设准备。水利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大致包括两大块内容:筹资管理、成本管理。而在筹资管理以及成本管理下面又可以细分为许多小块,这每一小块的工作都是一项大工程,都必须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每一小块的工作。设置各部门要注重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性,防止由于部门设置而造成后期工作中的部门分化及部门冲突问题,各部门的职能要划分清晰,杜绝一个部门多种职能和一种职能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问题。同时,设置部门也要注意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做好财务管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监督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3)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的争取对各级地方水利单位财政工作管理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在“三农”建设背景下,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苗头对准了国家财化,而水利事业发展也必须要适应改革发展需求,立足实际,做好深入研究。为此,这就需要水利部门能够正视一切机会,尽量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并逐步加强与财政部门的积极交流、沟通,从而才能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健全支出控制标准,全面实行综合预算,真正意义上提高资金的使用质量与效率。

2.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中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1)做好财务检查。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领域内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必须与水利工程施工一线保持紧密的联系,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摆脱办公室的束缚,积极的步入一线施工现场,甚至是在必要的时间,因为必要的工作需求而充当一线施工现场的普通工人。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人员下基层,才能够让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最真实的人员配置情况、原料使用情况、费用支出情况等详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后续追踪以及深度挖掘,找出财务报表上所登记的与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会计事项的异同点,做好施工时期的财务检查工作,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财务流动不明问题的出现。

(2)做好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控制工作的关键时期就是水利工程施工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偏差,并对这些偏差进行分析,进而缩减不必要的开销。首先,做好成本控制要求施工单位各部门定期的报送施工期间的各项具体开销,同时对于施工进度进行把握,计算后期可能出现的开销等等,发现偏差,并加以解决。其次,做好成本控制还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并且与上级主管共同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收支状况、分包工程完成状况以及资金流动状况等。将财务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时期的成本控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样才能够实现效率化和质量化。

(3)逐步适应水利事业建设工作发展需求,强化制度规范。做足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水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监管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层水利单位对于民生息息相关的专项资金监管更是责任重大。为此,这就需要在项目预算、项目筹划、配套机制、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明确各方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策,真正意义上实现权责利有机结合,以此才能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得到严格把关。规范财务凭证票据。规范财政票据重在强调积极按时缴税,配合地方税务代缴部门的工作安排进行正规缴纳税款相关业务,进而才能确保相关专用票据真实、合法并有效。

(4)重视水利资产管理。促进水利事业建设工作快速发展,必然要强调水利经营管理。尤其是财政投入工作的执行,必须要配合资产管理、经营管理作为基础,以此才能逐渐深化水利单位的改革需求,提高财政理财能力。举例来说,国内将近四分之三的固定资产都强调的是社会公益性质,如堤防、水土资源整治、涵洞、堤坝等工程建设的资产管控价值体现,一般会在工程竣工交验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上,不会对其再次进行反映,从而使得相关效益价值补偿得不到必要的客观体现。为此,水利单位财政工作必须要客观对资产效益价值进行反映,即使并不折旧,但也要在资产寿命使用期内对其信息情况加以补充。如根据磨损情况去客观评价其当期的效益价值。

3.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1)做好账目核对工作。账目核对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收尾阶段的最主要工作之一,通过账目的核对,能够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遗漏点,同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成果进行全方位检查,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可信度。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账目核对工作而言,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账目的账目核对工作:原材料、预算资金、费用以及在建工程等等,通过对于这些重要科目的核对,能够发现预算成本与总的实际成本之间的差距,为最后的财务分析工作准备充足的财务信息。

(2)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会将整个的水利工程划分为许多小的部分、小的环节来分包给不同的专门进行此环节或此部分工程施工的施工队,如果我们在每一个环节的施工结束后缺乏对于施工项目的财务分析工作,那么就可能忽视其中隐藏的不和谐因素,为后续环节的施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后期财务分析工作势在必行。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后期财务分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材料清查。在每一个项目施工后期,要对项目使用材料即剩余材料情况进行汇总。其二,责任过渡。在每一个施工结束后,都应该将相应的物资及保管责任转交给下一个施工环节。其三,款项清理。要在每一个分工程结束后完成对于该工程的款项清理工作,防止不同施工期间的财务信息混为一谈,增加财务管理的清晰度。

三、结语

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关乎到资金管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资产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等诸多问题,是项系统工作。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能够认清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从而才能不断创新行业内的财务管理方法,确保财政体制与财务实践管理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财务管理水准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雁.水利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

[2]吴伟华.完善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