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6:1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疏浚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674.3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46-02
1 前言
我国有大小疏浚企业近百家,各种疏浚船舶上千艘,年疏浚能力约5.3亿立方米,疏浚力量居世界第三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疏浚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疏浚业技术相对落后,效率较低,核心技术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疏浚企业存在着吃设备、拼设备、设备老化和成本计算不合理现象。近来疏浚工程不断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致使疏浚设备也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疏浚机具需求。因此,我国要从疏浚大国迈向强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自主发展之路。
2 耙吸挖泥船的设计
近年来,国外疏浚公司技术进步相当迅速,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包括环保疏浚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最典型的是比利时DI公司自行开发的Dracula系统,其高压冲水水压高达600bar, 可用来辅助耙吸船耙头开挖坚硬的黏土,取代链斗挖泥船和绞吸挖泥船施工。对于疏浚业来说,吹填造陆是其中一个主要业务领域。在世界许多地方,工业园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例如机场、集装箱码头或工业厂房、住宅区等。新加坡吹填工程和阿联酋迪拜棕榈岛Ⅰ、Ⅱ期大型吹填工程就是一些大规模吹填造地的例子。工程必须开挖和运送千百万方砂来填筑吹填区和连接岛屿;现有航道必须浚深以通航更大型船舶;环保、地理和政治因素也可能会导致挖泥船运距加长和必须在更深水域施工等。这些限制条件都要求有更大舱容和更高效率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来施工,尤其是当航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舱容耙吸船比小舱容耙吸船的采砂成本更低。1992年以前,耙吸船的最大舱容都不超过10000m3,其后,舱容则不断增加。
3 开沟和开挖深坑开沟是海床管线铺设的预备工作
视土质情况而定,开沟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项就是采用疏浚方法。
在完成开沟和铺管工作后,有时还需要覆盖,以保护管线。覆盖施工方法很多,例如抛石法、自然海流法和通过耙吸船吸管回埋法。借助吸管将沙从泥舱泵送到沟槽进行回埋作业。
现在,许多大型耙吸船都拥有深水开沟或为保护海上油气开采设备的进行所谓的大深坑开挖功能。
“Vasco da Gama”号安装了挖深达160m的深水开挖设备。为达到160m挖深并保证足够的泥泵吸入压力以维持泥泵正常功能,该船的1400mm直径吸管上安装了功率高达6500kW的高效潜水泵。
4 有限元法
在挖泥船设计过程中,有限元法(FE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计算方法的专业应用可获得强固的船体结构,同时重量却相对较轻,使船船获得更多的装载量。
由于在外海环境下疏浚施工以及连续不断的装舱卸舱过程,耙吸挖泥船的船体要在强侵蚀环境下经受各种周期性荷载。耙吸船的设计特点包括较小的舱容/船长比,这意味着荷载主要集中在船中部,导致较大的船体大梁弯矩和高剪切强度。
此外,由于采用大功率挖掘设备以及带舱底泥门的泥舱结构布置,不可避免地要求船体采用大量不连续性设计。
为优化船体的应力重量比以及最大化船体细部结构的强度和疲劳寿命,采用了有限元计算方法。
大型绞吸挖泥船在开敞水域施工时要承受因波浪和开挖岩石时船体振动而产生的大幅波动的荷载。
船舶与海床之间以及桥梁耳轴与定位桩台车之间的船体形成(挠性)连接的位置上发生裂纹的概率相对较高。
应用有限元计算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应力集中出现并提高疲劳寿命。有限元计算法进一步应用于优化绞刀桥梁与定位桩的强度和硬度。为了避免因振动产生的共振或过度变形,目前IHC公司正在建立一个绞刀桥梁与船体的有限元模型以判断这种振动特性。
5 高航行效率船舶的航行阻力取决于船体周围的水流和航行过程中船舶所产生的波浪
通过适当的船体设计,可以大大地减少航行阻力并提高船舶的总能量效益。船头设计尤为重要,许多大型船舶在船体水浅处安装了所谓的球鼻(即人工鼻),球鼻改变了船体四周的水流状态,结果减少了波浪造成的航行阻力,因为船舶产生的波浪主要由船头形状决定。精心设计的球鼻船头产生的波浪远小于传统船头的波浪。
根据利用CFD计算法获得的船体设汁经验,IHC公司设计出一款形状特别的船尾。船尾设计获得一个进入推进器的理想水流通道,可以减少推进器振动并获得更高的效率。
6 流体动力计算(CFD)
CFD方法可计算出这些船体设计变化的结果。如上所述,船头对航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同样,船体与推进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通过CFD方法计算。
船体产生的涡流对航行效率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产生振动。CFD方法可为优化船舶设计提供数据,并最终获得最佳的水流进入推进器。
对于挖泥船,风、波浪和潮流作用方面的数据对于预测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船舶操纵性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使用CFD计算方法获得的某些系数可以预测操纵性能。
7 泥泵
IHC公司开发出高效泥泵,在同等安装功率情况下可获得比普通标准泥泵更高的产量。为确保泥泵性能和预测耐磨性,在IHC公司的研究部门(荷兰MTl)进行了由CFD分析方法辅助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荷兰MTI有一套可测试泥泵的环路,环路管直径为300mm,可提供可靠的实型泵试验结果。
为了提高产量,现代耙吸挖泥船都装有射流泵,其一般有3项主要功能:①使底土流体化并减少耙头所需切削力。②使泥舱疏浚土在卸舱期间流体化,以缩短卸舱时间。③卸舱后清洗泥舱。
为了防止射流水中有时夹带过多沙粒造成高磨损率,多功能、小型高效泥泵越来越多被用作射流泵。
为了优化疏浚效率,疏浚过程中的泵速必须根据真空度、泥浆流速和泥浆浓度等疏浚参数进行优化凋整。
IHC公司开发的Variblock齿轮箱是一种可连续变速传动齿轮箱,它可在恒定输入功率和速度情况下以最小的功率损失提供输出速度的变化,可实现各种输出速度,例如,在输出速度15%增减幅度内,齿轮箱总效率达94%。Variblock齿轮箱可避除非自航吸扬挖泥船(例如绞吸挖泥船)在不同管线长度情况下对叶轮直径的调整。其投资额远低于一个泥泵电动装置,而且所有液压配件在全球可即时供应。
8 耙头耙吸挖泥船的耙头对挖泥船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其设计、质量和多用途性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挖泥产量主要由耙头宽度、开挖厚度和航速决定,而其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所需拖曳力等。耙头设计通常会详细考虑疏浚过程的所有其它主要因素。
多年来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耙头。最初,耙头完全根据冲刷原理设计:即在耙头活动挡板与底床之间产生水流。例如,IHC公司的Dutch(荷兰)型耙头,水流主要从挡板后面进入耙头,而Califoenia(加利福尼亚)型耙头的水流则主要从挡板两侧进入。
耙头借助底床上的水流在底床与耙头之间产生的压差,将底土疏松并挖起。最新式的现代耙头则在整个耙头宽度的固定部件装有射流装置,在活动挡板上装有切割刀片或切削齿,借助上述两者的共同作用,可降低耙头所需的压差,同时产量却可大大提高。通过调节挡板后侧的进水瓣,可供给足够的额外用水。
在某些情况下,泥浆浓度和射流水量很高,只需较少的额外供水量。有时,挡板通过液压缸保持在与耙头固定部件与耙头固定部件一定的相对位置,使之能够抵消因切削刀造成的上冲运动,这可采用一个预调切削力完成。
在切削十分细密的砂层时,即使采用传统的射流水,刀齿的贯入度还是不足够的,结果导致产量低。为此,最近IHC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模型试验,在喷嘴相对于切削刀的不同位置进行了测试。尽管目前试验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初步结果似乎不错,一个额外的优点就是进一步降低了所需切削力,因此也降低了拖曳力。
耙吸挖泥船尺寸的不断增加也可以从耙头的发展看出。最早的第一代耙头只能与直径300mm的吸管相匹配,而最新发展显示,耙头相配套的吸管直径已达到1400mm。
9 装舱过程耙吸挖泥船的效率效益可通过改进泥舱的沉淀过程来改善
在开挖细砂时,耙吸船的装舱时间与泥砂沉淀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高效的沉淀过程可缩短装舱时间,从而缩短疏浚周期,结果是提高了施工效益。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泥舱中含砂量增加。考虑到当前所需的投资,更高效率的施工可相当大地提高船舶的收益率。
IHC公司为了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国际疏浚公司(DI)合作开始一项广泛的研究计划。为了获取更多经验并能够对实型设备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MTI研究院在“Antigoon”号耙吸船上安装了一套大型试验装置。
泥砂的沉淀过程不仅取决于泥舱的设计,还与泥舱的进入水流有关。除了泥舱设计外,泥沙的沉淀也是取决于泥舱进入水流的因素之一,例如,选择合适的进入水流流速分布可大大的改善泥沙沉淀过程。这些使用大型试验装置的试验的观测和评估结果使我们在总体上和特定情形下的泥沙沉淀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利用根据获得的认识进行的改动将有助于开发出新的设计工具及改进泥舱设计,以提高泥舱沉淀效率,从而提高耙吸船的实际产量。
10 迎接挑战,加快技术进步
关键词:摩托车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制造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制造产业集群
中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在世界同行制造产业中无论是摩托车质量还是产量,都已经名列前茅。虽然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且技术上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由于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会大量地消耗能源。随着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且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城市出台了“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越来越狭窄。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制定行制造产业发挥战略,对推动行制造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1]。但是,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没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就会导致摩托车行制造产业走向发展的边缘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这种低水平的制造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于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行制造产业特殊性,就要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进入高端市场的途径,以使摩托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主生产摩托车。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而且启动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随着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扩大,摩托车制造产业应市场需求而成规模化发展,到1993年,摩托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摩托车产量大国日本。1997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此时,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呈快持续发展趋势,到2006年,中国的摩托车销售就超过了20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体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不仅是摩托车生产大国,而且还是摩托车消费大国。中国所生产的摩托车有很多型号,十多种排量的摩托车,品种已经超过了2000多个。但是,这种规模化的摩托车是生产却存在着隐含。虽然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不断创新,但是,与世界同行制造产业相比,技术水平依然是很低的,而且国产摩托车处于低品质徘徊,且国内摩托车市场处于同质竞争环境,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竞争没有处于良性竞争状态,更没有适应政策环境而开辟新的摩托车技术创新渠道,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渐趋缓。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开始面临压力,无论是摩托车生产量,还是摩托车销售量,都呈下降趋势。2008年当年,中国的摩托车生产量达到27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下降了7.49%,但是依然超过了2500万辆,销售量也有所下降,下降比例为7.2%。中国也是摩托车出口大国,2/3的摩托车国内销售,1/3的摩托车出口。2009年出口的摩托车超过600万辆,比2008年下降了1/3。从摩托车销售方向来看,中国的多数城市已经启动了“禁摩”政策,所以,中国的摩托车有4/5都在农村销售。可见,受到政策的制约,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发展前景受到了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有所提升,使得摩托车的利润降低,加之摩托车生产量和销售量的降低,使得摩托行制造产业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中国国内摩托车市场不景气,但是摩托车出口量有所提升,支撑着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继续发展。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加之缺少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缺乏优势发展环境。随着摩托车出口速度的放缓,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陷入低谷。2012年,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市场空间相对缩小,且出口价格敏感度较高。随着摩托车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在2011年摩托车出口量有所下降,出口额有所增加。从2012年至2015年,中国国内的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持续降低。
2中国摩托车的技术创新研究
2.1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处于科技时代今天,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发展,就要实施技术创新以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将计算机充分地利用起来,用计算机将摩托车设计数值化设计、操作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计仿真虚拟化结构对摩托车设计进行改进,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结构、摩托车整车结构等等,都运用计算机虚拟化结构设计,对摩托车的发动机结构和整车结构以优化。对摩托车的创新设计,则需要采用反求工程技术。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够推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精品,拉近与国外先进技术含量的摩托车的差距[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摩托车的技术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摩托车的性能、外观等等,而是更要注重摩托车的节能环保,确保摩托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可靠性。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诸如,运用计算机控制驾驶操纵、可变系统技术、纳米技术、钦合金技术、激光技术、ABS技术、自诊断技术、陶瓷喷涂技术、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等等。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摩托车的功能相融合,使摩托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自控防碰功能、语音驾驶功能,且摩托车要启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得摩托车智能化设计,不仅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而且还使摩托车驾驶更为安全可靠,使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是实用性更强。
2.2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的摩托车也要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就要利用新的工艺技术成果,以创新技术解决摩托车制造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摩托车发动机中,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关于到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分。对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的加工质量以高要求,可以使发动机的装配质量提高,发动机的震动会相对减小。中国对摩托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对曲轴活塞连杆机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效能受到影响。日本是摩托车大国,在摩托车制造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得以广泛应用。中国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所采用的图纸资料是从日本引进的,在摩托车的制造工艺上,则更为注重尺寸精度,使产品的质量提高[3]。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应用技术少有欠缺,使得齿轮的工作性能无法达到高标准要求。只有选用先进的工艺,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才是真正意义地实现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创新。
2.3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能力,但是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应用领域中。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不仅能够为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提供应用平台,而且还可以吸收和利用与摩托车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4]。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了智力转化,并完成了科技公关。中国倡导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相结合,根据中国的行制造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并制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将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教理论与摩托车制造产业充分结合,对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济济,具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中得以利用,不仅实现摩托车制造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切实地验证了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性。
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研究
3.1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全面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方向
各种高端技术渗入到应用领域中,使得操作系统中渗入了职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实用性,而且还成为摩托车控制系统未来的设计方向。将高端技术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而研发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摩托车制造产业,可以促进摩托车制造产业全方位思考新的战略发展措施,以实现全面技术创新,这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动力。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发展,就要突破低技术水平的竞争,而是要向高端技术挑战,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性能的摩托车产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精品。中国的摩托车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低价格的基础上的,一旦国家市场上出现具有价格优势而品质较高的摩托车产品,中国的摩托车就难以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5]。所以,中国的摩托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摩托车产品质量,改变价格优势为质量优势、技术优势。
3.2提高摩托车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与国外的先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的同时,并没有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发。即便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已经有关科研单位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将技术、管理、战略性发展以整合,即摩托车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所指为单一化的技术,而没有实现全过程技术创新[6]。中国因缺乏制造核心技术,即便是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却明显落后。使得中国摩托车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成为制造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高技术含量的摩托车对技术的检测都要采用试验检测方法,对各项技术指标实施动检测、构建计算机虚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等。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验和自动化监控,而且要做到全方位远程控制。这就需要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要开辟新的使用途径,以提高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要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能够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要将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高端技术含量提高中国摩托车业的国际竞争力。
3.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着力于解决科技攻关课题
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才能够在行业市场中打开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跟踪先进技术信息,着力于探索技术创新途径,以获得新的产出。针对于摩托车制造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科技攻关课题,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合租,共同建立科研项目,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7]。这些科技攻关课题并不是高难度而难以出成果的课题,重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可以帮助摩托车制造产业解决技术性难题,同时还可以改善高校重视论文成果而轻视应用成果的科研管理弊端,有效地解决了形式化科技研究,使得科研方向明确,且科研成果能够在应用领域得以应用。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因一个个科技攻关课题的解决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严重阻碍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新的生机,就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地地引进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摩托车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伴随着中国的摩托车消费税有所降低,将为摩托车制造产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雷志宁 单位:广西诚益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亮.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制造产业,2013(2):2-5.
[2]王羽.创新发展精诚合作稳步提升和谐共赢———河南力之星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经销商、供应商大会圆满召开[J].摩托车技术,2011(5):28-29.
[3]姜阳.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陈辉.广东省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GEMS模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73-77.
[5]高峰.重庆市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1(23):167-168.
关键词: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如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技术不断呈现的新特征,阐释了与外部组织的积极合作是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1现代技术的新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不断突显,企业中关于产品创新与制造的技术呈现多元化、系统复杂化以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业技术多元化
企业技术多元化是指现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包含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内容和知识 [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多元化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所有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例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当代飞机设计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化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为配合上下游企业的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的多样性。论文参考网。从汽车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整车公司不必自己生产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须拥有关于整个汽车的设计以及与各个部分相关的技术,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虑到汽车动力的电脑控制技术,通用汽车公司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关于芯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知识,并且保持对这类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网。因此,在一个为最终产品生产服务的紧密项链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环节为了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要求,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延展,进而导致企业个体的技术不断多样化。
1.2 企业技术系统复杂性
现代技术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增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应性,企业技术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组织的要求相匹,导致企业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例如,一个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必须与客户已经存在的技术系统相匹配的方式来保证新产品功能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汽车供应链的情况,本身也说明了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企业内技术创新必须保证对外部上下游客户的适应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交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个学科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导致了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强。那么,由于知识间的互补性,企业往往希望将所有的技术囊括在企业内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为获得和管理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大。论文参考网。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因此,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2.技术合作——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就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途径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往往强调内部积累方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选择。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技术实践中总结、累积的知识,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不可能适应当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寻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在评判技术过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 [2] 。
2.2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出发,我们认为技术合作方式将是一种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和企业内部化发展模式相比,技术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与企业内部积累方式相比,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外部多种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第二,由于组织间的技术合作要求企业间相对多次长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双方相互观察学习使默会性知识、经验得以交流和传递,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3.技术合作方式的选择
作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中间的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安排,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作模式对企业有效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保护企业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技术合作方式时应该从以及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技术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对技术合作各方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对技术合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设技术合作目的是对各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那么合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实现技术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功能。因此,合资企业,以及其他着眼于终端产品合作开发的模式就比较适用。
第二,技术合作各方的规模、实力。技术合作中虽然各方都存在着对外部组织的依赖,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在规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强势方往往不愿与弱方分享技术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会选择市场交易导向的合作方式,要么会选择仅仅在技术利用环节的合作,例如产品开发合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对方对技术创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术合作各方所拥有的技术互补能力。在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除了在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补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术充分利用的互补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则倾向于选择合资企业等合作模式来分享利益,相互制约;而如果一方在技术充分利用方面例如关键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占有特殊优势,则合作模式则会向产品开发合作模式转变。
4结束语
技术合作作为企业培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行为特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来充分利用技术合作及其产生的效益。然而,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技术能力外部获取与内部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合作应该是企业技术能力内部培育发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我们关于技术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模式的讨论中以及表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是寻求公平合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仍然是关键。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企业尤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技术资源、不断汲取新技术,又持续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内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并走出国门的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nstrand, O., Patel, P., Pavitt, K. Multi-technology corporations:Why they have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distinctive core” compete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39:8-2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措施;联系
Abstract: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modern enterprise undertak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mission,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deas; measures; contac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知名企业涌入,我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研究表明:企业想要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要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因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核心专长,将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现代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合进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
在广义的概念上,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等环节,也包括这些环节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组织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上,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五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而狭义的技术创新仅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即产品、工艺的创新。(本文论述主要采取技术创新这一狭义的概念)。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思路
在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应当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迅速地将其投入市场,通过一定的销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效益。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就产品本身进行创新外,还应当在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寻找思路。
1、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全新的产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良和组合。一方面,针对市场新的需求,适时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对仍有生命力的旧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其附属功能,或将多个产品特性优化组合为更具灵活性、新颖性的产品,从而增强其生产竞争力。
2、在销售方式方面,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产品的推销。企业建立网上销售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速度、扩大销售范围,还有利于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为及早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础。
3、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三包”、送货上门等服务外,还应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要求,想方设法增加附加服务项目,使客户从产品功能中获得满足的同时,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强化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为持久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并对外部环境加以协调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1、技术创新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企业应建立一个专门部门,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组织支持。
2、技术创新需要运作机制的保证。技术创新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实现三个运作环节。这三个运作过程所产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的保证。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从制度上加以保护和激励。在企业内部,制定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外部,切实保护新产品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并给予最佳扶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的保证。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引进一些能把广泛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注意加强职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统一。后者反映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而狭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主要采取狭义上的概念进行论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只重视近期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企业应该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平衡。管理者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社会效益。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目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其经营行为必须要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生态效益的忽视,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所在。企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损害环境和后代利益,结果导致企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破坏的不协调状态。企业将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中,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2、专业技术人才不合理的流失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成为企业诸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企业应做好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的流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以20%的比例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如果这些人员流失,就会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企业人员的稳定性,从而弱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因此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
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进行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取决于企业获得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切的基础是如何有效地学习。学习是企业永生的发动机,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企业必须培养和提高应变能力,发展新技能和采取新态度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能力。
五、结论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我国近年外贸发展迅速,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屡遭重创,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对此,我国要从政府、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技术发展战略,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外贸的长期稳定增长。
关键词:技术创新 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0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7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速;贸易规模也迅速提升,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4位上升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三;同时,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出口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虽比上年增长17.8%,但增长率却回落5.7个百分点,增速为“入世”以来首次低于20%,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影响范围是广泛的,外贸正面临着特殊时期的严峻考验。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同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具有增值率低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加工贸易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转移的同时,则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营销等产品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了国内,赚取高附加值部分的利润。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2008年8月开始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1月份开始至2009年6月出口总额总体上呈负增长(见图1),虽有专家预计在未来这种降幅有望收窄,但很明显这一负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效益不高且附加值率低。目前,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其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它还不是世界高新技术知识生产和应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种结构性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量上不断提高,可其整体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却没有多大的起色。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速度放缓现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大批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仅2008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全国有约6.7万家,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中国主要从事简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尤其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在这些经营困难的企业中,相当部分都是从事简单、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
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或国外不断变化、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感受到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压力。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39%,同期新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比2007年增加了6%,而我国仍然是其它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 2008年上半年发起的新的反倾销调查有85项,其中37项是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约占总体数量的43%。另外,在技术贸易领域,更多的国家设置了超严格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更加复杂。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这种以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在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我们可以预见,这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必然后劲不足。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我国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总出口比重只有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5达到20.8%;2008年达到了29.4%。可见,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正在逐渐地优化。
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我国频繁地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特保等调查,动辄被调查国课以高关税或限以配额或限制出口速度,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上的通用标准而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频度,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创新无疑成减少外贸摩擦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竞争力就越弱。如图2显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开始一直呈现逐年递增势头。虽然如此,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与世界贸易强国的产品具有同等竞争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单一的依靠价格的优势已经很难保证商品的竞争力,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使商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从而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对外贸易可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
“干中学”效应。在出口过程中,国外的消费者会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使出口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这些在进口和出口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学中称作“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产品的增值链加长,即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包括几个国家的共同参与,比如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就充分的利用了“干中学”效应。最初我国的国产手机是将韩国、法国等外国手机成品直接进口,贴牌出售;直到2000年,少数国产厂商才开始引入法国WAVECOM模块,中国手机制造才开始步入半散件引进阶段;2004年下半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自中国台湾联发科技生产的MTK手机芯片,在中国大陆横空出世,为我国手机国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后,我国手机企业一直在不断的积累、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制造工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手机出口大国,因此对外贸易是一国进行技术升级的最直接渠道。
技术外溢效应。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意味着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它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之为技术外溢。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采取激励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190个,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全球500强已有近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160项。无论外国企业怎样对技术保密,但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增加销量,企业必须演示和说明其新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法等,这样就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得到新产品的相关信息,再通过技术外溢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开发相似产品。
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的宏观策略
加大投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现代技术创新不再是偶然的发明和发现,而是在保证高投入条件下有意识的、系统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的上升而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产出和其研发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企业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尤其要激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
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在法律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财税政策上,积极营造刺激创新的环境,充分重视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政策上,要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外商风险投资来华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频繁的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影响。从目前的贸易格局来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已严重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如何利用自身的实力来与他国进行协商,是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行业协会的中观策略
加强创新意识,为企业搭建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针对于此,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计划的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重点产品出口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使其更具规模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充分发挥作用,制定行业标准,为企业维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不少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让受影响较小的我国企业吃了不少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企业没有标准,而标准制定企业却可以在行业内自由发挥。对此,行业协会就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联合企业制定出行业标准,以此来为自身维权。
(三)企业自身的微观策略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深化“产学研”联合。目前,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集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应积极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可以通过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方式,吸引高校与其合作。
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创新提供保障。企业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而变就业压力为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自己服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外的“金领人才”失业,正是我国企业“人才抄底”的好时机,应适时招聘这些人才,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为企业的进一步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在我国虽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就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来讲,其影响已经相当突出。在笔者看来,我国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度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且应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我国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从根本上对技术创新予以保障。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将大幅提高,中国也将从现在的贸易大国逐步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辨析[J]. 中国国情国力,2005(6)
2.胡俊文.国际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杜,2006
3.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创新;发展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在各行各业中有着较高的价值[1]。基于此,本文就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的原理进行探究,并阐述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的类型,以期提高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效率。
1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原理分析
高分子材料,又稱之为聚合物材料,主要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和其他添加剂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运输方便、能量传递高等众多优点,所以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使用[2]。一般情况下,高分子材料的制作过程是由多种化工单元组成的,包含多个化工单元,只有各个化工单元操作流程规范,才可以将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聚合过程,此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传热和传质两部分,且具有升温速度快、反应速度强等特点,所以相关人员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就要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降解和碳化工作,保证高分子材料的顺利成型,并将聚合反应中多余的热量全部除去,从而实现高分子材料成型。
2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的主要类型分析
2.1高分子材料吹塑成型技术分析
高分子材料吹塑成型技术主要是指:相关人员将原本的热熔型制品在气体压力作用下,加工成为具有中空形状的产品,是我国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技术[3]。此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模式简单、吹塑成型效果好等众多优点,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分子材料吹塑成型技术具有较高的成型率,所以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所需产品。另一方面,高分子材料吹塑成型技术所使用的成本较低,相关人员在加工中只需要根据所需要加工的材料选择出其所用使用的吹塑成型技术,所以即使是形状较为复杂的产品,也可以进行加工。
2.2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技术分析
注塑成型技术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的一种,最常使用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塑料产品加工中,此种加工方法具有使用范围广、产品精度高、生产品种多等众多优点,所有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过程中经常被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4]。
2.3高分子材料挤出成型技术分析
高分子材料挤出成型技术主要是指:相关人员在对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借助螺杆,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挤压工作,具体主要包含高分子材料加料、高分子材料定性、高分子材料塑化等多个环节,通过此种加工方法所加工出的产品,具有整体美观的优点,从而提高成品质量。
2.4高分子材料塑料激光加工成型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激光行业发展迅猛,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中被广泛应用。高分子材料塑料激光加工成型技术主要是指:相关人员通过高聚光的激光灯,让其垂直照射在地面的塑料模板上,进而加工出所需要产品。由于高分子材料本身不具有吸收激光能力,所以,相关人员在使用此种技术过程中,需要在高分子材料上涂抹一层特定材料,然后再进行加工,从而保证高分子材料能够对激光充分吸收,保证产品加工质量。
2.5高分子材料半结晶状态下的塑料激光成型技术
高分子材料半结晶状态下的塑料激光成型技术与塑料激光加工成型技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此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让高分子材料对激光能量进行吸收,然后将材料改造成所需要的形状,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在使用此种技术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保证高分子材料在结晶溶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度低于原本高分子材料表面的温度,并保证高分子材料的拉伸度、强度等方面性能符合要求,从而实现高分子材料产品加工目标。
2.6高分子材料激光烧结技术分析
高分子材料激光烧结技术是最近几年发明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此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借助CAD制图软件,相关人员需要通过CAD制图软件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工,并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前对产品模具成本进行准确预算,保证模具成本合理。因此,高分子材料激光烧结技术具有节约成本、环保节能、加工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中最常使用的技术,并具有广泛的前景。
3总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分子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在此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就需要提高对高分子材料的重视,并对高分子加工成型技术进行总结,选择针对性的加工成型技术方法进行高分子材料加工作业,从而保证高分子材料使用效率,促进高分子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瞿金平,张桂珍.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创新与发展[C].2014:1-1.
[2]梁洁珍.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创新与发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5):65,74.
[3]高奇,吴宇杰,徐明伟等.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进展[J].南方农机,2017,48(3):118.
关键词: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经济发展
1 关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概念性叙述
1.1 技术创新
从相关概念的定义上来看,所谓的技术创新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新是企业自身知识领域方面的拓展以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创新,黑龙江省通过技术的创新、工艺生产方面的改变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其次,技术创新是企业拓展市场的一种手段。通过技术创新来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使其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从而实现快速占据市场,提高企业产品销量的目的。
从本质上来看,技术创新不仅属于一种进步性的思想,还主张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特征并不是从现有技术领域中所获取的,而是通过在现有技术领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克服了原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使创新后的技术更具有实用价值以及技术优势。
1.2 技术标准化
所谓的技术标准化,就是对技术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统一性调节的一种有效方案。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技术标准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协调方案,起作用与价值已经超过了技术问题本身的层面,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了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标准化的发展也成为了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及其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性质方面来看,技术创新的载体便是技术标准化。因此,所谓的技术标准化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公式或定义,它是会根据相关技术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改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赢得社会的认可。如此看来,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本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才能使我国的技术创新步入全新的高效阶段。
2 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阐述
所谓的技术创新,并不是从单一的技术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改善。技术创新离不开其他技术方面的辅助创新,由此看来,技术创新属于一种协作性的创新理论,在充分考虑到问题全面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创新出了要开展协作发展意外,自主性创新则是技术创新的精髓之所在,不仅能够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够利用当前社会环境方面的优势,以自主创新为理念,促进企业的转型与突破。
2.1 内生增长理论
所谓内生增长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观点,在该理论的认知下,需要使企业内部经济的增长在不依靠外力的帮忙下,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内生增长理论的存在与发展,有效地刺激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企业经济场持续稳定增长。从技术领域来看,内生增长理论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优点。例如: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弥补了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与制度当中存在的不同,增强了内容技术方面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在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优点,还要对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由于不同行业之间对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推广与发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逐步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的。
2.2 技术创新与需求结构的变化
从技术创新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市场需求既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也是行业领域内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由此看来,技术创新与虚构结构之间并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不断变化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对需要创新的技术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企业选择的技术都是具有一定发展价值,企业未来或市场需求具有用处的技术产业。其次,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选择的市场通常是具有开发价值的市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其原市场中存在的技术短板进行补充与改造即可,使其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新技术的发展与扩散。
从逆转思维的角度上来看,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消费者追求潮流的心里特点,引导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选择及喜好,逐渐的扮演的引导市场需求变化的角色。而消费者需求与喜好的改变,又会逐渐的使得各大行业企业产生新一轮的技术变革。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引导、相互推动的。
3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 技术标准化的作用
技术标准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化与升级,在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若要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产业的创新,从而逐渐改变企业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建立技术标准化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对原有的技术手段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使其具有足够的先进性以及可发展型,尽量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此外,技术标准化实施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优化资源,节能减耗的原则。技术标准化的使用不仅实现了我国企业技术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还有效的降低了企业成本与能源方面的消耗,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是我国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2 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其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甚至是经营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技术创新就如同一场技术方面的革命,将企业从组织方式、产品特点以及资源消耗强度、资金分配与产出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变。归根到底,技术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以改善生产技术,提高产量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有效的挖掘企业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的潜能,推动企业的经济增长幅度再创新高。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上来看,科技水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帮助,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经济模式的不断增长。在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加大投入方式,扩大产业规模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实际情况。因此,技术创新是必然的也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是我国抵挡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企业经济保持。
4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之间互为引导、相互推动,是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除此之外,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在使用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新时代的特点,使其符合新时代市场的需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缩短我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岩,徐传谌.吉林省技术标准化与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79-85.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创新 随机前沿分析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源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金融发展终将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Levine,1997)。Hicks(1969)认为英格兰的金融体系在为巨大工程筹集资本进而引发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Schumpeter(1912)主张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在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的增长模型中,金融体系功能通过改变技术创新率最终影响稳态增长,这些文献将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新生产过程和商品的创新上。此外,持有可分散风险且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所发行的股票,不但可以减少风险,而且还能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King和Levine,1993)。因此,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Saint和Paul,1992)。在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数文献均以生产率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通过讨论金融发展和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性来判断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机制。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的研究基础上,利用77个国家1960-1989期间的面板数据,实证验证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长期生产率增长的预测能力。Levine、Loayza和Beck(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提高资本存量。
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积极的启示,也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孙伍琴(2004)、李建伟(2005)、王永中(2006)和彭文平(2007)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军和金煜(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检验并发现1987-2001年中国改革以来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沈能和赵建强(2005)、刘凤朝和沈能(2007)对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相近的结论:我国金融规模与技术进步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
国内研究多从金融中介角度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本文拟从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技术创新率进行估计;第三部分介绍了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及其度量方法;第四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性估计并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测度
在检验“技术创新”渠道的实证研究中,早期研究将索洛余值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反映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根据索洛模型,产出的增长扣除投入增长之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索洛增长核算假定所有生产者在技术上都充分有效,显然不完全符合经济现实,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分析和分解,前沿技术分析逐步被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允许生产者存在技术无效率,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前者刻画某一时期所有生产者最优生产技术,技术进步表明了生产可能性边界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后者描述个别生产者实际生产技术与最优技术的差距,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产出与最大产出的距离。而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是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傅晓霞和吴利学(2007)利用1978-2004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数据分别应用SFA和DEA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由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随机扰动和不可观测因素,特别是位于生产率前沿的东部发达地区受体制转轨和国际市场环境等不完全可控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SFA可能比DEA更为适用,其结论也更为可靠。因此,本文运用SFA方法来测算我国技术创新率。
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中,采用形式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主要有3个优点:一是允许要素间替代弹性可变;二是允许存在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一个共同项和一个随不同地区和时间而变化的特质项;三是可以方便地将 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项、生产效率变化项,以及规模效率变化项。
假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采用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为:
1nyt=?茁0+?茁11nkt+?茁21nLt+?茁31n2kt+?茁41n2Lt+?茁51nkt?鄢1nLt+?茁6t+
其中1nyt是第t年的对数产出,1nkt是第t年的对数资本投入,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统计快报》;1nLt是第t年的对数劳动投入,本文以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衡量;t是时间趋势,表示技术变化。由于我们的目的是测算技术创新,即前沿面技术,故对技术效率、生产无效率项没有进行进一步分析。
其中?茁6+2?茁7t表示纯粹的技术变化,是所有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技术进步率,这是因为技术外溢使每个地区都面临相似的前沿技术水平;?茁8t1nkt+?茁91nLt表示非中性的技术进步,随不同的时期而变,因为有些技术是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这种学习能力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差异,而且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并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上面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出技术进步率。从图1的变化趋势看,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
三、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其度量
要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首先要对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分别建立衡量指标,以进一步分别考虑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针对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提出反映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实证所需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金融深度指标
Goldsmith提出金融相关率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深化特征越明显,金融发展越快。衡量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使用学术界广为认同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与季度GDP的比率。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实际上就是M3,但由于我国缺乏M3的统计数据,故用M2替代。
2、金融效率指标
即存款银行贷款对名义GDP的比率,更能直接反映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反映金融效率方面,银行向私人部门贷款与信贷总额的比值指标则更加适合(King和Levine,1993)。但由于缺乏宏观金融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当前可供选择的指标只有全部信贷与GDP的比值。
3、资本化率
用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等于流通股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由于大部分国家股和法人股并没有上市流通,不具备股票市场信息收集、风险分散等功能,只有社会公众股才能真正代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和水平,股票市场规模越大,募集资金和分散风险能力越强,所以本文选择流通市值而不是市价总值。此外,流通股市价总值是某一时点值,而可获得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月末股票流通市值,我们先加总上交所和深交所流通股票每个月的月末值,得到各月的流通股市价总值,再对每个季度三个月的月末流通股市价总值求算术平均即得各季的平均流通股市价总值。
4、周转率
等于该季度的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该季度的股票流通市值,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金融系统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性的机制,而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似乎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放入模型中进行考察,以检验股票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同时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低的交易费用,能够反映了金融市场发展。
四、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季度数据以增加样本数量,但会导致时间序列随季节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为消除季节的影响,采用移动平均比率法对DEPTH、DEBT、CAP和TURN进行调整,使得不同季度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此外,将时间序列转换成相应的对数系列LTECH、LDEPTH、LDEBT、LCAP和LTURN,以克服数据的异方差性。为了判断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需要先判断各序列的单整阶数,为此采用单位根检验。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统计量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进一步对各序列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发现它们的差分序列已是平稳过程。因此,可以判定各序列都是1阶单整过程。因而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表2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 与LDEPTH、LDEB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117LDEBTt-0.817LDEPTHt+4.690=u1t
其中u1t为平稳序列,它表示协整关系当中的动态偏差,常数项表示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尺度差异。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组合一般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它表示这些经济变量的趋势成分之间具有稳定的影响关系,这种长期影响关系经常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技术创新率LTECHt和金融深度LDEBTt、金融效率LDEPTHt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大。
表3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与周转率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与LTURN、LCA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042LTURNt-0.232LCAPt+3.191=u2t
协整检验表明,技术创新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周转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以技术进步率作为技术创新的变量,讨论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我国的TFP进行估计,并分解门出技术进步率。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第二,金融中介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都对技术创新产生拉动作用。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便利股票的交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扩大股市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可以用来支持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途径。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基金编号:06BTJ009。)
【参考文献】
[1] 张军、金煜:中国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验: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11).
[2] Aghion,P.、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M].Econometrica,1992.
[3] F?re, R. :Fundamentals of Production Theory[J].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1998.
[4] King,R. G. and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5] 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M].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Elsevier Science,2005.
[6] Sun, H.: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79-1996[M].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摘要 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外技术创新助推环保产业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面临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技术和产品研发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从跨越式发展、跟踪逐步提高、强化政策支持等战略角度,提出了未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环保产业;战略思路
环保产业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是在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要求基础上产生的,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扩内需、保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环境技术创新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从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实施相结合实现技术对环保产业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三个影响因素。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环保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形势变化,紧紧依靠环境技术创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形成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技术、市场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三大基本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形成、分化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第一、二、三产业的依次出现和地位的变化,都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环保产业的形成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环境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环境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环保设备与产品的出现。随着环境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动环保产业的形成与完善,并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目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环保产业技术也不断进步。但由于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环保产业面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环保类产品的性能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创新贯穿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科学认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从工程、技术、生态理论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效果,通过新能源技术、能源清洁技术,新型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实现能源节约,污染减排。利用科技创新克服生态环境修复难题。通过绿色化工技术、生物修复技术、膜处理技术、重金属修复技术等环保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贯穿于环保产业的所有战略任务和全过程之中。发展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环保产品和装备制造业,推进信息化与环保产业融合,促进环保产业由大变强,需要科技水平创新;发展现代环保服务业,提高环保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样需要科学管理创新。只有借助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技术,壮大环保产业,才能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欧盟科技创新在低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经验
欧盟不仅采取多种经济措施来实施减排,而且大力加强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利用科技创新来应对污染减排与气候变化。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两项大型“计划”,分别是欧盟框架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旨在从生物物理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另外欧盟还出台了专门的低碳技术行动计划,如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SET)。
美国科技创新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经验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布什政府于2002年推出了跨部门的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形成了美国完整的气候变化科技计划体系。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在增进对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的科学理解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能源部牵头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则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商业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每年的预算投入超过50亿美元。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分别得到了1990年的《全球变化研究法》和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的授权。美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部署。特别是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革命,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包括出台“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2009年出台并于2011年更新的《美国创新战略》强调,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开发。该战略指出,创新的能源技术将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促进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
在环境与能源领域,日本已经拥有领先世界的高水平技术实力。日本注重发挥科技污染减排问题上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本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在2007年颁布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提出,日本将通过发展环境和能源技术,创造新的经营模式,使环境保护成为激发经济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008年通过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并将二者作为迈向低碳社会的国家技术战略。这两个计划规划了重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路线图,利用技术路线图,瞄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并通过大型研发项目的集中管理建立不受干扰的研发体系,综合推进创新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研究。
德国科技创新对低碳能源发展的作用和经验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首个国家性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其中气候保护领域在该战略中起着主导作用。200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广邀代表科学界、产业界及决策部门的利益相关者,编制了一份综合性的气候研究战略——《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为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设定道路。为加快气候保护方面的核心创新过程,缩短研发成果投放市场并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时间,德国联邦政府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动员民营部门的研究能力。例如,德国科技界和经济界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储存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创新联盟。
我国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的环保产业已经从以“三废治理”为主,成长为跨区域、跨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包含环境服务、废物循环再利用、环保产品、洁净产品四大领域。
据调查,2004年我国环保产业共有从业企业1.2万余家,从业人员153余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达到4500亿元。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200多万人。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30752.5亿元,年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2000年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最近10年来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表明,技术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更加突出环保科技。“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投资30多亿元,力图解决我国水污染防治中面临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般技术与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的各个领域。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
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是我国环保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少,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二是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由于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推广应用。三是环保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以环境效益为主,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能从创造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出台更加实惠的政策,从而促进环保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从国外经验看,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进程是针对不同污染物,依据技术成熟度,分阶段实施的,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环境目标和市场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技术成本是否能被社会所承受;二是不同阶段技术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早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后期的技术发展方向。而目前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在技术选择和认知上与国外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确定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时,应从“跨越式发展、跟踪提高、强化支持”的角度加以考虑。
“优先跨越式”技术刨新战略
“优先跨越”就是在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上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尽管环保产业的技术选择非常繁杂,但每次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依赖于一些核心、引导性的技术突破。近期,污水处理产业应以膜技术、材料和装备突破为牵引,辅以污泥脱水、源分离等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新一代污水处理产业系统,摒弃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污染物去除、水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分离的技术路线,一体化地解决水污染、水循环利用问题,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整体上带动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实现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垃圾处理产业应摒弃传统的以填埋为主的技术路线,在大中城市、东部城镇优先选择焚烧和资源化的集成技术,以厨余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和焚烧技术在装备、控制、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突破为引导,带动垃圾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垃圾处置和资源最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紧跟逐步提高式”技术创新战略
“逐步提高”就是在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环保目标,迅速抢占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强制性减排政策推动下,我国在烟气脱硫和除尘的技术应用和设备制造方面发展迅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环保企业。例如,除尘领域的袋式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和高效电除尘技术已在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烟气脱硫石灰石一石膏湿法主流工艺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几家大型脱硫公司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在脱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脱硝产业也已起步,目前有十几家公司从国外引进烟气脱硝技术,数家公司引进了催化剂生产线,部分烟气脱硝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国产化。
满足国家环保目标和治理重点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提高未来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其重点包括:第一,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由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复杂,综合性和集成性强,其研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环保产业竞争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一个重金属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国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染土壤数量多达数万个,可形成8000亿~1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在技术装备和工程经验方面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抓紧实施湘江等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示范,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我国今后大规模的污染土壤修复做好产业准备。第二,关键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环保材料是环保装备的基础和关键产品,也是环保技术装备的竞争力所在,我国在诸多高端环保材料生产中与国外主要供应商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包括高强度的膜材料,袋式除尘器滤料(PPS)的原料粉体,脱硝催化剂的原料等,这些材料国产化后可使治理成本下降约30%,具有明显的产业效益。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3000亿~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第三,关键装备的仪器仪表和控制技术。环保产业的竞争对精密仪器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在环境监控和采样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在线控制,垃圾焚烧安全控制等领域均需加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强化支撑服务式”技术创新战略
“强化支撑服务”就是通过规划、政策、资金、人才引导、国际合作等,加强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规划上,需将环保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开发优先列为国家、地方和部门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贯穿于能源、工业、农业、城镇化、环境保护等各领域规划之中。
从标准体系上,创新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编制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并实施环保产业标准化推进计划。优先建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适用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等技术规范。
在体制安排上,要不断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大力培养环保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体系,不断开展环保技术的原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在创新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大重点工业企业绿色和清洁技术研发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从事节能环保创新技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对其进行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奖励,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环保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不断促进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减排的发展氛围与机制。
在国际合作上,要在正确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要做好技术选型、技术消化、技术后续开发三个环节,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抓好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对大型环保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国产化步伐,并逐步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提高环保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主要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韩涛.环境技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泵南大学,2006.
【关键词】塑料管材;市政建设;发展前景;技术创新
引言
塑料管材是当前市政管道工程施工中较常采用的一种管道材料,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钢管材、水泥管材而成为应用最广泛市政建设材料。这是因为塑料管材具有更多的优点与普通管材相比,如自重轻、易于施工,抗压抗腐蚀性强,安全卫生,节能环保,使用期限较长等等,这些优点促使塑料管材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市政管材。塑料管材实现工业化生产应用是在上世纪40年代左右,最初的塑料管材主要是聚氯乙烯管材,而我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利用塑料管材。受我国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塑料管材工业发展缓慢,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但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带动下,化工产业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塑料管材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高性能的塑料管材不断背研发应用,使得塑料管材在很多工程建设中都发挥出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市政建设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中得以迅速发展的背景
目前塑料管材已经成为我国市政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管材,而促进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体现在三大方面上,即化学建材以及塑料管材工业的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以及塑料管材自身具备的优越性。
首先,我国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大力发展化工产业,为了支持化工产业发展而给予了诸多的产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先进工业技术,使得化学建材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直接带动了塑料管材工业的发展,促使塑料管材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使得塑料管材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作用越来越多,性能更加完善。
其次,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给市政管道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密集化程度越来越大,地下管网也日趋复杂多样,并不断扩张,给塑料管材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塑料管材自身的优点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其能够成功替代传统钢管、混凝土管材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市政建设中塑料管材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从50年代就开始就把硬聚氯乙烯(UPVC)制品用于市政工程中,目前塑料管材的应用更加广泛,成为市政建设中的主要管材,并且PE管作为城市供水管和燃气管发展很快,增长速度远远超过PVC。在对国外的塑料管材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国外的塑料管材具有原材料品种较多、塑料管材生产效率较高、塑料管材应用较为普遍等特点。由于不同的市政工程中对于塑料管材的性能要求都有所差异,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场合的塑料管材需求,塑料管材的生产中所选用的原材料种类较多,生产工艺方法也较为丰富,这就使得塑料管材的种类、规格都相对齐全,且性能良好,在很多工程中都能得到广泛应用。
三、国内市政建设中塑料管材的应用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在市政工程中塑料管的应用。目前塑料管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品种和规格上得到很大发展。先后开发出了聚氯乙烯管(PVC)、聚乙烯管(PE)、交联聚乙烯管(PE-X)、聚丙烯管(PP-R)、ABS工程塑料管(ABS)、钢塑复合管(SP)等塑料管。
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是目前我国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中使用最多的领域。根据国家化学建材及塑料管产业发展规划和我国市政管道市场总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市政工程用塑料管材平均每年增长长度约2.5万公里。截止到2010年,在全国各类管道中塑料管材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据估计,到2015年塑料管道使用率将达85%以上。
四、市政建设中几种常用的塑料管材
由于塑料管材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塑料管材的品种规格也越来越丰富,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当前我国市政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塑料管材主要有硬聚氯乙烯管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管等。
1、硬聚氯乙烯(PVC-U)管
硬聚氯乙烯管近年来在排水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耐腐蚀性好、阻燃性好、耐老化性好、内壁光滑、输送能力高、质量轻、易运输安装、柔韧性好等优点。采用橡胶圈承插柔性接口,对管道基础要求低。硬聚氯乙烯管材采用挤出工艺成型时其管径一般都在600mm范围内,采用螺旋缠绕工艺生产的缠绕管径最大可达1200mm。
2、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
HDPE管是一种具有环状波纹结构外壁和平滑内壁的新型塑料管材。包括HDPE双壁波纹管;各种HDPE缠绕熔接管;各种钢增强缠绕熔接管。HDPE管内壁光滑,韧性好、挠度大,相对于刚性管,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能够适应恶劣的地理环境变化和施工条件,对软弱地基造成的管基不均匀沉降和错位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接口密封性好,安装方便,施工快捷。
五、市政建设中塑料管材的应用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市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塑料管材应当向着柔性接口型管材、大口径管材、高耐久性管材以及经济性管材的方向发展,这是主要是因为:
管道接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市政建设施工中的一个质量控制难点,而柔性接口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市政工程中需要用到的管道施工越来越多,小口径的管材已经不能适应工程需求,而大口径、多品种的塑料管材才能满足市政工程施工需求。
另外,由于当前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都要求市政管道工程完成后尽可能的不要出现因质量问题而需要维修的现象,以免破坏地面上的建筑或道路,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为此,管道的使用寿命长短就成为了其在市政建设应用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耐久性强的管材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自然更能满足市政建设需求。
而经济性则是市政建设中所采用塑料管材的又一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受技术因素的限制,塑料管材的生产设备还不够先进,对于大口径管材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极大的制约了塑料管材的发展。
六、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工程应用中的技术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塑料管材必将成为未来市政建设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施工管材。为了能够使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应当不断调整管材品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根据市政建设需要来改进生产工艺,并加强配件的开发,以促使塑料管材更好的应用在工程中。就目前来看,塑料管材在应用中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管材之间的连接问题。很多市政建设中,塑料管材施工出现问题的部位大都在管材的连接处。目前较常采用的塑料管材连接技术为胶粘连接、热熔或电熔连接、管件连接以及胶圈连接等。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塑料管材的施工技术水平,我们应当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塑料管材的接口连接技术。
七、结语
总之,塑料管材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市政建设的管道工程施工水平,增大了城市市政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很好的克服了传统管材的缺点与不足,保证了市政管道建设质量,是未来市政建设管道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材料,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塑料管材的技术创新,促使塑料管材在市政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焦化行业;装备;工艺;管理;技术创新
在中国焦化行业三十年大发展中,在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工艺、装备、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也促成开发了高效能源转化及高效用能工艺技术装备、少水或无水工艺技术、高效斜孔塔盘应用技术、粉尘及毒素气体密封回收利用技术、信息自动化智能管控等高效管理技术、适应焦化工艺及环境的新材料,有效促进了焦化工艺过程的清洁化、高效化、信息化。
1.开发寓效能源转化及高效用能工艺技术装备
1.1高压高温自循环全冷凝发电
1.2热导油、电伴热代替蒸汽做工艺热载体
采用热导油、电伴热代替蒸汽做工艺热载体,实现了闭环匹配式高效用能方式,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节省宝贵的水资源,减少废水。
1.3煤调湿
采用对流传热比传导、辐射传热系数高几十至几百倍,使低晶位余热一一焦化烟气的使用成为可能,对年产12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而言(以下均以此规模为例),采用以焦炉烟道废气为热源的煤调湿工艺,可使配煤水份控制在7%左右,节约高炉煤气8000万m3/a,减少废水6.5万m3/a,提高焦炭产量和改善焦炭质量。
1.4燃气制冷取代蒸汽制冷
可以减少能源转换,提高能源效率。用煤气与用蒸对相比,减少废水,降低运行成本,节水35.04万吨/年,降低能耗12.84kgce/t。
1.5开发使用高效斜孔塔盘
蒸氨塔、蒸苯塔、焦油馏份塔采用高效斜孔塔盘后,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蒸氨塔处理能力提高60%,能耗下降50%。
2.提高气体能源转换价值实现多联产
2.1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制甲醇
利用焦炉煤气提H2,转炉煤气提CO、CO2,可合成精甲醇64.4万吨/年,投资约12.88亿元,仅为煤气化路线的1/3~1/2,生产成本下降30~40%,年产值16.1亿元;尾气可发电270MW,年产值13.6亿元。
2.2钢厂能源优化多联产
利用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可生产商品甲醇63.47万吨/年、H2l万m3/h、乙二醇20万吨/年、醋酸产品 20万吨/年,投资42亿元,年产值39,6亿元。引入清华炉生产清洁燃气,与化工合成弛放尾气、高炉煤气实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并实现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可实现用电自给及外送。
清华炉(非熔渣一熔渣分级气化技术)
独立焦化厂可用清华炉制气替代焦炉煤气用于焦炉加热,替代出焦炉煤气用于合成甲醇.而且可以用焦化厂的含酚废水制取水煤浆,生产4万m3清华炉煤气可消化25t/h含酚废水,既节水,又减少污染。
3.开发无蒸汽、少废水高效节能蒸馏工艺技术
3.1无蒸汽蒸氨技术
取消直接蒸汽,用热导油加热废水蒸氨工艺。热导油只提高20℃与蒸汽加热至400℃相比,节能明显,且热导油循环使用,效率高,此工艺已在许多焦化厂采用,效果很好,热效率提高54.2%。
3.2煤气加热废水蒸氨工艺
煤气管式炉加热废水的蒸氨工艺是直接利用煤气管式炉加热废水,适合于煤气充裕的厂家。
3.3间接蒸汽加热蒸氨工艺
蒸汽加热废水间接蒸氨工艺流程的开发,也可以达到降低含酚废水的目的。设备制造成本低,适合用在蒸汽充足的厂家。
3.4煤焦油负压精馏技术
采用煤焦油负压精馏技术,可以取消焦油馏份塔直接蒸汽,加热炉用煤气从常压蒸馏的65m3/t焦油降至45m3/t焦油以下;萘收率明显提高,平均达到10.48%,最高达到12.48%,比常压蒸馏平均提高19.1%。沥青的软化点波动范围小,质量稳定。蒸汽用量明显减少,与常压蒸馏相比,每年可节约蒸汽5000吨,降低能耗,减少废水。
3.5使用夹点优化节能技术,优化煤焦油加工过程热物流的能量回收
以焓分析和分析为工具,并采用能源夹点网络技术,系统优化能流网络,实现系统能量高效利用,煤气消耗可降低30%,产品收得率提高20%.根据夹点处无热量传递,按照过程物流匹配的原则及欧拉定律,就可得到以最小能量为优化目标的换热网络。
3.6开发负压苯蒸馏工艺
降低能耗,取消蒸汽,提高粗苯收率,改善环境。每年可减少蒸汽消耗6万吨,相应减少废水6万吨,并降低生产成本。
3.7完善HPF脱硫工艺,实施脱硫废液提盐技术
采用HPF脱硫废液提盐技术,实现脱硫废液零排放,使废物资源化利用.该技术使用前后,煤气含 H2S由平均2.78g/m3降低到0.38/m3。
3.8理顺回收工艺温度梯度,实现负压脱硫、脱苯
减少加热和终冷耗水,降低工序能耗,提高脱硫、脱苯效率.脱硫塔、洗苯塔放在鼓风机前,实现负压洗苯、负压脱硫,已有工业装置投产,这是一个重大工艺结构突破.对回收工艺紧凑、连续、高效调整具历史意义.将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3.9荒煤气带出热量
用于制冷将初冷器第一段高温循环水余热用于余热制冷机,生产出低温水,直接用于初冷器的低温冷却段,实现低温余热的资源化利用。
3.10大力推广导热油及电伴热
油罐、管线伴温用导热油及电伴热,硫铵干燥用热导油,改善环境,消灭废水,降低成本,实施以上各项措施后,酚水量可减少29.35万吨/年。
4.开发除尘及毒素气体密封技术
(1)采用自除尘式装煤车,运行成本低,除尘效率高。
(2)采用高压水清扫炉门,密封效果好,一周只清扫一次。
(3)沥青水下成型,消灭沥青烟.槽缶微负压闭路消化有毒废气。
(4)采用除尘煤粉成型技术,避免二次扬尘,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焦炭质量。
5.开发高效管理技术
使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集成匹配,稳定有序运行,提高资源集成效率,实现岗位离线集中操管和一体扁平化运行,煤调湿、干熄焦等主要装置实现智能化控制。120万吨焦化厂定员由原设计的430人减少到 276人,甚至200人以下。且运行稳定,成品率、作业率及系统安全性明显提高。
6.开发适应焦化工艺及环境的新材料
将不锈钢复合板用于脱硫塔、蒸氨塔、蒸苯塔等,运行成本低,耐腐蚀,设备作业串高。
7.结束语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型企业 企业改革
1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形态
工业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什么?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概括,如机化企业、式企业、虚拟企业、数字化企业、灵捷制造企业、以信息为基础的企业、型企业、二元性企业、智能企业和知识创造型企业等,这些概括只是揭示了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从实践活动的视角看,都未能深刻地揭示企业未来发展的本质。
可以预料,未来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以、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技术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变化步伐加快,竞争的程度也日趋强烈。新产品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未来工业企业若不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本原,就无法实现“以需定产,产需结合”,更无法实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效益”,一句话,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由生产经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必然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选择。
事实上,综观20世纪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企业愈来愈自觉地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视为自己的核心职能。特别是近30年来,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创新即死亡。如今,企业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循环流动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它们以美国的英特尔、日本的日立、德国的西门子、的海尔等为代表,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经久不衰、持续技术创新,公司也因而不断成长。
2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技术创新型企业就是指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这里,持续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不断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指企业适时地从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新的正确的技术轨道的活动过程;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性。实质上,持续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即技术家族创新的常规阶段和战略技术创新的非常规阶段。
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保留了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优点,同时又有了新的内涵。技术创新型企业把企业竞争从单纯的生产竞争和营销竞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的制度化,集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
3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
典型的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主要由生产学习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构成。
生产学习系统是指企业对既存生产制造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主要由生产现场人员,通过在干中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途径,持续改良既存的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生产学习系统是整个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它不仅使生产技术更趋完善,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是搜寻系统的“助手”、“耳目”。
搜寻系统,是指在企业既有的技术模式基础上,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进行有关技术家族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但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还在不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当前利润的源泉。
探索系统,是指企业进行战略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探索系统的功能是为企业及时捕捉下一次技术创新浪潮,研究开发和孵化全新技术及其相关生产经营系统,培育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
文化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塑造和更新的过程。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的创新文化即是文化创新系统的功能,文化创新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最高管理层。
4 技术创新型的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机制、运行机制、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其中,社会运行机制是基础;创新发展机制是根本,是灵魂;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是具体。
4.1 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稳定模式。它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组织系统,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社会运行机制具有正反馈性,即由于它的作用,技术创新型企业向社会不断推出优质新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形成较高的技术创新信誉和声誉,使企业更、更多地从社会中获得新的技术创新需求,以及信息、科技人才、资金等社会创新资源,进而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这种正反馈社会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得以成长的社会基础。建设这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既要依靠社会又要依靠企业自身。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经济、科技体制的建设,为形成这种机制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这种机制。
4.2 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指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由技术创新到获得利润,由利润支持再技术创新,再创新再获得利润的良性循环,企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持续技术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创新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企业获得的利润主要依靠持续创新。在重视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技术创新型企业更重视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技术创新活动;②技术创新投资大。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持续创新都投入巨额资金,有学者指出,成功企业的开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从成熟产业的1%~2%到高技术产业的15%~20%。
4.3 创新运营机制
创新运营机制是指具体技术创新项目运营的稳定性模式,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强烈的市场导向。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适应和满足显在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和重创潜在的市场需求;②注重技术积累,形成技术进步的不断循环。技术创新产生的不仅是新产品、新工艺等有形的产出,还有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产出。技术创新型企业注重这些无形产出的管理,把它作为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基础;③积极开拓潜在市场。技术创新型企业较一般企业更关心未来,它们利用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能较早地识别一个潜在市场的存在,并倾心培育。
4.4 组织管理机制
企业的创新运营机制是通过企业的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具体保障的。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是指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技术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战略,实行企业R&D、生产、销售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地协调三部门的活动;②研究和发展制度化。企业确立了研究和发展的价值,制定了企业研究和发展的有关规范,拥有一支稳定的、有实力的研究和发展的队伍,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研究所等;③生产和销售部门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
5 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
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或许最大的成绩就是我国企业整体上已由“生产型”转向了“生产经营型”。下一步我国企业改革的任务就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潮流,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使我国企业整体上由“生产经营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应充分认识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紧迫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要与之竞争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如果我国企业不走持续技术创新之路,不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我们就永远只能挣“劳务费”,与“超额利润”无缘,企业求富求强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势在必行的。
在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已经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我国试验了多种新组织形式,如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园等等。这些都为发展技术创新型企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明确认识,深化改革,切实推进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