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8: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交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从城市的中心到边缘地带,一座座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以开发规划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居民小区。这些居民区标志着新的城市社区的形成,小区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居民小区已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因而居民小区是否稳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透过鳞次栉比的楼群,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事实上,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本来就流动着人文气息。而这些城市的新社区则如同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窗口,通过小区内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时也可以发现都市的社会问题。业主和包括保安在内的物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区的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不仅仅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还有一层同居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的关系,应当珍惜这种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新建城市小区内,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摩擦事件不断发生。种种矛盾与争执,对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构成了威胁。城市居民小区生活环境是城市社会的缩影,城市小区内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居民小区内的矛盾与纠纷,关乎城市居民家家户户的安居乐业。因此,对城市新建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对于城市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城市社会的和谐构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现代城市现象是复杂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层面的。在复杂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城市绝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决非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下,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将城市看作是一个高密度的人际交往空间,正由于这种高密度的人际交往,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质。城市的各种活动、联系、交流以及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交往这一渠道。人际交往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率,同时对城市中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另外,人际交往关系还制约着城市人际心理氛围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际交往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G·米德认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程来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乡村的城市空间,人际互动频繁而复杂,城市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高频率的人际交往。从城市功能来看,作为地区经济与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物质流通无处不在,而城市物质交往过程中渗透着人际交往。物质的交换是由人来实现的,市场交往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因此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市场运行顺利、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城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还具有丰富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反映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城市人并非被动地或无意识地利用城市环境,而是充分理解环境并利用环境来实现“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区的人际关系而言,在当代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成员的“单位制”归属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区归属和管理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社会功能在逐步的发展和增强。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对“单位”的依赖变为对于社区的依赖。他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社区的管理相关联。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生活与其他服务设施的需求、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因此,业主之间以及业主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二,文明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城市社会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由于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震动和摩擦,还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使得社会矛盾愈益凸现。当听到某民工讨要工资不成而砍杀老板致死、某集团董事长在办公室被杀、某亿万富翁遭灭门之灾的消息时,在唏嘘之余不免引起人们深思。诚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社会高风险是并存的,高犯罪是市场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但如何解决当今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视角,就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整合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城市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
正如柯林斯指出的,“冲突不可避免的是由诸如财富、权力、声望及其他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但公开的冲突毕竟是有限的,冲突往往是力图打破组织的制约而不是要进行实际的毁坏。”柯林斯的冲突理论并不排除社会团结、社会理想、道德意识和利他主义。柯林斯所强调的冲突并不是意识形态性的,也并不是以某种政治立场来阐述关于冲突是好是坏的,而是主张冲突是现实的、根本的。冲突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过程,正视现实中的冲突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因而,柯林斯的冲突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不无借鉴意义。
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多样性,小的局部的矛盾可能酝酿为大的社会冲突,给整个社会带来大的损失。因此,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解释问题和单一的手段解决问题。必须运用多角度的研究和解释,也必须寻求多种方式路径解决矛盾。在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探究在微观层面上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就城市新建小区来说,业主与房地产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暴力化的房地产商在家门口制造不稳定因素,确乎有损于城市社会的和谐。如作为政府部门能够以国家法律(如物权法等)规范房地产商,以业主自治制约房地产商,这些都将会起到缓和矛盾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第三方资格,平衡处理房地产商与业主的利益冲突,倡导所谓“法制、理性、协商”的理念,建立健全居民小区的民主协商机制,促进房地产商与业主之间的谈判、沟通、互谅互让。因此,从人际交往入手,通过人际之间有效的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这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的特征
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时,又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序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立体关系网,几乎所有相识的人都可以纳入这架网中,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同的,这架立体网上不同的网结间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别。卢作孚说:“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称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特征为“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中庸》把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等作为天下之达道。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差序格局”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传统社会圈子中,除了“家庭圈”、“亲属圈”,还有邻居、朋友等以地缘为特点的社会圈,形成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圈内人的人情、认同、信任和圈外人的排斥、疏离、不信任等。因此,也就有了由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等人际观念。
虽然,上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城市人际关系不无影响,但是如今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已与传统社会不同,因而现代人际关系已产生了质的变化。其质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表层化和多取向。第一,城市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得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很强。这种异质性表现为: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造成职业的不同、收入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城市贫富的差别。而教育程度的差异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种人口的集聚和异质性,使得城市人口绝大部分相互之间是陌生的。虽然都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但人际关系淡漠、趋于表面化、缺少情感色彩。第二,城市人际交往的多取向和多层面。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地缘群体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甚至家庭关系也在弱化。而在传统社会一些必须由这类群体所承担的功能,已被城市的科层化组织所替代。由于城市社会流动性高,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加之城市文化世俗化、平民化,使得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这都使得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活动形成多取向和多层面。第三,大众传播与网络信息技术对城市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传播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不仅能通过网上聊天、购物、搜索信息、咨询等活动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且还能在电子化的空间中与网友的精神交往中,体味“另类人生”。综上所述,这些特征对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四、构建城市社区的新型人际关系
1.加强城市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重心必然向着社区转移,而逐步形成“小政府一大社会”的格局,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社会事务要在社区落实,城市社区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区人际关系状况,对社区发展影响十分重要,反映着社区的精神文明的水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2.克服城市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我国城市中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可以归纳为:其一,社会因素的障碍。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别,使得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是不同的。由此引发的社会歧视、偏见以致冲突对立等都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其二,文化因素的障碍。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而人类沟通的符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交往双方要有共同的符号系统,应该讲主要是一种共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或者团体,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即沟通方式。但是,由于城市小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的差别而缺乏共同语言,信息往往难以沟通,就会出现种种误会和隔膜。其三,由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以及人们每时每刻接触社会实际不尽相同,加之每个人认识成果的积淀、主观意愿和需要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沟通障碍。沙莲香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规范,有一套处世哲学,委婉,幽默,乐观,达理,重人际和睦,善顺乎自然,同时又好用心机,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乐于世,如此等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生动的写照。上述人际交往的障碍,并非必然会形成人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并注意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在现实中国城市社区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克服各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良性的人际网络,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却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与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我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而对自我要求过低。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部分大学新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二)功利化倾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深化,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有用即真理”的实用功利价值观在当前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有一定的市场。
(三)消极闭塞倾向。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甚至将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消极闭塞,不与别人沟通,常常容易导致性格的偏执,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四)虚拟淡漠倾向。网络虚拟交往具有两面性,在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易使大学生出现忽视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阻,就会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出现淡漠与疏离。
二、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适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一方面,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环境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加上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同学交往等。
(二)家庭的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阶段,家长、学校和学生的全部心思就是升学,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交往面的狭窄,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很难改变,尤其对异性之间交往的非科学教育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新生的交往。
(三)校园环境因素。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发展。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社会人员交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成分较为复杂。
(四)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前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特殊时期,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自身心理不健康,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主要原因。
三、调适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适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引导他们积极适应从原初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过渡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讲,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环境的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并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摆脱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从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如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家庭层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父母或是大学生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探讨,以增进彼此的亲切感。
(三)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人的个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会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吸引程度。因此,大学新生应加强自我教育修养,完善个性结构中的优秀品质,克服其不良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技能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国内外有不同看法。如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即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和广阔的视野等。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不论这些观点有多大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通过对企业负责人或人事主管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中,专业技能不是第一位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等。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学生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获得,或者通过实践中的传帮带获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甚至是不会与他人打交道,不仅影响本人的发展,更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在很多企业的招聘中,关于“你是否参加社团活动?”“你与其它同学的关系如何?”“你喜欢与哪个年龄层的人打交道?”等等直指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比比皆是。
但是,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可能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却不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这是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使少数学生因无法与其它同学融洽相处而不得不退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问题仍然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人生活变成公共生活,个人不再有专属自己的私人空间,与同学相处相伴的空间和时间空前增加,可能找到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可能形成不见不行、见了讨厌的麻烦局面。
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在咨询中接待过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学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好心办坏事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出发点是好的,是真心为对方好,但是在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急切、希望一步到位、操之过急等而适得其反。如一位女生对同宿舍另一位女生经常泡网吧的行为很着急担心,害怕她网络成瘾,于是当着同宿舍和其它宿舍不少同学的面,大声的教训她不准再去网吧了,否则会约全宿舍的同学不理她。这种方法让当事的同学难以接受,反驳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就是其它同学,也对这种“霸气”不以为然。结果是全宿舍同学约起来孤立那个担心别人网络成瘾的同学。
1.2 絮絮叨叨“唐僧”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爱心过剩,见谁有自己看不惯的都喜欢唠叨几句,颇有苦口婆心的长者风范,可惜学生们对这样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客气的避你不及,绕道走;不客气的你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丢下两句难听话转身走了。
1.3 简单粗暴、用“武力摆平”型。这种类型以男生居多。他们认为与其讲半天道理不解决问题,不如动武来得快。他们对待同宿舍的兄弟靠武力,对待其他同学也靠武力。除了动武以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找不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位男生在因为用打同学的方式来制止他用脚“敲门”而挨了处分之后,仍然很“无辜”的告诉笔者:“老师,除了打,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他还踢门,我还是只有打!”
1.4 孤僻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跟任何人说话都会紧张。为避免自己的紧张和难堪,干脆以孤僻冷漠的面孔避人三舍,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必然退缩,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5 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型。这类学生通常有自己优越于其它同学的地方,或是比别人富裕,或是比别人有权势、有关系,或是比别人有见识,或者只是比别人漂亮些。但这种优越感会使他(她)自视甚高,喜欢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跟同学说话,或是指使同学为自己做这那,仿佛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自己服务。时间一长,必然引发矛盾。
2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原因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有社会性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学生及家长的主观因素。
2.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社会性因素。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强调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社会和学校普遍重视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其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可能比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稍强,但进入职场后,往往因为非专业因素而不得不离开企业。
2.2 学校教育的因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重点是培养“工学结合”型
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突出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指明了高职学生培养和学习的重点就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这一定位是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的。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往往从准确定位滑向专业第一,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是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观点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教学时间绝对保证,文化基础课教学时间被拼命压缩,甚至被取缔。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也不可能设置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的导向,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2.3 学生及家庭的因素。
2.3.1 学生和家长对专业课的“偏爱”。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思维定势。到高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原有的思维方式。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适应环境等能力难以用分数考核、衡量。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必然是集中在专业课上,认为学好专业课,今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2.3.2 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尽管内心十分渴望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但内向的性格使自己难以主动交往,难以在实践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有的学生性格高傲,自视甚高,颇有不屑与人交往之感,其人际交往技能也很糟糕。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外向,有话藏不住,难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等等。这些性格因素必然影响其人际关系。
2.3.3 家庭教育和父母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诸多行为是以父母为榜样“克隆”来的。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形成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父母人际交往和谐,孩子来到大学与同学的交往会非常融洽,反之,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
3 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途径
3.1 落到实处的平等和尊重。很多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平等待人、尊重人,但在实际交往中,往往不会实实在在的平等待人和尊重人。有的学生因为家境富裕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或是以施舍的口吻待人;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而看不起别人;还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是好朋友而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甚至是隐私,还认为这才是好朋友的表现;有的则是爱占小便宜而随意使用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行为必然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被孤立者。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是视任何人皆为重要人物,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物权;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喜好;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2 诚信待人,重视信用。诚信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诚信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坚持诚信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不信口开河。
3.3 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人际交往中误解和矛盾有时是难免的。今天的高职学生个性较强,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交往中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其人际关系可想而知。只有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一定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有涵养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3.4 互助互利,力求双赢甚至多赢。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交往。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
3.5 善于运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是重要而丰富多彩的,使用得好,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
3.5.1 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制造矛盾。
(1)称呼得体。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对方的称呼。
(2)注意礼貌。礼貌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的称谓上,还表现在:一运用语言要清楚、准确、生动、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土语和方言,要让别人听得懂;二语音、语调、语速要恰当,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取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三讲笑话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四适度地称赞对方,赞美要有具体内容,绝不能曲意逢迎。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五避免争论,要学会通过讨论、协商的途径解决分歧。
3.5.2 非语言艺术
一般来说,非语言艺术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非语言艺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过于频繁和夸张,以免给人手舞足蹈之感。
此外,学会聆听也是人际交往的技能之一。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
高职学生应当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为在未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中获胜,为自己未来拥有美满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蜀湘,何瑞梅.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1期下.本文为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8CZC028。
[2]郭春芳.浅论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J].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关键词】红楼梦 ; 人际交往活动 ; 评价方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13-02鉴于我国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缺陷,及《红楼梦》巨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俩者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将红学中关于人物的研究纳入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的范畴,从《红楼梦》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折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为以后更全面及深入的研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自己人”的评价
自己人是关系最亲近、最密切的人,对个体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他人。因此在与自己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同时还包含着比较亲密的情感。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对对方具有责任心,取向于向对方负责,竭尽所能做出有利于对方的反应。所以在与自己人的交往中,较少考虑做出某种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双方既定的关系,大多本着向对方负责的原则而采取一种比较直接的评价方式。即在对自己人进行评价时,个体的评价行为取向既可能是扬,也可能是抑,是扬是抑主要取决于交往对象的实际表现。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讲:“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又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癫癫”。还有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一次说道宝玉:“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即仔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宝玉石王夫人和贾母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对于宝玉顽劣和不合时宜也是毫不隐藏,直截了当的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人的否定性评价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对自己负责,而绝非故意让自己难堪。总之,在对自己人的评价中,评价的标准及评价行为的选择,其重心都在交往对象的行为表现上。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遵循向对方负责的原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你好,是对你负责。”
2对熟人的评价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熟人关系对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说来,熟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的总原则是人情面子原则。即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要考虑到给对方留面子。因此,在与熟人交往时,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一般对熟人的评价方式取向是,无论交往对象表现如何,都给予正面的肯定性评价。而在心里或者背后,中国人可能并不一定真正扬别人。由此可见,在熟人社会里,对他人的“扬”其实带有很浓重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很明显看出周瑞家的对凤姐的评价倾向于赞扬,这并不代表周瑞家的心里面对凤姐就是一种表扬的态度,给凤姐留着情面也就等于给自己留着后路,她的话只是考虑到凤姐的地位和自己今后的处境而说的。
因此,在对熟人进行评价时,人们更多地依据给面子和人情原则。中国历来就有“多栽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说法,面对熟人,情面是我们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尽管这种“扬”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总之,在对熟人的评价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其重心已不再是交往对象的实际的行为表现,而是如何评价才能维持交往双方的情面。
3对陌生人的评价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个体的评价方式取向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变通性。由于双方此前没有任何的交往基础,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使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建立一种临时性的人际关系。因此,双方的交往往往不过多涉及任何情感的成分,也不存在是否要给对方面子或维持双方人情关系的问题。所以,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印象整饰以及双方暂时建立起来的关系的融洽程度,如果印象整饰成功,则取向于扬,相反,则取向于抑;如果关系融洽,则取向于扬,反之,则取向于抑。对陌生人的评价是顾虑情面、顾虑关系最少的一种情况。
《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都可体现出中国人对陌生人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如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对王熙凤都有深动的描述和概括。第二回冷子兴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是说她好的一面。第六十五回,兴儿对她的介绍,说的却都是她的缺点:“心里歹毒,口里尖锐……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坛子,他是醋缸粗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了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第六十六回贾府的小厮兴儿也演说了一回荣国府,说到宝玉,则是说:“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内浊。”第三十五回,傅家的婆子见宝玉后,评价也是“中看不中用,果然有些呆气”,“是个呆子”。
由此可看出,在对陌生人的评价中,个体往往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自己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做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方式的选择。
4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者对自己人都可以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直接评价,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陌生人的直接评价基于一种利益关系,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取了自己预期的利益,则做出肯定的评价,否则会做出否定的评价;而对自己人的直接评价则基于一种责任关系,无论好坏,大家都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而做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总之,由于中国人同自己人交往时形成责任关系,同熟人交往时形成人情关系,同陌生人交往时形成利害关系。而责任关系的交往法则是相互负责,人情关系的交往法则是人情和面子运作,利害关系的交往法则是利益交易。因此,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面对与自己关系存在差别的他人,评价方式的选择的确也表现出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和远近有别。
参考文献
[1]黄光国,胡先缙.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
汤某,女,22岁,大二学生,身高约1.6米,体态偏瘦,外貌清秀。来自一小镇。父亲为公司职员,母亲为小学教师,有一弟弟念大一,家庭收入一般。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汤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凡事力求做到最好,很看重别人的评价,凡事喜欢争第一,对外界比较敏感。家庭教育传统,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厉,经常要求其做一个规矩的女孩子,知书达理,不赞成其与男生过多交往。上初中时有一男同学到家里来玩,其母亲极力反对,说不正经,此后很少与男生交往。中学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没有太大的行为异常。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考入一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闷闷不乐,自卑和失落感增强。大一下学期,发现自己与优秀男生交往时心理开始紧张,不愿意与他们接触,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后发展为一见到男生就紧张、脸红,渐渐的与女同学接触也不舒服,也紧张。到后来,只要有人坐到她旁边就很不自在,心就“怦怦”地跳,一直焦躁不安,以致无法专心上课,成绩也下降。平时不敢与人对视,与别人说话头也总爱低着头,与别人交谈时间稍微一长,便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脸红、口吃不清,全身发抖。曾因心跳过快,身体发抖而到医院检查,未发现身体异常情况。
心理测试情况:(1)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为75分;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敏感3.1,焦虑2.9,恐怖3.4,抑郁2.5,总分为169,阳性项目为52项。
二、主诉
大一下学期,一年轻男教师担任自己的专业教师。该男教师潇洒、英俊,口才好,有魅力,很受学生喜欢。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位男老师,上课经常看着他着迷,课后还经常想起这个男老师,想在路上遇见他。但是每当有这想法,又很自责,认为学生喜欢老师是不正经、不道德的。想到父母供自己和弟弟上大学很不容易,应该好好学习,如果因此学习下降,就觉得很内疚,对不起父母。此后,上该老师的课便非常紧张,不敢直视该老师的眼睛,偶尔的目光对碰也让自己惊慌失措,课堂上也从不发言。路上遇见该教师,非常慌张,常面红耳赤,言行失措。后来与男同学相处也不自然、紧张,最后发展到与女同学交流也不自然,不愿与他人接触,害怕与他人说话。一和人说话便不知所措、手心出汗、心跳加快,脸红、结巴、颤抖。为此,常回避出入公共场合,个性变得越来越孤僻,导致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自己觉得十分痛苦,因此前来咨询。
三、咨询老师的观察
来访者来咨询室时说话很小声,不敢抬头对视,两手紧握,脸红,说话结巴。交谈中不断诉说痛苦矛盾的心情,并自责自己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求治心切,有自知力,无其他异常行为反应。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评估
根据对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归纳为以下:
(1)人格特点:自小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善与人交往。
(2)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强烈的情绪体验
①从小形成与男孩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
②上初中时与男同学玩受到母亲严厉的批评,体验到 “与男孩子玩是不正经的”的强烈负性情绪记忆。
③大一喜欢男老师,认为学生喜欢老师是不正经、不道德,自责和愧疚情绪很强。
④害怕与人相处,有身体反应症状的出现,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脸红、结巴,颤抖,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内心十分焦虑痛苦。
(3)有恐怖症状的表现:害怕与人接触,先是优秀男生,再是普通男生、再是一般女生,最后是普通人群。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并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如手心出汗、心跳加快等;对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求助者能认识到这种反应是过分的和不合理的,有主动求助意识。
(4)病程特点:病程为一年,最近症状加重。
2、诊断与鉴别
根据求助者的心理状况,可以排除以下可能性:
(1)精神性疾病
该求助者对社交恐惧症状有痛苦感,有要求治疗的迫切愿望,而且他的主观和客观反应的统一性,知、情、意的内在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无损害,无幻觉、妄想、意向障碍等精神症状,自知力完整,因此精神疾病可排除。
(2)器质性疾病
根据来访者的病史,曾因心跳过快,身体发抖而到医院检查,未发现身体异常情况。因此也可排除器质性病的可能性。
(3)心理测试
①做焦虑自评(SAS)量表:得分为75分(中国常模标准分为50分),说明焦虑症状明显。
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人际关系敏感3.1,焦虑2.9,恐怖3.4,抑郁2.4,总分为169,阳性项目为53项,其他因子正常。可以看出,单项恐怖因子分值最高,高达3.4,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达到3.1,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得分也较高,以上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
因此,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3、评估的依据
(1)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1]:该病程超过一年,来访者精神上感觉非常痛苦,害怕与人接触,不敢与人交往,学习和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社会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求助者症状得分大于6分,符合神经症的特点。
(2)再根据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
①由外在特定的客观对象或情景所诱发;
②表现为指向特定对象的焦虑;
③焦虑的程度与恐怖的对象不相符合;
④回避成为缓解焦虑的主要方式;
⑤求助者能认识到恐怖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控制,因而是自我失谐的。
汤某的主要症状表现都符合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商定,达成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1)改变与男孩子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让其意识到与男孩子交往是正常的、允许的行为。
(2)改变“喜欢男老师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让其意识到大学生喜欢男老师是正常的心理活动。
(3)使汤某面对男同学时不再紧张。
(4)使汤某面对女同学时不再紧张。
(5)能与人正常交往。
(6)降低恐怖、焦虑情绪到中国常模以下。
2、远期目标
克服其追求完美、敏感、好胜的人格弱点,健全人格。提高汤某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调节情绪,促进自我健康的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方法和适应原理:主要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2]是一组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科技论文。心理行为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认知模式,治疗者通过发现、挖掘这些不良的认识,并加以分析、辩论,而代之于理性的、现实的认知模式,就可以消除病人的痛苦,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科技论文。
行为疗法[ 3]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重新学习、训练、教育,再强化的方法,即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异常的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系统脱敏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该求助者从小养成孤僻、内向、胆怯的性格,同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男女之间交往形成错误认知。进入大学后,对师生男女生的交往又产生错误认知,进一步强化了对男女生交往的错误认知。
同时,来访者上大学后,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对正常性心理变化形成“罪恶”、“可耻”的错误认知,使其对正常的需求采取压抑的方式,造成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最终造成害怕与人相处。社交恐惧症的这些不良行为模式是在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4]。这种不良行为的形成与个体认知的偏差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采用认知疗法,了解自己的症状形成原因,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认知,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再通过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训练,逐渐形成正常的交往,达到消除社交恐怖的咨询目标。
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根据该来访者的情况,商定每周咨询1次,每次约50分钟左右。特殊情况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咨询的费用:学校咨询免收费用。
七、咨询过程
咨询方案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本阶段共3次完成。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原则;倾听汤某的内心苦恼;了解汤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协助其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发现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本阶段共6次完成,主要采用认知领悟疗法以及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
(1)采用认知领悟疗法,让汤某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认知。首先改变与男孩子交往是不正当的错误认知,其次改变喜欢男老师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让其认识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心理,让其意识到喜欢优秀的异性老师是青年人正常的心理反应。
当其对上述的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以后,进一步解释症状的根源。让汤某认识到症状的根源在早期的精神创伤——上初中同一个男同学要好而受到母亲训斥,由此引起的恐惧情绪在脑内留下痕迹。现在是成人了,谈恋爱是正常的事情,不要受幼时的影响;同时指出她具有性格内向、追求完美的心态、以偶然的一次挫折为契机导致病态,在完美的心理压力下会越来越严重。
(2)采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帮助来访者进行行为矫正,
首先与汤某共同制定焦虑等级。即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焦虑等级为0,想到要见人,焦虑等级为1;见到陌生的女性,焦虑等级为2;见到陌生的男性,焦虑等级为3;见到熟悉的男同学,焦虑等级为4;见到那位男老师,焦虑等级为5。帮助汤某按焦虑等级依次依级进行想象脱敏,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然后停止想象,进行放松,使情绪和机体产生由紧张到松弛的反应,学会如何放松。
此外,还给其布置家庭作业,让其每天按照焦虑等级做2次想象放松,进行系统脱敏。科技论文。
经过5次的心理咨询,汤某的人际恐怖情绪得到缓解,焦虑程度下降,原先伴有的心跳、脸红、口吃的情况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与宿舍同学关系开始改善,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开始增加,恐怖症状得到很好的缓解。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本阶段进行了2次咨询,以后随访1月1次,主要是巩固疗效,总结、评估效果。该阶段让求助者不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年后,求助者情绪较稳定,学习效率提高,社交恐怖症状基本消失,学习生活恢复正常,经过开学后随访,人际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进入班级前十名。
八、效果评估
自我评估:“我现在觉得轻松、快乐了很多,也自信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是病态的,害怕与人交往,出现脸红、紧张的情况比以前少多了,基本上能参加班里的活动,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那个男老师面前也不那么害怕和紧张了,不过有时候在那个老师面前还是会脸红和心跳加快。”
心理测验:(1)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为44分;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93分,阳性项目数39项,人际关系敏感1.5,焦虑1.7,恐怖1.8,抑郁1.5,各项指标均属于正常。
咨询老师评估:求助者在行为和情绪上,基本消除社交及恐惧的症状,人际交往关系明显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生活及学习也较为正常,基本达到了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第288-289页
(2)郭念锋主编.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第86页
(3)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6:第37-45页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难点;突破点
由于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受高职院校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他们承受着来自周遭环境里许多的非议和自身自我期望值高低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而高职院校校龄普遍呈现年轻,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一个初期阶段,针对于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视并且有必要寻找出匹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途径。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多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呈现的心理问题除了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共性外,其心理问题也有他们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迷茫混沌心理
刚入大学的新生,面对着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角色地位,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会导致阶段性迷茫。从高中或中职进入高职,是一个大的转变。其一,面对大学生活中各种班集体生活、社团生活以及学生干部生活,在选择上有焦虑、迷茫,而大一新生身上普遍在存在着几者协调困难的问题,导致身心疲惫且盲目无方向。其二,面对大学里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从高中或中职的封闭式学习到高职的开放式学习,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加之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选所学专业的性质和就业去向还不是很了解,由此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迷茫感。因而在学习态度上、学习行为上表现不佳,如上课早退或迟到、逃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迷恋手机、网络游戏等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在学习上的驱动力下降,学习受挫,学习失去目标,厌学情绪增涨。其三,角色地位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新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被家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地位被同辈角色所淡化,少部分同学甚至还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忽视,地位悬殊,很容易产生不适应和挫折心理。进入学校后,部分新生会加入一些社团或学校组织,他们可能经常要无条件的受学长或学姐的差遣,其中的少部分同学很可能会有反抗心理或者形成大一地位低的心理意识,不利于他们在集体生活的成长。
(二)人际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已经进入半社会化,他们在学校主要是与同学、朋友、老师以及父母交流。他们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渴望发展相对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刚进入高职的学生,人际交往还处于一个适应的阶段,交往主要还停留的表层上。到了大学二年级,度过人际交往的适应期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人际交往中各方面的矛盾也会突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经常在人际交往中碰壁。(1)自卑的人际交往模式。部分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极度的自卑心理,特别害怕与过去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交往。对“高职学生”这个称号,觉得有些丢脸,从一开始就自我认同感低,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也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经常刻意回避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最后产生孤独心理,人际网络缩小。而且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同时自尊心很强、敏感多疑且受不了周围人的忽视,想交流但身上又长满了刺,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2)网络依恋的人际交往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其各种功能的开发,让大众对之越来越依赖,它虽然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但也萎缩了我们身边实际的交友圈和拉大了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个触屏的时代,网络对于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QQ聊天、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网络交往方式成为高职学生终日必点的交流套餐。他们与机器接触的日益频繁,依恋感也日益增加。因此,导致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机会减少、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人际交往冷漠、人际孤独,最终产生人际交往障碍。(3)聚焦异往的模式。作为青年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来看,对异性的交往距离会拉得越来越近。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异性,很多学生渴望爱情也想拥有爱情,但爱情与性之间的冲突也必定存在其中。由于性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性的认知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存在性冲动,但又不断对性加以批判,对自己出现的性幻想不断地加以自责,对性感到恐惧和羞怯,对如何合理的升华这种心理压抑而不知所措,部分学生任由其发展,可能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还有部分学生采用恋爱的方式来排解,但却因恋爱而恋爱,过分享受与异性在一起的快乐,而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情绪焦虑抑郁
在社会中,大部分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并不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差。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使家长和教师以分数来设定对他们的期望。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大部分高职学生迫切地想向父母和老师证明自己,心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不善引导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系列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而大学三年级,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关键过渡期,学生们开始毕业实习、做毕业论文,通过这两者的检验,他们会冷静的分析并会找出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但当面对社会竞争的激烈、专科生就业困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这一系列实际问题时,高职学生时常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自卑、担忧和茫然,对未来的学习与就业也会产生高度的恐惧和焦虑。尤其在临近毕业时,对于一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焦虑万分,甚至是寝食难安,他们的安全感会极度丧失,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难点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但归纳起来主要为两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策略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过紧张的中学生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满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喜悦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根据多年带大学新生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学在为各位新生展现一个全新面貌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困惑和不适,不少学生莫名的感到孤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无所适从。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能否在这个起点上顺利前进,对其一生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方面,这一起点的能否适应,将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这一起点适应的好坏将成为大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对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在不适应方面的主要表现
上大学之前,受到老师、父母、亲朋对大学生活的过分渲染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学新生对大学满怀憧憬和梦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学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新天地,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美好的前程。而当真实的大学生活全面铺开时,紧张激烈的竞争、单调枯燥的学习和生活、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陷入沮丧和迷茫中。面对大学生活,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在中学学习期间,大多数同学居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较为独立的生活空间。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家长包揽了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琐事。加之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独生子女,生活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孩子亲自动手,家长自会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而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得自己操心,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远离家门求学的同学来说,很多同学缺乏自理能力。在每年的迎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长在宿舍帮孩子铺床单,挂蚊帐,整理东西,而孩子在一旁无所适从的情景。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为吃饭、洗衣、整理宿舍等生活问题而烦恼;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基本上是从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即使住校生也是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特长爱好,更很少参加业余活动。而大学的生活领域大大拓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有的同学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不愿参加,有的同学想参加却由于缺乏特长而只能望而兴叹,导致生活内容单调;从生活习惯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各地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语言交流都有差异,特别对于在中学时代从未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要住在嘈杂的集体宿舍中,每个学生的个人作息制度、卫生习惯、脾气爱好等各不相同,不少同学感到很不习惯,造成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能安心学习。
2.学习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这一主导活动没有改变,但学习方式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重点基本是围绕中考、高考进行的,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重点内容,直到学生弄懂为主。而大学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大学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第二,学习内容及方法发生了变化。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增强,课程门类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且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还需要课外查阅资料、现场调研等才能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发生了变化。科技论文。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而大学相比较有更多的自由,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得学习时间很零碎,有的同学就不会科学地支配时间,总觉得很忙,但是又感觉什么都没干,把自己搞的很累;第四,自我评价发生改变。科技论文。大学入学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凡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同学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而来到群英荟萃的大学中,中学时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已不存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单纯凭借学习成绩,不少同学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人际交往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它是学校到社会重要的过渡阶段。大学以前,同学们大多处于同一地域,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窗好友、父母亲朋和师长之间,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简单。但到了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共同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例如,我们所带的新生中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不能融入宿舍和班集体的现象,有个别宿舍同学更是冲突不断。我们发现,大学新生一方面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卑、害羞、性格内向等原因,或者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不敢或不会交往,从而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导致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使一部分学生整日沉湎于过去或幻想之中,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与同学和集体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二、应对策略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要解决好大学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问题,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给新生介绍大学集体生活的基本要求,从日常生活着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主、自立、自制。第一,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自己打水、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洗衣等生活琐事,学会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第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掌管了“财政大权”,普遍会出现开支无计划,月初往往出手大方,挥霍无度,而月底又陷入“经济危机”,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定好月、周、日的生活支出计划,并尽量按照计划进行,杜绝超前消费;第三,引导学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在与宿舍、班级同学共同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谦虚宽容,并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第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科技论文。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充实生活。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区别于中学学习过程的最显著特点,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习自由度就更大。因此,要帮助新生适应由较封闭的应试填鸭式的中学教育模式到开放式、自助式的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第一,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请本专业的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有经验的教师等开展专业教育讲座,组织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设置、本专业的特点及本专业的现状等,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结合学生情况,从个人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摸索出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和网络等查阅相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由被动依赖型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建立有效的以奖为主的、以积极的正面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习诱因,并以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自己主动的学习。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自觉的目的,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坚定的毅力努力拼搏。尤其是对有专业情绪的学生来说,更要帮助其尽快消除专业情绪,端正其专业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在新的班集体建立之初就要创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重在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联合会等,增强同学之间接触、了解的机会,促使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和相互了解,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还增加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增强,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服从他人与善于领导他人、善于帮助他人与乐于接受他人帮助的良好品质;第三,加强大学新生交往技巧的指导,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对大学新生开展大学生交往专题讲座,介绍大学生交往的特点、交往障碍及防治措施等,帮助其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和善谦逊的个人修养,以诚恳的态度与周围的同学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1.
[2]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3-55.
[3]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19-21.
关键词 心理承受力 艺术类 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8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Ar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HEN Juan, LU Xiaofeng
(Huaian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rt of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Huaia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Art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154 cases, the Mental Resilience Scale for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the countrysid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factor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ity by art students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art;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心理承受力的实质是内外因素联合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在面对压力困境时,能积极应对并良好适应,甚至获得自我提升。它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专业学习、性格特征、实习就业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中职生,其心理特征也有异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根据近年来社会发生如药家鑫等艺术专业学生的案件表明,这个特殊的群体心理问题明显偏多,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性。为了解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承受力,我们采用心理承受力量表对淮安文化艺术学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测评,并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行测试。该量表系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汤泉等2010年研制,原条目为军人版,已被国内高校用于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量表中的军事特色(4个条目)进行了修改,如:“战友们都说我脾气温和”改为“同学们都说我脾气温和”使之可以用于学生这一群体,并可对该量表在学生群体中信/效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淮安文化艺术学校高中部群文专业学生154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95例;年龄13-19岁,平均16.47岁。城市籍73例,农村籍81例;独生子女69例,非独生子女85例;家庭经济差9例,一般125例,较好14例,很好6例。其中由我校初中部升入高中部的在校学习已经3年的学生42例,普通初中升学考入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112例。
1.2 方法
采用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修改版适用于高校的心理承受力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共32个条目,分为意志力、家庭支持、乐观自信、问题解决、人际交往和掩饰等6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1分,完全不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基本符合;4分,完全符合。分值越高,提示心理承受力越大。总量表Cronbacha系数为0.833,各分量表为0.535~0.880;总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787,各分量表为0.339~0.611;总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401,各分量表为0.302~0.668。量表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445~0.786(P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以P
2 结果
(1)入学3年和入学1年的中职艺校学生心理承受力比较在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总分以及意志力、人际交往和自信心因子分值非常显著高于入学1年的艺校学生(P
3 讨论
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的迅猛发展,艺术类中职生心理承受力问题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关注,它直接影响到艺术专业学生的角色行为,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考量,而是要考察多种因素的制约,探寻具有综合性指导意义的方法。本结果显示,不同在校时间和专业为变量的条件下,艺校类中职学生心理承受力不尽相同。在艺术类中职校学习时间长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总分及意志力、人际交往和自信心因子分值中显示出较强的辨识能力,而在问题解决和家庭支持因子中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这个结论在本研究中首次揭示,提示在艺术类中职学校学习时间长的学生心理承受力相应的提高,但是在问题解决和家庭支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有必要在意志力,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进行特定的心理辅导。
本结果还显示,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总分以及问题解决,意志力,人际交往因子的组间因子得分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教改专业在心理承受力总分和问题解决及意志力方面的分值高于中国舞专业及美容美发专业。职教专业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分值高于中国舞专业及美容美发专业,在心理承受力总分和自信心方面的分值高于中国舞专业。我们分析认为,教改班的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好,以高考为主要目标,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要目标,更偏重于技能学习。因此,文化水平越高的学生越易接受新事物,解决工作中问题和突发状况的能力也越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和意志力方面的能力高于以实践技能为主的中国舞和美容美发专业。其原因可能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生知识相对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在学校有一定的优越性,这使他们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职教专业的学生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故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以上结果应引起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老师的重视。有必要加强中国舞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的心理疏导,特别是中国舞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辅导。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自尊,开放性,道德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等对艺术类中职生的心理承受力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依据本结果,我们认为:(1)应对艺术类中职生的心理承受力状况特点加以关注;(2)应关注中国舞和美容美发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中国舞专业,将其作为心理素质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论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2013100)
参考文献
[1] Werner-Emmy E.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Curr Direct Psychol Sci,1995.4(3):81-85.
[2] Luthar SS, Ciicchetti D, Bech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00.71(3):543-562.
[3] 郑慧.心理及社会因素对艺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3):105-113.
[4] 汤泉,张理义.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的研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杂志,2009.18(12):113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