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8: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年度生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用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并购活动,将会减少并购的机会主义,确保企业并购成功。而企业并购后的战略整合的基础是并购后的战略分析。因此,通过对银川橡胶厂并购前后外部环境的经济因素、轮胎产业政策、企业竞争因素、技术因素及内部环境的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内外部战略态势分析,为并购后的战略整合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根据购并后企业的宗旨、并购各方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企业总目标的整体谋划。
一、外部环境分析
1.经济因素。截至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325万辆,跃居世界第五位;高速公路里程达2.5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公路建设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拉动轮胎行业高速发展。2002年中国轮胎产量(包括摩托车胎)为16 046.1万条,比上年增加20.14%,居世界第三,并接近位居第二的日本;其中子午轮胎产量4 881.7万条,比上年增加25.57%,占轮胎总量的30.42%左右。
2.产业政策。由于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轮胎一直都被当做战略物资看待,开发程度较低。1996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化工部曾共同对子午线轮胎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原则,即子午线轮胎外商不能控股。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中,并购国企已没有政策性障碍。2002年年末陆续出台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条例,给外资公司并购国有轮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外企和民营企业参与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重组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实施低成本扩张。
3.竞争因素。随着国外汽车生产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轮胎行业将成为全球汽车配套工业企业争夺的焦点。其中轮胎业未来发展的主流产品子午线轮胎市场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目前,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在中国投资的合资企业的产品都是子午线产品,占了国内子午线轮胎市场60%以上的份额。商机的无限扩大,外资轮胎巨头争夺中国市场的竞更加剧烈。
4.技术因素。随着轮胎工业的发展,智能型轮胎、安全环保轮胎、绿色轮胎、超低滚动阻力轮胎、高速轮胎等新产品层出不穷,迫使轮胎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如大公司、大集团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消化吸收世界轮胎工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角集团有公司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
二、内部环境分析
1.管理能力。在41年的发展历程中,银川橡胶厂曾走过了辉煌,同时由于国营企业吃大锅饭的机制及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陷入困境。没有独立设置装备动力部门而只是在制造部下设维修处,从而导致维修和生产部门的职责不清。公司没有独立设生管部门,制造部的年度生产计划、月度生产计划都有本部门编制,从而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轮胎产品强制性安全认证(3C认证),民用轮胎获得美国交通部DOT安全认证,子午轮胎获欧洲E-mark认证,11个规格航空轮胎获中国航空总局CCAR-TSOA适航认证。因为没有独立的品保部门,弱化了轮胎的品质管理。公司缺乏激励机制,生产员工质量意识不高,从而导致轮胎质量不稳定,长城轮胎在市场销售量逐年递减,而斜交轮胎存在大量的积压。
在激励措施上,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基本沿用传统的国企方式,如岗位津贴、发放奖金和提升职务等;没有定期的任务考核及工作质量考核。岗位工资差别不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资在同行业普遍偏低,部分优秀员工外流。
2.生产运作。银川橡胶厂建有大跨度、全封闭一体化的现代化生产厂房,并从德国、美国、荷兰等引进GK450密炼机、钢丝帘布压延机、四工位自动成型机,X光检测机,门尼黏度检测仪等关键生产及检测设备,主要产品包括工程轮胎、载重轮胎、轻卡轮胎、农用轮胎、航空轮胎、航空翻新轮胎和半钢子午线轮胎等系列轮胎146个规格255个品种。年产尼龙斜胶胎200万套,半钢子午胎130万套、全钢子午胎40万套的生产能力。几十年的轮胎行业的经验,从而形成了成熟的轮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3.研究开发。银川橡胶厂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忽视产品研发工作,因此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市场,把握发展机遇,从而严重制约了银川橡胶厂的发展壮大。佳通轮胎率先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全球技术研发中心,为佳通轮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支持。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该研发中心还聘请了轮胎业国际知名专家6人,这些专家都具有在国际一流轮胎公司从事二三十年的轮胎配方、结构、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该研发中心为产品的测试与改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设计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国际一流的轮胎产品。
4.市场营销。第一,公司营销观念落后,营销还处在推销阶段,拼命在各地设立办事处、仓储中心、分散点等等,以单纯扩大销售网络来推销产品。其结果收效甚微,产品库存反而越来越多,资金周转不灵。第二,营销规划缺乏目的性。企业没有长远的营销规划,企业不肯对未来的市场发展投入,只图保住眼前的销售业绩,而最终却导致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第三,市场调研重视程度不够。对本企业营销的目标市场的轮胎产品价格、质量、品种要求以及该地的需求总量、经济发展、公路发展状况不了解,对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营销渠道、合作伙伴和资本实力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微,又如何做出相应的对策。第四,缺乏品牌观念。企业生产的牌子有好几种,很多用户在选择轮胎品牌时无可适从。在品牌管理方面尚处于消极保守的落后水平,并未了解品牌开发利用和销售开发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三、结语
通过对并购后银川橡胶厂进行战略分析,轮胎行业突飞猛进发展给并购后的银川橡胶厂提供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抢夺市场,加剧轮胎企业激烈竞争。同时,银川橡胶厂内部管理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并购后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并购后的企业战略如何进行成功整合,将会减少并购的机会主义,确保企业并购成功。
参考文献:
[1]萨德沙纳姆PS.兼并与收购[M].胡海峰,舒志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美]约瑟夫·克拉林格.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M].陆猛,兰光,周旭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存货管理;问题;建议
1.存货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持有待售的半成品或成品,或者以销售为目的的在产品和为了进行产品生产而在生产过程或者劳务过程中将被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从会计核算的意义上来讲,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生产型的企业中,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尤其大。要确定某物资是否属于企业的存货,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
存货占用着大量资金,如果经营不善,一方面存货会消耗大量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存货本身在不断的贬值,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如何进行存货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管理的难题。首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销售部门的预测性降低,库存就容易膨胀,其次,生产部门为了企业不因缺乏原材料而停产,往往制定较高的生产计划,导致存货风险增加。如何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的生产既能够满足销售的需要,又不占用过多的资金,是企业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钢铁生产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存货思想制约,导致存货占用大量资金
就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而言,按企业的性质分类,都属于大型国企,虽然国企普遍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管理方式仍然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影响很深,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企业不需考虑市场,只负责生产,为了防止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大量囤积原材料。而在市场经济中,钢铁生产企业也没有深入的进行市场调查,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和管理习惯来制定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进行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并生产商品。虽然钢铁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必需品,但是过度的生产也背离了市场真正的需求,往往造成产品的积压,产品不能销售,一方面占用库存,消耗存储费用,另一方面产品不能销售,无法变现,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严重影响,资金紧张,使企业陷入困境。
2.2 国内消费不足,存货贬值
受传统存货管理思想的制约,我国的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生产的倾向。钢铁是建设的必需品,受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影响较大。如果当地建设项目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基本不存在积压的问题,但是如果建设项目的数量减少,而钢铁生产又无法随之进行变化,则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如碰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市场必然无法消化过多的钢铁产品,钢铁生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停工停产的威胁,产品不销售不但无法带利润,而且企业还要承受存储费用的上涨,经济形势不景气,钢铁产品随时面临着市场价格下跌、存货贬值的风险,即使产品销售,也可能造成企业亏损。
2.3 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
钢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供应链,钢铁生产企业负责销售的同时也要与大量的下游企业打交道,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甚至是认为设置信息障碍已经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及市场运作等影响因素外,某个企业努力降低企业库存量,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一个企业的问题,只是把库存的压力从一个环节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环节。要真正解决钢铁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就必须从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入手,建立上下游企业间良好的沟通渠道,优化行业的库存管理。
3.改进钢铁生产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
3.1 合理控制企业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
存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要保证企业有充裕的现金流,就必须合理控制存货对于企业资金的占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钢铁生产企业要建立集中的物资管理体制,企业的采购资金要统一进行集中管理,对钢铁生产消耗的材料要进行定额管理,对于非生产用料要按照预算实行管理,合理控制计划外项目用料。
其次,要加强审计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购,在采购之前必须要填写用料申请单,通过审查后生成采购单,采购部门再进行采购。审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检查企业当年度的生产计划,该采购是否超额;二是把申请单与上年同期情况进行对照,是否存在超额生产的可能;三是与市场调研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材料的订购量。
再次,要不断发掘物资管理能力,如果生产中不需要的物质及时找厂家联系退货,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储备,则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确保资源的稳步供应。
3.2 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
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摆脱传统的库存管理思想的束缚,在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的今天,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企业要普及风险知识,举办风险培训活动,特别要加强高层和中层的市场风险意识。
【关键词】 动态投资效率; Malmquist指数; 稀土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63-04
一、引言
稀土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在我国的产量和储量巨大,近几年,我国稀土行业的调整变化开始酝酿。一方面,稀土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蓄积增加:大集团“5+1”框架逐渐清晰,国家资源控制能力得到落实;上游产品价格逐步回落,应用型企业的信心悄然恢复;新行业标准推行实施,行业管理日渐规范;治理整顿活动逐步深入,源头乱象得到遏制等。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利条件也在滋长:受制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长放慢,稀土消费持续不振;受社会改革大势推动,稀土管理调整势在必行,徒增转型不适;社会投资热情不减,稀土材料产能增加,产业竞争加剧;国家环保新规实施,带来生产成本和社会压力、企业经营难度增加等。
目前,我国大多数稀土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片面强调营业收入而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依靠粗放型的扩张来壮大自己,投资效率低下。特别是2015年新年伊始,稀土出口配额限制被取消,稀土管理政策也将随之调整,稀土市场因之变化,稀土供应为之波动,稀土生产受之牵制。这一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必定对我国稀土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我国各稀土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如何提高投资效率已成为我国稀土企业当前的紧要任务。
针对企业和行业的经营效率,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评价,但针对稀土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少,主要是由于投资效率问题更多地被放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对微观企业来说,意义尚不明确。覃家琦等(2009)认为公司理财学所理解的投资行为其实就等价于我们理解的生产行为。因此,微观企业的投资效率等价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企业的投资效率。因此,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考虑,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量我国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并提出提高我国稀土企业投资效率的建议。
二、动态投资效率测度方法
(一)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传统的CCR和BCC模型只适用于截面数据来横向对比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袁晓玲、张宝山,2009),本文引进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不同时期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进行测量,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对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其中,E(Xt+1,Yt+1,Xt,Yt)表示技术效率进步,又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进步和规模效率进步;T(Xt+1,Yt+1,Xt,Yt)表示技术进步。因此,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可以用图1表示。
在计算结果中,可根据M值来评价生产效率的变动趋势,如果M指数值大于1,则说明当年生产效率与去年相比有所增长;如果M指数值小于1,则说明当年生产效率与去年相比呈下降趋势。
(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设计
1.现有研究的投入产出指标
目前DEA-Malmquist指数法运用范围相当广泛,但是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有效评价的前提是选取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然而,目前对于稀土企业投资效率评价指标还不多见,表1是近几年稀土企业经营绩效和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从表1中可以发现,相关的投入产出指标标准不统一,随意性比较大。
2.稀土企业投入产出指标确定
稀土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因此稀土企业投资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综合考虑稀土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可比性和特殊性。通过比较和分析,本文从全要素生产角度选取如表2所示指标作为评价稀土企业投资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固定资产净值代表了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主要体现公司对“物”的投入;主营业务成本与企业的产出直接相关,因此其高低直接体现了稀土企业投入的多少;员工人数主要反映企业劳动要素投入的多少。稀土行业作为一个资源型的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投入也是决定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投入之一,研发支出通常作为评价企业创新绩效的输入指标,企业的投资效率评价包括了创新能力,因此采用研发支出代表企业的技术投入。
本文所选取的投入指标从“人”“财”“物”“技术”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全要素投入。而对产出指标,本文采用吴一丁和赖程(2015)文献中部分产出指标,即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综上所述,以上选取的指标体系很好地符合了稀土企业投入产出指标与其他企业可比性与特殊性的要求。
三、我国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实证研究
(一)样本的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选取中国稀土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为了保证研究结论不受异常数值的影响,对样本做如下处理:(1)由于样本公司上市当年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样本公司上市之后的投资活动,因此本研究不包括研究期间上市的公司;(2)剔除数值不详、数值有误和出现奇异数值的样本公司。经过以上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9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新浪网提供的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某些指标数值有可能为负数,并且指标之间数值相差巨大,如果直接带入DEA模型中,难以得到有效解,进而无法对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因此,在评价前,必须对投入产出的指标数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在此,将各指标数值加上某一正数,确保DEA模型能够得到有效解。最后得到各样本公司各年度的原始数值,在此就不详细列出。
(二)稀土上市公司动态投资效率变动趋势分析
将19家稀土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数据经过Deap2.1软件分析,可以得到19家样本公司2011―2014年各年的Malmquist指数,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
表3和图2中,我国稀土企业在2011―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1%,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增长率为1.4%,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率为1.7%。从各年度来看,2011―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284,其中5项指数值全部大于1,说明各项指标增长率全部为正;2012―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07,其中除技术进步指数以1.3%的速度增长外,各项指标增长率均为负;2013―2014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848,其中,各项指标均为负增长或者零增长。综合来看,我国稀土企业2011―2014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在2011―2014年总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
2006年起,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稀土产业的管控政策,这些政策对稀土产业环境污染、资源流失严重、过度生产与开发、产能过剩等问题的直接干预是有效的;同时,通过这些政策对出口价格的间接影响也是显著的。2011年国家针对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若干意见,使得稀土企业依靠政策效应,同时通过技术上的进一步改革,维持稳定的生产规模效益,所以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近4年的最高。
2012―2014年,稀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产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发展潜力,政府政策只是外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产业的发展(舒锐,2013)。因此,稀土企业必须从自身技术投入和规模效益上寻找改进的突破口,力争扭转下降的趋势。
(三)稀土上市公司动态投资效率行业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判断稀土产业不同环节的投资效率差异,根据表4可得到稀土上市公司分行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表4和图3表明,2011―2014年,以稀土开采为主的企业动态投资效率均值为1.079,年均增长7.9%,而以稀土加工应用为主的企业动态投资效率为1.034,年均增长率为3.4%。整体上看,以稀土开采为主的企业动态投资效率明显好于以稀土加工应用为主的企业。但进一步分解分析发现,以稀土开采为主的企业综合技术效率指数(主要包括规模效率指数)明显大于以稀土加工应用为主的企业,这说明以稀土开采为主的企业较高的动态投资效率主要是由规模的快速增长带动的。而从技术进步指数来看,以稀土加工应用为主的企业处于落后水平,这也印证了我国稀土行业高端应用研发滞后的现状。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11―2014年我国19家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稀土企业动态投资效率在2011―2014年总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以稀土开采为主的稀土企业依靠规模优势拥有较高的投资效率,而以稀土加工应用为主的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技术进步指数上,均处于落后水平。这种产业不均衡阻碍了稀土产业升级。为了缓解这种不均衡现象,促使行业协调、稳定、长远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稀土产业链,助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
稀土产业的竞争力在于稀土加工应用企业,我国必须将政策规划的重心转移到稀土加工应用上,相关部门应针对稀土加工应用企业出台优惠性和鼓励性政策,并且应细化到产业链的每个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清晰、明确的政策应用能够带动稀土加工应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对稀土加工应用企业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稀土加工应用企业集中度以使利益与资源合理分配;严格控制稀土资源不合理开采,减少稀土出口中初级产品生产,促进稀土产业协调发展。
(二)提高开发和应用水平,增强产业自身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稀土产业提供了新的市场。但我国稀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却主要集中在稀土分离提取技术方面,稀土的生产和出口也以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中上游产品为主;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匮乏;对稀土的深加工和应用开发仅仅停留在传统领域,基本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低端,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陈志和刘峰,2011),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稀土开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更多地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稀土企业自身发展后劲,满足市场需求。
(三)政府转变思路,“疏导”稀土行业健康发展
从2006年起,国家密集出台对稀土产业的管控政策:为解决资源流失和价格低迷而征收关税和限制配额,为遏制环境污染而制定准入条件,为实现规模经济而进行企业兼并重组,为确保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稀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建立战略储备制度等。从总体上看,政府通过政策对稀土产业环境污染、资源流失严重、过度生产与开发、产能过剩等市场失灵的直接干预是有效的;但政府对稀土产业的干预并不是万能的和无代价的。
2014年WTO裁定国内稀土管控政策(出口配额、关税等措施)违反了国际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没有使用合规的手段实现合理的目的,同时意味着未来对行业整顿思路将不得不改变。笔者认为对稀土行业的整顿应更加偏重市场化手段,政府应更加倾向于“疏导”行业发展,而不是“堵漏”,实践也证明“堵漏”的成效并不高,未来政府的政策应更加倾向于市场操作。
【参考文献】
[1] 覃家琦,齐寅峰,李莉.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度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J].经济评论,2009(2):133-141.
[2] 袁晓玲,张宝山.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93-104,116.
[3] 吴一丁,赖程.产业链视角下的稀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5(1):128-133.
[4] 卢昊星.基于DEA模型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王晓红,李学峤.基于DEA模型的稀土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J].科技经济市场,2012(11):43-46.
[6] 马越峰,李建忠.稀土企业经营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3(3):251-255.
[关键词]电力企业 EVA 业绩考核
一、EVA的概念和起源
EVA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公司业绩评价方法,更全面的观点认为是一种价值管理工具。它是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倡导和推广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
EVA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办法。它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真正反映了股东财富的增加。其基本涵义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包括权益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
EVA由于考虑了资本成本,其度量的是超额收益部分,因此对比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更加丰富,克服了它们某些方面的缺陷,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考量,同时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资本的使用效率。
二、电力企业应用EVA的必要性
目前,电力企业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每股利润等。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或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没有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要求;二是容易导致企业因追求利润数额的增加而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三是可能导致管理层忽视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放弃使股东价值增加的机会;四是行业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回报也越高,传统指标难以体现这种要求等等。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存在权益资本成本观念淡薄的现象,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失真,直接误导所有者,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以利润为导向的传统考核指标并不利于保证企业组织架构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时,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考核指标来衡量管理层的经营业绩。EVA从股东利益出发,作为一套全新的管理工具,其目的在于完全消除财务管理中的主观性。通过将预期的业绩由内部的预算标准转变为外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增值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修正现行会计准则产生的一些偏差和扭曲,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真正经营业绩。
EVA的实施可以形成一个用于指导和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和战略的财务政策、财务程序、财务指标和业绩评价方法的集合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客观准确地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者认识到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规划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根据各类因素的变化不断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将EVA作为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可以较好地满足股东以长期价值创造为中心的要求,有利于避免盲目追求增长率和企业规模,促使企业把着眼点放在价值创造上;有利于克服短视行为,使企业更加关注核心业务,追求长期业绩的提升,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EVA在电力企业业绩考核中的运用
EVA可以真实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要保持企业和股东价值的长期、持续提升,就必须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建立与EVA相配套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要构建以EVA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计算EVA;二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制定以EVA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计划。
首先,建立以EVA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电力企业业绩考核体系最关键的一步是确定EVA指标。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资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计算的关键在于会计调整的科目。在具体EVA指标设计中,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可对常见的会计科目作一些调整,如营业外收支、研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技术改造及市场开发等资本化费用的调整、带息债务的调整、资产减值的调整、无息流动负债的调整等等。
其次,制定以EVA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计划,建立EVA奖励基金和EVA奖金银行。EVA机制下企业奖金直接根据当年度和前一年度的EVA值来计算。同时,对企业的奖金采用延期支付方式,以激励企业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避免即期支付引发的企业行为短期化倾向。
四、电力企业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的意义
EVA系统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降低成本,有利于投资者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使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标统一到股东价值最大化上来。坚持EVA经营导向,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努力创造高于资本机会成本的超额利润,提高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EVA的引入,是对电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要求对现行业绩考核体系进行重新界定与组合,需要明确理清EVA与其它关键业绩指标KPI间的关系,这就对EVA考核体系与现行业绩考核体系的有机融合、相互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中军.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8;1
1煤炭企业集团成本管控中的有关问题
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采业,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特殊性。煤炭企业集团中不同矿井,根据不同的开拓方式,不同的地质条件,其成本构成与核算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各生产矿井出于局部利益考虑对成本核算的人为干预,使煤炭企业集团在成本核算、控制、考核等各方面遇到许多难题。
1.1掌握各矿井真实成本有一定难度
企业会计准则给了会计人员一定的判断权力,同时也给人为调节成本留出了一定空间。如:为建造一条巷道而支付的成本,该巷道如永久使用,应作为资产入账,如是临时性巷道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永久还是临时,判断的标准不易确定。这种费用,一般金额都较大,不同会计处理,会使成本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有时看某矿井的成本较同期或计划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并不见得是加强管理的结果。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矿井可以利用不同的会计判断,在不同会计期间,资本化与费用化、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之间,对成本进行人为调节,造成成本费用的发生时高、时低,其财务数据不能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2煤炭成本预算控制较难实现
目前,煤炭企业集团对各矿井都下达成本控制计划,均以此计划进行控制、考核。但是,目前的成本计划多是以上期成本数据为基础,考虑本期的材料、电力价格、人工成本等增减变动因素,进行调整后得来的。因此,当本期煤炭生产条件发生较大变动时,开采成本变动就很大,很难按原有计划对矿井的煤炭成本进行控制。如按原计划不变,则很难完成,或即使报表上显示完成了,实际上也是将费用挂账,造成成本不实;如频繁地或较大幅度地调整计划,就丧失了预算控制的意义,会使整个企业集团经营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
1.3有效控制煤炭成本难度大
煤炭生产中辅助生产环节多,非直接生产占用高,设备及工程投资大,致使煤炭成本中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比重大。按吨煤标准提取的各项费用,在煤炭成本中也占一定的比重,更是无法控制和压缩的。因此,单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控制成本,空间很有限。长期以来,煤炭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围绕构成要素来进行控制,只重视生产过程的节约,没有向成本与技术、成本与安全、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合上寻求控制。成本管理观念与手段落后、与生产技术脱节,成本控制有名无实,没有很好地发挥生产技术工作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煤炭集团要有效地把各生产矿井,以至整个集团的煤炭成本控制在最优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1.4成本中提取的费用未充分发挥效益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按产量在成本中提取一定标准的安全费用、维简费等费用,并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煤炭产量与安全、维简费支出是呈反比例变化的。刚刚投产的新型矿井,产量高,提取的费用多,需投入的较少;对于一些处于衰退期的矿井来说,产量在逐步萎缩,提取的费用少,需要支出的各项费用却较多。对新型矿井来说,会结余大量的专项储备,而成本又无法降低;对老矿井来说,成本中提取的费用不够使用,需从成本中支付不足的部分,造成成本上升,有的矿井甚至没有能力增加投入,形成安全欠账,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从整个煤炭集团的层面来说,一方面造成了资金的闲置,另一方面还要增加成本,没有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1.5煤炭成本分析考核较为困难
煤炭集团下属矿井较多,每对矿井的开采条件不尽相同,煤炭成本水平受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影响较大。因而,煤炭成本控制和核算分析呈多样性,煤炭成本水平在不同矿井之间以及同一矿井的不同阶段的可比性较差。如露天开采与井下开采的煤炭成本就很难对比。对于同一矿井,在不同会计期间,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生产接替的安排,投入的成本会有很大变动,这样会造成同一矿井,前后会计期间的成本不具有可比性。这些因素给煤炭成本的分析、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给生产经营决策带来一定影响。
2煤炭企业集团成本管控的相关措施
煤炭企业集团应根据企业经营的目标,以及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对传统的煤炭成本预算编制、分析考核、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企业集团对煤炭成本管控的要求,保障企业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
2.1科学编制零基成本预算
科学编制成本零基预算是集团成本管控的核心。依据上年度数据编制的增量预算执行较为困难,因此,应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和开拓、生产条件等情况,由集团统一编制零基预算。由各生产矿井编制生产计划,报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根据生产过程对计划进行分解,确定每个生产环节所需的成本费用数额,并进一步分解、计入构成煤炭成本的各个项目中,形成与各矿井生产情况相吻合的成本预算。这样编制的预算更科学,能正确地反映生产的耗费情况,用它对生写作论文产矿井的成本进行分析与考核也更合理。在预算中还要将开拓、生产等计划所需的费用,进一步明确与之相关的会计判断与会计估计标准,甚至直接规定其账务处理方法,以避免各矿井对同一性质的成本费用会计核算不一致,避免给人为调节成本留下空间。
2.2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确定固定成本规模
在煤炭产品成本中,与产量相关的变动成本所占比重较小,而与矿井规模、生产工艺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固定成本与混合成本所占比重相当大。比如:大型设备、房屋的折旧与租赁费,用于通风、抽水的电费,以及职工的基本薪酬与保险等,无论是否出煤都要发生,而且数额都很大。这些费用的高低,对煤炭成本、企业的效益影响很大。因此,对各项固定成本以及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煤炭集团要认真分析,组织生产技术、计划、财务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矿井的实际情况及生产进度,分期确定其固定成本与混合成本的数额,并对其考核,确保固定成本与混合成本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只有增强对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的控制能力,才能大幅提高煤炭成本的控制效果。
2.3集中使用专项资金
对于从成本中提取的各项费用,由煤炭集团集中统筹安排使用,统一制定使用计划,将这些从煤炭成本中提取出来的费用,足额用在煤炭生产中,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生产矿井按吨煤标准提取的安全费、维简费等费用全部归集到煤炭集团后,会形成较大的规模,在安排某一矿井的安全、维简投入时,可以不受其自身提取数额的限制,而充分考虑安全生产的需要,更能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对于整个煤炭集团来说,既保证了各矿井的安全生产投入,又不用再从成本中增加支出,也不会造成大量资金的闲置,从而可以实现专项储备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新晨
2.4利用“标竿”进行分析与考核
煤炭成本的分析与考核无论是纵向的不同期间比,还是横向的不同矿井比都不科学,与预算比虽然较为合理,但无激励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标竿”进行分析与考核。首先,根据各矿井的规模、生产地质条件、开拓方式和开采工艺等因素,将集团内部的生产矿井进行分类,然后,确定三个层次的“标竿”:一是在集团内部,找出各类矿井中最好的作为标竿;二是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各类型矿井的标竿;三是在国际范围内确定各类型矿井的标竿。参照标竿矿井的数据,对各矿井的成本进行分析、考核,找出与“标竿”的差距,会对矿井经营者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使其不断加强管理,赶超先进。只有这样,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管理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塑造、创新知识的积累[1]。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间,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2]。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卫生城市。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区域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汉中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源头,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市之一。陕西理工学院正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持续推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全面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速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对陕南各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伴随境内高速公路、铁路的贯通,汉中将进一步打破封闭,迎来突破发展新局面。特别是我校所在地汉中市深入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设,确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源头、中国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对我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找准发力点,在服务区域中实现事业发展将带来新机遇。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如何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包括我校在内的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多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在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力求为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借鉴,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学是陕西理工学院长期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目前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并以“中国最大生物基因库”和 “物种分布中心”的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注重各学科交叉、渗透、互补,紧密结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同时依托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研究中心、红茶研究所、果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秦巴地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蓝莓研究所、大鲵研究所、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联盟、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秦巴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院士工作站、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较为完善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好的学科特色。并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了一批基础宽厚、勇于探索和创新、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3]。鉴于此,认真确定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科学设置选修课程,强调体现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科技英文写作、项目论证与技术分析、文献检索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维及跳跃式思维,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因为二者始终贯穿生物学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从文献查阅、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到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应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实行动态管理[4]。对导师遴选、上岗后监督和评价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首先按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科研成果取得情况、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反响、以及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获奖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严格按条件遴选导师。在导师上岗后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档案,定期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包括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研究生教学基本情况、指导研究生及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反响获奖等。从而有效监督导师队伍,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积极吸纳校外专业人才,先后聘任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加强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实用性研发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政府和企业迫切地要求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共赢,高校也需要寻求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某种程度上产学研的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重要趋势。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科充分依托人才、科技、平台与信息优势,切实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立足地方农业资源禀赋,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周边企业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题和困境。如与周边企业开展了《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及种苗技术研究》、《皂素产业废弃物种植蓝莓的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元胡与黄姜优良品种引种与筛选研究》、《汉荷牌荷叶茶研发》等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助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强化其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契机,为其就业奠定了技能培训基础,也为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五、扩大学术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之一,是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陕西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把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并设置专门学分进行考核。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以“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和国家高端外国专家等高水平人才,积极聘请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 等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双聘教授[2]。生物学学科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学术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一方面,先后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所化学与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院所的知名教授来校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并与研究生进行座谈、交流;同时依托区域资源和学科优势,积极承办组织中国北亚热带大樱桃学术研讨会、中国博士后汉中行、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等各类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和提升思维层次,增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对提高学校及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依托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实验,有利于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6]。近年来学校以研究生创新项目和创新基金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鼓励研究生的原始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汉中气候温润,非常适宜食药用菌类生长,该地区用于栽培生产的香菇菌株具有多样性。《秦巴山区香菇液体种生产工艺及开发利用研究》以香菇菌丝体生物转化量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合香菇南山1号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利用Minitab 15软件做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出对菌丝生物转化量影响显著的因子,得到最优的香菇液体种生产的工艺条件。比之传统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技术在短期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菌种。同时,液体菌种接入固体培养料时,具有流动快、易分散、萌发快、发菌点多等特点,使汉中当地袋栽食用菌接种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7]。
汉中素称“天麻之乡”,汉中天麻占全国产量的40%,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天麻中天麻素提取检测方法和加工条件及产品开发研究》首先调研发现市场流通的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大部分未能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而进一步到各县取鲜天麻样品加工后进行测定发现各个产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远远超过中国药典的要求,从而判定其原因可能源于天麻的加工和炮制。基于此,该项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天麻素提取条件。优化后的方法比中国药典天麻素提取方法测定的天麻素含量提高2.12倍,可更准确的反映天麻中天麻素的真实含量,从而保证天麻药材及其制剂的品质。该法与传统加工法相比,其天麻素含量提高了43.40%,为提高天麻药材的品质和种植农户正确掌握天麻加工技术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汉中天麻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
汉中也是国家珍稀动物大鲵的种质资源保护与人工养殖基地,并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授予“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大鲵皮肤黏液含有的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是天然药用资源开发的宝库。《大鲵皮肤粘液抗肺癌活性成分研究》以大鲵皮肤粘液为对象,通过柱色谱法对大鲵皮肤黏液糖蛋白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分子量约为30kDa单一组分的糖蛋白。将所得黏液糖蛋白样品利用MTT比色法对A549肺癌细胞的活性检测表明,黏液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肺癌活性的作用。大鲵黏液糖蛋白的抗肺癌细胞作用,可为抗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同时为养殖大鲵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并且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主战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蓬勃开展。获得了知识,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除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彩色薯花青苷组分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维生素D受体在骨质疏松症及肥胖症中的作用研究》等也荣获2015年度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和优秀奖。
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地方院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和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实效。只有立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将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和总结,加强学科及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扩大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并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真正使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立法,达到环境法制的科学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2000年销售收入5800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约合7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过了16%。经济学家胡鞍钢计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目前,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与西方7国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缩小为3~5倍。二是知识与信息差距。我国与西方
7国相比,1997年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相差32~90倍,互联网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后发优势,探讨实现信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以下条件:(1)后发成本优势。我国能够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和技术,享受“后发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与开发,大大减少开发过程的风险成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大量资源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网络技术为后来者开辟子“新大陆”并大大降低了后继者的进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后来者来说,重要性不亚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此外,国际贸易不仅使后来者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后发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颈”。(2)后来者没有结构惯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密切,具有强大的惯性,进行结构调整,成本过大。我们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3)信息产业容易跨越。信息产业历史不长,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双重属性。互联网的历史更短,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后10至15年。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间,我国信息[:请记住我站域名/]产业增长速度是总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4)信息市场潜力大。我国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到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比90年代初扩大了8倍。我国彩电、微型计算机、移动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的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户,电视网络已成为世界第一,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这也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产业的素质。(5)信息设施有较好的基础。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通信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目前我国通信网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以及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推进。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现已经达到100多个,遍及金融、海关、财税、
外贸等各个部门与行业,区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上网企业迅速增加,网上交易额逐步增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媒体等各种信息产业形态已经起步。公用信息网已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全国互联网已有近1万个站点,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6)有民间资本支撑和局部技术优势。我国有 10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可为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尽管我们国家在总体上,经济科技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数字程控交换、光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为实施技术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有可能利用“胜者全得”的规律,即技术上领先一步,有可能占领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7)有一批创新主体和示范工程。有7万家具有机制优势和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主体和载体。我国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开通运行。(8)有市场体制支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创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为激励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把上述跨越式发展的潜在因素变成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
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电子通信论文《论国家信息化战略》。(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
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
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 (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
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坚持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开花”的倾向,避免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数字城市”。推进城市信息化,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类大都市作为我国信息极、信息源或信息化的发动机,率先实现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1)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栖身之地。按人类社会学家贝尔的社会发展理论,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达画家水平落后11—22个百分点。预计20年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大都市将是信息产业的增长极。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3)信息流的源头集中在大都市。在工业时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与物流,而在信息时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流是信息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小,发展趋缓。(4)知识产业需要在大都市集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在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