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02:0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体意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十年来,全国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和新的材料作文。这两种类型的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它与命题作文相比,为考生创设了写作的广阔天地,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但是,不论从平时的练习、检测,还是从会考、高考阅卷不难发现,“四不像”的文章比较普遍。不少考生作文缺乏清晰的文体概念,没有主导的表达方式,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文体特征不明显、结构混乱,可谓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强化文体意识、讲究结构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妨对材料作文进行文体限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自觉行为和布局谋篇的能力。这里重点谈谈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章法。
材料议论文的主导表达方式就是议论,辅助表达方式为叙述。应明确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及其相互的关联。结构框架应明确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模式,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为:①全面把握材料的内涵或就某一角度在切合材料主旨而立意的基础上,巧妙简述材料,并引出论点;②围绕中心论点,选用丰富的材料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并巧妙照应论点;③联系实际,使问题得以解决,收束全文。这种思路在作文教学时,我们把它简化概括为“引―点―联―析―结”。它与议论文的引论(材料作文的引、点)、本论(联、析)、结论(结)的“三段式”基本框架相对应。像读后感、思想评论等议论类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也符合“引―点―联―析―结”这一基本思路,只不过在这五个步骤中,读后感侧重“联“,以情动人,思想评论重在“析”,以理服人。材料议论文和命题议论文一样,快速成文还有一种基本的思路是“类―因―法―果” 。 “类”指所写事物(材料)或问题的本质、属性、特点等,即“是什么”;“因”就是对“类”的分析,即“为什么”;“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即“怎样做”;“果”就是“这样做”的意义等,即结论性的内容。这种思路与提出问题(类)、分析问题(因)、解决问题(法、果)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如以“习惯”为主旨的一则材料,写成材料议论文,可侧重于“类”这一要素及其角度阐释习惯;可侧重于“因”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论述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为什么要改正不良习惯;可侧重于“法”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谈怎样养成良好习惯。从“类―因―法―果”的思路去作文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题立意,理清行文思路,展开论证,使文脉贯通,语意连贯。在议论文“三段式”框架结构中,本论(分析问题)是全文的主体,也是体现内容充实和充分展开论证的部分。不少学生对这一作文思路不清晰,致使作文结构混乱尤为突出。对此,要指导学生恰当熟练地运用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总分式结构,致使作文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中学生作文叙事不清、说理不明、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笔者大声疾呼,即便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我们也要强化文体意识,重视作文章法,重视规范写作,重视积累感悟。
甘肃省高台第一中学(734300)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要求“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给予了考生极大的自主选择文体的空间。但“淡化文体”并不意味着作文彻底挣脱了体裁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写。
是文就有体,既然是“文体自选”,就不是不讲文体,不要文体,而是要求考生一定要选某种“文体”。对“文体”不作限制,为的是让大家可以“自选”合题的、拿手的某种文体。
误区之二:求异创新体
选用散文、小说、寓言等文体可以,对话、访谈录、故事新编等也可以,甚至来些另类的也可以,如我们平时作文时很少用的形式: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电子公告等。
报刊上发表的“新体”作文,似乎都得了高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这种“新体”文章中也存在低分文章,只是不为人所知。再说,其他文体也不是没有高分文章。相比而言,“新体”好文章倒真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文体并无高下之分、新旧之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就看你怎么利用。高考作文评分,一般不过分看重文体,关键还是看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态度的表达。文体终究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不能盲目求新。惹人爱的事物也易招人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再说,人家“新”过了,你再跟着学,就不是新,而是旧了。
误区之三:忽略常规体
大家一定不能忽视一个基本前提:高考作文,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作文的一贯要求。所以,大家不但要有文体意识,而且还应掌握传统的、常用的、规范的文体。
“基础等级”的“符合文体”项要求考生的作文要符合试题规定的、应该采用的某种文体的要求。打算采用什么文体写作,要有明确的意识,一旦选定文体,就一定要按这一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
误区之四:到时自选体
拿到试题,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写作积累,是很难写出美文的。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页),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辞海》466、1198、2453页,简称“知、情、意”);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
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刘熙载《艺概·文概》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 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现代汉语词典》889页)。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 (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 (政论、文评、学术论著……) (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 说明文体 (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 (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 (公、私文书)
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不要把话题作文当作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提供思考的起点和写作的范围,命题作文则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从审题上看,话题作文是由一个话题引出内容广泛、文体多样、有个性的作文,而命题作文的题目就是写作的中心内容。
从文体上看,话题作文深化文体意识,考生可自主选择各种文体,而命题作文常常是记叙文或议论文。
从内容上看,话题作文要求所写的内容与所给的材料或话题相关即可,命题作文则要求紧扣题目。
从题目上看,话题作文必须自拟题目,而命题作文已规定了作文题目,无需自拟题目。
二、不要以为文体不限就不要文体
话题作文一般采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的原则。但“不限”或“自选”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可以混淆文体,可以写成“四不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在话题的范围内,选用最适合的文体。
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提出论点,组织论据,分析论证,文章的结构要严谨,语言要庄重。
如果写记叙文,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要以真挚的感情,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来揭示写人记事的意义,来揭示人生的真谛。
如果写散文,就要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强调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从认识的顺序安排层次,文笔要充满激情。
如果写小说,就要通过塑造的人物,来反映文章所宣扬的主题。
至于其他,如日记、书信、剧本、实验报告等,都应合乎该文体的要求。
三、不能照搬话题作文的材料
话题作文的材料只起引出写作“由头”的作用。它划定了写作的范围和思考的对象,暗示内容的指向、题材的取舍、想像的角度等。它的用意是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设置的意境。
四、不能泛泛而谈
考场作文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因此,考生不能东拉西扯,泛泛而谈。面对话题作文,考生要化大为小,以小事来展示大的主题;要化笼统为具体,以细节来表现丰富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中精选一个角度,表达深刻的见解。
一、原因透视
第一,长期以来,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扭曲了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这也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实际上也是缺乏真诚与探究精神的表现。
第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生活单一,难得有时间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写不出反映生活的作文。
第三,学生为考试而写作,导致学生对作文普遍的抵触。写作成了对范文的重复模仿,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技术操练,导致虚情假意泛滥。很多学生写作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是为了考试。近年来中考作文文体全面放开,自选文体,淡化了文体要求。这无疑为考生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求文体,平时不注意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练习,忽视作文技巧训练。
二、应对策略
(一)从语文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本阅读赏析、审美,都要不忘联系学生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自我。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从而感受亲情的具体表现,感受母爱的博大。读《斑羚飞渡》,可选读“飞渡”片段,从悲壮的一幕,感悟整体精神、群体意识。读《皇帝的新装》可将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要脱去虚伪的外装,呼唤“真”的回归等主题。大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读课文。
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1)开展语文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行组织开展语文活动,将班级分成12个左右的兴趣小组,每组6人,口头表达上的好、中、差生均有,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的题目由学生自选或师生共选。要求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每次活动的主持人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先由口头表达强的学生,再逐步让其他学生轮流主持。教师只当监督者和引领者。(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参与调查当地资源状况等活动,或者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让学生亲历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失败的采访中得到启发,在成功的调查中得到提升。
(二)教师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思维模式。
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主题活动或生活中的现象等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为学生设计一个好写的写作题目,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走进感兴趣的生活。如,可以就班级同学打架、逃学、抄袭作业、欺骗父母等现象开展主题活动,运用讨论会、辩论会、自编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为写作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引子。我曾经以学生打架、逃课为主题活动召开了讨论会和辩论会,然后以“拳头”、“我心中的那份企盼”为话题进行命题写作,这两次作文,主要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源泉。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与体验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在情境中自然引入写作话题,他们有话可写。因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训练的方向。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课堂作文的引导训练和日常应需作文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作文是限时作文,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写作思维,但也会抑制学生写作思路,甚至会出现“为情造文”的现象。应需作文是生活作文,包括假条、通知、申请书、随笔等,易于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学生写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的好素材。应需作文训练弥补了课堂作文的不足。
关键词:中学教学;作文教学;实用性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36-01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贯穿学校整个课程的核心骨,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顶梁柱,作文教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老大难的状态,各界批评不断,指责不止。多年学习语文写作文的人,在工作中,很多时候连一个正确的请假条都不出来,让人们纷纷感叹作文教学失败,诟病语文教学。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一直处于苦寻而不得法的状态,学生对于写作文也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由于很多教师缺乏系统作文教学经验,也就导致学生缺乏系统作文训练,教师教授时杂乱进行作文训练,文体意识不强,从而也就导致许多学生写出“四不像”类文章,实用性文体不受重视,一个请假条,一份工作总结往往也错误百出,使得不得不反思当今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文体教学。
一、文体划分
所谓文体即是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文章的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文学体裁则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实用性文体,是相对于文学性文体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即广义的应用文体。实用性文体种类繁多,张寿康将其分为一般实用文、公文。叶圣陶将应用文与普通文对举,指专门应付生活上当前事务的为应用文。如今划分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一类是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的,一般实用文主要有书信、启事、请假条、留言条、演讲稿、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而公文则格式要求等更加规范,主要是一些企业政府机关文书,如合同样本、招标文书、机关发文等。这种文体的特点具有高度政策性、法定的权威性、严格的规范性、较强的时间性。这些实用性文体的主要用途有一是传递信息,如通知;二是处理事务,如合同;三是交流感情,如书信;四是用作凭证,如欠条。
文学性文体,是依据作品的描写对象的特征、作家创作的情感体验方式以及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划分出来的,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和稳定的审美形式规范。目前,文学性文体的分类标准不一,一般将其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有些文学理论教材或写作教材将影视文学也划入文学性文体。在中小学课本上选用的文章,一般都属于文学性文体,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绿叶》、的话剧《雷雨》等都属于文学性文体。
由于实用性文体与文学性文体划分标准不适宜教学上文体的划分,为了更好的进行作文教学,在二者之外,还另外划分了一个教学文体,主要是为了作文教学的需要。 叶圣陶、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中将文章分为“记述文”、“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基本教学文体。 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记述文”和“叙述文”合称为记叙文,提出“初中阶段,要求能写记叙文、应用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高中阶段,要求能写复杂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此后,"三大文体+应用文"的划分方法被延用了下来。但是,由于应用文偏于格式的学习而未被列为教学重点。因而在今天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也是一直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训练为主,记叙文中小说、诗歌等是文学作品,是文学体裁,必然是文学性文体,而说明文等,其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论述类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说理论证,它们均不需要主观情感的过多参与,不需要激发阅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故一般未纳入文学作品之列,但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含有文学因素,甚至有些因其闪烁着的文采更容易被人关注,所以在大范畴内也算是文学性文体。也就是说今天的作文教学训练中文学性文体训练仍是占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实用性文体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缺失,从而也就导致在学生学了多年语文的基础上,仍然不会写一个合格规范的请假条。但是文学性文体虽然占主要地位,却也存在诸多弊端。
二、实用性文体训练
(一)实用性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实用性文体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实用性文体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伴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洪大历史浪潮。实用性文体作为信息载体,是人们工作中交流交际的工具,因此实用性文体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所以实用性文体写作是提高个人职业与人文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的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应当在文学性文体学习之外,给实用性文体的训练让出一席之地,这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训练尴尬处境
在我国当今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作文训练中,实用性文体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留言条、书信等,虽然语文教科书上有相关的范文实例,但是基本面属于摆设,教师不会去讲解,学生也就更加不会去学习研究。本来学生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不太会用到这些实用性文体,再加上应试教育考实用性文体少至又少,教师不重视,长期以来实用性文体已经逐渐淡出中小学作文教学视线。到了普通高中阶段,为应试高考进行了文理分科,此种“偏才教育”方式,使非文科生,削弱乃至取消了基本人文学科尤其是对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选择学文的学生,又因囿于应试之功利,其对人文学科尤其是对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大都仅停留在写作格式与答题技巧的掌握上,结果是导致在将来的工作中缺乏对实用性文体的把握写作能力。
(三)实用性文体训练对策
在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文体训练必须与文学性文体训练分得一杯羹,只有实用性文体训练真正的落到实处,作文教学才能够算是健全的教学,否则不管偏向于哪一方面,都将是缺失的。
首先,课标政策的落实。在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中提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的应用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中提到:“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而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则没有明确对于实用性文体的写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各界对于语文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圭臬,要想改变实用性文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局面,课程标准必须对此有明确规定,只有课标明确规定,同时也将实用性文体的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必然能够加强各界对于实用性文体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实用性文体训练落实有据可以遵循。
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作文教学中对于实用性文体训练。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训练书信、留言条、请假条等简单的一些实用文体,在普通高中阶段,则可以稍加训练难度大一点的调查报告、演讲稿、欢迎词等。对于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应当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创设训练,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去写,进行生活作文教学,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格式规范讲解,要让实用性文体作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应当有意将实用性文体训练融入其中,如请假条、考试总结等。
最后,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对于实用性文体的认识和训练。有些学生会认为这些文体学不学无所谓,反正自己以后也不会用到这些,即使要用,也会专门秘书之类人员撰写,殊不知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在信息化社会,基本的实用性文体写作能力将是工作所必须。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但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灌输和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实用性文体的训练必须得到加强,这样才能够说从基本上学会了语文,才能够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学作文教学必须把实用性文体的训练提上一个日程,让那些在书中展示的应用文、实用文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去教学,在生活中也用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健全的
参考文献:
[1]石曼丽.关于作文教学中突出实用性问题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4第2期.
【关键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语文,作为—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个人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上学到的多。难怪有人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摸索、探究,学习知识、掌握规律、认识事物,加深对书本知识的领会,从而归纳出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因此,我主张语文课走进生活。因为生活有多大的空间,语文教学就有多大的空间。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生活中都有体现。
一、记叙文——述生活中的“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是人们生活中的自然流露。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情”就成了记叙文丰富粪彩的题材。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就用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方式,请学生讲述他与家里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特别感人的事或一两个片断。大家深思了几分钟,一个女同学举手,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述说了与她父亲的一个动人故事:“我爸爸是,“个地道的农民,没多少文化知识,但他希望我们女儿俩认真学习,今后能上大学,所以他拼命攒钱,农闲时还到城里打工,早出晚归。可是他患了尸“重的痔疮,行动很不方便,每次我看见他痛苦的样子,客说‘爸,你去找医生看一下吧’!他总是摇头⋯⋯”此时她眼含热泪,语音变调,全班鸦筛无声,似乎都被这位高尚而伟大的父亲感动了。然后我调整了学生的情绪,带着学生从生活进入教材《背影》,品味作家笔下的父子情。由于课前有了情感酝酿,所以学生对课文中表现的情感把握得很准确。课后人人都写了文章来表现他们心中的“情”。学生们的“情”与作家笔下的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记叙性的文章让学生结合各自身边的人与事去体会其中的“情”,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就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展示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写片段,多记日记。—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二、说明文——说生活中的“物”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种文体,它与学习、生活、生产、文化等都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如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浏览名胜古迹的解说词、产品说明书等等。这种文体的文章若教学形式单——的话就会使教学枯燥无味,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位教师在上了《核舟记》之后,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工艺品拍卖活动,同学们为了让臼己心爱的物品卖个好价钱,都仔细琢磨物品的外形、用途,绞尽脑汁地思考以怎样的解说顺序和语言介绍,才能让自己心爱的物品能卖上个好价钱。这样让学生模拟生活,把课堂上学到的说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了语文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鼓励创作,推荐发表。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绿萌》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大加表扬,造成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议论文——明生活中的“理”
议论文是削发自己对某种问题的见解或主张的文章,这类文体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初学者,很难将议论文于记叙文分开,以至于要求写作议论文时总是写成记叙文。如果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就会很轻松地将两种文体区别开来:上议论文之前,我们可在班上指出某种现象,让大家淡谈看法,然后把这些看法加以归纳整理。如我在上议论文之前,就设计了这样—个生活问题:“你对随地吐痰有什么看法?”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归纳为:1。随地吐痰不对。(观点即论点)2.为什么不对?(探究原因、分析)首先痰里有很多细菌,有的细菌传播很快,易造成流行病,“非典”就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此外,随地,吐痰是一种不良习惯,是个人修养方面的问题。
3。怎样避免这种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号召全民行动起来,遵守公共卫生,减少疾病的传播,增强健康意识。同学们把不能随地吐痰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若将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形成文字,就是—篇很好的议论文。如果将随地吐痰写成记叙文,则需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在议论中则为概述),此外,还需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们对这种作法的憎恶之情(这些在议论中没有,它只是—种评价)。
甘当“小皇帝”的同学,假日里给长辈打一次洗脚水吧;生性“葛郎台”的同学,弯下腰给真的叫花子递个硬币吧;在三轮车上翘着“二郎腿”的同学,请务必榨出T恤下面的“小”来。只有一个人格、人性、理智较为健全的高中毕业生,面对高考考场上的任何一道作文题,才能问心无愧。
命题专家们愧听“江郎才尽”,否定之否定中筛选的题目不是雨中新葩,也是雨后新笋。揭开面纱前,最好将高傲的试题想得难一点。
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该见识各种题型。竞争、忧患、感动、宽容、执着、责任、反思、文化、人性,该涉猎各类主题。记叙文、议论文,该谙熟两种文体不同的写作流程。何永康先生说,高考作文别写“诗散文”或者“散文诗”。
该整理自己的挫折史。挫折与孤独、痛苦、徘徊紧紧相联。挫折是弱者、强者的试金石,该整理自己的流泪史。抱怨的泪、委屈的泪、庸俗的泪,试着用崇高去导流;惭愧的泪、感恩的泪、震撼的泪,若对题,可工笔细描地宣泄到考卷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与其批判别人,不如批判自己,从道德的审判到灵魂的审判。
是《家》、《春》、《秋》和《随想录》共同铸就了巴金。学学巴老的激情、真诚和反思(忏悔),你所有的碰壁、摔跤、疼痛、挣扎、犹豫、困惑、隐私等等,顿时成了绝无仅有的不可复制的个性鲜明的素材。
作文呼唤大悲悯。著名作家莫言说: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自己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文体自选,要选平时操练过的、较为得心应手的文体。很少写议论文的同学,在考场上千万不要涉险议论文,反之亦然。
往小处想,往深处挖。如何往小处想?每碰到一个作文题目,都要首先想到“我”,我有这方面的故事吗?我的某一段经历可以表达这个主题吗?我最近读到的那个故事可以作为论据吗?我从哪个角度切入最巧妙呢?余秋雨说,写作一定要从我们的生命出发。如何往深处挖?坚决地否定通常的说法,努力地探讨个性的写法。宁要“我”的稚嫩,不要“他”的成熟。写记叙文绝不套用别人的故事,写议论文绝不用别人用滥了的论据。
考场作文是杂技与魔术的即兴表演。杂技显实力,魔术显技巧。实力包括思想、生活、知识、情感、语言等,思想的实力最重要,只有深入地感悟才能深刻地表达。技巧依附于文体,记叙文有提纲法、悬念法、铺垫法、衬托法、巧合法、误会法、书信法、标题法、蒙太奇法、小剧本法……最好的写法是内容决定形式的真情流泻法。议论文有设问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正反论证法、例证理证互见法……努力体现思辩性。不要忘了,自己的经历、身边的见闻,加以概括提练,是极生动极有说服力的论据呀。
对记叙文而言,描写法是作者的必备之法。不重描写的人是蜻蜓,注重描写的人是雕刻师。白描法、以景衬情法、对话勾勒法、心理扫描法、细节点染法,巧妙用之,妙笔生花。尤其是细节描写,具体而微,肌显脉动,纤毫毕现,该倾心而为。
设计情与理的冲突。为了和谐,更要直面差异和矛盾。南师大高朝俊教授说:真正动人的冲突不是善与恶的冲突,而是善与善的冲,此乃直逼心灵的选择。托尔斯泰说过:任何艺术都有两条偏离正路的旁门左道——庸俗和矫情。两者之间尤为可怕的,是矫情。
不光要拥有座右铭,还必须拥有较为新颖的。如,莎士比亚说:穷苦卑微是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通往成功的阶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台湾的一句“心灵鸡汤”: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练,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锻炼……
爱唱歌不爱唱歌的,都该留意优美的哲理的上口的歌词。如,“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风儿把动人的故事传说”,“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主题、题材、结构、语言诸方面,想全面出新有相当的难度,那就让某一方面“旧貌换新颜”或“新瓶装旧酒”吧。诗意,就是新意、深意、情意。能写出思想犀利、气势充沛、笔墨淋漓的文章固然好,若不能,就老老实实地采用最基本的最可贵的质朴的文风,质朴中求一点奇崛,质朴亦饱含高境界的诗意啊。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
细致深入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会非常注重训练过程的序列性,不同年级段,不同要求和目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适宜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样。这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对于学生能力水平训练的针对性也会更强。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 作文 序列 训练
细致深入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会非常注重训练过程的序列性,不同年级段,不同要求和目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适宜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样。教师如果仍然简单地用单一标准和模式来组织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课堂效益不佳,学生能力素养的锻炼也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思考,是否应当展开初中作文的序列性教学,应当融入序列化的作文训练模式。这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对于学生能力水平训练的针对性也会更强。
一、七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七年级阶段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开端,@一时期首先需要学生很好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需要学生能够逐渐了解与适应初中写作教学的要求。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基本的语言水平和写作素养,以此为参照形成一些更加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指导目标,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学生可能还不能立刻进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学生熟悉的基本是记叙文,对于写人记事相对来说更加熟悉。这个时期教师首先可以加强对于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这一文体有更好的驾驭能力。随后,可以一点点进行教学拓宽,让学生慢慢了解还有其他文体,基本了解其他文体常规的写作方式。七年级的作文训练重点一方面在于小学到初中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对于学生记叙能力的巩固培养,这些都应当相应的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展开中,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能辩证地认识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着手,让学生挖掘与积攒有效的写作素材。要训练学生能抓住特征,运用不同的写人方法写出人物的风貌,善于运用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学生有效刻画人物的关键。同时,要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有独特的感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后展开对于活动或者事件的描写,给学生构建写作素材,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探险活动,能对探险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叙述事件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七年级的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导,这个时期的教学计划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对于人物的有效刻画,以及对于事件的生动呈现上。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心,这些相应素养的具备也是学生今后完成更复杂的文章的重要基础。
二、八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进入八年级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重心都发生了相关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也需要有一些特定变化。八年级后学生需要慢慢开始接触话题作文的写作,并且要基本形成话题作文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话题作文通常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比起记叙文的写作,议论文写作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的整体组织与架构能力都有更高要求。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要逐层深入的展开,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熟悉这一文体,对于这一文体常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相应掌握。随后,教师可以慢慢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切入与驾驭的主题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当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日渐熟悉后,教师可以再来指导大家写作难度更大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新的写作要求。
八年级的写作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写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锻炼写作的基础能力。本年级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教师要对学生从话题作文的拟题、选材、构思、立意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深刻的话题作文来。在具体的写作中,需要学生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在作文中写出有个性的东西,学习在记叙或议论中表达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激情,能体悟一定的道理。
三、九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到了九年级后,作文教学的重心有了进一步变化,这个时期学生会开始接触到材料作文,学生在写作前要深入剖析材料,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形成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并且找到合适的论据,有效的组织作文语言。这些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深入的要求,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体现。九年级的作文训练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熟悉并且很好的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也要相应的培养学生的一些考场上的应试能力。作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必须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考场上的写作方法技巧,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临场发挥。
在培养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时,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读懂材料原文,结合材料形成自己的核心论点,并且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学生要善于运用优美、有个性的语言,文章应当有新颖、别致的构思,有健康、深刻的立意。这些都需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在文章中做到描写出神,能在文章中充分张扬自我个性风采,并且能运用丰富多彩的作文形式。此外,教师还应当系统地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围绕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方面,探讨写作优秀考场作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后只得注意的是,任何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多从生活实践中积攒写作素材,并且要有意识提高自身认识水平,这是学生可以写出更多充实具体,富有感染力与深度的文章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文章写作规范训练二十招【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Z2)
【2】何恒军.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考试(教研),2010(05)
【3】周丽娟.以阅读教材为基础,构建作文教学序列【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2)
关键词:阅读;整合;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费时费力,却收效不明显,很多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半的课堂时间用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却发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效果低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没有策略的引导,就仿佛没有源头的水,丧失了活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激活原有的知识,是阅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跟作者的悄然对话,也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文本信息的过程。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综合、评价五个过程。知道指的是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理解是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运用指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而综合、评价恰恰是对新旧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创新。由此可见,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正好适应了目标体系要求。
一、新旧知识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善于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有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不知道也没有意识运用旧的知识去跟新知识搭建一个桥梁。有的学生想去这样做,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运用哪些知识去解释、解答新问题。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优美的写景片段的同时,要求学生边赏析,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有的学生提出,文中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荷塘周边的景色的描摹传神而优美,体现出了作者对于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等。如果能够回忆以前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结合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并结合文中开头感情状态的流露,就不会陷入这种错误的解读中了。
2.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得出作者流露的感情是“很喜欢荷塘月色”这个结论,反映出的实质是,学生没有掌握写景散文归根结底是作者的借景抒情,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赏析之前,先点出写景散文的赏析策略就更好了。写人记叙文,重在体会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记事记叙文,重在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状物散文除了了解事物特点之外,还应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景散文在赏析美景时,更要把握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加强新旧知识整合教学策略的引导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引入旧知识
原有知识是零散的、分散的,学生需要有统一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对旧知识的回忆,并梳理出信息的脉络。如,“以”这个虚词的用法,不能简单地罗列出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只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不仅记忆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古文中出现的“以”这个词的几种情况,结合语境和旧有知识,激活新知识,新旧联系建立起来后,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2.利用文本的对比阅读,提高领悟能力
教学过程中,有些文本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文体或者有明显对比的文体,采用对比的阅读策略,可以是不同作家相似文体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也可是相同历史时期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文体、体裁、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异同均会得到呈现,最终达到对文体的深层次的解读。例如,的两部作品《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部作品都是同一位作家所做,词牌相同形式相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两部作品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激活曾经学过的前一部作品的阅读记忆,引起共鸣。
3.引入生活经验解决文本难点信息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最精彩的课堂,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孔子在几千年前开创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后人借鉴,路途之中、饭桌之上、闲话之时、促膝之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孔子跟学生畅谈的场所,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阅读教学最终还是要将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旧有的生活经验激活,解决文本信息。例如,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时,考虑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这种文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对议论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本产生共鸣。如果能跟日常生活相联系,走出文本,回归生活,学生会更能深刻领会文中的议论精神,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累了一天,回去乘坐公交车,看到一位老人没有座位,自己究竟让座还是不让座,设想下自己内心的纠结情绪,就很能体会那种奉献精神的可贵了。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反思;作文教学
一、高考作文题受到批评所引起的反思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出,总会招致骂声一片,尤其是作文,似乎全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批评。批评多并不代表试卷的质量不好,相反,能引起争论与思考,本身就是高考的社会效应,这也恰恰说明了语文试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拒绝平庸”出来以后,引来无数的批评。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情况:
1.批评作文主题先行
江苏卷的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生怕学生审题偏差,误了人生十分重要的一场考试,因此给了学生明确的指向性,希望扶着他们走路,让他们走得更稳一些,然而这却成了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把《拒绝平庸》评为“最平庸的题目”,有着“最便宜的思维和最不费吹灰之力既安全又保险的诸多特性”。
也有中肯的分析与期望。北大教授温儒敏就指出: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我赞成高考作文尽量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
2.批评文体倾向性过强
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写记叙文的得分普遍高于写议论文的。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也经常呼吁学生写体现高中生真实生活、感受和思想的记叙文。
但诚如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所说:“拒绝平庸”这个题目文体倾向性过强,常规记叙文很难操作。“平庸”指“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一个人是否“平庸”,非一时一事所能显示,而要“拒绝平庸”也非一朝一夕可见效,故而以叙一人一事为主且以描写见长的记叙文很难承载这样的过程。这就逼着考生一窝蜂扑向议论性文章,而议论性文章因为立意的限定也很难见出考生认识的深度。
3.批评引导学生说假话
不得不承认,“拒绝平庸”的思想确实能够代表很大一部分考生的心声,他们渴望不平凡的生活,因此三年来苦苦奋斗,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然而主题已定,必然限制另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为了谋求一个安全的分数,势必有大量的学生在“拒绝平庸”的大帽子下,不敢显露自己的真面目,只能说些违心的套话,大话,夹起尾巴做人,最终,我们的考生不过就是“平庸”的考生。
吉林卫视“天天五味评”栏目主持人梁宏达一针见血地指出:“拒绝平庸”就等于让学生里边一部分相对来讲承认自己很弱小,承认我自己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我愿意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学生,写出“拒绝平庸”这种假话,这就是标准化答案!这样的捆绑,捆绑不出优秀学生,相反只能捆绑住他们的自由和想象力,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拒绝平庸”
社会对于语文高考作文题的关注与批评,恰恰让我们语文教师有种深深的使命感。我们要学会批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高考考题,我们也确实有资格批评甚至谩骂,但是这之后呢?我们不能只图口舌之快,面对问题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师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呢?
首先,仔细审视这些批评,实际上指出了很多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力求保险而毫无创新的教学意识;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三是知识教育的僵化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的问题。这里固然包含着体制的问题,但作为整体中重要环节的语文教师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平庸的语文教师必然培养出学生平庸的语文水平!
其次,这些批评意见以及2011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努力教出不平庸的学生?这才是看过批评之后我们应该做的事。
1.如何做不平庸的语文教师
(1)用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老师把精力都放在做题目上了,书也不读了,教出来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题海战术不仅把学生卷进了习题的漩涡,更把语文老师也拖进了那个黑洞。学生科目繁多,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以外的杂事众多,将师生推到了阅读的荒原。而一个不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老土的一句话,却是真理。读书的过程,就是用前人的头脑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过程。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体悟,那力透纸背的情感,那飞扬的文字,任你驰骋想象,极尽冥思,于是我们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
语文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也不仅仅来自于科班学习的知识,更来自于阅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要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为自己腾出阅读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2)要用深刻的反思提升自我
以研促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途径。但铺天盖地的教育教学论文,究竟造就了多少个高水平的教师呢?
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大师?根据媒体披露,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成了最盛产博士的国度。可是,随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的辞世,下一个大师又在哪里?
其实两个问题的根本是一样的,功利化的思想主导了博士教育,也主导了教师发展方向。为评职称、为晋级……无非是追名逐利。
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教师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但要我们有深邃的目光,平静的心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反思,一次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反思。不做大而空的高谈阔论,只从小处入手研究,也许我们也可以走出平庸的行列,在教师的岗位上散发出哪怕yulu.cc的光与热。
2.用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文题的好坏固然能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但是再平庸的作文题也可以写出不平庸的文章来!
有很多语文教师主张作文“无为而治”,认为与其乱作为,不如不作为。这话确实不错,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效地作为。
(1)加强文体规范训练
因为过去几年很多创新形式的文体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许多学生想要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别出心裁的文体,如书信体、寓言体等,殊不知创新的前提是要懂得规范。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文体规范训练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但作为高中生,如果只会写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显然是不行的,在训练中,笔者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所谓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表达方式上的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用形象的说法,复杂记叙文更像是“主题照片墙”。围绕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断,采用适当的顺序,加以不同的点评与说明,重新构成画面丰富、主题鲜明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片断的结构。首先,要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样材料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片断的顺序,可以是层递式也可以是并列式,以层递式为佳,辅之以情景交融式和点面结合式。
议论文的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却忽视了议论文本身是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是存在现实意义,而不是摆一个议论文的架子的。事实上,议论文的思想性要远远高于形式的价值,即便用最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也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来的。当然一些技巧也是要注意训练的,比如论证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熟练运用的是例证法,一例一议的文章十分多见,如果能够变化使用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文章就更具阅读性,也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2)注重“三读”
所谓“三读”,是读书、读生活和读内心。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思想内容,而来源就在生活中,书本里和自己的内心。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开阔自己的视野;读生活,用一颗懂爱的心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读内心,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盛玲.复杂记叙文的结构调控[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9).
[2]郭凤霞.重视文体规范,关注现实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