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课堂论文

网络课堂论文

时间:2023-05-06 18:2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课堂论文

第1篇

一、实施“网络讲堂”的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网络宣教小组,网上答疑解惑。我们作业区的7个基层党支部分布在百里油区,基层班组相对分散,加之夜班和倒班的工作性质,油田形势任务教育很难第一时间传给基层员工,作业区党总支成立网络宣教小组(由党群工作组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组成),网络宣教小组的每名成员(党支部书记)负责自己所辖的党支部,向支部员工公布成员的QQ号,欢迎员工网上聊天、留言、提出问题、添加为好友,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解决思想问题。同时,党支部书记安排专人定期搜集网络上员工反响强烈、急需了解和关心的话题,及时分类整理,纳入形势任务教育的课题范围,有针对性地增加日常教育内容。二是开设网络心理咨询课堂,增进情感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有感情的,完全抛开感情开展工作是不现实的,也很难达到和谐稳定的效果。有些问题出现在工作上,可根源却在生活中。抛开生活谈工作,员工很难接受,也缺少人性化的亲和感。作业区党总支进一步扩展网上教育的效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囊括了工作,事业,情感,生活等方方面面。三是搭建网络“阳光团队”微阵地,激发青年员工向上热情。紧密围绕服务企业中心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两大主题,根据青工喜欢上网的特点,建立了“阳光团队”微博空间。员工们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讨论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作业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也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心情和感受。作业区党总支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发起专题微博论,如在今年年初集团公司开展的向孙波同志学习活动中,阳光团队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微”热潮,广大青年员工积极参与活动中,在阵地共发表积极向上微博108条,“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为了生产随叫随到!”是青年员工王洋立下的承诺。“阳光团队”微阵地已成为青年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发表心灵感悟的快乐之家,大家还在微阵地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现在,每个班组都先后形成了以安全、和谐、真情等为主题的班组文化,都在积极争创“五彩”文化品牌示范班站。

二、实施“网络讲堂”取得的效果

1、“我在明处,员工在暗处”

便于员工表达真实的想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2012年年初,在对员工幸福指数调查问卷过程中,发现部分员工价值观发生偏离,单一从个人工资收入考虑幸福指数,同时对企业“双千”目标缺乏信心,在网上不同程度的表示担忧,流言也在网上蔓延开来,党总支书记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进行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马上安排了4个课时,把油情、区情等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做成精品党课课件,发送到QQ群共享,并结合课件内容在群里与大家一同沟通探讨,变成员工的家常话,并进行跟班的讲解,做到简介生动明了,员工上完课,疑惑和怀疑的员工脸上笑了。似懂非懂,造谣声势的人,脸也微微泛红,网络又恢复了平静。形势任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员工在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思想政治工作也在第一时间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2、“随叫随到,有问必答”

沟通无限制,便于实时开展员工教育,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都是造成青年员工思想上的波动和工作情绪不稳定的原因。由于生产一线工作性质的限制,基给开展员工教育造成诸多不便,很难做到及时和“对症”。针对这种情况,宣教组成员打破了8小时的时间壁垒,把教育工作做到网上,做进了家中。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网络留言、空间留言、QQ聊天留言,并做到及时答复,跟踪帮扶教育,及时教育引导员工。2012年3月,作业区进行基层人员调整,一名员工由工作量较小的班站调整到相对工作量较大的班站,对很多管理等方面感觉不适应,长期觉得压抑受排斥。该站党支部书记尹鹏通过网上留言,得知这种情况后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摆事实,讲道理,推心置腹,亲自把班组的员工聚在一起,沟通感情。这名员工从孤立的状态很快融入到群体中来,当年由于工作出色被党总支提拔为党小组长。

作者:郭丽丽 单位:辽宁省凌海市锦州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

第2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基于JSP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是依托校园网的优势设计和开发的,通过此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网上浏览教学内容、完成作业,参加测试等功能,教师也可借助此平台,公告信息,试题,实现课件上传下载,组织讨论答疑等功能。

2、国内外发展状况

在国外,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已经走上正轨,能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是功能稍显不足。

在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开发与使用都处于低层次阶段,只有少部分信息存于系统中,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人们更多的是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毕业设计,目的就是要开发一个通用的功能比较全面的网络教学平台。

3、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按照Browser/Server模式,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这种模式采用多种标准的协议和技术,适合于任何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系统采用JSP与mysql数据库相结合,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利用mysql作为数据仓库,用Servlet等高性能服务器端程序作为后台总控程序,JSP程序在前台运行,Servelet接受用户的输入,分别调用不同的JSP程序向客户端反馈信息,JSP/Servlet通过HTTP连接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传递数据。

4、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1、教师教学系统与学生学习系统

教师教学系统与学生学习系统的功能相对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网络课堂。

(2)网上作业。

(3)网上测试。

(4)讨论答疑。

(5)网上交流。

(6)实验指导。

2、教学管理系统

系统分为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讨论交流管理。

(1)人员管理。

(2)课程管理。

(3)作业管理。

(4)考试管理。

(5)讨论交流管理:包括BBS版主管理、帖子管理。

5、本课题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功能模块的创建。

难点:数据库的连接和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6、论文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开发环境简介

第三章:需求分析

第四章:系统的总体设计

第五章:系统的详细设计

第六章:系统实现

第七章:系统运行

第八章:结束语

7、进度安排

阶段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安排

1开题报告及立题论证任务书4月3日

2可行性研究报告4月7日

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4月12日

4项目实施计划书4月15日

5软件设计及调试4月16日~5月16日

6毕业论文5月17日~5月31日

8、主要参考文献

[1]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M],1986

[2]郑人杰.软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Binstock&Rex.PracticalAlgorithmsforProgrammers.Addison-Wesley,1995

[4]Gamma,Helm,Johnson&Vlissides.DesignPatterns.Addison-Wesley,1995

[5]Hamilton,Cattell&Fisher.JDBCDatabaseAccesswithJava.Addison-Wesley,1997

[6]Cornel&Horstmann.CoreJava.Prentice-Hall,1997

[7]BruceEckel.ThinkinginJava,3rded.PearsonEducation,2003

[8]PatrickChan&RosannaLee.TheJavaClassLibraries:AnAnnotatedReference.北Addison-Wesley,1997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第3篇

1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问题

近几年来,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戴立黎,201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听课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忽视了语言的基本表达功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势必造成“哑巴英语”的现状。(2)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集图画、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的PPT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观,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但该模式依然注重教师讲解,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该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把英语层次不同的学生编成快班和慢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考虑到学生层次不同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但根据考试分数分班的做法会使慢班学生心理受到打击,一定程度上使它们丧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该模式把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然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模式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本论文尝试把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优化现实课堂的教学设计,加强网络课堂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在吸收多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最早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说,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观点,如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为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的重要性。“情境”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该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对学习者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适合语言交际的比较真实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构建语言知识;“协作”指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相互合作。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代表发言等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讨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意义构建”指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理解,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方式建构并获取知识。

3云计算环境下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云计算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云计算的定义众说纷纭。通俗地说,云计算是以公开的服务和标准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网络服务。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软件和应用程序不是运行在用户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库中心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张健,2009)。

3.2云计算环境下“双课堂”的搭建云计算环境下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图

“双课堂”即基于云平台搭建的“网络课堂”和常态的“现实课堂”,将两者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基于这种环境所开展的教学称为“双课堂”教学,如上图所示。(1)网络课堂此处,网络课堂并不完全等同于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为便于集中管理、引导和监督学生,“网络课堂”指学生到指定计算机教室登录云平台(云计算平台简称)按照指定任务进行学习的互动课堂。教师在课前通过云端的公共平台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也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将资源下载到我的资源库,方便以后查找学习。“网络课堂”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和答疑作用。(2)现实课堂“现实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的教学。在“现实课堂”中,教学以课堂活动形式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点评者和反馈者。

3.3大学英语“双课堂”模式教学环节设置

(1)网络课堂学习每单元学习之前,教师在公共平台教学资源,包括学习目标、本单元PPT(包括课文导读MP3及重难点词汇讲解)、每课一练。要求学生到指定网络教室,下载学习和教学资源到资源库,并开始学习。学生需要在90分钟时间内了解课文背景信息,反复跟读新单词,掌握单词用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进行重难点句子分析。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在线答疑或是以论坛的形式咨询教师及其他同学。教师在班里来回走动,督促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在该环节的作用为引导者、帮助者和监督者。(2)现实课堂展示经过网络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对本单元文章内容已基本掌握。本环节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以课堂活动形式展开,由学生展示在网络课堂学到的内容。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要求有自己的小组文化,要体现本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教师设置以下任务:Task1:自由讨论,Task2:课文内容总结,Task3:学生授课,Task4:成果展示。在task1,十分钟课前自由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讨论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指定的话题,教师随机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Task2:课文总结,该任务由一个小组完成,一名代表陈述完毕,其他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Task3:学生授课,课文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分给一组讲授,讲完后进行组间点评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讲解中的不当进行改正,同时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进一步强调重难点词汇及语言点,学生对刚才讲的重点词汇进行组句组篇(尽可能多地用本节课讲的词汇造句)。Task4:成果展示,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读后感言,或是绘制图片展示课文内容,或是拍成视频展示等等,教师进行点评,小组组长最后将展示成果放入交互系统成果展示库。(3)测试反馈及总结反思该环节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学生经过网络及现实课堂的教学,已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通过云平台交互系统的测试题,可进一步测试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情况。最后,要求每位同学写反思报告,总结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每次课抽查每组一位学生的反思报告,总结后,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资料及方法。

3.4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体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特点。网络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要,程度好的学生可结合自己情况掌握更多内容,程度差的学生也能循序渐进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2)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网络课堂公共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英语基本技能;现实课堂多样化教学活动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有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网络课堂PPT课件导学集图画、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学生接受知识更直观;现实课堂丰富的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4结论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任务 教学法 网络教学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985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发展到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面临着学生起点不同、学习兴趣各异、专业发展需要的差异等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教学要求”的目标,为此“教学要求”指出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任务教学法,为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二、任务教学法与网络教学的含义

1.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teach ing approach)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外语教学领域。任务教学法秉承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帮助者,促进者”的要义,强调基于完成交际任务,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使语言教学向交际语言教学形态发展。“任务”就是工作计划,在教学中它就是提前计划好了的学习者的活动。“任务”作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可分为学习性任务和真实生活任务两大类型。无论哪种任务,学习者均可以按照个人的要求进行选择。在活动中,学习者在“做中学”,他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有意义地使用语言、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地完成任务,这样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

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把握“任务”的实施环节,即前期任务、执行任务和后续任务。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2)可操作性原则:活动目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3)递进性原则:设计任务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形成由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的连贯性发展。(4)实用性原则:教师的任务设计意识中体现学生为活动中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5)趣味性原则: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实现自主学习。

2.网络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全球网络的普及,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已不再只采用“一位教师、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悄然兴起。网络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基础,如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数字化网络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除要求学生登录固定网址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在QQ群中建立文化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性。综合声音、文本、视频、动画、图像等媒体手段于一体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和安排,在输送流量大而快的视听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当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利用网络,既兼顾学生基础、兴趣和专业的差异实现既定的任务,又可以将有限的教学拓展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课外。

三、网络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教学法指导下的网络课堂教学规避了学生在网络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在不断完善网络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更新快、趣味性强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1.遨游无尽的网络信息海洋,感受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在传统学习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书、报、收音机和电视机等方式获取课本以外的材料,而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受到内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英语语言学习往往拘泥于信息不通的限制,而因特网则是取之不竭的“信息海洋”,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它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又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如教师在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No bel Prize Winners时,在设计任务时要求学生分组介绍诺贝尔奖的相关信息,学生尽情遨游于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所涉猎的内容从诺贝尔奖的起源、类型到获奖者及奖励等,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而是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提供的真实的语言信息,学生通过QQ群相互分享信息,课堂上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掌握语言的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而且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网络教学能扩大英语教学的范围,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地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使英语学习更具有真实性。

2.展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任务的可操作性。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同时要求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而短暂的课堂教学是无法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课外作业就成为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教师在课外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全面检查阅读和口语作业,而网络教学模式则为教学任务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操控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和环境,教师可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英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技能的目的。如教师可每学期为学生设计欣赏英语影视作品、阅读英文小说、表演英语节目等不同的任务,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完成作业,或是用PPT展示作品提纲,或是用影音形式按照其能力和兴趣差异完成模仿、朗读、配音、表演、评论等口语作业,然后上传到空间内,进行优秀作品评选。这样,教师不仅使所设计的听、说、读、写等任务具有较强的操控性,而且使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变成了形象、有趣、可视、可听动感的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3.凭借灵活的交互手段,推进任务进展,使其递进性发展。英语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按照这一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语言技能训练上,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很多学生因个人的原因不能完成递进性的任务,参加英语社团等组织的英语角和其他活动,都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活动中学习内容的准确性也很难把握。而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人机对话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这些交流无疑给我们极大的帮助,有利于英语学习循序渐进地开展。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按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写作习练任务。学生可按自身的特点,凭借网络这一灵活的交互手段,或是寻求网友帮助,或是登录不同的培养写作能力的网站,逐步习练,完成任务,并将作业上传,学生们在纠正他人错误的同时,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语言错误,同时学会了不少有用的表达。学生们相互取长补短,在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的同时,使其英语能力呈递进式进展。

4.掌握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保证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传统英语教学是以讲授固定教材为主,而且有的教材更新较慢,一套教材往往使用几年,有的甚至十几年,许多文章内容远离现代社会背景,知识也比较陈旧,这完全背离了英语学习实用性这一原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的英美电子版的报刊,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面。如教师在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八单元Conflicts in the World时,并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讲解美国记者笔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的情况和笔者对巴以冲突的看法,而是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和分享世界不同地区的冲突,其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等不同形式的冲突,不少学生不仅谈到了冲突的起源、现状,甚至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于巴以冲突,学生的观点远远超过了笔者所谈到的美国军事支持,还涉及两者间宗教、民族等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内自由交换思想,不但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这一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还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5.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使英语学习向趣味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讲授教材,书写板书,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经常是教师“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悖于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网络为学习英语提供的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同用的平台,教师在设计时应考虑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学习英文歌曲、收看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动画、参加网络英语游戏等。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不知不觉中学生成为任务环境下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5篇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6篇

[论文内容提要]如何保证和监控教学质量是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规范教学过程、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优秀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才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首要的战略选择。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过程为中心,以资源和服务为支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综合质量保证体系,己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成为全面提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综合实力,促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规范教学过程,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与管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后相继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招生、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教学资源、辅导答疑、作业、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资格审核及发证等具体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最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

学习者的素质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也比较低,但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利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求学者学习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求学者采取“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但在采取“宽进”的同时仍要坚持以学历资格作为最低入学条件,对于高升专的学生,应当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应当具有大专学历,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基本条件,保障生源质量,进而保障教学质量。

2.科学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习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还要照顾家庭,学习时间比较少。为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图书资料、试验设备推出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应突出超前性和实用性。在人才方案实施方面,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开课计划,满足学习者在职学习的需要。课程实施计划应从学习者的具体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加以启发、引导和培养,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严肃考风考纪,以考促学

严肃考风考纪,由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以考促学。课程考试是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考风考纪不严肃,将严重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办学声誉。因此,试点高校要切实做好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考试规范实施,各个考点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考试的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对违反考试制度的作弊行为一律严肃处理。在考试内容方面,试卷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考试内容应着重对学习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方式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4加强毕业环节指导,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

毕业实习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走向社会前的一次综合性的大演练。当前试点高校毕业实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参考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的方法,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完成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学生毕业论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E-mail、电话或现场的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参与学习者的选题、开题、调研、修改和定稿,通过网上双向视频技术进行答辩,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同学、同事、指导教师沟通、协作的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及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是非常有利的。

5.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保证对教学过程的良好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指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的有关学习方面的一切支持服务。快捷便利的网络能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服务,使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第一,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资源。把专业目录、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疑点、重难点、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等辅导信息及时在网上,使学习者在学习时能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第二,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服务。辅导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答疑、E-mail. BBS. QQ, MSN讨论等形式,建立教与学的经常性、个别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专职的辅导教师还可以建立“导学QQ群”、公共邮箱,为学习者提供招生、入学、学籍、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设施服务。

试点高校建立的网上电子阅览室、网上图书馆、各种资源和软件下载的F’TP服务器,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方便。

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远程网络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远程分散学习的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学习者以自学为主,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教育中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建议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1.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规模必须跟卜远程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发展水平。远程教育教学师资具有特殊性,不是要求组建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教师资源,建设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由各个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讲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给学习者提供最先进的本领域的知识。各个试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相应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教师队伍讲授核心课程,对网络教育学院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水平发挥学科领航和专业把关作用。还要建立试点高校的主讲教师队伍,这类教师以试点高校各学院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组成。试点高校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各专业课程主要设计者、编写者和主讲者,能够对课程进行总体的把握,对于保障远程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兼职网络课堂辅导教师队伍

网络课堂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协助授课教师在网上课堂和交流园地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指导学习者安排学习进度、协助主讲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卷及阅卷、必要时将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由于网络学院学习者的人数特点和学习特点,网络课堂辅导教师是网络教学环节中工作量最大的教师。网络课堂辅导教师可以由各个试点高校的年轻教师、在读的博士或硕士组成。这些兼职教师负责平时的网上答疑,网上辅导,QQ群问题的回答,各种学习资料的上传,论文的指导、班级管理等教学辅导丁作,通过网卜的辅导和答疑等活动,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学习中心教师资源

学习中心作为我国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作为连接远程教育学院和学习者的纽带,学习中心构成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学习中心老师直接和学习者接触和联系,可以与学习者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回答学习者提出的有关招生咨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学习中心老师在解决学习者问题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新是教育方式,且学习者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精心准备优秀的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最后,不断跟踪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远程教育品牌专业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个学校现实的办学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学校长远的发展前景。积极稳妥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若干优势学科和精品专业,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谋求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试点高校来说,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长,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师资情况,开设优势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学科和专业,打造远程教育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2.建设精品课程,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各个试点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试点高校优秀的师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将主要的人力和财力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组织、内容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研制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由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者将会主动地去学习,且非常容易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试点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所开设专业的精品课程,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教学资料及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7篇

关键词: 材料专业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课程体系 不足 对策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通用技术,是国内外许多大学材料、化学、石油、冶金、机械、交通、电力、生物[1]、农科[2]、食品[3]包括管理等专业的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开设“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得到的试验结果,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中的试验部分,以及在毕业环节中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做出优化设计,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好的试验结果。

早在1988年,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张明旭教授就讲授了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而后由无机非金属材料(2002)、高分子材料(2006)和复合材料(2011)等专业的大三学年也都开先后开设了该课程。本课程经过近20年的建设,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在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4]正式教材。翻开了该课程的教学新篇章。

本文就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本校材料专业中开设中存在的不足及相应对策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的不足

在近几年教学计划运行中,发现该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前面章节讲授的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内容不能和后续章节有必要的联系,造成学时的浪费,也会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5]。同时由于在后续具体试验设计方法前讲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又会导致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没有一定目的性。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的讲述和实践教学环节脱节,并且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各自材料专业特色实验展开,造成学生无法及时在实践环节中巩固理论知识。

3.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使在电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的对策

基于该课程体系存在的上述不足,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多年从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对材料专业发展及教学规律的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对策。

1.教学内容的更新。结合单因素、正交试验数据处理需要的数理知识对前面章节内容进行更新;将毕业设计中应用试验设计方法的论文作为案例添加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运用试验设计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试验结果;将数据处理方法加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加强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

2.研究更适合材料专业学生课堂与实践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课上的知识点采用社会调查和实验方式去验证。

3.教学手段的改革。将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有效结合,建立一个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并更好地体现材料专业教学特点。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建立网络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对材料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要求。

三、结语

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教学核心内容基础,并在教学中更多加入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习题,并尝试建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从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对该课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学习,彻底解决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材内容各个章节相关联和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新时期材料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惠明,田青.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欧茂华.农科类毕业论文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

[3]邵平,孙培龙,孟祥河.工科院校食品学科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2).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概论 课程建设 网络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93-03

近年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传媒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因此,加强新媒体的研究和教学对推进新闻传播学学科进步、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外新媒体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惠州学院《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学习环境的改善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总结,试图找到适合《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优秀方案,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提供现实指导。

一、《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定位

(一)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新媒体概论》是因新媒体新闻传播事业的勃然兴起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新媒体概论》主要研究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在惠州学院,《新媒体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各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把握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现状、效果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流程以及盈利模式。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因此本课程除了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教学环节。为《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闻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后续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为将来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中工作奠定基础。

(二)《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增强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科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之上,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争取把惠州学院《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成为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二、《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惠州学院的《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主要从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展开。

(一)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主持建设,教学团队应结构合理。惠州学院《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学队伍由5人组成,其中教授2名,高级记者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学历均在硕士以上,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且都是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科研的一线专业教师,是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惠州学院制订了课程团队发展规划、青年教师结对培养计划、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等,优化了课程团队。

1.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优化教学团队。惠州学院建立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进一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近十多年从事新媒体与网络新闻学教学与科研。担任《新媒体概论》、《传播学》、《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闻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主持2013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舆论研究》。还引进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传播学教授担任课程第一主讲,该主讲教师担任省级精品课程《传播学》的负责人,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网络非理性舆论的社会风险研究》,对新媒体课程教学有丰富的经验。

2.促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名主讲教师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选修了与《新媒体概论》密切相关的课程。该主讲教师2011年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治理研究》等都是关于新媒体的研究。通过教学结合、教研结合,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和学术考察。课程主讲教师先后参加过中国新闻传播学年会、中国网络传播年会等学术会议,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网络新闻学等课程教师探讨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团队反复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新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完善《新媒体概论》课程体系设置。

(二)教学内容建设

1.更新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惠州学院通过对国内外院校相关课程的比较分析,结合本校的教学情况,按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能力培养的原则,增设了一系列增强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环节。改革前的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后增加了12个实践教学学时,总学时为42学时(见表1)。

2.调整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关注最前沿的新媒体动态,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保证学习者能及时获得最新、最有用的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是《新媒体概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首先,惠州学院调整了教学大纲,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网站”、“社会化媒体”、“手机之外的移动信息传播”等内容。其次,主讲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把新媒体发展最新成果及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整理、归纳、整合为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的科学性。通过改革,《新媒体概论》的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的逻辑性、系统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知识点和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习者欢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教学方法已从最早的老师单向授课模式,变为教师授课、学习者讨论、个人和小组报告、师生互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模式,成功地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2.“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新媒体概论》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引入“案例工作坊”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主讲人为核心,15名左右的成员组成的小团体。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主讲教师把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各种新媒体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案例进行讨论或实践操作,引导学习者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由于该教学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参与者的互动学习以及实践操作,所以,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通过普通讲课无法获得的思考和成长体验,可以把课堂上的体验内化成专业素养和行为态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在“案例工作坊”教学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并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完善了多种网络资源和PowerPoint的演示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互动平台进行师生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概论》课程利用魔灯教学平台,建立了具有多媒体特性的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利用魔灯教学平台提供的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等丰富的课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考试、在线实时交流等教学活动。使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案设计向课程设计转型,内容设计向“资源+活动”设计转型,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传授型向传授型、研究型、社区型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转型。比如主讲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课堂的课程管理中的资源上传、 下载教学资源, 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再比如,通过新媒体概论的论坛或博客,学习者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可以在线答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突破空间的阻隔进行实时的同步交流,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异步交流。

(四)教学条件建设

1.教材的使用与建设。本课程早期采用中科院新媒体研究专家闵大洪研究员编写的《数字媒体概要》作为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中强调学理性、实用性、工具性、前沿性、延展性、交互性的统一。但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该教材部分内容难免过时。目前,该课程使用本课程主持人周海英教授著《数字新媒体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为课程的主教材,并选用了如下书籍作为参考教材(见表2):

2.课程相关资料建设。课程组成员密切跟踪,及时购买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图书、资料,并向学生推荐阅读。比如《网络社会的崛起》(纽曼尔卡斯特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网众传播―― 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何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微博―― 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新媒体概论》(宫承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研究新媒体的著作。本课程组还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目前已有国内外新媒体传播类图书约100多种,与本学科相关期刊论文数百篇,光盘数据库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

课程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踪和吸收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传媒学术网、传播学论坛、中华传媒网、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等,增强了学生自主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是学习环境的改革。当前,课程学习环境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环境的建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团队在惠州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了《新媒体概论》的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中,根据《新媒体概论》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建设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教学日志、电子教材、教学课件、练习与习题、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录像等基本资源,并且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及时的更新。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中力求涵盖新媒体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介绍《新媒体概论》的相关知识,既实用又易用,能共享,为《新媒体概论》的教与学提供平台。

除了建设《新媒体概论》课程的基本资源之外,还建立了课程的立体化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包括:图书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讲座库、案例库等。在多媒体素材库中收集了中华传媒网、人民网传媒频道、新浪传媒、紫金网、中国新闻学评论等传媒学术网和传媒体资讯网,每一个条目设有网站名称、网站截图、网站链接、网站介绍。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了解传媒体资讯、学术动态以及前沿的学术观点,丰富自己的传媒知识。视频讲座库收集了新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共20场,便于学习者领略传媒领域专家学者的风采,了解传媒热点话题。图书资源库收集了40多本传媒书籍,每一条目设有书名、网络购书链接、内容简介、内容目录、作者介绍等关键信息,为学习者拓展知识面提供参考。

三、课程建设成效

从2008年以来,惠州学院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课程。经过五年的探索,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明确了课程定位,完善了教学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改善了学习环境,培养了一支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2012年5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列专题研讨会上,惠州学院的《新媒体概论》课程获同行专家、学校、学习者、社会等方面的高度赞誉,提交的教学改革论文《新媒体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优秀论文。2012年《新媒体概论》被评为院级重点课程,2013年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被学院推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学机构、教学团队、学习者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造就真正的优秀学习者以及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2012]2号 .

[3] 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89.

第9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动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模式中的改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中对车用内燃机结构、燃烧方式、功热转化、性能改善、内燃机热力过程、排放物测定与控制等知识与专业技术进行了讲述。《发动机原理》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知识、开阔思维、获得设计创新能力、深化工程实践认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科教育工作者经常产生难以解决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问题[2,3]。这些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1)课时减少。(2)学习内容明显增加。在专业课时不断压缩情况下,学习内容却显著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基础理论必须要学,且更加夯实;其二新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技术数年更新一代,教学内容不体现新技术,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其三学生渴望学习新生事物,追求新技术,不局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内容集合的课程。(4)《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更新慢。

二、教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即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更新。教学内容中应该对当前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展示与讲解。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典型论文,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获得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收集了国内外发表的内燃机相关专业论文,在结束本节内容讲解后,结合相应的论文课题,分析当前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与论文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6左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详细如下:(1)在获得论文提纲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论文重点、难点与论文写作思路。(2)讲解过程中对提问的学生解疑答惑。(3)讲解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4)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手写一份学习心得。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讲解到发动机温度在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达到较高值时,向课堂提问采用什么方式冷却、什么冷却剂冷却、冷却剂的功能、制冷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并获得问题的合理解答。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设定讨论课,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例如,在如何改善发动机换热过程这一命题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创意能力、实践经验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获得独具特点的见解。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获得更多解决方案,不仅提高学生互助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合作精神。3.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已有广泛开展,且在某些课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图片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中所教授的内容。4.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教育与学习环境。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在网络课程前,教师需要为网络课程安排任务。

四、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

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部分为理论验证性,这类实验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验解决方案,而缺点在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设定了两种实验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须实施的内容,而探索性实验则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如包括有实验方法的改进、内燃机结构部件的优化、内燃机性能的优化等。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述如下:(1)教师团队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2)教师给定学生学习要求。(3)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各种实验设备、自主编写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验结果的论证与改进等。(4)向正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条件,并设定探索性实验周期为10周。(5)给定两周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与实施实验。(6)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析与特性曲线的绘制等细节。学生在做完探索性实验后,还需要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支持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经历的全面考核。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题中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相关的有不少,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图书与技术标准,完成论文写作的储备工作,最后撰写获得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重叠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其一,学生在大三之前虽然经历了金工实习、实验课程、专业训练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并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时候安排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课程并行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重点学习相关内容,获得事半功倍效果;其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能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去查阅收集资料,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所以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查力度,促使学生良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问题;策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商务类专业的核心技能课,本门课程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外贸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课程性质与定位,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本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需要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研究,寻找课程改革的方法与策略。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理论比重较大,实践环节较少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存在很大的缺陷。理论比重较大,实践环节较少。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上仍以课堂精讲为主,教师基本教学工具仍然以“教材”为主,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大多数都停留在课本上。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比重较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际的锻炼和应用。

2、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五花八门,虽各类教材内容都比较齐全,知识结构足够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但《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普遍存在英语内容较少的特点,双语版教材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应用较少,甚至没有。然而,学生在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中使用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英语。学生不熟悉外贸实务英语就无法进行外贸交易磋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各种商务单据和信函的撰写,这就使教材完全脱离了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较为传统,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专任教师由于缺乏业务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授课,缺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案例的分析,教师讲解过分简单,分析问题层面深度不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模糊不清。因此,现行的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4、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偏低,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工作的教师年龄都比较年轻,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的角色转变。教师缺乏在外贸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的经验,无法掌握和更新外贸行业的发展。教师对于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只能做到纸上谈兵,难以将理论联系实践操作进行讲解,缺乏说服力。因此,专任教师素质偏低,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的教学和发展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讲解应与《外贸函电》课程的应用结合,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和实践相结合。除此外还要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这样在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缩短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关联性。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本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理论知识‘必要、够用’、实践内容‘专业、适应’”为主。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学到足够需要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内容要以外贸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训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门课程的性质与特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本门课程,适应学生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讨论分析教学法。教师在对本门课程内容讲解的基础上,利用实际业务中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与活跃程度。

(2)模拟实训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本门课程的内容,将其内容模块化。通过设计业务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角色扮演的模拟实训操作。这样在既缩短了课本与实践距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业务操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切实实现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3)双语教学法。作为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水平,改变以往单一的语言教学,切实实施双语教学法。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外贸实务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联系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

4、完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积极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运用网络等多种现代化方式改革教学活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本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网络课堂的创建。学生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充分的获取学习资料以及课程信息。通过网络课堂的创建,这样就便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后学习,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训。选派教师深入外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外贸企业的行业动态和业务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2)高校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深入课堂兼职教学,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让行企业专家结合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要求指导课程的改革方向。

6、采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采取校企合作策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狠抓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走进企业现场,向企业的外贸人员学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与社会相应岗位的接触。

【参考文献】

[1] 张华,张素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9).

[2] 齐宏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现状及模拟教学系统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4(12)35-36.

第1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项目驱动;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Visual C++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和实用的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工具之一,正在成为各高校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语言。

本着“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和要把该课程真正建成“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质量”标杆性课程的目标,通过几年的建设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2) 推行并实践了“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项目驱动、改造拓广、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式;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了“五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采用双循环的教学过程设计;

(4) 改革考试方式,采用课程设计为主的考核方式;

(5) 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多元的立体化教材;

(6)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基本功扎实,能学习,能工作,敢创新,富有朝气的优秀教学团队。

1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建设理念。

为适应IT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本课程的定位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编程规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Windows程序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能够分析、设计和开发实际应用软件系统。

按照“加强基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教学思路,将Visual C++课程的教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加强基础。主要学习C++语言基础知识和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编写出符合规范和性能良好的程序。

第二阶段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充实拓展。学习面向对象和Windows程序的设计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为学生今后开发实际应用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本课程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系统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具有一定科研素质和创新

精神;同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包括程序设计理论讲授、实验与实训、课程设计三大部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34学时,实验与实训17学时,课程设计为两周。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划分成8个教学模块:(1)C++语言基础;(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3)Windows编程基础;(4)对话框与控件;(5)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6)图形设备接口与绘图;(7)框架窗口、文档与视图;(8)数据库编程。教学过程可按教学模块依次完成,也可任意选择组合教学。

更新后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调整了程序设计的起点,加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增加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介绍,补充教材难以编入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

课程内容的重点包括两点:

(1)Visual C++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

通过Visual C++的学习,应当使学生了解Visual C++的基本编程模式和编程规律,建立起面向对象应用程序开发的思路,并且掌握MFC中常用类的联系和使用。

重点内容为:类和派生类,虚函数和多态性,Windows消息处理机制,对话框和各种控件的设计和使用,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的设计和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和绘图函数的使用,文档序列化的实现,使用ODBC技术和ADO技术创建数据库应用程序。

(2) 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Visual C++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2.2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把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都是“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相对独立的环节,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实验是理论讲授的更进一步扩充。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验教学的时数,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此外,为了弥补课内实验学时的不足,实验计划都增设了选做内容和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科研作风的作用。

推行“项目驱动、改造拓广、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式。精选一个完整的案例项目作为主线,合理布局,分解成一个个体现相关的知识点又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联系的子项目,对应理论教学的各个教学模块,以项目单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同时配合了一些小的程序模块以加强知识点的理解,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验、专业(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科研、竞赛“五位一体”的适合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将专业实习与综合课程设计结合起来,以MIS系统的设计为主,通过专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两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一是组织学生开放实验、科研立项。组织有一定实际经验的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研究课题,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学生参与到教师承担的国家、省市或者学校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参加“真刀实枪”的课题研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一次极好的实践机会,研究型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省级、国家级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事实证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阔了其视野。为此我院围绕课程体系,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组织课外活动小组。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制定课外活动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科技创新杯,装机大赛;参加国家、省的调试员技能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竞赛,网络工程竞赛等。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上进行了改革,一方面以联合指导本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入口,大力推进院系交流与合作。二是提倡求真务实,真题真做。

4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 “五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

形成“五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检查控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课程设计与科研能力紧密结合,平时考察与开放考试相结合,模拟项目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与沟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教学之路。

4.2采用双循环的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双循环的教学过程设计,把整过学习进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模仿期、改进期、综合期。即双循环“教学设计”,第一循环:模仿期↔改进期,第二循环:改进期↔综合期。

所谓模仿期:结合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老师讲解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模仿所给的案例,即重点在教,强调创造真实情境是对“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所谓改进期:就是在前述的模仿期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会话”对原来的简单程序实例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完善,即重点在学,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所谓综合期:就是将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综合运用,利用现有的设备环境,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和应用价值程序编写和调试,即重点在做,完成意义建构。

在微观上,制定每一堂课的安排方式、教法和教法特点。通过演示目标,搭建框架,扩充、完善,总结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 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程组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大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可以拓展知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网络课堂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学校开设网络课堂,教师将教学资源传至网络课堂,并可以与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交互,与批改作业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3) 数字图书馆

学校数字图书馆有: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国研网系列经济信息、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河北省高等学校电子图书等,向学生自由开放,为学生进行应用研究,掌握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改革考试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更好的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使用Visual C++进行应用开发能力Visual C++课程的考试采用提交设计文档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建设多元的立体化教材

Visual C++教材由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这些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实际需求编写,而且不断补充新技术、新内容。

出版6部教材。今年最新的两部《Visual C++实用教程》和《Visual C++案例教程》是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基础,在书本中有机融入大量最新的引例以及操作性较强的实例,力求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强化实际操作的训练,力求做到“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

积极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其中包括教案、电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教学网站、教材等。教案中除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知识等内容外,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编写了课后的作业及练习、供讨论的问题等内容,教案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力争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模块之间的衔接逻辑清晰、思路完整顺畅,既简明地反映教材的内容,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本课程课件、作业、习题、大纲、实验指导等均放在网络课堂中,另外有充足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专业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6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Visual C++教学中,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组成教师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深厚学术功底的教师,有丰富实践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成员共同教研,开发课题,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课程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适当、教学水平优秀、教研能力突出、学缘结构科学的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课程组成员基本功扎实,勇于创新,能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一支能学习,能工作,敢创新,富有朝气的团队。

多年来,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实践,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撑下形成了既适合我院特点和学生水平的又与国家教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同时也促进了科研水平。

7总结

教学是复杂的科学和艺术,对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是没有止境的。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在Visual C++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推行“项目驱动、改造拓广、层层递进”教学模式、实施立体化教材的使用、探索新的考试考核方法等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开发应用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可操作性和重要的实际推广价值。值得在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晓慧.谈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

[2] 王庆延,王勇,黄雷鸣.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2).

[3] 姚庆文,丁辉.“电机及电气控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总结[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5] 郭玉娟,袁晓斌.精品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2).

The Practice and Resul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LIANG Xiao-lin,ZHANG Rong-m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第12篇

Abstract: One of the goals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s to use the new computer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sing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inciple teaching view as the basis, according to our English learning network platform present situation, discussed in the auxiliary computer technology,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 students, computer among the thre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主义教学观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multipl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constructivism concept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20-02

1 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信息资源。而在现代网络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人机间的互动占据核心地位,是网络课程研究的重点。而构建主义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现代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个性化,自定步调,及时反馈和进展情况认知。而基于网络的课程应该在设计师体现以上的原则。

《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和本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①计算机系统学习模块,主要是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英语学习和教学软件。

②测试系统模块,在网络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词汇、语法等各项技能进行测试。

③教学管理网络辅助平台,主要是记录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通过网络对老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监控,以此实现教学互动等多项功能。

④学习资源模块,包括语音示范、在线词典、补充录像、词汇列表、课文声像系统在设计上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每个单元由视、听、说三大环节组成,使学生仿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2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认知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成年人要提供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建构有效地交流。”学生需要做的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能力搭建金字塔的第一层,然后教师和其他成功学习者为学习者搭建第二层和第三层甚至更多。师生互动在网络课堂和教学平台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授课中的面对面的互动,在线实时互动和在线非实时的互动。

2.1 授课时面对面的互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面授课的作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面授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网络课程起始课的教学和课堂活动进行活动,这样既能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能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将外在动机转向内在动机。

2.2 在线实时互动 通过BBS实现在线的实时互动。一方面,这种实时互动能够实现教师在线提供建议,学生问题及时解决,最为快捷的达到学习过程的沟通。另一方面,学生为中心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虽然网络英语课堂提供了一个轻松地学习环境,但学习者可能学得并不轻松。通过在线互动,教师可对学习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督促作用。

2.3 在线的非实时互动 在线非实时互动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电子邮件功能来实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能够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实现活动。其次,就是学生在电子邮件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这样能够使网络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交流去关心,帮助和鼓励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 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模式

学生间的互动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与师生间的互动相同,学生间的互动可以发生在对网上资源学习的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在课堂中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可以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在线实时和非实时的相互环节。

依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而单独的个体通过封闭性认知难以达到满意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帮助其增进学生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与讨论,更好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使课堂活动在民主,平等和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促进。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理论上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学习者学习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也受到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现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育的管理方,实施方和教育的接受者都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硬件问题。本院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媒体硬件还满足不了网络课程的普及需求。本校8个语音实验室中只有4个语音实验室属于数字信号语音室,可以实现视频共享、视频点播、学生管理、自主考试等功能。本校济南两个校区共有40余个多媒体教室,几乎没有用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外语系没有专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图书阅览室或资料室。音像资料基本上比较陈旧,90%以上属于磁带式资料,音质效果较差,根本无法辅助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学习者参与网络课堂和接入网络教学平台的门槛高,本院只有两个机房提供收费的网络服务,但费用基本为1元每小时。对学生尚没有提供宿舍网络服务,学生需要自己申请网络接入服务,费用大约为40元每月。第二,软件问题。本校教学平台中缺少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语音功能。学生看到的仅仅是教师上传的文件。此外,教师之间也不能在备课资源、试卷等方面实现共享,是本院网络教学平台的一大缺陷。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都属于影响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实现的客观因素。正如之前所说的占网络学习中的地位的学习者,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就成为影响大学英语网络化的最大的主观影响因素。在我们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认为自主学习对网络英语学习很重要,但其中一半的学习者却不知道什么是自主学习和怎样进行自主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4 总结

随着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多元互式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对教师、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不要过分推崇任何一种教学手段,而应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英语教学中去探索出一条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数字技术为辅助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振亭.基于网络的综合型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6(08).

[2]龚嵘.大学英语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探微[J].外语界,2006(02).

[3]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