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8:2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业经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30岁从头再来
Sara:您很早就开始创业,在同学中享有“土豪”一样的头衔,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黄博士:1992年我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公司上班,单位类似“大锅饭”。1990年代初,社会上掀起了经商潮,我也开始边上班边业余创业。我先后做过建筑设计、工地管理、开装饰公司。在同学当中,我是第一个买BP机、手机和摩托车的人,也是第一个买房子的。
但是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2001年初,我和同学联手接了一个大的装饰工程,辛苦干了四五个月,最后因为对方赖账赔进去三四十万元。那段日子很狼狈,每天都有要账的材料商或工头找上门来。不得已,我搬回父母家。我开始反思过往,思考接下来的路怎样走。
Sara:创业经历低谷,您有了哪些改变?
黄博士:父亲是一名教授,他是1960年代初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上高二的时候我在日记本的扉页上用最大的字体写下了:“超过父亲就是胜利”。
然而,我在高考中失利,上了一所普通高校。四年后考研,因好高婺远又与名校失之交臂。人生的两次关键考试均败下阵来,我对学习的前景发生了动摇,工作之后更是把“超过父亲就是胜利”放到了一边。
在搬回家住的这段日子,母亲和我深谈了一次。母亲劝我:“我和你爸都认为你是块学习的料,你不是一直想超过你爸吗,我和你爸也在等着这一天呢。”
这次谈话让我重拾儿时的理想,自己的“豪言壮志”已经一拖十几年了,如果再不行动,我此生都会愧对自己和愧对父母。我给自己鼓劲和打气,“刚刚三十岁,还是有机会的!”
留学,苦、难,但心静
Sara:而立之年再次重拾课本,为出国留学奋力一搏,这个过程有没有过困难?
黄博士:当一个男人明白一个道理并付之实践,那股闯劲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感觉在国内读硕士年纪偏大会不好意思,再加上想跳出昔日的圈子,于是我决定出国攻读硕士。当时大家大都去欧美,我想避免这方面的竞争,就选择新西兰留学。
为考试我做了一年多的准备,硬着头皮,拣起近十年未看的英语,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屋里苦读,终于考取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国际绿色建筑权威Brenda Vale和Robert Vale夫妇。
Sara:六年硕博生涯,难忘的事情有哪些?
黄博士:我读硕士期间最难忘的是打工经历。为了要挣出生活费,我打过许多工。国外人工较贵,我就去果园打工,摘过猕猴桃,摘过苹果,还割过草。割草我觉得特别累,毒太阳下,一直弓着背干活。
2005年,我获得“一等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同年获得了奥克兰大学三年的博士全奖。硕士阶段比较顺利,我就以为读博也不会太难,但是前半年的学习就改变了我对读博的理解。
我原以为把硕士的课题往下做深入些,或者宽一些就好了,结果完全不是。国外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创造性”,要与众不同。我那时每天一起床就是看书,就想着不一定看到哪一本书悟出一个大道理。
最后我还真是在看书的时候悟出一个道理,就是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科学的现象,我的博士论文“奥克兰地区交通规划的生态足迹”,用了社会科学中“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交通。这种跨界就是创新。
在国外,博士是一种title,就像性别、爵位等一样,在有些国家如果你愿意,可以把博士头衔加在身份证上。父亲非常认可我读博士,他在电话说:“小宁,你超过我了。”那一刻我很激动。
Sara:留学的经历对您今天的影响和帮助有哪些?
黄博士:首先,博士学位顺利读完,给我的启发是:人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你不去挑战就不会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可以开发的潜力。第二个收获是,通过专业的学术锻炼,我现在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性都比以前强了很多。
国外留学经历,使我浮躁的心理得到平静。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那么干净,让我觉得除了追求金钱,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我做过一些义卖义工之类的活动,还热心组织一些学生团体、联谊会的活动,这些让我很充实。
Sara:留学中,您除了拿到学位还有什么大的成绩吗?
黄博士:我是做事情会尽最大努力的人,读博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授予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称号,这在奥克兰地区是第一次,还因此上了《神州学人》杂志;2011年,我的博士论文获得所在学院的“最佳博士论文”,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学生;2012年,我受邀参加了新西兰教育部主导拍摄的反映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记录片《长白云之乡的中国蛟龙》,该片应会陆续在国内的电视台播出。
回国灭霾
Sara:2010年底,您本来可以留在新西兰工作并且移民,为什么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
黄博士:新西兰属于海岛文化,比较随意和轻松,而我属于事业型的。当年我来新西兰读书,是因为在国内创业时遭遇瓶颈和困难,但是多年过去,经历了各种蜕变之后,创业基因还在,我相信自己有了更大的能量,想再去追求一种创业的成就感。
我的导师Robert Vale教授是国际绿色建筑权威,现代绿色建筑理论的创建者。他非常支持我回国创业,他认为,现在中国可能在走一些以前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举个例子,北京的雾霾其实就是上个世纪伦敦雾霾的重现。我也希望通过回国创业,把所学、经历和资源整合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
Sara: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进展如何?
黄博士:我们成立了一个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低碳改善生活”。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城市的低碳规划;温室气体盘查;低碳生态规划、小区、新城的规划;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评估;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引进;低碳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宣传;正在准备做“碳交易”。
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在国内的业务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前年,北京市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写工作进行全球招标,公司作为一个刚成立的民营企业,获得了第二名,和中国建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大腕共同参与了标准的编写。
Sara:现在北京雾霾气势汹汹,我们要怎样降服它?每个公民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黄博士:环保事业有助于消减雾霾,另外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例如,现在国外提倡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在丹麦,户均拥有自行车大概是两辆,他们到哪都尽量骑车前往。而中国,现在大城市里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又比如,国外的很多电器都会使用很久。虽然国内外发展阶段不一样,但是对地球的责任感大家是一样的。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农创业;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F31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4-0014-03
一、集体林权改革对林农创业的引致作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指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林地经营权完全转移给农民,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自组织机制,从而带动林业的大发展和林农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林农获得了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从而激发了林农创业①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改革具有对林农创业的引致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经营机制不活等体制性的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造成产权不清晰、经营主体不实、林农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林业。目前,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不断深入,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对创业的态度和认识也得到了加强。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林农的创业知识和风险认知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形成创业意向,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创业行为。这一引致过程可描述如图1所示。
二、集体林权改革下林农创业的影响因素
在创业研究的初期,学者们一般从创业者自身考虑影响创业的因素。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从制度和环境层面考察创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具体到林农创业,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林农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等,另一方面来自于林权改革形成的制度和由其引起的创业环境的改变。集体林权改革下林农创业的影响因素可描述如图2所示。
(一)林农自身条件
影响林农创业的内在因素是林农自身的条件,包括林农的禀赋和素质两个部分。
1. 林农禀赋。林农的禀赋是指林农自身的身体条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自身的经济状况等。林农的禀赋是林农创业最基本的因素。欧洲林业创新创业研究(2005)和相关研究均表明,性别、年龄、学历、种族、家庭、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等林农禀赋都会对创业产生影响。具体来说,男性主导的创业比例要远高于女性。25~45岁是林农创业的最活跃期。不同种族、学历、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的林农,其创业行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 林农素质。林农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林农创业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这一因素包括林农的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几种能力不但决定了林农的创业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业意识,而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是最终形成创业行为的关键。
(二)林业制度与环境
影响林农创业的外在因素是林农所处的林业制度和环境,包括林业制度和所在区域的环境两个部分。
1. 林业制度。集体林权改革是一个大的制度背景。这个制度背景固然能引致林农的创业行为,但还需要相应的林业制度予以辅助。从支持创业的角度讲,在集体林权改革这一背景下,需要配套的创业政策与支持、投融资政策与支持以及培训政策等。正如在图1所显示的,教育可以影响林农的创业态度。因此,配套政策中的培训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林业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创业机会的形成,或使创业机会有可能变为现实。
2. 林业环境。林农所处的区域环境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创业行为,这一点可以从GEM模型指标体系中看出②。林农创业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一般来讲,创业比较活跃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创业文化,而这种独特的创业文化往往是由其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交通等基本设施也是林农创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交通便利的地区创业活动一般也较为活跃。区域的自然条件或有助于创业活动的实施,或阻碍创业活动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农创业。
三、集体林权改革下林农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设计
基于林农创业的影响因素,政府应该在创业支持与保障政策、政府财政支持与金融政策、政府环境营造与培训政策上构建林农创业的政策体系,以提升林农的创业能力,营造有利于林农创业的环境,培育林农的创业意识,并最终支持林农的创业行为。
(一)创业支持与保障政策
1. 健全政府服务。政府应在林农比较集中的地区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首先,政府应着手组建林农创业协会和林农创业合作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机构细化政府的支持政策。其次,政府应扶持创业中介组织,对针对林农创业服务的金融中介组织(如典当行)、咨询服务组织等实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第三,简化林农创业企业的行政性审批,建立林农创业的绿色通道。
2. 开发林农创业的保险产品。林业经营周期长是林业创业的典型特点。在林农创业的过程中,由周期长带来的各种风险影响着林农的创业积极性。因此,政府应与保险公司合作,针对林农创业开发特殊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一方面针对创业产品的市场风险,让林农规避创业周期长带来的价格和市场需求等风险;另一方面,针对林农创业失败后的生计保障风险,让林农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失去生活来源的风险。
(二)财政支持与金融政策
1. 设立财政支持基金。从政府财政中拿出专门资金,设立财政支持基金。财政支持基金的用途为:第一,对符合政府导向的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奖励,以鼓励林农创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第二,以入股等形式扶持林农创业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带动效应;第三,对符合政府政策的林农创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2. 提升金融服务。对符合银行规定的林农创业贷款在多方面提升服务。第一,降低银行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第二,创新金融产品,推广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林农联合互保贷款等。第三,设立以“速度快、数额小、程序简”的林农创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
3. 引入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由于林业产品的需求长期呈现上涨趋势(《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09》),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也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鉴于此,政府应积极通过设立风险引导基金、推介林农创业项目等形式吸引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参与。
(三)环境营造与培训政策
1. 建立创业文化。长期以来,受制于林业的体制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林业一直缺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此,政府需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利于激发林农的创业热情的财富观、信用观和成败观,营造一种全社会尊重创业、认识创业并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这是一个多管齐下的工作,媒体和农村宣传板等要起到介绍创业知识、宣传科技创业人物、讲述创业故事的作用。同时,要大力宣传在创业中具有表率作用的地区和个人,通过先进地区和先进个人的亲身经历教育周边地区和群众,以带动林农的创业激情。
2. 设立林农创业课堂。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开设林农创业课堂。第一,组织专家编写针对林农创业的培训教材,系统介绍林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林业创业的基本规律、林业创业企业的组织管理等知识。第二,克服现有农村培训课堂流于形式化的缺点,努力增加一些创新的形式和内容,使受训人员能有较大的兴趣与热情参加培训。第三,突破现有农村培训课堂的时空限制,利用电视台、发送光盘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坛,尤其应重视创业先进人物的言传身教。
四、结论
在集体林权改革下支持林农创业是深化改革和提升林业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为此,理论上应建立集体林权改革下林农创业的研究体系,剖析影响林农创业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林农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指导林农创业实践。首先,应厘清林权改革下林农创业的机理,形成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应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林农自身条件和外部制度环境中找出影响林农创业的因素,为政策设计奠定基础;最后,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林农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和归宿,也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本文将林农创业界定为林农依托家庭组织或创建新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依托林业,通过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从事新的生产活动开展一项新的事业,以实现财富的增加和事业发展的过程(Unsitalo and Markkola,2006;郭军盈,2006)。
②GEM(全球创业观察)是1999年在考夫曼基金的帮助下,由美国百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发起和成立的一个旨在每年评估创业活动率的国际性研究项目。GEM的研究对象是创业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创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Ewald Rametsteiner, Gerhard Weiss, Klaus Kubeczk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forestry in Central Europe[M]. Leiden;Boston:Brill, 2005.
[2]Jori Uusitalo, Juha-Matti Markkola. Entrepreneurship in forestry-is it worth activating[J]. Forestry studies/Metsanduslikud Uurimused 45:P67-73.
[3]Hult?ker, O.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forest harvesting industry: A qualitative study of development in small enterprises[D]. Ph. D. thesis. 2006. (In Swedish with English summary).
[4]Lunnan,A.,Nybakk, E., Vennesland, B.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nd probability for start-ups-an Investigation of Norwegian non-industrial private forest owner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5,(7),683-690.
[5]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62-169.
[6]刘璨.中国集体林制度与林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刘于鹤,林进.一场伟大的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7,(11):8-14.
[9]陈建成,徐晋涛,田明华.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0]《中国林业发展报告》编写组.2009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J].林业经济,2010,(1):69-77.
On Entrepreneurship of Forestry Farmers Under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a Research Framework
Xue Yongji, Pan Huanx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4.服务学生主体,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自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报告中阐述“2l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创业教育”就开始广泛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清华大学在1998年举行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起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描述和解释各有不同,但从总体而言。无非是围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在未来能开创自己事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了创业实践所需的知识、能力、精神、品格等各个方面。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转贴于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其中应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他们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并可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类专家,需涵盖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指导;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他们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激情,并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创业园的管理专家,现在国家在多个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这些园区的管理专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直接的创业条件;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创业领域和创业敏感点等建设性意见。要在队伍建设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较为久远,大概有60年了。首开创业教育先河的是哈佛大学,开始于1947年。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49年,百森学院的创业课程设立于1967年。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各年级的正规教育。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特点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早,美国高校注重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一)注重创业教育的开展
其一,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体系。以美国百森学院为例,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就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而言,它将课程分为公选课程与核心课程。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基本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核心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的,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有效地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二,美国院校拥有一支良好创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选的教师很多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教授,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还有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他们根据自身的经历加上深厚的知识基础,在讲课中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力的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很多,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智囊团、创业研究会、家庭企业研究所。每个机构都有相应的职责和功能。比如创业教育中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课程计划一般分为公选课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主办创业研究会议、出版研究期刊、著作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等。外延拓展计划一般包括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校友联合会、创业者俱乐部等。这些组织机构的存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美国在开设创业课程的基础上非常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美国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创业方面的计划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有创业的思维和信心。此外,学校还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使大学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通过做一些创业方面的活动,切实感受创业的过程。为毕业后进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首先我们要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其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大创业教育力度。
创业教育是相对就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受教育者强烈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从而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①可见,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创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健全学生创业心理、培养学生创业道德。
明确创业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要重视,高校更要加大力度,从各个层面保证创业教育的实施,课堂教育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因此,在设计创业教育时,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需要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入世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在创业教育领域加强和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因此,借鉴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我国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与研究水平,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也应该加强创业教师的培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等等。
总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教学、研究、管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我国的创业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基于国情、基于我国教育的背景借鉴美国的创业教育,为我国的创业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34?03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在《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中指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1]这就为教育指明了旨向,其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明确指出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强调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批判、独立的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创新和多元”。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全球化视野与多元价值观,在创新中形成应对全球化问题挑战的能力。由此可知无论是国内的人才发展规划,还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都突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需求。根据这种需求,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状况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培养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跟踪档案的建立等诸多环节。从目标的向度看,就是强化创业教育、塑造创业环境、建立创业通道,提供创业服务。
一、强化创业教育
我国教育的最初含义是在教中化育,通过上行下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善性。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学识与品德,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英文中的“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ducate”,本义是“引出”或“导出”,后来引申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基于这种文化背景,西方更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更接近西方教育的内涵,在教育的诸多功能中首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高校现行的是专业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所学专业。为了适应专业内部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设置了专业方向。应该说这种教育体制正是基于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作用,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但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忽略了个性化。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嫁接性地开设一些针对创业的课程,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不现实。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大量这样的课程,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修完,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性的创业教材,也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大量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首先,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的概论性课程应列入专业必修课。目前高校的专业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这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但是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学习状态都偏离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尤其在就业压力下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在国外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人文学科并不亚于理工。在学习计划中,要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需要的课程的比例,保证介绍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类课程的比例。缺乏了人文关怀,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强也是狭隘的,无法从人类发展历程的视野中定位自己的专业价值。培养的只是为工作而工作的工具化了的具有稍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非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才。
其次,专业学习变教师讲授或引导为主的模式为问题解决性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公共课应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特征,培养学生的人类关怀意识、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问题、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与学生根据专业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学习任务或疑难问题,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以社会调查、交流合作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学生给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自然地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创造性特质,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价值,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要改变只开设《创业经济学》等一些以名字吸引人眼球的课程和讲座的做法。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开设专业性的创业课程。同时向社会开放,打破唯文凭至上的教育机制,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及社会人士担任课程教学任务。[2](178)
二、营造创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不再是往昔的象牙塔。高校扩招后,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们行色匆匆地忙于选课、上课、打工兼职。静谧、博雅的校园也日趋变得世俗浮躁。在这种时代氛围下,高校要着力塑造具有浓厚学习、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大环境下营造培养学生创业才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的营造分为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x医院院长,新年的喜气还未散尽,我们又迎来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纪念日,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妇女姐妹们致以最真挚的节日问候,向市委、市政府、妇联和各上级组织给予我的鼓励和荣誉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一百零二年来,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广大妇女奋发进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广大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展示了巾帼风采,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以诚信为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广大妇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男女平等日益深入人心,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广大妇女巾帼不让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广大妇女以“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为动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更多的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在平凡的生活中,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追求,为我们的社会大舞台增辉添彩,为我国的各项事业默默奉献着。事实证明,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会一样做出巨大的成就和贡献。
我是一名普通的女医生,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秋天考入医学院校的,毕业后分配在公办医院工作,1993年我随甘肃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去深圳开发区医院帮助工作,在那里激发了我自主创业的热情,放弃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地区级医院主治医生工作和科主任职务,办了停薪留职手续,自筹资金,在平凉创办起了陇东第一家肛肠专科医院,创院之初,只买了几张病床和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及药品。在这样既简陋又无先进设备的状况下,开始接收患者。我自从有了自办的医院后,更是信心十足去一步一步充实自己,把心与病人的心溶在一起。然而创业的艰难和辛酸令人难以想像,病人不信任,资金困缺,设备简单,招聘的工作人员没有技术,但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难到,改革我想凭我10多年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相信病人会接受的。我通过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同时请来省城的专家指导工作。不断培养下级医护人员,经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逐渐改变了病人少的现状,病床由原来的7张增加到10张。解决地方小又是一个难点,随着病患者的逐渐增多,地方小条件差,我不畏艰难,贷款修建,医院4次办家,于2017年10月,投资120多万元,又将医院整体搬迁到平凉市区接触群众最多,最繁华,交通方便的南门什字,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医院不断扩大,病员不断增多,2017年10月,办公面积达4197平方米的惠君医院综合大楼在西门口落成,医院随之整体搬迁至新址。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增设了妇科、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等科室,病床60张,同时可容纳200多名患者就医。共投资数百万元,购置各种设备71台(件),可以说这些设备在全国的专科医院也是先进的。技术人员发展到40人,这些医护人员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平凉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这期间我多次拜名师、苦练内功,接触中国中医肛肠学会会长史兆歧、喻德岩、尹伯约等国内肛肠学一流专家教授。两次赴日本参加大肠学研讨会,并在国际一流的福岗、熊本高野大肠医院深造一年之久。所有费用都是我自己承担,通过学习提高和掌握了国际肛肠医学前沿技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内服外敷兼治,部分药品是自己研究配制的专用良药。并靠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汇各家之长的先进技术,以及娴熟的手术为冈肠患者解除痛苦,经我亲手诊治的大肠疾病人数万例,这些年我先后在国家级重点医学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撰写发表各种医学论文43篇,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先后在国家级重点医学杂志发表和学术交流,并被《国外医学杂志》应用。同时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项,参加编写了专业书籍4部。从1989年开始,被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0多次应邀请参加国际国内肛肠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2017年,为了有效地解决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创办了甘肃省平凉市金鼎医药有限公司,率先在平凉市开办了平价医药超市,先后为社会解决就业人员800多人。并积极纳税,扶弱救困,为贫困患者减免治疗、药品费用,积极为边远山区学校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市、区妇联、市民革、街道、社区、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帮扶贫困学生,资助单亲母亲,帮抚留守儿童,十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0万多元,桌凳260套,衣物500多件等。
辛勤的付出,社会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获得了卫生部授予“德艺双馨医务工作者”、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中国工商联全国商界50名管理女精英”、 “平凉地区中医重点学科带头人”、 “平凉市三八红旗手” “崆峒区三八红旗手”、 “平凉市巾帼十杰” “平凉市优秀私营企业家”、“全国优秀创业女性”特别贡献奖、“平凉市十佳优秀母亲” “甘肃省首届道德模范”、“感动甘肃十大陇人娇子侯选人” “全国道德模范”,医院也先后获得了“甘肃省文明单位”等很多荣誉。
在办院18年的磨炼,真是受益匪浅,这是我人生的一大笔精神财富。在自己办医院这个高水准工作平台上,我经受了更高水准的砺炼,技术更加精益求精,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成熟,人生更有了价值感和成就感。2017年,我在北京参加改革开放30年优秀创业女性颁奖和高层论谈,使我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创业妇女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发自内心地告诉大家:妇女一样是国家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创业改变了我的命运、丰富了我的人生,创业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业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从一个医生,获得了高级职称。虽然年届五旬,但思考多了,浮躁少了;每天要读的多了,每天睡的觉少了;精神追求高了,物质享受少了;做得多了,说得少了。现在社会上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了,找我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的目光已经走出了医院,延伸到社会。我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温饱。我的关注已经不再是吃穿。我懂得了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和谐,什么是进步!
在今天这个我们妇女自己的节日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创业经历和感受,就是想说:只要我们广大妇女朋友以“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创业的洪流中,就一样会取得骄人的成就,一样会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样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化工专业联盟建设是人才协同培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目前,化工联盟已在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石化、化工企业建立了挂牌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化工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和人力资源。1.是实施工程教育,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实践性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5%,其中校外实习学时又占实践性课程学时的40%。没有稳固实习基地作为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显然无法全面落实。因此,化工联盟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本专业实施工程教育,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教师通常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指导教师恰恰又存在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局限,他们一般具有十多年的化工行业经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协同指导,为实施工程教育提供了切实的师资保障。2.能有效解决高校实习经费紧张的困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实施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近10年来,高校用于学生实习的经费几乎没有提高,但物价的飞涨致使学生的实习费﹑路费﹑食宿﹑实习材料费等加起来大大超出预计的花费,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化工联盟内高校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基地的企业不仅不收取任何实习或管理费用,同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作餐,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方面的优惠或帮助。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学生实习又能及时观察和了解需要的人才。实习基地的人文关怀和优惠政策给同学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实习基地日益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对象。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坚持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共益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摇篮。高校扩招以后,原有的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于是高校大量吸收从高校或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以补充自己的师资。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拔尖人才,缺少在化工企业从业的经历,工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含博士)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熟悉化工生产过程的操作与控制,深化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工程能力。这既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又有利于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4.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战主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由于多种原因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习基地生产装置为背景,采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最近4年的比例大约是:2009届34%,2010届35%,2011届37%和2012届39%,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一致,共同指导学生,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校企教师协同指导“三实一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是结合专业课程、融合专业知识、贯穿化学工程与工艺3化工专业联盟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专业四年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训的纽带。在各类实习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扮演着“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但化工行业的“高危性”和“严格规范性”严禁实习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习车间只能处于“动口、动眼、动脑、不动手”的状态。因此,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校企指导教师为实习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实习指导方案和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实习阶段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实训的要求。
“校-企-研”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
21世纪急需的是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更为重要。“校-企-研”协同合作,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高等院校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3年有15%的学生参与了老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在“校-企-研”科研小组的协同指导下,亲身感受到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某个化工产品从实验阶段到工业生产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论证后被采纳,从而激发了他们表现自我的参与精神。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在工程设计中,学生丰富了社会知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企业的专家或工程生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群体中,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另外,指导教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工作认真的踏实作风、对工程问题注重细节的工作方法、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举办化工联盟大赛,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热情
2012年5月武汉工程大学举办了首届化工联盟内的化工设计创业大赛。这次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共吸引了16所高校的39支队伍参与角逐,最终产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6名。化工设计创业大赛的作品通常以化工专业为主体,以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市场营销和动画等专业为辅助,多专业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还需到化工设计院专门学习Aspen软件进行流程模拟、DMS软件实现三维配管设计和3DMAX软件模拟厂区漫游。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打破了高校教育原有的“课堂、课本、教师为主”的被动教育模式的突破,是对“学习、实践、学生为本”的主动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多专业交叉融合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对化工人才工程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
联盟内高校在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教材体系
2012年计划出版《创新实验》、《化工原理(双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工艺学》、《化工产品研究和开发》、《化工专业实习指导》和《物理化学(双语)》等立足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教材编写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来展开。联盟内高校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在化工专业教育宏观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吴元欣王存文丁一刚喻发全刘汉红孙炜田琦峰王忠刘生鹏樊庆春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二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假如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在当今时代,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有所创新,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好像不拿几个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1.1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教师参与其中
早在2010年时,教育部就对高职院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大多数职业学校将创业视为就业的一部分,所以将创业教育划归给各学校的招生处、就业处或是学生处来完成,而这些处室也将创业教育理解成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生活动,例如开展创业大赛,找专家做讲座,或是找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来做个报告等等。各高职院校也在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这两类课程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部分,但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专业性不强。由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指导老师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来担任,也会临时请专业教师进行个别内容的讲解,教学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少部分是校外的特聘教师,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或是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他们多数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对于创业教育的师资是相当缺乏的,尤其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创业指导老师。
1.2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形成团队模式
目前,从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用来衡量学生的创业情况的多数都是以在校模拟经营或是校内经营,还有就是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获得名次。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一个或是两个老师来进行的,而教师本身是有专业的,只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运营,不能对企业经营运作有一个完整的指导。所以,学生的创业企业往往只是一个参加比赛的作品,而没有实际运营的意义,在校经营的企业也不能够走上社会去经营。如果,每一个创业企业都有一个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创业指导,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加强,更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
1.3创业指导教师实战经验尚浅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尤其是长时间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对于这个专业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专业,所以会按照自己的专业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且会纠结于理论在实践中的落脚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多数教师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但是,高职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经历,这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一个优势。由于商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能长期参与企业的经营运作,涉入企业的经营也不够深入,所以,真正参与实战的经验有待提升。
1.4创业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我国现在还没学校开设创业学,这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没有专业的师资。国内的教师都会面临着评职晋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用各种量化指标去衡量,比如论文、课题,在这样功利化很明显的时代,不能成为评职晋级的考核指标的事情,很多人会选择不做,认为没有意义。而很多做了创业指导的教师,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会逐渐丧失积极性,直到最后放弃。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分析
2.1缺少对创业精神的认识
目前,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大力推广创业创新,鼓励全民创业,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真正贯彻了国家号召全民创业的真正含义呢?从目前的创业调查显示,选择创业的人多数都是为了赚钱,这种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做法,并不能实现有效创业,因为,当今社会的人们都缺少一种创业精神。或许,可以这样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未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一种创业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会真正实现“中国创造”。所谓创业精神,是培养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途径。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高职学生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在基层岗位或是技术一线的他们将会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甚至是发明创造,那么将来的社会一定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本身都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精神,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去,引导青年教师去认识创业,深入理解创业精神,会改变目前现状。
2.2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融入创业的因素
能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是正规的事业编制,不管什么情况下,自己都会因为学校的名字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没有人想过要去创业。其实,并不要求教师去创业,如果教师真的都为了赚钱而去创业,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教师即使在本职岗位上也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意识,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有意义。如果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融入创业的因素,比如将创业精神融入其中,那么当发现学生生源质量发生变化时,就会想办法解决学生上课听课的问题。构建高职教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对教师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改变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3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
从现在的高职教学环境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一些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经营的方法,但是,专业课教师不会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甚至连一点创业方面的引导都没有,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应用。如果能将二者合而为一,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其形成一定的创业品质和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介绍和引导,而学生往往非常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从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家长让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找个好工作。如果说让学生去创业,那么家长会认为孩子没出息,没有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创业是无奈之举。从现行的评价体系来看,对于是否参与创业或是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没有任何的不同,反而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缺少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3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途径
3.1把握政策,运用政策,创建适合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属于政府指导型的,政府的政策可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教育部[2010]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明显起步要晚于本科院校,尚未建立一支结构完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增加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增强专业能力,并且各校应该在量化考核中增加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累计分数,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中来,使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有着丰厚的土壤。
3.2建立健全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
教师面对巨大的评职晋级压力,都把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本专业的问题研究或是其他奖项的获得,要想让优秀的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需要有利益的驱动。要将教师在创业教育或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专业职称的评定进行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学校还应该对于主动投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师,根据教师的劳动核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依据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课时酬劳。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校本创业教材,对创业市场的调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或是评职晋级的加分奖励。教师开设的专家性的专题讲座,可以享受外聘专家的课时酬金,对于学生创业咨询和创业大赛指导等情况,要制订经济补偿标准和奖励标准。允许指导教师团队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但要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样既可以增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3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团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 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 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 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 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 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 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 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 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鹏飞.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19-22
[2] 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92-95
[3] 王智慧,魏利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16-22
[4] 王瑛,官建成,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创新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1-6
[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6):19-27
[6] 李超佐,孙贻文.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08(8):123-126
[7]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j].企业经济.2005(8):42-43
[8] 张平.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4-147
[9] 汪择.团队的核心竞争力[j].团队管理.2008(8):81-82
[10] lipnack j,stamps j.virtual teams: the new way to work[j].strategy and leadership, 1999
[11] jarvenpaasl,leidnerde.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2] 王重鸣,唐宁玉.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2):117-124
[13] 颜士梅. 虚拟团队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