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

时间:2023-02-17 00: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修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修复

第1篇

关键词:河流 生态修复 河道整治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22-02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生活生产行为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河道河流的整治,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所需求的水资源量不断增加,对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河流生态修复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1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系统产生的干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河道的自然形态结构、河流的水质等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1)生活生产的污染物向水体排放;(2)由于水利工程(如:筑坝、水库、堤岸)的建设,造成了生态流量不足,河流形态表现出不连续性,部分河流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3)许多水景观质量被破坏;(4)地区地表硬化,河床的材料由具有透水性能的材料变为硬质化的不透水性材料。

人类的活动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日渐简单化,仅仅局限在景观娱乐,排泄纳污通道方面,由于河流污染,堤岸加固,河道底部防、固化处理等,河流生态系统的水源供应,水产品养殖,水流运输,补给地下水等功能日趋衰弱。

2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现状

河流生态修复是生态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利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恢复河流系统健康,实现河流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是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通过河流生态修复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的河道生态系统,并且使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动态平衡过程。

2.1 国外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现状

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最先提出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的概念,接近自然,植物作为首选的工程材料,重点维护动植物及生态的相互协调作用。20世纪80年代莱茵河的生态恢复计划,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终于在2000达到了目标,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了许多经验。20世纪90年代,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愈加成熟,英国成立了河流生态修复中心,开始在流域尺度下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并且制定了河流修复指南。美国出版了《河流廊道修复》,佛罗里达州开始对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以及凯斯密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

2.2 国内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现状

我国河流生态修复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重视,起步较晚,所以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偏向于水质的改善,而忽视了河流的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的修复改善。位于浙江海宁市的辛江塘及北京市北护城河、转河等河道整治工程,采用了恢复河道自然平面形态、多样性断面,增加水栖多样性、植被护岸等手段,水质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工程投资低,治理效果良好,为我国今后的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3 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任务及原则

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任务:(1)改善水质、水文条件。包括水力学条件、水量等方面的改善,合理配置水资源,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控制污染源头,提倡清洁排放改善水质。(2)改善河流地貌特征。恢复河流的横向连通性和纵向连续性,扩大滩地,防止河床材料硬质化。(3)稀有、濒危物种的恢复。恢复水陆交错带植被,注重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城市河道系统生态修复应遵循的原则:(1)遵循自然原则。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利用,适当的进行人为改造,保证河流系统自然、健康发展,构建河流与人类的和谐关系。(2)功能协调原则。在河流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主要功能要优先考虑,各项功能相互协调。(3)生态循环与平衡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的基础,增加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河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处于良性循环。(4)景观美化原则。经过河流生态修复后,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增加景观异质性,保留原河道的自然属性,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塑造亲水的河流景观,突显城市地方特色与文化。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4.1 河道自然形态的恢复

我国河道整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河道景观植被群落缺乏,植被种类单一化;(2)河道大部分都为为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梯形明渠的构筑形式,此种形式导致河道硬质化现象突出,还显的十分生硬、单调。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拆除阻水结构,将人造化的矩形、梯形断面修整为自然形态,根据河流生态学理念,宜宽则宽、需弯则弯,保持河道的自然平面形态的同时,满足河道的排涝泄洪以及抗旱引水需求,处理好生态保护及土地规划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4.2 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

我国城市河流护岸的硬质化已经高达70%,硬质护岸由坚硬石块或者混凝土材料构成,河流被渠道化、人工化极大影响了城市的河流水质和生态景观,破坏了河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

河流护岸的生态修复可采用石块、木材、植物或者其他的透水性材料代替硬质材料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保证河床的稳定同时防止河道的淤积,不阻碍河流中的物质与岸边物质能量交换,改善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质量,生态护岸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良好条件,能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4.3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生物多样性是保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及健康的基础。恢复生物多样性,首先要恢复生物的栖息地。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恢复河流水陆交错区的功能,建造能够适合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生存繁殖的河岸工程生态结构。根据所要修复目标生物的生活习性,可设置鱼道、浅滩-深塘等,还可设置丁坝、乱石堆或者河岸的覆盖物模拟水生生物喜爱的活动环境,来修复河道内的栖息地。另外,还需恢复流域内的栖息地,即恢复涉水鸟类及生活在河滨半水生动物的栖息地。所采用的方式有:(1)食物供给,通过种植鸟类等所要摄取的植物,保证了鸟类所需食物的充足供应,为鸟类生存的提供了基本保障。(2)建造巢形建筑物,通过建造人工巢箱来解决自然巢穴的缺乏问题。(3)建造林间水库,水库放水所产生的洪水效应,可以防止阔叶树木被破坏。

除恢复生物栖息地以外,还需培育物种,来达到物种多样性的目的。人工和生物调节相互结合,在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侵害的前提下,通过选育、培养、引种以及种群动态调控等生物技术,再加以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4 改善水质,防治污染

可以采用外流引水稀释冲刷、生态浮床技术、河道曝气、底泥疏浚等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处理。外流引水稀释冲刷,可在短时间减小污染负荷,影响污染物沉积率,外流的引入对原水质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该方法有利有弊。生态浮床技术,利用物种的共生关系,以水生植物为主体,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降低河流污染负荷。河道曝气,加速了河流的复氧过程,使溶解氧浓度提高,增强好氧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底泥疏浚,可以彻底清除地步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治理的同时,要控制生活工业废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排入河流,完善管理制度,以达到修复效果。位于江苏省北部的新沂河,水质污染严重,为净化水质利用不同级配的卵石构成廊道系统,通过重力流将水引入廊道,水流通过卵石层,水质得以净化;建立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的沉淀、吸附、降解等作用,对水质进行处理;利用生物滤池的原理建立的人工快速渗滤池可加快水质的净化,也都达到了不错的处理效果。

5 结语

河流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城市防洪泄洪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人类城市化建设对河流的改造,使河岸硬质化,水质及景观遭到破坏,河流生态功能退化,河流的生态修复能够,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因此河流的生态修复是十分有必要的。河流生态修复,应从实际功能需求出发,在修复河道的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顶,齐鑫,李芬,等.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0,29(4):805-811.

[2]吴智洋,韩冰,朱悦.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69-7l.

[3]王社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技术[J].甘肃科技,2009,25(13):55-56.

[4]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力学报,2006,37(9):1029-1036.

[5]杨平荣.河流生态修复[J].科技信息,2009,(1):754-755.

第2篇

钻井废弃物对井场周边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产生了严重污染。就水资源而言,随着人们用水量和排水量的逐年增加,天然水循环愈来愈明显地受到社会水循环的影响,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等应运而生。这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表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水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改善我们的水环境和生活环境,并使水资源可持续利摘要用,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每年每口井的钻井废弃物的占地将产生一定的费用,若每口井产生的钻井废弃物都得到无害化处理,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同时避免钻井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首先是对钻井废弃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再对钻井废弃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泥池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在其上再覆土退田还耕,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实施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保护井场周边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泥浆池无害化治理方法及相关要求

泥浆无害化处置必须对废弃泥浆全部进行无害化(固化)治理,泥浆池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5米。

2.1治理方法

2.2废水处理(1)废水处理后达到BG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部分水作为施工用水进行回用。(2)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现场监测,对治理达标后的废水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进行排放。

2.3废弃物固化处理标准(1)废弃物处理必须进行不渗透的完全固化。(2)废弃物固化后其浸出液的污染物浓度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3)确保固化后的泥浆池有足够强度和防渗能力。(4)对废弃泥浆进行固化处理,待固化后,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取样进行监测,并出示监测报告,浸出液污染物达标后回填。

2.4治理过程(1)将泥浆池表面作为施工场地,同时对其池内的污泥进行现场测量,施工采取先处理半边,后处理另半边的方式,这样可以利用原有固化池平台来解决无施工场地的问题;(2)将废弃泥浆固化施工的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3)挖掘无污泥,按比例将主剂与污泥(包括污水池内的沙袋和沉降污泥)进行混合;(4)在按比例将辅剂与污泥充分混合,最后分批将混合后的污泥转入固化池内;(5)清理现场,固化池池面覆土还田,覆土厚度40cm,各池覆土层持平。

3井场生态修复

井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废泥浆无害化处理,核心是植被再造,内涵是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钻井废泥浆无害化处理;二是消除井场垃圾,平整井场;三是种植沙漠植物,恢复沙漠植被。第一、二部分解决了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垃圾处理及植被恢复

3.1垃圾处理及井场平整完井后的井场往往会遗留部分钻井、压裂、固井、试气过程的剩余物资,如少量水泥、陶粒、石子等,还有包装袋、油污等其他废弃物。回收包装袋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剩余水泥、陶粒、油污和石子等部分也可回收利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就地混入沙漠土壤体系中。

3.2井场平整回收垃圾后,对井场进行平整:其中,将废泥浆再生物浅埋在沙层5—10公分深度,埋藏厚度平均达到15公分。由于这种泥浆再生物相对沙层来说,更具吸水性,容易保存水分,有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3.3恢复沙漠植被由于榆林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它的主要降雨季节集中每年的7、8月份,春季的4、5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雨,生态修复必需充分利用雨季降雨量相对较多的条件,进行植被再造。在春季和秋季雨量相对充沛的季节处理井位,将泥浆再生体埋入湿沙层的同时,将沙漠植物的种子植入泥浆再生体中,使其自然发芽生长。

4结束语

第3篇

[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生态恢复

第4篇

    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生态修复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资金,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必须考虑到方案措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复方案应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够承受的资金范围之内,超出资金范围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这就需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项措施的成本,制定稳定的、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的荒漠—绿洲区是绿洲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的耦合带,这一地带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干旱地区生态破坏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在荒漠—绿洲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应该以绿洲区的保护作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工程措施当中,应该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干旱地区薪碳问题和建筑材料问题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材料在原来的生活习惯当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区的各种植物,如胡杨等等,因此在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当中,满足当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够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荒漠—绿洲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置网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好荒漠—绿洲区过渡地带的各种植被,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胡杨等,在此基础上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同时减少绿洲放牧数量,实行牲畜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

    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万物才能生存,水生态系统对于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做好其它生态修复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当中,关键是做好水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在这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各大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之外利用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沙漠地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干旱地区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又能解决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透过地表的净化能力还能涵养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改善干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在新疆地区开始尝试的循环灌溉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技术是通过一种新型的吸水材料来“锁”住水分,使蒸发量大大减少,同时达到改变土地表层土壤条件的效果,根据植物的结构(藻类、草类、灌木类、乔木类复合结构)和生长特性形成稳定的地被体系,逐渐减少灌溉量,最后达到植物自行循环灌溉的目标[2]。总之,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模式有很多,不同的生态环境有不同的修复模式,在具体的选择上既要遵循生态修复的原则,更要考虑到生态修复的目标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修复的效果。

第5篇

1.1点源修复点源修复主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节能减排,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生产方法。对于企业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添加或改进污水处理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农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种植耐旱、抗虫、高产作物,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优先施用农家肥。对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粪便集中处理,同时做好防水防渗工作,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破坏。

1.2线源修复对河流进行截污导流,防止外境污水流入武城县,保证受污染的河水不进入其他河流,及时调水降低河流污染物浓度。合理种植本乡水生植物,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较好,而且清澈见底。适当放养水生生物,在水质较好的河流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同时,模仿原有生态环境,适量放入曝氧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以达到分解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效果,改善河流的水质。

1.3面源修复针对武城县农村实际,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群落结构,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居住更加合理,建设、健全乡镇垃圾中转站。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2012年县环保局编制了《武城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规划方案》,预计申请资金465.42万元,惠及全县3个乡镇,48640人。水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态控制,还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同时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

2水生态保护

水生态保护的重点是保障生态系统维持正常水循环所需的水量平衡关系。大气降水量中只有一部分形成水资源量,其余部分为自然生态系统所利用,这部分天然生态系统直接利用的降水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

2.1保持水量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加强水土保持,保持原有水量;疏浚河流,改造塘坝,增大蓄水量,增强河流、塘坝等的水调节能力。

2.2保证水质保证辖区水源的质量,防治水污染,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提高直排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督促排污量大的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力度,突破高污染、高耗水的发展瓶颈。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对排污量多、用水量大的建设项目实施限批制度。建立企业污水处理厂,将全县的企业污水纳入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2.3保全物种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对水中生物进行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物群落结构。适当放养原有水声生物,增加生物数量。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栖息地。

3制度保障

3.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法》《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建议县政府出台有关水生态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职权,认真履行职责。

3.2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涉及与水生态系统有关的多个部门,如水务局、环境保护局和企业、团体、学校以及社区等,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勤沟通、多联系、多协调。建议制定详细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注重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协调。

3.3建立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水环境信息共享建议由县环保局和水务局合作建立全县水环境网上数据库,将全县的水系、水量、污染物浓度和定期监测数据进行公布,实现全县的水环境信息共享,便于各有关部门的查阅和对水环境的监督管理,便于对突发水环境事件作出及时处理,防止水环境变化,维护现有的水生态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山体,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护坡,生态修复

1 前言

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注重于边坡的稳定和安全,以工程措施为主,有的虽也考虑了植物措施,但是没有系统地、综合地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整体规划。传统方法如浆砌石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喷射混凝土等工程护坡方式不能恢复自然植被,且存在施工成本高等弊端,不仅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大面积的砌石和混凝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流通,形成了一种视觉垃圾。

我们把岩土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既保证山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遵循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山体的生态修复新模式。以边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乏等为特征。

2 物种方面的处理

将植被恢复至“原生态”,以石岩山废弃石英矿的边坡生态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植物配置来做到项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的品种。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植物配置的选择又反作用于边坡的稳定性,植物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工程地质手段不足的作用。

岩质边坡具有以下特点: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及养分条件;边坡坡度大;坡面自然生态条件恶劣。

山体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因此,用于山体生态修复的物种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②根系发达,能够固持土壤,涵养水分;③生命力强,管理简单;④生长迅速,分枝稠密;⑤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于分解。

在具体选择时,遵循植物学及生态恢复的理论,提出以下物种选择原则:

(1)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

(2)物种多样性原则

(3)根系发达原则

(4)遵照生态位原理

(5)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

3 边坡生态复绿的设计要点

生态复绿设计的主旨是建立见效快、持续效果好,最大限度地达到近自然的原生态植被状态,实现边坡可持续生态保护,提升自然景观。

(1)营建目标植物群落

以草本为先导,以灌木为主导,通过马道、挡墙后缘种植和局部筑坑种植,最终形成乔、灌、草复层混交植物稳定群落。

坚持“原始野生植物是真正主人”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实现植被可持续性。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抗性强、景观表现好、繁殖容易的植物,这样能和周围环境融合一起,使边坡人工痕迹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少养护和免养护、节省成本打好基础。

(2)调节草本、灌木之间的竞争

草本生长过旺会影响灌木出苗、成苗和建成。但先期需要草本快速成坪以“削弱溅蚀、控制径流、保护基质”。因此要减少草本、增加灌木用量,后期控制肥水,做好草本刈割等措施以抑草助木。

(3)植物组合及搭配模式

将草灌生长时空分隔,错开其竞争时段,选择不同生长特性的灌草组合模式,如慢生型草本+速生灌木+慢生灌木混播,实现多种植物良好共生。常绿植物:落叶植物=4∶6;木本与草本喷播种子重量比为1∶1,在种子搭配上加入适量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在生态功能中凸显景观效果,随着时间延续,形成疏林―草地―灌木―山花的自然生态景观

4 植物品种选择

栽植灌木――连翘、山杏、山桃、扶芳藤、金银花、紫穗槐;

栽植小乔木――臭椿、刺槐;

栽植针叶树――油松、侧柏;

栽植地被花卉――鸢尾、大花萱草、马蔺、大花秋葵、福禄考;

播种草种草花――二月蓝、波斯菊、羊茅、紫花苜蓿、沙打旺;

5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边坡植物的选择要根据边坡的特殊的立地条件,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草坪学、岩土力学等为指导依据,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加以选择。遵循适地适植物的原则,合理配置,才能很好的恢复边坡的植被。

(1)选择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植物是关键环节。在选择绿化材料时首要考虑的是气温。最高气温决定植物是否能安全越夏,而最低气温决定能否安全越冬。因此,在北方应选择冷季型植物,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而在南方应选择暖季型植物,如狗牙根、假俭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

(2)选择根系发达、分生能力强的植物:植物根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固土能力。选择具有根状茎的植物,如狗牙根。

(3)选择抗性强、耐瘠薄的植物:边坡土壤一般较为贫瘠,因此,应选择较耐瘠薄的植物。同时由于养护强度低,还要求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在温带和寒带,可选用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在半干旱地区可选择野牛草、冰草。

采用混播技术:一种草往往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单一植被易退化,且难以恢复。而多种植物混合可以增加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可将不同的草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使其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6 结论

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参考文献:

[1]丰瞻, 许文年, 李少丽等.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23-26.

[2] 张怀生.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 (3):21-23.

第7篇

红壤是江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经营和人类的干扰,红壤区成为江西省主要的水土流失区之一[1,2]。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恢复土壤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3-5]。井冈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利部第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建站之初水土流失面积为土地总面积的80%,经过27年的积极治理,其间采取了多种富有开拓性的措施,已取得良好的综合治理效果,本课题组已先后对不同修复措施的固碳效益和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报道[6,7]。本文之所以选择凋落物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有机质的形成、保证植物再生长养分的可利用性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8,9],然而有关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与凋落物相互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为严重红壤侵蚀区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该区域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内,位于东经114°52′-114°54′,北纬26°50′-26°51′,属平原面丘陵区,海拔在80~200m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63mm。无霜期288d,平均气温为18.6℃。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红壤,厚度一般为3~40m,试验地属强度侵蚀退化红壤。

2研究方法

2.1试验设计

1983年在试验地(A层土壤全部剥蚀,B层出露,地表无任何草灌,本底条件相似)种植马尾松,选取4种修复模式:模式1,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林分(无任何抚育管理措施,人为干扰强);模式2,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带状种草且开挖水平竹节沟);模式3,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开挖水平竹节沟);模式4,封育马尾松林分。试验样地基本情况见参考文献[7]。

2.2凋落物收集方法

2009年1月份开始,在各样地内随机设置10个1m×1m的凋落物收集器,定期(每月底)收集落在收集器上的凋落物,装入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区分落叶、落枝、树皮、落果(花、果实、种子等)及其他碎屑物(包括昆虫残体与粪便及鸟类粪便等)等组分,并把凋落物各组分在80℃恒温条件下烘干48h后称重。

2.3样品分析

采用硝酸消煮法制取凋落物各组分待测液,钼锑抗法测定P;Aglient公司77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K、Ca、Mg含量;全N用凯氏定氮仪测定。

2.4统计分析

利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以LSD多重检验法检验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修复措施凋落物的组成

从表1可知,不同修复措施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267.30,3530.58,3937.67,4997.88kg/hm2,可见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其凋落物量也有所不同,封禁处理对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作用明显,落物总量与其余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凋落物的组成中(表1),落叶占总凋落量的绝大部分(76.13%~82.30%),其次分别为落果(7.01%~12.48%)、碎屑(4.22%~5.14%)、树皮(2.60%~6.48%)和落枝(1.78%~5.90%)。

3.2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

由图1可知,所研究的4种不同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凋落物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全年凋落物量呈现“单峰”型,均在8月份凋落物量达到最高,分别占全年总凋落物量的35.85%,20.71%,29.39%和20.27%。各组分中,叶的年凋落物量与凋落总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证明叶凋落物量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马尾林的凋落总量。果、枝、皮和碎屑物月变幅相对较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

3.3不同修复措施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归还

3.3.1凋落物的养分平均含量

各林分凋落物中养分平均含量列于表2。由于群落类型较多,而且同一林分中,凋落物的组成复杂,所以养分元素含量的规律性不甚明显,但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各组分中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N>K>Ca>Mg>P,其含量范围分别为3.03~11.11g/kg、1.62~2.24g/kg、1.18~1.75g/kg、0.16~0.29g/kg和0.11~0.24g/kg。N、P、K元素在修竹节沟马尾林分中平均含量最高,Ca元素在干扰马尾松林分中含量最高,Mg元素在修沟种草马尾松林分平均含量最高。在不同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凋落物各组分中,碎屑物有较高的养分含量,这可能是因为碎屑物中中含有昆虫残体与粪便,以及鸟类粪便等物质的原因。综合来看,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则普遍高于落枝、落果、落皮和碎屑的养分含量。

3.3.2凋落物养分归还的月动态

由图2可知,各养分元素归还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动态比较类似,归还量在8月份达到最高,分别占N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9.07%,20.43%,31.97%和22.45%,占P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6.71%,20.57%,30.33%和28.17%,占K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3.28%,19.34%,25.49%和19.22%,占Ca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29.23%,16.51%,24.81%和18.62%,占Mg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2.41%,18.30%,25.70%和18.90%。

3.3.3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归还量

在已知凋落物及其养分含量的前提下,就可以计算凋落物的养分通量(归还量)。由表3可知,不同修复措施林分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年通量表现为:N>K>Ca>Mg>P。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变化为23.33~47.60kg/hm2,K为5.40~8.62kg/hm2,Ca为4.02~6.33kg/hm2,Mg为0.58~0.89kg/hm2,P为0.50~0.96kg/hm2。对比不同修复措施养分归还量,以封禁措施最高,修竹节沟次之,接下来为修沟种草,最小为马尾松林,说明封禁措施更有利于地力的维持。#p#分页标题#e#

4小结与讨论

第8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念作用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 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 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 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 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 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 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 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 年和2003 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 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 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 年, 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 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 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 成, 森林覆盖率由2. 3%增加到43. 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 年, 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 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 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 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 cm 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 cm 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 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 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 年底, 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 5 万km2, 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 亿t, 增加蓄水能力250 亿m 3, 减少入黄河泥沙3 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 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 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 113 万km2( 1997 年) 增加到3 873. 5万hm2 后, 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 936 万hm2, 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 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 t/ ( km2·a) 。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

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 在有林地区, 日降雨量30 mm 无出水; 日降雨量55~100 mm, 3 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 200 mm时, 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 mm , 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 mm, 0. 07 hm2 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 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现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 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 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 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 亿m 3, 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 3, 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 它是不利的影响, 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 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 20%~ 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 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 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 林木可以调节温度, 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植物群落良性发展, 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10 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 山清水秀, 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在连续3 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 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 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 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实施封禁治理、舍饲养殖后, 牲畜数量较禁牧前增加8. 1%, 良种及改良种畜平均达到87%, 羊的平均个体增重2. 5 kg , 出栏率由28%提高到44%, 平均出栏时间由21 个月缩短为9 个月。大规模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在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达71%的情况下, 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 而且实现了稳步发展。封禁保护后, 原来低产的林草资源变成了高产的林草资源,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牧民们以水为中心建设草库仑, 由游牧变为草场承包、定居生活, 这样, 给大面积草场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草场得到了保护, 农民得到了实惠, 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实施生态修复, 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其治理速度快、投入少而成效大。2000 年, 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 7 万km2 , 建成水保治理骨干工程118 座, 是建国50 年来平均治理速度的3 倍。贵州省毕节地区封禁后, 树木成林时间一般比人工造林成林时间节省1~2 年, 每公顷投入节省约1 500~2 000 元, 费用只是原来的近1/ 3。事实说明, 生态修复由于顺应了自然规律, 充分发挥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 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 谢本山,李峰,朱弘. 生态修复在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

[2] 李峰,单保林,毕广有,刘文环,高野,王力刚. 论生态修复在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的优化作用[J]. 防护林科技, 2008,(05) .

[3] 王程,廖小锋,蒙朝阳,戴全厚. 喀斯特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以毕节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4) .

第9篇

[关键词] 宫胁法;植被;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Q948.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步骤。生态恢复,是相对生态破坏而言的,其概念源于生态工程或生物技术,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和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宫胁法是由国际生态学会会长、日本国际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宫胁昭,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建立的一种在人类干扰地区快速恢复稳定的自然植被的方法。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巴西及东南亚等地,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2. 宫胁法原理与步骤

2.1 宫胁法的原理

宫胁法主要基于植物生态学中的群落演替理论,以此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演替理论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替代的过程。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上形成后,不久演替便开始了,在演替的过程中,演替前期的群落为演替后期的群落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这样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被代替,直至顶极群落。顶极群落是一个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平稳的群落,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相适应,因而是稳定的。由裸地形成第一个植物群落而自然地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需要数百年的时间。宫胁法是依据这种演替理论,采用改造土壤、控制水分条件、收集当地的乡土树种种子进行营养钵育苗,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当地气候的顶极群落类型。

2.2 宫胁法的步骤

(1)基本调查。宫胁法的关键之一是确定恢复地的潜在植被类型。有残存自然植被的地段,可根据残存的植被及当地的气候、地形等条件,确定潜在植被类型。对于没有残存自然植被的地区,可通过对相邻地区森林类型的调查,结合地形、土壤和气候等条件,来确定该地区的潜在植被类型。

(2)规划和重建。潜在植被类型确定以后,对重建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进行选择和开展多种群落类型的重建工作。重建包括:培育优势种的苗木,移植栽种等。

(3)养护阶段。苗木移栽后,进入养护阶段。一般待栽种的优势种植株的高约2m,林冠基本郁闭,林下光照减弱,杂草生长受到抑制后就无需管理。

3 宫胁法的应用

3.1 在景观林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原有生态林树种结构单纯,林分以纯林为主,针叶类纯林占林分面积36%,加上长期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植被早已不存在,从而造成病虫危害、森林火灾和环境污染影响的问题突出。因此,佛山市借鉴地带性次生自然林的植被类型,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选择树种和配植模式,以宫胁法作为增强林分稳定性和抗逆性、提高生态功能和林分质量作为林分改造的基本对策,七期改造面积共计480.62 hm2,为设计任务483.3 hm2的95.49%。林分改造取得极其显著效果,林分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林分群落结构逐步趋于完善,林分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林分小气候和空气质量逐渐优化,林分群落结构逐步趋于完善。

3.2 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形成了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有动植物群落破坏非常严重,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如在新(街)—河(口)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植被恢复未能长期演替和恢复植被人工痕迹太多、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新河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建设中,依据宫胁法原理,根据新河高速公路沿线坡面的具体情况,展开一系列的应用技术措施探讨,包括基本条件调查、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措施、乡土植物培育及应用、施工与应用,尽可能地使恢复植被达到了近自然的状态。结果显示,不但生态恢复的效果良好,同时又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成本。

3.3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上海在环城绿带建设中,根据宫胁生态造林法,选择本地乡土树种进行了生态绿地建造,同时为了为了观察和分析样板林植物的生长情况,对样板林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中根据样地的地形分为坡上和坡下两部分。确定了2~ 3年生的女贞、无患子、青栲、杜英、苦槠等为乡土树种,合理的植株密度为5~ 6 株/ m2。除人工种植的物种外,入侵种增加了小叶女贞、旱柳、刺槐和构树。结果表明:随着植株增长,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林木叶面积指数分别较普通经营模式增长6% 和14%。由此可见,宫胁造林法为城市近郊背景林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3.4 在森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佛山市在南海区丹灶生态工业园内,试验了4个宫胁法造林地和1个传统法造林地,并调查了标准地内的22 种树木,测量地径、树高及冠幅等。在综合对多项生长指标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表明,宫胁法造林地和传统法造林地的林木生长效果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宫胁法具有可缩短生态恢复演替时间,达到近自然植被状态,建设施工简便,后期管护少等优点,可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可选模式之一。

4.讨论

在植被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宫胁法,将会加快绿化速度,提高造林质量,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完整、发育良好、功能强大的半自然状态的环境保护林。但是由于我国的观念、生境、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在的实际应用中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种类选择。进行植被恢复前,先结合已有的各种资料确定恢复地段内顶极群落类型的各种乔木树种及灌木树种,之后去除恢复地内大量阳生性的阻碍该顶极群落演替的灌木植物种类,选择已确定的顶极群落中的优势乔木树种。

(2)苗木种植。相对于传统法,因苗木种植穴过小或不开穴,可能导致树木后期生长较慢;造林密度大,苗木用量及费用也有所增加。因此,种植穴规格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大,直径从而使根系更加发达,提高苗木抗干旱的能力。

(3)造林时间。宫胁法更适于多雨湿润的季节和地区造林。所以,在干旱地区,用宫胁法造林时应注意最好在雨季造林。

参考文献

[1] 方卓林.西樵山景观林改造――宫胁法的成功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05,(6):33-35

第10篇

驱车从浐河西路经过浐河,尽管是汛期,但是河道基本干涸,里面倒是有不少水生植物。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的李晨告诉我们,浐河上游修了一道橡皮坝,所以下游的水比较少。其实,近几年浐河的水一直很小,最多的时候也不到100个流量。

李晨是西安本地人,在浐灞生态区附近长大。据他介绍,十几年前浐河岸边非常荒凉,人们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大量的垃圾堆在岸边。除了如山的垃圾,还有一个一个的采砂场,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完全是两种景象。

据官方资料显示,浐河25处排污口每天排入污水达10万立方米,致使浐灞二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上浐灞河区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水体,对浐灞二河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除了水质恶化这一主要问题外,浐灞流域还面临河堤年久失修和河床内岸随意挖砂的问题。特别是沿河随意开挖采砂取石,河床下切达6米之深,甚至曾造成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同时,造成河岸不整、河床凸凹不平、深坑连片,岸边一片荒芜,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时有句话形容浐灞生态区十分贴切:到处是臭水,到处是荒草,到处是垃圾。”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副局长王站平这样说。

在谈到浐灞河流域生态恶化的原因时,王站平说:“浐灞河流域生态功能的退化上游下游都有责任。浐河发源于西安市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月亮石沟,至西安市谭家乡广太庙注入灞河。在浐河上游的蓝田县,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性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水量减少,水源的涵养性得不到保护。在下游,由于水量的减少使得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渐减弱,河道萎缩,污染的恶果被放大。同时,因为浐河的砂子质量好,大量的采砂企业蜂拥而至,造成河道支离破碎。”

浐灞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给当地造成了污染,而且还阻碍了整个西安市的发展。因此,2004年9月9日,西安市正式设立了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西安浐灞生态管理委员会(简称浐灞管委会)。2008年,浐灞生态区被水利部确定为西北首个水生态修复试点。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区东部,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是西安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目的是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时,突出发展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人居环境产业。浐灞区成立以来,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令人刮目的变化。

因地制宜——广运潭工程

“灞上烟柳长堤,关中风情广运”描写的就是千年前的浐灞胜景。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亲临广运潭的望春楼检阅漕运船队,长安百姓闻讯纷纷拥来,进行商品交易,观者人山人海。为纪念这次活动,唐玄宗将望春楼下之水潭命名为“广运潭”。

从浐灞管委会出发,没多久便来到了广运潭。我们看到潭内水面宽阔、绿水荡漾。虽不见当年桅樯如林、百舸争流的盛景,但眼前的一番美景还是令人流连忘返。

2005年1月,浐灞生态区第一个重点项目——广运潭生态景观区项目开工,浐灞区水生态治理正式拉开序幕。整个广运潭生态景区规划面积11.6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0亿元。

李晨介绍说:“广运潭并不只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大片水域,这附近的地块及其水域全都属于广运潭景区。我们看到的这片水域是由人工开挖的,当时采砂最严重的地方其实就是浐灞管委会所在地。虽然砂坑已经被填上,但地基依然比外面要低一些。”

据了解,广运潭景区项目在建设中高度注重生态影响,因地制宜,将非法采砂形成的砂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做洲,引灞河之水,形成了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还有效提高了西安市整体的空气质量,缓解了城市噪声污染和热岛效应。

由于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因此,以“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为主题的“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便把这里选为会址。

变废为宝——桃花潭工程

桃花潭位于浐河下游,修建时为了节省材料和人工,建设者们在清除了所有的生活垃圾后,用部分建筑垃圾堆出了一个约150亩大的岛,岛上遍种桃树,名曰桃花岛。河道清淤后空出的800多亩土地,通过人工蓄水,形成了东、西两个湖,名为桃花潭。

目前,桃花潭受浐河水量的影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从旁边的公路经过,虽然没有看到想象中一池碧水的景象,但道路两边却是郁郁葱葱,丝毫看不出这里以前是座垃圾山。

李晨介绍说:“几年前,桃花潭所在的米家崖段是浐河污染最严重的一段。当时,浐河河堤年久失修,污水横流,垃圾如山。”指着公路旁边的山坡,李晨说:“原来的垃圾都像这样埋在了下面,在这个基础上堆上土,种上植物,就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来到桃花潭旁边,由于基本没有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河道里都种上了水生植物,十分茂密,岸边则都是桃树。在桃花潭中心我们看到了桃花岛,这也是由垃圾堆出来的景观,因为已经过了花期,很遗憾没有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景。

“在浐河河道种这么多水生植物会不会影响防洪?”我们问道。

对此,李晨回答:“浐灞河流域生态治理首先包括了对河岸堤防的修治,标准都是百年一遇。其次,浐河的水非常小,上游还有一道橡皮坝,所以,即使在汛期,防洪的压力也不大。”但是,像桃花潭这样用垃圾做地基修建而成,下雨的时候是否会污染地下水,污染程度又有多严重,目前还没相关资料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希望管理者们能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把桃花潭工程做到最好。

“能修成现在这样已经非常好了,真的。”离开的时候李晨这样说。

第11篇

【关键词】矿区生 态修复 生态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9-02

1 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区建设背景

潘集区录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北岸,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43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能源新区。区内拥有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北煤矿四座现代化煤矿和正在建设的朱集煤矿、潘东矿,还有“单机甲中华”称誉的平圩发电厂、田集电厂和正在建设的平电二期、田集电厂二期,以及祁集化工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淮南市煤电化基地的主战场。工矿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建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可持续战略可以实际运作的载体。潘集区于2004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

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潘集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1)一定时期内,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稳沉期较长,生态环境恢复任务重,难度大,耕地资源损失难以补救,加上基本建设占地,生态失衡和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2)主要过境河流水患亟待根治,湿地功能恢复、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水利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滩涂开发及水生资源利用均需十分谨慎,否则难免引发生态风险。

(3)能源工业发展,煤矸石和粉煤灰产出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加重。

(4)小型企业有强烈发展愿望,无序增长现象有可能发生,与能源产业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都会相伴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5)小城镇和农村综合环境状况差的现象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还在发展,农村畜禽粪便、水土流失和农用化学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质,而且不利于农产品安全。

3 如何做好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区建设

根据潘集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看,要想有效修复生态破坏现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粉煤灰农业利用。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钙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直接作为矿质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在有机复合肥生产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有利于造粒,改善肥料的某些性状。还可利用粉煤灰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及添加剂配合,生产改土剂、人造营养土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利用途径包括: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肥;作水产养殖的饲料;作基料生产食用菌;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等。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集中,宜建设相应规模的肥料加工厂,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也可以建大型沼气站,向居民区供应沼气,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农户家庭散养畜禽粪便,也可通过沼气工程,实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三是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潘集区是农业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粉碎直接还田和堆沤肥;用秸秆作基料生产食用菌;秸秆作为饲料,实现过腹还田;将秸秆作为原料生产工业品或工艺品或新型建材;适量秸秆投入沼气池,转化为气态能源等。从最佳综合效益出发,根据本区产业组合,建立一套秸秆资源化管理机制,引进组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把秸秆综合利用具体落实。

3.2 实现煤电化基地生态化转型

一是对煤炭洗选工艺技术改造,对现有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洗选能力,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实施煤层气资源利用。利用煤层气资源,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的新型燃料,推广矿区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减轻大气污染。实施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引进、组装诸如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空心烧结砖和免蒸免烧砖技术,水泥、混凝土建材生产技术等。二是改造工艺和采用减污技术,加快实施煤电一体化,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和高效除尘器、低氮燃烧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节煤生产和水循环利用,实施电厂节煤燃烧、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化学废水、冲灰废水、冷却水处理的闭路循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施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可接受性,重点实施粉煤灰在建筑材料、路坝基材和废弃地回填等方面的利用。三是煤化工工业生态化建设。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能力,以煤的气化为突破口,扩大焦炭生产能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提高综合效益。

3.3 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主要进行发电厂粉煤灰场地综合治理和烟气除尘、脱硫、脱氮,矿区锅炉房消烟除尘,矿区堆场及地面扬尘治理,建设城区烟尘控制区,进行小锅炉改造。对重点粉煤灰储灰场进行分期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销售和使用服务,推行一套原材料优化、节约资源、资源再生等对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体系,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实现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3.4 落实好塌陷区生态恢复措施

一是工程措施。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②整修水利。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③整修道路。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二是构建生态经济模式。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比如: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

3.5 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对现有煤矿和电厂锅炉和窑炉更新改造和改进消烟除尘技术,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建设无黑烟矿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改善矿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工业水循环利用,建设中小型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集中处理;大力大力实施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监督管理。

3.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对土壤环境构成污染以及不符合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复配制剂和中等毒性农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施肥污染,使用农家肥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行畜禽养殖业集约化,配套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实施农村人畜粪便沼气化等无害化处理;使用光解地膜和农膜回收技术;依标准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防止灌溉水导致农业资源退化与环境污染。

3.7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与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配套,对环境实行整体优化调控。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市工矿企业、餐饮、宾馆以及文化娱乐等经营性行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和居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实现垃圾处理由填埋向综合利用转变,改造城镇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建立街道、社会环境公益活动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参与活动、监督和奖励,推进街道和社会公共环境保护,改善自我生活环境。

3.8 生态村建设

以已经验收的省、市级生态村为示范,大力推进“百镇千村万户”工程。以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房等活动,重点治理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村居民区建设要本着节约、舒适、适用的原则,进行认真规划,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采煤塌陷区搬迁和行蓄洪区居民搬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自然村落,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和移民建镇步伐,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现代园林;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人们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而现代的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环境的提高,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的提高。而在城市中,每一处环境基本上都是人造的,也就是所谓的风景园林建筑[1],可想而知,做好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建筑厂商是多么重要。而要想做好现代化的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的使用一些自然景物进行景观设计,例如,多类型植物的相互搭配,水体的引用,等等都会使得人造景色大大加分,更加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而要想实际的完成这种设计效果,那么就必须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生态修复技术简介

本文虽然主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然而在这里本文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生态修复的内容。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生态修复的。有的人甚至不知道生态修复的存在,觉得生态修复是一项很神秘的技术。其实真正的生态修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所谓的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2],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分析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生态修复技术,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其实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它的种类有很多种,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三种给大家进行简要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2.1单项生态修复技术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单项生态技术。读到这里大家也许就会发问了:什么是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其实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单项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3]。虽然三种生态修复技术的理念与出发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研发出来的技术。

2.2复合生态修复技术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单项生态修复技术,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大家在了解了单项生态技术之后或许对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有一定自己的猜想。其实所谓的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技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事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运用简单的单项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深受技术人员的喜爱。

2.3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也在逐渐的恶化。想必大家对水污染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想必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水体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当水体受到轻度污染的时候,水体通过自身的自净能力可以使水体得到净化。然而当污染过于严重,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之后,水体便不可能自行恢复。这时候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解决了水体污染的问题。

2.4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相同,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为了解决土壤污染而专门研发的一门技术。不同的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也比较多。目前我国突然生态修复技术并不是很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本文就不过多的介绍关于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相关的内容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3.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下面就进入本文最主要的介绍内容,那就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其实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是很全面的,下面就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3.1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

经过上面的内容介绍大家已经了解到,为了整治水体而研发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水体的维护过程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是一定会建设山水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很难保证水体不受到污染。一旦水体受到污染的时候,那么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便派上了用场,为许多园林设计解决了景观水体污染的问题。

3.2受损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损矿区废弃地中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治理受损的生态系统,因此凡是受到损伤的生态系统都可以应用到生态修复技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园林中会出现受损的矿区废弃地。如果不加以治理,不但浪费一些资源,还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因此相关人员在解决园林受损矿区废弃地的问题的时候,会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加以修复。使之变废为宝。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3废弃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

最后想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废弃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大家或许觉得生态修复技术不可能应用到废弃垃圾填埋场。认为垃圾填埋不涉及到生态修复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些观点是不准确的。在垃圾填埋的过程中会使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即对突然产生一定的危害。如果不加以修复和治理,那么就会损失一定的土地资源。因此相关人士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就垃圾填埋场进行简单的生态修复。以此来保证土地资源的完整性与不被破坏性。

4.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应该遵循的规则分析

其实生态修复技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应用到现代园林技术中的,它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应该遵循的规则。首先要从全局看问题,不能简单的修复;其次要不断的增加绿化的面积,这也是修复的一种方式;此外还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的乱采用技术。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建筑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以往的建筑设计风格,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相关的建筑公司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设计,及时的更改设计风格,尽全力的把自然风景融入到设计中去,让建筑与自然景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使得公司的利益得以保障,让公司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把人造建筑很好的融合到自然环境中,那么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必须选择的途径。因此,风景园林建筑公司,应该及其注重生态修复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从而达到一种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关融合的境界。

参考资料:

[1]段雷,马萧萧,余德祥等.酸化森林土壤投加石灰石和菱镁矿5a后的化学性质变化[J].环境科学,201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