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文素材论文

作文素材论文

时间:2023-05-06 18:3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文素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文素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昊.新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和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68.

第2篇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用“时事周评”打造的“生活课堂”,学生人在课堂,心系社会。高中生关注时事、反思社会,对生活拥有个性的解读和思考,既是对社会公德和公义的追求,又是证明学生和老师“成功”与“存在”的最好方式。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19—0122—01

高考作文既不是刻板的公文,也不是灵感触发的信手随笔,它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应试作文。它既要符合所给材料的立意要求,又要体现出学生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为了高考作文少失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如何训练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积累。

一、积累观点,提升作文思想

高考作文就是通过材料(社会现象、寓言故事、诗歌警句、漫画等)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体现个人看法、思想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但是很多高考作文缺乏自己独到的观点以及对观点深刻的剖析,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泛泛而谈,很少有人跳出窠臼、推陈出新,这和学生年龄、阅历等有关,但确实也反映出学生对观点的积累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大量地阅读和积累:准备一个活页积累本,将平时读书、交流和听課时遇到的新颖见解、观点随时记录下来。

二、积累结构,搭建作文框架

很多高考作文结构松散,呈现出“意识流”的特点,这对于高考作文而言是致命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晰,体现了学生思路是否清楚,所以作文结构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以议论文的结构积累为例:议论文常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就是要在立意和材料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材料中的某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要引用的材料最好概括,切忌照搬,中心论点(观点)的提出最好也是开门见山式的,并且和题目呼应;本论部分就是通过各种论证方式阐述中心论点,常采取的方式或者是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采用并列式阐述,或者是采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递进式阐述论点,或者是采用正反对比式论述论点;结论就是对主题观点的深化、升华,一定是和引论呼应的。这种议论文的结构是众多优秀高考作文的范本,当我们对这样的“结构范本”积累多了,就可以根据需要在考场中“随心所欲”了。

三、积累素材,添注作文血肉

只有结构框架没有素材是不行的,作文的素材好比人体的血肉,有了“血肉”作文也就丰满了。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认为自己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一写作文不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就是滥用类似素材,引发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可见读书多不等于积累的作文素材多。笔者所说的积累是有目的地按主题进行筛选、重新整合材料的一个过程,这些材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课内教材、课外阅读、个人阅历。我们既可以将教材中出现的素材按照某一主题分门别类地记录,也可以按照某一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搜集整理;可以是随读随记,也可以是每周1至2次。这样有目的地进行积累才可以对素材做到随时调遣、与众不同。

四、积累标题,提点作文主旨

标题是作文之“睛”,一般通过标题可知作文立意,但遗憾的是,高考作文中近60%的作文标题存在问题:文不对题、观点不明、太大太空、语法错误、套用机械等。标题不好很具“杀伤力”,而好的作文标题一定是切合作文主题、具有一定文采、吸人眼球的,但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学生在考场中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标题。对此,学生可以将报刊、歌词、电影中看到的好标题摘录下来,加以改造,这样属于自己独有的标题积累多了,考场中又怎能写不出好的标题呢?

五、积累语言,丰富作文色彩

很多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语言干涩、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等表达问题,有人认为语言表达靠的是天赋,但笔者认为语言是可以积累。课堂教学是积累语言的主渠道,通过对词句的品析、解读,可以逐渐加强个人对于语言的品读能力;摘抄优美词句,熟读背诵,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仿写题型应运修辞、模仿例句来积累语言,从而润色文章,使作文出彩。

六、积累情感,增加作文气韵

表达思想感情是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写作的动力和催化剂。重视写作中的情感因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文要求,因此,情感也是需要积累的。但是感情的积累不似其他的积累,可以用文本的形式展现,它的前提是“真实”。作文切忌假大空,要的是对生活真切的体味感悟,而这种感悟需要经验的积累、修养的提高、心灵的丰富,更需要岁月的沉淀才可以深刻,所以积累情感就是体味生活、提高修为的一个过程。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搜集;作文素材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信息途径日益扩大。那么,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学生该如何搜集作文素材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天我们的身边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小见大,身边熟悉、理解、体验的生活处处都是作文素材。

二、报纸杂志

作文素材的来源相当广泛,只是平时有的学生课文读得不熟,课外书也不看,能供写作的材料不多,这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文章当然就是一件难事了。现在大多教室都设有报纸杂志架,摆放着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此举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家的阅读兴趣。阅读时若能做个有心人,搜集里面有价值的文章、事

件,特别是对议论文的论据的积累尤为有用,久之必能使自己的作文有较大进步。

三、教材及辅导资料

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许多辅导资料的页脚处也会辑录大量的名言警句,虽藏在角落,却字字珠玑,令人感受良多。刘勰说过:“入妙文章本平常,等闲言语变瑰奇。”只要我们在平时阅读积累的同时,能善于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写作材料,就不会为材料的贫乏而苦

恼了。

四、电影经典台词

很多时候,能使我们记起一些电影的方式,往往是由某一句经典的台词而想起的,搞笑的、浪漫的、激情的,各种各样耳熟能详的台词,被人争相效仿,广为流传。盘点中外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你会发现台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才使得电影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仿造电影的叙事技巧或者里面的优秀语句进行创作,必然不会缺乏作文素材。

五、学校宣传窗和展板

校园的橱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弘扬了校园文化,宣传了校园生活。学校展板一般收录的是本校名人故事、名言警句、古代文化以及优秀古文,观看橱窗和展板内容时可随时记录下精彩的句子,为议论文所用。

六、他人的摘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摘抄时都有自己的角度和韵味,可借阅同学的摘抄本,互通有无,发现亮点。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117―01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瓶颈,特别是作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体现的议论文更是需要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消除议论文教学中的瓶颈,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如观点和论据之间缺少逻辑关系、素材可信度低、观点片面化、滥用排比和比喻、偏离论题等进行矫正,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论点提出的技巧

论点一般具备原因和结果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相辅相成,如果题目给的是原因,考生应该设定一个结果,如果题目给的是结果,考生应该分析其原因。原因和结果的位置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把握这两个要素。

要将原因和结果两个因素良好地结合并表现出来,就要求学生熟练应用类比的技巧,运用类比可以巧妙地提出观点,把一些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理解的观点推论巧妙地表现出来,降低理解的难度,展现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人容易接受并深深认同,提高议论文的可信度。

比如《孟子・告子上》中,作者用“舍鱼而取熊掌”这种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观点类比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让人对生和义的取舍的观点深信不疑,赞同作者的观点。

二、 论据运用的技巧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包括“什么人”、“做什么”、“什么结果”三个要素。它的叙述原则即紧扣论据三要素,将与要素无关的多余内容删去,保证论据的简洁明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论据的叙述和记叙文的叙事之间的差别,不可以将论据写成一个故事,这样会显得论据极度的繁杂,内容中无用的文字太多。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正例反推的技巧来进行论据的叙述。所谓正例反推指的是进行反面论证的时候采用的论据是前面正面论据的反向类推,这样就可以给人一种新鲜之感,是文章出彩的一大技巧。除了正例反推,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反例正推,同样可以达到文章出彩的效果。

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一段中,“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是这段中的观点,前面采用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八个论据,这八个论据紧扣论点,除了论据三要素以外没有别的内容,毫不拖沓,显得简洁充实,而且自成,使得人们眼前一亮,文章的新鲜感扑面而来,很好地回避了文章呆板的顾虑。

三、 论证的技巧

一是类比论证。类比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形象化,使得论证形象而生动。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素材,以确保将类比推理运用到得心应手程度。素材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素材积累的技巧。可以指导学生每天记一条新闻,并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论;可以进行卡片素材记忆法,将有用的素材进行分门别类,可以分为励志篇、好学篇、社会现象篇、自然现象篇等,并做成简单的卡片,这样查找记忆就简单便捷多了;也可以指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将自己的读后感、素材涉及可能运用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剪贴收集素材,素材剪贴本的制作有益于缓和紧张的学习氛围,经常翻阅素材剪贴本也有助于素材的累积。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的度的时候,学生进行类比论证的时候,就可以很熟练地巧借事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6篇

(一)名言类素材――检验真实性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唯有真实,方能服人。可有些考生为了骗分,在作文中想方设法自编名人名言,并且驾轻就熟;也有些考生平时积累不到位,临到用时记忆模糊,只好心存侥幸,凭感觉写出,总认为网上阅卷速度太快,老师是不会细看的。

【作文片段】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的确,“老去”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青春”,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著、积极,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青春便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

【名师考证】

①作者混淆:纪德,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长篇小说《伪币犯》《蔑视道德的人》《窄门》《田园交响乐》《梵蒂冈的地窖》等。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诗集《泪与笑》《行列歌》《先驱者》《先知》《沙与沫》《彷徨者》《先知的花园》等。写《先知的花园》的是纪伯伦,而不是纪德。

②名言自编:“唯有你的青春,永不老去”这句台词出自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二十四章,无论是纪德还是纪伯伦都未曾说过“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这句话。

③诗词篡改:“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七律《晓步》中的颈联,考生为了作文扣题,将“少年”篡改为“青春”。

像这样论据失实的优秀作文,在各地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提醒阅卷老师不可不擦亮眼睛。

(二)事例类素材――检验准确性

议论文除了名言就是事例,对于事例类素材,一些考生要么张冠李戴,要么偷梁换柱,结果造成叙例与事实不相吻合,甚至是自相矛盾。

【作文片段】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逝去的永恒》)

【名师考证】

①“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其实这里面只有一小句是来自海子的《枫》:“北国氏族之女/北国之秋住家乡/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后来青春文学七堇年在新作《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把它加工成了这样的一句话,但七堇年的这句比海子原句更有内涵了。原文引用应将“海子”置换成“七堇年”才对。

②“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金岳霖送给林徽因的“挽联”,而不是“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一词之差,生死有别。

议论文事例类素材的选用,常常“得之在俄顷,积之在乎日”,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在看名篇佳作时要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作笔记才会使人记忆精确。

(三)细节类素材――检验合理性

记叙文的成败关乎细节,每年高考数量不多的记叙文中,一般得分并不高,就算一些写得较好的记叙文,考生在选取细节类素材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照应不周和细节失真的现象。

【作文片段】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视,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轻。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帧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总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深沉的微笑。(广东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名师考证】

“甫一翻开”应该说的是相册或影集,“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应该说的是挂在墙上的像框。为什么前言不搭后语?原来是中间缺少过渡:“这些照片后来被父母放大后装帧起来,挂在墙上”。

(四)生活类素材――检验时鲜性

“文章合为时而作”,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生活类素材都应是考生的首选。应时、新鲜是验证这类素材的首要标准。

【作文片段】

你是否还记得那株摇摆在东篱下的野菊――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毅然辞官,回归田园,过着清贫乐道的生活。即使生活困窘,无酒可饮,他依然沉醉于田园生活,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因为他热爱这种生活,他用心感悟花儿的芳香,大自然的气息,在这里,他抛开世俗的纷扰,潜心于诗词,他将毕生所学用于其中,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田园诗词,他才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名垂青史。如果他对田园生活厌倦,那么他无法专注于田园式的创作,因为他的心不在这里,那么他将平凡过完一生。(201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用心做事,创造辉煌》)

【名师考证】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留恋于田园生活而大有作为的人物当中,除了东篱野菊――陶潜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人选了吗?现实生活中有烛照深山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有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夫妇;有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更有新近推出的感动中国的草原曼巴王万青、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放着这么多时鲜素材不去用,偏偏要到议论文“三大巨头”中去讨要人见人吐的“陶李苏”,这是中了哪门子的邪?

(五)文学类素材――检验耐用性

文学类素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最爱。要写文化类散文,少不了要在文章中穿插诗词名句,化用文坛典故。关键是为引用而用,还是为扣题而用。只有紧扣文章中心的巧引和妙引,才能以一当十,“蜂拥而上不如巧用精兵强将”。

【作文片段】

浔阳江头,白居易动情地相邀“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才有了曲词一体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丹山道上,李商隐真心地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吟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和谐。这种改变,谁都乐享其成。(安徽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改而有“度”》)

第7篇

一、关于学生“写不出”的问题。

1.“写不出”的原因剖析

主讲嘉宾与在线群众友首先多层面剖析了学生“写不出”的原因,因为找出学生写不出作文的原因才是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起点。

浙江向洪江、安徽魏为秋、湖北钱晓国等:学生写不出的根源是肚里缺少干货――缺乏生活积累,缺少写作素材储存。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重要原因。钱晓国认为,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干货”,也是无奈,毕竟他们的生活太单调,阅读面太窄。加上长期的“写作模式”训练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

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不是没有素材,而是不会用素材。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会用素材,一是不能发现素材的写作价值,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素材,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素材再多也是派不上用场;二是不会将素材掰开来用,不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不知道哪一部分可以通过形象的叙说,生动地再现情境,哪一部分可以通过议论分析,充分论证某个观点。

浙江陈爱娟:学生写不出是因为话题不合口味,没有兴趣。没有经历过,自然不知道,经历了但不是出自内心愿望,自然激不起兴趣。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出主要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但不能表达清楚,终究不明晰。

湖北钱晓国、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是因为缺少一个场、一个特定语境。心中没有一个特定对象,不能营造特定的写作情境,脑中没有鲜活的生活画面,自然没有唤醒写作的欲望,没有激发写作的兴趣。

云南自永军:学生写不出是因为没有打开话语系统。学生写不出,固然和没有阅读和积累有关,但不能成为我们责怪学生的理由。好多学生课后吹牛很厉害,证明他有事可说,有说的愿望,有说得好的能耐。只要不是弱智,只要思维正常,只要他感兴趣了,只要他会闲聊,写作就不成问题。学生话语系统打不开的原因,一是思维打不开,没有掌握多向度思维、原因探究思维、类比推理思维等思维方式;二是有思维却没有载体,往往“魂不附体”,找出到恰当的素材去运用思维。

湖北万鹏:思维模糊了,语言能清晰吗?思维路径不流畅,语言能流畅吗?思维、思维路径很重要。学生写不出,原因是老师的引导不得法,他说,老师若引导“智障”,学生能写得顺畅吗?

2.为“写不出”支招

在多层面剖析学生“写不出”的原因的基础上,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针对“写不出”的不同“病症”开出了各自的良方。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出的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积累,一是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要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二是积累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生活与事件,要能看出一些价值与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生活积累与素材储存实际上是解决作文的首要问题,即保证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江苏童瑞平: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道理很简单,无须复杂化,用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才是正道。生活+阅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如是而已。事实上,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淀,学生必然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安徽魏为秋:充分吸收为表达夯实基础。所谓“吸收”自然包括观察生活、阅读经典,“表达”自然指说话、写作。

湖北万鹏:学生写不出,首先要解决素材问题(来源于书本积累与生活积累),其次要懂得从材料中提炼思想。

浙江邓维策:积累直接的材料和间接的材料。

浙江向洪江:要让学生做家庭主妇――从教材里吸取写作材料。从课外吸取材料,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我经常让学生准备摘录本,从教材中摘抄有关语句,然后仿写。比如学习了《听听那冷雨》,用半节课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学习了《报任安书》,让学生摘抄表现作者生死观、价值观的相关句子,再写点评性的文字。

浙江邓维策:为向老师的做法点赞,做家庭主妇,体验实际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说到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的问题,不少老师深有同感。

云南自永军:课外阅读当然是需要的,但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理科学生的作业任务太重了,学生几乎没时间和机会去做课外阅读。

广西莫羽:课本是老师教写作可以利用的最好的资源,但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仅仅是停留在字词、情感的分析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上。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依靠学生去自主获取知识。聪明的懂利用的学生,老师讲过课文就能吸收一点;懒一点,不爱动脑筋的学生,那只有“听”老师讲课了。现实中高考那么功利,高中阶段敢放手让学生看书的老师不多了;敢放手玩作文教学的老师不多了。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浙江沈柳恩:我每节课让学生课前演讲,对时事发表看法,谈对身边人与事的见解。再就是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注重生活积累。通过课前演讲与写观察日记,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生活,发表看法,这样做实际上在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

浙江陈爱娟:阅读积累要做好引导。我长期做班主任,每学期会布置阅读清单,不一定是教育部推荐的。其实我喜欢推荐自己读过的作品给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看过的一定很好,这样学生就很感兴趣。在引导学生多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感悟。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模糊不清的情况,我让学生每周一次练写随笔,对教材中未学的课文写初读理解,对已学的课文写再读理解。课堂上我将学生观点相左的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评论;理解浅显模糊的或者错误也读出来,让学生补充或纠正;课堂上学生有时候会争执起来;课后继续写文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发现学生的思考深入了,思想也丰富起来了。这种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读、写、听、评”的做法,既解决了读、写的材料缺乏的问题,又训练了学生思维,更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了。

湖北钱晓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解决“写不出”的关键。营造一定的写作情境,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强化针对性阅读,让学生内化语感图式,再实现由“意”到“言”的自然转换。

云南自永军:不担心学生写不出,因为我会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开话语系统。比如写议论文,教学生进入吵架频道,自己和自己对着干,自己和自己较劲。学生的话语系统打开了,就会有说不完全的话。写记叙文,教学生多写写对话和心理活动,多侧面设计人物语言,设计人物心理活动。

浙江陆云鹏:我在高一年级的做法:课前古诗文片段阅读活动;课外自主阅读、摘抄优秀文章;将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的视野;重视家庭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借鉴阅读经验,营造阅读氛围;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利用课内、课外做这么几件事,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学生作文获奖了,就愿意写了。

浙江邓维策:陆老师的做法做到了课堂内外相结合,是个好方法!陆老师拓展了学生作文的道路。

二、关于学生“写不好”的问题。

1.“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浙江绍兴阮玲老师提出一个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安徽朱莉、四川吴盍郑河兴枷氲淖魑牟攀呛米魑模这是最核心的标准。没有思想感情的积淀,随便什么技术,统统扯淡!

湖北万鹏:真(真的材料)+善(善的方法)+美(美的情感)=好文章。(万鹏进一步解释,)思维要有对象对象不能缺乏体验写作离不开运用运用必得有适于语境的表达方式。“对象”是指写作材料,“体验”即情感,“运用”“表达方式”是指写作方法。

由此看来,老师们对“写得好”的标准是有一致清醒认识的:真实的材料,巧妙的写作方法,鲜活的情感,是三个必备要素。

2.学生“写不好”探因

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也作了相应的探讨。

浙江陆云鹏:很多学生的文章是憋出来的,结果真的是惨不忍睹!说明缺少“干货”,必然写不好作文。

浙江向洪江: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一切写作之“技”都是空谈,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

安徽朱莉:现在的学生不愿劳心劳力,又缺少生活体验,这样一来,“写不好”是在情理之中了。

安徽魏为秋:“写不好”缺少的是真正的阅读与生活。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好,不是缺少阅读和生活,而是不太关注自己的体验。很多学生写不清楚,其实就是想不清楚。

浙江沈柳恩:“写不好”是阅读和思维两方面的问题。

浙江陆云鹏:写得好分两种情况,或者以才情取胜,或者以技巧取胜。那么相应地,“写不好”,要么是才情欠缺,要么是技巧欠缺。

浙江贾桂强: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关键,只是一味地举例子,而所举的例子多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堆叠。不会多层面举例,不会对实例作准确的分析议论,确实是不少学生的通病。

湖北万鹏:写作技法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缺的不是没有系统,而是针对某一材料,不知用何方法来加工成一道“好菜”。不会见招拆招,不只是学生缺少写作技法,一些老师本身也没有技法积累。

云南自永军:“写不好”是因为有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区分概念的问题,二是词语积累与搭配的问题,三是思维工具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语言的天才,只是由于受人类社会趋同现象的影响,在后天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丢失了个性,于是千人一面,文章缺乏新意。正是人类社会的趋同现象,扼杀了语言的天才。

3.“写不好”的应对之策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好”,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提炼生活,一是要加强思想修养,培养美好品质,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二是要善于透过生活现象分析其本质,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要有主见,要善于挖掘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要善于发人之未发,敢于言人之未言。这是强调写作需要磨利透视生活现象的锐眼,强调要有钻探生活素材的思想利器。

他还给出了写作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指导方法:莫言说,他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学生学写记叙文,就是要学会说故事。要让学生明白,说故事,一要把故事说完整,说出过程,说出重点,说出细节,要让别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哪几处是重点,有哪几个关键的细节;二要把故事说生动,尽量说得曲折有波澜一点,尽量说得形象有画面感一点,尽量说得生动有趣味一点;三要说把态度表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好恶,说出自己的爱憎,要让别人明白你说这件事的目的与态度,你对这件事的情感倾向。总之,要引导学生将记叙文写得过程完整、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要注意叙事的生动性、情感性,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记叙文要突出叙述,但可以议论、描写、抒情,尽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文写作,是以记叙文为基础的,重点是学会发表对事件、事物看法。要将自己的看法说明白,说清楚,且有说服力,就得结合实例予以说理。可以正反实例对比论述,可以类比事例论述,可以道理与实例相结合论述。实例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从历史中来,可以从新闻材料中来,可以从教材中来。要让学生懂得,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所以叙事不是目的,叙事可以简略一点,概括一点,重点是要对所叙事例的分析、议论,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少老师对此表示赞同,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浙江绍兴阮玲老师认为,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分解话题、观点。四川雅安吴盍秩衔,深度开掘,广泛联系。浙江绍兴陈爱娟认为,激兴趣,开思维,授方法,供素材。

福建胡策应:学生做得好的作文肯定是性情文学,而不是应试作文。除了根基是老师教的,其他的都是自创的。写作是抒感的需要,丰富内心情感,培养美好品质,保持对人、对事的独特敏感性,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还有老师从自己做学生的体会出发,认为多读、多体验才是写好作文之途。有老师鼓励学生去读小说,写小说,评小说,这确实对作文大有帮助。只有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去分享,才会让作文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云南自永军:学生要写得好需要进行语言转化,对语言作“陌生化”处理,即在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上作文章。他解释,当我们回归人的原始表达和思维状态时就知道该怎么教学生作文了。记叙文起始于讲故事,议论文起始于讲道理。写记叙文要回归到孩子心态,写议论文要回归到吵架心态。而思维训练的核心在于转换。语言训练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和陌生化。没有生活细节的人往往是对生活琐事视而不见的人。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写不好”,要给学生一些写作要求与写作路径。可以给学生一些“写得好”的具体要求,然后分解这些要求,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思路,再给学生一些范文,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路径,并在写作训练中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浙江贾桂强: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办法是“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向现代大家学习。例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是让学生仿写的经典作品。就如同学书法,总是取法多家,方能写好字。作文也是如此,需要输入真的东西,方能输出。让学生多仿写,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议论写作的模板,先求“入格”,然后求“出格”。从写作的视角去学习课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与其让学生浮光掠影地读得太多,不如让学生精读几篇,潜心模仿之,力求化为他们自己的血肉。

浙江邓维策点赞这种做法:“入格,出格,有规范。”邓维策、浙江向洪江、湖北安陆钱晓国、浙江绍兴阮玲、甘肃西和郭映辉等老师都赞同“仿写”说,并都践行着这一做法。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充分肯定研读经典作为写作范例的做法,认为很多老师重视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好现象,只是以读促写,“仿写”教学还没有系统化、序列化,还大有文章可做。

浙江阮玲提出“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的观点,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浙江陈爱娟提出的“在面批、自批、互批中学习,在自我修改中反思前进”,是阮老师观点的具体化表现。陈爱娟认为,面批最有效,也最受学生欢迎。但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利用早自修和晚自修。每人面批几次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促使学生主动读书,自动钻究作文。邓维策、陆云鹏老师都认为“面批可能是最有效果的办法”,都使用了面批作文法。

湖南周志恩:面批能较好地落实升格指导,因为面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给学生指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修改才好,让学生明白要在现有基础上升格作文,可以采取哪些升格方法。升格指导的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老师选取两三篇予以个别指导,精批细节,使之升格,争取发表。然后,将发表的作文与原稿让全班学生对比阅读,共同讨论升格的方法,是对材料的改动以突出事件的过程还是深化细节描写,或是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力求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这样做,既是对发表作文的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升格指导,因为是本班学生作文,学生感觉更亲切,对升格方法的领悟也更切实。

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还提出一料多写,训练思维的方法。同一个生活素材,同一个教材片段材料,可以让学生分别写成记叙文与议论文。写成记叙文,要求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事件发生的特定情境中,力求将故事写完整,过程写具体,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语言生动形象。写成议论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道理说充分,实例举典型,对实例的分析需透彻。湖北钱晓国点赞:“周老师的方法实在。”

浙江周宇贵:作文教学是思维训练,立意要求学生有思想,结构要求学生有思路,语言要求学生能根据文体的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从而实现思想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要、连贯、得体。不管何种训练,最终指向应该是思维。

有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有成效,核心的问题是要建立起作文教学的序。四川吴盍帧⒄憬邓维策都赞成此观点,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形成系统。吴盍秩衔:“系统,无非是规律的提炼,只要不是玩,很有价值!”邓维策则认为:“对于天才可以不要系统,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则需通过系统的写作技法学习,来学会写作。这也是课程论提出的要求。”浙江贾桂强指出:“现在作文的系列研究很多,却没有统一的教材,造成了一线老师各自为阵的局面。”

江苏童瑞平则对写作系统持否定态度,认为写作本是性情中的事,玩系统无异于作茧自缚。云南自永军认为,作文教学要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技”的东西讲再多对提高作文水平没有本质性作用。我们不能再跳入“技”的大海中无法自拔了。转换是作文训练的最好方法。

第8篇

较之于现状结构,块状结构的作文的优势非常明显。我归纳一下,大体如下:

首先是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素材都能用上,选三五个素材,试卷也写得满满的;其次是面对大的题目,能快速化大为小,分解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主题,从而强化主题。三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自由度大。可以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的散文,或者是抒情散文。选择文体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二是依据表达作文主题的需要。三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四是明快、简洁、大气,结构匀称,详略得当。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确定了块状结构,主体的几个平行部分所花的笔墨大致是相当的,可以在行文之前就确定好每个部分所花的笔墨。五是有助联想,快速成文,点亮文采。因为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成文。几个平行的层次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辐射点,有利于快速进行联想。六是有助于点亮文采。结构明确后,马上集中精力描绘场景,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文采点缀,就好比对房子进行装潢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块状结构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行文简洁,使人一目了然,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更容易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

我在这里说一说“三”在作文中的独特效果,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叙性的文章在选材上,“三”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中国传统小说就爱用三件事写一个完整的情节,《西游记》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三打镇关西;《红楼梦》中有三进大观园。我常想,这是为什么呢?“事不过三”嘛,写一两个材料内容有些单薄,写小说不够曲折,写议论文缺乏代表性;写四五个材料,写小说有些重复有些臃肿,写议论文又会造成材料堆砌。三不多不少。而块状结构作文就更偏爱“三”了,因为考场作文字数所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写法指导】

一)块状结构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结构如下:

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或总论题。

主体: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事例分析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事例分析;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事例分析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深化论点。

二)块状结构的记叙性文章

可以写三四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一个人,比如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就可以这么写,比如写苏轼,你就可以分解一下,比如分解成三个方面,初出茅庐时的意气风发,面对失意时的旷达,在政治生涯中的操守;小标题的拟定上,可以精选苏轼或别人相关诗句,融入自己的感受,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很快就能成文。

可以写三四个人,表现同一个主题。还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可以围绕主题写三个人,比如诸葛亮、刘禹锡和苏轼。

结构如下:

开头:用简洁精警的句子揭示题目内涵,总领全文。

主体:

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横断面一+抒情一

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横断面二+抒情二

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横断面三+抒情三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

注意主体部分,选取生活的横断面,也就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必须围绕同一主旨,写作上力避平铺直叙,表达方式上,多用描写少用记叙。任何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和结尾句构成的,每个板块的起始句不要写类如“吃过早饭”, “下课了”,“上小学的时候”等等,而要打造成一个结构标志句,突出这个段落的核心;展开句不写事件的全过程,把要写的“点” 定格放大,突出细节。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返璞归真 有效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工作等角度,写作表达能力是学生一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写作教学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高中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进行准确的表达,不同的写作文体等同于准确表达的不同形式。高中作文教学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表达,除去最外一层的装饰,使作文教学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这是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作文教学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说明文等。通常,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经常会忽略真实情况而凭空捏造,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而故作感慨,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是一味说空话、假话,并没有领悟到作文写作的精髓,仅仅流于表面现状,缺乏真实的作文体验,导致程式化作文盛行。

(二)事实上,很多高中学生十分抗拒语文写作,写出的作文大都敷衍了事,并没有投入精力和真实的情感,这与返璞归真的作文教学理念相违背。同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缺乏有效思考,对作文素材的选择不尽如人意,虽然文章写出来了,但文章水平并不高。

(三)现阶段的高中作文教学,学生懈怠作文写作现象的日益严重,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使得整个作文教学课堂表现出强烈的随意性特征。同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仅仅是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死板,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兴趣严重丧失。

二、促进高中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有效措施

(一)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进行教学。立足于整个高中教学的大背景,极端功利主义占有很大成分,当然,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很多作文教师都将考试放在第一位,强调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本真和写作规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如果仅仅是片面追求写作技巧的教学,则显得过于功利,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作文的写作规律,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对此,教师要不断增加阅读量,用心体会,并进行详细的思考、对比,以此选择写作素材。与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课堂相比,还原作文的写作规律显得尤其复杂,但只要教师坚持下去,勇于创新,大胆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够摆脱写作教学的功利性特征,还原真实的高中作文教学,从而深层次地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二)贴近真实生活,开展作文教学。受到高考的影响,高中教学基本都是以高考作为教学中心。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开展了相应的改革。近几年来,高中语文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般高中作文有两种问题,即议论文和记叙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系数基本一致,但通过实际检验,学生很难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这是由于议论文主要就是对文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最后得出总结性的判断,这对学生实际的人生经验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换言之,学生需要牢牢把握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好议论文。高中生基本都是18岁左右,并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很难进行正确的议论分析,导致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并不高。因此,高中作文议论文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真实生活”这四个字开展,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写出水平更高的语文作文。

(三)回归记叙文体,提高写作水平。事实上,高中作文中的“记叙文”,是针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来讲的。换句话说,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头尾相结合,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学生要想写出优质的高中作文记叙文,就必须回归记叙文体,注意文章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对此,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命题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必须围绕记叙、描写进行,不能涉及议论。因此,高中作文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以情动人,回归真实生活中的题材,最好是能够打动学生的写作材料,选择的文章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这样才能打动阅卷教师。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作文教学退去表面的装饰品,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教学中,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认识到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对此,可以通过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贴近真实生活、回归记叙文体等有效路径,展示高中作文教学的最真实的一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为学生日后在语文作文道路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东.营造高中作文教学的绿色生态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第10篇

一、积累素材

素材积累并非仅仅是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制作成读书卡片。当然不排除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定有成果。本文在这里素材的积累加一层思想积累的内涵,即在增加思想厚度的情况下的经验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素材的积累。

(一)经验的素材

文言文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纵横两千余年,记载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他们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人。单就中学课本而言,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浩然正气,屈原的上下探索,司马迁的幽思发奋,陶渊明的直腰南山,韩愈直面时弊,苏轼乐观旷达高唱大江东去,辛弃疾栏杆拍遍忍叹廉颇老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忧乐万家,文天祥丹心留照千古,还有李白、杜甫、李清照,等等,一串串光辉的名字,背后有多少让人或感动或激动或震撼的事迹,他们的故事或可以再现,他们的经历或可以反思。这些,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经历对照着自我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经验的累积。或许教学某篇文言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适当时候自然能反映在作文中。

(二)语言的素材

我们学习文言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积累文字功底和对字词基础的掌握,对古文中极妙极美的语境和意境的琢磨,在潜移默化中沉厚自己的文字基础和思维功底。这是语言素材宏观上的积累。微观方面,可着意于名言警句、精彩文段,读熟读透,背得滚瓜烂熟,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结合现实,多加思考,尝试自己给出新解。即,对名言警句,我们不仅要注意积累与迁移,更要注意创新与贯通。

二、提升情思

杜牧主张:“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同样写武侠,金庸的小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情感侠义、武学修为、佛法禅机,就不再只是一般的打打杀杀,而被人推崇甚高。纵观高考优秀作文,几乎都是在立意上胜人一筹,思想中能闪耀出令人炫目的光彩。而立意的高下,与思想认识、生活态度、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如能精学到一些古人的境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丰厚,自然会在字里行间展示出来。我们体味文言文中的义理,感悟古人所彰显的精神,可以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加深对生活的认识。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原因众多,其中之一,文中缺乏一种责任感。而我们所学文言文,其作者之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体现于文字间,他们有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如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辛弃疾的《永遇乐》等等;有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如韩愈的《师说》等;有出于对生命的责任,如苏轼的《赤壁赋》等;有出于对个人道德操守的责任,如陶渊明、李白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到古人的这些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优秀古人这些有力的呼吸,挖掘出作品的生命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诸多有益于社会与自己的责任感,那么,这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文言文中的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不足,但这正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契机。如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我们可以不必急于将其余两苏及李祯的《六国论》摆给学生,而可以先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六国论”,发掘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学习谋篇布局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揣摩文言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在学习了某篇文言文后,把它当成范文,进行作文训练。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学习记叙文开头的方法。我们中学生写记叙文,有的毛病是常常在开头来一段貌似深刻的议论,有的则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两篇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们的开头不仅将事件起因或背景交代清楚,而且妙用多多。比如埋伏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开头为烛之武巧言离间秦、晋埋下伏笔。还有设悬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开头对廉、蔺二人经历、身份的简要交代,不仅为廉、蔺之争埋下了伏笔,还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个已是战功显赫的大将军,一个还是低微的令舍人,二人地位悬殊,合为一传,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写开头要带着“开门见山意识”“伏笔意识”“悬念意识”。《烛》《廉》两文在情节上曲折多变,手法多样,有虚实结合,如烛之武、蔺相如的出场,并不是直接就和我们见面,都是先叙述旁人的介绍,属于虚写。有“逆思”手法,如烛之武被人推荐为郑国的“大救星”,出场一看,却是一个牢骚满腹的老头子。和氏璧是一个重要的筹码,蔺相如到了秦国后,首先把它献给了秦王。还有抑扬的运用。《廉》先介绍蔺相如卑微身份,小抑;大写两大奇功,大扬;后又写其示弱于廉颇,小抑;再显其高风亮节,大扬。还有横生枝节。如《烛》文,秦军已经退兵,看来事情该告一段落,但这时跳出来一个窝了一肚子火的子犯,请击之,风波又起,气氛陡然紧张。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指导时,注意提醒学生对这些技巧的借鉴。

指导议论文写作,更可把议论性文言文当成优秀范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提出中心论点,统摄全文,然后加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即揭示中心论点,然后摆事实,归纳观点,接着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再次点明论点。《六国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以“补”好中心论点有可能被别人抓住的漏洞,接着对分论点分别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暗中针对现实发表看法。可引导学生学习提出论点以及论证的方式,分析这些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精选论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11篇

议论文是一种以逻辑、推理和证明这三个步骤来完成的文章。通过这三个步骤的环环相扣,作者的观点得以阐述并获得事实论证,所以,议论文这一文体是一种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性的文体,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写的文体。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面或者是阅历从而援用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议论文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良好教学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议论文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帮助学生提升议论文写作的水平呢?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进行语文的议论文教学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在课堂之中充分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加强和教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而学生也能沉浸其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并不断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进行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唯有培养起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余下的教学,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积累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论证支撑,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并多记录。通过多阅读,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扩展了知识面,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使得学生对一些材料的看法不会人云亦云,从而产生一些新奇独到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议论文论证中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因此,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闪光点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多阅读绝对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壮举,学生知道了钱钟书先生其实是一个有着大学问却非常谦虚谨慎的人,学生知道了唐太宗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佳话等等。很多的历史素材、成语素材、故事素材通过阅读展现在学生面前,也通过阅读后的记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材料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例多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自己学会分析某些现象或者是事件的实质和内涵,并将其记录下来。这些也将会是议论文写作中的论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循序渐进地学会观察分析,学会甄别素材,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意中知道了“杨澜当年放弃在央视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传播学,后来成为中国主持界最佳主持人之一”这件事情。从杨澜的这次人生重大决定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舍得是人生的一门学问,只有舍去眼前的一些东西才能够获得长远的成功。还有,一个人要勇于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够将人不断带向人生的顶峰。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注意观察生活,才能收获非常多非常有用的素材。

三、勤于训练

议论文写作的成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通过平时的练习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运用于写作之中,也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获得提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对已经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运用、表述的练习,进而准确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久而久之,自然水到渠成,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教师还要注意采用多种训练形式,增加写作的新奇感,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最终实现学生议论文教学的高效。

第12篇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上看,在一定的限制下,试题将越来越开放。在形式上表现为话题作文向材料作文发展,作文的内涵将具有较强的向心性,但在切入角度上却具有更大的发散性。

绝大部分论文都谈到了格式安排、材料组织等方面的技巧,但这些都基于学生掌握着较丰富的素材。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其经历和涉及的事情都是非常有限的,绝大多数素材都来自于新闻、报刊、课外书籍和教师的介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下锅之米”,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来让他们积累素材。

一、利用 “新闻联播”,凭借兴趣积累

学校每天都开设有新闻课,这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画面下的字幕来概括事件,通过听新闻来了解整个事件的原委。同时用一句概括的话(时间、人物、事件、评价)把该事件记录在自己的素材本上。一天记录的事件不宜太多,最好一天或几天记一个,如事件较多,需慎重筛选。这些材料是学生关注社会的窗口,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这些素材用在高考作文中最能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因为它们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脉动。

二、利用报刊杂志,坚持零星积累

学校的报架和阅览室是同学们愿意去的地方。校园的轻音乐能让学生将此时的阅读当成最好的休闲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目录)法来筛选和阅读,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看完一则事例后必须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将这句话记录在素材本上。当然我们在教材上所学到的一些事例也同样适合这种方法。

学生在积累材料后,应该写出 30~40 字的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深度。

以上两种方法所积累的素材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具有较强的个性倾向,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是语文新考纲所倡导的。这些素材就是展现自己个性特色的绝好载体。但这些材料在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为克服此缺点,可利用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弥补。

三、利用课堂交流,深化互动积累

俗话说,当你有几个苹果时,别将它们一口气吃了,可以用来与别人换取其他的水果。每节课前 5 分钟的故事介绍,既可以促使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共享知识和材料。

教师可以在每周用一节课为学生搭起一座交流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思维的启迪、想象争鸣、素材积累、精妙的语言、灵巧的结构等),将学生自行分成几个专题小组,由每个小组推荐 1-2 名同学上台发言,每组发言完后就进行讨论评价,以此轮流到其他专题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和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不太感兴趣的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此,学生既可以共享素材,也可以交流思想,让他们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中迸发出火花。

四、利用熟悉载体,强化保底积累

过去常听到农民说的一句话:手里有粮,心头不慌。作文也是如此。只要学生脑中有几十个事例,写起议论文来也就不会担心“言之无物”,写起记叙文来也会有许多波折在胸,达到“尺水兴波”的效果。为此,我便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诗歌为载体,以素材的概括语为枝干,让学生形象地去记忆。例如,我以杜甫的诗歌《客至》为载体设计了一张素材表。

杜甫《客至》故事集

此表以学生所熟悉的诗歌中的字(词)为联系(联想)点,将含有此因素的相关事例串联起来,形成一棵庞大的素材之树。按诗中每个字联系一个事例计算,一首五言绝句就可以聚集 20 个事例,这种让事例依附于学生所熟知的载体来积累的方法,至少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 60~80 个事例上考场,使他们在较为紧张的考试环境下,不会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没有关联而感到茫然,而可以根据诗句中的字(词)快速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事例,并将这些事例在第一时间抄在草稿纸上,等待排序以完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