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8:3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警系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伴随着预警理论的发展,安全生产预警研究工作经历了3个阶段,如图1所示。1)初期萌芽及发展。1888年,巴黎统计学大会上,法国经济学家福里利在《社会和经济气象》研究论文中,以黑、灰、淡红和大红等几种颜色来测定法国1877—1887年的经济波动,开启了预警理论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兴起,随着年代不断改进、发展并进入实际应用时期。在这期间,美国创建哈佛指数法、扩散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等多指标信息综合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预警。2)中期深化拓展。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预警系统不断完善简化,应用领域外推拓展,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得到应用。许多国家分别建立水文观测、地震测报、火灾监测等灾种的监测预警台站并联成网络,对自然灾害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测和预警。预警系统在经济调控和灾害管理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促使预警理论不断发展并推广应用于各个领域,具体为社会领域中的人口预警、食物安全预警、劳务预警等,环境领域中的气象预警、干旱预警、生态环境预警等。3)安全生产预警发展。基于成熟的预警理论,安全生产预警也不断发展,并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矿、冶金等高危行业。例如:Mironowicz等针对煤矿生产情况,对煤矿危险源进行监测并进行安全生产预警等。先期安全预警思想主要借鉴经济预警理论及方法,采用指数预警法对各行业进行安全生产预警,预警指标较少,预警结构功能单一。随后,安全生产预警系统采用事故统计模型来发现监测对象的波动规律,将选取的指标综合成一个数值,通过所属区间来判断系统发展状态。随着安全生产预警理论的发展,安全生产预警指标的选取主要通过安全系统论、事故致因理论以及历史事故等多方面进行选取,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并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动检测与传感技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及时检测并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
2安全生产预警的运用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预警作为安全问题事前管理以及事故控制的有效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安全生产预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笔者选取煤矿安全生产预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以及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等高危行业进行安全生产预警现状分析。
2.1煤矿安全生产预警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是以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利用现代化工具和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各类数据如人、环、物等状况,同时针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审核、整理、分析、监测,发出不同阶段的安全生产预警信号。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煤矿行业的微观预警,其思想和方法基本源于经济预警的基本理论。其后,张明从作业人员、设备设施、工作环境、管理状况方面建立了初步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预警管理系统。牛强等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研究了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模型和安全生产预警专家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改进的方法也被提出,如丁宝成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及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组合模型。邵长安等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系统,通过GIS技术对空间的动态数据进行收集及处理,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系统模型构建。这一系列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煤矿预警技术的发展,为预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
我国的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严峻程度仅次于矿山和危险化学品领域,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和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统计方法建立模型,获取安全管理指数,进行建筑安全事故预警。目前,一些学者通过对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已研究了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多种风险预测理论方法,对生产事故风险进行预警。冯利军通过事故致因理论以及危险源辨识对建筑安全事故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建立了建筑安全事故成因诊断的分析模型(ARCTM,Acci-dentRootCausesTracingModel)。在建筑安全事故预警方法上,运用比较多的有基于模式分类的贝叶斯预警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遗传-神经网络法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也采用了新兴的方法进行事故预警,如赵平等强化人、机、环境、管理4方面的安全隐患信息和危险源的预警管理,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D-S证据理论法对不确定的复杂的工程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融合,用融合的最终数据判断施工项目的安全施工状态。针对建筑安全事故数据收集困难、数据集为小样本的特点,解决小样本数据集有特殊优势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也逐步运用到建筑安全事故预警研究中。赵元庆等针对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估的精度要求以及施工特点,首次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从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技术以及管理几大方面进行指标选取,结果显示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3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
道路交通安全预警,就是依据对道路交通事故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态势进行过程描述、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国内交通安全预警理论的研究,包括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铁路交通安全管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以及交通灾害的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方法多样,基于车速的交通事故贝叶斯方法、模糊评判法等都是较为常用的预警方法。例如:王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构建了区域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和局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的模型,采用贝叶斯矩阵法(BMOM,BayesianMethodofMatrix)预测交通事故,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根据预警等级进行报警。例如:宇仁德等针对道路交通监测数据多样性、空间性以及多属性等特点,建立了基于GIS的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构筑了数据采集与接收子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数据查询子系统、事故评价、检测与预测子系统以及报警与调度子系统。此外,李玲琦对基于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事故多发路段预警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取了运行车速作为单车运行状态下的事故前兆特征变量,建立了由交通环境信息采集、危险状态判别、预警信息和通信4部分组成的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预警系统。
3各行业安全生产预警对比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以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都是安全生产预警在重要行业的具体应用,安全生产预警系统要求首先对该行业生产事故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指标选取原则,从影响因素中提取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或者相对重要程度等级法进行指标权重的划分,再选取相应的数学方法构建预警模型,通过输出值确定安全状态,并相应的预警信号。不同行业安全生产预警的流程基本相同,但是仍旧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概括如下:
3.1指标的选取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中指标的提取主要包括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管理状况、地质条件等,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以上5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部分学者则选取了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条件作为预警指标进行安全生产预警,指标覆盖性不够,因此预警效果不明显。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中指标的提取则主要从人、物、环境、管理4个方面进行,对建筑行业来说,物的因素主要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材料、半成品、燃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能源等;此外,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指标中,还考虑了安全投入这一因素。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指标主要从人、车、道路、交通管理、交通环境5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各行业安全生产预警指标的选取见表1。
3.2预警方法
安全生产预警是通过分析事故影响因素与事故发生或者事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的技术,常用的预警方法包括指数预警法、统计预警法以及模型预警法,其中模型预警法主要用于监测点比较多、影响因素复杂的情况,包括灰色系统理论、模糊综合评判法、人工神经网络等。针对于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安全生产预警方法的选取也不尽相同。煤矿安全生产预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以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常用的方法见表2。
3.3运行效果
国内的煤矿预警研究早期主要借鉴经济预警的理论和方法,但经济运行机制与煤矿灾害的发生机理迥异,缺少对煤矿灾害预警机理的研究。同时,部分研究工作中构建的煤矿灾害指标体系主要针对水灾、火灾、瓦斯突出等某一具体灾害,不具有动态适应性。现今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系统能够从宏观上进行把握,针对煤矿的整个生产和安全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设计,并且预警的准确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在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管理方面,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对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事后分析,少数进行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工作的研究也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建筑施工预警理论不成熟。要想在建筑安全生产预警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智能学科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但研究工作还相对较为零散,只是进行局部的指标体系设计,没形成一个清晰成熟的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
4结论
1)单指标预警时可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国家标准值进行预警阈值的确定,综合预警则通过事故等级或者安全状态各区间临界值,确定统一的预警阈值。
2)预警指标的选取涉及生产技术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根据各影响因素确定指标原则能够使指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得到保障。
3)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因素众多,事故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经济预警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以及各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采用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预警,或者各类方法相结合进行预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滨海新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开发区,也面临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目前,滨海新区已将生态城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这是以人为本,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以研究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滨海新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课题就出现在现实当中。
1.2研究目的
由于生态城市研究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本人将针对滨海新区的具体情况,根据其区位特点、地方特测等,探讨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3研究意义
目前,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通过滨海新区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规划,实现新时期全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创造更优化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创业及人居环境,增强滨海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4研究方法
(1)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利用多指标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2、评价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城市的内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一些列的城市改造运动。
2.2对生态城市进行评价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就是从环境如何支持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延续、生物又如何适应环境以求的生存与发展的以及反过来影响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
(2)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就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问题,知道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
(3)可持续发展理论,其起源于人们对传统工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矛盾等问题的反思,在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念。
(4)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取得新成绩、达到的新境界、做出的新贡献。
(5)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城市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必须注重经济、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亚欧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3、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状况分析与评价
3.1 滨海新区概况
滨海新区主要包括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九大功能区。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九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港工业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旅游区、临港工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
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3.2 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
到2010年在滨海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陆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滨海新区初步建设成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新城区。
(1)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国家、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出发,立足于滨海新区区域特点、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生态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治理和恢复退化的生态区域,保障滨海新区的生态安全,提高抗灾能力和生物生产力。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2)水环境规划目标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科学保护为重点,妥善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环境容量为基础,实施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海总量,加快南、北排污河综合整治,优化排污河排海方式,提高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
(3)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积极发展热电联供和集中供热,全面落实蓝天工程计划,实施以重点优化热源布局和污染源烟气脱硫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对现有全部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改造或拆除、并网,加强老污染源治理,依据环境容量,优化热源点布局,为新建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加强建设施工场地、交通扬尘和各类开放源颗粒物的治理,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推进地热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目标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堆存的固体废物全面得到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度提高,可回收的工业固体废物做到有效利用,危险废物实现安全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得到有效管理。
(5)声环境规划目标
确保1、2、3类噪声功能区昼、夜声级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确保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夜间声级使其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
(6)循环经济规划目标
发展滨海新区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滨海新区生态工业园区,搭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形成资源、能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体系,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循环经济型生态新区。
(7)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升环境与生态监管能力和建设一流的监测体系为核心,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监察、环境与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科技、环境宣教、环境信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 、滨海新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4.1.1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城市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一个生态城市的发展必将受诸多复杂条件约束,同时反应生态城市发展状态和特征的指标也很多,所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众多原因又使得整体评价根本无法实行。所以为使评价可行,则从三个子系统中选取一些能够反映生态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从各个角度反映生态城市的数量、质量规定性的各种指标形成的有机评价体系。
4.1.2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范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生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推动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都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利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4.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有:科学完整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其中,科学完整性原则指的是,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反映多个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并达到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目的。
4.2.2指标体系的结构
在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我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这样构造的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
4.2.3指标的确立
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来确定所选择的指标。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基本因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强的、能够反映生态型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指标。
4.2.4指标参考值的确定
指标标准是评价主体确立的理想的发展目标,是进行评价与比较的参照物。我会从滨海新区的自然基础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水平、发展潜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4.2.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获取滨海新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年鉴、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在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基础指标数据的精简性与可得性,因此绝大多数的指标体系都可以较容易的找到其相应的数据。如果是个别指标有缺失时,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均值法或成果参照法来估计其指标数据。
5、 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评价分析
5.1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分析
目前,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样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其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我国北方的海运和工业区的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做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构筑节约型产业体系。三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2生态社会系统评价分析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也是当前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体系。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