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18:3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演示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一门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侧重于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要学好《机械制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侧重于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由此可见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而要学好这门课,关键在课堂。
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效率地学习,老师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阅读法、演示法。如果只单纯地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这些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增加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一、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增加“练”的内容,在教学中,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讲完一个内容或者一个步骤后,学生马上跟着练习,这样使教与学溶为一体,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如讲三视图一节,讲完三视图的概念、画法后,拿出模型让学生绘制三视图,教师再将自己已画好的三视图进行演示。这样完全做对的同学在学会了的同时会有成就感,没有完全做对的同学会找到差距及时补就。可将讨论法、阅读法、演示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执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对文中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然后进一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也就乐于主动去探索。比如读图一节,读图是根据投影图形想象出立体的结构形状,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难于理解,在讨论出立体的大体形状之后,教师可以把模型拿出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会马上明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直观性教学
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图样用橡皮泥自做模型,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转贴于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大信息量,是很好的教学的辅助工具。课件的运用要适度、适量。机械制图课是要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的,不能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板书。只有教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的绘制图形,学生的印象才能深刻,才能真正的掌握绘图方法与技能。
四、引入项目教学法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零件测绘是根据机械或部件实物,通过测量,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过程。可分组进行,由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确定表达方案,进行测量绘制图形。各小组间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负责指导和解疑,最终各自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然后进行成果展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最后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强化绘图的技能。
五、参观教学法
机械制图与生产实际有着紧密联系。组织通过到工厂参加实习或观看有关录像,了解零件生产的加工常识,使学生对图样增强感性认识。在制图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绘图和读图的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要突出自身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特点及要求,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取得制图教学的良好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微格教学的创始和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运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规律、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师范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培训方法的工作时间更短,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为了对微格教学理论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使微格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论文能反映的问题是近几年高师声乐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扩招给声乐教学模式带来的新问题,“微格教学”就是借助现代视听工具,充分利用声像设备,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情景10分的丰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且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充当1个角色,这样1来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教有法,但无定法。“声乐微格教学”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微格教学;声乐微格教学;高师声乐小组课
ABSTRACT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initiating is not 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tim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higher-level normal education,Studies the laws of education, the modern age using the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method. The education thought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y in the education teaching, the reform pedagogical education tradition educational model and the teachers trains the method the operating time operating time to be shorter,Is in the exploration. With practice stageIn order to continues to the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theory thoroughly to study and the discussion,Obtains in the practice rich and is perfect,Enables the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smoothly to implement and to take. Good effectThis paper can reflect the question is the nearly several aged vocal music educations rapid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expands incurs the new question which brings for the vocal music educational model, "the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draws support from the modern seeing and hearing tool, fully uses the acoustic image equipment, the multimedia utilization, causes classroom scene extremely rich,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exceptionally to be active in particular, also each student all plays a role in the classroom, as the matter stands not only lightened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but also enormous stimulation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Thus achieves the good study effect. In brief, teaches to have the law, but is indefinite method. "The vocal music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also waits for we thoroughly to study and the practice.
Key words: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Vocal music micro standard teaching; High vocal music group class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1、“微格教学”下的“声乐微格教学”……………………………………2
2、“声乐微格教学”的意义…………………………………………………2
1. 有利于充分体现高素质的声乐老师…………………………………2
2. 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2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3、声乐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和特点…………………………………………3
1. 教学设计………………………………………………………………3
2. 教学示范………………………………………………………………4
3. 模拟教学………………………………………………………………4
4. 反馈、评价……………………………………………………………5
5. 结束教学………………………………………………………………5
4、声乐微格教学的几种作用………………………………………………6
1. 演示法…………………………………………………………………6
2. 模拟法…………………………………………………………………6
3. 研讨法…………………………………………………………………6
4. 赏析法…………………………………………………………………7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汽车检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0-02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是交通运输、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类主打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运用性很强的课程。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原理、结构,还要求学生掌握检测的操作流程以及进行检测结果的分析诊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用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给学生讲授检测基础理论、检测方法以及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复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均针对职业教育,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以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需建立起该课程多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体系。针对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情境教学法引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多方法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分析
大学的教学方法分类繁多,工科课程常见的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演示法教学法、实验实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课题研究教学法等。鉴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有必要了解它们的作用、运用范围、运用条件、优点和缺点。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特点、教学环境与设备以及教学时间等,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包括检测诊断的基础知识、检测原理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鉴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在于理解记忆,通常讲授教学法更为合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原理,如车轮定位的检测原理、汽车侧滑的检测原理等则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辅助讲授教学法;针对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的教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检测仪器构造很难掌握。采用演示教学法则能将学生感官上认识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设备,如气缸压力表、闪光正时检测仪等,则可采用实物演示;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检测设备,如底盘测功机、前照灯检测仪等,除了实物外观演示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以生动的多媒体三维实物图展示出来;检测步骤及方法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如发动机的检测、电控系统的检测以及底盘部件的检测等,可以采用实验法,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然后再换学生进行操作。而整车检测方面,则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综合检测站实习参观,教师在现场对每一步骤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性作业,也是汽车本科专业接受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研究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应的与汽车检测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
二、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多方法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最初由Brown在1989年提出,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该课程知识的情境,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体验和思考,使教学从教师强迫灌输式转换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搭建情境教学平台需要考虑到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及现有教学条件。
1.构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检测原理和方法,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求。例如针对发动机功率的检测原理教学,可创建现实生活中针对两台不同发动机进行空载加速的场景,并提出为什么两台发动机进行相同的操作,其加速过程不一致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入情境中,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分析讨论,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获得无负荷测功的原理。
2.构建实物情境。大学本科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实物演示和教授法是主导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技术以及动画等实物演示,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但这还是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这些实物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实物演示法的一个提升。如在讲解底盘测功机这一复杂检测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实物图、运用多媒体动画详细讲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功用和结构特点,再设计一个虚拟装配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研究这些部分如何装配才能实现总体功能,使学生学习如临其境。
3.构建应用情境。构建应用情境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假扮检测人员、车主、故障分析人员等角色,运用前期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掌握知识。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有关检测步骤和诊断分析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首先对检测车辆设置一个不良技术状况,如将一辆动力性不良的车辆进行车辆动力性能检测,发现车辆动力性能不足,由教师扮演车主,学生扮演故障诊断人员。学生在询问教师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汽车构造、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诊断,分析产生汽车动力性能不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依次逐级分析,形成产生动力性能不足的故障树。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课程内容有效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究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符合本科教学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继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3):41-43.
[2]郑尧军,冯勇,周胜利,等.《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196-203.
【关键词】地理课堂 教学 实效性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主编:余绍农 黄文辉.《现代教育新观点》.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学好语文,应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对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分享,以供参考。
一、提高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同时,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几个方面。
在字方面,要注意字音和字形,归纳汉语拼音的规则,整理常用的易错字及形近字、同音字之间的区别等。在词方面,要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注意区分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区别,并结合文中的语境去理解,同时也要整理、积累常用的易错词并分类。在句方面,要注意语法、标点、修辞等内容,熟练掌握短语、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在文体知识方面,要注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内容,掌握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等知识要点,掌握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条理和说明方法等知识要点,掌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要点,掌握应用文的常见格式等知识要点。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注意小说、诗歌、散文等基本常识,熟悉名篇中的主要内容、作家简介等知识要点。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这几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W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梳理相关知识,并能理解运用,再遇到相关内容时,学生仅需简单回忆即可处理。
三、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也可称为语文素质,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主要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对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针对新课标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手段、方法、观念、形式等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更大程度地感受语文教学的情境,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但是,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成为唯一手段。
五、注重教学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般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并形成科学思维,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反之,会让学生对学习抵触,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不仅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演示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利弊分析
目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中,任科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演示教学的方法,首先,在课堂中一般通过采用PPT的形式对教学内容的进行讲解之后,再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演示操作,对学生进行此类的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校所给的课时有限,演示教学方法这种既能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教学方法被广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采用。
一、演示教学法的重要性
目前,演示教学法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演示教学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选择。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演示教学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常见的演示方法
1、基于多媒体的展示方式教学
这是一种以教师主体的演示方式,这是目前信息化教学中一般较多采用的方式,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相关教学的内容和操作步骤,通过用PPT或flash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教学,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2、基于教师实际操作的演示方式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后,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演示把相关口头讲解的操作内容和步骤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再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一个瞬时记忆,从而熟悉和掌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较多,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说是比较好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时效性的教学方式。
3、基于学生主体的操作演示方式教学
这演示方法,是通过在教师的演示之后,让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来操作的一种方法,这是在教师教学演示之后,再通过学生的演示操作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常见的演示方法的利弊分析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常见的演示方法,比较直观、形象,方便高效,能提升课堂效率。教师通过演示教学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便于理解,它的近距离直观的方式、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优势,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它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将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现出来,以及将学生面对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难点提前仔细讲解清楚,并详细演示出来,能够避免学生走弯路。在演示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演示环节,学生往往能比以往更活跃、也更容易吸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不但能完成教师原有的教学任务,而且在这个教学过程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强化学生的短记忆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通过笔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这样的演示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不利于他们思考问题,甚至提出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过多的关注教师的演示,和提高自己对相关知识操作的强化记忆,这种模式使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不够开放。 课堂教学同时存在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有些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容易引起学生视听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等问题,没有起到对课堂合理的指导作用。
四、演示教学法的对策及建议
1、《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演示的目的来确定演示内容,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演示的内容,做到难易得当,重点突出。对于演示中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慢操作的速度,尽量操作步骤详细,并且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掌握的学习情况。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对演示方式和设备的运用要得心应手才能发挥演示教学的效能,自觉地充实完善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演示教学的运用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离不开教育学专业的指导。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论的研究所借鉴和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4、选择确定恰当的演示时机。根据笔者多年的演示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合理的演示时机是在教师的详细讲解之后,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操作方法,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对该项操作技能的思考。
5、演示教学的调控。在将课堂演示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教师调控的,演示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非常鲜明,非常渴望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教师的有良好的互动,毕竟在课堂中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演示教学中过程中,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总结
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提高了教学演示的质量,但是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演示法的运用当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演示过程,以通过该种技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进程等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演示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演示教学中营造演示氛围,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演示新模式、新方法,通过进行操作演示教学,让学生模仿练习掌握知识技能,从而达到 一个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峰.演示教学法在信息学科中的作用和应用[J].《新课程》2012.06
【2】杨梅珍.高中地理课堂中演示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26
【3】王春.试论计算机教学中的演示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
【4】周广根. 试论计算机教学中的演示教学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4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3-0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6]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27-28.
格式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另外,要注意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否恰当。
参考范文:
投资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需求日渐增多。文章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做了简单分析,以对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关键词]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3.13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3-0250-02
投资学专业是适应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规模分散化、投资行为职业化、投资活动专业化的背景而产生的一门新专业。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其核心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专业化的投资和投资的专业化是投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投资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划分[1]
宏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归属经济学学科门类。相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微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应指以政府、企业、个人、非盈利组织等主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分析、评价、规划、决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项目监控与项目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行为,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属管理学学科门类。相近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创办的投资学专业,应以微观意义的投资经济活动管理为主。
2投资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认知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目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对投资学专业的学生都设置了实验课,但在课程设计体系上都是开设单一的课程,很少开设综合性的实验,也没有开设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
2.2重教师的学历培养,轻实践能力提升
现在,高校注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往往反映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
2.3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投资学专业是具有融实务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该专业更强调实务操作能力和投融资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然而,现行的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常常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体现不出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围绕市场需求出发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完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3.1建立多层次实验室
构建基础经济、综合投资和金融企业实践多层次实验室。投资学专业利用实验软件,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经营等实验课程,通过对软件系统的讲解、观摩及模拟使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相关指标和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一方面“送出去”,将相关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培训、参观甚至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请进来”,利用政、校、行和企共建合作平台,聘请企业的经理、主管等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聘请资深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讲授一些课程,这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3.3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思结合,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启发法、演示法、实习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WIND、色诺芬及知网等工具,及时了解国内外业内动态、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教学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卫东.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需要明晰的四个基本问题[J].太原大学学报,2015(6).
[2]李卫.刍议创业投资型企业的特征趋势及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08(6).
[3]何平均.投资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理论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2.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会计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通过采用财务软件公司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动态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用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加以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
二、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探讨
1.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设备优势,利用flash、屏幕录像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课后在家里通过老师录制的flash或者屏幕录像学习软件的相关操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1)讲授法主要是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电脑制作的教学内容课件(可用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进行授课。(2)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电脑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主要的操作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操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3)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的模拟环境中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实验内容采取由易到难,先熟悉每个模块的操作方法并记录好每个学生每个模块的操作成绩,然后再用一套较完整,难度稍大,分工较细,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让学生分组模拟实际财务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计划分阶段加强练习,并记录好每组学生的综合测验成绩。(4)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它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5)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系统初始化—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效果。在人才培养、企业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定期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3.改进课程考核方法。为了检验学生的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考核。笔者认为考核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平时成绩:即对学生平时上机情况进行检查。主要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实验过程操作的正确性三方面考核。实验内容包括:建立账套,总账系统启用,银行对账录入,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将实验分模块考核,对每个模块的实验都认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纠正。
综合测验成绩:期末考试前,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定一套单位的财务情况和会计期间的业务发生情况,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生成指定的账簿和报表等。通过这项考核可以考查学生对财务系统的整体处理情况,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热门专业,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资讯和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背景的情况下,改造和转变教学模式,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力及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避免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是当前教学改革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在我校的办学历史并不长,但却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生人数为116人,学制为3年。2006年学生人数为90人,2007年学生人数为188人,2008年学生人数为168人,预计2009年招收新生人数为200人。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在快速增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际贸易专业正在被人们愈加重视。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却存在明显的缺陷:(1)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比例过高;(2)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3)课程过于求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薄弱,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针对以上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在总结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一)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比例过高,而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为目的,坚持以够用为度,重技能操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三大类,并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并通过购买外贸教学软件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开设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性更强的外贸制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核心课程。另外,大三上学期应该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大三下学期安排一个学期实习。
(二)注重培养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是从事涉外工作的,对英语要求很高,因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能够利用外语及时有效地与外商进行沟通,包括书面交流(函电)和口头表达(口语、谈判)能力。做为讲授国际贸易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不管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还是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是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很好的条件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继续开好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又与国际贸易专业有关的课程,比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综合英语》等.为了使以往的传统的教学语言和专业相脱离的局面不再出现,我们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采用英汉双语授课,使学生既学会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谓一举双得。随着网络的普及,企业对求职人员计算机操作有一定要求,因此,国际贸易人才应是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具有英语或其他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三)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与单证实训室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跨国际的贸易往来逐年增加,而我国又是一个出口大国,频繁的对外贸易,使得相距甚远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以电话、传真、MSN、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的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不断加强学生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同时配备有企业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能在仿真的外贸环境中完成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化;其次,在国际贸易校内实训课的基础上,如果在单证实训室通过模拟上机操作完成,就使得学生仿佛置身在一家外经贸企业从事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际商战的技巧。
(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我院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听取一线企业人员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定期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探讨教学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围绕“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深入贸易企业实习。先后在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聘请有贸易企业经验的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为企业的客户提供培训;合作企业每年可以从我专业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我们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培养意见,并参考所提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我院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开辟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具体业务的实践过程,熟悉现代化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企业工作现场实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实习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本领的“硬环境”,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的实训基地,从而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企业可以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留用,实现我们培养的接班人与企业当班人的零距离对接。我们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专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将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的社会地位会得到逐步提高,会得到企业的肯定、社会的欢迎、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此外,我院和企业互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技术顾问,解决教学和实训的问题。学院每年聘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专业教师也经常到贸易企业学习和交流。
(五)采用“实例演示法”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实例演示法展示给学生实际业务中使用的真实单据,使学生对每种单据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给出学生具体的业务背景资料让学生动手操练填制各种单据,同时实训教师进入到全程指导阶段,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此外,我院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注重关联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系统合理地安排《国际贸易原理》、《外贸函电》、《外贸谈判》、《外贸英语》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已有的关联课程知识逐渐融合到本课程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教师须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授课情况进行沟通和讨论,以确保授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针对些现实和实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可以以个人形式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大作业或写小论文,教师可列出参考资料目录。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
这些年来,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以培养外贸业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采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进出口业务中所遇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外贸商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本专业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定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专业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学校创新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在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以提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规格转变为“合格+特长”,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协调发展。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更为准确和切合实际需要,坚持专业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学校创新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教学范式,指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护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目前在中国多家职业院校试行,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在中国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于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积极采用并付诸实践。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1.小组学习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学生的磋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合同磋商能力和合同签订能力的三个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分组来学习。通过小组模拟谈判,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交易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分组具体要求是:
(1)每小组3—4人,必须男女搭配,一般分成16组;
(2)每个小组选定一种商品(大豆D、荔枝L、运动鞋Y、微波炉w)进行谈判磋商;
(3)每4个选定同一商品的小组成为一个单元组;
(4)每个单元组中分别2个进口商,2个出口商;
(5)每小组都选定商品,并确定身份和谈判对手后,开始进入课程学习。
2.小组成员身份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同身份,并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尝试各种角色。
(1)主谈判:谈判过程的主要谈判手,负责代表小组意见对外发言人:
(2)谈判助理:协助主谈判查询资料,对主谈判的发言进行补充;
(3)记录员:记录谈判主要过程。并根据谈判内容填制《谈判记录表》:
(4)展示员:代表谈判小组汇报和展示谈判结果,以及谈判过程的协调工作;
(5)观察员:脱离小组成员身份,记录所在谈判组成员的考勤,观察每次谈判中各个成员的表现,并根据打分标准对对每个成员打分,认真填具《观察汇报表》。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施
秉承行动导向“先行后知,做中学”和“教、学、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本课程组教师共同创设了“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其中,“四主”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主旨”,即教师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出旨在训练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以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学生先行后知,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而这“四主”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单元教学活动实施的八个步骤里,即:能力目标一任务导入一任务分析一任务实施一成果展示一评价反馈一理论导入一总结提升一能力目标。
根据“与外商商订进出口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按照“磋商准备——合同磋商——合同签订”三个过程细化成九个学习情境。“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如下:
第一步,在导入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前,教师先提炼出本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
第二步.教师描述本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提出执行任务过程的具体要求;
第三步,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知识的讨论和应用;
第四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开始实施任务,各个角色各司其职,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观察学生表现,提供帮助;
第五步,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一对谈~EId,组的展示员上台展示所在小组的最初谈判成果。
第六步,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交叉互评,并提出问题要求展示员解答。同时教师也参加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为后面的理论导入做铺垫;
第七步,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的铺垫下,教师适时导入本学习情境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八步,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介绍后,教师通过大量举例,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谈判结果进行修订。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采用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特点,本课程组教师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和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本课程设计了三个项目,其一是课堂上围绕进出口合同各个条款的内容设计的串行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步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其二是课后根据课堂所学知识配套完成并行项目,即在阿里巴巴国际站进行实战训练,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升单项能力;其三是期末设计的综合性商务谈判项目,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本课程设计了九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计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在这些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自主思考,动手操作,一边体验“进出口合同商订”工作过程,一边掌握工作要点并提升职业能力;
角色扮演法: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通过扮演主谈判、谈判助理、记录员、展示员和观察员等角色来执行工作任务的。小组成员在轮换角色的过程中,得到大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情景模拟法:本课程导入了4个进出口公司和设计了4种交易商品,每个公司都有其特别的背景和资料,每小组可任意选择一个公司和一种商品进行情景模拟,以该公司业务负责人的身份开始收集客户信息和商品信息,并与外商依次就进出口合同条款内容的模拟谈判和签订合同,切身体验“与外商商订进出El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
头脑风暴法:在成果展示环节,展示员会代表本谈判小组展示谈判结果,让其他小组的成员点评和提问。这个开放性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分析法:为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要点,教师在理论导入环节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辩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自信心;
演示法:通过利用精美的电子课件、图片、黑板、纸质材料、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演示了大量的业务运作流程、课程学习内容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本课程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后,一改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中教师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一边练,一边学。学生就是在课堂上体验“合同条款磋商”和课后实际“网上磋商”的过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机会,使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学生在小组学习和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加强,职业素养养成的速度明显加快。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后,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以学生为主和由学生掌控的。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项目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人翁精神,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和学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学生在实施任务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这个过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感觉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咨询员和朋友。这种转变让学生更加大胆地与教师接近,使学习变得轻松。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就更加公平和客观。
4.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选修课 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研室,引进音乐教育师资,开设音乐选修课,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但仍有多数高校没能引起重视。普通高校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过于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音乐选修课成为一个普通高校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问题,亟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目的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各级师范学校、学院,普通高校普遍设艺术选修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普通高校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设置音乐选修课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途径,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设置音乐选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奋进,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开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更能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坚守民族的优良作品,就是掌握立足于世界的武器。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艺术集中和凝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精华,体现了创造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常常被人们誉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艺术教育和智育、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又在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个性,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设音乐选修课的任务
(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音乐教育通过广泛的音乐活动,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消极腐化的情感,使情感、品格、情操都受到陶冶。通过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众所周知,大学生们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学堂,他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而音乐能将人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情操,塑造人格。
(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编排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逐步由课内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组织集体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参与学生的热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增强个性与特长发展以及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脑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可塑体,音乐教育的许多技巧注重左右手协调完成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另外音乐欣赏也是从右脑的想象、感知出发,从而与左脑协调,活化思维诱发灵感的一个过程。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体现出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特点。
三、音乐选修课中的实践问题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重要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学习摸索的过程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认知提高的同时,困难也会伴随左右,这时认知的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变化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在新的知识学习摸索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许过于复杂烦琐,如果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地、坚定地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摸索,才能顺应新的平衡过程,与新的知识环境相适应,自身的认识才会提高。一些学者强调:在教学中,教学课题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认知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推进、指引作用。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在当前教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观
如何通过学习建构获得知识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在摸索过程中,将不成熟的思考理论或问题,通过小组或其他方式协作交流,来深化确定新知识概念的理解,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新知识的建构。在不断丰富经验后,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用于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转贴于
四、音乐选修课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1 音乐理论知识渗透于作品中。音乐理论知识与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永远存在,音乐分析所要努力的也许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所得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音乐选修课的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解析、鉴赏逐步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作品中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
2 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3 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利用音乐选修课这样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多种音乐形式的音乐知识。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能力。选修课中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我们坚持中国风对高山流水心悦诚服,同时也对天鹅湖大加赞赏,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学生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的确,懂得音乐欣赏后,听音乐时就不会听听就算了,就会回味每个韵律和每首曲子背后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4 实用性学习。实用性学习主要指合唱指挥、作曲、现代舞、街舞、韵律操等课程的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训练身体协调性,塑造良好的形体形象,使学生的整体音乐修养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具备了更多的表演、表现形式,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存在以下特点: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1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演示手段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等。
2 辅导鼓励法。辅导鼓励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鼓励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辅导鼓励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鼓励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