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概论论文

航天概论论文

时间:2023-05-12 11:4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概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天概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翻译专业硕士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成效 问题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

(一)起源和确立

国际上最早重视翻译职业译员培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京审判中聘请了法庭口译员进行英日交替传译。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大学开设与翻译有关的课程,比如开设翻译专业长达30年历史的英国巴斯大学、美国蒙特雷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等。国确译人才的系统培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同文馆翻译教学,在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同现今的MTI翻译教学有诸多相似之处,为未来培养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中国政府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需要,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并融入全球化中,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并公布了首批15所培养单位的名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同年,国务院学委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简要提及了开设原因、汉英专业名称及缩写、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重要条款,强调该专业学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单位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确定自身培养模式。如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的培养模式各有不同;贵州大学根据本省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确定翻译方向为旅游翻译,因此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师资素质等方面走的是贵州特色的培养模式之路。

(二)发展现状

自2007年国家批准开设翻译专业学位的15所培养高校到2014年的近200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院校在核心能力的培B模式上情况究竟如何呢?

根据国务院《方案》中以“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在大背景下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如重庆医科大学MTI目标是培养医学翻译人才,华北电力大学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海内外市场的电力专业知识和语言翻译人才”。另外,商务院校、政法院校等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强调了其翻译的自身特色。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学习了国外的创新模式,如研讨式、模拟式、口笔译工作坊以及“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翻译等。考核上则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研究论文形式也有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等灵活考查方式。

二、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务院针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制定的《方案》,课程设置必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不低于30学分为标准;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指中国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两门课程,另外还包括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最后一部分一般指由学校组织的实践或其他的学术研究报告。《方案》作为大纲对培养单位开设独立课程有指导性文件,以下以中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MTI课程为代表来了解一下该专业的培养内容。

中南大学MTI的公共课程有4门;笔译必修课11门,关于翻译理论和研究有9门,如翻译美学等,其余两门是高级写作和科技笔译;选修课有14门,如法律翻译等;口译课程中和笔译相同的必修课为高级英语写作、中西思想史,不同的有10门,如视译等;选修课与笔译不同的是新闻口译、商务口译、文献翻译。

作为综合性大学,从笔译开设科技笔译等必修课和法律、旅游、经贸、汉语典籍课程等选修课可知该校的MTI偏向于政经方面,将之与同类型的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大学MTI笔译课程设置相比发现具有相似之处,即选修课中的非文学专题数量远远多于文学翻译。如南京大学的笔译工作坊中,非文学类翻译课程有5种,如新闻类、公文类等,另外还有暨南大学的传媒和科技翻译等。因此首先可知这类院校的MTI课程设置对非文学翻译的偏向;其次是对翻译理论课给予了重视,如翻译概论、翻译史等有利于跨科的研究生迅速掌握与翻译相关的重点理论,也有利于英语本专业学生系统地深入学习。

华东农业大学作为开设特色学科的高校代表,MTI分为笔口译。专业必修课笔译为: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应用翻译和文学翻译;口译方向有三门:口译理论和技巧、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选修课中笔译特色专业有4门,如农学概论(英语)、农业科技文献翻译等,其他均为应用型专题翻译,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法律翻译实践等;口译则开设了一门农业国际会议口译课程,其他为外事口译、专题口译等。

全国不少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综合考虑并参考《方案》和诸多院校口笔译开设的主流课程和自身特色学科后,都积极开设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笔译课程突出了“科技翻译”,必修课中有8个学分全是英汉和汉英的科技翻译,选修课中文学翻译只占2分;政法大学MTI是以法律翻译为培养重点,外交学院则是政经类,对外经贸大学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点不言自明。因此,可以发现大多学校都灵活利用《方案》提供的基本课程,主动做出了调整。

(二)教学方式

《方案》把MTI培养目标定为“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表明对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的侧重,有高校如中南大学在培养方案中指出“翻译专业硕士暂不要求公开”,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同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自然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更多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等教学模式。下面通过列举一些国内高校的教学方式来做对比分析。

中南大学的口笔译都采用研讨式、模拟式教学,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不同之处是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要求W生至少有10~15万字的笔译实践;口译课堂运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实践,要求学生至少有累计180小时的口译练习。另外每周都开设了翻译工作坊。

通过将中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的MTI教学方式对比,发现这几所学校都采用了课堂授课、翻译项目和研讨会以及模拟会等具体形式。如翻译工作坊,即由一群特定领域内具备专业知识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并就某个特定领域、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或从事实践活动的研讨会或系列会议(李伟,2006),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师生互相讨论的方式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另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项目翻译和去学校合作企业或机构实习,如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同贵州的英特翻译公司合作,建立黔东南旅游局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出真知。

与国外的知名大学如英国的巴斯大学、美国的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等口笔译的教学方式相比,相似点是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教学以及培养翻译职业化方向上,国内有些学校的引导力度不够,专业实践的课时很少,大多依靠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找寻相关的兼职或参加相关比赛活动提升实践能力,而国外院校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会定期组织口笔译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组织学习或实习,通过日常的“校企合作”到达实践教学。

(三)考核方式

《方案》在第五条“培养方案”中提出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但MTI毕业考核形式比撰写论文为唯一形式的学术型硕士更为多样,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二是不少于一万字的实践报告;三是不少于一万五千字的翻译研究论文。因此得出结论:翻译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结合的学分制,毕业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下面通过举例简单了解国内一些培养单位的具体实施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MTI的所有专业(除了译文赏析和批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学术写作)必修课和选修课都采用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考查的方式并未采用,同时增设了中期考核,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学习、专业素养、实践技能进行考核。由此可知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严格,首先论文和考试的结合表明学校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并重,一般培养院校为了突出“实践性”,不会将论文写作纳入必考内容之一,如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只对学位论文作硬性要求;其次,中期考核也起着监督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同样,北京大学对MTI的考核也增添了新要求,如学生在每一学期开学后要参加该校组织的英语水平标准测试,不及格者要在第二年或毕业前参加学习获得通过评定;每学期每个月(不含假期)独立完成4000字(汉字)自选英译汉翻译作业;第二年去翻译实习基地参加专业实习活动,并获得指导老师的合格评价。由此可见北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而标准化测试则要求学生要不断巩固英语基础技能。

华东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是必修课采用考试形式,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或翻译项目实践,口试要有录音记录,最终的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选修课允许采用考查形式,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研究报告等形式,考查成绩记为合格或不合格。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丰富多样。

在学位论文考核上各高校也有所差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的笔译完全采纳了《方案》中的三种形式;北京大学则对《方案》第一项中“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做了调整,要求翻译项目为80000字的英译汉时政社科类作品以及5000或8000字的英文报告;华中农业大学增添了另一种形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口笔译实习,并就实习的过程写出不少于15000字的实习报告。因此可以得出,各高校在基于《方案》制定自身的《培养计划》时会作些许改变,如提高笔译翻译字数、口译练习时间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培养模式的成效

教学设施逐渐健全。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能使翻译在人的参与下提高质量和效率,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培养单位的重视,并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同样,翻译技术和应用、语料库与翻译也成为一些学校的课程。虽然该领域受关注程度有所不同,但发展势头呈良好的态势。翻译教学课程所需的新兴设备,尤其是口译专业,利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实战的学习氛围,有些学校甚至配备笔译实验室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更加创新。该专业经历近8年的发展,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探索并实施了一些有效促师生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实践的方式,如翻译项目、模拟式教学、翻译工作坊等。翻译项目是指由培养院系单位承接翻译任务,学生进行翻译后再由老师点评讲授,既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也能从老师的讲授中进一步获得改进经验;模拟式教学也能让学生间接感受真实情景,如口译现场模拟等;翻译工作坊和项目翻译有类似处,也是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练习和讨论的创新形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学员走入职业的大门(吕雪,2014)。

实习基地陆续建立。为了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很多学校都因地制宜建立了翻译实习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操练,为进入职场做好铺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实习地点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欧盟口译司,或作为国际会议口译员进行实习;北京大学的实习地点则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世界知名出版社和世纪同文翻译公司。另外贵州大学结合当地对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同旅游局建立合作关系,输送翻译实习毕业生。

(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译专业硕士作为偏向实践性的专业应该以职业化为导向,而现今该专业的潜在问题在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毕业生仍然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不能满足高级翻译市场的要求。中国翻译协会发表的2014年《中国翻译业服务报告》指出,翻译服务企业严重匮乏高端人才,多数为薪酬相对较低的高学历年轻群体;企业翻译业务倾向兼职化,不利于保证质量。从该报告可得出加强学生职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培养中,一些培养单位并未接近或实现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在于未能突出特色课程,而是一味地以市场上缺乏的几种翻译人才为参考,或者开设的实践翻译课程种类过多,造成学生看似“样样通”,实际上“样样不精”。非文学翻译的源语文本如法律、商贸等本就存在一定知识专业性,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对源语言理解充分,还要对要译成目标语的专业术语和用词等十分熟练,因此学校在提供几种实践翻译课程的同时若能重点要求学生精通某一两门翻译,并开设相关辅助中英文课程提高这方面知识,才可能真正增添学生就业的砝码。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MTI(笔译)课程以“航天”领域的科技翻译为重点,南京理工大学甚至将笔译细化分为商贸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等几种专业系别。

总之,翻译的职业化教育并不代表该专业等同于“高等职业”,或一定要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而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方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课程设置上不但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还要符合市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同文馆的翻译教学及其对MTI教学的启示[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刘婷.翻译项目管理与高校翻译硕士教学[D].北京:北京外国语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吕雪.“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与现实意义初探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130-131.

[5]孙琪.法国精英学校培养理念对我国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0):150-151.

[6]王晓敏.贵州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

学英语教研版),2012,(3):18-20.

[7]余振远.市场视角下的翻g硕士(MTI)培养[D].长春: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于艳玲.MTI教育“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J].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2014,(4):98-101+112.

[9]苑欣,裴正薇.国内外十所高校翻译硕士培养方案分析[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98.

[10]严杰,李婷.国内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设计的比较研究[J].沈

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89-792.

[11]周亚莉,蒋雪芳.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8-143.

[1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

语,2008,(6):4-8+14.

[13]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4,

(4):40-44.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科学素养 培养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校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项持久繁杂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过短期或突击式努力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提出系统合理的教育对策,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1创新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1整合理科教学,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单科的科学知识教育,并没有体系化。这与现在小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体系。

现在小学课程如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出现了大量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尤其是科学课程,在《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程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这些内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及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避免单学科教学的重复性和单一思维模式。例如讲“能量”,化学上讲的是物质变化导致的吸热及放热反应,物理上讲的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生物上讲的是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这样既浪费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系统正确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学科中的“能量”知识整合在一起,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根据调研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将理科进行整合,前三年分别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三门通识课程,其中自然科学概论,主要是讲授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以科学思维方式去理解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则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培养其科学价值观。第四年开设选修课,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开设科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并且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交叉点的训练,让学生将其融合,在训练中形成综合能力,从而开拓视野,将知识系统化。

1.2有机融入“小学课程的相关科学知识”

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如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祖冲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芦》里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航天飞机》则展示了飞机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要先总结小学各门课程的科学知识点,将其纳入《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总结各门课程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化学与生活》课程中,将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身边的植物学”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自然科学概论》详细讲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让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在六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电磁奇观”这一节内容,我们在《自然科学概论》中讲述关于各种能量;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自制电池,以及各种小学实验教具。这种整合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小学课程,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到科技创作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3将科学史作为“隐性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对概念和理论有所理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学校开设了《科学史》这一门选修课,但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精研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将零散的各门科学史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加入到这些课程中,这样既减轻了课程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铸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讲述金属的冶炼史,猜测铸剑所用金属,理解金属出现时间先后的原因,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可以讲述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都能有所收获。

1.4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

由于最后两年学生忙于就业或升学考试,时间紧张,学校不再安排科学必修课程,但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我们建议在第四年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最后一年开展科学课教育实习:

(1)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科学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所以很多都是通过在职教育后兼职科学课程的,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学课程的,由于学校以前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他们很难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

(2)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标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能使学生更加熟悉科学实验的设计,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游刃有余。

2构建新型科学教学模式

实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1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

STS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这将促进学生构建科学理念,理解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科学素养。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合作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两种教学方法优点多多,但也各有缺点。我们建议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教师合理安排好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合理干涉,及时引导,让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效率。

2.3运行

课前,制定STS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课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优势互补;实验操作结合使用多媒体,多层次、多场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课后,实施全面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良性发展,并进行网络群讨论,分享个人成果。

3建设多元立体的校园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3.1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例如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以及飞信、QQ、微信软件,定期向学生推出环球科技资讯、健康常识、流言百科、时事科学等栏目,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开发特色课外实践资源

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较多,山区资源丰富等特点,成立了“少年农科社”,建立“生物观察园”,种植蔬菜,养花养鱼,积极开展农科活动,并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开展相应课题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论文或进行农技比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

第3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2-02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培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3,(3).

[2]徐文彬.应用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

[3]封余军, 王文华,师文庆.影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第4篇

关键词 应急任务;多类型成像卫星;多星协同调度;问题模型

中图分类号V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101-02

1 概述

成像卫星是利用卫星上所载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以获取图像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利用星载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或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器,从轨道上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跟踪,以搜集指定目标的图像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广、运行时间长、不受国界和空域限制、无需考虑人员安全等独特优势。卫星设备把目标的图像信息记录在胶片或磁记录器上,然后通过返回式舱送回地面,或用无线电传输方式实时或延时传回到地面接收站[1]。成像卫星主要分为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微波)卫星两大类,光学成像卫星采用可见光、红外、多光谱相机成像,而雷达成像卫星采用SAR遥感器进行成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光学成像卫星的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但不能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工作。雷达成像卫星不受白天、黑夜及云雾的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目前,成像卫星在军事侦察、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以及农业、气象等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6]。

目前,成像卫星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灾害防治工作中,但是由于我国卫星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卫星资源数量和技术有限,资源卫星在应急灾害防治工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应急条件就是指某个局部区域爆发战争或者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比如一场突发的局部战争、防恐维稳、抗灾抢险等。在这种应急条件下,观测任务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异常的复杂性和很高的优先性,同时应急观测任务请求类型多样,比如多传感器覆盖观测、多时相观测、持续不间断观测、打击效果评估、伪装识别等。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如何统筹安排卫星的使用,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在这种应急条件下,现有成像观测系统对观测目标表现出观测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户应急处理的迫切需要。此时,就对卫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构建迅速,获取信息快,重复观测周期短,覆盖率大。这些功能是现有单颗卫星在短期内难于做到的,并且临时发射卫星的成本和时间也是难以忍受的。为了弥补现有成像观测系统的不足,迅速提高成像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根据应急任务需要,采用多颗不同类型的成像卫星进行协同调度,直接快速有效地满足应急任务的要求。通过多类型成像卫星协同调度得到的多类型成像卫星任务执行方案将能够反映卫星及地面站资源争用、任务取舍等卫星系统的实际应用特点。对成像卫星任务执行方案进行仿真并就任务完成率和资源占用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将能够合理评估卫星系统的任务执行能力和资源负荷水平。通过变换卫星系统的配置参数并反复进行规划调度和仿真,就可以得到对不同的卫星系统配置方案满足具体任务的能力评估结果,从而寻求最满意的卫星系统配置方案。

多星协同调度是卫星、星载遥感器及地面站资源分配和卫星观测调度方案核心内容,它本质上是一个优化决策过程,对于更好地利用成像卫星、星载遥感器及地面站资源,优化卫星系统整体性能,发挥它们的最大综合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多星协同调度的模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卫星系统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 建立多星协同调度分析框架

建立框架是为给卫星协同调度提供一个大体的研究轮廓,明确了研究的边界范围。本文的框架主要包括三个级别:总控中心级、部门类别级和管控操作级。总控级主要是多星协同任务一个总的调度;部门级主要是一些不同类型的观测任务调度;管控级主要是一些具体的观测实施者。可以由图1清晰的表示出来。

在应急任务具体调度到哪类哪颗卫星进行完成时,多星协同调度框架中管控操作级必须向总控中心级和部门类别级进行任务调度情况信息反馈,弥补调度过程中的不足,反复进行调度和反馈,最终达到调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通过增加反馈才能保持任务调度效率的提高,使应急任务能够在满足各项要求的前提下完成。

3 多星协同调度基本求解框架

多星协同调度本质上是一个优化决策过程,它能够更好地利用成像卫星和星载遥感器,并且优化卫星系统整体性能,发挥它们的最大综合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成像卫星协同调度机制和求解方法,为实现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不同频率的对地观测体系等的应用要求提供理论储备。

多星协同调度的总体研究目标可以总结为,面向未来成像观测体系的发展要求,以建立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成像观测体系为顶层目标,以多类型成像卫星协同为主要规划手段进行调度。该问题的求解框架大体可以由图2所表示出来。

规划主要处理的规划输入要素包括多类型成像卫星资源和多类型应急观测任务请求3种。参与调度的卫星资源种类主要有4种类型,包括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SAR成像卫星;解决的应急任务主要包括排斥任务、互存任务、秩序任务、优先任务和组合任务等;规划的输出包括两大类:卫星动作和任务信息;其中卫星动作分为动作起止时刻、动作模式和动作类型等几种,动作类型又分为观测动作、实传动作和回放动作等;数传动作分为接收起止时刻和接收任务类型等,其中接收任务类型分为实传任务和回放任务两种;任务信息分为两个部分,卫星观测任务信息和数传接收任务信息,其中观测任务信息指卫星每次观测动作内观测到的任务信息,数传接收任务信息主要指每个接收时段内接收到的相关任务信息。

4 多星协同调度基本过程

多类型成像卫星协同调度过程是一个包含了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下面给出多星协同调度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各类型成像卫星一般在近地轨道运行,它根据用户的应急任务需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有选择性的观测成像。多类型成像卫星协同调度过程主要包括:

1)接收用户成像应急任务信息需求,分析用户应急任务需求;

2)针对复杂任务情况,分解任务,形成子任务,能够供成像卫星观测的无差别的网格静态点目标;

3)再根据卫星资源和任务的约束和特点,进行多星协同调度模型的建立;

4)利用软件工具,结合现有在轨成像卫星系统,对静态点目标进行覆盖性和适匹配性分析,形成一系列图表和报表,如网格点目标时间窗口列表等;

5)在报表和图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观测能力指标,计算在轨成像卫星系统的观测能力;协同调度器结合具体的指标,通过问题求解获取应急补网方案,方案中包括多类型成像卫星运行轨道参数;

6)借助仿真工具、专家的丰富经验以及评估方法对协同调度方案进行评估,通过不断的修正方案,最后得到协同调度实施方案;

7)按照实施方案,迅速机动灵活地协同不同类型成像卫星对目标实施成像观测;用户最终获取所需的观测数据。

由于成像卫星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用户提交的任务需求可能比较多且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成像卫星正常工作时,卫星地面控制指挥系统必须根据应急任务请求,再考虑不同类型成像卫星的能力,对应急任务和各类型成像卫星进行整体优化调度,并制定卫星的成像计划,生成星载遥感器控制指令,经卫星地面测控设备将指令注入卫星,使得卫星按照指令依次执行各种动作,并完成用户所提交的各项应急任务。

5 总结与展望

目前关于卫星任务调度的研究大多针对单颗卫星、单类型卫星和面向简单观测任务请求展开,考虑的卫星观测过程和载荷约束相对简化,缺乏面向多类型成像卫星、应急观测任务请求、将多类型成像卫星观测与应急观测任务请求联合考虑的方法。

本文通过对多类型成像卫星任务调度的分析,针对不同的应急应用需求,为了成像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和灵活地完成各项应急任务,提出了多星协同调度分析框架,明确了多星协同调度基本过程,研究了多星协同调度基本求解框架,迅速地为决策者提供最有效地完成应急任务的请求,其意义在于为下一步有效组织协调天地一体化的航天资源以支持多种类并发的应急行动,快速、准确、灵活、可靠地直接支持作战单元,全方位满足作战应用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论文面向光学、SAR、红外等多种类型的中低轨对地成像观测卫星协同调度的应用需求,以多类型成像观测卫星协同为手段,以满足多种类型的应急观测任务请求为出发点,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多类型成像观测卫星联合任务规划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还未得到实际应用,实验验证也是初步的,以后需要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更深入的实验验证并应用到工程领域。同时,对于迅速发展的卫星技术,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根据整体空间任务目标需求,从单一的复杂系统(单颗卫星)向复杂的大系统(多类型卫星系统)扩展,研究多类型卫星系统自主协同运行的理论与方法,用以寻求满意的总体设计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对地观测任务,力图解决分布式卫星系统任务协作的几个相关问题。在本文的工作基础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针对灵巧卫星的协同任务调度技术研究;

2)针对多个移动目标的多卫星协同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3)针对卫星自主控制任务规划技术的研究;

4)基于传感器网络理论的卫星任务规划算法。

参考文献

[1]邱涤珊.航天装备军事应用[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63-66.

[2]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及应用技术专业组应用技术分组.卫星应用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王永刚,刘玉文.军事卫星及应用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任萱.军事航天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5]曾华锋,夏洪流,周刚.现代侦察监视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

(1.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 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江阴214421)

摘要:为了满足功率器件不同封装形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对功率器件封装的塑封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塑封压机集成接口和PLC温度控制电路,实现功率器件塑封压机温度控制;研发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以及螺旋测试头集合形成的塑封模具定位传感结构,结合PLC定位电路设计,实现了功率器件塑封模具定位。对关键的PLC和触摸屏组合控制系统进行了探索,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功率器件;封装;温度控制;定位

中图分类号:TN305.9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4?0116?04

收稿日期:2015?01?25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为代表的4C 市场和电源驱动领域朝着小外型、大功率的方向发展,作为关键的核心电子元器件,现代功率器件也朝着大功率、小型化、高频化的趋势快速发展[1?2] ,这对功率器件的封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主流功率器件封装形式有:TO,SOP,DIP,PDFN,QFN[3],为了确保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封装过程中的控温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塑封系统自动控温定位结构的设计,实现不同封装形式功率器件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提升[4] 。本文成果已应用于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多类产品实际封装。

1 系统组成

本系统采用的PLC 控制系统由CP1H?XA40DT?DPLC和TPC1062KS触摸屏组成,配合塑封压机集成接口设计、PLC 控温设计、PLC 定位设计、光电传感系统嵌入,在触摸屏上实时显示塑封压机温度并实现温差预警反馈和定位不准预警反馈[5?6]。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 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自动温度切换系统

2.1 塑封压机集成接口系统设计

作为功率器件封装关键的塑封工序,塑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直接影响了功率器件的性能。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需要安装精密塑封模具以进行手动塑料封装,一副模具一般需要16~20个加热棒,压机有32个加热通道,可以方便更换。传统塑封压机中模具加热棒与压机加热棒接口一一对接,压机加热棒通道与热电偶通道一一对应,该对接方式直接造成压机内部连线过多,引起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包括上模、下模、压机加热棒集成接口以及压机热电偶集成接口的塑封压机系统。上模及下模的单独加热棒接口集合成一个整体加热棒接口,上模及下模的单独热电偶接口集合成一个整体热电偶接口,整体加热棒接口与加热棒接口通过加热棒连接线连接,整体热电偶接口与热电偶接口通过热电偶连接线连接。由于系统将传统的多条单线连接改成整体接口连接,使得半导体塑料封装压系统连线简单、不容易造成连线接头脱落,更换塑封模具便捷。

2.2 PLC温度控制设计

设计的塑封压机系统除了将压机的多个单通道结合在一起,还在PLC智能反馈系统中增加自动变换通道程序,若某个通道低于设定温度一定时间,PLC 自动切换下一个闲置通道。通过触摸屏输入、PLC 反馈、模块集成的方法实现温度的切换控制。

PLC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屏设定加热温度、加热脉冲、高低温度报警值和计时时间等相关参数,实现对压机的温度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塑封压机加热开启2 h后切换通道系统开启,若某个通道出现异常(≠175 ℃,温差>3 ℃),PLC立即开始200 s计时,在计时期内该通道温度如仍未达设定值,该通道将被关闭,同时开启下一个闲置通道,重新加温。最终塑封压机温度维持在报警值3 ℃以内,从而保证塑封过程中的恒定高温。该系统可应用于不同封装形式,图2为本系统PLC温度控制原理图,图3为实际塑封压机触摸屏温度及PID显示界面图。

3 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智能定位系统

本系统设有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以及螺旋测试头,可利用螺旋测试头高精度的测量尺寸来调节接近传感器与工作台的配合。上、下工作平台之间连接有4根导柱,将电子光缆感应尺设置于导柱的外侧,接近传感器设置在导柱内侧,螺旋测试头位于接近传感器的底部。当下工作台上升时,4个导柱上的接近传感器可感应下工作台是否到达设定位置,电子光缆感应尺读取下模到导柱的距离,如未达设定值,光电传感器将输出电平信号,经电路转换后,一路信号直接触发PLC安全控制点,有效阻止模具的开合;另一路信号输出至LED指示灯,提示此时工作台未能到达设定位置,图4为塑封模具定位原理图。该系统具有智能定位的功能,触摸屏可实时显示4个导柱是否在设定位置,如有报警,可迅速反映定位异常的传感器方位,便于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模具损坏或者报废。图5为本系统触摸屏定位显示界面。

4 软PLC 系统研究

为了实现塑封系统控温定位的智能反馈,需要设计一种实时监控的现场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采用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7?8];所以在功率器件塑封系统设计中,采用PLC与触摸屏组成的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控温和定位功能。

4.1 控制现场结构

本文采用CP1H?XA40DT?D PLC 和TPC1062KS 触摸屏组成系统控制现场的电动阀、电磁阀、电动机、温度控制器和定位控制器等执行机构。以温度控制为例,CP1H?XA40DT?D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和温度传感器采集现场的温度信号,信号通过PLC 上的A/D 转换、数值变换传送到触摸屏上,触摸屏显示实时的温度值和PID值;且PID 参数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设置,触摸屏给PLC 发送指令,以控制现场的执行机构[9]。控制现场温控结构如图6所示。

4.2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为了实现PLC对塑封压机温度和模具定位的控制,必须设计相应的控制电路。PLC 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主要由输入电路、PLC、输出电路3个部分组成。输入电路主要有按钮、开关、模拟量、人机界面等;输出电路主要有电磁阀、指示灯、接触器等。PLC 控制系统根据输入电路得到的信号,执行PLC程序,从而控制输出电路的电器元件驱动设备的机械结构,最终满足控制塑封压机温度和模具定位的要求,完成系统控制。以温度控制为例,通过触摸屏设定标准塑封压机温度(175 ℃),通过PLC程序判断压机温度是否在容差范围内(3 ℃),若超出容差,则发出信号反馈至触摸屏,同时调整加热通道,令塑封压机温差小于设定容差。图7为功率器件塑封系统PLC温度控制电路图。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常见的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有图解法编程(包括梯形图法、逻辑流程图法、时序流程图法和步进顺控法)、经验法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编程等[10]。设计的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选用的是梯形图法,这种最方便的编程方法是一种用梯形图语言,模仿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编程方式。其图形及元件名称均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十分相近。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原继电器控制电路转化成PLC梯形图语言。

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在软件设计上采用了数字滤波和软件容错。在采样周期内,用采样值计算加权平均值作为滤波值,滤波现场的模拟量信号经A/D转换后变为数字量信号,存入PLC中,根据滤波值滤去噪声信号获得所需的有用信号,进行系统控制。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现场故障或错误,系统即通过程序判断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主要故障还是次要故障,并分别做出停机和相应子程序处理。系统还可对重要的开关量输入信号或易形成抖动的检测或控制回路采用软件延时,对同一信号多次读取,结果一致,才确认有效,消除偶发干扰的影响。

5 结语

目前市场中功率器件应用极为广泛,为了适应现代便携式电子产品等应用领域不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功率器件封装技术不断改进,新型封装形式不断涌现。为了提高各种封装形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各种封装形式的功率器件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关键塑封工艺设备温度的均匀和稳定,提高塑封模具压合精度,从而提高良品率,降低设备损耗,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对提升功率器件封装的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乐.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子与封装,2012(1):39?43.

[2] 张兴,黄如.微电子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巍,徐武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特点、问题、趋势及建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2):9?11.

[4] CHYLAK Bob,BABINETZ Stephen,LEE Levine. Ultra ?lowloop wire bonds [EB/OL]. [2014 ? 07 ? 08]. http://docin.com...827.html.

[5] 袁立强,赵争鸣,宋高升,等.电力半导体器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 刘文生.PLC与触摸屏的综合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87?88.

[7] 叶晓光.PLC 在组合机床的控制应用探讨[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10):146?148.

[8] 陈立定.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郭世钢.PLC 的人机接口与编程[J].微计算机信息,2006(19):40?44.

[10] 陈晓琴.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11] 顾江海,刘勇,梁利华.封装集成工艺中带状功率器件的翘曲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5):578?582.

[12] 高尚通,杨克武.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J].电子与封装,2004(1):10?15.

作者简介:余骏华(1990—),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理论及其应用。实用新型专利: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智能温度切换系统(ZL 201320226664.0)发明人。

孙力(1966—),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全庆霄(1963—),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封装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代电子技术》官网注册投稿

刊载内容:主要刊载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术报告、科研成果和综合评述等优秀学术性论文,主要栏目有:军事通信、无线通信、无线与互联网、信号处理、通信设备、信息安全、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工控技术、电子技术、智能交通与导航、新型显示技术、图像检测与处理、汽车电子、节能减排技术;嵌入式技术,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与仿真、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总线、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与信息器件、传感器技术、虚拟仪器与应用、新型智能器件、电源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等。

本刊影响及收录情况:本刊主要刊载学术、技术类文章和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术报告、科研成果等优秀技术性论文。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扩展版中所属学科为TN类(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按影响因子与学科排名:影响因子为0.548,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12名;

总被引频次与学科排名:被引频次为4 633,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名;

基金论文比与学科排名;基金论文比为0.332,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9位;

来源文献量与学科排名:来源文献量为1 188,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6名。

收录情况:《现代电子技术》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期刊资料库收藏期刊、中国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各大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为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投稿要求: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6 000 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齐全)、

关键词 ( 4~8 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

关键词 )、正文、

第6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以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为例,提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文化意识欠缺的策略。

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人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作一探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广义上可以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的总和,在狭义上指人类精神产品的总和;就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体现在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外语教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人类文化世界的建构和运作正是通过语言的命名活动和语言的制约作用得以实现的。语言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对于表达人类复杂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3.教学的误区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我们缺乏欧美国家所拥有的语言环境。况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经常会遇到很多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因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融人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世界意识。

由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跨文化意识薄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当,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意识欠缺的现象。英语文化意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多数学校还是薄弱环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碍,制约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学生背熟语法规则,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语法规则做题,得高分,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语言。英语教学一直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把重点只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对文化知识给予同样的重视,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扫除因这种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进而达到成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境界。

4.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本,采用结构功能的编写体系,围绕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等16个话题选编语言材料,语言真实自然、形式多样,活泼新颖,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旅游、体育、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交友、集邮爱好、影视等;阅读课文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戏剧、文学、音乐等。这些题材和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未来、关注社会,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论题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双方辩手各举一方餐桌礼仪之优处,或宣扬,或反驳,气氛热烈。其实礼仪本无优劣,只是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教育学生要人乡随俗,树立文化平等观,注重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传记反映了美国自主、独立、崇尚个人奋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瞩金钱的价值观念。

4.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理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作为典故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而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指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这一词语被人们用来比喻“惨遭失败”。再如peasant(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极的意味,指“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狗是宠物。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3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校本课程正是实施这一理念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渴望更多、更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可摸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编写《学点英文谚语了解西方文化》、《中学生英美概论》、《知多少》、《你喜欢的英文歌曲》、《西方节日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校本教材。使学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4.4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综合素养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人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网络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如:(1)英语影视节目(2)英语教学网站(3)各类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4)英语教学的报刊杂志等拓宽英语知识面,提高语音素质、丰富英语文化,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5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也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4.5.1开办英语角,由外语老师与学生交流。有条件的话也可请外教或外国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

4.5.2开设研究性课程,以跨文化研究为主题,系统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课题,如:“美国的饮食文化”、“英国的婚俗”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和录像、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并最终写出报告。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举行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了解西方习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王宗炎)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正确地理解外语并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不仅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国文化有利于外语学习。并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识。

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众多专业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久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大动力[1]。“十二五”以来,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国家的重大需求[2]。其中新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高质量、创新复合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就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在探索建设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电气工程专业的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实践经验。

1.培养目标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地方及相关行业的重大需求,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而制定的。在“十二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下,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

“本专业围绕电气自动化和电气节能与风力发电两个方向,主要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电气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运算、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培养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系统运行及控制、自动控制、电力系统、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究开发、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以及风力发电领域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由上述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结合我专业特点,在原基础上增加了电气节能与风力发电培养方向,以满足“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中电气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修订后的培养目标中重点强调了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以缩短或省去用人单位二次培训,从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培养要求

培养要求除保留了学生应掌握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科学知识等外,根据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对培养要求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增加理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环节、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课程的工程性、增加企业实践的机会;针对新设立的“电气节能与风力发电”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该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需了解该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该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实验等方法和技术,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优化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要求的实施,我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主要包括:通识类课程整合、学科基础类课程细化、专业课程更新以及课程实践拓展。

3.1通识类课程整合

结合我专业的特点,将《积分变换》课程纳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归入学科基础类课程范畴;将《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纳入学科基础课程范畴。最新的2013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中通识类课程所占学分已降低至76分。

3.2学科基础类课程细化

学科基础类课程保留了原有的《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将原学科类基础课程中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归入专业基础类课程,如《电气工程专业概论》、《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外语》等。学科基础类课程学分降低到28分,专业基础类课程调整为18分。

3.3专业课程更新

我专业最新的培养计划中,增设专业方向类课程,目前,拥有“电气自动化”和“电气节能与风力发电”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在“电气节能与风力发电”专业方向中设置了《新能源前沿技术讲座》、《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电动汽车驱动及其控制技术》、《电气节能技术》、《微网技术》等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前沿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总学分为17分。

此外,丰富了专业选修类课程。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电气工程仿真与计算》、《特种电机及其驱动技术》、《DSP原理及在电气传动中的应用》、《电机设计》及《电磁兼容技术》等特色课程,使可选的专业选修类课程总学分达到了21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3.4课程实践拓展

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是支撑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场合的重要环节[4]。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传统实践环节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培养要求,因此课程实践环节的优化势在必行,主要涉及实践领域的拓展和实践方式的转变。

在实践领域拓展方面,我专业响应“十二五”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号召,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综合投资”等经费的支持下,构建了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实践平台、牵引系统实践平台、潜油电机系统实践平台、纺织机电系统实践平台、电气工程虚拟仿真等多个创新实践平台和风力发电机技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工业控制实验室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为丰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接触更新的课程理论应用场合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在实践方式转变方面,除了通过购置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增强实践环节的可参与性、自主开发性、创新性等之外,一方面,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电子俱乐部等,建立校内的实践基地,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类竞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深化对学生的工程意识的培养,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状况,促进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尽可能保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目前我专业拥有与新能源、电气节能等领域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近20个。

4.结束语

通过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深入理解,结合我专业的特色优势,积极推动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优化,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实验环节的创新性、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践环节的工程性,从而使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以及行业对我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C]. 第三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5: 1-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2, 11-33.

第8篇

关键词: 认知语义学 预科段英语 词汇教学

一、认知语义学简介

认知语言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或根据语言分析推测思维中概念的内容。而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原则与认知语言学的指导原则或理论基础一致,即意义的构件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过程而改变。因此,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法。

认知语义学是语义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同时为语言教学开辟新的发展思路,为语言教育者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二、五年制高师预科段英语教育现状

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是为进一步培养高规格和高素养的专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而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上努力体现“五年一贯”的思想。其基本构思是前三年以基础性为主,后两年以选择性为主。本论文着重研究前三年英语教学情况。根据教学实践及理论知识,笔者对此有所感悟,即预科段英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学生的词汇学习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中学英语对单词量要求较大,而词汇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很大的难题;

2.学生听力和阅读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听力或是阅读中涉及的外国文化与习俗,学生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3.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怯于开口练习英语对话,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习得的只是“哑巴英语”。

笔者试图从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方面入手,尝试说明其中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关系,即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

三、认知语义学具体英语教学的应用

笔者结合上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基本观点,归纳总结了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具体时间方面的应用。具体以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提出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进一次或同一词的辨析教学,以及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进行联想与归纳;最后从语义的关联性,搭配式词语的常用现象。

1.语境

(1)辨析近义词使用: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给词汇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如果老师列举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孤立地讲解它们在语义或用法上的区别,则可能会使学生理解偏差、运用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创造语境,在生动的语句中讲词解义、辨别用法。例如:“一个年迈的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感到很孤单。”在这个句子中,前后分别用到“独自”和“孤单”,那么到底是用alone还是用lonely呢?近义词alone和lonely均含“单独”的意义,但二者的感彩不同:alone意为“独自的(地)、单独的(地)”,侧重说明独自一人,没有同伴或助手,是指客观情况。lonely表示“孤独的,寂寞的”意思,该词带有浓厚的感彩,具有“渴望得到同伴”的含义。因此,“独自一人生活”就要用alone修饰,“感到很孤单”可以用lonely描述。就可这样翻译为:“A very old man lived alone and felt very lonely.”通过语境,把alone和lonely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的差别展现出来。老师在创造语言语境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语境强化单词区别,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确定多义词义项:一词多义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但给词汇的确定与理解带来困难。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词义。因此,可以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了解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英语单词lie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意义。在这里分析三种:①I saw him lying on the couch asleep.(我看见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这里lie是“躺着”的意思;②The issue lies with you. You must decide.(这件事要看你的了,你必须拿主意。)这里lie是“看你的”的意思;③Don’t lie any more; I don’t trust you.(别再撒谎,我不再相信你。)这里lie是“撒谎”的意思。因此我们要结合语境,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2.语义场

在英语中,语义场是指许多单词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其形成不同的语义场。在相同的语义范畴下的词语属于同一语义场,比如色彩词语。这里给出隶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一些例子:

A.vegetable: cabbage,spinach,cucumber,cauliflower,pepper,onion,tomato,etc.

B.furniture: table,stool,bench,cupboard,wardrobe,bed,sofa,tea table,etc.

C.movement: run,walk,scramble,stroll,saunter,wander,stride,strut,pace,parade,tramp,ramble,race,dash,etc.

D.laugh:giggle,guffaw,heehaw,sneer,simper,smirk,etc.

笔者认为通过不同语义场,以及同一语义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区分并掌握英语词语。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不同语义场及同一语义场的联想与归纳,可以更好地讲解英语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记忆时,通过同一语义场的联系,举一反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从而形成思维的联系,便于记忆。

3.关联性

关联性在语义方面,主要是指搭配,即词汇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它与其他词汇的共同联系而获得的关联性。例如:牛的走路方式,我们用“wander”,而不用“stroll”,因为wander,vi. to 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esp.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而stroll,vi. walk leisurely and with no apparent aim。 People were strolling along the beach. 即stroll 指很闲适的散步,wander指毫无目的地漫步,或者是不直接地去一个目的地。虽然都是漫步、散步,但是重点不一样,一个着重在“悠闲”,一个着重在“无目的”。所以我们描述牛的走路方式用“wander”而不用“stroll”。 同样,“pretty”和“handsome”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时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Pretty { girl,woman,flower,etc.}

Handsome {boy,man,car,vessel,etc.}

对于大家普遍感到疑问的“make”与“do”的区别,也可以用搭配式教学法加以区分。如:

Make{a living,a meal,friends,a face,an effort,an attempt,etc.}

Do {a job,one’s duty,the dishes,a favor,etc.}

通过“wander”与 “stroll”、“pretty”与“handsome”和“make”与“do”,我们不难设想,搭配式英语词汇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搭配式教学,对于解决词语的搭配问题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高考英语中的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笔者以预科段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简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的辨析教学,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联想与归纳,从语义的关联性,利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这些基本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和牢固的词汇体系。

总之,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还必须将词汇的学习与语言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国华,王铭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8-49.

第9篇

关键词:微机保护;数据采集;三段电流保护;零序保护;自动重合闸

中图分类号:TM76;TP3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0-174-04

Application for Power System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 on MSP430

CHEN Ming1,BAO Xin2,ZHU Mozi3

(1.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Headquarters of 94580 Army,Bengbu,233000,China;

2.State Key Lab of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3.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Nanjing,21000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 of 10 kV power system,MSP430F1611 single chip computer is applied to collect current and voltage of power system in order to protect it.In addition,communication with measuremen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by serial bus is also completed.This protector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both on hardware and software.Every part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part with a circuit diagram.Specifications are analyzed and flow charts are presented.This equipment has been applied in 10 kV power systems reliable.

Keywords: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data acquisition;three sect current protection;zero-sequence protection;auto-reclosure

0 引 言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1-8]。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本文以MSP430F1611单片机为基础,通过采集配电网的电流、电压以及开关的状态;对配电网实现保护,其内容包括电流速断保护、三段式过流保护、反时限保护、零序保护和带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闸,并且利用串口总线实现与测量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的通信。

1 硬件部分

1.1 概述

微机保护的硬件由数据采集系统、CPU主系统、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等组成。整体原理图如图1所示。通常整套硬件是用单独的专用机箱组装的。

1.2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组成

数据采集系统又称模拟量输入系统,它的作用是将互感器次侧输出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经过隔离、采样、A/D转换等步骤转化为计算机能接受与识别的数字量,然后经过CPU主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运算,开关量输出输入系统的作用主要是输出跳闸、信号等信息。本文的装置共有8路数据采集输入,其中的一路见图2。该系统中,共有3个部分组成:互感器与变换器、低通有源滤波器、限压电路。

互感器与变换器分别包括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是采集母线上的电流和电压,并将其转换成单片机可接受的电流和电压值。这里选择CS-TA1型互感器,一般将二次侧的电流值变为5 A。另外,由于要求实现零序保护,将B相的电流互感器设定为零序互感器。电流变换器是将互感器的二次侧电流再一次变换。

MSP430F1611所接收的电压最大值为3.3 V,但作为保护电路,要考虑到瞬时脉冲电流的最大值可能远大于平均值,所以设计的电路可以使单片机承受正常电流20倍以上的冲击。

电网上采集的电流电压有高次谐波,不利于软件求出电流平均值,因此要加入低通有源滤波器,见图3。

图3中,Vo:Vi=1+R7/R6,可以选R6=400 Ω,R7=240 Ω。该有源滤波器的特征频率ωn=1/(RC)。对于工频为50 Hz的交流电,采样频率fs=600 Hz。根据香农采样定理,取R8=4 kΩ,C1=1 μF,可以达到滤波的功能。另外,滤波器的地与单片机的地是一致的。

由于MSP430F1611的容许电压是3.3 V,而电网电流可能产生瞬时脉动而造成单片机的烧毁,因而要有一限压电路。如图4所示。

图4中,因二极管的存在,输入A/D转换器的电压被限制在3.3 V以下。同时两个电阻产生分压效果。当电压过高,会使二极管导通,输入A/D转换器的电压会箝制在3.3 V。

1.3 CPU

MSP430系列单片机是由美国德州仪器设计开发的。这是一种具有超低功耗特性、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它具有处理能力强,运行速度快,功耗低等优点。具体介绍

参考文献[9]。

1.4 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硬件组成

对微机保护装置的开关量输入/输出,即接点状态的输入/输出可以分为两类:安装在装置面版上的接点;从装置外部经过端子排引入装置的接点。

保护模块不仅要有保护装置,还要与测量显示模块实现异步通信。要从测量显示模块得到设定值及从自身得到闸刀的开关状态,必须要有开关量的输入输出。从其他模块得到的开关量直接接在P3口上,而自身得到的开关量需要有开关量输入电路。

1.4.1 开关量输入电路

图5中,开关量经过光电隔离后与CPU相连。其中,当输入端为高电平时,输出端为低电平。

1.4.2 开关量输出电路

开关量输出电路是跳闸合闸信号的通道,低电平有效,如图6所示。

2 软件部分

微机保护的软件由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故障计算模块、故障检出模块、数字滤波模块及自检模块等组成。其核心部分是故障计算模块和故障检出模块,这些模块是根据所需保护的保护算法用高级语言编写的[10]。

2.1 主要技术指标[11]

2.1.1 电流速断保护

电流速断保护指当电流超过一定值,闸刀立即断开。这个一定值Idz1由用户自行设定。用户在显示模块中设定后,通过异步通信传输到保护模块中。由于是计算机控制,所谓的立即断开是指经过连续数次采样,每次采样值都在设定值之上,CPU输出跳闸信号。这里采用6次采样后跳闸。

2.1.2 三段式过流保护

三段式过流保护指用户设定三个电流保护值Idz1,Idz2,Idz3,当电流高过任何一个时都执行调闸,但每个跳闸延时不一样。这里,当测量值高过一段值时进行速断保护,测量值在一段值和二段值之间时,延时跳闸。同样在二段值和三段值之间也进行延时跳闸。两次延时时间tdz2和tdz3不同,且都由用户设定。延时时间的测定在程序中由定时器提供。

2.1.3 反时限保护

反时限保护是动作时间与被保护线路电流大小有关的一种保护,当电流大时保护的动作时限短,而电流小时动作时限长。

2.1.4 零序保护

在大接地电流系统中,零序电流保护是利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发生接地故障时出现零序电流的特点而构成的。从保护构成情况看,零序电流保护与相间电流保护类似,其主要区别在于零序电流保护的测量元件(电流继电器)接入的电流量性质不同,零序保护的测量元件则接在零序电流滤波器的出口。

零序保护的数值I0dz和时间t0dz由用户设定。

2.1.5 带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闸

自动重合闸的作用是针对电网故障的不同类型起作用的。对于瞬时性故障,断路器断开后再合上,电网就能恢复正常供电。对于永久性故障,即使合上电源,由于故障的存在,线路还要被继电保护再一次断开,因而就不能恢复正常的供电。

带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闸是指在闸刀断开后,经过一段延时,闸刀自动合上,此时若故障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就再次断开闸刀,这一次断开后闸刀就不再自动合上。若在一段时间内,测量值未大于设定值,则动作结束,系统正常供电。

在软件中,用定时器实现重合延时时间,重合后再检测参数并判断。由用户设定重合时间tch和记忆时间tjy。

2.2 软件流程图

2.2.1 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的流程比较简单,如图7所示。主程序作为一个永久循环,不断与测量显示模块实现通信。

2.2.2 中断程序流程图

在编写程序时,可采用一个中断,其中A/D转换,数字滤波及所有的保护都在该中断中。一个中断周期与一个采样周期的时间相同。中断程序流程图如图8所示。

3 结 语

在总结前人对微机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微机保护的应用做了深入探讨,设计了一种具有多功能的保护装置,并可靠地应用在10 kV配电网中。但设计中,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论文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如保护定值不能随电力系统的运行变化而自动调整等。

参考文献

[1]郑贵林.现代继电保护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岳地松.35 kV变电站主变微机保护的整定[J].变压器,2008(6):15-17.

[3]吕翔,张虹.几种傅氏改进算法仿真分析[J].机电工程,2008(2):96-99.

[4]姚军,温阳东,谢毓广.基于MSP430F1611 MCU的微机保护控制单元[J].电气时代,2005(11):108-109.

[5]商立群,白维祖,程刚.基于ARMS3C4510B的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8(2):116-118.

[6]余良国,梁锦华.基于DSP控制的新型微机保护方案[J].水利电力机械,2007(12):94-96.

[7]刘晓忠.微机保护重合闸逻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继电器,2007(35):64-66.

[8]胡成志,卢继平,胡利华,等.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6(8):36-39.

[9]沈建华.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化,张小咏,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2):201-203·

[2]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71-74·

[3]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2006,20(1):32-34·

[4]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陈国生,陈修颖·高师本科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6):75-79·

[6]孙根年,黄春长·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73-375·[8]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