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业养殖论文

畜牧业养殖论文

时间:2023-05-12 11:4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业养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业养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生态,发展

 

环境与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过度的开发、生产和浪费,以致于生态、环境变质恶化。发展和利用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同样,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须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资源,既要求畜牧业高效发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谐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就必须正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寻求其平衡原则加以缓冲,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落后、不合理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网。

2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再次,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最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论文参考网。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论文参考网。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坚持以科学为主,始终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服务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偏远的天峨县有些养殖户大胆从外地取经,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现代推广养猪使用的发酵床,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猪的肉的品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其次,要在贫困山区大量的吸纳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山区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从而使传统体力型的畜牧业逐渐向技术性的畜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丁枫华,吴向东,赵鹂.试论我国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3,24(2):17-20.

第2篇

[关键词] 兽医防疫 形式 成效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82-01

兽医防疫是保障畜禽健康和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工作[1],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陆续发生与流行,给兽医防疫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兽医防疫工作存在养殖观念落后,防疫制度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2],为了更好的提高兽医防疫效果,论文对目前兽医防疫的形式与成效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兽医防疫体系提供参考,为畜禽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1 目前的兽医防疫状况

畜牧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畜牧兽医防疫制度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防疫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基层防疫工作量大,农村散养户大量存在,基层养殖户对畜禽防疫工作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畜禽防疫的重要性,从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待遇有待提高,基层防疫工作需要各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防疫推广难度很大[3]。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的设备老化或缺乏必要设备,基础设施不健全,实验室设备陈旧,缺少必要设备,一些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低温保存和运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没有好的配套设施,疫苗免疫效果难以保证。兽医防疫各个监管环节需要加强,农民自由交易过程的法制观念不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意识缺少,有的甚至违规将病死畜禽低价流入市场,成为疾病传染源,严重威胁畜产品安全和养殖业健康发展。养殖观念落后,散养动物多,分布广,成为疾病防控难的主要原因,防疫宣传力度不够,农户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2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科学性的措施和建议

2.1 农村养殖观念转变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首先要转变基层农村养殖观念,农村养殖分散,规模养殖小,农村零星和小规模养殖占多数,养殖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疾病防控意识,一些农民禽类养殖不是以经济收入为目的,而是几只到几十只的散养状况长期存在,以放养为主,养殖动态变化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很难掌握,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很难实施集中定点免疫和大规模免疫。散养户对畜禽免疫往往不够支持,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养的少,没有免疫必要,导致漏免和少免现象频出。需加强养殖户对畜禽防疫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免疫阻力。

2.2 加强种源管理,提高防疫质量

加强种源管理可以提高防疫质量,提高防疫的科学性。同时可以减少预防反应处理不急时产生的畜禽死亡,减少养殖户对防疫的恐慌。一些畜禽疾病主要是引种不安全,引种时将带病动物引入,有些动物疾病在动物体内潜伏而不发病,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发病和流行,成为疾病重要传播来源,引种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动物,新引进动物要隔离观察一周以上,证明健康方可合群。有条件的饲养场要建立动物健康档案,逐步淘汰有病畜禽,种畜要健康不带毒,防止疾病垂直传播[3]。控制好国内畜禽交易场所,加强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动物疾病筛查,更好的了解畜禽整体免疫水平,建立全面疫病防控体系。

2.3 畜禽统一防疫成效显著

开展畜禽统一防疫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统一组织,统一疫苗供应,统一防疫,要把畜禽防疫工作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形成专门的防疫队伍,建立县、乡、村防疫网络,对防疫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防疫工作重要性的基层宣传工作,加强动物监管,建立长效机制[4]。加强农村自宰动物的管理,确保动物防疫顺利进行。

3 科学兽医防疫探讨

提倡科学兽医防疫,首先要促进养殖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取代传统养殖,为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变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宣传,提高农户动物防疫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免费宣传教育工作,县和乡政府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发放相关宣传材料,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自觉接受动物防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兽医防疫推广难的问题,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基层动物防疫站要加强人员和设施配备,淘汰老旧设备,保障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确保各防疫站的疫苗和药剂器械等物资及时到位。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免疫预防与检查扑杀相结合。在春、秋动物疫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动物免疫,对散养户要分户做好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定期对饲养动物做流行病学普查工作,利用先进的动物疫病检测试剂盒做好动物疫病普查,一些地区高发病更要加强免疫监测。加强对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样有助于兽医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兽医的职业地位,加大兽医防疫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结语

兽医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部分,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相信随着我国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户防疫意识的逐步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兽医防疫将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全面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峰.加强基层兽医防疫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4,(7):83.

[2]李佳龙,李常玲,滕志刚,等. 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10):253.

第3篇

【关键词】 畜牧业生物资产; 生物资产; 资产评估; 评估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转型期。畜牧业生物资产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既直接为人类提供农畜产品,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对促进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有效管理,保证其交易和流转的顺畅,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与会计、审计相关的部门及农业金融、保险活动也对畜牧业生物资产可靠的价值信息表现出强烈的需求。畜牧业生物资产种类较多,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物转化功能各不相同,资产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恰当估值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财会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评估人员对于其价值评估的认知与实践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资产。

国内外学者对于畜牧业生物资产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领域中的确认与计量,对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学者中,Delali B.K. Dovie,Charlie M.Shackletonb和Witkowskia(2006)提出牲畜的价值依赖于产权归属、畜产品(肉和奶)的质量、牲畜养殖的规模。M.Siegmund-Schultze,B. Rischkowsky,J.B.da Veiga和J.M.King(2007)认为现金流是决定牲畜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折现率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Ratnayake和Ajith(2010)提出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能可靠确认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公允价值,其中关键问题就是要合理地确定折现率。Elad Charles和Herbohn Kathleen(2011)提出生物资产估值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与风险相称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在国内学者中,王伟、许守澄(2008)对奶牛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成母牛和后备母牛的价值评估方法。笔者(2008)根据IAS41的标准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给出了具体的选择方案。范文娟(2010)研究了多种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其中探讨了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并对其精确性进行了检验。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但普遍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评估思路。

二、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综合分类

不同类型和对象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其价值差异较大。明确评估对象的类别是进行评估的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按照生物资源是否成熟,生物资产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根据我国目前畜牧业经营对象,畜牧业生物资产主要包括大牲畜(如牛、马、驴、骡、骆驼)、小牲畜(如猪、山羊、绵羊、兔)、家禽(如鸡、鸭、鹅)等。综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生物学特征,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类型可以做进一步划分,如表1所示。

评估对象利用方向和所属畜群不同,其类别也是有区别的,同一畜种还可以根据利用方向和畜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例如牛可以分为乳用牛和肉用牛,乳用牛根据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犊牛、育成牛或青年牛、基本畜群等。

三、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规律

畜牧业生物资产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退的自然特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充分把握评估对象的价值变动规律是开展资产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就畜牧业生物资产个体而言,一定期间内经历若干实物形态的变化,随着实物形态的变化,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资产的价值是资产的数量与资产的单位价值的乘积。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是其数量与单位价值的乘积。用公式表达如下:

资产价值(Vb)=资产数量(Qb)×资产单位价值(Pb)

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数量(Qb)(包括个体形态变化与实物数量个数)与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单位价值(Pb)任何一项发生变动,都将引起资产价值(Vb)发生变动。非生物资产通常数量不会改变,价值的变动主要是由资产单位价值的变动而引起。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变动过程中,不仅会由于单位价值的变动而引起变动,同时,资产的数量、形态和产出也会发生改变,一是在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形态和产出量增加,如肉牛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其个体在增大,产肉能力在增加。二是生物资产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物资产,导致数量增加。

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资产单位市场价格(Pb)(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变动导致的增值,这种增值是其他资产也会遇到的情形,如房地产由于地价增加导致增值;另一种情形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产通过本身的生物生命运动而发生的增值即生物资产数量(Qb)变动导致的增值,如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包括生物资产个体形态发生变化,如犊牛、小鸡的长大与成熟,以及生物资产实物数量个数的增加,如新生牛犊、仔猪等导致的价值增加。这种增值是其他资产不可能发生的情形,而且,适宜的条件、人类劳动的合理投入、农业活动的有效性将促使其生物转化的有效性,使得这种增值更为明显。

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资产单位市场价格(Pb)发生变动,导致资产减值,另一种情形是资产发生死亡个体减少、生产机能衰退等生物资产数量(Qb)减少导致资产价值的减少。

从以上分析得出,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双向的,正向的增加(+)与逆向的减少(-),引起价值变动的因素主要为两个,即畜牧业生物资产自然因素(形态变化与个体数量)和市场经济因素(畜牧业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或者“双因素”,概括而言,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变动规律是“双向”“双因素”变化规律,图1描述了该变化规律。非生物资产价值变动只是单一因素变动而引起,通常不存在自然因素。

正是由于存在自然因素(个体形态变化与实物数量个数)(Qb)导致的变动使得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发育和存续期间或者为人类提供服务期间价值波动呈现倒U型规律,即初始价值较低,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价值逐步增加,到达生长发育以及生产能力高峰值时,价值达到最大,此后,生物资产的价值又逐渐减少,直至价值为零。一般资产的价值在存续期间基本是递减状态(也有增加的情形如房地产,但总体是递减的)。

由于畜牧业生物资产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每一阶段的生物性状和生理机能不同,并且每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都以前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为基础,因此价值形成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按照畜牧业饲养管理要求,家畜出生之后一般可以划分为哺乳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阶段;家禽等可分为孵化期、育成期、成年期和淘汰期。图2列示了奶牛、绵羊、蛋鸡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应的资产类型,这三类资产都属于典型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但是这三类畜牧业生物资产并非始终都具有生产能力,而只有在性成熟之后才有生产能力,即成熟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奶牛和蛋鸡在性成熟之前不具备产出能力,因此属于未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另外,绵羊在性成熟前已经可以进行羊毛的采剪,因此在羊毛可以采剪的时点,绵羊已经是生产性生物资产。当畜禽完全丧失生产能力,但尚未发生产权转移时,畜牧业生物资产应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四、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是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的三种评估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另外,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条件价值法、德尔菲法和实物期权法等。目前,国内外关于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不足,特殊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从图2可以看出,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存续过程可分为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变动规律都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分阶段来确定畜牧业生物资产评估方法。在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即“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阶段,通常这一阶段只有投入而无产出或产出很少,牲畜和家禽更符合“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特点,其价值的确定适宜采用成本法;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即“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阶段,该阶段的牲畜或家禽已具备稳定产出能力,适宜采用收益法;生长发育的第三个阶段,即“淘汰”阶段,该阶段的牲畜或家禽也符合“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特点,无产出或产出能力很低,处于淘汰期的牲畜家禽多数会直接进入肉类产品市场,适宜采用市场法。

(一)成本法的运用

在评估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时,适宜采用成本法,选用的评估指标为复原重置成本,即采用与被评估资产相同品种的仔畜或雏禽、饲养标准和技术等,以现时(评估基准日)价格水平重新饲养评估对象并达到预期状态所发生的费用。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借助资产所有者所持有的历史成本资料,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运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应当把握三个要点:第一,合理分类。可依据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品种、养殖时间、外表形态和特征等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分类。第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取得成本、饲草和饲料费用、医药费、养殖人员薪酬、房屋和饲养设备的折旧、燃料动力费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和修理费用等。第三,成本费用的分配。将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按照牲畜和家禽的类别及所占比例进行合理分配,由此得到不同种类未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复原重置成本,即评估对象的价值。

(二)收益法的运用

畜牧业生物资产成熟并具备生产能力时,适宜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预期收益进行折现并汇总,以此作为评估对象的价值。评估流程的设计和评估参数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牲畜和家禽的价值变动规律。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模型为:

式中,V是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Ri是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第i期的预期收益额或现金流量值,n为预期收益的期数,k为折现率,其中Ri、n和k是收益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前提。资产的特殊性使得上述3个参数的量化较为困难,因此,根据评估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选取相关的指标和参数并对其进行合理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关键。

1.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收益值

成熟的生产性畜牧业生物资产,每年的收益值是由牲畜或家禽带来的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得到的。例如单位数量的奶牛在第i期带来的收入包括产出犊牛的价值、原奶的销售收入及牛粪的处置收入,若处于资产持有末期,还应包括淘汰奶牛的处置收入;成本费用包括饲草和饲料费用、医药费、养殖人员的薪酬、燃料动力费等。固定数量的蛋鸡一年带来的收入包括鸡蛋的销售收入以及鸡粪的处置收入,在资产持有末期还应该包括淘汰鸡的处置收入,成本费用的构成与奶牛类似。单位数量的绵羊一年带来的收入包括出售羊毛的收入以及产出羔羊的价值,在资产持有末期还包括淘汰羊的处置收入,同时也应考虑相关费用和成本。

在估算各年收益时,禽畜的饲养成本相对固定,同时还能参考往年的会计资料,因此,现金流出的估计难度较小。在估算禽畜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时,忽略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生命周期等因素会使估算结果产生偏差,因此应该重点对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产性能进行测评。蛋鸡应进行产蛋性能的测定,蛋鸡在具备产蛋能力后,第一个产蛋年的产量最高,第二年较第一年产量会下降15%~20%,第三年再下降15%~25%,同时还需要考虑蛋重、蛋品质和料蛋比等指标。测评奶牛的生产能力应关注其乳用性能,主要包括5个性能测定指标:产奶量、乳成分含量、泌乳的均衡性、挤奶能力和一些次级性状。在对产奶量进行测定时,应该从年产奶量、泌乳期产奶量、305d产奶量和成年当量等角度来分析,影响产奶量的主要因素有奶牛的品种、胎次、日挤奶次数和营养水平。判定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有乳脂率和乳质量,乳脂率与产乳量呈较强负相关关系,品种不同,乳脂率也不同,全面衡量奶牛的产奶能力,应将产奶量校正到同一乳脂率标准。泌乳的均衡性是与产奶量密切相关的,可以借助泌乳曲线来判定泌乳的均衡性,泌乳曲线的运用使未来现金流入的估算更加合理和科学。通过排乳速度和前后房指数可以衡量奶牛的挤奶能力。次级性状主要包含抗病性状、繁殖性状和使用年限等。在评定绵羊生产能力时,可以从剪毛量、净毛率、毛和皮的品质等方面判定。同时,要对评估对象的繁殖性能进行测定。另外,还应充分考虑未来农畜产品的供求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历史价格信息,合理预测农畜产品的价格。

2.畜牧业生物资产的剩余寿命分析

在评估基准日需要确定预期收益期数,预期收益年限表现为禽畜的剩余寿命,剩余寿命是评定畜牧业生物资产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确定禽畜的剩余寿命应找到与评估对象功能寿命有直接关系的生理特征指标,通过对生理特征的鉴定,估计禽畜的剩余寿命。一般正规的畜牧业养殖部门,在牲畜出生时都进行记录,如通过活体标记编号、系谱记录、临时性记录和永久性记录等手段进行个体和群体的识别,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来确定禽畜资产的出生日期,推算禽畜的剩余寿命。在缺乏记录的情况下,可根据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体型外貌来判断其剩余寿命,最常用的是对牲畜进行线性评定,首先对牲畜外形的各部位进行评分,然后借助一定加权系数,求得牲畜的总体评分,从而判断牲畜品质的优劣及剩余寿命。

3.折现率的确定

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折现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折现率微小的误差都会使评估值严重偏离正确的评估结果。目前,绝大多数的评估业务都是采用固定的折现率,而以固定折现率为前提的收益法只是一种较为简单和公式化的评估途径,以此来估算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会存在较大的误差。畜牧业生物资产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尤其是疫病的风险,其价值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农业、畜牧业中的风险对折现率的影响,动态地分析评估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险因素。确定折现率时应重点把握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三个指标,前两个指标容易获取,而风险报酬率的确定会存在很大的偏差,可以借助专家打分法来降低偏差。

(三)市场法的运用

生产性畜牧业生物资产进入淘汰期之后,会经过育肥而直接进入肉类产品市场。我国存在活跃的肉用禽畜市场,可以借助其市场报价并经过称重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由农业部主办的政府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及“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等都可以查询到多种活禽活畜的市场行情,还有一些地方网站也会提供类似的信息。

运用这三种评估方法确定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时,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评估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特殊性,并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参数,指标和参数的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点与难点。

五、结论

有效开展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可以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和保险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关注不够,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对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综合分类,分析了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核心问题――评估方法的选择,分别探讨了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运用,根据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在指标和参数的选取和量化上进行了探索。指标和参数的选取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Delali B K,Charlie M,Witkowskia E.Valuation of communal area livestock benefits,rural livelihoods and related policy issues[J].Land Use Policy,2006(7): 260-271.

[2] Siegmund-Schultze M,Rischkowsky M,Veiga J,et al.Cattle are cash generating assets for mixed smallholder farms in the Eastern Amazon[J].Agricultural Systems,2007(3):738-749.

[3] Ratnayake,Ajith. Valuing Biological Assets[J].Financial Management,2010(9):36-37.

[4] Elad C,Herbohn K.Implement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M]. Edinburgh: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2011:135-136.

[5] 王伟,许守澄.奶牛价值的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8(7):28-32.

[6] 张心灵.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35-24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云南石屏

论文摘要:分析了石屏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以使广大人民真正吃上“放心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实施畜产品安全放心工程对保障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然而,当前在畜产品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少数畜禽饲养户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农药、抗生素和兽药等,致使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严重地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

1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防疫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

基层防疫监督管理权混乱,乡镇政府经常对防疫工作进行干预,有时会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致使畜产品在流向市场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给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2药物残留严重,违禁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

目前部分养殖专业户为了提高畜禽成活率擅自加大兽药剂量,并在日常饲养中用药剂或添加剂来防控疾病的发生,使兽药在畜禽体内集聚,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3检测体系不健全,缺乏检测人员

我国畜产品质量检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主要以维生物等常规检测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与产业化的发展,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日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畜产品安全问题开始引起行业和社会的关注,行业对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的检测工作有所加强。但目前石屏县还没有正规的检验室,只有以诊断动物疾病为主的兽医诊断室,而且未通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和计量认证,检测结果缺乏权威性;畜牧系统中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太少,而中级的大多属于畜禽养殖兽医防疫治病技术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验室检验人才,残留检测项目不能开展。所实施的“放心肉”工程也只是经过检疫做到外观卫生,猪胴体达到“四无”标准,摘除了三腺,兽药残留等还停留在感官评价阶段。

1.4养殖方式落后极大地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石屏县畜牧业生产现状是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厂少,大量的畜产品由一家一户的农民以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生产,对生产过程难监控,尚无完善的饲养管理标准;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性大,包括饲料的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免疫程序、排泄物处理、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难以达标,因此很难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畜产品。

2对策

2.1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加大立法工作,完善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配套法规,使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处理有法可依。二是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增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水平。

2.2加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

要深入贯彻执行《兽医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一是加大对兽药饲料的查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二是加强对畜禽生产养殖户用药用料的监管,督促他们建立用药用料记录,规范畜禽养殖用药行为,严格执行休药期;三是加强对禁用、限用药物的监管,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合格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品种和名录。

2.3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管工作,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进一步做好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的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二是进一步加大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使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出栏和出产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严格查物验证,无检疫证和运输工具消毒证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一律不准上市交易,同时加强对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查处,一经发现及时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2.4严把饲料、兽药关,强化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控制

要控制减少兽药残留、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必须引导饲养户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的要求,做到坚决不用违禁药品,严格遵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停药期,推动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畜禽生产体系建设。同时畜产品生产者要严格按《兽药使用标准》、《饲料使用标准》、《饲养管理准则》等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确保饲养过程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产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以及各种饲料、兽药产品标准和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有效控制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2.5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实施可追溯性管理模式

在畜产品生产体系中,实施质量档案制度,对原料、成品饲料、添加剂、畜禽谱系、饲养过程防疫疾病治疗用药、屠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要有准确完整的记录。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根溯源分析可能产生危害及影响安全的因素,突出关键点的控制,通过质量档案实施质量追溯,以确保畜产品质量。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搞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畜牧部门的重要职责。必须把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自始至终贯彻到从动物饲养到餐桌的全过程,确保动物产品无病原微生物侵害、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无掺假注水,使广大人民真正吃上“放心肉”。

参考文献

[1] 汪保根,汤婕,汤锋.畜产品重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4(9):62-64.

[2] 郭强.关于畜产品安全管理的做法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4(11):69.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__*,来自__县畜牧水产局,十分感谢市局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作为一名普通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光辉事迹,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分内工作。下面我把在科技普及推广方面的一些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针对农民需求,丰富推广内容

__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共辖__个乡镇,面积大,分布广,由于基础条件和养殖习惯的不同,在畜牧业发展上很不平衡,所以在科技推广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近几年,我县确定了奶牛、散养鸡、舍饲肉羊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各乡镇也明确了发展重点,我们根据各乡镇的重点,改变原来的集中大培训,为分散小培训,去年,我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技术服务处、动物医院等技术部门,利用集日、庙会在县城、__镇、__镇举办了3次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养殖技术、禽流感免疫程序、畜禽新品介绍等技术资料3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0多人次,解答养殖户提问50多个。与省、市主管部门合作或邀请技术专家举办乡镇培训或区域培训15期,内容涉及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料加工等多个方面,受训农民达到5000多人次,收到了很到的效果。

二、创新推广模式,完善推广网络

现在是信息社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原来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农民在下面听,讲完听完就完事”的培训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更好的服务农民,满足农民。我探索实施了三种推广模式。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户。去年6月份,通过积极运作,__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与我县__奶牛小区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把__小区作为__农大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行技术协作。这样,__小区就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__农大的科研成果,而__小区是我县奶牛养殖的龙头企业,他的技术很快被全县奶农所接受,这样一项新技术就很容易的在全县推广开来。二是走出去,学习先进文化。通过与养研究所的联系,我组织选派了20名特养养殖户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参观基地,开拓了他们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水平,回来后,这20人都成为我县特养业的本土技术员。三是实行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提升农户养殖水平,我县实行了“一对一,手拉手”科技帮扶工程,按照要求,我与一规模养殖场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从场址建造、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我公布了自己的住宅电话、手机号码,使养殖场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我,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到养殖场实地服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协调有关人员解决,由于实行单一服务,对养殖场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多事情不用养殖场来回跑,自己就可以帮助解决,节约了他的时间,使他的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

三、立足科研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俗话说“好药还要开好方,好种还要好法帮”,作为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群众的好坏,“学无止境”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养殖户服务是我的追求,为此,我与同事合作,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太行山西门塔尔牛改良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安全饲料开发》等4个科研项目分获____科教兴山创业一等奖和二等奖。与县电视台合作录制了《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专题片,在青贮季节,为养殖户播放,使技术推广更直观,群众更易接受,该专题片获省农业科教电视“兴农奖”二等奖。撰写的《肉羊舍饲圈养管理技术》、《散养鸡养殖技术》等2篇论文入选全省农业科技下乡丛书《农业实用技术选编》。同时,我还充分利用下乡搞服务的时机进行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志一起,起草制定了《肉羊舍饲圈养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奶牛业的意见》、《扶持散养鸡发展优惠政策》,并通过政府常委会研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为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踏踏实实的工作,换来了丰收的硕果,由于工作突出,去年我当选为____*,连续两年获得政府嘉奖。作为一名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为畜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6篇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诚信教育,畜牧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0-03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普遍,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的不守诚信现象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教育部在所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程,作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接设置诚信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1]。将诚信看成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但现实中,诚信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日益突出。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法简单,举例的负面教材居多,缺乏积极优秀的正面宣传材料。在学术、科研诚信方面,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了解,思想上认识不足,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意识[2]。在学生就业方面,某些学生由于就业理念有偏差,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加上功利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在择业时只考虑目前的现实利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效养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积极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达到“南风效应”。

1 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

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 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

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 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3]。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

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 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2]。

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 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

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 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夏道玉.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81-84.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因地制宜 能源的循环利用 多民族共同发展

从大量文献可以清晰看出,以往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问题主要解决的方案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扩大农牧民为骨干,走“外推,内驱”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大部分人都从这些角度看制约及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方法[1]。很少有从绿色,节能,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分析。基于此,本文想通过对甘肃张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改善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因地制宜,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主要以上述三方面为基础提出我们的意见及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基础

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西北绝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新疆、甘肃、青海等是我国大陆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3433万千瓦、2421万千瓦和1143万千瓦。 以甘肃省为例,其年平均风速大于3.0米/秒的地区包括安西、玉门、金塔、肃北、民乐、永昌、古浪和天祝等县,多处都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厂的条件。除了这些意外土地资源也相当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合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

2.能源的循环利用

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水、废物处理的再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沼气发酵,秸秆重复利用等。

3.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对多民族地区,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相当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族际日常交往,民族居住格局等对少数民族间交流及发展的影响。

二、对于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优势: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土地广阔,灌溉方便,湿地多;湿地类型齐全多样;积雪融水丰富。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节能、绿色的生态农业。降低化石能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将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做到绿色节能。例如:就统一供电这一方面将重点充分开发太阳能;沼气池发酵;对于积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则充分利用地下水丰富的优点,充分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1.农业方面改进措施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节农产品的种植量和种类保障农民的利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引进农业科技人员以提高农产品含量低、品质差等缺点。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种植区进行节水改造。在水资源较缺乏的西北地区,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施沃土工程,加强对西北农用地土壤肥力的改进,提高耕地质量。这主要是进行有机肥积造,增施有效的农家肥;充分的运用当地的能源。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污染;运用秸秆、树叶、杂草作为饲料,植菇,最后作肥料还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使其更加绿色环保。

2.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

加强牧区科技基础建设,提供科学的育种技术和防疫技术。探究科学的饲养方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协调畜牧产品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合理衔接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化的交流。把牧民分散的小规模饲养与市场有机的连接,扩大规模,将产业链延长,这样就能使牧民在整个饲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积极培养新型的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养殖技术的培训,从多方面灌输畜牧业技术,拓宽技术的推广面,深度挖掘科技的潜力使其为畜牧业服务,运用科技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畜牧业进行转变[2]。

三、对于旅游业发展规划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利用宗教文化优势,甘肃省的甘南佛教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吸引国内外旅游投资;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如东乡手抓羊肉、藏族唐卡、锅庄舞、油香、保安腰刀、裕固族帐篷餐饮、各种民族服饰、首饰和木制品以及省局民族特色的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可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民族地区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应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的生态脆弱,故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旅游的开发,甚至基本项目的建设,都不能绕开环保问题。

四、对于居民区改进设计方案

通过改进居民住房:居民集中化,便于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集中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有效地利用土地;同意规划居住局域与农耕农作区域;村政设施集中一体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交流;改善村内交通以及各各村交通问题[3]。

五、对于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设计方案

改善民族间共同发展要从、族际日常交往等发面着手。民族关系体现于族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族际日常交往是衡量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体现在一个族群的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的程度。可通过在繁华的民族街道开展集市,促进个民族间相互交流;创办非盈利的公益性资助机构,资助本地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大力培养人才强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节,使民族地区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交流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可引来商客,既增加了经济的发展又打造了特色民族品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融合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国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农村建设仍在不断的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以达到更加完善的水平,在此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希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有所帮助。真正的实现绿色、节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创新型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萍. 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0):164-166.

第8篇

[关键词] 草原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16-01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也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我国是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构成陆地上三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几乎占据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草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大气过滤器”,在供氧固碳、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显著作用,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其次,草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可忽视、不可替代。草原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多年来,我们在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导致草原退化、资源面积减少的各种潜在因素还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态势。草原乱开滥垦、超载过牧、草原环境污染、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还在发展,各地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冰雹”“雪灾”等恶劣气候时有发生,草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抓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农牧事已迫在眉睫。

1 立足当前,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这对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难得的好机遇,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 “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工作,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 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草原保护新技术,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积极开展补播改良,加大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遏制草原退化势头。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继续加大草原围栏、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减畜养殖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优质高产饲草种植进程,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发展饲草的双赢。

3 强化草原普法宣传,提高全民草原保护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广大农牧民和领导干部草原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保护优先、利用有序的原则,严格草原资源开发审批制度,不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4 加大草原执法监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禁牧减畜和草畜平衡,继续采取重度退化草原全部实行退牧、中度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和轮牧、休牧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地方性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改善草原执法装备条件,完善草原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村级管护员管护责任,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使用、流转和人为破坏草原的各类行为,加大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草原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进草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全面加强服务工作,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生产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草场、牲畜保险和加强畜牧业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牧区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积极利用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等平台,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饮食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食品等特色产品制作等。同时,通过创立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及草场抵押、流转、保险等措施筹措资金,扶持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家庭牧场、牧家乐、帐房宾馆等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加快牧区劳动力转产就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加强和完善进城群众医疗、就学和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使更多的游牧民告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原减轻人畜压力的同时,让农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04-02

动物医学专业也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一直在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国的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21世纪的到来,畜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以前的放养式、零散式转变为集中化、规模化;同时,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体水平转型到分子水平。对此,动物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上的畜禽和畜牧业的基本保障外,新时代下的动物医学也相应的扩及公共卫生学、共患病和兽医预防学等新的内容。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和H1N1病毒的蔓延等已涉及到公共卫生领域;2008年我学院的赖良学教授首次培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获得成功,李子义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也体现着现代兽医的职责。随着动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层次的深入,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动物医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我国开办了动物医学专业的60多个高等院校中,仍有很多院校继续使用传统上的兽医培养方案,培养动物疾病诊断、基本水平的动检、畜牧业、饲料、兽药和动物疾病控制等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提出了现代社会动物卫生方面的新要求。野生动物的保护、更深水平的动检和行政管理等与动物医学专业密切相关。但是,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数较少,培养的兽医人才也有较大的流失,导致我国紧缺动检、动物诊疗、疾病预防、野生动物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例如,负责管理动物进出口的海关部门,除了要对动物进行检验检疫,把好检疫关,而且动物制品的进出口,比如皮毛产品,就需要懂得野生动物制品的专业人才。然而,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动物医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接差度大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冠以“培养模式”题目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该模式培养的重点,并且日益成为“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就是学生不再一味地强调书本的重要性,而更多地注重提高多方面的基本素养。为此,“KAQ”人才培养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知识即将成为人类市场上新的交易入口,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知识;能力是要求人在处理事务上具有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法;素质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开学之初,做好专业说明报告会,不要让学生被局限在传统的兽医思想中。同时,学院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该专业,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开设动物医学导论课,让学院的教授亲自授课,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是教授,辅导员是研究员而且具备心理辅导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给学生提供咨询的条件,以解决学生的专业解答和心理不佳等问题。在五年的学习之中,学院应适应社会需求,开设应用型和煅炼型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课,避免随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在面临考研深造和就业选择时陷入迷茫。另外,在大三学期之初,再进行一次专业介绍,让学生在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和导师时有更清晰明确的想法。每个导师最多带领2名学生,而且在选择了导师后,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验方面都得到较好、较大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的设置上,不能一味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免疫学等;专业课包括内、外传染病学、动物检验、检疫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同社会对接便捷等。因此,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应增设宠物管理学、野生动物保护学、自然保护管理学等与宠物和野生动物相关的课程。同时,英语作为现在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建议部分课程开设全英文教学课堂,如细胞生物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科学概论。另外,建议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RBL(research-based learning)型课程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设实验课程,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以及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促使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获得兴趣,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性。另外,教师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的新发展、新课题、新方向,不断地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适当地嵌入相关的新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范例;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比如,家畜解剖学的教学,除了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让学生走进解剖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本科生的5年教学采用“2+2+1”教学模式,即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2年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全程导师制教学,针对本科就业的学生提供一年的实习空间,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一年导师(可以是其他大学或研究院的教授)指导实验探究的机会。在选择导师时,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共患病四个方向之一进行学习,而且学院会给学生一个周的时间去适应,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进行调换。

在学生基本修完动物医学专业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即在第八学期结束后,采取分方向培养。学院共开设动物临床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生物制品学三个专业方向,学生自愿选择,学生也可按照重选原则,选择其他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后,学院将会与日本的北里大学定期互派本科学生,同时,注重国际交流,同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院校进行密切的学术联系。

模块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本科就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经济动物的养殖方向:比如,肉牛、奶牛的养殖,绵阳的蓄养和新的经济动物(水貂、狐狸)的养殖。

2.野生动物、宠物疾病方向:比如,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园进行动物的诊疗工作;宠物的护理、销售和治疗;我国现在紧缺这方面的人才。

3.实验动物方向:目前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动物实验,尤其是具有流行染性病毒的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要求相当的严格。而且,实验动物的养殖条件也很高,需要专门的兽医人才进行养殖。

面临新环境的挑战,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构建和实践必须加紧进行,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和改进我国生命科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紧要的,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现代的兽医人。

参考文献:

[1]刘进辉,苏建明,程天印.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2):54-56.

[2]张立娜,华彦,肖向红.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2010,(03):42-44.

第10篇

关键词: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我国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1.1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很大。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对全国2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的省、市调查显示,我国1999年畜禽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4倍(我国工业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91亿吨),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仅COD一项就达7118万吨,已远远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COD之和。

1.2畜禽废弃物污染环境相当严重。据调查,由于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很大,且90%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畜禽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极为普遍。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加剧了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调查估计,目前畜禽废弃物中氮、磷的流失量已大于化肥的流失量,约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和132%。畜禽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3畜禽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和影响大中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便于运输,大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由于城市近郊无足够的土地消纳大量畜禽废弃物,加之监管不利,造成畜禽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水乱排乱放,给大中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严重影响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据上海市对上海黄浦江上游污染源调查表明,畜禽废弃物污染已占污染总负荷的36%,并分别超过了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黄浦江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严重威胁和影响上海的环境质量.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

2.1污染水体。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由于含N、P量高,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的将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

2.2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影响养殖场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有的畜禽养殖场离文教区、居民生活区较近,由于恶臭污染问题,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有的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2.3传播病菌。畜禽废弃物中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导致疫情发生,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2.4危害农田生态。高浓度的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用于灌溉,会使作物陡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3.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3.1实施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强调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发达国家发展畜禽养殖业,绝大多数是属于既养畜又种田的模式,畜禽废弃物有充足的土地可以利用、进行消化。例如:荷兰全国只有4个大型农场,整个农业、畜牧业分散在全国13.7万个家庭农场,产生的畜禽废弃物自身农场进行消化;丹麦则靠全国8万个既种粮又养畜的自耕农;美国虽有大型畜牧场,但在养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年产200-500头猪的小型农牧结合的农场。

3.2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支持和鼓励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同许多工业污染源不同,其中含有丰富的肥源,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畜禽废弃物的大量流失或弃之不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利用好畜禽有机肥,不仅可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综合利用。 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防治污染。要建立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手段,努力实现达标排放。

3.3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法规体系已着手建立,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已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防治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已出台,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规建设,环保总局正会同农业部等部门拟订《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条例》,相信随着条例的出台,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将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4采取多管齐下的宏观性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多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深化对规模化养殖业的监管;合理调整环境资源价格,取消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提高化肥销售价格;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同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进行环境规划,实现合理布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适用技术、工艺的研发,包括利用畜禽粪制沼气、发电等技术,建立环保商业运做市场;强化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养殖者的环境意识、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推广等。

参考文献

[1]施正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与管理探讨,环境保护[J].2004.(3):14

[2]马香娟.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其解决对策,环境经济[J].2005.(3):25―27

[3]赳亚凡.对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世界环境[J].2006.(2):27―29

第11篇

关键词:畜牧基础;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47-02

《畜牧基础》是针对动物医学、动物检疫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饲料营养、遗传学基础、动物育种和动物繁殖四个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畜牧行业技术的进步,对从事畜牧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畜牧兽医类专业院校的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技术培训。在生源日益下降的今天,农牧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为了提高《畜牧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了《畜牧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对策。

一、存在问题与不足

1.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近年来,高中毕业生人数有所下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也在降低,加上各专业文理兼收,导致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畜牧基础》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对高中生物课知识掌握不足或者深度不够等问题,对《畜牧基础》课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师怎么演示就怎么做,事后对实训内容印象不深,容易忘记,与理论知识联系脱节的现象。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课程主要面向于动物医学、动物检疫等专业,一般采用单班授课的方式,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课后作业或者出现抄袭、小测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总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低。其原因可能是:①由于与其所学专业相差较大,学习目的性不强,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表现在表层化、庸俗化的特征。他们不清楚将来自己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参加企业管理中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对整个行业发展也要有所了解。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同时也不愿花精力去学,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只是为了拿一张毕业文凭,毕业后直接转行,从而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③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强大,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常常在上课时间发信息、看小说、浏览网页等,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稀里糊涂的。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畜牧基础》是一门跨专业的课程,在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定位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需要改变原有的简单的多媒体教学、黑板板书、直接按课本讲课等形式,通过努力不断向应用性强的“技能型”课程的转变。起初该课程开设实训课程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开设了实训课程,也只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或者简单模仿的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训内容中,实训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还对实训内容记忆不深,了解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实训课程的精髓。

二、教学改革与对策

1.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为了适应畜牧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在《畜牧基础》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8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参与了“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统”教材的编写,打破原有教材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新编了《畜牧基础》,解决了以往教材中行业革新快与课程内容老化的问题、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与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是需要通过教师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的教师。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有企业经历优先评定职称的策略、参与职业技能考试获取相关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岗位等方式推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些方法鼓励教师常走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深造等工作。在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还为一些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学到一些国外的经验。另外,还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中,为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让教师、学生了解畜牧行业的最新动态及相关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学院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多方联合共同努力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做到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实训活动,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能够多学一些技能。

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黑板板书、照本宣读等教学形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视频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被广范用于《畜牧基础》课程的教学。在PPT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文字内容,大幅度增加生产实践方面的图片。播放老师自己录制的或网络上下载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并讲授各个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点,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我们还带领学生组建畜牧基础QQ群,在群里通过大家互动、资料共享等方式,遇到问题大家讨论,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同样获得知识。

4.加强实训教学。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注重于实训教学。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是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专业开设的《畜牧基础》课程的总课时为60课时,其中实训课时至少1/3。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讲授《畜牧基础》课程的老师和企业兼课教师进行了探索,初步确定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尝试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开展实训课程内容,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按实训内容的要求,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各成员可以协同制定计划并进行实施,完成实训课程的任务。在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就让学生参与,如样品的准备、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等,从而对实训的整个过程有充分的了解,改变老师示范学生看或者模仿的简单实训教学形式。实训老师有目的地组织1~2次的技能比赛,学生通过抽签获知自己需要操作的实训内容,然后现场进行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让学生在竞赛中促进实训学习。

5.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学院培养人才转为应用型为主,学院也加强了校内实训基础的建设工作,确立了与《畜牧基础》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如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泰州)、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功能教学研究室,如饲料加工车间、饲料分析室、采精室、品质检查室、配种室、性能测定室等功能场所,每个功能间都配备了多套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条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企业中更新较快,为了更好地培育好每个学生,学校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如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等农牧业龙头企业,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及养殖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的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校内外实训,强化了学生善观察、多思考、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6.改变课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评价教学成效和鉴别学生差异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对控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到积极作用。《畜牧基础》课程考核包括了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两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分别为60分和40分。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了实训方案制备、实训动手能力、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和课后论文完成情况等方面,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可以将《畜牧基础》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训中,是否熟练掌握畜牧生产相关技能。期末考核可以选择一种考核方法,如考试、小论文、课程学习体会、制定畜牧生产过程某个方面的方案等,主要是查看学生对《畜牧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畜牧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教学效果,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总结

综合上述,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畜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对《畜牧基础》课程改革必定有一定的作用。课程改革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行业的发展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素质,适应畜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朝霞,王亮.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文汇(上旬刊),2009,(2):95.

第12篇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