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5:2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地产行业应把循环经济思想融于到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中,从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和工程建设阶段等环节出发践行循环经济理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房地产开发;科学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及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采用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代替传统的以依赖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1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必要性
1.1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破解我国环境难题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长期重开发轻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物资和能源,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势必对我国环境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比如降低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加剧以及荒漠化等。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保护环境的客观需求。
1.2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其主要过程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房地产开发中的各种工业中废弃物若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将会缓解房地产行业对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1.3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房地产行业,理应把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纳入到行业发展的规划中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房产行业应有的贡献。
2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意义
如今循环经济理论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特别是其“物尽其用”的先进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广泛推崇的先进经济形态正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其主要意义有:
2.1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在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把水泥、木材等原材料源源不断的变成废物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增长,而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如果在房地产开发中运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的循环发展模式,就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房产行业利润增加的双赢。
2.2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将开发与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开发过程中大量生产、大量废弃与消费过程中大量浪费结合的恶性循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购房者在购买了房产后,往往对房屋已有设施进行大修大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把房地产行业的开发管理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
2.3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房地产开发管理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建筑废弃物排放,还能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节约成本。传统的粗放式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通过把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来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这样不但破坏了环境,也阻碍了房产开发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则可以把房地产开发活动组织成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流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实现开发房产与保护环境并重。
3 循环经济理论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把循环经济思想融于到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中,从项目开始到最终结束,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等手段使循环经济思想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得以实现。
3.1 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是房地产项目的基础,项目规划直接关系到房地产项目的成败。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循环经济的应用也一样,只有在初始的项目规划阶段体现循环经济思想,才能保证循环经济在整个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地质勘察、规划设计、市场研发、融资管理、成本测算和营销策划等。循环经济思想应该落实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性。如何保证循环经济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在项目规划阶段把循环经济思想纳入其中。
3.2 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房地产项目施工的依据,是房地产项目质量目标与水平的具体体现。对于房地产项目来说,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房产的美观和使用功能。可以说,工程设计是工程质量的的决定性环节,而在房产工程设计中能否体现循环经济思想也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房地产开发中实用效果的决定性环节。如何在设计阶段对房产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并把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到项目设计中,整个房产项目的循环经济实践做好准备,是工程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国目前对于房产项目的循环经济应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更应在项目设计阶段把循环经济思想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
3.3 工程建设阶段。工程建设阶段也称为工程施工阶段,是进行房产项目开发的主要实践阶段,也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实施阶段。在工程建设阶段中,如何把设计中的循环经济思想与工程施工相结合是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循环经济运用方面还缺乏经验和成功案例,因此常常出现设计思想无法最终实现的情况。如果破解这一难题,首先我认为应学习国际上如何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应用循环经济思想的先进经验。其次,加强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成功的关键。最后,我认为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从而提高我国房地产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的国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仍然突出和严峻。虽然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我国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国人均GDP处于500一3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按照现在的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长。我国并不是资源富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所以,只有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与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复杂化态势,比如生态系统遭受结构性破坏、生态功能紊乱加剧、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加剧等问题交织。种种的环境问题都提醒这我们,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和管理模式来发展房地产行业,我国的环境将不堪重负,我们的资源将难以为继。因此,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应走以保护环境和高效利用资源为基本特点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春梅.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山东科技大学.2005
1.1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理论,其认为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宇宙飞船里的一样,排放的废弃物要经过加工,然后重新加入到物质闭式循环中去,实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后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人们把地球生态循环观点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式上来,提倡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这才真正的被确立下来,该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把人类对资源的索取控制到自然能够自我调节恢复的范围内,实现物质利用循环化、经济增长合理化、生态污染最小化,实现人类-经济-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1]。
1.2理论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减量化”注重的是尽可能的使进入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达到最小,因为物质越少,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少;“再利用”强调的是对循环体系中物质的利用要最大化,杜绝物质过早的脱离循环圈,变为废弃物;“再循环”是对“再利用”的补充,它指出物质当被某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完价值后,通过对其性能进行改造,将其放置循环体系中的另一个环节中,达到物质性能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分别从循环体系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进行强调,严格杜绝污染的产生,极大的提高物质的利用率。
2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研究
煤矿作为资源、经济、人类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产业,任何不合理的经济增长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弊端,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目前矿区发展存在的弊端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注重对煤矿企业的废水废物进行加工循环再利用,但是还远未达到全面普及的地步,目前,我国大部分矿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漏洞需要尽快弥补。1)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旧突出。上个世纪被人们普遍认为“脏乱差”的煤矿生产环境现在在一些矿区依旧存在,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伴随的是开采的不合理、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机械化水平的不高等,造成了矿难频发、地表大范围沉陷、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下降、环境极其恶劣。2)技术水平跟不上开采条件的复杂性。随着浅埋和中部煤层的资源枯竭,未来数十年我国煤层的开采将转向深部,但是深部的开采将伴随着一系列的威胁,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地压会越来越大,会发生冲击地压,支护技术要求将会提高;深部地质条件将变得更加复杂,突水事故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将变得频繁;深部地层的温度将变得很高,既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对矿井通风提出更高的要求。3)大量的伴生矿被遗弃。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对主采矿种的利用,与主采矿种共生的伴生矿大多被遗弃。伴生矿种类很多,资源丰富,而且多数都可以被其他工业生产所利用,有的可以加工成化工材料,像石墨、黏土、高岭土,有的可以直接当作能源消费,像煤层气、铝土矿等。
2.2实例分析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分析可知,实现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煤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下面以晋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矿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晋煤集团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创建了产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培育循环型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绿色环保、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提升企业效益。集团着重强调瓦斯治理,通过对煤层气的清洁转化和全浓度利用来做到精煤层气企业“小循环”。集团下属煤矿进行了“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试验,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做到绿色环保开采,做精煤炭企业“小循环”。此外,在煤化工产业中,通过升级改造、技术优化和创新,使集团煤化工产业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晋煤集团在发展新项目的过程中坚持“大项目推进、园区式承载”原则,相关企业在园区内耦合,使资源、产品、废物在各单元之间循环利用,推动了各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矿区分布和资源特点,按照产业集聚、耦合的目标,集团施行“一矿一园,园中循环”的矿区建设,将煤炭的开采和洗选、煤层气的抽采和液化及其相关产业在矿区集聚,构建起一系列的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传统煤炭产业新型化、循环化,实现最佳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目前,已经建成了成庄、寺河、赵庄、长平四个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园区,构建起了“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主导产业链,并且在其延伸产业链中能源资源实现相互转化,相关产业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晋煤集团的发展模式做到了废物的少排放、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两不误,大力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国内一些煤矿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像平煤集团形成了以煤电-煤焦-煤化工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皖北煤电集团成功实现了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的循环经济模式;潞安集团建立了以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化工,煤-油-煤化工三条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2]。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建立企业、技术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表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目前,对于我国矿区来说,技术的革新才是发展矿区循环经济的根本,几种主要的循环经济技术如下:1)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是国家在十二五计划当中比较扶持的项目,在能源匮乏的今日,煤层气是一个比较环保的资源,煤层气抽采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2)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对于煤矸石的处理,矿区主要是建立煤矸石电厂,达到废料回收利用和减少煤矸石排放的目的。煤矸石还可以用来制砖,提高煤矸石利用率就,增加经济效益。粉煤灰中可以提取三氧化二铝,生产氧化铝后的废料又可加工水泥,粉煤灰还可用来制砖。
3结束语
【关键词】循环经济;山西煤炭;耦合效应
一、选题背景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经济大省,承载着为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山西省面临的重大抉择,也是世界资源型区域多年来探索的课题。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在国家政策层面强化了山西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国家强调在山西省进行初步试点,争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道路,以实现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并为国家的其他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耦合效应是指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作用,达到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目前,耦合效应在心理学、经济学中应用广泛。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的耦合效应,对于促进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的良性耦合以及外部产业集聚的合理匹配,加快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经济转型,实现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增长模式。本文认为在研究山西煤炭业耦合效应的中介环节即是循环经济理论,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山西煤炭业的内部生产结构的耦合效应和外部相关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达到和谐共生,产生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产生良性社会财富。
国内外对低碳环境下的煤炭行业经济转型研究甚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低碳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体系评价研究等。关于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高冠群指出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能够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朱海静在其文章中详细阐述了环境成本的界定、构成以及控制方法,提出煤炭企业应该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包括环境损失前的预防成本、环境损失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后的补偿成本。然而上述研究都未涉及到循环经济体系下煤炭行业耦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耦合效应理论,基于山西省煤炭行业历年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二、山西煤炭发展现状
山西省作为中部矿产资源型省份,拥有丰富煤炭资源,其煤炭存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3。在过去六十年中,山西共生产106.3亿吨原煤,在全国煤炭生产和开采中居于首位,全省含煤面积占山西省国土面积40%左右,山西外运煤总量占全国外运煤总量70%以上。
煤炭既是山西经济命脉,也是山西经济之痛。煤炭行业高速繁荣背后也制约着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带来经济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山西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上产生诸多问题。在全省煤炭业整合之前,高涨的能源需求和超乎想象的黑色暴利,加之煤炭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较低,大量的资金吸入至煤炭行业,致使其他行业缺乏必要的生产投资,使得本来基础较好的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业日益萎缩,造成了产业结构初级化,产品结构低端化的局面。长期粗放无序、过度开以及生产方式低效单一,导致省内煤炭资源过度耗费与枯竭,影响山西经济发展。山西省煤炭行业现状可概括:1.煤炭为主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效益较差。2.煤炭粗放生产经营模式带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低附加值。3.生产安全技术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致使矿难频发。4.煤炭资源开采殆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5.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6.“资源诅咒”效应凸显,对其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有挤出作用。
三、循环经济与山西煤炭业的耦合效应理论分析
循环经济理论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共生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建立起一种全新形态的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清洁生产为方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山西省作为中国资源大省,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型和原材料初级加工型为主导单一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含量低,同时由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严重打乱原有生态平衡,若要实现产业循环、能量循环和生态循环,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加之如今在国家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及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山西省煤炭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对于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两个耦合效应考虑:一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达到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开采与加工处理的低碳循环,发展高端化、无污染、高效率的煤炭企业,实现内部生产环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耦合效应。二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实现山西省内煤炭相关产业的耦合,加强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实现外部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耦合效应。
大同煤矿的塔山工业园是山西煤炭业第一个企业内部生产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园区内每一类上游企业部门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部门原材料,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该园区主要包含三条循环链:第一,原煤开采全部进入选煤厂,精煤进入销售,中煤、煤泥和矸石输送至园区电厂,保证园区厂房生产用电和职工生活用电,发电产生的热可以给园区供暖。第二,塔山矿井开采的煤层中有高岭岩,直接输送至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形成高岭岩系列产品,可用于造纸、陶瓷等行业。第三,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一部分再进入电厂复用,一部分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厂区生活、消防用水。
2006年之前,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原煤的开采就是当时的山西煤炭的产业现状。2008年以后山西煤炭以“集群化推进”为策略,以“大企业引领”为手段,以“大项目带动”为契机,以“园区化承载”为依托,逐步确立了“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产业理念,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2011年,按照综改试验要求,山西省在119个县、市、区选定125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这些企业涉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非资源型产业。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山西焦煤、同煤等10家大型试点企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延伸以及新兴产业壮大两个方面来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10大试点企业都取得了“循环”和“联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数据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山西省煤炭相关产业集聚后采用循环经济思路可以取得双重效益。
五、结束语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过分依赖煤炭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单一的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以高耗能和低效率为发展手段,以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为代价。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阻碍了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山西煤炭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以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利用耦合效应理论,深入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集聚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引下如何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并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全省仍以煤炭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继续推动煤炭工业进入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高技术的大矿开发阶段,同时加快多条循环产业链的建设,拓宽煤炭资源的开发领域,延长煤炭资源的加工链条,提高煤炭企业的多元化非煤收入比重。
第二,在煤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山西省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改变传统粗放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采环节、深加工环节、伴生资源的利用环节、污染物的减排和回收处理环节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
第三,政府要对煤炭各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渗透发展,加快资本、技术、人才在循环经济体系内的流动,形成煤炭产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必要机制,推进煤炭产业集聚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杰.循环经济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探析[J].财会研究,2004(11),47-49
[2] 诸大建.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入认识循环经济[J].中国发展,2005,8(1),11-12
[3] 袁纯清.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跨越发展而努力[N].山西日报,2010(07.29)
[4] 国刚,张国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全局,推动我国传统行业协调快速发展[J].理论学习与实践,2006(04),13-16
[5] 山西省统计信息网.2014(07)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和谐性
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其一,是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其二,生态城市既能营造人与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然环境,又能营造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关心人进步的社会环境。
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
循环性
生态城市须改变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运行模式,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利用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高效、循环利用,使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整体性
生态城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整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被称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已是当代人类活动的主旋律。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阻碍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的工厂和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建国以来,城市的工业化程度日益加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西北地区尤为严重,部分城市长年缺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与此同时,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使大量城市淡水资源严重污染。有些城市(如敦煌、西安等)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陷。
各种城市垃圾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难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各种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迅速增加。而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低下,到2001年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只有30%。并且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沟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造成极大危害。
噪音、电磁污染日益加剧影响城市环境改善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加快,房地产开发热火朝天,这些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城市车辆集中,近几年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致使交通拥挤,既造成空气污染,也带来噪音污染,城市面貌大受影响。另外,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电脑、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的运用引起的电磁污染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此外,城区的高强度开发挤占了生态系统的支柱―森林和绿地。由于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以及因缺少植被覆盖和大量热能释放而造成的热岛效应等问题,都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城市污染与生态危机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终将制约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营造美好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建设生态城市立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的理论核心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发展性、生态性、协调性和经济性基础上的多种理论有机整合。首先,建立在发展性基础上的理论,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极限性角度出发,指出如果人们持续地以不合理的方式开发资源并不断地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极限,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社会突然地、不可控制地瓦解,因此必须建立能重复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循环有序地发展。其次,建立在生态性基础上的生态控制论强调社会应该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人类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其三,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协调性基础上,协调三种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内容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协调各个生产环节内部运行的目标和机制才能保证三种生产的发展和其间的正确联系。最后,建立在经济性基础上的生态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既利于生态环保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是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高效性在本质上统一的21世纪主流经济,它绝非狭义指环保产业、生态农业,表达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
上述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现代生产、现代生活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性理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耗损量大,经济增长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很多,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高达8%以上,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强化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循环经济的物质清洁闭环流动模式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生态开发模式,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素城市生态资源短缺问题。
倡导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由于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以它使所有物质、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并把废弃物排放量压缩在自然环境的消化接受能力之内,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城市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是既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又与外界紧密相关的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整体,循环经济理论为我国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寻求新型工业化之路指明了方向。生态工业正是运用了循环经济理论而发展的一种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高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新型工业组合和发展形态,其最高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甚至为“零排放”。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为进一步带动科技创新和生态城市建设开辟广阔的天地。
此外,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战略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安全生产与舒适生活的需要。其核心是遵循城市生态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地有效利用。因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须立足于循环经济,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具体措施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机制。以循环型社会为发展目标,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促进污染源治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注重培养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逐步改善整个环境质量。另外,在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以生态规划为基本运作方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城建中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如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等。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坚持:超前性,即在时间跨度上要大,在空间上地域要广,既要考虑近期建设,更要考虑长远目标;预见性,即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协调性,即既要强调个性,又不能影响总体风格;前瞻性,即吸取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经验,集思广益,避免急功近利和城建中“地不分南北,城市不分大小,面貌大体相同”的“特色危机”,结合自己的市情、地方特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的最终实现。
开发和推广生态技术,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及相关领域专家探讨、研究,发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编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鼓励研究机构积极开发生态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小区和生态住宅,推广生态产业,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生态型产品,保证城市的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和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奖励。
推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特别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繁荣,还应确保该城区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区的利益。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建立城与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总之,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全方位支撑体系,并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向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开发[J],2004
[关键词] 循环经济理论 农村经济 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形成“自然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一方面人均资源量、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实践证明,这种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资源问题。
2.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地损害。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农村城镇化模式是指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2.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型,该模式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3.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农业生态园是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互利循环、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量、物质等在一个区域内聚集、分布、循环。农业生态园可以是种植内部的生态循环、养殖业内部的简单生态循环,也可以是种养结合的复合式生态循环。
四、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政府是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一个简明、切实、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为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指导框架。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向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方面倾斜。
2.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关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投入,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要积极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循环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突破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制约。
3.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环保法律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认识不够。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农村循环经济的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循环型农村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应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使农民自觉参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及其他复合系统需求构成危害。它不仅要求农业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础产品(农产品)和产出服务(环境服务)的持续。
(二)生态控制论理论
生态控制论是在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这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变换、处理过程和调节控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循环再生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三)农业区域系统观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区域系统观理论分析方法。农业区域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整体,但其性能不等于各个子系统特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同时研究其他子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制约关系,因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都是该系统的环境,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孤立事件处理,必须将该系统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避开可能风险,协调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以某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等)为对象,研究环境的整体特征,从中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农业环境承载力是农业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环境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而使农业环境承载力的质与量发生变动,将使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农业环境承载力具有变动性,但这种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人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时,可以通过明智的、有目的技术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改变农业环境系统的结构,增强环境承载力。
(五)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对传统经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根本口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农业循环的研究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科学。而农业循环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农业循环的发展能够扩大生态学的内涵,这对我国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农业循环的实践深化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理论,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循环对经济学理论的贯彻。再次,农业循环的生产活动要求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生态环境阈限内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的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容量理论的思想内涵。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不断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生态效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循环,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农业循环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943.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发展农业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三,发展农业循环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通过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启动,可以有效的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循环经济 3R原则 利益相关者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从财务角度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状况,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回顾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人类社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是单向的“直线形”产业链条,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圆圈形”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目标是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目前,理论界基本认同杜邦公司最初提出的“3R”原则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3B原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理论文献回顾 巴里・康芒纳1974年所著的《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是较早的阐述循环经济的著作,作者通过回顾洛杉矶的空气污染、伊利湖的水污染等由于工业发展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认为战后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的经济体系确实在短期内是获利的,但是,这种利润是以污染环境及一个生产体系受到高度损伤为代价的;认为因为环境危机是社会对世界资源错误管理的结果,所以当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生态圈取得和谐一致时,环境危机才可以得到解决。1997年,Rosana Moraes和Sara Elfvendahl等,发表了名为《论国家土地政策对森林退化的影响――以秘鲁亚马逊河为例》的论文,作者以1986―1997年的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城镇化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指出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提出了在发展环境友好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认为循环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性强的经济,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该文章从制度方面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启示。2003年,Monica Tapia和Luis Zambrano发表了《关于墨西哥中部农村水产业发展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作者以水产品为例,指出水产品(鲤鱼)产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洁净水系统,还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鱼塘主和农民),提示我们建立循环经济应考虑社会和生态两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吴季松于2005年所著的《新循环经济学》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产业设想。从这些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内外学者通过反思人类盲目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促进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传统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为基本原则,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因此,财务分析的主体是投资者,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有关企业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财务分析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对投资者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受到企业环境绩效(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国家强化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和社区提高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意识的前提下,企业如果仍按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高载能模式”来实现财务目标,会使企业承担各种法律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这使得企业投资者关注与企业环境支出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义务及其治理的成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现阶段的以及未来可能的环境负债支出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会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企业能够得到环境保护的收益,这在客观上会促进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增加,提高企业的价值。其次,对债权人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倡导“绿色融资”,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债权人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风险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环境支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因为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都受企业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负担过重,导致收益大量减少,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环境管制日趋严格,企业不但为过去、现在的环境污染负责,未来的环境支出也强烈影响企业现金流。所以,债权人就需要使用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从而可以合理的安排其收款计划,降低自己的风险。再次,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其主要着眼于宏观管理,需要通过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的状况,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修订环保法规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其主要他们着眼于微观管理,需要利用环境财务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来了解本企业环境绩效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措施来加强环境绩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目标多元化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股东(或投资者),财务分析指标的目标就是帮助股东理解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从而使股东做出最优的决策,最终实现资本的优化配
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由于财务分析主体的多元化,使财务分析的目标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是准确界定企业的价值,债权人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了解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政府监管部门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为法律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分析目标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三)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指标的多样化 在传统经济下,投资者追求的是个人财富最大化,这取决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所以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但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环境收益的价值-环境成本的价值),并且由于财务分析目标的多元化,使环境财务分析指标多样化,不仅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还有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使企业财务分析从传统的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会计信息与环境保护信息的结合,成为更加全面、准确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有效工具,(图2)说明了这种影响与变化。
三、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一)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费用支出和收益情况,通过这类指标的比较计算,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同时通过一些同行业企业也间的比较,还可以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环保设备投资比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情况的指标。在传统经济条WF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设备的投资,重点关心的是用于产品生产的一些固定设备,对环保设备的投资兴趣不大,导致这些企业产生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环保设备投资额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环境污染处理情况,并且在行业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这一指标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企业的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过低,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实质性举措;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2)环保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流动负债×100%。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是或有负债。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和现行管理体系的要求,许多曾经或者正在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企业,都面临着要么现在承担支出、要么债务、或将来在某一时刻承担支出或债务,这里的债务即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在一般情况下,环境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越强,相应的环境风险就越小。
(3)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指企业由于某些环境项目或者指标超过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上限,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受到政府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的处罚而产生的支出。企业的处罚性环境支出包括污染物超标罚款支出、污染事故罚款支出、污染赔付支出等等众多罚款、赔付和其他形式的惩罚性支出。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越低越好。
(4)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对于企业而言,是在污染产生之前或事故发生就做好预防工作或是后期进行补救;是在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保护、治理和改善工作,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迫不得已才去购买设备,这两种情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环境意识越强,相应的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应该越低。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主动性越强,相关的支出收益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可预测性越高,企业的计划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 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Rule of reduce),要求企业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实现单位产品物质使用量(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尽可能节约。反映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主要有:
(1)能源使用减少率。能源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能耗一当年单位产品能耗)/上年单位产品能耗×100%。该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耗用能源的下降比率,反映了企业能源消耗的变动趋势,如该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能源消耗年度间趋向减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物质减量化的要求。
(2)原材料使用减少率。原材料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当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单位产品中原材料耗用量的下降比率,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年度问对原材料的消耗趋向减少。
(3)废弃物排放下降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上年废弃物排放量一当年废弃物排放量)/上年废弃物排放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下降比率,用以从总量上反映排放的变动趋势。
(三)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根据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Rule of reuse)和再循环原则(Rule of recycle),企业要尽可能要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和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反映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有:
(1)重复用水率。重复用水率=(年循环使用的水量+年一水多用的水量+年串级使用的水量),(年重复用水量+年取水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重复用水量占其用水总量的比率。一般而言,重复用水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率就越高。
(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第i种废弃物在企业废弃物中所占的比例×企业对第i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企业第i种废弃物的产生量)×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3)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回收利用量/原材料下脚料产生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原材料的综合利用量,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原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4)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可利用零部件价值/设备待处理时价值×100%。该指标是指企业设备系统不再用于生产时其零部件的可再利用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
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残值利用率就越高。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综合分析――沃尔评分法的应用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定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该方法又被称为沃尔评分法。在对企业的环境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时,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环境财务综合分析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评分为93.25,而基期的分值为100分,所以本年的环境财务状况从整体上不如上年。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后,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环境活动的情况,从而使相关利益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促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决策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实现。但我国目前处于循环经济的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践中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还不多,所以应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指标取数来源于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然而现行会计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制度,首先要研究受循环经济理论影响而导致的环境会计制度核算前提的改变;其次,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规范相应簿记方法;最后,要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规范各种环境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填列方式,规定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渠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
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四、结论
参考文献的写作能帮助读者研读更多的原始资料,本文针对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写作格式案例来给大家作参考,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
[4]许晓萍,王留军.节水型社会差别水资源费征收模式探析[J].水资源保护,2013,29(3):87-90.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与区域资源紧密结合。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离不开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的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产业群,大大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3.生态化产业链。在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内,各产业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均会被其他产业利用。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得以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使整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并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压力。
可以说区域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建设区域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会成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瓶颈。
二、水权制度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和管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进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水资源管理手段的一种,水权制度的建设是为了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通过水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类用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水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水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水权指水资源的使用权。澳大利亚建立了水权分配制度,并培育水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水资源。其最早的水权是实行河岸权制度,即与河道毗连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用水权,并可继承。20世纪初,联邦政府又通过立法明确了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调整和分配水权。澳大利亚的水权交易从198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交易额越来越大,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水市场已基本形成。这一水权管理制度的实际实施促进了节约用水,同时也促使水资源按市场规律自行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美国的水权制度以层层详细的法律形式体现,且因州而异,如在水资源丰富的东部采用的是河岸权,在干旱的西部采用的是优先专用权。法律中包括地表水权、地下水权、州际间的水权配置等多个方面,具体又分为滨岸使用权、优先专用权、公共水权等各层次。而美国联邦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不以水资源分配为目的,其主要是针对水质保护。
在加拿大必须持有用水许可证或根据水法获得批准才有权使用地表水。用水许可证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的有效法律文件,规定了水权的条件和期限,其中包括取水地点、优先日期、最大引用量、用水时间等详细规定。而通过水法获得的批准是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发行的时间短于一年的用水证明。[4]
南非是一个缺水国家,降水分部不均,用水压力大。1997年的《供水法》确定了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资源,交由政府相应的权力来确定水资源的获取人和获取量。该法提倡梯级收费,想要使用更多水资源的用户需交纳更多的水费,既等同于对超额用水的罚款。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尝试通过建立水市场进行水权转让。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分布不均,以东南部水量最为充沛,西北部多为缺水地区。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此外我国国情复杂,各流域水资源丰贫不均,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同,个别地区对水资源的归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致使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循环经济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利用水权能够很好的解决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缓解或解决不同地区争水吃的现象,促进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应当建立适应自己的水权制度。目前关于水权制度的概念和建立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定论,我国在这个领域内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水权制度可从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水权制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其中水资源的丰缺度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般沿海或沿江城市和地区较为富裕,经济发展较快,而西北部缺水地区则相对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我国陆续的进行了多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就是要把水源充沛地区的水资源引入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基于此目的,使受水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满足。
在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中,应当引入水权的概念。因为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所以水资源的配置就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和城市,那么这些地区和城市就会面临如何分配新增调水的问题,将水权概念引入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引入方法可以将水权作为某种因子加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基于水权因子的优化配置模型,从而算出受水地区或城市的分配水量。
2.水权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人们。而这种使用权不是无限制的,一旦水权问题得到明确,一定地区的人口,其可支配的水资源是定量的,有限的,因而在开发和使用时就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效益,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游地区不能因为取水便利而无节制用水,下游地区也不会因为取水机会差而失去生活、生产的基本用水条件,同样会以水权限度内的水资源来安排和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水权确定之前,使用水资源不具有排他性,而水权一旦界定明确,使用水资源就具有排他性,这对用水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合理的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水权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节约了用水,保护了水资源环境。
3.通过水权转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权制度的建立必定会赋予水资源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水资源的使用者来说,水资源的使用权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因此更多的用水者不会只将水资源当成一般的自然资源对待,而会更多的考虑其内部的经济价值。建立水交易市场正是顺应水资源经济价值的结果。水市场建立后,更多地区或城市对水资源的使用会更加有效率,因为对水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越高,就会节约越多的水资源。而这些多余的水资源不会像之前被浪费掉,而是将其拿到水交易市场,将这部分水转让给缺水的地区或城市,或者是用水效益更高的地区。这样以来可以间接的起到避免用水浪费、节约用水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水资源的交易对初始水资源配置结果进行修正,使水资源整体配置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得到极大有效的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使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接近实际要求,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在使各个地区、城市的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提供给自然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生态用水。使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再因为争用水资源而互相制约,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铎王树恩: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J].天津大学学报,2006,(7)
[2]江西省水利厅赴澳大利亚培训团: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水利经济,2008,(3)
[3]沙景华王倩宜张亚男等:国外水权及水资源管理制度模式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
[4]张伟天:加拿大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权制度[J].中国给水排水,2006,(6)
[5]张平:水权制度与水资源优化配置[J].人民黄河,2005,(4)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现途径
区域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重大实践探索,在空间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制度的支持,为了适应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必然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和内容
1.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和约束,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需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使其得以固化,充分发挥制度的额作用,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制度创新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均衡包括变量均衡和行为均衡,前者指的是对立变量达到一种均等状态,后者指的是对立力量达到一种均势状态,制度均衡就是在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制度结构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行制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没有强硬的举措,很难对现行制度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经历一场复杂且艰难的博弈过程;非均衡理论与均衡理论正好相反,制度非均衡体现为对现行制度结构的一种不满足状态,并试图进行进行改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就循环经济而言,其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制度就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这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经过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创新,而在现阶段,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光.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9,13(4):175-177.
[2]张丽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理论探索,2009,18(5):83-84.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物流;逆向物流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2-01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环形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属于输入端方法,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资源。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2、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间。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要求消费者尽可能多次、或者以尽可能多的方式重复使用物质,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
3、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和充分利用资源。要求生产处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二、循环经济理论下的逆向物流的内涵和循环物流系统
(一)逆向物流的内涵
按照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逆向物流是为了资源回收或处理废弃物,在有效及适当的成本下,对原料、制品、成品和相关信息从消费点到原始产出点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执行和管制的过程。
(二)循环物流系统
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既包括正向物流系统也包括逆向物流系统,通过资源和消费者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物流闭合系统。图1中资源通过供应商到达制造商转变为产品,再通过分销商到达消费者手中,完成资源的消耗,这个过程是正向物流活动,要求做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不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通过分销商回到制造商手中,属于逆向物流中的退货物流,产品通过消费者使用后作为废品被回收,回收的废旧物品经分类后仍然有使用价值的可通过再利用或再制造重新回到流通环节,有用物资还原以资源的形式提供给供应商实现资源再循环。废旧物品回收分类后无用的物资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回收、分类、分解环节属于逆向物流的回收物流。
三、逆向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3R”原则的充分体现
在整个逆向物流工作流程中,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制造、配送销售、使用维修以及分拆回收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包装设计和回收设计,将产品设计成易拆卸型的,使一些装备能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
(二)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
逆向物流涉及到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许多环节,企业要实施逆向物流必须从供应链的视角来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建立循环物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众多企业间构建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信息、技术、利益的共享,能够使循环经济得以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
(三)逆向物流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情,广大消费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逆向物流系统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必要的平台,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中,形成节约和回收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
四、循环经济中发展逆向物流的建议
(一)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逆向物流纳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充分认识到逆向物流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完善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促进逆向物流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保障。我国也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但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和监督企业重视逆向物流管理。
(三)推进企业逆向物流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处置和资源化的技术比较落后,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技术因素已成为制约逆向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逆向物流应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改进产品设计,组织对回收和再利用等技术的研发,提高逆向物流的处理效率。
(四)选择适当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鼓励第三方逆向物流
企业要根据本身的规模、实力和逆向物流方面的技术、逆向物流成本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成本、专业化、规模和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应该鼓励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