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时间:2023-05-15 15:2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合作培训评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转学频繁、缺乏地域的归属感,加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控制力不强,心理波动较大,因此在班里表现出适应力差,自我排斥性较强。如果一旦再出现家庭教育的空缺,就容易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学习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为此,学校在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学校文体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沟通的平台,纾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由心理教师定期开办心理辅导讲座、咨询会,对家长、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相关心理辅导,并针对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建立家庭心理辅导档案。

第2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和判断抽样,数据的采集使用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共分三种:中学生、中学生家长、小学生家长。考虑到小学生填答问卷具有一定困难,没有设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数据分析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20.0进行,主要分析方法有频数分布分析、调查表分析、比较均值、非参数检验等,主要针对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能力、内容以及可能与之有相关性的变量。本研究的样本取自山西省太原、大同、长治、临汾、忻州、柳林、洪洞等地的中小学,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小学生家长问卷212份、中学生家长问卷530份、中学生问卷63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生活状况其一,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

本研究共调查了742个家庭,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达到总数的65.6%;其次是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8.4%;有少部分家庭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着孩子,占总数的3.4%;还有2.6%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中以核心家庭为主,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其父母来承担。其二,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从整体看,中小学生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家长与子女相处基本融洽。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比中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大多数家长注意与孩子对话和沟通,并能够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总数的61.1%,偶尔沟通的占36.5%,很少沟通的只有2.4%;认为家庭里人际关系“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家长比例是74.9%,有73.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家长关系亲密,能够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只有2.9%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关系疏远、紧张。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比小学生差些,近40%的学生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40%左右的学生偶尔与父母交流。其三,家庭活动以学习为主。中小学生每天的家庭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调查显示,每晚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作业和看课外作业,比例达到69.4%和11.5%,共80.9%;而只有不到20%是在看电视、娱乐等。从时间上看,小学生每天回家做作业在1小时以上的达到82.5%,没有作业的只有2.8%,14.7%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而中学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更多,每天3小时以上的达到42.6%,3小时以下的只有24%。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也是在积极参与,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58.4%的家长每天检查指导孩子学习,40.2%的家长有时候检查,只有1.4%的家长基本不检查。中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检查督促情况不像小学生家长那样频繁,每天检查督促的家长只有19.6%,大部分是有时候检查,比例是42.3%。孩子们日常的闲暇时间并不多,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58.9%的家长在双休日“带孩子一起学习、休闲”,而通过与部分家长的访谈,更多的是“带孩子一起学习”,主要是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而只有28.2%的孩子双休日能够自由玩耍。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结果:当问及是否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时,回答每周一次的比例最少,只有16.1%;而高达30.3%的家长回答是“没时间玩”。

2.家庭教育情况

其一,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教育期望较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家长们对此有很明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53.4%的中学生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而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家长选择最多的是父母教育问题,占总数的40.8%。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与中学生家长的认识相似,选择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占47.5%,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50.5%的家长认为是父母教育问题。对“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选择的是“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占总数的81.9%;16.7%的家长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读书是为了挣钱或是学得一技之长;还有1.4%的家长选择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普遍较高,家长选择比例最大的是“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71.1%;选择大学毕业的占22.1%;选择高中及以下的只占总数的6.9%。

其二,素质教育依然难敌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为了成绩。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会及教育界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从提出、推行到现在已二十来年,但数据显示,虽然素质教育为家长们所赞同,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家长们的知与行产生了分离,其实际行动仍然践行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小学生中超过75%的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而辅导班的内容超过75%的是文化课。报特长班的家长也表示,特长的选择也是功利性的,有些特长在中高考时可以加分,家长就支持,而若不能加分,则不支持。而对于学习成绩,近80%的家长表示“看重”和“非常看重”,通过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家长比高中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初三学生家长“看重”和“非常看重”的比例最高,达87.5%,高中学生家长从高一到高三看重成绩的比例却在下降。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看待孩子人生发展的眼光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长远,而初中学生家长考虑更多的还是分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所导致。如前所述,家长对孩子学历期望较高,期望取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总数的93.2%。目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近2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但是与家长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学生的竞争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在给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增加压力,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要名校毕业,不但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名大学成了许多家长的目标。而面对并不均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家长只有向孩子施加压力,希望通过好的成绩增加竞争优势。其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比例失衡,父母文化水平影响显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46但是调查发现,父亲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承担和参与远远不足,家庭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家长问卷742份,其中近60%的填写者是孩子的母亲,只有37.7%的填写者是孩子的父亲。而学生对问题“家里谁管你管得比较多”的回答情况显示,父亲只占20.9%,而母亲达到70.9%。通过调查表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父亲学历的增加,父亲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50%。而父亲职业的不同,其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4.5%,远远高于平均比例20.9%;比例最低的是无业和工人,其分别是0和14.1%。很显然,父亲的学历水平或是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从而影响父亲参与承担家庭教育的行为,文化水平越高越能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主要的工作,这与母亲与孩子天然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母亲的素质对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母亲的文化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且易于测量的变量,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历水平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学历的提高,家长对成绩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母亲“看重”和“非常看重”成绩的比例将近90%,其中“非常看重”达到44.4%。对成绩的看重还体现在对子女学习的督促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对孩子的督促比例最高,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达37.5%,远远高于平均值19.6%,学历越低每天督促比例也越低。在教育方式上,高学历母亲也显示出不同特点。本科以下学历母亲不同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大致相似,比例最多的都是“讲道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则明显不同,比例最多的是“埋怨责怪”,达55.6%,其次是“冷眼怒骂”,达33.3%,“讲道理”的比例是0。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比本科以下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的比例都高出很多,达33.3%,而初中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比例最低,只有6.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母亲学历的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趋于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增多,耐心劝导比例下降。其原因在于,学历高的母亲往往更加自信,对孩子未来的规划要求也更高,也更难以接受子女的失败,在与子女相处中非常强势,在家庭教育中以家长为中心,缺乏民主意识。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高学历家长同样显示出对子女的强势,这种强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态度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子女的逆反,影响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在问到“与父母关系融洽么”?回答“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学生比例平均为74.5%,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比例却只有33.3%。而对父母形象,选择“严厉、令我害怕”的学生比例平均为5.9%,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却高达33.3%,是平均水平的近6倍。在问到“有了心事和谁说”时,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无人可说,闷在心里”,比例为44.4%。即便是父母主动询问,表示“烦,不愿意说”的学生比例也以母亲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为最高,达到33.3%,是平均比例8.5%的近4倍。学生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与母亲学历变化趋势成负相关,满意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母亲,比例为80.9%,高中、大专、本科学历母亲满意度逐渐下降,分别为80.3%、76.2%和74.2%,研究生学历母亲满意度最低,只有33.3%。高学历母亲这种强势、专制的家庭教育,在短期内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发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发展。调查显示,研究生学历母亲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要好,25%达到“优异”,是平均比例5.2%的近5倍。但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55.6%,是平均比例7.7%的近8倍。自己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的比例达到22.2%,是平均比例9.9%的2倍多。由此带来的是对学习的厌烦和与家长的冲突。高达33.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是平均比例5.4%的6倍多。其四,家庭教育方法趋于理性,家长仍需专业指导。总体来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比较理性,近70%的家长表示主要方式是“谈心、讲道理”,打骂孩子现象较少,小学生家长中8.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中学生家长中只有3.2%的家长经常打骂,近60%的家长表示从不打孩子。在问到“是否应该学习教育孩子”时,有84.7%的家长认为应该,有12.3%的家长选择“有的应学,有的不必”,只有3%的家长表示不用学。在问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帮助时,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方法指导”,其次是“提高综合能力”和“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家长们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却主要是通过书本杂志自己摸索,占总数的60%左右,而通过专业机构学习、咨询的比例最低,不到3%。可以看出,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思想趋于理性,但具体教育方法缺乏专业指导。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其根源同样也是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全面发展,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体质和智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们不得不选择以成绩为中心,一切为了考试的实际做法。因为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们只有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注重成绩成为必然。这一点在初中生家长身上尤为突出。因此,要想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1.高校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把大学归还给教师,让学术远离权力,使高校能够自主招生、教学,打破地区限制,使教育这个公共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公益性。当上大学不再唯分数论时,中小学生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

2.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首次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教育资源地区间的不均衡、城乡间的不均衡和校际间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2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便是以分数为唯一尺度,强化应试教育。而教师待遇不高将使教师难以安心教育事业,从而加剧教育资源的失衡。因此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环境。

第3篇

【关键词】良好;家风家规;根植;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33-02

家风家规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很大,笔者对于农村中学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勤俭、学习刻苦、尊敬师长,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身上缺点较多,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口出脏话。让良好的家风家规根植学生的心灵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准则进行规范,使得学生可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良好家风家规教育现状分析

有一句话为“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是因为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对于家风家规教育十分重视。农村初中学生从小就受到众多家规的约束。例如,某一名学生,他的父母对他管教很严。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需要为客人倒茶。吃饭的时候只能父母陪同,孩子只有在客人吃饭走后才可以吃,这些被家长认为是孩子最基本的礼貌。孩子在吃饭时,胳膊不可以支在餐桌上,需要将饭碗里面的饭都吃掉,不可以有饭粒残留。这些家风家规教育过于严厉,但是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却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对于家风家规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减弱,还有一些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家风家规认知程度较差,将做家务和保持个人卫生也看作是家风家规。对于家庭教育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家风家规都过于残缺、片面,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需要深入考虑如何让良好家风家规根植学生的心灵中,从而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家风家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家风家规的认知程度较差

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或者是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但并不是教育成效的最终体现。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已经成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学生家风家规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逐渐减弱,甚至对其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在很多农村初中学生眼中,家风家规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家风家规只是封建落后的思想体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实际需求,显然对于家风家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这些不良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家长对于家风家规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明确良好家风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正是因为学生家庭家风家规教育缺失,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更多地关注考试成绩,忽略了家风家规教育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

2. 良好家风家规的德育功能被忽视

我国在古代对于家风家规教育就非常重视,“孔融让梨”可以说是古代家风家规教育的代表,家风家规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家风家规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引导人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无论是在家庭德育教育中还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家风家规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都被忽视了。本文作者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调查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农村初中家风家规教育内容不够具体化,很多学生也希望父母可以对家风家规教育进行完善。家庭教育中父母利用家风家规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却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最终导致家风家规教育力度较差。

3. 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家风家规的履行程度较差

在没有进行教育改革之前,农村初中都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弱化了良好家风家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用,最终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家风家规的履行程度较差。一些学生认为家风家规过于苛刻、严格,自己没有办法实现就当它不存在好了。学生的错误思想主要是因为家风家规在制定过程中不够合理化、科学化,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也忽视了良好家风家规的教育作用,致使初中学生对于家风家规的履行程度较差。

三、让良好家风家规根植学生心灵的有效对策

1. 召开良好家风家规主题班会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家长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导致家风家规教育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可以召开家风家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家风家规教育。班会召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演讲、辩论赛等形式,将农村初中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班会中对家风家规教育体会进行交流,对家风交规教育内容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不良家风家规的辨识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良好家风家规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对于良好家风家规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明确良好家风家规教育的重要性。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利用规矩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得人人懂得辨识对错,这样才能避免人误入歧途。

2. 开展家风家规手抄报活动

开展家风家规手抄报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入了解家风家规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也越来越为便利。学生可以互联网找寻古代家风家规经典教育典故,或者是一些具有价值句子。学生可以发现《论语》《三字经》《礼记》《朱子家训》等中很多句子都与家风家规教育有着非常密切联系,使得名家的家风家规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制作较为优异的手抄报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且对认真完成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利用班级微信群、微博平台等资源,分享优秀的家风、家规,为家风家规教育落实提供良好环境基础。同时,教师要注意把家风家规与遵守校风校纪、国家法纪教育有机结合,与入学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契合,促进学生自觉做到在家守规,在学校守纪,在社会上守法,让良好家规成为触动学生心灵的旋律。

3. 开展家风征文活动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等都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好的家风家规,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征文要求学生内容:以家风、家规、家教等为主题,围绕传统风范,紧扣时代要求,针对社会问题,结合家庭实际,叙事论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激励。要求必须是自己家庭发生的真实故事和感受,杜绝抄袭。通过这个活动,让良好的家风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美好的熏陶,并在生活实际中去践行,从而真正地让良好家风家规根植学生的心灵。

4. 开展“弘扬良好家风,恪守正确家规”签名活动

在签名活动仪式上,首先请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为学生作动员报告,要求学生庄重地在横幅或展板上签上自己名字,弘扬家风家规之正气。学校可将签名学生的视频制作成课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和主题班会中展示出来。活动中还可让学生代表宣读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和名家的家风家规,通过家风树正风、促学风,清校风。同时,让学生写下签名时的感受,感受深刻透彻的文章可出集子或在晨会上作交流,将良好的家风家规植根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晓禾.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分析,2014,(6).

第4篇

>>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新化县煤矿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分析 新化县0~3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薄弱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社团需求调查分析 临洮县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化县文印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农村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与建议 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光学力学作图能力的调查分析 安阳市中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分析 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现状调查分析 初中学生时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应对策略 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新化县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新化县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时间:2012年4月 对象:农村初二学生 人数:200 目的: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措施,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形式:问卷调查

一、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1.学习动机61%的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22%的学生为能过上好日子而学习;9%的学生学习动机是为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能赚大钱!9%的学生是为能进一所好学校而学习。

2.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高;只有26%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3.学习环境: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较满意,只有35%的学生不满意。

4.课前预习:70%的学生不预习,偶尔预习的占25%,其余5%的学生能够坚持预习。

5.课堂听讲:75%的学生都能认真听讲,有12%的学生有时能认真听讲,7%不能认真听讲,6%不听讲。

6.课堂活动:50%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0%的学生偶尔能参与课堂活动,其余不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7.作业情况:70%的学生能独立的按时完成作业;12%的学生认为作业太难,不能按时完成;8%的学生靠抄作业。15%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很轻,希望老师加量

8.学习困难:在学习外语上无困难的学生只占40%,而60%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困难,上课听不懂的占18%。

9.学习方法: 独立学习的占41%。能和同学合作学习的占14%。

10.学科兴趣:45%的学生很喜欢这门学科,42%的学生不喜欢。还有13%的学生是喜欢,但听不懂。

11.老师口语: 5%说最好 , 10% 说好 , 30% 说一般 ,55%说 差

12.语法教学:15%说最好, 35% 说好 , 30% 说一般 ,20% 说 差

13.希望加强: 65 %希望加强口语和听力,27%希望加强语法指导,8%什么都不希望

14.渴望课堂:85% 渴望快乐课堂,10%渴望安静课堂,5% 渴望自由课堂

二、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我们通过书面调查,通过对学生谈话了解,结合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期末质量监测及部分家长的访查等。调查分析结果是:

1.学生受教育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但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教育经费有限,导致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教学设施落后,难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有大量隔代教育造成的“失效教育”现象,导致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2.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表现在志向不够远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不能大胆发言等。该地区缺乏幼儿学前教育,大多农村小学未开设英语课,也有一部分小学虽然开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严重匮乏,教学条件差,开设英语课也形同虚设。

3.学生学习虽然态度端正、热情很高,但学习上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缺少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听讲被动。思维不清晰,不善于掌握重点内容;课后完成作业差,复习少,知识巩固差;课外读书少,缺少良好的英语语感和学习习惯。

4.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口语水平差,学校缺少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仍是一本书,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仍是死背硬记,课堂教学很沉闷,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理念。

三、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通过上述初步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加大社会教育投资力度。

(1)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学积极性,留住教学人才;加强农村教育和教学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2)尊重语言规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加强英语基础教育。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1)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学校联合,创办业余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文化素质。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解决隔代教育的缺陷,使农村孩子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2)英语教师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解决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问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家访,对学生的进步鼓励,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及时处理,更好地配合好学校的教学。

3.完善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应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知识,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英语主题班会、英语角、英语手抄报等活动,给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及学习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亲情;自我调控;和谐

在电视剧《樱桃》中,艾村留守儿童李歪脖子的孙子李岩,发自内心的一番哭诉,撕心裂肺的一声“妈妈”,震撼了观众,使大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农村的学生怎么了?孩子们渴望的母爱在哪里?每一个人民教师,都会不由得陷入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之中。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一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谋生手段发生深刻的变化,很多像李岩父母那样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务工,开办企业。全国政协委员、儿童文学家汤素兰在提案中说:“从一定程度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牺牲5800万留守儿童的童年幸福为代价的。”不错,许多家庭往往成人在外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有的家庭虽然父母在家,但因为忙于生计,往往顾不了孩子,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小孩子在祖辈面前得到的往往是溺爱而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为谋生致富将孩子的家庭教育放在一边。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农村孩子心理健康严重失调。

从学生自身来讲,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据调查,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农村的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一些教育工作者在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往往采取不恰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心理。有些后进生被老师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另外,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强化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二、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1.学校方面。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偏移情况,加强心理教育,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成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使他们能适应学校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

2.学生方面。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对心理问题自我调控,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出现反常行为就要及时的疏导。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监督,在学习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克服学习中的懒惰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以良好的情绪和生活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多种问题,发展乐观的态度,培养良好的情趣。

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6篇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一直在农村偏远中学任教。去年有幸作为一名交流教师来到武汉市育才中学交流一年,对于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城乡孩子普遍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A.学习焦虑 B.身体症状 C.孤独倾向 D.自责倾向 E.过敏倾向 F.恐怖倾向 G.冲动倾向 H.对人焦虑。

农村孩子,特别是我们所处的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又不在身边(即所谓的留守学生,我所在的农村学校95%以上的是留守孩子),导致他们缺少关爱、自卑,以至于厌学、情绪暴躁、恐惧、挫折、自闭,和老师顶撞、逃学、抽烟、喝酒甚至自残;即便有成绩好点的学生,也有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学生这些不正常的行为,都是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一直以来,只要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老师们都认为是学生的品德出现了问题,其实是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来育才中学交流的一年中,我发现城市孩子尽管比农村孩子富裕,不缺乏关爱,但他们也有一些如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等心理问题,那么中学生出现的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原因何在?

1.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及惯性作用以及社会变革对人们心理的普遍冲击

2.中学生身心发展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期,也是探索期,他们要探讨诸如自我同一性、情感、异性、独立等问题,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知识经验相对欠缺,认知能力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容易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

3.中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但一方面现行的教材难度普遍偏大,农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与应试教育的倾向有关。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了诸多措施,可谓是“百花齐放”,因此,在学习上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基于此,学生心理问题较多是必然的。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对症下药呢?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学校可不定期请一些教育专家或心理专家来参加全年级家长会;利用板报、手抄报、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多角度看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和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的文明。”只有多方位思考、多包容、理解、关爱学生,他们才懂得理解宽容的可贵。对待农村的留守学生,我时常以父母的名义给他们写信,从最基本的吃、穿,到上下学路途的安全,常去关心他们,让他们在关爱中感悟奉献,在关爱中体验幸福。教师不仅注重平时关爱学生,还注重给他们传递爱。来育才中学交流的一年中,一名学生学习压力特别大,以致孤独自闭。我陪他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武汉市文明创建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让他感受到团结、爱、奉献的可贵;让乐观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完整独立的人格及团结友爱的集体力量等健康的因素无声的渗透,学生开朗了,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心理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心理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服务员。

4.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作为现代教师及班主任,我参加了黄陂区教师心理工作室,经常与工作室的领导、专家沟通交流心理健康问题,让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让自身的魅力唤醒感染学生。

5.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确保学生在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可通过家校联系本、家长QQ群、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及家庭心理教育。

相信只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都重视引导学生,我们的受教育者一定会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我们的学生会成为一个阳光、活力四射的群体。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学习习惯 现状分析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Learning Habits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Policy of Rural-urban

Fringe Z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 Liping

(Zhejiang Lin'an Yangling Central School, Lin'an, Zhejiang 3113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habits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students' is the choke point of quality of academic inpu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form good habits through blow aspects: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especial home education, hysteretic educational mode, etc. Also,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habits. Hope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Key words rural-urban Fringe Zone; learning habits;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intervention policy

1 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学生群体来说,学习差异虽然与智力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学习习惯占据最重要位置。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由于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与思想意识,特殊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良莠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市区学生的家长重视教育,与学校配合积极;农村地区乡风淳朴,不良诱惑少,学生都有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抱怨:城乡结合部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学习效果差。然而,城乡结合部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特殊地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破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2 城乡结合部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笔者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缺乏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学习时间。(2)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听课、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沉迷于幻想或习惯于讲话。(4)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堂上不做或不善于做笔记;不善于通过使用工具书,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等途径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5)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6)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

3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归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令人堪忧,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所处的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

(1)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频繁,“黑网吧”、游戏机房等不良娱乐设施从市区向城乡结合部转移落户,家长又疏于管理,流连在这些不良的娱乐场所就成了部分学生消磨校外时间的主要选择,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2)城乡结合部文化成份复杂而又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各种文化良莠并存,对学生正常成长十分不利。

3.2 家庭教育功能薄弱或缺乏

(1)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意识淡薄。这种消极的意识使家长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品行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功能。

(2)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

(3)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们“坐收其利”、“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4)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初中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5)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

(6)有的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3.3 学校困境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1)生源的复杂性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读初中,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

(2)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习惯培养,对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跟进、监督缺乏、滞后。

(3)学科之间缺乏协调,潜在着无序竞争。各学科老师为尽量提高自己学科的成绩,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只注重学习的“量”,而不注重学习的“质”。学生难以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有效学习,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造成学生疲劳、逆反。

4 促进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干预策略

4.1 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1)教师需更新角色定位。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对自己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真诚的赏识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的合作者,主要是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倡导自主学习,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对教法的研究转化到对学法的研究上来,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系列良好习惯。

(3)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变化刺激、设置悬念等),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在乐学中“水到渠成”。

(4)建立学科间的协调机制,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提倡建立由班主任牵头的学科间协调机制,让学生作业科学合理,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劳逸结合,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逐渐养成一系列良好学习习惯。

4.2 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推波助澜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反复历练和实践,它是运用和实践催生的硕果。因此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显得很重要。

(1)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习惯训练。根据班级的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及本学科特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时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做笔记、理解、记忆、复习、运用知识、课外阅读等科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不断强化。

(2)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进行课外各种信息的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存在自制力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不足。对于容易反复或较难形成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或重点指导。

①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养成的习惯,不妨借鉴一下马拉松世界冠军田本一的智慧――“分解目标”,以防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将一个形成周期较长的习惯目标科学地从内容、时间上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把每个分解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奖励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分解目标达成的成功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②对于习惯养成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或出现的疑惑,教师要及时现身指导解惑,注意方法的适时点化,化解有些学生“不得法”的内心焦虑,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制。对于班级里突出的习惯困难学生,让年富力强、富有爱心的教师与之结对帮扶指导,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指导和帮助,赢得他们的信任,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增强家庭教育功能,拓展教育资源。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家庭教育认识严重偏差,教育意识淡薄,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极为不利。如果不加强对家长教育的指导,学生在校形成的学习习惯就会付之东流。学校、老师要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家校联系”、“家长会”等形式,提升家长素质,强化他们家庭教育意识,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协作,形成合力。

4.3 多元的监督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超越

学习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要有毅力。而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功能又相当薄弱,因此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根据“镜像”理论,家长、教师、同学看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会影响初中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习惯养成中应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主导作用。

4.3.1 家长的监督评价

实践表明,学生在校因有老师、同学的监督,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表现较为积极,而一旦回到家,因家庭教育功能的薄弱或缺失,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惰性会表现出来,因而家长的监督评价显得很重要。但又因为城乡结合部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监督评价只能停留在显性层面。我们的做法是:由班主任统一将各科回家的学习作业任务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家长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以及从家长专题讲座、家长会掌握的正确评价观,客观、真实地对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以便能让教师了解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在监督评价过程中,鼓励家长正确看待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寻求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亮点。

家长监督评价表 ____月____日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4.3.2 学生自评――发现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习惯养成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原因,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4.3.3 同伴互评――取长补短

在班级里我们将相邻座位的四名同学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由一名责任感强且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任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学会赞扬、鼓励,发现别人优点,明确自己不足及努力方向。平等的评价主体与对象让评价结果更易得到认同和接纳,更能营造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氛围。

4.3.4 教师评价――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激励,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种引导,更易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勇气。基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多元监督评价,每两周利用班队课进行一次习惯养成评价与星级评定,以班级名义公布每人的星级,并将评定情况通过“校讯通”平台告知家长。这样既能鼓励表扬优秀学生,又能起到激励习惯不良学生,促使他们进步的作用。

多元监督评价表 第____周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农村中学;成绩

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够开阔,反应能力较低。农村数学教学质量为什么偏低?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社会原因

1.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广大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农村地区文化底蕴不浓,数学知识在农村家庭生活中应用较少,从而影响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在农村地区大量出现,也缺少相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对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形成了强有力的诱惑,极大地挤占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

二、家庭原因

近年来,不少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家庭教育缺失。有些父母虽然在家,平时也很少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平时根本不与老师沟通,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也不参加,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没有认真督促学生的学习。

三、学校原因

1.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衔接不好,使学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班级管理不到位,班风差、学风不浓,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模式呆板。纵观近年来的数学教学过程,许多数学教师大胆尝试,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至于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是公开课上“秀”一把,没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3.课后再巩固、再反思工作缺失。教师上课讲,下课练,有错再订正。理论上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应该可以掌握得相当不错了,而实际上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课后再思考。

四、学生学习方法欠佳

1.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行为能力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2.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数学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计算能力不强,不细致。

第9篇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

1. 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

一些初中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有些好成绩是父母“看”出来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认为中学成绩应该好上加好。而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家长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 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有些父母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得过且过,不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学习主动性,渐渐厌烦学习。

(2)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3)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4)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5)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6)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好几个这种情况的学生。如小阳,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名存实亡,母亲另住别处,父亲每天深夜才回家,两个大人都不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于是,小阳每天回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2. 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1)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2)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父母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

(3)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要讲究引导方法,这样不良行为才能得以纠正。

第10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初中

自古以来,中华美德中就有感恩教育的缩影,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应该始终牢记在心的美德。因此,在新课程教改下,有效地将思想品德课程和感恩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常出现的问题

1.对父母的感恩缺乏认知

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溺爱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恩教育,以及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现在一些初中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必要的感恩之心,表现于:叛逆性较强,对父母言行常常顶撞,行为粗暴、任性,不听从家长的劝阻等。

2.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

古人曾经十分重视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曾将老师作为第二父母,而老师的费心尽责也处处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但是初中生由于其自身及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了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觉得老师的付出理所应当,把老师的关爱当成一种单纯的商品交换行为。

3.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的缺乏

社会承载着一部分教育功能,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一些政治制度及社会现象和道德因素也决定着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培养方向,但是由于初中生辨别能力差等原因,存在着一些只知受惠、不知回报等现象,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感恩之心明显缺乏。

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感恩教育是最主要的感恩途径。丰富的教育素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先进人物的感恩事迹,能够从侧面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2.利用感恩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利用感恩活动也是激发学生感恩之情的重要途径,如,在感恩节时,播放一些父母操劳的画面,举行一场感恩演唱会,将《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融入活动当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感恩教育作为有效手段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开办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__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__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__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__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4、结业考查制度:一轮学习完毕,学校将对家长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使家长掌握必备的家庭教育知识,科学地教育子女。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人格健康教育;三位一体

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快速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今天的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政策,致使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大量增加的农村留守儿童无疑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把健全人格培养与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需要、心理诉求、个性发展和道德内化相结合,使其自信、博爱,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已至衍生为有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能力;使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坚定信念、内心驱动和行为品质,避免德育中“双重人格”现象的形成呢?

一、学校管教是关键――细

一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文化,奠定人生航标,健康成长、修身养性。二是特色和机制相结合。强化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家访、来访工作。以纳入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为抓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载体,实行动态监管,形成有效管理机制。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强化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要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线下根据制度安排和关爱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五是贴心知暖,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活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日益凸显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价值。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亟须化解。

1.提倡农村初中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和教育专业培训,学习教子理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引导家长身教重于言教,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经常保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新理念。一是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树立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二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亲子观。三是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要树立教养结合、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的教养观。

3.注意教育方式的科学与灵活。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社会支持是保障――准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未成年人人格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会,切实起到政策扶持、经济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2.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等举措全方位、多角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师资短缺、专业结构失衡甚至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

3.借乘教育扶贫契机精准发力。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各级各类部门要从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和实施这一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贯彻教育脱贫十三五规划,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志,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等举措切实解决辍学失学过多问题;解决读书无用问题;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趋势问题。

4.整合德育力量,凝聚德育智慧,优化德育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