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流的概念

交流的概念

时间:2023-05-15 15:2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流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流的概念

第1篇

一、学情的分析

高三学生对晨昏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通过对地球光照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及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晨昏线的概念;(2)运用相关概念进行晨昏线判读;(3)掌握晨昏线的特点;(4)掌握晨昏线的应用。依据加涅学习分类理论,可将《晨昏线》的知识内容归为概念性知识。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框架,上述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如下:目标(1)属于理解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目标(3)属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标(4)属于评价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哲学上,概念被定义为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逻辑学上,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概念指符号(主要是词语)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客体、事件、情境或属性。概念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类:概念是人们对环境的简化反应;(2)理解:当人们见到某个新事物时,只要他们能把这个新事物归入某个已知类别(即概念)之中,则他们就能理解新事物;(3)预测:例如当人们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时,他们就能预测这种疾病能在鸟类和家禽之间传播,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而概念则是知识传递、交流的基础;(5)概念联合:将概念联合起来,可以产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规则;(6)产生新例子:人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中推导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课例的试评

本节课教学环节、概念功能以及所属的认知阶段如下所示。

教学环节(1)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记忆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2)晨昏线的判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理解、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3)晨昏线的特点: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联合、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4)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预测、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技能;教学环节(5)晨昏线应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概念联合、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6)变式练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产生新例子、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创造、运用的智慧阶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为6个环节,晨昏线(概念)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凸显了分类、理解、预测、交流、概念联合、产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贯穿教学始终。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线专题》有如下特点:

交流功能,贯穿始终。本节课最凸现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交流思想,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

第2篇

关键词: 景观艺术概念设计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进入一个项目最初设计阶段需要从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着手,既准确地把握项目的中心问题,系统化地展开思路,以唤起适宜的形式。一般的说,工程设计有三种目的:满足机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利的艺术形式。由此目的产生意图,做设计意图是个先导因素,表达意图是整体设计进程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提示一种最简捷的表达手段——设计概念草图。设计概念草图对于设计师自身起着分析思考问题的作用,是将专业知识与视觉图形作交织性的表达,为深刻了解项目中的实质问题提供分析、思考、讨论、沟通的图面,并具有极为简明的视觉图形和文字说明。同时作用于项目设计最初阶段的预设计和估量设计,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方式和对问题产生系统的构想并使之形象化,是快捷表达设计意图的交流媒介。对于观者是意变图的表达方式,宗旨在于交流。

设计概念草图的信息交流包含着三种层面指向以及图面深度与设计阶段的限定。每个层面有者各自不同的表达图型:其一是设计师自我体验的层面是作设计思考时间所用的图像,简约而有摸索性,演变而不带结论性。其二是设计师行内研究的层面,所用的是抽象图形以提交讨论,从而激发和展开新思路。其三设计师与业主交流的层面。图像要求符合沟通对象在可接受程度的范围内作出相应深度的设计概念草图。强调直观性,粗线条,能多向发展,供业主选择,特别注意要把业主引向项目中的实质性问题上来讨论。

内容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内容是按项目本身问题的特征划分的。针对项目中反映的各种不同问题相应的产生不同内容出图,旨在于将设计方向明确化。具体内容如下:

(1)反映功能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设计是对场地的深化设计,很多项目是针对因原有场地使用性质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项目设计即是通过合适的形式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的这些问题。应用设计概念草图手段将围绕着使用功能的中心问题展开思考。其中有关平面分区、交通流线、空间使用方式、人数容量、布局特点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类概念草图的表达多采用较为抽象的设计符号集合在图面并配合文字数据、口述等综合形式。

(2) 反映空间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的空间设计属于限定设计。应结合原有场地的现状进行空间界面的思考,要求设计师理场地的空间构成现状,结合使用要求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并能努力的克服原场地缺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将不利的怪异空间创改成独特的艺术空间。空间创意是景观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即涵盖功能因素又具有艺术表现力,设计概念草图易于表现空间创意并可形成引人注目的画面。其表达方法非常丰富。表现原则要求明朗概括,有尺度感,直观可读,平剖面分析与文字说明相结合。

(3)反映形式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设计的构成除了空间和功能要素外,形体的风格样式是视觉艺术的语言,这包含着设计师与业主审美观交流的中心议题,因此要求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具有准确的写实性和说服力。对于美的选择往往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关键的阶段和烦恼的阶段,有时是最愉快的阶段,这里面因素很多,审美趣味相投或相反这是一个方面,有感染力的交流技巧是一个方面,最主要还是依赖设计师自身具备的想像力与描绘能力,特别要注意对设计深度把握,概念草图是最好的手段。

(4)反映高程关系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高程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前期的概念设计中。高程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设计过程中所绘制的场地大剖面,它反映了场地内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设计师对整个场地的纵向关系有非常直观的了解和分析,这也是对现状的深入认识的过程,是由二维向三维转变的过程,是设计师由模糊的意想向直观的了解转变的过程。

(5)反映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目前艺术与科学同步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景观设计日益趋向科学的智能化、标准化、工业化、绿色生态化。这意味着设计师要不断的学习,了解相关门类的科学概念,努力的将转化到本专业中来。要提高行业的先进程度必须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景观设计是为了具体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景观环境反映着人的文明生活的程度,因此把技术因素升华为美感元素和文化因素,设计师要具有把握双重概念结合的能力。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即包含正确的技术依据,又具有艺术形式的美感。

图型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图型是按交流需要划分的。现有的三种图型在项目设计中有着不同层面上交流的作用,包括了从感觉到概念,抽象到具体,象征到现实,个人到公众的行业内外可接受的惯例图型,主要有具象图型、抽象图型、象征图型。

1.设计概念草图具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用具体描绘的手法直观的表达设计意图

⑵ 将设计师构想变成生动的情景化表达

⑶ 将设计图的平、立、剖深化为直观的画面表达。

⑷ 引用与设计项目相似的实物、图片、画面支持意图表达

⑸ 运用各个视点、角度描绘空间与物体做验证表达

2.设计概念草图抽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设计进程是由模糊向明确的系列变化过程,在开始使用的往往是草图的形式在进行,由于想法的不确定因素,画面只是一些个人体验的脑、眼、手自我交流的随意符号,它仅作用于个思考的演化,是在萌生新设想,寻找火花的记录。

⑵用于专业交流的设计语言是在专业内部形成的。它约定的一套有明确指认意义又高度抽象的图形,作为用设计交流的符号表达系列。

⑶高度抽象的概念图形在设计过程中有着框架关系的可变性,单元体多重指向性,多种含意的表达功能。

3.设计概念草图象征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象征的艺术形式是以文化和心理动机为先导指定的符号系统,象征图型在景观设计专业中占有特定的位置。由于在本专业中文化艺术因素占有主导地位,景观空间界面形态被带上文化风格深刻的烙印。老的象征和新的象征形式主义风格反映在设计概念较为突现。

⑴ 传统的象征手法的图型

众所周知象征主义在西方的、东方的其它各类景观形式符号各有其独自的文化含意。用象征手法和历史文脉的概念做设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盛行的模式,九十年代则在中国盛行。

⑵ 当代象征手法的图型

每个时代都产生新的审美主流方式,引导着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它来源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交流背景,生产技术水平的综合背景在物质上的体现。正如当代的设计主流风格是数字化为统领的审美思潮,包含有人性化的、生态化的、走向太空的等等理想色彩。虽然设计的过程是物质技术与文化形式并重的过程,但是在追求新理想环境的途径中,从象征主义形式出发是一条快捷的设计之路。

⑶ 符号象征与颜色象征的图型

符号的特殊概括性能高效率的传递图形涵盖的信息,符号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包含内容丰富的表达,设计图中运用符号象征的手法能简洁界定设计的价值取向,表达设计思路。颜色是设计中感官第一能感受的视觉刺激,颜色的基调确定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一反应,而反应直接决定理解力和判断力,不同的颜色基调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特定地域色彩的象征图形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想与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培养 ; 互动 ; 反思

一、 问题原因分析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和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世界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观念性理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以专门的讲授为主,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为主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说只是教师的“独白”,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一些课堂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些教师注重数学交流,动辄小组讨论,但形式化比较严重,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课堂数学交流意识淡薄。学生本身缺乏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愿望,课堂上很少与人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意见,因此形不成小组意见,达不到学习共同体的愿望。此外教材编写缺少课堂数学交流的题材。尽管教科书是为学生编写的,但在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尽人意的。所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数学的教与学。为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数学交流”新理念,就必须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交流缺失现象以及改进的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探讨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交流能力是指通过数学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形成的思维和结果。其中的数学交流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原理、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运用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来进行交流。数学交流重在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进行多元多向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中培养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交流,端正交流动机,提高数学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数学交流,可以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成能力。因为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数学交流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应该得到重视。

(二)课堂活动的原则

第4篇

关键词:交流电路;三要素;有效值;功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66-02

一、引言

交流电路是电路原理的主要章节,也是电能应用最重要的应用形式,对后续电子技术以及电机及其控制部分的学习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交流电路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本人结合多年来对交流电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二、三要素讲授

交流电路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交流量的三要素,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对交流电路的直观印象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很关键。在三要素中,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对周期和频率这一要素已经有所理解,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对交流量的大小和进程这两个要素的内容比较陌生,因此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这两点。

正弦交流电的电压u、电动势e和电流,常用正弦函数式表示为:u=Umsin(ωt+ψu)e=Emsin(ωt+ψe) (1.1)i=Imsin(ωt+ψi)

由于正弦交流电路存在着一些直流电路中没有的物理现象,所以分析交流电路要比直流电路复杂许多。为此,我们先介绍正弦量的概念,然后借用相量工具进行分析和计算。

(一)交流量的大小(有效值、瞬时值和幅值)

在对有效值、瞬时值和幅值的介绍中,首先应该结合波形图提出:对交流量而言,波形图中的横坐标为时间或者弧度,表征的是交流量变化的快慢,而纵坐标表征交流量的大小。比如说,我国日常电器的额定电压是220V,提出问题:什么是交流电量的大小呢?这个额定电压是一种什么概念?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电压数值呢?让学生有所思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波形图中220V应该在什么位置,是否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这时候,学生也许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找不到220V的具置和物理含义。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呢?我认为,可以结合教室里的日光灯进行介绍。日光灯的电源是交流电,其工作电压和电流也是按照交流规律进行变化的,只是由于变化频率太快,我们肉眼观察不到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如果通过示波器进行观察,就可以得到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和电流。这种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呢?从波形图可以发现,电压的数值从最小值变化到最大值,每时每刻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断变化的数值就称为交流量的瞬时值。不过,瞬时值变化太快,不便于数据分析。那么我们该如何比较其大小差异对负载的影响呢?其变化的最大幅度(幅值)是否可以表示呢?这时,可以从电量计费角度引导学生,学生宿舍的电表读数是每月交纳电费的依据,撇开时间因素,电表测量的结果是否就是电压和电流的最大值乘积呢?这时,教师明确表示否定,说明幅值只是一个周期波形中出现的两个瞬时值,不能代表整个电量的周期变化,所以需要引入有效值的概念。

我们日常表示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都是指有效值,是根据热效应平衡原理引入的。在T时间内,直流电路产生的热量Q=I2RT,单位是焦耳,其功率P=I2R不随时间变化,交流电路产生的热量与直流电路不同,一个周期T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热量为Q=■i■Rdt。如果把两式放在同一个周期T的时间内进行比较,在产生同样热量的前提下,可以用直流电路的电流值来表述交流电量的电流,称直流电路的电流值就是交流电量的有效值。有效值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电路元件生产制造的重要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描述交流量大小的都是指有效值。

这时,还必须强调:表示正弦量大小的三种文字符号也是不同的,例如小写字母表示瞬时值,大写字母表示有效值,大写字母加下表m表示幅值(最大值)。在图形描绘和数据计算中一定要加以区别,否则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正弦量变化的进程(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

在式(1.1)中,(?棕t+?鬃u)、(?棕t+?鬃e)、(?棕t+?鬃i)都是随时间变化的电角度,称为交流电的相位,它反映了交流电变化的进程。在t=0瞬间的相位,称为初相位,用?鬃表示。在波形图中,?鬃是坐标原点(即?棕t=0)与零值点(即正弦波由负值变为正值所经过的零点)之间的电角度,可正可负,但规定|?鬃|≤π。

i1=I1msin?棕t

i2=I2msin(?棕t+90°) (1.2)

u=Umsin(?棕t-90°)

式(1.2)所示为三个同频率的电流和电压,i1初相?鬃1=0°,i2初相?鬃2=0°,u的初相?鬃3=-90°。

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即初相位之差,称为相位差,用?渍表示。以式(1.1)的电压和电流为例,则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渍为

?摇?渍=(?棕t+?鬃u)-(?棕t+?鬃i)=(?鬃u-?鬃i) (1.3)

相位差反映了两个同频率正弦量随时间变化在“步调”上的差别,具体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同相。若u和i的初相位?鬃u,?鬃i那么它们的相位差φ=?鬃u-?鬃i=0,这种情况称为同相。

(2)反相。若u和i的相位差?鬃=?鬃u-?鬃i=±π,说明u和i步调相反,这种情况称为反相,式(1.2)中i2与u的相位差为反相关系。

(3)超前与滞后。若?渍=?鬃u-?鬃i>0,即u与i随时间t变化时,u比i先到达零值点(或正的最大值)。这时称电压u超前电流i一个?渍角,或者称电流滞后电压为?渍角。式(1.2)中i2超前i190°,或者称为i1滞后i290°。

学习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时应该先介绍其实际意义。正弦交流量的变化是周期性的,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到正弦曲线。实际上,在一个交流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尤其对电感和电容这两种储能元件,其电压和电流的波形是正交的,即电压到达幅值时电流为零,反之也一样。因此,有必要引入相位和初相位的概念来描述交流电量的波形。我们选择一个交流电量作为参考点,假设其初相位为零,则可以通过波形图的比较确定其他交流电量的初相位。在解析表达式u(t)=Umsin(?棕t+φu)中,?棕t+φu称为相位,φu称为初相位。一旦初相位确定,交流量的波形图起始点就确定。接下来,再结合周期(或频率)和有效值(或幅值)这两个要素,波形图就完全确定了。相位差等于两个交流电量的相位差,也等于两个交流电量的初相位之差。在初相位和相位差的大小方面应该强调其值的标定范围为 |φ|≤π,|?渍|≤π原因是sin(?渍±2π)=sin?渍,cos(?渍±2π)=cos?渍。因此,在波形图或解析表达式中可以用±2π对初相位和相位差进行调整,不会改变交流电量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刚开始时对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的差异概念模糊,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电器元件如日光灯、电表进行实例分析,学生反映初步建立了正弦交流电路的概念雏形,并且希望能够通过示波器等仪器进行实验观察,教学效果较好。

三、三种交流电路功率的讲授

由于学生在早期学习中仅了解直流电路的功率计算式为P=UI(单位:瓦特),这里,U和I分别不是直流电压和电流值。因此,在交流电路中介绍三种功率的物理含义非常关键,才能区别其意义与应用。

有功功率是在一个周期内电路元件或部分电路瞬时功率的平均值。对交流电路而言,有功功率是描述电路中电能转换为热能规模的物理量。例如,对电阻元件,有功功率为P=I2RT≠0,表明电阻消耗能量。但是,对电容和电感元件Q=■i■Rdt=0,说明在一个周期内消耗功率为零,这是否意味电容或电感元件不需要电源支持呢?从瞬时时刻来看,电感和电容元件还是需要电源提供电压和电流的,只是从整体效果而言可以消耗能量,因此称为非耗能元件。那么这类储能元件瞬时吸收或者提供功率对电网有影响,又怎么衡量呢?这样,引入了无功功率的概念,定义瞬时功率的最大值为无功功率。无功功率反映了电能转换的规模,为了与有功功率区分,其单位为乏(Var)。

视在功率是针对电源进行定义的,常用电源如变压器或者发电机对交流电路提供能量,其提供的电能在一个周期T内应该等于有功功率P乘周期时间T的数值,但是并不代表在任意瞬时电源功率都等于有功功率P,考虑无功功率的影响,设计电源容量时必须考虑两者因素,合理的电源容量应该为S=■,为与其他两种功率区分,定义量纲单位为伏安(VA)。

最后,提醒学生注意在阅读其他文献或者撰写论文时注意各功率单位的不同含义和规范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无功功率的概念和作用比较模糊,因此介绍了重庆某机械厂设备老化,没有采取补偿措施导致无功功率过大,被电力公司增收电费的例子,学生反映深受启发,为后面功率因素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结论

交流电路的知识点非常多,也难以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非常重要,同时又有很强的挑战性。本文提出的两点体会只是针对其中的两个知识点,即正弦量的三要素和交流电路的三种功率,重点介绍三种功率形式的不同物理含义和计量方式的差异。通过举例、对比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建立了交流电路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知识内容的介绍打下了较好基础,实践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内容掌握较好,说明了该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侯世英,熊兰,李昌春,等.电工学I(电路与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近年来,随着很多先进技术的诞生,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促进中西方之间的友好交流,世界各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之间的交流用语也就是一大问题。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人民使用最为广泛的用语,汉语和英语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出自不同的国家,因此这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写法、读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表达方式,以及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委婉用语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

汉语;英语;委婉用语;表达方式;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委婉用语就显得更加重要。委婉用语是礼貌的象征,人与人之间交流,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礼貌,那么使用礼貌用语是非常有必要的。礼貌用语能够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能够使交流的氛围变得愉快。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委婉用语,会使交流更加的成功。中英文之间的委婉用语有很多的不同点,要想掌握委婉用语的正确用法,就必须细心地去钻研,将中英文之间委婉用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促进中西方之间的友好交流。

1委婉用语的概念

委婉用语存在于中文、英文、或者是其它语言的使用中,运用非常的广泛,委婉用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委婉用语往往是交流过程中的剂。委婉用语的概念是指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双方为了将自己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使用一些比较文明和含蓄的语言,通过文明用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这样的用语称之为委婉用语。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者常将一些比较直接的用语换成一些比较间接地语言,通过一些模糊的语言将交流过程中不愉快的气氛化解,从而使交流变得愉快,避免交流过程中发生争执和不愉快的现象。

2中英委婉用语的文化差异

2.1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等级观念等级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同时也存在于西方文化中。在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是人们比较重视的一种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各个企业,都有等级的差别。在一个公司里,普通员工对公司的领导,上司的称呼都很讲究,员工在称呼上司的时候都必须加上领导的头衔,委婉的称呼为“经理”、“总经理”、“主任”等这些称呼,而从来不可能直接就称呼上司的名字;在一些事业单位里边,等级的观念也非常被人们所重视,政府部门的干事对于自己的领导都必须加上领导的头衔,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来称呼。这是等级观念在中国文化里边重要性的体现,而在西方文化中,等级的观念相对比较简单,相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西方人民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在企业或者是政府部门中,普通员工或者是老百姓对于上司和领导都可以直接称呼其名字,没有年龄和职位的限制。这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个家庭中,西方人民不看重等级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是朋友,而没有其它的束缚[1]。

2.2不同的国家,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中国文化中,谦虚和礼让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礼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非常谨慎,比如中国人遇到朋友或者同事有事需要帮忙,中国人通常都不会直接拒绝,而是说“那行、我尽量、那这样,我试试看”等,这是能够为其提供帮助的情况,还有一类情况是直接拒绝,在拒绝时,中国人通常也不会非常直接的就说“不行、办不到”之类的话,而是会非常委婉的说“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等,或者是用一些其它的事情做前提,将事情推辞,总之,都会用一些非常委婉的话语将事情推辞。但是,在西方文化里边,人们对于朋友的帮忙,办不到就是办不到,可以就是可以。对于这种情况,西方人从来都是非常直接的回答可以或者是不行,这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民认为只有直接的给出回答,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这也是西方文化里边西方人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委婉用语,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区别[3]。

2.3中西方文化不同,对价值的定义也存在差异价值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价值观念是比较有分量的,中国文化尊重价值,但是中国文化方面,更注重对价值的整体进行评估,而不注重对个人价值进行定义。这一现象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中对于价值的定义与中国文化对价值的定义相反。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个人的荣誉与价值,西方人民崇尚个性,崇尚对自我的展示,不反对人们在集体中以自我为中心。中国文化中,人们谈及价值都会比较自豪,价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资历,代表贡献,有价值就意味着地位的上升;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民并不看重这些,西方人民对价值的看法趋于平常心态,因此,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中的委婉用语有很大的不同[2]。

3结语

总而言之,委婉用语在人们的交际与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委婉、含蓄的语言一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化解误会和矛盾的作用。和谐社会,需要的是文明用语,人与人之间需要谦让,这也是促进中西友好发展的基础。中西方文化中,因为地域,文化观念,等级观念,以及对价值的不同定义不同,因此,委婉用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对委婉用语的使用方面,一定要恰当和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晓菲.中英的身势语和日常交流用语在表达礼貌上的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2.

[2]李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第6篇

一、务必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这是掌握好物理概念的基础

学生对新概念认识之前头脑是一片空白的、陌生的,必须提供足够基本材料,对其思维进行细加工,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的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并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物理环境,借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创设物理情境

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利用一些小故事、小游戏、史料来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例1、初中物理“杠杆”这一节中,可结合历史实际,生动地引入新课,为新课教学拉开帷幕。可用幻灯机把古埃及金字塔的图象投影到屏幕上,并解说―埃及金字塔是埃及人民引以自豪的名胜古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可是在几千年前,还没有起重机设备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将质量为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石块送到塔顶的?据当今的考古论证,当时古埃及人就是巧妙地应用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难题的。

2.运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有条件地集中反映自然界中个别物理现象,其特点就是直观性、趣味性;也可以揭开许多自然界神秘的面纱,还可以发现人类肉眼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许多客观存在东西,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教学时,为了形象地说明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演示“筷子提米”实验:首先用一根筷子插入米中提米,发现根本不可能提起,然后在杯中加入水,过一段时间再做实验:同学竟神奇地发现一根筷子把一杯米提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接受。

3、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许多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周围,学生有着较多生活经验,学起来感到很亲切、很有劲,也有许多现象却被学生“视而不见”。适当举例生活中典例,有利于对概念理解。

例如,在“向心力”来源概念教学中,可举例车辆过凹路面和凸路面两种不同路面时人有何不同的感受?(有超重和失重的感觉),火车或汽车过弯道时,内外轨道高度差有何特点?(高度差不同,外轨道高于内轨道),引导学生去联想过山车的种种体验,从而引出最高点向心力的来源。

二、务必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这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当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其建立物理模型,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实质和应用。所以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高中物理在“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教学时,对引导学生如何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方法对比以往旧教材所采用方法,显得更科学更循序渐进。其概念的建立大致有以下几步骤:

首先,引入磁感应强度B仍沿用过去教材的讲法,即用一段通电导线作为探测物体,由它受到的安培力定义磁感应强度。与原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采用方法,没有像旧教材那样,一开始就泛泛讨论任意磁场,而是演示实验从匀强磁场入手,从而得出B的概念。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推理,将B的概念拓展到一般磁场,这样就避开了教师在使用原教材时经常提出疑问:有限长度的通电直导线的受力,应是某一区域内安培力的平均效应,不适于用来定义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同时使磁感应强度这一较难理解的概念,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降低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的难度。

最后,启发学生前面学过的电场强度E的定义方法,对比说明引入磁感应强度定义的思路与之类似。使学生对研究“场”这一概念基本方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又如,比热容、电阻等物理概念,不掌握建立它们的思维方法,而直接给出它们的概念,那么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只能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实际的应用能力较差。

三、务必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这是掌握概念的根本

物理概念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所以有一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这就要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相关过程深入研究、认真分析,真正明确概念的成立条件和适应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物理概念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导体电阻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的比值,要是没有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应用R= 公式时,同学就容易犯如下的错误:

第一、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第二、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根据R= 可得导体电阻为零,所以在学习时应注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电压电流而变化,正确认识其大小只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四、务必使学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掌握物理概念的最终目的

学生学习物理是抽象的、艰辛的,掌握物理概念更曲折,其最终目的就是来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伴随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或典型例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逐步掌握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高中物理在“交流电”这节内容里对交流电有效值这一概念的应用,是本节重点和难点。而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学生对应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举一实例来总结。题目可设计如下:

一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图线如图3所示,求该交流的电压有效值。

根据有效值的概念,让交流和直流通过同样的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相等,则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就跟这个直流电相等,实验和计算指出: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有效值,与最大值存在如下关系:

U=Um/ =0.707Um;I=Im/ =0.707Im.

其中U、I为有效值;Um、Im为最大值(峰值)。

事实上,上述给出的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电压、电流有效值关系是从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出发,从电流热效应上运用数学推导出的关系式,当然其他交流电有效值就不具有这种“ ”的关系。那么这道试题在高中是不是就不能解决?不然,只要在讲授交流电有效值概念中,使学生理解有效值的本质含义,将会比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有效值得出更容易。只要运用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本题电压的有效值。

解题过程:让这一电压加在阻值为R的电阻上,则每周期内产生的电热将相同。所以,以一个周期为时间段确定有效值,设该交流电有效值为U,则在T=0.4s内,由热效应的等效性。

有:Q= .T= ・ ・ + ・

得出该交流有效值U= = (V)。

第7篇

摘 要:“先学后教”是当下新课程理念与要求下对于教学策略的一次课堂改革,这里的“先学”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教”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基础再进行层次性教学,达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数学是一T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探讨了在新课程小学数学“素数”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先学后教”的具体案例分析。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数学;新课程;新课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新颖的教学观念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改革。在“导学互动”理念中,教师通过提出导纲,指引学生学习,将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中心,改变了之前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地位。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从根本上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本文就新课程小学数学的“素数”这一章节内容作出以下研究。

一、“先学后教”的一般流程

1.自学

“先学”是第一步,学生根据老师提前设定好的预习目标有规律地对当下和以后上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提前完成课后的几道例题。在新课程小学数学“素数”这一章节中,一般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文字,勾画素数的有关概念,然后对课后基础习题进行答题。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空白处记录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思考为第二天的发言提供材料。

2.导学

导学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里的导是有目标的导。在素数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一般会设定为:(1)详细理解素数的有关概念,并与自然数、合数等数进行比较。(2)在纸上画圈圈,圈出50以内的所有素数和合数以及自然数,并仔细观察两者是否有相交的地方。(3)在深刻理解素数的特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素数的概念并可以在习题上反馈出来。

通过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这一节课究竟需要学到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的一节课知道了“素数是什么”“素数和自然数、合数、约数的差别”,并记下50以内的质数。

3.小组学习

新课改后的教学课堂对于小组学习、团队协作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同样在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素数”这一章节里,当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基础任务就可以针对“质数和其他数的分别”这一难点进行小组学习。例如:

将下列数中的素数勾选出来并说出为什么是素数?

82 45 77 22 54 45 65 89 42 67 13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好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团队协作,一起学习。在小组学习中需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掌控,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交流仅限于交流的环节,不能随意走动;另外,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解释,让小组长记录,并在课后告知教师,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先摸索,再教学。

二、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留给孩子一些交流的时间,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划分。

1.课前交流

课前交流指的是对上一节课后回家预习的章节内容以及体会等在课前进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一般由小组长整理出一两个问题在课前分享,课中老师会根据这些问题进行逐步引导,使得课堂有重点,学习有目标。例如在新课程小学数学“素数”这一章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1是素数吗?(2)素数要怎么分呢?

2.小组课后交流

在课程进展到一定环节的时候,学生对于课前的问题可能已经有了答案,那么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讨论,摒弃简单的问题,留下核心的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正确答案,从而巩固这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3.课下答疑

课上的时间其实很短,在完成教学目标之后要留给学生课下答疑的时间。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沉淀后思考出更深入的问题,比如在知道了素数的概念之后,学生可能对规律有了更高层次的了解,他们会提出以下问题:(1)素数是不是和自然数的奇偶性有关系?(2)100以后的数字也符合这个规律么?

这些比较深入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思考,如果隔了一天依然不懂,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答疑了,或者根据情况再次组织小组间的讨论,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将更深入。

“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一次尝试,不但要在课堂上注意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平时的考试、测验、课后习题看到学生的反馈。同时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调整进度,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霍凯.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与生活化的融合性探究[J].中国教育,2015(10).

第8篇

关键词:学生;交流;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授与受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平等的对话过程,这种过程强调的是优势互补、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相辅相成关系。许多精彩的思维就是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的,而且只有经过碰撞的思想才更加经得起推敲,才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现在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师生或生生交流变得困难或流于形式。

一、学生课堂交流现状

1.教师辛辛苦苦,学生迷迷糊糊

尽管课改号角早已吹响,但还是有很多教师的身份没有转变,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任务,40分钟从头讲到尾,甚至还要拖堂。真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经常听到教师在办公室抱怨:“我讲了多少遍的东西,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其实,教师在上课讲解的时候少了与学生的交流,也就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也就谈不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了。

2.看似合作交流,实则只是形式

【案例】某一课堂中,教师布置任务:“本堂课的任务是观察水的沸腾,小组内合作,将水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然后观察。”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师里就热闹了,有的忙着到走廊水桶里拿水,有的忙着组装仪器,有的凑在一起在小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有的组喊道:“我们的水开了。”整个教室熙熙攘攘,像菜市场一样,有些学生大声交流,有些学生擅自参与到其他小组的实验中,还有些学生无所事事地看着别人做……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有的组因为水太多,根本就有没加热到沸腾;有的组虽然沸腾了,但根本不知道观察什么……

这是笔者的一次听课经历,热闹的课堂合作交流气氛看似浓厚,但缺少了教师铺设的交流平台,如实验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烧杯里放多少水,沸腾时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功夫,搭好合作交流的平台,使课堂合作更有效,交流更高效。

3.高效的合作交流,只是少数人的高效

【案例】这是笔者的一堂实验课。有一次,笔者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实验课学生热情很高,笔者感觉很成功,但在最后检查时发现,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竟然连导线怎么连到接线柱上都不知道。

这一状况让笔者大为震惊,后来经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一名观众,这种合作只是为优秀生提供了动手和思考的舞台,缺少了对后进生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教育不但是虚假的,更是虚伪的,用优秀生得来的数据和结论当成了全体学生的结论,让部分学生的卓越掩盖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二、打造一个适宜合作交流的课堂

1.合理分组,促进交流

分组教学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但分组不当,往往会导致合作交流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分组,以促进交流。

【案例】针对上一个班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第二个班改变了分组方式,把整个班46个学生分成了23个组,而将平时动手能力差的分成俩人一组,这样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就失去了依靠,只能自己动手,教师只需要关注这几个组,同时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有两个组顺利完成了实验,但是离下课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候,还有四个组没有完成实验,这时光靠笔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来不及了,而此时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组已基本完成了实验,笔者就指派了特别优秀的四个学生手把手地教他们,到下课钟声响起时实验顺利完成,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所以,合理的分组,适时的引导和交流,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有效交流的平台,也创造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很多看似热闹的交流从空洞变得有效。交流可以在非常严肃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在人为创设的条件下高效进行。

2.耐心倾听,适时交流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别人,与人合作、友善待人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日益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耐心等待和倾听,才能明白学生想说什么,说了什么,哪里说错了,这样交流才会更有效。

【案例】在进行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时,按照书上的例题计算出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比8,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其中的含义,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克,那么水的质量是多少克呢?”这时一个学生很响亮地说:“10克。”笔者一看,是我们班上的尖子生,因为他成绩一直很好,其他学生即使有其它答案也就不讲了。这时笔者及时地叫了一位好像有不同答案、但成绩中等的学生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他轻轻地说:“9克。”然后,笔者组织两个人进行了争辩,在争辩中尖子生理解了他没有把元素和原子的概念理解清楚。这种交流既使学生明晰了概念,又培养了中等生甚至暂差生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少有教师会耐下心来倾听学生,也就失去了与学生适时交流的机会。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善于从倾听中抓住交流的机会,才能有效交流。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一个班上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节奏较慢,“零等待”下,他们往往还没有想出答案,而随后别人的回答妨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进行这种始终慢半拍、半途而废的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成了后进生,在课堂上他们就“失声”了,就不再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了,慢慢地,他们自己就习惯于自己这样的角色,教师也就习惯了。所以,笔者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学会等待,学会给暂差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3.运用生成,提升交流

一堂课,必然有预设;只要不是教师满堂灌,就必然有生成。预设是一种教师的追求,生成是一种意外的收获;预设是一种常态教育,生成是一种智慧教育。有的教师只关心预设,而无视课堂的生成。

【案例】在“磁场”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条形磁铁去靠近小磁针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其中有一个组发现无论用条形磁铁的任何一端靠近小磁针,都是吸引的。他就喊:“老师,我们都是吸引的。”教师用眼睛瞟了他一眼,此时,其他学生马上讲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然后,教师得出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看上去课堂顺利完成了预设,但笔者认为仍有疑问留在学生心头,很有可能其他的学生还有同样的疑问,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跟学生一起交流,解释实验现象,很好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既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又能为下面的内容磁化做好铺垫,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案例】在研究磁极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条形磁铁去吸引铁屑,然后得出磁极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一位学生把一块磁铁掉到地上摔断了,学生顿时很紧张,满脸通红地注视着教师,教室里瞬间很安静。这时教师请这个学生用这两截磁铁重复刚才的实验,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吸引铁屑少的中间居然能够吸引大量的铁屑,又出现了新的磁极。

在师生交流互动和生生交流互动基础上完成的一堂课,学生交流充分,教师引导到位,将使这堂课成为学生难忘的一堂课,并使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这位教师。

综上所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把握学科知识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只要使用好媒介,通过互动交流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学习,那么交流就会有影响、有作用,就会高效、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就可以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展示自己,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 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 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转贴于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第10篇

一、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含义

数学信息是经过传递为接收者所理解,并对研究数学发展方向,探索数学未知领域或解决数学问题有用的,包括预先不知道的新资料、新知识,如新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数学教学实质就是将数学信息进行编码,经过编码便组成数学信息的信号系统,数学教学过程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数学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智慧是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发明和创造的能力,数学信息交流智慧是在数学信息交流过程中,对数学信息的获取、鉴别、选择、整序、综述、表达和创新的能力,是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数学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利用与创造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经历、个体的知识信息都可能转化为智慧,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传递与交流的过程中,经由教育者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

博学也不足以使人有智慧,如果个体习得的数学知识是静止的、僵化的知识,数学就永远不会使人有智慧,数学知识信息必须通过交流、吸收与应用,才可能转化为个体的智慧,个体一旦具有较好的数学交流智慧,就能掌握数学信息的观察、调查、检索的方法,能对数学信息做出鉴别、选择、整序和综述,个体如果有较强的数学信息表达、传递、反馈能力,就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与结论科学地预测数学活动发展趋势,或对已知数学信息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数学知识再创中创造数学信息,具有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人才,在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反思总结的批判性与概括性,前景预测的前瞻性与多样性方面是独具优势的,他们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构建完美的知识体系。

总之,数学信息交流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和行为变化过程,表现为对数学信息的心理倾向和求知欲望,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因此,数学信息交流的智慧是在思考、辨析、探索和体悟活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这正是数学信息交流的核心智慧形态。

二、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特征

数学信息交流包括数学信息的组织与传递以及数学信息的吸收与利用,数学信息组织与传递的智慧特征在于通过对数学资源中数学信息的发现、捕获和创新,将现有数学知识激活。通过教师的组织与传递能被学生所吸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课程。即教材中的知识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学习,即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加工数学信息的;教学,即教师应如何根据课程结构的特点和学生加工信息的特点,向学生传输新知识,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和传递数学信息,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数学信息。

教师是数学信息的组织与传递的把关人,教育智慧决定着传递的内容和形式,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智慧的高低,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数学信息的收集、组织与传递等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组织和传递的数学信息能被学生乐意接收,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同一数学知识,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效果可能不相同,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存在差异,高水平的教师面对学生已有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难以理解并接纳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时,能把数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起到诱发学生心维的作用,如当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则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数学模型,让学生观察;若内容抽象难懂,则先给出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数学概念、方法时,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减小思维坡度,创设这样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数学信息吸收与利用的特征在于学生对数学信息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反思力。

在理解上,数学信息交流智慧有着特殊的功能,首先启动整个知识结构对输入的数学信息进行比较和鉴别,通过分析,把输入的数学信息分解成许多组成部分,并将这些信息逐一与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系统进行对号联系,当数学信息所含数学知识与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库中数学知识不相匹配时,该信息将被排除;若二者相匹配且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时,则该信息就会被学生吸收。存储于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库中,并转化为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存,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联系越多,对输入的数学信息的价值的理解就越深刻,数学信息吸收度越高。

记忆力是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记忆,就缺少智慧,记忆是将所输入的数学信息融合到数学知识结构中去,并形成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和存储部分的一种活动,记忆过程包括数学信息的分类和存储两个阶段,理解是对输入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工,是从微观上将输入的数学信息在数学知识结构中逐一对号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输入的数学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从宏观上将理解过程中已完成的所有已经对号入座了的数学信息或数学知识重新分类和存储,并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有效的记忆是数学信息交流智慧形成的重要过程。

反思力,没有反思力的自觉,就没有数学信息交流的智慧,更没有数学教育的智慧,反思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反思是理解与记忆的交错活动,是对记忆中的数学信息进行重新理解,从认知过程看,反思是将已知数学信息重新视为新的数学信息,并力求从未知信息中探讨出已知信息的过程,反思的目的是改变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以便吸收更加合理,反思的过程分析表明,在加工整理输入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亦同时加工和整理了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知识结构不仅要同化输入的数学信息,使输入的数学信息符合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而且原数学知识结构亦会在输入的数学信息的触发下改造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以适应输入的数学信息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了新的格局时,在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作用下,会使学生诱发出联想。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数学思想。

三、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发展方向

数学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的表达、空间的想像、情感的传递和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数学信息交流智慧的发展方向。

1 语言智慧

数学语言通常有三种形式――文字信息、符号信息

和图像信息,各种信息各有其特点,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文字信息严格地界定了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对象的本质;符号信息简练地概括和表达了数学对象的内涵;图像信息生动地勾勒了数学对象的几何特征,它们虽然形式各异,但在表达同一数学对象时,本质属性都是一致的,数学语言智慧体现在:明确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数学符号的涵义,熟练掌握三种数学语言信息的相互转换,准确恰当地运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是发展学生语言智慧的基本素材,听、说、读、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智慧的途径,在数学信息传递与交流中,可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并与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还可组织“说数学”的训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而且要善于说数学,如说题活动,说出题之背景与前景,说出解题之得意,说出解题之困惑,说出解题后的反思,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调整思维策略和思维形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互性,尤其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与空间,此外,可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情境,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是学生能力和才华的综合体现,是语言智慧的高度发展。

2 想像智慧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是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数学信息交流智慧发展的方向,想像智慧表现在空间智能方面,空间智能的核心是空间想像力,它以深度知觉,即视空间知觉为基础,通过深度知觉认识立体实物,凭借学习,把立体实物转化为直观图形,再以平面图形来表示直观图形,通过大脑的思考,运用直觉和逻辑推理,在大脑中形成空间立体的映像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像智慧,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生活实际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空间图形,一般意义下的空间,是物体延伸的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经过数学抽象,可脱离普通意义下的空间形式,发展成四维、五维……n维空间,非欧几何空间、拓扑空间、超限数空间等,但不论怎样,它们都保持着与普通现实空间的某种相关性,因此,普通意义下的空间是学习数学中空间的基础,学生主要也是通过对实物的立体形状在现实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形成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形状、大小、远近、深度等表象。形成空间知觉,实现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的认知。

通过从实物或模型到立体图形。从图形想像出空间物体,进而抽象出更高维的空间,螺旋上升。从而发展学生的想像智慧。

数学想像有时还表现在联想与所涉及概念相关的知识,当逻辑行之无效或难以找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时。使用想像往往奏效,它能帮助我们提炼或形成新的概念。或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方程式求解。从而使数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数学中的想像具有思维方向的综合性、思维形式的整体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性和思维结果的直接性等特征,因而常常可以通过跳跃性的想像或联想和迅速的直接判断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及内在规律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数学信息交流获得一种重要的智慧形态,即想像智慧。

3 情感智慧

智慧既属于知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强大的动力,是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在数学信息交流中,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具有良好的育人品质,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春风化雨、亲切感人,要言教。更要身教,要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数学教学具有严、细、准的作风,给学生以高尚理解的爱,善于构筑、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数学信息交流过程中,充分表现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热情,将自己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对工作的热爱,对数学的喜爱,以及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

发展情感智慧,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被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求,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

情感智慧与学习兴趣也是相互交织的,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能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数学信息交流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探讨问题,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数学是有血有肉的,是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一门学科,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形成持久的数学认知内驱力,当学生从自己的交流与合作中体验到成功而且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并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刻苦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这就是情感智慧的力量。

4 创新智慧

创新智慧是指在数学信息交流中,能超越已有的数学信息而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数学信息所表现出的智慧,创新智慧作为智慧的最高形态。渗透在数学信息交流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追求新的交流与合作方式及思维方式,有较强的求新意识、求异意识和批判意识,追求超越性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信息交流中,学生不受教师教授知识的约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甚至能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深刻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受常规解法的约束,勇于探索新颖、独特的解法,学习中不满足于肤浅的认识,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认真对待有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乐于参加讨论,勇于自己探索。

第11篇

摘要:公共艺术,是以艺术的形式介入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体现了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自由、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物质环境,公共艺术离不开公共空间,同时,公共空间也越来越需要公共艺术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提示和提升,公共艺术对与公共空间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价值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0-02

近些年,公共艺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把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离不开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精神也使得它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的实现和深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公共空间也越来越需要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

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认为“公共”界定的是空间属性即“公共空间”,认为只要是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一般界定是:公共艺术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的室外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由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物、灯饰、园林和地景艺术等不同媒材构成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认为“公共”是民主属性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共同界定,既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民大众共享的。广义的公共艺术除了包含狭义公共艺术的范畴外,同时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体――市民大众兴办和参与的公开的表演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本文所阐述的公共艺术是指广义上公共艺术的范畴。

二、公共空间的概念

无论是广义上的公共艺术还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公共空间都是其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设计的产生是艺术或艺术品由艺术家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延续的结果。美国研究当代城市空间的城市社会主义学者理查德・沃尔夫等人将公共空间从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大体上分成了物理的公共空间、社会的公共空间、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空间三类。

第一类关注的是它的物质材料的存在。一般是指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既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发性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第二类关注的是在空间内部规范和社会的关系。即“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它是一个民主化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Polis(即城邦)。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讨论以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广场、舞台、议事厅或街头等物质环境空间只有当人们以言行的方式聚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事情彼此交流时才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是一个人们透过言语行动展现自我,并协调一致行动的领域。第三类关注的是纪念和地方的“气氛”。任何一种公共空间,因为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原因,皆可能因此而拥有特定的场所意义。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可能因此而成为某一时期的历史走向的标志,社会的某项主张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而成为充满纪念性和象征性的人类文明的某种场所,自然演化的某一个转折点所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所给观者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物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因此而成了“有意味的空间”。

我们以上提到的三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非截然分开的,后两种公共空间的概念需要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其媒介或载体;另外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也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形式,它总是体现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与政治要素,一直与人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即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精神的空间含义。如传统公共空间尤其是广场,本身的物质功能往往被其凸显的精神功能所冲淡。这里可以作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比如西方古典广场一般都有象征的权柱、歌功颂德的记功柱、威风凛凛的君主雕像,或者是一些纪念某个重要时刻或英雄事迹的纪念碑,承担着道德说教的功能,或者是市民谈论与参与实政、观察世态万象、体验归属感的地方。

因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不仅要与物理环境上的公共空间在造型、尺度、色彩、材质等从美学的角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共空间的内部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彰显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中的居民,人们越来越无法承受这一座座水泥盒子带给人们冷漠和压力,物质的丰富使得精神的匮乏愈加明显,我们像需要阳光和氧气那样需要美和情感交流。公共空间是公众聚集和交流的场所,成为人们关注和寻找精神支柱的场所,但是,并非有了公共空间,公众就可以自由交流。公共艺术在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一道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引导公众交流和互动的纽带之一。

公共艺术品,一方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内容,因此要把握好作品形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空间的物理特征、功能要求及文化特征等需要,它与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主从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离开公共空间就没有讨论的意义;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和提升其自身的价值和内涵。

四、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

(一)美化、点缀公共空间,提升环境的观赏性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对于其所处的环境来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装饰、点缀以及美化的功能。公共艺术不是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搬出来而放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其在方案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相结合考虑的,装饰、美化环境,提升环境的观赏性是公共艺术之于公共空间的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定性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

公共空间是公众交流的场所,是社会民主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分化更加功能化、专业化、休闲化。所以,不同场所的意义和功能的划分也更加明确。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担当起了展现、标志这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内涵的责任。

马钦忠在其《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中阐述“公共艺术给定公共空间的意义的中心宗旨是把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和场所伦理规定,通过公共艺术的形体表达,以此定义空间,阐释空间,成为控制场所环境意义的中心要素。”根据上文公共空间的概念可知,公共空间除了包含具体的物理空间的范畴,其还包含着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以及空间的象征性。所以,公共艺术不仅要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在材质、色彩、尺度、空间等方面想协调,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该空间所蕴含的其他内涵。即作品的题材、特征等要以体现和阐释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为主导,通过对场所意义的概括和提炼,使公共艺术赋予公共空间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是通过一些手法和表现形式提示公共空间的意义、或是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公共空间为人们所关注,或是以具有趣味性因素的作品产生愉悦观者的效果、或是以之协调公共空间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总之都是起到引起关注,形成对环境的注意力的控制。

(三)促成公共空间中的公众交流

公共空间的产生最终是为了公众交流的需要,所以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要以促进公众交流为己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的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正在逐渐减少。另外,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也在越来越大,虽然生活在同一小区,每天上班下班擦肩而过,可永远都是陌生人。公共艺术可以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提供共识和共同趣味营造的场景和氛围,提供话语让人们去共享、交流和讨论。公共艺术作品放置的地方往往成为公共空间中人群聚集的地方,根据作品的性质,或是观赏、或是互动游戏。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是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结果,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是公共精神,在创作中有公众的参与和意见交流,完成后在公共空间中成为公众聚集、讨论和游戏的焦点,可见,公共艺术成为促使公众交流的动力之一。

五、结语

公共艺术的日趋盛行,主要是因为它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它设立于城市的公共场所,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与观赏,即直接面对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或是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特定地域或特定社区的公众;其次公共艺术作品包含普遍的公共精神――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情感,标示和反应社会公众意志和精神理想。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民主化的结果,是艺术的生活化和平民化。城市是公共艺术生长的土壤,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提供更好和更多的机会;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灵魂,以公共艺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效果愈加显著,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要与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质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马钦忠著.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56页.

[2]诸葛雨阳著.公共艺术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境;背景知识;动态语境;语境暗含

一、前言

自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于1986年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研究人际间语言交流的方法应运而生,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语用学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用学家们苦苦思索的课题,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关联理论并没有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当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对我们解释上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一种新兴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息的影响过程。

二、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在传统语用学研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因素,由语言使用者选择并用来解释含糊话语。但是渐渐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Meym经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被理解为连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这使交际参与者得以进行互动,并使他们互动的语言表达变得可以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Mey的这一观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与这种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用[假设或新信g+N关卜(语境效果)一语境含义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导公式【命题+语境】一含义。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个语境效果,它是建立在旧信息基础上,结合新信息而产生的。语境效果在整个话语推导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为最后得出语境含义做好准备。当话语的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取得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称为“认知效果’,)。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

由此可见,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地参与话语解释的因素,通过对语境效果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关于话语的最佳理解。

熊学亮教授把认知语境归纳为四大类。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语用范畴。要全面的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参与过程,就要分别地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参与过程,尤其是前面三个方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认知语境是如何动态地参与手机发送的短信息的交际过程的。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

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

Y:没有,差点中了鼠夹死翘翘。

你在理解这则短消息对话的时候,

A想都没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D这种拟人方式你也会用

在以下四项中选择你最先想到的一项:

A老鼠的形象

B说话人可能经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说话人都彼此关心对方有无男朋友的问题

D老鼠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第一段短信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话,可以推断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选项D比选项B更进了一步,因为在这段短消息交流中,x的行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图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还是拒绝道歉,那么,选项B表示Y接受了道歉并不责怪X,而选项D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Y对X的关切之情。而短信息交流二中我们也不难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试能轻易理解短信息所传递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在整个理解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四个构成认知语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后的顺序。参与问卷的受试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会话的意图,却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这个短暂的理解过程中他们脑海中所经历的步骤或轨迹。预料到这一可能的结果,问卷的后半部分设计了几个相对较主观的题目。下面第3题要求受试将自己设想为短信发送者Y,并将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按照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来。

③x:我手机充值了。这几天你干嘛了?

Y:什么时候停机的?昨晚流浪到哪里了?

调查结果显示45.5%(绝大部分)的受试把选项A排第一位,即Y于上一晚发短信给X,而X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当看到此短信后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机昨天停机了。40%(绝大部分)的受试将选项B放第二位,意即他们认为昨晚Y无法与x联系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测。而选项C和D大多数受试都排在后两位,选项C的意思是手机停机后需要使用者即刻冲值才能继续使用,选项D是短信发送者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却想知道X这几天所做的事情。

从上述这段手机短信交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理解这种特殊的非面对面会话中,认知语境各构成要素在被激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参与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主要是个体已有的旧信息的一部分,参与推理的认知语境(已有旧信息)与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再来看短信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排出C、A、D、B这样的先后次序,首先,从X‘‘我手机充值了”这一新信息使人联想到手机曾经停机了所以需要冲值(选项C);接下来,在C的基础上,Y就能理解为何昨晚X没有对自己的短信做出任何的回应了(选项A);然后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后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于是反问对方“昨晚流浪到哪里了”,因而没有满足X的要求(选项D);最后,很明显Y真正关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乐了(选项B)。具体的来看,选项C在认知语境中是参与会话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凭借着双方的背景知识以及会话上下文,短信发送者Y不难推断出选项A的内容。而选项D和B,除了依赖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Y对x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上对X可能会去玩耍的场地、氛围的想象,我们认为这体现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因素。于是,我们得出认知语境各要素在参与短信交际理解过程中经历了这么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识。大约有10.9%的受试所做的问卷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熊学亮教授在解释单一会话推导理论的时候,他强调话语理解主要依赖于认知语境。他认为话语参与者在理解会话时,首先激活的认知要素是情景知识,如果这项不奏效,那么下面将参与理解的要素先后是工作记忆和思维知识结构。在这里工作记忆指的是会话双方刚刚讲过的内容,即上下文知识,而思维知识结构说的是存在于会话参与者脑海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面对面会话和我们所论述的短信交流的不同之处,在面对面会话中首先被激活使用的是情景知识,而短信交流中则是背景知识。这恰好体现了手机短信交流的特点,那就是会话双方并不同处于一个具体的情景或场面中,他们所能调用的是想象中的对方的场景。’所以,短信的交流就更多的依赖于背景知识的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