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亲子沟通

高效亲子沟通

时间:2023-05-15 15:2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亲子沟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亲子沟通

第1篇

为人父母,肩负使命,却从来没有上过父母学校!亲子沟通的困扰给为人父母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认识上的误区很容易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父母们恨铁不成钢,只要认为值,为孩子掏钱比什么都干脆。可是,花钱就解决问题了吗?

《父母执照》为教师、为人父母者补上这一课。目前全国有3.4亿个家庭,近3亿中小学生,每年产生二千多万对父母。广大父母、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学会高效沟通法则。它适合每个家庭、学校、教师,适合于做教材、礼品、福利,适合组织活动、课程销售,适合书店、音像店、商场销售,也适合个人订单、直销。

二、产品介绍:

雷京魁、许虎光老师经过多年总结研究,将美国心理学家汤玛士・戈登博士首创的亲子教育课程(1963年首创,被译成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广为流传,每年参加训练课程的父母,超过500万人)本土化,深入浅出地阐述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十大观念、亲子沟通法则。

《父母执照》产品体系包括:系列书籍:《孩子和我更贴心――给三亿父母发执照》;系列音像教程:《父母执照》――亲子沟通法则训练教程VCD;黄埔学堂同时推出《孩子和我更贴心》、《父母执照》系列课程:《孩子和我更贴心》图书系列,《父母执照》亲子沟通法则VCD教程,《父母执照》全国1000场演讲会,《父母执照》每周亲子沙龙,《孩子和我更贴心》零距离班,《父母执照》训练课程初、中、高级班、《父母执照》讲师班,《父母执照》网上论坛及会员卡;超级儿童强化集训营,天才少年全封闭强化集训营。

三、利润分析:

书及VCD产品销售毛利(以一个普通县级市场为例):

1、人口总数50万人的城市,平均共有13万户以上家庭。以5%计销量:130000×5%=6500户。

2、毛利润分析:县级毛利:以书及VCD毛利138.8元计。销售6500套×138.8=90.22万元。

3、风险评估:投资2万元,VCD则销售20000÷498=40.16套,即只要销售41套即可收回成本。

以无锡江阴市为例:有190所学校,共有中小学生233180人,教师13518人。以平均每所学校销售100人计,其市场即有19000套销量,产品毛利润至少在152万(以每套图书VCD利润80元计),还有演讲会、培训班。

相关链接:

可以进货,也可以试销后再进货。

省级抵押金5-10万元(全省区域总经销),地(市)级抵押金1-3万元(地区总经销),县级抵押金0.3-0.8万元(县级总经销)。(张东)

地址:210000南京黄埔路黄埔大厦十四层A座

电话:025-84818180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46-02

今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虚拟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交互共生,这种半虚拟化生存样态同样影响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1]。

据CNNIC的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而大学生又占到网民总数的九成以上,手机网民的八成以上。

我们感兴趣的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行为是否存在着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这些差异的程度又如何?笔者就此展开了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填涂有效率为9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8人(21%),女生143人(79%),多为“90后”。亲代多为“70后”,父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5人(8.3%),企业管理人员8人(4.4%),工人37人(20.4%),农民50人(27.6%),个体户62人(34.3%),无固定职业9人(5%)。母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1人(6.1%),企业管理人员6人(3.3%),工人31人(17.1%),农民49人(27.1%),个体户51人(28.2%),无固定职业33人(18.2%)。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1.0软件进行。

(二)研究假设

笔者对当前大学生代际沟通的差异情况提出了如下假设:

1.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代际差异。亲代和子代对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应用与接受存在差异。

2.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包括:男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或差于)女大学生;亲代中父亲(或母亲)对新媒体工具使用更主动积极。

3.大学生代际沟通的质量存在城乡差异。非农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

4.大学生代际沟通质量因家庭收入高低呈现异质化。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学生在沟通质量、亲子关系方面优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

(一)代际差异

这一代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分属于“90后”和“70后”,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2]。“90”后的成长与信息化进程相伴生,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土著”,而“70后”就不具备这种优势,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移民”[3]。新媒体时代的代际差异较多体现为“原住民”和“移民”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三个维度来一窥个中究竟。

1.平台差异。在常用交流平台的选择上,亲代和子代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图1所示)。出生在1990s年代的大学生子代更青睐基于网络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作为交流工具,而出生在1970s年代前后的亲代仍然主要使用基于数字移动通讯平台的电讯通话技术。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社交平台几乎涉及给出的所有选项,而亲代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使用QQ和微信,除此之外涉足的新媒体平台相对较少,博客和其它两项几乎为空白。这说明,代际之间的沟通平台已呈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

2.话语差异。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这个平台使用一套先锋时尚的话语体系,往往成为线下流行语的风向标。我们从网络流行语这一角度来透视新媒体背景下的代际话语差异。在被问到“你的父母知道‘呵呵’、‘么么哒’等网络新词的准确涵义吗?”时,34.3%的人回答“是”,65.2%的人回答“否”,说明大部分亲代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不高。在调查亲代对网络新词的接受程度时,受访对象有4.4%的人选择“前卫,在我告知之前就知道”,36.7%的人选择“能接受,还能和我互动”,49.4%的人选择“在我解释后能理解,但不会主动使用”,另外还有8.9%的人选择“不理解甚至排斥,交流中基本不使用”。

这种情况表明,仅有极少数亲代可以不借助子代的帮助掌握并熟习网络流行语,大部分亲代成员需要借助子代的渠道来了解和掌握,并且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也差强人意。

3.观念差异。互联网信息以海量、便捷和高效改变了知识传承的单一方式,代际观念的差异在网络时代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方式。我们考察了代际成员互相推送信息的情况,子代中有61.4%的人不会给父母发送相关网络链接;对于父母转发的链接,58%的人选择“有帮助,但作用不大”,15.3%的人认为“没用”。

在大学生眼里,亲代对于来自新媒体的“歧见”观念持疑虑甚至排斥态度。有44%的亲代对此“将信将疑”,加上拒绝、不理会、固执甚至驳斥的人占比合计73%。代际之间交流较多的话题集中在学习、就业、消费等环节,交锋较多的话题分别是择偶、就业和审美,双方能达成共识的话题则集中在人际交往这一领域。

(二)性别差异

在我们调查的代际沟通差异中,性别差异涉及两代同代成员之间的性别差异。先来看亲代在使用新媒体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有22.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很主动”,认为父亲更主动的人数略占优势,占34.8%,认为母亲更主动的占28.2%,父亲比母亲要高出6个百分点。

男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诸方面是否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我们运用均值比较逐一分析了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以及是否加父母为好友、是否利用新媒体手段送祝福,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等6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两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女生在亲子关系的互动、评价和感受方面有比较细微的优势,但总的来说代际沟通中同代成员在性别方面显露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代际沟通中的城乡差异,我们设定以父亲的职业作为分类基础。调查发现,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分析,在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父母使用新媒体表现以及媒体互动等6个项目的对比中,非农业家庭的得分全部优于农业家庭。P值小于5%的有沟通频率、沟通时长和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表现等3项,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城乡之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沟通感受、评价亲子关系这2项城乡之间得分并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城乡二元体制对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影响仍然存在,沟通方式和频率的差异化特征或许与经济水平、设备条件、亲代的学习能力等有关,但农民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仍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并未与非农家庭拉开较大差距。

(四)家庭收入差异

本次调查中样本的家庭月收入分布如下:3000元以下42人(23.3%),3000~5000元87人(48.3%),5000~10000元44人(24.4%),1万元以上7人(3.9%)。运用多个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分析在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情况下,代际沟通表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的梯形分布使得一些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项目如新媒体使用表现等秩均值呈梯形分布,如代际沟通频率,代际新媒体互动以及父母的新媒体表现等。那么能否得出结论:家庭收入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并不尽然。

调查发现,当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时,沟通感受和亲子关系评价两项得分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但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样本这两项得分反而低于普通收入家庭,呈现一种逆转趋势。

三、结 论

就上面的调查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纵向差异,以及比较细微的横向差异。首先,纵向差异是指身为“70后”的亲代和“90后”的子代之间的代际差异,代际之间在沟通平台、沟通话语和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反哺”有望弥合代际之间因为信息化浪潮冲刷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4,5];其次,横向差异是指新媒体时代同代成员之间表现出的性别、城乡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在新媒体的运用上父亲的表现略强于母亲;女生的代际沟通质量相比男生而言有较为微弱的优势,然而并不明显。另外我们证实了城乡出身的不同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的确会影响代际互动的频率和方式,但这些差异的程度尚未落到使人担忧的境地,对亲子之间的沟通感受和彼此关系并无显著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沟通工具的引入可能有助于消弥二元体制、经济收入等对代际沟通造成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云蔚.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沟通[M].王关义编.出版教育与研究:融合与发展(2009).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

[3] 胡薇.重视并正视“代际差异”[J].青年记者,2014(21).

第3篇

作为家长,由于有着30年左右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幼儿进行“教育”时显得毫无压力,得心应手。教了,也会忘,教三次,忘三次,这就是我们早期常见的“无意义教育”。很显然,他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记住知识,并以为记住了知识便是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单纯教知识就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他们没有找到自主探索的乐趣,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一句话,他们没有通过你的教育获得能力。

因此,我经常在亲子教育讲座中,给家长们讲授0-6岁成长积蓄期时要对孩子进行9大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亲子游戏与亲子阅读等互动形式。“少教多问”很显然是一种高效的亲子沟通形式,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孩子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意义非凡。

我们以亲子阅读为例,传统的方法是照着书给孩子讲故事,而按照科学育儿方法则是,先问几个问题,吸引并启发孩子的思考――“你最喜欢这一页当中的哪个小动物呢?”“你看看这个小动物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呢?”“你会发现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因为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角色,而对整本书的阅读产生好感。我习惯把孩子感兴趣的那个点称作“兴趣源”,兴趣源就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与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之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准备,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学习本身,那就是对于学习者的全面了解。如何了解学习者呢?观察与问询。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游戏故事――“大记者与小明星”。即通过表演采访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密集提问,从而自然地了解到孩子的信息。

在采访中,我向女儿询问了关于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较为简单,恰好作为起步阶段;接下来,我问了她的一些个人生活与兴趣,包括最喜欢蔬菜、最喜欢的水果、最喜欢的朋友、最喜欢的衣服、最喜欢的图书、最喜欢的颜色……当真正听到她的斩钉截铁的答案时,我才发现我对她的了解是如此模棱两可。当听到她认识了两个新的男性朋友,我似乎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时,我感到有一丝“紧张”。

在所有的问题当中,有一道题目比较特别,是每一位“小明星”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您最喜欢身体的那个部位呢?当女儿说出答案之后,我大跌眼镜,你让我猜10个答案也不一定猜到她说出的答案,“我最喜欢的部位是我的肚子!”我想起来,女儿在晚上的时候,总希望妈妈能够抚摸她的肚子哄她睡觉,所以肚子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

问孩子,其实是真正的爱孩子,敢于接受孩子的不同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指导与帮助。

第4篇

为应对孩子举行本次亲子活动中发生一些特殊情况时,我们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作出相应处理,最大限度控制特殊情况造成的损害,维护本次活动的安全和有序地开展,我们在策划活动的同时采取了以下安全措施和相关预案:

1、为最大限度保证活动的安全,避免组织的分散性,本次活动采取委托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成长快乐大本营)承办以及由承办方包车统一出行的方式;

2、经过调查,本次活动承办方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是一家正规且主办亲子活动经验很丰富的公司,所在车队正规有资质,车况良好,驾驶人员具有长期驾驶活动车队车辆的经验;

3、家委会对活动场地等进行了前期考察,事先熟悉了活动地点的环境,了解了活动场地是否有安全隐患并和接待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以排除安全隐患;

4、本次活动的所有安全事项和责任全部由承办方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负责(备注:安全责任指本次活动从当天早上在学校门口办完交接手续开始到当天下午返回学校下车为止,同时在活动中含亲子活动的安全责任。),承办方有周到的安全措施并办理了活动场地保险,活动开始前我方还将与承办方签订安全协议。

除了上述家委会前期安全措施和承办方将履行的安全责任外,我方在整个活动中还确定了以下安全预案:

1、安全分级负责制:根据学生和家长人数,分成小组,家委会设安全总负责人1人,自备专业医生1人,专职安全引导、监控、处置人员4人,全面负责小组活动中的安全;每个家长还负责自己孩子和所带孩子的安全。

2、活动前和活动中,严格强调“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活动原则。时刻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提醒。

3、坐车时提醒孩子乘车安全,勿将头、手伸出窗外,家长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严禁起身打闹。若车子出现故障,及时组织疏散到安全地带,强调“任何人不得单独离队行动”。

4、安全卫生措施:准备好创可贴、消毒液、绷带等基本急救卫生用品,备好活动地就近的医疗机构的电话。

5、本次活动的整体安全措施和责任由承办方负责,活动中有的项目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的,有的项目孩子们自己可以独立完成,要求家长服从组织方教练的安排,不要擅自行动,以确保安全。在教练统一带队的前提下,教练对参加活动的孩子及家长进行安全保护。在自由活动或休息的时间段,要求家长监护孩子的安全。

6、家长和孩子都穿平底鞋、运动服,方便运动也安全。

7、家长要给孩子带上水杯和干毛巾,活动中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擦汗,避免感冒等。

8、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孩子不带零食 ,活动过程中也不要擅自购买零食,组办方会在活动场地准备水果。

9、我们要求参加活动的家长遵守所有安全事项,签订安全承诺。

第5篇

一、通过互联网,对小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配备心理测评系统,科学使用,全面普查,针对辅导 

传统的心理普查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安排心理教师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工作。这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筛查时间,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辅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例如,我校配备了由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心理测评系统,每年三、四月份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具体过程如图1。 

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量表,筛选出存在明显心理困惑和心理异常的小学生,及时干预,有效引导,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普查则需要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家长联合开展进行。每一次心理普查之后都会完善全校学生的电子心理档案。 

(二)建立心理专题网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当前,小学心理网站已经建立了不少,为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更直观鲜明,心理网站应分区块设置相应的专题内容,如心理咨询、趣味心理、心理词典、校园生活、书籍影片。通过创建学生美文展示,传播优质文章,为学生树立榜样,陶冶学生情操,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音频视频资源,学生观看心理影片,在欣赏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做好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教育资源,及时上传学校心理活动的开展情况等工作。 

此外,心理网站还可以设置各班级微博链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设置一些优质的电视节目链接,如《大脑诡计》科学纪录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主题,如记忆、注意、读心术、错觉、预期、选择、潜意识。 

(三)开通在线咨询服务,及时交流加强沟通,有效疏导心理困惑 

学生有时候羞于当面表达与坦露心理需求,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间接地向老师、同學求助。心理教师可以开通QQ群或微信群,提供一个在线咨询服务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情绪宣泄出来。对于积极的需求,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应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则应正确引导,疏通心理误区。针对部分内向、不善表达、不愿暴露身份的小学生,心理教师则需提供电子邮箱,引导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心理咨询。 

此外,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建立学生网络论坛,已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他们已能在网上游刃有余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和困惑。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等特点为这种生生互动互助和资源共享的开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灵开放度。 

(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高效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已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网络下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动画、图片、故事等,通过视频剪辑技术拍摄和裁剪所需的教学情境,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支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使学生能形象化、体验式地学习心理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心理“微课”,这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精简、相对完整的教学视频片段更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和吸收知识。 

二、通过互联网,提高教师心育理论和辅导水平,完善自身心理素质 

(一)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心理教师自身具备的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相应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为辅导教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渠道。因此,辅导教师要及时学习充电,可以经常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学习国内外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 

(二)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促进心的交流 

不少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已经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不仅减轻了教师线下书写的压力,打破了空间限制,还能激发教师之间交流的热情,利于他们不良情绪的宣泄,分享自己的心得,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反馈,参与这样具有开放性、互通性和共享性的平台没压力,更容易被接受,学会了调控消极因素,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善用心理统计软件,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教师经常需要通过做课题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教学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心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它是调查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以往依靠人工调查和统计测量,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如SPSS,能高效保质地完成心理测量与评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和善于运用心理统计软件。 

三、通过互联网,促进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心理环境 

(一)科学安装手机APP,打造移动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使用的手机软件已经盛行起来,如聊天、交际、打车、学习、健康、管理等软件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选择并安装一款亲子教育的APP更是与时俱进。 

例如,我校向家长推荐安装了一款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支持的“I5”爱我手机软件。这款亲子教育APP不仅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很多专业的自查心理测评量表和丰富的音频、视频亲子教育资源,还免费提供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具体内容如表1。 

大部分家长反馈,这个手机软件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发送请求后,有专业的人员回应,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及时解决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难题,表示非常感谢那些无私帮助的心理教师。也有家长反映,浙江大学韩天江教授回应的“每日一问”总能让人获得启发,受益匪浅。不过,目前类似这样的手机亲子APP不少,但是市场上鱼龙混杂,选择真正科学有用的APP是关键。 

(二)开展“家长育儿”线上沙龙,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 

为了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班主任定期举行家长会,邀请家长亲自来到学校参加学习,相互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使用网络的程度提高,逐步兴起了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论壇。此外,开展针对家长亲子教育的线上沙龙活动也变得可行。这种线上“家长育儿”交流减少了家长与教师会面的时空限制,利于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目的选择相应的主题沙龙,增加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能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技巧,逐步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信息,组织家长开展线上主题沙龙活动,学习和讨论家庭教育技巧,具体流程如图2。 

在开展“亲子教育”线上沙龙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活动启动时间长、组织教师投入精力多、部分家长报名未及时参与、有时家长参与人数过多等,但是经过多次的运作,活动在家长的好评中不断改进,兼具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的线上沙龙活动在不断完善中越办越好,家长反响热烈,参与热情提高。 

四、通过互联网,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互联网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网络与社区、医院或个人心理咨询工作室等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与医院心理门诊部协商,共享医院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设备,如运用现代技术研发的心理沙盘设备、音乐放松躺椅、心理宣泄人、身心反馈训练仪。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通力合作建立优秀的心理网站,并加强监管,净化网络心理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讲座和进行心理咨询,协助心理教师的工作[3~4]。 

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赋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生命与活力,同时,挑战并存,要注意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军,江建华.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21-23. 

[2]张莉. 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7(6):20-22. 

[3]赖运成,叶一舵. 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6):50-52. 

[4]郑华荣. 网络时代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38.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第6篇

合作育儿带来各种烦恼,我们选取了父母们问的最多的最典型的问题,包含了观点不同、沟通障碍、争夺……让我们听听关注家庭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

PART ONE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去沟通!

关键词:观念不同、沟通

Q1:当你的教养观念和家人(比如老公、婆婆)不一样的时候,你该如何去沟通才能比较容易让别人接受?

不管在什么问题上产生冲突,让沟通比较有效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当我们发现在隔代养育的状态中出现了我们一时无法接受的做法,我们要先静下心来问问对方这么做背后的情绪是什么,比如是不是担心害怕一些情况的发生,可能对方的出发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当对方把他们的需求告诉我们,比如说“我希望宝宝不要觉得冷”,或者“我担心宝宝今天没有吃饱饭,所以我多喂了一口。”……当对方说出他们的需求时,我们可以基于这个需求,再去给出我们的想法。比如另一方的担心宝宝没有吃饱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有哪些方式可以判断出宝宝是吃饱了的,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对方的好意与出发点,又可以让宝宝得到更科学的照顾。我觉得基于这样的方式去沟通,大家更容易感觉是在一个工作联盟当中,而不是在一个互相指责的位置上。我们处理观念不同的时候,最容易激化冲突与矛盾的就是借机发泄情绪和任意指责,记得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沟通。

关键词:肯定、分享成功

Q2:该如何沟通好呢?有哪些沟通的小技巧?

其一,在沟通过程中认可对方付出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尊重的需求。所以在我们向对方提出不足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肯定对方的付出和优点。通俗地说,先给一根胡萝卜,然后再上大棒。这样的方法妈妈们可以去尝试,会让沟通有效很多。比如可以祖辈说,“我知道你这么做可能是因为担心……你真的是非常负责任的外婆……”类似于这样的表达。

其二,与各方共享育儿成果。虽然我们的育儿观点会发生冲突,但记住大家的核心都是为了宝宝健康成长。所以,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邀请其他照料者,来共同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举个例子,在很多家庭中,在孩子吃饭问题上经常会有一些斗争。如果父母支持孩子学会了自主进食,那么可以把这一值得庆祝的进步记录下来,分享给祖辈观看,并且重点是肯定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不是单方面的证明自己的育儿能力。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的发展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甚至可以表达说:“谢谢爸爸妈妈让我们有空间去实践对孩子养育的观点,孩子取得进步和你们给予我们的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根深蒂固、边界

Q3:有的父母说,和祖辈的想法根深蒂固的不同,并且靠前面的沟通已经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遇到这种比较难解决的情况,首先我还是坚持刚才说的那几点:一要给予尊重和认同;二要形成工作联盟。再补充一点,妈妈和爸爸要一起形成一个小家庭的边界,让大家意识到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孩子。虽然大家会互相帮忙,但对于孩子本身,父母是拥有终极话语权的,这个是需要和全家人统一的思想。当我们的意见通过沟通无法得到统一的时候,最终拍板的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各居其位的。

如果父母本身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得不够好,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如果他们希望划分出边界,这个过程对各方来说都是比较痛苦的。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成长道路上的阵痛。很多时候关系的成长是会有阵痛期的,而这种和父母划清界限,帮助自己和家庭树立起合理边界的过程,虽然暂时会让一些人不舒服,但从长期来说对小家庭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对整个家族关系的成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PART TWO 父母必须挖掘自身的力量!

关键词:矛盾点、化解

Q4:在合作育儿中,哪些方面是容易产生矛盾的?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妈妈们该如何去预防,或是在心态上要做哪些建设?

我个人觉得在宝宝0~3岁这个年龄段里,可能在进食或喂养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基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进食焦虑这件事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在照顾一个孩子的时候,最主要担心他吃不饱,因为在远古时代,吃不饱可能就活不下来。所以,人们对于喂养孩子这件事是有原始焦虑的。另一方面,祖辈这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自己有过饥饿的感觉,会把这种童年的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特别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不饱。这是祖辈自身经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我自己在临床上接触到比较多的隔代养育的矛盾焦点都是集中在喂养问题上。喂养问题包括最早期妈妈有没有奶,奶够不够吃,吃多少,到后期吃什么,谁来喂,宝宝能不能自己吃,吃零食……所有围绕“吃”的问题是很容易引起隔代养育焦虑和隔代养育矛盾的点。现在有很多哺乳组织和喂养宣传,这可以帮助妈妈们在宝宝生命一开始就有足够的自信提供给宝宝足够的食物。在喂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也许需要妈妈自己掌握一些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应对周围人的质疑。

如果已经发生了矛盾, 首先各方要达成一致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非常激烈的冲突。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这个变成一个竞争,各方是在评估各种选择,而不是竞争“谁更正确”。如果在这个当中的评判和指责,很容易会激化或扩大矛盾的。

关键词:爸爸、参与

Q5:如何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到育儿中来,比如爸爸比较懒怎么办?

我感觉爸爸很多时候无法参与育儿过程中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爸爸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个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孩子,而不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孩子,这点需要非常清晰地向爸爸表达。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有一定历史渊源,传统观念会倾向于认为养儿育女更多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但在现代育儿观念中,爸爸是必须要参与到育儿联盟中来,不管爸爸本身工作是什么样子,回到家是几点……对孩子而言父爱的匮乏会是很大的缺失。

作为妈妈,首先要认同爸爸在这个育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其次,通过很多尊重和认可,支持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寻找到属于他的位置。尤其在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大部分时候妈妈都在哺乳,宝宝也不会与外界有非常活跃的互动。那个阶段的爸爸会看上去比较不在状态,新手爸爸在那个阶段通常还没有找到和婴儿互动的方式。妈妈作为比较了解婴儿的人,可以告诉爸爸如何去和宝宝互动,并在宝宝对爸爸有所反应的时候及时指出。这样会让爸爸比较有成就感,慢慢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

关键词:竞争、做主

Q6:面对家庭成员都喜欢做主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该听谁的?

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做主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在竞争,还是在为了孩子成长?这个里面牵涉到婴幼儿心理学中的以个概念,叫做看门人情结,是指照顾孩子的各方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竞争排他的情绪。这是因为每一方都试图给孩子最好的照料,无意识会认为自己做的是最好的。这种大自然设定的生物学密码可以让孩子可以从每一个照料者身上得到最优的照顾。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当这种情结的张力太过巨大,演变成互相打压牵制的状态,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这时我们就需要坐下来,相互之间好好沟通和交流,意识到照料者之间的过度竞争并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需要把焦点重新放回到孩子的发展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上。在都喜欢做主的情况下,和前面提到的一样,我的建议是听孩子父母的。

PART THREE家庭关系和谐,孩子没有理由长不好!

关键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

Q7:家庭关系对0~3岁的宝宝的影响有多大?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大雨夫妻关系?

成长始于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成长。比如孤儿院的孩子,一开始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发展,可是往往到了一岁左右,一些孤儿院孩子的发育会开始变得迟缓。他们虽然得到照顾,但这种照顾和有完整的家庭关系的是不一样。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学习到自己和他人是怎样存在着的,并观察到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和他人和世界展开互动。

夫妻关系是先于亲子关系的。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夫妻双方的身心得到滋养,因此能发挥更好的效能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爸爸妈妈在关系中无法得到滋养,处于情感中比较匮乏的状态,那么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比如一些和丈夫关系并不好的妈妈,会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变得很难放手。如果父母无法站在一起,那么有一方肯定会选择和孩子形成联盟,但这样的家庭关系是不平衡的。对孩子而言,承担这部分本该由父母的异承担的这种情感需求,也是一种很有负担的感受,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关键词:关系中心、质量

Q8:一个人带孩子和合作育儿对孩子的成长哪个更有利?

可能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我们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但是在现代主流育儿观点中,我们会把关系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我们从以孩子为中心转移到以关系为中心:只有关系和谐了,孩子才会得到最全面的成长。简单来说,就是最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去成就另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说,不会因为养育宝宝的人的数量多少来决定质量。如果关系足够好,哪怕单亲妈妈也可以带好孩子。但如果是一个大家庭,关系很紧张,那对于孩子的伤害反而会更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从关系的质量去评估孩子的成长条件,而不是从绝对的养育者数量来评价这件事情。

关键词:理解、学习

Q9:一起合作育儿,家庭成员分别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很多不同点,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合作育儿是更加高级的方式。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合作育儿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式,让父母有更多时间去职场打拼。这也是很现实的。

第7篇

【摘 要】由于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一些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心理、品行养成中出现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探索如何借助“导师制”指导家庭教育,以达到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导师制;家校协作;合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53-02

上海市钟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且家庭教育不得法,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缺乏自我控制力。为了转变这部分学生,课题组借助“导师制”,让导师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本研究中的“导师制”是传承、发展和创新。传承:导师仍是对于学校中有个人成长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导,如学习困难、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发展:导师除了教导学生外,还对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家长进行个别辅导。其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导师制”不仅使受导的家庭受益,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

一、实施“导师制”的途径

1.确定导师。导师主要由受学生欢迎并愿意真正投入此项工作的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制的师生结合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由双向选择结合。在共同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由师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结合;二是搭配结合。由年级组根据师生情况,指定教师担任某些受导学生的导师。

2.确定受导学生。既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角度出发,如学习困难、家庭教育不得法、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又考虑到班级建设需要:班级中目前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但他们对形成良好的学校和班级育人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根据这一精神反复推敲,与任课教师磋商,与家长联系最后定出名单。

3.确定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职责,一是了解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的真实需求,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宣泄和获得建议的机会;二是掌握学生真实需求后,和学生、家长一起寻找成长的道路,包括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运用多方面资源予以必要的帮助;三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没有退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四是受导学生能自己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困难,最终脱离对导师的依赖。

4.导师制工作成效考核。目前对导师的考核内容有:导师记录受导学生的基本分析和基本工作。记录、跟踪具体的活动,如家访、谈话,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活动;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记录学生的变化;记录导师指导的工作体会、反思,同时记录家长对导师制的评价、建议。

二、落实“导师制”的重要举措

1.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类课程中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我校教师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时主要靠自己摸索和自学积累经验,很难与时俱进。而就目前学校状况来讲,班主任队伍年轻化增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难度,“85后”、“90后”教师踏上班主任岗位,他们有工作热情,有理想,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很大的代沟。但是,这批教师自己还未做家长,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历,缺少家校沟通的经验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附:2014年学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情况调查:

为了使教师能较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使更多教师胜任导师工作,学校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与教师谈话、讨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到校外学习、参观、观摩或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开阔视野,加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精心设计家校协作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会既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必要方式,又是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的必要措施。这一年来,导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高后,对家长会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改变了传统家长会的模式。在形式上改变以往教师站讲台家长坐下面的“挨训”模式,改用围成一圈“沙龙”的形式,倡导一种互相交流、平等、民主的轻松氛围,家长与教师真正成为育人的同盟军。在家长会上,导师除了会给予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指导外,还会邀请家庭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家长交流分享经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走出误区,提高教育水平。比如,“如何帮孩子改掉拖延症”、“如何帮孩子戒掉游戏瘾”等主题交流,给了家长许多启发。有时,导师也请学生发言,如“妈妈(爸爸)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苦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在家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效。

导师为了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还采用了网络手段,如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常态化,推荐中华家庭教育网;推荐微博文章:顾晓鸣的《不输在家庭教育》;建立班级通讯群:微信、QQ等,方便家长利用网络交流家庭教育问题。这些做法体现了导师的责任心和智慧,使得家校沟通更加高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三、“导师制”的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下,各个受导学生的家庭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情况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心理、学习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研究表明,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后再开展指导工作,家庭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例如,对2013级受导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认为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仍旧是父母的意见孩子不愿意接受,但比例已经从高一的56.46%降低到47.41%。高二学生更为普遍地充分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愿意听从教导,占47.33%,而高一学生的比例仅为36.8%,有很明显的差距。在自信心改变的问题上,有42.86%的高二学生认为自己比初入高中时自信心有所增强,表明了高二学生比起初进高中时的总体自信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对于自己孩子进入高中后,哪方面进步最大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普遍认为他们的待人接物及自理能力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各占35%左右。

四、“导师制”的后续研究: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深化合作内容

第8篇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式全球连锁快餐企业,肯德基在产品、服务以及营销上的本地化创新,让“为中国而改变,全力打造‘新快餐’”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而在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肯德基也多次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等国内主流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模式。

今年暑期,肯德基依托腾讯微博,以“微博连环画”模式,开展了一场激发用户关系链高互动、自传播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尤其是“广告内容化”的创新思路,突破了传统的展示类广告效果的困境,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的同时,将植入式广告信息高频度曝光。

肯德基此次在腾讯微博开展的社会化营销活动,其实是借助“微博连环画”进行社会化广告投放,与传统的展示类广告只解决品牌曝光问题不同的是,此次“广告内容化”的创意,以及借助“微博连环画”这种新颖的社会化广告位媒介进行的投放,在品牌曝光、用户互动和销售转化方面更加着力。

“‘微博连环画’是腾讯微博框下方三个话题共同组成的社会化媒体广告位组合。三个话题如同连环画,一环扣一环,既有话题连贯性,也有独立性,能够让参与者有欣赏连环画的乐趣,同时调动参与者的兴趣和激发用户关系链积极参与,与品牌互动。”腾讯微博负责人向《新营销》记者表示。

关于肯德基案例,在第一个话题中,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酷饮。选择后用户就可以跳至第二个话题中,与随机抽取的互听网友分享酷饮。在“立即分享”话题中,首次点击即可将活动信息进行微博分享。这三个话题共同将网民导入肯德基“有料同享”官方活动网站。漂亮的“爆料”界面、“有料”的内容,契合“分享”的品牌诉求,最终实现了“硬广”内容化软性投放的实际效果。据腾讯微博统计,在此次活动上线期间,“有料同享”话题下一共有125万多条微博。

其实,早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肯德基、卡夫奥利奥就与腾讯微博合作开展“玩味儿童节”话题营销活动,为网民提供美国亲子游奖品。最终这个话题获得了12万余条原创微博广播,吸引了160多万人次参加,而在线下与此次活动相呼应的“六一亲子餐”更是创下销量新高。

除了“广告内容化”创意策略外,肯德基还创新活动形式,借助“好友同享”这样用户之间的多维关系触点,通过驱动腾讯微博海量用户及其亿万用户关系链,将品牌信息自然嵌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中。在“第二杯半价”活动中,通过调取好友关系,腾讯微博使得用户可以在其微博主界面看到自己与好友分享的图片,此次活动促进了用户参与并直接带动线下肯德基的产品销售,而且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品牌印象。数据显示,43%的网民看到好友分享信息后参与此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营销回路”。

根据ESTEBAN CONTRERAS的分析报告,从全球来看,2011年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市场增长53%。作为国内最大的微博平台之一,腾讯微博在今年第一季度末拥有4.25亿注册用户和6700多万活跃用户。腾讯沉淀多年的关系链在社交营销系统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除了基础的年龄、性别、地域、上网场景等多种定向优势外,腾讯积累多年的数据挖掘技术也通过社会化广告营销活动充分地显现出来。

依靠腾讯微博用户关系链的裂变式传播,肯德基开展的“微博连环画”营销活动最终实现了广度和深度双重效果的达成。在广度方面,日均广播数超过8.5万条,日均互动点击量超过5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条广播都有4条以上的转播扩散,分享比例高达1:4;而在深度方面,通过“第二杯半价”等趣味性广告内容化植入,激发用户对肯德基产品产生了解的欲望并最终驱动用户购买,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最终对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以及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第9篇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第10篇

《前沿杂志》2014年第ZA期

一、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无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始终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乃至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孩子的教育和康复而言,家长的教养态度越积极,对待“听障”现象的认知越客观,就越能使一个家庭及早地走出困惑,更及时、高效地投入到今后的康复训练及引导儿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在一定的教养观念和态度影响下,不同的背景的家庭形成了具有不同亲子相处和教育模式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到儿童对待具体事物的观点以及言行。最终会形成一种行为惯性表现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喜欢用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孩子面前更多地释放积极、理解的情感态度,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愿意更多理解和尊重,处理人际问题的策略也会更为大胆、成熟。相反的,如果教养方式更多专制、消极因素也会对儿童待人接物的方式、处理矛盾的方式产生影响,不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民主而非溺爱的家庭更愿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会成为孩子走出家庭、投入社会的强大后盾。

(二)家庭的支持和教育选择家庭的支持不仅包括各种早期干预项目的经济条件支持,更为主要的是儿童同伴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认知、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可能来源于父母,也可以是同辈的兄弟姐妹。调查中发现,听障儿童家庭在发现孩子存在听力残疾后,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会选择再抚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有可能就是听障儿童就最经常的和主要的交往对象。那么,如果儿童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的人际交往的关注以及沟通技能的策略支持,对于其提高同伴交往质量,合理解决同伴交往冲突的技能是有重要价值的。在多子女家庭这种支持的来源将更广泛,不仅有父母长辈的帮助,还有其他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朋友也会成为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对象,并在交往技能上予以训练和支持。多项研究也表明了对于交往技能的练习以及社会行为的习得对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是有重要价值的。家庭的教育选择也是影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教育选择受家长教育观念制约,包括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场所,早期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全方位的选择。对早期干预时间的认识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听障儿童的听损程度,许多儿童并不是先天全聋,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其个性、认知、社会性等全方位发展。关于早期教育场所、内容或方式的选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是选择特殊教育还是融合教育的方式将会影响到儿童同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家长握有儿童未来发展的决定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从最初的亲子沟通,到早期的同伴交往,再到后来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家长的态度、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影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家庭因素中还包括父母的人格、家庭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等许多方面,也包括一个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文化单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所有种种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同伴交往和社会能力的获得。

二、提高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家庭干预策略

由于个人、社会以及家庭等诸多因素,当然更是由于有声语言系统的不完备,许多研究者认为,听障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还是有困难和障碍的。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干预及解决,将会对儿童未来社会交往技能的掌握带来严重影响。基于家庭参与在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家长有必要提供条件进行适时指导。

(一)家庭成员间应建立良好、和睦的关系,奠定听障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成员间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有较强的安全感,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加积极、稳妥,在面对同伴冲突时会选择更为合理、利他的解决策略,从而获得同伴的信任和喜爱。据有关学者调查显示,家庭亲密度高、情感表达好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互动性强且同伴接纳度普遍较高,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相反,家庭环境压抑,矛盾性高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抑制行为,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他们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表现得很孤独。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由于听障儿童个性中的依赖性及自我概念低的特征。听障儿童更容易成为他人社会行为的模仿者。而家长无疑就是儿童早期生活中要模仿的“重要人物”。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社会互动为听障儿童日后习得同伴相处方式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榜样。

(二)创造条件,关注并支持听障儿童的同伴交往听障程度较为严重的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处于一个先天“隔离”的环境中,由于听觉的剥夺,无论处于一个怎样嘈杂和信息丰富的环境中,他们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像一个健听孩子一样通过“听”,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学习生活技能,也无法接受到别人传达的交往信息,当然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宜的反应。无论是社会技能还是其他方面的能力,依赖自然习得,对于听障儿童来说都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不完整的。作为听障儿童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要明确照顾一个听障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要意识到孩子在环境中孤立无援的处境,对孩子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情况予以高度关注,有意识营造环境,创设沟通交流的条件,培养其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主动性。如果家庭关注儿童的同伴交往,首先就表达了一种支持的态度,表明这个家庭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孩子的小伙伴,也愿意鼓励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到一个接纳也可能是排斥的同伴群体。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挫折,发生冲突,家长也应该做好准备给予情感支持和交往技能方面的支援,而不是表现出要么情绪过激,态度粗暴;要么消极避让,行为退缩。家长的不恰当表现会加重孩子的挫折感,再一次人为地隔离了孩子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儿童和同伴交往的所有体验,也包括那些排斥和拒绝的体验,支持孩子正确应对。这些都将是听障儿童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宝贵而丰富的经验积累。

(三)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其学习正确交际策略在对儿童同伴接纳的调查显示,受欢迎的个体和被拒绝的个体在相似的社交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能通过对交往情境的准确判断,采用恰当的方式发起并维持交往。在交往中体现出积极的行为品质,他们往往宽容、友善,善于合作、协商,遵守游戏规则,能站在团体合作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提出群体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儿童同伴交往的个体影响因素而言,受欢迎儿童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良好社会行为的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中积极、适宜的社会行为是儿童受欢迎的基础。家长应注重听障儿童待人接物方面的恰当行为的培养,塑造其社会认可程度高的行为品质,以增强听障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让其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感。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对听障儿童的同伴交往技能进行诊断、分析,引导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策略。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特点的研究显示,儿童在交往中普遍表现为:难以主动发起同伴交往,交往内容形式单一,持续时间短,解决同办冲突的方法简单、效度低。家庭成员应该针对不同个体的交往特点和局限性对症下药。首先,听障儿童可能会在发起交往和维持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差和退缩的行为,表明儿童对同伴交往的信心不足,依赖性强。听障儿童家长往往由于认识到孩子的残障状况,在生活中体现为对孩子行为的过度保护和敏感,同时也包括超出普通孩子的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儿童在交往中就会欠缺主动性,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这种状况,要求家长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限制,提供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习以同伴认可的、互惠的方式发起交往,随着成功交往次数的增加,逐渐树立起交往信心。其次,如果是由于听障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缺陷而导致的沟通不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听话和说话能力进行训练外,还要引导孩子注意并有意识解读同伴发出的语言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有声语言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容易引起健听儿童误解的身体接触式表达方式,以改善听障儿童与其他同伴特别是健听同伴信息交流和理解状况,提高交流质量。此外,如果儿童欠缺维持交往、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在遇到冲突和纠纷时表现出退缩或求助他人,家长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采用情景再现、榜样示范及行为训练等方法尝试帮助听障儿童摆脱交往困境。即创设或重现交往情境,让幼儿练习用合作、分享、建议、协商等形式解决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基于强化,也可以树立榜样供儿童模仿。

(四)提高家长干预儿童训练和教育的主动性任何一种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项目都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的参与可以使某种计划的实施和坚持变得容易,设置可以增强儿童干预的效果。鉴于家庭在听障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配合和参与。实际上,家庭的作用可以更为积极和主动。美国残疾人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父母在残障儿童教育项目中的重要作用。1997年修订的障碍者法案更突出了父母的作用。强调如果家长和学校关于孩子教育的意见不一致,政府应该派专人出面调停。这就充分地尊重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及主导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在暗示家长,残障儿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和意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在残障儿童的任何一种教育中都是任务主体。

作者:高慧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通力合作; 教育环境; 协作; 效率

言传身教,不但让孩子成为教师的一个缩影,更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实施家长学校合作,就是构建家长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家长从理性角度认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家长变伤害性的“惩罚”为善意的“惩罚”,变“训斥”为心平气和的沟通式的谈话。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为达到上述目的,创新家长学校的教育模式,我们应从家校联系、交流、互动合作的空间上入手。

1召开学生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校、家沟通的平台。召开家长会,就是在家长会这个平台上,展示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让家长通过对子女在校表现的分析了解学生主体能力,给家长提供在家庭教育中唤醒与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各种背景性信息。召开家长会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进一步认清孩子。同时,也让科任教师及时、正确地了解家长针对子女的教育模式和投入力度。倘若,没有家长会这个大的交流的平台,家长没办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信息。教师也没办法弄清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

2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的重心犹如天平的“零刻度”,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责任心和道德水准,家长以身教创造和谐的家教气氛,让孩子以家长良好的责任心为典范,孩子在自己的行动体验中巩固对家长的学习,才能使责任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做为家长和教师再也不能给孩子一份糊涂的爱了,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多讲究一些方法,积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因为这才是给孩子的真正的爱。

实施家校互动,旨在通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娱活动、竞赛活动,使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从感性上感受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家校互动应从“互动”上下功夫,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充分体现其主体意识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养成习惯。整理房间、料理家务、礼貌用语、日常进餐礼仪、遵守交通规则等整合为一个序列,组织成行为训练活动。另外,品德教育的互动上,利用家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及其周边孩子身上进行沟通、了解,鼓动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道德水准上的监管,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在家里从言行举止上克制和约束自己,树立第一任教师的垂范作用。

3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先得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励能力。作为父母应该从正规的教育抓起,不采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是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要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尊重孩子,这样才让孩子接受不需‘棍棒’的家庭教育。不用‘绝对禁止’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孩子自主地安排学习、工作、兴趣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学得快乐,休息充足,生活充实,成功获得了‘要求学’到‘我要学’的动力。

在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的实现上。学生也逐步地懂得用情感交流来沟通亲子感情,沟通思想,一些隔阂在互相交流与沟通中逐步消除了。当父母因为烦心的事不愉快时,他们也尝试着写张小纸条来宽慰父母;有的也会和父母面对面的谈心:谈学习的烦恼,谈同学老师,谈我的愿望,谈对父母的意见和希望……父母亲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孩子,从而进一步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

4齐抓共管促发展

要让孩子真正适应学校生活,还是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人生最初的课堂,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教育得靠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否则,学生在校五天所受教育也可能会被在家的两天所抵消。如何让孩子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呢?首先,作为家长应该准备一个笑脸,和孩子共同学习。入学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学习自然也有积极性。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孩子会有厌倦甚至畏难情绪,此时家长更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和孩子一起学习,如让孩子当自己的小老师,一起做拼音的卡片,和孩子比赛看谁掌握得好。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但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更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另外,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一些安静的桌面游戏,比如下棋、画画、搭积木等等,这既训练他的注意力,开发了大脑;同时也融洽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平时孩子生活和学习上所出现的困惑也愿意和你交流了,自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将被平等的和谐关系所替代。

第12篇

所谓的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0后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开阔,尊重孩子个性,崇尚民主和自由,比如倪老师在文中就提到一个家长的说法:“我家这个孩子个性比较霸道,所以可能比较散漫,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她自由自在地长大,有些个性。”80后家长遇事喜欢跟老师沟通。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如他们的父辈那般急功近利,并且愿意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在他们看来,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胜过考试的分数。他们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倪老师文中就有家长这样说:“我对他学业上没有要求,只要他每天快快乐乐的就行。”他们喜欢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不舍得批评,很喜欢赏识教育,多数家长会跟老师说:“我家孩子需要鼓励,最爱听表扬,老师你多夸夸她。”

由此可以看出,80后家长群体,不论是知识素质,还是眼界格局,以及对教育的参与度,与教师的沟通互动,都远远胜过70后和60后家长。

那么所谓的忧呢?表现在哪些方面?

先看看倪老师怎么说?

1.喜欢学习,善于接受新思想。首先是教育类书籍读得不少,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拯救男孩》《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其次是通过互联网,接受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某个偶像的教育方法,但往往是生搬硬套地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有与时俱进的想法,也有头头是道的说法,但无切实的做法。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心动、激动,但少见行动。倪老师在文中说道:80后家长深知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长以忙碌和疲惫为理由,放弃了很多和谐亲子关系的机会。

3.心中有美好的教育蓝图,但一旦进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给予孩子的压力甚至超过他们的父辈给予他们的压力。倪老师说,班里50个孩子,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报了兴趣班,部分孩子双休日甚至得去四个兴趣班。天呐!这些孩子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据了,哪有时间去快乐?这就充分说明,80后家长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残酷的现实中找不到平衡,少了教育的智慧与从容的心态。

4.本身就是独一代长大的,所以责任心、耐心都相对欠缺,加上工作压力大,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比较少。我校隔壁就是一所小学,我经常会看到年轻的妈妈急匆匆地送孩子到学校门口,然后返身即走。看到这里,我常会想起九把刀在《妈,亲一下》中写他妈妈每天用自行车驮着他们兄弟去上学,慢慢的,轻轻的,柔柔的,走到校门口,九把刀总是要他妈亲一下才进学校。可是我们现在的妈妈呢?急急地将孩子推进去,放学接到孩子,也总是看到她们在对着孩子发火。

除了倪老师文中所述,80后家长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就我所在的深圳市,我还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80后家长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夫妻关系时好时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很多80后家长玩心很重,心智不成熟。嘴巴上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但事实上,他们很多都把孩子扔给老人带,甚至是保姆带,亲子关系疏离。孩子小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一旦到了青春期,家长和老师就倍感头痛。

更有甚者,现在有不少的80后妈妈,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逛淘宝,上唯品会,追网剧,竟然任由孩子沉迷游戏,痴迷手机。

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家长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整合好这些资源,把80后家长变成理念与行动基本一致的优秀家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呢?

1.组织家长共读优质的教育著作。前文不是说过,8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吗?那很好,我们就以班为单位,组织家长共读一本书。比如,一起阅读《正面管教》(简・尼尔森E熘婀芙探彩龅氖且恢旨炔怀头R膊唤孔莸墓芙毯⒆拥姆椒ā:⒆又挥性谝恢趾蜕贫岫ǖ钠罩校拍芘嘌鲎月伞⒃鹑胃小⒑献饕约白约航饩鑫侍獾哪芰Γ拍苎Щ崾顾鞘芤嬷丈淼纳缁峒寄芎蜕罴寄埽拍苋〉昧己玫难б党杉āJ橹薪彩龅木褪侨绾卧擞谜婀芙痰姆椒ㄊ购⒆踊竦谜庵帜芰Α6镣暾獗臼椋芏?0后家长就会明白自己所秉持的那种“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多么的幼稚,对孩子优良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不利!你不指导这些自以为学识渊博的家长读书,就凭你老师的一张嘴巴去说服他们,即便你是铁嘴,也难以招架他们的群起而攻之。

2.开办父母学院。80后家长不是希望给自己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吗?那好,我们可以开一个父母学院,定期举办活动。比如邀请资深的教育专家来讲座,也可以请自己班级中的优秀家长来现身说法,还可以举行亲子登山活动,亲子运动会,亲子义卖,甚至还可以搞变形记,孩子互换或者家长互换。总之,想办法将家长拉到孩子群体中来,才能训练他们教育孩子的技能。

3.创建在线家长班级。80后家长不是喜欢与老师沟通吗?再说了,他们眼界也比较开阔。那我们何不利用QQ群、微信群,甚至微信公号(最好发动家长来运作),探讨教育的利与弊,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高效的实操手法。80后是较早接触电脑的一代,所以他们了解电脑,了解网络,他们也不反对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这个在线家长班级的作用,指导孩子正确上网。只要孩子学会了正确上网,学会了分配学习时间跟上网时间,培养了一定的自控能力,那么孩子染上网瘾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4.教室、课堂向家长开放。80后家长年轻,有热情,喜欢参与,喜欢刷存在感,所以,我们可以将家长请到我们的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感受孩子的课堂状态。辅导孩子作业,看看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否养成。与老师一起备课,了解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考试要求,体会老师的辛苦。当然,也可以请这些家长执掌讲台,让他们过过老师瘾。黑板报的设计,教室的美化,都可以请家长参与。家长只有亲自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育行为中来,他们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激发他们潜能之中的教育智慧。

5.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愿意成长,那么80后家长就会对教师心生鄙视。一旦家长都不认同你这个教师了,你想指导TA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无异于痴人说梦。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口碑的老师,你想对他们“指手画脚”一番,他们也是非常乐意,甚至心生敬意的,一定会把你老师的话当作重要指示去落实。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80后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希望,看到教育的美好。

至于倪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小许爸爸说他对小许没什么要求:“我小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初中成绩也不行,还经常打架,高二时努力了一下,也考了个不错的大学,学了个不错的专业,现在不也挺好的吗?”这样的家长并不多,不足担心。像小许爸爸那种丝逆袭的事情并非不能发生,但那一定是少之又少的个案。不过,从小许爸爸说话的口气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蛮狂妄的,也是超级自信的。倪老师要是当场跟他争辩,是辩不过他的。不妨任由他放大话,然后再找时间给他孩子的真实表现做一个书面分析,并且还做一个客观的书面预测,我相信他看到后会惊慌失措,进而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