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文学

初中生文学

时间:2023-05-15 15:2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文学

第1篇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托物言志润情感

第2篇

一、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疏通文义,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即要把相对应的实词、虚词译出来,要把省略部分标示出来,要把非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达现象,也要掌握清楚。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换、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翻译。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只有按照这“六字方针”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又快又准。

三、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中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重视课内,拓展课外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检测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比如文言实词,应该侧重掌握它的含义,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要下工夫去识记。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对文言文常用句式也应当熟悉。只要对课本的知识点做到了“熟”,就不会害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当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选用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来检查一下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为这些知识点应当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充其量只是“知识搬家”而已。这就像你对某个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论这个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还是可以认出他来。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认出他了。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课外的阅读上。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怎样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语文这门学科带有丰富的情感,初中生是情感比较丰富、活跃的群体,学生对教师教学印象及个人印象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既在学生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又和学生成为益友,和学生打成一片,像同学一样谈心、相处。这样可以让教学环境更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我们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早上到校的一声问候;晚上放学的一句叮咛;作业本上一行真挚的祝福;成功失败时的一场谈心,等等,都能激起学生感情的道道涟漪。心近了,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利用语文课本和学生交流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不仅将语文知识传递给每位学生,而且在课上和学生保持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提问:“你们都见过大雁吗?”有的学生说只是见过大雁从天空飞过,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为了增进师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很多幅大雁静态的、动态的图片。甚至我还在市场上专门买了一只人工养殖的大雁让学生课前观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之后我给学生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让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揣摩。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中心,先表明看法,之后让学生谈,通过在课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很快提高,而且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比如,有的学生已意识到要热爱大自然,要热爱动物。课后我问学生还想知道大雁什么方面的问题,竭尽所能帮助学生知道想要知道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教”学、表演课本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教”学使教的同学有感悟,学的同学有热情。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过一回演员瘾,寓教于乐。

例如,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图片、个人简介和电影《》。通过看电影片段,学生了解了不仅是的策划者和直接引导者,而且为同志英勇就义精神而感动。当学生观看完电影之后,我让学生回归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并感悟同志爱国之情。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唐雎不辱使命》这类短小的文言文,我让学生扮演角色同时表演,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如,在学习作者朱自清的《背影》这一文时,课上我发现多少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感情。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一位本班同学父亲送孩子上火车,当火车启动之后,孩子望见父亲远去的背影而流下泪水的画面。看完这个短片,我发现男同学眼睛红了,女同学不停地擦眼泪。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此时学生陷入安静状态,之后有学生说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等我上车了他才转身离开,那一刻我看见了爸爸的背影,现在想想有种想哭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去别的城市打工去了,我现在还能想起他当时离开家的背影。之后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开始讨论,结合亲身感受,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寄予的真挚感情。

可见,“花样”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的教学事半功倍。

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兴趣

1.诗歌朗诵、记歌词、谜语竞猜、成语接龙比赛,练口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在课上开展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当时我选取的诗歌是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无形之中语文朗读水平得到了提升。

2.书法比赛、作文竞赛、为诗配画,写诗写歌练笔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平时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我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比赛设置一、二、三等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发现通过开展书法比赛,学生能够非常认真地书写,而且能磨炼学生的耐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3.看电影、出游、采访身边“名人”,增加阅历。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动,他们不喜欢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电影。比如,有一次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阿甘正传》,这个电影让学生感悟很深,也被影片人物人生经历及乐观精神打动。之后我让学生写观电影读后感,采访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做记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经历、性格特点,寻找学生能够接受、并且感兴趣的“花样”、多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有了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自然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左涛.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J].祖国:建设版,2014(04).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22-01

目前我国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初中阶段尤为严重。据调查,有的是受“外出打工热”的影响,但绝大多数还是与学校教育不当有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农村初中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

1 明确学习目的,强化需要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崇高的目标。没有对该事物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对该事物的兴趣。如当学生有了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他就会努力为大家做好事。当因为做了好事,受到周围的人的赞扬,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好评,满足了他的需要时,在这个基础上,他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如做无名英雄,从而满足他在对自己道德修养方面的进一步要求。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浓。在学生对语文的特点、作用、功能等有所了解后,我便注重平时的引导,通过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个生动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未来想当作家、医生、科学家、航天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周思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鲁迅先生立志救治国民的灵魂,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贝多芬两耳失聪,竞能成为一代音乐大师,这正是他有了目标,才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结果。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目标,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端正其学习态度。改变以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习惯。他们便会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2 转变观念,更新教法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女生喜爱语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原因只能从后天的社会因素中去寻找。有的学生不愿学语文,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一般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其形式是: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几乎成了一个公式。长此以往,老师辛苦、学生疲劳,收效甚微,这样最终扼杀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语文老师应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演”,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是大人去帮助?而是一个小男孩?(小孩天真、无邪,不知移山的艰难)。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播思路技巧,帮助他们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3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加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引起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中的成败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办学习园地、讲故事、读书活动、讲演、知识抢答、写作竞赛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捡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在上培根的《谈读书》一文之前,先开展一场关于读书的辩论活动,我将学生分为甲、乙两个组,甲组为正方,搜集关于“读书有用”的材料;乙组为反方,搜集关于“读书无用”的材料,活动中学生争论剧烈,正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不读书,怎能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他们认为读书有用;反方认为现在是经济建设时期,只要会算账,同样能够挣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在点评的时候引导他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既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教无定法,有教无类。我只是针对目前农村初中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这一事实,这的确是老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缺乏兴趣所致。说明兴趣的培养是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36-01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那种教师“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刚走进中学大门的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的一切颇感兴趣。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激发新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提出课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或文章,然后有选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插图,设置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与此插图有关的文章好奇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朗诵,对该文章作者的成长过程作介绍,激发他们当作家的欲望;讲一些生活中由于缺乏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麻烦引起的笑话,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初步得到建立,就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 合作学习和个别学习两种组织形式并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语文教学中引进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积累合作与交往的技能、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效地实现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合作学习并不能代替个别学习。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个体直面阅读材料,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解读文本,需要阅读个体把全部的心智和情感融入文本,从而独立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阅读活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或个体性,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的,同样,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所能替代的。阅读活动如此,学生的作文过程也同样如此。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的智力操作活动,作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个性鲜明的言语表达能力。这种独特个性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主要依靠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来完成,而更多的是要靠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要在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中来完成。

三 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每天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四 变教学手段的单一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

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 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第6篇

一.教师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受到感染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再把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通过恰当、合适的导入方法释放出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露出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情感氛围

成功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情感反射,形成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听到这些歌声,你可曾被打动过?你可曾想过对自己的父亲大声地说我爱你,你可曾想过写篇文章赞美你的父亲?父爱无声,父爱无私。面对父亲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用饱含深情的笔为我们摄下了父亲的背影。这篇文章一经问世,立刻传播出去,感动了几代人,它使我们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父亲对我们的爱。

(二)教师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渲染情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进行范读,注重声调和音量,读出节奏,读出文章包涵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注意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讲话干净利落,词汇丰富,适当地旁征博引,使学生听起来舒服,产生亲切感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恰当的肢体语言配合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并能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动情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作家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融进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才创作出了这些传世佳作。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深刻领悟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渗透的情感,然后引领学生感受真、善、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把那些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形象。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她从来不打我们,只是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她笑了,我也笑了……。”短短的几句,渗透了“我”对蔡芸芝老师的喜爱和怀念的浓浓情意。一位亲切、温柔的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要把这种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挖掘并释放出来,使学生为之动情。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

为了帮助初中生理解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绘画情境等。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感意境,其效果更好。如学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诗句时,教师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一些视频,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就能具体感受了。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情感

学习课文之前,语文教师简明扼要地讲出其中的一段,在关键处戛然而止,以此激发学生的急切心情,有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完全揭晓之前,让学生带着悬念去学习。

如:学习《竞选州长》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西方国家总喜欢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说“人权高于”。那么,他们的选举是否就是真的民主呢?

第7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策略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中学,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学生们希望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亦师亦友型的。中学生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富于感染力,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笔者了解到,如果对一个学生说:“你怎么那么差?你怎么学的呀?”假如换个方式:“你的学习存在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收效绝然不同。第二种说法是平等的,关心的;第一种是居高临下的责问。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第二种,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自然和顺畅。当教师与学生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能感受学生的感受,那离成功不会远!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的了解,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师者,喜欢不骂人的老师,喜欢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着想的老师。他们还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拥有共同的兴趣,朝着相同的目标,快乐的学着。可见,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创造情景,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孔子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难、中、易都有的题目,在提问题时,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地回答,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不到强化吗?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广泛地运用到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语言生动、气氛活跃,但仅这样学生们就愿意听、听得进去吗?作为教师,必须想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思想。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运作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设计课件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一般来说,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但在应用时应注意声音的强度,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

四、纵横结合,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发展性首先应增强开放意识,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即与课外相结合,与所学其它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与课外相结合,这个结合是从纵横两向结合即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学习后来的知识。比如《祝福》一文,教学前可通过《少年闰土》进行纵向迁移,使之理解掌握《祝福》中的闰土形象。横向的结合,这就要求平时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与教学有关的材料积累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的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等课文就又必须在教学之前指导学生搞好有关的课外阅读,掌握有关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这样在掌握相关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写作知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是指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教学中应结合初中阶段的各种知识来教学语文课,更好地提高语文素质,与生活相结合。中学语文课本,内容注重生活,把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章分单元编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认识生活,同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行指导,让学生写出自己身边真正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五、抓住人物引发联想,激感,提高兴趣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第8篇

一、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以《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为例

为协助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研发了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初中学生参赛,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一经播出,关注汉字“失写症”、“保卫汉字”迅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节目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经典诗词的热潮,自然而然地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将文化和娱乐相融合,集合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倾情参与,意在为青少年打造展示自己掌握汉字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和舞台,旨在提高当下电视和网络节目的内容深度,挖掘自制节目的社会和媒体价值。《汉字英雄》手机同名App同步上线,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互动模式。

《成语英雄》是河南卫视于2013年11月推出的一档亲情搭档参与的成语互动节目。形式为演播室成语竞猜,以画画猜成语为核心,其中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间的情感故事。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它是汉语言鲜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汉语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河南卫视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汉语辞章之美的欣赏和对良好沟通能力的关注。

以《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为代表的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给曾经过分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吹来了股股清新的空气,使得有着“娱乐至死”倾向的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植入了传统文化的诱因,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熏陶,使观众的娱乐品味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基础文化类节目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仅以初中生为例来探讨这些节目对他们的影响。

二、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文化修养提升至关重要的阶段。初中阶段立足于小学又为高中奠基,不仅家长关注,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恰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策划总导演关正文所说:“……我们在一开始设置节目的时候,尽管是初二学生参赛,我们从头就没有把它纯粹地设计成是一个学生节目,或者少年儿童节目……这个节目是小孩参与,但是是做给全民看的。”立足于初中而辐射全民,从效果看,这些节目真正达到了节目策划者的预期,而且起到了他们想象不到的作用。节目策划者的初衷未必是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其日益发酵的现实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给语文教育很多启示。

(一)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人士虽然尽心竭力,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认知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变,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现状并没有很好地改观。其中原因很多,但很多人对语文教育缺少热情和激情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比赛琳琅满目,但语文却处于失语状态。《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等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吸引了广大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引起了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因为汉字、诗词、成语等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成为提升语文教育的很好抓手,唤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学生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积累,这样语文学习才看得见摸得着,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具有娱乐效应的非娱乐节目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二)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成为文化发酵的重要诱因

在这些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中,于丹、蒙曼、钱文忠等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为这些节目植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学者立足于传统文化,由点及面,由面到体,以他们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把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来,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发酵,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汉字、一首诗词、一个成语,而是饶有趣味的活生生的文化。节目立足于字、实词、成语这些文化诱因,生发开来,丰富着想象,积累着知识,陶冶着性情,涵养着品德,活跃着思维,达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程资源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后,语文教育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不大。语文课程的开发思路单一、传播渠道不畅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无意之中给处于困境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突破。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都深知语文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吁和探究“大语文”的具体实施,但很多原因导致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封闭和单一。就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字、成语、诗词等来说,由于学习中单调的内容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是浅尝辄止,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些节目借助于强大的电视、网络平台和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对初中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就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来说,它们本身有着自己的传播目的,其目的未必是针对语文学习的,但对青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这些节目无疑是有趣有效的隐性课程资源。

(四)利用电视平台和网络游戏平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

这些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同时,大多配合网络游戏进行节目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和网络游戏成为任何人不能忽视、不能绕过的现实。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名的网络游戏,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很多人趣味盎然;游戏门户网站17173与河南卫视《成语英雄》栏目倾力打造的移动端智力类游戏App应用,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所有成语,以看图、猜图及玩家合作、比赛的游戏方式,给不同年龄段的玩家带来非凡的游戏乐趣。这些伴随着节目的网络游戏,让很多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过了游戏的瘾又学有所得。

(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培养兴趣 途径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教师要与时俱进,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使学生信服你,崇拜你。语文教师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认识的最棒的教师,是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这样,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你的举手投足都会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积极性自然大幅度提高。

2.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开导,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平时,应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生活上学习上指导他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的互动。为密切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多想点子,如:接手一个新班级时,要及时记住全班同学的姓名,课后找个别同学谈心,为个别同学辅导,适时家访,经济许可还可以送给同学学习资料,等等。这样做,学生会觉得老师心中有他,老师时刻关注着他,由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中去,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

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加工厂的成品,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地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地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递,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却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热身”活动激发兴趣。

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2.创意的导课。

创设情境。导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我以《但愿人长久》这一歌曲为导入,使学生在歌曲所创设的温馨的氛围中进入课文,激起学生心中熟悉的温暖的回忆,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3.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主动求知。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会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先投影不同的云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景色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经验说说云与天气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再利用不同的云的图片,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观看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欣赏流行歌曲《月牙泉》,以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特定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学生乐于学习应是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促进发展,就必须讲究授课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语文教师应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纠错的授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教《人生》一课中,我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应讲究讲授艺术,先提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厂”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不可能联系在一起。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而且产生了学习兴趣。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分钟左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讲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生动有趣;在表达时多用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辞方法,不仅可以有条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展现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翱翔。实践证明,一个注重教学语言表达艺术的教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简历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特点等,上课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此外,课文的精妙之处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下来,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需要我们去发现。

参考文献:

[1]邓勇.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王玉珍.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杜新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10篇

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应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应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由依赖教师到独立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学习主体,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近些年来,我教毕业班的机会比较多,发现越到毕业班的学生课堂上越不爱发言,课堂气氛很沉闷。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敢说。其实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也在思考,但思考后的答案他们心里没底,又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毕业班的学生不像初一、初二的学生,他们更爱面子,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就鼓励学生,告诉他们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科。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要你在思考、在分析,这就训练了你的理解、分析能力,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对与错都不重要,只要你把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训练了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何况语文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语文体现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至于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更不必有此顾虑,因为同学们说的答案不准确很正常。如果你们的回答都很准确,就不用我们老师教了,你们也不必坐在课堂里学习了。另外在咱们自己的家里(班级)你再不敢说,那么到家外你就更不敢说了,这样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什么时候才能提高啊?听了我的鼓励,同学们仿佛茅塞顿开,他们的顾虑打消了,课堂上也就敢发言了。

2 尊重学生,使他们打开心灵之窗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完全的发挥,与情感因素的挖掘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我发现这种情感因素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想象能力的激活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深入细致地发掘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到好处。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而且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更益于搞好教学。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若是师生关系不够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只会是“冷涩不通弦凝绝”。如何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地思考呢?首先,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老师得体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气质加上丰富的知识足以得到学生的好感和钦佩。其次,就是要有密切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师生间的这种密切关系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但了解学生也得讲究方法,教师不应该以外人的身份去认识学生,研究学生,而应该在跟他们的共同行动中,在积极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去认识,去研究它们。在与学生接触中绝不摆架子以免使学生认为你是不可亲近的人。在学习中学生如果有困难或失败,最忌简单的评判,武断的指责。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不能给学生造成压力,要时时给学生创造、提供成功的机遇、条件,哪怕是极小的成功也要让他们总处于希望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勇气,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会发言。

3 教师用情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创造出生动的教学局面。生动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课堂教学一旦出现生动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呢?我在教学中最深的体会就是从“情”入手,加深理解。语文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局面,要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者倾注感情,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中,热情澎湃。老师要调动学生首先得调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有可能投入。要想打动学生,老师首先得打动自己。我曾看过于漪老师教《,你在哪里?》的录像课,如泣如诉,声情并茂,她那感人的语言催人泪下,当她读到“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泣不成声,悲痛欲绝,师生沉浸在炽热的情感中。于老师在谈这篇文章的体会时说她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她把真挚的情感融入了教学中,学生才能为之情动,感慨万千。

4 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古文教学;阅读能力;三部曲;目标;精读;泛读

1前言

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建立完整语文学习素养的基本技能,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该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培养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发展的价值体系和目标体系,强化初中古文教学的精读过程,搞好初中古文的泛读教学,依据初中生古文学习规律和文学能力形成规律,更有效地形成高品质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指导实际的语文课堂实际,加速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形成、积累和发展进程,为学生系统、全面的语文能力、技能形成夯实基础。

2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的阶段性和具体的过程性,提升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初中古文教学质量需要尊重学生学习、技能形成、能力发展的规律。在初中古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内容展示、方法优化、鼓励激发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学习意愿,并通过课堂和教学形成学生初步的古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学习、发展和提升,通过对经典古文的精致讲解和分析发展出学生古文阅读的深层次能力和技能。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古文篇目的引入扩大初中生古文阅读的范围,满足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发展的需要,形成学生差异化能力和技能发展的基础,通过广泛的古文阅读形成具有可扩展、可提升的高层次语文技能和能力。

3培养和提升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三部曲

3.1第一部曲――建立初中生古文阅读的基本认知

初中生对古文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存在思想上的障碍。由于古文在时间的维度上历经了流传、迁移和变更,导致学生在阅读古文、学习古文教材、涉猎古文材料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学生阅读技能形成、阅读意愿发展、古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那么肯定会导致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不足或发展不良。因此,在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和基本心理基础,教师要通过多层次呈现和多维度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古文学的魅力,形成初中生对古文阅读的稳定、连续、积极认知,将初中生从古文学习和阅读的“旁观者”地位转化为“行为人”,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初中生与古文的接触机会,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古文学和古文材料,化解他们的为难心理,以学生竞争意识、自我发展作为切入点,形成对古文学习和阅读的主动意识,为初中生古文教学创设主动的、积极的心绪空间,进一步拉近初中古文学习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情绪、行为和意志的良好架构。

3.2第二部曲――做好初中经典古文的精读

吹尽黄沙始见金,初中生古文阅读必须把握经典篇目的阅读,这是抓住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形成、发展和培养的关键,在课内精读经典古文教材和内容可以有效把握古文中7大文学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这些既是古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节点,一般在初中阶段学生共接触213个实词、28个古文虚词中、32个特殊句式、8个固定短语、8种类型的词类活用、9种特殊句式、42各固定短语。这些文学现象的呈现往往集中在经典篇目之中,例如《醉翁亭记》中“之”的用法,《爱莲说》中的实词,只有做好经典古文的精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现象和规律,建立起学生古文阅读技能的基础,为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在精度古文过程中要结合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形成特点,根据古文教学规律进行科学统筹和合理安排,要在背景资料介绍上下功夫,缩短经典古文篇目与初中生认知范围的距离,拉近学生和古文的关系,突出精读的内容,使初中生能够高效率地学习,进而发展与提升初中生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水平。

3.3第三部曲――强化初中古文泛读的教学

泛读是初中生在基本具备古文阅读能力基础上,对自我语言技能发展的进一步扩展,是语言习得、越迁和发展的又一重点环节。教师在初中古文教学中应该有目标地创设学生阅读的环境,扩展学生古文学习的空间,提供给学生差异化的古文阅读素材,使学生广泛、全面、系统地接触到古文材料,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地阅读,使古文教学的关系更加优化,学生在主动的条件下接受古文材料、分析古文信息、形成古文阅读能力,教师将古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全面交付学生,自己成为古文泛读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在古文学习和语言能力迁移的关键时期进行引导,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展现中华古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挖掘古文材料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在形成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古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把握语言转换的关键路径与核心能力,主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巩固古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初中语文课堂提供教学上、方法上、内容上的基础。

5结语

对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反思我们不难得出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目标明确,精读夯实基础,泛读扩大能力的三个阶段,语文教师要在三个阶段中采取有针对性地策略和方法,针对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展开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调整与重建,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古文教学,建立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目标,通过扎实、细致、全面的古文教学和指导,提升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三把金钥匙[J].魏杰.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3)

[2]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浅探[J].赵大柱,薛薇.双语学习.2017(11)

[3]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J].江秀玲.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38-01

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语文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教学理念的改变,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在素质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不能过多的强迫学生,而应该要把握初中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教师注重对各种基础的语文知识的进行讲解,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对于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状态要进行改变,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作为教学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语文,能够真正地理解语文。比如语文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词汇的含义进行讲解,还应该要对词汇的引申含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词汇的应用范围有更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各种词汇。

二、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语文课程更感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各种语文知识。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需要进行情景设置,在情景设置时应该要以日常生活为原型,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各种生活素材的累积。初中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加强各种素材的累积,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累积还不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素材的累积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常常容易感受到没有素材可用,对此应该要对学生的教学素材进行丰富。比如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训练就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进行有效地利用,以生活作为实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素材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开放性的作文训练。

三、加强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自己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必须要加强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讨论,对语文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初中生交流过程中的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合作教学,一个重要的基础是要对班级的初中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使得初中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一般分组的时候需要做到科学的分组,使得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主体初中生,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初中生之间的合作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与初中生之间的合作与活动,另一个是初中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加强教师与初中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初中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使得很多初中生也失去了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兴趣。为了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担任了重要的引导角色。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比如教师与初中生之间进行相关的初中语文知识问题问答、将初中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语文知识竞赛等,都是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机会,提升教学效率。

四、加强初中语文作业的改革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要对作业进行合理地设计,从而使得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巩固。初中生的想象力一般都十分丰富,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业布置时,可以加强多种初中语文作业方式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作业题目,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将教学游戏带入到课堂中,使得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完成语文作业。比如对学生对一些词语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可以组织一定的竞赛,比如“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就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住一些词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康 萍.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旬刊,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