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培养策略

教师培养策略

时间:2023-05-16 11:0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培养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培养策略

第1篇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在高速跨入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是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问题。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问是创新能力的基石,从提问入手更容易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从娃娃开始培养提问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如何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培养幼儿提问兴趣、提问能力,使他们从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逐渐走向愿意提问、喜欢提问、大胆提问、会提问题,是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研究的工作重点。

1 幼儿提问的发展现状

一个生理健康的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从自己能看、能听、能动的那一刻起,就在和自己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对人和环境产生疑问。我们看到,2、3岁以前的幼儿很喜欢问问题:这是什么?它是谁?它在干什么?它为什么长得这样等等……然而,奇怪的是,2、3岁以后,幼儿的提问越来越少。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里随着幼儿的年龄增加,幼儿的提问能力呈下降趋势,常常表现为: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幼儿在长大,与人和环境的互动越来越动,好奇心越来越重,为什么提问能力倒反下降了呢?

2 影响幼儿提问发展的因素

在幼儿园,我们观察发现,影响幼儿提问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师生关系较紧张: 我们发现,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师道尊严、教师是权威的,习惯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一些教师较严肃,对幼儿的要求也较严格,常常规定幼儿按照班级或教师制定的要求去做,如幼儿进餐时要求不说话,就不允许幼儿以任何借口说小话;要求幼儿不能去玩玩具,就绝不允许幼儿以任何借口去私下拿玩具等等。甚至有的教师在幼儿无意违反教师的规定后,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幼儿从内心害怕这样的教师,担心自己被教师批评、指责,紧张的关系,使幼儿不敢向教师提出任何问题。

2.2 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较保守、传统: 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仍较保守、传统,表现在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仍然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师的专利,习惯于教师提问、幼儿回答,较少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长此以往,幼儿习惯了听老师说,却越来越少提问的行为;还表现在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虽然也常常问幼儿: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但对幼儿的提问并没有予以重视,有的教师甚至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都没有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鼓励,没有让提问的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能提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喜悦,也没有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提问后的成功感,久而久之,幼儿不愿意提问,也不再喜欢提问。

2.3 幼儿生活经验的贫乏: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虽然在与人或环境互动中产生了疑问,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问、怎样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怎样将自己的疑问表达清楚,也是造成幼儿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愿提问的原因。

3 幼儿提问培养的教师策略

从幼儿提问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幼儿提问的因素来看,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培养幼儿提问能力要注重教师的指导策略。

3.1 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见,要让幼儿提问,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说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要平等地对待幼儿,和幼儿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消除幼儿对教师的畏惧情绪,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发挥大胆探索、大胆发现的天性,从而愿意提问、敢提问。

3.2 创设让幼儿发问的环境: 创设让幼儿发问的环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认识到培养幼儿提问的重要性,从而在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想到给幼儿创设提问的机会,搭建给幼儿提问的平台。其次,精心设置问题环境。带有问题的教学活动环境应能够引起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玩、去探索,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如在主题《火与电》中,我们布置了一个活动场景——城市的灯光,幼儿惊奇地发现有的小亭子里有灯光,有的小房子却没有灯光,场景的布置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兴致,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灯亮、有的灯不亮?为什么灯会亮等等。

3.3 采取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手段: 培养幼儿提问的能力,让幼儿从不敢问、不愿问到大胆问、愿意问,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教育手段也很重要。在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中,首先,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让幼儿无所顾忌地大胆发问,如教师创设了活动环境后,当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疑问时,教师不要太多的限制幼儿的提问,应鼓励幼儿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提问,不要对幼儿的提问不予以回应,更不要对幼儿的提问做出不耐烦的样子;最后,教师对能提问、敢提问、大胆提问的幼儿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表扬他们的提问行为,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制作一些表格,将幼儿提出的问题记录在表格内,将幼儿的提问留下痕迹,不仅使教师能了解幼儿在提问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对幼儿的提问行为予以肯定,从而激励幼儿有更多的提问行为。

第2篇

一、为教师搭建感悟的支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我们要给教师一个支点,那么她就会发挥它惊人的力量,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一种导向,在刚开始《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有很多教师常常会陷入到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困惑中,在设计活动中也常常会“卡壳”,不知该怎么设计、不知该怎么开展活动、培养孩子创造力该从哪入手,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哪些地方是优点,哪些地方该创新。搞的教师经常不知该如何开展活动,那么这就需要管理者及时给它一个方向,给它一个支点,适时的一种引导,指引她们如何进行设计、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搞课题研究等等,我想正确的导向会引导教师少走弯路,成长会更迅速。

二、为教师辅就施展特长的舞台。

《纲要》强调对幼儿要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事实上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细心观察中,发现我园教职工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性格、行为是迥然不同的。在她们的身上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亮点,我们就以教师这个特长为点充分挖掘其特长,不断完善其特长,形成每个教师自己的特色,使教师更具个性化,并依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在幼儿园内部进行自主分工,把幼儿园整体工作细化,具体分为艺术中心、美术中心、教研中心、资源中心等。每个中心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每个中心做好的只是设计工作、完成工作是由全体教师负责,通过这样具体的分工,使每位教师在带好自己班的同时又能兼多职,使每位教师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发挥了教师的整体运作中的群作智力,让教师通过这个舞台能充分的展示自己,找到自信,创新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创新型老师成长的关键,但什么样的学习使老师获益更快,成长更迅速呢,管理者就要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机构中存在的是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原有的学习模式还是以每周的定时定点的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是由专人专门选择的。这样的学习不能满足教师的各方面的需要。而教师的学习也是被动的,教师之间也是比较孤立隔离的,没有机会彼此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沟通。新《纲要》中提倡“构建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我觉得在幼儿园里也应该建立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我园,我们特别支持教师之间非正式的学习。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具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也都要善于发现和鼓励教师的各种非正式的学习行为。如教师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就是在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启发和创造自己的做法也是种学习、老师思考和尝试新的探索,即使没有成功也是在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断观察和引导教师们相互学习并对他们的成果和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和展示交流,形成老师同事之间随时都能提供支持鼓励和示范的学习氛围,也使教师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教师不断的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为老师制定了四种学习能力:(1)发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三)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四)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四种学习能力,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某一方面,都不能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有教师很愿意看书,读了很多书,都不会分析整理,为我所有,因此她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有的教师学习研究了很东西,都不善于表达和展示,因此她的学习鲜为人知,知识没有变成自己的。充分调动教师的各种学习要素,即鼓励她们多获取信息,还要求他们学到的东西,讨论分析整理思路,并在实践中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做法,让教师在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学习。

四、为教师构建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我园,教育管理中我们特别支持老师的自我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管理层上,发挥着各自的管理功能,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影响的管理体系,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成为幼儿园不可忽视的管理力量;成为幼儿园与社会、家长、幼儿交流的窗口。我们提倡教师根据本班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工作,不断缩小幼儿园与家长社会的距离。另外,我们在让教师了解本园发展目标和宗旨的基础上,给教师开设了三个允许,允许他们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课程计划;允许他们建立相对稳定而有单性的,弹性的活动日程,在时间分配上作出弹性的安排;允许教师依据主题活动目标和自己的特长,班级的需要而布置合理的环境。这三个允许让教师更加富有创意的开展工作。同时[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我们还特别注意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与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自主研讨,自我展示,每学期我们都有多种形成的教研活动、反思交流会、课题研究总结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教师获得单独学习而得不到的东西并使教师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教师在这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创造性的成长。

五、给教师提供资源、资讯的支持与服务

《纲要》中强调教师的自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为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帮助教师“从学会什么——弄明白什么——学以致用——找到意义。”

(1)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成长提供保障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也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育行为,观念的调整与更新,需要从学习在中积累获得。没有丰富的书籍资讯启发教师和孩子的探索、创造,教学活动犹如无米之炊显得毫无底气。所以,在我园,我们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参考书、工具书、网络资料途径等,以便丰富幼儿园软件资源,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新思想。

(2)为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给予支持与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沧州职院 “双师型”教师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艳霞,女,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在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沧州职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S2008-59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67-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随着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社会要求学院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对这个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院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内选定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定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为使沧州职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院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师化”教育理论是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1、“双师化”教育理论的涵义。“双师化”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学生接受的教育,既要学习必要、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要获取工程师所具有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的需要。狭义的“双师化”是以所设专业为单位,根据教师各自的优势,有些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有些教师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2、“双师化”教育理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沧州职院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以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双师化”的观念能用整体的优势弥补个体的不足,它能利用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来补充内源的不足,使高职院校能根据各自的条件不同,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进行“双师化”教育。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

兼职教师应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院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聘任制度、队伍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淡化雇佣关系,把讲课费工资化。兼职教师与学校基本上是“雇佣关系”,这些教师的层次良莠不齐,与学校的关系也较松散,人员组成也不稳定,短期行为较严重。学院应与校外兼职教师签订长期聘任协议,按月发放应得工资,使兼职教师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一员,与学校荣辱与共。

2、重视感情投入,增强向心力。学院领导要经常与兼职教师沟通,加强感情投入,对他们加以关爱。在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征求其意见,使他们感到学校的对兼职教师的信任和重视。

3、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兼职教师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出于多种想法,有的想圆多年的教师梦;有的想实现自身价值;有的想借此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但不能只靠经济手段来刺激兼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进行人性化管理,动之以情,以诚相待,与他们交朋友等,从而使兼职教师能主动为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教育质量。

四、制定激励措施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

1、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教师激励机制,在岗位津贴发放,职称聘任、住房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一是提高学历层次,依托全国50个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现有的100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标。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学院应设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保证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根据双师发展规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经费投入。

五、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

1、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强度,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工作时间。这就要求学院安排好教学计划,可以利用调整出的空闲时间,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短、中期锻炼。

2、创造校内外实践机会,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条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鼓励教师参加本系统、本行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并从时间上、财力上予以保障,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

3、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师奖励工资制,运用经济杠杆和奖罚制度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二是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可以向教师提出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4、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立交桥”,启发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素质。为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搭建桥梁,校外与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校内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启发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美术教育 技能 策略

前言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国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这对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以适应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业内人士深入探讨。

1.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要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帮助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使得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能够生动形象地服务于教学,致力于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创作和鉴赏的引导和渗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促进幼儿综合创造能力的提高;第二,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能够通过对幼儿艺术才能的熏陶和培养,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第三,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僵化

当前的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没有跟上改革形势,教学理念长时间不更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僵化,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2.2教学模式片面化

由于幼师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美术教育的特色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教育模式还在沿袭传统,偏向纯粹的美术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师资水平比较落后,教材编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幼师学校的美术教师是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特点,教学中偏向于纯技术性的美术技巧,无法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且缺乏创新。而现行的幼师美术教材,也基本上是按照培养专业美术学生的要求编排的,与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不符,更加与幼儿园课程相脱节。

3.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策略

3.1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为理念,同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和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与探索性学习,培养具有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2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从幼师生的实际出发,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超越传统,突破纯绘画或纯艺术的范畴,向艺术的观念、图像的传达、形式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引导他们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

3.3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主动的设计、尝试、总结,实现学生高效快速的自我发展,积极倡导开放式教学,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明确今后需要克服的缺点和努力方向,同时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4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修养,丰富专业知识。教师应认识到,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更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对于幼师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合理编排教材,使之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幼儿园课程设置相匹配。

3.5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学中应增加投入,配齐美术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应利用网络,不断的获取和利用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最新的教育内容,探索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发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僵化,教学模式比较片面,师资水平落后,教材编排不合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要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歆盺.浅谈创新教育下的幼师美术教育[J].大众文艺,2009(24)

[2]刘芳芹.中等幼师美术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22)

第5篇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源起及概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研究者将其引入到了教育领域中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从而开启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1976;Berman,1977),Armor和Berman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研究”的课题中,得出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一结论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在教育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和规范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包括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涵盖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理想、情操和道德的训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成功的教学除了受学校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师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便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Ashton(1985年):“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自己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的信念”; Hoover,Bassler和Brissie(1987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它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Woolfolk和 Hoy(1990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校教育力量、学生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的功用、一般的教育哲学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信念。”;Hall(1992年):“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的信念”。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教师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直觉和信念,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家庭因素)的限制下,教育仍有能力改变学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教师效能感是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能够自觉的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对教学过程能够及时的做出总结和反思,及时处理和反馈教学信息以及预测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析

由于社会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音乐教学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音乐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教学没有太多的难度和深度,技术含量不高。因此,音乐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使得音乐教师的心里负荷增大,教学效能感降低。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将会直接影响音乐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追求。

音乐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音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它集教师的德、才、智、情于一体。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透视和探究音乐教学,从中寻求教与学的契合点。音乐教师的任务是要当好“设计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融入音乐,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机敏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音乐;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悟音乐。为了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所以音乐教师不能无视一般教育研究的总趋势和成果,而应该打破音乐与教育专业分割的局面,主动学习和钻研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广博性、超前性、敏感性的特质,对形成良好教学效果具有强烈的信念。而这一点恰恰是广大高校音乐教师普遍缺乏的素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专业的教师在学生时期接受的教育往往是“重技术轻理论”、“重师范轻学术”,大多数教师都有一项过硬的专业技能。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确是令人担忧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音乐教师面临着提高学历的困难、晋升职称的困难、科研压力的困难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音乐教师信心不足,认为前途渺茫,倾向于维持现状的情况非常普遍。

三、影响高校音乐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学历、教龄、教学能力等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个人因素。辛涛等人(1994年)的研究表明,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即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教学效能感(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16-22.),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高校音乐教师的学历状况普遍偏低,有相当部分老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甚至是大专。而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本科为主,很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高校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道路也是不平坦的,外语、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等因素,使得音乐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变得困难重重。

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辛涛等(1994年)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学校风气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独立显著的影响;(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而学校的支持系统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则对教师的一般效能感具有独立显著的影响。在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学常常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学生没有太多的压力,不会在音乐学习上下太多的功夫,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会遇到师生不同步、课堂混乱的情况。另外,学校对音乐教育在资金上投入不到位,造成了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使音乐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长的管教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倘若家长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表现得漠不关心,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则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导致教学效能感降低。

四、高校音乐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1、 加强反思,提高音乐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年提出的,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王建华.张睿.现代开放教育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2000(3).)。因此,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强化反思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创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增强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已成为共识。教师要求继续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予以端正,不能盲目追求学历和学位,造成局限性的专业教育。教师应立足于教育教学专家这一主方向,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通过继续教育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更有效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立足教学工作,确立长远规划。音乐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从事音乐教学,但音乐绝不仅仅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音乐学习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内涵的具体现状,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偏向音乐基础学科的学习,重视教育理论课以及人文学科的学习,重视音乐教学法、教材法、音乐的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研究类课程的学习,把音乐教学当作事业去追求,作为艺术去创造,作为人生的幸福去实现,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

3、唤醒音乐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抱负水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提高战胜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迎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4、促进音乐教师间的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

教学经验的分享和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会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学校应多为音乐教师提供观察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多组织音乐教师集体讨论和交流,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实际的教学观摩,学习专家和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教学效能感。

5 、认识掌握音乐教育的心理规律

音乐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所传授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所培养的音乐能力,有别于其他的一般能力的特殊能力。音乐教育必须体现出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和运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探索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服务。

6、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特征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科技进步的成果已经全面反映和渗透到音乐艺术时间中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师应从教育观念、内容、教学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去适应现代社会,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主体教学”,要求教师迅速吸收、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扩大教学信息的容量。学校可以对音乐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进行集体培训,使音乐教师能够自如地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创造性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去,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此增强音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74-01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上述情况,加紧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师资的培养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成为当下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结构还不完善,亟需改进。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培养现状

(一)师资规模和结构

当前从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整体看,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数量缺少的情况。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高考录取率在逐年提高,使本就短缺的英语师资更显不足。因教师短缺在课堂教学上只能采取多年沿袭的大班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达到时下提出的教学目标。因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原本学历与时下提出的高学历目标不达标的教师抽不出时间接受和完成学历再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二)师资培养现状

1.培养机制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英语师资普遍面临着职称评定要靠年限,教学之外基本不开展科学研究,或即使开展科学研究也只是为了职称评定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教师基本没有进修的机会,而平时不注重学习使得教育教学水平低,主要原因是缺少严格的考核标准,缺乏有效的师资管理体制和培养运行机制。

2.缺乏科学的认识。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相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只重视过程,忽视效果;重视个别人,忽视大多数人;重视阶段性,忽视连续性。很少注重从受训教师的个性心理和主观要求兴趣出发,对于受培养的教师没有切实的检查和评估体系,功利性很强。

3.缺乏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中,要么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要么有激励无约束;要么有约束无激励。

4.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太单一。师资培训是师资培养的一个方面。单就师资培训一个方面看,培训内容单调的情况便显得尤为突出。如只侧重业务的培训,却忽略基础素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及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培养策略

(一)各级领导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能否接受大规模的专业培养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并在接受培养过程中解决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学校各级领导能否真正站在这一高度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如想很好地解决问题并不存在什么困难,首先是成立专门的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并做到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再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体系;最后是检查被培养人的培养结果。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科学的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培养所应达到的目标;对接受培养的英语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培养的方法及采取的必要措施(这其中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爱岗敬业及勤奋奉献精神教育等、教育教学能力、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教育)、科研能力、评价检查等。

(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在管理人的过程中按照人的行为规范,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既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工作及其他多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英语教师激励机制,便是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良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自我完善提高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营造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二是要注意改善管理的人际关系,多注重人文关怀;三是要采取多种奖罚手段,促进激励的多元化发展;四是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事业发展。

(四)教师自我培养

教师自身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学习,就是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培养的过程。每位教师都应牢固树立“温故而知新”和“人不学习就会落实”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来。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仅要使语言技能得到提高,还要使教学法、英语以外的语言进一步提高,更要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胜任新时期英语教师的重任和需要。

(五)制定科学的培养考核体系

科学的培养考核体系应包括:培养前、培养中和培养后对培养对象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具体指标要包括德(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等)、能(业务能力、科研能力等)、勤(工作勤奋、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等)、绩(工作成绩、业务实绩、科研成果等)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刘润清.英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化;幼儿英语;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98-2

0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交流的不断频繁,英语的巨大作用也日益凸现,在我国,英语学习低龄化的趋势日益上升,在这一大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幼儿园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幼儿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界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议题,一些地方的一些教育部门也明令禁止在幼儿阶段实施英语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各界如何激烈争论,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却将英语的学习作为特色而吸引了更多的家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客观认真地去对待这一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幼儿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的语言系统都处于发育形成阶段,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所以应该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语言输入的刺激,而且,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还有助于幼儿各种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英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本文笔者通过对幼儿英语学习目标定位的阐述,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关学前教育英语教师培养的方法,仅供参考。

1 明确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1.1 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幼儿语言潜能,为未来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常说,出生牛犊不怕虎。幼儿天性大胆自由,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怕犯错,幼儿教师应该利用这些优势,为其提供能引发幼儿说英语的学习环境,使其保持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其未来的第二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语言的音调感,培养其语言敏感性

人的语音觉知在学前阶段形成,学前阶段通过各种儿歌,童谣,说唱的引导输入,可以让幼儿有意识的不经意之间获得第二语言的语音语调感,增强对英语的敏感性,有助于培养幼儿潜意识中本能分辨母语与英语的差别。但应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学习,应注重以听说为主的语言感受,而不是具体语音语调,词汇学习的多少。

1.3 培养幼儿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外界的人和事充满好奇,喜欢说话,喜欢模仿,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幼儿英语教师应该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发展其简单的交际能力。通过各种教学形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纯正、地道的英语学习资源,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英语听说训练,这既有助于语音语调的培养,又有利于语言的理解,文化的感悟以及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1.4 引导幼儿了解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在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统一体。学习语言也就意味着必须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该从开始就注意文化的感悟,通过原汁原味的英语儿歌、故事、游戏、话剧等具体内容,感悟不同文化的特殊性,了解不同语言群体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多元文化知识的意识。

2 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幼教工作中,教育的对象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他们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因此,作为幼儿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英语教师幼儿化,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双重身份。

2.1 英语教学突出幼教特点

幼儿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幼儿,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小学生、中学生的差别。所以,在引导幼儿学习英语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把握幼儿语言学习规律,才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培养其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上,要以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为先导,培养出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的幼儿英语教师。

2.2 扎实英语基本功

具备了幼儿教育理论,还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要想成为专业的幼儿英语教师,还必须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并能运用英语灵活组织幼儿英语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给幼儿创设恰当、生动的语言环境,保证幼儿接受到标准规范的语音语调,感悟地道的异域文化,为幼儿开放性思维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3 专业化幼儿教师培养的策略

3.1 分流与分阶段相结合

由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统一学习只会成为幼儿英语教师培养的障碍,想在短期内培养出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依靠传统的课程安排和计划实属困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学生突出特长,展其优势,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分析问题,审时度势,重新调整英语课程计划,将学生分流――就是将基础较好、语音语调规范的学生分流出来,优化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氛围,进行培养。并在不同的阶段按照相应的语言技能模块对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训练。

3.2 院园结合

注重实践和应用,加强教育见习与实习,最好的模式就是有足够固定的幼儿园,院内有园,院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学生随时都可入园参观与观摩学习,院是园的支撑,园是院的保障。

3.3 开设专门的幼儿英语教育专业

由于幼儿英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英语专业教师极度匮乏。很多幼儿英语教师都是中师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教师来担任,有些甚至是边听边学边教,还有一部风是英语专业毕业,又没有幼教知识,这两类教师都是不可取的,前一种,少了专业知识,错误的语言输入会误导孩子的一生语言学习,而后者又缺乏幼儿教育的理论依据,会将英语学习成人化,最终会导致幼儿语言学习失去兴趣。为满足幼儿英语教学市场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幼儿英语专业,制定合理的计划,开设科学的课程,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以满足幼儿英语教师的市场需求。

4 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4.1 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国务院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基本要求》中第一条要求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人的,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这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

4.2 扎实基本功

幼儿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业务技能,包括准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要研究以幼儿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并且能灵活运用幼儿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日常用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能把评测运用于游戏和教学中,使教学更加丰富有趣。

5 结束语

幼儿英语教育是一个新领域,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在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新思路,为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找到科学的培养方式与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允.对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1(6).

[2] 陈颖.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发展(下)[J].山东教育,1999(6).

[3] 周兢.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定位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学教师;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前沿、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其中还涉及信息伦理和信息意识。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教师作为培育建设国家人才的主干力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一、中学教师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面对新的教育技术,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学教师应以积极蜘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

二、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要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办公设备系统性培训。培训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或者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机考试考查操作能力,也可以电教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培训课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中学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查找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并组织座谈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

三、鼓励中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

学校不仅要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一定的工夫,还要让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

四、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应用到教学中,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

应重视结合教学和学科实践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中学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未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终极目标。.

五、培养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信息应用,即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为使中学教师充分地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学校还应提供更多的校际中学教师交流机会和课堂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开放校园网,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上网机会,在拓宽中学教师的知识面的同时增长他们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9篇

一、民法思维的特点

民法思维是指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理念来分析、解决民法问题的思维。民法思维是学习民事法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民法学习当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的法律思维能力之一。一般而言,民法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民法理念的强化。

(一)民法思维具有抽象性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最后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它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法本身就是由具体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抽象而来,民法所涵盖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关系等概念均具是抽象的,所以必须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之相衔接。

(二)民法思维强调逻辑性

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可见,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民法分则的内容不能逾越总则的概括规定。所以,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掌握逻辑性就好比顺藤摸瓜,势必会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

(三)民法思维强调独特的民法理念

我国民法是在借鉴、吸收、继承法德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民法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概括性的民法理念,这些民法理念是民法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他们在民法体系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民法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在民法当中公民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所以民法理念包括私权至上、主体平等以及私人自治。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民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法律人的全面培养。相信学了法律,但是不能利用法律解决案件,是法律人的耻辱,也是现今法学教育的悲哀。社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书呆子。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实现法律的价值,而不是将法律知识束之高阁。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利于法学教育的实现,即法律人在脱离的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民法思维能力灵活而又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纷繁的民法问题。另外,民事法律关系其实也是法学教学必须达成的最基本的而又无比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民法概念分析能力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民法概念可谓民法体系的基石,我们在民法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民法概念。民法概念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特征的整合,有着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民法概念分析的能力,掌握概念当中的要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无疑有利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学习。民法概念是民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它将民法的相关内涵以简短的句子、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给法律学习者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所以,培养民法思维能力应从分析民法概念开始。

2.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

民法条文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民法条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即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定的法律后果。民法条文是根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制定出来的,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等均体现在其中。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法条能够独立解决民事法律问题。所以,在规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法条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法条的性质,才能解决适用问题。一般而言,法条有任意性法条和强制性法条、不完全性法条和完全性法条、上位法条和下位法条以及同位阶的法条,这些法条之间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才能适当的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有利于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

立法分析是培养民法思维的重要途径。法律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无疑会导致对法律权威的亵渎。但是,法律又不能一层不变,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变,法律也必然要与之接轨。否则,用已经不适宜的法律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不能获得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法律的权威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力。因此,立法的演变方向一直都是朝着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法律当中蕴涵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民法来说,无论其立法如何改变,其保护平等主体私权,禁止公权力的强行介入的理念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到民法立法精神的改变和民法立法完善的进程,还可以让人从立法演变中领会到民法逻辑的完善,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民法思维能力。

第10篇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进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11篇

1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 教学基本功有待建立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说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工作时间不长的研究生,且其中很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没有接受正规的教学知识和基本功训练,导致其中一些青年教师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有效地跟学生沟通交流,甚至一些青年教师还不了解教学基本过程,在教学中随个人偏好进行教学,教学没有章法,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学校的正面印象。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建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1.2 教学经验有待丰富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变化灵活实施教学的已有知识,它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教学实践时间不长,其实际教学经验不多,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的教学方案,不能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随机情况,使得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可以避免的异常情况。

1.3 教学研究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存在片面追求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的现象,这导致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严重脱节。高校青年教师受到这一不良导向的影响,他们虽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由于疏忽了教学研究,而不能把科研成果顺利地转化为教学素材。要想提高教学能力,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并研究教学中蕴含的教学规律,以及研究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目前一些青年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研究对于知识转化、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1.4 教学创新能力有待建立

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学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固守教材内容,缺乏深入思考和个人观点;另一方面遵循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革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堂组织方面因遁守旧,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力。

2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基于自主发展的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树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过去在高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时,一直采用培训培养方式,在培训时将教学中需要的理论、技能知识等灌输给他们。但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得培训这种培养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青年教师开始意识到自主发展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平时自主学习教学基本理论,了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内容,在思想上树立教学能力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并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只有在观念上自觉树立教学能力自主发展的理念,才能在行动中自觉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参与打造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内因往往是决定性因素,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年教师则只能依靠自身努力自主发展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参与组建具有强凝聚力的高水平教师团队,这样的团队可为青年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并能通过这样的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自由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参与举办各种教学竞赛、研讨会等活动可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这样的平台既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能力发展的环境,同时青年教师自身也从中受益匪浅。总之,青年教师只有积极参与组建和有效利用这样的发展平台,才能基于一个高水平起点,快速把自己教学能力提高到完全胜任高校教学的程度。

2.2 基于教学研究的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丰富教师的教学背景。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依赖于自身不断地学习、进修,而且教师要进行研究或者能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了解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信息,才能不断基于这些知识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高校青年教师要结合自身条件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抓住各种校内外学习的机会,包括校内外的听课、出外进修、参加研讨会等等。教师只有丰富自身的教学背景,教学研究才能得心应手,教学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变得切实可行。

(2)构建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可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往往由于教学经历短而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知识体系,且缺乏合理的技能结构,导致在教学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造成教学能力很难提高的局面。因而青年教师要熟悉本学科课程体系并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要把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等,形成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总结阶段性的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是教师自身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体现。主要总结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及无法克服的困难,总结教学过程中自己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中有无不妥之处。通过总结,找出进一步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改进的措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及时改进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及时总结阶段性教学研究成果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否快速有效的关键。

2.3 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教学反思的情境氛围。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主阵地,青年教师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的氛围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譬如:督促学校教学部门把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纳入整个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计划中去,营造出学校教师人人参与教学反思的氛围。积极参与组织多种教研活动,让教师相互评课、说课,进行现场观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如教学沙龙等,让他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反思成果,并尽可能地提供硬件设施如摄像机、录音笔等,让教师方便地应用这些设施进行教学反思等等。另外,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向上的课堂环境,以及民主、信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与管理者等不同主体间的良好关系,这对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能力发展而言,也是重要的环境保障。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教师 教育素质 培养 

国务院于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的相关决定。而作为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除了应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也就是相应的教育素质。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在认真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提升地位:给专业教师“减负”、“降压” 

中职学校教师压力感不断增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已影响到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全社会应当为中职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良好氛围,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减轻中职教师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要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高雅、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沟通平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教学自主权,避免使教师做过多形式化的无用功,使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只有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严格考核:完善专业教师职前准入机制 

1.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根据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必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三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保证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的现状,师范院校应增大教师资格类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强化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基本技能课程,使其达到总课时数的20%左右,加强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与素质。 

另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应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院校有必要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与定期考核制度 

教育部门应改革目前以考试为主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在考试基础上,主管部门必须对专业教师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还应经过一个试用期,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更新能力等的考查,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同时,考试方式可以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加入面试,考核的内容可包括基本技能考试、论文考试、能力倾向检查、心理健康评估等。 

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制,增加教师资格有效期制度,在实质上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使教师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3.严格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新教师群体的入职培训工作,强调导师对中职学校专业新教师的作用,必须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日常的辅助和监督。 

另外,学校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入职培训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帮助新教师设置新专业成长目标,并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最后对人职培训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合格的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强化培训:健全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职后提升体系 

1.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系统提升专业教师教育素质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出现了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 

创建专业发展学校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使得教师教育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pds建设的经验,一批教师发展学校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但多数是由师范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因此,也可尝试由师范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 

2.加强校本培训 

相对于传统的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组织形式上灵活自由。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培训,以实现学校的具体要求为目的,能够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学校个体特点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加强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另外,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切实减轻校外培训的财力和人力的消耗,能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校本培训还能够实现校外培训不能实现的全员培训,它能够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需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提高,大大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四系统设计: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自主发展 

1.合理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涉及个人、学校,而且涉及外在的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善于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在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审视自己发展的机会。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然后制定行动方案,并执行行动方案,最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自主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型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同时反思要坚持自主化和经常化,事前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最佳方案,事后全面总结反思,探索内在规律。 

3.自觉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诊断其原因,再收集素材,学习理论,寻找有关论据,拟订行动研究的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行动——研究——再行动——再研究”的原则,通过不断地研究行动、反思,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初步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4.自觉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 

专业教师必须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有意识地选择安排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这能促使教师在不断进修时,了解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最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终生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同时“在培训中把学习到的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即公共命题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升华为自身的素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反思、实践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