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1:0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师资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选取15所高校。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①各高校配备不同程度的专兼职教师,各高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男性教师比例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行政职级并不统一,有隶属于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独立机构的。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有5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有8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63%。所调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总体呈现以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政为主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各高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左右,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左右。③调查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达到了80%左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有专业的督导以促进和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专业督导。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宣传力度、办公场所、课程开设、个体咨询等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各高校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培训较少或系统性不强、职称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①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两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并且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专职教师人数太少。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够。高水平培训太少,教师少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培训内容大多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督导体系,心理教师专业督导不够。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7所学校专职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专业督导,占到调查总数的46.7%。年接受督导时间从30到160学时不等,其余53.3%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督导。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效果不显著。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所还未开设相关课程。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增加了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讲座等未计算工作量。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把工作重心从个体咨询引向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以兼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辅的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
(二)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全省已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建设,以基地和示范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到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也将跟随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较大提高,陕西省已设陕西师范大学为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研修基地(西安石油大学),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并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兼职教师成长。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
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督导师,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从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交流和分享。
(四)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
学习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转变关注个别学生的观念,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调动教师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设计合适的、专门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和评聘序列,充分考虑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业绩等。
(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做好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作者:刘朋 石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0):41-43.
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好班级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重视优良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班风是学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土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让墙壁“说话”,说人性化的话
首先,是自我介绍上墙。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其次,是班级座右铭上墙。根据我们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征。我让班干部在教室正前方贴上班级座右铭――“好成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优等生“你不该骄傲,你该争取更好的表现。”告诉后进生“你不该自卑,只要比昨天的你进步一点点就是好成绩。”另外,“班魂”上墙。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劲、净、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在学习上要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最后,是班级规章制度上墙。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首先,是劳动工具如诗如画。只要用心,课桌、黑板、门窗、扫把、拖把、水壶都可以让它们变得如诗如画。平时的工作中,我让学生养成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整理齐,并在旁边贴上学生自创的字画“整洁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并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渐渐地,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拖把倒地、桌椅歪斜等现象就会不舒服,就会主动保持。其次,是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上贴学生书画“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入转型期,快速的生活节奏,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出现不适,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强,社区的功能也日趋健全,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存状态,构建出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
一、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区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为需要心理咨询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保持与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尚不成熟,社区居民无法享受到系统有效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多年来,在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体制改革和物质方面的建设被作为了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服务层次较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轻精神重物质的局面长期存在。基于这种现状,政府没有将人们心理健康和地区域经济事业的发展放在同等高度,也没有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作为基本权益与福利。社会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经费、场地、专业设施等物质支持匮乏,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发展缓慢。
2.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虽已经开始重视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但社区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受到政策、资金、机构、编制、分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限制,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使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3.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编制、人才引进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相关工作多是聘请专业人员讲座的形式,严重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工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难以应对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实际工作中,没有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能力。
4.培训体系发展滞后。
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社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功能的实现需要社区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质,具备沟通的能力。但是目前社区普遍缺乏体系化的业务培训,心理服务的水平及实际效果较差。
5.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虽然现在大家开始关注心理问题,但是了解和关注程度参差不齐,加之社区开展此类活动前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居民的需求,只是当做工作任务完成,这就导致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没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兴趣,出现了参与率较低的现状 。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
政府应当反思“重物质轻精神”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和服务的投建力度。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中,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各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真正纳入社区日常工作,制定并推行高质量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计划,在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的加大投入,落实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的绩效作为社区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另外要加社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民政局、妇联、公安局等的分工协作,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结合社区实际,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2.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财政预算,一直以来社区此项工作都收到资金匮乏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纳入到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范畴中,政府拨款,统筹规划,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协调发展。政府拨款数量有限,可以考虑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途径,从公益角度和市场化运作角度适当吸引民间资本,以此来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经费保障。
3.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是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和人力支持。在解决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人才专门开展此项工作,提高薪资待遇,提供培训机会,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从业信心。社区应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积极寻求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制定培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服务原则,真正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队伍。
4.加大宣传教育。
虽然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抱有偏见。因此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评价。社区制定可行性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关注和社会支持的氛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改变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普及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丰富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
5.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必须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关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压力的应对、情绪的管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积极关注各种群体,如老人、单亲家庭、妇女、失业人员、青少年等,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不仅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要提高教育和服务的质量,找到符合当地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模式,从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实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营造出和谐、祥和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凯瑞,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J].中国医学,2010(5) .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强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指出基于帕金森定律,应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团队;基于破窗效应,要加强办公资源的配比;基于皮格马列翁效应,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心理学效应;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社会形势和国际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时期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点课题。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9年的杨元元事件以及2010年3月18日,上海市教委《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等都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敲响警钟。
近几年,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譬如,机构设置不规范、队伍建设不完善、服务定位不明确等,其中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职责不明确
就从南京仙林大学城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隶属学校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等部门,还有的挂靠在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还比较混乱。有部分高校组建了校、院(系)、班级工作网络,规定了工作职责和范围,明确教育、咨询和科研三位一体。但是更多的高校,工作制度还不健全,部门负责老师身兼数职,职责分工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弱化,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只强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场所等硬件设施都得不到保障,过于形式化,覆盖面窄、针对性差等。这些问题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救火作用突出,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功能弱化,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职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学工作者四类人员组成。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资源配备不足,有的院校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多数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兼职的,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领导都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而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再加上培训和交流力度不够,多数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仅凭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被认定为行政人员,没有独立的岗位资格制度,评聘职称也是走思政系列或者教育管理系列,这种评聘体系使得他们的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认可。再加上高校普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经费人员配比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较少得到正常的升迁、评聘机会,以致他们不能安心工作而另寻高就,使得有限的师资严重流失。有些兼职教师更是精力不济,力不从心,他们既要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又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心理咨询群体。同时,学生中重大事件层出不穷,全天候都处于工作状态,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多老师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新教师轮流担任,人员变动非常快,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强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1、基于帕金森定律,应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团队
英国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找寻出行政机构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平庸的人当助手来分担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通过帕金森定律我们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旦任用不称职的人员担任领导,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事便不可避免。
在欧美国家,如果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要求必须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有些高校甚至要求有医学和心理学双重专业背景的人才,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深入人心,疗效显著。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在人员的任用上也不能降低要求。对于专职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和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两个条件。对于兼职人员,其专业上尽量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专业,但必须要求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同时,学校还需要在上岗前组织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等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了解,按照工作岗位合理分配。只有在人员准入制度上提高标准,才能水涨船高,使得机构精炼,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打造出强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2、基于破窗效应,要加强办公资源的配比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从破窗效应看出一个微小的破坏能引发,一个细节的修复同样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的强化先从改善办公环境入手,安排专门工作场地、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高校应尽力提供必备的工作场地,除日常工作办公室、个别心理咨询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置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图书资料室、音乐放松训练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应该购置充足的办公设备和专业软件与仪器,一些信息收发、呈现与存储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录像机、扫描仪、碎纸机等,专业软件与仪器如心理测量专业软件、生物反馈仪、配备音乐按摩床、橡胶人、跑步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系统、沙盘治疗 (箱庭工具)系统等。这样的环境能提醒、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基于皮格马列翁效应,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工作比较难,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为此建立独立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细则,学校往往会因为发生学生重大恶性心理事件而全盘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成绩。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得不到认可,对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错误惯性思维方式,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应强化管理激励与考核评估制度。首先,学校内部要建立针对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部门要明确各个岗位及负责教师的职责权限和考评制度,各负责教师要在年初做好工作计划并稳定有序地开展工作,管理者要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按照既定制度开展评估工作,而决不是用 “针对学校所有员工的年终考核表”来评定各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其次,各项评估指标的制定要遵循具体和可量化的原则,使评估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学校要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等,在这些方面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只有全面理顺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效,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晓红.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鲍振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俞海侠.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分析[J].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8).
[4]俞雅芳. 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而且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在三个因素里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和谐校园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1.环境适应能力差
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进入本科院校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了一种心理落差;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进入理想专业学习,心理郁闷,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没有了上进心,而且作为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生活独立性差,没有集体观念,刚刚脱离父母的庇护,加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些情绪可能转变成为失落、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
2.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部分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如果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高校学生中贫困生很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困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关系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目标是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周边的环境,不断的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离家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于大学新生,应该进行入学教育,及早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排除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的失落感的困扰,对于老生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很复杂,单纯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发挥不了理想的效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及时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与学生谈心交心,沟通思想是了解学生心理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选修课,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刚,段为松.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心理环境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坐落在齐梁古城丹阳的西郊练湖河畔,历经13年的办学积淀,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所“四星级示范高中”。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国际标准化塑胶田径场和多功能体艺馆、亭台轩榭、假山雕塑、艺术长廊等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2001年学校获得“镇江市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反映,作为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课程存在,充分发挥着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陶醉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两者是一码事,这说明我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还处于初级阶段。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设体现物质文化的“硬环境”,更要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做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在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的探索。在尊重师生的心理需要和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重视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我校做了以下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专家引领和校本培养相结合。我校每学年都邀请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校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做关于教师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每年下半学期都有专家来校为学生做升学考试心理按摩。我们还培养自己的资源,我校心理教师要出席班主任会议并且一学年要为班主任做两次专题讲座。
2.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关注较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3.有形建设保障沟通。学校加强沟通渠道的有形化建设,建成了“一箱一话一中心”,确保学生的意愿能及时有效地下情上达。“一箱”即意见箱或建议箱。为了方便学生反映情况,我们将在校园内设多个建议箱,学生不管大事小事均可投函,或是向教师提出建议等。“一话”即咨询电话。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反映情况的渠道,我们要利用好咨询电话,还将开通校园咨询热线电话。“一室”即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咨询和专业教师加强辅导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并做好个案记录。辅助教师要给予学生专门的指导,并联系相关教师,进行跟踪服务。
4.开设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不断创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设立不同的成长标杆,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6.在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下编写“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自助读本。编写校本教材《心理咨询个案集》,编发《六中心晴》心理学校报,创建《心晴湾》咨询网站等,立足专业特色,在特色教育的创办中溶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7.承继2005年主持丹阳市重点课题子课题经验,继续以务实、真实、踏实、厚实的科研精神参与校内外课题科研,回应我校的特色项目建设――课题研究、自主管理、生本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校本课程原则指导下,我校拟开发 “积极心理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学校尚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和补充作用。
一、课程背景
我校学生是珠三角新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学生,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农民企业家庭和拆迁补偿家庭,有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弟。他们有着城市认同的强烈需求,但又摆脱不了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影响。他们特别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已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从2002年起就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实践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尝试,至今已自主开发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大中小型团体心理辅导共达170多期,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涵
(一)尚善教育
我校“尚善”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崇善――懂得做人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从善、行善,宽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爱心美德。
第二层:修善――懂得做事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勤奋拼搏,发挥潜能,积极进取、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善。
第三层:创善――善教善学。学校为师生搭建平台,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上让师生充分发挥所长,形成乐教、乐学、善教、善学的氛围。
我们的“尚善”教育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我校追求的愿景。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的一种理念。
“弘扬人类美德,激发积极情感”是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它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每个人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保持生命生活的最佳状态。这与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践行“尚善”教育理念的重要助推剂。
我校“积极心理”特色课程的构建,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为策略,以“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潜能激发”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以“团体心理辅导+个性辅导”为手段,建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此践行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三、课程意义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尚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潜能,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感恩之心、从善之心,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其品牌价值,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系统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校本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心理潜能,使之形成崇善、修善、创善的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凝聚力的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实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学校内在凝聚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具体目标
构建“三二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精良、一专多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开发一批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转化一批学习焦虑学生。
五、开发措施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展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围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师生心理潜能激发”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开发和完善。
1.课程目标体系
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获得知识有多有少;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经历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即初中新生都有“中小过渡现象”,初二年级学生有“八年级现象”,初三年级学生有“升学择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初中三个年级里构建如阶梯式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在初中各年级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实现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
初一年级目标:认识自我――积极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
初二年级目标:悦纳自我――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
初三年级目标:超越自我――积极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
2.课程内容体系
学生课程是核心内容,由“三二六”板块构成。
“三”――三个台阶,即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
“二”――两种类型,即全员参与的普及课程,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普及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如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次的大型团体心理训练等。
开展个性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同质人群的小组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六”――六大模块,即智慧、勇气、爱心、正义、克制、卓越。
3.课程实施体系
为有效落实课程开展,实现课程的预期效果,我们从“四大课型”和“四种形式”两方面实施课程。
四大课型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训练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学科渗透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采取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每周每班1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团体心理训练课,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打造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和共同体团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每月每年级两个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主要指导学生在情、意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每周每班1课时,班主任授课。
开设学科渗透课,全体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种形式“如下:
以情境为载体的校内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情景下的团体心理训练;
以内容为载体的不同群体的主题团体心理训练;
以对象为载体的主题式督导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单一人群和复合人群);
以规模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年级大型团体训练、班级团体训练和小组团体辅导)。
通过不同情境、不同人群、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等的全方位的团体心理辅导体系,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课程评价体系
对课程的评价。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内容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体现学校的学校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的评价。在全体教师绩效考评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五有”:有课程目标,有课程计划,有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有评价办法。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核实工作,纳入月常规检查、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优秀者评先、评优优先。建立教师心理成长档案,追踪教师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即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含第三方访谈)等形式进行,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最终得分=心理健康活动参与(60%)+其他活动参与(2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0%)。学生得分折合登记入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5.课程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课程计划管理:依学校的课程目标和师生情况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管理:强化动态管理,根据课程实施情况,适时调整或删减;有机地运用预设和生成策略。
教材管理: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教师用书和各种道具器材。
人员管理:制定《许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明确课程的操作、交流、奖励、监督等制度,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课程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修订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的阵地,搭建积极心理搭建教育大舞台
建设校内团体心理辅导主阵地。在原有心理场室基础上,升级、改造场地场室,清晰划分功能。
建设校外团体心理辅导阵地。与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合作。户外拓展基地提供了校内无法比拟的自我挑战环境,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潜能的激发。
引进先进的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引进一套先进的、科学的、适合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软件,满足大规模的测试、测量并及时反馈的需要以及个人信息动态更新的需要。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有选课功能、咨询功能、自测功能和讨论功能。
(三)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执行力
构建“2+28+n”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模式。即以2个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28个班主任为主体,n个科任教师、高校专家、外校骨干、家长等各方面的社会人士为支持力量的队伍。
构建“六步走”教师培育计划。“六步”即问题清单、目标导向、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伙伴互助、共同体支持。同时通过行动研究――“问题+方案+行动+结果+反思”的螺旋式循环研究过程培训师资队伍。
(四)提炼精品项目,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
把“三二六”课程体系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充分开发师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六、开发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总体推进和组织落实,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实施,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成立创建工作执行小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二)制度保障
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制定项目总规划,把项目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定期交流、互相借鉴。
建立指导、监督制度。教学部门每学年要安排专题指导、检查,指导、监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建立激励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之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七、总结
以上是我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可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研究基础的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要规划和建立校本课程的活动场室,作为活动开展的场所。
第二,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全面统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二是协调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课时设置;三是设置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课程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可以设置普及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普及课程即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固定时间上课。个性化课程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课程,满足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
一、时代背景要求关注心理健康
当今时代,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大量的信息给人类的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制度如法规、道德规范也随之急剧变化。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制度急剧变革、伦理道德观念猛烈碰撞的时期。
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的特征,要求人们能不断地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发明创新,对人的智力要求较高,需要更多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导致体力活动减少,危害人的健康。适量信息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当信息大大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时,不仅不能使人充分地、有效地选择、吸收、利用信息,反而会使人无所适从,陷入盲目与思维混乱的状态。信息过量还会使人慢慢失去思考的兴趣,思维变得懒惰。同时,人们终日与信息终端设备打交道,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信息网络的匿名特征,易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现实中的“天使”,却成为网络中的“恶魔”,网上漫骂、人身攻击、不负责任地传播不良和无聊信息。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急需关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办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实为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眼中无人。没有看到作为人,第一重要的是健康,更没有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持抵制态度,有的以《高等教育法》为借口,说高校有办学的自,“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其中自卑、厌学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突出。首先,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教育、次等教育”,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学习上存在诸多障碍,进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能否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怀疑,最终形成厌学情绪。最后,高职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也非常突出。
三、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学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高职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避免使这门课程处于边缘状态,导致在课程建设上投入不足,影响课程建设科学化,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教学部门根据课程性质,搞好课程资源建设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有明确的说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应该被建设为“综合课程”,避免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3.教师教学应注重实效性,避免理论说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还有心理活动的体验等,是集知识、训练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无效的理论说教。贯彻教育性原则,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遵循发展性原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问题,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和夯实心理健康素质基底。遵循实用性原则,注重实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技能,及时消除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尚桂.信息化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0-53.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中学生ptsd状况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36.3%的中学生PTSD总分值大于等于11分,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好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43.5%的人完全不受干扰,但总分值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2.8%,属于高风险人群。
在对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统计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平均分为28.5分,标准差4.5也表明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性较大。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14.1%的中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占38.5%,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7.5%。
被困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地震发生时,16%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被困情况下;12.9%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受伤情况下;6.2%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死亡情况下。其中,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62%和58%。
2.中学生MHT调查
按照分段初中和高中进行统计,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学习焦虑为5.23%,比例最高的恐怖倾向为33.6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7.66%;高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孤独倾向为8.83%,比例最高的同样是恐怖倾向28.5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0.74%
3.小学生ptsd状况调查
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总分大于11分的比例为39.4%,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但是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60.5%的人不受干扰,总分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1.5%,属于高风险人群。
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小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平均分28.8分高于中立值24分,14.4%的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留守儿童占29.8%,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2.8%。
小学生创伤暴露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48%的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地震中被困小学生占10.4%,7.8%学生都在地震中受伤。6%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其他人受困,30.8%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被困。9.3%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同学受伤,35.7%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受伤。死亡情况统计方面,亲眼目睹亲友死亡的占2.1%,事后得知亲友死亡的比例也占到20.9%。值得注意的是,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53%和43%。
4.小学生MHT调查
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比例最低的过敏倾向障碍为10.23%,比例最高的冲动倾向障碍为22.40%,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比例为22.40%。
N=567
由上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身心状况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1)至少2.8%的中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1.5%的小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并且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干扰。
(2)因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不好等因素影响,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比例高于20%。
(3)分别有58%和43%以上的中小学生担心或恐惧死亡,;35.1%和48%的中小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
二、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不足,无真正的专职老师
在抽样座谈的23位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只有1位老师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余老师都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可见,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技能亟待提高
调查到的23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原来所学专业心理学占13%,教育学占17.8%,其他学科占68.2%。在“是否持有心理学类的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等,回答“有”的仅1人,其余22位老师都回答“没有”。
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机会不均等
5.12大地震以来,各种渠道的心理培训聚集灾区。但调查显示,这些培训资源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小学或者受灾较重的学校。
4.缺少专项经费
在心理健康教师问卷中第20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有经费支持?”,23人中仅有2人回答“有”。在对中小学校长的问卷中第12题问到“您校有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20位校长的中仅有5位回答“有”。
三、进一步加强地震重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到: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阶段,重灾区中小学学生慢性和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灾后心理重建任重而道远,并且要结合青少年发展中心理问题矫正,建立心理援助和教育的长效机制。
1.近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依托援建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片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援助机制。根据政府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把重灾区中小学根据地域就近原则,与高校结对子开展心理援助帮扶工作,由教育厅牵头以灾后心理重建项目的方式推进,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2)组织专家力量,定期分片开展师资培训和心理辅导督导。近期可采取由四川省灾后心理教育与康复援助中心聘请,各地分中心根据各片区学校需求,制定分层分类心理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
(3)组织力量编写本土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育厅组织当地专家,针对实际,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教学用书。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教育厅也应该组织专家指导,确保有效实施。
2.中长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纲要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实施意见、机构设施、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现状对策建议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dthestatusquoandproblemsexistedinmentalhealtheducationinYunna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gavesomesuggestionsonwaystoimprovethejob.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vestigationStatusquoStrategies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网络化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优势 内容
[作者简介]回娅冬(1969- ),女,回族,河北沧县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白美丽(1978- ),女,山西山阴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文化产业;韩丹(1982- ),女,满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12)和2011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2011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于理想,渴求知识,勇于开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但是,由于处在复杂的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倾向、行为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都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大学生要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交往和择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临很多困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压力。因此,近些年来,高校都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硬件配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于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呈现出课堂化、专题化、条块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点。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网络化模式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亮点。
一、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指导,依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它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扩展。实体空间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被局限在学校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这给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带来了困难。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板块,尤其是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互动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的随时学习、随时咨询。学生不需要到学校指定的地点听讲座或接受咨询,也不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听讲座或接受咨询。校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得到了扩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场景上的虚拟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咨询还是个体心理咨询,都是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这其中将出现很多尴尬。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指定的心理咨询场所,担心有其他学生看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面对面地与教师谈论心理问题,因为在面地面的场景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隐私、难以启齿的问题对教师讲出来。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联系,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不是师生面对面的,尤其可以不标注身份自由畅谈,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顾忌,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3.增加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场地、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实体空间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知识普及,这在当前高校规模大、在校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性和供应性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经过梳理后放置到网上,这样增大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同时,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随时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即时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咨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4.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传统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见面的交流方式,而随着网络这种现代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网络邮箱、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都可以实现人们之间的便捷、迅速沟通。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大学生倾诉情感,表达愿望;敞开心扉,展现自我。也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讲出自己心底的秘密,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不快告诉他人,缓解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契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现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对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网络还有其他很多优势。比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一次投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而其经济成本是有限的;另外,网络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强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是有益的。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拓展和有力补充。
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开展,并将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网络环境下与实体空间下一样,可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能够将自身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1.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筛查软件,及早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和在校生每学年的开学初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有利于促进对有心理异常问题学生的及早发现、及早关注、及早疏导;同时,在网络中,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报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在线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复等。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环境是开放的,能够被校内外的学者、专家看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探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部分学生具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有的个体是精神病。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遗传、个性弱质的因素,也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交友压力、择业压力等环境因素。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个体都有感知。但面对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愿意与人袒露,不愿意在实体空间向心理教师求助,这时候,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及时提供帮助。网络中,学生可以不露身份地、坦然地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也不再有了实体空间的顾虑,从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充分袒露出来,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释放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是有益的。
3.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对存在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的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指导,应当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心理上的困惑、压力或暂时的情感异常,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促进他们心理的调节。比如,网络中的心理教师,可以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宣泄,在学生的情感倾吐、情感释放中予以指导,以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压抑、焦虑等紧张情绪,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促进其心理上的适应。
三、应重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工作体系,它涉及网络软硬件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等。因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应重视工作建设,完善工作体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设备就是网络,作为高校,应扩大校园中网络的布点范围,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上网,同时要适应访问量增大的趋势,实行网络升级、扩容,促进网络流量的增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流畅。另外,尤其要适应现代新兴媒体的发展,将校园心理健康网络的范围终端开放,使大学生们无论使用计算机上网,还是使用手机上网,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实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在具备网络硬件的前提下,加强软件建设更为重要。在网络内容上,不但要上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在内容宣传上条理分明、容易检索,为大学生的网页浏览提供方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一般实行板块化构架。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维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要采用鲜活的事例,采用精彩的画面、立体化的音频表现形式等,以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效果。在咨询功能模块建设上,既要设置公开化的咨询空间,实现对同类问题咨询的公开化,减少工作的压力;也要设置网络私密空间,方便个案的咨询。因此,在网络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既要有一对多的功能空间,也要有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室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网络心理健康中发挥着组织、策划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引进心理专业的人才,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要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适应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实行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制度,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给予优酬优薪,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规划,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机制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微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2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已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目前还未开展教育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8月,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科学、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自编“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含封闭式问题36道,其中填空题5道,单选题28道,多选题3道。为了弥补封闭式问题的不足,在问卷最末还设置了两道开放式问题,并进行了预测和问卷修改。问卷主要从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开展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重庆市各区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261所(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6%。问卷构成情况如下:将问卷按学校性质分类,小学104份,初中58份,高中15份,完全中学51份,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11份;将问卷按所属区域分类,城市学校98份,县镇学校86份,农村学校55份。
3.数据处理。问卷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 性别、学历、资格结构亟待改善
在本次抽样调查的239所中小学中,共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85名,其中,男性教师126名,女性教师259名,女性教师远远多于男性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从业资格情况见表1。
注:教育学科指心理学和教育学,非师范学科指医学等专业。
从表1可以看出,兼职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专职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微乎其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毕业专业主要是教育学科和师范文科,有一小部分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
教育部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具备专业资格证书是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本调查发现,在抽取的385名教师中,具备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共有108名(含国家级和重庆市级),占28.0%,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有277名,占72.0%。显然,绝大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专业培训及其实效亟待加强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见表2)。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95.4%)认为有必要组织培训。46.4%的学校选择1学期组织1次专业培训,认为由教研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最有实效性的学校占61.9%。对“您喜欢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专家讲座”(75.7%)、“观摩课”(72.4%)、“团体辅导”(56.5%)。
2.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不足
注:《心理健康教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地质出版社;《心理素质训练》,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表3可知:目前,有49.0%的学校一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31.4%的学校偶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仍有19.7%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校(46.4%)还没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课对象也不统一;有51.5%的学校还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24.7%的学校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不满意。另外,对“您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别心理咨询(65.7%)、心理活动课(65.3%)、心理健康专题讲座(60.3%);对“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来源途径”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推荐(47.7%)、上级教研机构推荐(43.1%)、自编教材(33.5%)。
3.心理咨询室建设亟待加强
学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必须要有一个场所,也就是要有一个心理咨询室。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主要从领导成员、咨询活动、心理档案建设、心理测试等方面开展。在所抽取的239所学校中,只有123所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占51.5%,仍有116所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占48.5%。在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12所学校打算在1学期内建立,8所学校打算在1年内建立,39所学校打算在1~2年建立,57所学校表示还没有考虑清楚;在建立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有固定的接待时间的学校有117所,占49.0%,还有121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接待时间,占51.0%(见表4)。
调查发现,只有96所(40.2%)学校有成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有111所(46.4%)学校还没有为学生建立过心理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中,校长(书记)和副校长(副书记)的比率共有49.4%,说明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我们还专门调查了学生心理测量工具的情况。仅有18所(7.5%)的学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198所(82.8%)学校认为有必要购买心理测量工具。
四、建议
1.加强领导与督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要从外在的形式和条件上判断其优劣,更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特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其态度、工作量、教育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打分、教师自评的量化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该评价应作为教师“评优选优”的重要依据,与语数外等高考学科教师的教学绩效分数具有同等效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计划列入师资培养计划中,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各项权利和福利条件,提供足额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鼓励高学历、男性教师扎根基层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证制度,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持两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上岗,并建立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督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工作;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注重实效性,同时在形式上应尽量丰富多彩,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作报告,也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团体辅导培训等等;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
3.完善并切实执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
《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次,详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可以指导、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保障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还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鉴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都有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4.提高硬件水平,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若干意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心理咨询室要努力做到:有专人负责,有标准配置,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或者软件等等。要防止和避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或者成为学校领导应付上级检查、装点门面的摆设。另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应该把各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各教研机构的心理研究室以及医院、民办心理咨询机构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辅导网络,集各家之所长,共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较沿海省份起步晚,发展慢,受诸多因素制约,可谓困难重重,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努力探索,才能使之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9.
[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4]汪小琴.关于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24(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