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1: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小城镇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策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农村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尽管小城镇战略仍存在争议,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推进城市化道路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城镇建设在我国正进入快速推进的时期,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正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必须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的系统工程。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划赶不上建设步伐。
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但有些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引起财力的浪费,其原因主要是:(1)规划缺乏前瞻意识。小城镇建设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到今后发展需要,没有作统一周密的部署,往往先规划,后,先建设,后拆迁。(2)规划缺乏整体配套意识。小城镇内各种公用设施应该相互配套,同时规划实施到一定程度,行政区域应同步调整,实现市政公用设施资源整合利用。
2、小城镇的规模偏小,功能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达到适度。小城镇的规模偏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既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又无法对镇域经济产生辐射。镇域规模小,而公务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会加剧农民负担。
3、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文教、体育等公益事业,都需要巨额资金。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主要渠道有“以地生财”和“集资建镇”等。“以地生财”是当前各地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国策相矛盾。在实践中,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化。“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
4、小城镇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1)环境污染严重。不少小城镇环保意识淡薄,治理污染的能力差,污水废气乱排乱放,各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过度占用农业耕地。不少地方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耕地,房屋建设过于分散,建新不拆旧等现象较为普遍。过度占用耕地,既不利于小城镇建设后续用地,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缺乏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乏。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步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布局。小城镇规划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布点在有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的区域。从宏观上、全局上进一步优化小城镇的布局,将小城镇汇入分工明确,布局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
2、集聚人口,扩大小城镇规模。小城镇的吸引力,直接取决于其有机体的多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力。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包括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积极利用优惠政策挖掘潜力、盘活资产、促进建设,加快人口和生产聚集。
3、多方筹资,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依靠国家和农民是不现实的,而应该进行融资体制创新,拓宽融资源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1)出让土地使用权筹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小城镇经营性用地纳入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筹集建设资金;(2)利用贷款筹资。在对还贷能力和项目回收期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申请低息或免息贷款。利用贷款所筹资金用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3)引进资金。小城镇依托本地特色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
围绕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结合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我平时的思考,浅析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问题,以加快全市新农村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的小城镇问题,首先要把握几个基本内涵和作用。
其一,就是小城镇的概念,什么是小城镇呢?小城镇,顾名思义,就是较小的城镇,也可以说是微缩的城市。它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可称为“城之尾,乡之首”。其二,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就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追求发展集约。二是体现形态多元。三是推动要素集聚。四是实现成果共享。
其三,就是要深刻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拉长城市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可以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业和保险、金融、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作出贡献。二是促进民生改善。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化城”与“化人”相结合的过程。这些年来,湘潭市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村都变成了城市,但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身份转换脱节的现象还是存在,即“只化城难化人”。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逐渐形成以珠三角、上海、苏南、温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些年来,湘潭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城乡二元藩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设五级行政建制的国家,基层在乡镇。我们所说的小城镇,基本上就是建制镇,是基层政权。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几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湘潭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特别是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花了很大的功夫,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不大,导致空间受限。湘潭市有建制镇38个,镇域面积为35.9万公顷,镇域常住人口165.97万人,建成区面积为9984.5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15万公顷,建成区常住人口41.74万人。二是规划滞后,导致水平不高。许多小城镇是沿着过境的国道、省道两侧建设的,都是农民自发自建的,建设形态仍然停留在“一条马路、两边一排房屋”的状况,基本谈不上规划。三是产业乏力,导致动能不足。地方的经济实力是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的结构以及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湘潭市多数小城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较低层次,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城镇总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据初步调查,白石、乌石、花石、青山桥、龙洞、壶天、棋梓、虞唐、清溪、楠竹山这10个镇中,国地两税只有花石等5个镇过1千万元,还有4个镇低于500万元,其中壶天镇仅77.8万元。造血功能的不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欠优,导致吸附不够。从基础设施来看,湘潭市大多数镇区自来水厂由于规模小,效益差,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绝大部分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系统,雨污没有分流,直排江河,污染环境;大多数镇区无垃圾处理设施,造成农村垃圾返送城市垃圾场填埋的奇怪现象;大多数镇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居民找不到家的感觉;有的镇区电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五是体制不顺,导致活力不强。这些年来,我们加快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了区划调整,整合了投融资平台,形成了规模合理、布局有序、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在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三、湘潭市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年度逐步实施,还要编制镇域一体化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第二,要切实强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不可能有小城镇的发展。环绕在湘潭市区周围的传统农业镇,可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发展都市农业小城镇发展模式,让都市人惬意地在乡村体验田园休闲生活;自身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可以采取生态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拥有历史古迹、名流故园、风景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城镇,可以选择旅游牵引小城镇发展模式;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城镇,可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选择以商贸物流业作为城镇发展主动力的商贸物流联动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三,要加快完善承载能力。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地盘的扩大”、“模样的呈现”,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软件设施。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和电力、煤气、亮化、绿地、广场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积极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全面推进燃气、电力、信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要按照城市的要求对城镇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探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可以探索“保障”与“流转”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要开展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将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集中居住区等的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第五,要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建设小城镇,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乡镇一级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靠乡镇一级的财力支撑显然不够,而市、县两级的财政支持也是有限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第六,要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要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上下功夫,找准并建好起步镇和特色镇,加大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精品小城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打造特色小城镇,需要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各方面联动,特别是不能缺少政府的引导。
我们已经迎来了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春天。只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的重大问题,就一定能够取得小城镇建设的重大突破,能在几年之内打造出闻名遐迩的特色镇来,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指导教师:肖万春
摘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发挥小城镇与农村的相互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小城镇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反之,如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小城镇可以在促使原来分散的企业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节约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当然,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农民在进城过程中把他们原有的宅基地转移出去,然后在城里集中居住,节省出更多的土地。而且剩余人口的转移,使农村耕地减少人口压力,从而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对规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满足,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市场
临川区建设局何洪涛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基础,才能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且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城镇建设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小规模、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小城镇建设为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供保障。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自觉性,形成“公司 农户”新型产业组织,推开市场农业之门,必然产生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效的连动效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和财力保证。
4、小城镇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增加和完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增多,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成长起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
二、用发展的思路客观评价临川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我区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区建制镇已由改革之前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8个,占农村乡镇总数的67;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镇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柏油路占55,建设小型自来水厂7座,农村小城镇电话全部实现了程控化;镇区内基本普及了有线电视,并且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建设在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小城镇建设与珠江三角洲和江浙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小城镇建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水平较低。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据和前提。没有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必然是盲目乱建,布局混乱,建筑呆板,工程质量较差。目前,全区共有27个乡镇,其中7个乡镇无总体规划,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区设计单位设计,经过严格审批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足30。因此,一些乡镇的小城镇建设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起点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短期性、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迫切要求。
2、规模较小,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区共有建制镇18个,平均每个城镇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由于我区小城镇规模较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就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的经济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小城镇的户籍政策虽然有所松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办城镇户口,但也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承认;另一方面,由于收费条件、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民对进镇落户仍有后顾之忧,因之不愿放弃土地,办理农转非的热情不高。由于小城镇人口扩张速度缓慢,也必然影响了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在农村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难以发挥。
3、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比重较少;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乡镇企业适应国内外区场的能力较弱,缺少创新力、开发力和竞争力,因而,乡镇财政实力较弱。目前,多数乡镇可支配财力有限,而且绝大部分要用于支付人头费,甚至有些乡镇财政收不抵支。加之,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启动民间投资不力,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无法大规模推进。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想,确定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推出能够有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举措,使我区小城镇建设有新的突破。
三、用创新的理念,推出新举措,实现临川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突破
1、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以现有的城区和区级试点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制定完善全区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解决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布局。除此以外,还应下大 力气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有条件的建制镇。防止遍地开花,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把当前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廖坊水库移民搬迁与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安置移民,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又可使那些有潜力的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把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根据经济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连城带乡的特殊优势,在符合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吸收东部地区一些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大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退出来的、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健全完善小城镇的产业体系。还可以利用小城镇科技、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交通、市场相对集中和发达的优势,为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着力在小城镇培育各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当前正值我国城乡社会新的就业高峰,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接纳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是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重要途径。
3、发挥优势,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小城镇。我区资源多样,特色明显,地域性突出。在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小城镇产业基础方面,应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力争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唱凯、腾桥、云山、罗湖、东馆等区级重点镇,应加大力度,创新体制,重点培养,在土地、投融资机制、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其壮大、发展。对其中的有潜力、有发展条件的企业,应给予宽松的环境,放手发展,带动镇区其它相关产业,力争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和小城镇。
关键词:新时期;小城镇建设;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我国不管是在经济还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成功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度。可是,完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瑕疵,社会发展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是亟需解决的瑕疵。所以,小城镇建设是目前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1.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根本问题
目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主要是农村、农民及农业,而小城镇建设能够妥善的对这三方面问题加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能够将农村企业单位统计聚集,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企业单一发展的状态,带动农村资源及效益的良好发展。基于农业角度而言,随着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脚步,当前农业产业化结构有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极大的带动了乡镇经济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将各种优质的资源吸引到小诚征中,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非常合理的安排。此外,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后在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和提升,这无疑是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2.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有着良好的传帮带动作用
城市发展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多体现在信息化建设、发展观念、技术力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只有从这几方面着手推动农村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小城镇快速发展将城市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完善的管理体系传递到农村中,不但带动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而且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同时,小城镇中涉及农业方面的企业单位,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时期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很多地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发展,并没有结合实际进行长远规划,使小城镇建设无法凸显地区特色,无法与实际发展相吻合,导致建设规划缺点遍布或没有特点以及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2.融资渠道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不管是城市的发展还是乡镇的发展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基础,可是目前小城镇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对于其顺利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小城镇主要的资金获取渠道就是政府部门,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在预算管理上欠缺,导致所具备的经费也仅能够支撑自己正常运转。所以,城镇建设的资金就要依靠有限的预算外收入。从而导致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施工进度缓慢。这个问题大大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与崛起。
3.缺乏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当前,很多乡镇发展中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增长点,导致在实际开展小城镇建设工程时得不到有力的产业作为后盾。这是因为近年来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不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使得整体的发展速度受到了限制,极大的影响了小城镇经济效益及能力的提升,也让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另外,小城镇在发展规模及人口上都不发达,在实际发展中无法将自身的主导产业及独到特色体现出来,而且政府部门也没有结合小城镇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发展方案。以上诸多原因使得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缺乏。
三、新时期有效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各项问题的措施
1.以科学的态度推动发展,做到规划合理先行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为了保证其能够有目的、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抱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对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解决小城镇建设散乱差,要结合当前乡镇实际的发展情况及结构形式,在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大力的引进其他国家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确保小城镇向着更加先进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让其自身的特色及优势得到全面的体现,这样才能够保证城镇与乡村之间和谐发展,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有效协调打下基础保障。
2.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小城镇的发展打下基础保障。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小城镇实际的发展情况创建专项建设资金,并进行集中统筹管理,特别是针对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要加大关注力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各级财税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强化财政活力,明确要求在小城镇范围内的经营性用地的净收入要全部返还到乡镇中,并合理的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中;另外,要秉承有投资就有收获的原则,鼓励社会大众对小城镇的建设投入相应的资金帮助,并充分发挥出该地区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优惠政策,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
3.明确小城镇建设的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
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到特色及产业,为了能够推动小城镇的顺利建设,应明自身的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以便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员对其进行投资,让小城镇更有活力的持续发展。所以,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程中要以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为基础进行全面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形成规范完善的发展产业链,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化经营理念。此外,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小城镇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增强自身主导与特色产业意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类型,并借助品牌效应的优势,开拓自身的发展范围,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规模大、质量优、效益高的主导产业,为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加快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建设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1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 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1.3 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1.4 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2.1 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为了科学地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思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镇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2 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2.3 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放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持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凭、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划定可 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2.4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中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中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移不出去,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动作有序、调控得力、服务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策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3 结束语
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小城镇发展;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43-01
1 加强小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
历史事实说明,如何建设发展小城镇,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重大战略方向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能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因此,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必须先行,摸清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方法及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保障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以科学管理和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激励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借鉴国际上小城镇建设的成熟经验,集中力量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的攻关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道路,为我国小城镇健康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城镇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盲目建设和浪费现象;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促进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小城镇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生态小城镇建设共性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对其关键技术加以研究,可为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城镇是利用以3S技术(GPS、GIS、RS)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城镇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现代化,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应贯穿于建设技术的各个方面;我国地域广大的小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源地与水体受污染、土壤结构破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小城镇生态保护、环境质量保障、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和开发适宜不同气候特点的小城镇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亦是中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
小城镇公共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从小城镇的规模及其功能角度来研究小城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和规划布局,为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道路交通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针对我国小城镇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区域交通系统、交通体系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的建设等三个层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充分考虑小城镇的规模效益、财政基础、技术力量、服务对象等现实条件,以形成适应小城镇交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适宜推广的技术与标准;小城镇综合管网系统是小城镇的生命线,小城镇综合管网系统规划与建设技术研究是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布局、规范小城镇综合管理的需要,是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小城镇节水、节能、防灾和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3 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
针对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研究。首先应开展小城镇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研究,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推进小城镇住宅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材业发展,将会促使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剥离出来,形成专业分工,既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节约资源,又有利于改进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大量农房建设产业化,将会为多种消费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也使相关乡镇企业建材制品及劳动力有序地、逐步地进入市场。
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城镇的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小城镇与外部世界广泛、快速和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小城镇信息服务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小城镇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最终实现用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可见,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小城镇科技示范的推广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兴起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地域性活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能仅依靠政府,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搞好规划,抓好协调,精心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井然有序地推进,以繁荣农村经济、平衡城乡发展、缩小工农差距。
2.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2.1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民占了我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所以“三农”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减轻农民负担之外,重要的是要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旧体制以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来实现。
2.2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启动城乡市场的重大措施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扩大内需,尤其需要提高作为人口中主要成分的农民的购买力,但现实是农村大多地处偏远,散居的农工,传统的农业,其购买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没有小城镇作依托,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消费都会因成本太高而无法运营,并且会使得城市的产品和服务难以下乡。
2.3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3.小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部分群众对小城镇建设的意识薄弱
部分群众对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的问题。此外,城镇居民不了解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对建设小城镇缺乏认同感,参与热情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3.2居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城镇的数量在逐年提高,但由村转居的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居住条件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也真正实现“城镇化”。
3.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
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交通、电力、通信、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缺乏资金使得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这使得这些城镇承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能力较低,进而影响了它们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
3.4职权交叉,管理混乱,相关部门协调不够
用土地审批代替规划审批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规划审批,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依然存在对违法行为的监察不严、打击力度低,甚至以罚代批的现象,这使得原本的规划失去了意义。
4.对策和建议
4.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的意义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必须站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首先,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其次,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现实选择;然后,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这对开发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4.2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和生产力的布局问题。因此,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体现经济张力大、区域文化特色强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和空间。未来的小城镇建设重点不在于增加数量,而是应完善功能,尤其是要完善那些与城镇居民生活工作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例如交通、垃圾处理、医疗、燃气等)的配套水平,以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此外,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来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4.4认真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
首先,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其次,要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目标激励和责任奖惩。对小城镇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奖励和表彰;对阻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惩诫;对严重违法乱纪的,要坚决查处。
5.结束语
总之,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但是解决“三农”等问题的必然措施,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进程道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推动。
参考文献:
[1]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 100
关键词:来宾市 小城镇建设 意义 对策
广西来宾市是2002年撤销原柳州地区后设立的地级市,辖四县一市一区,全市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建市十年来,来宾市城镇化仍较低。正确认识加快来宾市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科学总结来宾市小城镇建设的经验教训,有的放矢地提出来宾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对策,对于加快来宾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来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显的尤为重要。
1.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来宾市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来宾市目前乡镇总数66个,其中,建制镇29个,乡37个,行政村724个。“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人口83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35.2%,城镇化水平低全区7个百分点,低全国12个百分点。来宾作为新建地级市,主城区2002年以前还是一个县城,至今面积和规模仍偏小,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目前来宾35.2%的城镇化率,主要是由县城、集镇贡献的。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来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有关研究表明,按照现代化小城镇发展的设计要求,仅基础设施平均每平方公里就需要投资1-2亿元,这将有力地拉动来宾GDP的增长,进一步扩大来宾内需。
1.2有利于扩大小城镇集聚效应。来宾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能有效配置资源,产生综合效应和集聚效益。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用,可节约土地20%-30%,电讯线路节30%-40%,交通运输线路缩短20%-30%等,还便于企业间的协作与联合,节省交易费用,使农村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规模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1.3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来宾小城镇建设,能有效地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来宾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来宾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向大中城市流动。
1.4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来宾广大农村的富裕,“富民强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对于来宾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后,来宾市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才能快速提升,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效应才能显现出来,来宾城乡差距才能得到实质上的缩小,来宾城乡统筹发展才成为现实,来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成为可能。
1.5有利于后发赶超。来宾市作为新建地级市,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总量位居全区后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要实现“富民强市”新超越,关键在于如何增加经济总量,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富裕,来宾“富民强市”终将是一句空话。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来宾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来宾农民致富的捷径。
2.来宾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布局不合理,规划较滞后
一是小城镇数量过少,分布不均,规模参差不齐。目前,来宾市有建制镇29个,主要集中在县城、沿河、沿国道省道地区,从总体上看,存在着数量过少,分布不合理、“低密度、小规模”等问题,致使建制镇规模过小,难以对周边地区起到应有的辐射作用。二是小城镇自身规划滞后,规划管理不严肃,建设随意性强。一些县(市、区)出现了无规划乱建设、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或者建设牵着规划走等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此外,小城镇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变动比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对小城镇建设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小城镇规划流于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2人口规模小,吸纳能力弱
镇区人口是反映小城镇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来宾市六县(市、区)除了兴宾区人口总量超过百万以外,其余县、市人口总量没有超过40万的,特别是合山市人口只有15万余人,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口也只有15万余人。六县(市、区)各乡镇人口基本在2万人以内,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内。由于小城镇聚集规模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聚集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强。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
2.3偏重增长速度,忽视增长质量
由于乡镇一级主要领导变动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注重考虑自己任期内小城镇的发展,导致在来宾市诸多的小城镇建设中,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看得比较重,重视经济建设,追求短期效益,却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结果,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了,却对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注重不够,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也较差,出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最终影响了小城镇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目前,来宾市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乡镇财政状况紧张、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5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由于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多数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不重视“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四是小城镇注重近期效益,引进企业门槛过低,在产业筛选、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缺乏长期设想,甚至无条件地接纳大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五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2.6小城镇体制改革滞后
当前来宾市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诸多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比如,乡镇一级财政不能完全独立,适应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建立起来,缺乏必要的土地置换和流转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不同城镇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等。
3.加快来宾市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3.1结合来宾实际,走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是来宾市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来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必须加快建设。2012年是来宾市建市10周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将主城区打造成“桂中水城”,建设168栋20层以上的高楼。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继续发挥来宾市主城区的领跑作用,强力打造迁江、凤凰两个新城区。重点建设金秀、武宣、象州、合山、忻城五个县城,提高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建设重点镇。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三是积极培育沿河、沿路城镇带。利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沿红水河、柳江、黔江重点城镇。利用湘桂、来合铁路,建设沿铁路线重点乡镇。三是利用桂林至南宁、梧州至平果、三江至北海等高速公路,建设沿高速公路线重点乡镇。利用国道、省道,建成沿公路沿线重点乡镇。五是建设其他沿公路乡镇。
3.2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提高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
首先,规划应满足当地发展的合理需求。小城镇应与本县县城、来宾市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其次,规划应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小城镇规划,应充分考虑小城镇作为来宾农村“领头羊”的地位,统筹协调来宾城镇腹地的农村经济和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规划应以科学选址、准确定位为前提。小城镇选址和定位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等实际,对小城镇进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不同风格的景观结构。第四,规划应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工业区、中心区、住宅区、绿化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妥善安排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第五,加强规划管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的战略地位和统揽作用,要以抓好城镇近期规划为重点,切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要对城镇规划实施用地布局和建设检查。
3.3培育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
首先,要培育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要从各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适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其次,要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民营经济。要抓住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广西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原动力。第三,要抓好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同时,吸引周边大城市如柳州、南宁、桂林、河池、贵港、贺州、梧州、玉林的资金、产品和企业向小城镇工贸园区转移。第四,要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以商兴镇。利用小城镇人口集散特点,兴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带动加工业发展,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第五,要抓好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来宾市作为广西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市,小城镇建设应大力发展甘蔗、粮食、桑蚕丝、金银花等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走以农兴镇,以镇促农的路子,注重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3.4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改善小城镇投资就业环境
首先,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要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营利性基础设施。要结合来宾市创建“国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区城市”,深入开展“三求”文化惠民工程和文明卫生创建活动,提高城镇文化品味,优化城镇质量和格局。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就业。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外出打工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切实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3.5强化科技进步,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必须强化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兴宾区的凤凰镇可以打造成来宾及至广西动漫基地,迁江镇可以打造铝精深加工基地;金秀县金秀镇可以利用“世界瑶都”品牌打造成中国现代瑶医基地;忻城县城关镇可以打造成广西金银花种植加工基地;合山市岭南镇可以利用“广西煤都”品牌和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契机,利用科技进步打造经济转型示范城市。要严格实施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战略。做到同步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应与环境保护规划同步编制并相互协调;同步实施,要严格实行“三同时”的规定,新建及改建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遏止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6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拓宽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
要盘活土地资源,以地聚财。按照节约土地的原则,将土地受益大部或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启动民间投资,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尽快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要探索金融服务小城镇建设的改革。比如在小城镇创办股份制性质的金融机构等途径,为小城镇提供更多资金来源。
3.7完善政策和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形成一批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中心镇。通过实施撤乡并镇,使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得到扩张,发展后劲增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结合广西“桂中治旱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要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回流;小城镇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23.026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比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或者说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因此,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农村城镇化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人口占全国70%的比例起,到目前农村人口占比例60%左右,未来城镇化会继续加大脚步,中国的农村人口比例将降低到50%左右。因此,城镇化是很多农村的必然之路,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1 正确理解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有两种含义。首先是农村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比如年轻的农民通过进城务工而留在城市。还有一种城市化进程,是国家通过集中建设,例如征集农民土地,发展工业,规划新城镇建设,从而让农村成为城市,农民在本乡本土成为城市人。
在国家集中建设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渐进式的城镇化过程。因为让所有农民进入大城市实现城市化是不现实的。首先是大城市的容量有限,其次是很多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后,不能在大城市谋生。而小城镇建设,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利用农村原有的乡镇和居民点分布,建设新型的小城镇。这样的小城镇,让农民不离开家乡就享受与城市相仿的居住条件,同时还保留土地耕种和农业收入。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城镇化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集中规划住宅,小城镇建设中也会腾出更多的土地,作为集体资产或者进行宅基地还田。
2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修路、通水、通电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本设施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小乡镇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观。当农民集中居住,而且生活便利时,农民就会有更多闲暇时间,于是商铺和农民娱乐会得到发展。虽然短时间内不能与城市相提并论,但是相比之前传统封闭的农村,更丰富的娱乐文化活动带来了经济繁荣的信号。例如在福建长乐,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地区,因为有了农村的文化广场,有了路灯这些基础设施,集中居住的农民晚上会出来吃宵夜,KTV、小商品和小食品贩卖也因为人群聚集而有了市场。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以较小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通过这些商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2.2 丰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当地农民投入劳动力,需要动用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所有这些,都会给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带来更丰富的产业进入。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会带动周边建筑行业的发展,原先分散在农村的小规模建筑生产作坊,例如砖窑、木材商、建筑工队、装饰装潢、家居商店,都将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得到发展契机。
除此之外,城镇建设中的道路维修,将给当地农产品流通和运输业发展提供土壤。这使当地的农产品可以便捷地流通到外地,外地的特产也能够快速的流人。因此,伴随着小城镇的建设,运输产业、仓储产业、贸易和商铺会繁荣发展起来。
2.3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集体资产带来增加的可能
小城镇建设中,往往会重新规划居民住所,或者重新划分宅基地形成整齐的院落和道路,或者建设楼房小区,让居民和城市人一样居住楼房。通常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合理规划而腾出更多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集体资产可以用来投资乡镇企业直接带动经济发展,或者投资基础建设,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2.4 小城镇建设带来农村劳动力回流,给农村积极发展注入活力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壮年劳动力稀缺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而农村长期仅仅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的话,也必然会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凋敝。小城镇建设中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一部分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而小城镇建设好后,便利的生活条件和繁荣的商业,将吸引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常驻,并且就近寻找劳动机会。那么附近的乡镇企业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从而间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3 小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分析与初步对策
3.1 居住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民原有的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就是在院子里小规模的种菜养殖,虽然并不是什么产业,但是却一直对农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更多的庭院经济,以不创造现金收入的小规模形式存在,但是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丰富农民餐饮结构,能够降低农民生活成本。长期以来,农户都习惯在庭院中饲养鸡鸭或猪牛等家畜,或者在庭院种植蔬菜、果树。其产量虽然不能拿去卖,但是却对家庭饮食有意义。如果小城镇建设,要求农民都住在楼房里,那么庭院经济就面临消失的危险。农民的生活成本因而增加,更有很多多年来进行庭院经济的农民感到不适应。
因此,建议最先了解农民的庭院经济现状。如果现实情况是农民必须到楼房居住,而不能保留单门独户的庭院,那么在居住区附近划定专门的庭院经济补偿地区,给农民种菜和小规模饲养的空间。
3.2 城镇建设的同时面临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
城市对能源的消耗一直比农村大,而城市每日的产生的垃圾量也比农村多很多。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能源消耗和垃圾排放的增加。比如,小城镇建设工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如果随便堆放,不仅不安全,还会破坏土壤环境。其次,小城镇的居住是集中居住,相比之前各自分散居住的情况,集中居住更不利于垃圾处理。而且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家家户户在日常生活中,会丢弃更多的固体垃圾。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很多建成几年的小城镇周边,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了河流与田地。难以降解的塑料袋也会随风进入耕地和河流,进一步污染土壤和水源。
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之初,就应该规划好垃圾池、垃圾焚烧、填埋处理点与污水处理系统等,并且从集体经济或地方财政中,拿出补贴,用于垃圾处理的劳务费用和垃圾处理的设备成本。
3.3 传统的耕种方式遭到挑战,影响农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通常不会全部占用农民的土地,搬迁后的农民仍然可以通过种田获得收入。但是很多实际操作中,小城镇建设好后,农村的重点成本增加了。首先,农民到自己田地的距离更远,尤其是针对边远山区的整理搬迁村,虽然在家里有水有电交通方便,但是下田劳作的路途更远。这给很多年纪大的农民带来农业生产的负担。第二,以前,农户分散居住在各地,有自己的庭院,并通常有屋顶作为晾晒场。但是小城镇建设如果要求居民住在楼上,那么晾晒就可能是个难题。因此,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应该将农田基本设施,特别是田间道路的维修纳入城镇建设中来。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2.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4.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1.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a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b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c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d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e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2.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3.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展。
1. 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2.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关键词:小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规划聚集
小城镇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条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民族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3年的26.6,但仍远低于全国40.5的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的贫穷就是农村的贫穷,云南的落后就是农村的落后。因此,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有效破解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推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设速度加快。1999年至2002年,全省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年均33.5亿元,到2002年底,全省各种小城镇已达1419个,建制镇发展到547个。同时,从199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100个小城镇建设。与过去相比,全省小城镇体系初步得到调整,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许多小城镇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不变样、“以路为市”、“有房无路”等落后状况,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同程度地增强。然而,目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不高,尤其农村贫困面大,2002年底,全省仍有261个乡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高达1050万人。由于受现有发展基础的制约,云南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由于云南境内山高谷深,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半山区,只有6的坝区(山间平原),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全省城镇分布极不平衡。2002年,全省16个地州市中位于滇中、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和地理环境较好的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州市集中了全省37.5的城市和39.9的建制镇,建制镇密度达22.7个/万平方千米,远高于全省13.9个/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而其它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昭通、文山、思茅、迪庆、怒江等地州则因经济欠发达和地理环境及位置相对较差而城镇稀疏,建制镇密度不到8个/万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对当地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2.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全,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小城镇基本按行政管理权限和区划分布,空间布局不合理,加上投资分散和重复建设,导致小城镇规模偏小。2002年底云南包括建制镇在内的1419个各类小城镇中,90左右都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平均面积和人口分别为0.45平方千米和4656人,建制镇为0.84平方千米和6000人。由于规模小,各类要素的聚集能力差,市场发育不足,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十分狭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3.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小城镇的布局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存在盲目铺摊子的现象,往往形成沿公路干线延伸的城镇带,房屋低矮占地面积过大,建筑没有特色和品味,生产、生活区混杂,没有进行合理的城镇内部功能分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城镇的整体外观,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供水、供电、环卫等配套设施和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投资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而且建设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云南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
4.相关政策不配套,障碍性制度改革滞后。城镇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很多问题难以协调解决。尤其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计划生育政策、住房制度等成为农民离土进城的重要制度障碍。同时,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也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挤出力量,农民“离乡不离土”、候鸟似的“两栖人”较为普遍,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加快云南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政策环境与之相适应。为了促进云南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层次非均衡发展小城镇。云南是一个山区、民族省份,各地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有很大差异,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改变过去按行政区划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做法,确立“控制城镇数量、扩大镇区规模、提高建设质量”的基本发展思路,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首先,以现有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基础较好、条件具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实行重点扶持、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的发展战略,实现以点带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它各项生产要素有序地向城市和这部分优先发展的小城镇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对周围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在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一般小城镇的发展也应积极给予扶持引导。对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但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应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逐步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小城镇以及过近过密、分布不合理的小城镇,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乡镇,必要的可实行易地搬迁、转移安置,这样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县乡财政负担,也可以集中力量,优化配置有限的建设资源。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有特色和个性的小城镇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正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各地应围绕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在立足城镇长远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在塑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使各个小城镇的建筑群体景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都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丰富内涵,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切忌贪大求洋、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增强绿色意识,增加绿色空间,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大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目前云南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当地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培育相关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4.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将失去内在发展动力,而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云南小城镇必须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为依托,选准和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具体而言,有较好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可选择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有商品集散传统和地理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可走商贸型小城镇的发展道路;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贮运等;有丰富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小城镇应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还有一些小城镇经济结构和城镇特色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则可建设成为综合型小城镇。总之,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小城镇经济朝着主导产业突出、多业并举、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方向发展,增强小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并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