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1: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作物管理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是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由具有一定植物保护技能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服务组织。
第三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与、民办公助"的原则。
第四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接受植保专业机构指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管理。
第五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一般分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型、协会型、基层组织型、合作互助型四种类型。鼓励发展公司型、协会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可以组建机防队,委托机防队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公司型(协会型)农作物专业化防治组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由公司(协会)与被服务对象签定承包服务合同,依照合同实行统防统治,负责人事管理、财物管理,负责购买施药器械和农药,支付机防队队员工资,协调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基层组织(合作组织)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指由乡镇、村基层组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村级服务站,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村级服务站与农户签订承包服务合同,依照合同实行统防统治,负责收取承包费,及时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六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签定承包服务合同,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条、第三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并建议适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全程承包服务农作物产量损失赔偿暂行标准。
第七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属民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以服务为宗旨,实行面向农户的有偿服务。根据农民意愿,可选择全程承包或代治等服务方式。全程承包服务是指农户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签订承包服务合同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保证施药防治效果,承担相关责任;代治服务是指农户自购药剂,由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施药,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对施药防治效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必须按照植保专业机构下达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在三天内开展统一施药防治,并在施药三天后检查防治效果。如防治效果不达标,需查明原因后采取补救措施,保证防治效果。
第八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组建的机防队,对机防队队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机防队队员需在熟悉并掌握机械性能、喷施技术和基本的机械保养维护知识,懂得安全用药常识后方能上岗,实行有偿服务,按劳取酬。机防队队员需对每天的施药情况(包括农户姓名,大田基本情况、施药时间,所施农药的数量、用量、种类、喷雾量等)进行登记归档。机防队队员实行的安全操作规程、用药技术规程等,需遵从《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所需的器械,由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自行购买,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的有关规定,享受农机补贴。所需农药由县植保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根据植保技术方案优惠配送。
第十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收费标准在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益状况,由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户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一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要制定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农药器械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和保存机防队人员的进出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机防队人员档案内容包括机防队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机防队配备施药的器械等。
第十二条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必须妥善保管病虫情报、承包合同、机防队员记录的田间施药情况登记等档案资料,完善档案管理。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病虫害;防治
前言:设施农业从出现至今使农业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但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业经营的发展,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当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下文就对如何防治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1.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1.1 高速发展
设施农业的出现时我国农业发展的体现,科技的进步促使设施农业高速发展,自身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使得设施农业飞速发展,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设施农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2 发展的不足
农业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足。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够恰当,很多农业生产者忽略了自然发展规律,为了经济效益采用了极端的生产方式,尽管短期的效益有了提升,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长远的问题,导致生产系统紊乱,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1.3 改进中进步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一种先进的生产形式,设施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的作用同样不容忽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病虫害问题,增加土壤肥力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增加了农药的药量,降低病虫害滋生的可能,这些对设施农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施农业为病虫害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2.1 病虫害程度增加
在传统农业发展中,生产方式也以传统方式为主,在这样的方式下,病虫害逐年下降,也满足了人们对农作物的基本需求,但设施农业属于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业,病虫害必然会增加,无法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
2.2 给病虫害的生存创造了环境
设施农业大多采用温室生产的方式,这样的环境促进农作物更快更好地生长,其农业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这样的环境病虫害生长也更加迅速。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的害虫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存活,这严重制约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
2.3 病虫害种类增多
由于设施农业的作业方式、作业环境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作物品种可以反季生产,这种生产问题导致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增加了防治的难度,蔬菜病虫害种类的增加不仅是设施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设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防治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工作迫在眉睫,必须要引起农作物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上文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以防治。
3.1 选择优良的品种
从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来看,除了有生产方式的原因外,作物品种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如果品种不当,后期的管理必然会产生问题,这就要求设施农业生产人员必须选用较为优良的品种,注重其抗病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发展。
3.2 合理的进行施药
滥用农药是设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很多生产者将产量作为第一目标,忽略了其他管理工作,国度的使用肥料、农药,严重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于长远的生产工作,对此,设施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好肥料与土壤间的关系,合理控制好施肥量,合理用药。针对用药不均的现象,可利用药物粉尘进行喷洒的形式能有效治理蔬菜的病虫害。对于容易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虫害,应该采取治理土壤的方式。二者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地治疗效果。
3.3 抓住病虫害治理的时机
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都可能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这就要求生产人员抓住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阶段,加强预防。育苗期是病虫害侵袭的关键阶段,此时种植者要及时的进行治理,此外,在幼苗期的农药喷洒必须掌握方式,保证喷洒的均匀性,让作物都可以接触到药物,以期更好地治疗。最后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控制问题,保证作物生长。
结束语:
总之,要想使设施农业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唯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才能确保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设施农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孙杰.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应用与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69.
关键词农作物;抗灾增收;安徽天长;2010年
2009年秋种以后,天长市遭遇了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对在田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田间苗情调查表明,多数麦苗表现为苗瘦、苗弱、苗小、分蘖少,基本苗数达不到理想要求。2010年春节刚过,天长市农委推广中心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动员全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以抗灾保苗增收为工作重点的农技下乡服务行动。
1抓好新型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天长市农委推广中心组织农技人员到安徽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参加了“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技术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回来以后,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了上门培训,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开展小型田头现场会等形式,向农民朋友讲解在田作物的田间管理技术,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农作物管理方面的问题。
针对去冬今春天长市低温阴雨时间长,麦苗田间杂草量大的问题,指导农户利用2月20—23日晴好天气,突击抓好麦苗田间杂草的化除工作;3月10—15日趁阴雨天气,上门动员农户对长势弱小的麦苗普遍追施1遍拔节肥;4月27—5月3日重点指导农户进行1次以多菌灵、吡蚜酮、磷酸二氢钾等药肥混喷的方式防治小麦赤霉病,以达到保粒增重的效果,对感病品种防治了2遍。科技示范户双元村李岗组某种植户种植的3.2 hm2小麦,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普遍长势旺盛,丰收在望。5月28日进行了测产,理论产量在9 726 kg/hm2以上。在其示范影响下,双元村李岗组学技术、重田管形成风气,户户小麦长势喜人。据测算双元村李岗组2010年小麦总产较2009年增产15 t左右,增收2.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辛勤劳动。
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要想农民能接受推广的技术,首先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交朋友,把农民当作自己人,这样才能拉近与农民的心理距离,他们才会接受技术和指导。农民技能培训要务实,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须是实用型的、应用型的农业先进技术,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必须是听得懂、容易做的技术[1]。农业生产中,告诉农民朋友怎么做,如何做即可,不讲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数据,讲了农民反而听不懂,会让他们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畏难情绪。农业技术指导员就是要把复杂的农业理论加以吸收消化,把引进的新技术同农民生产中实践经验加以融合,变为简单的、农民易接受的应用技术。
笔者多次参与农民的科技培训并主讲了相关农业技术,发现针对本地农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农民身边科技示范户典型案例的解说,农民听得津津有味,讲课结束时农民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后还主动与农技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明农民朋友对授课的内容是欢迎的。而有一些农民培训会,一味追新求洋,一味讲一些潜力挖掘的理论数据,甚至请一些洋专家来讲课,讲话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共鸣,农民不领情,会场效果很差。还有一些地方农民培训走过场,农民来了发一些材料,造成农民学不到实用技术、又不领情的尴尬局面[2]。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积极作用
继续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社会化作用[3]。时湾村桥头组一青年农民,既是汊涧镇麦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又是科技示范户代表,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没有用政府任何投资,自筹资金组织农事服务队。服务队队员吃苦耐劳,针对目前农村现实情况,开展秋种小麦机旋耕条播服务,春季农作物病虫草害综防服务。针对天长市去冬今春遭遇低温连阴雨灾害性天气,农作物长势普遍较弱,农事服务队组织22名机手,分片、分组开展抗灾保苗服务。农民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服务队队员自带喷雾器、农药上门。一方面,既解决了留守农民由于无劳动力,不懂技术,想干干不好或干不了的事;另一方面,农事服务队队员也增加了收入,使农民朋友真正体会到“种现成田,收现成粮”的实惠。同时,农事服务队让农民在生产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科技的威力,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经跟踪调查,经其服务过的麦田,麦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时湾村湾塘组某青年农民既是合作社成员,又是科技示范户,2009年午季夏种时,积极推广机插秧综合配套技术,采取供种、育秧、供肥、机插秧一条龙服务的形式,为当地24户农民21.33 hm2农田提供农事服务。2010年该村在他的示范辐射带动下,新增加了6台插秧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4]。
3参考文献
[1] 方志坚.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67-68.
[2] 曾增河.参与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14.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通常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长期以来,农民没有把秸秆视为宝贵资源,每到收获的季节,总有一些人在农田里对收割后的秸秆进行焚烧,造成田间“狼烟四起”。
1.“狼烟”的危害。①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夏收、秋收时节,田间“狼烟四起”,城郊烟雾弥漫,对人类的呼吸道及心血管都会造成很大损害。②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秸秆燃烧起来会生成大量的白色固体烟雾,由于固体极小,所以呈粉末状飘散,极大地降低了高速公路、机场等地方的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③引起火灾。农田秸秆焚烧时一旦出现大火,火势将很难控制,极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④导致耕地生产力下降。焚烧农田秸秆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有机质变少、板结,给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
2.“狼烟”屡禁不止的原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早已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但部分地区人们违法焚烧秸秆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我们通过在苏北的农村调研得知,人们之所以违法焚烧秸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牲畜的需要量大大减少,秸秆饲料的需求也大幅降低。②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许多农民采用液化气和电等清洁的生活能源,导致农作物秸秆成为“彻底的废弃物”。③秸秆分布零散、体积蓬松,收集运输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不高。④秸秆蜡质层较厚,“秸秆还田”后若没有降雨,入土后无法及时腐烂分解,给后续农作物管理造成障碍。
3.废变宝把醇产。以禁为主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狼烟”问题,“狼烟”既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资源浪费的问题。秸秆禁烧工作应当由“以禁为主”转变为“疏禁结合”,为秸秆谋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秸秆的主要成分为难以降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纤维素中的六碳糖和玉米淀粉中含有的葡萄糖一样,可以用传统的酵母发酵成乙醇。而半纤维素中含有的糖主要为五碳糖,传统的酵母无法经济地将其转化为乙醇。纤维素乙醇技术正是利用纤维素质生物原料(如秸秆)生产乙醇燃料,这种燃料可以直接替代汽油等化石燃料,还能避免粮食作物生产的大量损耗,所以说,随着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推广这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限制纤维素质生物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的主要障碍是纤维素酶发酵活力较低、成本较高。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可催化秸秆发酵产生纤维素乙醇。为了降低酶的生产成本,美国能源局2002年为诺维信和杰能科提供资金,开发新型纤维素酶。2012年作为全球生物燃料生产用酶的最大供应商丹麦诺维信推出最新酶制剂产品Cellic CTec3(纤维素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纤维素酶的发酵活力,降低了成本,确保工厂以最低的总成本生产纤维素乙醇。
作为新型清洁燃料,纤维素乙醇由于能替代传统的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乙醇技术,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而已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就开始资助纤维素乙醇研究和开发,logen公司利用麦秆、玉米秆生产纤维素乙醇。美国对纤维素乙醇项目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2007年立法指令“要求到2022年每年必须提供160亿加仑(美制加仑:1加仑=3.785 412 L;英制加仑:1加仑=4.546 092 L)的纤维素乙醇”,2008年“农场法案”更是为纤维单质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意大利的M&G集团开发的一体化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在欧洲已建成年产4万吨的纤维素乙醇的工业化示范装置。
我国在“863计划”中将纤维素乙醇列为研究课题。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公司,系统地研究了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并在2006年4月在黑龙江建成了一套年产500 t的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丹麦诺维信公司的纤维素酶制剂,成功地生产出纤维素乙醇。山东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建立了年产3 000 t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年产量已达30万吨。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纤维素酶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突破,随着纤维素乙醇的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调节,农作物秸秆将成为宝贵的资源,“狼烟”将彻底地一去不复返。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二(1)班
关键字:数字农业,GIS,RS,GPS
Abstract: 3 S technique known a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remote sensing (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foreign widely used in digital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t the local scope or the experimental stage. This paper ARCGIS software ERDAS and 3 S technology used in every fiel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expounds analysis realiz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important ways, introduces the current domestic i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 explore 3 S techniqu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Key words: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GIS and RS, GPS
中图分类号:TN7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土地在农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仅提供食品,还提供工业原料,可直接影响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业资源的数据和信息缺乏现势性,不能为规划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总之,中国的农业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也关系国家安定稳定的大问题。解决中国农业问题、获取农业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利用3S技术走数字农业的道路。
二、3S技术的含义及其应用特点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等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
RS是遥感技术,遥感就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以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在距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传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影像。该影像传送到地面,经过各种校正后,进行影像分类、解译,最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遥感技术是上一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随着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影像遥感和数字遥感相结合的先进、实用的综合性探测手段。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资源勘察等多种生产领域。
三、国外数字农业的应用
全世界共有80多个国家,利用3S技术在ArcGIS和ERDAS软件下进行农业监测和管理。比如:
也门农业部门利用ERDAS软件探测灌溉的迁移和评估水资源情况并根据坡度、坡向图、径流方向-确定作物水源位置。
澳大利亚农业部门利用ERDAS软件进行红外波-土壤养分测定,实现精确农业中的精确施肥等。
四、3S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GIS,RS,GPS技术可在数字农业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ArcGIS和ERDAS先进的技术,加上GPS技术,可在数字农业中实现如下领域的应用。
(一) 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技术是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把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系统(GPS)、决策支持系统、传感技术进行集成,定量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肥力、含水量、苗情、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DGPS的定位应用以及GIS的应用开发是实施“精细农业”实践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利用DGPS定位引导定量获取农田内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差异性信息,在GIS中利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生成差异性信息分布图,通过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制定经济、合理的生产决策方案,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指导农田定位作业。
(二)山坡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关系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流域的坡耕地分布状况与土地适宜性类型,区域内既有经济较发达的平原,也有经济欠发达的高原山区。目前在山坡地研究中,大多采用传统的实地丈量,手工圈绘等方法。在研究中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通过空间分析、模型运算,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划分出该地区坡耕地分布范围,并对该地区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三) 农作物监测及估产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产量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每一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收获,是国家管理部门和农民们在作物播种后到收获的一段时间内随时都想了解的。
因此,长期以来对农作物产量的预测是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和提高,不但能较准确地估测出各种作物的最终产量,也能跟踪监测各类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长势,从而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监控,保证当年产量的稳定增长。为了在农作物监测和估产中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快速、准确、经济地获得监测和估产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服务,虽然农作物估产和监测技术与理论十分复杂,若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利用现有的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资料,从不同于传统的统计部门得到信息的途径,已经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辅的、快速的、客观的决策信息。
(四)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是在GIS和RS平台上开发的集农业气象、遥感应用于一体的业务运行系统。它集成了农业气象服务为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服务的科研成果;建立了遥感、地学、气象、农情、社会经济统计等基础数据库;建立适应农业发展新需求的服务产品;将GIS分析功能应用于洪涝灾害监测、灾害损失评估、资源合理布局等领域,获取较好的服务效果。比如建立了下述分析模型。
1.暴雨涝害和叶菜损失综合评估模型
2.蔬菜生产资源综合评价模型
(1)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
(2)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
(3)暴雨承灾能力评价模型
(4)区位优势评价模型
(5)技术优势评价模型
(6)灌溉水污染评价模型
(五)农田监管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贫乏,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四分只一,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由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总体质量还在不断下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耕地、特别是优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利用GIS和RS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和监管刻不容缓。
(六)绿色农业
进行绿色农业工程,对所有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GIS分析,对绿色农作物的生产进行决策。
(七)草原防火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草原的火灾进行预防和分析。
(八)捕鱼GPS/GIS定位
利用GPS/GIS定位技术,对鱼群的流向进行监控,指挥渔船实现最佳的捕鱼方案。
(九)牲口疫发生点管理
利用GIS技术,对牲口疫发生点进行直观有效的管理,并对牲口疫防扩散进行决策。
(十)植物病虫害分析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植物病虫害进行分析,高光谱分析也是常用方法。
(十一)土壤养分测定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养分测定,为精确施肥服务。
(十二)农业运输GIS调度
利用GIS中路经优化调度功能,实现农业运输GIS调度。
(十三)农田水淹没分析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实现农田水淹没分析,评估农田损失情况。
(十四)园区温控室GIS监控
利用GIS技术,对农业园区的温控室进行GIS监控。
(十五)移动GIS在农业应用
利用ESRI公司的ARCPAD软件技术,在掌上电脑上装入电子地图,农田和作物信息等,并在PDA中插入GPS,供农业工作人员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现场GIS操作,信息查询和分析。
五、结束语
近年来RS、GIS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得到了综合或集成应用,GPS技术也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精确定位做出了贡献。这3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必将为农业管理和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必将推动数字农业的建设,推动农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刘刚 张漫 汪懋华,基于DGPS和GIS的农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2000
2.辜寄蓉 苗放 朱章森 王成善蔡靖疆,GIS在岷江流域坡耕地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200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与普及,农民基本上从人工耕地与人工收割中解放了出来。现在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病虫害防治环节太薄弱,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近日,在陕西省礼泉县举行的2014年全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启动仪式上,多位当地植物保护界人士和农民表示。
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环节,病虫害防控几乎贯穿农作物田问管理的全过程,具有用工最多、技术要求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等特点。随着我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南于病虫防治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农药品种众多,使这些文化程度本就不高的农民无所适从,滥用、乱用、误用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亟须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用药意识,改善农药施药器械,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
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白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附近的苹果园为例。当地正在给苹果树施药的村民黄小军说,他家共有7亩苹果园,平时都是他与妻子两人开着小型农用车拉着兑好药水的药桶和喷药机械来给苹果喷药,既艰苦而且效率也不高。虽然他也想请专业化的防治组织来防治,但由于道路不够宽敞,大型机械难以进场作业,无法开展服务。
据了解,在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基础没施建没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建没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农民安全用药意识不强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药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造成农残超标、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加强农药安全使用工作,做好安全用药培训,不仅能够使农民了解安全用药知识,增强用药意识,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还能够从源头上抓好农药残留污染的治理,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护农村环境。”仝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药械处处长邵振润如是表示。
邵振润说,我国是农业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的围家,而使用农药仍是目前我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每年用于病虫害防治的农药用量达30多万吨,这些农药大部分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喷施。农民用药水平的高低、能否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不仅事关农作物的防治效果,也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据他介绍,农药使用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什么作物用什么药、什么时间打药、配多少浓度都有讲究,而且农业病虫害种类多,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也多,农民很难掌握技术要领,盲目用药、乱用药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邵振润表示,农业部曾对15个省37个县的1632个农户开展过农药使用现状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较差,65%的农民在配药、喷药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2%的农民用药后随意扔掉空药瓶,34%的农户在床下、屋内随便摆放农药。很多农民不了解作物病虫害相关知识,仅凭感觉和经验用药,并且片面追求速效性,不注意遵守安全问隔期。
邵振润说,从我同的国情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受异常气候、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和频发态势,不仅成为制约农业丰收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民安全科学用药的意识,做好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使农民掌握安全科学用药的技能。
据邵振润介绍,从2001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连续13年在全同组织开展了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一是农民科学安全用药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培训,农民在农药选择、存放、配制、施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施药时都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施用农药后也会主动回收农药包装物,安全用药意识明显增强。据对四川省广汉市、广东省增城市、云南省石屏县8000多名受训农民调查,培训后随意丢弃农药空包装的农户大为减少,随意倾倒清洗喷雾器污水的农户也大为减少。此外,据对四川省彭州市调查,培训前有跑、冒、滴、漏现象的喷雾器占85.61%,培圳后有跑、冒、滴、漏现象的只占1 8.82%,下降了66.79%。
二是农民不科学地用药行为明显改变。培训后,农民在购农药时看标签,并根据田问病虫种类和轻重打药,盲目用药、滥用农药和盲目混配用药现象大大减少。据新疆吐鲁番培训点调查,培训前,有33%的农民在中午喷药;培训后,上午10点前下午3点后用药达94.3%,比培训前的67.0%增加了27.3个百分点。每天喷药3小时以内的从56.0%上升为86.4%增加了30.4个百分点。减少或避免了在高温天气下,农药在施用时产生的蒸汽、雾滴或粉粒被人体吸收,引起施药农民中毒现象。
三是农民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后,农民基本做到科学选药,合理用药,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混配,注意用药安全问隔期。广汉、增城、石屏调查,培训后79%以上的农民能够认真阅渎农药标签,熟悉所选农药的毒性、适用作物、杀菌(或虫、草)谱。91%的农户能够有针对性地使用2-3种农药进行合理混配。
四是防治成本明显减少。农民根据病虫发生实际,有针对性选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并控制好使用次数、使用剂量,减少了浪费,降低了防治成本。广汉、增城、石屏的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施药成本减少的农户占培训农户总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每亩施药成本减少2-250元,减少幅度4%-40%。
五是农药中毒人数明显减少。由于农民安全意识增强,并注重了农药的安全妥善保管,生产性中毒人数大大减少。据对四川省彭州市调查,培训前为199人,培训后减少至124人,降低了37.69%。其中,服毒自杀的南192人减少到119人,降低了3 8.02%。
六是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通过培训,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控制农药使用,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农药空包装的合理处理、清洗污水的正确排放,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据调查,广汉培训点的农药残留合格率一直都保持在98.99%以上,增城和石屏培训点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37.l%和16.46%,农药残留合格率一直都保持在96%以上。
邵振润说,实践证明,通过培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用药水平,农民科学安全用药意识也大为增强,农民购买农药的盲目性大幅降低,能够合理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混配和喷施,避免了农药的乱用、滥用现象,不科学用药行为得以较大改变。
施药器械落后
在邵振润看来,除了农民安全用药意识不强,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外,推广使用高效施药器械也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他表示,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户分散经营,90%以上的农户都是采用兀稳压和防滴漏装置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农药,且因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操作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5月9日,因早稻病虫害二化螟暴发,湖南省湘乡市毛田乡芬水村、榔树村农民在喷施一种名为“天无虫”的农药时,先后有32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仝身乏力、皮肤过敏甚至休克、昏迷等中毒症状,从而酿成著名的“毛田事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南于农药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和喷施机械落后等原因,仅湖南省每年发生的农药生产性中毒人数就高达4000人,其中死亡近200人。来自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据该中心调查,65%以上的农户喷施农药时,基本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30%以上的接受调查农民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
农民说,现在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病虫害防治环节太薄弱,缺少专业化的防治队伍。
而全同劳动模范、安徽省肥西县种粮大户严德敏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千家万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
“以水稻为例,稻飞虱每代的暴发期一般仅有3-5天,稻纵卷叶螟也只有一周左右,什么时候防治、用什么药防治,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很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严德敏说。
农作物病虫灾害防控立法严重滞后
对此,植物保护界专家表示,除政府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高效农药施药器械外,还应从法律层面来推动我国病虫害防治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植保防灾处于兀法可依的状态,致使防治行为不规范,随意防治、不防治、乱防治等问题日益突出,常常造成防控效果差、灾害蔓延快、农田污染重、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专家如是表示。
他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致使防控工作职责不清、体系不全、队伍不稳,保障措施难以到位,防灾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局面。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表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面积大、损失重,事关13亿人吃饭和9亿农民持续增收,其防治工作至今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
“以玉米螟防治为例,有的领导很重视,就有防治经费支持,一旦换了领导,支持政策就没有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说。在东北地区,玉米螟被称为“哑巴灾”,是制约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也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专家介绍说,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农作物病虫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日本、印度等同早在1950年、1985年就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法》,美国1990年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同、越南、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尼泊尔、韩同等同也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而中国却没有颁布相关法律。
“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是一项公益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很强的防灾减灾工作,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病虫害信息和防治行为。”专家们表示,尽快研究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再经过几年努力,上升为《植物保护法》,对于规范和保障农作物病虫灾害防控工作,确保我同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外经验值得借鉴
作为我同农药使用技术推广部门的负责人,邵振润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
据他介绍,美围和欧盟等植保法规对农药的使用管理较为严格。如农药使用者必须具备资格证书,农药使用者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从事有偿服务的商业用药资格证书、个人使用的非商业用药者资格证书、防治建筑物害虫用药个人资格证书和防治建筑物害虫公司资格证书等4类。如美同只有通过州农业厅组织的有关资格考试,才能获得上述4类资格证书,并且规定每次使用农药时都必须作记录,并在田问设置警示标志。
而加拿大政府对农药的使用管理与执法也是非常严格。早在193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就通过了“有害生物控制产品法”(即PCP法),并在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该法特别强调健康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使农药产品登记系统对公众更加透明及便利。所有农药产品必须在该法案下登记注册才能在加拿大销售和使用。
除“有害生物控制产品法”外,其他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涉及到农药的管理,如联邦政府的食品药品法、肥料法、农药残留赔偿法、饲料法、渔业法、候鸟保护法、危险品运输法、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等。
PCP法南联邦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执法,州法律主要针对已登记产品的销售和使用。而且,州法律可以更严格,如2009年安大略省颁发的“景观农药使用禁令”,规定只能用生物农药及低风险农药,以保护邻居、儿童和老人,以及降低地下水、生活环境等非必需用农药的危害和污染风险。
1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状况
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问世后,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1988年美国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大豆作物,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伊始。在诸多争论中,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种植中的应用仍迅猛发展,成为应用较快的农业新技术[4]。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数据指出,1996年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6个,2003年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增加到18个,到2008年增加到25个,包括15个发展中国家和10个发达国家[5]。2008年的强势增长为将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增长提供了非常广阔和稳定的基础。预计到2015年,即商业化的第2个10年的最后一年,将有40个以上的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同时ISAAA对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了统计,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25亿hm2,是1996年的67倍,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6580万hm2,高于2007年的5860万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3%,名列第1;其次是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3730万hm2,高于2007年的3520万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0%;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1550万hm2,高于2007年的1500万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2%;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590万hm2,高于2007年的550万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我国是全球最早开发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转基因棉花,还有小面积的转基因马铃薯和南瓜[6]。2007年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为380万hm2,占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3%,居世界第6位。其中,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已达350万hm2,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0%。转基因玉米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的科研团队研究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获得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7],标志着中国转基因玉米从此正式跨入产业化阶段,该研究所此前已将专利转让给中国奥瑞金公司。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实现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的梦想,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在转基因水稻方面[8],首次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的Bt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汕优63,为水稻转基因的发展打开了先河。
2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
2.1转基因作物的优势
目前转基因作物为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2.1.1提高产量和农民收益。从社会需求来讲,虽然杂交育种极大地缓解了全球的粮食问题,但世界人口增长十分迅速,粮食需求与供应的矛盾仍然日益突出。以我国为例,据推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全国年需粮食将达到7200亿~8000亿kg[9]。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届时我国粮食的需求和生产能力之间将存在着1700亿~2000亿kg的巨大缺口[9],我国将面临着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美国农业资源管理局(ARMS)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控制病虫害来提高产量[10];此外报告还指出,实际上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比传统玉米增产9%,而且还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另外,对我国转基因棉花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11],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棉农家庭收入,其净产值和家庭经营及生活消费支出有较大的相关关系。
2.1.2改善品质,满足多元化需求。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已成功开发出油酸含量由原来的25%增加到85%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硬脂酸含量由原来的2%提高到40%的转基因油菜种子及含油量提高25%的“超油1号”“超油2号”油菜品种[12];以及富含铁、锌和VA,能防止贫血病和预防VA缺乏的水稻新品种等一批特优作物品种[13]。另外,目前按人们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利用一些有利基因,增加食物的品种和可口性。
2.1.3增强农作物抗逆性。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是目前主要的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的方向,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完善。例如,沈法富等将抗盐碱罗布麻DNA导入鲁棉6号,育成了2个耐盐碱品系,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4]。目前,国内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趋势主要是抗病虫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5],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林敏博士研究团队分离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草甘膦EPSP合酶基因和N-乙酰转移酶基因,已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玉米、小麦和棉花。郭三堆研究员主持研发的抗虫棉技术与基因专利;黄大昉教授研究团队分离克隆了众多的Bt抗虫新基因,并成功转化到主要作物上。2.1.4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种植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显著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据ISAAA报告,1996~2006年因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累计少使用杀虫剂有效成分约30万t,使全球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了15.5%,2007年减少使用杀虫剂14万t[16]。此外,据了解,全球农业用水占淡水总量的70%,而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50%,达到92亿,这明显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7]。在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具有抗干旱特性的转基因作物将对全球农业生产系统,特别是对干旱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意义。
2.2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危险
2.2.1基因环境污染问题。①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移使得同种或近源野生种获得某种抗性而成为更加难以防除的“超级杂草”;②转基因作物会通过基因漂移,使得外来基因在农家种或野生种中固定,由于其具有竞争优势,会导致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减小甚至丧失;③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杂草化”。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的转基因植物,由于其在生存竞争性,如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强于野生植物,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杂草[18],尤其是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杂草特性的作物,如甘蔗、苜蓿、大麦、水稻、马铃薯、小麦等,由于具备了比原亲本植物更强的生存能力而有更多的机会变为杂草[19],如此情况下,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农业损失和生态灾难[20],如加拿大农田的“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
2.2.2粮食危机问题。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据绿色和平国际组织统计,目前我国颁发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3个品种涉及的基因:Bt、CpTI和CpTI/Bt,均涉及多个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专利。一旦商业化种植,这些拥有专利的国外公司很可能利用专利获取高额利润,甚至控制我国的农业。转基因大豆占据我国大豆市场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阿根廷的惨痛教训也值得深思和警醒。在南美大陆,阿根廷农业资源丰富,那里的传统农业曾是成功的典范。但是孟山都开始引进转基因大豆,最初阶段,为了吸引农户选用自己的品种,孟山都并不收取技术使用费,随后阿根廷成为了转基因大豆的“试验场”,阿根廷大豆市场被控制之后,孟山都开始向农民收取专利费用,尽管农户强烈抗议,阿根廷政府也意识到了转基因大豆动摇了其粮食安全但已无力回天。
2.2.3后续安全隐患问题。2009年11月,国家农业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布了2个转基因水稻、1个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此次颁发的转基因安全证书,简单来讲是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向主要粮食作物进军,这在世界上是走在前端的,但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隐患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热点之一。诸如:转基因作物使作物的抗虫性增强,试想昆虫都无法下口的水稻,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转基因作物里面到底转入了什么样的基因,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无危害,人们有权知道,国际上除了美国之外,像欧盟、日本、韩国都强烈反对转基因作物,美国虽然大规模种植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但是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和做动物饲料,用做生物燃料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不能保障?这样的强烈质疑比比皆是,对主要粮食进行转基因,人们对其安全性不无担忧。尽管支持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学者谈到获批的转基因水稻产品早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安全性评价,前后共有10多t的转基因水稻投入到动物试验中,除了研发单位外,还委托了国家疾控中心等专业第三方,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审查,但是10年的试验期限真的能保证转基因的安全性吗?答案是不确定的,这个不确定令人想起了太多的历史教训。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即越战期间的“橙剂”除草剂案。越战期间,越共部队以丛林为掩护,与美军抗战,美国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人数,向南越丛林喷洒了7571万L的橙剂和其他有毒除草剂。如今战争已远去,但是这次喷洒的除草剂,不仅使480万越南人深受其害,而且也使参与喷洒除草剂的美国退伍军人深受糖尿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癌症等疾病的折磨,使他们的孩子备受出生缺陷和白血病等疾病的缠绕。据俄罗斯越俄热带中心公布的分析结果,橙剂对人的健康危害是长久的,时间上不止是10年,可能长达100年以上。因此,表面上看来安全有效的产品,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多年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
2.2.4生物多样性保持问题。尽管转基因作物能够增加作物的生产力,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少用农药,少用农田,避免砍伐森林,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但现实世界复杂得多,特别是存在因为管理问题,会造成转基因作物对其他作物的挤占,而且转基因品种大多由大公司运营,很容易形成少部分品种的垄断,威胁其他品种的生存,如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3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前景
虽然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仍心存疑虑,但同时潜在的优势使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剧增,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自然资源的匮乏,农业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能更加高效、快捷地培育出符合人们意愿的农作物品种,从而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3.1种植农户开始接受转基因作物
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大幅度扩增上来看,农户极高的种植率反映出转基因作物推广良好,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大型和小型农户带来重要的经济、环境、健康和社会利益[17]。另外,据了解,接近100%的重复种植率,这反映出农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产品能够带来明显的利润,包括更方便灵活的作物管理、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单位面积净利润、健康和社会利益、通过减少使用常规农药而使环境更加干净清洁,这无疑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2复合型转基因作物是未来的需求趋势
从农户对转基因作物用种类型需求来看,复合性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18],并且符合农户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据了解,很多国家,尤其是菲律宾、南非、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希望将来能够推广复合性状作物。未来的复合性状产品将包括抗虫、耐除草剂和耐干旱性,加上营养改良性状,如增强型维他命原A金米。
3.3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开放的转基因大豆领域,出现了几乎整个大豆产业被国外公司把持的事实,对我国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训。所以一旦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也重蹈覆辙,失去市场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黄大昉表示,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对转基因大豆科研和生产缺乏扶持,特别是对转基因大豆发展的忽视,导致我国大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严重滑坡,无法适应国内对食用油和饲料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转基因大豆的教训表明,唯有发展和掌握转基因核心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保障我国农业持续稳定的增长。
3.4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体系
复旦大学教授、国际生物安全研究学会主席卢宝荣指出,我国已经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评价和管理体系[21]。任何一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商品化,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申报、审批,得到相关证实才能进行商品化。另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张大兵指出,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欧盟等地区的技术非常接近,转基因食品检测的时间也很快,这些说明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有相对严格的保障,但由于转基因食品涉及面较广,安全管理体系仍应加强并提高其相应的要求标准。
关键词:甬优53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甬优538(甬粳3号A/F7538),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杂交稻品种,201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审会水稻专业组考察审查条件,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浙江省海盐县2011年开始引种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早熟、强根、株高适中、壮秆、抗倒等特点。
1 产量表现
甬优538表现高产稳产。2010年参加省8812联品试验,平均每667m2产626.08kg,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8.63%,比对照嘉优2号增产16.53%,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品种区试试验,平均每667m2 产720.6kg,比对照嘉优2号增产29.5%,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续试,平均每667m2产716.2kg,比对照增产23.3%,达极显著水平。
2011年在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粮食生产功能区,2hm2甬优538经海盐县农业经济局组织测产验收,产量达11.26t/hm2,比对照甬优8号增产8.5%,攻关田最高产量达12.03t/hm2;2012年在海盐县秦山街道落塘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7.33hm2甬优538经嘉兴市农业经济局组织测产验收,示范方平均产量12.15t/hm2,攻关田最高产量达12.15t/hm2。甬优538,熟期早、高产稳产,目前已成为海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高产创建主推品种。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甬优538感光性中等,属中熟品种。根据海盐县2012年晚稻品种比较试验记载,甬优538作单季晚稻直播,6月8日播种,9月6日始穗,9月11日齐穗,始齐穗历期6d,11月8日成熟,全生育期154d。
2.2 形态特征
甬优538,株型紧凑、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性好;叶片厚而挺、叶角小、叶脉发达、叶色绿、转色顺畅,后期熟相清秀。灌浆饱满、落粒性中等;谷粒椭圆、稃尖无色、谷色黄亮;穗大粒多。株高114.0cm,穗长17.8cm,每穗总粒数258.2粒,实粒数230.3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4.2g。
2.3 抗性
甬优538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经浙江省农科院植物所2011~2012年抗性鉴定,平均叶瘟1.1级,穗瘟5.0级,穗瘟损失率8.3%,综合指数为3.7;白叶枯病2.4级;褐稻虱9级。
2.4 米质
甬优538米质较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1~2012年检测,平均整精米率71.2%,长宽比2.1,垩白粒率39%,垩白度7.7%,透明度2级,胶稠度70.5mm,直链淀粉含量15.5%。
3 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3.1 大田处理
播种或移栽前20d翻耕大田,促进田间前作残留物及杂草充分烂透。
3.2 适时播种、移栽
使用10%浸种灵500倍浸种,5月25~30日播种,大田用种量15~18.75kg/hm2,秧龄20~23d。机插秧密度规格30.0cm×20.0cm,每丛插1~2本,基本苗25万株/hm2左右。
3.3 科学肥水管理
中等肥力田块纯氮使用量225~255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8:1,基、蘖、穗肥比例氮肥为4:3:3,钾肥为2:4:4,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蘖肥在栽后10d及20d各施1次,穗肥在剑叶全展期施入。采用好气灌溉法,栽后7d及14d各放干田水实田1次,促进分蘖、防治基腐病。拔节期搁田,分次轻搁,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每隔7~10d灌跑马水,养根保鞘,收割前10d左右断水,严禁断水过早。
3.4 综合病虫防治
秧田期重点抓好稻蓟马、灰飞虱的防治,做到带药下田;大田期抓好螟虫、纹枯病的防治,重点抓好稻曲病防治,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用拿敌稳等对口药剂防治1~2次。
参考文献
[1] 陆凯文,陈剑峰,范东恩,等.2011年宁波市鄞州区甬优538栽培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7,30.
[2] 蔡仁祥,孙健,等.粮油生产知识读本[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卢燕,王小军,张洪程,等.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水稻直播稻的高产机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技,2008(1):18-21.
[4] 杨沫.秧龄和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数学模拟[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5.
镉是地壳中的一种天然元素,元素符号为Cd,原子序数48,原子量为112.411,属周期系ⅡB族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主要矿物为硫镉矿(CdS),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共生。
所有的土壤和岩石,包括煤和矿质肥料,都含一定量的镉。在开矿、工业和燃煤、石油、天然气及焚烧家庭垃圾过程中镉进入空气。镉微粒沉降到地面或水中之前可在空气中传播很长距离。由废物处理和有害废物场所的泄漏的镉进入水体及土壤。它被土壤颗粒吸附或形成含镉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很难从土壤中移走,另一些镉溶于水中。镉在环境中不分解,但可改变形态。鱼类、植物和动物从环境中吸收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镉可在身体内存留很长时间,经过多年低量镉暴露而逐渐累积,当累积达到一定量时便产生毒害作用。
农耕地的镉污染问题,对我们的食品安全、人畜健康和农产品出口,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镉污染对人、畜健康的危害
镉及其化合物经食物、水和空气进入人体后,主要累积在肾、肝、肺等器官,并产生毒害作用,严重时可导致高血压、肾功能紊乱、肝损害、肺水肿、贫血等疾病以及神经和大脑损伤, 甚至诱发癌症。此外,镉中毒还会使人、畜散失骨质和骨密度,使肌肉萎缩关节变形,骨骼疼痛难忍,不能入睡,发生病理性骨折,以致死亡。例如日本的骨痛病就是因为工厂排放的含镉废水进入河床,灌溉稻田,被植株吸收并在稻米中积累,居民长期食用含镉的大米所致。因此,土壤――作物系统中镉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
三、水稻镉污染防控技术措施
针对土壤镉污染问题,土壤科学家和环境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尝试了很多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大多数方法成本高、施用繁琐,难以大面积应用推广。
近年来,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省内外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合作,联合攻关,对土壤和稻米镉污染防治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可有效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这些技术包括抗镉污染水稻品种的应用,控制镉污染的肥料技术、水分优化管理技术,农业废弃物管理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镉污染土壤上生产出无公害大米。
1.抗镉污染水稻品种的应用经过对现有栽培水稻品种和育种材料抗镉污染能力的筛选,初步确定了一批高抗性及高富集镉的品种和育种材料。通过田间验证,这些抗性品种能在轻度――中度镉污染的土壤上,通过优化肥水管理等措施,大大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达到国家稻米无公害稻米的标准。这些抗性品种包括刚优725、Ⅱ优838和川香优3号等。
2.降低土壤镉有效性的适宜肥料和施用技术
(1)适合镉污染土壤上水稻生产的肥料品种这些肥料品种包括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限量的各种有机肥、饼肥、绿肥;氮肥有尿素、碳铵;磷肥有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钙镁磷肥;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其他各种碱性肥料或物料,如石灰氮、石灰、偏硅酸钠;各种微量元素肥料。
(2)各种肥料降低镉有效性的原理与施用技术在淹水条件下,稻田施用农家肥后,能有助于快速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土壤酸性土壤pH值上升到中性,降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有机肥宜作底肥,氮肥需要深施,尿素和碳铵在水溶液中呈微碱性,尿素水解后形成碳铵,只要施入稻田的这些氮肥不进入稻田水层的表面,即氧化层,则不会发生硝化作用或形成硝态氮。硝态氮的形成会产生H+离子,即土壤酸性。当产生的H+离子数量很小时,不会对土壤pH产生明显影响而导致土壤镉的有效性增加;如果产生的H+离子数量较大时,会引起土壤pH明显降低而增加镉的有效性和水稻对镉的吸收。在稻田中施用硫酸钾对降低水稻吸收镉的效果显著优于氯化钾,这是因为硫酸根离子在淹水的还原条件下被还原成S2-(硫根离子)离子,S2-会与Cd2+(镉离子)形成CdS(硫化镉)沉淀,从而减少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试验表明,在几种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中,过磷酸钙由于自身含有一定量的游离硫酸,比其他磷酸稍微提高了镉的吸收。但由于镉往往与磷肥伴生,过磷酸钙比其他磷肥含有较多的镉,不适宜在镉污染土壤上施用或长期施用。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属于碱性肥料,如果其镉含量低于国家限定指标,适合于镉污染的酸性土壤,但不适宜在碱性土壤上施用。其他碱性肥料或物料,因为能升高土壤pH,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特别适合在镉污染的酸性土壤上施用。
(3)不适宜使用的肥料
①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限量的各种有机肥,污染区的农作物秸秆、草木灰、氯化铵、过磷酸钙、磷石膏,以及使土壤酸化的各种物料。
②在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上,要严格限制施入肥料或其他农资的镉含量。因此,镉含量超标或较高的肥料或农资,一定要杜绝施用。人们一般认为,用作物秸秆或其他农家肥(包括绿肥等)可生产出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在镉污染地区,无论是作物秸秆,还是人畜粪便,在食物链中或其循环过程中已受污染,不宜循环利用。这也是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用稻草种植的食用菌会检测出镉或其他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③氯化铵在镉污染地区因禁止使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氯化铵能明显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镉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氯化铵肥料中的氯离子还会与镉形成络合物,提高镉的有效性。过去的已试验证明了氯化铵能显著增加秧苗、稻草和稻米中隔含量。
④过磷酸钙和磷石膏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镉,不宜在镉污染土壤上使用。食品加工、饲料添加剂生产的酸性废液如赖氨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常用作肥料施用,但不能用于受镉污染的土壤上。
2.稻田水分管理技术镉污染稻田水分管理应在水稻生长期间始终保持田面有一定的水层,通常3~5cm,即使稻田土壤始终处于还原状态,不能晒田,这是镉污染稻田水分管理的关键。这似乎有悖于常规的水稻丰产水分管理――湿润灌溉和中期排水晒田。如前所述,稻田土壤淹水后,pH迅速上升至中性,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镉的有效性可比淹水前下降60%~80%。因此,保持稻田始终处于淹水状态会大大降低水稻对镉吸收。
[关键词]数字农业 空间信息管理 3S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81-01
引言
二十一世纪高新农业技术的重要象征是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技术。数字农业发展和各种农业数据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较广泛,农业资源在地理分布地域广泛,而且地理分布地域广阔,农业数据的获得是基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的,所以需要农业领域空间信息技术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农业数据[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有效的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平衡农业和环境之间的发展。美国的地球物理环境公司对3S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制定了地球观测卫星计划,收集卫星图像,监测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技术分析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为农场主提供相应的耕种方法,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为提供具有预防和预测性的信息,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2]。 在199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报告“21世纪的精细农业―农作物管理中的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巨大空间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由此掀起了数字农业研究的,对由此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论述[3]。
1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框架
在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处于核心位置。计算机网络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其核心是其数据库系统,建立一套RS、GIS、GPS、MIS、ES和其他的技术的集合体,通过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尽可能的应用3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对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虚拟化技术的系统、农业技术自动化系统准确、高效、快速、全面和规范的使用。该平台还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系统。如图1所示。这里有它们的四个至关重要有效含量分析。
(1)农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农业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这是一个用自己的信息编码规则改变许多重复的基本信息分类和编码,改变了过去在不同部门情况有的不统一,有的不能共享的情况。截止目前,在农业信息方面,中国还未制定相应的农业分类编码的标准,在农息信息分类编码方面要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要对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存储农业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2)基于GPS/GPRS的移动式农业生产过程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GPS/ GPRS信息采集技术的空间定位和GPS信息采集的优势实时监测农业生产过程,通过GPRS无线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和实时的优势,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移动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全面的技术集成。
(3)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和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农业数字空间信息平台出发,设置信息可视化和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在搜集和采集农业信息时,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生产数据的各个管理因素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气象,环境水文等信息,无论是从遥感数据,同时也对GPS信息的定位,都应包含不同的信息来源,有是由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实验数据组成。
(4)基于GIS的智能分布式控制农业机械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GIS时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增强系统总体控制功能时,只需将控制器变为GIS或者在前端加一级GIS处理来实现,如图2所示。
2 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
(1)Web Services概述
Web Services体系架构与传统的面向对象系统一样,都包括继承、封装、消息传递以及动态绑定等基本概念,是面向对象体系架构组件化的实现和发展,在Web Services中将所有对象都看成服务,在API为网络中的其他服务所使用,通过实现的细节获得封装。
(2)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平台设计
在设计安全平台时根据用户服务、管理业务、数据服务三层构架,各个组件的设计理论基于面向空间、面向对象、面向用户以便各个应用模块都可以更方便的嵌入系统。
(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由多个数据库组成。
(2)功能设计
园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由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6个子系统组成。平台在实现基于Web services的全方位农业信息与共享方面。点击平台功能界面的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中的任意一项。
系统维护、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每个功能模块的界面
显示了该模块包含的下一级以查询为主的子功能如土地流转包含商家信息统计、土地招租需求、招商土地查询、项目特别推荐、高级查询向导,点击每个子功能模块可浏览相应的信息。空间分析模块是基于WebGIS的以地图和专题图显示为主要功能的模块。
(3)GIS实现
当前的浏览器不支持矢量图形是实现GIS在网上浏览的主要问题。现在家庭JSP提供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服务器端解决方案,载体转化为研究范式B浏览器支持JPEG,GIF格式的文件,客户端使用Java脚本的HTML网页;二是在浏览网页的客户端自动下载java小程序解决,通过下载转换,使得普通的Web浏览器具备支持矢量图形格式的功能,提供了显示方法。第一种方法主要适用要求相对较低客户端和观众,操作也比较简单。本文网络空间信息在园区采用的是第二种选择方法。
3 结论
实现区域农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以3S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该系统是保证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对数字农业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文章中,以3S技术为出发点,以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研究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结合上海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应用,实现了平台的整体设计,并对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农业知识整合和空间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设计,同时开发实践了一些功能,特别是采用的Web GIS技术,实现了Internet区域空间信息的,为园区运营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功能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苏闽.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研究[J].科技传播,2014(2):20-23
[2] 刘丽艳.基于3S技术的数字资源建设[J].地理信息科学,2012(6):33-36
摘要: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都是通过征地获得,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有的临近居民的房屋,施工时产生的噪声又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作息;施工作业时的机械振动更有可能影响居民的房屋安全,所以施工时的环保措施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避免和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的发生,说明一下本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环境 保护措施
一、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除高速公路建设本身占用土地外,道路工程施工期间,为修建道路而建设的大型临时设施,若不采取积极措施,时间一久被碾压的土地将不能耕种,造成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另外,道路工程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堑,若恢复不及时,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此外,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淤积河沟,破环水利设施,并影响周围自然环境。
某些道路沿线河塘密集,灌渠密布。施工生产生活废污水的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受到污染,甚至污染饮用水源。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对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产生影响;其次,建设施工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对道路沿线两侧居民会有影响。据观测,推土机噪声级78dB-96dB,搅拌机噪声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夜间施工时更影响周围居民的作息生活。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为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道路凹凸不平或装运过饱满等原因造成的抛洒及车辆身后真空吸力所造成的道路扬尘;其二为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面干燥松散由吹风所引起的风扬灰尘;其三为施工水泥土、石灰土、粉煤灰土等进行综合稳定材料的路基搅拌施工过程中,细粒遇风扬尘,飘撒到周边的田地,造成农作物的污染。
道路建设施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要废弃大量固体材料,这些固体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在施工工地周围,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来自施工现场的粉状建筑材料中的悬浮物在施工期间由于地表水的冲刷而流失,一部分沉积在工地周围土壤中,而另一部分进入当地河流中,对土壤和河水都会造成污染。
二、施工单位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的领导应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根据ISO14002―(2000)环境管理标准和环保手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配备相应的资源,遵守法规,预防污染,节能减废,实现施工与环境的和谐,达到环境管理标准的要求。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加强环保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主要管理措施
⑴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每星期召开一次“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⑵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
每星期组织一次由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隐患问题通知单”,各施工班组在收到“隐患问题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并设相应部门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
2、具体措施
⑴土方工程阶段
①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
⑵路面施工阶段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机械运输车辆应做到严禁漏料、抛洒混凝土料于临时便道上,应注意料场的整洁,防止沥青等油料污染水源和环境。
⑶防止施工噪声 主要是科学安排施工,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
⑷防止大气污染
①砂、石材料堆放处砌筑围墙,表面覆盖雨棚,防止刮风粉尘弥漫,影响环境卫生;
②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
③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现场临时便道面层采用水泥碎石土等材料硬化,减少土路基造成的扬尘。
⑸防止水质污染
①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
②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
③料场存放油料的场地和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必须设置沉淀池,使清洗机械和运输车的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亦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⑹防止光污染
①施工现场不得有长明灯,夜间施工除必要的照明外,避免过多灯光照射。
②现场照明集中照射,仅覆盖现场范围,避免影响临近道路行车。
⑺临时施工用地及料场选择
①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规模,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耕地,同时还要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
②选择料场时,应评价其对生态的影响,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破坏性小的料场。
⑻绿化:对已完成施工的边坡、取土弃土范围内及时进行绿化,以缓解因道路施工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各种影响,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⑼废弃物管理
①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废弃物临时贮存场地,废弃物应分类存放,严格操作规程,防止泄露。
②废弃物的运输确保不散撒、不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