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理规划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

时间:2023-05-16 11:1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理规划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理规划原则

第1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概念规划;设计

0.引言

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形势,显然传城市规划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制约着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而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富有弹性、以目的为导向、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在中国的当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设计分类,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详细规划,概念规划设计在其各个层面均可体现。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周边的组团,即城市分区层面的概念规划进行研究。

1.概念规划设计研究

1.1研究目的与适用对象

城市分区级概念规划,其研究目的是站在城市整体角度,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研究土地开发,挖掘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要素,形成适合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前瞻性的视角引导用地开发。

研究对象主要以城市的片区或城市组团为主,一般情况,这个级别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定位、具体布局尚不明确,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研究。

1.2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前瞻性原则:是以未来的角度研判项目的发展,通过对自身各因素的分析,对规划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创新性判断。

(2)合理性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对用地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

(3)可操作性原则:充分了解并研究用地的现状情况,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注重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上原则是概念规划所注重的规划设计准则,其并非空洞无内涵,是我们完成规划设计的技术底线。

1.3成果表达

概念规划的成果,一般包含规划文本和规划图集。规划文本是对项目的前期研究分析、规划理念与目标、空间布局、各项设施建设、开发建议等详细阐述;而规划图集是规划意图的图面化、概念化表达,强化概念,弱化细节。

1.4运作形式与组织操作

概念规划设计运作形式一般都是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编制,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出最优方案,其目的是多家设计单位可以提供多种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理念的交叉互补。另外也可以只邀请一家编制单位对项目进行编制,甲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概念规划的组织操作,通常情况下是甲方下达设计任务书,编制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概念规划的成果。其中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是项目能否达到其期望值的主要因素,组织编制单位需予以明确并体现一定的高度。

2.案例介绍――调兵山市锁龙沟发展总体规划

2.1项目概况

调兵山市,原称铁法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和法库之间,行政辖属于铁岭市。它西依绵绵燕山,东瞰浩瀚的辽北平原,是融入东北各民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集散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调兵山市历史文化浓郁,自身特色明显,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引导下,极力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地位于调兵山市市区的西南侧,规划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用地地处山区,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地貌,规划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大,地势总体上两侧高中间低。规划用地紧邻城区,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设计要求:充分研究现状条件,深入挖掘辽金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2.2规划原则、理念及布局

2.2.1规划原则

生态自然原则:充分体现生态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建设辽金历史文化体验、自然山水娱乐休闲旅游渡假区为规划目标,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使一切人工设计都融汇在自然环境之中。

特色原则:通过特色功能分区、景观环境塑造、慢行系统设计以及休闲空间的创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旅游度假区及宽松、温馨、幽雅的休闲空间,强化空间多样性与感染力。

合理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需要及特点对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做到结构明晰、用地合理,并为以后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

可操作原则:加强规划设计的弹性,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便于操作的开发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之中,便于循序渐进,滚动开发,适应市场的变化。

2.2.2规划理念

体现地缘特征,充分挖掘辽金文化的人文资源和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强调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性,打造亦农亦游、亦居亦商的空间发展大格局,并在山谷中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人文文化的休闲生活方式。

2.2.3空间布局规划

①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两心、五区、十二景点”

一带:是指以现有的水系作为生态脉络贯穿整个景区,形成一条环境优美的滨水景观带。

两心:是指景区主入口的服务接待中心和滨临调兵山大街商业服务中心。

五区:是指根据现状用地特点,结合未来发展需要,规划形成五个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生活区;b综合服务区;c户外活动区;d农业观光体验区;e金文化体验区。

十二景点:规划景点的布置,主要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规划设计手法打造金文化历史体验感较强、互动性较好的旅游景点。

②功能分区:

居住生活区:是以原有居民点以及小树林拆迁安置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综合服务区:是以游客接待服务、金文化展示、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户外活动区:是以戏雪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功能区。

农业观光体验区:是以水果、蔬菜采摘、森林住宿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金文化体验区:是以萧条孤馆、拓展中心、跑马场、渔猎等金文化体验为主的功能区。 用地规划:以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功能结构对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及配置,明确用地增长边界、用地性质、交通骨架、景观结构、功能分区。

3.结语

目前在我国城市如此快速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概念性规划类型的出现,是形势所向、时代所需,在现阶段的规划设计中,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必有其用武之地。同时概念性规划对我国的规划体系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倪娜.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2]项冉,谭婧婧,时静.浅谈城市概念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3]张睿斌,张远平.浅谈城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成都新都区新城中心概念规划为例.《四川建筑》,2010(3).

第2篇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

(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

(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版权所有

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

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

对推荐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干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规划协调和论证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形成最终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原则;科学性探讨

无论哪个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不能没有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的设计和考虑。城市规划的对象大多为城市的物质形态,涉及城市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陈列、道路及交通运输设施的设置以及城市工程的安排等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如何做到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城市的规划,同时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1 统筹兼顾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要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同时兼顾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现实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求等等,尽量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布局的原则。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在城市的规划区域内,土地的利用以及各个方面的规划都要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中需要规划的一切都要相互衔接和协调。

1.2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经济建设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任务。一个城市的布局必须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例如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的密度,有计划地疏散城市中心的人口,解决基础设施短缺、居住拥挤、交通紧张等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要加强城市中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建设,还要兼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能力。

1.3 城市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城市区域内城镇发展的依据。然而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而且相互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认真的抓好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要坚持做到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注意明确城镇各自的职能和分工。

2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2.1 城市的规划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好预算

城市规划主要面对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中的土地利用系统。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都以土地作为表象的载体。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的利用配置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可以限定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方位以及建设的强度等,担当了城市建设监督者的角色。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可以真正的体现出城市规划的作用。

2.2 城市规划体现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调控

城市的规划是由国家控制的,主要的作用是维持和发展城市。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可以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还可以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以及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保证土地在社会的总体利益下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与开发,进而保证土地利用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2.3 城市规划是实施政策的工具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策的表述,可以表明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时段内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城市规划具有对公众开发项目建设的导向功能。城市的规划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并进行信息的传输,让城市的各部门在面对发展的决策时,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城市的规划可以把不同类型、性质、层次的规划决策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与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总的方向上来。

3 城市规划要做到科学有序

3.1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第一要务,要想把城市发展建设好,首先就要把城市的规划做好。紧紧依靠现有城市资源,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源头上把握城市规划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性作用,提高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率,逐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的布局,对重点区做到有序的开发,为城市的发展腾出新的发展空间。在城市规划的需求、规划的合理性以及规划是否可以有效的实施上下功夫,加强研究城市中的规划,做好合理的安排。

3.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队伍自身的建设,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把懂规划专业的干部充实到管理的队伍中去。加强规划委员会的制度建设等,积极推进科学而民主的决策。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各个专业规划及项目建设等进行民主的讨论,提高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公开性以及透明度。土地是城市经营中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建设用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3.3 城市的规划要考虑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因素

城市建设和发展要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以确保城市的土地得以合理的利用。科学的编制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布局等,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做到少占或者不占用基本的农田。按照各种法定的程序审批城市中的各类建设用地,尤其重视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的利用,防止乱占滥用现象的发生。此外,要严格查处城市中一切违法用地的行为,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收益,真正的做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总之,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预见并合理地协调各个因素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而环境优美的综合性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生活、交通、休息以及娱乐活动等良好条件。要认真解决各项民生的问题,尤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改善群众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全力以赴做好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达光,张红娟.浅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和要求___以东营市为例[J].住宅产业,2011(08).

[2]王开泳,董玛力.对我国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2(04).

第4篇

一、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对矿产资源实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是实现矿产资源有效规划管理的重要举措,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具有积极意义,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来对系统设计进行规范,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高效作用。

1.1实事求是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的基础,其设计要遵循立足实际原则,只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注意环境的应用要求,结合矿产资源自身的开发应用程度.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1.2立足总体效益原则

矿产资源的利用应该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要遵循总体效益原则,以国家矿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效益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进而实现系统管理设计与使用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获取最大的总体效益,促进矿产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2]。

二、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

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应该要对数据库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对矿产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合理就科学地分析,对这些数据采用多比例尺、多数据源,多时态化的资源情况大集合形成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高效科学地筛选,建成包括矿产规划文档、图片以及附表等多种内容的矿产资源数据,并应用科学的手段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系统维护、辅助办公、数据处理、查询检索、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输出6个方面的功能实现。系统维护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它是系统控制和数据联系的桥梁[3]。辅助办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矿产业规划的审查。数据管理主要是对系统内的各项数据实现高级化管理,为数据提供高级的查询能力,并根据主要数据对矿产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及时地对数据分析结果输出,为矿产资源副业业务的开展提供决策数据依据。

作者:张红玲 单位: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台儿庄分局

第5篇

报载这样一个案例:(注:参见2001年6月7日《人民法院报》第2版。)某市规划局为华达公司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意华达公司将其临沿江大道的二层楼房改建为三层楼房。

其后华达公司又申请增建两层,但未获批准。一年后,华达公司建成五层楼房一栋,命名为华达商厦。规划局察知,即向华达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其中认定:华达公司超出批准范围建成华达商厦,属违法建设;商厦所在沿江大道是历史名街,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沿江大道景观之保护规定要求“从整体环境出发,使新旧建筑互相协调,保证完美的风貌”,而商厦第4 -5层遮挡了沿江大道的典型景观武陵阁,严重影响了沿江大道的完美风貌。根据《城市规划法》第40条规定,限华达商厦60日内整体拆除商厦的第4-5层。华达公司复议请求减少拆除面积,遭到拒绝后,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现场勘查确认: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基于上述事实,法院认为:华达商厦第4-5屋确属违法建设,市规划局有权责令华达公司采取补救措施,但由于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故市规划局要求华达公司整体拆除第4-5层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从而可能给华达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合理的,所以处罚决定显失公正,依法应予变更。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4)项、《城市规划法》第40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将处罚决定变更为:拆除华达商厦4-5层的遮挡武陵阁的部分,对违法建设的其余部分处以罚款若干。宣判后,双方均服。

二、评判:本案判决理由论证上的不足

应该说,本案在实体处理(即判决结果)方面是很妥当的,争讼双方均服判息诉就是明证。然而,笔者认为,本案判决理由的论证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和理性地评判。

在该案中,法院认为:由于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故市规划局要求华达公司整体拆除第4-5层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从而可能给华达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合理的,所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依法应予变更。让我们对上述判决理由的因果逻辑深入分析一下: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属于行政诉讼中的合理性判断的范畴,上述判案理由旨在说明市规划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合法但不合理。然而,该判决理由中使用的一个相当模糊的表述——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却使判案理由显得不够缜密、周详。基于上述表述,人们不禁会追问:

“限度”在本案中意指什么,何为“必要的”限度?如何判断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市规划局的行政处罚应把握什么样的限度?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等等。这些可能遇到的诘问,在本案的判决理由中并未给予明确的阐释和解答。如果仅凭主观上认定“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可能给华达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就认为“市规划局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话,则这一论证是不够有力的,也是牵强的。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并非是纯粹自由、变动不居的权力,而是有一定之规的、遵循一定法律原则的权力。(注:胡:《行政诉讼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本案中,在没有阐明为什么“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就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之前,就判定本案的实体处理结论,存在判决理由论证上的不足,是无法令人充分信服的。

由此可见,依照本案现行判决理由的因果逻辑,是难以得出“市规划局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这一结论的。要使理由更充分,还需要寻找更有说明力的理论依据。我们认为,真正的理由在于法院对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的自觉感受和不自觉的运用。

三、分析:本案应当适用比例原则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受到两大基本原则支配,即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属于合理性原则的范畴。

行政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方式来进行。行政法学中的比例原则具有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涵义。就实体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否则就不合比例。实体合比例主要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理关系。就程序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与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由于任何实体性的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而达到,所以,程序合比例是实体合比例的保障,实体合比例是程序合比例的最终体现。(注: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比例原则始于德国,它由司法判例所确立,后被明文规定于法律条文,并为现时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所接受,在其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适用。

比例原则强调行政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均衡关系,通常认为,比例原则中还包含有三个次级原则:第一,适当性原则。即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之实现,否则即违反适当性原则。如某公司长期假冒他人专利产品,当地工商部门只定期收取罚款,而不禁止假冒专利产品的行为,工商部门采取的罚款方式实已沦为变相收费,无助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目的之实现。第二,必要性原则(亦称最小损害原则)。意指在有多种同样可达成行政目标之方法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者,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否则即违反必要性原则。如税务部门有权扣押欠税者财产,若其可在扣押产品与扣押设备之间选择,则一般应选择前者,因为这对欠税者的损害相对较小。第三,相当性原则。行政权关采取的方法对相对人权益造成的侵害不得与欲实现之目的显失均衡,两者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的关系,否则即违反相当性原则。如警察使用枪支的目的在于制服犯人,若警察鸣枪示警后,犯人已畏服,则行政目的即已达到。此时,若警察仍向犯人射击致其伤亡,则该侵害与行政目的不存在均衡关系,从而违背相当性原则。

从法律期望的角度看,在行政执法中,行政机关应当严格遵循比例原则,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使具体行政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理。在行政诉讼中,法院亦应当严格遵循比例原则,在充分尊重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适用比例原则来解决争讼,兼顾衡平行政目标和相对人权益,在确保行政目标前提下,使相对人权益受到最小的损害。

上述案例本是司法审查中适用比例原则的典型案例,可惜在判决理由的论证上,即在本案中对比例原则的适用上功亏一篑。该案中,市规划局采取的手段是责令拆除华达商厦第4-5层;行政目的是保护沿江大道的整体景观,维护城市规划;华达公司受到的损害是商厦的第4 -5层被拆除。若以比例原则衡量该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市规划局的处罚决定符合适当性原则

市规划局决定将华达商厦第4-5层全部拆除,无疑能充分满足沿江大道景观和维护城市规划之目的,即采取的手段有助于行政目标之实现。因此该处罚决定符合适当性原则。

2.市规划局的处罚决定违反必要性原则

市规划局只需要求华达公司拆除华达商厦第4-5层的一小部分就可避免遮挡武陵阁,满足行政目的,但规划局却要求将第4-5层整体拆除。规划局在给华达公司造成较小损害就可以达到执法目的的情况下,却非要选择给华达公司造成较大损害的方法。故该处罚决定违反了必要性原则。

3.市规划局的处罚决定违反了相当性原则

本案中,相对人损害与行政目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拆除华达商厦第4-5层一小部分与行政目的之间的均衡关系。规划局决定将华达商厦第4-5层整体拆除则打破了这种均衡的比例关系,因此该处罚决定违反了相当性原则。

4.综上,规划局的处罚决定严重违反比例原则,法院依法应予变更。

市规划局的处罚决定带给华达公司的损失将远远超出最小损害,该处罚决定违反必要性原则和相当性原则达到了非常明显的程度,严重违反了比例原则,构成了《行政诉讼法》第5 4条(4)项规定的“显失公正”,根据该规定,法院对此应当予以变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运用比例原则,本案的推理不能圆满完成。本案中,若在判决理由中加上“规划局有权责令华达公司采取补救措施,但必须同时兼顾行政目标与相对人权益,在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前提下,应使相对人权益遭受最小的损害”这样一句话,本案判决理由的因果逻辑就清晰明了而且论证充分了。

四、探讨:比例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上述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学界对行政法中比例原则的理论阐述的不足,以及法学理论(行政法原则)与司法实践(对行政法原则的适用)的脱节。基于此一现状,笔者在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上述个案之后,还想就比例原则适用中的两个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比例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1.为什么要适用比例原则?在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比例原则来自权利的基本性质。现代法治以人民权利为本位,人民谋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权利应当得到国家最大限度的尊重,这是权利的基本性质。这种性质对于行政权的运作具有内在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就体现为行政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均衡比例关系。其次,比例原则是公平正义的具体化。正如古希腊先哲所言,“公正,就是合比例;不公正,就是破坏比例。”行政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均衡比例实际上就是公平正义观念的量化体现。再次,依比例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依法行政不仅限于依“法律条文”行政,还包括依“法律原则和精神”行政。比例原则源自权利的基本性质,体现公平正义的观念,属于行政法原则和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域外学界甚至将比例原则称之为是“行政法中的‘帝王条款’”,(注:参见[台]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16页。)因此,行政行为遵循比例原则也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

而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比例原则有助于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为比例原则主要适用于行政自由裁量权领域,其要求行政机关在选择执法的方式、方法和范围、幅度时,必须注意把握合理的分寸和尺度。如果行政机关无视比例原则的要求,仅凭执法者的任意发挥,滥用职权现象就必然会出现。如果司法审查中不应用比例原则,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现象就难以有效纠正,因此,为了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必须允许法院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比例原则。

2.那么,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应如何适用比例原则,审查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法院适用比例原则的司法审查标准应是基本合理标准。也就是说,法院只能纠正严重违反比例原则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方面,违反比例原则只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才能被认定为滥用职权或显失公平,否则就只是一般的不合理。如行政机关可以在两种手段中进行选择时,没有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者,而此时若两种手段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差别不大,则属于一般的不合理;若差别明显,则属于滥用职权或显失公正。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只有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达到滥用职权或显失公正程度时,法院才能作出撤销或变更判决。另一方面,从司法实务角度看,若求全责备,将违反比例原则程度轻微的具体行政行为一律予以撤销或变更,实际益处并不大,却相反会对行政效率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违反比例原则这个问题上,重要的可能不是违法必究,而是法院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裁量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因此,对比例原则的司法审查标准只能定位在基本合理的水平上。

五、反思:当代中国行政法官的使命

从上述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到,该案本来应当是法院运用比例原则的理由判案并由此确立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好契机,法院的判决理由距比例原则仅一步之遥却失之交臂,实属遗憾。由此联系到我国学界目前鲜有论及比例原则的现状,也少有教科书提及比例原则的事实,(注:就笔者所见,目前学界论及比例原则的文章仅见范剑虹的《欧盟与德国的比例原则——内涵、渊源、适用与在中国的借鉴》(《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以及黄学贤的《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载《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而教科书中提及比例原则者,尚属罕见,仅在介绍和翻译的外国行政法著作中略有述及。)我们是否应该反躬自问:行政法教科书除了陈列大堆的概念和泛泛而谈的原理之外,究竟为法官判案提供了多少理论资源,行政法学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追随了法律生活的逻辑,面对并解决着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通过本案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行政法官们不缺乏根据公平的信念对案件进行衡平的圆通,但是,法官在公开而直白地运用法律原则判案上还有欠缺。由此来看,如何科学阐释并自觉适用法律原则来推动行政法制的发展,应是当代中国行政法官的重要使命之一。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规划;设计

引言:自我国实施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输配电工程,提高了农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然而,目前我国的县级电网总体架构仍比较薄弱,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多数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农村电力需求的迅速增加,现有的农网供电设施已不能适应农村用电发展的需要。因此,继续完善县级电网、加强农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1.农村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原则

1.1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网规划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编制,并且要符合相关深度要求。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概况和总体规划情况;电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负荷分析及预测;电力电量平衡;县级电网规划目标与主要技术原则;电源建设及网架规划;调度、通信、自动化规划;近期项目安排和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绘制县级电网规划图;编写县级电网规划说明书。

当前,农网系统面临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编制农网规划时,要和本地区政府部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与本地区乡镇村建设相结合,要与电信、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业规划相结合。

1.2农网规划原则

按照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体制改革对电网公司和电网发展的要求,农网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做到科学论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农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农网建设应统一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应与农村电气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相统一,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

(2) 农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3) 农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规划要适度超前。

(4) 农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

(5) 实施科技兴电战略,以提高农网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提高农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6) 农网规划应坚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原则,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7) 农网设备要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

(8) 电网建设与管理体制要协调一致。

2. 目前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农网规划工作涉及技术、标准规程、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延续性的重要工作。

当前农网规划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农网规划工作没有专人专职负责,规划工作被当作临时性工作由临时性人员完成;② 规划工作没有延续性,规划缺少滚动修编制度,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③规划所需的历史数据非常缺乏,尤其是负荷历史数据统计不全,分区负荷数据基本没有,造成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电网规划,主观性、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 ④ 农村电网规划特别薄弱,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村级低压网规划几乎没有涉及,与当前新农村电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3.如何做好农村电网的规划与设计

鉴于农村电网结构的特点,要合理规划与设计农村电网,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做好负荷需求预测

负荷需求预测是电网规划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部分,预测结果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规模和进度,所以,做好负荷预测工作是电网规划的重点。 负荷预测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预测很关键,这关系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如何选择预测方法,这首先需要对历年的电力需求作相关分析,从而选择规律性较强的预测方法。在电力需求相关分析中,应对全社会用电量、最大负荷、人均用电量、弹性系数、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负荷特性进行分析,从而在分析中寻找规律,选择适合本区域的需求预测方法。

在负荷预测方面,比例系数增长法、人均电量法、回归分析法这三种方法预测起来依据性较强、可信度较高,预测基础数据容易收集,预测方式比较简单,可以作为常用预测方法。

在分区负荷预测方面,可以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进行负荷预测。由于我们容易收集到各区域各类区块的控制性规划和详规,其中给出了大量的诸如用地性质、占地面积等详尽的信息,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

在逐年负荷预测方面,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法,结合区域建设情况和负荷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负荷曲线,利用SSRS软件进行回归计算,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预测数据。

预测数据没有绝对准确,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能够使预测结果更加合理。我们只能通过预测确定大概的发展规模,再根据发展规模编制与之相配套的电网规划,所以,我们不必过分追求预测数据的绝对准确,最为重要的是规划好各种预测方案下的电网规模和结构。

3.2合理选择变压器

首先,要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具体而言,要根据农村电网负荷的性质,现有负荷的大小及发展规模,采取最佳负载系数法、综合费用分析法等方法选择变压器的容量。一般以能满足实际所需负荷最大值为标准,如果留有余度,最多不超过10%。其次,要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对于变电站或者用电负荷较大的乡镇工矿企业,采用“母子式”的供电方式。在负荷变化较大时,根据电能损耗最低原则,投入不同容量的变压器。

3.3合理选择配电线路

在农村电网中,配电线路在全部线路中占据绝对比例,线路中的无功负荷,包括线路、配电变压器消耗的用功和用户的无功负荷,都分布在配电网中。所以,在规划和设计农村电网时,要根据“就衡”的原则,以及农村输配电线路长的特点,在配电线路上装设电容器,另外还要在线路中增加分布的补偿装置。实践证明,在配电线路上装设电容器,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投运时间长,降损益显著的特点,而且安装简便,维护工作量小,事故率低,特别适用于配电线路长、负荷分散的农村供电模式。同时,也符合“最优网损微增率”和“等网损微增率原则”。

3.4合理设计施工,降低线路损耗

首先,在架设低压架空线路、敷设低压地埋线路和布设屋内线路前,要对低压负荷进行全面调查,掌握详细资料。然后,根据低压负荷情况,综合考虑投资、能耗、效益,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其次,在架线安装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导线接头。因为接头处接触电阻大,运行时会增加电能损失。再次,要加强架空线、地埋线和屋内布线的绝缘性能,提高绝缘能力,减少漏电损失。同时保持线路清洁,对于绝缘老化严重或严重超负荷运行的线路,要及时更换,防止绝缘老化出现事故或造成漏电损失。

4.结语

农村电网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合理规划与设计农村电网不是一件易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通过协调变电站和电管所的关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并定期进行线损分析,对农网中的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进行定期检查,从而将电能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促使农村电网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崔勇,黄毛毛. 新农村电网规划[j]. 大众用电, 2010, (03) .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其城市发展水平离不开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设计规划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做指导,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路人,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使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地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享受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还要继续审视城市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现有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要深入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它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创能够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初期阶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以所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目标的规划设计。从规划设计的区域和完成时间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分成全局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设计、长期规划设计和短期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范围也随之广泛,内容也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即越来越重视城市不同职能的区别,根据不同交通和自然差异而设计出不同方案。

由于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包括事物本身,而且还需要联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质量的优劣。具体地讲,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比如历史社会、人为、地理等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即做好城市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采取有利于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的良好规划设计。

1.2城市规划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调节、控制和引导该城市的建设情况,它是

一个城市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前提,更是全面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和和管理。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调整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城市规划

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规划内容主要有两种。

1.2.1城市建设选址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还是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选址,都是城市建设、使用土地的基本前提。现代化城市建设需好的导向和操作,必须充分发挥良好项目选址的作用,由于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对城市总体布局起着积极影响。

1.2.2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对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进行确定,同时提出占地的使用要求,使所有城市建设都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发展。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必须依托规章制度,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批准审核后,方可对此土地进行建设,并投入到该城市的管理之中。

二、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设方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对于土地管理而言,管理要求是对已有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设计者需要按规律办事,满足一定物质元素的同时,还要达到建设目标,即对现有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还会城市园林设计带来影响,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特定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效果,争取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这方面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重视地理知识。同时,在设施规划管理中,建设管理也非常重要,即设计蓝图的总体与局部布局需要符合未来建筑体的风格和造型,从全局出发,重视整个效果(图1所示)。

(图1:现代城市管理规划图)

具体地分析,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有几点:其一要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的相结合管理方针;其二要协调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水源,必须调配局部的水资源,以便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同时要完善增长方式,确保增长的质与量;其三要实现规划的重点,从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环境方面,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科学地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有条有理地对各部分建设所需使用地面积进行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制和空间政策,为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其四要使城市规划具有大众化政策性质;其五要使规划向全面的技术学科方向发展,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句话,规划管理影响对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城市的未来规划设计目标,所以要把握相应的影响因素,拥有科学的前瞻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城市规划的设计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遵循原则

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城市规划时,需要依据相关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进行规划;修建规划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建设工程的空间关系,查看建筑布局有没有合理;市中心规划时,需要突出城市核心地区能够健康发展,从而确定科学的建筑空间布局和管制措施,整个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的角度编制为基础;同时应用地理学、社会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城市研究的优异成果,不断丰富城市规划理论。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几项原则,像总体布局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安全合理原则。总体布局原则,这点非常重视整合性,即在整体与局部发展方面需要遵循特定的辩证原则,从全局出发,保证各个部分在空间上都能很好地与整体相互衬托;经济效益原则,这点非常重视经济节约原则,即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求合理使用,科学地确认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形成有效的整体投资结构;合理安全原则,主要以前两者原则为基础,深入设计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求高度重视特殊地理位置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城市建设工作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下,城市规划的调整方案已经得到很大改进,其行为也得以修正,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才能合乎城市发展趋势,像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已被逐步推广到现代城市中,而预测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不断学习,争取具备广泛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创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植鸿.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则;生态;节能;设计

一、城市规划设计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三、城市规划设计

1.“田”字城。

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项目设计实践。

(1)规划结构。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城市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城市热环境质量。

四、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与节能思想

1.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规划设计时以生态优先为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 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 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 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 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 以免因规划不合理, 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失衡。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 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 将不适宜做建筑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筑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筑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在规划设计中, 还应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 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 还应重点预防, 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 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 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 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 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 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 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 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 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温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结语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第9篇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农民建房管理,促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节约化,按照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要求,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根据本乡实际,特制定以下农民建房村规民约。

一、注重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

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是促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节约的关键。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乡镇规划,在充分听取村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及村民意见,按照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要求,合理确定利用地土地范围。今后,对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建房,应当鼓励集中统建、联建公寓式农民住宅小区;对规划区外的农村村民建房,按照城市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一律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危房改造除外)。

二、加强建房审批程序管理

村民提出建房申请后,国土所、乡城建办以及当地村委会将联合进行现场踏看、调查统计等前期工作,提出审查意见后提交乡长办公会议或村民建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农村村民建房名单,经公示后,才按规定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审批后,农户才能开始动工兴建。

三、严禁“空心房”、“空心村”,实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

当前,农村建房中建新不拆旧现象较为普遍,今后,农民建房将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等原则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及相关制度。原则上,村民委员会在审核村民建房时,应当与建房户签订旧房拆除和宅基地退出协议。未拆除旧房前原则上不得动工建设新房,旧房由建房户自行拆除。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第11篇

关键词:公园绿地园路功能设计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公园绿地中铺设的道路即公园绿地园路。园路贯穿于公园绿地各景区景点间,引导着观光游客到达目的地、分散人员的流动疏导交通,并通过园路的分布将园区绿地划分不同板块。故而,园路的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了公园绿地片区内各个功能的规划、观光人员的承载量和人员流动的控制是否达到优化配置。重视公园绿地的园路设计与规划是实现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的首要途径。

1、公园绿地园路的重要性

若公园是一片叶子,那么园路便是这片叶子的叶脉。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公园绿地园路的重要作用主要四种功能得以体现:

(1)园景的构成要素。园区绿地形状相对较为单一,以园路的铺设和曲线来丰富园区绿地内部的构造增加整个园区的曲线感和动态感,可以提升美观度和艺术欣赏力。而与公园绿地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铺设园路既可以与园区内的山水、建筑以及绿植等景物融为一体,又能延长景观的实用性。

(2)引导游客按划分版块观光。园路通常根据园区绿地的水地植和建筑物等把全园分隔成功能各异的景区,同时又以自身延展的形式把四面八方的景区联成整体。这样看来园路具有划分和组织园区空间的重要功能。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性质还自然而然的引导观光游人顺路而行,以设计人员的意图游览园区景点,从这个层面上看园路又具备了引导功能。

(3)分散客流,疏导交通。四通八达的线路可以个性化的为游客提供想要到达景点的可行路线。同时在园路上都设有一定的便民点为游客提供必要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群的流向,为人们在有限园区内舒畅游览起到了调节功能。此外,在园区绿地有些可以提供突增客流量的隐性园路用道,可以满足黄金周或大型活动客流所需和园区工作人员的后续管理。

(4)保护园区,适度排水。园路在铺设过程中一般会低于公园绿地一些,道路本身也会有一定的凸面这样便会形成路缘边沟。一旦遇到雨水季,绿地径流汇集到园路再由园路的纵向坡将雨水排除到预定方向。

2、公园绿地园路的设计原则

园路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要实现高实用性就要严格遵循其设计原则。总方针是综合园林绿地自身地形地貌和园林风格,在美学基础上合理布局。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方面,园路类型和布局的决定因素是所要建设园林绿地的规模。大规模公园更多要求园路类型(主路,次路,游憩路、变形路)及铺设样式的多样性,更多地是出于将园路作为一种公园造景考虑;较小的园林绿地的园路设计类型相对简单往往只采用次道和游憩道。另一方面,园路规划布局也受公园绿地风格的影响。像公园是规则式园林,则园路更多采用直线或有轨曲线布局,在铺设上也会选择能够融合园林风格的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自然园林风格的公园则会在布局上侧重无轨或变形曲线增加趣味性和变化性,在装饰上偏向于原始感。

(2)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从居民游客的需求出发,设计能够满足实用功能的园路。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供人行走。因此园路设计必须优先考虑引导和交通疏散的作用。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喜“捷径”的特点来设计路线。忽略这个原则就会出现路线荒废、绿地任踩的不利局面。

(3)连贯性原则。公园绿地园路设计应保持行路的流畅、循环。尽量将园路设计成四通八达的环状道路网络。设计中须做到由景设路,依游建路。要保证游人观览景色兴致的连贯性,切忌设计中出现死路,回头路的现象。

(4)全面性原则。设计园路过程中要综合公园绿地内的其他元素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使整个公园绿地的景致更加融合和谐

3、公园绿地园路的规划依据

公园绿地园路的主要规划依据就是实现园路与其他要素间的高度融合。

3.1 园路与其他要素间的有机规划

(1)与山石元素的互利。公园绿地为增加审美情趣经常会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营造一种幽静的气氛。园路可以利用山石的屏蔽性设置交叉路或转弯点,这样可以获得疏导客流和增加美感的双向效果。

(2)与水元素的融入。我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水。对于大面积的水域环水设路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手法。狭长的溪流则可以在落水面设置桥路,既增添路的多样性,有提升了园景的可观赏性。水与路的设计要切合地形的起伏、功能和四周景观等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合的设计美学和实用。

(3)园路与建筑物的契合。与建筑物间的规划关键点在于园路与建筑物交接和路口的规划处理问题。从二者交接的实际状况看:大多在主体建筑门口设缓冲场地,园路则由缓冲地间接与建筑相接。然而一些起过道作用的游廊,小建筑等却被忽略不设缓冲带。通过对园路及建筑相互关系的经验总结和专家意见可利用正对接、侧对接和平行对接等多形式实现二者较好的交接。但在交接过程中应避免与建筑物的斜路交接,减少正斜角交接带来的突兀感。

(4)与绿植的共生。林隐于城随生态的发展愈受欢迎。林荫夹道可以说是绿化效果最好的园路。利用园路两旁绿植将道路隐于植物间可化成回归森林的夹景,制造原始感。而巧妙利用植被做障景,会令游客领会“峰回路转”的意境。植物的丰富颜色和形态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致,引导疏散人群且美化园区内景。但应注意园路绿地间的隐蔽处理。

3.2 园路规划的注意事项

在公园绿地园路的规划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其一,园路设计中应切记过于主观和形而上。现代园林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形而上那个的理解曲线美将原本地形优美的园区填平、强加过多起伏或弯曲的园路,失去了原有园区的自然美感。应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园林美学素养。其二,应保持园路设计的连贯性。尽管园路布局存在原始、规划以及混合三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应保持连贯无回头路或死路。其三,保证园路所占面积以及交叉路口设计的合理。园路占地比过低极易引发游客行路拥挤等交通不便的现象;多而繁的园路也会造成游客的厌烦感和建筑投资方的成本;交叉口夹角过小会导致人们踩踏绿地;交叉路口数量过多容易让游客产生选择疲劳。在规划过程中应合理进行考察和预计,从而正确合理设计园路所占面积。最后,园路规划应考虑环境适宜性。

4、尾语

现代城市的向前推进,令城中城市公园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公园绿地的规划将逐步受到居民更深层的关注,而园路的设计与规划更关系着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成功与否。因此,要重视和认真做好公园绿地的园路设计与规划工作:遵守公园绿地园路设计原则规范、严格规范园路规划要点,合理布置,科学规划才能实现园路功能的完备和与周围环境的友好,保证园路在美感中体现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长龙.俞慧珍.城市道路绿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第12篇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技术提升,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呈现出市场经济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建设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好建设管理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是关键。本文以全局发展为高度,在充分肯定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前提下,对城市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管理水平的参考建议。

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是建设管理城市的保障。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不断调整及运行现状的持续修订,对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管理措施提出了措施科学性、标准规范性与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的新要求。为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水平的合理提升,就必须深入整理分析其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有:(1)规划工作基本资料调研整理;(2)发展规模定位,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核定;(3)建设用地选择,规划结构的设定及长期发展方向的选择;(4)利用已有市区的定案,改扩建的原则、流程、途径的确定;(5)各类市政工程设施采取的措施及原则、施组方案的确定;(6)依照城市建设管理计划,进行城市建设项目的近期阶段性安排。

建设管理在城市规划的体制及内容

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是指以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与管理实施为内容的体制。根据《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应采取建设管理体制应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主管部门,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

建设管理的内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要有三方面工作流程,其主要内容为编制、审批与实施城市规划,采取行政、法制与社会经济等管理方式,控制、引领与监督城市土地的建设使用工作,并使其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促进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管理内容如下:(1)编制、审批工作流程管理。编制与审批的主要内容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专业规划内容为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等;(2)具体实施工作管理;(3)对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管理。其督查的主要内容为城建监察、城市建设档案管理;(4)行业管理。主要是对规划编制单位资格审理和工程师执业资格审理。

提升建设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等提出了更高、更有科技感的新需求,这些都需要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管理,逐渐改善人们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等问题越来越被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予以重视。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方式,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工程建设施工、涵盖了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ι缁嵛蠢捶⒄狗较蛟げ獾淖酆闲匝Э啤F渲饕管理对象是基于城市衍生的物质形态内容,如区域产业、建筑物布局及道路运输设施设置配备等。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夯实建设管理,发挥引导作用。为保证建设管理水平的合理有效提高,必须先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内容,规划管理是保障城市功能格局充分发展、有序发挥的前提。应符合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分析整理,把握好适度超前的原则,要始终坚持规划时效性、合理性原则,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合理设置各城区、分区功能,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用,并制定城市功能区定位与发展转型方式。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具体要做到如下三点:(1)要坚持既定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先有规划了再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2)抓牢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确保规划执行过程的合法、合规;(3)规划体系建设要合理有效,在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需对专项规划、控制详规编制中将规范工作流程作为工作重点,以城市规划建设配套的合理性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速度。为确保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加快城市建设与开发力度已迫在眉睫,其中亟待解决的是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首先,亟待解决道路路网升级改造与完善城市功能的问题;其次,提升绿色植被覆盖率和美化功能;最后,施行美化、亮化城市工程。道路、桥梁、文娱健身广场、宣传广告牌等区域的美化、亮化建设可有效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档次,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味。

建立的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是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构建科学有效的规范管理长效机制能够保证城市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可持续性、合法合规性。依照城市发展的具体特点,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城市管理的重点,为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需要合理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并加强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力度。通过多方综合管理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向归口部门管理的模式逐渐转变。同时,应保证及时制定、修订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的相关办法,打造合法合规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基础。应探索推行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高效管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