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

时间:2023-05-16 11:1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培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

第1篇

摘 要: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亟需提高,而已有的教育产品缺少互动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认真学习。我们探索寓教于乐的

>> 守好中小学生安全的防线 基于利益视角的中小学生增负研究 基于Unity3D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研究 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研究 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中小学生阅读参与度研究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系统的研究 基于坐位体前屈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年龄特征研究 基于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指导反思 基于正反馈模型的中小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养成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基于Unity3d技术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研究 基于三维GIS的现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7-22.

[5]http:///zwgk/2007-02/25/content_ 533489.htm,2007-2-25.

[6]http:///yjjl/gdyjjl/201203/t20120314_157931.htm,2012-3-14.

[7]http:///gzsyjb/gzyjsc/yjsc.shtml,2011-11-27.

[8]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9]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86-87.

[10]陈功.当前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钱丽霞,郭琳,徐新容.国外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9(7):18-24.

[12]田茂,宋春来.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2):68-71.

[13]刘佳力.基于Unity3D的儿童安全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现[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运动参与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GAO Meng

(Sport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ive badminton clubs of Zhengzhou,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engzhou participating in badminton clubs to parctise and have a training in extra-curricular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paper analyses 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present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mod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causes why their attractivenes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high.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Zhengzhou city badminton clubs.

【Key words】Zhengzhou badminton club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引言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项目男子单打决赛,林李大战,林丹蝉联奥运会冠军,李宗伟虽败犹荣,给全世界广大的羽毛球爱好者呈现了一场饕餮盛宴。林李二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初始阶段大致相同,林丹5岁接触羽毛球,进入羽毛球业余培训班,9岁进入省体校开始专业训练;李宗伟11岁接触羽毛球,进入羽毛球俱乐部参加训练,之后从马来西亚武拉必国民中学进入武吉加里儿体育学校开始专业训练。由此可见,羽毛球俱乐部在启蒙中小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羽毛球俱乐部对羽毛球运动在中小学生间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生羽毛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着基础作用。

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状况,不仅对学生身体成长意义重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操养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体质的提高对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竞争力的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羽毛球运动具有器材简单、场地要求低、运动量可调节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应该在中小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通过调查郑州市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羽毛球俱乐部运动以及训练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以及对中小学生吸引力不高的原因。针对郑州市中小学生在羽毛球俱乐部运动参与的现状以及需求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提高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羽毛球运动在郑州市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带动郑州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发展〔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郑州市的悦康羽毛球馆、郑州鹏源羽毛球俱乐部、大拇指・天瑞羽毛球俱乐部、郑州轻工业羽毛球俱乐部、郑州财经羽毛球俱乐部。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羽毛球网络论坛等搜索相关资料,获得关于羽毛球、青少年俱乐部开展现状、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和体育消费的资料,了解各地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和羽毛球科研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郾2?郾2访谈法

在选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管理层和有关教练员进行访谈,并制定访谈提纲,针对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有关见解,记录并整理访谈内容,为本文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1?郾2?郾3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设计了三份问卷,其一,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其二,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的中小学生成员进行发放问卷。其三,是对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拥有的教练员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如表1)。

1?郾2?郾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的结果及文献资料的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类比等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郾1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成员基本现状分析

2?郾1?郾1中小学生成员参与羽毛球运动动机分析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参与羽毛球俱乐部培训的中小学生成员中有50%选择羽毛球运动的原因是父母的要求,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是羽毛球爱好者;在羽毛球运动火热的今天,羽毛球运动吸引了很多的青年和中年人,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深深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和有益之处,在他们运动的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接触羽毛球运动,锻炼身体,培养运动兴趣形成爱好。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羽毛球于一项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和耐力为一体的小球运动,同时又是技术和战术完美结合的典型。〔2〕

中小学生成员中剩余的50%则是因为自身感兴趣或者是在同学、朋友的介绍下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可见中小学生成员受父母和同学的影响比较大,培养中小学生的羽毛球运动兴趣需要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2?郾1?郾2中小学生成员运动参与时间与频率分析

调查显示,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运动员每次参与时间长短相差不多,基本都是培训班模式,每周有2―3次培训时间,每次1?郾5―2小时,中小学生参加俱乐部的培训,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时间比较固定,大都在晚上6:00―8:30之间。

通过调查发现,在周末和节假日,中小学生参与频率较高,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平时文化课占有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稍微充裕一些;但是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形式依然是培训班模式,和同学一起或者单独前往羽毛球俱乐部进行运动的较少,相对于乒乓球场馆,羽毛球运动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发展。〔3〕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较为繁重,中小学生参与校外俱乐部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都非常少,校内资源的紧缺又使很多有兴趣有爱好的同学无法参与运动发挥自己的兴趣。〔4〕

2?郾2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对中小学生成员培训模式的分析

从表2中来看,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只有鹏源羽毛球俱乐部是采用长期培养模式,其他俱乐部的培训形式基本都是以短期课程培训为主,而短期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生成员的羽毛球技术和专项素质收效甚微。而长期系统的训练不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和中小学生的耐心刻苦训练,还需要教练员在系统的教学计划下进行正确的指导,这就需要羽毛球俱乐部拿出一整套方案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5〕

2?郾3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中小学生教练员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所选取的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中只有2所俱乐部聘用了较为长期的中小学生教练人员,另外3所羽毛球俱乐部都是只有在暑假或寒假期间才会聘用临时的教练人员,并且临时聘用的教练没有固定的人员;教练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主要以本科为主;羽毛球俱乐部没有一个长期的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教练员,并且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也只是固定的内容,没有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制订一套特定的训练计划,训练效果也就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导致很少学员能够长期坚持参与羽毛球训练。〔6〕

2?郾4中小学生选择羽毛球俱乐部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俱乐部的具体原因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6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是交通方便,以就近原则为主,场馆的位置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1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考虑羽毛球场馆的价格因素;有30%的中小学生学员选择羽毛球场馆的原因是羽毛球场馆的健身气氛好,有伙伴。由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性,他们只能就近选择俱乐部,这也就为俱乐部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能够吸引周边的中小学生来运动?青少年们都喜欢结伴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郾1结论

郑州市羽毛球俱乐部场地较少,位置较为分散,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而且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相关制度、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不够健全。需要针对各年龄段中小学生进一步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让学员从训练活动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个人的羽毛球专项技战术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羽毛球运动中来;另外,还需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教练员的个人技术素质,以及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成员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从而能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培训并长期坚持下去。

3?郾2建议

3?郾2?郾1加强羽毛球俱乐部的制度建设

通过调查,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俱乐部现有的各项制度大都是针对成年人而制定的,针对中小学生制定的几乎没有,中小学生成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一套具有吸引力的制度,能否采用学生卡半价或者其他的优惠政策,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优惠,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参与动机。〔7〕

3?郾2?郾2加强教练员的引进

通过对郑州市5所羽毛球俱乐部教练员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两所羽毛球俱乐部聘用了长期的教练人员,另外三所羽毛球俱乐部都只是在暑假或寒假期间才会聘用教练人员,而没有单独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教练员,如果想让中小学生长期地参与羽毛球运动,还需要配备长期的针对中小学生成员的教练员。

除上述建议外我们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如承办校园羽毛球比赛或者发放学生体验卡吸引中小学生进入球馆参与运动。加强市场调查,对现今中小学生的运动理念与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旭东,张利丽?郾长春市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郾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郾

〔2〕周英华,周润华?郾长沙市羽毛球俱乐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郾当代体育科技,2012(9)?郾

〔3〕朱剑华?郾对广东地区经营型羽毛球俱乐部现状的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2008(3)?郾

〔4〕陈莉琳?郾福建省羽毛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及对策〔J〕?郾体育科学研究,2008(1)?郾

〔5〕李向?郾基层少体校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方法实探〔J〕?郾浙江体育科学,2003(5)?郾

第3篇

【摘要】中小学生的德育很重要,这是为他们的品德行为的奠基过程。中小学生的德育需要校内外的有效配合,也即要使得他们的德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将中小学生的德育置于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让他们能够每时每处都能够置身于德育的优良环境中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校内外配合

在对中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学生们不可能确保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学校的环境之中,所以,校外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强化学校这块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如何促进校外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如何促进学校与校外因素的有效结合,成为了教育部门乃至于社会各个部门及家庭应当积极思索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仅从学校作为的角度提出以下见解:

一、学校要承担起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沟通和指导责任

其一,坚持利用家长会、QQ群、微信群、家访等一切有效方式,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的作用必须强调和强化,学校在加强校内德育的同时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办法,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这样既能够保障学校准确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又可能确保学生家长详实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安排和要求,以此在达成学校和家长有效的相互了解基础上,形成二者之间有效的相互配合,同时还可以为及时修正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促使对学生们所开展的德育教育能够形成有效的衔接,达到“不脱节、不走样、不失控、不羁绊”的发展愿景。其二,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每一位家长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不是教育行家等情况的影响,并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还可能由于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到学生们在学校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学校应充分发回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信息。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应当为各个中小学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比如说,应当为学校提供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专家,帮助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比如说,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帮助联系有关的教育专家,录制一批音像资料发放到各个中小学,作为开办家长培训的教材,还请专家通过网络向各中小学进行教育直播,以此提升对家长们的培训水平。

二、学校要拓宽和利用好社会教育基地

其一,加强主题教育基地建设,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就是借助一些特殊地方所内敛的德育教育因素,对中小学生施加直观性的积极影响,以激发中小学生内心的共鸣,激昂起孩子们的高尚情怀。比如说,开展“走入军营一日活动”,让中小学生在于军人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充分感受什么是铁的纪律、什么是集体观念、什么是奉献精神,并在他们的心中打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国防意识。比如说,开展“我为老人献爱心走入敬老院活动”,采取让中小学生在敬老院中为老人做一件好事的办法,来培树学生们帮助他人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们敬老爱老的意识,等等。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将传统美德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抽象理论的感悟情感和践行能力,并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就会润物细无声般的根植于孩子们的头脑中,融化在孩子们的血液里,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性习惯。其二,开展“馆堂式教育引领”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调动政府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能动性,盘活文化馆(宫)、图书馆、艺术馆所具有的各种有益的教育功能,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讲堂式活动,使中小学生在课外之余,能够享受到在学校的课堂中得不到的教育。比如说,应当紧紧依托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本地的学者开展自愿者活动,并借助学者们头脑中知识容量的辐射作用,为中小学生开办一些有益的讲堂,像开办国学知识讲堂,向中小学生传播国学的精神内涵,用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滋养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灵,像开展传统民族艺术培训,请我们民间的能工巧匠,为学生们讲授民间艺术,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们的认知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当积极鼓励慈善部门走进中小学校园,为学生们介绍现实社会中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尤其是应当请一些道德模范为学生们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使学生们能够得到鲜活的教育,从中感悟做好人的真谛。

三、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应当是有层次感的,应当是有约束力的,在此方面要坚决杜绝花架子搞形式问题的发生。其一,强化学校对学生的评估制度的建立。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式人才,在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是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的。所以应当由学校对学生建立《操行诊断评估手册》,详细记录学生们在参与德育教育中的实际情况,认真记载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将每个学生的操行情况作为各个学期评选优秀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毕业时由于操行累计不能达到一定标准的,要坚决不准获得毕业的资格,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必须通过“不可充分”的办法,来获取诊断评估通过的机会,兹事体大,应当引发我们的广泛性重视。其二,加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机制的建立。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适当的考核验收标准,加强对学校在此项工作上的考核验收工作,要把学校自身德育教育开展情况、社校联办工作开展情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对学生操行诊断评估考评情况等,作为硬性指标严加考核验收,对于工作开展好的要在资金帮扶、奖励鼓舞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于工作毫无业绩应付了事的,在打差评的基础上,要对学校领导进行约谈,对于在下一个考核验收季,仍然没有得到改观的,要行使行政手段对该校的领导予以降级或免职,以此提高学校领导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作者:吕阳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 犯罪预防 教育

一、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研究的缘起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校教育,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教育,逐渐取代了家庭犯罪预防教育的功能。对于学校犯罪预防教育担任的角色问题,国内外曾经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犯罪原因在校外,因而学校无法起到根本的作用,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并非至关重要;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小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介入、提供帮助、普及知识以及预防犯罪等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本课题调查研究认为,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的犯罪案件,要求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犯罪。这是由我国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犯罪的侵害对象为老人、妇女、青少年等自我保护弱势的群体,校园及其周边的犯罪侵害对象更是具有针对性。而犯罪预防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第二,在校园犯罪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犯罪的青少年是由于对犯罪无知,或者缺乏预防犯罪的意识而造成的。而且绝大多数校园犯罪的受害者,是在校的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也在他们的无知和缺乏预防意识和技能中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第三,中小学生正在经历青少年生长阶段,这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教育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养成预防犯罪、远离犯罪、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他们集中在校园内学习和生活,具有开展集中统一犯罪预防教育的良好条件。

二、以江西省中小学校为例分析犯罪预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围绕校园治安这个话题,近年来引来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一系列重大犯罪案件频频发生之后。2010年4月8日,郑民生持刀杀害福建南平实验小学8名无辜小学生,杀伤5名。2010年4月29日,徐玉元携带单刃尖刀闯进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对园内的幼儿和教师员工大肆残杀,致32人受伤。校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成为社会焦点。江西省中小学校目前没有发生恶性暴力案件,但是校园并非祥和宁静:江西萍乡某校年仅14岁的初中女生陈某在校考试后被拐骗至宜春某娱乐场所坐台。江西进贤县一中学生熊某甲、熊某乙兄弟在校园内被4个15岁左右的男青年强行带到学校外面的后山上殴打和抢劫。……诸如此类的案件在中小学校园内屡见不鲜。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对江西省内南昌、九江、赣州等13个市(县)就读过中小学的调查者随机问卷调查时,有69%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小学校园治安状况一般,18%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治安状况较差。在调查中,49.76%的调查对象在中小学校园内经历过校园犯罪案件。可见校园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分析,校园内犯罪预防教育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社会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犯罪高发时期。转型中的社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和谐因素使犯罪率不断攀升。各种犯罪案件有的以校园周边,甚至就以校园内部的目标为侵害对象。这样的犯罪侵害对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预防的意识和防范的技能都处于弱势。犯罪侵害在中小学生并不成熟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把一系列暴力、黄色等负面东西广泛地传播给社会,同时也过早地传给了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在遭受社会犯罪侵害,无法预防和减少伤害的同时受到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由受害者转变成为施暴者和破坏者。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关系很大,有一些父母没有注重对孩子的犯罪预防教育,如何防范犯罪侵害,如何应对犯罪侵害,如何远离犯罪,都没有及时掌握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不仅预防意识薄弱,其自身也没有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和技巧,更无从教导孩子。

(三)教育层面的原因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并没落实到位,基本流于形式,更缺乏对学生对预防犯罪系统、科学的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怎么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碰到人身财产被伤害了还不敢报告老师与父母,更谈不上向公安政法部门报案。个别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欠佳,面对一些后进生,不是耐心引导与适当批评相结合帮助其转化,而是采取原始的体罚,甚至动不动就劝退回家。

三、以江西省中小学为例探索改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

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等地相继报道了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犯罪案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刻反省一下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的缺憾!根据上文主要分析的原因和问题,改善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势在必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家庭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法制与道德观念,预防与减少各种犯罪,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让中小学校园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发展。应当以中小学校为核心和主体,联合社会、家庭力量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方式、法制与教育观念进行培训,对在学校有坏习气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在学校可能受到犯罪威胁的学生进行预防性、技能性教育;对在学校已经受到侵害威胁的学生进行疏导和帮扶教育,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校在学校内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提高道德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先进人物;同时要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墙刊、电影、广播等多种手段来宣传法律。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开设法制课,不仅要保证时间和质量,形成长效机制,而且要保证从预防犯罪侵害、中止犯罪侵害、再到犯罪侵害后的疏导和帮扶都有明确的可以实践、可操作性强的有效内容,形成科学规范的预防教育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校既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提高他们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走向成熟,接受社会带犯罪发展的观念,明白生活中有小红帽,也有狼外婆。中小学校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个别心理不健康尤其是对社会有敌对情绪的学生要及时开导,防止他们走向犯罪道路;对可能遭受犯罪侵害、威胁尤其是对已经受到伤害的学生要及时疏解,帮助他们正视犯罪侵害,防止他们因为逃避而造成对幼小心灵不可弥补的伤害。

(四)创新教育方法,吸引孩子树立远离犯罪的健康心理

掌握预防犯罪的技能技巧,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学校开展预防教育时不断探索与努力,根据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规律,多渠道,多角度,适当、适度地让学生逐步接触到预防犯罪的实质性内容。各地方针对中小学校园教育陆续实践了一些好的做法:辽宁沈阳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亲临课堂以案说法,9年来摸索出一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路。深圳南山区人民检察院“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进校园”活动,检察官走进中小学校园讲授法制教育课。从这些做法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相信预防与减少中小学校园犯罪行为和犯罪侵害是可以取得实际效果的。

(五)坚持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巩固学校法制教育效果

教育系统自2005年就开展了“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与司法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小小律师”教育活动和面向法制副校长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校要坚持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各项相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青少年学生社区参与综合评价系统,把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社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等的特长,为中小学生犯罪预防教育提供支持。各地中小学校要积极与检察院、法院建立长期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的开庭审理过程,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

(六)重点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救助和服务工作

早在2007年,、文明办与全国妇联、团中央等12个部门共同开展了“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大行动。这个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并且救助和服务的青少年儿童范围扩张到广大中小学学生。要深入中小学校园,通过基层调查、建立跟踪档案、帮助生活、解决困难等各种措施,救助和预防中小学生犯罪侵害。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包含两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如何教育中小学生以保护自身安全为主预防犯罪侵害,特别是预防校园内犯罪的侵害;另一方面,如何教育中小学生以自身健康成长为主预防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特别是预防中小学生成为校园内犯罪的实施者,甚至是走向社会犯罪。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经过研究,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到青春期即十二三岁再对在校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其实已经晚了。犯罪预防教育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校园犯罪预防就必须从早做起,预防得越早,预防教育、减少犯罪的成本就越低。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校园犯罪预防教育进一步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董士昙. 学校犯罪预防教育透视.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4).

[2]预防犯罪到校园. 人民法院报社,2007-09-10.

[3]李舜宜. 关爱下一代 共建阳光校园——我院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进校园”活动. 南山检察网,2006-10-31.

第5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线电视、多媒体,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时机、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现代传播,2004(5):11-13.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心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4(1):81.

[5]陈晓虹整理.“你的媒体需求正确吗?”[N].深圳青少年报,2005-01-16(2).

[6]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6-9.

[7]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工作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追求,以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和谐发展为目标,固根本、强基础、铸品牌、活比赛,提升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工作品质,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以最佳状态迎接省首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复查。

二、主要工作

1.固根本

严肃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并向社会公布。区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督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学校,限期整改,若该校是“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的,将予以摘牌。

学校在严格课程设置、统筹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要不断促进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丰富性和机制的长效性,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要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有申报程序、有技能目标、有指导教师、有测评认定、有活动记载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继续完善方法、强化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稳中有升。

2.强基础

各中小学必须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中小学艺术器材目录》要求,配足配齐体育、艺术器材,建好各类场馆、专用教室,满足体育艺术教学及活动需要。

优化音体美学科教师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专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依托健美操比赛、文体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平台,“以活动促培训”、“以活动促教研”,使活动、培训、教研有共同的主题,形成研、训、赛一体化模式。举行小学音乐、美术学科优质课评比、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拔优秀成果参加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科研专项成果奖、市第五届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比,组织优秀艺术干部、教师参加中小学“体艺2+1项目”实践讲座和先进学校考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特长明显、专业精通、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

3.铸品牌

各学校要按照“共同发展,校本为主”的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办出特色、培育文化、打造品牌。2014年校校都要有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和艺术特色项目各一项(包括省体育特色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特色项目中的体育艺术项目,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中小学生艺术团分团等),学校要有常年训练的田径队、合唱队等体育艺术团体。

区域优势品牌更加卓著。以区学生艺术团各项分团为依托,有效整合我区教育系统的艺术资源,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活动和品牌团队,合唱、舞蹈、器乐、书画等项目进一步做强。体育方面,乒乓球、田径、游泳、网球等项目形成新的优势。

4.活比赛

以“立足学校、面向全体、激发活力、提升水平”为根本要求,蓬勃开展2013年区中小学文体节活动(合唱比赛、舞蹈比赛、少先队鼓乐队检阅、“月湖杯”书法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学生课堂美术作业展评、禁烟标志上烟盒创意征集、艺术分团展演、“阳光视角”新年学生摄影展评等),以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展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力求通过赛研训一体的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文体节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第7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身体素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体检方式,标准等等因素的制约和新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卫生工作者不得不改进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的方法。

【关键词】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随着时代的推移,医疗技术,农业技术,食品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人类的健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带来的身体健康数据的横向及纵向变化,还有一些曾经不被考虑的身体指标现在已经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这些变化应当引起从事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的注意,学校卫生工作人员,肩负着祖国未来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应在方法学上与时俱进,学习研究国家新颁布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并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一 根据新《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改变现有的体检人员组成

2008年6月27日,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下面简称《办法》)的通知。根据《办法》中对机构的规定为具有法人资格、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由政府举办的公立性医疗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能独立开展学生健康检查工作;能对学生健康检查状况进行个体和群体评价、分析、反馈,并提出健康指导建议;有独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足够的学生健康检查场所、工作条件和必备的合格的医疗检查设备与检验仪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在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这就使得各地曾经广泛使用的疾病防控中心体检的格式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些级别的公立医院也具备了为中小学生体检的资质。医院的医疗人员专业水平普遍优于疾病防控中心,且具备疾病防控中心不具备的口腔,耳鼻喉科的检查人员。但是优于让学生大规模到医院体检将为医院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而且一些低年级学生的到达体检医院的安全问题也将成为隐患。因此在新规定的颁布下医院应与疾病防控中心加强联系与合作。医院为疾病防控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培训或在体检时派出相应医护人员协助体检,提高体检检查人员队伍的素质。确保中小学生通过体检检查出疾病、预防疾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二 通过调查对比完善检查项目,统一全国检查项目标准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原有的检查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应当结合国外体检的经验增设项目。

(一)在一份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中小学生体检机构的110名专业体检人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国外体检中经常询问的药物过敏史、伤害、性发育(男性是否遗精;女性是否月经初潮)和近期心理障碍(疾病)等项目询问率均低于20%,而男性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发育的检查率也普遍很低,分别为18. 6%和15. 7%。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青少年性早熟问题日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增加这类项目是必要的,还有近年来中小学生频繁爆出心理健康问题在体检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地区对近视力是不检查的,而且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色觉等项目部分地区未开展检查,这对中小学生的传染性眼病的防控和学习生活极为不利,应注意完善。而在口腔检查中对牙周疾病的检查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盲点,而牙周疾病恰恰是影响青少年正常发育的口腔常见疾病,且发病率逐年提高;

(三)美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学校健康记录要求将问诊项目作为第一项目来进行询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体检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过往病史、近期发热史、近期感冒史、近期身体其他症状进行问诊,但在学生体检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几乎没有工作人员询问。然而这些近期病史极有可能影响正常体检结果。我们的体检工作者往往忽略这种问题是对中小学生健康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过以上几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体检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的检查上,需根据调查数据加以改进完善,且暂无一套硬性标准规定体检项目,使得体检项目出现了地域性及城乡差异,需要加强统一管理。

三 对学生体检结果评价规范,并要求及时获取内容反馈

现行体检检查单中的体检结果评价过于简单,对学生健康的指导和疾病的防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体检结果存在问题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的学生也未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体检单位,体检单位无法进一步掌握学生健康情况的真实性。而在国外,体检结果评价受到高度、广泛的重视,如美国儿科学会推荐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中小学生体检健康评价,并有评价指南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因此要从内容、方法和标准等诸多方面规范体检结果评价,建立双向反馈的体检结果制度,以充分发挥体检结果的健康指导和疾病防控功能。这也可以帮助体检工作者根据情况对体检项目的及时改变起到参考作用。

四 依据地区经济情况制定不同地区学生体检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体检费用由政府承担

负责体检的单位应严格参照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及标准收取体检费。不得私自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收费过高造成逃避体检现象,收费过低势必减少体检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体检费用基本都由学生承担。调查对象反映,教育及卫生行政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明显不足,有待提高。要求学生体检经费有地方财政支出的呼声极高。可喜的是,《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现已规定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检费用的保障,学生健康体检经费管理(拨付)办法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共同制定。而政府除了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体检费用外还应加大投入。为体检工作者定期培训,已应对随时出现的新型传染病,为体检机构采购先进设备提高体检机构检查效率缩短检查周期。如有条件的地区采买体检车辆已解决偏远地区体检难的问题。

五 结语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要人群,青少年的健康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亡。而中小学生的体检正是了解这一群体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体检工作体系及方法才能长期有效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确保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伍晓艳,陶芳标,苏普玉,朱鹏.我国中小学生体检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03).

[2] 闻伟虹.基层施行《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思考[J].中国校医,2010,(11).

第8篇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健康问题放在第一位。就目前整个社会教育环境,决定了学校和家庭更注重中小学生的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各年龄段临近毕业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时间安排少、内容不够丰富、体育器材比较单一,以及安全事故考虑,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诸如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是大部分中小学生闲暇时、双休日或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或上网聊天等,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没有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甚至对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毫无兴趣,根本没有自己喜好的体育运动。

三是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学习成绩的压力,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相互攀比心理尤为严重,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课外学习任务,导致孩子们经常挑灯夜战,严重威胁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上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匮乏,许多学生所住的小区缺少体育活动场所,免费为中小学生开放的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替而代之更多的是商场、超市中的电子游戏娱乐,像户外拓展、室内特色运行场馆收费较高,空气质量较差,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培育体育爱好的积极性。

二、加快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事业发展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保证健康教育,落实减负措施,提升治理能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为健康中国打牢坚实根基。建议市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各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阶段,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知识进行测评,将体育纳入。

二是加大对社会公共体育场所以及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要在居民区或者一定范围内配套建设体育场所;本市各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开发,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实体育师资力量,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学习,增加在校学生体育课、课外锻炼,增加各类体育运行项目器材,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是持续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校内食堂要实现“明厨亮灶”,增加直饮水和热水配套设施,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充足饮水,严厉打击学校和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中小学生食品安全。

五是深入开展中小学近视防控行动,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严格控制电子教学时限,每日要按时督促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在保护视力的同时,还要养成护眼爱眼的好习惯。

六是加强中小学医务室、卫生室等医疗基础保障,建立学校与就近医疗机构的迅速对接机制,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控工作,切实减少中小学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传染病例发生,定期对在校学生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及时将有身体健康隐患的学生转至医疗机构检查和救治。

七是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在原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把预防近视、食品安全、强身健体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9篇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生态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2012年,一项以5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82%的小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超过5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30分钟;80.08%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42.02%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博;28.0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众多媒介中最值得信赖的。另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外媒介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渠道。尽管网络的渗透率低于书报刊,但平均接触时间却是书报刊的两倍以上。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是重度使用状态,他们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对其持有一种不加质疑的态度。其次,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龄化、娱乐化倾向。2009年《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80%的小学生在9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也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其中,选择玩游戏作为上网目的的学生占了90%,相比之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把“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新媒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下能够正确使用网络,那么这将有助于其有效获取信息、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但如果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那么其会在享有自由掌控的之后继而产生茫然无助感。最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一项对上海市小学3-5年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测试表明,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会不加批判地将新闻报道内容完全等同于真实社会;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作为真实的生活,而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急需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导。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庞杂的内容,学校更要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与媒介建构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几类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方式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在媒介使用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建构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指导他们掌握合理的媒介使用方法。所以,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尤为迫切。

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没有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其他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的经验、做法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笔者通过对国外2003年至今10年间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资料梳理发现,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较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如从对学生媒体认知能力培养到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一)教育理念方面

随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反思,欧美国家在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与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受教育者批判素养方面的要求。例如,加拿大将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6]欧美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强调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需要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媒介传播方式、组织运作方式、职业伦理道德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对媒介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并能够有效运用媒介实现自我完善。

(二)师资方面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者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笔者通过梳理国外资料发现,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也已有30多年。但即便如此,由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状况不同,美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美国研究者汉斯•施密特(H.Schmid)t对亚特兰大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2016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师资不均衡,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薄,如有的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层面;三是课时得不到保障,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把握。在土耳其,2007-2008学年,媒介素养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6-8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为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效果,2010年,艾吉耶斯大学的研究者对开塞里的1194位上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6-8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媒介传播和媒介内容的自觉意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另一项调查从师资的角度为此提供了解释。2008-200年,杜姆卢珀纳尔大学的研究者对该校480名即将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虽然能够较好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并且对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媒介的效果与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介素养教育在起步阶段首要的是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其也不能放松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这也是我国在未来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中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从长远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循序渐进地逐步延伸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妨从最具可行性的环节入手,先来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一)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这比增设一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难度要小;另一方面,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先天的合理性。第一,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除了作为辅助材料来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于点滴之间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第二,某些地区新编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少量的报刊文章,虽然这些内容还并未被作为教学重点,但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搜集信息、进行表达,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

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数学中,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因此,笔者在此部分探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应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师资源问题。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还有的新闻传播与中文师范同属一个学院,这为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选修新闻传播类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不过,即便有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受教育者的普遍性等问题仍难以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具体来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各有其专门的教学目标,虽然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但不能在一、二门课程中系统地讲授媒介素养知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只是选修其中的一、二门课程而已,并且这种选修又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学分需要,因此,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名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都能均衡地学习到相关知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编写专门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同时,学校除了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对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二是培养、配备合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使其既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又了解语文教学,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当然,在师范院校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教师更为有效的途径。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在文学院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媒介素养研究方向之后,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2年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博士点,开始了为高校以及中小学培养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实践。

(三)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教育试点

从“亲缘”、地缘等角度来讲,将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有其可行性和便利性,也有助于实现前面所谈到的“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第一步的落脚点”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和附属中小学之间要围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达成共识,并尝试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合作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的师生组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到附属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为有针对性地撰写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讲义及教材等奠定基础。二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媒介使用问题,到附属中小学开设讲座,为学生释疑解惑,及时解决问题。三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附属中小学的教育实习中,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以自觉的研究态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将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者,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不断思考和总结,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四是附属中小学作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来,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对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并不十分了解。高校相关专业与附属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既能确保教学方案、讲义教材的专业性,又能确保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可操行性。五是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培训对象不仅包括语文教师,还包括其他各门课程的在职教师,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分析媒介和理解媒介。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试点,一方面先在语文课堂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做好教师培养和教材编写等工作,既可以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又能够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当在教育试点中积累了经验、储备了师资,并做好了教材、教法等各项准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中小学的一门选修课,然后再根据实施情况,建议各地中小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时,笔者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国家都是首先由民间推动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之后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界的研究探索和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借鉴先行国家的做法,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划,以切实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第10篇

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

1、凡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一律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 在学校内的任何地方都不得携带和使用手机。

2、学校的教学楼内外,食堂、每个宿舍均有公用电话。

3、对教师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4、规定并严格执行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5、定期利用班会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教学教育引导。

6、每学期开学都将学生手机管理要求以告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1、我校上午上课时间是上午8:00,严格执行中学上午上课不早于8:00的规定。

2、不要求走读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

3、新生入学对家长培训时明确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按时就寝。

4、对于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教师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减少作业量。

三、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

1、河北省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外读物进校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管理。

2、承德市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进校园的课外读物进行监督检查。

3、学校督导组每天进行安检就包括根据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中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学生购买携带的课外读物予以清理。

4、严禁在校园内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严禁任何人、任何机构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四、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

1、要求各年级非中考科目不得布置课外作业,中考科目每天书面作业由年级统一调控,规定作业时间总量不得超过90分钟。

2、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3、教学过程考核细则对作业批改要求教师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更不允许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

1、规范课程设置。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每周开足3节体育课。

2、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严禁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体育课时间,确保课时总量。

3、规范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第二节课间密跑,学校还开展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形成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

第11篇

一、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古语有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非仅仅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劳动实践教育拥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思想道德本身便是先人在不断摸索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本质是现实性的,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体悟,收获才是最大,也是最有效的。如果中小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道理,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加以辅助,学生很容易提不起兴趣,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教育就十分低效。由此可见,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教育。

2.有助于身体健康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里的体育课越来越少,即使尚存,运动量也是一降再降,体育课的功能极大萎缩。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不起万一发生的事故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安全事故的顾虑使得体育课越来越名不副实,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极大下滑,又是确凿的事实。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提升体育课课程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老师水平,增加器材和医疗设施,从两方面缓解矛盾;二、寻求体育课以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育。前者看似很好,可行性却相当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使得学校难以招收更加优秀的体育老师,配置丰富多样的器材,因此,另寻出路是改善受教育者体育教育不足的唯一方式。劳动实践教育正是“其他方式”的一种。劳动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间接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大多从生活中来,不会像体育课那样容易产生意外事故。

3.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利用已有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创新必须来源于对已有事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就不能奢谈创新。而要充分理解社会现实,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方式。传统教育中,强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培养出只知书本、不切实际的书呆子。知识本身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生要学习知识,自然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并且书本中的知识都是先人提取、精炼出来的精华,和现实中的种种情况相比,失之单纯。劳动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实干人才

所谓实干人才,指的就是不埋头于书本,能够投身于实际行动中的人才。现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固然是因为学生们自身认识水平不够高,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一些知识本身实用性偏低,也是不容否定的问题。劳动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得来,也能即时运用到学生们的生活中,从源头避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质疑。一直学习这种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的知识的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也将和那些从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有很大差别。而只有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受教育者才算是真正受到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发展劳动实践教育,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着手。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尚未成型的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应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之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并在受教育^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自己提出要求。同时,让受教育者理解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从劳动实践教育的主体着手。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和受教育者一样,也要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理解的层面和受教育者要有所区别,受教育者只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教育者则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在更高层面乃至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承担起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

再次,从国家方面着手。国家要更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增加对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培养相应教师,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倡导劳动实践教育,使整个社会都养成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风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社会氛围

(1)每个人从思想上、观念上支持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对劳动实践教育不觉得无关紧要,而是觉得理所当然。

(2)全社会都了解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工作。比如:企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支持中小学生的实习,安排时间,提供场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作为家长,不娇惯孩子,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行动上支持,思想上放手。

(3)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对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

2.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

(1)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劳动实践意识的提高,重视教师劳动实践能力的培训。

(2)改变教学方法,做好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①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动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中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贯彻“情境――体验”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中小学生的探究和操作欲望,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②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能力,就得指导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参与操作,保证课堂上用于动手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语文教学中融入动手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让学生探索发现、猜想、检验的机会与时空。③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中小学生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导、验证。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将升学向更健康的方向引导

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也符合我国的国情,高考作为科举制度的延续,在现阶段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考虑保留高考的形式,完善高考的内容,然后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体系。这样既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僵硬,也可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4.合理利用F有的劳动实践基地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

声乐能力是一个集多种技能于一体的能力指标系统,其中包括的基础的声乐表演能力,高效的声乐教训能力和促进声乐能力横向发展的声乐拓展能力。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讲,其音乐教学水平取决于声乐能力的高低,注重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广义上来讲,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综合综合能力提升,对于音乐这门模仿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能以一个艺术家、表演者的姿态在“教学舞台”上施展才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榜样,用以模仿和学习。因此,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对音乐教学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音乐教师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与完善的重要过程。二是有利于中小学校培养应用性音乐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各项学科的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学科也不例外[1]。中小学生对音乐接触大多属于基础阶段,从基础抓起,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关键所在。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自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就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注重自身声乐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以更加全面和牢固的音乐知识以及更高的音乐素养为基础。

2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途径

2.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声乐能力

在中小学声乐教育中,教师为了制定出全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必须清楚了解现阶段中小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最好能对当下主要声乐教学模式进行调研,这样制定出的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一方面能让音乐教师本身的声乐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中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避免盲目跟风。中小学教师本着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思想,可以将新型的观摩教育模式和微课式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感受声乐世界的美妙,从而更加坚定自己声乐学习的目标。最后,学校方面为了大力支持音乐教师的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通过添加和完善音乐设施设备来助力音乐教师在声乐能力方面的发展。

2.2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声乐方面的培训

为了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培训力度,发扬“素质教育,艺术为重”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对音乐教师进行定期的声乐培训,一是可以邀请外地声乐专家或名师到本地,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或者创办声乐学习班等方式来传授经验,供学校音乐教师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声乐能力。二是有计划的将本地的音乐教师外派出去,到外地进行声乐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吸取更多不一样的声乐知识和经验为自身的声乐发展提供基础。

2.3要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由于声乐是一门集表演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艺术,想要提高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尽可能的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便是一个有效途径。音乐教师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声乐表演中得到能力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声乐能力的不足,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在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表情、气质和形体等全方面的发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2]。因此,在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道路上,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可以按年、按季度举办当地音乐教师声乐能力比赛,并设置一定的奖项,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创造一个艺术实践活动的舞台。

2.4进一步强化声乐拓展能力

声乐能力包含多个方面,所以进一步强化声乐拓展能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途径之一。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校里的学生乐队数量也逐渐增多,所以音乐教师要锻炼自身的指挥能力,以此来适应现阶段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活动的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加强自身对音乐的研究能力,细致化日常教学工作,并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拥有研究问题的能力,及时纠正完善自身的声乐能力;接下来是需要教师强化自身舞蹈表演能力,透过肢体语言能更好的凸显声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最后是要求音乐教师强化组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提高,音乐教师为学生们尽可能的创造课外活动的机会,利用课外实践给学生们排练节目。

2.5进一步强化声乐教学能力

声乐能力高低在教学能力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所以强化声乐教学能力也有利于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具备专业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教育技巧和教育心理学,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了解中小学生处于变声期的嗓音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声乐训练和保护,与此同时教师要将歌唱心理教学融合到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能力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掌握一定量乐器的使用基础上具备较强的自弹自唱能力,并提高自弹自唱的表演质量;二是拥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让学生在观摩中得到音乐的启发,有一个学习的借鉴对象;三是强化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是强化音乐教师的声乐评价能力,使之更具专业性,合理性。

3结语

综上所诉,在强化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道路中,音乐教师是培养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引导者之一。本文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强化声乐拓展能力等方面来提出策略,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望以此为培养具备专业声乐能力和良好音乐素养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毛亚雄.探讨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5,(1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