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时间:2023-05-16 11:1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疾病构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19 世纪,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是肺病; 到了20 世纪, 则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 至于21 世纪, 由于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压力持续增加,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精神病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由于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疗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 致使精神疾病不仅治疗周期偏长而且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 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困扰了患者及其亲属的生活, 也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精神病的发病率、提升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精神病的治疗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作为治疗精神病的重要场所,精神病医院的建设在整个精神病的防治体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中没有法定的标准,各个设计项目均采用医院原有经验和具体要求为参照,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下面就从我的两个设计实例入手,探讨一下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设计实例二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

1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主要特色

1.1管理模式行动的限制

普通医院护理单元中对病人的行动不加以限制,病人可以自由的行动,出入护理单元之间。精神病医院的病人因其特殊性,有些病人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对其行动需要加以监管和控制。

精神病医院的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加以防护,并保证一定的隔离手段。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楼层之间的楼梯,需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证病人在一定监管下才能使用。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设有隔离和防护设施,保证病人能够安全的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1.2治疗模式护理单元内完成主要治疗

普通医院的住院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依靠医院内的医技设备和手术治疗,护理单元内的治疗作为辅助手段。精神病医院的病人,除去一部分躯体合并症病人外,其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和心理治疗,在护理单元内部完成主要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对建筑的平面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护理单元内分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

治疗区内还根据病症的程度设置重症治疗区。

1.3交流模式多种规模空间组合

研究表明,空间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对于提高精神病的疗效非常重要。若能在护理单元中分化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不同层次的空间来模拟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则患者通过接受不同层次的空间刺激,进而可以感知和把握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同时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停留场所,自主地通过参与不同层次的人际交往来丰富住院生活并唤起心底的生活感觉,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需设置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开敞程度的的空间,供患者日常交流活动之用。

2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

2.1严格的分区布局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按功能分为病房区,治疗活动区和医生区,病房区主要供病人休息,治疗区是病人白天的主要活动区域,医生区为医生日常办公所在区域。

三个区域联系紧密,病人主要来往于病房区和治疗区之间。为了便于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和监控,医生区可以直达病房区和治疗区。

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布置中,将治疗区中的重症治疗区域独立设置,医生区设置在病房区,重症治疗区和治疗活动区中心部位,方便了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

2.2合理的流线组织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流线可分为人流和物流两类,人流包括病人流线,医生流线和探视流线。物流包括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

人流设计

在护理单元内的病人流线主要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医生流线往来于医生区、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在这两个项目中,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管理模式,流线组织略有区别。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内,病人流线穿过医生区,便于医生更加直接的监护病人行动。在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中,病人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的流线不穿越医生区,这样医生区相对独立和安静,便于医生开展工作。相比较而言,将医生区独立于病人流线之外的布局更加科学一些。

探视流线一般通过垂直交通到达护理单元主要电梯厅后就停止,不进入护理单元内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在电梯厅旁设置了探视接待房间。

物流设计

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严格分离,互不干扰。

护理单元的供应流线通道垂直交通到达主要电梯厅,然后到达活动治疗区的配餐间。护理单元内污物主要产生于病房区,通过污洗间收集处理后通过护理单元端头的污物电梯运出护理单元。

2.3特殊的细部设计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区别于普通医院护理单元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其特殊的细部设计。因精神病医院病人的特殊性和监护的需要,护理单元内很多部位要采用特殊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监护,一类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使用安全性。

监护相关的细部

主要体现在护理单元内部的窗和门上。

病房区和活动治疗区外窗均采用一定的限位措施,限制开启角度,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限制人员进出窗口。同时外窗提高玻璃的安全等级,采用夹胶安全玻璃,防止被暴力破坏。护理单元内部也在用安全玻璃窗,在护士站设置安全玻璃围栏。

护理单元内的楼电梯和不同区域之间的通道门以及医生区房门设置磁卡门禁,由医护人员掌控。同时,这套门禁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在火灾报警时均能保持畅通。

使用安全相关的细部

在特殊护理区病房内减少墙体凸角,采用整体软包装潢,减轻冲撞带来的危害。

护理单元内所有部位墙地面尽量保证平整,减少突出部位和构件,并保证所有装修部件的紧密固定。

护理单元内病人所在区域均不设置电气开关,所有开关设置于医生区内统一管理。所有区域没有外露的电线。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建筑设计标准。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更加的困难,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第2篇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94

由于近些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也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 精神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因为其伴有大量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样就需要医护人员找到其潜在的安全隐患, 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对策, 从而提升精神病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抽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65例精神病患者, 通过对该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30例, 女35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23岁, 平均年龄(45.16±7.31)岁。65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个月~ 5年不等, 并且坚持药物治疗。对医护人员的交接班记录分析得到, 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20例, 主要包括:自伤4例, 药物错服、漏服2例, 毁物2例, 外逃10例, 暴力行为2例。

2 安全隐患及其发生的原因

2. 1 自身原因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处于一种病态的模式, 在日常的生活中, 其具体表现为自制力下降、大多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病, 对医院的治疗方案产生抵触, 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2]。如果经历长时间这种心理的影响, 郁积在患者心里的负面情绪会更多, 从而为了达到目的, 就会出现情绪失控、容易暴躁。最为严重的就是出现暴力行为, 例如伤害自己、损坏物品等。另一方面, 大量的精神病患者存在被害妄想,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 受到该种症状的支配, 患者会对医护人员有抵触心理, 可能拒绝配合治疗, 严重的会对医护人员发起人身攻击。个别的精神病患者, 还患有幻听, 在指令性幻听的支配下, 伤人或者伤己。还有一部分患者处于恢复期, 因为想念家人, 急于出院, 病情会出现波动, 心情相对低落、抑郁,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残、逃跑等[3]。

2. 2 家属 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 很多患者的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并不了解, 更不要说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许多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不能正确理解, 对患者也不能给予耐心和关心, 有些家属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受到刺激, 极易造成自残、伤人或毁坏事物等情况。除此之外, 还存在较少数的患者家属对患者过分的宠爱, 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总是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方法不支持, 不配合护理人员制定的护理方案的执行, 有甚者还会反对护理人员, 这就极易造成患者发生冲动行为, 也有一些家属对于陪护的方法以及要领并不了解。对于上述这些情况, 为了能够减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与医院发生纠纷, 就会允许患者出院, 但是由于患者没有得到完全的治愈, 所以就会促使患者不断的受到外界刺激, 从而导致情绪反常和出现过激等行为。

2. 3 医护人员 在对精神病患者施以护理的过程中, 会有个别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较差, 很多护理程序都没有按照规程操作。同时还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在记录患者的病情时, 没有做到详尽、仔细, 主要的原因是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不够仔细, 没有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在书写护理记录时, 没有做到重点突出、内容详细, 对患者的病情反应不够准确。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 没有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检查, 忽视患者身上所携带的危险物品, 患者进入住院区后, 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医生对患者的患病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 所以在护理级别的判定以及药物剂量的使用上, 没有做到“五防”的要求, 最后导致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问题。

3 防范措施

3. 1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全面。针对这种情况, 医院应该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 还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3. 2 改善家属的态度 由于精神病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给家庭以及家属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所以很多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态度都是冷漠的, 这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失望、无奈。因为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 很多家属都会故意疏远患者, 这样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很容易影响到患者的治疗配合情况。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家属沟通, 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改善家属对患者的态度[4]。

4 小结

因为精神科的患者有着其特殊的情况,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 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 不容半点马虎。在对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按照安全及护理制度进行, 从而确保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安全。因为患者易受病态思维的影响, 其危险的发生多难预测, 在护理过程中, 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灵活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还应该对这些患者予以更多的关心, 保证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异常, 同时还要对患者日常治疗做好记录, 并且还要对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隐患尽量排除, 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晓平.精神康复科护理安全的细节管理.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1):58-59.

[2] 夏芳.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当代医学, 2013, 19(7):120.

[3] 顾珠萍.精神病患者在外科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7):89-91.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病人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情况,对传染病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366例,包括有病毒性肝炎189例,肺结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传染病20例。结论:精神病合并传染性疾病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病专科门诊应加强收治病人传染病的排查,做好入院归口管理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与防范意识。

关键词 :精神疾病;传染病;护理管理;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LI Mei-hua,XIE Guang-p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he merger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 were infec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During the perio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15 893 cases,3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mainly of viral hepatitis in 189 cases,and 9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42 cases of syphilis,17 cases of chicken pox,20 cases of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psych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do a good job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 improve the nurs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Psychiatric patients;With infectious diseases;Nursing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我院是一所全市医院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一直承担着全市精神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委任的由110公安收送的肇事车祸病人以及流浪乞讨病人,这些精神病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躯体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本研究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其中合并有传染性疾病366例,男236例,女130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9.62±4.85)岁。农民197例(53.83%),农民工106例(28.96%),学生35例(9.56%),其他28例(7.65%)。各种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189例,为肺结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传染病20例。

1.2方法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数,对传染病诊断报告卡以及病历资料逐例逐项登记其年龄、性别、职业、主要诊断、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住院时间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归纳汇总。

1.3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

2结果(表1)

3讨论

3.1精神病病人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1.1社会环境因素精神病病人是受社会冷落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多重歧视。近年来,我院每年平均收治由公安110收送的流浪乞讨精神病病人约500例,由于病人长期流浪,生活不稳定,缺乏相应的照顾与管理,形成不良的卫生习惯,没有固定的食物供给,营养得不到保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恶液质等营养性疾病,从而加剧其自身抵抗力受损[1],因此,这类病人容易合并有乙肝、肺结核,甚至因有吸毒与乱性行为而感染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本调查显示,男病人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病人,农民及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发病率高,均与其外界流浪生活或疏于家庭与社会的管理有关系。

3.1.2精神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此类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易使其防御机能减

退[2],其中有些传染病为感染潜伏期或病原携带者,入院后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等。本调查结果还显示,精神分裂症合并传染病占45.36%,而情感性精神障碍次之,这与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的紊乱有密切关系,例如:肺结核病人往往是因为精神病急性期,病人过度兴奋躁动,抵抗力下降而极易感染结核杆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如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病人,大部分肝脏功能受损较严重,因此合并乙肝等疾病比例较高。

3.1.3住院环境的影响精神病病房大多为密闭式管理模式,而精神病医院在建筑设计上很难符合要求,住院病人活动空间较小,人员密度大,病人住院时间长,户外活动也较少,这就加剧了病人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病区一旦有传染性疾病病人,标准的隔离措施难以实施,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水痘、流感、腹泻等传染病。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门诊把关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述,不能真实反映病状,配合能力差,容易漏诊或误诊,有资料显示,合并肺结核疾病的误诊率高达78.81%[3]。因此,医师首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野游史、长期流浪在外且家庭疏于管理的病人,应给以常规做胸片、CT,艾滋病、梅毒、乙肝五项等实验室定性检查。胸片或CT是及时发现或排除肺结核检查的重要手段,对有疑似肺结核病人要留取痰液送肺结核定点医院检查,明确肺结核诊断。对有性生活不洁,有嗜烟、酗酒、吸毒史的病人进行梅毒、艾滋病定性检查,以便采取有效的隔离防范措施。

3.2.2做好病人入院卫生处置工作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合并传染病的发生率比长住人口高,收治长期无人照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衣不遮体的病人时应彻底进行卫生处置,仔细察看病人是否患有皮肤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及时做好病人的隔离处置。

3.2.3对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病人严密隔离为防止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人入院后对其他病人造成传播,我院每个病房设置了一个单独的隔离观察间,针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进行隔离观察1周,待排查后再安排入住普通病房。另外,医院还设置了一个收治复杂性病种的病区,病区设有若干个隔离治疗病房,对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提供隔离治疗环境,避免因患有传染病而引发病人交叉感染[4]。

3.2.4加强病房传染病病人消毒隔离管理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如空气、地面、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卫生用品的消毒管理,严格按规定处理病人医疗废弃物,避免因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防止给医患双方造成经济损失。

3.2.5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由于传染病有其发生、发展、流行病学特征,因此要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开展传染病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我院每年至少二次针对所有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规范》《手卫生规范》等。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首诊负责制,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医院感防控知识岗前培训。对卫生清洁人员进行消毒知识、洁污处理程序和消毒剂的使用等培训,强化饮食卫生及个人防护技能的培训,以减少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对陪伴家属与探视人员做好传染病卫生知识宣教。

3.2.6严格制度化管理将科室医院感染控制情况与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情况纳入医院目标与考核体系,按制度进行考核奖惩,以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执行与管理力度。

总之,由于精神病病人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自知力较差,治疗不配合,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时间、多疗程、系统化治疗,在住院期间还难以治愈,出院后仍需要给予其督查指导,使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其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潘锦环,苏保育,陈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8(22):2043.

[2]费静霞,曹珍珍.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376.

[3]龚劭工,刘红,苏建宁.对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3):2802-2803.

[4]何彩霞,赵毅基.“护士首诊负责制”在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接诊中在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3.

第4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身边的琐事和家庭负担逐渐加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精神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已被患者广泛接受。康复期精神病人随着病情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复,将要面临许多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实际问题。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各种精神疾病特点,我们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当中,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为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创造条件。

1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特点

1.1通俗性的特点。即健康教育的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精神病人的起病原因不同,情绪多不稳定,加之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不用医学术语,遇有特殊的医学语言,应细心加以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1.2随机性的特点。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疾病类型不同,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1.3强化性的特点。针对精神病人记忆力差、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们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的方式,并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意识、神态,判断病人是否清楚、明白。

2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内容

2.1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包括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了解相关精神科药物的有效作用。让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注重培养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锻炼患者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洗头、洗脸,打扫病室内卫生。教育患者要自强、自立,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病房内务。

2.3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包括如何与家庭成员、朋友、亲属进行交往,有效沟通,如何向他们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2.4工娱活动教育。可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加以选择。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打扑克、下象棋、听音乐等,这些娱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紧张、急躁情绪。

2.5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种类型精神疾病的特点,掌握其临床主要护理症状,因病施治,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其不良情绪,逐渐实现角色转换。

3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方法

3.1集中式健康教育。选择病情相同、症状相近的患者,采集有共性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症状,药物应用,社会功能培养等相关问题,让患者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有效的接受健康教育。

3.2互动交流式健康教育。精神科护理人员通过热情、诚恳的工作态度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交谈中了解患者的自然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治疗程度,倾听患者心声,与患者进行互动交谈,并给予耐心解答,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体谅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动。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情绪波动及隐性症状发生。及时对症处理,减轻病人痛苦,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疾病的康复。对将要出院的康复期病人,护理人员一定要嘱咐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掌握自我调控技巧,保证睡眠。如果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被家人和朋友嫌弃,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3.3 个性化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类型很多,症状各异,故应因人施教。根据个性化程度如:文化水平,传统观念,性格差异,生活方式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找准切入点,向患者介绍合适的书籍、娱疗活动,引导病人走上正规的生活方向。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教育,深入浅出的讲事实、摆道理,诱导其适应健康教育活动。

3.4示范式健康教育。为了使康复期病人能顺利走入正常生活轨道,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在料理生活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和示范。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病房备品,如何料理病房内务,讲解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及使用家用电器的基本常识等等。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去帮助别人,传承家庭美德。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另外,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4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通过采用与病人日常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4.2晨会交班时重点介绍。在交班时定期请责任护士介绍所属病人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的掌握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4.3发放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卡。定期向住院病人发放有关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满意度调查卡,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总结经验,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5篇

精神病是病程较长的疾病,为了精神病人早日康复,正常生活,需要家属的协助。精神病复发是患者家属所担心的问题。许多精神病患者反复发病,多次住院,这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从患者住院和在家的时间来看,住院是暂时的,而在家护理则是长期的,因此,家庭护理便显得很重要。在出院患者中,我们观察到只要家庭护理做得好,疗效巩固的时间就长,复发率就低,那么家属要掌握哪些家庭护理知识呢?

避免精神刺激

急剧精神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均可诱发精神失常。因此,家属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始终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但我们指的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决不是什么事都顺着患者的意愿办,而是对患者正当的心理需求给予满足,对过分和根本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使之不背包袱。有些患者因思想矛盾没能彻底解决常会影响情绪和睡眠,家属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家属对患者要亲近、谅解、关心、爱护,给患者一些轻便的工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去除一切发病诱因,减少发病的机会,防复发于未然。

长期坚持服药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较长,因此,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不能轻易停服。有些患者常常因为自觉症状消失,或者因为任性而自行停药,这种作法是不利于康复的。据统计,任意自行停药是造成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家属应协助医生治疗,耐心地对病人解释,有条件的最好是家属帮助掌握药物,以便能做到按时、按量、不间断地用药。一般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时间多数是在急性症状缓解以后的一至两年内,故应坚持吃药二年左右,直到医生认为可以停药为止,以巩固疗效。另外在病人服药期间,家属应该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别忘了定期去医院复查及定期做肝功检查和化验血象。

做好生活护理

对患者的饮食起居都应给予周到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他们适当地做些家务活和参加体育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肉、关节等活动的能力,对防止退化大有好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引导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患者接触社会,接触生活。逐渐培养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到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早期发现复发苗头

患者复发前会出现一些早期症状,如能早发现及时处理,可以避免复发。因此,要求家属要会观察症状,通过细心观察及早发现患者异常的言语和行为。对失眠、饮食不佳、消瘦、情绪不稳、幻觉、妄想等症状不可忽视,要及早就医治疗,以避免和减轻疾病的复发。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科; 护患沟通; 倾听; 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088-03

doi:10.14033/ki.cfmr.2015.13.043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缺乏自知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等,这些均给沟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但在精神病的治疗和护理中,许多阳性症状均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被获悉。因此,有效沟通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精神科护士必须增强沟通意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率,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得以康复,回归社会。

1 精神科护患沟通现状

1.1 主观上,部分精神科护士缺少沟通意愿

1.1.1 部分护士认为不需要与精神病患者沟通 受社会观念影响,许多人均认为精神病患者就是个“疯子”,没法与他们沟通,也没必要和他们沟通,常常忽略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尊重,不分场合的对患者横加指责。

1.1.2 工作积极性缺乏,对沟通有抵触心理 精神病患者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突然出现情绪波动,产生攻击别人的行为。精神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时常会受到各种伤害,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心理,机械地完成护理任务后不再愿意接触患者。另外,精神科护士普遍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付出的得不到回报,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低,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深入沟通。

1.2 客观上,与精神病患者沟通困难

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病患者经常受到歧视、嘲讽、冷落,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人流,甚至会产生敌意,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正常沟通。另有部分精神病患者精神异常,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让人捉摸不定,导致护患交流异常困难。

1.3 精神科护士工作繁忙,缺少时间沟通

目前大多医院护士编制不足,精神病医院也不例外。病区护士只能疲于应对日常的护理治疗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1.4 沟通技巧缺乏,尤其是年轻护士

护士的不良态度和不恰当的交流技巧是导致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护士无耐心、聆听不充分、过早评判患者讲话对错、使用医学术语过多、过度向患者发问和否定患者的观点均在调查中占有极高的比例[2]。万恒静等[3]对上海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调查表明,精神科年轻护士(工作年限1~5年)与患者沟通时容易出现生搬硬套,在自主回复患者,快速做出回应方面明显欠缺,精神科护士的沟通能力并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2 护患沟通的基本原则

2.1 尊重

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普遍认为患精神疾病是一件被人瞧不起的事情,他们害怕被社会歧视,在心理上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情。事实上,精神病患者饱受歧视,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较为敏感,极容易产生敌视别人的冲动,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精神科护士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爱护他们,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的自尊得以满足。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部分权利丧失,但他们的基本权利仍应受到尊重。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特别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不要放任或者侵犯他们的权利。

2.2 真诚

精神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冷落,容易产生防御心理。在精神科住院多为封闭式管理,与外界联系困难。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护士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不论患者的身份地位,都要用心与患者去沟通,同情、理解患者的行为、态度,真诚的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护理服务。

2.3 因病而异

处于疾病不同时期沟通的对象各不相同。对于重型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虽然仍享有部分权利,但其行为不能代表其真实的意思表达。因此,护士应选择患者的法定监护人进行沟通。如果患者病情缓解,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选择患者本人及其监护人进行沟通。对于患者已在康复期,有自知能力,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则要和患者本人沟通。不同患病对象的沟通重点也大相径庭。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沟通的重点要以促进患者痊愈、预防复发为目标;对经常复发或慢性期患者则要以提高其生活能力,恢复其社会功能,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为重点[4]。

3 护患沟通技巧

3.1 选择合适的交流时机和语言方式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住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5]。沟通过程中,护士要选择通俗化的语言,形象化的传递给患者及家属,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对于躁狂症患者,护士要时刻保持冷静,态度和蔼,言语平缓;对焦虑、抑郁患者要进行引导,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对有幻觉、妄想患者,不要过度热情,也不要随意打断其说话,更不要与其争辩。精神科护士要选择时机与患者沟通,如急性期患者否认有病,无自知力,情绪不稳,不适合沟通交流,更不能说敏感的话题;康复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宣教,并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让患者安心住院,预防病情复发[6]。沟通中,精神科护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伤害患方的语言,更不要刻意去改变患者的观点,以免加重患者的抵触心理。

3.2 重视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7]。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常表现为焦虑、躁狂、猜疑、沉默等,甚至还会暴力伤人,尤其是新入院患者。精神科护士在接待患者时,要保持足够的宽容。工作中,护士整洁大方的仪表能使患者深感安全并受尊敬的感觉,从容沉着的举止、亲切的目光、热情的态度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情感上距离拉近[8]。与患者沟通中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洞悉患者行为举止的变化,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改变治疗方案。当患者寂寞忧伤时,护士默默的陪伴能给患者带去暖意,增进相互间情感的交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沟通时,面带微笑,充满鼓励的眼神可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完成治疗任务后,护士合理分配时间与患者适当的娱乐,可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患者倍感温暖,产生信任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3 耐心倾听

精神病患者行为异常,说话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护士要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特点,用一种认可的心态倾听患者的表述。在倾听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点头、微笑作为信息反馈,让其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增强信任感。通过倾听可以收集有用的信息,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如有些患者因幻听、幻觉,表述与事实不符,护士不要急于纠正他们,更不要去批评、指责他们,而应积极认真地去倾听;对于不合作、难于接触或被动接触较差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沉默之沟通技巧为主,将观察到的结果传达给患者[9]。

3.4 换位思考

精神病患者无论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次数都有对情感交流的强烈渴求,希望护士理解他的处境,关心他所关心的,接受他所体验的,能倾诉内心的痛苦[10]。精神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在心理上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精神科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实现情感的共鸣。特别对于发病初期的患者,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精神疾病,对住院非常恐惧,不愿意住院。一旦住进病房,抵触周围的一切,吵闹甚至暴力伤人。通过换位思考,精神科护士可以真正的理解患者、接纳患者,能诚恳、热情的服务患者,缓解其疑虑,减轻其情感上的痛苦。

研究表明,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均是由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的[11]。良好的护患沟通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感,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笔者所在医院在认真贯彻执行“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实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精神科护士能合理安排时间,把握沟通时机,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同时,医院也加大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年轻护士,使她们在护理服务中能恰当的运用沟通技巧。实践表明,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服务中态度温和,时常微笑,耐心倾听,遇事经常换位思考,能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保证护理活动的高效开展,真正让患者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温晓春,李云峰,等.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487-488.

[2]袁金莲,彭芙蓉,潘梅.精神科护患沟通障碍的护士因素调查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34-135.

[3]万恒静,闵卫红.精神科护士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状况的质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3,13(4):26-29.

[4]袁国桢.医患沟通实践指导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6.

[5]王秀娟,王玉芹,于冠礼.精神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63.

[6]韦月琴,张素专.精神病患者沟通不良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97-98.

[7]李心娥,赵健英.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1):65-66.

[8]陈爱华.精神科护患心理沟通技巧[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10):25-26.

[9]潘君玲,周秀娟.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J].浙江临床医学,2001,3(2):141.

[10]张美兰.精神科护患沟通障碍分析及沟通技巧[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49-150.

第7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 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 1 ]。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 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 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 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 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 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 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 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 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住院精神病;出走

外走行为一直都是精神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发事件,主要指住院患者没有经过医生的批准同意,趁机逃离医院。而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出现外走行为属于护理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及控制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发生一直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之后再在各个科室广泛推行,其应用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并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精神病患者的出走情况及护理管理质量。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活动 小组精神科管理人员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应成立相应的活动小组,由院护理部主任及各个病区护士长推选出1名圈长,10名品管圈成员,其中圈长及圈T主要由各个病区的护士长与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所组成。

1.2.2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 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将品管圈活动主题确定为“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率”并每周开展一次品管圈活动,活动时间控制在1-2 h。小组成员分析之前已出现的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

1.2.3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1.2.3.1加强护患沟通 因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比较异常,且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事先要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包括既往史,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喜好以及此次住院发病原因以及最终的治疗方案等,按照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对该患者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沟通,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

1.2.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护理更为特殊,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同时院方应加强对实习护士的岗前培训,对于刚刚住院及病情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力度,严密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具有出走倾向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寻求外援干预。

1.2.4品管圈活动开展的改进环节 ①品管圈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发放相应的病号服,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指导,叮嘱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应穿好自己的病号服;②患者若外出进行辅助检查,应对病情进行预先评估并限制外出人数,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保证一带一进行检查。

1.2.5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因精神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护理服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品管圈小组成员应不断更新护理观念,适当的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便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从而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2013年1月~9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两个时间段的精神病患者出走例数。利用以下指标对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其中,护患沟通率:>80分;基本操作技能达标率:>85分;病情掌握达标率:>90分;护理知识考核达标率:>95分,一共考核评分200次。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2.0软件统计数据资料,以均数(x±s)作为计量数据表示,完成t检验,使用x2进行计数数据检验,P

2.结果

2.1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情掌握等考核合格率明显优于品管圈活动前(P

2.2对比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相关因素及出走率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经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出走因素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P

3.讨论

第9篇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 整体护理; NOSIE评定;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管精神药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会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兴趣缺乏、孤独、情感反应平淡,学习、生活、工作及社会能力下降,很难适应家庭生活,近年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逐步由单一药物治疗向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综合治疗康复措施方面发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整体护理,并与14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②病情控制;③SSPI评定精神残疾三级以上;并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者,共29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150例,年龄22~71岁,平均46.7岁;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80 mg/d。对照组14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2岁;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20 mg/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服药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干预组150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整体护理,对照组145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虑患者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护理的具体内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如何防治复发的知识。②用药的注意事项: 按医嘱用药,常见的药物副作用。③心理卫生知识。(2) 行为技能训练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导、示范、评估、矫正指导等,训练目标可与患者协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由护士督促患者按时起床,洗漱卫生,衣着整洁,同时整理好个人床铺,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矫正患者生活懒散,卧床少动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时纠正各种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币疗法,物质奖励,矫正行为。②加强社交能力提高的训练:护士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护患感情,改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积极与别人沟通,主动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的能力。③加强行为技能的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爱好及精神状态,由护士积极组织患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艺品、绘画、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按劳取酬,以增进患者的自信与自强,并激发患者的劳动创造性及积极性,增强行为技能,适应现实生活。④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疗活动:根据病人的爱好、兴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尽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如打扑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鼓励定期写心得体会,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自信心及自我护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与家属见面,家属的探视人员可以不固定,提倡亲戚朋友轮流探视,在探视后要求患者相互谈论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现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⑥采用奖励制度,要求患者每周进行互相评比,尽量做到让每一位患者发言,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于表现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励。

1.3评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时、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此量表主要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进行评定,用于观察患者的表现治疗后变化,可评定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x±s表示。

2 结果

NOSIE 测评,在干预后的1月、3月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月、12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NOSIE评分总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约有25%的患者可临床痊愈,约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患者社会再适应的过程[5]。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与其住院时间有一定关系。本人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对住院8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连续6个月的社会功能测评,结果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100%,PANSS总分、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及住院次数相关[6]。目前我国大部分精神病医院为封闭式管理,患者活动于病房与工娱室之间,生活单调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时间长,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应激,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现严重退化。临床实践证明,恢复期只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加常规性护理不能解决疾病的康复问题[7]。本资料研究发现,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保持卫生整洁及稳定的情绪,而在初期与常规护理无明显差异。随着时间延长,干预组疗效明显增加,同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也明显降低。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业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发现和解决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整体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对恢复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郝伟.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2.

[4] 蔡红霞,王晓慧.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5] 刘美玲.现代护理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病随着社会发展呈逐年上身趋势,如不细心护理将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异常状况及自杀率[1]。常规护理老年精神病对缓解患者病情无明显效果,不能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治疗及安全护理有明显意义。本次研究与探讨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护理安全管理对治疗及护理的影响,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研120例,2014年~2015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对照及观察组),60例/组;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57.69±5.47)岁,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性37例,男性23例,年龄是58~80岁,平均年龄为(56.99±5.35)岁,病程8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一级护理(1h巡视病房,测生命体征),常规交接班,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①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白班护士详细向夜班护士解释患者白天身心情况及有无病情复发,耐心向患者介绍夜间护士。②责任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性格特点,做好安全防护工作。③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注意与患者沟通时需温和的态度及语气开朗;注意患者在与人交流时的异常举动,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患者病情复发。④例行安全检查/周;每月组织科内人员进行安全护理分析,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处理[2-3]。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数据,查看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治疗的帮助及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其中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使用PSP-CHN量表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护理下,病情稳定较快,患者发病次数较少;患者恢复基本生活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状况数据统计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2。

3讨论

随着社会及医学技术发展,世界人口朝老年化发展,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在不断蔓延。老年精神病主要和患者脑组织不断萎缩引起的交流障碍、情绪易激动躁怒、偏执、抑郁等心理异常症状有关[4]。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诊治疗效不显著,患者常发生不良事件。为改善患者病情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治疗至关重要。常规护理中检测患者生命体征,为医师治疗患者提供数据支持,有效降低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饮食护理是为患者配合治疗提供营养支持;但仅行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加重患者住院期间费用及时间。所以在常规护理期间,需加强对安全管理,并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是在常规护理上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防护,有效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其中,安全管理小组不定期检查科室内物品及危险环境的安全防护,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治疗环境,降低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床旁交接班,为患者介绍护士,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为患者提供熟悉环境及人物,降低患者防备心理。心理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及心理安抚降低患者自杀倾向,使患者与他人之间防备降低,改善患者之间及医患之间的误伤率。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护理下,病情稳定较快,患者发病次数较少;患者恢复基本生活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30.00%)数据统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护理安全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温和的交流降低了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绪,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及自我保护培训,加强医护和医患之间的交流及科室内的安全防护管理。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为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的环境;值得在医院内推广。

作者:赵美兰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六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明芳,叶泽文.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2]王伟卓.精神科老年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6(30):89.

第11篇

关键词 康复期 精神病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7

Abstrac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ople's mental pressure,then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morbidity of the mental disease year after year.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stay at the recovery perio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We can properly deal with the demand,and gi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ight guidance in time,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recovery period;mental disease;nursing

慨 述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及病变,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等异常。致病因素常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器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康复期是指精神病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康复护理的意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间歇发作,有持续进展,并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疗结束后就对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康护期护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研究证实病情复发因素很多,与遗传、依从性、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有关。整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知晓越高,复发率就低;社会支持度高,人际关系和谐,可有效缓冲有害的应激作用;康复期精神患者存在对环境的再适应过程,心理负担较大,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且其认知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未完全恢复,因此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可协助其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应激对其冲击,有利于其维持心理平衡。

康复护理的方法

日常病情护理:①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饮食和睡眠情况、意识和思维状况,接受治疗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是保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③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出院后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在出院后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并视病情维持服药治疗2~3年,个别患者则需更长;④在建立咨询热线电话,及时给予家属在需要时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时以电话等形式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访问,跟踪其病情恢复动态,实施即时干预。

心理护理:采取集体座谈或一对一聊天的心理治疗方式,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减少其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护能力,使他们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正确认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识别疾病复发及波动的方法,能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有效地与家属沟通,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另一方发面可加强家属对患者关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属知道怎样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要经常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工作,改变他们对精神患者的不良认识,避免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刺激,并让社区协助做好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技能训练护理:①生活技能训练:从程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适合的工作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和原职业情况分别安排。通过让患者做些简单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扫地、拖地等实际的技能训练,矫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社会生活。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相当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在取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组织患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简单职业劳动训练。在训练中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人员的多次示范,强化完成顺序的规范性、统一性。通过开展职业劳动训练,可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增强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使其对自我、人生及社会的认知都发生改变,为逐渐完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康复护理的效果

有资料研究显示,若只在其求助时给予帮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36%,而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后,两年内复发率降低22%。且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未接受护理的患者,表明康复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因此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多形式的护理,对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降低复

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曹,宋新勤,等.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5.

2 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叫.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7,23(12):1518-1519.

第12篇

【关键词】精神科女病房;护患关系;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7-01

1护士整体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对女性精神病人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修养,利于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绪

对于女性精神病人尤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大多比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绪利于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根据女病人特点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实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妆品瓶多为玻璃类,出于安全考虑,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许化妆,临床工作中可实施由护士代为保管化妆品,患者每天化妆时取出,工作人员在旁看护,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常患者18:00左右就上床睡觉,根据正常的生活规律,可将患者晚间服药时间推迟至20:00。各项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可促进护患沟通。

4重视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时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格外小心。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会乐于接受;有极个别病人不合作时,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由家属来完成。做入院介绍和卫生处置时,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让患者安心入院。

5争取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在对家属进行危险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调整原来每周3次固定的探视时间,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及休息,家属可随时到院探视。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尊重病人的人格,尽力维护其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1],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