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7:4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教年限:26年
最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
最喜欢的书籍:《1Q84》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旅游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孩子、对语文有一种特殊的情愫。18岁那年,带着青涩,我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语文寻梦之旅。
刚两月,正好赶上区里组织赛课。经过重重选拔,我居然获得了新苗奖。接踵而来的是多次的公开课和接待课,我乐此不疲。历练,就是成长。我信。
走进语文,才发现,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语文即生活。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用生活丰实语文。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外,我经常联系教材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文学天地。课堂上,我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辩论,进行课本剧表演;课外,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学社团,带领学生走街头、串民居……
品味语文,就是品味生活。语文,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2004年,我走进了另一片天地――语文教研领域,同样感受到诗意盎然。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任务繁重,重复机械抄写教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教学。怎么办?改!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以课文为单位备课到单元整合主体拖带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教学结构”,一路改来,收获大,反映好。
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积极发言,另一部分学生却很不积极,老师们反映:学生差异很大。怎么办,改!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实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等,让老师有更多心思去关注个体差异;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个体差异,效果很好。
“两板斧”下来,老师思维解放了,学生潜能释放了。教育的终极就是人的发展,这就是真实的教育生活。
问题何止这些?“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时刻以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激励自己。多年教研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基层教研,就是锲而不舍地解决课堂实际问题。我们的问题都来自真实的课堂,我们解决的阵地也在课堂,从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实践,最终服务于课堂。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式。
2010年,由我主编的集全区语文教师集体智慧的《教师如何上好课――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小学语文)》一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
从语文老师、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直到今天的语文教研员,一重山色一重新。我逐渐发现,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一种充满了睿智和诗意的生活。而我,正为语文而生活。
师友评论:
一、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话
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前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样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对话主要反映在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阐述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应的解读与分析。比如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在具体内容中的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例如,在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必修4中《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目标表述为: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对目标作如此解析: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为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学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结构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样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90-01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数学课堂教育质量问题随之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走出各种教学误区,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灵活运用数学教材,关注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当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数学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就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有一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或者只是笼统地对教学目标有个了解,没有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小节之中去。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能力不强,理解不透,所以把握不清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的能力,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而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怎样去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教学方法不当。人们只认识到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这一方面的含义。然而,教学方法还有另一层含义,教学方法还包含着学生学的方法。往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到教师的教,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只有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才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效率。教师把过多的时间都放在讲上,而忘记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巩固的学科。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忽略了让学生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就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数学思维形象化这一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课堂效率不高。
(3)课堂生成把握欠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往往不够。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时,没有注意到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但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体间交流的缺失也证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其次,教师往往都过于依赖教案。对教案的依赖导致教师无法对课堂的生成把握好灵活性,常常出现跟着学生跑或死守教案这两种极端。最后,教师对课堂的总结存在欠缺。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做好课堂总结能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对课堂总结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二、采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数学课堂问题
(1)教师要驾驭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教材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课堂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教学时,要成为教材的掌控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教材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讲解时,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最后,教材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解决数学课堂的教学问题,就必须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要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学会放手,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发挥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解决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得开心,师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课堂教学效果也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常和学生交流。其次,要做到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更加灵活的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满足感和收获的快乐。
三、结束语
总之,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课堂生成把握欠缺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革新,深入教学一线,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注重课堂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认真研究多样化的数学教学策略,探索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冬.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控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2).
[2]李中华,孔凡哲.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关键词:问题诊断学习法;生物周测;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0-031.问题的来源
测试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的方法,是复习巩固生物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试卷成为高中生物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在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高中生物试卷批阅方式基本是教师全批全改,之后是错误率统计、重点讲评。这样的批阅讲评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如果对试卷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试卷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不及时,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际上已经降低了批改试卷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现在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试卷进行有针对性地批阅或指正。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照顾不到,不能体现个别差异。学生看到的批改后的试卷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试卷利用价值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
1.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试卷返回学生手中时,测试已过去几天,学生对所测的内容已有所遗忘,加之每天都有新内容在学,不可能把原先的试卷拿出来细细研究,这样就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1.4费时费力。教师对试卷进行全批全改,只是作大量的重复工作,用去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时间,不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去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物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这样可以满足全体学生及广大教师的需要,同时也是高中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校对于高三学生每周进行学科测试(简称"周测"),在生物周测中,笔者尝试采用"问题诊断学习法"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
2.概念的界定
"问题诊断学习法"是以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问题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吸取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从而提炼出的具有培优补差性质的独特学习法。"问题诊断学习法"的核心:教师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纠错,让学生掌握纠错方法和纠错策略,为后继学习扫除思维障碍。这种作法也是新课程思想的一种要求和具体体现。
"问题诊断学习法"包含三大步骤:第一步,自我诊断,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试做三年高考真题,让学生知晓高考频点有哪些,哪些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高考考点的掌握程度,暴露学习上的问题。这样明确了问题,带着问题去培优补差效果会更好。第二步,问题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第一步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突破。第三步,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分析。一方面学生还要通过"方法技巧"、"解题通法"、"规律总结"等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专题闯关"和"高考预测"两组试题来进行巩固。
通过"问题诊断学习法"的三大步骤"问题诊断-问题突破-问题反思",将高考考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来各个击破,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实践的尝试
3.1学生进行自我"问题诊断"。学生自我问题诊断就是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自悟、自批",让学生学习答案,分析答案,感受命题者的思路。这个过程就是其思维自我修正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答案了才能对自己的答题进行评价,才能对自己进行"问题诊断"。例:(18分)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下图中的图1、图2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除满足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外,还必需在适宜的等外界条件下进行。
(2)实验一的自变量是,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3)图2表示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
③根据图2,在图3中以A为起点画出该密闭容器内CO2含量变化的曲线。
参考答案:
(1)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2)夜温, 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 进行,不一定,没有在其他日温和夜温条件下对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进行实验。
(3)①B、C
②否(1分);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③答案见右图。
学生对照答案进行了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以下几点:(1)你现在是一个阅卷者,你可以对参考答案进行质疑。(2)如果你的答案跟参考答案有出入,你可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分。(3)如果你的的答案是错误的,你要分析你的错因在哪里。学生要能够对自己的答案作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对命题者思路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学生学习了参考答案以后,首先是感受命题者的思路。对于上述例题,学生通过对试题和答案的分析,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本题的第(1)(2)小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初步探究能力,第(3)小题考查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下面是2位学生的答题情况:
从上述学生的自批情况看:(1)学生不明白"夜温"为什么不能答成"温度"?(2)"不一定"与"不是"、"否"有什么不同?(3)生长速率降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取决于细胞呼吸的速率?(4)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如何判断?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和评价。这样做的优越性在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本身就是站在阅卷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题,学生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怎样答题,同时可以强化对错点的认识和自己答题的不足。
3.2师生共同探讨 "问题突破"。学生自批完试卷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复批。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纠错等情况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在掌握了大量有用信息后,师生一起探讨出题者的意图。首先请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答题时的思路,然后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规范性的要求等。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答题技巧时,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教师引导学生对复杂的试题作具体分析,力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例如上述。试题,从能力立意和考查主干知识点两者相结合的角度看,既考查了中学生物教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也考查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力考查方面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综合能力,通常会有一些信息干扰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如果只看大概,就很难发现试题的主要题障,答题时容易答案不全。
就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的第二问"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仅仅看到a点的夜温比b点低,就容易答成"温度低,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慢,分解的有机物减少",而此题的关键是要答出"为什么相对生长速率低",这就需要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去考虑,植物生长需要物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等,如果考生不能跨过这个题障,就很难得出其a点生长速率相对低于b点的原因是: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进行。
3.2.2引导考生寻找试题背后的隐藏条件,力戒"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命题者为了增加解题难度,故意将与答题有关的重要条件加以隐藏,以期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全面性,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述试题中第(3)小题中的第2问:"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找不到突破口,而出题者意图旨在打破定性思维,根据实验或调查的结果作出合理判断,把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条件隐含在图2中--A点和D点数值的大小。图2曲线反映了一昼夜中,环境中氧气含量的变化,A点是氧气的起始含量,D点是24小时后的氧气含量。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D点的数值比A点低,也就是说,消耗的氧气比产生的氧气多,即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比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一昼夜后,没有积累有机物。如果学生能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把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2.3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上述试题,学生的共性体现在下列几点:(1)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例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很多同学都知道此温度组合不一定是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但答题的时候就容易答成"不是"、"否"。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或者说没有很好理解语言的蕴含。因此,教师就要对此进行解释,并加以强调规范。(2)审题不够仔细,习惯性思维占优势。如在本题中答自变量时,很多同学把"夜温"答成了"温度",没有看清楚或领会题目中把温度分成了夜温和日温。(3)绘图能力不强。学生普遍没有把握绘图技巧,掌握几个关键点。针对学生中的这些共性,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答题的问题所在,要告诫学生,在某种意义上,细心、规范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审题之错",应指导学生审题时,不应急于求成,审题时慢一点、答题时快一些,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对于"表达之错",应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3.3学生进一步"问题反思"。 在评析完试卷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次考试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3.3.1要求对考的题目进行所属知识点的标注。如上述试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该题旁边进行知识点的标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出题,使学生能从具体的题目中发现共同知识点的不同具体表现。
3.3.2要进行根源性原因的分析。所谓根源性原因,就是导致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找出问题的作用因素,并对所有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反复问一个为什么,能够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直到你发现根本原因。例如上述试题中的第(2)小题,学生就可以对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植物的生长速率跟哪些生理过程有关?影响这些生理过程的因素有哪些等。这个过程不但能解决问题本身,还能把错题所属知识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是反思过程最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
3.3.3要寻找类似的题目,归纳总结。针对上述试题,笔者让学生从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资料中去寻找一些类似的题目,从中找出共同点。例如针对上述例题,有学生找了如下试题:
学生从上述试题中总结出规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生理过程在植物体内是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细胞呼吸又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可以从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中分析两者的关系,或者从植物吸收或释放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的变化来获取信息。无论试题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都必须要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在生物体内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进一步反思和总结过程,是知识再认识、能力再提高、思维再升华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得到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好多原本智力一般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解题思路与技巧,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4.成效的分析
经过"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实践尝试应用,笔者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1从教师的角度看,加强对试题的研究,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有效的教学。通过"问题诊断"、"问题突破""反思总结"等环节,对试题的深广度、难易程度和学生答题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问题有更具体的了解,反馈的信息量大而全面,使得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 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馈,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利用生物答疑的时间就能解决,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改正,充分利用了试卷的信息价值,提高了教学质量。
4.2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自悟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记忆深刻,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学而不思则惘。以往测试中,学生缺少一个及时反馈的环节,没有一个自悟的机会。现在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及时给予他们检查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有三次接触自己试题的机会(考试、纠错、老师复批后的讲评和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被掩盖了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通过领悟、对照、比较发现问题,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且力求创新。可见,"问题诊断学习法"克服了以往复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疲于应付的缺点,激发了学生思考求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把诊断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校正力度大,因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明显发生了变化。原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回答问题也不主动。自从在周测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后,学生能主动提问,一起与教师探讨问题,学习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5.应用的反思
"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尝试应用,也还有一些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
5.1要使"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更为有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在选择试题前作出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诊断"。通过"问题诊断"与高考的热点、难点进行联系,为周测中学生的"自我诊断"作好准备。
5.2如何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看,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也就无法对问题作出诊断。
5.3"问题诊断学习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问题突破"这一环节上所花的时间比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被动记忆要长。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只能分析一道题目。如此一来,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度就拉开了距离。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5.4"问题诊断学习法"在不同程度的班级--名校班和重点班,或在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应用上是否可以有所区分。例如笔者任教的班级一个是名校班,一个是重点班,这两个班中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名校班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学生的反思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变形、分析等,而重点班的同学一般就要求能把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是否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这个设想能否让"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的应用更个性化、有更好的成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5.5"问题诊断学习法"如何在平日的作业批改、复习课中得以推广,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敏 ,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03期
[2]杜志建主编.专题调研问题诊断学习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7
[3]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一、“土专家”唱主角的必要性
为使培训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教学实际,根据“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的要求,我们特别重视“土专家”这一优质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土专家”,即在本土、在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大胆创新、充满活力的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具有典型示范教育意义的教师。之所以在培训团队中让“土专家”唱主角,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即“两个基于”。
第一,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先接受新理念,再实践;一种是先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提升、在做中内化。而后一成长途径更符合吉林省农村教师的现状,更具有可行性。
第二,基于本次培训的要求。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我们紧紧把握15字的教学原则,“需求为导向、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土专家”或是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是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他们每天就生活在农村教师之中,他们最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他们有丰富的成功实践经验,他们的经验农村教师拿来就可以用,他们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更能发挥出专业引领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1.解决困惑
培训前,负责梳理农村教师教学实践“问题单”,总结农村教师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针对问题选择最能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真正做到农村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培训中,全程参与学员的学习活动,以专业同伴的角色体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问题困惑,现场开出“诊断书”,给予参训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培训后,通过培训学员QQ群、教师博客、网上教师社区等形式建立一个个的“工作站”,对学员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续的跟踪指导,解疑释惑,帮助教师持续成长。
2.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体现在“两个突出”上。其一,突出案例教学,以农村教师的现实案例为载体,把先进的理论结合到具体的案例之中,唤醒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真正内化;其二,突出问题解决,对学员进行问题诊断,通过指导学员观摩实践,引领学员的问题交流、案例研讨和总结反思来解决问题。
3.跟踪支撑
在培训中,经过一轮轮的问题交流和案例研讨、行动体验和实践反思,学员必然会生成新的问题,或唤醒过去工作中积压下来的案例,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和改进实践的急迫需求。这就要求“土专家”在全程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做到两个“适时”:适时出现,及时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养成及时与同行、名师进行专业交流的习惯;适时隐退,把及时跟进指导转化为引导学员自行开发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同伴间的交流互助,由“授鱼”到“授渔”,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办学特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厘清这些差异,是高师院校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也是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与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取向来看,高师院校学历培养的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关注于行为目标取向。而教师职后培训则要为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发展障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属于展开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诊断的实践性操作,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水平,这也是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因此,不能用学历教育的课程思想来指导职后培训的课程设计。
(二)师资与管理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的知识要求来看,它即包含学科知识,也包含教学技能,还蕴涵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因此,帮助教师诊断并消除职业发展的障碍,需要多维度和分层次的介入。既要有学科专家的引领支撑,又要有各级教研员的督促指导,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同伴互助。这使得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打破固有的校本位的人事观念而重建。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学习者在经验、目标与动机上的差异,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学历教育相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模式;变讲台为交流的平台,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的互动式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等概念与传统认识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基于实践和真实课堂的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必然使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在培训方案设计、实践性课程的组织以及训后跟踪反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与中小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次序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才能使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培训成果的跟进式推广得以顺利实施。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是教师培训工作中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培训团队既要关注学术性工作,也要关注这些公共关系行为。
(五)评价与监控
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教师职后培训,其特殊的学制很难给出类似学历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培训质量(培训者)和学习效果(受训者)都有待于更客观的效标建立和效度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评价,受学习者水平差异的影响颇大,受训学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永续的实践热情及行动等能力的评价和监控,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做好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特点的分析
教师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教师培训形式的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开展培训模式创新,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五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与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上需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主题化的方案设计
长期以来,教师职后培训始终摆脱不了“来的时候很激动,听的时候很冲动,回到岗位后什么也没法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的主题空泛、目标不明,培训教师上位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于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的问题与障碍?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别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实践是,在短学制(5-10天)培训中要力求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从培训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明确培训的主题即培训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并力求达到问题解决,使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学员返岗后的实践行动。这就要求培训团队找准需求,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培训需求的调研要“多维立体”,既要关注学员的个体需求,也要关注国家需求、地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凝练出引起各方共鸣的研修或培训主题。
(二)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在主题化的方案设计下,培训课程必须围绕主题所分化出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使每一个课题目标都基于解决主题框架下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案列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成效,是开展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的目标,也是评价课程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训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微课程、小讲座、深研讨的课程结构,对有效完成上述目标极为重要。
(三)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经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最适合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上,我们认为教师应把课堂变为论坛,把教学设计变为问题设计,把教学实施变为教学研讨,把教案最终转化为研讨总结,真正实现培训教学形式的转变。
(四)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面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主线的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课堂问题做到精确预设的。因此,重视由预设所引发的生成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发展性地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有机融合,是我们对高中高级教师培训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上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五)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职业性的属性而非专业性的属性,因此,它应该强调的是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为此,基于实际课堂的教学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经验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在课堂环节的主要特征。
(六)互换化的师生角色
“同伴互助”学习方式是让受训学员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使教师职后培训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可能随时发生互换,同时,学员沙龙、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都将使培训的“师—生”形成平等的同伴互助关系。因此,多元的师资队伍和互换的师生角色是教师职后培训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七)过程化的质量评价
教师职后培训很难在短期内给出明确的形成性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成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但如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和效标,使之真正成为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三、对高师院校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高师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件大好事,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高师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还需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的八点主要精神。通过培训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特别重视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落实按需培训。落脚点在于强化培训需求调研,要保证“多维立体”的调研活动的开展,高师院校在当前学科专业大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弱化和忽视自身最具优势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要强化与中小学和教师的联系,真正做到想教师所想、办教师满意的培训。二是强化实践性培训。要深刻领会实践性培训的内涵,认真研究实践性培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避免实践性课程的形式主义倾向,把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的课简单当作实践性课程。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应是切实实现了基于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基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三是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认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研制出真正有思想引领、内容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使之成为每个参训教师都有收获的培训,真正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四是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该服务是灵活的、开放的、专业的服务,真正将中小学教师培训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
四、结语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运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作交往技能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而学习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使学生为今后的团队工作做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团队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工作。因此,合作学习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即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差等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从而避免因教师长期单方面讲授而压抑学生。同时,对于青春期表现欲极强的学生来讲,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承认,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激发上进心。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合作学习正是将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表现自己,并通过小组的成绩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的一种方法。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真正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群体协作的效果取决于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既能达到学习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仅靠学生个体的能力很难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单凭老师课堂的一次讲解也很难使全部的学生都理解,而合作学习就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通过学习小组内部进行探讨,异质学生之间互补,小组内部发现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学困生进行讲解等方式,既可以帮助学困生理解概念,又可以加深学优生对知识的理解。若让小组之间交换意见,就可以使全班对抽象知识的认知更上一个台阶。
二、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地理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过多地讲解、演示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做,体验一下,理解得透彻,记忆得便牢固。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我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准备了十个地球仪,在上课时分发下去,每个小组一个。然后提出两个问题:
1.地球的表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多,哪个部分少?
2.你如何根据地球仪来验证你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但第二个问题把他们难住了,各小组讨论了几分钟也没有结果。此时,我提醒各组,能不能用概率来验证。有个小组的成员立刻叫起来:“知道了,老师,你不要说!”我因势利导:“那你说说看如何验证。”可他说:“等我们小组验证出来再告诉你。”我无可奈何地说:“那其它组就看他们来验证吧。”那位同学把他的想法与同组同学说了,并作了分工:一个同学用手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还有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用一个手指在转动的地球仪上到处“乱”点,其它同学在认真地记录点到的地方。就在这组同学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其他组同学也悟出来了,纷纷活动开了。过了十分钟,我叫各组停下来,并汇报各组的点到海洋与陆地的次数,尽管各组的数字不同,但都是点到海洋多于点到陆地。
又如在学习《天气》一节,我给每个小组一幅中国城市天气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学会看风向、风力,看天气状况,结合空气质量日报,讨论空气质量,并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这样学生便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三、运用合作学习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对在实际课堂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否则就会出现课堂一团糟的情况。
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其他小组成员应该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是各组成员所研究的内容不全面,二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只有通过汇报交流,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的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然是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就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其他学生汇报交流时,认真、仔细地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一是积极获取知识、完善知识;二是对其他学生说的不足或不对的及时进行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是个别学优生的表演,只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是零星的、肤浅的。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在小组合作中,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应该引导同学给予理解和鼓励,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给他们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灵活而恰当的评价使促使学生敢说、善学、通力合作、积极探究。面对正确答案,教师可用肯定、赞许的言辞和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体会成功的愉快。
参考文献:
[1]王建东.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29.
【关键词】小学 英语 教学 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学生的学习注意了,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往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依托教材,结合教材,使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资源由老师收集提供给学生,再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资源由于不是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所以很快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生活化课堂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社会生活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例如我在进行PEP5第一单元“My new teacher”的教学中,课前搜集了学生任课老师的照片,同时也让学生准备了自己家人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了课堂上学生展开对话训练的最好素材。这些来自生活的教学素材,具有亲历性、情境性,使教师的教学更省力,也大大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多种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要注重教学内容落实的生活化。例如PEP4第六单元“Shopping”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将教室做了简单布置变成超市,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模仿购物场景进行语言操练。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既“学”的开心,又“玩”的开心,还使学生体验了活动之乐,思维之趣,体会到了英语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去倾听、去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对话学习平台,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例如,在PEP5第一单元“My new teacher”的教学中,出现了“short, old, fat”等形容人体形或年龄的句子。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我绕开了班级里的学生,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一些运动明星。这样既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照顾到了部分对自我外形不满足的学生的自尊心。
2.教学内容要开放。
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就小学英语课程而言,它所包括的绝不仅仅是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了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源。因此,小学英语老师要多开放教学内容,关注贴近生活,又具有文化渗透意义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PEP2第一单元的国家名称部分时,我和我的学生搜集了不少关于“China, USA, UK, CAN”这四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这样可以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把语言教学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有利于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扩展学习语言的平台。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三课时上。小学英语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展课外英语活动,让语言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积极运用语言知识,把小学英语课置于生活中。这样的方式既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语言魅力。
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让他们掌握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参考文献
[1]滕云.小学英语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沈丽新.英语可以这样教[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1.形势。“五严”规定,表现了政府的一种维护教育公平态度,反映了社会的一种心声,折射了教育正回归本源。从现实看,“五严”规定的落实要较真,省、市督查不含糊,要克服侥幸心理。
2.困境。在“五严”规定下,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更为明显。原有近十年的复习应考模式与教学管理打破,学科课程内容没有减少,教学要求暂时没有降低,教学时间长度严重缩水,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当前教学时间明显压缩后的情形,能否改变以往知识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非常关键。同时,严格了区域性统一质量调研次数,禁止了学科排名以后,学科教研的工作内容调整能否及时跟进,如何落实质量监控,值得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规划与领导力不领先。
2.教学的整体工作谋划不超前。
3.课堂的问题诊断能力不厚实。
通常,课堂无效、低效的表征:①目标不明确(虚化);②内容不集中(泛化);③活动形式化(表层化);④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⑤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⑥设问无指向性(难以激活思维)
4.教学的后续跟进指导不及时。
5. 教学常规管理执行力不到位。比如:备课落实,试卷评讲,作业批改,差生辅导。
实施优质教学的着力点在何处
1. 加强学科的课程领导
一要重视学校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建构;二要重视课程计划的制定;三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四要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
2. 强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建立“自学――问题――精讲――精练”模式,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真正落实“六不讲”,即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学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总之,要引导教师精细化备课,关注教学的过程设计,切实提高45分钟效率。具体说,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有效性。
一是目标编制的科学性: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的校本化,课堂学习前,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一节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明确化。
二是方法选择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来确定和选择适合本课时的教与学的方法。
三是资源共享的协作化:组内的分专题资源准备,在校本教研时集体分享和再造。
四是课前诊断的前置性:有效的教学始于开始知道和教学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的归宿。要坚持每课的学情诊断,突出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潜在的可能状态,即最近发展区,通过诊断发现学生新授课前的知识性目标的缺失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
五是课堂交流的民主性: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与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进程的主导作用。
六是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每节课,要始终瞄向课时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当堂的目标达成检测,可以练习,可以随笔,可以口头背诵等等,必须坚持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评价与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课中、课尾均可以,让学生每节课也清楚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
七是课后作业的层次性:课后作业不强调整齐划一,坚持突出选择性与层次性。
3.建构校本教研的活动机制
(1)积极建构“五种”教研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练兵,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摩评议”模式。立足平时的教学岗位,扎实训练教学基本功。开展“一课三议”活动,要求:个人自备,组内复备,课堂展示,课后评议,完善再上。这种开课、评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二是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打好团体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要求,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单兵作战。比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求:备课组内重视利用“推磨听课”的制度,落实“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三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模式。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备课组可以围绕一些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问题,进行归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研究引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四是基于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的“交流研讨”模式。每年定期举办学校交流研讨会,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例如,举办全校性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表彰会”“教学经验总结大会”等。
五是基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建立“课题带动”制度,鼓励教师以集体或个人方式申报国家、省、市、区及校级教科研课题,让教师们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困扰个人教学与质量提升关键性问题,并确立为“个人课题”,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既实现个人教学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个人教学经验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2)落实“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策略
让更多的教师拓展视野,将学习成为自己的专业习惯。学校要努力创设各种学科培训、学习以及学科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以赛促训,以会代训,有效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努力建构学科教学模式与特色
为了实现学科质量的整体推进,应集中学校优势力量,认真研究,科学梳理,努力促使各学科建构符合一个校情与学情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模式的规范,教学结构的优化,整体推进学科质量。
4.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
(1)用科学管理规范教学。一是教学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常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标准,是考核的依据。比如:备课常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考试常规、毕业班工作常规等。二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要科学而富有实效。备课常规要落实,避免形式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统一备课要求,强化备课流程,检查到位,这是所有教研工作的基础与根本。比如:①实行“免检”与“重点检查”相结合;②检查标准“严中有活,活中求新”。③加强考风考纪与考务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真实性。④建立年级分段管理的基本教学要求,落实初一抓衔接,初二抓分化,初三抓综合。
(2)着眼学科质量强调整体推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试卷批改不过夜,错题分析要到人头。同时,积极谋划、构建学生质量推进的工作流程,即:
课前的指导:养成习惯,明确方法,任务到位。
课上的引导: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解决疑点。
课后的辅导:分类指导,关注难点,跟进及时。
质量的督导:建立档案,着眼发展,关注推进。
(3)建立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和学生座谈会。
(4)建立教学督导与巡课制度。将课堂教学纳入教学管理的可控的视野之内,充分利用课堂督导改进教学,保证课程落实和教学秩序稳定性。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或质量监控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部领导为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制定“教学督导方案”。主要形式是听课、讲课、交流、抽查备课和学生作业批改,坚持督与导相结合,重在交流。督导结束要形成督导工作报告,在校园网公布督导结果。
(5)毕业班的教学专项管理制度。强化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班全程管理,流程管理,形成稳定的毕业班管理模式。
教学校长自身的工作使命
1.着力培养三种关键能力
教学校长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科领导,担任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担当引领一个学科组发展的重任,作为学科领导,更要着力强化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力。从一所学校的定位出发,制定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只是解决了学科的当前要求。从发展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现状,引导全体学科组思考本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具体制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为学科和学科教学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更为重要。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由教学校长来承担引导作用。
二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规划的制定只是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科团队中的每个人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路要走出来和走下去,就离不开对规划的落实。于是学科领导的执行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不仅需要教学校长以身示范,还要将自己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变成大家的共识,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去执行和完善。
三是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必须有一种起引领作用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认同。学科领导要有非常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一定是站在高处和远处表达明确的态度和评价。于是作为学科领导的教学校长可能需要对教育教学全方位地感悟和理解,需要平时多关注多涉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任何工作,提高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校长作为学科团队的核心,及时对专业的判断可以防止因为文化的不认同而造成的资源内耗,同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就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闪光点,能够捕捉到团队中的细微变化,或点石成金,让一个好的规划更深入更持久地贯彻下去,真正地带领团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扮演好五个方面角色
一是做好服务员:要善于采取“走动式”管理,勤倾听、勤调研,平常多到教室、办公室走走,与教师及时沟通想法,认真吸纳好的意见建议,了解教师和学科组在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及时解决,为学科在“减时增效”的工作上,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员。
二是做好协调员:做好各学科的计划活动安排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沟通,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对于教师间出现的一些矛盾要及时化解,注意发展并维持与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关系,做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保证教师始终保持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激情燃烧的工作状态。
三是做好信息员:各地各科的学科信息与经验及时传递到学科组。
四是做好教练员:制约学科质量提升的节点,要善于带领教师攻坚克难,善于制定整体科学的教学活动安排,让教师沿着既定的轨道和目标有序推进。
五是做好裁判员: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推进给予充分的关注,坚持“通过数据看问题”,透过数据看变化,依据数据看发展的质量分析思路。重视学科团队的整体捆绑式评价,着眼于、着力于分层推进的推进率和提高率。
3.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践反思与后续行为的跟进
教学校长平时要亲近一线,深入课堂,基于课堂的观察,把握第一手信息,并在信息的梳理过程中进行反思,及时确定行为跟进的举措。具体来说,教学校长深入课堂要做到“三个注意”:
(1)注意对校本研修的反思与重建。一是对校本培训课程有效性的反思。学校现有的校本培训课程有哪些?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与培训课程有关吗?哪些课程需要重建?二是对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反思。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哪些已经研究过?哪些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研修的主题?如果已经研究过,那为何还会出现问题?导致研修活动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对学校提供的专业帮助的反思。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哪些专业帮助?这些帮助能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讨论: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2)注意对教学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等的反思与重建。对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找出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重点攻关项目,由教学校长或各职能部门领导组织专题研究组,进行集体攻关。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前期实践总结等,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逐步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建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摘好教学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我对“中学数学核心概念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很感兴趣。自2006年起开始探讨研究,先后确定了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在不断尝试写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之后用课堂实践比较好的设计,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按照要求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重新编写,使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不断感悟。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中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做到前后呼应。”
课堂教学设计本着提高课堂效率,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基于学习行为分析)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还是以“问题串”的方式为主。“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一个教学原则。但是,不要把例题、练习等都呈现为“问题”。例题就是例题,练习就是练习。这里,“问题”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概念的本质。好问题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体现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并且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想方法的引导上;第二,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即学生经过适度努力思考才能完成。
三、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例1 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利用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吗?
(2)根据上述思想方法,如何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述问题中,教学目标是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第(1)问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唤起学生记忆中已有的推导面积公式的核心思想,即利用割补法,将待求面积公式化归为已知的面积公式;第(2)问,由于梯形面积可以化归为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因此问题只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的引导,比较宽泛,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设计出不同的推导过程。相信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度,同时又要“大器”,不要问得太琐碎,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纠缠。
例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第一环节——找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问题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寻找本课时学习内容的固着点、生长点。)
预设的回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启发引导:(这个地方比较难处理,怎么就能让它自然呢?)点的个数能否改变?如果不能改变,能否再增加其它条件,使点的个数改变?
预设的回答1:增加点,如三个点,这时必须增加条件——这三个点共线,显然与问题矛盾。
预设的回答2:减少点,即一个点,可知过一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追问:如何区分过一点的这一直线族呢?
预设的回答:除了再选择一点的办法,那就是依据直线的倾斜程度的不同。
答案: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条件组合是:
两个点,或者一个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并且每组条件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根据一段课堂教学过程整理的录像如下: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在坐标系下,这条直线用什么条件确定?(课件出示字幕:问题1: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直线l,你认为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生:两点。
师:假定把一点擦除,只剩下一点,那么这条直线的位置还确定吗?
师:不确定。也就是过P点可能——?对无数条直线。无数条直线说明他们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直线我们要试着找它们的区别。(课件出示字幕:问题2:观察过点P1的不同直线,你认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生:它们的倾斜角不同。
师:那么你能回答一下这倾斜角是哪个角呢?
生:这条线和x的正半轴所成的角
师:从直观角度来看是相对于x的倾斜程度不一样,每一条直线对应于x轴都有一个倾斜程度……如何表示这个倾斜程度?(生没有反应)用一个什么量来表示这个倾斜程度啊?((课件出示字幕:问题3: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度,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倾斜程度呢?)(学生没反应)
师:那么其实呢,刚才这个同学已经回答了,就是什么不一样?
生:倾斜角。
师:相对x轴所成的角度不一样,对不对?她刚刚回答的时候说倾斜角是哪个角啊?
生: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
师(不等生说完):直线与x轴正方向。现在看看这个图,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有几个?两个?哪么倾斜角能说两个?一个?怎样修改一下?
生:x轴的正半轴还有在y轴正半轴那一方向。
师:是上面。也就是直线l向上方向。
由此案例可以看到,虽然在课件中只出示了两个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提问的次数却大于2。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充分的预设,包括对主要问题进行补充的追问;其二,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了实际的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要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提出问题,推进主干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减少问题的数量,使学生的活动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通过解决问题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呢?应该努力使设计的问题完整,具有任务性、驱动性,而不是只涉及所要完成任务中的某个步骤或几个步骤。 四、实施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课堂实践与教学设计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实施。
设计上述问题关键是依据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栏目,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个栏目设计的意义,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就谈不上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对教材的真正理解。
设计问题串是基础,课堂的实施才是真正的关键。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知所措时,教师该如何降低台阶给与帮助?如果学生一语道破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又该如何操作?如果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设计的思路不同教师该如何调整?等等。
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设计了8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共问了约60个问题,按照一节课45 分钟,那么每45秒钟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数据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呢?
第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执行教学设计,没有使这种设计真正转化为行动。
第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没有完全地体现了教学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还要进行大量的补充;
第三,提问的间隔时间这么短,学生思考的空隙在哪里呢?能提些怎样的问题呢?
观察课堂活动可见,之所以提问间隔短原因有二:
第一,问题小,没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式的,而没有完成任务式的。
第二,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及时回答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耐心地等待,而是急着进行重复或提示。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舍得”,要“等的起”。除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第一,问题表述不清楚、太宽泛或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学生无从思考、回答;
第二,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起来也够不着”。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正是体现或考验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之时,教师应该及时判明原因进行调整,而不是强拉硬拽或者进行所谓的启发。
课堂实施中这种“小问题现象”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真正的解决问题活动,学生活动思维含量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被老师控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问题不能引导学习,反而成为了学生的拐杖或阻碍,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实施设计的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真正实现“问题引导学习”这一原则除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注意实施问题设计的策略,更重要的还是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解,归根结底是要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仔细研究,从这几次会议纪要中可以提炼出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的具体要求是:
1.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2.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4.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5.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点拨;
6.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不论要求有多少条,其终极的目标是“问题引导学习”,问题设计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灵活多变,但是它们变化的目的是引导学习。
关键词:同班异课;跟随听课;督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8-02
案例反思:某视导员选择到某班听课。1~2节是专业基础课,注意到教室倒数第3排左侧的N学生,在课程不到10分钟,就拿出手机玩。过了几分钟,他周围的同学开始注意他。此时的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无视这一现象,N同学也乐此不疲。3~4节专业课伊始,N同学就趴在桌上睡起了觉,也许是前2节玩累的缘故。教师首先介绍本单元课的教学目的,其后请学生先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与此同时走到N同学处,轻拍了他一下,示意他端坐起来。随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辅以例析、视频观摩、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在这些过程中,N同学犹如换了个人,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小组评析、教师小结,让N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兴趣。下课前5分钟的课堂检测提问,也例证了其学习效果是较好的。下午接着还听了同班其他课程,依然主要聚焦于N学生。
一、“同班异课”跟随听课
所谓“同班异课”听课,是基于充分、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以及教学中不同教师选用的教学手段、管理方法与发挥效能,并辨析、印证影响教学效果多要素相互关系的一种教学督导方法。视导员选择一常态班,以聚焦个别学生(点)与兼顾班里其他学生(面)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听取该班数节不同教师所授课程,就某个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等研究信息对比分析,基于课堂事实基础,从而得出相关的较为真实、准确的意见和建议,以此评估教学效果及其成因,并依此来指导师生有效教与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听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听什么类型教师的课、采取什么形式、是集体调研还是个别调研等可以灵活掌握[1]。
二、跟随听课督学方法特点
1.综合与客观性。听课者依据同班的某个学生(或某学生群体)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的表现重点观察,可对比辨析,较为准确地了解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对学生关注程度与期望值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一切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和导致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基于此基础上所作的客观地综合判断,使评估更具说服力。视导员的“督学”主要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更好地服务,提升学习效果。为此,必须清楚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对教学及有关方面的反映与呼声[2]。
2.诊断与公平性。选择同班级跟随听课,便于了解教学对象和条件保持在不变的情景下,因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化而致使不同结果的状况,这种基于教学现场的细密察看和对比辨析所得出的评估,教学课堂所反映的表象与数据能较为客观地印证结论,其结论对受听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在此基础上,也能为受听教学对象在学业上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进行确切归因,为教改方案修订和教学方法改进提供有益的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3.指向与互补性。同班跟随听课方式的目的和指向明确――有效课堂和有效学习,通过对课堂相关因素的分析,引导受听授课教师更为清晰地把握有效课堂的要件与意义,以及督促视导员较好地把课堂教学观察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此,共同改善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督学”要以‘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进入督导对象的工作领域,参与活动,学习知识,了解、发现问题[3]。
三、有效督导工作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问题,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此期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启发,不仅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得到分享,而且相互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有了充分交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推动教学得到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师生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注入新的活力。任课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服务于学生,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学质量和调整教改思路
教学,其实是组织才华的艺术,又是开发才华的艺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按自己的要求和兴趣授课,而应更多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用换位思考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落实在机制之中。工作模式有“终结性”督导评估和“过程性”督导评估,我们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估[4]。
1.明确学习目的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首要条件。案例中N同学由1~2节专业基础课上的漫不经心,转而到3~4节专业课中的积极表现,这与教师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目的有关。动机过程模式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较为完整的动机,包括其内在需求、外在诱因以及自我中介调节这三方面的相关因素。自身内在需求的激发是在其对行为目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由其缺失性的一种需要状态转变成唤醒态势,从而形成一定能量和并成具有确定方向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和专业引导,使其对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认识更加明确,促使学生的自我唤醒,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和正能量。
2.教学内容与活动的设计要与目标一致。教学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兼顾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个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案例中N同学能够在专业课上较专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不仅与教学目标一致,而且还在N同学的最近发展区,符合认知规律,能很好地满足他的学习需要。
3.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适度的期望值。适度的期望值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案例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态度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印证了这一点,当N同学在课堂上出现不当行为时,专业基础课教师置之不理,而专业老师则通过多种方式,巧妙地向他传递一份关爱。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指出,当教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所要达到成绩预先设定时,他的内在主观倾向常常会表映在其外在行为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对象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4.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并积极开展有效互动。接触与互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及未来发展的激励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尊重,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教与学的效率的提升,从而使得学业状况的评价及反馈更加科学有效。教师在课堂内外主动接触学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真正学有所得,是考量其是否关心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和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及有效互动,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未来发展获得的切实关注,自然谈不上指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教学督导制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专家治学和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手段。督导主要是“督促”与“指导”,督是手段,导是目的,所以一定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人性化的“导”,个性化的“督”。专家们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同一专业的授课教师共同研究并设计教改方案,共同解读教学理论和教材,探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等院校的市场竞争力所在。“三督一体”即“督教”、“督学”、“督管”相结合,不可分割。这是由教学督导的宗旨――监控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所决定的[6]。从部分高校近年来教学督导工作的实际状况来看,重“督教”轻“督学”、“督管”现象的普遍存在,势必影响高校教学督导职能的全面实现[7]。如何真正使得“督教”与“督管”达到良性循环,教学督导的意见、建议真正发挥咨询、参谋的作用,加强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督管”,处理好“督教”与“督管”的关系,是教学督导职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再杰.督学如何听课[J].教育与教学,2013,(1):189.
[2]曹德品,徐维廉,王丽娟.“三督一体多方位”教学督导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47-48.
[3]肖小华.教育督导工作要讲究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7):62-63.
[4]张晓晓.积极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有效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1-72.
[5]刘宾,李翠萍,黄明宜.督导―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9):822-823.
【关 键 词】 学生;教师;语言;课堂;对话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就学习内容及相关材料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研究、对话,从而生成三维目标的过程。师生双方的信息(书面的、口头的、心理的、神情举止的等)对话及不及时、顺不顺畅、活不活跃、有不有效,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只是师生双方就学习内容沟通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催化剂,还是打开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的金钥匙。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做到:准确、简洁、激趣、启疑、灵活、幽默、有情、妙音。
一、准确
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指向清楚、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多少时间,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让学生听了还要猜测下,甚至难猜。有的教师由于课堂语言表意不清、指向不明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继而厌倦学习。也有的老师则喜欢故作高深,更是将学生弄得莫名其妙,将学生的大好时光给白白浪费掉了,课堂教学效率从何谈起?课堂教学质量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简洁
就是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无论是指令学习还是评判学习情况,都要能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三、激趣
激趣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好,悟得也快,参与学习的学生也就多。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要靠教师能准确地捕捉住教学机遇(或者说是机智吧)。有一次,我随堂检查初二学生的读书笔记,查到许多同学都做了抄写好词佳句一项,结果只是词语一堆。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词。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讲了半天,我觉得学生应该明白了,于是就要求他们选择学过的课文找找好词。几分钟过后,几个同学举手了,我欣慰地让他们起来读读句子,并谈谈对句中好词的理解。这一答,差点没把我气倒。不过,我很快意识到是我讲得不到位,学生还不明白。于是我先调节一下情绪,然后给同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恋人,两人相处了三年,都觉得对方挺适合,但就是不知双方父母如何。经过商量,决定先由男方见一见女方父母。相约于周末在某公园见面。周末到了,小伙子到了公园。姑娘的母亲提议大伙去划船。船划到湖中心,姑娘的母亲忽然指着姑娘向小伙子问道:假如我俩同时掉进湖里,你会先救谁呢?小伙子被这突然的问话搞懵了。不过他很快就清醒了,他知道这是未来的丈母娘在考自己啊!机灵的他做了这样的回答:一定先救未来的妈妈!听了回答,母女俩都喜上眉梢。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我先请同学发表看法,再向学生们讲。“妈妈”一词,本来极平凡极普通,要是单说它有什么好,的确说不出什么,可是放到那样的环境里,它就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女方的母亲想,要这门亲事成了,我就是他未来的妈妈,这样孝顺的女婿,现在可难找了!自然是高兴了。而这位姑娘也在想:他心中就有我啊,往后有了小宝宝,我不就是孩子的妈妈?这样的好郎儿时下可紧俏了,哪会不高兴呢。大家能明白好词的意思了?现在再让同学们从课文找找看。在一片稀里哗啦的翻书声和一阵窸窸窣窣的写字声后,我听到了欣慰的回答。我趁机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两个词写一句话,让它们也产生点意味。看着他们溜溜转的眼睛,我知道他们忙开了。此后,学生们碰到词语的理解,都会结合句子谈看法,有的还极有见地。
四、启疑
启疑就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启发学生产生疑问的作用:究竟为什么呢,会是怎样的呢?从而推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拿一次现场作文指导课来说吧:上课铃响过之后,指导老师手拿几张圆形的纸和一把剪刀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都纳闷:究竟要干吗?老师先要求同学们等会活动开始后,既要注意老师的动作,又要注意观察周边同学的神情举止,还要积极动脑回答老师的问题,自由讨论不能超过一分钟。老师拿出图纸问同学纸的形状,有的同学脱口而出,有的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接着,老师把纸对折好后问学生,现在沿着对折线一刀剪下,同学们能猜到会得到什么形状的纸片呢?这还不简单,不就是个半圆呗!老师亲手剪下图纸,结果与同学们想的一致。同学中已有人显得不耐烦了。老师新拿出一张纸,问同学,现在将这张圆形图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最后的折痕一刀剪下,又会得到什么图形的纸呢?这下可好了,教师里炸开了锅,同学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说还是圆形的,有说是长方形的,有说是三角形的,还有说是扇形的。老师看看学生,听着他们的各种说法。一分钟后,老师按事先的约定让学生静了下来。现在,请同学们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一刀下去,剪下的图形,同学没有谁猜对。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方才的不屑和傲慢早已烟消云散。老师继续追问,假如像这样折上三次、四次、五次,最后还是沿着折痕一刀下去,你能猜出分别会得到什么图形吗?老师先重复活动前的要求,接着让学生自由猜想,自由讨论一分钟。教室里有的静思默想,有的来往交流着自己的猜想。时间很快就到了。老师示意学生安静,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作文题目:圆的猜想。要求根据刚才的见闻,运用多种描法,当堂完成本次习作。学生有了疑问、思考、猜想、验证的感性基础,个个都在奋笔疾书,不久便大功告成了。听了同学的文章朗读,老师和同学都绽开了笑脸。无疑,这节课学生学得有益。
五、灵活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变化性,力戒呆板和模式化,要做到能始终调动学生的倾听情结,实现课堂对话的最优化。
六、幽默
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能使学生感到课堂富有情趣,得到放松,从而觉得课堂轻松,进而对学生的神经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使得学生对所学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理解和巩固。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积极影响。
七、有情和妙音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饱含深情,声调抑扬顿挫,音量适中,清脆、悦耳,这种情声并茂的教学语言,能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期待、激情,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元素。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层次性、引领性。自然,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除了上述有声语言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无声语言的重要作用:如外在形象、神情举止等,它们也能起到增添学生愉悦感、调节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评价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师通常都应力求穿着朴素而得体,课上还要辅以一定的举手投足的动作,再运用脸色、眼神来传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与否定、赞同与反对、满意与期待等。同时,教师的神情举止还能起到控制教学节奏、推进各教学环节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学校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则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锤炼课堂教学用语言,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1] 曾文婕. 课堂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