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

时间:2023-05-17 17:4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的问题

第1篇

笔者在全市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对“胚胎移植”一节课按照上述理念做了很好的处理,得到了与会同行和专家的好评,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此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整理成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修三“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这一节,集中讲述了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这三种胚胎工程技术,而第一课时主要讲述胚胎移植方面的内容。

关于胚胎移植,教材首先从胚胎移植的概念导入,通过概念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胚胎移植的含义及在胚胎工程中的地位,即体外受精、核移植、胚胎分割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关于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教材先用数字简述了胚胎移植的现状,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再用图解的方式,从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大量节省购买种畜费用、一胎多产、保存品种资源和保护濒危物种等几方面,阐述了胚胎移植在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繁殖潜力方面的意义。关于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教材是在讲述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之上,以图代文的方式进行讲述,用形象的流程图来讲解生物技术的基本程序,可使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2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学习了胚胎工程专题中的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的培养等内容。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对“试管动物”、“借腹怀胎”、胚胎移植等有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基础。

3 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胚胎移植的概念;理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说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2)能力目标:解读概念时能抓住关键词;能对胚胎移植是否能成功实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阅读教材,画出胚胎移植流程图,提高概括知识的能力;能搜集胚胎移植现状和意义的资料,增强收集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胚胎移植在胚胎工程中的地位;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关注它的最新进展。

3.2 教学重、难点

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和基本程序。

4 教学过程

4.1 设置情景,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图片,图片上这个试管婴儿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暗示着该技术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说起试管婴儿,人们很容易想起“试管”和“婴儿”,以为婴儿就是从试管中培育出来的,是不是呢?(不是)。继续追问:试管婴儿(动物)的培育哪些过程是在体外进行的呢?(受精和早期胚胎的培养在体外进行)进一步追问:早期胚胎如何才能发育成幼体?(进行胚胎移植)至此,引入本课课题,并用幻灯片展示课时学习目标。

学生的活动: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预期目标:通过隋景的设置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阶梯式的问题又让学生将上节课的内容与本节课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2 自主阅读,解读“胚胎移植”概念中的关键词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什么叫胚胎移植呢?请学生阅读教材“胚胎移植”这部分内容,并解读以下三个关键词的含义(课件展示):受体条件、早期胚胎的获得途径、地位。教师在学生阅读汇报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并且帮助学生辨析以下两点:(1)同种的“种”是什么含义?(2)核移植和体外受精得来的胚胎有何区别?

学生的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汇报阅读成果。在教师进行点评后讨论、质疑两个辨析题。

预期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分析、解读概念的关键词,同时在师生共同的讨论质疑中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4.3 分组讨论,质疑胚胎移植,理解其生理学基础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幻灯片展示牛胚胎移植示意图,简述其过程。提问:从供体内收集的胚胎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胚胎转移的过程中会不会碰到一些困难呢?你对它的成功实现抱有什么疑虑?在学生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接下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点评、肯定学生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

(1)准备移植的胚胎,移植到任何一头母牛的子宫内都能发育吗?

(2)从供体内收集胚胎会不会对供体和胚胎产生伤害呢?

(3)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移植到受体的胚胎能保留供体双亲的遗传特性吗?

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这部分内容。阅读后让学生以自我检测的形式检验阅读成果。幻灯片演示自我检测题:

在学生理解了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思维拓展题:

(1)在胚胎移植操作中,怎样才能使胚胎在移植前后供、受体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

(2)供体胚胎移入受体子宫的位置,应与在供体内的位置相同或相似吗?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你认为这样的概括正确吗?

(3)为什么供体的胚胎移植到受体后,孕育成的后代其遗传性状仍与供体相同?

学生的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对胚胎移植能否实现的疑问;并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当堂对照自我检测题进行检测;在理解了胚胎移植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思考教师提出的思维拓展题。通过这几步的自主学习,学生理解、巩固了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这部分知识。

预期目标: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提出问题,在问题地强烈驱动下去寻找答案,明确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突破本课时的难点。通过自我检测,学生当堂学的内容当堂巩固,从而获得课堂的高效率。通过思维拓展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生理学基础的理解,同时拓宽知识面,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4.4 图文解读,完善胚胎移植流程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那么,胚胎工程技术人员是如何进行胚胎移植的呢?引入胚胎移植基本程序的学习。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完成下列胚胎移植的流程图(图1),并思考右侧相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点评,并用幻灯片展示思维拓展题:

(1)如果上述过程是为了培养世界上产奶量最高的奶牛品种之一――荷斯坦奶牛,产下的牛犊的性别怎样?如何对移植前的胚胎性别进行鉴定,以培养

出更多的母牛?

(2)若要让不同的受体母牛生下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牛犊,应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做怎样的处理?

学生的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学案上完成填图,并思考有关问题。然后两位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了解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后,思考思维拓展题。

预期目标: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通过汇报自学成果,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拓展题的思考加深了对胚胎移植程序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其中第二个问题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4.5 搜集资料,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提供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材料,结合教材上关于“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部分内容,请学生阅读,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总结胚胎移植的意义。阅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5点意义:

(1)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2)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3)一胎多产。(4)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5)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

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2个问题:

(1)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等需要什么技术来支持它?

(2)为什么说胚胎移植能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

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点评。

学生的活动:阅读课外搜集的材料和课本上介绍的材料,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总结胚胎移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思考2个问题,使学生对胚胎移植意义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预期目标:学生通过搜集胚胎移植现状和意义的资料,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概括出胚胎移植的意义,增强了提炼、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4.6 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前精心准好合适的练习题。

学生的活动:在学案上思考解答,然后相互批改,暴露存在问题。

预期目标:通过及时的反馈练习,既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到及时巩固,又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加以解决。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

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分段教学、试唱、练耳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仍然主要以通过教师讲授音乐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为主。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许多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引进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从教材的选择角度来看,小学音乐教材多是选择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音乐教材。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落后

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教师侧重教授乐理知识或侧重以教唱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教师没有通过练耳、试音、审美、演唱等全方位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授课歌曲进行分解,并进行分段教学,或者是以讲解乐谱及乐理知识为主进行音乐教学。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仍然是以单项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以及音乐知识应用能力的不足。

3.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许多小学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音乐知识以及乐理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通常是通过学生选唱一首以前学过的歌曲来检验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查方式很难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无法作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性评价手段。

三、解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对音乐科目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单项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乐理知识框架。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素质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

2.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新模式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音乐教师刘俊彦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就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老北京的儿歌》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先让师生围坐成一个大圆圈,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儿歌,通过做游戏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儿歌之后,刘老师便会引导学生说儿歌,她出示三条节奏,请学生选择相应的节奏,并按节奏说儿歌,同时还会做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刘老师拿出一个小水牛的玩偶,并播放《小水牛》的范唱带,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表演,之后鼓励学生来试一试。在此次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借用了音乐游戏这种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会了儿歌的特点与形式,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考核机制

第3篇

学习在于思考,思考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无从思考。在数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不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现代化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虽然当今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数学老师离不了问题的创设。创设问题方式方式很多,可以是题目、提问、对话、情境等等。而问题的创设要有科学性,随意、过密或滥用设问都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美国著名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的好差,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时机,善于设计教学问题,把问题问在“点子”上。法国教学家卢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们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这是我们问题设计时要把握的原则。有些教师对问题设计不重教材分析,不看问题对象,不讲问题效果,问题的目标指向不清,量多质次,无视个性差异,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有资料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有效的教学提问仅占56%。由此可见,提高问题设计水平,问题“怎么创设”?怎样把问题创设在“点子”上?这是一个很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问题要创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学科,新旧知识环环紧扣,纵横交错,互相渗透,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选择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创设问题,通过“温故”而达到“知新”的目的,也使学生认识到新知识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加深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知识及思维“活化”。例如:初二数学第四册中《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内容的教学,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旧知识,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新知识,一次函数具有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它们的区别是图象的位置不同,只是上下平移,所以它们的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图象和性质,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1)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和性质是怎样的?(2)判断直线y=2x的图象所在的象限。(3)一次函数y=kx+b(k≠0)当b=0时,它是什么函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性质是怎样的?(4)画出一次函数y=2x+1与y=2x的图象。通过上述的问题的创设与解答,从而拉开了新知识探索的序幕,并引导学生比较直线y=2x与直线y=2x+1的图象,再观察,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又如初二第二册中的《平方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平方根的概念完全建立在平方运算的基础上。平方运算是旧知识,而平方根的教学是新知识,两者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的是平方根的运算是平方的逆运算,矛盾是两者的运算性质是不一样,即是相反运算,所以他们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逆运算,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⑴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⑵什么数的平方得9?⑶什么数的平方得0?⑷有没有平方得负数的数?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再引导学生在设问中归纳结论: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问题要创设在学生认识的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上

学生认识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跨越的转折点上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推理方法,对感性的数学知识加以深化,从而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例如:初二数学第三册中《全等三角形》这一节我是这样教学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两块重叠在一起的硬纸板剪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出来的两个三角形,并讨论他们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再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完全重合的图形,讨论结果:同一底片的两张照片,国旗上面的小五角星等。学生对抽象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这时教师要创设问题:“通过以上的实际事例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上升到了“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三、问题要创设在教学的关键点上

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客观依据,也就是说该问则问。那么应该问在何处呢?我认为应该问在认知矛盾的焦点上,就是学生在认知最困惑的地方,而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关键点上设问,也是最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如:数学课讲到“0”的意义,学生一般都是把“0”看作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冬天里的天气很冷,气温常在0℃左右,那么0℃是否代表没有的温度呢?同时0℃又相当于32℉,难道32℉也表示没有温度吗?这样设问在教学的关键点上,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0”这个数的真正意义。

四、问题要创设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点上

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教师讲得太多,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时间太少,形成思维发生障碍。教师应多创设情境方面的问题,提供学生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开拓智慧和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在课堂上以便学生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例如:在讲初二第四册中“三角形中位线”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用圆规、直尺分别取任意两边的中点,连结这两个中点的线段,即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再让学生拿出剪刀,沿中位线剪成两部分,并问这两部分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四边形,指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互相讨论。当学生得出是平行四边形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从位置和数量上看,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第三边有何种关系?经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自然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证明定理,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

精妙“新奇蕴疑”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和能力,问题设计的关键应当是点子的选择和把握。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举措

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本位、唯知取向仍占据主宰,导致了诸多教学症结的出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最大限度激发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单向度传输为主,缺乏启发式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人格教育”、“侧重教学形式,偏离教学实质”等几方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能的充分发挥。

1、单向度传输为主,缺乏启发式教学

在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机械依循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教师成了知识传输器,学生成了接收器,削弱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2、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人格教育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在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以逻辑性和理性遮蔽了教学内容中应有的情意成分,遗失了人文内涵,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格的培育与提高。据相关资料统计,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心理状况都存在一定缺陷,如诚信缺失、心理承受力薄弱等,这与高校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人格教育”的欠缺有一定关系。

3、侧重教学形式,偏离教学实质

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形式的多变。例如把课件制作得极富感染力,大量使用游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讲故事等方法,过于追求趣味性和观赏性,虽然表面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实质上并未与本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未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不利于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

在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的调整与更新。但目前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依旧因循旧版教材,多年使用同一本讲义,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部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参与的兴趣,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试只注重知识点的考核,不重视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的考察。“背记教材”的考试方式消泯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此外,“重科研,轻教学”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在制度方面的症结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视科研,将教学置于次要地位。由于科研课题往往能得到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有利于教师的和职称晋升,教师常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攻关而奔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专业前沿讯息,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与开放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更新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依据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与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所谓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指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涵括的的知识点进行授课,不能脱离这一基本教学内容随意发挥。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为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同时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接受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将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需密切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透彻了解当前教学形势,将经过实践验证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与科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此外,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消化程度,依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得到潜能的充分发掘。

教学内容开放性的另一重含义是指教学内容应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超前意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教学内容应具备全球化视野,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世界范围内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从而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学内容应具备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教师应通过社会实例将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不足之处告知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解决方法。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方法。罗杰斯认为,人在自我实现力量的推动下,隐藏的创造潜能就会充分释放出来。以罗杰斯这一观点为启发,高校的教学内容应紧随社会实践和时展,将教材知识定位在透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上,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典型案例,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互补与整合

1、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协同互补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潜心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有效利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例如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普及的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与系统,大大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重荷,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知识与信息接收平台,有益于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激发。需要指出的是,在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亦不可偏废。板书、模型、幻灯、挂图等传统教学媒介在当今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例如理工专业的数理推导,教师可通过板书形式将推导步骤和思路逐一展示出来,并能及时修改补充,可弥补多媒体课件灵活性不足的缺点。

2、建构互动型教学情境

互动型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从而真正成为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较之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模式,互动型教学具有开放、平等、立体等优长,更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具体而言,互动型教学情境应具备以下特点:

(1)启发性。教师应联系社会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与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可就某一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以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2)开放性。高校教学的传统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削弱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之相比,互动型教学情境将教学过程变封闭为开放。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异质同构的话题,让更多前沿信息进入课堂,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趣性。相对中学而言,高校的课堂情境更富有逻辑性与探索性,但同样离不开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内容应与大学生求新求异、崇尚理性与反思的心理需求相适应。教师应从社会现实中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实例,以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在教学用语的使用中,教师应注重书面语与生活化用语等多种语体的交错使用,以引发学生课堂交流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人格建构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不断超越现有生存状态、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师生对话层次的优劣制约着大学生人格形态的生成。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内容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认知能力和价值系统相契合,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人格层次的提升。

(三)维持宽严相济的教学秩序

与中学相比,高校课堂氛围具有民主开放的特点,有益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激活。但与此同时,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民主开放的程度,既要防止宽而无边,又要避免严而无度,切实营造既组织有序又舒畅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教管并举,既及时制止扰乱课堂秩序的言行,同时又要兼顾高校教学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在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时,不能太过严厉生硬,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大学生而言,亦应提高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创造性学习,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与浮躁思想的侵扰,珍惜课堂学习时间,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培训侧重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教师除了在岗前培训中短暂接触过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外,大多数时间与教育科学技术的积累是脱节的。也正因此,一些高校教师虽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但其基本教学能力却达不到高校课堂教学的要求,缺乏“传道”之“传”的能力。与中学阶段相比,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其特殊规律,高校教师须娴熟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原理与方法,潜心探索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校方应加强对高校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再有,各院系还可以学科为核心组建学习型团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专家为教师授课。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既能提升和强化科研氛围,又可强化教师的教改意识。督促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概念,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我国高校而言,若要弥补当前课堂教学的不足,须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改革举措,以切实提高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丘林.高校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第30卷.

[3]殷文.从微观层面看全面质量教育的可操作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13卷第4期.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厌学情绪;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63-02

随着国家对基础和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既有国家、学校、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加以改进,才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众多问题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花大力气解决此类问题。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1.学生英语基础不牢,厌学情绪严重。这里的厌学情绪不是指学生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学习,而是指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情况,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抵触情绪,尤其是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更不愿意学习,认为英语与园艺、果树种植、植物保护等关系不大,即使学习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而且学习英语还浪费时间,耽误专业课的学习;再就是英语单词的识记、语法的理解等难度都比较大,这也使得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好,基础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得当,升入高中难度比较大,因而选择侧重技术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来学习,希望以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殊不知,进入中职学校之后,英语课比以前难了许多,一时之间难以跟上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英语了。

2.英语教材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片面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像英语这样的非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长时间内教材都得不到更新,有的甚至几年都不曾更换一次,致使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且老教材的单词量大、语法知识复杂,实际应用性不强,学生即使学了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单词和现象,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

3.教学方法与教学设备落后。一些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初中英语教材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缺乏了解:进入学校之后,教师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基础差、不懂音标、不会读单词,语法知识一窍不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前的老法子,教教音标、读读单词,讲讲语法,背背课文等,使学生没有一点新鲜感;另外,有些教师像教高中生那样,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挫伤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上面口沫横飞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使本来应该精彩纷呈的交际课上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也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

二、改进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关注点。普遍来说,中职生的英语基础不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步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认读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口语交际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引导其多说多练;而对于阅读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就注意选择有吸引力的文章增加阅读量,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方法的传授而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

(2)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与西方国家的节日、传统及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愚人节、感恩节、情人节及圣诞节等不仅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也很流行,讲课时可穿插讲解这些节日的来源、故事、习俗等,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充知识面。

(3)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中职生没有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活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要一成不变地站在讲台上讲,可以把课堂设计成辩论会,也可以把授课内容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等组织起来,这样不仅会减轻教师的负担,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2.趣味教学法的运用。趣味教学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有趣的方法改善课堂气氛。例如,教授新单词时,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外,还可采取分组跟读法,一组读完后另一组接着跟读,中间不允许出现停顿。出错就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如唱歌、跳舞等,这样不但能活跃气氛,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就能学会新单词。

记忆新单词时,可讲授一些快速记忆单词的方法,将联想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例如,gray的意思是“灰色的”,可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颜色词red,pink,orange,blue,black,以及brown等,不但记住了新学的单词,还复习了原有的单词。

讲解动词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四肢,有利于加强记忆和帮助理解。例如,run,jump,smile,laugh,gigle,look at等都与人体的四肢五官有关,边讲解边鼓励学生跟着自己做一做动作,很快就能够熟练运用。

3.总结规律,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总结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寻找规律,降低学习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关于名次复数形式的记忆就是一个难点,有的是词尾加“s”,有的则是加“es”,还有的则是要变“f”为“v”在加“es”,非常复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以总结。例如,theif,wolf,leaf,knife,life这几个词语的复数形式就是把“f”变为“v”再加“es”,分别是theives,wolves,leaves,knives,ives.

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丁晓平.中职英语课堂效率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1,(11).

[2]周春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24).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5.20.

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全球加速一体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全球相对通用的交流工具,具有无法忽视的地位;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面向广大的社会和学生的教育工具,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末起根据教育部针对非公安、非师范类等的专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框架下,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高英语水平、高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面向高中、中专、技校等最广大的社会大众招生,根据国家需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立的英语口语科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需。

1 高等职业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招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英语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出现明显的英语水平低,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出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严重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过时、教学方式刻板、本身素质不高、教学的基础设施不高,缺乏让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的渠道,缺乏师生与外教的直接沟通与互动的机会等。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面向全国,生源也有来自高中、中专以及各类技校,各个教育阶段以及各地教学,在英语基础教学上本身就存在内容和水平上的差异,加之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不同,使得许多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需要面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差、词汇量少、语法知识缺乏、口语表达能力差等,总体来说大部分同学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上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只想在校期间学一门技术,毕业之后能立即参加工作,服务于社会。因此许多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是否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需要或有所帮助不甚了解,而在不了解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与其日后工作是没有关系的,在这种心态下许多学生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参与英语口语教学中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这种应付完成的学习,在参与到工作中也很难应用,实际上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设置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符的。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现有的专科技术院校升格而成,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英语能力上不高的直接因素。由于课时量繁多,许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技能的提高,限制了本身的教学水平。还有就是因为教师多为女性,要兼顾教学和家庭,这更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生源扩招,师资力量匮乏,导致工作量更加沉重,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保证教学质量也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教学资源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门槛较低,又由于近几年生源的扩招,进入高职院校的人急剧增多。而学校在教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没有相应地跟上生源的扩招速度。现在的英语教材有《新核心高职英语》、《希望英语》、《新视野英语》等,以上教材大体都与人们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但还是大众化的普通英语,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基础设施方面,缺乏学生运用英语的现实场景,有些学生上课听、说、读、写,下课就把英语束之高阁,缺乏听、说英语的氛围和机会。

2 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教育实用型人才为高教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学习高职英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而是学生们在以后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时具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上英语课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方面授课模式,改为课上设立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教师要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中起到引导,开展积极活跃的教学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校内设立英语角,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用英语互相交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与专业对接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实地应用到生活中。一本好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优秀英语课堂的基础。当然,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相当。因此,开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要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要求不断提高英语基础知识以及授课水平,高职院校英语老师也应学习一下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在授课的过程中,让英语与专业知识相连接,让英语与企业对接,让学生们更好的服务企业。对此,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师的选聘上也要在要求上尽量明细化,不但要考察竞聘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还要对教师掌握并实践应用英语的能力有所关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组织学习和参加培训,鼓励在岗教师去企业中参观学习或者在岗位上进行考察和锻炼。

3 结 论

经过对高职公共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我认识到了当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不但关乎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高职教育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来看,如何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改进还没有全面的系统化的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广大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以及高职院校提高重视,强化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4.

第7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巧设课堂提问,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浅谈四点:

一、激趣性提问,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数学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起学习的情趣,引起强烈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平方根表与立方根表的查法”时,为了使这一较为机械、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趣,教师可先这样提出问题:“一个占地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图书阅览室,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立即回答:10米。接着再问:“如果一个占地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图书室,它的边长应是多少?”正当学生紧张推算而又算不出准确结果时,教师适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求10的算术平方根,如果学会查平方根表,就很快能得出结果。”这一问题的设置,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于是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思维,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铺垫性提问,克服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铺垫性提问即复习设问。复习的内容必须是与要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新知识的发源地,是学生思维的起步。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出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达到顺利完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先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同学们能否指出方程3x2+3x-7=0的名称是什么?”当学生经过思考判断得出结论后,教师再问:“为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时学生就会准确答出:由于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方程各项小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故应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提问,学生就会紧紧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积极思考,很自然地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既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又准确地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三、探究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在讲究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为什么要有“××”限定条件等,这种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例如,计算(3+■)2×(3-■)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再问“本题是否还有更为简便的算法?谁能做出来?”这一问,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起学生急于探求简捷算法的思维波澜,鼓起探索的风帆,为灵活运用幂的运算法则开辟了通途。又如,讲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不会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妨这样问学生:“平行线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条件呢?”这一提问,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了疑阵,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可见,通过教师有意在无疑处创设疑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设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设疑”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思维起源于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多实践、多总结、多概括。例如,教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不妨首先这样设疑:若三角形有两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相等的边所对的角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就会动手画图度量,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发现并归纳出结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其次,教师再提问诱导: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不能仅凭画图、度量就得出结论,我们能否用所学的知识来证明呢?这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判断和推理后,再次归纳得出结论。形成了思维的全过程。最后,教师作导向性诱导:若三角形两边不等,大边所对的角与小边所对的角有什么关系呢?这样设疑,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探索欲望、创造欲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徐琬婷,女,1979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合川太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数学。

第8篇

问题1: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方程中各项系数有什么限制?

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一元二次方程做更透彻的理解。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设置如下问题情境:从前有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刚好进去.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借此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了旧知识。进而让问题更一步深化,再次提出问题:想想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零吗?

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挑战并扩展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形成更深刻、广泛的理解,逐步构筑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提升探究技能。

问题2: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方法,结合实例说明怎样根据方程形式,确定相应的求解方法?

下列方程选用哪种方法求解?(1) (2) (3) 想一想用配方法解 的步骤是什么?

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讨论当前的理解,陈述自己的解释并为它辩护,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这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学到活动的精髓,也是达到最终学习目标所需要的。

问题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有根吗?不解方程能否判断出方程是否有根?怎样判定?

思考1:对下列三个方程进行配方:(1)x2-2x-3=0(2)x2-2x+1=0 (3)x2-2x+3=0观察它们解的情况!

思考2:由具体到一般,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 的解的情况是什么?

1: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程 写成 (x+h)2=k的形式?

2:怎样判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是否有根,根的情况与哪些量有关?

问题探究 1:求出表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观察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方程的根有什么关系?

转贴于

问题探究 2:若将上面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 =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思考:求判别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判别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导性提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并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教师在设置和应用“问题串”进行提问时,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的探究活动。

问题4: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根,那么它的根的和与积与系数之间是否会存在一种确定关系?如何找出?观察猜想:分别求出下列三个方程2x2+7x+3=0,3x2+5x+2=0,2x2+3x-1=0的根,观察它们的两根之和、两根之差、两根之积、两根之商与系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猜想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它的两根分别是x1、x1,那么你可以发现什么结论?怎样进行证明?

第9篇

农村学校 体育课堂教学 发展对策

一、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定西市安定区农村现有5所完全中学及19个学区的329所中小学校,5所完全中学是区教育局直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情况相对较好,各校都有分管体育教学的副校长,能够设立体育教研组,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课能够开足开齐,课堂教学比较规范,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偏低等。而19个学区的329所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差距甚远,大多数校领导对此重视度不够,这也就片面导致了体育教师不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一上课,绕操场跑两圈,然后篮球一扔就是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在边远山区的学校,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代,课时过多,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的质量,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体育课教案,体育课节数不足,常常被其它课挤占,多数以“放羊式”教学为主。

二、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忽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都重视包含语数外在内的智育,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普遍不受重视,很多学校任意缩减体育课的时数,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将体育课划为自习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补习课,体育课时数严重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体育课教学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体育教学的教学任务就无从完成,体育教师的工作更得不到肯定。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都关注学生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学习,主观上都认为只有学习好,农村孩子才会有出路,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而言,面临着很多阻力,所以,在农村中小学校中,体育教学很难发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师资相对薄弱,教学不规范。相对于城市的中小学校,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村的中小学校,在教学资源可获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和约束,加之学校、家长等相关主体对体育教学的漠视,多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自己要求松懈,很少主动学习,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调研后发现,多数农村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无法胜任和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之教学内容,上课后集合学生,围着操场跑几圈做做准备运动,然后根据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分组自行活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前不备课,没有规范的、科学的教案,课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这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很差,这样就加速了恶性循环。

3.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受经济、观念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基本没有提上日程,很多师资不足的学校,全校体育教师就一名,有的还是兼职教师,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师资水平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配有数名体育教师的学校,由于自上而下不受重视,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规划不到位,组织机构流于形式,疏于管理,体育教学效果堪忧。

4.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因受各方面的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由于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师资不足,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兼职教师或代课教师,由于这些教师非科班出身,具有较强的师范型知识,但是在体育学知识上,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了在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教学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与践行,教学的创新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5.排课不合理。由于学校对体育课不受重视,将很多体育课集中安排在那些“边角”时间,导致学校的体育课扎堆上,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器材等配置本身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校园安全问题和正常的教学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1.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当前农村体育教育的状况,首先要转变观念,当地的教育部门及相关领导、学校及领导都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严格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充分认识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完善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保障。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一方面,要增加体育专科的师范生到学校任教,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对体育教师漠视的现状,在教师待遇、地位等方面激励体育教师在校任教,从教师职业成长的角度来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观摩学习。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补充体育专科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学校,要通过对现有师资的培养,来提高师资的整体素养。使他们即有师范性,有能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从而能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3.全神贯注搞好课堂教学,聚精会神设计专题引领。以“做好课前、做细课堂、做实课后”为目标,建立完善课堂的长效机制,将关注课堂从突击性转向常规性,从表面性转向实质性,立足于教育规律、教育对象和教育微观的探索,充分认识学科教研“专题设计”的含义,借助常规教研、教学展示等形式,突出教研重点,清晰教学操作流程、教与学方式改善的路径,再现教材教法的研究。

4.游戏先行,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保障。根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向学生提出巧妙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体育与“游戏”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忘记枯燥、单调,乃至身体的疲劳,从而自觉地完成各项练习。

5.变革体育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探求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关注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动作技能、方法及终身健康理念培养的同时形成学生独特的体育思维,研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灵活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再创造与再处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与容量。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情研究,把每一堂体育课上成既真正受学生欢迎,又能为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培养奠基的课堂。

6.抓常规,奠基础,体育课堂教学要常态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强化常规管理,把好备课关,真正落实教师的备课;把好上课关,关注常态课,把好教学反思关,关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时,要形成多主体评价,除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外,还要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综合考量,分别设置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的权重,综合评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方案 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最近几年里,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聆听了全校各个专业上百节课,总体感受老师们备课认真,内容充实,讲解透彻,教学效果良好,他们为学校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整个高校课堂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不深刻。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讲究“新”与“深”。曰“新”者,乃发前人之所未发,创新是也;所谓“深”者,乃言前人不能言、不敢言,深刻是也。隔靴搔痒是平庸,鞭辟入里是深刻。古人有云:“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最多的信息。这个“多”,绝不只是数量上的“多”,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多”。如何达到“质多”的目的?我们认为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要深刻。讲课不新,则多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论;讲课不深,则是平庸无奇,人云亦云。

这种现象,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普遍些,文科类教学比理工类普遍些。年轻教师是因为经验不足,年长教师则是钻研不深。文科类比理工类普遍则是学科性质所决定。在听课中有一个现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先后听了多个数学老师的课,几乎都很优秀,而其它学科就参差不齐。何故?数学不懂就不懂,而文科类不懂也似乎能懂,比如中文教学,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中文老师,什么人也当不好中文老师。”因为文科类的教材,谁都能读懂七、八成,教师即使不用心钻研教材,照本宣科也完全能对付几十分钟,数学则不然。说什么人都能当中文老师,是说只要认识字,便可去读课;说什么人也当不好中文老师,是说若深入其中,搞懂弄透,并有自己新的感悟,从而给学生深刻的启发,则绝非易事。

二.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的因素很多,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也许一般人会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人才培养方案实在没有太多的联系。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实施,都必须统率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下;而反过来,人才培养方案也必须根据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来确立。比如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应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学生专业面。同时还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变“满堂灌”为“启发式”、“讨论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总之,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现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某些缺失,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各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使得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必须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

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贵在三点:一是不能锱铢必究,应有正确的舍弃,授课一定要舍去芝麻,方能捡到西瓜。二是要解决关键问题,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三是要针对学生个性,既要舍弃教材之“多余”,又要补充教材之“不足”。教师上课,犹如一人在屋,老师引导前行,然而,前进一步乃至十步,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异,关键是站在窗前,教师能为学生戳破窗户那层纸,使他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在房子里运动,实在算是高手,可就是最后那一层纸不能捅破。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诚如是也。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水平,对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同设计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决定企业产品质量那样,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关系着学校办学的水平和生命。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毫无疑问,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较为成熟科学也切合时代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个人认为,依据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培养方案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第一,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所谓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基础学科的定义是:基础学科的研究目的是获取被研究主体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去研究该主体的实际应用。

由于中国目前大环境的影响,社会“重应用科学,轻基础学科”的趋势已成为燎原之势,而许多有识之士已指出这种现象的诸多弊端。如《视界》主编李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办大学关键是大学理念未能廓清。他说:“近些年,在中国的大学中,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实用性学院的地位普遍被提得非常高,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在世界各国,大学的核心都是文理学院。”显然,文、理二科是基础学科,没有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其它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真正优秀的。2001年,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求是》上撰文,特别指出“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2003年6月5日《北京大学学报》上,有该校副校长王义遒撰写的《科学要自觉请人文来指引》一文,文章批评那些蔑视人文的科学专家:“这些人,或许能在自己领域取得一些成就,却难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成为开拓一门学科,乃至推动整个科学发展的大师。”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在上海作了题为《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位序》的专题报告,也同样指出当前中国大学里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现象,金先生认为这种状态极不正常,认为“人文教育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里面,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二,科学地开设选修课。就本科院校来说,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有些选修课是为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有些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还有些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的才能。选修课开出的情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尽管大部分高校已开出较多的选修课,但总的来说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专业不平衡,这实际上是全校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二是选修课设置不科学,不是学生必要的内容;三是有的选修课只是本专业某一课程内容的改头换面,了无新意。因此,我们应在选修课课程上大做文章。总的来说,要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尽可能多地开设出优秀的选修课。事实上,本科院校博士以上学历与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数量不少,这些教师都是可以开设亦是应该开设选修课的基本师资队伍。如果每个人开设一门,则全校选修课可达数百门之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一个任务,学校应要求教师个人科研方面应该首先考虑选修课的开设。另一方面,多开设不是滥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的设置必须要遵循一条最根本的原则,那就是一定不能与其它课程有内容上的重合。选修课是一门完全独立的新课程,绝不是对另外一门课程的阐释与补充。

第二,选修课一定要具备对学生有较大的收益的内容。或是介绍时代前沿理念,或是本学科某一重要理论,或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那些不痛不痒,平庸平淡的选修课坚决不开;那些人云亦云、学生完全能自修的选修课坚决不开。只有这样,选修课才能达到向学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的终极目的。

总之,当今时代既是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艰难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其教育思想观念最直接的体现,他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休戚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孔兵兵,赵永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黑龙江教育,2009(3):75-77.

[2]雷金火,曹大文,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16-118.

[3]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6:132-134

[4]付瑞国,张立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改革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85-88.

第11篇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二)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①展示课件;②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③得出结论与解释;④反思评价;⑤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五)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定位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次挑战,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引发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浪潮。面对新课改,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效率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坚持在教学一线的历史老师,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历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认识主体就是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激发学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学生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充满兴趣的课堂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高中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诸如曹操、朱元璋等历史人物,杯酒释兵权、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三顾茅庐、齐桓公纳贤等历史故事,李白、苏轼的诗词名句等激趣素材,运用故事轶闻、演示活动、设疑导思、探索讨论等多种激趣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中还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把投影、录像、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引入历史课堂之中,用有声、有色、有形的手段来表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内容,把历史教学从多“静态”转向多“动态”。这种教学最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运用电脑技术动态地演示诸如的线路图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不仅可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积极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教材的“复印机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 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以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开阔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对于的讨论,教师抛出论点“是大逃亡”“是胜利大逃亡”,学生通过讨论对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在党历史上的地位、革命火种的保留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也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因而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很好。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主旨和目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