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相关知识

实践相关知识

时间:2023-05-17 17:4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践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践相关知识

第1篇

1.软件工程专业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相关学习中,相关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掌握软件工程开发的每一个过程,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当下社会中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此外,其还需要了解软件开发中的相关规范、标准、原则等信息,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软件开发工作中进行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最终使学生在完成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后,能够较好的走入社会并尽快的进入相关软件开发工程的工作中[1]。

2.软件工程专业学习的方法

上文中我们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目标尽心了具体论述,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成几种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有效且现实的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学习方法,希望能够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相关学习。

2.1通过案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习中,通过案例进行具体知识的学习并提高自身对相关能力的掌握,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较为适用于软件开发分析、软件综合评估等能力提高的学习。在通过具体的案件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相关学习者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2.1.1尽可能进行独立思考

在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由于这种学习方法推崇的就是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具体学习中,相关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创造等一系列的过程,并通过对自身在这一系列思考过程得出的结论与共同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以此提高案例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性[2]。

2.1.2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在一些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其相关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有限,而通过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点需要相关学生在具体学习中予以重视。

2.1.3重视与教师的交流

2.2基于爬山模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

爬山模型是一种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学习中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学习流程,其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学习流程,能够较好的提高学习者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其具体学习流程如下:

2.2.1进行软件维护练习

在通过爬山模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习中,其需要首先学习软件维护的知识与方法,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软件进行具体的维护练习,以此提高其相关能力[3]。

2.2.2学习测试软件

在完成维护练习后,相关学习者可以继续通过爬山模型进行测试软件的相关学习,并在学习中进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使其能够做到对相关软件的错误定位与BUG修复。

2.2.3软件模块重写

在完成上两步的学习后,相关学生需要通过软件工程中的逆向工程,选择一个软件中的小型模块进行重写,并通过与原有模块的比对,提高自身相关实践能力。

2.2.4设计大型模块

完成以上几步的学习后,相关学生就可以试着进行软件中大型模块的设计,以此进一步提高自身软件开发的相关能力。

在爬山模型的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只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关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掌握,最终起到较好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作用。

2.4通过合作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2篇

1.1 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就其概念而言,探究式教学主要指通过创设情境,使用探究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从概念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其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就具体而言,往往是由教师引出一个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探索精神。 

1.2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从上述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来看,探究式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创新思维。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 双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传教的角色,而学生承担着受教的角色。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的培养。但是就探究式教学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看出,在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下,就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 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对于高校而言,其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高校人员组成复杂,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思想观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探究式教学在面对诸多不同的个体时,给予了更多的包容。就整个探究式教学而言,其教学的内容和场所并不是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 

1.2.3 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采用“灌輸式”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追求教学结果,具有极强的结果性。但是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体现出一种加强的过程性,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1.2.4 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方式是对书本理论的单纯讲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很难锻炼自己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知识。这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自己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 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高校的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探究式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强调了学生自主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3.1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创设问题开始的,这种问题的创设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引导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出合理的思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3.2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探索,并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4 结语 

当前高校的相关体育专业教学活动不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有效性,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从上述分析来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来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双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过程性的特点。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体育保健学应该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善于在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苗,赵志鹏.《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187-189. 

[2] 黄碧岚.从实践性出发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21):154-156. 

[3] 赵静茹,刘小湘.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华章,2014,9(12):134-136.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活动经验 积累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经验积累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是一种过程性的认识,它是指小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文章主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

1.思维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经常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通过实际操作,小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经验,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做摸球的试验,来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比如,在已知的盒内有六个红球和四个白球,让学生判断自己摸到哪个球的可能性更大,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为了探究结果,就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充满着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学生会更加专心地做好实验和探究性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来就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使用价值,但是,要想将数学活动经验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有必要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概念化和形式化。

2.感官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获得对相关知识和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目的,并不是将问题解决就可以,而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然后将这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并且依次拼在一起,从而发现刚好能够成为一个平角。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学习方法的积累策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积累,也能够沉淀出一种经验,不过这是一种思考的经验。一个善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随着经验积累的增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例如,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在教材中,给出的是测量几瓶液体结果中质量和体积的有关记录,然后对体积和质量的比值进行填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的相关知识。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比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液体的质量、体积的比等相关概念,但是基于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包括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学生便会产生一种直觉,那就是在比的知识中也会存在某种类似的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不为零的相同数字,在它的结果中比值是不变的。像这样的经验,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便可以获得。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以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五年级教学实践课程,校园的绿化面积这堂课中,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稍微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并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加强对测量、计算等相关问题的指导,在观察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出花圃,并通过测量,计算出花圃的面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小学生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也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将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思维经验、感官经验、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策略,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2]梅建青.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现代特殊教育,2012(2).

[3]张良朋.例谈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2012(14).

第4篇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025)

【摘要】基于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特点,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了十个项目教学任务,并以小组形式组织进行项目教学。

关键词 液压;气动;项目教学;实施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类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1]。随着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在高职机电类专业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也促使本课程教学逐渐由课堂转换为实验室教学。因此,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合。在这种背景下,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通过项目形式呈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均得到提高。

1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2]。以项目学习任务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于一体的教学模式[2]。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拿到项目后就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景中,在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最后再由学生自行完成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整个学习中,教师一直充当的应该是组织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2《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项目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在学校液压实训室和气动实训室进行,为期两周时间。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操作技能。

结合课程知识点、实训条件和生产实际等情况,将课程设计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主要任务展开,通过项目中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一:液压千斤顶的使用,目标:学会使用液压千斤顶。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二: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动力元件的选择和拆装,目标:(1)会拆装液压泵,认识泵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能通过型号识别各种泵及泵的规格。液压泵的作用、分类和性能参数,常用液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泵的选用方法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三:压蜡机执行元件的选择和分析,目标:(1)会拆装液压缸,认识液压缸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会拆装液压马达,认识液压马达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分类和特点,液压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四:液压钻床液压回路的设计,目标:(1)会调节液压控制元件,组装液压控制回路;(2)会使用液压仿真软件,并进行液压回路的设计。认识液压方向、压力、流量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会分析液压控制回路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8课时。

项目五:CK6140数控车床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目标:(1)能进行液压回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液压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六:手动送料装置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会识别和选用气动元件;(2)能绘制简单的气动系统控制回路;(3)能根据元件的功能设计气动回路,并进行相关调试运行。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七:气动夹紧装置设计,目标:(1)能进行气源装置的日常维护;(2)能进行系统压力调节;(3)会选用气缸。气源系统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及功能,气缸的类型和选用。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八:折边装置气动回路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构建各种换向回路,并进行回路调试;(3)能进行气动回路设计与调试。气动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回路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九:卧式加工中心气动换刀系统分析,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进行气动回路的安装、调试,具备回路分析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气动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十:压印装置控制系统的维护,目标:能分析判断气动系统,及时排除回路故障。气动元件符号,气动系统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3《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实施

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载体,主动寻找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3]。

项目教学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前,先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建议每组3~4人为宜。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以充分调动每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任务分配、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1)任务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项目任务书,明确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

2)学习计划制定:根据项目任务书描述,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任务完成步骤,确定任务实施方案。

3)学习实施: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学习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实施,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4)成果展示:项目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公开讲解展示任务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达到的效果。

5)评价总结:根据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由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评价的三维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

4小结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能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技能的提升,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辅相依的关系,而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过于急功近利,导致课堂教学涉及毫无内涵,教学内容没有实践性与实际不符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等问题的出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善,进而提升学生探究高中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创新思维的理念。

一、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我国教育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影响严重,当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体系中的角色还不明确,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价值角色单一化严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在新课改积极推行“发散创新学习”模式的背景下,将“分层次多元化”这一比较显著的“创新”因素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需要得到贯彻与实施,进而成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也是当前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之一。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必须要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做起,首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前提,进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体会主要展开的形式,加强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再次,长期坚持“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最后,要坚持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养成善于将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提升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应用的具体措施

1.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在课堂上推行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坚持教学目标的贯彻,以层次推进的方式开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时,这节知识涉及很多的名词、概念以及原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此时,教师应该将本章知识中地球自转与公转作为讲解核心,要明确重点讲解内容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影响制约。如太阳色球、日冕等等太阳活动对于地球无线电的具体影响等等。而本章知识还涉及了其他行星,而这些知识可以稍微点拨与引导一下就行了,这样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非常明显,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学生在探索相关问题时也不会因为本章知识点太多而忽略了重点,甚至茫然无措。

2.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其目的是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因势利导。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预习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重难点知识普遍掌握的程度等等,展开一对一的解析,进而制订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细化的教学设计展开针对性的实施,有侧重地对教学涉及的步骤顺序进行安排。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展之前让地理科代表对学生预习这章知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大气压强这章知识中所涉及难度比较大的知识有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而这些知识点图例剖析的解析度也比较强,需要作为重点知识圈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明确问题的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必然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对操作进行细化。高中地理教师在细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还要适当地通过触类旁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对前后的知识进行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跨越式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时,讲到长三角的社会区位优势之时,同时可以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貌地质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冲积平原、水文气候等相关概念知识进行巩固,之后再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相互结合起来,并设计涉及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习题,及时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可以找出学生理解知识的盲点,得知问题所在便能有效开展二次习题解析讲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罗列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同本质的高中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善于将知识进行积累比照的良好思维习惯,最终课堂的气氛被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推进需要注意的细节

1.改善观念。现代教育教师处于引导“角色”,应该在实践的教学中坚持“释放”学生思考模式的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四季交替交换成因”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每一个季节对应的各个地区的自然带的相关知识结论作出附带提示,若是缺少某些条件之后某一自然带的乔木植被特征会怎么样,一旦缺乏这些条件应该如何进行处理才能实现对应的效果等等,随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最终共同解决眼前的问题。

2.想象力的释放。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有效的催化剂便是想象力,而实现想象力发散的前提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的要求必须对学生联系思维能力加强。例如,在学习“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时,对这个难点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构筑球形光影的模型,鼓励学生基于已经掌握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想象,并进行对应的勾画,而教师充分担当“引导”的角色,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错讲解,以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创新,才能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发散性探究。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不断的冲击,当前正以颠覆的形式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瓶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多元化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要将新课改的主题思想贯彻实施,还要共同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向好的方向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67):166-167

第6篇

一、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乐趣

将高中物理知识引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创设趣味课堂,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曲线运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入飞车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在骑摩托车上坡过程中,如何控制最大速度使得车不被飞出,并结合火车铁轨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教师提问:“铁路弯道外轨道为什么需要高于内轨道?”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模拟趣味实验。又如在学习“电磁波”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学习活动,创设“电磁污染”“电磁波在我家”“无线电教师与军事思想”等主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生活小实验等,从而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开有趣实验,促进创新探究

有趣的小型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有趣实验教学,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借助趣味实验教学,将物理知识的原理融入到实验应用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分析和展开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小型动手实践中挑战自我、激发兴趣。

例如:在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相关知识时,创设“多孔纸片托水”游戏,将多孔纸片放在杯口,倒转快速运动,发现水不落下。又如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电在我家”课题研究,分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正确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展开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说明,收集资料、询问有经验的人,组织主题黑板报等。还可以实施“洗衣机脱水原理演示器”“验电器制作与应用”等相关制作实验,并展示和说明其原理和应用。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有趣的物理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探寻出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实施趣味游戏,引导互动合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认知基础,尝试趣味游戏教学,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游戏教学策略,贯彻趣味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杯运球”游戏,桌上放一堆乒乓球和一些一次性塑料杯,如何在不用手拿的情况下将乒乓球转运到桌子的另一边?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发散,借助思维创新构想出游戏方案“让球在杯内做圆周运动,当达到一定速度以后,就可以快速运球”。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小制作,自制“静电屏蔽演示仪”“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演示装置”等,将物理知识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和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师生趣味互动,强化思维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方法与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实施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位置,师生一起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学习方案,实现师生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衡”这一章节知识时,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互换身份,将每个小节分配给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述当节课程的内容知识,分析重难点、学习心得。并在小节内容讲述中,通过杠杆实验、验证平衡的实验、生活中应用的相关例子,以及科学技术中应用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之后选出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上讲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40-03

目前国际公认的疼痛管理标准要求护士必须熟悉疼痛评估以应对疼痛患者的管理。在对所有患者做出疼痛评估的同时,要有效记录患者的疼痛干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疼痛管理主体已由麻醉医生转变为护理工作者[1]。但在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中,护士在校学习阶段几乎未涉及与疼痛管理相关的知识,同时进入临床工作后所进行的相关培训亦十分有限。有关调查显示,约40%的门诊患者存在急慢性疼痛,而住院患者的比例则高达88%甚至100%,这提示了疼痛治疗与管理的重要性[2]。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设置疼痛专科护士的相关培训经验,以达到提高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及技能水平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工作的41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平均(28.1±2.6)岁;工作年限为2~16年,平均(6.1±1.3)年;学历:大专31名,本科及以上者10名。其中2012年12月之前未进行疼痛专科培训,2013年1月之后进行疼痛专科培训。

1.2 干预方法

1.2.1 培训方法 由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教师团队,包括相关学科的中高级职称专家教授数名。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行培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①疼痛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与疾病的关系; ②疼痛评估与记录;③疼痛临床管理;④常用镇痛药的规范化应用及管理;⑤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与护理;⑥舒适化医疗;⑦围手术期镇痛;⑧姑息医学与癌性疼痛;⑨疼痛管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⑩疼痛与心理。实践培训内容包括:①沟通技巧、医患关系;②根据患者对专科培训结果设定相应的实践考核目标;③各种仪器使用的实践操作能力;④临床护理治疗、健康教育等角色之间的转换能力;⑤对于药物使用的原则、患者相关信息保密认知度。

1.2.2 明确疼痛专科护士职责 每周应进行不少于1次的下列工作:①评估患者的疼痛治疗需求,对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实践验证,解答疼痛相关问题;②记录特殊案例;③给护士提供疼痛治疗的实践操作机会;④借助多种形式宣传疼痛治疗信息;⑤协助医院进行疼痛教育培训;⑥获得疼痛培训相关认证以及定期参加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

1.2.3 培训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疼痛评估、心理调节、康复指导等内容,还包括对疼痛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导、疼痛评估与临床护理、急性疼痛的应对措施、疼痛药物选择及使用等。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入组人员疼痛专科培训前后的疼痛相关理论知识和疼痛相关实际操作能力得分,其中各项目总分均为10分,所有得分均由护士长对入组人员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干预理论知识得分的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相关知识、疼痛评价方法及药物使用原则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实际干预手段得分的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操作和用药方法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从2007年开始逐步增设疼痛科,并逐渐得到发展。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疼痛科仍在组建中,或以依附于其他科室的形式存在,疼痛科护士所占整体比例较小[3]。目前疼痛护理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医院的重视,且患者的需求对疼痛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加培训的护士大部分已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疼痛护理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4]。如何通过对重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护理管理培训,是现阶段提高护士群体疼痛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5],因此需要多进行疼痛护理相关培训教育,建设疼痛护理专科,壮大疼痛护理管理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疼痛专科的管理质量[6]。护士现有的疼痛护理相关知识较为陈旧是目前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7],且护士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担心持续使用镇痛药会造成患者上瘾,认为患者诉求与实际不符,对镇痛药物的安全性有质疑;认为部分疼痛无法处理,对与镇痛药的区分并不明确而造成误区;护士的态度也会对疼痛治疗效果造成很大影响[8]。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并从行为上进行改变,最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疼痛护理培训针对护士在临床疼痛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认识误区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定,对护士实施系统全面的疼痛教育[9]。培训后,护士对疼痛有了正确和系统的认识,能够针对患者疼痛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更好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相关知识、疼痛评价方法与药物使用原则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操作和用药方法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本研究培训时间为3个月,并分别在3个及以上科室进行实践培训,尽量选择疼痛患者较多的科室,如肿瘤科、骨科、烧伤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等,且在疼痛科病房和疼痛专科门诊至少轮转1个月。本研究由专家团队参与一起进行至少10次查房,并针对重点科室的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分析,如普外科和胸外科常见的手术后疼痛和创伤性疼、肿瘤科和中医科常见的癌痛、疼痛科常见的慢性疼痛。在学习培训期间,护理人员均有机会跟随专家出诊,参加疼痛护理培训班的学习,同时邀请国内知名疼痛专家介绍相关经验及疼痛专科发展方向。对每位护士进行指导,根据其个人素质和工作环境提出今后职业规划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等[10]。

疼痛管理水平标志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护士是疼痛质量管理的中坚力量,在疼痛专科护士发展的高要求下,怎样通过培训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水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11]。本研究的疼痛护理专科培训是根据本次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设定调整,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了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专科护理培训管理,能显著提高其疼痛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利,曹娟妹,李惠玲,等.参与式培训在肿瘤患者居家疼痛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 28(21):1928-1930.

[2] 陆群峰.德国疼痛护士的专业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84-885.

[3] 郭向丽,周玲君,沈峰平,等.对护士与护理学生疼痛感受和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2):1132-1134.

[4] 张东云,江雪莲,黄莺,等.规范护士培训在无痛病房中的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6):380-382.

[5] 杨健,柳,牛张元,等.国内外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状况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10-513.

[6] 杨健,张元菊,王静,等.国内外疼痛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9):2362-2364.

[7] 赫洋,薛敏.疼痛教育在护士疼痛专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146-147.

[8] 周玲君,崔静,刘梦婕,等.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16):75-76.

[9] 刘俐,谢徐萍,钟晨曦.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6):696-699.

[10] 刘俐,谢徐萍,黄雪.疼痛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56-458.

第8篇

摘 要:早在20世纪,社会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依靠计算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必须对计算机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以及认识,并且为跟上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还必须从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脱颖而出,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并使其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寻找到无限的快乐。就大学生计算机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实践展开讨论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上机学习;实践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教育得到了革新,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教师如若想要自己所带的大学生能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逐渐与现代社会相接轨并在其中如鱼得水,那么就需要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而改革教学手段,进而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此阶段学习到更多、更加有趣的计算机相关知识。

一、强化上机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因此计算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媒介,所以计算机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对大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素材的选购不够合理,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比较弱,而严重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如若想要自己所带的大学生能够在此阶段的学习之中增强学习效率,那么就需要加强学生的上机训练,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某位教师一周有四节课的教学时间,而为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计算机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这位教师总是会抽取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上机训练,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消化教师所讲解的新知识。比如,在为大学生讲解网页制作的部分知识时,这位教师会利用三节课的时间来讲解和操作网页制作的相应知识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依据自己在前三节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自主上机训练,自由选取自己所喜好的材料来制作网页,进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上机训练而逐渐加深自己对计算机所涉及的知识的了解和消化。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在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起来。而教师如若想要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手段进行革新,强化大学生的上机训练,全面考验大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重视计算机的上机训练,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主动了解大学计算机所涉及的相应知识。

参考文献:

陈怀琛.大学理工科要把“科学计算能力”当作一个重要培养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5(09).

第9篇

【关键词】隐含条件 相关知识联想 反思 解题能力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目前进行笔试测试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因为通过笔试测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学生还要面临升学等问题,而学生的升学是以学生的中考成绩为依据。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每次的数学测试改卷之后,有很多教师反映: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单纯提问他们数学的相关知识点,他们可以很熟练的回答你,但在做题时或测试时成绩总是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不相称。本人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在习题课的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方法。

一、初中阶段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

失分较多的题型按教学内容来分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和“几何与图形”两大部分。在对“数与代数”的习题教学前,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式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对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习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变化以及图形与坐标,牢记图形的相关性质定理等,这些都是解题的依据和前提。

二、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解题的关键。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些数量关系和运算关系,学会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例如,理解“和、差、积、商”可分别用运算符号表示它们的横坐标相同,它们的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表示它们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表示它们的横、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这就把坐标的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在解“全等三角形”有关的题型时的隐含条件有“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三、让学生学会用“相关知识联想法”提炼知识

“相关知识联想法”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提炼出解题所要用知识,五、要让学生养成“做题后进行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在学生每次做题后,尤其是在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型后,我都会让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时我用了什么知识和方法?我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通过这样反思,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总之,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知识联想法”来提炼出解题所要用的知识,并且利用习题教学的实例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牢记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最后,让学生养成做题后进行及时反思的习惯,便于学生总结做题经验,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测试成绩。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好物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物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物理知识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以下笔者就针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物理这一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两点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生活中学好物理。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教学热学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以下生活情境中:用来烧水的水壶底部为什么有一圈圈的同心圆;油烧热时,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的现象,而热水中滴入油则不会;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上经常会有水珠等等。再如,教学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时,也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塑料吸盘能将物品紧紧吸附在窗玻璃上;许多人疏通下水管道时,通常是用橡皮吸盘等。让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并且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能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来帮助其学好物理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教学杠杆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为生活中的缺斤少两问题解密:那些小商贩是如何在秤砣上做手脚,导致缺斤少两的。这样,学生在解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再如,教学了热学及大气压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购买坛子时,如何知道坛子是否漏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无疑能有效提高。

总之,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物理,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来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戴岳为.教学生在生活中学物理[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8(10).

第11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各科课堂教学方式均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以适应《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改进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一、初中科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各个初中学校的教学目标在逐渐发生转变,科学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加之科学课程中包含着诸多知识,而学生在不了解科学物理知识的情况下通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一)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过程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自身多年研究,认为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是儿童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儿童自发、自主地参与各种活动,才可以根据自身认知形成相对合理的判断,才可以真正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是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规则进行操作,同时做好相关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分析得出结?,充分调动自身感官,进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蕴含在实验中的科学物理规律。

(二)鼓励学生边学边做

实验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自身能力的真实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实验用的器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大致了解“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匀速拉动木块,利用物体匀速运动时二力平衡这一特征,可以得出此时拉力的大小就是摩擦力的大小,从而利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粗糙程度及不同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实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促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认识到实验中潜藏的相关物理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2]。

(三)增强科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传统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始重视课堂实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操作来理解相关科学物理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以准备蜡烛、烧杯和一个玻璃板,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装置中央,让学生观察到蜡烛的像,再在玻璃板的另一面放上烧杯,将蜡烛置于烧杯中,然后为学生演示:①烧杯中的蜡烛火焰风吹不动;②将水倒入烧杯直至没过火焰,而蜡烛火苗没有熄灭。通过这一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深化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完成相关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乐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

第12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模拟教学法 感性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只要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就能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并且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基本做法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但包括有关法律、惯例、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对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概括和总结。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简单识记,而是在实际业务中的具体运用。一般说来,学习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经验。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讲授,对于一般的高校而言不太现实,这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结合多年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模拟法进行课堂讲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部分、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习内容的直观认知(感性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概括总结(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结论多是对相关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对其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都离不开对相关业务的直观认知。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业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法是指将相关业务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高度提炼,并通过一定手段和形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形下,加深对相关概念、结论和规定的理解,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实物模拟法、图形模拟法、案例模拟法、情景模拟法等。

(一)实物模拟法

所谓实物模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使他们对相关的概念、要求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起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授货物包装的相关概念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型的包装物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包装的类型、作用、包装标志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再如。单证业务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进出口业务单证的认识和填写这两方面的要求。学好这部分内容,首先就应要求学生对相关单证有比较全面的直观认识。虽然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都有一些模拟单据的样张,但为了更切合实际,并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能够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到当地银行或相关贸易公司复印一些近期业务往来中的相关单证,并结合这些实际的单证向学生讲授相关栏目的含义及填写要求,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形模拟法

国际贸易实务虽和实际业务密切相关,但其中的某些要求和规定仍然比较抽象。因此,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示意图的方法进行模拟。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1、贸易术语的教学。贸易术语是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贸易术语不仅是对相关概念的简单记忆,还应对有关规定进行深入、灵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业务中选用合适的贸易条件。尤其是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中,与买卖双方相关的风险、费用和责任的划分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多数教材均依据《2000通则》的基本规定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文字性描述,但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业务实际经验的学生而言,要深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中,需要采取图形模拟法,将“船舷为界”、“货交承运人”、“船边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目的港码头交货”等重要划分点标注在示意图上,使学生对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的相关划分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记忆。  2、国际货款收付方式的教学。货款的收付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难点和重点,这是由于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都属于非现金结算,与实际生活中购销活动中常用的现金结算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托收业务和信用证业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因此,要讲清楚相关的业务程序,教师就必须在课堂讲授时熟练地画出相关业务的模拟流程示意图,并在图上以箭头、序号和简单的文字说明整个业务的步骤及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业务程序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三)案例模拟法

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进出口业务实践,并解决业务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模拟法贯穿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描述业务实例,使他们置身于案情当中,并对相关问题、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想象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案情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和国际惯例的规定。譬如:在讲授“共同海损”的含义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个在海洋运输过程中发生各类损失的案例,在他们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总结出什么样的损失是共同海损、认定共同海损的条件,等等。采取案例模拟法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当然,要使用案例模拟教学。首先就应设计好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考虑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中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否则就不利于他们对重点讲授知识的分析和把握。第二,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这样,才有利于分析和讨论,有助于举一反三。第三,在案例分析后,应给学生留任务,即布置一些相关案例作为课后作业,使他们独立完成,这种做法不仅符合认识规律,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情景模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