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研究性论文

科技研究性论文

时间:2023-05-17 17:4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研究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研究性论文

第1篇

论文研究法

所谓的论文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就是指在高职物理教学的课堂当中,由老师布置物理科技论文,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高中院校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甚至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物理问题感觉到素手无策现象出现。这就说明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就需要进行论文研究式的方法进行培养,在论文的研究过程当中,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所有有关于论文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林闻题目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安排等等全部由学生独立或者是互相之间协调合作完成。在教师布置论文题目的时候,需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

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和论文研究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共同之处,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其相同点是两种方法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在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够将日常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于生产生活当中,使之更好的掌握。案例研究法所采用的案例最好是在校园之内发生的热点事件,要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制作的过程当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案例的制作要和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的联系要相对紧密。这样就使得在教师讲完案例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时,学生能够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具体的操作能力。

问题研究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实施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问题研究法的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质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只有学生提出了质疑,然后主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学生质疑之后,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只是在适当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眼球性学习所要求的效果。

综合研究法

综合研究法是特别针对于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课程所设计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有很多几个学科交叉在一起的问题出现,这其中既包含物理方面的知识又包含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果想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很多技术都需要用到物理的知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面的、多学科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不仅要求师生之间要有充分的默契,更要求任课的物理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便于更好的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当中,实行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一种必然。然而,要进行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理解到研究性方法的根本内涵,体会到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其次,就需要教师多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不能拘泥于文章中所提到的四种简单的实施研究性方法教学的措施。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他们所学更好的学习知识,而且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具备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作者:李治中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第2篇

1. 充分调动教师挖掘课本的科技教育素材。

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两个基础年段的各学科、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向学生展示各种科学知识形成的不同背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根据本身特点,介绍各个知识的有关科学家,并在学科网站上开辟科学家专栏,让学生可以自己上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每学期都开展环保教育专题研讨,力争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取得了较突出的效果。

2. 科技类选修课。

高一年原则上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高二年的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和一门任意选修。这一学年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开设了自己擅长的选修课,其中科技类占了近三分之一。特别是,八个科技小组按照指导教师所处年段,统一按照校本选修的要求来开设,促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有针对性。

3.科技类研究性学习。

本年高一年、高二年共开设近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其中科技类课题有近60个,它们大部分是由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特点,作为延伸与拓展,如《三国演义》的研究、《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各种传动装置的研究》、《天象观测》;有的是学生根据自己2008年是奥运年而提出课题,并聘请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如《奥运的文化与发展》、《奥运的商机》;有的是由于自己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加上学校提供的设备,而吸引着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同学,如《乐高机器人研究》、《晋江市铅污染的调查》、《晋江车祸为何居高不下》,在第四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校有三个课题获得市三等奖。在学校第十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的42块研究性学习展板吸引了很多参观学生的眼球;高一年学生林如群三项发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4. 科普讲座

按照教务处与教研室的计划,本学年基础年段的每个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至少开一次讲座,以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研究,而今年由于新分配的教师中有几位具有研究生或双学位学历,借助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据统计本学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等教师开设的讲座得到参与同学的好评,讲座涉及到营养的研究、纳米技术及其发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人类奔月梦想等方面知识,学校还聘请泉州师院戴博士讲解有关南极考察的科学意义。

5. 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艺术节,是让各种智能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检验这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各学科兴趣小组、八个科技类活动小组(车模与航模、电脑机器人、电子制作、环保小分队、天文地理、生物考察队、电脑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的教育教学成果。本届校园科艺节是在前几届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安排,举办的规模较大、活动时间较长、活动项目最多的一届校园科艺节。在3月31日到4月4日的展示期间,共展出小发明、小制作作品近230件(其中物理37件、化学34件、生物85件、劳技19件),科技小论文210篇(其中语文组55、历史组72、政治组48、地理组40),科幻小说63篇,英语科技小报36份,研究性学习展板42块,电脑机器人表演一场,展出学生书画摄影作品108幅(其中毛笔作品8幅、美术作品40幅、硬笔书法作品55幅、摄影作品15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组还在展示期间举行猜谜、射飞镖、投乒乓球、钓鱼等互动节目各两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先后举办了高二英语演讲比赛与高一英语晚会各一场,高二年文理科综合知识竞赛两场,理、化、生实验操作比赛五场,数、理、化、生、地、史、政治科普知识讲座七场,专家讲座一场。网络知识竞赛与班级网页制作竞赛各一场、时事政治热点知识竞赛一场、数学竞赛两场,,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两场,学生成长记录袋展示两场,高一年、高二年篮球比赛、高二年体育趣味比赛一场。

6. 校级科研课题。为如期高效地完成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教研室组织教研组长对两年来学校校级课题进行结题活动,为完成国家级课题积累一些素材,同时对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评价。

成绩显著

由于我校组织的科技兴趣小组、学科类兴趣小组、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日常管理到位,教师积极辅导,因此在各级比赛中成绩显著。初步统计在县级以上的比赛中有168人次获奖,其中,有所突破的是高二年王信权等三位学生获得参加全国化学竞赛的复赛资格。杨清海等四位教师在福建省新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点反思:

1. 假期相关辅导教师的培训:由于科技辅导教师平时都兼课,教学任务较重,学校想利用假期提高他们的辅导水平,但是相关方面的专家比较难聘请。如天文台及金工木工的师资培训。还有各级新课程培训、远程教育对教师真正提高科普方面的技能帮助不理想。

2. 吸引学生的项目还不够丰富,作为科普教育要是能与体验式学习结合在一起,相信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3. 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校级答辩会效果显著,但由于有更多的课题没办法推荐上来,这就要求班级的答辩也能上一个新台阶。

第3篇

关键词:精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改革思路与教育理念

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地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规律进行努力的探索。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使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本科一研究生教育应创建何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如何有效地建立“教师一研究生一本科生”学术群体,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构建贯穿本科一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密切协调,在实践教学的地域上相互关联、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1、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新模式,将研究探索的思维意识溶入教学。

2、根据认知一技能一探索一综合的不同阶段,系统改革本科四个年级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3、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实现本科一硕士的贯通培养。

4、从本科抓苗子一硕士阶段稳定研究方向一博士阶段特别注重发挥学科群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培育研究型精英人才。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在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改变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和综合分析问题及创新性的能力,加强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由于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异,我们以课程的性质为依据,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1、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模式

以往的地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地质现象形态的描述。我们在新的地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原来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中只提供基本的地质素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地质现象、地质剖面进行分析,最终作出地质分析报告。教学中还提出一些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最终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教学的考核。实践证明,这些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

2、专业课程――现场实践教学模式

部分专业课程,如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等的课间野外现场教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长期坚持的教学环节,并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不断继承、调整、改革而建立起来了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课间穿插的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野外考察研究的程序、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进行方法、思路、综合能力和科研报告编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专业选修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

对于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项课程,在充分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以教师命题和学生根据学科发展自己提出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课外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严格按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各种形式读书报告(学科发展综述、存在科学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等等),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收集阅读文献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上述系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了本科阶段的研究性教学环节,学生的素质、综合能力全面增强。

三、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对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的地球科学而言,地质演化历史之长,各种地质现象及形成过程之复杂,绝大部分是无法模拟或不可再现的。因此地质学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过程就是认知思辨、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启发思维、激发创新的过程。地质现象的不同观察和不同认识、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是培养正确的地球科学思维观、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努力探索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程设置。随着思维科学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均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践性教学过程在完成从单科性向综合性,从认识性、继承性向研究性,从验证向创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从传统向高科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转变的基础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改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实现知、辩、行的全面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和综合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1、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建设部分理论课程室内实践和课间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3、建设秦岭造山带与相邻地区在地域上相互关联,具有丰富大陆地质内涵,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不同年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不同理论课程的课间野外实践基地。

4、发挥学科优势,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完成不同年级、不同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

5、探索实践教学认识一技术方法一多学科综合思维与创新的实践一研究性实践一创新性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6、建立数字地球实验室,在实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地质方法密切结合,便于操作的研究方法。

7、建立与实践性教学体系配合的、科学、自律的

管理体制。

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增强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既有严谨的学习风气,又有集体性与个性共存、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四、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施

为了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训,我系设立地质学本科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基金。我们设立创新基金的宗旨是: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创新基金的资助原则为“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资助办法为“自主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为此,我们成立了“学生创新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对基金重要事项和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进行管理。

2003年度,我系批准创新基金立项21项,总资助金额达10.25万元,研究领域涉及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十余个学科领域。2004年度立项17项,投入总经费9.8万元。2005年度,批准创新基金立项18项,总资助金额达10.50万元。2006年批准创新基金立项16项,总资助金额达11.50万元。

目前,2003年度创新基金项目已全部结题,提交学术论文42篇,其中28篇已分别发表于《岩石学报(SCI源期刊)》、《地质通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另有3项成果分获西北大学挑战杯特等奖和二等奖。这充分表明,创新基金计划的实施成效十分显著,对提高高年级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本科一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度创新基金共提交学术论文23篇,部分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通报(SCI源期刊)》、《地质通报》和《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

2005年度、2006年度的创新基金也在有条不紊的执行中。

五、强化学生科学研究学术氛围

为配合创新基金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本科生搭建一个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地质学系积极鼓励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2004年,由地质学系学生自行撰稿、自主编辑的学生学术刊物《地学新苑》创刊,地质学系400多名同学从此有了一个采撷思想火花、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至今该刊物已出刊5期,发表学术小论文50余篇。

六、从本科抓起,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后备人才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建立了完整而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本科生抓起,实施导师制和创新基金研究计划,筛选出有培养潜力的苗子;硕士阶段稳定研究方向,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博士阶段发挥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稳定在某一研究方向上长期不懈地努力,就能凝练出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和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实施教学改革和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本科筛选培养阶段,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的方式进行。即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研究实际,提出科研小课题(有限时间、有限经费、有限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的创新基金等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或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同场参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向研究性的转变。从而使本科科研训练实践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明显增加。

在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以参加科研课题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野外和室内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对于创新能力、科学道德、严谨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出台硕博连读政策,以稳定部分学生的研究方向:举办研究生论坛和科学沙龙,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平台。实践证明这套培养方案行之有效,先后有四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七、结语

1、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了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

2、通过高年级本科学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的大力度实施,初步实现了本科一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研究性学习;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34-02

1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

知识是一回事,美德又是一回事,良好的知识并不是良心。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并不一定就能提高人文素质。因为价值最终是个人的选择。至于人类依其个人选择的社会行为即价值理,是基于对某种伦理、感性、宗教、或其它行为型态本身价值的信仰,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态度。显然,从知识积累不能直接推导出德性之善。学习很多道德理论,知道许多道德条文,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人从理智上知道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并不等于他主动地愿意或该去做这件事;认知公民道德并不等于他就会去做个好公民,甚至一个对于人文学科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也并不等于他在做人方面更加完美。做一件好事或一件坏事更多取决于意志的选择而不是认知的结果,在人们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或应该做一件事的问题上,知识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谓道德修养指的是人的行为本身符合这个道德规范,而且在那么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道德规范,自然而然的那么做了。人文素质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人的德性,表现出人性之美。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人文知识”的认知和积累、“人文素养”的养成和体悟有着不同的获得路径,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也许有助于人文理性的发展,但是道德上的善恶区别并不是人文知识积累的产物。因此,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质。”由于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是两件不同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人拥有了中国文学、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他也就有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有对人的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的终极的关怀。一个历史知识渊博文学教授,步入政界后不见得就不会、假公济私。人文知识再多,如果没有对生命尊严的敬畏,那有可能在生活中也会非常冷漠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所以有的人可以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他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的人可以是一个文学博士,但他却一点素养都没有。许多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所有高校理工科的整体教育里,特别是课程设计里,都有人文基础,按理讲,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人文思想、有艺术修养,但为什么会种瓜得豆呢?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设计了人文基础课程,而在于人文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文老师本身了。过去我们都认为建筑行业所从事只不过一些工匠活,所以建筑专业都设立在土木系或工程学院,其实建筑不仅是工程,它更是美学,更是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建筑专业所培养出的建筑师不是只会造房子的机器,而是一个懂得心理、美学、文学等等的艺术专家,我们大学传统的建筑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正是为什么大学不培养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学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这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会;二是培养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显然,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重要地位,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上,蕴含着较高的人文素质方面要求。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基本特征、评价体系等来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没有思维的乐趣的课堂,只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如今“中国制造”多而“中国创造”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多是记忆之学,而非思维之学。“加强研讨性实践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门径。毫无疑义,这是一种务实和求真的态度,以指导毕业生作论文为例,固然可以开设“怎么写论文”或“怎么查资料”之类的课程或讲座,但还不如深入研读名牌民办高校编写的《优秀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这些论文都是从各专业中选编出来的精品,它可以给民办高校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提供参照,树立标杆,注入激励,甚至举起可供讨论和批判的靶子。从读优秀毕业论文中学习写作毕业论文,从读哲学经典中学习哲学,从读文学经典中学习语文,是学习的根本途径。

2 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课程设置。原有的课程结构中,自然科学所占比重过大,而人文社会科学比重较小;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割裂,学生成了不完整的人。科学-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传统的教育和课程的新综合。在课程上实现科学与人文、价值与事实、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思想与行动、理解与认知、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建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降低科学知识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分量。要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经过整合的综合课程教材应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科技新发现;要与现实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并向学生提出有趣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且又贴近现实生活的操作性内容。

(2)教学改革。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文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自己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伟大作品的精神熏陶。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遗产主要是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学生要获得这些完整的知识,吸取隐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精华,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围绕这些主题,通过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开展各类课余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学校科技节和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作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

学素养;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深化自己对生活价值的思考。二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形成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同时。要鼓励学生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把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自身的精神品格,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人文学科要让学生在“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中建构自己的价值,形成自己对文化的选择;既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辨的乐趣,形成独特的思辨文化,使课堂教学焕发人文精神。基础教育中如果能达到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就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的人文世界。四是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作为讲授自然科学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把学生的人文道德观深深扎根于现代科学坚实的基础上。在学科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要重视和注意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介绍,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历史事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自然科学史的介绍,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五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要注重学生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也有论者建议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审美是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决于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蕴涵的内在美。科学是简单、深远、统一、和谐、守恒、对称的。要在科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六是以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明确教育是个体的内部观念和实现这种观念的倾向的统一。要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制定新的课程: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学生过去的经验,突出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呈现与生活世界有关的解释和工具性说明;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关系展现出来;顾及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最大程度的展开。教师要关注全体的个性发展;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5篇

[摘 要] 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在于: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惟理是尊的权威观、共同参与的角色观,提升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导师 ”型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应培养研究兴趣;转变角色,从“单纯的学习者” 转变为“反思型学习者”,从单纯的好奇的求知者转变为逐渐成熟的研究者,从课程的接收 者 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之一;掌握研究基本功;培养科研毅力、科研态度及科研合作意识。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大学研究性教学;教师;学生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学科领域、课程 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 合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 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以来,研究性教学作为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 的举措、 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以及大学教学改革的亮点,正在各大学普遍实施。 如 何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为大学所关注,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大学师生实施研究 性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之策略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 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2](P15),实施研究性教学也必须有教师 的参与 ,教师是研究性教学的主力军。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科研 意识和能力、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强烈的群体合作意识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树立新观念

教师树立新观念是研究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为了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应树立三 种观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世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学生发展 为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其 研究意识的增强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将教学范式由 教授范式变为求知范式[3],变知识传递型教学为学习促进型教学[4];要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要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要尊重学 生的多样化,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潜质、潜能和潜智为目标,通 过研究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惟理是尊的权威观。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5]在 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师并非知识的权威,学生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 方面超越教师。因此,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 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某一权 威的不信任,要求其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 探究自身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乐意帮助学生理 解 所给建议的意义, 乐于面对学生的质疑, 并与学生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 宣的理解[6],让“学生自己,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 主动的作用”[7](P154)。

(3)共同参与的角色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rd)在 20 世纪 20 年代首先在社 会心理学中引入角色理论。“任何社会成员,只有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 角色规范,获得相应的角色技巧并通过角色学习和角色适称,最后方能成为一名称职的社会 成员”[8]。为了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应扮演“师长”、“先学者”、“引 导者”、 “平等中的首席”、“职业的导师以及许多其他角色”[9],“从‘独奏者’的角 色过渡到 ‘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 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2](P136-137)。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促进者、组 织者与合作 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动员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并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 实现教学相长。

2.提升素质和能力

(1) 成为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 己, 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10]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11],教学工作 是一种知识工作 ,这种工作需要实践性知识(日常规范、程序、方法)和命题性知识(基于学科的理论和概 念、教学原则、特定情境的规定)联合起来使用[12]。心理学家也发现,知识在专 业工作绩 效中起核心作用[13]。伯曼等研究了有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论性地指出, 专业发展 应该主要深化教师的知识研究,从而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并发展变化[14]。为了 有效实施 研究性教学,教师要成为学者型教师,既要具有特定专业学科的内容知识与教育学科的内容 知识(给教师的知识),又要具有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它们构成教师实践行为中的所有 知识和洞察力,指导教师在具体或特定情境中的行动[14]。

(2) 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是教师应有的品质和生活。主持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的亨 利罗索夫斯基曾经说过,“大学水平的教学没有科研所提供的思想和灵感是难以进行的” [15]。雅斯贝尔斯也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 者才能带 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16]。将科学研究引入教育教学 ,正是研 究性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特点之一。研究性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传授型教师,而是研究型 教师。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研 究者,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和科研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从而带领并指导 学生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真正理解本学科或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住本 学科或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时吸收本学科或课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并适时地把学生引入本学科或课程的前沿,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同时,教师根据自己 的科 研经验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在科研指导中激发学 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教学研究。美国前教育部长、 卡内基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博耶认为存在教学学术[17],大学教学具有学术 性,是一 种学术活动[18],在教学领域中,没有研究,就没有突破。“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 成果的消 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19]。为了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要善于像研 究学科那 样研究教学,将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要 在教的过程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 成为合作型教师。研究性教学过程是人际互动与合作的过程,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教 师之间的合作。教师既应是知识、体验、思想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又应是 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合作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应 以平等 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这是其指导好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前提。同时,由于研 究 性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围绕问题等进行学习、研究,问题来源多元化和问题解决复杂 化,多种学科知识在研究性教学的“问题解决”中交汇、融合,教师单独指导学生有一定难 度,因此教师间应实现由个体性教学向合作性教学转变,相互密切合作,提供支持,促进生 成,逐步提升合作性教学的能力。

(4) 成为“导师”型教师。有效推进研究性教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导师而非“师 长” ,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把教师称为‘师长’,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 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 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 ](P108)。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 者和评 价者 。所谓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移情和积极评价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情感体验、对研究的兴趣;所谓组织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具体实施、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作用。所谓指导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 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非越俎代庖。所谓参与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与 学 生一起进行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改进。所谓评价者是指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的 实施,对研究主题、对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和探究进行正确的评价。总之,在研究性教学的过 程中,作为“导师”型的教师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的指导, 是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自己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与研究 任务。

(5) 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设计者。研究性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教师 应将那些能产生“真实问题”和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或源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和 社 会领域,源自学科领域或者跨学科领域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 引向科研前沿、实践领域。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出现给课程资源的开发提 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因而应改变局限于“纸介质知识”的做法,将国外正在进行的热点研究 项目(网络主页)、研究技术报告、原型系统或软件工具、国外著名大学同类课程 的联机电子素材等作为课程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扩大视野,自己深化学习和研究。

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等在工科基础物理课程教学中做了有益探索,并逐渐形 成了较有特色且效 果明显的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模式。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重组传统教材内容: 以研 究方法为线索重组教学内容;其研究方法超越一般的数学方法而建立在信息科学的平台 上。二是根据各章节不同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特点,教学中有机穿插教师系统提要的讲授和 学 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论文写作等。三是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 、 模块化技术全面引入教学中,除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虚拟物理现象,把抽 象的微分方程变成动态的物理现象,显示不同参数下各种动态的物理模型现象,并指导学生 用以研究各类在传统高数方法下看似复杂却真实的问题,实现了物理理论的数字模拟实验、 物理理论与实际现象的结合,实现了杨振宁博士所说的要学习有血有肉的物理,也实现了科 学研究方法现代化的训练目的。四是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 式研究 性学习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时自主选择。其教学效果明显:5年来,2 000多学生总 共完 成了10 000多个物理电子模型,1 000多篇研究论文,有的已正式发表[20-22]。

二、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之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的不平衡[23] 。从显 性层面看 ,教学源起于教师的教,教的发起、调控、评价都面向学生“学”的活动。学生的发展、人 的创造性的传承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根本归宿。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教学的可 能性与进程,体现着教学的总体预想效果。同样,学生的参与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1.激发培养研究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学 生 不仅要保持已有的兴趣,而且要通过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尤其要重视培养自 己的研究兴趣。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还很狭隘,认为研究性教学 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加上受枯燥、脱离实际等对研究性教学的负面消极看法的影 响,对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缺乏兴趣。为了推进研究性教学,大学生应 认识到参与研究性教学既是挑战,又是生动而富有趣味的工作,应对研究性教学形成正确 的 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研究性教学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和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 从而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研究性教学。

2.转变角色

实施研究性教学,学生应该实现如下角色转变。

(1) 大学生应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反思型学习者”。大学生要以“反思型学习者 ”身份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教材、参考书和教师讲的内容,不唯书唯师,要敢于 “ 标新立异”,发挥求异思维;要超越教材、参考书和教师言说的思路、规则或框框,在大脑 中预留自省和批判空间,从广泛的层面上,从历史到现实的脉络中,与教师、教材和参考书 展开对话。

(2) 大学生应从单纯的、好奇的求知者转变为逐渐成熟的研究者。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对于 知识持一种渴求和崇拜的态度,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对于知识则是持理性和审视的态度;作 为求知 者的学生是去“学”学问,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则是去“做”学问。求知者和研究者的差异 导致学习(研究)方式的根本差异。

(3) 大学生应从课程的接收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之一。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不 应 是课程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单纯地复制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之一,参与课 程的生成与开发,同教师一起生成和开发课程或教学内容,共同探求新知,实现成长与发 展。

3.掌握研究基本功

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基本功,主要包括知识准备、文献检索能力、实施研究能力、撰 写 论文(报告)能力等。在研究性教学中,知识的准备至关重要。知识准备是指通过各种方式 掌握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如发现与选择研究课题的知识、研究过程的知识、研究方法的知识 等。其中研究方法或方法论的知识尤其重要,因为没有方法或方法论的指导,整个研究就会失去 科学性,降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 开对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判断、选择和综合利用,而这些必须以文献检索能力为根基,因此 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培养文献检索能力。研究性教学中的文献检索能力即进行研究时 所需的搜集、分析、选择、利用资料的能力。实施研究是研究的重要阶段或具体工作,只有 实施研究、操作或实践,研究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善于将课题研究 付诸实施。撰写论文(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通过撰写论文(报告),学生 才能向外界展示研究的成果,为大家接受,进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因此学生参与研究性教 学必须培养和掌握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 4.培养科研素质

研究性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学习方式有根本的区别,对学生是严 峻的挑战,学生要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锻炼和培养科研素质。

(1) 培养科研毅力。学生的探索与研究工作不同于听专业教学实验课。在研究的过程中, 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试验的空间,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精神。科学研究本 身就是对未知世 界的一种探索,试验失败是正常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寻找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断地进行探 索,如此学生的科研韧性和毅力方能得到培养。

(2) 培养科研态度。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严谨的科研 态度,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严密性,不能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同时要求学生应严肃认真地对待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对研究 结果必须认真分析,实事求是,不能草率地下结论。

(3) 培养科研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 作是现代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对指导科研的教师进行访谈时,不少教师谈到大学生不会 处理研究过 程中的合作问题,导致研究的失败。同时,也有大多数学生谈到从研究或科研活动中 学 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合作非常重要。研究性教学强调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 互间平等对话和真诚合作,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碰撞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性学习氛围。对 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大学生而言,应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学会表达自己的意 见、倾听和说服他人,学会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掌握倾听、提问、述说、交流、操作 、评价等多项技能。

统而观之,以上笔者从两大方面论述了实施大学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对策,也就是说,促进大 学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教师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当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远不止 这些,如需要高校的重视与推动、社会的支持、家长的认可等,这些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moe.edu.cn/edoas/website18/31/info139.37K 2008-5-28.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 科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Barr R et al.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education[J].Change, 1995,(6):13-24.

[4]Kember,D& Gow,D. Orientation to tea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of student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4,(1):58-73.

[5]韩愈.师说[A].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 79.216.

[6]谢登斌.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3):71-7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胡继飞, 郑晓蕙.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2 4.

[9](美)唐纳德肯尼迪. 学术责任[M]. 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8.

[10]李润洲. 专业化教师什么样[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11): 18. [11]?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 资料,1984,(4):1-5.

[12]D Thiessen.A skillful start to a teaching career:A matter of de velopingimpactful behaviors,reflective practices,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J].Intern 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5):515-537.

[13]R Glaser. Education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 1994, (39):93-104.

[14]尼克温鲁普,等.教师知识和教学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21-38.

[15]Christopher 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History[M].St. Marti n's Press,1994. 285.

[16][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上海: 三联书店, 1997. 152.

[17][美]欧内斯特博耶.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 方彤译.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8.

[18]姚利民,綦珊珊.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9]饶见维.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台北:岭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32 .

[20]?李元杰, 汤正新. 如何给工科学生讲分形物理——介绍华中科技大学非线性物理教 学改革之一[J].物理与工程, 2001, (3): 15-17.

[21]?李元杰, 汤正新. 授之工具、传之方法: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介绍华中科技大学非线性物理教学的改革之二[J].物理与工程, 2001, (4): 14-17 .

第6篇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通过本次大会正式。据两部“引证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导报》继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总被引频次”“学科影响指标”等多项重要引证指标进一步提升,稳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前列,办刊质量再获佳绩。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委托,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构成。目前,该所每年定期编制、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基金论文比等20多项评价指标,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是我国最权威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之一。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994种,的是这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度的质量评价报告情况。该报告显示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在2012年度,《中国医药导报》的总被引频次为4341,在其收录的43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种外文期刊)中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为0.328,排名第24位;综合评价总分为46.9,排名第8位;学科扩散指标为12.47,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为0.93,并列第4位。

据了解,《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它更为完整地提供了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在该报告中,《中国医药导报》被归入了“医药卫生总论”的期刊类别,该类别收录了此类期刊121种,其中包括4种外文期刊。该报告显示,2012年度,《中国医药导报》扩展总被引频次为13361,扩展影响因子为0.735,扩展他引率为0.97,扩展引用刊数为1016,扩展学科影响指标为0.84,扩展学科扩散指标为7.76。综合看来,《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较往年相比,各项指标均稳步提升,多项主要指标稳居同类期刊前列。

《中国医药导报》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创刊9年来,一直坚持“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不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庞大编委、审稿专家队伍,培养了30余名专职编采、经营人员,还导入了现代化的先进期刊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制订了一套比较系统、标准、规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编采流程,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从各方面严把稿件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确保了杂志的学术水平,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2012年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该刊负责人表示:“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2013年再次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除了我们采编团队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感谢近十年来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读者和业界同行对我刊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查找不足,强化内部管理,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优秀医药科研论文、重大科研课题论文的组稿力度,不断提高审稿和编校质量。在夯实核心期刊地位的同时,向国际科技知名期刊的办刊目标迈进。”

第7篇

1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1如何选择适合研究性教学的章节1.1.1教师要结合本科生目前的理论基础,选择有研究意义的章节高级财务会计中并不是所有的专题、专题中所有的章节都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都不会,又如何对现有的知识提出质疑、进行创新呢?教师需要统筹课程教学内容,分成略讲、精讲和研究性教学3部分。以“外币折算”专题为例,“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一节本身没有难度,学生完全可以依托先行课———基础会计的知识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对该部分应该略讲。对于“期末外币货币性项目汇兑损益的调整”,由于它是该专题特有的处理事项,应由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精讲。而只有“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和评价”才是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章节。笔者的做法是只对目前我国使用的“现行汇率法”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余3种折算方法,则将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其课下研究每种方法的折算步骤,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上课时进行小组发言,老师只做关键的点评。1.1.2教师可借助专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挖掘适合研究性教学的章节按照一般的理解,只有发生了企业合并的行为,才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因此教学时往往首先讲解“企业合并”,再讲“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但是笔者有意将上述两个专题顺序颠倒,让学生事先熟练掌握合并报表的编制思路,然后只需要将该思路应用在合并日/购买日即可,而这正是“企业合并”专题要涉及的主要内容。这种转变的好处就是将过去由教师占主导进行讲解的专题,变成了由学生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章节,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温故”,学生自然就会做到“知新”,可谓一举两得。1.1.3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高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源。如进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专题时,可以给学生以下资料:“鞍钢股份2011年9月27日公告中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决定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房屋由20年变更为30年,建筑物由20年变更为30年,机械设备由10年变更为15年,动力设备由11年变更为10年,工具及仪器由7年变更为5年,其他保持不变。”并让学生思考该变更是政策变更还是估计变更,该变更对报表的影响是什么,是否属于利润操纵,上市公司常见的利润操纵有哪些手段,从而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业务相关联。1.2如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科研点1.2.1教师应注重教学相长,利用学生提问发现问题教师需重视学生的提问,从而引导自身对教学的反思,通过科研论文的撰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将来再带到课堂教学中,可实现以教学启发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笔者在讲解“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时,有一位学生向教师提问:“既然教材都是讲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才能编制合并报表,怎么最后又说还可以采用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呢?这两种方法最后编成的能一样吗?”说实话,笔者在此之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受到学生的启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发表了《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探讨》的论文,论述了采用成本法如何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并证明了二者编制出来的报表是完全相等的。以后笔者再讲解到该部分时,课堂上会主动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启发学生推导如何利用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报表。1.2.2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点深入探索比如笔者启发学生:既然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类型不仅有存货交易,还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交易,而之前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时,对于顺逆流交易的抵销,教材中却只规范了存货交易的抵销,那么对于后两者业务是否需要抵销,如何进行抵销呢?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教材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扩展,推导出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业务的抵销。1.2.3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发现问题在进行“所得税”专题讲解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所有资产和负债的暂时性差异进行整理。经过总结学生发现了“只要某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就不会形成暂时性差异,从而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没有差别”的规律。进而教师布置了以“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工作,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对三者进行区分,进一步了解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脉络。这种通过教师的启发由学生自发总结形成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阐述更能令学生印象深刻。1.3如何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3.1关于案例的编写研究性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财经新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从中获取案例编写的灵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教育委员会通过IASB网站了用于教学的案例,可以作为教学案例的来源。另外可以直接借鉴其他学者出版的案例书籍,如石本仁教授编著的《会计教学案例》就是不错的选择。此外2013年我国举行了首届MPAcc学生案例大赛,教师可关注其中的案例,适当改编形成适合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1.3.2关于课堂效率的提升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学生在课堂发言时对时间的掌控性欠佳,这种拖沓往往会挤占课堂教学,从而造成教师没有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精炼简洁之外,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全国首届微课大赛的经验,在教学中将主题相对独立、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等方面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辅助教学课件,供学生课余进行预习、复习和自学,从而大大提升课堂的效率。1.3.3关于学生消极不配合问题的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进行案例的讨论,撰写论文,制作PPT等,这些锻炼短期可能无法显现效果,甚至要等到工作之后,学生才会悟出自己取得的进步。如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没有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往往会对自己进行如此大量的工作心存抵触,从而使研究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教师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查阅参考文献工作,一开始可以由教师搜集好资料发给学生,指定学生阅读。进而发展到只给出关键词,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锻炼其搜集资料的能力。最后发展到结合需要讨论的案例,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毅力,将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相融合。(2)加大平日成绩的比重。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和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不是“一考定终身”,平日成绩的比重可占到40%甚至更高。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对分数的重视,提高其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考核时应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撰写小论文的质量、观点是否新颖等要素给出成绩。一旦发现抄袭网络或他人成果的,全部严肃处理,杜绝“搭便车”行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开与公正。(3)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教师应积极修改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或学院内部发行的杂志,让学生品尝到成果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激发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向专业期刊投稿积累宝贵的经验。学校也应组织各种学术科技创新大赛、会计辩论赛等活动,借助研究性教学中培养的基本素养,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结束语

目前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往往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同时面对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的紧迫压力,尤其是高校在评定职称时更侧重科研而非教学的大环境下,真正能认识到研究性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并不在多数。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不但需要主讲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更需要学校及学院自上而下的重视。学校和学院在职称评定、激励机制的制定上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对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定奖学金、推免研究生时予以加分;学校或学院单独设置“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扶持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加强学校无线网络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

第8篇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9篇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三、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第10篇

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紧密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正确处理好它与学科常规教学、兴趣小组、学校常规管理以及教师负担之间的关系,因此,优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可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研究性学习强调自求自得

古代教育家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自得”。

学习必得从师。孟子说:“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深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经学理屈·义理》)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今的青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趋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希冀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因此,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可革除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陈规陋习,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功在自习

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因此,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传不习乎?”清代颜元在《总论诸儒讲学》中也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既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已得知识;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此类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当然,功在于习,也不能乱来一气,乱练一通,应有通盘的谋划,要能体现出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来。正如《学记》所言:“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力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懂得了学生的学功在于习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一讲到底、越俎代庖的陈规陋习,开创讲练结合,知识能力齐长进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学习强调寓知于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催化剂。大凡做教师的常常过于强调学习的艰巨性和恒久性,喜欢用“铁杵磨针”“闻鸡起舞”等故事来启发学生刻苦攻读。而不大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泼点冷水。诚然,学习本身的确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嬉笑取闹,高枕以对,亦难进益。然而,倘若学生真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恐怕也难学出个名堂。因为心灰意懒,人处厌倦状态,他的竞技力是很差的,思维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则学习的劲头才会经久不衰,学习的成果才会硕大事盛。明白了学生的学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死气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陈规陋习,开创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相长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这种主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要求摒弃师道尊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绝不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丑上》载有:“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为学的兴趣,以期在无涯的学海中并肩有所收获,这也可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拟题的优化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些课题、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同样,课题拟得好,则会有利于论文的选材和写作。因此,拟题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则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题定得集中,缩小覆盖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学科特定的知识,而是着眼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科技活动,也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狭隘的单科知识问题的探讨,变成新的知识点的记忆。如《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阅读能力》之类的单学科、浅层次、知识强化型的简单延伸。研究性学习是全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拟定课题应该充分体现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打破学科限制。如《中式与西式早餐的比较》《电动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课题不仅仅涉及营养学、物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人文、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道理以及电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重视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书本的学习必须服务于生活的学习,有着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注意实践性。注重实践性,不仅要求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学生走向生活。因此,我们拟定了如《街道广告的调查研究》《南丰镇街道文化设施探究》《南丰地区方言状况研究》等,打破了“死读书”的老传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研究生活,发掘出生活的意蕴。

(三)针对性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拟定课题一定要切合实际,有针对性。首先,课题要切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的知识尚未形成系统,分析、综合、实践的研究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还比较淡薄,这就要求课题应重视亲身体验而非理论研究,重视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而非无兴趣的强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教师可爱度的研究》等。其次,课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有效负载能力。比如,对于普通农村中学来说,《航天测量与数学》《现代兵器研究》等课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图书资料匮乏、信息网络不健全的学校进行诸如《金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课题更是无从下手。第三,还要注重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社区资源,从而形成有地区特点的学习内容。如《南丰河道污染调查》《WTO与华夏第一钢村——永联的发展》《张家港市金陵体育器材面临的挑战》等课题,充分挖掘了农村中学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四)自主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性课题,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只起宏观调控、指导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的限制,这种自主性如果不加以指导,就有可能演变成随意性,或幼稚而缺少实际价值,或期望值过高而失去可操作性,所以拟题的自主性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这样,课题融入了学生个人的倾向,有利于个性发挥,使学习真正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例如《初一新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南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报告》等;还有涉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如《家居装潢的污染问题调查》《南丰镇文化建设探究》等。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开创思维;研究性;语感;综合阅读;名作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1.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看待的。

就中学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的而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不明了这一点,就永远也走不出传统阅读法的圈子。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的主观认定为语文学科的专利,更不能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来阉割它的技能性。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长短。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状,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传统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冗 沓 赅 汩。

2、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文中第三处冒号,其作用是什么?

4、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并不排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但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它从不重复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做好的事情,它从不要求学生识记可以通过工具书解决的一般性语文知识,它拒绝把语文知识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内容。学语文当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字形、词形、意义、修辞、句式、文章写作知识等,但它们不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更不是阅读能力本身。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三)、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

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三)、从深究中培养语感

(四)、在应用中培养语感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于朗读训练整个过程之中。以上谈的集中方法,应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3.大力开展语文综合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综合阅读正式顺应这一基本理念应运而生的。语文综合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

(一)、首先明确阅读目标

综合阅读应由围绕话题的一组文章构成,这些文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无论是从情感、趣味还是理念上,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探究价值。

1、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要强调对课文的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让学生大胆设身处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品味文学作品;

2、科技作品的阅读:在综合阅读中有一系列的科技作品,科技作品的阅读不能走以往说明文教学文体化的老路,其阅读目标是“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所进行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3、议论文的阅读:在综合阅读中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一阅读改变了过去议论文阅读的方向,将议论文阅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二)、其次提供交流平台

在综合阅读中,交流是阅读行为的延伸,是基于动口、动手的实践性较强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行为。

1.续写片段,想象交流: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达到开拓思维空间,创造想象的目的。

2.填补“空白”,发展想象:合理的想象就是一种创新。没有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有些文章的中间和结尾等地方留下了一些“空白”,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发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身临其境,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三)、最后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阅读过程的反思。评价既着眼于整个学习过程,又着眼于学习结果;既着眼于全局,又着眼于某个局部;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他人的学习评价,并涉及到教和学的双方。设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1.现场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课题实验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必须现场予以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一定的希望,这种评价虽然没有给学生打分,也未给学生发奖品,但适度的现场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有好处的;

2.过程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中,许多活动的实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的从网上找,有的在图书上找,有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就应适时对学生的活动过程 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3.自我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课题实验中,有一种最主要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自行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过程 及活动预测结果。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会接受有效建议修改、完善许多内容,这就是收获。

4.鼓励学生读名作(经典)

第12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2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on Pharmacy Professional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s

GUAN Li, ZHANG Jing'an, WANG Xiuzhen, YANG Baoyun, SUN Fuqiang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Research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of a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or teaching organic chemistry problems presented ideas and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take contact real life,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 speaker mod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chieve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有机化学是我校普遍开设的重要基础课,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精细化工、药用高分子材料、预防医学、生物制药等专业均为必修课,其它一些专业如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也开设为限选课。特别是对于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学生后续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有机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通常比较重视学生接受课本知识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打好基础,方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满堂灌”和“教师讲,学生听”等教学方法,而对学生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方面重视不足。在学生方面,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记忆课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较大,课堂教学普遍为大班授课,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更加突出。

研究性教学是近期我国教育界讨论比较多的教育理论,它与当代国际教育界普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一样,都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的理论基础上。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①②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过程性、主体性、实践性、问题性、体验性等特点受到众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众多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应用,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成功开发出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范式包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环节,开展论文研究,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采取案例研究,推进项目训练等。③④

1 联系生活实施研究性教学

有机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常常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将生活的有机化学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的应用更为广泛,那么学生就可能会产生强烈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如在学习立体化学基础这部分内容时,由于理论性较强,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吃力,厌学情绪浓。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入葡萄糖、氨基酸、手性药物等与人们生活比较接近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而手性药物的内容因与药学专业联系紧密,学生更乐意花较多的精力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2 基于问题式研究性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教改思路,⑤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一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由此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⑥如在学习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时,设置以下问题:(1)羧酸衍生物与醛、酮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与它们各自的结构有什么关系?(2)我们身边有哪些关于羧酸衍生物的应用?(3)你能由一种羧酸衍生物制备其它几种吗?如何进行?这些问题于课前约一周时间提出,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学生可以参考课本、其它教科书,也可与同学进行讨论寻找答案。为鼓励学生课下认真准备、课上积极发言,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种考核方式,这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良好方法。

实际上,有机化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采用基于问题法来进行,关键是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情景,最好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同时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没有固定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小组讨论、学生主讲模式的应用

一般课程讲授中,通常是教师主讲为主,这样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往往认为课堂内容听懂了、作业会做就行了,不知道将学习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往往使学生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素质不全面的,尤其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试开展了学生主讲的模式。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至8人,小组内不设组长,以免组长最终“沦落”为组里唯一代言人。教师提前两至三周将主讲内容布置下去,各组成员分别查找资料、分类整理,最后将资料汇总,形成一份全组通用的讲义和课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对内容熟悉。最终由哪个小组的哪位同学上台主讲,是教师指定或随机抽取。通过集体备课,学生能学到比听讲要丰富得多的知识,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扩展知识的过程,整理资料和汇总就是去粗取精的完善过程。最后,每个人都能将集体的智慧结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将“碳负离子反应”这章作为学生主讲的内容。实践表明,即使对于这样有些难度的内容,学生主讲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教学大纲和所教的内容仔细分析,精心挑选分组讨论的内容,要求既要有讨论价值,又要深浅适当。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法不宜使用频繁,以免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适得其反。

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⑦为此,我们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课题中分解出适于本科生进行的子课题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团队参与子课题;教师成为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并适当提供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为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各种方便。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行拟定研究主题,如微波辐射有机合成新方法、相转移催化、手性合成等有机化学热点问题,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课程论文。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巩固了课内知识、扩展了课外知识;不仅了解了有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培养了探索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了分析讨论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科研究问题。通过接受科研训练,学生能提高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综合实验技能、分析讨论和论文写作等综合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过程,激发了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获取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不但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掌握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有机化学的研究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仅在药学专业进行了尝试,还只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处于积累经验的起步阶段,其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认知水平、传统教学习惯、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范围推广研究性教学仍然面临重重困难。此外,研究性教学的推广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地构筑研究性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对研究性教学从体制上给予肯定,推动研究性教学功能的发挥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广东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GYJGYB201201)

注释

① 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②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③ 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4).

④ 许晓东,冯向东.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⑤ 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