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时间:2023-05-17 17: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生猪 标准化 规模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45-01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保障肉食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性性产业。近年来,我市养猪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千家万户养猪大幅度减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快发展,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底我市生猪存栏173.9万头,出栏285万头,分别比2006年增长15.9%和16%;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比重也比2006年提高2.9%。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猪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如饲料成本持续高位运行、生猪重大疫病隐患尚未消除、常见病呈多发态势、因污染问题实行禁养、限养等问题。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7年开始,我市共创建了51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文章以下从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以及粪污无害化等方面概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要点。

一、规划科学化

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搞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规划,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要结合资源优势进行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户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格局,支持和鼓励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企业)、养殖小区的发展,支持生猪养殖进山入林,推动生猪养殖由城郊区向丘山区转移,提高养殖安全保障系数。要结合环境治理进行规划,根据江河流域综合性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科学划定生猪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使人口密集区和水源保护区逐步减少,或退出生猪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健康。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行统筹规划。畜牧业“十二五规划”一定要突出标准化规模重点,开展生猪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并做到规划细化,落实到乡、村、养殖场,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规范化

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较快,但是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建设还不够规范,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不配套,管理还不够到位。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必须加大改造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决不能再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的技术指导,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要以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为重点,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沼气建设,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粪污处理,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对已经建成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加大标准化改造力度,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规范化建设。

三、生产规模化

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养殖是推广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推进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必须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养殖。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逐步淘汰分散养殖,减少养殖单元。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各种养殖生产要素向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集中,将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培育成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要支持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抓好产销联建,努力把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成大中城市的定点养殖基地。要突出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原种扩繁场和骨干种猪场,引导规模养殖场进行自繁自养,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的优质种猪和商品仔猪供应问题,提高优质猪源的自我供给能力,切断仔猪带病传播途径,增强自我防疫能力。

四、管理企业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化的生猪生产方式,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用规范化、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要将规模养殖纳入生猪产业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使传统的养殖户转化为企业化的经营户,使生猪养殖场成为畜产品加工的原料“车间”。要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扩大加工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带动能力。要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依托行业组织规范养殖行为,增强行业自律能力。要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规范生猪养殖生产规程,同一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管,严防瘦肉精、激素和劣质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要严格实行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畜产品动物卫生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树立养殖品牌意识,改进营销方式,开拓产品市场,创建一批无公害、绿色生猪产品品牌。

五、防疫程序化

动物疫病问题既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生命线问题,也是关系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地要始终把动物防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兽医工作体系建设,尽快健全市、县级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建立保障有力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要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和免费强制免疫要求,规范免疫程序,落实免疫措施,加强免疫督促,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要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严格产地、运输、加工、交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要规范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措施,及时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六、污物处理无害化

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污物处理设施必须与饲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沼气配套粪污处理模式,促进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要积极稳妥地引导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减少粪污向环境的直接排放量。要引导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开展粪肥加工,生产粪肥有机肥料,在实现污物处理无害化的同时提高粪肥效益。要规范病死生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严格建立病死生猪收集、运输和处理台账制度,对于病死及死因不明的生猪尸体,必须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第2篇

自今年二月份至今,生猪价格总体一直呈下跌趋势,生猪生产出现亏损,农户养猪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省局和市局相继转发了该《通知》,并高度重视生猪生产情况,做好当前生猪生产己刻不容缓。现根据农业部《通知》要求,提出我市当前生猪生产的意见,请认真学习,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要切实稳定生猪养殖的积极性。

各站要深入各村、各养殖场(户),引导生猪养殖场(户)优化猪群结构,有选择的淘汰老龄、劣质、低产母猪,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适时改良、补充优后备母猪,防止出现集中宰杀母猪现象。要指导各个种猪生产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科学调整良种猪生产计划,保证种猪市场均衡供给,切实稳定生猪养殖积极性,保持生猪生产能力。

二、加强春季生猪重大疫病防控。

今春,受气温持续偏低影响,生猪生长发育缓慢,特别是对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户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贯彻我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排除一切不利因素,落实好春季生猪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措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各站要搞好生猪免疫注射,组织防疫队伍,深入防疫一线,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猪,保质保量完成免疫注射。同时做好生猪疫病监控工作。二是要做好消毒灭源工作,落实好消毒灭源物资,切实保证消毒灭源不留死角。

三、加大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开展节本增效饲养管理。

在生猪价格下跌的同时,饲料、劳动力、水电等养殖成本却高位运行,加剧了生猪养殖亏损。各站要根据诸牧字(2013)18号文件《关于印发2013年乡镇畜牧兽医管理站业务工作岗位责任制的通知》上分配的推广标准化猪场任务目标,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提高规模效益。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开展以技术指导、培训等形式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养殖户合理利用农副产品饲料资源,根据生猪生长发育阶段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养成本,加强饲养管理,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四、加快推广良种猪繁育、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现在,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普遍不高,产仔率低于养猪发达国家水平。因此,要加快良种猪繁育人工授精技术,推进生猪品种改良步伐,选用优良种猪,普及人工授精技术;各站要指导养殖户强化母猪饲养管理,推广分阶段饲养,科学配制日粮,适时配种,减少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母猪产仔率;引导推广仔猪早期断奶饲喂技术,降低断奶应激,降低死亡率,提高仔猪成活率。

第3篇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第4篇

一、生猪养殖基本情况

据统计,获“全国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的武冈、攸县、屈原管理区三地,到2012年12月共建成生猪养殖基地29个,有生猪养殖规模企业91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1659户,这三个县(市、区)的生猪年出栏均达到100万头以上,每年实现产值都达到20亿元以上(如表1),生猪养殖已经成为这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金融支持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支持认识

如2009年,武冈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县的目标,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为此,人民银行武冈市支行在对生猪行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武冈市金融机构支持生猪标准化生产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降低贷款门槛, 加大对生猪标准化的信贷支持力度。而攸县人民银行结合信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特点,指导信用社开发了“福惠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把生猪养殖列为首要的支持对象,通过集中上门授信签约,发放信用证16万份,农户凭信用证直接到柜台就可以办理贷款,跟存款一样方便,2012年该县农信共为生猪养殖户授信16亿元,发放贷款9200余万元。

(二)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标准化生产

一是为生猪养殖户和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如武冈市农行对生猪养殖类客户的贷款申请实行“五优先”(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批、优先发放)的贷款倾斜政策,对一时困难的养殖户送贷和送金穗卡上门,2012年该行通过此种方式发放生猪养殖户贷款4509万元;二是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屈原管理区的信用社通过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对授信生猪养殖户建立了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信贷服务通道,仅2012年前五个月,该区农信社支持的养殖户就有298户,发放贷款1760万元;三是延伸信用贷款支持方式。由于一般的生猪养殖散户规模普遍较小,缺少抵押,各金融机构主要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信贷支持,如攸县邮政储蓄银行每年有针对性地集中时间、地点为养殖户办理农户信用贷款,2012年累计为426户养猪户发放信用贷款3467万元。

(三)创新信贷品种,扶持龙头企业

为促进生猪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各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将大型现代化养猪基地作为重点信贷支持对象。如华融湘江银行武冈市支行在对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等一体的武冈市鑫德生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贷款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创新“给力贷”品种,一次授信3000万元,前期发放1350万元贷款,目前已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标准化大棚养猪场(包括种猪场区、保育场区、商品猪场区)。据统计,武冈、攸县、屈原管理区三地,就生猪养殖创新的信贷产品就有6大类。

(四)创新信贷方式,支持科技养殖

各地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方式,支持养殖户和企业科学养殖,如采用保单质押、联户担保、信用授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养殖企业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如对财产抵押不足的武冈炎丰畜牧有限公司,武冈市农村信用社用其房产抵押和他人保证一次性发放贷款280万元,支持其引进母猪全自动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安装仔猪保育栏和母猪高床产栏,在养殖场内实行雨污分离,从而实现科技养殖,提高生猪养殖效率。

三、主要成效

(一)增加了养殖户经济效益

由于生猪养殖进行了标准化生产,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据测算,2010年至今,武冈、攸县、屈原管理区三地已累计出栏生猪1050万头,通过养殖获得的经济收入达180亿元。如攸县的生猪养殖管理部门与深圳金丰康肉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年供50万头生猪的供应协议,生猪总产值达到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余元。

(二)提升了生猪养殖水平

在生猪标准化生产的推动下,武冈、攸县、屈原管理区三地母猪品种改良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良种覆盖率由原来35%提高到615%。大多数规模养猪场实施了技术改造,如采用母猪智能化管理系统、限位栏、高产床、高保育的饲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仔猪育成率和生长速度。如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养殖大户、湖南龙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老总郑胜良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规划面积达70多亩的现代化精养猪场,养殖场冬暖夏凉,环境秀美,实现废水零排放,生猪年出栏量达3万多头。

第5篇

[关键词] 生殖 标准化 规模 养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32-01

猪肉作为人们普遍钟爱的肉类,其消费量占国内肉类总量的60%。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质量逐步提高,散户养殖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国家也纷纷出现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现代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就是我国出台的一项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优惠政策。但是,现代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一、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养殖场不合乎标准

多数养猪场的选址缺乏合理性,养猪场建设在工矿区、居民区、公路边上等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不利于疫病防控,影响养殖管理。而且,养猪场的布局、内部分区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布局未能按照生产区、管理区、控制区合理布局,各区之间未能留出合乎标准的范围,养猪场的建设未能满足疫病防控标准。此外,养猪场缺乏必要的防疫设施,养猪场外没有建设绿化带或者围墙与外界有效隔离,部分养猪场大门前未设置消毒池,而且没有配备防疫设施与消毒室。

2.饲养管理缺乏规范性

饲养管理水平决定着养殖场经济效益,我县多数养猪场的良种推广力度欠缺。养猪户虽然认同好的品种生产快、产仔数多,而且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多数养猪户却没有长期引进产量高、质量好的良种猪,猪群品种多为不纯低价的种猪,未能使品种实现良种化。此外,养猪场普遍没有生产记录,或者生产记录粗略、丢失、零散、漏记,对分析养猪场存在问题与后期统计带来不便[1]。

3.贷款难问题制约规模生产

生猪养殖的风险大,而且成本高,加上我国的农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养殖户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养殖者能够自筹的资金有限,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有的生猪不阉就直接送入市场,甚至市场中销售病死猪肉。有的养殖户将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对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限制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

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

1.建设统一标准的规模化养猪场

养猪场在选址时应注意远离国道与居民区,建场地址最好保证地势干燥,远离河边与沼泽地区。养猪场管理者可先请专家设计或者请相关技术部门进行科学规划,栏舍选择南向方位,舍内创造适应生猪各个生长阶段的通风条件、湿度条件、温度条件、阳光条件。养殖场中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适当隔开距离,大门口设置消毒池,严格分开清洁道与排泄道,围墙外的下风口方向建设粪污处理池,并且保证和雨水分开。建设设计过程中,可将饲养场分为保育舍、产仔舍与育成舍等多个单元,保证各个单元互不交叉,相对独立,同一单元要确保“全进全出”,空栏后实施彻底消毒。养殖场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行定期消毒与免疫,同时配备齐全的消毒药品、医疗设备与治疗药物。谢绝人员入场参观,车辆人员进入前后均需严格消毒,若检出病死猪,立即给予无公害处理,若有疫情及时告知兽医人员,同时加强疫病监管力度[2]。

2.改善环境污染,促进养殖场实现持续发展

养猪场的粪污严重,使用粪污制取沼气是最实用的方法,统一集中场内粪便并与水完全混合,通过厌氧发酵后会产生沼气,可以用于煮饭与烤火等。而且沼气液是一种富含丰富营养的肥源,能够用于发展无公害与生态农业。实施粪尿分离,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利用风力与太阳光将粪中水分蒸发,待其干燥后用作肥料。或者把粪便堆肥,待其有效发酵后用作农用。此外,养猪场外种植树木,使其成为天然的防护林带,养殖场周围设置隔离带,种植草坪或者灌木。

3.加大扶持力度,开通绿色通道

我国政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使养殖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检疫工作,强化服务职能,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到位、全面与及时服务。加强瘦肉精的检测与检疫,严厉处罚违法违规企业与个人。同时,生猪销售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对防治疫病与保障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贩运生猪的过程中,只有持有正规的生猪产地消毒证明、检疫证明等多种必要证明者方可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减少生猪运输途中产生的诸多麻烦,尤其是高温天气,为保障生猪健康,预防疫病出现,生猪需在最快时间内运送到目的地,通过全面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3]。

4.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疫病防控

鼓励生猪产业以量质并重取代传统的追求数量,推动猪场饲养标准化与良种繁育制度标准化,加强种猪的质量监测,增强养猪场种猪的质量水平。对生产销售低价、劣质种猪的企业或个人实行严厉打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猪养殖者全面改进饲养技术,进一步提高生猪的生产饲养水平,加强现场指导与技术培训遴选出符合要求的生猪示范场,以此辐射带动其他养殖场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加大养殖户关于养殖知识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好疫病监测,检疫监管各个流通环节,保障生猪免疫质量与免疫力度。加强应急准备,果断处理突然爆发的疫情,建设信息化的疫情监测体系,完善疫情预警机制,严防内疫出现[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过程中国,首先应针对性认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在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原则,积极改变生猪养殖户的传统观念,加强现代经营知识培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生猪产业优势,切实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杰.推进沧源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对策[J].当代畜牧,2014,26(03):129-130.

[2]郭成玉.胶州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现状及对策[J].猪业经济,2012,26(09):247-249.

第6篇

1、领导重视,措施到位。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原则,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生猪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每个行政村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干部群众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该镇结合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发展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如:协调养殖用地,养殖用地优先审批,对饲养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免除水费、农业税以外的其他费用,生猪养殖进基地的由镇政府负责免费对其水、电设施的埋设和架设。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采取集体、个人集资以及信用社贴息贷款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用于扶持生猪养殖养殖和养殖新技术推广。目前,全镇共发放贴息贷款200万元,组织农民自筹资金900余万元,另外还拿出13万元用于养殖新技术推广。

4、依靠科技,改良生猪品种。把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做为发展养殖,增加农民疏入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每个饲养基地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负责养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加快良种购进,实行档案管理制度,把良种猪的饲养管理放在基地建设首位,注重引导农民转变“粗放饲养”方式,确保良种品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设检测新机制,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训20名农户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电化教育、养殖技术辅导班等工作,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通过村里的广播加大宣传,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和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6、成立养殖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镇政府采取成立养殖总会,各行政村成立养殖分会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并且各个协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章程》,动员和鼓励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做到养殖户之间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

二、取得成效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商品生产快速提高。通过两年多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分别以*、*、*、*、*和*为中心的6个养殖基地,注册了*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该镇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26个,全镇饲养生猪总存栏达4万余头,年出栏15万头,20*年全镇生猪饲养总收入9000万元,纯利润1000余万元,为下一步生猪养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畜产品的持续增长和商品率的稳定提高。

2、生猪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效益增加。依靠科技,生猪养殖水平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许多先进的养殖技术如经济杂交、快速育肥、配合饲养等得到引进并有效的推广,从而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了其附加值。

3、生猪养殖标准化得到有效推广。*镇针对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市场的需求,使其能够与产业化更好地相结合这个关键,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推进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行标准化饲养和防疫,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4、生猪防疫工作和畜产品安全意识有所加强。*镇自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以来,十分重视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镇畜牧部门全力以赴,春秋防疫密度均在96%以上,生猪瘟死率控制在5%以下,群众畜产品安全意识得一提高。

5、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由于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效益促动,那种“养牛为犁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多零花钱”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由单纯的养殖向贩运、快速育肥、高效益发展。

三、几点启示

1、抓典型。典型户的引路在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带动作用。先发展一步的养殖户从养猪这一行业中已经谋取了相当大的利润并且喂养规模也愈来愈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喂养生猪的积极性,并且喂养生猪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相对来说较易达到。该镇因势利导,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全镇的生猪出栏从两年前的1000余头猛增至15000余头。*村养殖基地就是由陶思文养殖场带动发展起来的。

2、抓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零散养殖的弊端主要是与市场联系不紧,产业化程度低,产品以活鲜销售为主,附加值低、风险大。*镇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培育发展6个养殖基地,通过鼓励养殖户进基地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生猪的规模养殖,注册了*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了商品基地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和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重塑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但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发展模式也没有达成统一。王新利和李世武(2007)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牵头型和政府发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王大庆等(2007)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与市场结合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也即CIS模式。李永山(2009)在总结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组织+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并分析了该新模式的可行性。李恩和孙贺(2009)依据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比较分析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认为应把“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和发展。杨小东(2009)从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交易的角度,依据经营组织主体的差异把农业经营组织分为自生型组织和外来型组织,并分析了两类组织的演变过程和优缺点,并认为这两类组织可以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农业投资和农地资源配置优化,减弱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缺陷。王晓梅和翟娟娟(2010)总结了河南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种模式,即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各领域交织的合作组织、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组织、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合作组织及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

一、专合组织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长宁县积极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将BOT模式引入生猪养殖业,探索了“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运作+养殖户积极参与”的“母猪寄养”模式。“母猪寄养”是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养殖业发展新形式探索出的创新养殖模式,实施“母猪寄养”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农民养猪“三大难”。“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养殖户饲养母猪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难题,促进了养殖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互补和对接。一是破解资金难。由合作社提供母猪,农民不管有钱无钱,只要有一定的养殖场所就可以发展生猪养殖;二是破解技术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体力弱、文化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养殖技术;三是破解市场难。养殖户的生猪在销售有困难时,合作社可利用自身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较广的销售渠道,将养殖户的生猪组织起来进行销售。

(二)“母猪寄养”模式化解了农民养猪“两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历来被视为生猪养殖业的“两大杀手”。一是化解了疫病风险:“母猪寄养”模式构建起了一张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密网络,通过集中免疫,大大降低了疫病风险。尤其是把大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分散到个体养殖户,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疫病的传染泛滥;二是化解了市场风险:在市场价低迷疲软的时候,大规模养殖所需的饲料等养殖成本高,饲养难度大,个体养殖户可以采用传统的养殖办法来维持,饲养难度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能繁母猪,加速养猪产业化进程。

(三)“母猪寄养”模式促进养殖科学化。首先是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合作社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上门指导、多媒体教学演示、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推广了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其次是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自从惠农生猪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在全县无偿推广母猪人工授精约12,000头(次),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品种改良,生猪优良品种面得到加大;最后是标准化猪舍建设得到推广。全县建成养殖小区11个,新建标准化育肥猪舍和母猪舍2.5万平方米。

(四)“母猪寄养”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母猪寄养”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利用丰富的猪粪资源,配套推行沼气开发,把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井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减少养殖场、劳动力等方面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家禽寄养”、“肉兔寄养”等类似模式的蓬勃发展,实现农户与合作社互利双赢,全县畜牧业发展方式得以较快转变,正向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BOT模式运作机制

(一)BOT模式的运行流程。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探索和实践,健全完善了“母猪寄养”模式流程。“母猪寄养”模式的具体流程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养殖母猪――养殖户书面申请――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资格审查――按照合作社规定修(改)标准化圈舍――技术培训和实习――签订合同或协议――领养母猪――县畜牧局组织验收并拨付项目资金――参加保险――技术跟踪服务――返还仔猪――支付满6头后终止合同,母猪归农户所有――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实现政府助农增收职能。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二)BOT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政府引导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支撑。政府将发展生猪养殖和助农增收的职能授予合作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章制度,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自始至终享有对合作社的监督权。政府在母猪寄养期间将为寄养母猪提供一定的补贴和补助,这些补贴和补助归甲方(合作社)所有。

合作社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平台。合作社提供优质母猪给养殖户喂养,养殖户1头母猪每产1窝仔猪均按1头仔猪(50斤体重的市场价格)的标准以现金方式支付合作社母猪成本费。协议期为支付满3~6头仔猪的费用后(注:寄养1头30~50斤优质母猪提取3头仔猪,寄养1头50~100斤优质母猪提取4头仔猪,寄养1头100以上优质母猪提取5头仔猪,寄养1头妊娠优质母猪提取6头仔猪)母猪无偿归养殖户所有。在寄养期间,合作社为寄养户提供圈舍的修建、改造,配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预防等技术服务,寄养户的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出现疫病后,合作社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寄养户自己承担药物成本。如果母猪因病死亡,合作社承担责任,寄养户不再支付合作社的母猪成本费。当仔猪和肥猪销售有困难或者价格偏低时,合作社有义务统一组织对外销售,以保证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农民参与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关键。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获取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后,吸收养殖户农民为会员,并按照母猪寄养模式协议约定,延伸了畜牧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了政府、合作社、养殖户三方共赢的局面。养殖户必须按照合作社的要求修改母猪圈舍,达到标准化程度后才能寄养母猪。养殖户必须诚实守信,认真履行协议约定,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技术,用科学的饲养方法饲养母猪,严禁使用违禁药物,若养殖户不按要求饲养母猪,合作社有权随时收回寄养母猪。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养殖户不得以其他理由退回寄养母猪。

(三)BOT模式的“五统一”经营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生猪无公害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一体化和管理一致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对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的经营方案。

1、统一供种。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合作社可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良母猪品种,各养殖户提前约定需要购买的母猪数量和品种规格等,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养殖户可以在合作社进行“母猪寄养”,也可以自行购买种猪,但必须是合作社统一的品种(二杂母猪)。合作社统一组织在会员中购买育肥仔猪,品种为三杂仔猪。

2、统一供应饲料。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饲料厂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等,选择安全性好、物美价廉的饲料实行统一配送。

3、统一饲养管理规程。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会员农户的母猪和育肥仔猪实行统一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产前免费实行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运用和推广,产中免费提供“三针”仔猪保健技术和药物。主要包括圈舍修建的标准化、母猪和仔猪品种的标准化、饲料和饮水的标准化、疫病防治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技术人员包户目标责任制。

4、统一生猪防疫。生猪免疫由合作社指定专人负责,并且对会员实行免费。主要的免费疫苗包括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蓝耳病、细小、伪狂犬、喘气苗等,并根据养殖场或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5、肥猪统一销售。在仔猪和商品猪销售有困难时,惠农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的食品公司联合,对养殖户的育肥猪组织对外销售,其价格比当时市场可高出每斤0.1~0.2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BOT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难形成规模经营。长宁县畜牧业发展的“母猪寄养”模式整个项目政府补贴资金预计7万元,其中圈舍修建改造补助4.9万元,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指导服务费补助1.05万元,培训和实习费用补助1.05万元。这7万元的补助资金主要发放给了70个贫困户,分配到每一个农户家庭中的补助资金为1,000元。具体使用为饮水设施100元/户,圈舍地面处理400元/户,保育设施200元/户,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跟踪服务费用补助150元/户,合作社对寄养户的培训和实习(一周)补助150元/户。补助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影响了农户和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户务工补助平均一天不足20元,还不及农民外出务工工资的1/5(目前农民工的日工资大概在120元左右),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资金不足,农户也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来修建圈舍和其他基本设施,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合作社要为每一个母猪寄养户提供优质品种的能繁母猪,贫困户一般寄养1~3头能繁母猪,一般农户寄养2~5头能繁母猪,所以合作社至少要有1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才能满足养殖户的寄养需求,平均喂养一头能繁母猪的成本大约为1,200~1,800元左右(能繁母猪饲养成本一般要高于一般育肥猪的饲养成本),合作社所有的能繁母猪成本加上圈舍修建成本等总额高达20万左右,再加上合作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费用,总的成本支出是一笔高额投资,资金的短缺阻碍了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书。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运行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应的合同或协议要么缺失、要么设计过于简单。同时,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相关的专门法律依据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仅有的就是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母猪寄养协议书。政府部门给合作社的特许权协议,农户和合作社时间的肥猪代销协议,农户和肥猪收购方的长期供销协议等都基本没有,很多都只是一些口头上的承诺或协议,没有书面的正式的合同或协议书。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合同问题将严重影响着该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失。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的“母猪寄养”项目主管部门为长宁县畜牧局,成立了“母猪寄养”产业发展协调小组。项目承担单位为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为长宁县畜牧局品改站站长。现有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BOT模式的专业知识,不熟悉BOT模式的基本规则。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管理和组织实施,才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完善BOT模式对策建议

首先,应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申请贷款,扩宽项目资金来源。参与项目的政府部门及专业合作社应首先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在BOT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细化工作方案,硬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环境,积极转变招商理念,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除此之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其次,应完善各种配套的合同和协议。目前,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仅有的合同或协议是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协议书,因而长宁县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的合同主要包括:长宁县畜牧局授权惠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协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机构签订的融资协议、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项目参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项目审计单位签订的“母猪项目”审计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和项目参与农户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等。

最后,应建立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应探索建立重点专业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重点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深入发展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专业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专业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来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制度,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王大庆,闫永庆,王宏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及CIS模式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第8篇

县先后被确立为全国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项目实施工作中,近年来。通过强化领导、强化管理、宣传学习、强化宣传,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科学发展之路。年被省政府评为“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先进单位“

为顺利推进“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提供保证

一、强化领导。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科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一是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结合我县实际。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审定、管理和监督,以及项目工作进度检查、总结和验收等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监督、技术指导、财务管理三个工作小组,为“生猪良种补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项目实施要求,出台了XX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对供精单位招标、技术培训、组织管理、补贴范围、收费规范、督查验收、资金拨付等方面作了详细明确规定,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对我县的畜牧科技人员采取“一对一“方式联系供精单位,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督促工作。依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全县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落实一级的工作格局。

为顺利推进“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二、强化管理。

县畜牧水产局和县财政局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随机抽查,一是强化动态管理。对12家供精单位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供精站规范化建设、公猪生产利用的质量管理、项目资金补贴兑现情况、人工授精台帐、人工授精收费单管理等方面的监管。二是强化台帐管理。要求人工授精台帐要有畜主签名并按手印、填写联系电话。并填写能繁母猪配种卡,配种卡上注明最高配种收费规范和畜主签名,确保养殖户真正受益。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项目补贴资金的发放坚持多配多补、少配少补、不配不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制定收费和服务收费标准,并严格按制定的规范执行,实行两费分离。一旦发现有不按项目规定操作的现象,经查实后,一律取消项目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构成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置,以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为顺利推进“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增强动力

三、强化学习。

县从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入手,为把生猪品种改良工作落实到畜牧生产发展一线。加大对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工作力度,提高人工授精水平,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证。一是培训学习。县从基层动物防疫站、村级动物防疫员中挑选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防疫员,进行统一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了5期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参与培训的人员近120人。经严格考试考核合格后,有40位同志择优聘请为人工授精员,统一持证上岗。二是取经“学习。县两次组织人工授精技术员到省级畜禽规范化创建示范场XX县松艳农业生态发展园参观学习,相互交流,交流互动中提升人工受精员的技术技能。三是比武“学习。为整体提升人工授精员的技术技能,年举办了两次人工授精技术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强抓学习,提升技术技能,使人工授精员能为广大的养殖农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第9篇

一、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

县围绕构建现代畜牧业,把引进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生猪产业基地;县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不少养猪场已实行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管理,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预计可达130万头,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50%以上;2011年全县有规模养殖专业户1342户,其中:年出栏100-499头的有110户,年出栏500-2999的335户,年出栏3000-9999头的45户,年出栏万头以上24户;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专业户规模养殖占饲养总数的90%,占全县出栏比重90%以上。规模场(户)出栏生猪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95%以上;全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已成为生猪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某些方面,其功能和形象已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

二、产业化组织模式逐步完善

县不断探索、创新生猪产业的组织模式,不断加以改进改善。主要有:“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自发组建养猪合作社,联建、共建生猪扩繁场和集中养殖小区,组织社员按照“五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在政府的指导下,合作社建立了以财务、经营、信用为核心的管理办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这一模式对农村社会化生产进行统一组织,畅通了农户与繁育、饲料、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系渠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机对接,提高了养殖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目前全县共建立养猪专业合作社30家,建立畜牧小区48个,整体运行效果较好。

三、生猪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县以龙头企业、省一级种猪场为主体,大力推进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以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生猪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努力打造“种猪之乡”。2011全县生猪良种化普及率达到100%。全县有省一级种猪场9个,二级扩繁场25个;在养殖企业中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6家。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品种改良步伐,通过省级种猪场,二级扩繁场,商品猪生产场的配套建设,形成完整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生猪人工授精网路,使全县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95%以上;在全县建立1个县级人工授精中心站和乡镇人工授精站10个。充分利用国家在我县实施的生猪补贴项目,将人工授精技术,引进养殖户,实现生猪良种化,为生产优质商品猪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养猪业环保策略有创新

县在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过去新农村建设的“三改一建”基础上,借助于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建设、大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根据养殖场建设情况,分别建设了粪污治理设施,进一步创新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利用+沼液利用+特色种植”及“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综合养殖模式,通过干湿分离—沼气处理—沼液还田,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粪污,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前完成了省里下达的第二批清洁生产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设全国“畜牧生态强县”的目标,对全县养殖区域进行合理布局,逐步核定载畜量和养殖数量,保障养殖区域内养殖总量的相对平衡,有效控制养殖数量,促进和谐发展。全县所有乡镇(场)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畜牧部门指导下,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根据相关法律,对禁养区内的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全面清理,对限养区和可养区内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排放污染物在限期内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或停止养殖活动,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五、不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联结方式,提高生猪产业一体化运作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践证明,肉食品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良种繁育场都参与到养殖基地(小区)建设中,即“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农户”模式,建立“平等参与,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2010年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抚州祥润100万头生猪加工产业化项目合同,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及肉制品初加工,目前项目建设己基本完工,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14亿元,年创利税约8000万元。通过培植龙头企业,有效地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了以生猪发展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六、科技兴牧,推进产业向技术转型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畜牧业更需要科技的支撑,产业的开发更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为此,我们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加强对动物疫病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安全性,切实做到无规定性疫病发生,要大力推广畜牧兽医适用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杂交改良技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一年来,全县共培训养殖户1200多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0000份。目前为止,标准入户率达到100%,从而使散养型转向规模型,规模型更加标准化、生态化、科技化,与此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平台,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加强宣传、扩大示范效应。

第10篇

八师石河子泉水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1月,现有41个规模猪场,存栏生猪58500头,年出栏生猪122100头,年产值1.76亿元,年利润5842万元,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等十二部委联合批准为“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主要做法是:

一、争取党政政策支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合作社积极争取党政对生猪养殖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提供贴息、担保贷款3000多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养猪业发展。场镇党委还免费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为社员提供外出学习考察机会,每年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优价棉粕等饲料。

二、加强技术培训服务,创造社员学习条件。合作社每年举办“科技之冬”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新疆泰昆集团公司合作,举办生猪饲养与营养饲料技术培训班;与正大公司联合,举办生猪市场行情分析与规模化猪场标准化管理培训;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饲料公司、成都畜牧机械设备公司的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三、加快品种技术引进,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合作社每两年进行一次品种更新换代,近几年累计引种8400头。合作社种猪场每年提供优良种公猪2800头、良种祖代种母猪5200头,每年可改良母猪4.5万头、优良商品猪60万头,增加父母代种母猪4万头。合作社在西北地区率先引进了荷兰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配备了全自动喂料系统、智能化全程监控系统、粪污无害化干湿分离系统等先进设施。

四、搭建产品营销平台,拓宽生猪销售渠道。针对近两年生猪市场波动起伏的现状,合作社多方协调,疆外至河南、、甘肃、陕西等地区,疆内至乌市、克拉玛依等地,积极搜集周边地区市场信息,搭建社员生猪销售平台。合作社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生猪销售市场开发活动经费,为社员们的生猪销售提供保障。

五、发挥团队集体优势,提供社员担保贷款。为了解决部分养殖户的资金困难,合作社利用现有注册资产,与农村信用社和担保公司进行协商, 2011年先后为35户规模养猪场进行抵押担保贷款550余万元,2012年又为37户规模养猪场进行抵押担保贷款670余万元。

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合作社经常性对区域内的生猪养殖散户进行技术、信息、实物等全方位帮扶,开展免费上门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给予饲料担保、赊欠仔猪和价格让利优惠等服务,既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声誉,也为场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后,合作社将抓住江苏雨润集团1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落户场镇的发展机遇,推动合作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职工增收作出应有贡献。

第11篇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现状;建议;安徽郎溪;姚村乡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51-01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畜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许多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时尚。

1 姚村乡生猪养殖现状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31°18′27″,东经118°58′48″~119°22′12″,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1987年2月,郎溪县组织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目前,郎溪县姚村乡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3户,年出栏100头羊以上养羊大户3个,年出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4户,养殖大棚45个。全乡畜牧业家庭农场3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生猪养殖和以往的一家一户的养殖有了很大不同,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生猪养殖,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养殖大户申办家庭农场。

1.1 养殖户现状

姚村乡现有的23户生猪养殖大户中,22户为初中或以下学历,仅1户为高中学历。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养殖户资金投入存在困难。养殖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导致养殖废物造成的污染影响了养殖场周围百姓的生活,不少百姓在网络平台上反应,个别的甚至很激烈。

1.2 养殖条件的现状

生猪养殖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有存放饲料的仓库、猪舍(大棚)、养殖废物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姚村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养殖户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养殖场内的各项设施均比较简陋。不少养殖棚内几乎没有水电设施,部分养殖场有发电机、鼓风机等设施,但离标准化养殖还有很大距离。

1.2.1 仓库。姚村的养殖户都是小规模养殖,所以仓库一般都功能单一,有的甚至和居住的房间合用,不规范,也不利于管理。个别养殖户有独立加工饲料装备,但由于用电用水、原料等价格因素,现已停产,直接从市场购买饲料。部分养殖户对仓库的管理缺乏认识,仓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饲料霉变等不良后果[1]。

1.2.2 猪舍。养殖户对猪舍的重视程度反应了管理的重视度。姚村乡地处山区,猪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猪生长。有的养殖户猪圈建设的过于狭小,圈内的猪只数量又偏多,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猪抢不到食、有的被咬伤等。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种群内由于密度增加导致的过度拥挤,能致使紧张强度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躁和富有侵略性。

(1)猪舍内的温度。由于姚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夏天高温时,只要保证舍内通风,温度就不会太高,但是冬天保温难度大,养殖户常采用在圈内地面上加木板、干稻草等措施。

(2)猪舍内的光照。光照对猪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经姚村乡畜牧站调查,有的养殖户将猪舍修筑的较矮,猪舍内照明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照明。猪一直在漆黑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猪的正常生长,也容易导致猪生病,因此,建议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2]。

(3)猪舍内的湿度。很多养殖户对猪舍内的湿度没有认识,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各类猪群,空气的相对湿度的范围以60%~80%为宜,最高不应超过85%,最低应在40%以上。

1.2.3 养殖废物处理设施。姚村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2种处理措施。一是将养殖废物运到附近山上,做毛竹、茶叶生长的有机肥。二是运到自己种的苗木地里,将废物再利用。认真的养殖户会将养殖废物做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极少数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物堆放在离猪舍不远处。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设沼气池,但目前项目资金短缺,推广这一办法尚需时日。

1.2.4 养殖技术的现状。姚村的养殖户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养殖技术靠多年自己摸索和向带头人学习。有的养殖并不是专业养猪,养殖场内有的还散养了家禽,这样容易分散养殖户的精力,不利于搞好养殖。姚村有不少养殖户搞的是“公司+农户”形式,公司会派人上门为养殖户接种疫苗,注射相应药物[3]。另外,乡畜牧兽医站经常上门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2 生猪养殖建议

2.1 养殖户要加强学习

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养殖的效益,需要了解和掌握饲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的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

2.2 注意保持养殖场卫生

从切断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cysticercus)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猪肉绦虫,所以养殖场一定要注意保持卫生。经常保持圈内通风、清洗、消毒,避免闲人进入。

2.3 养殖户要注意个人卫生

人畜共患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表明,有人因食用了野猪肉和鹿肉而引起急性戊肝,说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通过食物等在动物之间或猪和人之间传播。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和离开养殖场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保证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2.4 做好养殖场内的灭蝇工作

一只家蝇(Musca domestica)可带菌5亿个,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共计40~60种。要有效地采取措施,如杀灭养殖场内、特别是猪舍内的家蝇,减少污染源。

2.5 合理保持猪舍内的湿度

减少饲养管理用水,冬季尽量不用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防止水分蒸发,应及时清除粪尿。在猪舍向阳面设置通气孔或在天棚上设置天窗,每天适时地通风、换气、排除湿气[4-5]。冬季猪舍使用无滴膜,并且加盖草帘,可防止膜面滴水和夜间结霜,减少舍内的湿度。做好猪舍墙体和房盖的保温工作,当冬季墙体和房盖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要提高猪舍的温度,应该增加通风设施,加大通风的强度。

3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帅江冰,张晓峰,徐晶靓,等.2005―2008年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学报,2009(7):1037-1042.

[3] 白志鹏,王.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9.

第12篇

一、项目实施地点

猪业家园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化、集中成片、适度规模”要求,决定在天星镇、渠南乡、渠北乡的30个行政村实施。

二、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

在两乡一镇实施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发展规模养殖猪业家园户(存栏24头以上优质生猪养殖户)1700户,其中:存栏生猪24头以上693户,存栏36头以上1007户。新建维修猪圈4407间,面积52884平方米,新建饲料用房1700间,面积17000平方米,建设年出栏1万头生猪可控养殖场1个,同时配套完善农户沼气池、饮水井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一次性存栏生猪56384头,实现年出栏优质生猪13.5万头以上(附猪业家园建设内容任务分配表)

三、项目建设时间

项目建设期为1年,分项目前期准备、建设实施、检查验收三个阶段完成。

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2个月。完成召开各级会议,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任务落实到村、组及实施农户等。

2、项目实施阶段8个月。完成内容:修建圈舍、购买存栏仔猪、修建完善公共设施、改厕改灶。

3、项目检验验收阶段2个月。完成竣工验收、资金补助兑付、档案资料归集整理等工作。

四、项目组织保障

按照项目实行“省级立项、市州监管、县乡组织、任务到村、分户实施、竣工验收”的实施和管理模式。

1、加强领导,成立《*八仙桥DLY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管理实施小组。

(1)项目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唐廷教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胡明尧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农办、县畜牧局、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和建设局、县环保局,县电力公司、县广电局、县八仙桥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2)项目管理小组:县财政局张晓英任组长,畜牧局李忠青任副组长,组成人员:县财政局、畜牧局、农发办、八仙桥公司抽调。

(3)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实施小组。

(4)成立养猪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村、组为单位,各个养殖家园自行组织成立猪业协会,帮助会员在猪舍建设、饲料供应、仔猪购买、育肥猪销售、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尽可能降低农民的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殖收益。

2、落实责任、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责任。

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在建设用地、信用贷款、建筑手续等方面给予有力的领导支持和政策支持,确保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2)管理小组职责。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的具体日常事务处理,落实项目任务,监管工程进度、质量及完工项目的检查验收、资金补助兑付等。

(3)县级有关部门职责。

县农办,县生猪质量办公室组织协调,督导检查。

县财政局: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的监督督查,资料编报、完工项目的检查验收等。

县畜牧局:负责技术指导、圈舍规化、技术培训、生猪疾病防治、编写资料并参与项目管理及验收等。

县农业局:结合农村能源项目建设,负责项目区沼气配套和指导修建。

县国土局:落实养殖户用地政策,在项目区内配套红层找水打井项目建设。

县规建局:负责可控养殖场建设的规化和指导、办理有关手续。

环保局:负责指导养殖户解决养殖猪场环境污染处理。

广电局:加大宣传力度,在项目区营造“标准化生猪生产建设氛围”。

电力公司:负责落实养殖户用电政策。

(4)项目乡镇职责:

搞好项目区农户的宣传发动,组织农户具体实施,解决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管理本辖区猪业家园项目的建设。

(5)八仙桥畜牧科技有限责任:

负责项目区养殖农户圈舍设计规化、技术培训及上门服务,商品仔猪及母猪供给,育肥猪按保护价收购,可控大型养殖场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参与项目的检查验收等。

3、签订责任书,确保项目实施。

(1)县委、县政府与项目乡(镇)签订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实施责任书。

(2)县委、县政府与县级有关部门签订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实施责任书。

(3)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实施农户与项目乡(镇)签订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实施责任书。

(4)八仙桥公司与项目实施乡(镇)和农户签订: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仔猪供给、育肥猪保护价收购)协议。

五、项目资金管理

DLY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猪业家园良种仔猪引进和圈舍补助,为一次性补助资金。其中:用于仔猪补助52884头,补助资金253.8432万元;圈舍补助52884平方米,补助资金253.8432万元,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