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

高血糖的护理

时间:2023-05-17 17: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血糖的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血糖的护理

第1篇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状以及针对性护理研究。方法: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结果: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无效患者2例。结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伴随高血糖症状是普遍常见的现象之一,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治疗结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升高,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以及增强身体机能的代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并值得学习。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长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严重的疾病状态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痰中的物资与能量代谢受到阻碍,且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病症结果与危重患者临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本文主旨研究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伴随应激高血糖180例患者,以及进行血糖控制与有效检测的报道,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320例,且伴随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8.5岁。入院前无高血糖病史患者20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病症。

1.2 方法

入住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医院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对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指导,强化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进行统计处理,且P

2 结果

320例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有效控制血糖患者140例,占77.78%,出现二次反复患者经护理干预治疗后得以血糖控制患者38例,占21.11%,无效患者2例,占1.11%。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出现高血压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出现高血压病症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高以及遭受感染、摄入糖份较大直接相关联,据相关医学资料调查显示,当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5岁换上高血糖的可能性每年都会增加34%的机率;另外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也是产生高血压的因素。

3.2 高血糖症状危害性

患者伴随有高血糖症状首先表现的是身体机体功能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免疫力功能,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杀手功能下降,并且微生物会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的生长繁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严重的危害生命。根绝医学资料报告显示,当人的体内血糖水平高于6.0~8.0mmol/L的非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病死机率会增加3成以上,且会直接毒杀脑细胞。严重高血糖患者导致全身浮肿,甚者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衰竭,直至危害生命。

3.3 血糖控制护理措施

3.3.1 有效检测血糖值

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患者进行指端取血前的皮肤消毒,待干后进行血分抽取,针深2~3mm,且血样成血珠豆里大即可。最高可取33mmol/L,高于则不准确。根据某医院实验室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实验资料结果显示,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具有准确性,可以在控制血糖中使用。

3.3.2 强化胰岛素的使用

医学上,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药物。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救治中,患者是不能进食任何食物的,当患者出现昏迷、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时,进行静脉滴注强化胰岛素措施,保障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之间,且进行1h测1次血糖调整,直到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可进行2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滴注速度改变,需重新进行血糖测试时间,当血糖变化速度在大于20mmol/L小于3.5mmol/L时,就需要每半小时测1次血糖。

3.3.3 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术后,医护人员需谨慎照看患者,缩短寻访间隔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需时刻进行患者血糖指标注意,做到1h测1次患者血糖,增加病房巡护时间,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神经外科患者强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若持续进行胰岛素输入,就会很大机率的造成患者低血糖的现象,但是总结两年的治疗经验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复患者与反复低血糖发作患者相比较神经、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差别。所以,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应该滴注糖和营养,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伴随着高血糖的困扰,并且严重的高血糖现象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可能带来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应该进行血糖控制措施以及护理降低血糖,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但是,目前,根据医学资料调查显示,胰岛素滴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指标,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及护理有利于改善人体功能免疫以及代谢,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血糖过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岛素泵对20例术前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较短时间内满意地得到控制,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血糖较高、术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妇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肠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恶性肿瘤2例。

2 结果

按评定标准,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l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3 护理方法

3.1 置泵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或发放图片、请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胰岛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优点,使患者接受治疗,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顺利进行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如焦虑、害怕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发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用法、优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告诉患者胰岛素泵输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不仅快速控制血糖,并极大减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停泵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护理

①带泵的告知在患者开始带泵后,应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将泵脱开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免将泵摔至地上;不将泵弄湿或放入水中;不能带泵在强烈的阳光下直晒;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分离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选择无红肿、无破溃、无皮肤病的部位置针,每天检查置针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置针部位。指导患者平时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换干净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⑧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带泵后,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岛素泵应用效果,医生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处理,低血糖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低血糖知识的缺乏有关。在患者带泵后,除了教会患者低血糖的有关知识,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是没有及时进食和进食减少有关,经解释、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很快消除,并能纠正不良进食习惯。

3.3 停泵后的护理

第3篇

【关键词】术前高血糖;胰岛素泵;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8-02

1 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75例,男45例, 女30例, 年龄 30~78 岁,伴发糖尿病的主要疾病包括不同部位的骨折、子宫肌瘤、肾结石、白内障、尿毒症透析病人做动静脉造瘘等。带泵时间 3~7天, 每天监测 8 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晚上10点及凌晨3点微机血糖)。其中85.6%用泵患者在用泵后第2日8段血糖均比带泵前1日明显下降, 其中有56.9%血糖正常,86.5%患者第3天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血糖正常时间平均在用泵后(3.78±1.13)天,有3例患者在用泵后6天血糖正常,第8天得到手术。平均术前住院时间为(4.96±3.28)天。无一例严重低血糖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置泵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胰岛素泵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多数患者对此缺乏了解,加上担心血糖控制不理想影响手术时间,易产生紧张、焦虑和疑虑心理,怀疑胰岛素泵是否有效,以及担心每天24 h带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或当泵发生故障时不知如何处理,还有部分患者担心由于带泵而导致住院费用增加,加重经济负担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作用及意义,介绍胰岛素泵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从而消除了高血糖的糖毒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介绍临床的治疗病例,同时还要重点介绍使用胰岛素泵可以避免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痛苦,使生活更轻松自由,由于带泵可以快速平稳降糖,用最短的时间使血糖达到适合手术标准,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2.1.2 胰岛素泵的准备 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是一个由小型电池驱动和计算机芯片组成。芯片用于准确控制泵释放胰岛素的量,通过泵的作用使胰岛素经由泵容器相连的塑料细管连续不断地输入患者皮下组织,故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输注套管是否通畅,以便使药液能准确输入患者体内。

2.1.3 胰岛素的准备 提前2h从冰箱中取出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锐R或甘舒霖R)置于室温(约25℃)下,避免因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阻塞泵管。

2.1.4 装药 抽吸胰岛素时,将贮药器螺旋旋转,以利贮药器中胰岛素保护膜分部均匀。连接泵导管,缓慢进行排气,直到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检查是否滴漏,避免将湿的贮药器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贮药器上的刻度标志向外,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置泵前由医生计算好每日使用胰岛素总量、基础量及三餐前大剂量。护士根据医嘱设置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

2.1.5 置泵部位的选择 置泵前指导患者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检查有无皮肤感染,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以防止置管部位发生感染。罗萍等认为[1]腹部首选,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避开沿腰带周围距脐5 cm区域内,更换注射部位时应与上一次相隔2~3 cm。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地方[2]。避免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多骨的部位、瘢痕处、皮带下或其他容易被衣服摩擦诱发感染的部位。

2.1.6 置泵方法 置泵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松开腰带暴露至下腹部,用75%酒精消毒皮肤2次,消毒范围10cm以上,(注意:胰岛素注射不要用含碘消毒剂,任云霞等[3]认为:应用75%酒精消毒,其理由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用碘伏或碘酊消毒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用3M透明胶布固定牢固,即完成置泵过程。

2.2 置泵后的护理

2.2.1 置泵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置入胰岛素泵的患者,护士应每班检查注射部位针头有无脱落,软管有无扭曲、打折,输注装置是否通畅,并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出血、感染及过敏反应等情况。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护士在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针头脱落,经查明原因后及时告知医生另选部位重新穿刺,从而对治疗未造成明显影响。

2.2.2 护士每次输注胰岛素时,输注前后观察胰岛素剩余量,并密切观察胰岛素的泵入过程,待输入完毕后护士方可离开,以确保胰岛素顺利输入体内,防止因机器故障而导致输入失败,影响治疗。

2.2.3 胰岛素泵的携带 一般患者选择将泵放予衣服口袋中或者使用胰岛素泵的专用袋挂于头颈,睡觉时可放在睡衣口袋里或枕头下面,做到泵不离身。特殊检查如CT、MRI等有强大磁场的环境中,检查前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后再安上。崔芳等[4]认为,虽然胰岛素泵具有防水功能,还是不建议病人带胰岛素泵洗澡。 因为水温过高对胰岛素稳定性会造成破坏,置泵期间患者若要洗澡,可从快速分离器处分离,待洗澡后立即接上,但要注意安装软管前要用75%酒精消毒接口,以防感染。

2.2.4 加强血糖的监测 使用胰岛素泵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仍会有少数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若不及时发现并处理,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置泵期间应注意监测8段血糖,包括三餐前30 min、三餐后2 h 及晚上10点及凌晨3点的血糖,为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血糖监测中发现血糖偏低,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另1例患者出现心慌、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经进食后症状均缓解,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避免血糖的波动。

2.2.5 报警处理 置泵后如泵发生故障时会自动报警,护士应仔细检查输注导管,判断有无软管堵塞、折管等情况;检查胰岛素泵内的剩余胰岛素量,输注液是否用完;电池量是否充足等,护士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防止泵管阻塞,泵管通畅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保障。识别泵管堵塞的方法:原剂量胰岛素泵入后血糖偏高;追加胰岛素用量后,血糖仍继续升高;检查储药器内残药量与屏幕显示不相符;检查管道接口及注射部位有渗漏,排除其他原因,应考虑泵管堵塞[3],此时应及时更换泵管另选部位重新穿刺。

3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向病人宣传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能促进他们选择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5],带泵前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日常保健,血糖监测、运动疗法等。特别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保持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且需定时定量,不可随意加餐。每次注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15~30min后必须进食,以防发生低血糖。

4 小结

通过对75例术前高血糖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置泵前后及胰岛素泵等各方面的综合护理,使用后患者的在短时间内将较高的血糖水平平稳地降低到适于手术的要求,取得了满意效果。胰岛素泵治疗虽然能较快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但治疗期间的护理极为重要,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危险性,仍有赖于更全面、仔细的观察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罗萍,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7(14)

[2] 何玲.胰岛素泵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3.

[3] 任云霞,吴新花,吴三妮.应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76-677.

第4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4-02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长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严重的疾病状态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痰中的物资与能量代谢受到阻碍,且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病症结果与危重患者临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1]。对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伴随应激高血糖患者,进行血糖控制与有效检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从2011年0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且伴随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240例,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142例,均年龄(65±3.5)岁。入院前无高血糖病史患者24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病症。将其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240例,随机平均分配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

1.2 方法

对按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达100%;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指导,强化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对我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240例患者,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对其术后血糖的有效控制率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后患者血糖的控制不如观察组血糖的控制有效,在进一步行护理干预指导的患者血糖控制率为98. 3%(118例);而在常规护理模式下血糖控制有效患者为95例,占79.2%。对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行二次护理干预的血糖有效控制明显得以改善。

3护理干预

3.1 神经外科出现血糖升高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出现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高以及遭受感染、摄入糖份较大直接相关联,据相关医学资料调查显示,当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5岁换上高血糖的可能性每年都会增加34%的机率[2];另外肥胖症、糖尿病等等也是产生血糖升高的因素。

3.2 高血糖症状危害性

患者伴随有高血糖症状首先表现的是身体机体功能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免疫力功能,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杀手功能下降,并且微生物会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的生长繁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严重的危害生命。根据医学资料报告显示,当人的体内血糖水平高于6.0~8.0mmol/L的非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病死机率会增加3成以上,且会直接毒杀脑细胞[3]。严重高血糖患者导致全身浮肿,甚者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衰竭,直至危害生命。

3.3 血糖控制护理措施

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患者进行指端取血前的皮肤消毒,待干后进行血分抽取,针深2~3mm,且血样成血珠豆里大即可;最高可取33mmol/L,高于则不准确[4]。根据医院实验室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实验资料结果显示,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值监测具有准确性,可以在控制血糖中使用。医学上,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药物。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救治中,患者是不能进食任何食物的,当患者出现昏迷、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时,进行静脉滴注强化胰岛素措施,保障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之间,且进行1h测1次血糖调整,直到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可进行2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滴注速度改变,需重新进行血糖测试时间,当血糖变化速度在大于20mmol/L小于3.5mmol/L时,就需要每半小时测1次血糖。术后,医护人员需谨慎照看患者,缩短寻访间隔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需时刻进行患者血糖指标注意,做到1h测1次患者血糖,增加病房巡护时间,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根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神经外科患者强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若持续进行胰岛素输入,就会很大机率的造成患者低血糖的现象,但是总结两年的治疗经验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复患者与反复低血糖发作患者相比较神经、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差别。所以,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应该滴注糖和营养,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3.4饮食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早期留置鼻胃管。根据病人胃肠功能状态,制定饮食计划。胃肠功能应激者,予静脉营养。胃肠功能恢复者,及时鼻饲流质。本组病人血糖升高在10 mmol/I 以下时,由营养师调整饮食,配以糖尿病匀浆鼻饲,效果满意。其余血糖在10 mmol/L以上,在饮食护理中,须禁止甜食、果汁、米汤,以防血糖升高过快。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并加以调控。

3.5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糖尿病病人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下尿路感染及伤口感染。因此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伴应激性血糖增高时,早期应做好呼吸道的管理,预防肺部感染。气管切开者做好伤口护理,预防切口感染。留置尿管者做好尿管护理,预防尿路感染。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可知,神经外科病人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病人。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手术的平均发生率。持续的高血糖对血管内膜的影响,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主张尽量不在双下肢静脉输液及股静脉置管输液。对昏迷、偏瘫、活动无耐力者,须做被动活动、穿弹力袜、气压泵治疗。以上物理措施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活动无耐力病人,可协助病人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转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以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伴随着高血糖的困扰,并且严重的高血糖现象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可能带来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应该进行血糖控制措施以及护理降低血糖,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但是,目前,根据医学资料调查显示,胰岛素滴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指标,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及护理有利于改善人体功能免疫以及代谢,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冯爱仪,陈容,快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的护理质控[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11期

[2] 李春霖,降糖药物的治疗策略[A],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营养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第5篇

关键词:危重症;胰岛素;护理;治疗

危重症是指患者患有的疾病为紧急、濒危病症,如不尽早进行医学处理,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胰岛素对抗的应激性高血糖是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高血糖通过对患者的免疫与代谢等产生影响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体。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本文通过对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分析治疗策略及护理管理方式,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

高血糖的判定标准为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两次测量血糖水平均在6.9 mmol/L以上或者随机测量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上[2]。研究分析发现,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可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4.3~6.0 mmol/L,这样可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机率。 美国内分泌协会建议危重症患者在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水平应稳定在10 mmol/L左右,不建议将血糖控制在>10 mmol/L或者是

2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护理管理

2.1对护理人员进行控制血糖相关知识培训 针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监测血糖、配制胰岛素、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对血糖进行记录[4]等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这些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控制血糖的目的、 如何准确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的速度、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等等。同时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建立护理人员管理小组,给护理人员设定血糖控制目标,监督胰岛素使用频率与血糖监测频率,使患者的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逐渐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

2.2提高血糖监测准确性 血糖监测最准确的方式是实验室针对血浆标本的检测,近些年,使用血糖仪的频率高于实验室检测,也给医患两方面带来了便利。了解血糖仪的相关原理和使用方式,可以使血糖的监测更加准确。血糖仪分为很多种类,这都要求护理人员逐渐了解不同血糖仪的不同应用,例如对于缺氧的危重症患者使用葡萄糖氧化酶原理[5]的血糖仪就容易出现误差。 另外,不同的采血部位对血糖的水平也有影响,所以为了强化护理管理,应该多个部位,饭前饭后,综合监测血糖,制定规范化血糖监测流程,在采血针刺过程中,避免用力挤压或者按摩导致血液稀释,影响测量值。

2.3针对低血糖并发症的护理管理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将会导致低血糖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易导致患者脑细胞死亡,带来更坏的影响。因此对患者出现的任何低血糖的反应都应引起重视[6]。针对肠外营养支持患者,营养液需要匀速注射,防止昏迷的情况出现。当患者血糖>11.0 mmol/L或者

2.4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并行 危重症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血糖监测过程中使用采血措施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带来疼痛,增强患者紧张心理,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患者血糖值会有所增高。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的同时,要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换位思考,使患者了解血糖仪和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要用和善的语言、亲切的目光以及恰当的抚摸等肢体行为感谢患者的每一次配合,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血糖不稳定的时期。同时使患者的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3结论

稳定的血糖有利于危重症患者疾病的恢复,对于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科室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血糖仪器采取专人管理及定期校对,保证有效的监测血糖,及时处理,使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关国宏,黄宝强,肖杰扬,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82-83.

[2]赵秉清,祝振忠,王征.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12(17):47-49.

[3]倪元红,候中华,彭南海.危重症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护理管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118-120.

[4]李瑞国,方宏梅.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4):605-607.

第6篇

[关键词] 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3]王丽鹏.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

第7篇

关键词: 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 孕妇 围产儿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现孕妇的糖代谢出现异常情况,对母婴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妊娠期母婴的健康。因此,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护理,可以更好地保障母婴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对我院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实施护理干预。我院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对所有就诊的孕妇开展全程护理干预,减少了并发病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根据是否接受护理干预分为2组,接受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40例,没有接受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年龄22~43岁,平均31.4岁;对照组选取与观察组同期在本院分娩但未能及早接受护理干预的GDM孕妇40例,年龄在24~39岁,平均29.5岁。2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妊娠24-28周及以后,对所有尚未诊断糖尿病的孕妇进行75gOGTT。75gOGTT诊断标准:空腹及餐后1、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为5.1mmol/L、10mmol/L、8.5mmol/L。任何一点阈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3.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检查。妊娠早期每2周1次,晚期每周1次。每次除产科常规检查内容外,应重视尿糖、血糖的测定,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加强患病孕妇的卫生宣教,指导勤换洗,注意口腔卫生及环境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易感部位发生感染,一旦出现,应积极治疗,使之得到有效控制。(2)指导患者控制饮食、控制体重,饮食疗法后血糖仍未达到理想水平的孕妇应使用胰岛素来治疗。指导孕妇学会自测血糖、判断结果的方法并记录,4次1d。(3)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而使血糖下降。一般在餐后30~60min运动,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量应保持心率

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配对检验,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均以P

二、结果

观察组血糖控制基本稳定,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控制标准,其中有2例需使用短效胰岛素注射。对照组孕期未能控制血糖,到妊娠晚期有12例需使用胰岛素,2组对照差异显著(P

三、讨论

从表1看出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孕妇、新生儿及胎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可见护理干预是有成效的,实施心理护理、控制饮食习惯,适当使用胰岛素、适当锻炼及定期检查等一系列护理干预,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护理干预重要的是及时正确评估血糖水平,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干预措施成败的关键。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早产先兆、畸形儿等对提高妊娠质量、降低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1)血糖监测及合理使用胰岛素。因为血糖水平的高低与孕妇胎儿的并发症成正相关,及时正确评估血糖水平,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干预措施成败的关键。(2)加强病情观察。重视GDM对孕妇、胎儿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畸形等,并及早给予积极治疗。(3)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减轻孕妇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负担,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GDM对孕妇、新生儿及胎儿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1)对孕妇,导致并发多种并发症,由于体内葡萄糖代谢紊乱,形成高血糖环境,出现血管病变,易并发重度子痫前期、肾功能受损、视网膜病变等。高血糖影响孕妇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念珠菌性阴道炎,产后易并发产褥感染。高血糖的环境使巨大儿的发生率升高,高血糖的利尿作用胎儿产尿增加,羊水过多发生率升高,子宫张力过大,使产时子宫收缩力减弱,易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而且由于感染的原因,阴道炎、羊膜炎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率。(2)对胎儿,处于高血糖环境,易使胎儿血管病变,易诱发胎儿畸形,以单器官畸形特别是心脏畸形、心肌肥厚多见。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孕妇的血糖水平,对孕妇及围产儿的临床结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8篇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引起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我科室从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病人4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病人中男29例,女17例,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1例,糖尿病足3例,年龄21-83岁,平均54.6岁,病史1 -26年,均为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感染的病人。46例病人置泵前血糖平均值:空腹15.7mmol/L,餐后2小时21.5mmol/L,经治疗后血糖平均值:空腹5.5mmol/L,餐后2小时6.9mmol/L,置泵时间3 -16天不等。

2 胰岛素泵使用原理

胰岛素泵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电子信息板、微型马达驱动的螺旋推杆、胰岛素储药器、电池、输注导管系统几部分组成。由电脑控制将外源性胰岛素按时、定量、精确地泵入人体,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法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以达到血糖的理想控制。

3 护理

3.1置泵前准备

3.1.1 对象的选择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均可使用胰岛素泵,尤其是初发并且已经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仍不稳定且病人渴望把血糖控制好者 。

3.1.2 胰岛素的准备 置泵前从冰箱取出胰岛素,置室温下(约25℃)放置2h~6h,因胰岛素变热时会有气体溢出,避免胰岛素产生气泡,阻塞输注装置。调试胰岛素泵设定日期、时间,根据医嘱进行胰岛素基础量及餐前追加量的设置。

3.1.3 护士应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定时定量为病人输注餐前大剂量胰岛素,掌握胰岛素剂量的计算、设定、胰岛素泵的操作技术和常见故障的处理,全程护理。

3.1.4 取出储药器抽取胰岛素液,安装螺杆,螺杆必须与储药器紧密吻合,将储药器放人泵内,将有刻度的一面朝向仪器观察窗口,接上输注管道进行排气,直至管道内充满胰岛素,针头溢出药液为止。

3.2 置泵时的护理

携带用物至病人床边,嘱病人平卧,放松腹部肌肉,严格无菌操作,用0.2%碘酊与 75%乙醇各消毒穿刺处皮肤3次,消毒范围10cm~15cm。对皮肤松弛者强调一定要将皮肤捏起后再进针消瘦病人取用45°钢针,将软管置式插头放置于持针器上,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开关,针头即快速刺入皮下,拔出针芯,用护皮膜固定。在安装穿刺针前必须排尽空气,待看到药物从针头滴出后,再迅速进行穿刺固定,避免因针头与空气接触时间过长在针尖部位形成胰岛素结晶导致堵塞。穿刺时必须确保针头全部进入皮下,否则易出现针头脱出、胰岛素泄漏,使胰岛素输注不足而致高血糖。妥善固定导管,将胰岛素泵固定在病人外衣口袋内或腰带上。

3.3 置泵后的护理

3.3.1血糖监测 置泵后每日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2时,如有特殊情况临时加测血糖,为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3天后按血糖情况酌情减少监测次数,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本组有6例发现血糖偏低,经进食后缓解。当出现异常高血糖时,要特别注意输注部位或连接到泵的部位有无渗漏,如有渗漏应重新连接和更换输注部位。

3.3.2 预防注射部位感染 糖尿病病人极易发生皮肤感染,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3-5天更换一次输注管道及部位,每天两次查看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硬结、脱出等,如有应立即更换输注部位。

3.3.3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保持高纤维、低糖、低脂肪饮食,且需定时定量,不可随意加餐。不论用何种方法治疗,若饮食不控制均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所以置泵病人进糖尿病饮食,加强自我控制意识,在每次输注餐前追加量后15分钟方可进食。

3.3.4 运动及生活护理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日分次、小量、餐后运动,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糖尿病病人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规律运动为每日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上胰岛素泵后病人由于担心影响穿刺针和导管而不敢活动,此时应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携胰岛素泵运动时,提醒病人不宜做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胰岛素泵管脱出和低血糖的发生,并且于每次运动前后检查针头及导管固定情况 。穿脱衣裤时注意防止将管道脱出,当运动或洗澡时可将管道分离器取下,但不要摩擦输注部位,当做X线、CT等检查时也要将泵分开,以免损坏。

3.3.5 报警及故障处理 置泵后发生故障时会自动报警,可根据屏幕提示和警笛声长短进行相应处置。多见为低剂量报警和软管阻塞报警,低剂量时及时更换储药器,软管阻塞时及时更换软管及输注部位,出现异常高血糖时检查管道接口及注射部位有无渗漏,出现错误画面时检查螺杆安装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重新安装,出现低电压时及时更换电池。特别提醒病人:当出现报警时应及时通知护士。

第9篇

1  临床资料

8 例患者中,男3 例,女5 例;平均年龄58 岁。均为Ⅱ型糖尿病,平均患病年龄8 年。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6 例伴视网膜病变,3 例并脑梗死,患者四肢诱发电位检查均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周围神经受累。其中5 例长期口服磺脲类降糖药,3 例口服降糖药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经过临床测试及常用脑机能和脑代谢检查结果8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语言功能丧失者3 例,定向力、判断力、计算力障碍者5 例,8 例均有记忆功能减退。经过康复和护理4 例卧床病人未出现肌肉挛缩、关节畸形及褥疮,8 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2  观察护理[3 ]

2.1  引起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因素的观察护理

2.1.1  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1) 注射时间、剂量要准确,最好使用无死腔胰岛素微量注射器; (2) 注射部位要合理选择并及时轮换; (3) 加强巡视,普通胰岛素在餐前30min 皮下注射,注射后30min 内巡视病人,嘱其按时定量进餐,在药物作用最强的2h前后更要加强巡视。长效胰岛素注射后,低血糖易发生在夜间,夜间要加强巡视。

2.1.2  口服药物的护理: (1) 护士应记录患者的饮食量的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2) 观察用药后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反应。(3) 掌握药物的作用强度和给药时间如:优降糖在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最强,为防止低血糖,目前临床早、午2 次给药,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2.1.3  对低血糖和高血糖反应的观察护理:如发现患者有多汗、饥饿、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体温下降、心动过速甚至昏迷等情况,首先考虑低血糖,应立即抽血测血糖,一旦定为低血糖,轻者予进食,重者静注50 %葡萄糖40~80ml 或5 %~10 %葡萄糖维持静点;对于恶心、厌食及心动过速甚至有深大呼吸患者,应考虑高血糖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2  认知功能障碍的观察及康复护理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我们应着重对认知语言、记忆及情感和行为方面进行护理观察并采取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即: 心理康复、语言康复、机能康复。

2.2.1  心理康复护理:由于患者不能表达内心感受,长期处于烦躁不安、恐惧、忧虑之中,为此医护人员要理解病人的处境,开导病人,向病人解释控制血糖及胰岛素治疗可逆转病情发展,只要坚持治疗,配合饮食、体能及认知锻炼一定会完全恢复,从而帮助病人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语言康复护理

对于完全不能讲话者,从学发音开始,然后学常用熟悉单词。不完全失语者依其程度学说句子,语言训练配合实物图像进行,如说“杯子”出示“杯子”等。

2.2.3  机能康复训练及护理:对于卧床病人,每1~2h 翻身叩背1 次,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并在全身按摩之后活动上、下肢各关节。对恢复差肌张力高的病人,着重进行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以充分伸展肌肉,防止肌肉韧带挛缩及关节畸形,保持关节活动度。在卧床过程中,要随时把患肢置于功能位。对于可下床病人采取被动训练加主动训练方法,时间由短到长,负荷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锻炼。

3  讨论

关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观察和护理方面缺乏资料和经验,尤其是糖尿病出现CNS 并发症时,多伴有脑血管病变及代谢病变,这又使人们从脑血管因素而非CNS 并发症去认识[1 ] 。我院通过对8 例患者的护理观察体会到,持续的高血糖和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造成脑的积累性损害[1 ,3 ] 。因此,临床护理上,了解糖尿病知识,以高度的责任心,结合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严密、认真、细致地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宣教,指导其尽可能参加社会活动,注意学习,使之良好地控制血糖,对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  宋建平,朱惠琴,袁丽娟,等. 糖尿病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 ,12 :38.

第10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病人  神经内分泌  应激

        骨科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对病人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机体也可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本文报告80例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入院初及手术前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胰高血糖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并对血浆神经内分泌指标变化与手术应激反应的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80例,均为骨科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5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5.5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小儿麻痹后遗留下肢畸形11例,小儿麻痹后遗留上肢缩短畸形2例,骶髂关节炎2例,颈椎后韧带骨化1例,半月板损伤5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6例,臀部炎性包块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摘除膝关节游离体4例,下肢骨折后畸形愈合3例,脑瘫后遗畸形15例,脊柱侧弯4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截瘫2例。

        1.2 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血液标本采集分别于入院第2 d晨及手术日晨取卧位静脉血5ml,肝素抗凝,全血冰盒保存,并迅速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检测方法:均采用放免法,其中acth、胰高血糖素和醛固酮试剂盒购于美国dpc公司,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试剂盒由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各项指标检测的操作方法参见各项说明书。5项指标均同批操作完成。r计数器为西安2008型。

        2  结果

        80例骨科手术病人入院及手术前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胰高血糖素、acth的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以特殊的方式链接而成,具有高度复杂的整合功能。在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它担负着调节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主导作用[1]。

        应激是机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射,是生物体具有的正常反应。应激过强或过弱称为病理应激。应激反应过强可导致机体的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骨科择期手术病人的治疗效果[2,3]。有研究表明,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功能兴奋过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4] 。由于以上原因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的紊乱。本文分析了80例骨科择期手术病人5项指标的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acth和胰高血糖素)。实验研究表明,手术前与入院初比较,血糖acth和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p<0.01)。这可能是由于病人在应激作用下,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并促使垂体前叶分泌acth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在应激反应时分泌加强,血浆浓度增高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和血中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有实验证明,在应激作用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等。另外,儿茶酚胺可促使胰高血糖素、肾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

        在安静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只释放少量的激素到血流中,但在应激状态下,分泌量则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达到基础分泌量的100倍[4]。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受体内血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的调节,主要参与水盐代谢。从理论上讲,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肾血流量降低均能引起肾小球旁器细胞分泌(释放)肾素,随之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本实验患者术前与入院初比较血浆中醛固酮明显增高(p<0.01),差异显著,而肾素无明显变化(p>0.05),这一结果需进一步研究探讨。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说明应激时机体的水盐代谢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是护理心理学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对应激源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纤维发挥作用的。应激反应中,植物神经活动、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都有显著变化,下丘脑对应激反应起重要作用。它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产生对应激的短期反应,又通过激活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机制引起体内内分泌变化,产生对应激的长期反应。应激过程中功能改变的途径可能有3种:(1)下丘脑对免疫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2)植物神经对其支配的淋巴组织的影响;(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但重要的是,应激反应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对应激源的认识,运用以往应激经验、分析应激性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因此,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改善认知,调控应激反应,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徐俊冕编著 医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8-43.

[2]何志晶,汤盛钦,吴其常,等,手术前焦虑与心理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7):421-423.

第11篇

关键词:PICC置管采血;末梢采血;血糖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患者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1]。血糖监测种类很多,最为准确的方法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又因重症患者由于应激因素(如休克、创伤、感染等)存在,血糖稳态失调,从而导致高血糖的发生[2]。故血糖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不可缺少的监测项目,目前除末梢血糖监测方法以外,其余都是从静脉采血送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得知血糖结果,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来说,不仅耽误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故我科常采用血糖仪床边快速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在我科临床实际工作中,因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均要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且甘露醇为高渗液体,故我科患者护理上多采用PICC置管输液,本文拟通过经PICC置管与末梢采血进行血糖检测的结果对比试验研究,探寻经PICC置管采血进行快速血糖检测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神经外科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共2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31.2±12.3)岁,主要诊断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重度颅脑损伤合并DIC等患者。

1.2材料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法国),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稳豪血糖仪、采血笔、针头及试纸均有强生公司生产,75酒精,消毒棉签,1ml,20ml无菌注射器。

1.3方法 28例在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4例。第一组患者预先在PICC置管处先用20ml注射器抽取导管前端的10ml稀释血,再用1ml注射器抽取0.5ml静脉血,立即将血标本滴至血糖试纸上,15s后观察记录结果,为不浪费患者血液,将10 ml稀释血立即从PICC导管注入,注入后进行封管;再将采血笔连接好采血针头,用75酒精消毒患者同侧手指的无名指指尖,指端朝下,待酒精干燥后,用连接好针头的采血笔刺患者的指尖,让末梢血自然溢出,第一滴血用无菌棉签吸干净,第二滴血滴于血糖试纸上,将血糖试纸插入强生血糖仪,15s后观察记录结果。第二组患者预先抽取15ml的稀释血之后再采血,再用1ml注射器抽取0.5ml静脉血,其余步骤和方法均同第一组一样。注意在采末梢血时不能用力挤捏患者的手指,应让血液自动流出,以免组织间液混入而导致结果比正常偏低。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资料t检验,以P< 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预先抽取15ml的稀释血之后,经PICC置管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接近末梢血测得的血糖值,二者无显著差异(P>0.10),而预先仅抽取10ml的稀释血后,经PICC置管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低于末梢血测得的血糖值,二者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3.1应激性高血糖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其发生机制是应激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通过刺激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同时儿茶酚胺能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通过激活磷酸化酶引起糖原分解,促进肝脏糖异生;由于应激,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也可以升高血糖;由于参加糖代谢的甲状腺素等激素释放和转变减少,导致对糖的利用和摄取减少,也可以进一步使血糖升高[3]。此外,神经外科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治疗,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时,均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快速血糖仪能快速测出血糖值,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快速血糖监测其监测结果与生化法测定静脉血糖相似[4]。进行末梢血糖测定时,高度水肿患者,因血液被组织液稀释,血糖值偏低[5];DIC患者因皮肤受损,故需要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指面皮肤角质化增厚患者,常因血量不足而反复采血,既增加患者痛苦,又浪费试纸;低血压、脱水、休克等末梢循环不良患者,末梢血血糖明显降低[6]。

3.3血糖监测的意义在于快速准确获取血糖及其有关代谢的信息,积极而准确地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对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而避免误诊,减少医疗纠纷,尤其是对昏迷患者进行快速血糖监测,能及早发现是低血糖或高血糖引起的昏迷。由于能迅速明确诊断,采取有效抢救治疗措施,使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转危为安,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杜绝因医疗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7]。

3.4本研究表明,PICC置管采血可以取代末梢血进行快速血糖检测,二者结果无显著差异。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血时预先抽取15ml的稀释血,再行PICC置管采血的血糖值与末梢血糖值无显著差异。如果仅抽取10ml的稀释血后采血检测血糖,可因为血液被稀释致血糖值降低。因此神经外科患者可经PICC置管采血检测血糖,不仅可以避免穿刺疼痛,有时更为准确,特别是低血压、脱水、休克、水肿和DIC等患者尤为适用。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14.

[2] 曹相原,土晓红.马少林,等.应激性高糖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周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51-754.

[3]赵钗,杜芸,刘丽霞,等.危重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J]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7) :609.

[4]刘宝芬.3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3):40-42.

[5]刘宝芬.3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3):42.

第12篇

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17.39%,护理满意率为86.95%;对照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39.13%,满意率为69.56%,两者差异显著(P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及预防操作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1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48-01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患者症状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多与胰岛素功能障碍或其他分泌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1]。糖尿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代谢疾病,患者将长期出现代谢紊乱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系统性功能障碍或衰竭,这将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之一,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常出现夜间低血糖症状,这将危及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2]。因此,夜间低血糖防治工作及其必要,笔者现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如下防治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4月间收治的46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例,23男女比例为14:9,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2.4±1.1岁;对照组患者23例,男女比例为15:8,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73.1±0.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优先给予患者常规降血糖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预防、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密切观察,提高认知。老年患者因反应较慢或睡眠中无警觉性而难以察觉自身症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神智及活动状况,一旦患者出现浑身无力、面色苍白、视力模糊、头晕、饥饿、虚汗等症状时需高度怀疑为低血糖症状,并及时处理,以免睡眠后低血糖症状进一步加深。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听取患者自述,并将患者症状记录在案,并上报。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夜间视察,尤其是对高龄、长病程以及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重点巡视,一旦发现疑似症状,立即上报处理 [3]。②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家属宣讲夜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危害,并强调其防治措施及处理对策。传授正确的饮食搭配知识及运动知识,以提高患者机体素质,改善血糖水平。③心理护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长期疾病、且难以治愈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认为疾病只是反复发作给家庭带来极大麻烦,故而不愿麻烦家人,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选择隐匿不报,以期挺过去。面对这种情况时,护理人员需主动关心患者,重视并尊重患者心理,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了解低血糖危害,并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念,保保持乐观的情绪,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发病率及护理满意度 [4]。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护理满意率为;对照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满意率为%,两者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