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时间:2023-05-17 17:47:25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深入。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在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如下:

1.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状况

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必需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但是由于该学科的学习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同龄学生中计算机相关知识及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且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较少,这是现阶段限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2.1提高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

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工具,在教育中承担较重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能够完成相关工作文档、计算、统计分析等相关任务。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缺乏将使自己成为可怕的“文盲”,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与社会脱节,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应全面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2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有关途径,如:利用媒体、互联网、书籍、报纸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通常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部分内容需要反复的、大量地训练,极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热情。

2.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思考、创新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将学生放置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下。

3.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但是一些非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在互联网上散布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在完成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任务后,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针对青少年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益智类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游戏,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游戏,则明确告知学生禁止的理由。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

第2篇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课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键盘、显示器下面藏着小食品袋、主机后面扔着塑料瓶、电脑桌的夹缝里塞着垃圾、桌子里面的内壁上粘着口香糖、运行的电脑显示屏被关闭……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新生升入初中,在进入机房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规章制度的教育。比如:上机前要穿好鞋套;不准把食品、饮料等带入机房;不许私自拆卸机器设备;未经允许不能私自使用U盘或外接设备;下课后要正确关机,摆好桌椅方可离开;值日生要定期打扫机房卫生。

其次,教师要本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影响带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示范中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的学习内容包含了德育。比如: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比较薄弱,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在讲解到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到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自然而然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习计算机安全和使用中,让同学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科学、正确、有道德地使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能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启发性教育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对于表现好、发言积极的同学,我会说:你的表现很好;你的表现很棒,观点很有新意;你睿智的语言把教师也征服了;你独特的思维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你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鼓励、被赞扬的感觉;对于回答时有困难或消极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罗杰斯一贯主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求教师秉持真诚、信任、接受和同感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第3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文章就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理论应用于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34-0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首先,什么是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是:“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6月,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简单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知,又不轻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强调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评价标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应试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当前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显而易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我们改变我们过去狭隘的教育观,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优化教学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其理论先进性,但又要看到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要改进性、有目的性地使其为我们所用。下面是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讲解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个Powerpoint优秀案例《保卫钓鱼岛》,并配上了栗子演唱的同名歌曲,作为导课内容,将钓鱼岛的历史由来问题以Powerpoint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群情激愤,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我们讲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的Word、Powerpoint、Excel,虽然它们的用途差异很大,但作为同属微软的办公软件,它们之间仍有着大量的一致性内容,比如,工具栏、背景设置、页眉页脚设置,很多东西是重复的或稍加变通的,我们在讲课中将这种关联性引入,将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此外,以这三款软件为例,学生的初始能力相差悬殊,那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我们不能使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于学,也不能让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笔者就大胆尝试打乱章节顺序,不按部就班的从头讲起,而是抽取一些精髓、一些更吸引人、更实用的来讲,再逐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为了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笔者总是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不是讲满45分钟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我们要学会将课堂让出些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很多时候,笔者会将所讲的知识点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再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同学间讨论,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经验之塔”中看视听媒体的桥梁作用

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 Dale)在1946年所著的《视听教学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理论,见图1。

“经验之塔”理论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其中“塔”基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的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既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经验,又能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者直观接受不能亲眼所见的知识,取代做的经验,进而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我们讲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趋势,这里有着很大的时间跨度,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全程参与其中。笔者就将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利用视听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一边放映,一边启发引导,学生慢慢发现这段历史原来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里就有,我们是知道的,像放电影一样:从结绳记事、语言到活字印刷,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直至今天的计算机及其支撑的互联网络。通过展示,学生感到书上的文字不再枯燥而难于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信息技术。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既是系统化的过程,又是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从备课到评价与反思,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同时考虑到所讲授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结构,笔者通常采取学期备课的方式,这样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和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分析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初始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等,去分析、去分门别类地记录,这样做课堂上就会明显轻松不少,大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感觉;围绕教材,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关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活动的方式以及如何使整个课堂得以有效地运作,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不是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情绪反应等表面现象。同时,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调整。

第4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重要影响都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无论我们赞同与否,信息技术与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结合的发展趋势都不会得到逆转。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手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能力,提升运用的有效性,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向更深、更广层次的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予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整合运用中应具备的条件

1、构建适宜、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

将信息技术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来,必须要有适宜的、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基础,才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保障。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引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软硬件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在满足学生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突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特殊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去获取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引导下掌握更多体育训练、管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技术动作、注意事项、训练步骤等等,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运用变为现实。

2、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相整合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自然而然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个体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能性以及质量。因此,体育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对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必须要求体育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如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查询与下载、多媒体软件的制作与使用等。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支持、鼓励老师不断学习、探索对网络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设计,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水平。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实践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材选择多样化、教材内容多媒体化、教材资源网络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习方式自主化都是信息技术应用下的特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重点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体育教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模式、方法和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技能教学,教师都应该时刻树立一种信息意识。我们知道,体育学科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应当体现这一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或者说重难点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及原理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克服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特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跨栏的技术要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和下载相关的资料和视频,比如可以慢镜头播放我国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的夺冠视频,并进行动作的分解、分析,使他们了解到起跑到第一烂的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并就其中的摆动腿等技术难点通过对比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摆动腿落地才算完成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栏间跑速度。通过视、听结合,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感知,学生的动作感觉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技术中的重难点自然会得到有效克服。

2、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巧妙的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山羊分腿腾跃教学中,通过制作flash课件将助跑-双脚上板起跳-推手与分腿-屈膝缓冲落地这一连串动作进行直观、立体、全面的展现,在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画面、试听双重调动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急切的想要通过练习来掌握这些技术要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其实质在于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和潜力。

作者:查方圆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宗贵.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4).

第5篇

如何让中小学生端正对互联网的认识,认识到互联网给自己带来有利与弊,并学会辨别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养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影响学业,做出违法的事件并不少见,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只讲基本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并不够,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因为电脑设备落后,没法上好信息技术,而对于好奇心强,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对遇到的网络问题,不能很好的去处理,也不能约束自己,过度使用网络,时间长了,患上了网瘾症,甚至做了违法的事,归根到底是学校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到位,未能引导学生去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思想素质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把信息技术教学与思想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动画作品的制作。学生在操作中,渗透了创新意识教育,体会到只有创新,才能在大赛中获奖,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创新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之,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有效渗透,必将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育资源

信息教育中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吸收速度,以及在课后自学中的主动性。所以,如何利用教学设施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毋庸置疑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调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信息教育的必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在信息教育中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充分调用相应的教育资源,比如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联合企业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让他们明白信息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全面地挖掘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潜能。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地向学生阐释现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包括以上的各种途径及其他一切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对于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教育工作而言,应顺应苏教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2.课堂教育中教师捕捉学生的弱项,集中教育,各个击破。

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一旦被课程学习中的一部分障碍羁绊住,大都会选择放弃继续深入探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课程教育的进一步进行,所以,笔者的意见是:①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基本教育。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布置相关作业,通过对作业的订正,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弱项所在。③对学生普遍的弱项抽时间进行集体教育,并做相应的抽样检测,用以掌握学生的吸收情况。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问题,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做好以上四点,才能大幅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让课程的学习更加顺畅。

3.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激励学生进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尤其是信息教育,到了刻不容缓、亟待提高的时代,而学生才是真正改变中国在信息教育中弱势的主体。针对这种紧迫的局势,笔者建议各个高中信息教育者要或多或少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增强学习斗志。比如在笔者的教学中就运用:①开展高中生打字速度比赛;②OFFICE文件处理活动;③网络浏览有效信息完成任务的活动,等等。通过以上诸如此类的活动,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找到了激情,同时掌握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性知识。

4.绘声绘色教育,让课堂氛围轻松。

课堂教育与上机教育相比虽然是理论性占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它在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要地位。理论教育中的有效性会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硬的课程设置非常反感。对于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结合课本上最苦涩的知识,认真解读,并总结出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笔者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笔者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假设把这么一个‘解剖’的电脑看做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需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科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叫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又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5.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优生帮后进生。

在整个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各个同学由于天资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有层次上的不同,所以,让优生帮后进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笔者做过一个调查,优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一个后进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后进生则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到中等生的行列。值得指出的是,有一部分后进生在得到优生的辅导之后,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顽固障碍突然破除,一跃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佼佼者,这是令笔者非常欣慰的。

通过以上对信息教育中有效性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每个信息教育者只有身体力行充分调用资源,鼓励学生思考;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弱项各个击破;组织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课堂上的教育方式富于创新;可以使信息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所改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笔者所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利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第7篇

关键词: 习惯 素养 意识 网络 道德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我认为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全校通报;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例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或者只关闭显示器而不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另外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木马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2.竞争意识

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协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兴趣课引导学生学习完《我的主页》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也难完全理解更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甚至于应付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据此,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揉合进不同的组别,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起来,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色彩建议……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网页展现在眼前 …… 不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教的六(1)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找到这位删除别人文件的“高手”,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把他的文件给删了。下课后,他就找到老师说,老师,该管管咱们班的人了,你瞧,整天尽乱删别人的文件。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删过别人的文件吗?他说,老师我都是跟他们闹着玩的。我马上说,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将心比心,同学文件都在你们班的共享目录里,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可是违法的呀。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会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参 考 文 献:

1、《信息技术教学》论坛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教育资源

信息教育中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吸收速度,以及在课后自学中的主动性。所以,如何利用教学设施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毋庸置疑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调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信息教育的必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在信息教育中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充分调用相应的教育资源,比如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联合企业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让他们明白信息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全面地挖掘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潜能。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地向学生阐释现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包括以上的各种途径及其他一切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对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教育工作而言,应顺应苏教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2.课堂教育中教师捕捉学生的弱项,集中教育,各个击破。

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一旦被课程学习中的一部分障碍羁绊住,大都会选择放弃继续深入探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课程教育的进一步进行,所以,笔者的意见是:①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基本教育。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布置相关作业,通过对作业的订正,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弱项所在。③对学生普遍的弱项抽时间进行集体教育,并做相应的抽样检测,用以掌握学生的吸收情况。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问题,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做好以上四点,才能大幅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让课程的学习更加顺畅。

3.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激励学生进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尤其是信息教育,到了刻不容缓、亟待提高的时代,而学生才是真正改变中国在信息教育中弱势的主体。针对这种紧迫的局势,笔者建议各个初中信息教育者要或多或少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增强学习斗志。比如在笔者的教学中就运用:①开展初中生打字速度比赛;②OFFICE文件处理活动;③网络浏览有效信息完成任务的活动,等等。通过以上诸如此类的活动,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找到了激情,同时掌握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性知识。

4.绘声绘色教育,让课堂氛围轻松。

课堂教育与上机教育相比虽然是理论性占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它在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要地位。理论教育中的有效性会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硬的课程设置非常反感。对于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结合课本上最苦涩的知识,认真解读,并总结出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笔者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笔者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假设把这么一个‘解剖’的电脑看做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需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科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叫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又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5.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优生帮后进生。

在整个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各个同学由于天资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有层次上的不同,所以,让优生帮后进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笔者做过一个调查,优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一个后进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后进生则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到中等生的行列。值得指出的是,有一部分后进生在得到优生的辅导之后,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顽固障碍突然破除,一跃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佼佼者,这是令笔者非常欣慰的。

通过以上对信息教育中有效性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每个信息教育者只有身体力行充分调用资源,鼓励学生思考;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弱项各个击破;组织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课堂上的教育方式富于创新;可以使信息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所改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笔者所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利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法制教育。计算机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和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觉得可以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渗透法制教育。

网络犯罪现状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简言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它的特点是:既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始于六十年代的美国,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出现计算机犯罪,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金融行业发案比例占61%,犯罪人的年龄均在18—30岁之间,每年给国家和人民超出巨大的损失。

二、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打击传播色情,发动等不良信息的网站,我国于2004年6月成立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2004年9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因特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1年颁布执行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保障了软件开发的知识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了利用计算机窃取、行骗、破环和修改他人计算机数据等行为都是违法的。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刑法》第285,286,287条,都对计算机犯罪做了相关规定。

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立成才之志。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法制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上网络课的时候,多让学生浏览本地政府网站,了解身边的大事,关系家乡的发展。在介绍硬件的时候,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的CPU和美国的差距,世界上多数的电脑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我们却没有核心技术。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名人,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到方向和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四、注重常规,在教学中落实法制教育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教学中引导学生怎样去鉴别各种信息非常重要,培养学生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法制教育的机会。比如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第六版七年级上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里边,专门有一节是介绍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这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好机会。在介绍软件的时候,让学生都了解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是美国开发出来的,很多大型软件也是其他国家开发的,导致软件的价格昂贵,我们国家很多人都是使用的盗版软件,这是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是违法的行为,同时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介绍微博的时候,引导学生文明发言,不信谣,不传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法制道德观念,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慎重在网络公共场所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他人。引导学生安全健康文明上网,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技术上我们也尽量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

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

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多让学生了解生活的中实际例子,可以采用上新闻网站,播放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网络犯罪的一般形式:网上盗窃,网上色情,网上赌博,网上洗钱,网上诈骗等等,让学生远离网上犯罪。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不使用盗版。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信息的价值观和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制意识。

六、在竞赛活动中加强法制的教育。

第11篇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又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需的设置。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网络技术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更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教材的“零起点”。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反复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使用,以及Office的几个组件”。我们认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很重要。可采取灵活的网络课程设计,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Word、PowerPoint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可以问学生既然大家学过Word了,为什么班级里的报纸还是手抄的呢?为什么不利用Word去制作电子报刊呢?当学生把自己的第一份报刊用E-mail上交后,教师发现他们大部分都熟悉Word的基本功能和技巧,但不会综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的电子报刊作品。学生看后,立刻感到耳目一新,原来Word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作品!学生开阔了视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使用软件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Word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设置是相同的,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Word可以制作电子报刊,那么PowerPoint是否也可以呢?通过一个任务,使学生可以把相关的软件综合起来运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增进了软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合作和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提高的练习,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展示其成果。以生生互助交流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有作用。

三、网络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好,发掘潜能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两极差距悬殊。为了避免课堂的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来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将所授知识逐一细致讲解,学生获得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显而易见,利用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与爱好不同,通过网络进行特长教育(即自己选课,单独辅导)。在教育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既锻炼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多次的竞赛使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紧跟国家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快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摆在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适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的要求。

作者:贾娜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

第12篇

关键词:整合;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多媒体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多媒体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讲解三角函数Y=Asin(Wx+φ)的图像变换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振幅变换(A变化)、周期变换(w变化)、相位变换(φ变化)这三种不同变换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变化过程,图象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三个量的出现和对图像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2,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函数单调性”的教学,关键过程有两个:观察函数图象――自然语言描述(“在区间A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数学语言描述(“对于任意的x1,x2∈A,当x1

3,多媒体的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提高练习课的强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每堂课的强度又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时间与练习量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是最合理的。如在新授课结束后,总有一些跟进性的练习。若把这些题利用电脑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增大了教学容量,使尽多的学生得到练习机会。让练习变为游戏、竞赛题。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为我们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4,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数学建模的教学。理解一个概念是掌握一个概念的前提,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有一个刻划曲线形状的一个数值就是“离心率”。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只是强调什么曲线其离心率在什么范围之内,学生后来只是强记硬背,很难理解这个数值与圆锥曲线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轻易地根据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作出图形,将一线段的长度作为e值,用鼠标拖动线段一端点调整e的取值,即可看到相应的曲线变化,把圆锥曲线的变化规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立刻就能理解明白,对加深理解概念的性质与记忆概念很有帮助。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只用一块黑板是不够的。

二、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设计思路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关键。现根据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设计思路。

制作课件时一般采用以下具体步骤:

1,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路,建立相关要素分析表。

课题: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教学目标教学媒体

要点:构成(知识)事实概念原理观察推理其他(能力)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幻灯片图片音乐影片

2,建立文档,设置模板。

3,按照教学目标制作幻灯片。

4,设计多媒体动画与程序连接。

5,课件调试与格式转换。

6,及时对课件评价与修改。

三、对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1,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我们也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用粉笔,所有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大屏幕上,翻页后学生就看不见了,而优秀的板书能科学地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具有概括、完整、合理、持久、易操作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们美的享受。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