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时间:2023-05-17 17: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骨关节病预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第1篇

看似不起眼,实则很常见

糖尿病患者合并骨关节病的发病率约1%~2%,看起来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本病发病者也不在少数。本病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在发病上无显著性别差异。

糖尿病骨关节病最易累及的关节依次为:跖趾关节(31.5%)、 跗跖关节(27.4%)、跗骨

(21.8%)、踝关节(10.2%)、趾间关节(9.1%)。用一句话来概括:绝大多数发生于足部。多关节同时出现病变很常见,有时双脚可同时受累。

危险因素请您提高警惕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病存在一些危险因素:①糖尿病病程较长;②长期血糖控制差;③有眼底病、神经病变、肾病等其他并发症;④合并足畸形、下肢或足部肌肉萎缩;⑤足底压力点皮肤增厚,足部皮肤不出汗、发凉、足部脉搏消失、皮下组织萎缩等。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以上危险因素,那么一定要对本病提高警惕。

不可不察的病变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常有关节肿胀和畸形,有时伴有发红和灼热感,足弓下陷,以致行走困难。活动时关节可有摩擦感及摩擦音;有的患者出现关节韧带松弛或半脱位;也可发生无痛性骨折。几乎所有患者都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在感觉减退的基础上,受压部位有溃疡及足底胼胝生成。有的局部皮肤软组织有穿通性溃疡和坏疽(详见知识链接――本刊注),常发生于足底表面。部分患者可有多发性、对称性、易复发的关节滑膜炎,好发于肩周和髋关节。脊椎骨质增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甚高,男性比女性更多见,常有腰背及下肢疼痛,并出现脊柱强直、活动受限等现象。X光片可见骨质疏松,关节旁骨皮质缺损,骨端骨质溶解、吸收、碎裂,或发生增生、硬化。

本病多半是由于已有神经病变的足部受到外伤所致。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过多的糖分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改变其结构,关节内和附近骨质结构的改变导致韧带松弛,软骨软化或脱落,使得损伤容易反复发生,引起关节炎症状。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导致深浅感觉减退甚至丧失,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关节受到损伤后,常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不能及早地发现关节疾病。临床症状可很轻微,而X线检查结果提示病变已很严重,许多患者在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

如何抗击糖尿病性骨关节病

糖尿病性骨关节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关节局部的症状,参考患者的糖尿病病史。有些患者是先出现关节炎的症状,然后才发现有糖尿病。所以关节疼痛的人,也要想到是否有糖尿病的可能。本病容易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应引起重视,注意加以鉴别。

第2篇

“人活着活着就老了,走着走着就没了。”这是著名散文家刘亮程的一句名言。人都会老,老了谁来养?人老了病就多了,病了谁来护理?是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的问题。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我国目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人,老龄化率为11.6%,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那时,我们身边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养老”成了大家的“心结”。

山西省临汾市中医医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市卫生局和市残联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集预防、治疗、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康复中心,是山西省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实施定点单位和市残联确定的残疾人康复定点医院。

这家康复中心最大的特色是为这些患者提供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治疗,使其身体机能在得到一定恢复的同时也解决了其养老问题。

康复中心设有运动及功能训练大厅、PT室、诊疗室、物理治疗室、护理站、餐厅、文体娱乐室、网络室等。病房配有闭路电视、空调、饮水机等电器设备。床头配有急救呼叫器。运动大厅内有鲜花、喷泉,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中心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医疗康复设备,设有功能齐全的内外科、针灸推拿、理疗、中医等临床和康复业务科室,并拥有强大的康复医师和专业康复治疗队伍。

根据老年人高发的病种,如肿瘤、中风后遗症、糖尿病、高血压、骨关节病等设置了一整套医疗康复方案,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诊治护理。这一切都能让老年人得到家一般的感受,以及比家更专业的康复护理。

临汾市中医医院的“康复养老”理念,创新的推出了高水平的“医院加疗养,医、护、养一体化新型服务模式”。以高水平的医护人员、高质量的服务、优美的起居环境,一举解决了疾病医治、康复疗养和健康养老只能三选一的矛盾,为广大需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疾病医治、康复疗养和老年健康养护的最佳选择。

临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从2009年5月成立以来,已收治残疾人及家庭困难病人百余人,入院患者中有老年骨关节病、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中风偏瘫等患者。至今,4/5的老年病人在这里得到康复或病情有所缓解。

这种模式,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偏瘫病人候俊芳住在这里已有一段时间,他说:“我儿女虽多,但他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我,这里条件好,还有康复医生,目前我的病情恢复的很好。”

一位入院老人的女儿表示:“她首先看中的是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其次工作人员有爱心,有责任心,第三就是康复中心的卫生、环境等硬件条件令人满意。”她经过多方对比考察,选择把老父亲送到临汾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临汾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行使社会责任,以最低廉的收费,配置最优质的服务,视患者为亲人,替儿女尽孝心,用“医养结合”的新理念,竭诚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第3篇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另外,还有很多人在谈养生保健时,过分强调中医或西医的绝对疗效等。笔者认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都有各自保健的特点,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那种食古不化,照抄照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强调养生保健时,不论中医知识,还是西医知识,只要是对老百姓的健康有利的知识,就要把它们综合利用起来,共同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服务。

比如中医看病讲究药物的偏盛偏衰,并用来纠正人体的偏盛偏衰。中老年人的身体也有偏盛偏衰,看病时大夫往往要辨别一下病人是需要补阴还是补阳。西医讲中老年人保健要注意补钙,那是因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出现骨关节病等退行性病变。上海医学界最近有人经过调研认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数已占到总人数的13%~14%。合理补钙可以有效延缓中老年朋友骨质疏松、骨关节病变的发病速度,改善心脑血管功能,所以,我们的中老年朋友在补阴或补阳的同时,也可以补点钙。

所以说中医养生要摒弃一些过时的理论,要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只有中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养生文化,祖先留给我们古老的养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国家的卫生投入,虽然人均在世界排名为第114位,但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几乎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73岁,许多大城市已经接近80岁。这无疑是得益于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养生文化。

“福”“禄”“寿”这三个字是中国先人人生追求的最佳境界,但在这三者中,排在最后的、最美满的结局是“寿”,这足以说明从古至今,中华儿女是多么热爱健康,热爱生命。

第4篇

骨科康复学构成内容中,骨关节肌肉损伤和及疾患康复治疗两者占据着极大的比例,非常重要。现代康复医学形成前,骨折及骨关节病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在该时间段里,骨科经常使用到的关节体操、矫正体操及器械治疗也逐渐转变为康复运动治疗构成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此,大部分专家们一致把骨科称呼为康复之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指现代康复医学的形成大多数是来自骨科[1]。在今天,依然还有不少骨科医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兼修康复医学专业,致力于成为集骨科与康复医学为一体的专家,也就是一人担任两种工作,由此可以知道骨科与康复医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1骨科康复学的内涵阐述

1.1骨科康复的定义骨科康复学,从内容上来说,指的是主要对开展综合性康复治疗的骨科伤病患者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不仅属于骨科学的分支,同时还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骨科康复学,其基本干预手段主要由手术、功能训练、假肢与矫形器辅助三者构成,以康复为目标,构成内容主要为手术性治疗与非手术性治疗两个内容。因此,在综合性骨科康复治疗时,手术主要指的是康复性手术或者预防继发残疾手术,并且手术治疗离不开功能训练以及假肢或矫形器辅助两者提供的帮助,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可保证康复效果。因此,骨科康复的三大治疗手段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从广义方面来说,骨科康复非手术治疗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既指心理治疗、药物、物理因子治疗、康复咨询及护理等内容。同时还指功能训练与假肢矫形器辅助治疗。

1.2骨科康复学的分类根据治疗对象存在的差异对骨科康复学进行分类,可分为7大类,分别为:儿科骨科康复学、老年骨科康复学、成年修复重建外科康复学、脊柱脊髓损伤康复学、运动创伤康复学、工伤康复学以及手创伤外科康复学。

2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对“骨关节十年”中各大国际医学团体及WHO获取的共识行动纲领所设置的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参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骨科康复学中研究的成果,得出新世纪初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1)工伤康复得到快速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工伤康复方面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新模式,也就是与社会劳动保障相互结合构建一个工伤康复中心。比如最近几年在我国东南部广州市构建的广州工伤康复医院就是新模式的首次尝试。因此可以预计,在该基础上,未来我国可成功且全面的有机结合工伤的后期康复及早期康复,进而能够供给工伤康复一套系统性与完美性更高的服务,与此同时,还能推动我国工伤康复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速度。(2)骨科康复治疗与服务组织形式均实现后,多门学科相互合作的机制与工作方法需要深入的研究及完善。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多学科性团队是不可缺乏的,并且效果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团队的工作方式并没有一一明确,所以其工作方式是不是主要为会诊、联合查房、病例讨论方式,还有待研究;同时,该团队的工作方式也可能是临时性的团队会议方式,并且没有结合实际病例的临时合作与长期且系统的合作应该如何与研究讨论相互结合,均需进一步的研究及摸索,从而可以有效地将手术、功能训练和假肢或矫形器辅助治疗有机集合。(3)骨关节病病因的临床生物学研究更加细化与深入,专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将骨关节的力学环境改变与组织适应、破坏、修复三者的关系一一被说明,进而在确定运动疗法,保证治疗效果方面提供了确切的帮助。(4)研究与开发出更多新型的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研究出既有效、又可节约费用的低廉、方便功能训练方法。(5)研究与开发适合骨科康复患者的评估工具。未开骨科康复学中所开发的评估工具具有极高的针对性、敏感性,尽管骨科康复学更加注重功能评估的作用,FIM、SF-36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并且儿童骨科康复内容中也设计了新内容,但是依然无法将残疾患者参与社会功能充分反映出来。因此,新型评估工具以残疾为取向,将残疾障碍与康复指标如实反映,还能够预测社会康复,并且新型的评估工作还以患者为取向,结受各种干预手段患者在评估项目需要存在差异,举例来说,就是进行植入手术、组织修复等患者与实施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患者的评估项目是存在差异的[2]。(6)研究与开发出更多新型辅助器具。未来的骨科康复理念会大力提倡倡导医工相互结合,从另外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指骨科、康复以及康复三个方面的医生相互结合,达到一方面不断扩大新型高科技假肢与矫形器应用在临床康复中的领域,另一方面还以适用技术为原则,给患者提供更多又实用、又有效,并且非常简单及价格低的假肢与矫形器,减轻残疾人的经济负担。(7)骨科康复从医院转变为社区与家庭。当前世界各国中,骨科康复学均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家庭给骨科患者提供的有效护理集康复。由于大部分骨科患者康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想要在康复医疗机构内长期住院完成存在极大的难度。大多数专家们通过以部分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与家庭康复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并且将两组的功能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他们认为,通过类似的研究说明,当指导与监测两者被适当扩大后,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产生的作用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骨科康复学的形成并非偶然,反而是对骨科治疗与康复治疗两者相互结合的理念进行改革而产生的,同时还该两门学科彼此影响、渗透而产生的结果。自上世纪70年代后,骨科学越来越关注给予患者系统的医疗护理,并且将患者的身心健康当做重点内容,甚至还不断加大了患者劳动与职业能力两方面恢复的关注度,为骨科患者的康复做出了贡献,因此,对骨科康复学的内涵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作者:杨桦 单位:四川省雅安市中医医院

第5篇

皮肤干燥 皮肤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在冬季皮肤的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明显减少,还有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严重的还会出现不规则的皲裂和脱皮,这样的现象以下肢部位最为明显。其实,这与洗澡的方式有关,有人在冬天洗澡时惟恐洗不干净,习惯像夏天那样用浴皂和热水反复搓洗,皮肤表面的油脂被反复冲刷,皮肤干燥的状况也就越来越严重。还有一些皮肤病本身就在秋冬季节多发,比如银屑病(牛皮癣)、遗传过敏性皮炎和鱼鳞病等,病情会因皮肤干燥而发作或加剧。所以,冬天要讲究洗澡的方法和频率,次数不要太频,水温也不要太高,而且最好不要用香皂(因为香皂一般呈碱性,容易让皮肤表层的PH值失衡),尽量用含有滋润成分的浴液,洗过澡后应涂抹含有保湿成分的润肤膏,例如凡士林。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以预防老人皮肤瘙痒症的发生。此外,要忌酒、忌辛辣,多喝水,以补充水分滋润皮肤。

关节疼痛 寒冷会引起关节痛。骨关节病主要侵犯四肢关节和躯干脊柱。患关节软骨磨损退行性病变后,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该病的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诱因,如劳累、活动量增加、受风寒等,经治疗后症状和体征会缓解。从某种角度来看,该病不是病,而是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老化。骨关节炎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拇指掌腕(掌指)关节以及脊柱关节。预防关节痛,首要的是注意保暖。天气寒冷会使血液过多地流向人体重要器官,关节等部位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因此,在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持居室内的干燥,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要注意饮食调理,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如牛奶、大豆等食物。应注意休息与适当运动,洗热水澡或浸泡热水浴对舒缓关节肌肉的僵硬有帮助。

痛风 痛风经常在冷天的夜晚发作。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有“富贵病”之称。随着各种动物性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痛风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尤其在中老年人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极易诱发。痛风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70岁之间,以男性居多(占95%),而且脑力劳动者、偏爱吃肉者、贪杯者以及肥胖者更易发病。防治痛风应该控制饮食,避免大量进食嘌呤含量较高的沙丁鱼、鲤鱼、海鳗、虾、蟹、牡蛎、干贝、鱼皮等海产品,以及动物内脏(肝、肾、肠、心等)和扁豆、紫菜干、干的香菇、菠菜等蔬菜。此外,一定要戒酒(尤其是啤酒),多喝水,维持正常标准体重。

胃病 冬天是胃病的高发季节。如胃炎就是胃黏膜发生了炎症,它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胃炎大多起病急骤,临床症状明显。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闷胀、嗳气、反酸、纳呆,与溃疡病类似,部分病人也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炎的黏膜层症状不同,肥厚性胃炎有时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很相似;萎缩性胃炎大多伴有胃酸过少或缺乏,有转变为胃癌的可能性,须密切观察;还有一种是浅表性胃炎,危害较小。护胃始于吃,进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要三餐定时、细嚼慢咽、讲究卫生、宜细宜清、戒烟戒酒。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吃一些能够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比如浓稠的肉汤、鱼汤、羹类等。溃疡病患者不要吃过度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应该吃一些新鲜蔬菜、牛奶、鸡蛋等,不要吃油炸、刺激性食物,比如尖椒、韭菜、过咸的食物等。

传染病 比较常见的冬季传染病包括流感、风疹、麻疹等,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冬季传染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出血热等,这些疾病在冬季多发与干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关。气候的变化是对机体免疫力的一次考验,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封闭的室内空气不流通,那么疾病很可能会频频光顾。不要因为怕冷就一下子穿上很厚的衣服,因此当冬天来临时不要整天缩在空调房里享受空调带来的温暖。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动起来,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而且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当然,进入流感高发的季节后,注射流感疫苗也是一种对健康必要的保护。

鼻部出血 鼻部出血的现象在冬季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气候干冷时鼻腔黏膜也会变得干燥脆弱,很容易受伤,导致小血管破裂。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流鼻血的情况则较为紧急,尤其是一些抗高血压的药物会使末梢血管扩张,导致出血量相当多。轻微的出血者可取半坐卧或侧卧、头部稍向前低的姿势,改用嘴巴呼吸来保持气道通畅,并以手指压迫鼻翼止血,约10分钟左右后流血大多自然减少或停止。量大或快速的出血患者,尤其是当合并高血压或其他病症时,往往需要紧急请医生帮助。平时需多饮水,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采取空气加湿的方法,给自己制造一个湿润的小环境,给身体一些适应季节转换时变得干冷的空气的时间。

抑郁症 季节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特别是冬季气温寒冷,日照光线少,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内的自然生物钟会发生变化,短期内人的生物、生理的自然节律可能也会随之发生紊乱,进而使人产生不适感,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胃肠道不适、便秘就是它的早期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伴有情绪低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犯困、睡眠质量差、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导致整个精神处于抑郁状态。严重者则自我评价大大降低,反应迟钝,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付抑郁症的办法:多参加体育锻炼;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并保持阳光充足;适当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及面包等富含纤维的粗粮;有意识地从报纸、电视等多个渠道获得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多晒太阳,阳光不仅能减轻抑郁,还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对补钙也好处多多。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置换是用人工制造的关节代替疼痛且丧失关节功能的关节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膝关节或髋关节[1]。关节置换适用于粉碎性骨折脱位不能复位者、骨坏死、活动障碍或疼痛的骨关节病、骨肿瘤、活动困难或僵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然而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关键在于改善静脉血流瘀滞状态,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而护理干预在这一环节显得非常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详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行关节置换术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7.4±2.3)岁;置换关节分为43例膝关节,59例髋关节,24例踝关节;其中有44例并发高血压,25例并发糖尿病,17例并发冠心病。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病情稳定,能够配合早期系统功能锻炼,排除术前已发生或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操作如下:①术前的宣教与评估,手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和凝血状况进行评估,针对有高危因素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包括手术基本知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②引流护理,通过加强巡视,防治引流管出现堵塞、弯折、挤压而影响流速,严格对引流管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认真观察和记录引流管内液体的性状、颜色、量,如有异常应立即告知责任医师;③舒适度护理,患者取舒适,并将患肢抬高15°,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和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帮助患者改变;④疼痛护理,通过热敷或聊天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躯体疼痛,对于痛阈值较低或无法忍受疼痛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⑤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⑥功能训练:手术当天抬高患肢30°,指导患者主动进行深呼吸练习,每个小时做5次深呼吸;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内翻、外翻、跖屈、背伸练习,每个动作每组做10次,每2h做一组;进行肌肉的被动按摩,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按摩的方向由远至近,按摩1次/h,5min/次。以上操作均由统一培训的护士完成。术后第1d在专业护士指导下开始进行主动练习,包括踝关节的主动跖屈、背屈、内翻、外翻运动,以及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每个动作每组10次,2h做一组。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

2 结果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下,两组临床效果不同,观察组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12例,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生物工程、生物力学和现代生物材料的发展,关节外科也逐步完善,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然而关节置换术常常会发生假体松动、深部感染、折断或磨损、异物反应等并发症,其中以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3]。在关节置换术过程中,静脉壁极易受损,在手术刺激下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加上患者长时间的卧床状态使得机体血流滞缓,机体纤溶功能下降,血小板粘附功能提高,从而极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在髂股静脉和小腿肌肉静脉丛中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静脉瓣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在静脉中阻滞,因此临床常用抗凝药物、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和降低静脉内膜损伤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认为年龄越大,血管壁老化越严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肥胖会导致血流推进减少;左侧肢体比右侧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大[4];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此外麻醉方式、吸烟、血栓病史等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仅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12例,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敏,张金庆,崔亚南.不同长度梯度压力袜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3:2200-2201.

[2]马秀林.护理干预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8:292.

[3]滕居赞,苏波,颜松鹤.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4,01:14-15.

第7篇

目前,甘家口街道水科院社区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共有固定队员12名,其中专业医生3名,服务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上午。

测血糖、量血压、建档案

每个周五的上午,甘家口街道水科院社区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的成员都会到社区活动室开展义诊活动,向居民宣传医疗保健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关于疾病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为前来就诊的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并免费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将居民提出的身体不适等问题记录在档案中,且给出治疗方法和治疗途径。义诊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百姓,使他们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指数。据了解,截至目前,社区共有600余人次从中受益。

宣传知己管理理念

甘家口街道水科院社区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还通过讲座、义诊等形式对居民关心的家庭健康问题进行讲解,并在诊疗过程中普及健康知识。健康医疗志愿服务者告诉居民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加强自身保健预防各种疾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要有整体把握,尽早进行知己管理,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在服务过程中,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给自己定下了服务原则,即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提供健康卫生咨询等,如果病人遇上大病、难病,还是建议他们尽早到大医院进行专业的救治。由于同住一个社区,健康医疗志愿服务者也会通过各种机会对居民进行询问和宣传,并对老年病人定期进行看望,改正病人对自身疾病错误的思想认识,给予一定的健康指导与建议。

针对特定群体进行重点宣传讲解

水科院社区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为接受过服务的社区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发现社区老年居民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对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以及骨关节病、冠心病等疾病进行重点宣传讲解。健康医疗志愿服务队邀请过北京安贞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专家丁志琴、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主任郭险峰、甘家口医院的专业医生等为社区居民当“健康老师”,为社区居民送去“健康”。

2012年除夕夜,时钟指向了23时,已经入睡的健康医疗志愿服务者倪杏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同住一幢楼的92岁老教授朱更粼晚上洗澡时突然心跳、呼吸全无,他的女儿和女婿手足无措,使劲呼喊也没有反应。倪杏珍赶紧披上衣服,上楼赶到朱更粼家中。倪杏珍先为他把脉,检查呼吸情况,赶紧为病人做急救工作:掐“人中”穴,按摩“内关”穴。过了一会儿,病人开始出现微弱的呼吸与心跳,倪杏珍一边观察情况,一边为病人的子女讲解救人的原理,“病人坐着容易大脑缺氧,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先把病人身体放平、领口解开,使血液流入脑中。”就在此时,救护车赶到了,病人也慢慢苏醒。经历整个抢救过程的倪杏珍进行了分析:病人现在身体十分虚弱,来回搬动对病人的身体不利,因此向赶来的医生建议朱教授不用去医院,在家静养即可。救护车上的医生为病人作了心电图之后同意了她的意见,并称赞倪杏珍的急救方法得力,“假如大脑缺氧超过5分钟~20分钟就难以逆转了,这种急救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位随到的急救医生说。

第8篇

关键词: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0-02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过程的规范和科学的记录,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包括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基础资料,患病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影响因素等[1]。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加强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刻不容缓,通过阅读这些健康档案,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及时了解某一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居民的疾病构成,及时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从而为疾病管理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本文调研了扬州市两老社区55以上人群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资料,以对该类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本次调研选择了扬州市长居人口较为集中的琼花观和荷花池两社区,琼花社区长居人口5180人,受调查人口401人,荷花池社区长居人口4099人,受调查人口为300人。

1.2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建立健康档案,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各小组长负责通知本组的居民,调查人员携带血压计入户开展工作,调查人员为医学专业的专业人员。

1.3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宴、种族、社会经济状况、身份证号码等。健康行为资料: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就医行为等。临床资料:既往史、家族史等。

2结果

2.1建立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55岁以上每人一份,琼花观社区建立401份,荷花池社区建立300份。

2.2健康档案的管理。

2.2.1体检。55岁以上居民接受了本课题的免费体检,完成慢性疾病筛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胆B超等。由于中老年女性好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对两社区55岁以上女性加拍了膝关节正侧位片。

2.2.2健康档案保管。健康档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编号保管[2],在社区内设有专门的档案室,集中存放,专人负责,以保证健康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连续性、规范性,使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3]。

2.2.3记录。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后,为老年居民制作发放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编号[2],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可获得健康信息。

2.2.4开展健康宣教。中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后,分析其内容,将中老年人中的各种疾病人群分别管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根据中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邀请专家为患者讲授关于慢性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预防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如座谈或义诊,以加强他们关于健康知识的储备以及对良好健康行为的掌握与坚持,以对慢性病的发展进行防范[4]。

3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列举了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类基础环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能够及时的了解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与防病干预治疗。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非药物治疗[2],为防未病和已发疾病的干预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导力量,对社区中老年人建立真实的健康档案,从中筛选出重点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健康管理。开展对该类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及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有关资料,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将可以顺利开展,如根据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筛查出需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糖尿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5]。重点疾病管理利于分析掌握老年居民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等流行病学特征,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健康发展[6]。

为社区居民建立有效的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机构连成网络,在现有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发放健康信息卡,将就诊卡、医保卡等融为一体,将信息联网融合资源,实行一卡通,实现医疗健康资源共享[7]。当病人就医时,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都可以直接查看健康档案,病人就诊的临床信息可以随时更新,健康档案和就诊信息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通过对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了解社区老年患病人群的特点,研究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会家庭的预防保健,降低医药费用[6]。

参考文献

[1]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5

[2]王佐卿,王树山,祝丽玲.关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94

[3]诸葛毅.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2066-2077

[4]李玉莲.基层医院对慢性病的管理域防范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5:466

[5]张平.浅谈社区医院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小结[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4

第9篇

[关键词] 门诊诊断;疾病名称;规范;国际疾病分类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6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ype of non-standard diagnosis writing of outpatient diseas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physicians' writing standard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outpatient disease diagnosis writing in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March 2014. Results There were 4804 non-standard outpatient diagnosis writing. The types of non-standard diagnosis could be divided into abbreviated disease name (137 items), disease name written by English (99 items), non-standardized medical terms (2021 items), reversed the order of diagnostic name (24 items), undefined or too detailed diagnosis (1143 items), and written by non-classified anatomical site in ICD-10 (1380 items).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irregular type of diagnosis writing of outpatient diseases, the clinicians should be trained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thinking habits,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promote the support of healt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Outpatient diagnosis; Disease name; Specification; ICD-10

T诊疾病诊断名称规范化存在重大意义。许多疾病由于病因等原因可呈现出不同的发病规律,规范诊断名称有利于管理部门掌握门诊疾病发病规律,了解患者动态,合理调配人力,预防疾病,及时对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做出相应对策[1]。近几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全民化,门诊按病种付费是各大医疗机构的推广方向[2]。因此,规范门诊诊断名称,使门诊诊断统一化能规范医院行为,减轻患者负担。临床医师正确书写疾病诊断名称是做好疾病索引和疾病分类统计以及门诊付费的关键,同时也是临床医师的基础工作[3]。不同专科的医师侧重点不同,在填写门诊诊断时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很大,因此要统一诊断标准,以便了解医师的诊治水平及诊治的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进行学术和业务交流[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依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ICD-10作为我国《疾病分类与编码》的国家标准,在住院病案的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但在门诊诊断中并不多见,故探讨将国际疾病分类应用于门诊的疾病诊断[5-6],从而统一医师的诊断标准,使门诊诊断名称规范化。同时,也会在门诊诊疗系统中添加国际疾病分类中没有的常用门诊诊断[7]。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2007年9月~2014年3月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信息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导出的门诊诊断50 613条。逐条判断诊断的规范性,将规范诊断留存,将存在问题的诊断按不同类型进行归纳,找出ICD中对应此诊断的规范书写名称,并将修改结果反馈各科室相关医师核查。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50 613条原始门诊诊断中乱码1758条,去除各科间的重复诊断32 155条,剩余诊断16 700条,下文中统称为总诊断。总诊断中不规范诊断14 273条,占比85.47%;不规范的诊断中有9469条诊断是将2个或2个以上疾病名称合并书写,占比66.34%,逐条书写的不规范诊断4804条,占比33.66%。

将逐条书写的4804条不规范诊断分成6大类,分别为将疾病名称简写、书写疾病的英文名称、医学术语不规范、诊断名称的顺序颠倒、诊断不明确或过于详细、书写国际疾病分类中未标明的具体解剖部位。见表1。

2.2 门诊疾病诊断名称不规范分析

2.2.1 将疾病名称简写

如“流脑”“药流”“室速”“腔梗”“后发障”等。某些医师为了简便书写,或在日常交流中习惯了使用疾病简称,导致在书写门诊诊断名称时也使用疾病的简称,这样的书写是不规范的。

2.2.2 书写疾病的英文名称

如“COPD”“IVF”“ICSI术后”等。某些疾病的中文名称比英文名称复杂,例如COPD的中文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对英文而言中文较繁琐,导致了某些医师的不规范书写[8]。

2.2.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依据不规范诊断的特点,将医学术语不规范诊断分为以下5类,分别为医学专业名词书写不规范、错用语义相近的医学名词、添加不影响语义的名词、错用疾病名称和将两种疾病名称写作合并症。见表2。

2.2.3.1 医学专业名词书写不规范 包括解剖部位和疾病名称的书写不规范,通常是某些医师用过于口语化的名称书写门诊诊断。比较常见的包括:将“食管”写作“食道”;将“足”写作“脚”;将“髌骨软骨软化”写作“髌骨软化症”等。

2.2.3.2 错用语义相近的医学名词 主要问题是将“型”写作“性”;还有将“病”“症”“征”三个字混淆,“病”是普通意义上的疾病,“症”指患者主观描述的表现,“征”则是机体所发生的异常变化[9]。最常见的不规范诊断是将“综合征”写作“综合症”。

2.2.3.3 添加不影响语义的名词 某些医师在书写诊断时常添加进某些副词,如“性”“氏”等这些不影响语义的名词,如将“沙门菌感染”写作“沙门氏菌感染”等。还有某些医师会添加重复的名词,如将“瘢痕挛缩”写作“瘢痕挛缩畸形”,使诊断语义重复。

2.2.3.4 错用疾病名称 某些医师没有正确理解疾病名称的含义,例如“甲癣感染”这个诊断名称,“甲癣”即为疾病名称,而感染的应是某种细菌或者病毒等,不应出现感染某种疾病这样的不规范诊断。

2.2.3.5 将两种疾病名称写作合并症 合并症为由一种疾病的发展所引起的另一种疾病或症状。在门诊诊断中,某产科医师书写“妊娠合并先天性疾病”这样的诊断,先天性疾病即为患者出生就有的,并不是妊娠后引起的疾病,故不能合并书写。

2.2.4 诊断名称的顺序颠倒

某些医师书写的诊断名称医学术语上没有任何差错,只是将词语的位置顺序改变了,多为将疾病分期写在疾病名称后面,如将“绝对期青光眼”写作“青光眼绝对期”等;或将疾病的程度写在疾病名称后面,如将“轻度子痫前期”写作“子痫前期轻度”等。

2.2.5 诊断不明确或过于详细

依据不规范诊断的特点,将诊断不明确或过于详细的不规范诊断分为以下5类,分别为未标明疾病具体部位、未标明疾病性质、诊断名称过于笼统、未标明特殊状态和诊断过于详细。见表3。

2.2.5.1 未标明疾病具体部位 某些医师只写出疾病名称,未标明具体部位,如“神经麻痹”“肌肉损伤”“淋巴瘤”“疝”“韧带损伤”“血管瘤”“神经根炎”等。这类不规范诊断主要集中在神经、肿瘤、肌肉或韧带等部位,这些部位的分类较细,某些医师在书写疾病名称时不够详细。

2.2.5.2 未标明疾病性质 某些医师只写出疾病名称,未标明疾病性质。某些疾病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如“胎儿宫内窘迫”等。某些疾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如“平足”“二尖瓣畸形”“漏斗胸”“喉喘鸣”等。某些疾病分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如“颅内出血”等。某些疾病还有更细的分类,如“色弱”,分为绿色弱、红色弱、蓝色弱。

2.2.5.3 诊断名称过于笼统 某些疾病的诊断较为详细,包括疾病的部位、性质、分型、分期、细菌或病毒种类等,医师在书写这些疾病时应把具体内容写完全。如“烧伤”要写出具体部位、烧伤程度、烧伤面积的估算、由何种物质引起的烧伤等。

2.2.5.4 未标明特殊状态 某些患者儆谔厥馊巳海应标明其特殊状态,例如产科的患者,应标明妊娠状态,如“羊水过多”应为“妊娠合并羊水过多”;儿科的患者,应标明新生儿或婴儿,如“惊厥”应为“新生儿惊厥”或“婴儿惊厥”。

2.2.5.5 诊断过于详细 某些医师将疾病描述的极其详细,这样的诊断并没有必要。例如产科的“双胎妊娠”,诊断时又细化写出“双胎妊娠(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单绒毛膜单羊膜囊)”;例如呼吸科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还细化写成“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2.6 书写国际疾病分类中未标明具体解剖部位

国际疾病分类中对解剖部位的描述并不详尽,如除了呼吸系统和心脏有左右的划分,其他部位并无左右的细分。运动医学是我院的专科与强项,所以运动医学的医师在书写门诊诊断时,并不局限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标出的解剖部位,他们会更细化地检查并写出具体的解剖部位,如“跖骨关节病”,医师会具体诊断出“双足第二跖趾关节骨关节病”;“腱鞘炎”,医师会具体诊断出“右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炎”。

3 讨论

3.1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3.1.1 门诊的就诊特点

由于门诊诊疗系统允许医师自由录入,且来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相对复杂[10],不似住院患者的就诊目的那么单一,医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导致医师在书写时会按照自己的固有习惯,而这些习惯有些是不规范的。

3.1.2 缺乏国际疾病分类的相关知识

临床医师对国际疾病分类比较陌生,缺乏国际疾病分类的学习与培训,部分医师对本科疾病还能规范书写,但对于其他专科疾病还不太熟悉[11],导致书写的疾病诊断名称不规范。

3.2 如何加强门诊诊断名称规范化

3.2.1 加强国际疾病分类的学习

让临床医师充分熟悉国际疾病分类,掌握疾病编码的具体要求。请专人为临床医师讲解,举办临床诊断与国际疾病分类知识讲座。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的问题给予重点讲解,以便临床医师正确书写疾病诊断名称。也可定期举行规范名称书写竞赛,根据临床医师所在科室以及在各科均应用广泛的疾病名称,让其挑出规范的疾病名称,并给予高分获得者一定的奖励。

3.2.2 培养医师规范的临床思维习惯

要求临床医师在日常交流和教学中就做到严格使用疾病的规范名称,避免使用口语化和不规范的疾病名称,改变和纠正多年来临床医师对疾病诊断书写不规范的习惯[12],这样在书写门诊诊断时就能应运自如。另外,要从医学教育入手,对医科类大学或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疾病命名及分类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有教学任务的医师更要培养其规范的临床思维习惯。

3.2.3 改进医院诊疗系统,并定期维护

为方便医师工作,完善门诊诊疗系统,对于国际疾病分类中未编码的而在门诊诊断中较常见的疾病名称,病案科会添加到门诊诊疗系统中[13]。另外,病案科会给医师一定的时间熟悉规范的疾病名称,之后将门诊诊疗系统锁定,无特殊情况下不允许医师在出诊时自定义门诊诊断,而都将从门诊诊疗系统中选择诊断名称[14]。同时,病案科也会配备专员,定期对门诊诊疗系统进行维护,将诊疗系统中没有的诊断名称添加进去[15]。

3.2.4 加强病案人员的专业培训

病案人员应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的培训,完善医学知识和编码水平,提高疾病分类的准确性,确保病案统计的质量,使临床诊断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医院病案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及优质的服务[16]。病案人员应定期检查门诊诊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科室,监督临床医师修正不规范的诊断名称。同时,与临床医师及时商榷和探讨,将必要的诊断名称添加到诊疗系统中,方便临床医师使用。

3.3 国际疾病分类应用在门诊诊断的缺陷

3.3.1 初诊患者未明确诊断

国际疾病分类是为住院病历而建立的系统,因此疾病名称为确切诊断。而在门诊诊断中,由于初来门诊看病的患者只有主诉,没有经过严格的客观检查,所以医生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疾病,需要等确切的化验或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做明确诊断,即会出现疾病名称加待查。常见的有腹痛待查[17]、呕吐待查等。

3.3.2 无疾病名称加复查

门诊接待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做完手术,需要来院复查或继续用药的患者。这部分患者不需要再住院z查或开药,所以国际疾病分类中,鲜少有复查的疾病名称规范。而这类患者在门诊中很常见,因此为了统一医生的诊断名称,可以考虑将这部分疾病以大类划分,不用写出具体手术名称,而写成某科复查或术后,例如眼术后、肿瘤复查等。

3.3.3 肿瘤疾病的命名章节无病理学分型和分期

国际疾病分类中只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无病理学分型和分期[18]。肿瘤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分期是评价体内恶性肿瘤的数量和位置的过程,即描述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病理学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征分为不同的亚型。了解肿瘤的分型和分期,可以帮助医生制订相应的治疗计划并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同时也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有针对性的临床试验方案。

3.3.4 目前的ICD-10标准编码只保留类属性,信息损失大

类目和亚目的名称或描述与临床诊断名称脱节,可以在门诊系统中加入实时分层诊断体系,由疾病标准编码最为大类,在大类下下列临床诊断名称,可选取或自动关联本科医师频繁运用的诊断[19],这需要编码员、临床医师及信息中心人员通力合作,并在模块化的同时根据临床需要实时同步添加细目。

3.3.5 部分诊断无编码

在导出的门诊诊断中,有极少一部分疾病名称、合并症或并发症,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找不到对应的编码[20]。病案人员会向与临床医师咨询,查看是书写问题或是国际疾病分类中确定无此疾病名称的编码。若是书写问题,病案人员将通知临床医师改正,并加强此类疾病名称的学习;若是确定无此疾病的编码,病案人员会向权威人士请教,确定出规范疾病名称的书写,将其加入到门诊诊疗系统中。

4 结论

正确书写门诊疾病诊断名称是临床医师的基本素质,更是临床医师应着重加强的基本功。本研究根据2014年3月13日之前导出的门诊诊断,不规范的疾病名称数量和种类繁多,医学术语不规范是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师对疾病分类学习和了解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和疾病诊断的书写规范是当务之急。目前随着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医师正确书写疾病名称尤为重要,诊断名称书写的是否准确、完整和规范将影响到患者对医院医疗费用的支付。疾病诊断的规范书写也可以提高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质量,提高各项统计指标的准确度。同时,病案人员也会加强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以及病案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和临床医师请教和沟通,尤其对于新出现的疾病,要和临床医师规范名称,并添加到医生工作站的诊断选择中,使门诊诊疗系统和疾病诊断名称越来越准确、完整、科学。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刘伟琼,曾春梅.ICD-10在门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病案,2007,8(9):35-36.

[2] 谢青,曾昭宇.临床路径单病种付费预算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路[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2):169-171.

[3] Lichtig LK.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Case Mix Management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Press,1986.

[4] 黎凤英,温庆辉,杨梅芳,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电子病案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5):20.

[5] 李阳,张志忠,张东辉.采用ICD-10字典规范门诊疾病诊断[J].中国病案,2011,12(5):27-29.

[6] 欧阳菊香,刘冬生,陈露诗,等.临床诊断与国际疾病分类的对照及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311.

[7] 钱亚利,彭廷勇.门诊医生工作站主要诊断填写中的问题及措施[J].医学信息,2016,29(30):73-74.

[8] 阎景红,甄亚琴,张爱华.对临床医师国际疾病分类知识培训的现状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1-3.

[9] 匡调元.关于症、征、病、证与体质的关系[N].上海中医药报,2004-04-09(2).

[10] 马培志,陈传亮,杨晓红.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特点及对策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5):51-53.

[11] 柳剑.病案首页中出院诊断填写缺陷分析[J].中国病案,2015,16(9):27-28.

[12] 张永新.疾病临床诊断名称与分类编码名称的契合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22):133-135.

[13] 张衍.易混淆的疾病诊断名称 ICD-10编码体会[J].中国病案,2011,10(8):19-20.

[14] 夏辉丽,薛峰,李阳,等.浅谈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通信,2016(2):82-83.

[15] 杨晓慧,任娜,马玉全,等.临床医师使用疾病分类字典库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病案,2013,14(8):69-70.

[16] Wilm Q,David S,Alexander G,et al. Appendectomy and 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s):patient classification and hospital reimbursement in 11 European countries [J]. Langenbeck Arch Surg,2012,397(2):317-326.

[17] 成忠凤,刘林.62例内科急诊急性腹痛患者的R床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8):41-42,45.

[18] 刘晶,陈勇.提升病案编码员肿瘤疾病分类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5)73-74.

第10篇

因此,心脏需要我们的善待!远离危险因素,或许是我们能够给予心脏的最好报答。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

这是第二次采访葛教授,记者没了初次见面的拘谨,少了寒暄客套的话语,令采访多了几分畅快和轻松。还像一年前初次采访他时一样,葛教授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桌上堆着厚厚几摞文件和资料,讲话速度很快,思路清晰,脸上总是笑意盈盈。

谈起这次采访的主题,也是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了解您的危险因素,葛教授的脸色凝重起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心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明显增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显示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据2002年调查,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现患心力衰竭400万人;现患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现患肺心病500万人;每年出生先心病患儿10万人。心血管病已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每年主要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达1 300亿元人民币。

葛教授一口气说完这些数字,然后停顿了许久。听得出,重拾这些数字对于他也是一种震撼。相信没有医生忍心看到这个世界拥有如此多不健康的生命。

危险,其实很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人民丰衣足食,可是很多人却不能尽情地享受美好生活,早早就背负起‘心血管疾病’的重担,自己受罪,家人受累。”葛教授的话语中尽是惋惜和沉痛。他说,除却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严格控制那些可以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有8个:高血压、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缺乏身体运动、膳食结构不合理、肥胖。

高血压

在这些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首当其冲。它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肾病等的危险因素。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正常高值血压者是高血压的“后备军”,不要以为自己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就掉以轻心,殊不知,安全和危险只差毫厘。

吸烟和饮酒

烟草使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包括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脑血管病和外周动脉硬化等,吸烟还能加强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的作用。

酒是把双刃剑,不可过量饮用。

高胆固醇血症

对人们健康危害较大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尔后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血管损害、血管狭窄致心绞痛及血管闭塞导致心肌梗死,还可使颈动脉及颅内动脉闭塞,导致缺血性脑中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又以因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多。这些都与高胆固醇血症增多密不可分,高胆固醇血症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温床”。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不可能完全治愈,因此,一旦控制不好会给人体各个脏器带来病变,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而威胁生命。慢性并发症以大、微血管的并发症最为严重,大血管的并发症表现为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病、脑中风等,微血管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底病变及白内障等导致患者失明,有的还会带来肾功能衰竭的后果。此外,还包括神经血管病变、合并肝脏病变及合并免疫系统病变等。

缺乏身体运动

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运动,吃进去的食物所转化的能量无法消耗,就会变成脂肪储存下来。静态生活时间(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电脑等的时间)越长,其体重指数越大,血压越高,血糖、血脂均明显升高。与每日静态生活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相比,静态生活时间超过4小时者,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1倍,高血压增加18%,糖尿病增加50%,高胆固醇血症增加80%,高甘油三酯血症增加近70%。

肥胖

肥胖不仅是单一的疾病,它可以通过集体的代谢作用,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异常,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严重的可危害患者的生命,是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肥胖还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脂质异常、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胆石症、骨关节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癌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体重并不超标,但是局部脂肪堆积过量,比如腹部脂肪过多,也是危险信号。

膳食结构不合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特点是蛋白质摄入量下降,脂肪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脂肪摄入量上升,能量摄入量下降,但脂肪提供的能量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会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还能导致其他危险因素的增加。因此,“忌口”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也至关重要。

控制,防胜于治

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可贵。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同样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葛教授最强调的是运动,静止的生命是不会健康的。运动贵在坚持,争取每天都能走6 000〜10 000步。记者问葛教授钟情什么运动,他笑答:“我呀,练过武术的,看不出来吧。我还喜欢游泳。缓和一点的,就是太极拳也打过。不过平时实在是太忙,但我会随时随地尽可能地多运动。”繁忙如葛教授,都能做到“随时随地多运动”,相信我们大家人人都能做到。

第11篇

人口老龄化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2001年4月,我国公布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亿,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约3.74亿人,占总人口的24.48%[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了政府与卫生部门的重视,特别是护理学专业对老年人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2]。而莱州市近年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4%,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成为了莱州市护理工作者们亟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1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伴随着身体、精神、社会机能的降低,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血管和系统也逐渐衰退、变形老化,各种功能也逐渐减退,如代谢能力、解毒能力、营养状况、免疫能力、抗病能力、机体储备能力等均逐渐低下,而患病(不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是感染性疾病)则明显增多。老年人心理状态与成人不一样,千差万别,复杂多变。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再加上患上了疾病,在精神上十分痛苦,性格上比较孤癖。因此,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不愿意合作,在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不容易被接受。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精神疾病、骨关节病、肌肉骨骼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骨折、牙齿脱落、眼科疾病、前列腺肥大等。

2老年人护理的模式

2.1住院老年病人护理

阿德莱德宣言提出:“必须给老年人以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必须改变、更新对待老年人的观念。”[3]因此护理老年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善于倾听老年病人的诉说和要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或安慰工作,鼓励病人树立和增强信心,减轻他们的痛苦和不安。对必须进行的治疗要具体、详细、耐心地解释说服,让病人乐于接受,消除紧张,做好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社区老年人护理

联系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还是以家庭和亲属子女护理为主,必须从家庭式和亲属子女式护理转变为社会护理模式。为适应我国的老龄社会,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针对不同经济群体和健康状况人群的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病房、临终关怀医院等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护理保健机构,担负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任务。21世纪的中国老年人保健及护理从医院走向杜区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老年人杜区护理作为杜区护理中的一部分,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全杜会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使中国的老年人牵福、安康地度过晚年。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在人体致病和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以上何种护理模式,都应该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人们的关爱,并通过家属的积极参与与密切配合,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变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自理能力,增加对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等。增加老年患者的心理防御机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能及时做好心理应激,调节好情绪,不会引起内心的不满、焦虑、痛苦或愤怒,不至于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造成心理障碍,消除患者的抑郁,孤独心理。

3老年人护理人才培养

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老年人护理问题,探讨老年人护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对于已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可采用到老年人护理开展较好的地区进修或本医院内加强相关方面培训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②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便今后能迅速适应相应岗位。

老年期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人生阶段,是需要他人给予关怀和照顾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精神和美德,每一个家庭、社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发展、做好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为我们老龄化社会平稳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06.

第12篇

关键词:老年人;医疗需求;医疗保障制度

在世纪之交,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人口的10%,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而且,我国的老龄人口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居世界之首。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人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诸多影响中,医疗服务需求及相关保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它是指社会和国家为其社会成员的健康和疾病提供医疗费用和服务,以保障和恢复其健康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内容,涉及到相关的政策、法律、筹资渠道、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需求分析

1.老年人发病率高,有较高的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需求:据有关资料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是中年人的两倍,是青少年的2-5倍。据对大连市三所大型综合性医院1998、1999年出(入)院调查统计,在97380人次住院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为33715人次,占住院总人数的34.7%;据市卫生防疫站对市内五区1998、1999年肿瘤发病情况统计,在9256名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61%;市体检中心近三年对离退休干部正常体检中发现,除衰老体弱或一般性炎症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各种慢性病和器质性病变的高达66.34%。据此,相当数量的老年病人需要通过医疗,尽快治愈或缓解病情,保持健康。

2.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重,有医疗快捷和经济的需求:医疗费用高是老年人生活费用支出的突出问题。老年人发病率高,慢性病多,就诊率高,住院次数多且时间长,自然带来一个费用高的问题。在60岁以上老人中,一般退休金比较低,而且年龄越大,退休越早,退休金越低。还有不少不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他们更为医药费担忧。因此,老年人除期望降低医药价格外,也希望得到简便、经济的医疗服务。

3.老年人生活条件特殊,有患病护理照料的需求:老年人患一般慢性病能自理或有老伴照料时,困难尚小。一旦病重、住院、丧偶或不能自理时,患病照料便成了一大难题。而今家庭照料功能逐步减弱,患病老人对社会服务需求增高,对社会依赖性增强。

4.老年人保健知识匮乏,有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据有关专家对多种老年病发病原因分析,有60%是由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有70%是与老人自身心理不健康有关。据此,老年人亟需社会提供科学、普及的健康教育。

5.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机构不健全,不适应老年保健服务需求:由于老年病特点即病期长、需要特殊护理等原因,不少老人还是感到治病难。目前,没有专门的老年病院,在现有的综合性医院里没有专设老年病科,不少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在医院各科转来转去不得其所。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老年群体,特别需要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老年人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患病类型在变化。目前,老年人口被确诊患病率最高的疾病是:高血压、骨关节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四种疾病,同时患骨折、糖尿病、前列腺病、脑中风的比例也很高。据调查,有80-9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这些慢性疾病一般难以痊愈,患病期较长,所需的医疗费用也较高。

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处于缺失状态,在现今社会中,老年人比劳动人口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患病概率也高于成年人,而且多是患慢性病等一些需要大量花钱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封顶线”就成了制约老年人看病的障碍。社会医保顾不上老年人,商业保险公司追求盈利,不愿意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险种,使老年人无法加入到商业保险中去。退休人员发病率高,但医药费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和退休人员多的单位医药费长期报销不了的难题己相当普遍,这种现状使不少退休人员陷入困境。高龄老人的经济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太窄,人均保障水平太低,高龄老人享有离退休金的人不足20%,大部分老人要靠家庭子女和孙子女提供经济来源。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1.提高认识,重视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老年卫生工作的领导,给予必要的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把老年医疗卫生工作纳入卫生工作总体计划。

2.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

3.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当今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最适应老龄化需求的服务模式,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便民服务制度;把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列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4.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建议健康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年保健教育的氛围,强化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5.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6.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总之,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参考文献

1.高丽敏.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9)

2.何筠.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体系[J].西北人口,1994(4)

3.邓大松,杨红燕.基本医疗保险对退休老人保障效果分析[J].当代财经2004(2)

4.张再生,王乃利.城市老年人口健康与医疗状况比较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4)

5.王保真.人口老龄化呼唤老年医疗保障[J].医学与哲学,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