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时间:2023-05-17 17:4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第1篇

一、 教学检查基本情况

(在常规教学检查情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答辩情况、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情况、学风建设、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

二、 评教数据统计情况

(学院领导、学院督导、同行评教数据统计情况)

三、 教学活动开展情况

(教研室活动开展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实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四、 公开课、师生座谈会情况

(公开课、师生座谈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情况,师生座谈会反映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五、 总结

(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

 

第2篇

【关键词】 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调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担负着教书育人特殊使命的职业,其自身的职业认同度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于自我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方法、人生价值、工作感受、工作困境、发展期望的一个综合性体验。[1]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则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和研究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1、党政管理干部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负责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预备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教师;学生工作处学生科、贷款科、宿管科各科室负责具体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和宿舍管理的教师;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师;此外,还有各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及团总支书记,他们是各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院的各位专业教师,承担着全校近20000余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素质课的教学任务。

3、辅导员和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班主任老师一般为兼职班主任,除了要承担本专业的授课任务外,还要定期与不定期的与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联系,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奖助学金的评比、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所有这些教师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全方位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编思政教师,发放500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5分,有效回收率99%。

1、高校思政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以刚参加工作的人居多,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学历层次比较高,从整体职称比例来看,思政专业课教师中,以讲师居多;行政工作者中,助理研究员较多,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较少。行政工作者大多在评职称时属于研究员系列,但是由于评职称的条件比较苛刻,一部分老师在评为助理研究员后再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系列比较困难,所以职称评定的限制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的一个瓶颈。

2、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职业态度以及被认可度方面6个方面调查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思政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被认可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在思政教师中,行政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职业意志较为薄弱,希望转行从事专任教师。个人发展路径及经济收入是影响思政教师职业期望值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工作压力和个人受尊重感也会影响职业期望。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总体来看,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思政教师教师,职业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 呈随着年龄增长,职业认同度增强的趋势。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彼亚得的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2]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年龄段的思政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对新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上职务晋升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职业的认同感相对较低。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思政教师,普遍已经具备了教授的职称或处级干部的职务,他们的经济收入较高、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对个人的职业定位比较明晰,所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为理性,因而职业认同度高。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微微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职业生涯发展停滞或计划退休,工作积极性不高。

2、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和行政级别差异

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看来,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随着职称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教授的职业认同度比助教和讲师高,助教和讲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与工资、津贴等物质待遇息息相关。教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学校地位高、报酬高,受领导重视程度也高,因而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职业认同度也较高。而副教授和讲师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报酬不高,在职称、职务的晋升上存在较大难度,因而职业认同度稍低。助教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资历不够,容易被忽视,因此职业认同度最低。同样,行政级别较高的教师由于工资待遇、津贴、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认可度。

3、因工作内容不同,职业认同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有思政课专业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思政任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不需要每天在办公室坐班,没有繁杂的琐事干扰,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就行,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和他们相比,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每天都要完成团委、学生处、招就处布置的各项工作,还要抽出时间检查学生宿舍、上课出勤,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应付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处理学生违纪,有时候要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节假日,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情绪相对较差,职业认同度比较低。

4、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政教师中的学团办老师和辅导员中,青年教师偏多,中老年教师偏少;非高级职称教师(助教、讲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副教授、教授)偏少。由此可见,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的职业认同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反映出高校并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于同等重要地位。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3]大多数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他们工作热情高涨, 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但是时间久了, 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没有保证,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致使许多辅导员开始丧失工作积极性, 转而开始寻求其他岗位的发展方向。这些辅导员抱着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工作,效率肯定不高,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成为高校管理层必须解决的任务。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投入感,体现为个体维持该职业的愿望和对职业的喜欢程度。[4]高校思政教师工作任务可谓艰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从全社会范围内注重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度,从而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积极、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严玉梅.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1)52-54.

[2] 刘国习,陈丽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观察,2012(2)153.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思修课 教师 对策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发展策略”的初步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经历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化,贫富差距突出,民众仇富仇官心理隐现,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着象牙塔内的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精英,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对象。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这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达资本主义各国,皆在大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或类似课程。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放松教育,这事关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的授课教师,必然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遭遇全新挑战。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环境,传统思修课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授课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不足

1.授课手段单一,枯燥无味

部分思修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说服力,自说自话,索然寡味。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原则,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一部分思修课教师热衷于局限在象牙塔,忙于上课与科研,接触社会不多,对社会缺乏深入、具体的认识。在讲授思修课时难以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使学生信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已趋成熟,社会参与较多,已经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独立判断力。他们会对脱离实践的授课方式产生看法,往往会认为其“大而空”,与自身关系不大,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主体角色不清,传统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对授课教师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学生评教制度,部分思修课教师没有压力,得过且过。

2.思修课教师使命感不强

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目前思修课教师承担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承担着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崇高使命。部分思修课教师虽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责任感,但并未上升到党和国家要求的高度。他们将上思修课视作课程教学任务,将这本教材教给学生,学生考试成绩良好,就成功完成任务。存在如此思想,在教课活动中自然或多或少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备课不下功夫,上课手段单一,枯燥乏味。只管自己讲授,不与学生互动,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对大学生要求不高,本着互相容忍、互相照顾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将课上完,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追求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关心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一言以蔽之,这部分思修课教师缺乏强烈的使命感。思修课教师要对工作有激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时随地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总结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这样才能使课讲得更透彻、更生动、更吸引人。

3.思修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卷面测试,而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考核,这种评价体系的实质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并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有的大学生思修课考试能考高分,但其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实践中各高校对思修课设有30—40分的平时成绩,但这部分分数主要考核日常上课时大学生迟到、旷课、作业完成等情况,并无其他内容。学期末思修课成绩评定,只需结合确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那么大学生的思修课成绩就跃然纸上。但问题是,成绩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提高,并不需要合格考试成绩。高校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较为了解学生,但思修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许多思修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不主动接近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课后从不联系。由于相互了解不深,所以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难以有实质性影响。

4.重道德轻法律

目前大学生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仅占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列于最后部分。受总学时限制,一些教师往往讲完思政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讲法律,学时已满。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但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年大学生犯罪人数约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17%。违法犯罪只是对待法律的一种极端表现,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无知、冷漠,其中部分成为潜在的违法犯罪者。这种现象当然有许多原因,但部分原因或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我们认为,道德与法律从来就高度融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不讲授法律内容,不仅影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而且对于本课程教学目标而言,也不符合基本的教学目标。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多且复杂,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教师本身或者高校都失于客观。我们认为,其原因有:

1.教育体制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的问题,如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创新,政府干预过多,教师相对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在短时间难以根本解决,这都影响到思修课教师水平的发挥。

2.现有评价机制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考核教师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虽也有考核,但难有硬性标准。大部分思修课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疲于奔命,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可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思政课在高校属于公共课,每个思修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研,的确缺乏充足时间钻研教学技巧。各高校应当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思修课教师个体的德、勤、能、绩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促进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对思修课不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今年逐渐开始重视大学思修课,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专项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高校在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中没有明显照顾思修课教师。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长期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而不重视思修课,认为该课程是“副课”,对其考研或就业意义不大,但又是必修课,不学又不行,于是混混学分,得过且过,不愿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厌屋及乌”,伴随着对课程的偏见,也对思修课教师产生偏见。再加上个别思修课教师水平不高,更加深了大学生的这种偏见。

对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改进策略

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师问题虽然不少,但有改进的希望。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对新时期的思修课同样寄予厚望。我们认为,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的素养与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

1.切实重视思修课

重视思修课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停留于口号。思修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载体,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思修课考核作为各高校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各高校应当统一认识,充分落实思修课的重要地位。应当进一步增加思修课的学时,加大对该课程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高校思修课教师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任务,切实起着塑造大学生灵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作用,其重要性也应进一步加以肯定。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经济待遇的同时,应当在其评优、职称评审时予以适当照顾。

2.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要有大师,思修课也需要大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出色的专业素养。应当逐步提高思修课教师的入门门槛,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思修课教师队伍。授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洞悉社会状况,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作风正派,勤于钻研。思修课队伍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并且在以后逐步减少兼职教师数量。激励思修课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鼓励思修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其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围绕提高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和学生关系密切的事物。普及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举行辩论会、模拟审判等活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定期邀请警察、法官、刑释人员等作报告或讲座。要求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关注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教育。教师应坚持“表扬为主”的评价理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高校应与地方看守所、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思修课教育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

4.完善高校思修课教师考核机制

第4篇

关键词: 思政课青年教师 听课 评课 过程管理

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主渠道,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时下,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迟缓,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愈加悬殊,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于是,新增青年教师,补充教师数量成了许多高校的应对之策。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分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初任教师在没有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始了教学生涯,因而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会遭遇到转型的冲击而无法适应,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有质有效完成,必须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并且只有重视对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完成思政课的教育任务。

听课、评课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过程而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表现形式,是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2]。我们通过总结温州医学院社科部近5年来有效开展听评课活动的经验,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及相应规范制度有效执行情况,谈谈对社科部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过程管理的心得。

一、听评课活动过程设计

听评课活动是集听课、评课及前奏后续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新进青年教师是要通过反复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来熟悉并掌握听课、评课技巧。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观摩、参与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了解和认识课堂活动、评价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3]。它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新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听课效果及不断增强的听课意识,除了自己的努力摸索外还需要跟其他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沟通,较快地把握听课的技巧。我们针对本部教师确定的听评课制度,在听课次数上规定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老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同时学校新教师帮带制度规定为每位新教师提供一位帮带老教师,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观摩、参与听课的活动中。思政课的同一门课程都由多名教师承担,青年教师通过听与自己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师的课,将自己要讲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地听一遍并进行比较,也去听其他课程教师的课,观察他们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修养和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别人可借鉴的地方,意识到貌似平常无奇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动与静、听与记、议与思,知识、能力与情感,智育、德育与美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关系与问题,都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引出并真实地作用于课堂教学[4]。

(二)观摩评课。

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评课是听课信息的反馈。评课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评课老师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价,是授课老师宝贵的资源。如何提出有效的建议等评课的技巧,是教师要针对本身进行有效的自我思考,并不断努力掌握的。社科部教师在评课实践中也确实如此,第一次参加评课会的新教师大都会为评课会上评课老师的毫不留情但有效的“抨击”感到震撼。这场观摩评课会让新教师明白,评课要从授课教师的整体上课情况出发,看其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通过授课能否达到;看其教学程序如何设计,因为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因此,评课就必须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从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安排情况出发进行评定[5]: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使用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当适时,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课堂氛围是活跃还是消沉等;指出不足与缺点,通过哪些方面的改进能做得更好,等等。而优点上,不是将亮点的具体做法和处理再复述一遍,而是提到优点后阐述好在何处[6],可以为其他教师所借鉴。

(三)参与评课。

观摩评课后,参与评课。只有真正实践了,才会真正有效果,主要目的是逐步融入到评课气氛中,逐步把握评课技巧。

第一次参加评课的青年教师,准备工作是温习听课和评课笔记,有目的地听完授课老师的一堂课内容,作好记录。所有教师在规定时期内听完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选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评课。首先,由一位教师(一般为社科部主任)主持,大致介绍授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内容。其次,进行评课,每位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期间对于提出的问题、评价,授课老师可以立即进行回答,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得出一个结果。最后,在所有教师评价结束后,授课老师进行自我总结。对于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个别难以独自完成的,可以直接提出,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而对于授课过程中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值得借鉴、发展的亮点,应及时指出、讨论,尝试教学的创新改革。

(四)被听课。

社科部新教师往往是任课的第二个学期被安排听课与评课,除了参加本部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也会参加学校的督导听课活动,接受学校督导专家的听课,对于新教师来讲是一个测试。经历过观摩评课、参与评课等活动,新教师已经非常熟悉社科部评课的程序、过程、内容,认真准备,可以有的放矢。复习“观摩听课、参与听课、评课”所记录的笔记,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和特色设计一堂课:确定教学目的,怎样有效安排自己的课堂内容与时间的分配,如何引题,如何与学生互动,采用哪些有意义的例子和思考题,如何结束;并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自己的特色是什么,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他人提供更好的改进方法与意见、帮助等。

(五)被评课。

经过了观摩评课和参与评课活动,每位社科部新教师都能基本上接受评课的气氛与方式,明白社科部的评课是一场淋漓尽致而有效的讨论会。

新教师抱着虚心接受的心理,认真听取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并思考,在各位同事认真负责的分析下明白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与自我认识评价进行比较,接受大家对自己提出的改进建议与意见,同时也适时地叙述自己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以确定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最后,新教师进行总结,对于个别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与环节则直接提出,大家整体提出解决方案。评课结束后,新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根据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写出自己的听评课反思,提出改进方法,检测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细节管理

在整个听评课过程实行中,我们特别注重各个步骤的细节管理,保证整个过程有序、有质、有效地完成。

(一)坚持体现听评课的人文原则。

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一切以维护青年教师的进步为出发点。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从实际出发,引导青年教师自己经历,体验听评课的五个环节,通过自己思考,导师指导,其他同事集思广益,积极配合,目的就是使其健康成长起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提高。同时结合学校督导听课制度,听取外督导专家的意见;鼓励他们观看、参加学院与学校的教学比赛,如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软件比赛、教案讲稿比赛等,更多地以实践来锻炼他们,提高其综合教学素质。

(二)结合一系列教学制度,保证听评课制度有效实行。

听评课制度的有效进行,与其他相应的教学制度的实行是分不开的。社科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有新教师试讲制度、新教师帮带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这些制度的有效实行保证了听评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其应有的效果。

新教师试讲制度规定每位新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讲课15分钟,这是新教师对学生授课前的第一次被听课。社科部通过新教师试讲情况,初步判断新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在此基础上为其配备一位帮带教师,即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开始实行;听课制度规定了新教师的听课次数,为其主动或被动地观摩听课创造条件;帮带教师通过课前讲解、听课后讨论使新教师学会听课,在评课活动结束后与新教师沟通,讨论评课的技术性,结合集体备课即课程组教师之间讨论本次听评课的结论,对自己授课课程设计的新的想法,特别是新教师被评课后的集体备课中,教研室其他教师帮助其消化建议,总结评课经验,使其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注重听评课的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运用。

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注重听评课结果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运用,注重青年教师对每次听评课结果的消化和吸收,帮助其将听评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上课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更好的调整。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增强其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

三、经验得失

在听评课制度的实行中,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也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得失。

(一)听评课活动效果明显,成绩喜人。

听评课活动的开展,结合其他一些系列教学制度的锻炼,社科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新教师都能顺利摆脱青涩,熟练地把握教师的角色。在每周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里,逐步获得学生的认可;在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进步明显,在全校教师中排名渐靠前;在督导听课交流会中,社科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学校督导专家的认可与表扬;在学院学校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个别教师破例在全校开公开课;在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都有不错成绩,个别青年教师甚至取得A级。这些成果都是听评课活动继续开展的积极动力。

(二)严格执行制度,缺少创新氛围,青年教师成长复制化。

听评课制度的严格执行,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实行为新教师的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但对于新的教学主体,帮带教师的亲切,听评课制度及其他的相关教学制度使青年教师习惯适应,遵照社科部的教学条例与传统来开展教学活动,而逐渐磨灭了些许自己的特色,这对于期盼融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四、结语

实践证明,我院社科部的听评课制度是社科部教师整体教学高水平的保证,但这个制度实行必须有两大条件的保证:一是社科部主任与全体教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同与严格执行;二是作为社科部骨干力量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努力成长的支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指导。

严厉的要求、有效的成果、严肃的氛围使青年教师逐步地融入到这个团体中,形成了自觉、自省、自创的教学意识,使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融入到温州医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团队中,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菊芳,边林,姬天舒,王志民.以事业凝聚人 以机制鞭策人 以教化提升人―社科部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11):622-623.

[2]付瑛,宋东清.听课评课的认知偏差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58.

[3]张海锋,闫文利,李嘉,刘文冲,季乐乐,迟素敏,王跃民,裴建明,高峰.资深教师听课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756-758.

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德育工作模式;

作者简介:莫华伟(1978-),男,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编号:2011C0232;主持人:莫华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5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企业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如能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将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使高职生的德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在分析企业德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尝试探析依托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以助于提高高职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

(一)环境优势,解决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难题。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企业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准则、员工的职业道德等能够感染学生;企业通过良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对员工的严格管理以及通过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在校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的养成,只有通过企业实践的检验,通过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信息优势,解决德育工作缺乏企业知识难题。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行业准则以及优秀员工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素材,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选择和设定提供参考意见,以助于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工作氛围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师资培养优势,解决德育工作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多数德育工作教师都毕业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而,他们不了解企业需要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德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德育工作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解决其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政工干部、成功管理者或岗位能手也可以对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

(四)企业文化的特殊优势,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提升的难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与社会和企业脱节,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校园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或是第二课堂。这种缺乏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的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适合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对他们产生形象、直观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因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构建途径

(一)依据企业需求,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依据学生专业实际,以企业职业要求或岗位规范为中心,选择并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1.以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方面为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追求创新、公正公平、恪守诚信的品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遵守纪律、文明生产、精益求精的思想觉悟等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者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未来工作岗位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生具备两种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将企业文化列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

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保持凝聚力主要因素,将现代企业文化的良好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业准则、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对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学生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现实生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以高职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参加管理,企业的各种条例、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他们思想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规划和建立开放的德育管理体系,让思政课教师、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政工领导和技术师傅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评体系的建立,还是德育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政工领导、技术师傅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团结合作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指导,布置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任务。实习带队教师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考评。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内和校外、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将能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依托校企合作,增强德育教师工作能力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提升德育工作教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邀请企业政工干部、技术师傅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培训内容围绕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业准则、员工职业道德等。通过培训,促使德育工作教师了解企业知识和企业文化。

2.组织德育工作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挂职锻

炼。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德育工作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深入合作企业,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会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等)学习或挂职锻炼,在协助专业教师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同时,体验企业生活,感受企业职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知识,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聘请企业政工干部、优秀员工或成功管理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兼职教师,让其利用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提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操作如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或作讲座,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可聘请企业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实习的德育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式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行业准则等,将其渗透到校风和学风建设,形成校园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等,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加指导。通过这些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利用他们先进的事迹和丰富的企业经验感染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系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化校内实训场所的企业气息,按照企业标准对实训室进行包装,如张贴安全作业规程、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实训室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实训也按照企业标准实施,使师生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

2.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实现学生管理企业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贴近企业要求。如按照企业标准制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企业的严格管理,感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校内奖学金的设立、奖惩评价标准等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和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奖惩制度。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

传统的德育考评都以课堂为中心,以几次理论或实践考核为评定依据,重点考察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评的主体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这样的考评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要弥补这些不足,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实习、实训多数在企业进行,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很重要。因而,高职院校要联合合作企业,实现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具体操作如下: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评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进行考评;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师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由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评定。

2.考评内容多样化。在以往的德育考评中,试卷考试是主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表现和感想、企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校内外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课堂答辩等内容纳入考评的范畴,这样的考评更全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考评方式的不足。

3.考评过程全程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德育评价应贯穿三年高职的学习和生活,实现“全程式”评价,这样的评价更为全面,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杨国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大学学报),2009(12):89-91.

第6篇

【摘要】目的 调查四川省各高校大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循环意愿,建立绿色环保校园。方法 通过网络媒体,随机向四川省各高校大学生散发问卷调查。结果 91.89%调查对象的教材是由学校统一购买,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的人占61.04%,做笔记多(63.29%),选修课教材很少使用的人数为52.48%,做笔记程度少(61.26%),93.2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自己使用频率低的教材进行循环使用。讨论 教材的征订方式单一,教材使用及处理特点明显,学生接受循环教材意愿较高,但需要完善教材循环使用的相关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教材;循环使用

教材在大学生这个团队中数量最多,然而在期末后就被搁置起来,最终丢弃,利用率越来越低。“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如果按一个学生每年平均使用16本教材计算,每年就要用3.68亿册,高等教材循环使用5年,可以节约294.4万吨文化纸,这意味着可以少砍117760.的森林,少耗费2.944亿吨纯净水和300多万吨煤。”[1]生产教材消耗资源,若不能好好利用则更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针对我国各高校教材循环使用,很多人虽有所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仍没有完善的体制平台来保证教材循环使用,空白区域仍较大,相对而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有较完善体系,不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而且每年节省不少资源[2]。厉行资源节约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对四川省各大高等院校的教材使用进行归类统计分析,以期望较全面了解大学生教材的使用情况,针对教材的循环使用提出相关建议。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内随机抽取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在查阅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以网络问卷形式为调查方式,以问卷星为制作问卷工具,自制结构式问卷,问卷包括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学校性质等基本信息及教材的购买、使用、处理方面共计17个问题。再结合微信、QQ等网络媒介,散发至各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原则上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及时进行问卷回收。

1.3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

结合问卷星系统计进行问卷后期数据处理,在SPSS17.0里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分析

2、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5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44份,回收率为96.7%。男生占42.12%,女生占57.88%,男女比例大致相当,涵盖了四川省内院校共计4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33.56%,理工类院校23.2%,医学院校18.92%,农业院校2.25%,财经院校1.35%,其他院校4.05%。

2、教材的征订方式调查

对于获取教材常用途径,学校统一购买的占91.89%,从往届学生处购买或借取的占5.86%,从书店购买新书的占1.35%,其它途径的占0.9%。

3、教材的使用及处理情况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对于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仅上课和考试时使用、很少使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1.04%、29.50%、9.46%,公共课教材经常使用、仅上课和考试使用和很少使用的比例分别为19.14%、59.01%、21.85%,选修课教材的三种使用频率依次为9.91%、37.61%、52.48%;而做笔记的程度的程度,专业课书籍所做笔记多的人为63.29%,做笔记一般的人为30.41%,做笔记少的人为6.31%,而对于公共课,此三种比例依次为13.06%,58.11%,28.83%,选修课为6.98%、31.74%、61.26%;

每学期期末不再使用的教材占本期教材的0-1/3的人为40.54%,1/3-2/3的人为39.41%,2/3-1的人为20.05%;清理出来不再使用的选修课教材占88.51%,其次为公共课教材不再使用的人占66.89%,最后为专业课教材不再使用的占12.61%。对于清理出来的教材搁置起来的人数占58.78%,当废品卖掉的人占20.05%,其余则是卖或送给新一届的学生、捐赠给公益组织、其他,分别为13.96%、5.86%、1.35%;至于扔掉的原因,认为占地方的占57.43%、认为没使用价值的占56.08%、认为难以搬运的占55.41%、认为可以卖钱的占20.05%,其他的占8.33%。

4、对教材循环的态度调查

此次调查中,67.34%的大学生认为书本费较贵,30.86%认为费用适中,1.8%认为费用较低。认为每期处理书籍会造成浪费的人占88.29%,不会造成浪费的人占11.71%;48.65%的同学所在的学校没有教材回收措施,14.86%的同学所在学校有相关措施,36.49%的同学不清楚;但是,对于教材的循环利用情况,19.59%的人没有想过,69.14%的人想过,但由于过程繁琐而放弃,11.26%的人想过,并付诸行动。

对于二手教材的使用意愿调查中,认为有必要推广二手教材的大学生占72.07%,认为没什么必要和无所谓的大学生分别占13.51%、14.41%;对于是否愿意将自己使用频率低的教材进行再循环使用,93.2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仅6.76%的大学生不愿意;同时,在调查是否接受再循环教材时,83.11%的人表示愿意接受,16.89%的人表示不愿意接受。

三、讨论

1、教材的征订方式单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此次调查报告问卷主体为公办院校,教材的订购方式单一,大多由学校统一购买,从而使教材利用率变低。因此,学校决定了书本很大一部分的利用率。这即是表明一方面学校应该主动将教材选购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选购意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二手教材循环体制为同学们提供选购平台。

2、教材循环的资源丰富,实现程度低

对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和经常做笔记者占大多数,而对公共课、选修课教材等非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者依次呈递减趋势,由此可反映出对不同教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程度,可见选修类教材使用率最低,做笔记程度最低,最可能成为循环教材,其次公共课教材也有较大可能。

对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和经常做笔记者占大多数,而对公共课、选修课教材等非专业课教材经常使用者依次呈递减趋势,由此可反映出对不同教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程度,可见选修类教材使用率最低,做笔记程度最低,最可能成为循环教材,其次公共课教材也有较大可能。

每学期期末,59.46%的调查对象有不少于1/3的教材需要清理,对于这部分需要清理的教材,大部分人的处理方式是当废品卖掉或搁置起来,再加上小部分人将不用的书籍扔掉均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循环利用,只有其中少部分人采取卖给或送给新一届学生、捐赠给公益组织、或者收藏的方式一定程度实现了教材的循环使用。从以上诸多处理方式上综合统计分析,仅19.82%的大学生的教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而仍有大部分资源处于一种被浪费状态。推行教材循环利用就是切实贯彻节约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举措,增加教材循环使用率大有裨益。

3、学生接受循环教材意愿较高,但对于教材循环使用缺乏有效途径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人都表示每期的书籍较贵,而且会造成浪费,72.07%的大学生确切的认为有必要推广二手教材,完全认为没必要的人仅有60/444人,落实到个人是否愿意将低频教材循环使用和是否接受循环的教材的问题时,亦是大部分人都接受。调查说明二手教材推广是比较符合大学生意愿的一个项目。

48.65%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学校没有相关措施,所以虽然69.24%的人想过教材的循环使用,但由于过程繁琐,导致在这些想过循环使用教材的人之中,只有约1/8的人真正将其付诸行动。因此,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如若学校能主动担起主动角色,结合图书馆、学生会等资源,大力倡导并实施相关措施,既能最大程度上得到学生认可,满足学生的意愿,还能减少教材费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50余所浙江高校社团发起“旧书循环”活动,并成立图书流动站,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租借或交易,提高书籍利用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53-02

1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然选择差异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战略之一。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战略选择与定位通常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市场竞争的现状与趋势;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基于这些因素,企业通常实施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聚焦战略、互补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最先提出的,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如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1]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的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或个性;二是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开拓性或创新性。因此,特色专业反映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具备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三高”特色。它是高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资源,也是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同经济体一样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家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方略,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各高职院校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有所突破,虽然,在具体措施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探求专业特色这一点上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究竟采取什么战略才是适合的、有效的呢?我们以为,采取差异化战略,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最适合最有效的战略。可以说,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战略意义。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才是实现办学有特色、内涵有提升、发展可持续的正确路径。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高度赞同高等教育的差异化战略,他说:“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2]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所要号召建立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有尊严的多样化……每一所学院和大学都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自豪,都寻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3] 博耶教授的观点同样指出了高校的办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摒弃同一性,实现多样化。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赞同并支持教育的差异化战略。学者刘新荣认为大学的特色源于各自的差异性,并指出大学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建设独特的组织文化、扶持优势学科、树立大学品牌形象、制定人才内部激励政策和保持创新的竞争策略。[4]李家福强调大学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要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5]韩先满提出,选择“差异化”办学策略,在众多途径中寻找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办学途径,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必然之路。[6]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方略多样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其激烈竞争的态势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重新洗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注重质量,彰显特色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特殊标志,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2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21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高职院校实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实行特色专业建设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比较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育的目标和规格,也是一个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教育的过程,它是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思路。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实行“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在企业有满意度、在行业有美誉度、在政府有信誉度”的外部效应日益显现。

22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

专业建设思路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如何对接;其二,专业建设如何开展。就专业设置而言,要做好两个对接:一是对接区域产业的优质集群;二是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区域经济特点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基本定位依据,因而专业设置必须对接区域经济的优质集群。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江阴市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优质集群开设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设置还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接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这是人才培养周期性的必然体现,也是避免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弊端的必然要求。

高职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如何建设,这是最能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地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差异化的专业建设经验和特色。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坚持“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的办学宗旨,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进行专业建设。[7]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立足苏州本土,培养专门人才;紧跟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能级;定位先进制造,突出创新特色;扩大研发平台,助推中小企业”的建设思路为指引,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推行学生在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的“三室”学习,安排学生进企业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岗”实践,形成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极受企业欢迎。

23课程建设的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本之所在,专业有没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二是特色课程的开发。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来设置课程,并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建设财会类特色专业的实践过程中,按“岗证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检验特色专业含金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地与合作办学单位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和单元设计。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专业按照“梯级模块”教学模式,依据“典型任务、职业能力、工艺流程、岗位规范”等教学要素,开发了《烹饪基本功训练》、《宴席设计》、《寺院素斋》、《鄂菜大系》、《烘培工艺学》等极具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在该专业的特色课程开发方面无疑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4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是育人理念的实践者、办学特色的传承者、教育创新的先驱者和品牌形象的铸造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因此,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

师资队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来源和身份,可将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根据定位与作用,可将教师划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普通教师;根据年龄结构,可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同样,我们也可以依据职称、性别等标准作出相应的区分。类别的划分并不是目的,划分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制定出差异化的建设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定位清晰、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的教学团队。比如对于专职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上,通过培养,涌现更多的“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对于兼职教师队伍而言,重点是解决好重聘用、轻建设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要真正发挥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把产学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真正落到实处。

3差异化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31关于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是一个不断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需要经过市场和用人单位不断检验和认可的过程。特色专业之“特色”,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差异化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建设路径大同小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缺少特色,竞争力不强。因此,特色专业之“特色”培育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必须面对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专业“特色”之培育,必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地方性和职业性三原则,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二,按“特事特办”的行为规则,给特色专业建设多开绿灯,少设,大力鼓励教育创新,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三,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矫正自己的培养方案。

32关于落实办学自问题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权过度集中,行政审批环节过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自很难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要求,高校难以实现差别化的办学思路。各级政府虽然在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却没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自,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以及特色专业“特色”之形成。因此,建议减少行政审批,逐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增强教育创新的活力,提倡特色化办学、个性化办学和多样化办学。

33关于特色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模式问题

差异化视域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问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很难有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评价模式。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个性。但在一些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是可以探讨的。首先,学校应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模式。学校内部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和知识融合度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外部评价应以用人单位为主,重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因用人单位的差异性较大,故而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则是多元的。其次,引入第三方组织,建立专业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平衡评价机制。影响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市场信息。对于来源渠道庞杂的市场信息,仅靠政府与高校都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可考虑借助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信息收集与,以便形成相关的人才质量评价意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54-169.

[2]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7.

[3]博耶学术水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4.

[4]刘新荣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16-117.

[5]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6]韩先满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87.

[7]于型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学生管理

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从教学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给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生公寓的管理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保障。加强学生公寓的学生管理,将会提高学生整体精神面貌,也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

一、学生公寓管理者的现状

当前很多院校的公寓管理是社会化,或者是单独管理,某种程度上不属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尽管如此,学校对学生公寓仍负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教育管理的责任。教育部在 2002年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物业管理和学生思政管理相分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与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校负责。但很多院校的学生公寓是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年龄大、外聘人员较多的现状,而且管理者的流动性比较大等。这就造成了管理者未必对住宿生了解,对宿舍的环境真正的了解,反之学生对管理者不认识,使管理容易产生无序化。同时,很多管理者很多时候起到是看门的作用,不经常深入宿舍,不了解住宿生的基本情况,造成学生公寓管理的真空。

二、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少数名族地区和边远省份。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差异,和对事物认知的不同。现在大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很多学生来到学校后思想上比较懈怠,自我约束较差,宿舍有时留宿外来人员,有些同学经常酗酒,用电不安全、外出去网吧通宵等。而且现在学校周边的旅馆,也给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现在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公寓的管理难,那么如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公寓管理能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前进。

1.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体制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中会时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学校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如: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工作规程、学生公寓学生住宿管理条例、学生公寓违纪管理条例、学生公寓公共物品管理条例等。在建立管理条例之前,先对住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参观兄弟院校的公寓管理,相互借鉴经验等措施,让管理条例既实际,又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每学期或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条例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定期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部门也要在学生中征求意见,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日常管理中也要突出管理就是服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意识。

2.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制定制度后,第一个落实者不是学生而是管理者本身。所以在管理上首先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对学生公寓的学生管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重要性

每个班级都有班长、团支部书记等班团干部,他们也是学生公寓的住宿生。但长期以来很多院校学生公寓只有老师管,而没有学生配合或者很少。如果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了解班团干部人员,也会对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校会上,要突出宿舍管理的重要性,辅导员在中间起传递作用,让班团干部回到宿舍后带头配合宿舍管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带动广大学生。同时每个宿舍选举一名宿舍长,每个楼层选举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担任楼层长,配合宿舍管理人员的工作。定期召开宿舍长、楼长会议,既能传达学校的相关会议精神和学生公寓发现的问题,也能让广大同学参与宿舍的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

4.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生公寓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住的安心,家长放心是很重要的,所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生公寓管理的根本。现在很多院校的学生公寓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公寓内各种设施齐全,给住宿学生带来了方便。但住宿生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此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如何安全用电,如何使用消防器材,怎么样应对外来陌生人、如何防盗、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宿舍醒目的地方,设置宣传栏对学生进行教育。由安全保卫部门分阶段、分期的对宿舍长和主要学生干部进行培训,让安全教育从各个角度辐射到每一个学生,从而打造平安校园。

5.管理规范化、人性化

很多时候,管理最大的问题是管理者本身。作为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同时,要从硬性的规范管理,逐渐转化为人性的规范管理。在管理好学生之前,管理者本身要做到遵守相关条例,不做违反条例的事情,才可以更好的去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同时,尽量先了解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去管理。做到有理有据,让学生从心里去配合管理。每个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协会,而且有心理课。如果遇到一些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心理协会的同学和老师出面协助解决,摆脱管理难的困境。

6.定期评比文明宿舍、优秀宿舍长和优秀楼长

在管理的同时,对住宿生还要进行适当的激励。首先由管理者每天带领学生干部检查宿舍的卫生、纪律等住宿情况,一周或一月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对于宿舍整体情况良好的宿舍要给予表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文明宿舍的宿舍长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同学来配合管理。每学期对楼长进行测评,评选出优秀楼长对其进行奖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让榜样去带动管理,会对学生公寓起到更大的作用。

7.学生公寓是校园文化的延伸

学生公寓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区域,而且下课和周末的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宿舍度过。如果在学生公寓成立一定的社团,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一些学生活动,努力净化学生公寓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渗透和影响,自觉抵制风俗文化。既能丰富同学们的生活,也会提升校园文化的氛围。

8.建立网络互动平台

现在很多的学生入学时便带着电脑,或者是为了学习而购买电脑,电脑的拥有率在学生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只有在日常管理中要形成立体式的管理,才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了解日常管理中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就要利用网络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所谓管理平台,既可以在院校的网站上专门设置一个栏目,也可以单独设置一个网站,但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管理者听到学生们的声音。所以互动平台要招聘学生参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加强学生对互动平台的关注。互动平台设置留言板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辟栏目宣传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好人好事,校园新闻等。

总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职院校不仅仅面临招生和教学的各种难题,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而且学生公寓的管理将会更加繁重,也是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新课题,学生公寓的学生管理将会成为学校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谈生活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军平.高等学校后勤公寓服务管理[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盖晓芬.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模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岳玉明.试论大学生宿舍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6)

第9篇

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分析 对策 思考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的新一代。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享受。这种崇尚自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不仅严肃地指出了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害关系,而且深入地预见了大学生诚信缺失将会造成的社会道德天平失衡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精神迷茫,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作弊行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各高校考试管理办法越来越严密,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但作弊之风改观较小,而且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着实令人震惊。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事件多有发生,买卖试题也时有出现……由此,考试的公平性不仅受到极大质疑,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2.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奖、助、贷等多种手段。但近年来发生的谎报家庭信息,欺瞒家庭经济状况,弄虚作假甚至人为的谎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具体的奖助评定过程中也有出现,当然也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23名毕业生没有按期偿还助学贷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法庭的事件。这些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信誉危机。

3.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各大用人单位纷纷与我院确立了就业合作关系。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学院“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院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一枝独秀”,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双向选择就业协议后,却无视用人单位的利益,挑三拣四、纷纷跳槽,故意违约现象多有发生。毕业生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人心理和挑三拣四的享乐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4.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今天,各高校均设有绿色通道,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便乘虚而入、伪装困难,试图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将他们本应缴纳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购买高档消费品甚至谈恋爱等支出,以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5.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老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人骗钱等。这种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考试、求职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片面教育的潜移默化,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接踵而来,金钱面前、利益面前,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见利忘义,自私狭隘的诚信道德层面的偏差,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违约多发等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坑蒙拐骗偷的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权力与金钱的罪恶交易等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的今天,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和腐蚀着神圣的校园净土,大学校园里也随着社会上制假贩假的不良风气刮起了弄虚作假之风,急功近利的虚假行为时有发生,“说谎”、“作假”、“欺骗”、“隐瞒”等字眼污染着校园的纯净,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所致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伴随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向导,对大学生一生的性格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却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子女们更多的物质保障,恰恰忽视了子女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便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们,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传统道德缺失,包括诚信意识的淡漠和诚信行为的缺失,因此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已对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1.“双全”动员,“两课”教育。“双全”指的是全方位和全员,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集中高校的全员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高尚的品格、诚信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影响教育学生。“两课”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创新理论授课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增加诚信类专题性的讨论环节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这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

2.建立大学生评估登记制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具体抓好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这两项重要工作,在诚信档案中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等专向记录,而且要把这些记录延伸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从制度方面强化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以他律达到自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校园。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在大学生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签字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宣传诚信和开展活动,不仅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机结合,而且也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营造诚信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民众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良好人文社会氛围。作为85后新一代大学生的家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不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女的特点,还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营造人人诚信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假丑恶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蔓延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在考试、学习和生活上的诚信缺失,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滞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教育机制的弊端和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传承和道德延续的有效途径,是关乎祖国,关乎未来的伟大德育工程。因此,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通过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形成合力,必将会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工作;数据平台;长效机制;信息孤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32-04

一、引言

信息和网络影响着很多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也愈加紧密,高校学生工作的环境在变,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学习上慕课免费开放的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恰当的课程资源设计吸引了许多大学生;交际中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比例高、时间长,“微博控”“微信控”“手机党”和“自拍党”遍布校园,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费上移动支付、众筹、智能手环等概念和产品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深入日常;经济中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必将推动工业、制造业结合信息产业产生巨大变革,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的发展定位,极大地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的领域。

“随着学生需求的渐趋多样,辅导员扮演的角色亦渐趋多样,辅导员工作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光言行的特点将更加突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小的挑战: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传统的工作方式的“慢步伐”难以适应学生的“快节奏”,必然要求学生工作者摒弃粗放式管理,开展专业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学生工作数据平台,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长效机制,才能适应大学生的特点、适应不断深化的信息和网络环境。

二、质性视角的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学生工作处、院系党委、高校各机关和职能部门,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千丝万缕而又环环相扣。其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必要要求。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构建,高校学生工作创新长效机制的探索必然归结于辅导员,也必然首要考虑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职业具有基层性、复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和烦琐性的特点,其中烦琐性是指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处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而且要协调与学校众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好本职工作”。“粗放式”学生管理中,通常仅凭一些“情况”“印象”,学生常常被定义为“大同小异”,既没有掌握学生群体特征,又忽略学生个体特征,由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

繁琐的事务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难题化,环境对学生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辅导员成了办事员、接线员、勤杂工作人员,而且隶属部门不明确,好像学校任何部门都能领导辅导员,给辅导员安排任务”。许多辅导员使用QQ、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工作探索并有一定成效,但忙于事务性工作的局面仍未改变,必须在辅导员工作中实现减负增效。

质性视角辅导员学生工作典型忙碌的一天流水如下:8点到办公室,登陆QQ和微博,查看学生留言,通知、查看学生动态、跟进师生互动,9点到了,处理校园办公系统中的各项事宜,登陆成绩系统查询学生不及格现象、登陆学生出勤系统处理学生上课情况、登陆网络教学系统查询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多个系统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现象颇为明显,想着自己所带了十多个班里的两百多名学生,还有所在系、院的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团委工作,每天给1个班(或学生社团、或团委)开会,每天都抽出时间确保召开班会,半月才能见一遍每个班的学生,由于时间冲突,往往导致另外一个班的篮球赛也没时间参加。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杂,通常每天10点回到办公室,处理学生请假、任课老师临时调课、贫困生缓交学费申请及系里其他工作安排,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下午两点到五点参加学工处工作会议,如果不开会的话自己也会找某班的班长安排学生工作或者某个学生旷课的批评和劝解。晚上7点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串了不到10个宿舍,如何精细化辅导学生,探寻长尾效应?

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疲于应对,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无法规律开展,甚至流于形式,如注重学生成绩就业,轻视学生思想引导;注重事务通知传达,轻视专业辅导发展;注重简单数字累加,轻视实际业务成效。如何在辅导员事务工作中减负增效?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实现精准研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可能出现矫揉造作,学生工作部门的对策建议可能弄巧成拙,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创新可能适得其反。

三、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创新长效机制研究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设定是集成校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数据,支持汇总采集、数据互享和辅助决策等的管理信息系统。

(1)汇总采集:统合高校、二级系院、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处等多部门的原有系统信息数据,尽量在保持原有工作不增加的前提下推进校内协同合作,如学校要闻、校园快讯和媒体报道,二级系院的重要通知、专业学术通知和讲座预告,学生工作处的思教工作和活动、奖惩管理、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宿舍管理,教务处的成绩管理、校内外考试、科技创新活动,后勤处的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和水电服务。

(2)数据互享:共建共用,结合原有系统的指标,支持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按年级、系院、班级等实时查询、按月统计和条件筛选,提供相应的基础信息支持。

(3)辅助决策:辅助支持辅导员、二级系院管理者和学工工作处、校级管理部门的决策。辅导员工作中的校内学生信息查询、筛选等直接决策数据源,便于辅导员针对性、精细化开展师生双向交流,二级系院管理者和学工工作处的信息统计、报告的决策支持,校级管理部门的全校监测、系统研判的参考。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减少辅导员事务工作时间,提高效率,降低繁琐的工作量,增强教育服务工作,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开始进入到以‘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中辅导员的六个职业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学生相关制度有学籍注册、学业成绩、学生管理规定、共青团组织及学生团员奖惩规定、“奖学金”实施办法、学生综合测评及奖励办法、违纪处分规定、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预案等。

综合考虑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可实现性,确定行为养成、学业管理、成长成才、突发事件四个关键功能模块,以及诚信承诺和活动、社会服务、日常学习、党团评优、学业成绩、竞赛参与、学生奖助贷、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校园安全报送等十个二级模块,具体如下表所示:

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可以直观查询、筛选数据和时间序列对比,掌握和监测各自分管工作的实时执行情况,查询和分析各类工作每天、每周、每月的实际班级活动,完成走访宿舍、家长沟通、学生面谈、课室巡视、其它情况、突发事件、安全情况、工作案例或月度小结等并做在线填写记录,实时准确关注学生,科学管理和服务;将学生工作毕业前“重负”的后期介入转变为学生在校期间全程的过程关注、预警和解决,避免问题累积;及时准确提示学生达标情况、勉励优秀、提醒警示等,有效地降低辅导员常规事务的强度,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全面发展。从片面到整体,由单一变为组合的数据采集和应用方式,推动数据功能和工作策略的变化和扩展,在基于因果分析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形成新的分析视角,使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措施更多样、更有效、更从容。

四、基于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创新长效机制构建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集成和整合校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数据,支持集成采集、数据互享和辅助决策等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消除校内信息孤岛、事务工作减负增效、探寻系统效益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工作中推进创新长效机制的构建。

1.消除校内信息孤岛

学生工作初步消除校内信息孤岛。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将高校、二级系院、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处等多部门的原有系统信息数据整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四个关键功能模块、十个二级模块,实现网上协同,消除校内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全面系统的管理服务。通过单条数据、多条数据横向联合、时间序列比对,探析表现相同但成因相异的学生,形成差异化的工作方案。发现问题、追溯根源、因材施教,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客观数据依据,通过数据纵向和横向汇总对比,显示和比较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行为相同,成因也可能不同。“学生学费未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思想意识偏差恶意拖欠,有的是将家庭所给资金挥霍殆尽,有的却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所致,多种原因相去甚远。在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数据支撑下,对于前两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主动联系家长,并将欠缴学费与学籍注册联系起来,严把制度关;而对于第三类则通过国家贷款的“绿色通道”,或通过奖学、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困难。

推动学生工作精细化。数据平台将数据实时分类送达到辅导员、学生、教师和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系统桌面,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有关信息,让有效数据及时传送给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节约数据检索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入学前期、在校期间、毕业期间三个时段的心理调适、学生晚归、学生学业状态鉴定等为例:

(1)新生入学只身来到高校校园,住集体宿舍,对陌生的环境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出现焦虑、失落、自卑等现象题,甚至冒出退学念头。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为基础统计学院总体数据,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需求,为每一位学生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心理健康处方和用餐处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了多数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现象,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则早期发现并及时转入住院治疗。

(2)某学生一周内三次宿舍晚归,辅导员可以在数据平台中查询其近期归宿情况确认是偶发还是频繁,查询日常上课出勤等情况确认在校或离校,如果可以确认和高度疑似该生状态异常,辅导员填写在线记录并点对点关注辅导,甚至研判是否存在侵犯倾向,上报和要求校内部门提供进一步协助。

(3)学生学业状态鉴定,可以既在数据中找寻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学习表现、考核成绩的位置,还可以将学生本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数据集中,把握学生具体的学习特征和能力,有助于辅导员设计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方案。

2.事务工作减负增效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级,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一般特点有学生群体特征数据化、学生个体特征立体化、学生数据图表可视化等三点:

(1)学生群体特征数据化: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将学生群体特征的进行数据化统计,多个系统的源头数据汇总联合,以多层扇面的方式覆盖整个校园,最高每天自动采集各类实时数据近百万条,实时全面地归纳、展示和反馈学生群体特征。

(2)学生个体特征立体化:以学生个体为主轴,学生基本情况的数据信息有:学习生活月志、行为养成(诚信积分)情况、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表、课堂情况、学习成绩、工作实践、资格证书、奖助贷情况、推荐入党情况、学习、生活建议、竞赛获奖情况、图书利用情况、学生消费信息、学业完成情况、就业去向。

(3)学生数据图表可视化: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建设借鉴“视觉管理”理念,直观可视呈现各月、各学期的学生“大数据”,数据信息图表可视化,简单明了,便于对比、理解和接受,便于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作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集中的校园事务通知中心和辅导员工作案例库,对管理的影响是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减负增效,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如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一张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来作为审批的依据。仅凭一纸“证明”并非明智之举,目前我国诚信监督机制并不完全,出具的“证明”本身就难作“明证”。通过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学生在校内就餐、购物等消费数据,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鉴定,据此获得的结论更为全面。如果校园消费信息系统显示,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消费标准和数额远低于平均水平,据此便可认定(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该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学生不可能为了获得“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而不惜以长期降低基本生活标准为代价。校园消费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大幅削减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在“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中的各种争议和纠结,使安排勤工助学或给予困难补助等经济援助不仅理由充分,而且简单易行。

3.探寻平台系统效益

数据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数据涵盖学生实时和三年发展的群体、个体特征,支持全程跟踪和横向比较,真实、可信、全面,取得一定的整体成效和长尾效应。学生工作数据平台中学生群体特征的清晰度增高、学生个体特征的模糊度降低使得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准确的探寻个性化和小切面,寻找需求曲线的尾部,即长尾效应。毕业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9.5%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评价合格率100%,优秀率平均达60%以上;贷款学生人数累计为 1662人次,已按时结清的还款合同1326笔,贷款违约率为0;校园多年来极少有群殴群伤的恶性事件,因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极端行为更是从未发生。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细分,利用预测能力、数据丰富性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联合新媒体等方面探求长尾效应。学生工作数据平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于校园安全中的突发事件报送,可以根据事态轻重缓急级别提醒辅导员、相关责任部门、二级系院的关注,在数据平台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反馈,确定解决方案和措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开推送给学生,在新媒体中做好解释说明、安抚学生和公众情绪、控制局面避免恶化。将复杂的个性化管理过程,有机地纳入学校的规则管理当中,通过常态的预警机制,以制度约束确保管理质量达到标准。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丰富的数据信息有利于辅导员新媒体工作的开展,用好新媒体的信息平台、关注学生渠道、互动交流媒介等三个功能。用精彩的校园信息和案例有效支持新媒体终端上信息;筛选的学生数据优秀事迹、提醒预警信息准确的发挥新媒体的关注学生;丰富的学生数据和校园数据信息优势弥补新媒体舆情环境下的信息劣势,增强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未来的长尾效应更多在学校、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基于平台数据共享,携手管理和共同育人。

五、结语

学生工作数据平台通过真实和实时的数据,量化大部分学生相关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使学生管理个性化得以从理想变为现实。也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提高效率、增加成效、追求卓越,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实现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再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72-74.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84.

[3]黄晓波.学生工作专业化系统与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4]朱坚.高校发展性学生工作的本质与价值诉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36-39.

信息荟萃

教育部:2016年起实施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据悉,教育部网站近日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我国将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国家中职示范(重点)学校自2016年起,其他中职学校自2017年起,每年质量年度报告。

这项期限为3年的行动计划提出在3年内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完善。

行动计划强调: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把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提高年度报告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