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7: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零售业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的零售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新型零售业态传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零售业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管理松散、物流滞后等均成为制约我国零售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各自的定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着日益成熟的、具有高度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都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的消费者,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
入世后,国际零售业巨头无疑会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民族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将被分割,其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都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从“微利”到“负利”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零售企业关门倒闭或破产重组就不可避免。当然,WTO的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预测,在扩大中国商品出口业务的同时,大量国外价廉质优商品将进入中国消费品市场,会极大地补充、丰富商品市场的供应,对拉动国内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企业的竞争实力。
我国零售业要如何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
零售业从产生到现在先后经过了8次革命: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多媒体售货包括邮购、网上商店等。零售业用了150年的时间形成了20多种业态,我国在90年代形成了综合性的零售革命。零售业的革命表明零售业必须进行连锁化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业态转型。在综合性的零售革命中,百货商店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这是世界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连锁化发展又不是局部的,从世界上来说其范围越来越大,对于入世后的中国更是如此,所以中国将面临着连锁化发展的大环境。
既然面对的是大范围的连锁,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套在这上面了,那要怎么实现这种业态经营呢?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零售企业长期来一直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零售业的业态转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几乎同时进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比如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集中采购管理,必然会提高采购环节的透明度,降低采购成本,更可以管理商品的库存,链接商品的销售线和生产线,实现了销售商和生产商对商品的管理,提高利润等。
其次,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还是纯网络型零售企业的网上经营,都要面对千千万万的客户,要让他们满意并成为忠诚的客户,就必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零售企业的全面应用,将会对零售企业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以有效分析企业市场活动的回报,挖掘企业产品的市场卖点,确定企业的主打产品,进一步明确客户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市场范围的扩大,还要求企业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消费者和竞争者为中心的观念。同样的,客户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这项工作。
电子零售制胜的四个步骤:
一是建立制胜品牌:
1.电子零售商需要新品牌;
2.保护自己的品牌;
3.实行实时营销;
4.利用各个层次的互练网促销。
二是为互联网商店做好充分准备
1.环境是关键;
2.决定选择合适的网站类型;
3.让顾客对你感兴趣;
4.使购物更简便;
5.轻松购物和用户友好;
6.检查网站的设计。
三是建立个性化的顾客关系
1.赢得顾客对网站真正的忠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困难。
2.建立个性化顾客关系的四个步骤:
(1)逐渐了解和理解顾客;
(2)与每个顾客单独交往;
(3)让顾客自己构建购物体验;
(4)促进顾客社区的发展
四是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1.顾客订单制造产品会彻底变革产业活动链。
2.创建新的业务流程。
3.充分利用外包及合作伙伴。
关键词:医药零售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加快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与服务模式,探索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居民用药经济性和便利性,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售药范围逐步放开及监管形式变化,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将会加快。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多的便利。
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分割明显,在不同市场区域均有各自的龙头企业割据一方。谁能打破这个格局,谁就能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霸主。
根据麦肯锡预测,10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有与之适应的零售行业匹配,由于中国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导致了其与诸多国家存在不同,目前是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状态,百货店、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折扣店、仓储商店、网络零售等多业态各显其能。
按照西方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人均GDP水平与新型业态的出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例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后,网络零售、仓储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开始高速发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从各省市数据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人均GDP早已超过1万美元,对应的各种零售创新业态也发展的较为成熟。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百货为例,虽然中国百货行业市场规模过去5年复合增速为12.7%,预计2015年中国百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0875元。但中国目前6800多家的门店总数依然远远低于美国的42000多家。从人均指标看,中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5.1家百货门店,远低于美国的128家。中国每百万人口近5.5万平米的百货营业面积,远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百货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未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一:行业集中度不够,缺乏规模优势。根据欧睿信息咨询的数据,中国百货前三强的市场份额仅为5.6%,前十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13.3%,远低于欧美成熟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在法国前三家百货市场占有率为92.5%。韩国前三家则占据77.5%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以往诸多的零售企业,甚至许多跨国企业仍只盯住少数几个大城市。往往忽略了贡献60%的中国城镇消费总额的700多个三四线城市。因此,随着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数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资成本逐年加大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零售商把目光放到了二线和三线城市,而与二线城市相比,三线城市的市场空白更大。截至2011年底,中国开业购物中心2795家,其中一线城市将拥有821家,二线城市仅次于一线,累计开业达752家购物中心。占中国市场大多数的三级城市累计开业量却仅有544家。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三:管理水平差异大。尽管中国超市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超市10强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超市销售额的比例达到60%-70%之间,直接导致其毛利率较为可观,并且有上升趋势。但是,超市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外资超市的竞争压力。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来看,外资超市占超市百强的比重逐年上升,外资超市在采购、供应链及管理经验方面相对于本土超市具备明显的优势。国内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学习到这些先进之处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四:业态的转型。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超市将会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中国城市生鲜流通和经营的主渠道,生鲜运营的创新业态也将有效突破中国现有的流通体制。从中国超市目前的采购渠道来看,42%的连锁零售企业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采购渠道,16%的企业以固定基地为主要采购渠道,42%的企业从以上两个渠道采购的比例相当。未来当真正实现“农超对接”之后,专门的生鲜超市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庞大的市场使得生鲜超市被称为“蓝海”一点也不为过。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之大,消费能力、零售行业未来发展机会,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剩下的便是如何在这些蓝海中寻找机遇。发展的机遇往往在发展中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目前中国零售的分布格局。正是由于这个格局导致了行业集中度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分割过于明显,在不同市场区域均有各自的龙头企业割据一方,例如东北的中兴商业、商业城、欧亚集团、长百集团、秋林集团等;华北的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华东的百联股份、新世界、东百集团、银座商城等等。割据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企业由于所在地区的“肥瘦”而“饱饥”不同,在GDP水平较高的华北、华东、华南的企业自然而然的经营业绩不同。天然上丧失了成就沃尔玛这种零售巨擘的基础。沃尔玛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在美国的发展完全依靠从1961年至今的“细胞繁殖”,主要依靠选址小镇。而此时我国国内的零售企业发展有悖于行业趋势。谁能打破这个割据的格局,从全国角度入手,谁就将能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霸主。
零售业作为沟通消费者和生产商的中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迅猛发展。而营运资金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零售业,营运资金的比例高达80%—90%,几乎可以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因此,营运资金管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
营运资金;零售业;挑战
零售是将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从生产者手中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且在其售出产品的同时向顾客提供各种相关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获取商品,满足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更高层次的追求和享受这样的一种想法,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发展和完善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
1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零售业的功能及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没有零售业零售商店,无论我们想要购买什么东西,都必须跑到生产商那里才可以买到。如果一次想要购买很多种商品,那么就必须要跑很多生产企业,这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大地浪费。而在零售商店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的待售商品,我们可以随机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样一个商铺里就可以满足所有的物质需求,这就是零售业的第一个重要功能。其次,生产厂家在生产商品时到底应该一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呢?生产多了,卖不出去,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生产少了,又怕顾客买不到想要的商品。而零售业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零售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持有库存。最后,工厂的主要职能是生产产品,工厂里雇佣的工人也都是为生产商品服务的,没有多余的人手负责向消费者出售商品,那么回答消费者购物过程的疑问、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在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就更无从提起了。因此,零售业的第三个功能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由零售业的三大功能可以看出,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厂商与消费者的纽带,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是平抑物价,让顾客获得实惠。在消费品方面,物价稳定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声。而零售业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原材料价格与商品出厂价处于大起大落的环境下,零售价格指数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变动幅度。这里尽管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但零售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零售业的谈判能力迫使制造商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年里,零售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迫使优秀的制造商成为提升管理绩效的高手,并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正在向国内其他经济领域传导,这说明零售业的发展壮大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绩效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为完善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高我们零售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和竞争力,对零售业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2 我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我国零售企业之间的吐并与收购不断上演。由于我国零售业市场存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零售业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吞并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实力较弱的零售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都难逃被更有实力的零售公司收购、吞并的命运。
挑战二:零售业正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为消费者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但可以货比三家,甚至可以货比多家。如此一来,虽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便利程度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卖家来说,他们辛苦树立和维护的品牌忠诚度也在渐渐流失,想要把顾客留在自己店里一如既往的掏腰包是越来越难了。
1.3 营运资金管理是零售业经营制胜的关键
在2004年12月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相关规定,我国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持股比例、数量、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之后很多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相竞争,形成了内外资企业竞争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球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零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剧烈的市场竞争使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一降再降,而对于企业管理层,短期内很难调整长期资金和长期资金来源,能够改变的只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也就是在营运资金的范畴。所以,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营运资金管理也成为零售企业制胜的关键。首先,营运资金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财务预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假如公司低估市场需求,企业销售额提高,但却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采购、行销的需要,将使得企业的赢利势头受阻;反之,高估市场需求,就会造成存货积压,大量的产品无法销售,资金没有现金流入,这将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营运资金存量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营运资金存量的高低代表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的强弱,较高的营运资金存量会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却减少了资金在运营方面的投入,降低企业的利润,造成资源的浪费,使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可见,管理者需要在“投资报酬”与“偿债能力”之间寻求平衡,保证偿债能力的同时,使效率最大化,这才是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2 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视,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较高,达到50%左右。虽然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较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变弱,降低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2.2 库存管理不善周转周期长
库存管理实行门店店长对所在门店的库存周转负责任,商品部对配送中心的库存周转负责任同时对门店库存管理赋有指导监督的职能。零售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是却经营着各种各样商品的销售过程,由于商品数量大、品种繁多等使我国零售业对库存的管理效率普遍较低,
2.3 流动负债不合理占用
首先,企业较多地使用流动负债,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企业流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基本上都在一半以上,企业资产缺乏长期稳定的来源,如果此时自身的“造血”能力出现问题,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偿债风险。其次,企业流动负债主要是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等)。应付账款的不合理占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价格谈判,甚至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零售业企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的现象在上升,造成供应商抱怨增多,企业的公众信誉较差。
2.4 营运资金周转周期长
零售业有着“终端为王”的称号,一是因为成熟零售企业有着稳定客户群体,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因为零售业能带来较好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即通过合理使用供应商的货款,有效控制存货的周转。应收账款占用较少的情况下,营运资金周转的周期可以为零或负值。但在我国零售业企业,营运资金运营的效率普遍较低。
3 改善我国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在零售业,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从融资的难易程度来,而融资的难易程度主要看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保持与银行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加容易地从银行获取现金,而且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契约和其他债务契约相比,更容易通过谈判来更新;另一方面,如果银行愿意向企业借款或更新原有的债务契约对企业也是一个正面影响。其次,从企业的规模来考虑,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从外部筹集到资金,即资金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越大,与银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越强,获得资金的能力与灵活性也会越强。因此,我国零售业企业一定要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增强与银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
3.2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供应链管理对零售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和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让零售业企业与供应商能够交流与共享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随着我国零售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尤其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这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供应,供货商要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提供商品供应。此时,快速、高效、准确地信息共享就显得愈发重要。
3.3 改善负债结构
企业负债结构是指负债中各项目的比例关系,尤其指流动负债的比例。企业在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时,按照匹配原则要尽量做到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相互匹配,将作为资金来源的流动资产与作为资金流出的流动负债在时间上衔接匹配起来,以保持最低的净营运资金水平,降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并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3.4 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营运资金周转效率越高,现金流量的速度就越快,营运资金周转期就越短,企业对外部财务的依赖性就越弱,企业就更容易偿还债务,购买材料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经营绩效,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并增加盈利性。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提高存货周转。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存货周转期,能够减少企业在库存上的资金占用量,加快资金的流动,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2)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这一途径能够减少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3)延长应付账款的支付期。在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不损害企业信誉的前提下,企业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越好,延缓应付账款的支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零售银行零售业务转型
一、什么是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是相对于传统的批发银行而言的、是以消费信贷、银行卡业务、网络银行及个人理财业务为代表的、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零售银行起源于600年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在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的收入来源中,零售银行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与传统的公司业务相比,零售银行所占用的资本金少、业务规模庞大、单笔业务金额有限、创新空间广阔,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零售银行业务日益为现代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偏重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一直以来,批发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零售业务所占的比例甚至不到20%。
2004年,招行行长马蔚华提出要打造“零售银行”,并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卡中心,相继地,民生、浦发也都在上海成立信用卡中心,并逐渐实行成本独立核算的内部事业部制。2005年11月,中信实业银行正式并更名为中信银行,去掉了“实业”二字,表明了向零售业进军的决心。与此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进行了经营战略的调整,掀开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序幕。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向零售银行转型原因分析
1.发展零售业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银行业的发展受监管部门和巴塞尔协议Ⅱ的约束。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到2007年1月1日,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一方面,银行的发展要受到这个刚性标准的约束,银行要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准备金成本。另一方面,银行若要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资本充足率是其生命线。这时,零售业务的准备金要求比批发业务少的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2)利率市场化将打破了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将被打破,在目前利息收入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当前,我国金融企业流动性普遍过剩,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总额为9.7万亿元,是2000年底是4倍多;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也从2000年底的80%下降到目前的54%。流动性资金的过剩导致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势必进行削价竞争,这会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和上存资金利率下调。
(3)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金融脱媒趋势加强。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国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传统的批发业务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和饱和。而与此同时,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的竞争也已硝烟弥漫,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多,具体表现为:一是直接融资大幅增加。二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400亿元,而2006年的整体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掉,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造成直接冲击。这样,银行的长短期贷款产品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出现了代替产品,银行整体经营环境更加严峻。
(4)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2006年12月11日,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高效的服务以及丰富的经验,而且外资银行不受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约束。这也就使得外资银行将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与此同时,国内银行还受“分业经营”机制的束缚。为了扭转业务竞争上的劣势地位,于是国内银行纷纷主动出击,拓展零售业务。
2.在我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有了现实的可能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居民的消费也因此同步增长,这就为在中国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1.7亿人口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同时,金融消费主体的日益扩大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
[摘 要]结合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北京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实现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全力提升现代化、规范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北京流通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零售业;组织管理;现代流通业
1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现状
1.1 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状况
(1)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呈逐年增长之势。1978年以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年年末突破1000亿元;2002年年末再上一新台阶,突破2000亿元;2006年年末又越过一新台阶,突破3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500亿元,达4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0.76%,并且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上海市,跃居全国内地城市之首;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2008年每6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超过20%。
与此同时,在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零售额从1978年以来也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1998年年末接近1000亿元;2003年年末接近2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000亿元;在1988—2008年每5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年增长率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也超过20%。
(2)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从1978年以来,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先是从1978年的92.08%逐年下降到1987年的79.4%,之后3年略有回升;1991年又开始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历史最低点(67.46%)后开始回升,但仍未超过90%(1978年和1979年均在90%以上)。在此期间,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1986—1991年基本在80%左右,1993—2002年(除1997年)基本在72%左右,2005—2008年基本处在87%~88%。
(3)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幅上升。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在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均不足55%,2002年和2004年均不足60%,而2005年、2007年则上升到70%~71%,2006年、2008年虽有所回落但也达到68%左右,2005—2008年这4年的均值比21世纪初上升了15多个百分点,升幅达27%以上。这表明,近几年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0%左右是由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是零售企业)来实现的,非企业(包括个体户)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在大幅减少。
(4)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并超过大、中型企业。2000—2002年,北京市不同规模的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大型、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其中在2001年和2002年,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在65%左右,远大于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在21%和14%左右)。而从2003年开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最高的2006年超过63%),排在大型、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之前,并且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降到了41%以下(其中2005年和2006年只占1/3左右),而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更是大幅减少至5%以下(其中2008年不足0.1%)。
1.2 北京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
(1)连锁零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总店到2008年年底已达153个,比2001年的84个增加了82.14%。全市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总数2008年年底为6799个,比2001年的门店总数(1627个)增加了317.89%;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拥有门店44个,比2001年拥有的门店平均数(19个)增加了1倍多。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5820人,比2001年的从业人员数(113258人)增加了19.92%;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从业人员数(888人)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1348人)减少了34%左右,但在2002—2008年,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变化不大,在850~950人波动。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总营业面积在2008年年底达到了5520406平方米,比2001年的总营业面积(1384012平方米)增加了298.87%;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为36081平方米,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16476平方米)增加了118.99%。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1174.31万元,比2001年的零售额(189.5436万元)增加了519.55%;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零售额为76752元,比2001年连锁总店的平均零售额(22565元)增加了240.14%。 转贴于
(2)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先升后降。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2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37.59%),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虽然期间的2005年和2007年有小幅反弹),但到2008年仍占1/4以上。与此类似,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也是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1.7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70.27%),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期间2007年曾有所回升),但到2008年仍占1/3以上。
(3)超市等四种经营业态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主体。2001—2008年,从经营业态来看,在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中,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加油站这四种经营业态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80%以上。四种经营业态中,超市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30%以上(2001年和2004年零售额超过48%),在不同经营业态中位居首位;百货店和加油站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基本呈上升之势,2008年两者均达到18%以上;而专业店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基本呈下降之势,由2002年的56.61%降至2008年的19.62%,降幅接近2/3,2009年后有可能在这四种经营业态中降至末位。
2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 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才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正是发达国家在反垄断政策上转变的直接原因之一。需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且清理现有行业法规。促进形成统一零售业市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规则,同时要有保证实施法规的执法和监管体系。 2 制定鼓励零售企业兼并、联合的政策
从总体上讲,西北地区零售业落后。主要表现在,主体业态单一、陈旧;新型业态变革模糊、定位混乱;经营者管理理念落伍、管理水平低下。
1、西北地区零售主体业态单一陈旧。最近10多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其中1990年至1999年零售规模以年均9.7%的增长率扩张,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北地区,零售业都空前发展。然而,比较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零售业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二者差异极大。东部地区走的是收缩传统零售业经营规模,重点发展新型零售业的扩张模式,西北地区则主要停留在大力发展传统零售业的低水平层次上。
国际国内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零售业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其特征是零售由分散单一经营的商店发展为综合经营各类商品的大卖场,集中提供各类商品的销售服务;第二阶段是以超级市场的兴起为标志,通过大量销售体制和自我服务方式,创造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轻松购物、享受低价的新型业态;第三阶段是广泛兴起的各种类型的连锁经营方式,把工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特征,移植到零售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了零售企业的组织规模化和管理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其管理效率和竟争能力。“低费用、低价格、低市场地位、高服务水准”是新型零售业态的立足点。近几年,西北地区零售业的发展迅猛异常,而新型零售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根据2000年全国连锁零售百强企业排名,西北地区上榜的企业只有两家,且排名均在倒数10名以后,销售额更是离平均9.8亿元相去甚远,其中陕西海星连锁超市为17958万元,青海省西宁市大十字百货商店为17500万元,均不足上海联华超市销售额的2%。
2、业态变革模糊、定位混乱。西北零售业在顺应市场变化过程中,也曾几次程度不同地推进了业态变革,但业态变革不彻底,过于注重新型业态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就出现过所谓的连锁店和超市。这些超市营业面积小、商品品种单一、独立分散经营、没有固定规范的购销秩序。甚至于一些5元店、2元店也打起超市经营、量贩店的牌子。这些跟踪式模仿新型业态的经营者,大多自生自灭,而今坚持继续经营者不多。
3、管理理念落伍,管理水平低下。西北地区不少零售企业至今仍习惯于依靠政策保护、地段优势、稳定的货源进行经营,依靠个人经验和才学进行决策、凭借个人的服务技巧和热心程度销售商品。在现代零售业经营中,这样的观念及行为势必落伍。实际中,零售业日趋专业化、技术密集化。在市场分析、店址选择、投资回报、低成本运营、经营品种组合、服务水准、商品陈列、与同行的竟争和联合等方面,技术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其中,要求经营者必须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然而,在西北地区,虽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零售商业的垄断地位已被彻底打破,但在目前,本地零售业的主力军仍然是国有企业的老底子,计划经济管理的桎梏仍然束缚着经营者,使其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经营无特色,市场定位趋同,目标市场相似,一部分市场竟争白热化,一部分市场空白,居民的许多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行业整体效益下降。
竞争格局分析
1、本土零售企业低水平竞争白热化。有人说,除了分田到户的农业,零售业是我国西北地区分散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实际上,零售业也是西北地区重复建设、重复经营最严重的行业。由于零售商业进入壁垒低,导致商业建设盲目性增大,建设时间和数量过于集中,建设速度大大超过同期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增长速度,形成零售商业数量膨胀,竟争白热化。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没有更新经营理念、形成经营无特色,千店一面,低水平的重复经营,以致于许多商场有场无市,效益急剧下降,倒闭企业比比皆是。
2、东部零售企业进入西北地区,当地商家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打破。近两年,东部零售企业在大造声势的纷围中,进入了西北零售领域。“家世界”购物广场、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进入了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地。东部零售企业的进入,一般都采用超级市场形式,实行大规模的连锁经营,其特点是营业面积大、品种多、管理规范、手段先进,给当地零售企业造成强烈冲击,第二轮商战由此打响。这轮商战不同于以往当地商业企业之间的竟争,东部企业带来的是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先进业态形式。例如,西安“家世界”购物广场整个建筑属框架式结构,商场内没有进行任何装修,货架也十分简陋,采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仓储式销售、大规模连锁经营的运作方式,其特点是营业面积大、经营品种多、日常居家生活所需用品一应俱全、价格低廉。预计今后几年,东部零售业会以更大的规模进入西北市场,进行“圈地”运动,抢夺有利的地盘使好的商业用地逐渐成为稀缺资源。
3、外资零售企业蓄势待发,未来商战将更加激烈。从目前情况看,进入西北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还是一些“小部队”。象进入西安的台资企业“好又多”量贩店,进入兰州的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国芳百盛广场等。外资企业带来了国际化的的经营理念和现代专业化管理技术,使广大消费者享受到了高水平的服务和更实惠的价格,`它们对本土企业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又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暂时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本土企业的地位。但是,根据跨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开放零售领域的承诺,在未来几年,零售业大门将彻底打开。时,国际商业资本无疑会加快向西北零售领域的转移,依靠其国际品牌、规模、资金、营销、人员等方面的优势,与各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西北零售企业展开更加激烈的商战。
西北零售业发展战略思路
1、正确认识西北零售商业的优势。西北五省区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发展的潜力极大。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西北整体经济水平,会出现需求多元化,涌现新的消费热点,给零售业带来新的契机;受行业发展前景吸引,近10年,西北零售业社会投资大量涌现,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单体规模日益扩大,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本土零售企业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相对完善的有形资产,在本地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服务品牌,有稳定的购销网络,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具有许多本土企业特有的优势。
2、建立西北零售商业的生态系统。在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压力和竟争激烈情况下,要取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求得发展壮大,必须认清商业生存的环境,建立商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西北零售企业应该改变无序竟争和不良竟争的旧习,遵从“合作与双赢”观念,与外资企业、东部企业、供应商、消费者构建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生态系统内,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竟争力,在零售业的整体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以业态为导向选择相应的竟争战略。零售业态生命周期一般理论表明,一种业态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其具有区别于其它业态明显的特征,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任务,或满足于某一方面的特殊利益。由于业态间的主力商品和特色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商业零售企业定位目标市场的过程,就是确定商业业态的过程,也就是确立竟争战略的过程。目前,西北零售企业过多地集中在传统业态上,应该注意有计划收缩百货业经营,有步骤发展真正的新型业态。根据目前的竟争格局,西北市场还有许多“空白”,本地企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应注意适时进入。
4、进行组织整合。根据目前西北零售商业规模明显呈两极化现象,应该有计划进行组织整合。其思路是,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培养形成强大的商业集团,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市场集中度;对规模小、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型商业企业,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加盟连锁、发展股份制、实行制等形式,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为西北零售企业增强竟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5、进行技术整合。西北零售业中为数不少的企业虽然也拥有现代化技术装备,但由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等的制约,技术设施应用效率不高。应该从技术整合角度考虑,综合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手段。主要包栝统一建立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中央采购制、实行统一进货、以降低进货成本;配置完整的POS(商品条码全自动销售系统)系统、利用其所提供的购、销、存数据及时调整经营对策;灵活运用销售预测技术、最佳库存模型和ABC库存控制等,实现库存低成本运营;按流通职能确定权、责、利配置,并将其确定为成本中心、销售中心、进行规划、管理与控制。
参考资料:
陆 娟 张红波 《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对策》 南京大学学报 2000.4
吕一林 《零售经营业态的变革与企业营销的演变》 中国流通经济 2000.2
蓝海林 《行业竟争结构战略选择》企业管理 2000.4
张 昆 《美国当代零售商业业态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3
周绪田 《建立中国的商业生态系统》 兰州晚报 2000.8.15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零售企业 扩张
一、引言
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实际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零售企业在先进经济体及发达国家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而在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扩张速度并未受到显着影响;百货、购物中心以及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等业态的扩张所受影响大于大型综合超市、仓储会员店、折扣店、社区店以及便利店等业态;奢侈品及高端一线品牌的业绩较中端及二三线品牌下滑明显。同时,在危机过程中网络零售业扩张速度迅猛。由于零售业是产业链中的终端行业,所以危机对其的影响还未全部凸显出来。
零售企业的特殊资源在其面临危机环境下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Chekitan S Dev;M Krish-na Erramilli; Sanjeev Agarwal(2002)认为,传统的国际扩张经营理论(如产权组织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基于此种观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竞争优势。美国经济学家V,R,Fuchs(1982)提出,零售业在面临经济危机时的表现与工业不同。一是由于零售业具有不可储藏性,所以零售业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稳定性要比工业大;二是零售业具有减缓危机的特点;三是零售业的生产力比工业的波动大,在就业方面有逆周期的特点,即在经济周期萧条期,服务业就业率会上升,而在经济周期繁荣期,服务业的就业率反而会下降。
二、金融危机对零售业扩张的影响
(一)不同经济体国家零售企业的扩张所受冲击不同
本次金融危机给零售业海外扩张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在不同的经济体,零售企业的表现却不尽相同。根据图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对零售业数据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008年,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先进经济体零售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进入年底已经触底反弹,但是,新兴经济体的零售指数要高于先进经济体十个百分点左右。根据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显示,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以及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比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负增长,这显然对零售企业的扩张更有利。
沃尔玛公司作为世界零售行业的领路者,其对外扩张一直为人所关注,我们来分析在危机背景下,沃尔玛在不同经济体国家的扩张策略。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沃尔玛在中国、巴西、墨西哥以及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扩张速度明显快于日本、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而从沃尔玛2009年报公布的消息我们得知,在新的财年里公司准备在海外开550-600家新店,其中大部分店铺选择在新兴市场。
以美国为例,零售业是其重要产业之一,为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增减幅度一直是衡量美经济变化的重要风向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消费者支出受疲软的就业市场、房市与股市跌落的拖累,零售业业绩逐月下滑,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消息,2008年全美共关闭各类零售店14.8万家,裁员53万人。2009年一季度零售业销售总额为9661亿美元,同比下降10.1%。据美零售业界预测,2009年零售业很不乐观,更像是商家“自保年”,走出低迷还尚待时日。而金融危机对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诸国零售业的影响却小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495亿元,同比增长15.4%,其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二)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扩张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此次危机中,以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等业态为主要经营形式的零售企业所受冲击很大,对于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大众实用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会员店、折扣店、社区店以及便利店等业态的冲击却微乎其微。
随着危机影响的持续,大部分以百货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扩张明显放缓,美国百货上市公司中,无论是定位高端的西尔斯(Sears)、诺德斯特龙(Nord-strom),还是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柯尔百货(Kohls),2008财年同店增长均显着下滑,而定位高端的诺德斯特龙下滑最为显着,着名百货零售商(Macy’s)公司近期公布的2009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营业收入为51.6亿美元,同比下降10%,而其利润更是下降了90.4。英国的玛莎百货、法国的巴黎春天以及日本的洋华堂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增幅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负增长。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像家居建材和家电方面的专业店,由于是房地产的直接下游产业或关联性极大的产业,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极大的影响。世界上着名的家居建材专业店美国家得宝公司在近期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9.7%;而隶属于英国翠丰集团的家居建材巨头百安居公司更是在中国市场遭遇到了史上最大的挑战,据其2008年财报显示,在上一财年,中国市场亏损超5亿人民币,公司决定将中国现有63家门店关至41家,而这剩下的41家也会有17家缩减面积。
而我们从近期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塔斯克、欧尚以及阿霍德等企业公布的财报可以看到这些以超市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中,其销售仍然成增长趋势。其中,英国塔斯克公布的2009/2010财年全球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业务增长强劲,集团业绩增长12.6%,海外市场销售劲增20.1%。荷兰超市集团阿霍德日前公告显示,其2009年二季度营业额、利润分别增长11.5%、25.5%。二季度息税前利润(EBIT)为2.95亿欧元,此前分析师预测值为2.76亿欧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35亿欧元。表2为沃尔玛近年来部分经营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销售额、利润还是开店数目其均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三)不同类别、品牌零售企业的扩张所受影响不同
每次经济危机时,零售行业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奢侈品类和一线品牌商品的业绩要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那些价格低廉但质量一般的商品的销售同样会出现下滑。前者很好解释,多数人不愿去买昂贵的东西,原来的高端品牌消费群体在危机背景下,降低目标开始消费中端品牌,以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后者则较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低端消费群体在危机来临之际,更加关注商品的耐用性,以期延长其使用时间,是另外一种应付危机的手段,所以此时,低端消费者消费时,往往更向中端靠近。这样,便形成了在危机中奢侈品类、一线品牌全面走低,部分低端品牌也会受到冲击,而一些质量优良价位适中的二线、三线中端品牌却取得了长足发展的现象。
此次危机中,很多奢侈品牌经营黯淡。路易·威登(LouisVuitton)、古奇(Gucci)、迪奥(Dior)以及圣罗兰(Yve SaintLaurent)等四大奢侈品牌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法国奢侈品娇韵诗(Clarins)集团无奈退出了证券交易市场,结束了其24年的上市历史。英国皇室御用品牌雅格狮丹(Aquascutum)是英国传统服饰的代名词,在危机来临之际,其总裁与管理层一起被MBO(管理层收购)。作为欧洲主要的零售投资商的BAUGUR集团,手握多个高端时装品牌,业务遍及欧美,却面临着被接管的命运。在危机重压下,这些公司自然会根据市场定位重新洗牌,一些品牌会依然维护其高端形象,有些则会退到二线系列或强行降挡,这也是在危机当中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端服装品牌的扩张速度却是非常快的。莎拉(Zara)、H&M(Hermes&Mauritz)都逆势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来自西班牙INDITEX集团的莎拉更是取代了美国的盖普(GAP)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快速时尚服装零售商,其专卖店甚至开到了古奇、范思哲等名店旁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Zara从去年开始也加快了在中国的开店速度,目前,其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南京、青岛、苏州、大连、沈阳、哈尔滨以及长春等地开设了多家专卖店。而日本中端休闲服饰品牌优衣库(Uniq-lo)的拥有人柳井正则在《福布斯》2009年富豪榜中新晋为日本首富,凭借优衣库的良好业绩,柳井正以个人资产61亿美元从上年的第六位升至第一位,与上年相比他的资产增加了14亿美元。
(四)金融危机下零售企业扩张的新机遇
由于消费是经济周期的滞后指标,从经验值看,GDP的增幅往往在一年后才会对零售业带来实质影响,而消费物价指数(CPI)处于下降通道时,通常伴随着消费的强劲反弹。我们从图2可以看到2008年世界经济已然触底反弹,图3我们可以看到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由年前的约6%下降到今年5月份的1.7%,根据IMF工作人员的预测,到2010年前通胀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2009年是零售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但同时这也是零售行业下一次大发展的调整期和准备期。
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无论是先前在业界占主导地位的百货业态,还是当下业绩最为优异的超市业态,都是在历次经济危机之后所产生的,而每次危机在淘汰部分零售企业同时,又催生了很多大的零售巨头。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是零售企业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在当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零售企业首先要在其发展战略上应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其次,除了巩固一线城市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二三线城市、城镇以及农村市场,沃尔玛和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2009年在中国新开的店面选址偏重二三线市场,其扩张思路可以为其他零售企业提供借鉴;再次,根据市场调整经营业态,开拓新的经营途径;最后,重新定位经营的品类,以期适应消费者需求。笔者认为,零售企业通过对危机规律的分析,采取适合自己的策略,是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
连锁是国内外零售业的一个新兴业态,连锁经营发展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零售业与世界零售业接轨的程度,是体现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统计,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连锁率(即连锁企业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9.46%,说明从销售额的角度讲,连锁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已经在零售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零售业在逐步与世界零售业接轨。
按区域市场口径统计,2002年中国各地区的连锁率(即各地区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当地零售额的比重)不尽相同,如表6所示,东部地区的连锁率最高,中部地区的连锁率高于西部地区的连锁率,而且,东部地区的连锁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连锁率的和,这表明中国中、东、西部地区的连锁程度差距较为悬殊。
就不同省份而言,见表7,上海的连锁率高达90.78%,位居全国第一,而甘肃的连锁率为1.14%,全国最低,此外,内蒙古和的连锁率为0,各地平均的连锁率达到25.48%,城市的连锁率明显高于农村的连锁率,这表明中国各地区连锁经营的发展程度是不均衡的。
根据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和销售增长情况的统计可见,1998-2003年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由11324家上升为30640家,销售额由600亿增加为2549.6573亿元,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销售总额的比重由5%上升为39.46%,可见,连锁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在社会零售业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物流配送指数
物流配送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
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主要表现为除商品生产方和供应方之外的第三方以专业化设施和手段所从事的专业运输、储存、管理等活动,即第三方物流。2002年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中方客户更重视直接运输和仓储成本,管理和库存成本被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外,只有33%的客户知道物流整体成本的数字。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缓慢是物流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调研结果还显示,没有一家被调查的企业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①。
目前中国官方统计中并没有“第三方物流”这个科目,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第三方物流成交额”的数值进行国际比较,且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涵义与欧美等国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但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状况,仍能看出中国的巨大差距。见表8和表9。
从欧洲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看,如表9所示,在2002年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占据的份额较大。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货物配送领域中,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营业额占货物配送市场份额的额32%,而到1997年,在英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已达70%以上。可以说,欧洲第三方物流的应用水平高于美国。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和发展对物流资源合理配置、物流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降低工业企业从自营物流服务中退出的成本,消除国内存在的各种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不利于现代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障碍,营造全国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经营环境。同时,利用市场力量帮助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速它们向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
此外,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也是社会物流配送整体的一部分,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程度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物流配送的发展程度。2003年,连锁企业中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达到89.69%,其中,直营连锁零售企业的统一配送比重达到68.1%,加盟连锁零售企业的统一配送比重达到45.4%。与国外著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如家乐福、沃尔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主体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连锁企业自有配送主体和非自有配送主体,据统计,2003年,直营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配送比重达到43.5%,非自有配送比重达到24.5%,加盟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配送比重达到33.7%,非自有配送比重达到11.7%。连锁企业的自有配送无论从专业化程度还是从适应连锁企业的需求角度讲都优于非自有配送,自有配送比重越高,说明连锁企业的连锁程度越高。由上述统计数据可见,目前中国连锁企业的自有配送程度相对高于非自有配送程度,直营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配送程度略低于加盟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配送程度,从配送的角度讲,直营连锁企业的连锁程度低于加盟连锁企业的连锁程度。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
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关键词】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主要途径、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
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二、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
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应该作为电子银行业务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三、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四、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
我国社会发展有五大趋势: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人均财富在不断增加,出现了数量非常庞大的所谓的高财产净值的客户。三是70后、80后、90后也是新兴的族群。四是除了传统的国企、央企,有非常多的民企兴起,未来十年之内有非常多的服务产业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蓬勃的趋势,不管是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新兴的群体。五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而进入到城市中来。针对这五大族群,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把握有可能创新的机会。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五、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
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必须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六、引进人才和加强培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个人金融服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管理、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使银行业务人员具备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师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七、开展零售银行业务还需做好“两个联动”
一是做好个人零售业务与公司类批发业务间的联动。批发业务包含很多个人业务商机,如代收代付业务、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保险及代售基金业务等。二是加强零售银行业务与社会中介机构的联动。农行在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时,必须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如保险、律师、评估及产权登记机构等的参与支持。
八、以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进行客户价值管理
为了能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产品,要对客户需求、习惯和目标有深入了解,客户价值管理系统其基础是全面掌握和分享客户信息,旨在以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为银行提供客户终身价值的信息。农行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力求将该系统不断完善,做到数据实时,并能根据客户需求、消费行为、购买倾向和其他特征区分出客户的不同类型,分类进行维护管理,并带有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从而更好地区分客户、维护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做法分四步:第一步是客户细分。建立一套基于内部单一平台的IT系统,覆盖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销售的所有产品,记录、集中所有客户的全部交易信息。第二步是一对一价值管理。为吸引高价值客户,从现有的潜在客户中识别出潜在的高价值客户,并且设计出与每一个客户接触的策略,通过跟踪客户行为,识别客户管理的周期,在正确的时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从而使客户关系的价值最大化。第三步是产品与渠道管理。银行根据客户进入银行的渠道决定产品销售种类和销售对象。在销售渠道上,一般是通过分支机构销售比较复杂、金额较大的产品,而比较简单的产品则通过各种电子银行渠道。第四步是形成一体化模式。将客户分成需要通过大众化营销标定的客户与需要提供独特解决方案服务的客户。一般用直接渠道尤其是电话营销等向低价值客户销售低价值产品,使用互联网为大部分客户服务并向其交叉销售产品,而分支机构则用于向高价值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金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2]吴志峰.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组织结构模式比较与设计[J].上海金融,2005(04)
[3]万静芳,韩俊梅.对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4]虞月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J].现代商业银行,2004(11)
[5]雷建.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零售业务[J].商业经济,2004(10)
[6]姜曦.加快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06)
关键词:服务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71-02
一、近十年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74%,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占全国的7.47%,GDP为19 480.46亿元,占全国的5.72%。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河南服务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0年,河南服务业增加值仅为1 597.26亿元,到2009年,河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5 700.91亿元,十年间增长了4 103.65亿元。与此同时,河南服务业从业人员稳步增长。2009年,河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1 509万人,比2000年的1 031万人增加了478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重也由2000年的19%增至2009年的25%,提高了6个百分点。
二、河南服务业行业结构分析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传统产业总量和比重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既是河南服务业中的传统产业,也是河南服务业的主要产业之一。2009年,这类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5%。从2007年至今,河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总量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866.73亿元降到2009年的823.57亿元。在增加值下降的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19.21%降到2009年的14.45%。
2.批发零售业快速增长。批发和零售业是河南服务业中主要的支柱型产业,对河南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009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 746.38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就达5 525.51亿元。2009年,河南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 057.81亿元,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6%,是河南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也可以说,批发和零售业是河南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从2007年至今,河南批发和零售业总量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765.7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 057.81亿元,三年增长了292.0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有所提升,从2007年的16.97%提升到2009年的18.56%。
3.金融业不断壮大。金融业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河南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302.31亿元,到2009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增长到499.92亿元,2009年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197.61亿元。与此同时,金融业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6.7%提升到2009年的8.77%,提升了2个百分点。
4.房地产业蓬勃兴起。河南房地产业近几年蓬勃兴起,发展很快,对河南省国民经济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河南房地产业增加值447.44亿元,到2009年河南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到622.98亿元,三年增加了175.54亿元。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9.92%提升到2009年的10.93%,提升了1个百分点。
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所占比重较大。2009年,河南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43%,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河南服务业各行业第三,这说明河南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机关人员臃肿、效率较低的局面还有待改善。
6.社会服务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河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进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从供求关系看,与近几年农产品、工业品过剩的情况相反,服务业的许多部门和领域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河南社会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河南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1.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选择。本文设计五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省区服务业竞争力:一是经济基础,包括GDP(X1)、城市化水平(X2)、人均消费性支出(X3);二是服务业总量水平,包括服务业增加值(X4)、人均服务业产值(X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X6)、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X7);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状况,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就业之和占服务业就业比重(X8);四是服务业产出效率,包括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9);五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服务业增长速度(X10)。(2)因子分析过程。借助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矩阵表示各指标间彼此相关,有着复杂的联系,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困难性。相关关系会导致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如果直接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会出现一些因素的重复计算,夸大了它们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这些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变换为一组独立的变量。对其进行相关矩阵的KMO and Bartlett’s Test 结果表明,对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能够很好通过假设检验。其次,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四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809%,代表了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信息。再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便于对主因子解释,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正交旋转载荷矩阵。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单位大小的影响,然后计算各主因子。最后,建构综合评价模型。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省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计算省区服务业竞争力情况(如表1所示):
2.服务业竞争力梯度划分。通过对表1的进一步整理,按照综合竞争力Z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梯度(见表2)。
表2的梯度划分依据为取所有省区的Z值的绝对值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值为0.360,因此规定Z≥0.360的为竞争力较强的省区;同时又取所有Z值为负数的省区进行平均数计算,其结果为-0.300,因此又规定Z<-0.300的省区为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结论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也较高。第二,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都排在前列,中部地区大多数在排序的中间,而西部大多数地区都在排序的后列。第三,影响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潜力指标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还比较弱。第四,河南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对于河南来说,首先,应明确由于各省发展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禀赋和服务业发展层次不同,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应做努力的重点和方向也应有所差别。其次,应在摸清河南服务业发展状况、现实优势和劣势所在、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