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

时间:2023-05-17 17: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感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流感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措施

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

1.1宿主因素 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 CRBSI的发生。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 马晓燕 [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发生几率。此外,李慧萍等强调,延长导管的维护期会导致敷贴黏性降低、松动,进而使敷贴下细菌繁殖增加,从而引起局部感染。

从上述研究文献结论可以看出,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加强护理责任心等。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护理防控体系应该是防控肿瘤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护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肿瘤患者WBC急剧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期内、疑诊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期内应减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诱发CRBSI。此外,他们特别强调,院内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不仅要针对患者,更要包括陪护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对文化低,年龄大的患者采用一对一讲解,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发放资料,鼓励其自我学习,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导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用柔韧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应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固定要使用透气指数为3000的无菌透明敷料,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发生。输液接头要采用正压接头,使其余三向瓣膜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不正确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均可致导管内回血增加,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几率,诱发CRBSI,因此,必须采取脉冲方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确保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同时要重视维护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畅、清洁。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无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为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护士在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执行无菌配液、无菌输注、全封闭输注;要对导管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即使用肝素液冲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对导管进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应使用可直接降低导管出口位置细菌定值发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为消毒剂,消毒范围应保持10×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发生已成为了目前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常规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并发挥了有效的临床作用。而不断发展的护理新型理念和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该防控的效果,但是,从本文搜集的文献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于肿瘤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临床的使用价值。此外,病情观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文献中对此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对于新岗护士的迅速成熟无疑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缺失。因此,我认为,目前对防控CRBSI的研究应着重将各种新型护理概念转化到护理细节中,从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3]Christina S, Mullins,Michael, Linnebacher.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and cancer: causality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2,18(42):6027-6235.

第2篇

关键词: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干预;前瞻性监测

据研究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与导管的护理技术密切相关,如消毒液的选择、最大无菌屏障化及手卫生等执行措施。为降低CRBSI的发生率,我院重症医学科将预防CRBSI标准规程的执行率作为科室护理品质指标,执行目标率为95%,将2014年8月~2015年2月ICU内留置动静脉导管患者采用专门的核查表对关键护理措施的执行率进行前瞻性的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2月入住ICU带有动静脉导管>48h和携带动静脉导管转出ICU≤48h的患者。共监测154例,其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7例,多发伤16例,脊髓损伤10例,重症胰腺炎18例,其他疾病73例。

1.2 CRBSI的诊断标准[3] ①有动静脉置管史,插管>48h后出现发热,体温>380C,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②导管和外周血或成对血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

1.3 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采用《国际医院感染控制协会》提供的"预防医院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护理核查表"。该监测表涵盖内容即目前公认的各项CRBSI的预防措施,[5](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液、置管时无菌屏障最大化、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及导管的正确维护)。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由培训合格的感控护士每日随机调查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执行率:正确执行了预防措施的患者数/进行了动静脉导管置管的所有患者;感染率:重症医学科内患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人数/重症医学科内患者留置动静脉插管的总天数)。填写动静脉置管患者监测日志及核查表并根据CRBSI的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发生CRBSI。监测半年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834份。

2 结果

2.1 154例监测期间CRBSI发生情况 监测期间发生CRBSI 10例,10例中体温均>380C,其中5例血培养中有鲍曼不动杆菌,3例血培养中有屎肠球菌,另两例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和洋葱分支杆菌。CRBSI发生率平均为4.85‰。后续跟踪随访结果,本组因感染CRBSI延长ICU住院时间平均为15.6d。

2.2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与感染率对比 见表1。

3讨论

3.1 护理措施执行不力对CRBSI发生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该院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不佳,6项护理措施执行率为58.3%-97.9%;ICU中CRBSI发生率较高,给患者预后及医疗费用带来不利影响,可见落实相关的护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统计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结果显示,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仅占58.3%,说明手卫生制度仍是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良的手卫生会大大增加接头污染的机会。敷料不能及时更换也是引起CRBSI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5]皮肤定植菌80%分布在皮肤的角质层,20%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若敷贴潮湿或污染后不及时更换,置管部位潮湿不但有助于细菌繁殖,且易导致细菌通过毛细血管反应扩散入导管,同时外渗的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敷料可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减少细菌繁殖,固定导管。为便于观察常使用透明敷料。2002年美国疾控中心的指南指出一旦发现敷料存在潮湿、污染、松动,应立即更换。在成年人中使用透明敷料更换时间一般为7d,纱布敷料为2d[5]。而本研究调查结果示,及时更换敷料仅占71.3%。另外,定时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接头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氯已定主要破坏细胞胞膜的完整性,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氯已定能更好的预防CRBSI。

3.2护理策略

3.2.1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但常因工作量过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而被忽视。针对发生感染的10例患者分析,对ICU人员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是首要举措。具体措施:洗手池上方贴宣传画图,包括七步洗手法和参照国内和国际标准收卫生指南制定的洗手指征,提醒医护人员随时洗手,专职人员针对洗手依从性较差的医护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并在探视通道入口贴有洗手的宣传画和配有洗手液,提醒探视人员洗手,改进洗手条件和营造洗手的氛围。同时要做好护工和保洁人员的手卫生监督工作,定期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对不合格的进行分析整改,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每月手卫生执行率与免洗手消毒液的出库数量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2.2统一维护标准 参照标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统一透明薄膜并标明更换时间,换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堵塞,每次操作时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采用密闭系统进行输液,输血及输注营养开设专用通路,采用正压封管技术。

3.2.3 开展教育培训 设定感染控制专职护士,主要职责是评估导管风险;监控置管与维护的操作过程;定期员工的培训及考核;监督工作人员规范洗手及培养标本的留取;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用集束化方案并贯彻实施[4]。

3.2.4 加强留置动静脉导管患者的前瞻性目标性监测 通过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显示,科学有效的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医疗机构相关感染的监测,特别是在高危病区监测可以了解不同间隔时间的感染发生率,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高发因素并进行干预。降低CRBSI的发生率是ICU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监测则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前提。同时感染控制人员通过现场前瞻性监测,可以促进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增加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了解和依从性,从而提高执行力。

总之,ICU患者中CRBSI的发病率较高,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不佳。只有提高护士对CRBSI防控重要性认识,采取正确的护理技术,并实施科学的监测,才能提高护理干预的执行力,最大程度的预防CRBSI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英,季俏.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95-1697.

[2]陈玉平,罗桂芝,高丽娟,罗霞娟,万虹,刘雪琴.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95-897.

[3]袁咏梅,周慧珠.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857-2859.

第3篇

【关键词】甲型H7N9流感;突发性流行传染病;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流感是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是流感大流行株的发源地和新变异株的多发地,加强流感的监测极为重要。对不固定人群进行流感抗体的横向检测,可了解人群对流感病毒的免疫水平,探讨流感的流行趋势,为流感的流行预防和了解流感病毒的变异提供重要依据,甲型H7N9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1]。为了应对突发性流行传染病卫生事件,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我科加强了甲型H7N9流感的护理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2013年6月,共收治甲型H7N9流感排查疑似病例共128例。

1.2 方法

面对突发的传染病,我院立即启动了甲型H7N9流感应急预案,加大了应急管理力度。具体措施:①人员培训(从2013年4月举办甲型H7N9流感知识讲座3次,共627人参加,操作培训4次,共196人参加。理论及操作考核全部合格,见表1。②设置规范的预检分诊点。③设立规范的发热门诊并严格执行有关要求。④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管理。⑤适宜的消毒措施。⑥有效的隔离防护。⑦做好关口筛查;⑧现场督导。⑨健全的应急组织管理。

2 结果

制定并落实了甲型H7N9流感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2013年3月~2013年6月,我院共接诊呼吸道发热患者1580例,留观排查甲型H7N9流感128例,无1例甲型H7N9流感发生。

3 讨论

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甲型H7N9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防范甲型H7N9流感传播,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救治组,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军队有关法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和甲型H7N9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等特点[2],制定了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医院甲型H7N9流感预防控制预案》,并拟定了工作职责、诊疗流程、报告程序、隔离防护等工作流程,统一组织、协调、指挥甲型H7N9流感疫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负责建立和统一调配甲型H7N9流感疫情应急临床专家、急救药品、器械、隔离病区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专家会诊机制,科学指导甲型H7N9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疫情的蔓延。我院发热门诊建立了长效的应急突发传染病的培训机制,在平时进行常规的培训及流程演练,我院多次反复对医护、医技、后勤人员进行甲型H7N9流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从2013年4月举办甲型H7N9流感知识讲座3次,共627人参加,操作培训4次,共196人参加。理论及操作考核全部合格,见表1。掌握其诊疗标准、检测方法、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掌握新的信息及流行动态,提高其职业的敏锐力及判断力,由于平时注重流程演练及强调职业安全教育,强化防护意识及技能,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训练有素,并组建医务人员后备小组,以应对甲型H7N9流感的暴发流行。要落实感染控制首先要落实人员培训,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出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预案,并进行了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全员培训及考核、演练,做到人人掌握,在收治具体工作的各环节设置监督岗,是院感控制工作有力的措施保证。

通过各种感染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医务人员对甲型H7N9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提高了应对甲型H1NI流感防控工作能力。积极应对突发性流行传染病的发展,及时启动预案,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知识培训,精心护理。排查疑似患者128例,采取如上管理方法。因此在甲型H7N9防治工作中起作了重要作用,对甲型H7N9的预防、控制、治疗及医务人员零感染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甲型H1NI 流感疫情, 有效控制疫情蔓延。面对疫情, 我们应以高度警觉时刻准备着, 积极响应上

级安排与号召, 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第4篇

治疗方案

一般人在患感冒后通过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和一般家庭用药就可以解决。西药感冒药治疗局限性较大,而且毒副作用也比较严重,相比之下,许多中药感冒药抗病毒作用更为强大,也更加安全。

近年来,国内多家权威机构对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连花清瘟胶囊是强力抗病毒的中药感冒新药,能够将常见的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型和7型、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等多种感冒、流感病毒“一网打尽”。而且,药中所含的银翘散与麻杏石甘汤既可外散风寒,又可内清火毒,抗菌消炎,迅速消除发烧、嗓子痛、扁桃体发炎等感冒症状。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感冒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整体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药中所含的益气养阴的耐高寒、耐缺氧植物红景天,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抗多种病毒侵袭的能力,是感冒自我药疗的最佳选择。

护理方案

卧床休息

流感病人在急性期由于症状重、代谢增加,所以要尽量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居住环境

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室温要保持在15℃~20℃左右。

加强营养

流感病人大多有高热症状,机体的物质代谢率增加。所以,流感病人的饮食以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如面条、稀饭、乳制品、蛋羹、面包等,以半流食为主,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成人每天饮水3000ml以上,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促进毒素的排泄。

高热的护理

体温超过39℃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湿毛巾头部冷敷等,以增加机体散热,使体温降至正常。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等退热剂。

加强隔离

这是避免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流感病人要按呼吸道隔离采取措施,隔离时间一般为1周或至症状消失。病人避免与家人面对面交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遮口,外出时应戴口罩。

第5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59-02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已成为外科围手术期输液不可缺少的临床手段。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持续的输液保证了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的需要,也使患者较安全、舒适度过围手术期。但置管操作技术也给患者留下了一定风险,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r-Related blood Streanm Infection CRBS)风险。如何预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现将CRBSI的预防及护理等方面的问题综述如下。1.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概述

CRBS感染因素: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有导管因素、宿主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及医护人员因素。其中在导管因素中又包含有导管类型、导管材质、置管的部位及时间、导管附加装置等。2.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措施及护理

2.1加强穿刺护士专业培训和医护教育。我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也明确指出:CRBSI的预防和控制应当首先重视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对专业医护人员的正规进行导管相关知识的学习及置管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手卫生及手消毒,是预防置管血流感染关键。文献报道[2]正确有效的洗手可祛除手上99%细菌;用0.2%过氧乙酸湿毛巾擦手的方法[3]手消毒效果好。我们医院用的手消毒液是0.45%-0.5%醋酸氯已啶,效果很好。而有调查显示,护士对《指南》相关知识掌握不佳[4]。程乐梅报道[5],接受导管相关知识与护理培训的护士进行导管护理,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从1.17%降至0.26%。所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建议培训应由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培训方式可采取课堂讲授、模拟操作、提问回答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的内容也应针对护士比较薄弱、临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重点培训,作到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效果。我院为了持续改正护理质量,分批进行了置管护士置管及操作培训,现在有着大批过硬的导管置管者和维护者,围手术期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几乎为零。

2.2建立完善目标性监测与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2.2.1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优质护理服务。我院感染控制人员每月进入病房监测找不足,对于及时纠正、抑制和杜绝血流相关感染起到了很好作用。袁玉华[6]等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认为缺乏相关教育、无定期监测措施等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和监测系统,开展系统教育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另有报道[8],对防止CRBSI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增强CRBSI防护措施的执行,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降为1.94/1000个导管使用天数,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

2.2.2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定期监测。陈玉平等[7]研究显示,在专科护士的监控和督导下,洗手液和手消毒液的消耗明显增加,手卫生的质量明显提高,导管的使用率(导管日/患者日)下降,有效降低了CRBSI的发生率,证明设立感染控制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必须经过系统专科培训,掌握感染控制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方能建议指导和监督其他医护人员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2.3定人、定点置管操作:

2.3.1穿刺置管技术与无菌操作:我院目前临床上基本由医院配备的、有证置管医护人员置管。各科室有专人置管。医院置管者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8]。医生操作熟练,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导管移动幅度减少,微生物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也相应减少[9]。因此,应加强对医师置管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使置管操作规范化,保证操作的熟练度,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穿刺前、中、后均实行严格的无菌操作[10-14]。若在普通科室进行静脉置管,穿刺人员必须带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或一次性手上依),带无手套进行管。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护人员的手是CRBSI,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的手和病人皮肤进行消毒。穿刺前用消毒液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3次,消毒范围至少10cm平方以上,待消毒完全干后进行穿刺。持续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无菌护理,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如果情况允许,中心静脉外露置管部分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提供24h更换。

2.3.2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分单腔、双腔、三腔及多腔。我科采用单腔16G-scw-cvc-p1导管进行穿刺。导管主要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和硅胶等。选用弹性及柔软性好的硅胶导管,对血管内皮损伤小,同时硅胶导管提供防水表层防止细菌的黏附并延长置管的时间,所致的感染率远低于聚氯乙烯[15]。抗感染导管可以明显推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可能>5d,宜选用抗感染导管,可选择第二代氯已定/硫铵嘧啶银抗感染导管,次种导管内表面氯已定涂层,外表面涂层除含氯已定外,同时含有磺胺嘧啶银,释放药物时间延长;也可选择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导管[16]。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为硅胶导管。根据管腔数目不同,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有文献报道[17],单腔管感染率为8.3%,而双腔管则高达37.3%。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多通道的静脉导管及多接头装置,通路以满足患者给药的需求为原则。以减少感染危险。

第6篇

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血流感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置管患者50例(男25,女25例),要求年龄最好相近并已满18周岁,已做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透析,2~3次/w规律透析,每次4h。

1.2成立品管圈小组

1.2.1选定圈员 全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拔出10名圈员,其中圈长1位、护士长担任的辅导员1名、圈员8名。圈长由年资高的1名护士担任,其余人员皆为圈员[1]。要求圈长对全圈的组员负责,而护士长起监督指导的作用,全圈人员在实验结束后,完成对圈员的评价。

1.2.2选定主题 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血流感染率"为主题,对患者实行QCC,实施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10月31日。

1.3培训方法

1.3.1理论培训 由于护理人员对QCC活动流程的不熟悉,导致圈员们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采用1vs2vs8的模式,即先让圈长与辅导员先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培训,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对QCC有一个充分完全的认识。圈长和辅导员必须提高圈员对QCC的认识与熟悉度,并学会采取QCC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护士长可以从患者、患者家属与医院的环境(如医生、护士等人文环境以及导管与空气接触时间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圈员们进行探讨商量,之后在例会间隔期间由圈员们提出详尽的计划书[2],再在下一次的例会上讨论可行性。例会时间不必太长1~2h即可,但一定要调动圈员们的讨论积极性,从而使其对QCC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1.3.2实际操作

1.3.2.1调查现状并分析原因 本透析室共有维持性透析的患者240例,其中72例置有双腔导管,因此无论是机体恢复能力或是机体运动能力、机体抵抗力相对青壮年而言都不强,因此感染率也随之上升。

1.3.2.2制定解决方法 ①在医护人员问题上,我们要加强对年轻、经验不足的护士的培训,由高年资的护士带领、教导示范如何正确规范的进行双管导管换药与封管;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对护士常犯错误进行总结归纳,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想方法有效规避不能解决的问题;使用护士长不定期提问的检查监督政策等。②在患者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与其做好沟通,因为尿毒症患者病情经常迁延不愈,这种心理对患者的痊愈造成很大阻碍,因此我们要于患者做好沟通,让患者以一健康的心态面对治疗。并在走廊张贴导管护理步骤,方便患者家属随时学习。③在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问题上,我们要重视感染问题,经圈员讨论,解决方法如下:医生和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指南,减少细菌在医院、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圈长和辅导员不定期检查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错误或不正确行为的发生;保持屋内适量通风,使空气流通;选择周三下午作为为护士、家属与患者的双腔管有关问题的答疑时间。

2结果

通过比较50例患者QCC前与QCC后的感染人数与拔管人数,计算相应的感染率与拔管率。

2.1实物结果 QCC实施后的感染人数与拔管人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虚物结果 QCC实施后圈内人员的团队意思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见表2。

3讨论

综上所述,经过此次QCC的活动,可以简单进行双腔管感染的预防工作,医院工作人员更加重视细菌感染,使得尿毒症末期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后的血流感染率以及其拔管率有明显下降。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主要以护士长为主变为了全人有责, QQC活动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踊跃发言、敢想敢做[3],使圈员的创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提高了圈员们的团队精神以及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同时QCC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而存在,从而可以不断地改进其工作的方法。品管圈活动通过提升我们服务护理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的目的。总而言之,QCC活动是一项巨大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12).

第7篇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重症患者 病情观察

中图分类号:R51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3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uenza illness influenza HlN1 the focus of observation. Methods 21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uenza HlN1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of influenza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multipl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symptoms and risk for influenza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uenza illness HlN1 the focus of observation. Results 21 cases of influenza H1N1 in all patients with severe cough, lung wet-ming, 13 patients with moderate fever, 12 cases of gas-tight, 10 patients with tachypnea (24 times), 6 cases of fever, three cases of SO2 decreased ,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decreased, heart rate, two cases of high fever, 1 case of orthopnea, cyanosis lip Violet, 1 case of coma, all recovered after the rescue, no deaths occurred.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uenza (H1N1) targeted key observation of consciousness, body temperature, breathing, coughing, SO2, heart rate, detect changes in condition and take appropriate emergency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Keywords】Influenza A (H1N1)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ondition observed

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全球的发病人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不断增加。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可出现出现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等严重威胁生命的症状。我院从2009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21例,经过仔细的病情观察、及时的抢救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死亡病例。现将2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以便掌握甲型HlN1流感重症患者病情观察的重点及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1日至30日我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人,女性8人,年龄6~42岁,平均年龄23.3岁。使用无创呼吸机2例,使用有创呼吸机1例。

2 甲型HlN1流感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2.1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2]。

2.2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1.呼吸衰竭;2.感染中毒性休克;3.多脏器功能不全;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2]。

3临床表现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例重症患者中均有发热、咳嗽、肺部湿鸣,57%的患者有气紧,47%的患者有呼吸增快,14%的患者有SO2下降、氧分压下降、心率增快,4%的患者出现昏迷、高热、端坐呼吸、唇甲紫绀等严重症状。

4病情观察重点及护理

4.1 密切观察体温有无升高,是否逐渐下降

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的观察是重点。发热患者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正常后每4小时测量1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一天摄入2500~3000ml的水,以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帮助散热[1]。体温超过39℃,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防止体温进一步升高。

4.2 观察咳嗽有无好转,肺部湿鸣是否减轻

应重点观察咳嗽的频率,咳出痰液的性质和量,是否出现脓痰、血痰,听诊肺部湿鸣有无增多,每日记录。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教会爆发性咳嗽方法,必要时给予胸背部叩击、引流等辅助排痰。

4.3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有无气紧现象

本资料显示约一半的患者有呼吸增快和气紧,所以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深浅度的改变,对于有气紧和呼吸增快的患者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治疗,并观察氧疗效果。

4.4 密切观察SO2、氧分压、心率是否正常

对于有气紧和呼吸增快的患者给予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血压是否正常。sp02监测是了解血液中的氧含量,正常在95%以上,低于90%者说明通过肺内氧气的交换量减少,可出现呼吸衰竭,应进行血气监测,及时了解缺氧程度,及时抢救治疗。

4.5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情况

4.5.1 观察患者有无谵妄、意识模糊、昏迷等意识障碍,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备好吸痰器、抢救车等,积极抢救。

4.5.2 昏迷患者观察瞳孔变化: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是否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等,警惕脑疝的发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遵医嘱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

4.5.3昏迷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做好皮肤、口腔、眼睛的护理,为患者使用气垫床,减轻局部压力;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清洁,每日做好晨晚间护理,每班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工作,建立翻身卡,了解受压皮肤情况;重点擦洗身体的受压部位,并更换清洁干燥衣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2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择清洗液;眼睛洗净后用眼膏保护眼角膜,并用湿纱布覆盖。

4.6 密切观察呼吸机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管理

4.6.1 环境管理 使用呼吸机时保持环境清洁,及时进行空气消毒,使用灭菌型动态空气净化器持续24小时空气消毒。

4.6.2 使用有创呼吸机的观察及管理

4.6.2.1 使用有创呼吸机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动作是否与呼吸机配合 ,检查呼吸音是否清晰对称 ,检查呼吸机参数设定是否适当,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

4.6.2.2做好人工气道管理 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管道污染或工作性能障碍时及时更换;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积水瓶要处于管道的最低位并及时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手乱倒,以减少交叉感染;温湿交换过滤器又称人工鼻(HME),利用患者呼出气体来温热和湿化吸入气体,能保持管道本身干燥;适时吸痰,吸痰指征包括: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音减弱、肺部听诊有罗音、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或氧分压突然下降等;将机械通气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作为预防VAP的常规措施,即半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的最佳。

4.6.3 使用无创呼吸机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面罩应贴紧皮肤,不能漏气 ,认真观察呼吸频率、呼吸形态、有无呼吸疲劳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并详细记录。

4.6.4使用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应持续监测SpO2和血气 ,备好简易呼吸器、吸引器、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抢救用物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和变化快,我们应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特别是在病情观察中应对神志、体温、呼吸、咳嗽、SO2、心率进行重点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做好患者的消毒隔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防止传播。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14-1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特点,人群普遍易感,在中医则属于中医温热病的范畴,护士在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不但要掌握西医基础护理的一般知识,还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辩证施护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候,从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做好中医护理工作。故应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以辨证为前提,以证候为依据,在护理时区别对待。现总结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2月的15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辩证施护体会如下:

1一般护理

1.1适当休息,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1.2保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做好空气消毒。时行感冒要进行呼吸道隔离。

1.3观察病人体温变化,每日测2~4次。必要时测血压。观察恶寒与发热的程度及变化。

1.4观察咳嗽及痰、涕性状,脉象以辨别证型及判断病势的顺逆、有无变证先兆。

1.5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室内应经常洒水,空调温凉度应适宜,不可与室外气温悬殊过大,或让病人在室外休息、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

1.6详察病情病情观察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尤其对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妊娠妇女,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以免发生意外。

2辩证施护

2.1风热犯卫

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舍脉:舍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施治以疏风清热为主。

施护:

2.1.1保持室内空气畅通,避免直接受风,衣服薄厚寒暖适宜。

2.1.2根据恶寒发热轻重不同,决定测量体温,轻者每天两次,热重者(38以上)4~6小时一次。

2.1.3甲型H1N1流感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切忌炙厚味及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之物。

2.1.4重点观察服药后发汗与发热的变化。可每日服两剂药: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杭10g、桔梗10g、牛蒡子15g、竹叶6g、芦根30g、薄荷(后下)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咽痛重加锦灯笼等。一般是煎好后乘热顿服,以助汗出,意在使邪由肌表随汗而出。服解表剂时应避风、覆被、啜热粥以利发散驱邪外出。一般以汗出退热为佳,切忌汗出吹风,复感外邪。汗出表解虽是正常现象,但汗出一定要适度即遍身微汗,自头面胸腹至手足四肢,全身湿润。若服药后仍不出汗或汗出不透,病必不解,可增加衣被、多喝开水等以促使出汗,但绝不可大汗淋漓,汗出太过则耗伤气津,甚则有亡阴亡阳之虞。

2.2热毒袭肺

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舍脉:舍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施治以清肺解毒为主。

施护:

2.2.1保持室内通风凉爽,每2~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必要时测量血压。

2.2.2观察发热,舌苔,脉象变化。舌为心之苗,通过经络联系贯穿人体,所以病之经络,脏腑,卫气营血皆形于舍。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辨舍是诊断温病的重要方法[1]。

2.2.3高热者可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措施。汗多者应及时擦干,勤换衣服,以保护皮肤清洁,可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清淡素菜为宜,并鼓励病人多饮清凉饮料及甘润的瓜果,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增加抗病能力。

2.2.4观察胸,腹,颈有无红疹,白痦出现。

2.2.5做好服药后的观察:可每日服两剂药:灸麻黄3g、杏仁10g、生甘草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浙贝母10g、桔梗15g、黄芩15g、柴胡15g。便秘加用生大黄;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每剂水煎400毫升,宜急火快煎,每次口服200毫升,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使邪遏而伏里。

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甲型流感的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大,且通过呼吸道传播,此类患者一入院立即被隔离治疗。医护人员必须重视这时患者的一些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护理。《素问。举痛论篇》中指出[2]:“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患者恐惧,情绪紧张,我们要“开之以其所苦”,说明发病因素和病理演变,解除顾虑,心情舒畅,心,肝之气得以畅和调适,病势缓解,迅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第9篇

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控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防控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重申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识再提高

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群防群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坚持“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的防控策略,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我市甲型H1NI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培训再强化

各医疗卫生机构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医护人员防治知识的全员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对来院就诊的每一位流感样病例做好甲流防控知识宣传。中心卫生院还要对辖区内村、社区、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做好甲流防治知识宣传,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三、措施再落实

(一)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要选派具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及时做好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及登记,并派专人负责引导发热及流感样病人到发热门诊诊治;发热门诊要有固定专职医师接诊,实行24小时值班,发热及流感样病例原则上不能在普通门诊就诊;做好发热门诊病人门诊日志登记和疫情报告工作,对聚集性流感样病例要及时报告。同时要做好病人个人防护(免费发放一次性口罩)和健康宣教(免费发放健教资料如《甲流家庭预防指南》、《流感样病例居家治疗指南》等)。

(二)落实输液等场所的院感控制措施。尽可能不输液或减少病人输液量,能口服药物治疗的尽量采用口服,以减轻输液室护理工作压力,防止因输液出现交叉感染;医院应当单独设置发热病人输液室或将发热病人输液和普通病人输液分区分隔;加强输液等场所的通风、消毒。

(三)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认真做好预检、分诊、转送、接诊、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严防医护人员交叉感染。

(四)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各医疗单位要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并及时转至市中心医院救治,市中心医院要成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病例的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各有关医疗机构要相互沟通,做好转诊病人的衔接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医务室、门诊部等医疗机构不得擅自接诊高危、重症和聚集性流感样病例。

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2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11月收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1.3岁,学生18例,干部1例,孕妇1例,无职业者5例;输入性1例(为外地打工人员到本地)。

实验室检查:均进行咽拭子检测、心电图检查、胸片、肝肾功血常规等检查。所有病例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核酸病毒阳性,心电图检查16例正常,5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伴节律不齐,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律不齐,1例偶发室性早搏,1例出现传导阻滞伴T波改变。胸片3例正常,其余均出现双肺或一侧肺纹理增多增粗。

诊断: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第三版)》确诊,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8例,危重症患者14例,其中13例有肺部感染,4例出现心衰,3例同时出现心衰、呼衰,1例并发病毒性脑炎,8例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升高,4例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

治疗方法:①抗病毒治疗:所有病例均给予奥司他韦(达菲)口服,成人每次75mg,每日2次,共5天;儿童用量根据体重来核算,体重40kg的儿童用量为75mg,每日2次,共5天。②抗感染。③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激素:6例使用激素治疗。⑤止咳化痰平喘。⑥对1例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进行抗脑水肿,保护脑细胞治疗。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⑧中药治疗。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

护理体会

24小时动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我院收治的25例中有1例入院后呈浅昏迷状,双侧瞳孔0.3cm,对光反射迟钝,1天后意识转为模糊,第3天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其余患者意识清楚,有5例精神萎靡,8例精神较好。观察到意识加深的患者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及处理。

连续心电监护,SPO2监测,一旦发现呼吸,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必要时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行气管插管,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

纠正缺氧,给予鼻导管,面罩吸氧;或鼻导管面罩双吸氧,其中有4例进行双吸氧5天后改为鼻导管吸氧。

鼓励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咳痰。咳痰无效可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粘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

对呼衰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5例中有1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2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要向病员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员的配合,并调整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对烦躁者可采用镇静镇痛治疗,我们采用的是力月西+芬太尼稀释液,根据镇静镇痛Ramsay评分情况调整用药量。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并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一例12岁患儿出现大量的血性泡沫痰,除使用强心利尿药外还减少吸痰次数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加用PEEP治疗,8小时后泡沫痰逐渐减少,40小时后泡沫痰消失,6天后停用呼吸机,住院21天后治愈出院。

对出现心衰患者采取半卧位卧床休息,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药,并严格控制入量,把握好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对高热者除进行药物降温,肌注来比林外,还采用物理降温,头部置冰枕、戴冰帽;小儿额头上放置退热贴,降温期间注意皮肤的保护。

流感相关症状、体征的观察:均进行流感相关症状、体征的动态观察,详细记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达40.5℃,发热持续时间最长达10天。出现乏力、肌肉酸痛15例,主要是成人;出现咳嗽、咳痰、鼻塞、流涕20例,成人和儿童都有,但成人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儿童则先出现鼻塞、流涕后出现咳嗽、咳痰;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1例出现腹泻;8例出现咽痛、咽痒不适,其中有5例儿童扁桃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遵医嘱及时准确有效应用各种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所有输液病员均应用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速度,对进行中药治疗患者,密切观察排泄情况。

及时监测电解质、肝肾功及血心肌酶谱,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预防DIC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每天汇报治疗进展情况,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途径,让家属明白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还要做好卫生宣教,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

法中插管前用肛管头在旋转入肛动作,减少对的刺激,提高患者舒适度。

药液注完后抽吸5~10ml空气注入肛管可将肛管残留药液全部注入肠腔节约了药液保证了药效。拔管前肛管在肠内保留3~5分钟,可以减少拔管给括约肌带来的刺激,给其一缓冲时间减少便意,拔管后继续采取左侧卧位或膝胸卧位有利于药液充分在结肠内保留吸收,减少药液外溢,增强疗效;传统保留灌肠[3]影响疗效,尝试用输液器滴注法保留灌肠也具有费时、材质硬易堵塞等缺点。

总之,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接18号保留灌肠管(DRG-B)法,将整体护理贯穿于整个操作过程始终,在注重患者健康宣教基础上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消除紧张情绪,增强了舒适度满意度,增强了疗效,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延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节约治疗费用,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亦武.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40-41.

第11篇

一、调整完善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措施

对入境人员中有发热(≥37.5℃)或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全部转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排查和治疗,卫生部门在接到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接运。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卫生部门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或随访。对无固定居所的人员,可在住地或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或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航空器上的密切接触者定义为:以病例为中心左右各一位,前后排各三位。

二、调整完善诊断程序

各省(区、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开展诊断工作。对辖区内续发病例,由省级、地市级专家组或医疗机构,综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三、实行分类收治的治疗措施,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工作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应收治到定点医院治疗。对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病例也可考虑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的轻症病例,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转送至定点医院治疗。

各地应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特别关注有基础性疾病者、老人、孕妇等重点人群,出现疑似症状及时诊治,降低病死率。

四、加强医疗机构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以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专门病区等重点场所的管理,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五、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略)

六、加强以监测为重点的基础性工作(略)

七、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要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采取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公众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病例居家治疗时不得外出,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参加大型公众集会等。

八、做好今年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

按照我部2005年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要求,遵循自愿接种的原则,在今年9月前安排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争取在11月底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工作。

九、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公众信心(略)

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略)

卫生部办公厅

第12篇

【摘要】 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或/和咽喉部的急性炎症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目的 讨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心得。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多数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或/和咽喉部的急性炎症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i n f e c t i on)。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多数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常见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当机体和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引起本病的病毒类型很多,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各种病毒问无交叉免疫,而且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因此,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发病。临床表现

(一)普通感冒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成人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

1.症状潜伏期短(1~3天),起病急,初期有咽干、喉痒,继而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有流泪、呼吸不畅、声嘶、干咳或咳少量粘痰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有低热、全身不适、轻度畏寒、头痛、胃纳差、便秘或腹泻。如无并发症,一般一周左右痊愈。

2.体征可见鼻咽部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1)症状: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烧灼感,持续时间不长,咽部疼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可伴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感染时可伴有眼结膜炎。

(2)体征:咽部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可有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1)症状:以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咳嗽时疼痛为特征,常有发热、咽痛和咳嗽。

(2)体征: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伴触痛,可闻喘鸣音。

(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

1.症状 起病急,有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转贴于

2.体征 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可有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细菌的检测 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以确定病毒类型,细菌培养可确定细菌种类。

诊断要点

病人有受凉或与上感病人接触史;有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发热和全身酸痛等症状;体征仅有上呼吸道粘膜充血和水肿等表现;结合外周血象及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及细菌培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协助确定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要点

(一)对症治疗 发热、全身酸痛可用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咳嗽时给以溴己新(必嗽平)、喷托维林(咳必清);咽痛时含消炎喉片,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涕可用1%麻黄素点鼻。也可用中成药。

(二)病因治疗 尚无成熟的抗病毒药治疗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等抗菌药物。主要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及咽疼、咳嗽等症状的变化。如近1~4日内有较多类似上感病人,应警惕流感的发生。

2.休息 症状轻者应适当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者应卧床休息。

3.饮食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症状护理

(1)发热的护理:高热时按医嘱应用解热剂;出汗较多时要做好皮肤护理。

(2)咽疼、咳嗽、声音嘶哑:按医嘱用药,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5.药物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滥用抗生素。健康教育

1.进行预防上感的健康教育,如避免受凉、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进行有规律、合理的体育锻炼,坚持冷水浴(或冷水洗脸),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上感高发季节,尤其疑有流感流行时,应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上感易患者可使用疫苗预防。

2.本病预后多数良好,少数人可并发心肌炎、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在恢复期若出现心悸、关节痛、眼睑浮肿等症状时应及时诊治。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