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5-17 17: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

一、协同理论及其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主张协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在协同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发展规律。协同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在系统内部结构反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中,具有着相似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揭示复杂系统持续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一个系统的运行发展,主要是由构成其整体的各子系统间的共同作用推动的,子系统间关系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决定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与发展水平[1]。协同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发现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解决系统内部复杂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协同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协同效应、伺服和自组织。协同效应是系统内部协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子系统在不同的外部扰动及内部变化影响下,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同时还是推动系统内部结构、状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当协调作用的影响达到质变水平时,就会促使系统由无序状态进入到有序状态,即产生协同效应。伺服原理描述的则是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发挥作用的规律,即系统内部慢变量支配快变量,序参量主宰变化过程,其中序参量是一种从无到有,且可以标志新结构形成的特殊慢变量。伺服原理是通过对系统变化临界区域的变量观察中得出的,从慢变量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分析出系统内部平衡状态变化的走向,而对序参量的把握则可以帮助观察者找出系统变化的决定因素,乃至实现对系统的整体调控。自组织原理描述的是在非外部组织命令指引下,系统内部通过自发组织、协调形成新的平衡结构的作用规律。自组织原理关注的是系统内部的运行变化,自组织的过程并非随意进行的,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并非外部制定,而是子系统协同运行中形成的。

(二)协同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内容、主体较为多元,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可以为协同理论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素材。反过来,协同理论作为分析系统运行发展规律的理论,又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发展的规律,进而为双创教育的系统研究提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为协同理论研究提供分析素材。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基于实践的大量研究作为支撑,协同理论也是如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较新的系统出现,这本身便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协同理论研究扩展了素材的来源[2]。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为协同理论在现象分析与原理检验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对于推动协同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协同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基于协同理论所展开的分析研究,还能够帮助教育主体更准确地找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协同理论的分析结果指导教育实践,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以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二、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及要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一方面,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一切从学生出发。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也要坚持学生中心和素质本位的原则,即将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作为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各参与主体应围绕这一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协调、合作,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发挥协同作用,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的关键价值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人才在知识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应当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也是教育工作培养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中,也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既包括地方性的创新发展需求,也包括全国范围内各行业领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只有切实从需求出发,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这也是实现多元协作中多方共赢目标的基础所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第一,如何在多元协作中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但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因为各参与主体在理念、思维、协作策略、利益侧重方面的偏差,导致学生的主体价值被忽略,变成为完成教育任务或响应政策号召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实脱节,陷入形式化困境,且由于不关注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自身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即便进入社会也无法保证成功达到创新创业目标[3]。第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元协作协同机制。协同理论较为关注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作用发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系统内部各部分最初呈现为离散的状态下,协作的促成是围绕学生、社会需要、各方利益而实现的。在这一系统中,如不能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很容易导致各方之间的配合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达到资源价值的整体最大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就是要通过各协作参与主体间的沟通,构建各方共同认可的最佳合作规则,有效发挥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积极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有效性[4]。第三,如何在多元协作体系中把握序参量的关键作用。伺服原理强调慢变量尤其是序参量在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存在着大量变量的参与,要使多元协作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质的演变,对其中作为关键变量的序参量的把握也是尤为必要的。高校及其他参与主体如何能够准确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并通过加强关注和自主调节措施的运用,把握序参量的作用效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之一。

三、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构建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供给基于自组织原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成功,需要依靠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自发组织和协同运行来提供保障,在非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约束状态下,保证多元主体间的整体协调是极为关键的。一致的出发点和中心能够促进各参与主体行动目标、和资源调配方向的统一,这也有助于形成协调和联系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纽带,使整个体系持续向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其中根本和关键。因此,在多元协作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供给。第一,高校方面应当做好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班本乃至学生小组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全面强化课程与学生实际相匹配的精准性,注重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第二,企业、社会机构、家庭等各方则要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通过有效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长处,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5]。第三,高校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各方之间的资源交互利用,发挥资源的共享优势,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应链条的完善性。通过在资源供给上的有效协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发挥保障作用。

第2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创新创业;教学思路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国家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第3篇

【关键字】教师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家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从教育教学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从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法律保障。可以看出,双创主线已然确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升人才总体质量。

本文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能力培养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致力于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推动和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导,担任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因而,教师应成为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能够胜任创新创业导师角色。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影响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知识技能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培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明确指出了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必然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融合。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和I会高职教育理念,要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理念转化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人才的理念,从根本上重构教学理念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知识技能提升

教学知识技能包括基本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岗位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是从教师的人格出发,规定教师要具备的能够感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以人格培育人格;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前沿应用知识,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分析和把握,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修正;岗位实践能力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操作的结合,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以研带教;具有创新学习能力,从实践出发不断调整丰富知识结构,总结经验创新解决方案。

(三)服务社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工作任务,在双创教育目标下,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胜任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双师队伍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社会服务能力,而且要有能把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到影响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1、依托产业开展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多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专业。院校要立足实际,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贯穿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2、倡导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创新推动“一体化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做用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融“教学做用”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举办创新创业教学大赛,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热情。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专兼结合的多元教师队伍

1、集聚创新创业优秀师资。加强师资队伍总体规划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参与机制,设立专属部门和指导委员会,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从学校内部挖掘优秀教师资源,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

2、采用灵活方式引智培智。通过 “引进与引智相结合”、“大师与团队相结合”等引智模式和国际交流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培智模式,逐步培养一到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实施创业导师培训计划。采用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举措提高教师能力;引进创业培训认证体系,培养专职创业导师。

4、鼓励教师团队传帮带。树立创业典型,鼓励创业导师和学生将创业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技成果,探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经验。通过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老生创业带动新生创业,形成创新创业教(上接116页)育的良形循环。

(三)打造教师创新创业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

1、依托产学研项目,搭建实践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方联动。例如,邯郸高职院校以丛台区政策构建的“一街四园一中心一基地”(邯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孵化园、邯郸金融中心、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师生的实践能力;唐山工业职业学院建有与专业群对应的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国家行业企业培训中心,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平台;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搭建“信创商城”电子商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创业平台,并提供各种创业支持和保障。

2、成立双创教育中心,开展创业活动。由创业教师团队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课程研发与教学、组织与指导创业大赛,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并对学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专项创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训。

三、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

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活动良性运转,需要政企校共同搭建平台保障实施。

目前,W界、业界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形成共识,一些地方、行业先试先行,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鼓励教师创立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岗位技能实践与服务、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出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岗位评聘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构建了海外培训、国内培训、校内培训、企业挂职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去企业顶岗挂职半年,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明确了学院三大科研导向,一是解决区域行业企业技术难题或服务,二是智能家居与电子商务,三是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教师也可在企业担任技术员和技术顾问,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执行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在完善和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创新学习和锻炼,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国家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2015.05;

[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

[3]“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工作环境 建设

一、加强与改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研究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招聘岗位不断萎缩,企事业单位对硕士生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加之研究生存在可塑性差、年龄偏大、容易跳槽等劣势,很多单位在录用新人时都倾向于本科生,因此创业无疑成为发挥研究生才能、体现价值的“自救之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就业渠道,让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学生走上创业发展的道路。

当前,研究生创业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2013年一项调查统计,52.3%的研究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不到7.8%,最终走上创业道路的只有1.8%。因此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还不强

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工作重心放在本科生上,忽视了研究生群体,或流于形式,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比较肤浅,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得还不透彻深入,往往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临时拼凑文件和支撑材料,创新创业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2.现有教育模式与培养需求脱节

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于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学生看重成绩和,往往轻视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很多高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重视知识传授,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不太重视,往往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3.资金和硬件设施匮乏,形式单一

很多高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设立专门用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创业园区和场地建设明显滞后,甚至没有专门的学生创业基地,硬件上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且当前研究生创业形式比较单一,像笔者所在学校这样的文科院校,创业项目多集中在教育培训和翻译领域,缺乏多样化和深度化。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和教辅人员,教师本身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能感同身受,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和互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部分高校从企业聘请专家做兼职教师,但仍旧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加之经费有限、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是有限。

三、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要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要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入手,正确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努力从领导班子配洹⒄策扶持、师资调配、硬件投入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理论研究,分析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对策,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相对滞后,学校应充分征求师生建议,召开座谈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结合培养方案和学校实际优化课程结构,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实践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业技能。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在现有人事制度的基础上向一线授课教师倾斜,给予相应的配套保障,做好激励和退出机制建设,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明确的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时效。

4.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5篇

关键词:“双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第6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性、创新性、开创性为内涵,以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素质教育[1]。自1947年,从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算起,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鼓励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2]。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举措也越来越多。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国家方面

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同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政府创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引导,无疑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进步。

(二)社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掌握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接受者。随着高校的创业热,来自于社会各类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很多创业交流平台和很多分支的创业团体。由于大学生创业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涵盖专业范围广泛,相应企业均开发或者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类服务和产品,如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行业提供的贷款融资服务,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援助支持等。

(三)学校方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统筹下,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迄今已举办了13届。随着社会对创业的逐渐熟识以及国外创业教育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青年学生又把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引介到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全国学联等单位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迄今举办了8届[3]。“挑战杯”竞赛在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有涉及,不仅推动了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及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

(一)盲目创业

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更多地是艺术理论知识,创业设想太大,对创业充满无限的乐观情绪。所学理论知识难于与创业的实践相结合。对商业前景缺乏真正的认识,创业思想与观念经不起现实与市场的考验。然而创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创业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如果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几率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认真地思考,选择合适的行业发展。

(二)创新创业不具有持续性

a.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残酷激烈,使得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难以达到理论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呈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且与专业课程联系较少,目前大学最为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开展各种讲座和创新创业竞赛,然而这种形式的着眼点只在于加强创新创业的技能训练,缺少了对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理论研究不足,不能有效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2][3]。b.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已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单一,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问题使得各个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一致,形式多样,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没有考虑普及性、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的不好,缺乏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2]。

四、解决方法

(一)加大高校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主角。各高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优势,应深化改革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的构建,健全完善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建构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融合,搭建品类众多的创业实践平台[2]。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坚持文科与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我国可借鉴美国经验,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艺术类高校,对于经济管理等的科目的学习较少,而学生亟需这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丰富的理论作基础。所以课程设置不仅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也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同时,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5]。

(二)引导学生做好长期规划

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创业学生的引导和规划,使其了解社会环境,做最明智的创业选择。学校应该有组织的对有创业想法并有能力的创业者进行课堂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清创业现实,有效的规避毕业后创业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风险,还可以请社会知名学者做正确的创业理念指引。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需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展开。

作者:黄晶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49-50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3]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275(12):231-235

第7篇

首先,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创业人才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开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为一大社会问题,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已经超过50万人,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热”、高校“冷”:部分高校领导决策层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有误区

在现有高校管理机制下,不少高校对培养创业型人才有认识上的误区。“985”、“211”高校认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目标,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方式,不属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即创业型人才不是研究型高校的任务和目标。同样,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则认为“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而创业人才是自谋职业,不宜大力开展这类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招生及学校发展。

(二)高职院校“热”、研究型院校“冷”: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难进入高校现行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院因为面临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它们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鼓励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创业。而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高校,它们的毕业生有品牌效应,就业机会远远高于高职院学生,他们的社会就业竞争力也高于高职院学生,所以,这类大学的创业教育积极性明显低于高职院校。从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综合看,创业教育的形式大致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创业项目及团队活动为主,主要是有学工处、团委、相关学院,学生会组织等负责,而学校教务系统、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负责人、财、物的职能部门不介入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事宜,从而客观上形成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二条线,创业教育单项活动与学校主流工作分离的现状。

(三)学生“热”、教师“冷”:没有完整、成熟的创业教育工作体制

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创业活动比较感兴趣,而高校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他们因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学科所限,再加上教学科研的工作任务重,以及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导向作用,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相对于大学生明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各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缺乏一套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往往流于一种口号式的办学形式。

三、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3] 田玲.专业教育的界定及跨学科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第9篇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被简单认为是培养经贸岗位的合格专业人才,教育观念上则认为高职学生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和升本。随着我国步入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建立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其一,知识经济是以高新科技为载体的经济,本质就是创新。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同时还拥有专业知识的高职学生将担负起创新创业这一责任;其二,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变成了当今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新技术的小型企业具有打入及占领市场的相对性优势;其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大众教育以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创业不仅是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党早在十七大中就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的口号尽管已经提出多年,然而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缺乏。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十精神,仍然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作者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旨在推进高职经贸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和开拓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无论对于学生创业,还是就业升本,在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职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作者统计了所在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类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并对学生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经贸系共开设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会展策划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六个专业,这六个专业仍然属于目前的热门专业,近三年来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普及的影响,就业层次普遍较低。2011年共有毕业生 382人,有1人自主创业,创业公司为一家精品商店,目前的经营状况一般;2012年共有毕业生 418人,有1人自主创业,创业公司为宁乡县偕乐桥龙文美的专卖店,2014年初才实现收支平衡,竞争压力较大;2013年共有毕业生419人,无自主创业。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自主创业的学生极少,不到应届毕业生的2‰,并且创业层次较低,几乎不能利用上自己的专业优势,创业成本中科技含量低。这说明了我院经贸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与我院尚未形成系统连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息息相关,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创业教师队伍缺失的问题。

(二)教材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很多高职经贸类专业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在课程选择和安排上缺乏一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材体系。虽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完善的教材是开展扎实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教材体系建设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三)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制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因素。很多高职学校对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项都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项目开展缺乏持续性甚至立项之后即停滞或终止,一些有潜力的项目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培育而最终流产。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机制分析

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必须针对性的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经贸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以下从宏观上探讨和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建设。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长期边缘化造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一和受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应该尽快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经贸类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有据可依。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逐步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之中,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对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引导个人发展。

针对经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经贸专业特色。因为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离开自身的专业优势,创新和创业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注意到少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允许创新和创业的多样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鼓励教师同时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反馈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发优质适用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强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本专业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目的。

(五)探索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实践性特点更为突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同时,要积极推进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也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经贸类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四、经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在具体开展经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同时推进,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促进类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制度建设

在学院层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办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设立一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从项目组织申报、立项、执行、结题验收都做出具体规定,对指导教师在工作量上补助、奖励、考核办法也都应该做出具体规定;对参加项目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对项目成果突出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为经贸系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政策保障。

(二)项目建设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普及,在保障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好创意,通过收集学生的想法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育有潜力的项目。学院和经贸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对优秀项目进行资助。院级资助办法应明确规定项目申请、评估、经费监督等具体措施。

(三)团队建设

在学院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在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应以专业的创新创业社团为基础,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实现智慧、激情、朝气的碰撞。通过团队自我管理,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在经贸系层面,设立创新创业分社团,通过进行专项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成熟到可以申请市级和省级的创新创业相关项目。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承前启后,在一个社团里暨要有临近毕业的老手,也要有一、二年纪的新手,并鼓励团队里跨系、跨专业,取长补短。

(四)课程建设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对人才培训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对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筑方面,应着眼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增强。在课程体系构筑方面,要围绕通识核心课程,融入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实务类通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围绕经贸专业课程,融人科学研究方法、项目研发训练、论文研习、专业认证培训和专业创新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

(五)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成果提供方便;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参观锻炼,为教师进行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六)保障建设

为了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应从政策上无偿开放产业孵化基地、创新实践中心,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提供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一定的经费支持。

(七)文化建设

学院和经贸系应致力于经贸类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活动月、商业运作策划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展、学生论坛、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造、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

(八)监控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教师对学生严格把关,对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基于创新创业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探索,能够在创新创业指导思想下,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新时代下的使命,而专业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所以在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当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即为创新创业教育,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持续推动高校的进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1]。通过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发展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能够实现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理论、专业技能等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西方经济学理论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落实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要求,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对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发展

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经济学思维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有效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发展,更加侧重了对学生开拓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2]。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在融合之后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

二、当前我国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未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践环节仍需细化

当前高校结合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趋势,在实施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实现实际岗位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教学目标性不强,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创业[3]。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未规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致使实践教学工作层次不明显,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达成各项小目标,因此无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教学成效较低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关键引导者、组织者即为教师,所以师资团队的建设状况会对实践教学成果产生影响。当前很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虽然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但是欠缺对企业运作、市场经济情况的掌握,整体专业能力不达标,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实践指导,阻碍了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教学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当前高校开展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涉及多方86面的知识内容,知识覆盖面广且综合性较强,这就提高了实践教学设计的难度。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不能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当前高校普遍缺少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条件,致使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成效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4]。

三、创新创业融入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要制定明确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各项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做好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当前高校应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保证学生在具备良好经济学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潜移默化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5]。此外,高校所制定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拥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导向作用,同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相吻合。据此,要求高校应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参考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选取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由此确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实践教学任务的达成奠定基础。整合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做好实践教学设计工作,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长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受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经济学理论掌握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实力,为学生顺利创业、就业提供保障。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重难点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教学重点、难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保证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结合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形式,科学整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6]。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落实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时,要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创新创业品质。教师对此要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秉承分层推进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进行自主训练或分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提高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7]。基于重点分明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工作,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有序落实实践教学活动

为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成果,高校应将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此,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非常重要,要从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等角度入手。首先,高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专业、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适当增大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掌控好实践教学重点,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应为市场博弈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应为企业经营实践教学。其次,还要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应围绕实践教学主题,将研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整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训练[8],同时在考核学生实践学习成果时要注重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考核的整合,给予学生客观评价,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所收获。再次,应构建同西方经济学课程相吻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基础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教育三大模块。高校要创设良好的实践锻炼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主题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以同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生产活动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培训教育,通过实地学习和参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新创业综合实力、逐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结语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创新创业确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设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明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重点、难点,制定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有序落实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牛秀敏,胡亚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2):63.

[2]艾志红.创新创业视域下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11):30.

[3]刘加林,周卫军.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3):107.

[4]熊艳.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115.

[5]洪柳.高校西方经济学原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81.

[6]张雪绸.基于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5):8.

[7]刘旺霞,罗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0):79.

第11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8-03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竞争力,学校也在此情况下对学生就业观念进行转变,着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连锁零售业是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个行业,这种特许经营模式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发展创业梦的首要之选。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思维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属于很强的实践性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来实现。所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具有直接关系。首先,学生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系统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创新创业的意识,并激发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其次,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知道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条件。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目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仅停留在模拟与仿真阶段,创新创业平台缺失。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天天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担忧。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实战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欠缺,求职时不能真正了解自我,且定位过高,以致“眼高手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还有学科体系教育的阴影,重理论学习研究,轻实践技能培养。特别是经、管、文类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流,实践教学仅大多停留在模拟训练与仿真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仅停留在口头理论上。由于缺乏实境育人平台,很难使学生得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脱节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实战型人才培养处于探索层面,具有“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实战型人才是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就业后见习期短,适应岗位快,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流通类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如“企业管理模拟沙盘”“三维仿真软件模拟”“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还有的引入企业项目,但无法让学生集体参与经营与管理,大学生创业仅体现在“个体”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创业运营机制。所有这些做法经验较零散,不具备移植性和操作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3.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入岗周期长,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原来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实训和企业见习来进行,学校没有真实的育人平台,校企合作不实,指导教师也没有经过企业实际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不同指导和相对应的个性化培训,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经验不足。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经过很长的培训或师傅引导度过漫长融入期和成长期,才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企业用人成本费用增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校企共建校园“实体店+网店”,专业对接产业,搭建实战型创业平台。通过对京东商城、宁波顺丰、天津韵达、北京布瑞琳、聚美优品等20多家单位进行走访,分析现代流通行业的人才需求,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确立高职流通类人才培养规格。与西安人人乐等多家企业联手建设校园物流仓储与配送技术训练中心、连锁运营体验店等企业项目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专业对接产业及项目,搭建校园“实体店+网店”的实战型创业平台。

2.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实境育人、校园创业”培养模式为引领,按照流通业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搭建学生入职、转岗、提升岗位能力的平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仓储业务操作、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门店开发与设计、营销与策划等课程的综合改革;开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科学系统的“实战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实境育人、校园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层级的要求,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阶段三个模块:第一阶段,进行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主要是理论学习、专业基本技能和企业认知;第二阶段,为工学交替模块,以“实体店+网店”为载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学习四周,工作四周”组织教学和实战训练,实行全真项目运作、课程内容嵌入、学生轮岗训练、工作学习交替,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进入企业,培养职业能力和业素质。在学习中,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教学环节与企业岗位相互对接,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零距离上岗(如图2所示)。

4.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以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为目的,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围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开设利于人才培养的,且有目的、有方向的相关专业素养课程。同时,高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包括:一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责任感;三是团队荣誉感;四是沟通能力;五是执行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思想应当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思想。为了体现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特性,教学中应当注重以“教、学、做”进行整体融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目的。

5.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培养。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环境,而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应当突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校与校外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当前,很多学校都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对实习实训基地加以有效建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很大便利。

6.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实施教学的主体就是教师,其应当对课程教学理论有良好的掌握,并同时具备连锁单位的相关工作经验。要有效提升实践性教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良好理论知识,且实践技能知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来进行教学计划。学校应当定期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和授课计划。同时,将工作经验丰富,且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对教师队伍加以融合。另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资深教师可以为附近一些连锁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讲座等方式来加强互动,这种过程对双方专业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并能让高校连锁经营管理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加大学生将来的实习机会。随着我国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已经在各行各业迅速渗透,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员也成为社会最为紧缺的对象。作为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基地,高校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当前竞争条件越加激烈的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应当具备连锁企业基础职业道德,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有充分认识,满足连锁企业经营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并成为附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般而言,B锁经营管理学生就业的职业目标是以连锁企业的管理岗位为主,比如业务主管和店长助理等后备人选。在拥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和出色表现后,优秀连锁经营管理学生会成长为连锁企业中的重要管理人才,并能胜任更加具有挑战的工作岗位,如分店店长和区域负责人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应当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等,较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利用在校的机会多多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利于能在就业环境中快速和社会企业接轨。同时,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最终形成实现自我事业的创造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方教育,2015,(12):52-54.

[2] 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112-113.

[3] 陈晖.高职院校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22):27-29.

[4] 高光照,曹露露,王晓凌,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机制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 (2):60-62.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时代和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现实需要。如何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助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就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自2011年起在我校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探索试行了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2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试图进一步研究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和一般规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涵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要素。根据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围绕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总目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特点,着力构建两项激励机制、四位一体教育载体、一个核心工作抓手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而言,“2”即“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4”即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系列导学讲座、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课外研习小组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等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活动;“1”即以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实践活动为抓手,凝练创新创业成果,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确保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我们在中文类专业试行“241”模式六年来,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现路径

具体而言,六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方法。

1.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

(1)“榜样领路”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院系(年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对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和典型学生的宣传,着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二是定期举办优秀团队经验交流分享会,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实践经验薪火相传。三是开展系列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如在毕业表彰中加入“创新人才奖”这一荣誉称号,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毕业生予以充分肯定。

(2)“家校联动”激励机制。

家校合力,共同激励学生提高参与热情。与假期新型家访结合起来,在实地家访、和家长的电话沟通及寄送一对一学生个性化评语等交流中,建议学生家长从家庭教育层面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和实践。

2.建立“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导学讲座,着力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专业教师、毕业校友举办相关讲座,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目前我们已形成“新生导学大讲堂”(着力启蒙创新意识)和“未来与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两个品牌讲座,三年来累计开展讲座40余次。

(2)成立专业课外研习小组,着力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指导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院系创新创业导师团,制定课外研习小组相关规章制度。在师团指导下,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研习小组,引导学生以专业为范围和选题,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奠定初步基础。

(3)开展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心组织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实战演练能力。目前我们已形成院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策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常态化品牌竞赛,累计开展院系级竞赛3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基本创新能力。

(4)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系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中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依托“中心”和院系3个专业实训基地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广泛吸纳系优秀的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入营,对创业中心内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开展创业先锋培训班、创业园区参观、创业项目路演展示等系列活动。并在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成熟时,与学校创业孵化园对接,将有潜力的项目输送至孵化园进一步培育。

3.以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凝练升级。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等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指定有经验的老师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备赛进一步磨砺意志力等自我管理技能,进一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等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过程。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处不同年级的阶段特点,以“一年级启蒙意识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素养、三年级实践模拟练能力、四年级实训演练谋就业”的教育思路,运用“241”教育模式。针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开展普及性导学讲座和互动性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时间接触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意识萌芽;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性导学讲座和课外研习小组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基本素养。针对三四年级学生,重点开展院系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同时,“榜样引路”和“家校联动”的激励机制,以及“一对一”开展指导的工作方法贯穿大学四年始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及实践经验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

我们探索实践“241”模式六年来,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提升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成绩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专业类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学生科创类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8次,多次创学校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获奖突破。如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铜奖;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2.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系学生申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市级立项30项,校级立项35项,参与学生总计240余人次,学生科创立项成果全校突出。

3.一流的就业水平和学生自主创业成果。

近三年,得益于“241”模式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创新意识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就业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明显提升,多名学生自主创业,涌现“绿野仙踪”、“见素茶斋”、“未来职路”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生创业成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践经验。

第一,将“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激励机制贯穿始终是运用“241”模式的重要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断鼓励学生战胜参与过程中的困难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和重点。为此应始终坚持激励机制的运用,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热情,攻坚克难。

第二,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是运用“241”模式的关键。尤其在激励机制与竞赛抓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坚持一对一开展工作。一对一鼓励学生个人,一对一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时,一对一全程精心辅导学生。

第三,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践表明,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高水平科创成果产出,进而最终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改M思路

(一)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搜集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系统总结六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探究其中一般规律;两相结合,力争在现有“241”模式基础上探索文科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分阶段分层次的“金字塔式”培养模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加强实证调研,探索“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举措。

在同类高校文科专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际调研,进一步搜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实际期待和实际需求,探索贴近大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举措;进一步研究“241”模式与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关联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就业帮扶相结合的教育举措,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以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