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防地质灾害

预防地质灾害

时间:2023-05-17 17:4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防地质灾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预防地质灾害

第1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勘察技术;地质灾害;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6

0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地质情况错综复杂,自然地质灾害较多,经过实际与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得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的变化。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我们就要对地下水文情况进行科学的勘测,在勘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选取合理的勘测技术,确保勘测的有效性,保证勘测数据可靠、分析过程科学合理、计算准确无误。

1 地下水勘查的重要作用

1.1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岩体对地下水的影响而导致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而且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间联系很紧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互相制约。但是地下水勘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地下水勘测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地质勘测的效果。

1.2 地下水对岩体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地下水情况的变化会对地层岩体运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岩体运动的情况也是地下水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严重之时,可以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改变。对于一些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下水的勘察更显重要,通过地下水的勘察可以增强对地层岩体相关情况的判定,增强防灾能力。

2 地下水资源勘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1)地下水水位对勘察的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对地下水勘察影响很大,我们在实际勘察过程中,要根据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情况得出地下水勘察数据[1]。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水位最高值、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渠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联性等几方面,然后分析得出地下水水位变化的情况。

(2)地质情况对地下水勘察的影响。由于地域的不同,勘察时所面对的地质情况也就各有不同,因此,地质状况成为了影响勘察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岩层的性质和结构、地质运动的整体态势、岩层的分布情况等等,这都会对地下水勘查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地下水勘查的影响。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较多,但是影响较强的主要有当地的降水情况、河流情况、地形情况、气候条件、水文特点等等几方面,这都会对地下水的水位、排泄和补充等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地下水勘测时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高勘测数据的可靠性。

3 我国地下水资源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1)地下水资源勘察^程中的参数测量技术。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首先就是要选用技术先进、精确度高和性能良好的测量设备,严格按照测量标准进行参数测量;其次是在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设备使用熟练,操作规范;第三是测量方法。主要有抽水、注水、压水、渗水、管井回灌、连通和弥散试验等,还有就是对水流方向、流量和流速的测定。(2)地下水勘测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环节。地下水水位测定时,针对多层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测定和静止水位测定两种情况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测量方法。首先是多层地下水水位测定之时,必须制定有效的止水措施,在测定过程中要进行目标水位与其他含水层之间的分隔处理,消除其他含水层的影响,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静止水位的测定。在测定之时一定要保证地下水位的稳定性,给予其一定的渗透时间。除此之外,如果在水位测定时使用泥浆钻进法,还要保证测水管进入水层的深度达到200mm。(3)地下水流动情况的测定技术。地下水流动情况的测定主要包括流速、流向和流量等方面,这也是地下水勘查时的主要环节。首先就是对地下水流向的测定。地下水流向的确定要通过几何方法来进行,与此同时,还要对各个测量孔中的水位进行及时的测量和记录[2];其次是对流速的测定。在实际勘查过程中我们通常使用批示剂法、充电发等方法进行流速测量;第三是流量的测定。流量测定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直线分割法、演算分析法、曲线分割法等方法。(4)渗水试验和注水试验的技术要点。渗水和注水试验是测量过程的主要环节,测定过程应该在钻孔或者度坑中完成。对于一些试验深度较大的测量坑或者测量孔要使用钻孔法,而对于度坑法则是在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测定过程中应用较广。测量时,对于不同的土质测定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说砂土或者粉土在测定时要使用试坑单环法,粘性土要使用试坑双环法。(5)抽水试验的技术要点。首先是抽水试验测定的准确性受渗透系数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系数在规定范围之内;其次是抽水试验的次数。抽水试验的次数要保证不少于三次,而且最大降深不得超过设计水位降深;第三是测量时标准要统一。测量过程中的方法和设备要保持相同,然后才能确定水位稳定标准。(6)压水试验技术要点。压水试验操作主要按照以下三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的整理,确定试验孔的位置;第二是对岩层的渗透性、开始压力和最大压力进行综合确定,明确压力等级;第三就是透水率的计算可以根据压力和压水量间的关系得出。

4 结束语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对地下水勘察技术科学掌控,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消除影响因素,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在测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量方法的选定,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

1 煤矿地质条件对避难硐室降温的影响分析

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不容乐观,很多地域的围岩散热量在增大,矿井热害问题严重影响了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的逃生,对事故避难硐室的周围温度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避难硐室是相关作业人员在事故发生的生命防护所,在避难硐室的选址地质上不充分考量其降温的性质,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1 围岩散热对避难硐室的影响

原始岩温的温度是随着向地底深入而加大的,地心向外散发的热流在很多矿井的工作区域中都是相当稳定的,但是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由于热流的传导性和变动性很大,会通过围岩自身或者是裂缝水在工作井巷中传递热流,因此一旦发生矿难事故,特别是瓦斯爆炸等高危险事故,会加速热流的传递,以至于避难硐室四周温度上升。

1.2 矿物氧化热对避难硐室的影响

在矿井工作中,有部分矿石由于被开采而暴露于空气中,会迅速发生氧化反应,甚至到发热自然的地步,是整个工作中矿内氧化发热的主要热源。因此一旦遇到矿石发热自然的现象,再加上可燃物和热流的助推,就会造成煤矿安全事故,从而对避难硐室产生影响。

2 煤矿地质灾害的gis、遥感预测方法

gis既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地学上的一种应用系统,它能一定程度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其遥感预测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gis图形处理

gis具有图形处理的功能,在其功能中,会将所施工区域的立体地图如实反映出来,给工作者展示出一个视觉可见的矿井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系统会通过图中物质的属性和空间系数会有效分析,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决策数据。

2.2 数据库

强大的数据库上包含有:地质灾害的预测、处理方法的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各自救援数据库等等。这些颇为全面而又强大的数据库的建立,能为预测以及救援措施都提供有效的帮助。

2.3 远程预测功能

gis也提供远程预测功能,其是避免数据库中数据有些僵化,对实际情况不太灵活分析的现象发生。远程预测功能就可以有效补缺这一点,通过远程功能,我们可以咨询相关的地质专家,通过他们的分析而使预测信息共享,对进一步完善gis系统有所裨益。

2.4 动态预测

动态预测是指模拟矿井动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预测,例如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的分析,在地质活动的动态基础上,通过模拟出相关的技术环节,实行动态模拟计算,从分析数据上有效得出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

2.5 数据连接

通过visualbasic6.0调用super map objects5.0开发平台提供的组件,运用super map objects对象和其他vb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完成将gis与井下重大危险源及应急救援数据库连接;实现了井下重大危险源分布在地图上的显示功能,并能动态模拟各区域相应灾害的避灾路线、影响范围及灾害处理措施,引导人员及时逃生,同时指导救援人员及时展开救援工作,这为减少和预防煤矿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能进行有效的救援。

3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煤矿地质测量的作用

地质测量是指利用地质勘测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勘测,通过勘测的方法完成目标区域地质数据的统计,以及绘制出相关数据反映的平面图。地质测量不仅是地质学系统分支,也是煤矿施工进行前的必要步骤,更是矿床勘探的基本技术之一,其目的是运用勘测设备对矿区的规律进行测量分析,其规律主要表现在位置、矿产量及矿产前景,是节省人力、物力的重要技术之一。而从煤矿工作的角度看,煤矿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因此这个行业对于相关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要保证煤矿工作的安全,应进行严密的地质测量工作。作为地质测量,在煤矿生产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为煤矿工作提供资料来源

首先,在煤矿开采前会进行地质测量,在测量后得出的数据资料,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它不仅可以反映出煤矿的分布规律,也可以反映出矿产形成的规律和历史,对煤矿的远景工作有很大帮助;其次,作为煤矿开采这种深井作业的工作,各个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环境都会有所区别,非恒定性因素的存在常常会造成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从而引发出严重的后果,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来不少负担;因此,在进行煤矿地质测量的时候,应充分测量出岩石构造和地质条件,对矿井的构造规律要有系统的指导数据分析,通过详细测量而绘制出的高质量数据图,不仅是反映矿产规律的表现,也是防止工作人员知悉地质条件不详而盲目开采引发严重后果,从而为煤矿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资料来源。

3.2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在煤矿勘测的时候,其对勘测的数据要求很高,即使很小的误差也有可能导致煤矿整个工作的中止,其最为相关的具体细节是在高程点和下导线点的测量上,如果不仔细对这两方面的测量,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相关测量人员因在高程点和下导线点上进行细致测量,通过细致测量得出精确数据。只有拥有精确数据来源才能进行合理实际的施工分析,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和矿井构造,从最大程度上避免施工过程中遇到各种情况,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3.3 地质测量是重要手段

由于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存在普遍现象。在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地下矿井工作人员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威胁,特别是煤矿工作中瓦斯的爆炸和地下井水引发事故的问题,在近些年来里,这些现象尤为突出。因此,为了预防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应在矿产工作初始阶段做好地质测量,把一切可能性和不安定因素制止在最起始的位置。测量技术人员不仅要充分利用gis系统进行有效预防,也要在测量设备购置上更新,要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全方位了解矿区的地质状况和规律,要了解地质地下水分布和瓦斯聚集位置的具体状况,绘制出系统科学的工作地域平面或是立体的图像,要给工作者最迅速直观的视图指导,在哪里重点加强预警措施,在什么位置建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建设周围的设施以及内部布置,都要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针对预防事故或是事故已经发生的情况,全面进行测量分析,以免事故发生缺少相关应对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 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3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 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 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 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 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 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 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3]李晓,李守定,陈剑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9).

第4篇

一、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二)严格农村建房选址审批。农村建房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农村居民宅基地选址,可以按乡镇为单位分批分次,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资质单位技术人员及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简单评估,从源头上预防新的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的产生。

二、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一)加强巡查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加强巡查监测,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村(居)“两委”组织受威胁村(居)民开展巡查监测,居住在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住户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水库、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临时工棚、施工工地、旅游景区等,其管理者或所有者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

(二)做好汛期安全转移。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险制宜,及时做好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群众的转移避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明确隐患点的类型、规模、地点、受威胁对象、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及转移方案。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的群众可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来落实避险场所,投靠亲友确实有困难的由所在乡镇、村帮助解决。在持续强降水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期间,乡镇、村居可以采取腾出位于安全地带的村部、学校、厂房等较大建筑物,集中安置转移的群众。

(三)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建设。我县已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4个,有关乡镇应巩固这些达标所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这些达标所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排险加固工作

各乡镇应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地质安全隐患点的排险加固工作,分期分批逐点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险加固工程在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以住户为主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开展治理;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者或所有者应采取工程措施,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险加固治理。

四、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第5篇

关键词:煤炭地质;环境保护;监控治理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对于能源有着极大的需求。煤炭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开采、利用最多的能源之一,在我国许多的省市,煤炭资源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煤炭资源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开采,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其对环境造成的反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不仅对矿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还容易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与国家提倡的绿色持续发展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更好地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发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相一致。在进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下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质会向周围的环境扩散和传播,从而污染了矿区的环境。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生产有着极大的联系。除了污染空气外,矿区周围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会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其次是产生资源破坏问题。由于以不合理的方式大量的开采和生产煤炭,导致岩移以及大量的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矿区所在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水的水质下降和缺失。岩移也导致了煤层受到损坏,从而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导致了矿区的地质灾害。煤炭资源的不正当开采和产生会带来的地质灾害分为地表灾害和井下灾害两种。地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采煤炭破坏了地表的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所造成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井下灾害则主要是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灾害。由此可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更加无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2当前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状况

大量的开采地下的煤炭资源,同时缺乏合理的开采规划和设计,使得矿区的地下采空,破坏了地质构造,引发了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机构在2014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由于采矿导致了近200处的塌陷,产生了近2000个塌陷坑洞。而由于采矿塌陷造成损害的城市就有30多个,每年由于塌陷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5亿元。每年由于采矿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有近15万吨,由于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理和再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开采煤炭和煤炭、废渣等固体物的堆放,每年的堆积量都持续的增加,直接侵占和污染了大片的土地。煤炭开采生产了大量的污染废水,在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上达到了10%以上,绝大多数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江河湖海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煤炭资源开采排放的废气极大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引发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环境问题。因其污染造成的酸雨地区面积就达到了我国国土面积的近5%。许多企业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不关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而我国粗放型的开采方式,极大的浪费了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未达到35%,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3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3.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在煤炭地质环境管理上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导致损失已经产生,治理过程也更加的艰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为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理念的高度上指导企业的工作。加大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科学投入程度,提供煤炭资源开采的技术,减少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标准的环境检测和评价规范,提高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水准。在煤炭的开采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提高进行具体的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加强矿区的绿化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改善矿区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等环境状况,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道路,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2科学、全面的调查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

要想准确、高效的解决煤炭地质环境问题,就有必要对矿区开展科学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明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可能产生的各种灾害和具体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首先,要全面的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像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重大破坏的问题更加需要详尽的进行了解,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危害的程度等,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其次,调查矿区的深层地质情况,掌握矿区内瓦斯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再次,了解矿区的水文状况,掌握矿区内地下水的储存状况;最后,对于矿区内已经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3.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检测机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处理地质环境问题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首先应当建立地方的群众性地质灾害检测网,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格征收补偿费、污染费等费用。最后,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保障企业按规定进行开采工作。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形势较为严峻,由于煤炭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事故较多,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芳.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3:129-131.

[2]徐斌.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140.

第6篇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引发的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和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近年来,我国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和其他一些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实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危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然而,目前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中缺乏详实、精确的资料信息,这对了解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非常不利。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必不可少,更可以利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系数法对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作出划分,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一资料收集、遥感、地面调查、典型地质灾害点工程勘查和测绘为主要手段来开展的调查区域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主要是对查明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理发育特征,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进而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以及重点防治区,为调查区的地质相关资料建立信息系统,形成“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为后期的防灾、灭灾制定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收集完资料以后,就可以对调查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总结其特征规律,并对调查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进而在易发区的基础上对危险区和重点防治区做出规划。过去,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依据的是定性原则,根据特定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地质灾害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手动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覆盖全省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之后,相邻的区域边界上的灾害易发区难以衔接,难以实现全省、全国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统一划分及防治措施制定。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使得在完成全覆盖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之后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来划分灾害易发区。

2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具备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容易或者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的划分参考了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多个因素来综合评定。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将上述的因素进行量化,进而科学、准确的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该文将从以下5个部分来介绍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

2.1 单元网格划分

通过栅格数据法将县市行政区划分成1 km×1 km~3 km×3 km的网格单元。如果地区的地质变化不大,单元面积使用3 km×3 km来划分;如果是复杂的地质变化区域,单元面积使用1 km×1 km来划分。

2.2 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Z为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Zq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1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重;Zx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2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重。

2.3 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

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Ti分别是评价各单元地质灾害形成的岩土类型条件(Y)、地形地貌条件(X)、降雨条件(J)、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R)、断裂构造密度(D)这5个因素的分值;Ai分别是这5个因素的加权值。

2.4 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

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Zx)可以通过灾害点、灾害面积和灾害体积三项的密度来计算,并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有相应的计算公式:

(1)崩塌、滑坡、泥石流强度指数Zx=a+b+c

(2)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强度指数Zx=a+b

式中:a、b、c分别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灾害个数密度系数、面积密度系数和体积密度系数。

2.5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通?^完成将上述计算过程获得单元区域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3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在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中的应用

简单来说,依据单元区域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合并相同的单元区域,进化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划分。

首先,要确定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重和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重,一般情况需要参考相邻省市的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并结合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权重。

其次,是确定其他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的加权值,也就是确定岩土类型条件(Y)、地形地貌条件(X)、降雨条件(J)、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R)、断裂构造密度(D)这5个因素的加权值,5个因素的加权值总和为1。然后,根据调查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图、地貌图、降雨量等线图、构造纲要图以及基本的地理数据库信息对上述5个因素进行评分,最终计算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

第三,计算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依照现实发生的地质灾害状况来确定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根据调查区的灾害分布图,读取各单元区域的灾害分布情况,参考对应的密度系数取值表来判定强度指数。

第四,根据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相应的指数,目前,通过向MAPGIS 软件输入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利用软件功能和Kring泛克哩个立格网格化形成平面等值线图,以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将调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利用先进的软件功能可以完成直观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图,降低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也更容易进行误差修正。

第7篇

摘要:公路是遇到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工程建筑之一。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地质问题,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特殊的地质灾害。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就要及时预防。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一、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概述 1、滑坡:主要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容易出现,比较容易产生,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2、崩塌: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其实是很难处理的,会造成人员伤亡。

3、地面塌陷是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减轻其对公路造成的伤害,而且其伤害较大。

4、泥石流在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 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常用以上方法来进行测试,来预防地质灾害的来临。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因为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应建立危险性评估: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根据历史经验来进行判断。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根据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根据以上的活动来进行预测,降低其危险性。

三、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 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施工材料不规范、进度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公路建设存在施工材料不规范等许多问题,在很多高速公路使用的碎石仍然是(特别在赶工期时)从多个不同的小沙石场收集来的,很不规范。需多公路的建设因质量问题高速公路出现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使高速公路达不到其应有使用性能。那些碎石往往是适应房屋及其他建筑方面的需要或一般等级公路需要,用在高速公路上会产生潜在质量隐患。因为其偷工减料,质量根本没法保证。赶进度,搞献礼,粗制滥造;或是层层承包,克扣经费,偷工减料,没有合理工期。导致工期进度缓慢,质量不能保证等一些原因的出现。

2、缺乏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意识是安全隐患的关键,许多灾害都来自于安全意识的缺乏。而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教育方式非常单一,并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安全生产教育渠道。导致许多人的生产意识下降,生产能力低。

3、监督机构落实不完善。全生产机构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一个弱点,许多地方无法形成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也无法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导致安全生产降低。如何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是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主要是将公路的地质灾害的几率降到最低。首先,先要将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应加强对公路边坡及后山斜坡的巡查和监测。可采取悬挂“警示牌”、布置监控等措施,作一定程度的预警预报。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要有完善的措施,对待即将到来的灾害。其次,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要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天气以及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应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多种植树木,降低地质灾害的侵袭。最后,对即将实施的公路,我们要建立有效的系统,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的考虑其施工地形中愿意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的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8篇

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决定的,人类难以控制和改变;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产生的,属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结语

第9篇

关于教育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报告

2020年11月19日,教科局召开沙城片区域内学校安全生产专项工作会议,根据会议要求及怀来县安委会紧急通知[2020]第89号文件内容要求,我校于11月20日上午组织教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根据文件内容对我校进行了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工作。

一、隐患排查

(一)、消防设施排查

1、消防设施排查情况

我校所有教室均为平房,配备干粉灭火器8个,经过排查,图书室其中1个已无压力,另1个能正常使用;仪器实验室2个均能正常使用;微机室中3个,其中1个无压力不能正常使用,另2个正常使用;多媒体教室配备1个,能正常使用。

2、各室消防指示灯和应急灯情况:

我校各室为平房,均未设置消防指示灯和应急灯。

3、消防通道、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4、校园内用电情况:

我校于1984年建校,由于建校时间较长,线路存在老化现象,尤其是室外明线安装时缺乏规划,线路比较杂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规划整改。

电采暖炉室配电箱未安装防触电格栅板,需要请专业人员整改。

进入微机室的电源线路无保护套管。

5、学校消防制度和应急预案较完善。

(二)、对学生进行道路安全教育和学生接送车运行情况

1、我校服务范围为东、西水泉两村学生,学生上、放学除步行学生外其余学生均由家长自行接送,没有接送车。

2、2020年9月开学初,我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与家长签订《怀来县沙城镇第十小学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书》,形成家校共管共育。11月2日再次组织各年级进行交通安全主题班会。

3、学校现在未组织外出集体活动,有应急预案。

(三)、房屋建筑设施

1、我校所有房屋均已完成校安工程建设,没有D级危房存在,我校于1984年建校,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目前部分教室出现窗口墙体开裂现象,其中有一、二年级教室、图书室、多媒体室、教师宿舍及其他房屋窗口裂缝较大。

2、部分教室门口上方外墙磁砖有脱落现象。

3、围墙较牢固,LED显示屏安置在学校影壁墙上,稳固。

4、我校现在无在建工程。

(四)、危化物品管理情况

我校科学实验仪器药品中,没有危险化学物品。

(五)、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预防情况排查

1、我校位于沙城镇东水泉村,西临东水泉村委会,南、东、北均为居民住宅区。学校地理位置不会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爆发等地质灾害危险;

2、房屋建成已近40年,目前部分房屋加装彩钢防雨顶,还有两排教室未加装彩钢防雨顶;

3、学校建立有预防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制订了相关的应急预案;

4、学校备有一些简单的应急物资。

5、对师生开展了预防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六)、学生饮食卫生安全排查

我校无食堂,校园内无售卖食品及其他物品的小部,校园周边不存在小商小贩,无经常食品行为。同时,我校加强了学生饮食安全卫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七)、学生住宿安全排查

我校学生来自于东西水泉两村学生,124名学生,20名幼儿均为走读生,无寄宿学生,无宿舍。

(八)、是否开展冬季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每天一分钟安全教育等是否落实到位。

1、我校按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夏季防溺水、冬季防滑冰防溺水教育,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形成家校共管;

2、按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与疫情防控进行常态化教育;

3、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按计划安排进行;

4、1530工作已认真落实。

(九)、防范校园欺凌,抓好疫情防控

1、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校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校园防欺凌事件的宣传教育,利用LED屏幕不间断滚动播出宣传标语,同时借创建文明城市契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形成同学互帮互助氛围。

2、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志愿者,当发现学生行为、情绪突现异常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欺凌现象的发生。

3、疫情防控常态化。

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进行,学生入校前的体温监测,班级复测,师生缺勤追踪记录,复课证明查验、各室通风消毒工作、假期学生体温监测上报工作自复学复课以来,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未间断。

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疫情防控部门所做的各种人员信息流调摸排工作,确保人员上报信息准确,不瞒报,不漏报。

二、隐患整改情况

(一)、消防设施

1.针对部分灭火器不能正常使用,我校现已安排更换、购置新灭火器。

2.学校用电方面隐患,近期将雇聘专业人员对校园室外照明线路、电采暖锅炉室配电箱等问题进行整改。

第10篇

一、基本情况

我乡境内属逝水流域,主要有__河、新坡江、铜城河三大水系,河堤总长达27公里,流经我乡7个村,涉及8000多人。全乡现有小ⅰ、ⅱ型水库3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山塘4座,总容量12万立方米,涉及人畜饮水6543人,农田、作物灌溉1.1余万亩。

二、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制订和完善科学的防汛抢险预案,按照“不垮一塘一库,不造成群死群伤”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抢险责任制,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各项准备工作。

(一)宣传教育到位。一早启动。3月初,乡防汛指挥部就启动了防汛工作。乡防汛抢险指挥部下发专门通知,对汛前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村在抓好去年水利修复工程扫尾的同时,全面做好防汛前准备工作。二是重宣传。对山洪易发区的5个村13个组的每户村民发放了一份“躲灾避灾明白卡”和避灾防灾手册等资料,在每个村组和墟场等群众集聚醒目处粘贴了宣传画册38处76套。三是强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乡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五个村组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干部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防汛抗灾自我保护意识。

(二)防灾预案到位。为把防汛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制订了20__年防汛预案,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落实,详细制定完善了三个水库的大坝防守、洪水控蓄和下游人员转移等预案。各村也根据自身的防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同时,乡、村两级严格对照预案狠抓防汛物资和防汛队伍的落实,全乡已筹措木材20多立方米、防浪桩子500根、编织袋20__条、沙石料(子)80吨,并组织了300多人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做好抗大灾救大险的准备。

(三)基础工作到位。一是做好冬春水利建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乡针对近年来洪灾、地质灾害中暴露的问题,加大了水毁设施修复力度,投入专项水利资金120多万元,投工投劳10万多个,完成了__河、新坡河沿线河堤、中洞水库外引渠左右灌渠和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松山水库三座水库除险加固等大小水利工程43处;今年初又投入8万元对延河两岸6个村的主灌渠进行渠道清淤17公里。二是完善了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在下杨、铜城、城江、坪坑、郭家5个村十三个小组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组织安装好了预警报警设施,配置了铜锣、口哨等设备,在政府院内装配了自动雨量采集器,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了预测预报,提高预警预测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和水库安全渡汛,切实做到科学防洪。

(四)工作责任到位。乡党委、乡政府针对乡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乡防汛抢险指挥部领导成员,使防汛领导力量尽早明确、提前介入,力求防汛工作主动。一是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乡长为本辖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分片包干,各负其责;确定全乡3座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水库管理责任人,并以文件下发到村;二是建立防汛责任追究制。为认真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4月中旬,乡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全乡各重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涵闸实地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由于全乡防汛工作部署及时,要求严格,目前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第1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基层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10-1

1前言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家逐渐完善了地质灾害的防治体系与责任机制,各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止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根据国家颁布的地质灾害预防政策,各省市、各地区都纷纷响应,大力着手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但是防治工作受着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缺少懂得地质问题的专业人员,懂得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并不多,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力度不够,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如何真正消除隐患,做到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国家、省市各部门工作的重点。

2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各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都在不断的完善,各省市都划分了主要防治的重点区域,从主要问题入手,找出防治中的问题与差距,从而提高基层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目前各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各地区都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与具体的巡排查制度,做到提前预防,提前预警。第二,专业人员逐渐增多,专业机构也逐渐庞大起来,大部分的省市的防治重点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站点。第三,由专家组成立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近一两年的时间内,让整个国家的许多地区成功避让了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全部都是由基层群测群防体系发现的,并做了及时的预警,让当地的居民及工作人员及时撤离,减少了很多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培训,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整个社会都对房主地质灾害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全民共同防灾的局面。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1群测群防的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人员基本都选取的是一些有着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或者是一些村镇干部,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下拨一定的经费,用作群测群防人员日常的工作开支、培训工作以及与国土资源总局的联系。但是这些人员与政府和国土资源局并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并且没有专门的合同或者制度对其约束,就导致了群测群防人员的工作内容、权利与义务不够明确。而这些地质灾害的防治队伍是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力量,队伍够不够稳定会直接关系到防治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2地质灾害的防治人员缺少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虽然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站,但是并没有专业的地质人员进行监测,基本上出现的是有牌无人的局面,在监测站的人员又没有专业的监测技术,很难做到对地质灾害的准确监测。同时,选取的群测群防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基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于必要的识灾赈灾知识更是匮乏。这些人员在面对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责任较大、任务较重的防治工作时,往往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3.3对于隐患点的巡查力度不够。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区也都指明了相关的责任负责人,把这些负责人都纳入了群测群防的体系之中,但是地址灾害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性,有许多没有确定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受到了一些自然因素(例如暴雨等)的影响下,仍然会发生地质灾害。如何能够在巡查过程中及时对这些潜在的隐患点进行预警,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4无法有效地监督与防范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现在的许多地质灾害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大部分农民选择了扩建房屋,导致监督与防范的难度加大;第二,目前对于许多工程建设对于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审查与备案工作都采取了分级负责的形式,但是工程项目的监管属于基层,因此导致了工程建设会引起的危害评估信息不共享,加大了监督的难度。

4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基层,他们决定了能否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人民的伤亡,减轻人民的财产损失。所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基层的防治能力,而加强防治能力的核心工作就是加强对于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转移等的应急建设。

4.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首先,对于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人员要以聘用的形式与其签订劳务合同,将其责任与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对于群测群防人员的选择,要以村镇的干部或者群众的骨干为主;再次,财政厅每年都应该拨放用于群测群防培训、装备设施和工资的专项资金,对于群测群防人员的工资要采取直补的的方式;最后,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每年都对监测的台账进行检查,对工作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好的施与惩罚,确保群测群防队伍的建设。

4.2提高巡查工作质量。认真做好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调查工作,对于威胁人口较多的灾害隐患点要将其直接划入明确的灾害隐患点,同时要对其作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在该地区的建立;对于一些暂时还不能确定危险性的隐患地区,应该将其划入重点巡查的区域,防止由于强降水而造成人员伤亡,并且将这部分区域移交给政府,政府做好安排巡查的工作。

4.3加强监督由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政府应该都在各地区通过发宣传画、宣讲等形式,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与指导老百姓选取安全的地方进行房屋的建设,教会他们怎样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老百姓在建房时都要进行土地审批,保证他们建房的地质安全。对于私自建房、没有落实危害评估的单位和个人,都要进行严格的处罚。

5小结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心的工作,群测群防队伍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从老百姓的利益角度出发,进行专业、细致的预测与预警,对地质灾害的隐患地区更要加强监测力度,一发现危险,及时安排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区域。同时要对老百姓的建房地质给予有效的建议,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减少他们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谢廷勇,白艳萍.广西华锡集团铜坑矿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2]魏璐璐.浅析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与程序[J].民营科技,2012(10).

第12篇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类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预测我市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10月。23月为消融期,等冻土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因冰雪融化、冻土消融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5月—10月为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近几年全市降水量明显增多,大范围大到暴雨和连天集中降雨天气增多,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市当降水量达到1520mmh即可暴发泥石流,而每小时降水量超过25mm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边坡、露天开采矿山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6月—9月为主汛期,强降水过程较多,占年降水量80%以上,由此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因近年来白龙江、西汉水流域等地未暴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江河沟谷中积聚了大量的固体物质,一些威胁严重的滑坡崩塌隐患点因未有效治理、多年降雨不稳定性逐渐加剧等因素,预测暴发灾害性泥石流、滑坡的危险增大。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滑坡、崩塌

市滑坡、崩塌在区域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南密集,向东北逐渐减弱,分为以下几个集中分布带:

白龙江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一带。该地段主要以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和第三系、白垩系红土大层滑坡等类型为主。尤其在化马—临江一带,以及北峪河流域,崩塌、滑坡十分发育,造成灾害也十分严重,为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

白水江流域分布带:主要分布于的石鸡坝—碧口一带河谷及近山区,滑坡以基层滑坡为主,造成灾害也较为严重。

西汉水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段西汉水流域河谷区,分布密度高,灾害严重,大多数滑坡系第四系堆积坡残物组成。以漾水河流域、东南部土石山区、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和西南部土石山区最为发育,暴发频繁,造成灾害较大。

嘉陵江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嘉陵江北岸支流河谷及近河谷山区。嘉陵江较大支流永宁河、青泥河、燕子河等的下游地区,不易暴发,灾害一般。

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和山区公路沿线:该区域崩塌、滑坡也造成一定危害,因工程建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增加的趋势。重点区域是212国道和江武公路沿线山区地段,西成矿区六巷、厂坝、毕家山、洛坝一些开采强度大的矿区。

2泥石流

市泥石流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暴发突然,破坏力强,成灾频率高,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全市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白龙江中上游、西汉水中上游以及白水江上游地区,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区。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区:以粘性泥石流为主,2有泥石流1000多条。固体物质丰富,分布密度和发生频率居国内首位。分布范围6400KM2有泥石流1000多条,其中较大泥石流490条,沿白龙江河谷连续分布,两河口—透坊段最为发育,长约90KM沿江两岸,有较大泥石流200多处,如甘家沟、石门沟、火烧沟、柳湾沟、清水沟以及北峪河流域等,最为发育。透坊—临江段岩层较完整,渐为减弱,有泥石流40多处,多粘性泥石流。重力侵蚀强烈,多由软弱岩石构成,滑坡、崩塌繁多,发育着十分粘稠的泥石流,预测灾害性泥石流的危险增大。

西汉水流域分布区:集中分布于西汉水中上游主要在北部黄土区的漾水河流域,西南部土石山区和东北部的黄土丘陵区,以西汉水干流的顺利峡—建村河段及其支流白家河最为密集,沿江两岸平均每公里有23条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有粘性,稀性和黄土泥流,以漾水河沿岸及雷家坝—之间的黄土泥石流区最为发育,爆发较为频繁,危害较严重。

白水江流域分布区:主要分布于白水江中上游城、铁楼寨至马营之间地区,以—石鸡坝、碧口—中寨之间最为发育,如关家沟,铁楼沟等,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危害较严重。

嘉陵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区:包括、等,主要是嘉陵江流域及其支流潭泥河、永宁河、燕河等支流河谷两岸地区,暴发频率低,危害一般。

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矿石、废渣不合理堆放等,工程建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增加的趋势,汛期也容易诱发泥石流,应给予重视。

3地面塌陷、地裂缝

受采矿活动影响,主要分布于矿产开采区。如西成铅锌矿区,随着近二十年矿业发展我区矿业活动强度增大,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有增加趋势,已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主要地质灾害预防地段

市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区有区、县等,全市各县(区)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提交了调查与区划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等,确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和重要隐患点。结合近几年我市地质灾害暴发的实际情况,本方案选择了一些重点预防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防治工作重点,应全面加强监测预防工作。同时,各县(区)主管部门要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辖区防治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建立相应的具体防灾预案和应急措施。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范围

据统计全市已知滑坡12135处,有记载滑坡活动2290处,泥石流沟5700多条。根据最新完成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现有危害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603处,其中泥石流870条,滑坡611处,崩塌49处,不稳定斜坡67处,地面塌陷6处,威胁人口387949人,占全市总人口14.4%以上,经济损失评估185544.4万元。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威胁着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厂砖企业、电站、通讯和输油管道等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市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6月至10月。

滑坡、崩塌、地裂缝主要防范期:该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滑坡、崩塌、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基本可以概括为:降水诱发引起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6月10月为主要防范期;23因冰雪融化、冻土消融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北部雪冻严重的等县应加强防范;人为因素和其它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应当全年防范。

地面塌陷的主要防范期:市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基本为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该类灾害全年均应防范。矿区应加强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认真学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各县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学习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本辖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实际情况,及早部署、提前行动,做好险情巡查、预警预报、群防群测、应急反应等工作,切实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二抓紧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根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际情况,会同建设、水利、交通、预警、防洪等部门,加快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报批与工作。

三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防治地质灾害的根本方针。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力量,协助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要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的科普教育和宣传,要重点加强农村和乡镇的宣传,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四加强部门配合和群专结合,做好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各县(区)国土资源、气象、防洪、救灾等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报,确保省、市、县(区)之间的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同级气象部门共同配合,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作出预报,使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工作,为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广播电视部门要适当增加广播电视播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时间,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五加强汛前险情巡查工作。汛期来临之前,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防洪、救灾等部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排查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巡查。山区要重点巡查具有潜在重大危害的滑坡和泥石流隐患点;矿区要重点巡查地面塌陷、尾矿库和废渣堆场等可能因暴雨诱发泥石流的隐患点;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高边坡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点。对查出的隐患点,要制定具体防灾预案,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向受威胁的单位、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确定监测预报责任人员,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六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在汛期要实行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要落实好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对发生的地质灾害,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各县要积极行动起来,组织技术力量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巡回检查,做到心中有数,督促有关单位、部门落实预防措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一旦出现灾情,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迅速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应急调查,确认险情,按照灾情速报制度立即将灾情速报上级各有关部门,实施各项抢险救灾措施。

七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工作。对稳定性差、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组织勘查治理,消除隐患。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对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积极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治理,已批准立项的要严格项目实施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施工单位要按照工程设计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特别要加强矿区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工作,按照《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好本年度保证金提取和缴存,加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管力度,确保今年全市恢复治理取得较大成效。

八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各县(区)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定,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工作,安照评估备案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审批阶段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为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九加强对各类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监控,切实减少此类灾害的发生。要加强对各重点矿区、公路沿线、水库、河道、削壁建房、挖土采砂等工程建设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控。对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国土资源、安监、环保等部门要互相配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督促采矿权人制定防灾减灾方案,落实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