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练习法

实践练习法

时间:2023-05-17 17:4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践练习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践练习法

第1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教学质量 实践练习 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练习法是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作为一种关注学生的技能、活动及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活跃了教学氛围,激活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积极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服装专业为例,实践练习法已经成为专业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但在运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实践练习内容单一,练习形式呆板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服装专业课堂实践练习的认知度和需求度,为今后扎实有效地开展专业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服装专业教学质量、优化专业教学形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调查内容设计及调查实施

1.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研究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实施实践练习过程中,重点了解服装专业高职生对课堂实践练习的需求与认知度;第二个方面是课堂实践练习过程后,重点了解服装专业实践练习采取哪些内容是科学有效的,哪些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以及专业实践练习给学生带来除学习以外的其他后续积极影响。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1)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特殊性。

(2)智力因素、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考虑的角度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也不同,最终产生的效果自然也存在差异。

(3)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不同,各项专业能力也有差异。

因此在设计调查的问题时,尽可能针对不同层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调查内容涉及影响实践练习效果的因素、学生认同实践练习中的哪些环节以及实践练习与自身成长所需要的条件等。

2.调查实施

调查对象为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一贯制大专服装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服装专业学习相对比较陌生,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够,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对专业学习有所熟悉,但服装专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专业学习能力尚浅,在实践练习环节中自控力、调适度还不足。因此调查的主体为三年级笔者所教授的两个平行班级,这样既能对同年级进行比较,也能对他们今后毕业设计有无明显的不同做比较。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调查问卷进行筛选的基本条件是,在所设计的6个问题的调查表中,完整填写的为有效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4份,具体数据参见以下调查结果。

1.学生实践练习的意愿

由于笔者是在所调查班级三年级的上半学期开始承担服装设计教学的,因此就将实践练习作为服装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予以实施。在开展专业实践练习之前,大部分学生对实践练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更有不解的情绪。学生普遍认为想要提高专业学习成绩,只能靠自己在专业技能上不断进行练习。因此,如何使学生体验到专业实践练习的有效性、优越性,成为此项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制定实践练习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不同练习形式,预先给学生提出实践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最后的实践报告。通过这些环节,学生逐渐熟悉、适应了实践练习的整个过程,并产生了认同感。

服装专业的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每进行一次实践练习,笔者就尝试让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组合(学生自由组合、老师指定组合或学生对练习内容有共同想法的“志同道合”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团队需要,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好团队基础。小组按实践练习的要求准备不同阶段的实践材料,学生各自分工,在小组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讨论,虽有设计构思以及工艺制作上的意见不统一,但也在相互探讨过程中进行优化调整。正如实践练习后学生完成报告时得出的结论:原本1个人有很多的想法构思,4个人就更多了,我们4个人互相磨合,不断筛选,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最后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我们研究的图案的工艺形式。

2.师生关系

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至关重要。为此,调查问卷设置涉及老师的因素。笔者希望由此出发,逐步重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值得思考的是,只有学生在感觉到不够自信、对解决问题束手无策时,才会真正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是因人而异的。在T恤图案设计的实践练习中,一名学生在如何把握设计构思时向笔者请教,在征询其想法后笔者给出了建议,学生参考后经过自己的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她在实践报告书中写道:“在我犹豫的时候,老师给予我鼓励,并帮助我分析值得肯定及需要调整的部分,我逐渐体会到老师指导意见的优越性与可操作性。”

调查表明,实践练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符合该阶段高职学生性格、接受能力等发展要求的。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践练习时,应学会适时放手,但始终仔细观察他们的实践练习进展,在他们最希望老师出现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支持与鼓励,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到位”但不“越位”的帮助,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践练习。

3.实践练习的环节

实践练习的环节由几个教学板块的内容紧凑衔接而成,学生经历从开始设计到进行操作、最终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途径主要是听讲、思考和询问,并通过自我的理解、消化来完成,而经常接受有效的实践练习的学生则善于通过讨论交流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思维训练、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分享体会等环节来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这样能更扎实地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教学起点和终点,却相对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更不易兼顾到整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反而成为了学习的客体。而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去关注学生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实践练习就成为能有效关注学生的技能、活动及情感体验的教学形式。

课堂专业实践练习能否有效实施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学生间、师生间适时的交流、讨论和共同的探究。在服装教学中,专业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交流、体验的学习氛围,并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将创意融入相关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从而培养他们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

四、结论

首先,服装专业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间合作的意愿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通过服装专业课堂实践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练习,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的认知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升。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逐渐进入到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状态。

笔者经调查后认为,进行课堂实践练习应该做到“动静相宜”“有变有定”。专业知识的教学仍以“静”为主,不随意调换学生的座位,保证学生的听讲质量。实践练习部分则强调“动”,倡导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动脑、动手、动嘴。在进行课堂专业实践练习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2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9页《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让学生通过举例和写出字母表达式的活动自主整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教材虽然没有呈现有关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具体内容,一是为了给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整理留下空间,二是考虑到上述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应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认识、加深理解。“练习与实践”部分的1-3题主要练习四则混合运算,4-5题是需要用整数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练习与实践”第1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巩固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并促使学生形成必要的技能;“练习与实践”第2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相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3题,教材没有明确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每个式题的自身特点,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水平;“练习与实践”第4、5题都是需要用整数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有关运算律的内容,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明确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有关运算律的内容,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89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5题。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运算律。

同桌检查填表情况,反馈“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情况;再举例,特别是乘法分配率,矫正交流举例的经验。

⑵整理运算顺序。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让学生说说四则运算顺序,并归纳整理,整理的方法是根据有括号和没有括号分成两大类。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分两小类,一小类是有两级运算的,先乘除,后加减;另一小类是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⑶整理简便计算。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让学生说说分别用了哪些运算律或性质,引导学生减法和除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学习观察算式的方法:根据算式联想运算律或性质;掌握运用运算律或性质的方法,养成检查、验证的良好学习习惯。

⑷灵活进行计算。

教师谈话: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些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但题目本身不会告诉你,需要你去观察寻找出能简便计算的题目。请同学们在第1、3题中找出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预设:260-49-156;(5.9+1.65)÷2.5;0.4×(12×2.5);

1/4×4÷1/4×4;8/13÷7+1/7×5/13;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交流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列式情况,讨论怎样完成计算?

预设:计算情况可能会利用除法的性质展开,还会运用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的答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理解题目意思的情况,检查解答过程是否合理;交流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列式情况,讨论怎样完成计算?

预设:学生会交流到乘法分配律,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率的意义,体验计算是否一定可以简便计算?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9页《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6-10题。

教材学情分析:

《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根据教材上内容的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是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还包括了练习用计算器探索运算规律。

“练习与实践”第6练习用计算器探索运算规律。通过探索规律的活动,既先让学生体会一些有趣的运算规律,感受有关运算在运算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应用运算规律,不断提高运算能力;“练习与实践”第7题是让学生根据“应到人数”和“缺勤人数”计算相应的出勤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此类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让学生用百分数的知识分别解决求和与求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探索规律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些有趣的运算规律,感受有关运算在运算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应用运算规律,不断提高运算能力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完成“练习与实践”6-10题。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复习“求百分之几”。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交流答案,矫正答案;观察:哪一格可以直接填出?预设:六年级100%和五年级的98%。思考:整理计算五年级出勤率的思考方法和书写形式。板书:(100-2)÷100=98÷100=98%,1-2÷100=1-2%=98%;说说98%和2%的意义;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答方法:出勤人数÷应到人数=出勤率,100%-缺勤率=出勤率;比较计算方法是否简便。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8题,交流答案,矫正答案;理解“八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增加了百分之几”的意义,由意义推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差÷单位“1”的量=多(少)百分之几。理解“比八月份呢”的意思,用“补充法”理解。

⑵复习“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8题,交流答案,矫正答案;交流得到答案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答方法:先用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用乘法解决,再求和或求差;列综合算式解答,呈现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引起计算的变化。

⑶比较“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异同。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0题,交流答案,矫正答案;交流三道题目的异同,体会思考方法的不同和计算方法的不同,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⑷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3篇

【关键词】程序模拟法;数制转换;Visual Basic程序代码;教学实践

数制及数制转换是高中数学必修3和高中信息技术Visual Basic的讲授内容,在数制转换算法的Visual Basic教学实践中, 通过算法的讲解、完成实例转换过程,编写程序代码、模拟实例练习,然后进行数制转换算法的Visual Basic上机实践。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撰写此文,与读者商榷。

教学目标

掌握数制转换及其算法。通过实例转换过程,观察、总结核心代码,然后进行算法的讲解,编写程序代码,模拟实例练习,最后进行数制转换算法的Visual Basic上机实践,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完成实例转换过程,观察、总结并编写程序代码,模拟实例练习,然后进行Visual Basic上机实践。

教学难点

数位分离、位权的规律?

教材分析

由积石中学编写并出版的《高中算法与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一本在十五年教学实践的教案和课件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数制转换算法是高中数学必修3和高中信息技术Visual Basic的讲授内容。数制转换算法的Visual Basic教学实践一节课,条理清晰,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

1、请同学们根据例4的程序代码模拟练习1的转换过程。

2、在Visual Basic6.0运行程序,实现K进制a转换为十进制b。

作业:

1、将十六进制数2014转换为十进制数,写出按权展开式和数位分离过程,并写出程序模拟过程。

2、上机实践例4 K进制数a转换为十进制数b

课后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载体;实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获得每一个正确认识的过程,都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这种反复表现于数学课堂就是练习训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具备扎实的数学技能与技巧,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智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化发展,往往以练习的方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因此,练习在数学学习中的“功效”毋庸置疑。然而,当前数学课堂练习现状却不容乐观,盲目练习、重复练习、题海战术等等,不但让练习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更让学生苦不堪言,谈“题”色变,让数学课堂陷入“高耗低能”的境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追求实效,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课堂效率达到最高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应如何利用起练习这一有效载体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从实践出发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论证。

一、淡化枯燥,开展“趣味性”练习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小学生,当他们刚开始接触数学时,容易被一些符号与数字“吓”倒,而这些符号与数学之间的来回转化与计算更会让他们觉得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让小学生再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会让他们更加觉得数学之枯燥和单调。如何淡化数学留在小学生脑海中枯燥的印象,教师应学会给练习注入一些“趣味因子”。当那些形式新颖且极富创意,并与知识紧密相连的趣味练习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在那些悬念、矛盾中,他们的思维活跃着、碰撞着、冲突着,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疑问,数学练习已经不再是痛苦的学习,而成了刺激的“探险”,试问面对这样的练习,还有哪个学生再会“苦不堪言”?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印象,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趣味练习:猜猜我是哪种三角形?教师用手盖上某个三角形,渐渐地露出一角,当这个角是直角时,学生都猜到了直角三角形,露出钝角后,学生也回答正确,而当露出锐角时,学生惯性使然,回答当然是锐角三角形,当教师这时亮出了三角形,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学生顿时感到惊讶,为什么会这样?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很多学生开始回忆自己刚刚学过的知识,想寻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来解释这种状况。而这种寓知识于游戏中的形式,很快就消除了小学生对练习的抵触心理,他们会十分快乐地参与其中。

二、注重应用,开展“实践性”练习

要想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准确而正确的认识,就必须让他们经历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也只有当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时,它才能真正彰显出其力量与价值。因此,练习训练离不开应用与实践,在不断的应用与实践中,小学生的再创造、再学习的能力才会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攀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学习完“比例尺”之后,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学校操场周长并制作出学校操场方位图,让他们体验比例尺在确定方向中的应用;通过看地图来测算某两个城市实际距离的练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比例尺的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总的来说摆脱不掉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而课堂的局限更无法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相比拟,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来让学生设计一些真正有用和真实的实践练习题,开启小学生的“生活智慧”。如,“菜篮子里的数学――怎样帮妈妈省钱”“装修里的数学――如何合理运用图形”“旅游里的数学――制订一个最佳租船游玩方案”等等,让这些与生活“亲密接触”的练习引导小学生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些“小问题”和“小点子”中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掌控能力。

三、提高能力,开展“诊断性”练习

练习中经常性的错误不但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更是学生无可避免的,无论是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还是实属粗心大意,有练习就有错误,这是存在于数学课堂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面对这种状况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么一味斥责,让小学生惶恐不安,加深对数学的厌恶心理;要么针对错题让小学生反复练习,甚至背诵下来,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在数学练习中,防错与纠错都是学生表现出的一种数学能力,而如何让小学生具备这种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变错为宝”,通过为学生制造一些错误“陷阱”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学会如何在“假想”中寻找正确答案,从而开发数学智力,提高数学能力。如,简单的一个问题:“1公斤铁与1公斤棉花哪个重?”相信这几乎是每个小学生都遇到过的“数学陷阱”,而掉入陷阱的也几乎是大多数,反之,凡是历经此“陷阱”的人无一不对它感到印象深刻,深感再也不会第二次掉入这样的“陷阱”之中,这就是诊断性练习的魅力所在。以学生经常会犯的错误为切入点,设计“陷阱”,并“引诱”他们越上“歧途”,然后再回过头来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重新讨论解题的过程,查找自己“失手”的原因,从而制订出“预防措施”,这种练习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和谨慎,会让他们具备一种“拨开迷雾看数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练习[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7):78.

第5篇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如写字、运算、实际操作等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实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地采用。

由于学科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书面语言练习中,作文创作性的练习更为重要。

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练习在各科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是中小学理科教学的特点,实验法也就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学的重要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验通常是在专门的实验室或生物实验园地进行的,有时也可通过演示性的实验进行。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验条件很差,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演示实验都无法进行。这使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根据这种状况,应切实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速创造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目前提倡建立“实验中心”,这是解决理科教学中实验问题的有效途径。即集中邻近三至五个学校的实验仪器,设立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办法投资少,收效大,不仅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用主办法自制一些仪器设备,也可以部分解决实验问题。

(三)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自然学科和技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中的测量实习作业,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生产实习作业,生物学科中的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实习作业,地理学科中的地形测绘作业,劳动技术课的生产技术实习,以及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等。

实习作业法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等相比较,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这对于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有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活动,主要是加强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巩固和运用。它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以严肃态度对待实验过程、步骤和结果,遵守纪律、爱护实验设备。实验结束后,要进行讲评与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之中。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教师在设计习题、组织练习或引导学生复习时,都要注意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应共同思考的问题。

1练习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1练习课练习的组织形式十分单一,致使学生的兴趣不高

在目前的练习课上,大部分老师还是在采用“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书上的练习题只是做完了事,有得还要找来很多的课外练习题,使得数学练习课上的练习成为一个过场,基本上就是老师指挥学生做题,练习模式单一呆板,一题一题地做完、批阅、更改、解答。老师们依然错误地认为学生做得越多,掌握得也就越多,不去注意练习课的多样化练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参加,去思考。这种机械的、重复的教学练习方式,教师教得麻木,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

1.2练习的结果反馈得不到重视

在目前的练习课上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出反馈功能的作用,一方面练习的反馈方式就是对答案。有些老师在学生练习课上练习题做完后的反馈方式就是对下答案,让全对的举下手,在错5题以内的举手,甚至对错多少题以上的同学进行处罚,而对做错的学生为什么做错根本就不了解原因,是因为刚学的知识掌握不好,还是粗心大意了,还是不知道重点等等,因此不能对学生进行纠正和调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不注意方法的总结与提升。目前的练习课,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掌握度和技能的形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练习题,熟练地掌握知识重点的同时,进行这一类题目解题的方法的回顾,总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策略,做到举一反三,开阔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3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力和进行语言激励

由于教师对练习结果反馈和评价功能认识不完全,对练习结果反馈的方式了解甚少,教师对学生练习课练习的结果通常只给与“√”和“×”的评判,评价的方式过分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有些练习在做完后,完全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进行同桌互换的互评方式来进行。单一的反馈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的激励功能,是造成练习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1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从为学生考虑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需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监督者、引导者;学生要从以往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

2.2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要注重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2.3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道好的练习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练习中,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探索精神,让他们跳起来摘到“果子”。这种高层次的练习,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每个环节学生都是在明确操作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很高,特别是老师撕纸的这个环节把学生的学习推向了,有的学生能在争论中,静心观察、仔细思考,从而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2.4反馈与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学生的某些问题来,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依据。同时也对学生形成熟练解题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应该注意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不宜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宜过于简单,过于简单了,就达不到练习反馈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121;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7-01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能够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中,亲身体验“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令我无比自豪。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 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通过实践,我认为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尽量精讲多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1.1 所谓“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课堂分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点拨、学生独立练习三个段;从课堂实践上分学生自主学习在10分钟左右,教师释疑点拨在2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练习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包括口算和基础计算练习,自学例题等。

1.2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学生是否掌握,都要在学生的练习中间去发现问题,所以,121教学模式,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1.3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释疑点拨2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10分钟这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来进行调整。比如:在相对简单计算教学时,教师的释疑点拨时间就可以少一点,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久可以增加一点;在练习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释疑点拨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就可以多一点;复习课中间,教师释疑点拨时间可以少安排一点,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可以相对多安排一点。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我感到陌生的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陌生的原因是才接触“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熟悉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呢?在2011年再一次听到邱学华老师的讲座时,我找到让我觉得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尝试教学法。

2 尝试教学法研究感受

98年我有幸参加了尝试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从中让我获益多多。

对尝试教学法,我记忆尤其深。

尝试教学法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

何为五步呢?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何为六层次呢?就是把整个课堂分为六个层次,即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

3 对比以后观念梳理

3.1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前都坚持进行数学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小学数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我们每天坚持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为新课服务,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时,重点训练基本公式练习,口算练习要加强1π—16π的练习;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需要进行分率句的练习,找单位“1”的量的练习,

3.2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以上的独立练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认为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必须超过20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已经懂了的都不讲。课堂的练习时间充分,才是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3.3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新课的时间(教师释疑点拨)控制在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少讲,要精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复备,找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把知识讲明白。

在参与新的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对比练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断吸取尝试教学法的精华,不断充实我们的“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拓展“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各种类型课中的运用,“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练习;趣味型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一改过去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追求“语言文字训练课”,或一味追求“人文”教育,但是在这华丽的转型背后,却掩盖着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不落实,非语文的东西泛滥成灾的严重现象。因此,开展“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的研究,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乐意做的练习,把语文教学改革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在不断的学和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_发学生课外学习潜能,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原则

(1)应注重实用性。实用性,简言之就是课外练习的内容应是课文要求掌握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题海战术,更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练比之于讲,内容上高度浓缩,力求精、新、实,设计和范围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能体现一般规律性的结构特点。③新出现的理念、实践知识,用法有了变化的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知识。④未曾接触过但又是重点了解的知识,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别精心设计到练习中去,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得牢固,为其他各科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2)应选择灵活性。设计课外练习,尽量少与课文内容重复或照相方式再现。设计的题要尽量灵活多变,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下面举几种常用的设计。①变换形式,同一内容可用多种形式表现,由于形式一变,思路也变,就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比如我们学了《风娃娃》一课,可用想象编的方式把自己想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用猜测还可能做什么好事和坏事。让课内外充分结合,引导想象,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②改易语境,语言现象千变万化,语言单位的组合也是交错复杂的,尽管这样,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只有最恰当地组织才能表达最准确的意思。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改变语境的方法设计练习题上,就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最佳语言表达,或填空或选择或重组一段新文。③拓展延伸,教师讲授知识,毕竟是沧海之一粟,很多新知识有待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堂练习,架起创设空间知识桥梁,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新拓展延伸的内容,不得漫无边际,不得无意义,违背规律,这样会把学生引向极端。

(3)应富有趣味性。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有兴趣的课外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练习形式上应尽量百花齐放,师生互动,口笔并重。在练习内容上,精心设计一些习题,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到知识海洋中去畅游。

(4)要有多样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练习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练习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趣味性课外练习设计类型

(1)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如何改革课外练习,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由厌学为乐学呢?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注重感性体验和实践的“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享受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在设计“情境型”课外练习时要讲究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去完成。如学了《北京》后可布置这样的一个练习:为北京这座城市设计旅游广告用语,看谁的广告用语最能吸引游客。注意要抓住北京城市的特点来写,让人一听就想想去游玩。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巩固了有关北京的知识,同时达到了体验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

(2)层次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层次味课外练习,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练习“a.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它请( )来帮忙。b.我们来讲讲植物播种的故事吧?”第一小题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题让中等生、优等生用第一种句式结合自己的语言讲一个关于植物播种的故事。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后进生多数在基础层次上练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尝试在变式情境中讲行实践和练习,可以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多方帮助下,汲取力量,排除焦虑,增强信心,促使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

(3)实践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现在虽增加一些探究、开放性练习,但这些练都局限于让学生做抽象的“大脑实验”,与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我设计了实践味课外练习,在布置课外练习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如《农业的变化真大》练习中说到的“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看看,你认识哪些蔬菜?把蔬菜名称写下来告诉小伙伴吧!”亲自动手是学生欢迎的课外练习形式,学生对于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练习内容更感兴趣,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总是更难忘记。通过这种练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语文,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4)开放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开放型练习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练习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练习。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针对这一现象,开放味课外练习无疑是一方良药。如《我为你骄傲》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我的身边还发生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我想写一写。”“我为你骄傲”讲得是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努力去弥补自己过失的故事,知错能改还是个优秀的孩子,学生理解了主人公,学习以后也深受启发,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孩子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成员,这题拓展延伸到课外,学生收集身边的例子,又是主题的升华学生在完成这些开放性练习的过程中收集了许多信息,多项能力在这里得到了综合运用和展示。

参考文献:

[1]张丰.问题与建议[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0

[2]吴庆芳,彭建芳.小学生趣味语文[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6

[3]李晓红.做创造的教师[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0

[4]李云桥.小学语文课堂游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5]李云桥.学校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动手练习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3-01

动手练习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对学生进行检测,让学生去复习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动手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哪里还存在着问题,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动手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课堂动手练习注重灵活性

教师在给学生设置各种动手练习的时候,应该注重练习的灵活性,给学生带来一个灵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的快乐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动力。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知识,学生通过了练习会体会到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处处都有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教师生活化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知识的熟悉和亲切,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轻松、快速地解决问题。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表格,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动手练习任务:制作一个课程表。课程表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每天都会看课程表,但是对于表格的制作并不是非常熟悉。通过对于“表格编辑”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表格的编辑方法和文字的输入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复习表格的制作以及对表格文字、边框进行美化和修饰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习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练习会促进学生主动地练习,从而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会感觉这样的练习任务并不难,而且学习了非常有用,从而增加了学生动手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动手练习注重层次性

教师给学生所设置的动手练习也要注重层次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中差等学生能够“吃饱”,优等生能够“吃好”,让所有的学生通过练习都能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加。教师的课堂练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掌握更加深刻的问题。教师的练习要有基础题、拓展题,促进学生巩固新知,深化认识和理解,并且让学生强化计算,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会有事可做,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

例如学习了“WPS”文字软件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任务:如何打开和关闭文字编辑软件。当学生都能够熟练操作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练习文字选定的基本操作,并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移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先选定,后操作”的规则。实践会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文字格式与段落格式的修饰,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文字编辑软件的基本用法,并能够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教师设置的练习逐级递进,让学生能够在每一步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了操作的乐趣和动手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练习主动性的增加,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三、课堂动手练习注重趣味性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舞台,教师要让这个舞台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动力的产生和学习兴趣的增加,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有趣的动手练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可以在练中生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心理的心里负担。同时教师要提高练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完美的自主探究结果。

例如学生学习了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申请一个自己的电子信箱,并且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封信,把自己最想对好朋友说的话写上去。学生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打电话或者是发短信来实现的,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并不多。学生对于这种新颖的方式早就跃跃欲试了。教师的练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在这里绽放,学生动手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瞬间膨胀。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探究,让学生的能力在练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动手练习是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点拨学生,并且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课堂动手练习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增加,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在不断地探究中提高和进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训练 学生 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概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力。

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是我国汉语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获得和丰富,这是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

语感是习得的,即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吕淑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获取语感

联系生活,获取语感。这是由语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不能成为信号的信号,因而也就难于获取具体的语感。正如叶圣陶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他曾说道:“不了解一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符号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只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学到生动活泼的语言。离开了生活经验,切断了第二个信号系统同第一信号系统的有机联系,语言文字将成为死板的符号。故此,生活经验是语感活的源泉,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对言语有了实际感受,才能获取深切的语感。

二、强化练习,锻炼语感

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练习。语感这种能力由于它本身具有直觉性、实践性,更要在各种言语练习中才能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读写练习

这是锻炼语感的基本练习。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特别是放声朗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利于体会文字的思想意义和情味,有助于形成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古往今来的语文学习经验都说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体会和建立语感的基本途径。古人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对领会其文其意是非常有效的,今天的语文学习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学生和教师都不太注意朗读的训练,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就更为严重了。为了发展培养语感,首先,要加强朗读指导。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师应多示范,多放录音,最好是音画结合,让孩子跟着朗读体味,力求把孩子们置于当时、当地,融于情景之中,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和把握情感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现象,从而受到内心感染。感受的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第二,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彩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反复吟咏。第三,要不断扩大阅读的面和量,广泛接触各种文体、各种读物,尤其在课外,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文学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书面语言的各种变式,对各种句式的意义和情味才有所体会,进入文章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就可以凭直觉来判断正误,进入语感体验的另一层次。

作文练习更能锻炼语感。作文是书面言语的运用,通过多写能体会到言语运用的正误优劣,品尝到写作的无限乐趣,获得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的具体感受。尤其是要求并着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自改作文,或修改他人的作文,更能丰富和加深语感,锻炼出灵敏的语感能力。

2.专门作业练习

除了读写练习而外,还可结合阅读和作文,布置专门的语文作业,或自动完成一定数量的语文作业。如作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的妙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的练习等,这些使学生对书面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更好地锻炼。

3.课外语文练习

语感的锻炼还需靠实际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感能力。在课外可多开展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读好书比赛、背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对对联比赛及词语填空比赛,还可适当举办语文游艺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和演出语文课本剧,这样就能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和发展。

三、学习规则,提高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言语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学习语法规则,对于提高语感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夸美纽斯强调,从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又重视语言规则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根据这一原理,语感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学习语法知识,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未学习语文知识以前,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仅是单纯的言语感受经验。儿童入小学、中学以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语文知识,初步理解语法规则,并用之指导听读写实践,进一步积累了言语感受经验,提高语感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练习;小学语文;课堂练习

特级教师马芯兰说:“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的确,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它将客观知识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 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练习的层次性

一个教学班几十人,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练习,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练习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练习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练习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练习,培养语文能力。

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弹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 ),有( ),还有( )。

2.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 ),有( ),还有( )。

3.( ),有( ),有( ),还有( )。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练习的创新性

设计练习要有远见,这个远见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等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如:学了《称象》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又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课文的结尾可以续写,学习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续写结尾,写出自己的个性。 再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穿插了句子模仿秀练习。学习了“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出示模仿练习题:这里的花真多呀,多得( )。这里的花真美呀,美得( )。这里的花真香呀,香得( )。促使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通过以上表达方式练习,学生不仅理解课文深入了,创造的品格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

三、练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在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我先出示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图,然后分别出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再用“因为……所以……”来说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说小鸡画竹叶。”说完四种小动物后,我又让学生连起来说。最后学生用一大段话“……因为……所以……”把四种动物的脚印说了出来,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评讲活动;教学原则;运用;初探

数学学科严密性强、逻辑性强、推理性强,是学生主体学习认知较为困难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对象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于课堂练习这一有效“抓手”进行概念、性质、定理、解题方法等方面的讲授和教学,以此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笔者以为,课堂练习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巩固、锻炼、提升学习素养、学习技能的有效“阶梯”。这一现象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尤为明显。课堂练习及其评讲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和重要架构。实践证明,有效评讲,能够助推学生更好的学习探析、解答实践。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练习评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点认知,本人现谈谈自己对小学练习评讲教学原则运用的认识感悟。

一、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开展课堂练习评讲

教学评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实施对象,是教师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教育学指出,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开展课堂练习也必须围绕和紧扣学生主体开展讲解和评析活动。但笔者发现,有少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练习讲解活动,脱离学生主体,不根据小学生课堂练习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侧重性地讲评,致使评讲的内容缺乏目标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施行课堂练习评讲活动,应该始终抓住学生主体这一核心,切实做好课堂练习完成情况调研这一工作,针对小学生课堂练习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讲评活动,借助于投影仪或电子画板等多媒体教学器材,组织和引导小学生一起对课堂练习解题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活动,指出其练习解答过程中存在的易缺点和不足处,使得小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练习评讲的重要参与者和配合者。

如“体育器材室有100根跳绳,一班借了30根,二班借了28根,两个班一共借了多少根跳绳?三班需要50根,剩下的跳绳够不够?”课堂练习讲评中,教师在评讲学生在此次课堂练习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重点予以讲解和评判,循序渐进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数学练习题时要抓住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用,认真分析,弄懂题意,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即可得出结论,予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在有的放矢的讲解评判中提高评讲的效果。

二、遵循双边性教学原则开展课堂练习评讲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课堂练习评讲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立活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进行单向性的活动。而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对其所讲内容的有效感知,其活动价值才能更生动的显现,达到学教相长的教学效果。但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独自进行的课堂讲评活动一定程度存在,需要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警醒。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评讲师,要抓住课堂双向特性,时刻遵循双边性教学原则,将小学生引入评讲活动之中,引导和组织小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同频共振,共同研究和评析课堂练习的解答和完成情况,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使用数学语言予以呈现,从而让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互动交流中、共同探析中,进一步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堂练习的解析方法策略。

如“小明买8本语文本共用去12元,买5本数学本共用去9元,平均每本语文本比数学本便宜多少元?”课堂练习评讲时,教师组织小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该课堂练习的探究分析活动,教师组织小学生再次课堂练习案例条件内容进行感知和分析,并结合解题要求,共同讨论分析,推导练习案例的解题思路,小学生认为:“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求出每本语文本和数学本的单价,再用数学本的价格减去语文本的价格即可解答问题”。此时,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这一解析思路,予以指点,向学生强调指出:“此题主要考查了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的计算应用”。这样小学生结合自己原先解题过程进行对比反思,及时予以改正,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双边性的课堂练习评讲活动,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在“以教导学、以导促学”中得以具体展示。

三、遵循发展性教学原则开展课堂练习评讲

锤炼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是任何一门学科最为根本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追求。加之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予以明确呈现。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评讲活动时,必须时刻遵循发展性教学原则,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讲解活动的每时每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小学生腾留思考、分析、探究、实践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参与评讲活动,积极主动思考研析,在亲身实践练习中锻炼学习技能,提升学习素养。

总之,作为课堂练习环节的必经阶段和后续环节,课堂练习评讲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深层次认知自身学习缺陷,进一步明确努力前进的方程,从而帮助和促进小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