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论知识与实践

理论知识与实践

时间:2023-05-17 17:4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知识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论知识与实践

第1篇

关键词:技校 实践能力 能力本位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技工学校就意味着办学的失败。因此,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都要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辨证地认识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关系,确定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基本知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育目的,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公式推导、原理证明,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后能讲会用直接上岗。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块 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技校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是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知识要求“必需够用”,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这已是广大教师共同的认识。根据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把握好尺度,需要做深入的、艰苦的探索。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和向导,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使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务得不到应有的突出。例如,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工电子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它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术离不开电路的制作、测量和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把电子器件的识别和测试、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等有关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知识、渗透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中,而对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等操作技能便无力顾及了,这样做体现不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也会增加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混乱和无序。

为此,技工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二)开展理论、技能一体化模块教学 将理论知识直观化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揉合在一起、理论和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块教学,是技工学校保证和突出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为此,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保持技能训练长期不断线,同时做到专业技能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专业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觉呈现的言语解说代替以往的言语呈现的视觉阐明,使学生首先从视觉上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操作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并为专业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专业技能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理论指导下技能训练的原则;第二是手脑并用的原则;第三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原则。一般来讲,电工电子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反馈、小结。

(一)讲解环节

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通过人们实践总结出来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操作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性。所以条理清楚,准确无误地进行讲解,是技能课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同时可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投影、电视、录像、电影、计算机等把理论知识、抽象的概念技能操作过程反映在画面上,使学生加深理解。

(二)示范环节

技能教学要进行示范。在教师讲解之后或同时,教师要做出示范动作,通过学生的视觉通道进行传授。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更应如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规范、准确,不得有任何的多余动作。

(三)指导练习环节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了操作过程,形成动作概念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实践练习,使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技能动作。但由于学生初学乍练,动作忙乱而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难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标准规范的动作概念,并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转化为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四)反馈环节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了解学生技能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技能动作就失去了受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学生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错误。学生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完成量化考核,使教师真正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评价。

(五)小结环节

在反馈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小结语言也需简练有概括性,条理清楚,便于记忆。

实践证明,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加大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技工学校的根本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

结语

当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应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实践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理论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而在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无疑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秀丽.浅谈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2011(08)

[2] 刘万友.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内江科技.2007(07)

[3] 张晓翟.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J].知识经济.2011(04)

[4] 祝红英.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果[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第2篇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这一概念自提出到现在,至少已有近8年了,实践效果如何?情况恐怕远不如设想的那么理想。对有些专业而言,实现理实一体化是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整合,而现在理实一体可能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连基本的课程整合都没有进行,因而不太可能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改革方向上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有些专业而言,也可能只是做了一些粗浅的课程整合,以及教学空间的一体化调整,使实训中心兼备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功能,但总体上看理论课与实践课还是二元分离的;有些专业则虽然对课程进行了深度整合,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论与实践是机械地叠加在一起,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还是二元分离的。

当前这种不尽理想的实践状态,一方面要求我们下决心加快理实一体化的推进力度,因为它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理实一体化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遇到阻碍的改革总是存在某种原因的。事实上,对理实一体化,长期以来我们多的是愿望,少的是理性分析。

首先,理实一体化改革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理实一体化改革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两张皮现象”,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以达到同时提升理论与实践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当我们努力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到一起时,为什么会感觉到那么困难?那是因为我们以往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本身是关联度不高的。实践往往仅仅被理解为技能训练,而不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实践会需要什么复杂的理论知识?理论往往也主要被理解为学科性理论,并非实践性理论,这种理论知识本身就在实践中缺乏应用空间,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要重点改造的内容,如何能够把它们与实践整合起来?因此,理实一体化改革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它应当是基于岗位任务进行课程开发的自然结果。

其次,可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我们似乎很难摆脱钟摆现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看来也没有例外。人们提到理实一体化,总是简单地期望能把所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整合在一起,认为只有全部整合了,才是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其实不然,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融入到实践中学习,也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适合融入到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同样也并非所有的实践学习形态都能够负载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谈理实一体化,但这并非意味着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两个中心目标。一门课程只能有一个中心目标,这个中心目标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实践,但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确定一个中心目标,否则授课教师将不知所措,无法组织教学。既然如此,那么就存在哪些理论知识可以整合到实践中去的问题。内容过于复杂和庞大的理论知识,还是单独设立课程进行学习为好,否则就容易导致课程目标多元化,使教学过程无法聚焦在特定目标。此外,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其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单独设立课程较好。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对综合实训而言,由于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因而也不适合用来整合理论知识,特别是内容较多的理论知识。这种实践中要教授的应该主要是实践知识。由此,我们仍然有必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即理论课程、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应主要在任务本位课程中进行。因此彻底的理实一体化不仅是不可行的,而且是不符合课程原理的。

再次,期望中的理实一体化是什么状态?理实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做中学。谈到做中学,我们便会说“边做边学”。然而什么是“边做边学”,是“做一天学一天”?还是“做一小时学一小时”?或是“做一分钟学一分钟”?这是操作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批评一堂课没有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时,依据往往就是老师没有做到让学生做几分钟后便立即讲解几分钟,讲解几分钟后便立即做几分钟。然而时间分布上的理实一体化只是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内在联系。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是以天为单位交替进行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那么这就是很好的理实一体化;反之,即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交替是高频度交替进行的,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我们也不能说这种教学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并且,这种教学是极为有害的。

另外,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育的一切问题在于教师,理实一体化也不例外。要真正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我们需要重新设置课程体系,需要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需要重新设计教学空间,但最为核心的是教师要真正融会贯通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知道一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如何使用,一项实践包含了哪些理论知识。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理论知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39-01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在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音乐理论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的现象,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学习音乐就是会唱歌。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本文针对高校音乐教学的这一现状,分析了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音乐这门学科,并在音乐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到音乐历史、创作理论、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美学等等,这些都属于音乐理论范畴。音乐理论知识内容是学好音乐学科的根基,只有稳固扎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音乐艺术的实践中。在音乐教育中,错误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音乐发展,例如片面地认为学好某项音乐技能就是学好音乐了,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重视音乐乐理的学习,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各个高校,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始弱化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使抛开学生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也必须承认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比如希望自己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并突破自己,或是希望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扎实稳固的音乐理论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的音乐教学来看,学生们无论是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还是自身观念影响,都在无意识间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学生仅会唱歌或某种技法和乐器,在音乐的学习中缺乏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在音乐的道路上超越自己并走得更远。学生忽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音乐领悟,同时更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高校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规划音乐理论教学的时间,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为学生以后对音乐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在音乐学习中重视音乐实践而忽视音乐理论知识是不行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砍柴磨刀的时间,不但不会耽误音乐技巧的学习,而且还会对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音乐理论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同时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课堂的时间,这需要校方积极配合,适当地对音乐课堂进行调整,将那些不必要的内容从音乐课中剔除,为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重视音乐交流和借鉴。高校的音乐教学其实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文化课学习中重视文学借鉴和经验交流,这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也是适用的。在音乐学习中借鉴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与他人交流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理论功底和理论知识都相对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相关经验,在发现和总结音乐规律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仔细的研究和思考音乐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并可以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学习中,在音乐知识的学习道路上找到一条捷径前行。但还有一点需要学生注意:借鉴前辈的成功经验并不代表抄袭和照搬,同一种成功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用人,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样在音乐学习中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是人们内在修养的表现形式,是提升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音乐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表现出来。根据表现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其音乐的表现效果也不同,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音乐理论对音乐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音乐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音乐实践又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印证,在音乐实践中会产生新的理论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并深刻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确保高校音乐教学不断地取得突破,从而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中专;理论教学;存在问题;提高策略

1.目前体育中专在理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不少教师在将大部分的体育课时安排成体育活动课,而对于理论课的安排却比较少,导致不少学生理论知识偏少,在训练中无法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不了解技术实用性。虽然中专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作为体育中专,体育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在理论课时数偏少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的整体体育素质的发展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2)学校和教师对理论的重视不够。由于体育理论是学生知识层面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的能力和成绩,而由于体育理论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学生造成影响,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训练抓得很严,而对理论重视不够。他们只看到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是否能为学校争光,而没有看到理论对提升学生体育技术的影响。

(3)体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体育课是体育中专的重要科目,但不少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只重视体育技巧和实践的训练,而对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室外实践课上,而很少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相联系,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体育素养无法得以真正提升。

2.有效提高体育中专理论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让理论教学更深入。体育中专的主要方向是培养体育特长生,而理论知识是体育特长生素质的重要组成,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作为体育中专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先利用时间系统地学习理论,然后在课堂上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合理的课时安排将理论教学落到实处。体育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理论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影响,在体育课堂上,真正落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虽然中专生的文化基础不扎实,但教师可以通过思想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对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创新理论教学,将深奥的体育理论知识同体育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对体育理论感兴趣。

(2)系统地教学理论,让理论教学更有效。在体育训练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根据体育中专的体育课程特点,体育课堂必须系统地教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各种技术的基本知识、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同时,还必须讲授体育训练过程中有关人体的科学知识,保健学、营养学知识以及各种体育技巧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系统地教学理论知识时,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如,体育教学可以结合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引发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体育理论与训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体育理论对训练指导的重要性。

(3)紧扣中专生实际,让理论教学更扎实。体育中专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是事实,但学生的思维灵活,领悟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体育动作和技巧有比较高的天赋,在理论教学时既要了解中专生的文化基础,又要看到中专生的优点,从而让理论教学更有效果。在理论教学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要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理论教学切入点,如在了解奥运知识时,可以结合体育新闻,结合中国历年来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为切入点,进而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可以说,想让中专生有效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教师要紧扣中专生特点,巧妙找到学生与理论知识的“链接点”,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实现理论知识与体育训练的双向发展。

总之,理论知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想在中专体育课堂上更好地教学理论知识,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中专生的特点,研究理论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有效搭建平台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施惠娟.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02(36).

第5篇

关键词:课堂―基地―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机制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机制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环境下,创建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同时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紧密联系起来,打破常规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技能实践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专业素养、技能、实践的培养框架,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节。模式以企业实际生产加工零件为载体,教学与生产对接,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进行对接。同时以老师和师傅一体化,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实习的指导师傅。学生也不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也是实践技能的训练者。改革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创新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设置的课程机构和教学体系等相关内容,其核心为机械产业发展及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以培养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学生为基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吃苦耐劳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想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创新已有的教学平台,从而优化实际教学过程,确保教科书上的知识与现代机械技术有效结合,达到理论融入实践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与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校内和校外以企业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应用到实践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就是把过去单一的教学课堂扩充到校内试验、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场所,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练习、实训相互结合,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效率最大化。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训室训练及参与企业专家的正确指导,科学合理地开展企业生产过程不同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提升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二、课程―基地―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措施

1.创新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严重影响着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及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养。经过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表现:开设更多的课程实践环节,把课程实验与理论教学分解到课堂同步进行,确保课堂教学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超强的能力实践等,课程内容分章节、阶段进行学习和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的效果。依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合理增设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训练环节。

2.分阶段进行训练

创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即建设合理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一个由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基地训练相互结合,综合训练与企业顶岗实习组合而成的教学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划分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专业实训则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生产实践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技能。

3.选定最佳的合作企业

根据对方企业已有条件明确实践教学合作企业。根据本系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和对方提供的设备条件,课程必须选择最佳的合作企业。开展教学之前,先让任课老师与企业进行联系,让合作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一次尽可能为每位老师安排一位职业道德好、技术好的师傅当指导老师。企业的师傅不单单要从事企业的生产加工,也要负责把跟随的学生教好。

4.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实行课堂、基地、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训知识,同时使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深入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这使得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综合评分难度不断增加。逐步完善教学管理评价对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所学知识情况和技能水平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在教学完成后对学生开展分项考核,把学生学习的理论科目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进行评定,各个专业课程根据理论指导、专业实训、顶岗实训等根据合理的权重体系,由专业老师和基地指导人员对学生各科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因学生在校期间分阶段把理论知识、实训内容、企业实践原定的学习任务完成,因此教学组织和管理、评价体系也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促使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形成有机整体,创建合理的管理制度。

三、课程―基地―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案例――企业工艺进课堂――配油盘数车工艺中的应用

制定的加工方案卡片是由企业提供的工艺卡片,让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以企业工艺员的身份选取了毛坯,经过思考、讨论制定初步的加工方案,并进行试切加工,得出结论。企业师傅根据学生的结论,再次以企业的标准进行评价,虽然能加工但不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考虑生产成本、节约材料,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做出为目标的标准,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师傅的意见再次进行思考讨论,以前的方案,教师进行引导重新制定。

以企业实际零件为载体,学习制订数车加工工艺知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学生定位企业的工艺员身份进行学习探究工艺安排。企业专家提供教学意见、教师总结关键词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采用企业和学校双重评价来评价任务。通过学生操作机床加工进行检验,和企业相连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深刻地了解了企业的标准,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受到企业和教师们的好评,并在浙江省进行了教学交流。

总之,学校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现合理的对接,有效解决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情形,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提升职校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 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1).

[2]黄家强,吴加宏.论机械制造专业的职业教学[J].装备制造技术, 2014(07):258―259.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34―36.

[4]李坤淑.浅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与生产过程中的对接[J].模具制造,2014,14(10):92―96.

第6篇

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要顺利地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综合素质》和《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以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学生必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并掌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及灵活应用。

针对考试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相应的基础词汇、语法知识、语音知识和语篇知识,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翻译能力外,还要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学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师范生可以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学习和掌握。

除相应专业知识外,在《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学习中,师范生还必须同时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中理论知识包括: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英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等相关内容;理解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法的特点及功能;熟悉小学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教学原则;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不同评价方式的特点和功能。其中实践技能包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并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文本、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能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基本的小学英语测试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必须做出调整,以帮助师范生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

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依然是以教师口授、学生耳听为主。教师几乎完全掌控整个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在课堂倾听并且接受就可以,学生几乎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的状态,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探究和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只能说会背诵,谈不上理解,也几乎不会以所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完成课程考试后,某些学生会把课本丢弃,所背诵的理论知识也会迅速被遗忘。所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的。即使是以师范专业的身份毕业,学生一旦走上教学岗位,依然要从头学起。

现在新考试方案的出台,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促使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来说,要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卓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师范专业技能培养上。

建立相关课程网站,创建网络实践教学与辅助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各类教学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直观感受。并且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获得亲身体验,使书面知识真正转化为内在习得。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内容。在课程网站设立讨论交流区,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以学促教,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利用微格教室开展微格教学,利用微格教学的“镜像效应”,帮助学生及时全面地看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同学的反馈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学会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课堂反应能力,发展教学智能。

帮助师范生学会写教学反思。“反思是建构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双向拓展的桥梁,反思的直接目的是不断积极干预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的综合过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又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的课堂反应是否符合预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能力的提高,等等。通过一个班级的集体反思,师范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又可以从旁观者的建议中获得启发。通过反思,师范生联系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渗透,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技能。

第7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 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35-02

中高职课程正处于深刻的变革阶段,而项目课程是这场变革的重要理念。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着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前,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难题,甚至出现了不少错误,如将课程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呈现出学科特征,走回老路;或者将课程多设计成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技能,这走了另外的极端,因为理论知识去了哪里呢?这些都不能让学生的获得基本的职业能力,更谈不上能力和知识的迁移,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教育理论中的项目课程的要义。

按教育论观点,课程内容固然重要,但围绕着什么来学习课程内容,远比给学生什么课程内容重要得多,静态、抽象地学习知识是导致知识多而能力弱的关键原因。项目课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在课程中负载足够的理论知识,还更要让学生动态地、与情境相联系地学习知识。

现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经研究表明,以理论技术为手段的工作体系中,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可见,职业能力的形成并非仅仅取决于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是在与工作任务想脱离的条件下获得的,那仅仅是些静态的知识,它们是无法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的。这就是有知识无智慧现象形成的具体机制。从职业能力形成机制看,联系的清晰与动态程度远比知识的数量重要得多。

因此要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明确地把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学科课程虽然强调了个体对知识的学习,但这些知识由于是在与任务相剥离的条件下学习的,因而个体并不能构建其工作意义,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当然,由于理论技术的应用,联系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个体有必要在掌握工作任务及其与知识的联系的同时,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

项目课程能否承载足够的理论知识?这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许多人仍在考虑的问题,或心存顾虑,因而简单地认为项目课程就是突出学生的“做”,即是技能训练,如服装设计专业的《缝制工艺》课程。另一方面,对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服装材料》课程则缺乏实施项目课程的信心。那么,项目课程与理论学习是否矛盾呢?从课程开发的逻辑来看既然项目课程开发遵循的是从工作任务确定到课程内容选择,再到项目载体设计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实现理论知识在项目中的承载是一个逻辑的必然结果。事实上,项目是综合的,它不仅能有效地综合技能,也能有效地综合理论知识。项目完成时需要大量的智慧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都需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当然,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从现有工作任务中分析出来的理论知识。前者应大于等于后者,因为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是十分复杂、多变的,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目前任务需要的知识,也要给他们未来任务可能需要的知识,所以,并非所有职业教育课程都需要项目化,允许保留的一部分理论课程便弥补了项目课程的这一不足。

怎么样才能将知识内容负载于项目课程里,使个体获得职业能力并得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这是项目课程的目标,也是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较为困难的一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确定项目课程中项目的知识的依据。

课程开发过程中,将知识内容进行清晰描述的是在设计项目教学方案这一环节上,这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每个项目应当让学生学习那些知识,而项目中知识选择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

“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分析是编写项目课程标准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课程开发所依据的思路是项目课程,但知识和技能分析依据的不是项目,而是工作任务。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结构分析”工作任务的内容分析,根据本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能力,经过筛选后,其技能内容与要求是:(1)能依据具体款式拆分包括外表和内在的服装裁片数量;(2)能准确分析裁片之间的缝合关系;(3)能依据季节、风格、材料、穿着对象要求判断服装的松紧程度,(4)能进行省道转移和结构分割;(5)能依据省道功能选择使用不同的原型结构。

确定技能要求后,我们就要逐条针对每条技能,确定要获得这条技能学习者应当“知道、理解”的内容,即知识内容及其要求,“结构分析”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是:(1)熟悉结构分析的流程;(2)深刻理解省遭的作用及其数量对立体效果的影响;(3)了解服装缝制工艺流程;(4)能描述结构分析所包括的内容;(5)理解对造型影响的因素。

其二,结合项目课程的项目把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实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到项目教学方案中的知识的转化。

项目课程的知识可划分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需的应用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休闲外套结构设计模块的项目教学方案中,我们可将包括以上的知识内容分析结果具体化,转化为更可操作的内容。相关实践知识:(1)原型各部位修正步骤和方法;(2)省道处理技法;(3)围度加放与缩减方法;(4)运用原型设计结构的步骤;(5)结构线的定位;(6)领子结构分类与设计方法;(7)袖子结构分类与设计方法。相关理论知识(1)领型设计原理;(2)袖型设计原理;(3)省道原理;(4)造型与结构之关系。

其三,设计实践性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衔接。

在传统课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相互割裂的,而项目课程要求整合这两类知识。如果以工作任务为逻辑核心,是否就可以顺利实现这两类知识的整合呢?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工作任务”仅仅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这一框架确实有效,也是唯一的,因为只有在工作任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才有可能,也有必要整合到一起;但仅有这一框架也是不够的,因为要真正实现两类知识的整合,还必须找到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否则两类知识的关系仍然是机械的叠加,并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第8篇

一、艺术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的普遍性

 

艺术设计中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动画造型设计的课程举例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动画造型设计固然很重要,但单纯的理论学习对学习动画造型设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单一和枯燥的,因为动画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尤其它的实践性很强。

 

动画造型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通过大量实践,认真观察生活,将设计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但是没有理论支持设计出来的造型是缺乏内涵和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造型。

 

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十分枯燥无味,也就没有了充分的耐心和毅力,直到进行具体实践操作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束手无策,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指导的情况下依然能较好的完成课程学习,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比较常见,主要问题体现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的协调性上。

 

只有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并通过不断实践,进行大量角色造型的练习,让其回归动画短片的制作中,通过短片检验角色造型的完成情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艺术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理论在艺术设计前期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在中后期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首先,要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动画专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光靠着凭空想象是创作不出有灵魂的角色的,创作者需要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背景音乐需要依靠平时积淀的音乐素养,场景的设计需要相应的历史知识等等。

 

根据角色选择生活中的形象(人物,动物,植物,物体等)进行概括提炼,同时需要观摩大量的优秀动画造型设计,充分掌握一些动画相关的创作理论知识,其中包括设计原理,创作手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短片中角色需要的形象。

 

在课程层次上,应能涵盖理论、赏析、技巧、实践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科特色和个性。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五花八门的艺术实践课,如围棋课、书法课、微电影拍摄、手工艺品制作、吉他演奏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办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艺术比赛、学生画展、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展演活动等,使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提高审美素养。

 

但根据课程的不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有着分配权重也是不同的,如:动画中的二维手绘课程,教师就必须先把手绘板的适用方法,使用工具的名称,手绘手段等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就是学生们根据掌握的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和创作。

 

但是一些史论的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这类课程则需要重视理论,甚至是完全的理论学习,只有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前辈的理论精华,才是史论类课程的宗旨因此在此类课程中理论学习可能占得比例比较大,而实践部分则很少,但这种史论课程在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中比较少,主要是以实践课程为主。

 

所以各大院校的相关课程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从中学到真本领,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实践的课程安排对导师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

 

三、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更好的融合

 

理论课程是学习的第一步,就像建造高楼大厦需要奠基,需要打好基础,如何才能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前期收集大量的测量信息,楼盘的建造样式的借鉴等等。

 

因此,动画造型设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掌握大量的创作手段,借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了解成功案例中动画造型的一些共性,观看大量优秀动画短片,课上认真吸收老师讲解的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更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和极大的创造力。

 

而且我们都知道,动画专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门类,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长里短,这些都对我们的动画创作有帮助。因此,这些前期积累工作是比较繁琐和枯燥的。

 

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不同的,因此自己亲自设计出的造型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看到自己造型的一些不足,比如二维的造型特点是否符合三维的制作技术要求、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否跟朝代要求相吻合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文学、史学等知识作支撑。

 

这就会间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各中专业理论知识。在温故的同时,必然会知新,从得得到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让理论和实践之间相互渗透,更好的融合,让我们的专业水平精益求精。

第9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项目训练点;理论整合;案例展示;授课流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44?04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建构主义是应用型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独特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1]。根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最核心的理念是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去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设计所讲授的课程。笔者认为,项目训练式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原理上的一种课程设计方法。通过项目训练式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实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模式。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1. 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首先提出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2]。所谓同化,就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个体对外部环境信息的简单接受,进而储存到自己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体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个体认知结构再加工、重组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2. 建构主义的发展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在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3]。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应用。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4]。“情境”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景。“协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的协同。“会话”是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群体思维碰撞。“意义建构”是指对所学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领悟。

二、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概念与逻辑思路

1.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应用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是指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导入一个或几个与所讲授理论一致的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项目训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项目贯穿在整个理论讲授中,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训练式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路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独立完成一个项目,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来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往往是分离的,在授课中往往会把项目设计安排在课外或者是专门的时间去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但由于理论授课与项目设计是分离的,学生还是很难把具体的理论知识点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达到建构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5]。而项目训练式教学法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项目训练式教学法中所讲授课程的理论知识,被整合、分解成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逻辑一致的理论知识点,每个理论知识点与其相关的项目设计组成一个项目训练点,在教师讲解、指导、讨论、启发下,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这个项目训练点的项目设计。因此,整个课程是由一个个的项目训练点组成的体系,理论讲完了,整个项目的设计也完成了,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教学。项目训练式教学法适用的课程非常广泛,以市场营销类课程为例,如品牌管理、CIS设计、营销策划、创业计划、零售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均可采用。

2.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建构过程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原理。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情景,学生通过主动的协作与会话去建构新知识,因此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建构过程如图1所示。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对所授课程进行项目训练式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体现在一次次具体的课堂授课中。每次课程就是一个项目训练点,具体设计方法将在以后的环节全面阐述。学生通过项目训练点的学习与训练,就掌握了项目训练点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环节,这就是建构主义所说的同化过程。然后通过课外与课内的协作与会话,学生主动地去顺应新知识,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去再加工、重组新知识,从而最终建构新知识,真正培养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整体逻辑思路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课堂中的理论讲授与训练,以及课外的实践与巩固,让学生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对现实企业经营的实践和学习,提出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整体逻辑思路(如图2所示)。该思路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授课流程,即项目训练点的授课流程,一般情况下要安排一次课完成。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具体授课计划是由若干个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安排的项目训练点,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理论讲授、项目展开、分段讨论、当堂设计与启发引导。第二部分,包括六个要点,它们是项目训练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教学要点,分别是理论整合、项目选择、项目分解、案例展示、项目巩固与考核分组。

三、品牌管理项目训练式教学要点

1. 理论整合

进行项目训练式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要依据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去整合理论。管理类理论课程是对现实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总结,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现实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去整合理论知识点,使其形成一定的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逻辑顺序,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做项目的形式去讲解,以掌握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例如品牌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有很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材其编排顺序,即理论知识的安排有所差别,但其基于实践的理论知识点大致上是一致的。因此,作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首先要在总结自己或别人的品牌管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去整合理论知识点,使其理论知识点按照实践中品牌管理的内在逻辑去排序,这样教师就有了一个基于品牌管理实践的理论知识点授课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是整个项目训练式教学的核心,课程中所做的项目正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的。如品牌管理,教师可以把整个课程分为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理论模块。对于这四大理论模块,教师还要进行细化,如品牌创立可分为品牌命名、品牌标识、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等五个理论知识点。整个品牌管理课程的项目训练式授课正是按照这个逻辑和知识点去进行理论讲授与项目训练的。

2. 项目选择

进行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项目与理论整合后的理论知识点相结合,形成一边讲授相关理论,一边完成项目的训练。因此,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应用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选择项目时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有两类项目:一类项目是在授课时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也就是边讲授理论,边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成的项目。另一类项目是要求学生分组课下完成的,是每一个小组独立策划一个项目。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第一类项目,及同学生上课时共同完成的项目。②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但不要过多,一般不要超过三个。具体选择几个和教师讲授的课程理论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如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之间逻辑比较强,成一个体系,可选择一个项目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如品牌管理,其理论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可选择一个项目贯穿品牌管理课程的始终。再如像公关与营业推广类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点系统性不强,可选择多个项目分别在课程中的不同环节完成。③选择项目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一些事例,这样方便在项目训练中联系实际。如在品牌管理课程中可选择牙膏企业进行品牌策划,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项目训练中联系实际,建构新知识。④选择的项目应与所授课程紧密相连,应是能利用所授课程理论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3. 项目分解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边进行有关项目的理论讲授,一边针对有关项目进行实践训练,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如何边讲授理论,边进行项目训练是项目训练式教学的难点,也是关键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项目进行分解。项目训练式教学中选择的项目,一般是现实企业实践中要求完成的策划,如针对某个企业的品牌策划、公关策划与营销策划等等。因此,这些策划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完成。当然,项目分解成许多部分要与理论整合后的知识点相对应,这样就可以实现边讲授理论,边进行项目训练的授课目标。如品牌管理课程,课堂上选择的项目应该是针对某企业的品牌做品牌策划,可以把该策划分解成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部分。然后可再对每一部分进行分解,如品牌创立可分解为品牌创立策划、品牌命名策划、品牌标识设计、品牌定位设计、品牌个性确定、品牌形象建立等六个训练点[6]。在项目训练式授课中,可让每一个训练点对应一个或几个理论知识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调查讨论的方式建构新知识,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

4. 案例展示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项目训练来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要使学生顺利实现新知识从“同化”到“顺应”的知识建构,案例展示是在项目训练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展示是指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的每个项目训练点,在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大量展示相关实践案例,并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创新来实现项目训练点项目的完成。如在品牌管理中,讲授到品牌命名时,每讲到一种品牌命名的方法,教师都要大量展示相关品牌命名的案例,并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按照该种命名方法给项目品牌命名。

5. 项目巩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探索与形成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教师主要采用项目巩固的方法来训练。项目巩固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是课前考察项目相关内容。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每个项目训练点一般要安排一堂课来完成,在课前可安排学生考察相关内容。二是每隔一段时间分小组独立完成自选项目。如把全班同学按照3~5人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独立策划一个项目,选择的项目不能是课堂上大家一起做的品牌,也不能是社会上已经非常成功的品牌。教师可把整个项目分解为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部分让各小组在一个学期内分四次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要专门抽出时间对作业进行课堂讲评。

6. 考核分组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一般3~4人一组,每组的人数不超过5个,而且分组时要求能力搭配合理、学习的主动性搭配合理。小组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上课讨论,二是上课训练,三是上课回答问题,四是课前实践,五是课后作业。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后实践完成情况,二是上课时小组及个人表现。无论是课后作业或是课堂表现都应以适当比例计入期末总分,以此促进学生主动高质量地完成相关作业或项目。

四、品牌管理项目训练式教学流程

1. 理论讲授

项目训练点授课的第一块内容是理论知识点,一般情况下理论讲授的时间要控制在整个项目训练点授课时间的1/3以内。在讲授理论知识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知识点不应该是基于某个教材的,应该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性知识。二是理论知识点应该是提炼的、精简的,这样教师才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训练上。三是理论知识点应该能够实际解决相关项目。

2. 项目展开

根据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脚手架”,学生利用这种“脚手架”去一步步地建构新的知识,这种“脚手架”就是概念框架[7]。项目训练式教学的整个教学体系就是由众多项目训练点和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为节点组成的“脚手架”,作为节点的项目训练点及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也应该有自己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称为项目展开[8]。如品牌定位是品牌管理中的一个项目训练点,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个性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展开。在设计项目展开时,一要多方面寻找材料,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二要深入思考,多方调研提出自己的项目展开思路;三要按照实践应用的要求和逻辑展开项目;四要与案例展示同时进行。

3. 分段讨论

所谓分段讨论是指依据项目展开的顺序,通过案例展示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是通过项目训练式教学模式建构新知识的中心环节。比如,在讲到品牌定位时,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个性与价值观等五个要点依次讲解。在讲到每个要点时,首先要讲解该要点的概念。其次要展示基于该要点的企业实际案例,如可展示飘柔、海飞丝、农夫山泉、王老吉等品牌广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评,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基于该要点的品牌定位策略。

4. 当堂设计

学生通过理论讲授、项目展开和分段讨论后,对该项目训练点已经认识得比较透彻,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同化过程基本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协作与会话的方式去顺应建立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意义建构。如在品牌定位时,分段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3~5分钟的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所做项目的品牌定位,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各小组也可以在课外独立完成项目,并定期在课堂上展示。

5. 启发引导

启发引导与案例展示是项目训练式教学中两个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贯穿了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始终,它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学生通过当堂设计提出了若干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设计方案后,教师要同学生一起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99.

[2] 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6-112.

[3] 徐豪,等.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92-93.

[4] 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13-15.

[5] 王庆.应用型高校模拟实训教学法研究——以市场营销类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6):73-77.

第10篇

护理实习是将护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并对学生的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为改善骨科实习护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到能够提高护生实习积极性的带教方法非常重要[1]。文章就责任制带教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0年6月于本院进行实习的32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带教组)16名和观察组(责任制带教组)16名。对照组的16名学生中,均为女性,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18.9±0.6)岁,学历:中专7例,大专9例。观察组的16名学生中,均为女性,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8.8±0.7)岁,学历:中专8例,大专8例。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及学历等基本资料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模式进行带教,由指定的带教老师进行实习内容的理论知识的带教及温习等,然后再进行临床操作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当中。观察组采用责任制带教,一名有经验的护师带教一名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将各个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边讲解边实践,使学生对于本项操作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更为深刻的掌握,并在带教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带教,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其增强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后将两组学生带教前后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及实习积极性进行统计及比较。

3.评价标准。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均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涉及发散性问题,使学生能通过自主的思维进行问题的解决,试卷总分100分为满分,0分为最低分,60分为及格分数;实践操作采用多名带教教师进行抽签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细节的评分均提前进行指定,然后进行综合评分,总分100分为满分,0分为最低分,60分为及格分数;实习积极性由所有科室人员进行功能评估,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良好、一般及较差。

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14.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1.两组带教前后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评分比较。将两组学生带教前后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带教前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评分比较,P均>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带教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2.两组带教前后实习积极性比较。将两组学生带教前后的实习积极性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带教前两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者所占比例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带教后观察组的学习积极性良好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骨科是医院中最为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2]。其虽非常常见,但是对于护理的要求却更高,尤其细节方面,对护理人员的应急性反应也有较高的要求,而护理实习是将护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不仅对于其知识有着更进一步的巩固及联系,且对于护生以后的工作态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4]。文章就责任制带教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通过对学生护理前后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践操作及实习积极性进行评估比较发现,责任制带教模式明显占有优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掌握更为全面及牢固,同时因为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引导及解决,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实习积极性,而实习积极性的提高则是提高各项知识掌握的要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认为责任制带教可改善骨科护生的实习积极性,综合改善各项知识掌握程度。

第11篇

一、理论基础模块教学策略 

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审计理论知识,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做好该模块的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看似晦涩、抽象而繁多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是导致学生对审计学丧失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可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审计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以增进其对审计学的认识,提升其对该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新知识点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案例的讲解中,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二)构建理论框架 

审计学的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理论链条,构建理论框架,对于增进其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促进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过程中可构建“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等理论链条,并在学完整本教材后将理论链条梳理成理论框架。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审计学理论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二、实务操作模块教学策略 

审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实务操作是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审计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各项专业操作技能。 

(一)验证性操作 

验证性操作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初步业务活动”知识时,可结合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些“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试着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再将真正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给学生,使其进行对照,以验证所学知识。 

(二)综合性操作 

综合性操作教学旨在考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并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可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活动和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真实审计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例如:在学习完“审计风险”、“风险评估”等知识点后,我们可搜集一些关于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相关案例,并准备相应的财务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践,使其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开展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活动,如此一来,在相对真实的审计情境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三、综合能力模块教学策略 

综合能力模块可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共同提升学生审计学综合素质。 

(一)校内实训 

在财会专业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后,给学生提供特定企业的情景资料和相关文件,使学生尝试为企业做一套账表,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做好的账表资料进行交叉审计。 

(二) 校外实习 

完成专业课学习后,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使其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审计活动中,并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下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巩固、运用。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审计学的精髓,为将来的工作打牢基础,因此学校应务必安排充分的实习时间。 

第12篇

1.1选择合适的实训资料或教材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入门难”的教学特点,既要兼顾实践教学对学生全面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实训教材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内容的选择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太难,超出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过简单,又不利于学生夯实应有的理论基础,影响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选择规模适中、经济业务量适度的模拟企业业务作为实训教材。同时,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每一节实践课程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实践的内容和课程的进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2科学安排教学课时

实操锻炼是促进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在完成一定理论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一定的实操课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安排实操教学的一般原则是“就多不就少”。当然,具体课时也需要老师结合理论教学进度进行科学灵活地安排。太少,学生完不成实训内容,影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多,又造成理论学习时间太少,造成时间浪费。笔者提倡先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将理论课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实训课的全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在动手和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做好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个层面:

①在校内开展的实训教学,包括对票据的认知、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

②到企业开展实操性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会计账务处理的流程,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2.1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1)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填制。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介绍企业运作最基本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单据,分清采购、入库、领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原始凭证;

②进一步解释哪些是外来原始凭证,哪些是自制原始凭证,从而加深理解原始凭证的分类、基本内容等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

③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填制各类原始凭证。根据学生从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所获得的感性认知中,结合企业实例,试着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费用等类别的含义,进而再讲解会计要素、科目,再试着让学生以“增、减”方式按科目名称把经济业务记下来,逐步导入并讲解复式记账法。教师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实际联系到理论,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理论知识,突破基础会计的难点。

(2)会计分录的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有了对原始凭证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编制记账凭证的学习。在编制记账凭证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填制简单的记账凭证,慢慢使学生懂得会计分录是编制记账凭证的重要内容,再从讲解会计分录的基本理论和编制规则入手,结合实例让学生试着编制,由简单的会计分录学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分录的使用,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填制记账凭证并装订成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使学生初步进入实操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3)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的登记。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辅导后更多地督促学生加强自学,并多为学生提供实操时间,在动手过程中慢慢领悟,做到熟能生巧。

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编制的有关收付款的记账凭证登记出纳日记账;

②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登记人员、账页格式、登记依据等,完成日记账簿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类推,完成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③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会计账簿的分类、启用规则、登记账簿应注意事项等相关理论知识。

(4)错账的更正。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学习,若独立讲解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可结合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例进行讲解。如学生编制的记账凭证正确,而登记账簿时出现笔误,且是结账以前发现的,可采用划线更正法;若是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用错,且已登记入账,或会计科目使用正确而金额多计,可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错账更正。这些都可先用PPT显示正确的更正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正错账,轻松完成此部分理论内容的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

(5)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理论内容抽象,操作性强,可带领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在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时,先让学生翻书找到该知识点,并按照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从账簿中读取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数,汇总填入报表该项目的期末栏内,以此类推,完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然后再次归纳总结会计报表的概念、分类、格式、意义,通过温故知新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

(6)知识归纳梳理与实训点评。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对会计已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最后教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和各章的重点内容,以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的“作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集中点评,表扬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求知精神和聪明智慧,纠正学生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校外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